旅游区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0: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区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旅游区规划

篇(1)

一、政府层面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立足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制定完善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各个旅游区的政府必须要联合起来,将区域性的旅游业发展环境营造出来,并且联合提供区域性的旅游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的实现谋定而后动。在制定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时候,要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机制进行创新,对旅游区域的合作途径进行创新,从而对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创造性的完善、深化和拓展,通过企企联合、部门协作、政企联合的方式,从而在更深层次整合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其次,要立足于共同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要想实现异质互补、同质组合的目标,就需要将强强联合和共同发展旅游业的氛围营造出来。由于各个旅游区域具有有限的空间,采用各自为政的旅游规划方式无法使当前的旅游业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必须立足于包容性增长、共享和共生的理念,由政府进行牵头,从而对旅游区域的整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要有机地结合各个旅游区域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战略,立足于更大的尺度和更大的空间对旅游区整齐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统一考虑。

再次,要将目前存在的旅游限制打破,对旅游区域的整体形象进行打造。要积极地推动与旅游业相关的信息、通信、交通、林业、文物和文化等各个行业协会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商、交流和沟通,从而将目前存在于各个旅游区内的壁垒和限制打破掉,对旅游区旅游业的合作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将共同的旅游区域品牌打造出来,使参与旅游区整体规划的各个旅游区真正变成无障碍的旅游区[1]。第一,要积极地组建议事协调机构,从而对旅游区域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第二,要将行政区划限制打破,对旅游区旅游发展大平台进行共同的构建;第三,要将各种障碍清除掉,采取有效的对策将旅游合作主体之间的技术性、行政性、体制性和心理彻底的消除掉。

最后,要立足于信息共享,全面的强化旅游区域的整体服务效率。在进行旅游区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要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的强化旅游区域整体的系统复用性和数据共享度。第一,要将旅游区域整体旅游基础数据库建立起来,使旅游信息采集制度实现一体化,积极的建设各个旅游区的资讯网,对旅游信息共享整合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第二,要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参与整体规划的旅游区域要积极的开展网络支付、网络预订、网络营销和在线服务等,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旅游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要做好“12301”全国旅游服务热线与旅游基础数据库、旅客集散中心、旅客咨询中心等各种项目的统筹规划工作;第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建立人才资源共享储备库,从而将可靠的智力支持提供给旅游区域整体旅游事业。

二、企业层面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积极的进行企业联合,强化旅游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优势。通过企业联合的方式,旅游企业可以将地域与部门之间的封锁打破掉,立足于资源整合的基础,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可以通过兼并或者收购等资本纽带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联合;也可以在使原有旅游企业产权关系得以保留的基础之上,通过战略联盟或者联合体的方式来实现;还可以积极地开展与国际大型旅游集团的合作,从而将跨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建立起来。利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方式实施资本联合,采用一体化的方式整合具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力量的大型旅游企业,真正地实现取长补短,对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行全面的强化。通过对其集团化化的道路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将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形成,利用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来自于市场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抵御。

其次,积极的打造企业品牌,使旅游区域产业实现结构升级。由于我国的旅游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门票经济是很多地区旅游产出的主体结构,这种方式使得旅游经营者对门票收入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并且导致其创新意识被极大削弱。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由文化富民、乐活养生、出版传播、会展演艺、文化考察、休闲旅游等多条价值链共同组成的,而要想有效地推动旅游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必须要使旅游区域将门票经济的束缚摆脱掉,在开发景区的时候要从出卖资源优势积极地转变为对体验品牌价值的创造,从而与体验经济消费潮流相适应。旅游业主体要对多种经营方式进行拓展,做好购物、娱乐、餐饮、宾馆等旅游相关产业的配套工作。利用多种产业并举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取代过分依赖门票收入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的促进旅游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旅游区域的旅游附加值。这样就能够使旅客饿了有地方品尝地方特色,累了有地方住宿、有地方休息;在旅游期间游客可以进行各种休闲娱乐,在结束旅游之前,旅客有条件、有地方、有意愿购买各种旅游产品。

最后,旅游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要积极地以市场为导向,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机遇抓住,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旅游区域内的各项旅游资源进行集约利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区域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旅游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开放力度的情况下,各个旅游企业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招商引资力度,对国内外旅游产业的项目的转移进行积极的承接。

三、结语

篇(2)

生态旅游可规划为4个层次:基础层次、核心层次、辅助层次、目标层次。首先,对于资源环境和客源市场的研究,对于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评论。其次,是客源市场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于各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和规划意义。

2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现存问题

首先,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间接造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经济也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损害,又影响了可更新旅游资源的增值,最终进入影响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中。目前,城市旅游业规划没有相关管理体系,相关规划有待修订完善,部分项目设施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宣传不够,人力、物力投资不够,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各个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分布和具体服务项目并不了解。旅游区内管理服务也有待加强,监管不到位,旅游区内部自然景观受到生活垃圾、牲畜放养等破坏,卫生较差,生态环境杂草丛生。目前旅游业还需要各行政管理部门合理扶持,但旅游项目审批关下部门较多,手续繁杂,公共服务始终得不到良好地改善。

3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3.1加强行政经济保证

加强对于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加强政府对于生态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指导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协调好决策、管理、规划、促销工作的展开。各行业、各部门协力合作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行政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协会机制,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定,生态旅游区域内的项目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才能开展。项目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多进行经济、技术、环境的考察论证,做好一切与项目和设计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工作。

3.2打造田园综合体特征

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和生产生活为基础,田园综合体指的是,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文化习俗、农家生活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和观光旅游活动,是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更倾向于亲近大自然。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和山水景观,将生态环境和有限旅游合理结合,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们对于旅游区的体验要求。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还能将结构单一的生产活动转型为休闲农业化,其中包含旅游、休闲、独家、地产、会展等在内的全能型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构架。

4结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对于生态的需求和对于生活最初梦想的美好描绘,设计田园综合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域,能够让城市和乡村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地产综合开发的模式,带动城市周边和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作者:于小琴 单位:北京生态园林集团

篇(3)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

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1.区位交通图

2.综合现状图

3.规划总图

4.功能分区图

5.旅游交通与服务设施规划图

6.保护区规划图

附件二:旅游度假区管理政策参考资料汇编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位于安徽省宁国市西部,处东经118°36-119°00,北纬30°20-30°40,规划主入口距宁国市区约20公里。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貌、风景旅游资源分布及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管理上的便利性,规划将本旅游区边界确定为:东起竹峰镇杨村,沿镇界过太子尖、金斗山、人山尖至甲路镇边界枫树岭,再沿宜黄公路东侧山脊连线至胡乐镇鸿门,折向西沿鸿旌线(809省道)南侧山脊连线过古堂山至滑渡,然后沿宁国市界向北过罗汉肚、一尖峰、父子岭至龙潭寺,再沿青龙镇边界过柿树岭至石头岭、凤形山、西坑坞,接竹峰镇边界回杨村。规划范围包括青龙、竹峰、板桥三镇乡全境及城关、甲路、胡乐镇部份区域。规划区面积约为597平方公里。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资源开发的主流及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生态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旅游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区域经济共同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发展,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协调好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市场导向原则

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景区旅游开发方向,迎合现代旅游者崇尚自我、回归自然的趋势,注重旅游产品功能定位与市场预测,并具有一定的超前量,使旅游产品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个性化原则

在旅游项目规划上强调个性特色,追求惟我独有,满足游客猎奇求异心理。

、可操作性原则

在理论上以高起点的战略研究用于指导资源开发,以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一致性。在实践中,通过对功能分区、政策措施和开发时序三个方面的合理安排,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功能互补原则

通过分析对比景区旅游资源差异性,规划力求与皖南旅游区发展战略相衔接,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互享、客源互流、产品互补,避免项目重复设置与资源浪费。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国务院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2建设部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1990国家旅游局中科院

4、《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1999.10国家技监局

5、《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10国家旅游局

6、《十五安徽省旅游发展建议》.7安徽旅游报

7、《宁国市十五计划纲要》.12宁国市人民政府

8、《安徽省板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1999.10安徽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四、规划期限

旅游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的过程。本项规划针对青龙湾生态旅游区近期建设的需要,结合中远期发展目标,提出规划期限为:

近期:--

中期:--

远期:-2015年

同时延展考虑2015年以后规划区发展的战略取向,兼顾远景发展的时空结构及产业体系组织。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1、自然地理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位于宁国市西部,皖南山区东缘,属于山地湖泊型景区。区内地势走向非常明显,西南山势起伏,雄伟豪迈,东北相对平缓,岛屿众多,整体呈西南向东北低缓态势。核心景观港口湾水库是安徽省跨世纪重点水利工程,位于水阳江上游支流西津河上。水库坝高146米,总库容为9.41亿立方米,水域面积为32.8平方公里,是安徽省第一座钢筋砼面板堆石坝,总投资11.034亿元。工程建成后可有效控制水阳江上游流域洪涝灾害,并将沿西津河干流形成长约30公里的水面航道。两岸青山连绵,岛屿纵横点缀,风光优美。

青龙湾旅游区属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5.4℃。区内风向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冬季吹北风为主,夏季以南风为主,春秋季为风向转换季节;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山地影响,区内降雨时限较集中在5-7月,易形成雨季。本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轻雨细,气候宜人,全年皆可开展度假旅游活动。

本区地形复杂,动、植物物种丰富。估计植物有483种,分属116科,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0种;动物215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4种:云豹、金钱豹、黑麂、白须长尾雉;二类保护有20种:猕猴、短尾猴等。区内板桥自然保护区林相整齐,林木茂盛,盖度90-95%,更有万亩甜槠林,堪称奇观。因受人为破坏程度不同,区内植被具有明显地带性,地势平缓的冲、坡地绝大部分为园地,成为果园、桑园、茶园等栽培植被;低山、丘陵为大面积的次生灌丛及草丛类型;高峰山、板桥一带为北亚带典型植被-常绿阔叶林。

2、社会经济

宁国市经济发达,居全国百强县行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5万元,农业、工业、商业比重为17:54:29,国民经济步入工业主导型历史阶段,商业也占较大比重。规划区内,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山林作物、农业和村镇工业,其中山林作物和农业依然处于重要地位。

宁国市人口约为4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人口占绝大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宁国市外来移民较多,在民族构成上复杂多样,畲、回、维吾尔、满等10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杂错相居,其中畲族为较大少数民族。规划区范围内,共有人口5.46万,相对集中在西津河河谷平原地带。近年来,许多山区居民因生活不便及水库建设外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3、历史人文

宁国历史源渊流长,春秋战国时先后隶属吴、越、楚。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宛陵县南部置怀安县和宁国县,隶属丹阳郡。唐武德三年(620),设宁国县、属宣州。宁国名取吉祥语,《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长治久安。规划区内为宁国人文荟萃之地,人才辈出。著名人物有黄一腾,东岸乡人,明万历二十五年进士,曾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兼佥事,著有《诸儒语要》;周斌,胡乐乡人,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著述甚多,有《山门新语》、《史学骊珠》等。区内著名遗址有跑马岗及近代板桥苏维埃政权旧址。

二、风景旅游资源特色与评价

、资源类型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集湖泊景观与山地景观于一体,构成了很有旅游开发前途的类型多样的景观资源。区内西津河山水形胜,本为历代名胜,有诗赞曰:

《西津游舫》

明‐黄一腾

夏日朗晴晖,轻舟敞画扉,

澄波涵影静,岚气趁云飞,

古寺衔丹麓,长桥映翠徽,

浊醪倾不尽,踏破月明归。

港口湾水库的建设更增加了本区的魅力。大坝截西津河而形成湖面,宛如皖南碧玉,碧波万倾,港汊纵横,青山环绕。登高远眺,水天一色,可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高峰山群峰峥嵘,瀑布飞溅,古木参天,林海茫茫,野花烂漫,云影变幻,不仅可以观赏到秀娟的溪流跌水,险峻的绝壁,日出群山的奇观,晚霞夕照的美景,幽雅寂静的月色,波澜壮阔的云海,瑰丽神奇的佛光,还可领略苍莽的原始森林,奇异的卵石群,壮观的杜鹃花海等美妙景观,更有千年不绝的传说,充满神秘色彩,魅力无穷。白云禅寺重建后,慕名朝拜者又为高峰山添了几许人文气息。

、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1)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资源组合佳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集自然景观之山、峰、岩、洞、湖、瀑、泉、溪、雾及人文景观之徽派古建、民间工艺、民俗风情、传说故事于一体,所谓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烟云飞瀑,秋有翠壁丹枫,冬有玉树银峰。堪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备开发观光度假产业的良好基础,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飞舟湖面后,或驱车上高峰揽胜,或前往板桥自然保护区探秘,动静相合,相得益彰。

(2)自然山水优美,历史人文稍显不足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广至数百平方公里,其间湖水秀美,山川怡人。湖两岸或岩壁如镜,或悬树倒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季长青,野鹭横飞,烟霞斜照,风光无限。狭谷小溪水皆成碧,游鱼细石,视之可触,溪流或急湍似箭,或浅缓纡平,可闻泉水击石之声。高峰入云,峭壁林立,峰回路转,雄伟瑰丽。万亩甜槠林,蔚为壮观,青钱柳,毛红椿、云锦杜鹃、黄山松点缀其中,秀美溢山。云豹、金钱豹、短尾猴、黑麂平添山林几分神秘。如此山水,似一幅幅意境悠远的奇异山水画,令人陶醉。

由于历史原因,宁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侵袭,几经摧残,人文资源稍显不足,但高峰山神奇传说与白云禅寺香火浑然一体,撑腰石、豆腐台、狮子洞无不张扬神话色彩,却令人神往。徽州古建,独具魅力,自成一脉,风韵悠悠。

(3)整体生态环境一流,疗养度假的胜地

宁国工业经济主要集中于城区及附近,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内工业基础薄弱,污染少,加之历届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破坏程度较小,水质清澈,生态环境一流。1995年建立板桥自然保护区,更保护了区内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使板桥成为动植物的王国,生物多样性的绿色殿堂和基因库,北亚热带绿色桥头堡。旅游区内植被覆盖率达77.5%,山青水秀,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可称得上一级空气一级水。尤其板桥盆地,岩壁环绕,溪水潺潺,古宅苍苍,乡风浓郁,别有洞天,颇具世外桃源之感。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候宜人,是进行森林养生,避暑度假的天然佳处。

三、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开发条件评价

、优势

通过对规划区的景观资源、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建设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本区在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发方面具有下列优势:

(1)旅游景观资源丰富,独具天赋优势

(2)区位条件优越,客源市场广阔

(3)交通网络发达,可进入性良好

(4)政府积极扶持旅游事业,政策优势明显。

2、劣势:

()区内缺乏高品位、富有内涵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奇绝的自然景观资源,其产品开发的可替代性较强。

()从目前全省旅游发展格局看,本区属热点中的冷线,尚末被列入安徽省主干旅游线之中,今后需花大力气改变这种局面。

()旅游业基础薄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

()水库水体的保护的和板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矛盾。

四、总体评价: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湖水浩淼,岛屿罗布,高峰入云,飞瀑飘逸,古木参天,林海茫茫,自然风光优美;区域皖南乡土风情浓郁,土特产品丰富,生态环境一流,区位优势突出,具有良好的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合理规划,以港口湾水库―板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优美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厚重的徽文化为底蕴,重点发展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人文内涵,着力加强营销宣传,有条件将本区建设成为集山水观光,游乐度假,民俗采风,生态教育,科考探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依据旅游资源赋存基础,本区是以绿色生态文明为主脉的旅游区。在竞争优势差异化的(旅游)市场开发前提下,其旅游开发方向可定为:生态旅游度假区。之所以将本区旅游开发方向定为生态旅游度假区,一方面响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9号),发挥自身资源 优势,率先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丰富和优化安徽省旅游产品体系;另一方面旨在从开发战略方向上区别于黄山、千岛湖和太平湖观光旅游的发展定位,并藉此凸显青龙湖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独特的旅游价值。

基于上述理由,本规划提出青龙湾旅游区发展战略目标为:

安徽省一流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这里的生态旅游是指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知识为指导,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愉悦身心、回归自然,获取生态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促进旅游区环境不断优化的大众化舒适型的旅游活动。其基本特征为:

①注重游客用亲身经历的方式达到更加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的目的;

②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③重视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④对管理者和游客进行相应的生态保护知识教育与宣传。

二、主题形象设计

1、形象定位

形象是旅游区的灵魂和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工具。旅游区形象必须以当地文脉和资源特色为依据,同时也应能激发游客的情感与欲望,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青龙湾所在区域以山、水为主脉,以自然生态优美为最大特色。这是区域的本底形象和文脉基础,其旅游开发形象的创新必须以此为依据。

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旅游模式,正逐渐成为世界普及的主要旅游活动,市场前景相当广阔。此外,旅游作为一种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于一体的新颖生活方式,已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旅游生活化的理念日益成熟。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青龙湾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形象为:

绿色生活空间休闲度假胜地

此形象定位具有亲和、延展、兼容等特点,是青龙湾旅游区的一个通用形象。它既展现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自然与纯美,又突出了区域旅游功能的多元性,并以生活的概念与游客共鸣。

2、形象口号

皖南第一湾--

·观赏秀丽多姿24美景

·纵情高峡平湖青山绿水天地

·追溯华夏龙文化渊源

·探寻恬静质朴皖南乡土风情

·尽享现代休闲度假生活

形象口号意在借用市场营销中的领先定位法规,以皖南第一湾为本旅游区主推形象口号,在游客心目中确立皖南山水湖泊型旅游区的第一品牌效应。与此相适应开发五大类旅游项目,以支撑和丰满形象口号。

此外,基于总体形象,还可根据不同场合使用一套相关的宣传促销口号,以完善和强化区域形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想

较单纯观光旅游而言,度假是相对高档的旅游产品,它是区域旅游业进入成熟阶段的产物。国外的旅游者大多以休闲、健身为主要目的,选择宁静、优雅、旷野的环境,在某一度假地过上一至二周轻松自在的闲暇生活。

在中国,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与假日经济的火爆预示着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将出现一个质的飞跃。数以亿计的旅客不再只图走马观花式的形,开始追求舒适称心的神,希望从旅游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决定新兴旅游地的发展取向应当是:

具有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人和动物和谐共存;观光游览与休闲健身功能合一;地方文化与现代体育齐头并进;返朴归真与时尚享受互为补充;中国特色与国际潮流相接轨的生态型综合旅游区。

具体讲:一个完善的旅游度假区需要有:形胜壮美的天然吸引物,热情好客的社区人文环影,舒适完备的食宿条件,文明时尚的休闲、健身和娱乐活动,便利的交通设施及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能充分满足度假游客饮食、睡眠、沐浴、游乐、购物、商务等方面的需求。大型度假胜地通常由若干功能区和度假基地单元组成,建设周期历时数十载。因此,旅游度假区宜统一规划,成片开发,滚动发展。

根据青龙湾生态旅游区的资源条件及形象定位,规划推出下列五大类旅游项目:

、构建秀丽多姿的二十四景

对旅游区内众多的山水风光,造型地貌,奇异天象及人工景观进行分类组合,按中国传统构景手法提炼意境深长的大八景(地段景观组合)、小八景(单独景点)和景外景(天象和季相变化景观)共二十四景。通过对散乱景物的层次化和条理化,使之成为游客可系统游赏的具体对象,可观、可游、可思、可忆、可摄。同时通过对景观意境的渲染和游赏氛围的构建,丰富其人文内涵,让游客得到更多美好的游历感受,此外,借助岁月沧桑的磨炼和千百万游客的参与加工,更可赋予景观点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

附:青龙湖二十四景表

大八景:高峡平湖云帆十里鹤翔九天故园方塘

高峰入云铁瓦问禅板桥仙境鬼门探玄

小八景:建议结合首期建设项目,向社会征集

景外景:建议按春、夏、秋、冬、晨、暮、雨、雾序列向社会征集

、开发系列观光游乐项目

重点规划项目:

1)青龙湾乐园

选址周塘水面及天井山东麓塘坞,以水上游乐园和野外极限运动为主体建自然野趣型游乐场,为游客提供大众性参与项目,在主入口区营造欢乐气氛,聚集旅游度假人气。

2)野生动物观赏区:东岸麻子岭。

3)主题公园岛群

系统开发湖区岛屿。

竹峰段岛屿的开发可以人工营造手段为主,如布置龙坛公园等;

东岸段岛屿近期以动、植物造景为主,如布置鹿苑、桃花岛、百竹岛、百草园等,构成翡翠群岛景观。中远期可结合黄村高尔夫俱乐部建设在动植物景观基础上增加休闲运动类项目。

4)湖畔野营基地/拓展训练营:东岸燕子窝

5)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东岸小黄村

6)畲族风情村:方塘镇

7)高峰登山游览区

8)太虚幻境-板桥溶洞

9)水上观光游览环线

上述游乐项目通过三条水上观光环线串连,让游客在青山秀水中充分领略返朴归真、拥抱自然的乐趣。

、深化发掘龙文化题材

根据本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及青龙湖整体外形特征,规划在旅游区内营造具有浓烈华夏龙崇拜民俗文化特点的氛围,丰富和发展景区的人文内涵,树立龙的传人游龙湖、观龙俗、祭龙祖的宣传效应。重点项目有:

1)入口区造势--祭龙坛

对第一大岛(14号岛)--青龙岛以龙文化为主题进行规划。选三江汇流视野开阔处面水筑气势宏大的祭龙坛,上树龙纹图腾柱,周边构筑相关景点,配以每年一次的祭龙大典,以浓墨重彩手法将其塑造成炎黄子孙祭龙祖、思统一的圣地。

2)水利枢纽的延伸--理水园

配合水库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在港口湾水库坝下建理水园(青龙滩公园),以龙一治水一生态保护为主题进行设计。运用植物造景、雕塑、壁画等环艺手法表达中国传统理水、治水哲学并赋予其现代意义。

、营造浓郁的皖南乡土风情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追求时空差异。富有地方特色的皖南乡土风情和民俗是本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尤其是建筑独具黑白之美,布局讲究山深人 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皖南民居,几已成为皖南旅游的标志物之一。规划以方塘镇为中心构建乡土风情游览区:

1)按典型皖南风格布局建设方塘集镇。结合移民搬迁,在规划上一步到位,完善其旅游观光和服务功能,使其成为特色旅游镇。

2)发展观光农业园,如:农耕乐园/茶趣园/观光果园等,集观赏、娱乐、农耕、采摘、品尝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吸引久居城市的游客。

)改善方塘乡土风情游览区整体环境。远眺高峰诸山,萦青缭白,隐隐云间;遥望乡村,良田万顷,沟渠绮分,秧针濯雨,麦浪乘风;粉墙鸳瓦掩映在绿树之中,自成天然之趣。

、高起点建设度假基地

1)根据集中布置、成片开发的原则,考虑功能分区及景观和交通条件,规划在:

·天井岙、狮子山布置高档综合性度假基地和会议中心

·东岸布置高档运动休闲型度假区

·方塘镇布置乡村型度假基地

·板桥布置生态型度假基地

·银杏园、花林畈布置田园型度假基地

2)度假基地需建设完备的住宿、娱乐、会议及运动健身设施。每个度假基地单元应有:

·度假中心酒店

·天然或人工浴场

·网球场及其他室外健身设施

·度假别墅群

·高质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观赏环境,

)中远期在东岸小黄村建标准9洞高尔夫球场及乡村俱乐部式会所、游艇俱乐部,以提高本度假区的品位和档次。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长远目标和安徽省旅游业十五计划,结合青龙湾旅游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本项规划确定本区旅游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青龙湾旅游区主要发展目标

2015年

全市gdp(亿元)40486295146

游客人次(万人)-3060128160

人均旅游消费(元)-150300480700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0.451.86.111.2

占gdp比重%-0.9336.47.6

注:1.考虑到青龙湾为新开发旅游项目,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基数低,近期投资开发景点较多,因而规划近期游客人次和人均消费年增长率确定为25%;规划中期增势趋缓,二项指标为年15%和10%;规划远期年游客人次增长大幅下降,为5%,反映了当时应控制景区游客人数,转而通过提高人均消费达到旅游业总收入持续增长的目的。

2.人均旅游消费额按国家旅游局1998年调查数据推算,并保守估计近期青龙湾主导旅游方式为一日游,逐步过渡到一至二日游。

3.近期游客人次估算不包括野生动物园项目。因此类项目投资大,影响大,它的建成将影响区域旅游市场的总体格局。考虑到这是一个大型招商项目,故可在编制专项规划时再确定其市场规模。

4.从国内相关旅游区开发成功经验看,本规划确定的指标是有可能实现的。如福建泰宁金湖旅游区资源条件类似青龙湾,区位条件逊于青龙湾,1986年开始建设,1987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45万。经十四年的努力,目前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6亿元,该旅游区规划到实现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3亿元。

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

一、功能分区

根据区内地域特征、景观分布、交通组织及主题构思,规划将本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其下辖13个景区:

u游乐度假区周塘景区

港口湾景区

银杏园景区

u休闲运动区黄村景区

翡翠群岛

野生动物观赏区

u乡土风情区方塘集镇

u山地景观区高峰山景区

鬼门关景区

板桥生态度假区

u水上游览线水上观光带

白鹭湾景区

花林畈景区

二、景区布局结构

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点--轴理论,本规划确定旅游区开发以周塘景区为中心(增长极),沿港口湾水库航道布置三条生长轴,分别是:

·周塘-方塘-板桥轴

·周塘-港口湾轴

·周塘-花林畈轴

各景区沿生长轴分布,构成一心三轴十三区式结构。在旅游项目安排上,以为港口湾水库构景重心,板桥自然保护区为次重心,各景区沿湖居山分布,取东闹西静为原则,构景要素以东向西逐渐由人工景观向原生态自然景观过渡。

三、分区规划:

(一)游乐度假区

l区域概况:本区包括周塘至港口湾、石头岭间区域,为旅游度假区主入口。

l主题特色:欢乐天地

l景区划分:周塘景区、港口湾景区、银杏园景区

l规划要点:

1、周塘景区

(1)本区分入口服务区、青龙湾乐园、祭龙坛主题园、天井岙度假酒店群四部分。

(2)在宜黄公路西侧湖滨布置度假区的主入口服务区,含湖滨广场、度假区管理中心、商业街、游人中心、游船码头、停车场等。

宜黄公路过境段加强绿化,屏挡过境车辆对本区的干扰;沿线可驳岸建若干观景平台,一方面美化湖湾内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吸引过往旅客驻足观望。

(3)从入口区建浮桥至天井山东麓塘坞,划周塘湾为封闭游乐水域。规划在塘坞岙建青龙湾乐园,分水上游乐区与极限游乐区二部分。争取在近期建成安徽省第一座较大型综合性充满野趣和刺激的游乐场。

水上游乐区可设置滑水、水上摩托、皮划艇等表演与娱乐相结合的项目;

极限游乐区内建索道至天井山顶,建摘星台,供游客登高远眺青龙湾湖光山色;山岙设置山林滑道、滑草、蹦极、溜索、弹射、人工攀岩、u台、彩弹射击等高参与性项目。

(4)结合游乐区建设,在天井岙及周塘湾沿岸布置中高档度假酒店群。

(5)在青龙岛建祭龙坛主题园。主题园以龙门岛为入口,架索桥构通周边四岛,共同形成观光岛群。选三江汇流处最高峰(218米)面水筑气势宏大的祭龙坛,上树龙纹图腾柱作为本度假区标志性人文景观。

龙门岛至祭龙坛沿山脊筑步道,全线按创世纪之路为主题布置。以中国上古神话为题材,用雕塑、岩壁画与大地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混沌初开,宇宙万物渐变,开天辟地造人,三皇五帝功绩。沿步道中轴线顺山势奔腾而下的是万泉归宗、源流环宇的溪流、跌水和喷泉,形成一道美仑美奂的艺术风景线。

2、港口湾景区

(1)本区结合港口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主体包括入口迎宾大道、青龙滩公园、龙珠山庄、游船码头区和惠云禅寺五部分。

(2)在东风桥的储家滩建港口湾景区标志性门楼,门楼至水库二号桥为入口迎宾大道,布置沿线绿化与停车场。

(3)二号桥至大坝区域布置理水园(青龙滩公园),以龙一治水一生态保护为主题进行设计,并构成本景区的入口服务区。分坝下公园、电厂观光区、坝顶观光区三部分,其中:

坝下公园运用植物造景、雕塑、壁画等环艺手法表达中国传统理水、治水哲学并赋予其现代意义;

电厂观光区设立水电科普馆和港口湾水库建设史陈列室,构成富有特色的水电科普游乐区,唤起游客对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辅导青少年探索电的奥秘,吸引周边学校作专题修学旅游;

坝顶观光区供游客观赏大坝雄姿及港口湾水库的秀美风光。

(4)坝上左岸建游船专用码头及相应服务设施。

(5)在石壁山及狮子山区域建度假宾馆-龙珠山庄,适合康复休养和会议接待需要。

(6)青龙桥按旅游镇要求建设,集镇布局考虑旅游集散广场、停车场、商业街等功能区,加强村镇绿化和环境 卫生。

(7)重建惠云禅寺:原址在石口乡芦溪村,为南宋高僧宗杲出家地。建议创造条件将本寺移至1号岛(猪头山岛)重建,以丰富本旅游区历史人文景观和宗教旅游项目。

3.银杏园景区

(1)本区依托建设中的千亩银杏基地和潘家庄水库,以生态旅游、乡村度假为主要功能,分千亩银杏园、花果山、水上乐园和恩龙度假山庄四部分,相对独立进行开发。

(2)在石头岭建景区入口,区内道路沿线分布千亩银杏园,其间点缀中式亭阁,供游人观光休憩。积极创造条件筹建银杏博物馆,发展银杏茶、银杏罐头等特色产品,建本区为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观光基地。

(3)在现状百亩果园的基础上建花果山。现种有杨梅、油桃、水蜜桃118亩,规划扩大其规模,增加草莓、石榴、樱桃等品种,发展本区为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现代观光果园,适时举办赏花节赏果节等旅游活动。

(4)依托潘家庄水库进行水上游乐项目开发,如垂钓、划船、游泳等,作为景区的配套,丰富本区域游乐内容。

(5)建恩龙度假山庄,包括小型多功能宾馆、木屋度假区及游泳池等配套设施,周边设有农家水车、盆景园、趣味狩猎场等项目,吸引游客作乡村度假。

(二)休闲运动区

l区域概况:本区位于港口湾水库北岸,燕子窝至麻子岭区域,库汊纵横,岛屿罗布,多缓坡丘陵。

l主题特色:绿色假期

l景区划分:翡翠群岛、野生动物园、黄村景区

l规划要点:

(1)近期对沿岸岛屿及半岛按一定主题、结合农业开发进行动、植物造景,如桃花岛、百竹园、百草园、鹿苑等,造翡翠群岛景观。同时根据旅游区整体开发进度,逐步选择合适岛屿发展特色休闲度假项目。

(2)在麻子岭建野生动物观赏区,利用半岛特殊地形封闭式放养野生动物,如人工繁殖的野猪,供游客观赏、狩猎。引进杨子鳄,以小而精的方式深度开发特色项目,如鳄鱼湖、鳄鱼餐馆、鳄鱼商场等。

同时本区近期积极招商引进野生动物园项目。动物园占地包括麻子岭及周边,近亩,可分散放(猛兽)区、步行观赏区、水族馆、动物表演场、科普教育区、儿童小小动物园等,以现代无屏障全方位观赏代替传统笼舍观赏方式,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3)利用黄村周边区域库汊深长、山岙平缓的特点重点发展运动休闲类项目,将本区发展成面向中、青年度假者的半封闭型郊野游乐区。其中:

在燕子窝建湖畔野营烧烤基地,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库汊内引进拓展训练营,规划布置户外生存、野外定向、团队训练等项目,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在大自然中训练员工、培养合作精神的场所。

中远期在小黄村建9洞高尔夫球场(占地约40公顷)及配套乡村俱乐部,同时利用球场外库汊深长的特点布置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及国际游艇俱乐部,共同构成运动娱乐景区。

3、水上游览线:

l区域概况:本区包括整个港口湾水库水面,以丰富的湖泊水景为主要景观特色,开展湖光山色游览观光和水上娱乐活动。

l主题特色:山水画廊

l景区划分:水上观光带、白鹭湾景区、花林畈景区

l规划要点:

(1)严格保护港口湾水库两岸山体植被,控制沿湖建筑体量与色彩,务求与环境和谐,恰当点缀景观林、四季花卉和景观小品,如观光了望塔、摩崖石刻等,构成百里山水画卷。

(2)在白鹭湾建通过环境改造及其他人工手段建百鸟乐园、野外观鸟基地。

(3)中远期在花林畈建田园度假区、观光农业园,并周湾设旅游区次入口区。

4、乡土风情区

l区域概况:本区为方塘集镇及周边区域,是游客从港口湾水库去板桥自然保护区的中转枢纽地。

l主题特色:故乡的回忆

l景区划分:方塘集镇

l规划要点:

(1)建方塘为皖南乡土风镇。结合新镇建设,效云南丽江之法,引溪流入镇,形成一水两街格局,镇口建人工湖植荷花;在典型皖南风格的街巷中布置文房四宝作坊、小吃摊档、茶坊洒肆、家庭旅舍等,构成一幅淡雅的民俗风情画。

(2)在湖滨码头与集镇间建农耕乐园,供游人垂钓、骑牛、踩水车、推石磨、采摘时鲜果蔬、野外烧烤等。

(3)在青山脚建畲族风情村。以畲乡民俗风情为特色,运用造景手段,以畲乡民俗采风和参与为主题建民俗游乐园,主体包括入口主题雕塑、民俗表演广场、民俗陈列馆三部分。

入口区可以主题雕塑和文化墙为载体,介绍畲族历史渊源,可取材畲族民间故事及传说,如以造天造地、盘瓠和三公主、畲家猎神等在畲族中广为传颂的九篇神话为主题。

民俗表演广场突出展现畲族风情。畲族拥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粗犷扑实的舞蹈,丰富的民俗节庆,其中尤以民歌引人入胜。农历三月三乌饭节、九月九连山歌节是歌舞的海洋。畲族的祭祖仪式、嫁娶仪式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民俗活动气氛热烈,游客易于参与。

民俗陈列馆一方面展示畲族的特色用具,另一方面可现场演示。主要从畲族生产用具、畲族传统工艺品等出发。畲族生产工具较有特色的如拔草机、织麻布的木机等;传统工艺品有畲族彩带、畲族刺绣、畲族编织等,也可作为特色民族风情旅游商品。

(4)选适当位置建观光果园与茶趣园。

5、山地景观区

l区域概况:本区包括高峰山、板桥自然保护区,山势峻峭,森林茂密,多溪涧瀑布。

l主题特色:桃源仙境

l景区划分:高峰山景区、鬼门关景区、板桥生态度假区

l规划要点:

(1)高峰山景区

①从葛村修公路至桃花园。重建白云禅寺(铁瓦寺),分上、中、下三院,扩大其规模,既吸引香客朝拜,又可为登山揽胜的游客提供休息之处。上、下二院宜按伽蓝七堂制布局,体现纯正的佛教氛围。

②分别从桃花园、半山建登山步道至高峰山顶,构成登山环线,便于旅客欣赏沿途风光。同时根据民间地藏王降临高峰的传说,建议将主峰定名为佛降峰。

③组织每年一次的高峰登山大赛,扩大景区影响。

(2)鬼门关景区--即板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现状人迹罕至,传说众多。规划除组织科考旅游外,应严格限制普通游客进入,保持景区的神秘色彩。

(3)板桥盆地远离尘嚣,风光优美,民风纯朴、还有深不可测的溶洞有待开发,发展生态观光度假产业的潜力极大。拟以被遗忘的--江南香格里拉的形象整体向旅游市场推出。整合其周边旅游资源,通过游线组织。使其成为:太虚幻境--神秘溶洞游/自然保护区科考探秘游/高峰登山观光游等三大旅游项目的中转基地

规划逐步减少区内常住人口,进一步改善其生态环境。近期建简易度假基地,中远期以自维持社区为规划理念建中国首家极端生态度假示范区,即通过生态工程手段将度假区设计成类拟封闭的生态系统,不接受外界能量,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维护自身运行及处置废弃物,以求为度假区创造戏剧性的观光与科研效果。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估算:

旅游区容量是指规划区域容纳游客的能力,通常采用面积法和卡口法进行估算。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幅员广阔,景点散布,景观丰富,游客住宿点分散,游览线路选择性多样,其偌大的面积是能够适应众多游人量的。鉴于近期来本区旅游的游客基本上均有湖上观光的需求,本规划以港口湾水库水面浏览为卡口估算游人容量。

港口湾水库水面为32.8平方公里,扣除狭小库汊,取有效游览水面为总面积的60%,即19.68平方公里。取水上观光游览合理游人容量为10000平方米/人,游客周转率为3次/日,年可旅游天数250天,游客均为1日游,得:

最大日容量=19.68平方公里/1万平方米.人?3次/日=5904人

年游客容量=5904人/日?250天=147.6万

当然在某些局部景区与游览热点,由于面积所限及游客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可能会出现一些超容量情况,这需要要编制分区详规时予以考虑。同时可采用修筑游览环道,扩大逗留面积,错开游览时间等方法增加景区游客容量。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布局原则:

(1)服务设施相对集中,以便提高基础设施和有关公用设施的建设标准与利用率;

(2)服务基地布局有利于组织便捷的公共游览交通,与对外交通枢纽有直接联系,对内能便捷地到达各景区、景点;

(3)按照各种游览线的组织方式,根据游览路程中对食宿等服务要求的地点建设设施网点,确定服务基地的级别、规模,形成有利于组织高效率旅游的服务设施网络。

(4 )在不破坏景观的前提下尽力选择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地段作为旅游服务设施基地。

(5)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配套。

、布局规划:

本规划采用中心城市、游客服务中心、度假村、旅游点等四个层次进行安排布局。

(1)旅游中心城市--宁国市

中心城市是区域游客的集散中心和接待中心,也是旅游经济的辐射中心和旅游业的管理中心。

中心城市除将具备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外,在城市景观、服务设施和市民素质等方面都应与旅游度假区的品位和档次相适应。

·市区应建立快捷通畅、舒适安全的交通网络,开辟旅游公交专线联通市内外景区。有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尤其是公共厕所。城市公共信息标志标识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家标准;

·城市景观应讲究空间布局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建筑、道路、广场、绿地、水景、街景、夜景、城雕于一体,评选市花、市树,设计城市吉祥物,体现城市特色和个性;

·培育发展第三产业,除建设宾馆酒店外,还应注意发展会展中心、特色商业街及休闲娱乐区;

·精心保护、挖掘开发、充分利用名胜古迹、传统街坊、古树名木、地方戏曲、民俗风情等历史人文资源,在继承发扬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运用政府倡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多种旅游节庆活动;

·改善市区生态环境,建设街心花园、城市森林、垂直绿化、鸽群广场等绿色生态景观,达到蓝天、白云、碧水、绿地。

(2)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位于度假区的主要出入口,为游人提供交通车辆换乘、餐饮购物、风景区游赏介绍与导游等服务内容。游客服务中心是度假区的门户,其建设应保持区域的自然景观特色,加强绿化,避免城镇化倾向。

本规划确定了4个游客服务中心,分别在周塘、港口湾、方塘和花林畈。

()度假村:

度假村是依托良好的风景资源条件,集中安排旅游住宿床位,形成具有一定用地规模,并相对独立的旅游基地。度假村建设要求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康体健身设施配套齐全和配备高素质的服务人员。

本项规划确定了7个度假村,每片度假村有各自的主题特色,各有侧重。

度假村一览表

编号名称规划地址特点

狮子山度假村港口湾景区结合水库枢纽工程建设,具有园林环境的湖滨宾馆,适合康复休养和会议接待。

天井岙度假村周塘景区高档综合型湖滨度假区,配套设施齐全。

东岸度假村黄村景区高档运动休闲型度假区,以黄村高尔夫乡村俱乐部为中心规划布局。

方塘度假村方塘集镇皖南乡土风情度假区,适合登山揽胜、民俗采风、田园风光游览等大众性旅游。

板桥度假村板桥景区绿色生态型度假区,适合回归自然,静养康复。中远期以自维持社区为特色组织观光度假。

花林畈度假村花林畈景区田园风光型度假区,结合开展农耕劳动、湖塘垂钓、登山远足等休闲活动。

7恩龙度假山庄银杏园景区山地风光型度假区,结合银杏园、果园观光。

(4)旅游服务点:

旅游点是分布在主要游览线上,或结合景点设置的小型服务基地,为游客提供餐饮、小卖、公厕、导游、停车及其他服务。本项规划对旅游服务点不作具体规定,可在编制分区详规时根据需要确定。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现状

本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宜黄公路(205省道)。

区内交通有宜黄公路(竹峰-胡乐段)和凤板公路纵贯全境,港口湾水库近30公里干流构成的水上航道可通达各主要景区,形成东、中、西三条交通线。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度假区内部道路等级很低,多为沙石或泥结碎石路面,不能满足旅游交通的需要。另一方面现状各路段交通流量不大,近期尚不会构成社会交通和旅游交通之间的矛盾。

、规划原则

()满足旅游区内各种交通的需要,合理分布旅游区各出入口,保证对外交通的便捷;

()合理组织社会交通和旅游交通,减少二者之间的互相干拢。

、对外交通及出入口规划

(1)对外交通

本旅游区的客源来自东南西北,通过宜黄公路汇聚。

东:安吉、临安-浙江方向游客

南:旌德、绩溪-黄山、江西方向

西:宣州-芜湖、合肥方向游客

北:广德-江苏方向游客

为此,首先应加快宜黄高等级公路建设,并提高河干线(406省道)和石唐公路等级,改善宁国-安吉、杭州间交通状况,从而使青龙湾通过宜黄公路汇入全国高等级公路网络。

中、远期修通方塘至旌德云乐公路(全长15公里),为旅游区开辟至黄山最近便的通道(方塘-汤口99公里),便于度假游客赴黄山观光。

皖赣铁路北连合肥、蚌埠,与京沪线、陇海线交汇,南接鹰潭,与浙赣线交汇,延伸广、覆盖大,对引进游客很为有利,并可为开行假日旅游专列提供条件。但目前只有5对客车运行,均为上海、南京至江西、福建方向的快客及至黄山旅游特快,路程短,车次少,尚不能适应旅游的需要。近期应争取北京-福州特快在宁国停靠,以吸引远程游客。

(2)旅游区出入口

考虑客源方向、对外交通需要及现状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共设置2个主要出入口和2个次要出入口。

周塘出入口-旅游区最主要对外门户,直接宜黄公路,游客可在此换乘度假区内部交通工具,分别通达各景区、景点。借助本区的综合开发,建设最完善的游人服务中心,设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不仅有利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且对区域整体形象的确立无疑有极大的作用。

港口湾出入口-旅游区近期的主要出入门户,连接宁国县城,结合港口湾光水库枢纽工程建设,可迅速形成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周湾出入口-次出入口,是旅游区连接宜黄公路的南大门。

方塘出入口-次出入口,中远期通过方(塘)-云(乐)公路直通黄山。

4、内部交通规划

旅游区内部交通包括主、次游览干道,游览步行道和湖上航线。道路和航线二者均要承担旅游交通和社会交通双重功能。

()游览主干道--宜黄公路(竹峰-胡乐段)和凤板线

游览主干道串连各主要景区,旅游区道路网络以此为骨架展开。

规划修建瓦窑铺至半山脚公路(总长约4.5公里),在主区内部沟通宜黄公路和凤板线,从而形成总长约96公里的半环形旅游区游览主干道。主干道路面材料为沥青或混凝土。

()游览次干道--旅游区内一般道路。

由于旅游区范围较大,地形复杂,各景区之间有的相距颇远,需要有交通工具来联系,为此在尽量保护环境的条件下规划若干内部道路。次干道要按风景游道来建设,路幅不宜宽,一般在6米左右,路面材料为沥青或混凝土。车速要控制,主要供区内小型车辆通行。规划次干道11条,总50长公里。

游览次干道规划表

道路名称长度(公里)路宽(米)备注

2号洞-天井岙南坞田-解带岭吴家队-小黄村小黄村-燕子窝雷村-麻子岭葛村-桃花园板桥-葡萄坑板桥-半山周湾-花林畈凤形-银杏园银杏园-青龙2.55.51.55.04.5842.53.55.57.56-126966666696建浮桥现状改造规划新建规划新建规划新建现状改造沙石路面现状改造规划新建现状改造现状改造

(3)游览步行道--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联系道路。

游览步行道联系着旅游区内重要的山水人文景观,引导游客从不同方位欣赏青龙湾层次丰富、清幽秀丽的湖景和山景。

规划主要步行道:

龙门岛--祭龙坛--天井岙(野趣健足道)

桃花园--高峰山--半山(登山游览道)

步道宽度一般为1-3米,材料选用条石、块石或卵石。

其他游览步行道具体线路走向可在分区详规中确定。

(4)游览航线

湖景是本旅游区最重要的特色景观。通过岛屿造景和岸线景观的改善,湖上游览的观赏景点和相应的活动内容将更加丰富,游客主动滞留时间得以延长。

规划设置4个游客集散码头,分别是周塘、港口湾、方塘、花林畈。相应地形成6条水上游览航线。

二、建筑风貌规划

、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移民点的新建,本区域内建筑风貌的整体性和乡土风格正在逐步减弱和变化。风格古朴雅致的传统皖南民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单一、色彩鲜亮的现代小楼,且临湖移民点多面水而建,缺乏必要遮档,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有些凸兀。

、规划措施

(1)度假游乐区

本区建筑整体风格应以明快、活泼为主,注意建筑点景和造景功能运用,建筑可以突出一个新字,用新材料、新形式来反映运动娱乐的主题。建筑风貌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也可吸取外来建筑的营养,创造有别于其他景区的新的形象。建筑层次以低层为主,利用树木掩映。滨湖布置的建筑应以一、二层为主,体量宜小,起点缀景观作用,色彩宜强烈、丰富。依山而筑的度假村建筑以二层为主,限制三层建筑数量。单体平面宜小,可采用三、五成群,成组成团布局,在布局上必须顺应地形,要考虑使沿湖立面有良好的整体效果。

(2)运动休闲区

本区主要按排轻松的休闲、娱乐项目,建筑不宜突出,应与自然融合。建筑风貌突出质朴、原始性,高度不大于三层,木构建筑形式,色彩以原木色为主。度假村建筑以二层为主,可采用三、五成群,成组成团布局。野营用房可采用茅屋、竹舍、帐篷等简易或临时建筑。各野营单元应聚散有致的分布于丛林绿荫之中,突出自然环境气氛,使之更富野趣。管理服务用房尽可能低矮隐蔽,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

(3)乡土风情区

本区是一个突出方塘民俗风情氛围的景区。区内山环水抱、空间富于变化。该区建筑风貌应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征。吸收皖南建筑传统布局亲水、色彩素雅,装修精致等特点,创造有强烈地方特征的建筑形象,形成具有浓郁乡土风彩的皖南小镇。

景区建筑体量宜小,一般为一二层,避免破坏这里空间尺度,色彩宜素,用青、灰二色作基调,装修宜精,发挥徽三雕优势,采用徽派建筑常用的装饰图案作装修。码头广场可写水乡埠岸之意,用原石或条石砌筑。垂钓区建筑则效渔舍之法,用原木或竹构架于湖面上,使景区渲染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水乡情调。

(4)山地景观区

本景区以山岭茶园、森林、云雾、日出等景观为主。该区建筑因顺应地形,采取低、散、小的形式,建筑风格质朴,色彩宜谈,可用青灰、黑、棕等色。可适当建一些石砌茶房,进行室内装修,作为展示制茶工艺的游览用房。茶室、茶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建筑可用竹、木等原材料,采用单层坡顶,组合错落,依山优势的建筑形式,配以典雅的室内装饰,满足旅游功能的需要。

本景区内登山步行道沿途,可布置休息亭台(建筑材料以自然石材、原木、竹、树皮为主),建筑突出自然野趣。峰顶白云禅寺须按伽蓝七堂制改建,以赭红和黄色调体现宗教特征。

(5)水上游览线

景区内各岛屿突出自然景观,建筑作为局部点景少量布置,其风格宜具地方传统居民特点,严禁大量采用红、黄等亮色。

总之旅游区的建筑风貌要坚持以传统的乡土风格为基调,并因时兴革,又与自然山水环境融于一体,丰富景区特色。为此要特别强化旅游区内一切建筑物、物筑物和工程设施的建设审批。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规划

.给排水

(1)给水

本旅游区用地分散,为保证给水工程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规划以大集中,小分散为基本原则,给水工程采用分区、分点供水。其中旅游服务中心和度假村采用集中统一的供水系统,周塘服务区和方塘镇尽可能采用多水源环网系统,其他点则可采用枝网布局。对于分散的景点和居民点宜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散给水法解决。

(2)排水

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雨水就近排入沟湖。旅游服务中心和度假村的污水近期采用埋地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他区域的少量污水可因地制宜修建小型生物氧化塘或用地层渗漏法解决。

.供电与电讯

现状基础条件基本可满足近期旅游发展的需要,其中移动电话目前已开通竹峰、瓦窑铺、周塘、云门、许村、甲路、青龙、水库大坝、方塘等基站,港口湾库区70%的地域已网络覆盖。宁国移动分公司计划在增加两个基站覆盖库区尾部,届时可保证移动通讯网络在库区及主要景点实现无缝覆盖。供电、电讯与邮电的具体规划可在分区详规中确定。

第十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开发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此旅游区的建设应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市场预测,结合实际状况分阶段进行,保证开发计划稳步实施。

旅游区建设分期为:

近期(-):

1.完善旅游区管理体制,编制《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和第一期开发景区详细规划;制定《青龙湾生态旅游区管理条例》,加强对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领导工作;

2.重点建设周塘景区、港口湾景区、银杏园景区、水上观光带、方塘集镇、高峰登山游览区和板桥自然保护区七大景区的重要景点和必要的配套设施,改善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积极招商引进麻子岭野生动物园,估算项目投资总额在1.58亿元人民币左右;

3.通过重点景区的建设,形成水上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极限运动游、太虚幻境探秘游、板桥保护区科考游、野生动物观赏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初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山水观光与游乐度假并举的旅游格局;

篇(4)

1.场地背景

珏山景区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属太行山系,景区主峰海拔973米,崇山峻岭、逶迤连绵,这里自然景色迷人,人文古迹远近驰名。珏山月、天下奇,双峰捧月,绝无仅有,妇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国赏月名山”的美誉。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道家仙境、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同奉真武帝君,文化渊源、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2.场地分析

场址分南北两部分,如刀把型。北侧广场近方形,主要为庙会庆典活动广场,以铺装为主,基本无服务配套设施和绿化点缀。广场北侧是由缓至陡的山体背景,东西两侧由山体逐步过渡到深沟。另该地段地形复杂多变,可利用面积十分有限,设计时以保护为出发点少动土方,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南侧广场狭长,主要作为停车区,广场东侧为一组建筑,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平面的错落和立体的层次变化.建筑东侧为丹河古河道冲沟,西侧由山体过渡到深沟,广场南侧为一处堆放杂物的荒地。目前作为主要活动区的北侧广场面为2490,最多可容纳3000人集会,功能单一,随着景区的发展,游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现状广场已不能满足庙会庆典、黄金旅游时段游客集散以及接待的需要,所以对广场进行重新改造,拓展服务功能,增加容人量,同时为景区增加一处景观亮点和服务网点势在必行。

4、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山地、环境宜人的自然条件特色,强调景区少开发、多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尽量保证景区自然景观的原初性,尽量做到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4.2、文化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景区深远的历史源流造就了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与山西文化相结合,将景观与人文相结合,营造出历史的,人文的、生态和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广场。

4.3、人性化原则

景区旅游是以“人”为主要元素。设计为人民服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更大程度上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心理、生理、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尺度的设计,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营造出集接待、餐饮、购物、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

4.4、天人合一,景观互动

广场设计中为满足游客接待、餐饮等功能,需要规划一些建筑设施,在设计时,打破建筑与园林广场截然分隔的模式,将建筑与广场、园林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植物、景石小品等的表现,达到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5、设计目标

结合景区现状和总体发展需求,珏山旅游文化广场设计要达到“形象展示窗口、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和生态保护示范中心”三个方面建设目标。

形象展示窗口---多视角展示景区景观形象,成为景区景观亮点。同时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使文脉、绿脉和立体景象在此交融、互动,产生和谐、动人的音符。

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特色鲜明、远近驰名,并成为景区一大卖点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满足游人休闲、购物、娱乐、观看演出等方面需求,增强景区知名度。

生态保护示范中心---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环保示范中心,将旅游污染对景区的污染降至最低。

6、功能定位与设计手法

以珏山景区总体规划与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依据,在尽量保持景区原初性的基础上对现有广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广场要达到以珏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原有地形、地貌为主要肌理,营造与珏山景区相和谐,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满足游客交通集散、休闲购物、观看演出、庙会庆典、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广场。

广场建筑采用山西古代建筑形式结合道教八卦图案符号、独具特色,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婉转曲折、灰色的建筑格调、建筑周边及广场上因地制宜的配置乔灌木、花卉、草以及景石,与整

个景区相映成趣,混为一体。

7、规划布局与分区设计

珏山文化广场是通往珏山景区的入口广场,我们在设计时将此广场定位为集接待、购物、餐饮、文艺演出、庙会、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广场。现有广场面积较小,空间结构不太合理,周边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面积有限;规划时在现有广场基础上,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向东、向北、向南扩大,满足广场功能需求。将现有行车道向东、南扩移,将广场划分为五个功能空间,分别为道教文化广场、商业休闲购物街、生态休闲区、交通疏导空间地下停车区和公交泊车港湾。

道教文化广场

道教文化广场是举行庙会、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的广场空间,是人流集散的场所,设计面积为4300,可满足5000人在此集会。有东西北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为进入广场的主入口,西出口是由广场通往现有宾馆的主要出口,北出口是通往上山寺庙的主要出口。广场东南侧设计一组建筑,南侧主建筑以山西戏场的形式作为举行庙会庆典等大型活动时的舞台,东侧一组建筑在意义上相当于山西古建中戏楼两侧的厢房,满足人们在活动演出时的需求,同时在功能上也解决了游客的餐饮问题。北侧结合景区地形,就地取材,设计阶梯式条石坐凳,不仅满足活动时解决观众座位的需求,也使广场与景区更好更自然的衔接在一起。根据现有缓坡地形状况和分布,可根据景区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向北拓展适度增加观众席空间。东侧布置亭子与一组景墙,亭子下放置现有广场上的石碑,景墙镶刻整个景区游览图,与整个广场风格相统一、协调。广场铺装采用青石与卵石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景区原始、生态的感觉,广场面积大约3000平方,满足活动时游人的集散功能。在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广场又成为演出的舞台,周边的建筑反而成为观众席,此广场可以布置成为实景剧场,演绎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契合的相关节目。

商业休闲购物街

车行道路南侧结合现有广场空间及功能形成景区内的商业一条街,商业街东侧保留现有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改造,设置接待室、保安室、小型医疗室等满足景区的接待功能,保留负一层的空间,满足景区工作人员住宿。西侧依山就势布置亭、廊、景墙、建筑、绿化,做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相容,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的需求,在入口处的建筑规划为小型珏山博物馆,设置多媒体展示,向游人讲述珏山的历史故事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游人能够更清晰的认识珏山,向南几处建筑主要为商品展示空间,向游人出售珏山特产和一些小纪念品等等,最南边的一组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处休息的空间,通过此处可以到达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位于规划商业街东侧,现状为丹河古河道冲沟,结合现有地形在沟底种植刺槐、松树,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布置木栈道,使人们穿越其中感觉仿佛到了一片林海。对面山腰布置一组建筑,给游人提供一处饮茶、休息的空间,通过木栈道与商业街相连,与整个广场形成一体。

交通疏导空间

此处为景区交通枢纽,原有为人车混流模式,交通较为混乱。规划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交通集散空间分流,确保交通的顺畅、有序和安全。行车主干道在原有基础上稍加调整,并作为商业空间和道教文化广场的分隔。

地下停车区

为了满足将近5000游人活动集散的功能,规划时文化广场须向南扩充,充分结合景区现状地形,利用地形高差,规划景区地下停车场,满足游客小部分停车,缓解一定的停车压力。在文化广场与商业街中间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文化广场东侧建筑也可直达地下停车场,方便游人。

公交泊车港湾

建议设景区交通专线,并利用广场西侧原有临时建筑改造为公共交通泊车处,满足游人进入广场的交通需求。

8、竖向设计

8.1道路、广场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规划结合现状中的控制高程,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等作综合考虑,与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并满足塑造景观的要求,同时步行系统考虑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道路的纵坡度控制在0.5-10%之间,各方面的道路纵坡既结合地形又能满通的要求。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应与相邻道路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5%,最大坡度(横向)可做到2%。

8.2地面排水

宜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

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

各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15m以上。

合理组织地面排水,污水的排放结合道路竖向敷设管线,经集中收集后,排往污水处理; 由于广场面积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就近排至沟壑中。

9、建筑设计

广场建筑风格统一采用是山西民居建筑形式,对民居建筑符号进行抽象及概括,运用道教八卦图案作为窗、门洞等的形式,使山西文化与道教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广场中规划亭、廊、景墙、与建筑相结合形成高下叠置、错落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建筑与园林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窗一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建筑局部采用单屋檐、残屋檐;植物与建筑混为一体等形式体现其自然性、历史性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

原有建筑设计时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对其改造利用,建筑外观与新建建筑相统一,竖向上稍加调整,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12、植物景观设计

12.1、经济实用

因地制宜,在树种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12.2、季相变化丰富

植物造景注重四时季相变化,在设计中注意各季开花植物、色叶植物、常绿树种的搭配。如春夏有碧桃、连翘、花石榴、紫薇、紫荆等花开不绝;秋有黄山栾、银杏等层林尽染;冬有松柏等傲雪挺立。

12.3、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在植物种植上讲究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地被与草坪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在达到绿化效果的同时也满足美化、香化、彩化的要求,使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篇(5)

1 项目背景

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项目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南部,地处姚关、酒房、旧城三个乡镇交界处,北邻姚关镇雷打树村,东接旧城乡瓦窑村,南毗酒房乡旧寨村,西靠酒房乡酒房村,距离县城甸阳镇44公里,面积约5.6万亩。

善洲林场原为大亮山林场,是杨善洲精神价值的体现,凝聚了杨善洲20年植树造林的心血,是“杨善洲精神的教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施甸县旅游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善洲林场为施甸县旅游业“一心五大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一心”指施甸县城游客接待中心,“五大区”包括金布朗民族生态旅游区、姚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区、施甸坝民俗文化旅游区、怒江峡谷温泉旅游区、大亮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善洲林场旅游区)。作为“五大区”之一的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不仅是施甸县旅游业的南部重要旅游板块,也是施甸县旅游发展中主打的红色文化品牌。

基地现状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8%以上。整个林场除具有林木生态、水源涵养、提升环境的功能外,还具有林木加工、观光游览、生态教育、育种科考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生态保护基础上的旅游开发,能够提升林场吸引力,维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构思

约翰.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一书中提出:“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1]这正是项目设计的起点,根据每一块场地的特征进行分区并赋予最佳的使用方式,实现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具体构架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从空间层面上,由于基地位于大亮山林场内,自然环境优越,在设计中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从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入手,首先对现状景观格局与景观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其次寻找到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最终通过优化生态结构使场地的整个生态系统达到良性的循环。

其二,从技术层面上,由于项目地处山地,海拔最高处2600m,最低处1860m,高差达到740m,地形变化复杂。为了能更加合理的布置旅游项目,规划中借助ARC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并融入整个规划的每一阶段(如图1)。

3 现状分析

3.1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景观生态格局是斑块——廊道——基质在空间中的组合及相互关系,由于基质所占面积最大,构成了整个景观的背景,成为了其他景观要素演化差异之根源,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2],廊道构成了空间的骨架,对斑块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从善州林场的景观格局来看,整个基质由98%的林地所构成,形成了依托人工林为主的林地生境,在基质中分布有不同的人工与自然斑块类型,包括了文化斑块、湿地斑块、农田斑块、草地斑块等。从斑块分布看,斑块类型虽多样化但面积小且斑块间缺乏联系性,不利于形成多样化生境与特殊物种的保护,尤其是场地内北侧以华山松为主,树种过于单一导致抗病虫害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场地内的水体廊道未形成网络而道路廊道又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影响了空间中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图2)。

3.2 生态敏感度分析

场地中影响生态敏感度的因素主要有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林相、坡度等,通过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敏感度分析与赋值(表1),利用arcgis中重分类与栅格计算的方法进行结果叠置后可以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程度的敏感区: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其中,极敏感区作为资源严格保护区,严禁进行建设,作为主要的生态保护和森林恢复用地;高敏感区是资源有限利用区,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进行资源有限控制开发;中敏感区是建设控制区,可适当开发低强度旅游活动项目;低敏感区可作为景区的服务设施建设区(如图3-4)。

3.3 生态a过程分析

空间生态过程分析是对一定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在时空尺度上发展、进化、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2],包括了水平生态过程与垂直生态过程。规划中水平生态过程主要分析了指标物种红腹锦鸡的栖息地适宜性,通过借助GIS技术分析区内生物适宜的斑块,并选取适宜生境作为生态“源”点。

在对资料的调查分析中可知,红腹锦鸡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林缘灌丛、草丛和矮竹林间,不喜群居,夜晚栖于树冠隐蔽处,以食植物为主。主要取食蕨类植物、豆科植物、草籽也取食麦叶、大豆等作物,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基于以上特征,对影响红腹锦鸡生境适宜性的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分析(表2),从表中分析看出在林地内部靠近水源处,并且远离人为活动干扰的区域分值最高,也是最适宜红腹锦鸡栖息的生境区域,故选取以上区域作为生态“源”点较为合适。

垂直生态过程针对空间中水系的循环过程进行分析,利用gis分析汇水区域及水流方向。由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山体的起伏,水系无法在场地内形成网络,最终汇入场地外的勐波罗河。

3.4 景观资源评价

景观资源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人文景观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通过确定对区域内生态和文化功能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资源类型和要素,可以指导下一步的规划及项目设置(如表3)。通过调查和资料整理可知,善州林场人文景观资源包括遗迹、建筑、工厂、村落等四类;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山脉、湿地、气象、动物、草地、林地等六类。

4 总体布局

4.1 总体结构定位

规划中依托前期分析确定场地的总体结构为一带一轴两环四片,一带指红色主题旅游带,一轴指生态体验主轴,二环是东部热带风情环和西部山林绿色环,四片包括生态休闲区、红魂展示区、森林探险区和自然保育区(图6)。

4.2 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中存在着某些潜在的格局,它们对生物的运动和维持生态过程有关键的影响,能有效的维护生物和生态过程,因此识别、设计和保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一条途径[3]。项目中通过构建景观安全格局,将空间实体抽象为点、线、面三种形态,其中点是指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具有关键意义的“源”点和战略点,源点即作为核心区的生物主要栖息地,战略点是对生物过程有关键意义的“踏脚石”;线是“源”间联系,即生态廊道;面是“源”点所处的斑块,即缓冲区。在规划中通过构建不同范围的点线面的网络格局,能够解决对生物栖息地孤立保护的局限性,形成低、中、高不同程度的景观安全格局。低安全格局是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源”点)核心区,中安全格局在保护栖息地的基础上建立一定范围的缓冲区,高安全格局指建立廊道增强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

4.3 兼顾水平与垂直过程

空间中的水平过程与垂直过程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对于不同的生态过程可采用针对性的生态规划方法。

4.3.1 水平生态规划

首先构建生态战略点,对生态“源”点进行保护,并通过构建一定生态战略点搭建生物栖息地间的移动跳板;其次完善林场网络,在原林场界限基础上构建联系的林带完善生态网络,形成整个景观格局的构架,并在道路两侧所形成的生态交错带50米范围内建立缓冲区,减少人为活动干扰。第三遵循大积聚小分散的原则,在同质性景观中增加异质性斑块丰富生境多样性,促进整个生态的良性循环(图7)。

4.3.2 垂直生态规划

针对由森林群落、高山草甸、水体廊道所构成的上层、中层、下层空间进行规划,首先依托森林所形成的林冠空间打造多种鸟类的栖息场所,其次利用林下空间种植食用菌,并利用高山草甸适度放羊家畜,增加周边居民的经济收入,下层空间通过溪流、湿地、池塘构成一定水系廊道来改善环境,以提供多种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图8)。

5 专项规划

5.1 植被规划

对场地内的林相特征和林木资源的调查发现,场地内的林木资源种类较为单一,尤其是北部以人工华山松林为主,类型过于单一,抗病虫害能力较差,规划中增加了异质性斑块,增加适宜树种提升场地景观品质,以满足林场发展、游客游赏、周边居民生活等多种需求,(图9)。规划中,通过增加异质性斑块从而调整景观结构,加强景观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考虑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将绿化类型划分为用材林、薪柴林、观赏林、涵养林、经济林、防护林、保育林等。

5.2 水系规划

为形成林场内的优质景观生态系统,建议水面沿岸带只建设公共旅游服务设施,近溪流带留作水体缓冲空间,游览设施建在近溪流带,以保护整个林场的生态水环境和优质水资源共享。整个林区的水系统生态规划利用原场地存有的河流,经过汇水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以景观湿地水文化为中心,串联整个水循环系统,在整个水系统规划结构上,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生态水文化景观生态规划结构(图10)。

5.3 生态环境容量

为保证景区旅游环境质量不至于下降和生态环境不会发生退化,要求一定时空范围内游客量应控制在一定的环境容量之内,并为游客保持一个宽松、舒适、愉悦的旅游环境。场地中综合考虑了游憩点的分布、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地形地貌等因素,利用面积容量法、游道法和卡口法进行环境容量测算可获得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表4)。

参考文献

[1] [美]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王云才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过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一、能源城市旅游区概况

1.1 能源城市

能源城市是是指以依靠能源资源相关产业发展壮大起来,并以能源资源相关(如煤炭、天然气、石油开采业等)占其地区生产总比值较大,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的城市。能源城市有一下几个主要特征: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并且易于开发;主要依靠开发本地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采掘业和加工业,并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比重;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

1.2 能源与旅游区的关系

现在国内的旅游区规划建设很少有建立在新能源利用基础上的,多数旅游区都是依靠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利用新能源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如果仅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为旅游区建设的重点,那么就会面临很多城市的这些资源并不是很出名,再加上客源市场小,旅游发展当然滞后于很多地方,比如榆林市,地处西部偏远地区,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旅游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陕西的延安、西安等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依托资源优势,以旅游、能源、原材料、生物资源开发等,不仅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而且还能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旅游、能源、矿产、生物、气候等资源丰富多样的组合优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面向市场,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以新能源利用为基础的旅游区,形成能源与旅游区建设相辅相成的新形式非常有必要。

二、旅游区规划的一般设计方法

2.1技术路线

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城市旅游区规划的技术层次应该是:

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区规划(产品规划)旅游区控规旅游区详规

2.2 旅游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2.2.1第一阶段:资料、资源调查与评价

(1)资料、资源调查:资料收集,要注意目的性、可靠性和原始性。在资料收集与汇编中,尽量保持其原始性,不要随意整理、取舍,包括提供的单位和个人姓名的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经查核、提炼、改写的工作成果,可在规划说明中反映。

(2)综合评价:

旅游区的综合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质量与水平: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设施状况、监护管理。

②开发利用条件:交通通讯、食宿接待、客源市场、运营管理,从社会、经济、时间、技术等方面,分析其开发利用功能价值和经济效果。

③规模范围:旅游地面积、体量、容量。

⑤开发现状:从艺术特点、自然规律,经济效果上综合分析、评价旅游地开发现状。

2.2.2第二阶段:编制规划

编制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做多方案的比选。

2..2.4第三阶段:方案决策

该阶段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组织各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专业评议和综合评议,并对规划做出技术鉴定报告时期。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上报。

2.2.5第四阶段:管理实施

这是各旅游地在规划实施和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工作内容。一个好的旅游规划要使其变成现实,最终成为人类寻求旅游、休闲和环境质量的空间,实现旅游地应有的旅游效益,则需要到位的管理实施,否则仅为一纸空文。

三、以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的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

秦塞国家长城公园地处榆林市榆阳区,规划用地面积约1343平方公里。榆林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优越,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源远流长,具备吸引高端旅游消费人群前来旅游的潜力。而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提高景区品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塞长城国家公园从榆林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出发,立足于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是一个集文化体验、生态度假、能源展示、生态治理、特色农业观光和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生态公园。

3.1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

能源城市旅游空间形态划分和形式界定上,可以将旅游空间形态分为三级: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旅游点是由场地组成要素构成的具有独特旅游价值的地块,如公园绿地广场上的喷水、街旁游园中的休闲广场、山涧的瀑布、坡地上的植物植被等。在视觉上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称为旅游单元,如沟谷、滩涂、盆地、山峰、山脊,每一个旅游单元都至少有一个旅游点,由一系列的旅游单元组成旅游区,旅游单元构成旅游区的物质实体。具有游憩和审美观赏价值的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就组成了旅游空间形态体系。

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旅游空间体系就是由旅游景区、游憩区、旅游景点构成。由2-4个旅游景点构成游憩区,也就是一个旅游单元,再由若干个游憩区组成旅游景区,由此展开公园的空间景观序列。其主要特点是在组织旅游空间的同时将能源旅游资源、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与之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具有榆林魅力的旅游空间。

3.1.1旅游与能源旅游资源的空间结合

榆林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在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中,规划用地东部分布有相当多的煤矿,在旅游空间组织时尽量与矿产资源相结合并加以利用,将此区域作为整个公园的能源供给中心并结合能源展示,充分利用榆林作为国家能源示范基地的优势,将节能、低碳这条主线贯穿景区始终。规划一、二期用地以能源展示为主,向世界展示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风貌,同时国家公园内的建筑、景点和景群都已节能建筑为主,实现能源、低碳的目标。

3.1.2旅游与现有的地貌、水系的空间结合

榆林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网分布密布,大多为内陆湖泊、水库和河流,旅游结合当地地貌,创造独特的毛乌素风景区、防风固沙风景示范区和国家自然水体风景区,充分展示榆林当地的体毛特征与自然景观,并结合旅游设施、修学培训、国际会议等功能,实现旅游与现有地貌、水系的结合。

3.1.3 旅游与历史文化的空间结合

榆林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榆林长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长城文化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榆林作为昔日的九边重镇,是昔日边陲和民俗文化融合之地,是塞北蒙汉文化的交汇区域,涵盖了黄河文化、草原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种文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榆林的边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上,榆林市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大秧歌、信天游、绥德石狮、三边剪纸等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富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同时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旅游结合榆林的历史文化空间,以秦塞长城为核心,结合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等重要景点,并结合大型展演活动、考古活动、游览活动、节庆活动等,将历史文化与榆林特色结合。

3.2 道路交通结构设计

3.2.1旅游区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能源城市的旅游区的交通组织方式分成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针对能源城市的特点,道路交通设计主要考虑与能源、游线结合,采用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方式并行,在园区主要道路上采取人车分行方式,进入旅游区后步行道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离,设置步行道与车行道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采取围绕旅游区或场地群落布置方式,并以枝状近端路或环状近端路的形式延伸到游憩场地出入口。在布置时尽量避开露天矿藏和自然水体等,并设置适当数量的停车位;步行道路应尽量在景区内部,将绿地、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与景点串联起来,规避矿区,并延伸到游憩活动场地的入口。在园区的次要道路上主要采取人车混行的方式,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主要是方便游客观览和通行,并且能够作为生态通廊和消防通道,采取近端式布局,并在近端处设置回车场地。

3.2.2道路类型、分级

能源城市旅游区的道路有步行路和车型路两种类型。在人车分行的路网中,车型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兼有非机动交通和少量步行交通,主要方便于游客通行与能源的输送,步行则兼有步行交通和步行休闲功能,并可兼为非机动车服务;在人车混行的路网中,车行路共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形式,也同时有专门的步行路系统,但一般主要是用于休闲功能。

道路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主路、支路和小路三个等级。

3.2.3通路设计

通路作为旅游区空间结构的骨架,为出入口为起点,将区内各游憩活动场所、主要建筑物及各个空间作线形连接,这便是最简单的通路特性。

从平面上分析,根据能源城市旅游区的特点,通路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向心式”、“环绕式”和“自由式”三种基本类型,在设计时一般会将三种通路方式混合使用,达到机动灵活的作用。

3.3 游憩空间构筑

能源城市的游憩空间有别于一般城市旅游区,其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①在规划游憩区的同时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合,既要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要凸显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②游憩区与旅游区的交通连接,方便游客穿行和到达,要与旅游区内部的各种设施衔接,并与能源展示点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览的同时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提高节能意识。

3.4 游憩活动设计

旅游过程的游憩活动包括十个方面,即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学、悟。在能源城市的旅游区中,从游客行为活动的特征来看,观赏、娱乐、运动、疗养是最纯粹的游憩活动;修学、感悟、体验是过程中的精神活动;运输、住宿、饮食、购物既能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础服务,又能满足旅途生活的心理需求,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往往带着享受和休闲的性质。在游憩活动设计的同时加入生态、低碳的理念,结合能源展示,使游客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到能源的魅力。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结合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以文化展演、节能展示、康体健身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带:长城镇北台活动带、春渡榆溪绕途旅活动带、花开几曲问陕北活动带和秦道飞沙龙寨行活动带。

3.5 能源利用

3.5.1 风能、太阳能的利用

利用风力推动发电机发电, 产生能量。特点是发电效率高、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可靠性强、无污染。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生物质原料,为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生态能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5.2生态水资源利用

陕北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域, 因而对规划景区内的水资源必须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进行规划与治理。规划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形成溪流并汇成一个个水眼,既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

4、总结:

近几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越来越重视,能源城市的发展问题不断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能源城市拥有丰富的能源储备,但是城市经济发展上去了,却带来了城市环境恶化,居民生活枯燥无味等问题,所以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展本地旅游业的同时还能丰富市民的生活。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不在盲目追求新奇独特的游览项目,愿意接受主动选择接近自然及低环境影响的旅游形式,能源城市刚好可以利用自身能源利用与旅游区结合,创造其独特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及其理论还在探索阶段,本文以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从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道路交通结构设计、游憩空间构筑、游憩活动设计、能源利用五个方面阐述了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的一些方法,由于时间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及有待深化的部分,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为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万朝蕾. 能源富集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D]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11.

[2] 张金东. 榆林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6.

[3] 冯中南,陈高科,翟子陆,倪振国.能源城市如何节能和可持续发展[C]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2007.

篇(7)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6.06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1982年的21.1%提高24.58个百分点 。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部分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变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镇规划方法与模式的调整。

近年来,旅游业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旅游业是联动效应很强的推进型产业,有利于促使旅游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在旅游区乡镇由农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乡镇规划的影响表现得很为明显,因此,旅游区内乡镇规划方法的探讨就尤为重要。

一、五当召镇区概况:

镇区作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是镇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乡村城镇化集中点,尤其在以农牧业为主的乡镇,镇区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解决旅游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镇区规划,在新时期需要考虑到更多新的因素。

五当召镇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镇域面积60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以牧为主、以农促牧的少数民族聚居镇,镇域常住人口9000左右,90%以上都是以农牧业为生。五当召镇区是镇政府所在地,原名吉忽伦图苏木,目前登记常住人口为1500。

五当召镇得名于藏传佛教内蒙古第一大寺――五当召(本名“巴达嘎尔”庙,蒙古语“五当”,“召”意为“庙宇”),五当召始建于清朝早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圣地。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是以五当召为核心景观的国家级4A风景区,是包头市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旅游区建设之前,五当召镇少数村民为游客和香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现今镇区纳入五当召旅游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进行新的规划建设。

五当召镇现状主导产业是农牧业,辅以部分铁矿业以及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比例为90:3:7。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传统生产方式与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前景黯淡。五当召镇的两家铁厂也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总体生产力水平很低,2005年人均收入4300元,农牧民群众至今仍未脱贫。

二、五当召镇区产业转型的背景及契机

五当召旅游的蓬勃兴起给五当召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黄金周期间客流量由200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9年的6万多人。但是由于旅游服务业建设不足,巨大客流带来的主要是门票收入,游客在景区人均消费不足5元,这意味着作为旅游服务基地的五当召镇区将有巨大的潜能可挖掘,给原有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提升带来难得的机遇。

石拐区关于五当召镇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1、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牧民向旅游业转型;2、牧业转为圈养,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3、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配合五当召景区建设工作,逐步实施镇区人口转移。

随着旅游服务业发展,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向服务业转移,旅游服务业将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冲击当地传统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五当召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都经受到挑战。

三、产业转型对五当召镇区的影响

随着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与发展,游客由单一的宗教文化游转为度假休闲旅游、民俗民风体验游等多种方式,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延长,对各种服务都会有更多的要求,旅游服务业将逐步代替衰落的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其强大的产业联动将会带动交通运输业、民族特色纪念品加工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三产比例顺序将实现“一二三”到“三二一”的理想状态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给五当召镇的人口规模带来变化:

现状城镇居民登记人口3000人,常住人口1500人,自然增长率为4.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外来务工、经商人口,游客也会逐年增长到一个成熟风景旅游区的稳定水平。因此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数量、景区游客数量因素预测五当召镇区的人口规模。

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用地规模及结构的变化:

1、农牧业生产用地减少。

人口向旅游服务业转移,农牧业人口下降;生态保护政策以及十一五发展计划;五当召风景区总体规划对生态保育、景观保护的要求,都将缩减农牧业用地的比例。

2、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用地增加。

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城镇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三级城镇设置,例如风景区管委会、派出所、中小学校、医院、邮电局、银行等;商业功能侧重于住宿、餐饮、娱乐行业,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硬件支持。

3、居住用地增加。

人口规模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要求现有居民的居住用地面积以及居住条件改善。

4、工业用地增加。

根据当地宗教特色以及在内蒙古藏传佛教的中心地位,发展宗教及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类乡镇企业,因此工业用地将会有所增加。

5、配合景区建设的相关用地比例增加:

加强旅游服务基地与景点的联系,以及所需停车场地,交通广场用地将会增加;提升景区生态水平及景区绿化覆盖率的要求,相应的绿化景观用地也将有所增加。

四、产业转型背景下五当召镇的规划特点

经过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五当召镇区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风景区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五当召至额尔德尼山的轴线关系,大量建筑突兀其中,割断了空间呼应,也影响了五当召入口空间的视觉纯净性,破坏了固有的自然环境和山水格局。

鉴于上述原因,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提出:搬迁五当召镇区至五当召东面的大东沟南北两坡,基于目前镇区的基本人口,建立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

选址:拟定于五当召东南侧的大东沟南北两坡,日照条件良好;距离五当召庙区1公里余,现有县级公路经过,交通条件便利;地下含水层深度浅,取水方便。另外,与五当召之间有一道山梁相隔,形成天然的视线屏障,有利于风景区的风貌保护和镇区自身的建设发展。

功能定位:五当召镇集合了旅游服务基地和经济行政文化中心的双重功能,发展依托旅游的第三产业以及无污染的旅游纪念产品加工业。

用地规模: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综合考虑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特点预测人口规模,拟规划用地面积为0.8 km2左右,人口8000人,人均约100m2。其中,保留老镇面积为1.27km2 ,拆迁面积为0.39 km2,新建镇区面积为0.819 km2。

用地布局特点:根据五当召镇与风景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自身功能要求,规划形成了“一带、两中心、两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构成布局相对紧凑,分区明确,结构完整的用地结构体系。

一带: 以河道和城镇景观大道为乡镇发展和绿色景观轴。

两中心:分别以镇中心广场和旅游商贸中心广场为中心形成居民生活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两片区:围绕两个中心分为居民生活、旅游商贸两个片区,由绿色发展带贯穿,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

基本道路构架:根据《村镇规划编制规范》的有关要求,将道路分为三级设计,停车场同时考虑风景区和镇区自身需要合理布置。

规划建设要点:五当召镇的建设要体现风景旅游区宗教文化特色,体现更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街道以双向两车道为主;建筑风格为藏式,高度控制12米以内;滨河大量绿化,散点式布置街头绿园和集中式行道树,创造优美的游憩、生活环境。

五、五当召镇区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提升

五当召镇区将景区规划与乡镇规划相结合,积极根据产业结构转变对用地、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景区和乡镇自身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又为旅游业发展开拓了空间,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旅游业作为镇区经济全新的增长点,给当地产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给镇区直接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为当地的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如农牧产品、传统手工业制品加工等,也会给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旅游地优美的环境和旅游业强大的经济集聚能力,吸引投资商加入城镇建设的行列,与景区实现联动发展和合作共赢。

六、结语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乡镇产业结构的转型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五当召镇区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规划实例,从产业转型带来的功能、结构、规模、道路等诸方面的规划调整做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对此类乡镇规划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篇(8)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Regulatory Planning of Tourist areas―Take the tourism of Stone City

Baoshan in Lijiang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regulatory plan of tourism needs to solve a wide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co-ordinate use of land, controlling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content. This essay takes the tourism of Stone City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Index system of Regulatory Planning Of Tourist areas whi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theory is also a Reference for Other tourist areas to provide reference preparation.

Key words: Tourist areas, Regulatory plan, Control of content, Index system

1.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 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 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 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5]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4).

[6]王兴中,高万辉,杨晓俊,等. 古城镇旅游控规的控制指标体系及技术规范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7] 段德罡,曹力尹. “可逆式”旅游规划模式研究[J].规划师. 2009(11).

篇(9)

1.问题的提出

1.1.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WwW.133229.COM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外围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张娜,尹怀庭.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篇(10)

一、安的自然社会状况

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距桂林市六十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兴安,古为百越之地。战国属楚国。公元前214年泰始皇在兴安境内凿通灵渠,兴安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两汉属始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在今兴安设临源县。宋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称全义县。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始称兴安。

兴安位于东经110°14’-110°56''''之间,北纬25°17''''-25°55''''之间,和全州县、资源县、灵川县、龙胜县相邻。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全县人口37万,以汉族为主。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白果、粮食、毛竹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生态县之一。

兴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600—22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17.8℃,气候宜人,四季可游。境内以丘陵、平原为主,分布着谷地、高山等地形。地势由西北越城岭山脉和西南都庞岭山脉相对倾斜,形成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称“湘桂走廊”。境内最高峰猫儿山顶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峰。

二、四周的旅游业及有关方面的状况

兴安旅游资源丰富,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87年3月兴安县旅游局成立。兴安旅游以文物古迹和高山风光为主要内容。现规划有猫儿山风景区、灵渠、碑园风景区、乐满地休闲度假区、古严关、秦城遗址风景区、五里峡风景区。

猫儿山风景区摘要:距兴安县城五十六公里的猫儿山风景区占地四百八十平方公里,是以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为中心的高山风景区,最高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最高峰,猫儿山春天杜鹃花争艳,夏天气候凉爽宜人,秋天红叶烂漫,冬天银装素裹,是揽胜、探险、猎奇、度假、避暑的好去处。

碑园风景区摘要:位于兴安县城西南部,碑园占地一百二十亩,气势恢宏,800立方米的群雕堪称全国纪念性群雕之最。

乐满地休闲度假区摘要:占地面积335公顷,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游乐项目之一,园区内的高尔夫俱乐部是具有国际标准的18洞美式丘陵球场。乐满地主题乐园占地60公顷,是度假世界第一期工程投资最大的项目,在2002年度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同时通过了ISO9001及ISO14001两项国际权威机构的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后又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以及“全国十佳主题乐园”。

三、规划范围

灵渠景区规划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及一条伴着古灵渠长约一公里长的水街;景区原面积73.3公顷,规划后加上一公里长的水街,面积为105公顷。

四、规划依据和原则

景区将严格依据《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桂林市旅游总体规划》等规则及兴安的具体情况规划,坚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旅游资源状况和评价

灵渠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在其建成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交通枢纽。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聪明和力量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考价值。灵渠周边林木苍翠,绿水潺潺,风景秀丽并分布有多处文物古迹,是我国少有的集历史人文景观和美丽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六、客源市场分析

兴安旅游客源市场总的定位是以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为主,国际客源市场为辅,国内客源市场则以广西区内,非凡是桂林市各县以及兴安周边省各县市为目标客源市场,这些地区由于距离近、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不多,游客利用节假日到兴安旅游的可能性很大,以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为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每年的出游率高,其中有不少是到桂林旅游,兴安悠久的历史文化、漂亮的山水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将成为这些久居闹市,渴望逃避城市喧嚣,回归大自然、探索历史文化的游客偏爱的地方,另外充分依托桂林市客源枢纽中心的优势,挖掘其他区域的旅游市场。便利的航空设施缩短了全国各地旅游者和桂林市的距离,畅通的公路交通使游客出入桂林更加方便自由,兴安可以更好地接受桂林中心城市的辐射,从桂林分流或截流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兴安县来游览。而只要到兴安旅游,灵渠是必到的景点之一,所以灵渠景区的客源基本和到兴安游览的客源一致。

七、旅游规划开发方向和旅游项目创意

景区开发主题化、整体化、生态化,将充分挖掘灵渠的水利文化内涵,完善景区建设;加强文物古迹实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尊重历史,修复完善景点外观和内容;修建灵渠博物馆,做好文物的异地保护及其文物内涵的保护和体现工作。配合灵渠及兴安地方文化,设立文物陈列室、展览厅、展映厅、模型室、报告会议厅等;协调景区和四周农村社区的关系,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区。做到民俗游、访古游、生态游的统一。

八、景区和功能区划分

灵源寺、灵源阁摘要:位于分水塘南岸的松树林里,灵源寺建在半山腰,灵源阁建于山顶。规划对目前现存宫院予以整修、复原,恢复塑像、壁画,形成一组建造精美、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庙宇建筑群。同时作为一个集中的游客共享空间,应设立石桌、石凳等休息设施,不设商业服务摊点。

水上表演区摘要:规划在分水塘水域,主要有赛龙舟表演、鸬鹚捕鱼表演及开展竞技运动项目活动,如摩托艇、皮艇、滑艇、飞伞等刺激性项目,供青年游客参和游乐。该区水域较深,建护栏、扶手等平安设施及提示警告语录。

铧嘴摘要:南斗铧口,这里便是湘漓分派。湘水由南向北而来到铧口,经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在这里三七分派,三湘水过南渠流入漓江,七分湘水继续经北渠汇入湘江。秦堤汉水,流经千年;铧嘴天平,承载历史。规划在铧嘴岛上修建铧嘴古亭,看水涨水落,听浪花欢畅。到铧嘴必须乘游船,不可经天平涉水直到,以防发生意外。

大小天平摘要:和灵渠铧嘴相连,是建在湘江上的一座拦江滚水坝。由于具有既可提高水位,又可排洪滚水,以保持渠水平衡的功能,故称“天平”。大小天平呈“人”字形,北侧一段称大天平,长344米。南侧一段称小天平,长130米。二者的比例大体为3摘要:1。内堤均用条石平铺筑成,外堤均为大石排插成鱼鳞状。内堤的条石,两块之间,凿有石槽,灌人铁水作楔子,把块条石连为一体,避免洪水冲垮。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应用如此高超的技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具有参考价值。

四贤祠摘要:四贤祠位于南渠北岸,祠内因祀奉历代修凿灵渠有过重大贡献的秦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管防御使鱼孟威四公而得名。祠内保存着历代各种碑刻30多块,竖立在进门醒目处,可谓修灵渠的纪念碑。规划在四贤祠里建一博物馆,收藏有关灵渠方面的文物;在大堂摆放整个灵渠风景区的模型,以方便游客了解景区的大致情况及灵渠的一些历史。

飞来石摘要:在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和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秦堤摘要:筑于秦,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全长3.15公里。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浇灌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规划在堤上种植有本地特色的树种(如兴安楠),并修建人行步道,以创造良好的漫步环境。

水街摘要:水街景区包括灵渠县城段两岸的街区,长约1公里,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部分组成。水街在恢复建设上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现,其重要景点秦文流觞景区以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条古街,充分体现秦代建筑风韵;其古戏台为徽派建筑风格,是水街城中城的中轴线;其湖广会馆建于清朝初年,具有典型的荆楚文化风格;其水街民居青瓦白墙、雕花门窗,“小桥流水人家”情趣盎然……此外,水街景区还从民间收集了大量文物,形成了百米雕塑长廊、古石雕群等景点。流水潺潺、杨柳依依、曲径幽幽,中国古典审美情趣跃然而生。规划中在水街设立一定数量的旅馆、艺术品专卖店及饭店;渠两岸的垂柳下设立石桌、石凳等休息设施。

九、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

景区开发要以不破坏资源为前提,具体景点景物四周不得进行随意性建设,对其开发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论证,针对非凡的景观资源,要建立具体系统的资源档案。

规划应以高标准严格要求。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中AAAA级旅游区(点)的标准摘要:本区空气质量应达到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噪声质量达到GB3096-1993中规定的相应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GHB1的规定。区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环保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不破坏游览气氛。

十、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景区内已配套有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电力工程系统,可满足景区水源、电源及排污处理的需求,建有一家三星级的宾馆。导游及相应的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工艺品店及一些和旅游开发相关的店铺都将通过招标的形式从严准入,所开展的活动不得有损景区形象。

一、交通规划

兴安灵渠位于湘桂走廊腹部,距离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57公里,是北上华中,南下两广的咽喉要道。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纵贯全县,天天有9对列车在兴安站停靠。中心城市桂林市通往全国各地的旅游交通已形成,每年经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桂林火车站、北海——南宁——柳州——桂林高速公路以及321、322国道来桂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800余万人。桂林至兴安的一级公路已经开通使用,车程不足1小时,交通极为方便。

景区内规划以步游路连结各个景点,以利于游客平安行走及观赏为原则,路面处理以天然石块、石板为主,尽量保持自然野趣。路宽以1.5-2米为宜。对于江边驳岸及上下陡坡路段,应设护栏、扶手等防护办法,材料也以天然材料为主。未开放区域应有明显警示,防止游客误入,出现危险。

二、绿化规划

景区里古树参天,沿渠两岸树荫浓密。在保护现有树木的前提下,种植一些彩叶树种,以增加色彩的丰富度,充分体现季象变化,但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显自然之本色。

三、服务项目规划

严格按照《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建立基本的服务设施,服务设施主要指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及其它娱乐、摄影、医务、银行、邮电等等。为体现地方特色,将成立专业的艺术表演团,体现水上舞台表演的魅力及建设文物陈列室、展览厅、展映厅、模型室。

四、管理人员和机构设置

景区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成员由公安、卫生、工商、环保、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管委会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为景区的旅游环境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从而使景区的发展步入正轨。

五、其它

景区里除常规的表演节目外,每到传统节日或庆典、重要会议的召开都会临时布置文艺表演和游园活动;和四周的学校合作,为其提供见习基地;不定期开展市民素质拓展活动,以培养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上一篇: 账款管理论文 下一篇: 地质与勘探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