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验考试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0: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测验考试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测验考试总结

篇(1)

本文以高校本科课程的考核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试点研究等方法,以本科生的需求为导向,探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的途径。

一、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了解本科生对现状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和相关意愿,采取对本科生进行调查的方式,结合应用实际调查RP(Revealed Preference)和意向调查SP(Stated Preference)的方法[1],对吉林大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四个专业,每个专业各抽取4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各占25%。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各项结果。

1. 对目前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关于被调查学生对目前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44.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比较满意,只有11.5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而19.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说明目前本科生的考核方式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2.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占比情况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结果显示,86.54%的大学生目前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70%:30%。此结果表明:成绩核算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也是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普遍采取的策略。一些高校还对必修课、选修课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作出统一规定,例如必修课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80%:20%,选修课为70%:30%。而国外高校的本科生成绩构成基本上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或者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设置,某些课程的平时成绩比例甚至高于期末成绩。这种做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考试临近突击复习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全程知识均衡和扎实地掌握。

3. 考核方式构成比例

调查结果表明,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构成形式,只有极少数课程会采取期中考试、上课发言和课堂分组讨论等考核方式。出勤情况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为,目前高校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绝大多数课程均将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获取来源,这种以出勤情况考核平时学习状态的方式值得商榷。除此之外,很多选修课程不组织统一的期末考试,而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课堂测验等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参考项目,因此出勤情况在学生所选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占很大比例。作为比较新兴的考核方式,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的成绩构成比例高于期中考试和上课发言,这充分体现了现今本科教育考核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与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这两种考核方式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能力。

4. 期望的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占比情况

通过采取意向问卷调查方法,课题组也获取了大学生对课程总体考核方式的期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其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包含平时测验,其中有42.31%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测验+期末考试,32.96%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只有平时测验,只有15.38%的学生希望考核成绩仅根据期末考试评判。此结果表明学生有注重平时学习弱化期末考试的倾向。而仅采取期末考试进行最终成绩考核的做法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亟待改进。

统计学生期望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情况显示,近一半(4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各占50%左右比较好,2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占70%左右、平时成绩占30%左右比较好。与实际平时成绩占比情况相比,平时成绩占比的期望值(50%)远高于实际值(30%),说明如果要满足学生的期望需求,平时测验成绩的占比有待提高。

5. 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

被调查者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结果显示,学生期望的占比较高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为课后作业(55.56%)、课堂测试(26.67%)和出勤情况(8.89%)。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课后作业作为统计平时成绩的方式,其比例约为课堂测试的两倍,说明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课堂所学直接进行测试不能完全体现其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希望通过在课后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复习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再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获取考核分数。

6. 期望的平时测验次数及考试形成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所选课程的平时测验次数为3次比较合理,只有2.22%的学生认为应仅进行1次平时测验。

有46.15%的学生希望期中、期末考试均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28.8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确定该课程的考核形式,只有5.77%的学生选择期中、期末考试均为闭卷形式。可见,学生更喜欢灵活的开卷考试,因为与闭卷形式相比,开卷考试更能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的灵活性及其主观发挥的能力。而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记程度,但学生在准备考试前难免要进行强行记忆,不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现行考核方式分析

综合以上各项关于高校本科课程考核方式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总结出目前高校本科考核的几个主要特点:考核形式多样,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主;以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统计依据;以期末成绩作为核定分数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占比偏低;学校统一规定期末和平时成绩占比,不利于考核形式与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匹配。

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期望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增加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分值中的占比,全部根据平时测验评定成绩或采取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对于平时测验的考核方式,期望以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考核为主;增加开卷考试比例,或根据课程内容设定开闭卷形式;采取多次平时测验的形式。

可见,目前高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环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的占比、平时测验的考核形式和考核次数、考试的开闭卷形式几个方面。考核方式不仅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过程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与责任感。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以单次考核、单一形式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使得考试成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不利于全面真实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2],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使考试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

三、考核模式优化方法

综合考虑本次调查统计所得结论以及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先进做法,总结出优化高校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办法如下。

1. 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占比,采取全进程考核形式,并提高综合能力考核比重。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即把考核从一次性期末考核分成多次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并设置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说,即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若干次考试,每次考试设置相应的分值,然后分别将各次考试设置于整个课程的进度中。根据本文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平时考试的次数为3次最为合理,因此,可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4次不同方式的考核,分别设置于课程进度的1/4、1/2、3/4和期末,考核难度逐级升高。

将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分布到全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也分散了期末考试的压力[3]。此外,平时成绩还可以涵盖课堂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指标,从而更全面考察出勤和课堂学习效果。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的差别化考核方式

统计本次调查所得的不同专业本科生的数据可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的学生更趋向于进行实践考核,而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的学生则倾向于偏重理论性的考核形式。可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科学选择差别化的、适应本专业和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例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城市公交网络规划课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应用规划技术和方法进行实际的公交线网规划和设计,在考核模式方面,该课程应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课堂测验、期末综合考核等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两周的针对性课程设计,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调研、课外资料查询、公交线路设计和线网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运用能力。

3. 增加开卷考核比重

篇(2)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即通常所说的“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公务员职业所应具备的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有关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是对从事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行政工作能力的一种可能性的测验和验证,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当中一门重要的笔试科目。

就测试内容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想要加入公职人员队伍的考生必须面对的第一关,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且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五大模块,题型均为客观性试题。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决断,完成大量的试题,平均每52秒完成一题。许多考生在走出考场之后摇头叹息:“时间不够,没做完。”因此,考生在公务员考试备考过程中,考生特别需要注意历年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型、题量与时间限制。

二、整体备考策略

从历年试题的单题难易程度以及试卷的整体组合上来看,试卷难度逐年加大,尤其是近两年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难度明显有所提升。在考试时间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某些模块题型的变化又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考生想要取得高分必须要具备更强的答题能力和更快的答题速度。针对此,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辅导专家提出以下备考建议:

首先,考生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备考计划。

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可以帮助自己节省时间,避免盲目复习。大体而言,这个备考计划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考试目标有一个整体定位,确定报考职位的大概范围、方向和岗位,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兴趣部门、岗位的信息。另一方面需要找来以前的真题进行一个自我摸底测试。这一测试一是可以使考生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有一个更加直观具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考生可以对自身的优劣势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不同模块的速度和正确率。这样就可以指导下一步的备考。

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是备考的第二阶段,也即针对前面测验后的定位,对不同模块进行细致地有针对性的备考。这一时期主要是打基础的时期,一定要注意静下心来,细下去,认认真真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建议每天学习新知识前都要复习昨天学习的知识,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全部教材学习完之后用一两天的时间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两个极端:

一是将自己全部的时间都放在自己的劣势科目上,而没有给优势科目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考生对于数学这一块普遍比较头疼,而这一块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生又是拉开差距的利器,因此不少考生在考试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数学,结果到考试的时候觉得在言语和逻辑部分没有感觉了,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二是全盘放弃劣势学科,这是更多考生陷入的误区。很多考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加之时间又比较紧张,因此直接采取放弃的策略,将考前的时间全部用来复习背诵性的科目,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将数学这一块全部选择同一个选项,以求能够蒙中一些题目。这样也是不合适的。实际上,每一块的题目都存在着优秀的答题技巧,很多答题技巧往往可以在你对题目并不怎么了解的情况下帮你选出正确的答案。掌握这些技巧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但可以大大的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因此建议考生在第二阶段有计划的安排时间,既保证留出足够的时间提高自己优势科目上的优势,确保考试时这一部分的分尽可能多的拿到手,又要分出适当多的时间去准备一下劣势科目,特别是准备劣势科目中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套路化的那一块。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报一个辅导班,因为很多答题的技巧和套路是考生自己复习过程中体会不到的,而一个辅导班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技巧和方法。

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是备考的第三阶段。基础阶段的侧重点在于阅读教材掌握知识点,提高阶段的侧重点则在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解题技巧。练习以历年真题为主,挑选一些口碑较好的机构出的模拟题作为辅助,着重提高答题的能力和速度,摸索出答题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和答题顺序。突出自己的强项,提高自己的弱项。这一阶段用时约在一个月左右。在这一以练习为主的复习过程中,建议对自己在练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建立错题笔记,每天进行整理和复习,对重点内容进一步巩固,这一错题笔记也是模拟和冲刺阶段的重要复习资料。同基础阶段的复习一样,提高阶段复习结束的时候也要用一两天的时间进行梳理。

模拟阶段

模拟阶段是备考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准备两三套相当于真题的测验题进行模拟实训,建议模考练习不用太密集,隔两三天做一次,重点训练迅速进入考试状态的能力,同时优化自己的时间、做题顺序的安排。一是可以帮助巩固复习中学到的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将复习中所学到的技巧和方法综合运用在一整套题的解答过程中。二是可以帮助制定考试中每一块的时间安排,确保在考试中不出现手忙脚乱、做不完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准备题的时候不要到网上盲目地下一堆各种各样的题目存着,要根据考试的难易选择接近真题水平的模拟题进行考前测验。

冲刺阶段

冲刺阶段是备考的第五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整理前四阶段的复习成果,辅以适当的练习,调整兴奋点,调整心态,熟悉考试环境和流程,准备参加正式考试。

其次,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

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而言,虽然就命题趋势来看难度是逐渐加大的,但是总体上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目的题目难度并不大,静下心来谁都可以做出来。但是如同前文分析过的一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题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尽可能的多做题、得到尽可能多的分数,就需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这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一。

这里先要说的是,考生在考试中如果遇到一个题目,想了一两分钟仍然没有头绪,这时候就要及时放弃,先做其他简单的题目。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一定要学会放弃,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得到。如果在考试中因为一道难题,卡在某个位置,很可能后面的题目都比较简单,而就因为去攻克一个难题而导致没有时间去做后面的题目。这是很可惜的,但在每次考试中都会有很多人重复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在考试中要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去做题。建议考生在考试中的做题顺序遵从先易后难的原则,不必按照卷面的顺序、卷面上写的参考时间做题,而是先做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一块,后做没有相对没有把握的一块,这样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考试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考生更快进入考试状态,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答题。而有把握与否则取决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模拟测试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言语理解与表达比较好的考生可以优先做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题目,常识比较好的同学可以优先做常识判断部分。其次注意先做节省时间的题目,再做相对需要时间比较多的题目。比如逻辑判断中,各种题型所需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像图形推理、类比推理都是花时间较少的题型,考试中可以优先做这部分题目,然后再做定义判断、演绎推理、事件排序等。

再者,优先掌握常用、实用的解题技巧与解题套路。

考生在备考中注意优先掌握常用、实用的解题技巧和能够套路化解题的题目。具体而言,在每一块中都存在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这些解题技巧可以使我们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内选出答案,这些技巧是考生务必要掌握的。这些技巧一方面需要考生自己在备考中积累,一方面也可通过一些辅导书、辅导课程获得。而掌握了这些优秀的技巧可以大幅度的节省解题时间,从而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奠定基础。其次,在每一块中都存在一类或几类题目是有着固定的解题套路的,比如数量关系模块中的牛吃草问题,就只需要记住一个公式,考试时只要套公式即可很快的做完题目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这样能够套路化解答的题目类型也是考生备考中首要掌握的。这就需要考生总结哪一些题目能够用一个固定的套路去解答,并对这个套路十分熟悉,考试时只要套用就可以了。

最后,树立良好的备考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在公务员考试备考中,主要两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对待考试,要正确地面对公务员考试,不要有太多的压力,也不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只要进行科学有效地复习,考生一般都可以在考试中获得一个自己认可的成绩,所以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而很多抱着试试看的考生最终考完后可能就确实是“试试看”了,所以既然选择了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还是要认真地去备考。

篇(3)

为了全面地检查、评估化学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从教与学的动态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获取供决策用的反馈信息,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在教学中是起核心作用的一环。

化学教师的教授活动效果如何,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达成度怎样,教学决策中有哪些 成绩和缺陷;学生的学习水准和准备状态如何,学习能力养成得如何,学习的意向和志趣培养得如何,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薄弱环节;以及师生间对教学的目的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在认识上有哪些不和谐的问题需要调整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从质与量、从内容、过程与结果,给出科学的检测、判断和结论。

化学教学测量在学校里常见的形式是测验。化学教学测验是指运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与效果进行检查,然后进行客观比较,以判定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活动。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测量和评价这两个概念是相伴而生的。测量的概念率先产生,但仅仅测量、搜集数据,而不给出价值判断,这样的测量将是徒有其名,不说明任何问题的。应当说,测量①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客观的数量化及非数量化的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并不能自动揭示其教育教学涵义,而评价乃是系统地搜集信息,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化学教学评价,正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化学教学测量和测验所提供的数量化的资料及通过观察等所获得的质的分析的资料作出解释,从而对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换句话说,化学教师总是要以教学测量为手段,经过分析、综合,进行判断,以得知自己的或他人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状态,进而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对照,获取准确具体的结构;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认识主体,也总是要努力以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为标尺来评判自己的学习结果与进展。由此可见,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是紧密相连的。仅有测量,不进行评价是没有意义的,而要评价,就必须进行量和质的分析,或称为量和质的描述或记述。

现代的评价,既注重提供数量结果的测量技术,又注重只提供非数量化资料的观察、陈述的技术,使两者做到结合互补。

总之,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在化学教学系统中具有编级(或分组)、反馈、诊断、升级和职业指导等多种功能。

第二节 化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功能

化学测验是检查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基本途径。测验与系统观察相比,具有可以从量和质两方面对教学这一客体做出全面评测的优点。

我们都了解,教育教学这一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自然事物和对象,它除了具有可以直观地、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方面(特征、性质),如教学流程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师生形体活动等以外,师生间的信息、情感交流,以及师生交互作用在心智里产生的增益效应等等,均难以直接测量。这就需要我们确定并把握测量教育教学这一客体的尺度。一般言之,各种教育教学事物大体上都具有共同的“度”①,即本质(要探求学生能知道些什么事实)、数目(要探求学生能知道多少事实)、组织(要探求学生如何组织这些事实)、时间(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的某种行为已历时多久)、速度或速率(学生学习行为的熟练程度的表征)、次数和错误(学生写100个字,错了多少个)。以上是就认知或动作技能领域而论的,对于情感领域的测量,尚应另立标度。

为了测量化学教学可以采用测验、评定量表、观察记录等方 法。这里重点讨论测验这种方法及其功能。

测验的类型很多,从实施的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口头测验、书面测验及实验操作测验;从测验的编制划分,有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从评价的标准划分,有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从试题的性质划分,有客观测验、论文式测验及实验操作测验;还可以根据测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划分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这些测验的名目和功能各异,但均应遵循以下准则①:

(1)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化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测验和评价应包括: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思维、技能和能力、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要确定一套(按年级、单元)具体的教学目标,按学习进程,循序地实施测验和评价。

(3)要充分认识测验与评价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要重视选择教学测验的环境,帮助学生获得应试的学习经验。

(4)要慎重选择测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要简明严谨,难易适度,题型搭配、编组要恰当。

(5)要拟定评定计划;评定既要适合总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适合化学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

(6)测验和评价均应有计划地进行;平时宜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

(7)要严格控制测验次数;要力争校内、校外测验的协调一致。

(8)测验命题宜实行集体编审制,以防止个人决断的偏颇。

以下分4个方面讨论各类测验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一 标准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专门的测验机构主持的科学化的测量工作。它主要用于测验能力或能力倾向、成就水平或 者用作诊断、预测和监控标准。所谓标准化,包括试题编制的标准化、施测过程的标准化、评分记分的标准化、分数合成的标准化,以及分数解释的标准化等①。推行标准化测验,可以避免测量尺度不明确和对测量结果解释的偏颇不当,从而造成测量失准低效。

标准化测验要有考试指导书,明确规定:考试(测验)的范围、内容、要求、方式、题型以及评分和计分方法;测验命题要标准化,严格遵照考试大纲或教学大纲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规定每一个测试目标与内容在整份试卷中的比重;每一试题要经过预试或调试,选出效度高、信度高、区分度高和难度适当的好题,进行组卷;测验的实施过程要统一而有规范,施测时间、环境和进程必须统一,应试者作答的要求、阅卷步骤和评分标准必须严格规定。由于标准化测验具有试题取样范围大、题量多,覆盖面宽,又经过预测,保证了“四度”的要求,从而能较真实地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

概括起来,实行标准化测验有四点好处②:

(1)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使测量准确可靠;

(2)使不同的测验分数具有可比性;

(3)同一套测验有多个复本可以反复使用,较为经济;

(4)可用来校准其他测验。

美国化学会与美国理科教师协会编订(分年编订)的高中化学测试方案是用于能力测验的标准化测验,我国近几年来开展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的标准化考试,以及高等学校专业基础课程试行的标准化考试,均属于测验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水平的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自行设计和编制的测验。这种测验应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本校,难以与校外测验相比较,也难以保证达到测验“四度”的要求,但却具有编制简捷、施测手续简便的优点。

二 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的重要特征是,以学生团体测验平均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参照标准,把学生团体的成绩划分出等级,以该生在群体中所处的等级位置来判定他的成绩优劣。常模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是测量考生的个别差异。在上面讨论过的标准化测验,通常是指常模参照测验。实行分组(能力分组)教学时也要用到这种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是按正态曲线分布的。

与常模参照测验相对立的标准参照测验,或称目标参照测验,是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来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方法是把每个学生的成绩与教学目标作比较,而不计较学生个人之间的差异。标准参照测验的标准是根据未来的工作或学习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在检验一个学生的成绩是不是合格时,应严格地实施标准参照测验,这是学科学习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的特征。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按照学生的普遍的学习水平来命题,以完成期末考试的做法,是不符合标准参照测验的主旨的,因为,这种降格以求的测验,学生的得分并不能表明他们的真正的学业成绩,自然也不能说明教师教学的效能和得失。实际上,教师又在实施一种常模参照测验。

从1993年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台湾省、西藏自治区除外)开始实行的高中各科的毕业会考,就是由各省代表国家实施的一种标准参照测验。可见,在毕业会考中,那种随意降低命题标准或评分标准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这样,就从根本上损伤了基础教育高级阶段的合格标准,以虚假的成绩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不尽合格的人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三 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或称安置测验,俗称摸底测验,是教师实施教学 前,或接手一个新年级开始教学前实施的一种测验。这种测验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测试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利于决定施教的基点,或作为分组教学的一种依据。准备性测验以获取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多方面的信息为目的,测验后的评分,如不实行分组教学,则无关紧要。这种测验往往在学生不进行测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所获得的信息,不宜随意公开评述。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或目标教学,会从准备性测验中受益良多。

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为了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多借助于形成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是为教学进程直接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时取得教学的反馈信息。随堂检查性的小测验、单元测验等均属于这类测验。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问题,以巩固既有成果,针对教与学中的缺陷,采取补救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化学教学进入一个学习阶段的末尾,或者进入本学科结束阶段,就要进行总结性测验,以检测学习的效果,从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等等。总结性测验多属于标准参照测验,以按照教学目标这一标准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 客观测验、论文式测验与实验操作测验

客观测验系指测验试题可以客观地评分,不因评分者的不同而影响评定结果。标准化测验中选择题、是非题和匹配(配伍)题等试题,均为客观测验试题。其中,尤以多项选一型的客观试题被广为采用。这种试题的主要优点①是:

(1)能快捷地测试课程的广泛内容;

(2)可以在测试领域内广泛取样;

(3)可用于大型测试,并可以可信地给予评定;

(4)测试的内容、范围和水平是明确的,可以进行统计处理 和分析;

(5)可用于班级、课程研究或整个学校系统的比较研究。

选择题的主要缺陷①是:

(1)仅能测试重现课程内容,难以评定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2)不能确证学生是怎样推理得出结论的,也不能测试学生的论点是怎样符合逻辑思维而发展的;

(3)使学生完全被动地答卷,且可以猜测,可以胡乱选项。

论文式测验是借助论文试题来测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这类试题可以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或分析比较、申述说明,或论证评述、畅述己见。论文式测验仅需要组编少量试题,命题工作较易组织实施。正由于此,这类测验的缺点也相伴产生。一是题量小,覆盖面窄,难以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测试取样;二是试题往往容易失之于不明确或含糊不清;三是测试的内容深度和范围较难以划定界限;四是评定时难以把握标准答案,评分常因人而异,随意性较大。故而常将论文式测验列入主观测验一类,因这类测验的评定受阅卷人的偏爱、情绪、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甚大。

实验操作测验是化学课程色独具的一类测验。一般侧重于测试学生的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与水平,如对实验目的、反应原理的理解,使用和组装仪器的技能,以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解释等。实验操作测验对于突出和发展化学教学的特征、对于养成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欧洲诸多发达国家,有近1/4的国家在中学结业前实行化学实验操作测验②,我国少部分重点中学也试行实验操作考,已从多方面发挥出这类测验的教学效益。自然,实施实验操作测验,要有相应的设施条件和评定规范作为保障,尤其需要教师贯彻先进的教学质量观,自愿承受较繁重的工作负担。

第三节 编制化学测验的主要依据——化学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目标是编制化学测验的主要依据,而化学教学目标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结合教与学的要求,而具体规定的可供检查、测量的质量指标体系。这些规定,要具体写出学生经过学习最终会完成的任务,向他们指明具体的学习要求;还要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明确规定具有实际可测、具体可行的教与学的质量指标或检查项目。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看,教学目标——用作编制测验的主要依据必须满足如下4条标准①:

(1)目标应该叙述清楚;

(2)应该对照评价方案的实施情况检验目标,以编制一份适用的测验;

(3)目标应该反映出方案欲达到的技能掌握的水准;

(4)目标应该具有高度的优先性。

化学教学目标的划分和界定,是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专门研究的课题。从国际上看,学术界公认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等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最有影响。布卢姆等专家将一般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大领域②,我国学者主张,化学教学目标一般要体现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③。

美国化学教育界采用的按照布卢姆等专家的主张给出的认 知领域的教学目标①为:

(1)知道。包括这样一些行为和情境:强调记忆(再认或回忆)过去学过的信息。

①特定事物的知识。术语和事实。

②方法和手段的知识。处理特定事物:惯例、趋势和顺序,分类和类别、准则、方法论。

③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原理和概括、理论和结构。

(2)领会。包括了解知识的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术语意译来回忆,联系其他经验,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术语的意义来扩展它的领域和顺序。

①转化。用不同术语意译某种观念的能力,给出实例、解释图表、说明符号的相互关系等。

②解释。了解主要观念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推断。扩展信息以包括其他可能的意义。

(3)应用。应用知识和能力解决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用知识去推理,去说明或预测在新情境下将会发生什么。在这一水平上,科学更多地变成学术练习。

(4)分析。将一个观念分解成它的组成并表明了解各组成之间的关系。所有学科都强调分析能力,把它作为该学科功能的重要方面。

①要素分析。利用对恰当的事实和假设的了解。

②关系分析。识别和利用证明与假说之间,证明与结论之间,逻辑谬误、原因与效果之间的关系等。

③组织原理的分析。

(5)综合。将事实、原理、理论等要素组合到新的模式里。

①进行独特的交流。写出一种完全的概括、描述或评价等和(或)进行其他交流。

②制定计划或提出操作定向。选择检验假说的方法。

③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假说。

(6)评价。考察和应用准则去估量证明,得出结论并做出关于理论、技术、研究等的判断。

①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察觉谬误和应用逻辑推理。

②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利用规定的或强加的标准来评价和得出结论。

我国学者在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分类已开展了较多的探索。其中,以北京市朝阳区中学化学教学目标课题研究组制定的化学学习水平,及广东省化学标准化考试研究室制定的考试目标较具有代表性。这两者均对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作了变通调整;国外学者也有类似情况。

例如,英国学者丹尼尔斯(D.J.Daniels)等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改并为回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新西兰的一个教育家小组,在制定新学校证书方案时,于每一单元中将教学目标列为3组:(1)科学家取得的重要知识;(2)科学家工作的方法;(3)科学的社会意义。英国学者弗拉泽(M.J.Frazer)教授认为:对化学教师,以下三目标分类方案可能是有感染力的。这些目标是:(1)知道和了解;(2)技能,含智力技能如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和操作技能如使用仪器;(3)态度。

我国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1992年),对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教学要求,从教学论和测量的角度作了规定,并具体列述了各知识点和技能项。现将这份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录下。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

常识性介绍: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了解: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过的知识的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理解: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 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对实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

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初步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应当指出,以上教学要求是从我国各省市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就当前实施义务教育而规定的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某些省份、某些学校完全可以,也应当“超标”完成上述教学要求,而不应受这些规定的限制。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怎样才能做到既要明确规定具体的教学活动期望达到的行为状态,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又要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后以可测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标准,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提出情感领域可分为:接受、反应、估价、组织、个性化五种水平。但施测不免仍有难度。

我国学者有人认为①:情感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它既有线性的规律,又有非线性的无序性。从而提出:情感教育目标的检测和评价,应该从可比性和模糊性两方面着手,并设计了这两方面的目标评价系列。应当承认,在这一领域的实践经验仍有待于不断开拓。

化学教学目标的理论框架确定之后,可以按照知识(或技能)内容和学习水平双向分类来设计化学教学目标,以利实施。即(1)划分出适当的教学单元;(2)确定单元内每个知识点(或技能项)的学习水平。表述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采用文字叙述式或双向表格表示式。

第四节 有效化学测验的条件

化学测验的内容,因评价的目的不同而异。平时的校内测验与达标测验的要求和内容不同,升级(或分班)测验与选拔测验也是如此。但是,无论是上面讨论过的哪种测验,都应当保证测试的科学性,尽量减小测量误差,做到有效、可信,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可以说,达到“四度”——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的要求是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 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预定所要测量的内容。效度是用相关系数来表明的。在施测后,将测验分数与已举行过的受试者接受的其他测验(如标准化测验)的结果作比较,从而计算出相关系数。

求出的相关系数(γ)值越高,表明所编制的测验准确性越大。一般标准化测验的效度系数在0.4—0.7之间。效度系数最大等于1,表明测试完全反映了所要测验的内容;最小等于-1,表示测验结果与受试者的实际水平完全相反。实际上,这种完全相关(或正、或负)的极端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当效度系数等于零的时候,表示测验结果与所要测量的内容无关。

上面讨论的是经常采用的测验的内容效度,即指测验题目对有关课程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测验是根据教学目标编制的,试题内容涵盖了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这样,这个测验就具有一定程度的课程内容效度。

一般采取以下办法,以提高测验的效度。

(1)测验的内容和范围,要包含教与学的主要内容;

(2)测验试题中要尽量把跟测验目的无关的成分去掉;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81-03

近年来,国内对高职高专课程考核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从宏观上研究考核形式及作用。有学者提出考核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评定学习效果、发挥育人作用、反馈教学效果、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反馈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考核结果应该成为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挥棒。因此,考核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传统考核方式是结果性考核,即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考核特定的内容,容易让学生认为只需要在考核之前背(练)好考核内容就行,造成学生只重视考核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而考核内容不可能涵括所有的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就存在片面性。甚至会出现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前一个星期甚至几天才“突击”的学生,期末成绩居然不错,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对技术、工艺、原理、知识都不甚了解,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现象。

为了让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引入过程性考核。传统观念认为过程考核主要就是考勤,认为除了考试之外其它考核方式都是走过场,考核的结果基本上就是集体通过,这样的考核缺乏严肃性和客观性。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过程性考核的可操作性差,考核标准不清晰,人为因素比较多。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态度、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考核结果应客观、真实,最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特点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一般都由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高专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一共132个课时,其中理论知识60课时,技能训练72课时。采取每周6节,持续10周讲授理论知识,后期连续3周整周实训完成技能训练。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是理论讲授时学生不愿意听,听了也记不住,整周实训时没有理论的指导又不会动手,需要老师重复的讲授,而且动手时不会联系理论,仅仅获得了技能,理论没有提升,达不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考核引进教学过程,不仅考核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要考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采取边学边考的方式,让学生重视教学过程,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考核内容

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认识汽油发动机的各个零部件,以及部分易损零部件的检测方法、掌握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教学目标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技能操作,因此,考核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训考试成绩。其中三个模块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40%,如公式①所示。

Z=20%P+40%K+40%S ①

Z:表示课程总成绩。

P:表示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

K:表示期末考试成绩。

S:表示实训总成绩。

(二)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

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前小测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考勤、课堂纪律五个方面。按照百分制,作业、课前小测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权重分别为35%、50%、15%,以上三项为加分项,而考勤和课堂纪律为减分项,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而且无故旷课课时数达到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也不得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毕业前的清考。迟到、早退一次扣3分,三次迟到、早退折算一次无故旷课。违反课堂纪律一次扣1.5分,上课玩手机一次扣3分,如公式②所示。

P=35%H+50T+15%Q-D ②

H :表示课后作业成绩。

T :表示课前小测验成绩。

Q:表示课堂主动回答问题成绩。

D :表示所有扣分。

1.课后作业成绩

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一般很少留课后作业,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方法,所以,本课程每周一次课后作业,60节理论课时一共7次课后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评定A、B、C、D四个等级,A折算为100分,B折算为90分,C折算为80分,D折算为60分,没有做作业为0分。课后作业成绩取7次作业的平均分,作业次数达不到三分之二者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也不得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毕业前的清考。课后作业的成绩如公式③所示。

pi :表示第i次作业的成绩。

n:表示课后作业次数。

2.课前小测验成绩

课前小测验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前一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主要是零部件名称、作用、安装位置等基本知识。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很难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考核,但是为了督促每位学生课堂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复习,需要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此,根据学生人数将全班分为6个组,每个组推选一位组长,组长负有管理小组的职责。每次课前小测验在小组中随机抽一名同学完成,该学生的测验成绩代表其所在小组的测验成绩。每个小组必须完成10次课前小测验,每次测验满分为100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评分。该学生课前小测验成绩取10次的平均值。由于小组成员的课前小测验的成绩是相互影响的,所以,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成绩负责,还需要对别人的成绩负责,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合作学习。学生课前小测验的成绩如公式④所示。

ti :表示第i次课前小测验的成绩。

n:表示课前小测验的次数。

3.课堂回答问题成绩

在讲授新课时,老师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每题满分33.3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分,每位学生得满100分为止,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可以采取开卷或闭卷的形式,满分100分,题型可以有少量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主要还是以问答题、论述题为主,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实训总成绩

本课程有三周的整周实训,实训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以学生动手实训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本课程实训内容非常多,实训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考核每个实训内容,因此,选定四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考核学生,项目考核的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62.5%。为了督促学生认真练习非考核项目,就要采取实训过程的考核,即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而且本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5%。另外,实训结束后的总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总结才会有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写总结,没有写总结的学生实训成绩为零分,并且总结的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2.5%。实训总成绩如公式⑤所示。

S=25%SP+62.5%ST+12.5%SZ ⑤

SP:表示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

ST:表示实训项目考核成绩。

SZ:表示实训总结成绩。

1.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

整周实训时也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小组负有管理小组的职责。组长应该组织组员学习、动手操作、练习,现场的5s管理等。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施行减分制,满分100分。组员的平时成绩中50分由组长评定,剩下的50分由老师评定。组长和老师评分细则相同。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一节扣5分,上课期间玩手机一次扣5分,不服从组长安排一次扣5分,学习不积极酌情扣分。组员考核记录表如表1所示。

组长的平时成绩中50分由组员评定,剩下的50分由老师评定。每位组员根据组长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分工是否合理、是否协调管理好团队以及组长自己的纪律情况等评分。老师根据小组的工作情况,如是否进行5s管理、工单是否按时填写、组员学习情况以及组长的纪律情况等给组长评分。组长考核记录表如表2所示。

2.实训项目考核成绩

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四个考核项目,分别为零件认知、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气门拆装和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项目考核成绩如公式⑥所示。

零件认知采用笔试的方式,将发动机零件图打印出来,让学生写出对应零件的名称。满分25分,根据零件图的数量设置每空的分值。笔试的好处是可以让所有学生均参加,节约考核时间,而且可以将所有重要零部件均打印出来让学生认知,考核内容比较全面。

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主要是考核学生检测零部件的能力。该项目可以在每组随机抽一名同学考核,该同学的考核成绩代表该小组的该项目成绩。该项目满分25分,具体配分如表3所示。

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依靠老师一对一教学的话,效率太低,而采用团体考核的方式,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老师只需要教会组长,组长教会组员,老师只需要在各组之间巡视、个别指导,效率大大提高。团体考核大大缩短了考核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也就增加了,因为是随机产生考核名单,因此,每位学生都会认真练习,组员之间也会相互监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气门拆装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气门拆装一般需要两位同学协作进行。两位同学之间配合一定要非常默契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该项目的考核采取团队考核加竞赛式考核。即每个小组随机抽两名同学参与考核,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裁判,值裁其他小组。六个小组同时考核,裁判记录时间,拆装过程有无掉零件、工具,现场有无进行5s管理,有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等。考核成绩以时间排名为主,第一名25分,其他小组与第一名比较,慢几分钟得分就少几分,在此成绩基础上,掉一次零件或工具扣3分,没有进行5s管理的扣3分,由此得到每个小组该项目的考核成绩。由于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学生值裁非常认真负责。

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是一个综合的项目,要对电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完成此项目。其中考核内容主要是电控方面,包括传感器、执行器、ECU、电路以及部分机械零部件,如火花塞等。该项目满分25分,具体配分如表4所示。

3.实训总结成绩

实训总结是学生对三周实训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态度、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等的总结,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此可以根据总结的字数、内容、独创性评ABCD四等,A为100分,B为80分,C为60分,D为40分。字数大于1000字,内容完成,独立完成的为A;字数在800到1000之间的,内容较完整,独立完成的为B;字数少于800,内容较完整,独立完成的为C;字数少于800,内容较完整,不独立完成的为D。

(五)学生考核成绩记录总表

设计学生考核成绩记录总表如表5所示。这样的考核成绩记录表非常清晰的记录下学生的每项成绩,学生甚至可以算出自己该课程最后的总成绩,根据自己的当前成绩随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获得理想的成绩。这样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教师的主观因素比较小,是一套比较公平、公正、透明、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这套考核评价指标要求教师平时的记录要及时、客观、公正。教师要严肃认真对待课前小测验、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等。通过对实验班级的学习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来,这套考核评价指标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容易实施,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其他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学坤,王琳静,诸刚,蒋晓,姚长永.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5)

篇(5)

一、韩国语阅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是学习一门外语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韩国语阅读课程作为韩国语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广泛地阅读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程度适当的各种韩国语读物,扩充词汇量和加大词汇的接触频度,得到大剂量的语言输入,获取知识,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其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其在韩国语精读课中所学到的词汇、语法等相关知识得到巩固、运用和提高。

二、韩国语阅读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考试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的基本途径。而课程考核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韩国语阅读课程一直以来采用单一的学期末终结式考试方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并通过期末终结式考试去决定学生这门学科的学期总成绩。这种传统的以一张试卷或一种形式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不仅导致了学生对韩国语阅读课程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而到了期末考试才突击背诵。因此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课内系统学习的真实情况。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学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为了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实际能力,克服韩国语阅读课程考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将决定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尝试性的改革。

三、韩国语阅读课程考试改革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韩国语阅读课程的考试由过去的单一的课内笔试考试采取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笔试与多媒体网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形成性考试。以全程形成性考试改革为切入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发展教师的导学作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韩国语阅读全程形成性考试模式分为四个部分。即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测验、每个阅读等级能力测验、课外阅读扩展自主学习测验、每学期综合阅读能力测验。全程形成性考试所采用的多种多样的考试全部成为学期成绩的评定内容,记入学期总成绩。

1.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测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帮助学习、促进思考、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本课程的考试改革中首先建立了既具有科学依据,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求集强制性、趣味性、竞争性、客观性、公平性、形成性、全程性为一体的适应韩国语阅读课程教学特点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和考试系统。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测验就是通过所建立的客观的、动态的计算机网络韩国语阅读课程试题库系统进行测试。测试以计算机随机出题测试、评定为主。此项测试能够避免学生学习前松后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全程形成性考试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一项新的阅读尝试。这种动态式单元阅读考试进一步凸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完全投入到一种自主性阅读实践中,并且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师生根据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学习策略。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单元测试的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应付期末考试。

2.每个阅读等级能力测验

任课教师根据阶段教学情况和学生语言能力考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阅读水平和速度提高情况,以进行针对性教学所进行阶段测试或等级测试。测试仍以计算机随机出题测试、评定为主。每个阅读等级能力测验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能力自主学习。此项测试主要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测试。

3.课外阅读扩展自主学习测验

韩国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所局限的每周90分钟的课时中进行大量的阅读,因此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传统的考核评价中突出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接受评价的客体。因此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都是由任课教师对所学课程进行出题,学生根据所学课程内容复习,接受考试,这种做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训练,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向学生提供适合每个阶段的课外阅读书目,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安排学生对所读书目内容做出标准试题提交任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阅读书目的数量、出题优劣进行评价,进行扩展式自主学习的检验。这种由传统的教师出考题变为学生设计考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并对学生不良的阅读方法进行及时的纠正。这种课外阅读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

4.每学期综合阅读能力测验

每学期的综合阅读能力测验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总结性、鉴定性的期末考试。韩国语阅读课程的考试中每学期综合阅读能力测验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综合阅读能力测验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以培养和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通过不同的文章类型和形式多样的填空题、选择题、完成句子、回答问题、判断题等题型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终结性考试。每学期综合阅读能力测验是学生重要的一次学习过程,它不仅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实践能力。科学的考试形式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原动力和压力,引导学生学习,而且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韩国语阅读课程的全程形成性考试,突破了传统的阅读考试模式,从注重结果转向了注重过程,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另外,通过全程形成性考试,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合理、真实、公正、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了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

参考文献:

篇(6)

我的一个朋友说他们学校一开学就举行高考誓师大会,全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宣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利用好高考前的每一分钟。我们教室里的倒计时牌也只剩下了两位数。高考似乎触手可及,我感到了强烈的紧迫感。开学意味着又开始作业加试卷的生活,又开始不停地考试,不停地“收到”好的或不好的分数,心情也会无奈地随“分”起伏。我现在竟然常常不由自主地冒出“高考快点考就好了”的念头。

爸爸说:

可帆这孩子从小没受过什么挫折,更没吃过苦,高三的生活对他来说,可能是最辛苦的日子了。我们做家长的,已经一切都围着他转,能帮他“减负”的,都帮他减了,连喝口水都是递到他嘴边上的。真怕他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松懈下来就麻烦了。

心理老师建议:

在这个时间段,有不少同学会像可帆一样产生“希望高考快点到来”的念头。从客观上看,这种心态是由繁重的课业造成的。高三作业多、考试多,长时间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从主观上看,同学们正处在高考前最后的冲刺关头,心理压力直线上升,有的甚至已经超越了个人可以承受的“上限”。过度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心理回避”,从而希望高考早些来临、早点结束。

可帆的爸爸说到了“减负”,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替孩子代劳,这样“小心翼翼”有时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新的压力。事实上,高考并不仅仅考查了学科成绩,更考验了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素质过硬的同学更容易在高考中发挥出色。所以,家长们不妨将高三备考过程看做锻炼孩子抗挫心理和处理压力能力的绝佳机会。

面对纷繁的作业与考试引起的心理疲劳,想办法激起自己学习的兴趣是关键。三月是“实践预演,打造细节”的开始,同学们不妨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想到、听到或者遇到与高考有关的事物、考试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就记录下来。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盛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1]。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中一门主干课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根据我院学生特点及社会岗位需求,依据生理学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体验,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及实现生理学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的目的。

1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两班分为案例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两组学生入学后其他学科成绩均无明显差异。

2研究方法

两组采用同一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生理学》第二版),同一教学计划,同一教师授课。

2.1教学设计

(1)总结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后续课程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把近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点中的解剖生理学部分进行总结、汇总后作为生理学授课的主要内容,将其他学科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拓展内容。(2)收集临床案例和与之相关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过程:在日后的生理学教学中,把生理学基本概念、正常参数、生理功能、生理机制及特点与临床相联系,通过临床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生理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3)目标检测中加入与本节课程相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或考点,强化练习,使学生增强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信心;同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接受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

2.2教学实施

相同教学内容案例教学组教师精选案例和生活实例,紧扣生理学教学大纲,围绕生理学基础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以恰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教学中组织展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生互动教学讨论,或将相关案例和生活实例穿插于授课内容中,进行关键知识点强化和总结。例如,在讲授血液生理中红细胞生成的相关内容时,设计了以下典型病例:李某,女,23岁,近一个月来感头晕、乏力、心悸,活动后气短。去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她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化验结果: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总数正常,血红蛋白:90g/L(正常女性110~150g/L),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正常,肾功能正常。经分析,医生认为李某患的是一种与红细胞生成有关的贫血,称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提出:医生作出诊断的依据是什么?铁剂又为什么能治疗贫血呢?同时进行知识拓展,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提出: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是什么?以问题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红细胞的生成过程和调节因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

3效果与评价

客观评价本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采用传统笔试和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班进行评价。

3.1问卷调查

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案例教学组学生对本教学法的评价。共发出问卷51份,回收51份,回收率达100.0%。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教学法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了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信心.

3.2达标测验成绩分析

按照教学计划,于学期中对前四章内容进行达标测验,对两组采取同时、同题、闭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19.0)。结果显示:案例教学组学生达标测验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两组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案例教学法确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4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教学模式都可能出现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一面,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临床病例和生活实例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学习生理学知识,训练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考试信心。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加入与本节课程相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及考点,及时应用课堂讲授的生理学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既不脱离生理学科内容,又能始终贯穿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就能够轻松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增强学生应对考试的信心。总之,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临床实例,通过精心设计、恰当应用临床典型案例,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缩短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分析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执行者[3]。但是,在选择案例或生活实例时,应注重与理论联系的紧密程度。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梳理,使选择的案例与生理学基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作者:张艳杰 刘绍辰 田芳 侯树慧 单位: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从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看,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需要定期考核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学业成绩评定应是一个大概念,而考试、考查、测验仅仅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切手段。考试、测验着眼于客观、正确地把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加以量化,学业成绩评定从测试的结果有多大价值为着眼点,这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学业成绩评定的含义,通常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的标准,拿数学学科来说,则以教学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为标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或者即将产生的思想、学业、行动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发展趋势,作出恰如其人的估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能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诊断、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又能反馈学生的学业进展,起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萌发学习成功的感受等效应,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考试、考查和测验,其功能都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测定方法,是测量的数量化分析和科学推断的手段。现行的课程计划规定考试以每学期进行一次为宜,考查着重在平时进行。上海的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数学学科对一、二年级只进行日常性考查,三年级起采用日常性考查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日常性考查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考试则以认知领域的教学要求为主要依据,采用命题解答的方式。由此可知,考试与考查的区别有三:其一是考试以认知领域为主,考查还包括情感和操作领域;其二是考试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查则不限于每学期进行几次;其三是考试可用百分制记分,考查采用等第制,例如,用优良、及格、不及格来表达,或者用A、B、C三个等级。至于测验的含义跟考查是相似的(在英文里都叫test),习惯上将考查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而测验使用的范围较广,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个别测验、目标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以及潜力参照测验等等。

二、成绩评定的分类和目标

布卢姆(Bloom.B.S)把评定分为三类:一是配置性评定,二是形成性评定,三是总结性评定。这样的分类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早有运用,通常称为摸底评定、诊断评定和总结评定。

不论进行哪一类评定,都必须具备明确的评定目标。在这些目标中,认知领域的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恰当的考题,注意考题的有效性(效度)和可靠性(信度),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做法早有专著论述,不再重复。而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目标,在数学学科中尚缺少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须着手实验,俗话说“摸着石子过河”。为此,初步草拟了如下的内容,作引玉之砖而已。

学生学习数学情感和操作评定目标

1、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

A、等:能轻松、迅速地从教材中找出重点和关键,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心内容。

B、等:基本上能够从教材中区分出重点,但讲述不清楚。

C、等:通常不能区分教材中的重点,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次要特征、属性上。

2、完成基本技能的速度

A、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计算、绘图、操作、实验)的速度和正确率高于班中多数学生。

B、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的速度和正确率等同于班中多数学生。

C、等:完成基本学习技能的速度和正确率低于班中多数学生。

3.学习态度和毅力

A、等:在整堂课上保持旺盛的精力,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怕困难。

B、等:在整堂课上保持正常精力,有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怕困难。

C、等:学习精力较差,注意力下降,不主动参与学习,作业常出错。

4、思维的独立性

A等: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常提建议,善于补充同学的发言;能寻求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B等:在旁人启发下能独立思考;能独立完成习题,遇到困难仍然能进行尝试。

C等:不善于独立思考,一遇困难就求助他人,经常需要监督性的帮助。

5、学习中的自我检查

A等:有自我检查的习惯;能主动运用逆运算检查解题的正确性;会判定自己解题的合理性。

B等:能按教师或教材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订正。

C等:不愿意自我检查,或者草率地检查,错误仍然存在。

6、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

A等:认识学习的目的性,自学维护集体纪律,表现出首创性和顽强性。

B等:认识学习的目的性,基本上能遵守学习纪律,能按时完成作业。

C等: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常常不能做到集体要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7、合作态度与竞争意识

A等:能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帮助同学;善于接受他人帮助;具有优于他人的竞争意识。

B等:能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见解;不易接纳他人意见;竞争意识不强。

C等:不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愿意发表意见,缺乏竞争勇气。

三、综合评定与操作方法

综合评定包括日常性考查和终结性考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综合评定日常性考查认知领域的单元测验(百分制或等第制均可)

情感与操作领域的目标评定(等第制)

终结性考试(一、二年级用等第制三年级以上用百分制)

其中一、二年级可以全部采用等第制,从小淡化他们的分数观念,克服多年来为几分之差而产生“失败者的”心态,三年级以上既有百分制又有等第制,可以两者并用,即某一个学生既有终结考试的分数,又有情感、操作领域目标评定的等第。也可以自定比例折合成分数进行综合评定。例如,上海的课程标准就采用日常性考查占50%,其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30%的权重进行总评,用百分制的分数表达,必要时可附加评语。又规定日常考查中的等第,可按优良为85分、及格为65分、不及格为45分折合成分数。当然,这只是一个地区制定的标准,各地各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定标准。总之,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评定考试分数,更要重视评定学生学习的心理素质和意志性格。

考试评分是大家比较熟悉而又习惯的方法,对于情感、操作领域的目标评定,虽有指标,毕竟模糊性较大,家长和学生应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广为宣传,让家长和学生有所了解,宣传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向上争取达到优良(或A等),使这一改革措施起到各级作用。

四、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

人们常说“考试题目是指挥棒”,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只要考试还存在,就会有人把考题当作“指挥棒”,也就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练什么,甚至演变成“追题族”,短时期内恐难改变。为此,要十分注意考题的导向性。

其一,不是课本上有什么就考什么,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例如,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课本上都有。因此有人在考题里编制一个填充题,让学生把法则填写完整,这就是引导学生去背诵、默写计算法则,这是一个导向问题。数的四则运算只要求会正确计算就行了,至于计算法则只是计算中的一种操作流程,况且操作方法很多,课本上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要求学生去背诵法则,只能使他们头脑僵化,不符合数学教学的目的。又如,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绘制线段图,也是课本上常见的,考题中不宜要求学生绘制线段图,教学大纲也无此要求。线段图只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手段和工具,不是教学的目的。

此外,现行的数学课本中还编选了一些选学题、思考题、按大纲规定不是不作考试要求的,也不能编进考试题。

其二,要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例如,24÷8=3,这是一个抽象到数的运算,它的具体含义很多。课本上先有例题:“有24只苹果,每8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列式:24÷8=3,(袋),然后说明这个式子表示24里面有3个8,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颠倒过来从抽象回到具体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不适合出如下的考题:“24÷8=3,表示()。”让小学生去填充。如果要出这种题,那么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又如,小学数学教材里有许多分解思考过程的形式,一旦学会了计算,这种分解过程就逐惭消逝。如,8+5=13学生已会口算,就不必再出如右这种形式的考题,只要学生直接写出结果就行。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背着分解8+5=过程解题,这与小孩子从会爬行到直立起来走路,谁也不会在走路之前先爬一下是同样的道理。

其三,在评分上要合情合理,当前小学数学考试评分中还存在不合理和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分数计算结果是假分数没有化成带分数的要扣分,这就不合理,因为课本上讲带分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这就说明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数值是相等的,又何必扣分呢?据说有些中学教师出于代数式的写法,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计算结果化成带分数的要扣分,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又如,应用题算术解法,式子的得数要加单位名称,如果用方程解又不可以加单位名称,前后自相矛盾。是否可以改革一下,使算术解法服从方程解法,也不写单位名称,只要答句里写单位名称就是正确的。因为算式的得数写单位名称有它的发展过程,最早小学生解应用题,式子里写单位名称很复杂,如3米+2米=5米,7只-4只=3只,8个×3=24个,12只÷3=4只,12只÷3只=4(盆),1平方米×3×4=12平方米等等。后来演变成在最后得数上写一个单位名称加括号,理由是把题中的最抽象成数的运算,最后赋予它一个合适的单位,所以加一个括号,这种人为的规则一直沿用到现在,那么现代教材引进方程以后,也可以再演变一下,去年这个赋予的单位名称,都成了纯数值的运算,在答句里再说明是什么单位,不是合情合理吗?正如乘法应用题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能否颠倒一样,多年来一直改变不了,当教材引进方程以后,现行教材从三年级起准许颠倒写。如“每天生产8台机器,3天共生产几台机器?”列式8×3或3×8都可以。依此类推,写单位名称也应改一改了。当然,小学数学考试评分中还有不少不尽合理之处,有待我们去改进。深信考试命题、评分的导向作用很大,特别是拥有命题权的人,切勿等闲视之!

参考材料

篇(9)

一、考评的难点与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

公共基础课程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公共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它和“纯公共课”不一样,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不选修这类课程,但都必须修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不过相同的是,一般都采取大班教学,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百五六十人。另一方面,它和“纯专业课”不同,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没有专业课程那样具有“操作性”。有学生认为,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学经济学原理能干什么呀?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专业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置公共基础课程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对于诸如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和证券投资、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即便考评方式有一些小缺陷,可能也不那么重要,因为学生有积极性自主学习,即便没有考试,也可能会去系统地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但是,对于诸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可能不了解其重要性,或者因为如上所述感觉“没用”而忽略其重要性,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学生考评机制很重要,但是要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并非易事,突出的困难和“纯公共课”的大班教学一样,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二、考评机制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良好的考评机制就是这种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主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感觉学习很快乐,有劲头。负向激励主要是约束学生偷懒,使得他如果平时不学习则无法通过考评进而不能获得学分甚至不能正常毕业。

从2011年秋季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始,课程组在两个班进行了考评方式的改革探索,采取30%+20%+ 40%+10%的考评方式。具体的做法是,每次课布置课后练习,但不需要交作业,不过要进行两次开卷测验和一次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统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学完“消费者理论”测验一次,成绩权重为30%,学完“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再测验一次,成绩权重为2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40%。此外,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和文献综述,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的调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并将其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小型调研报告和课堂讨论的结论进行整理,在公共教学博客平台上撰写经济学思考的小论文,依据数量和质量而定成绩,成绩权重为10%。

1. 以约束性为主的考评方式——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

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已经不再实行平时测验了,但是从试验的结果来看,令人意外。在改革尝试中尽管每次课还是布置课后作业,但不需要上交,而是在下一次课对作业进行简单的讲解。代替上交作业的做法,是两次集中的课堂测验,即在课程内容进行1/3和2/3进度的时间点,分别拿出一堂课时间随堂开卷测验,规定50分钟做完上交,可以参考教材和课堂笔记,但是不可以抄袭,否则视为0分。以往考评的情况,是平时作业成绩权重为30%,期末成绩权重为70%,如前所述,这一考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少数平时很努力的学生,可能期末考试没有考好,没有拿到奖学金,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投机取巧”反而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很高。二是布置的平时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抄作业的,浪费助教和老师的时间。通过考评机制改革尝试,课程组采取了30%+20%+40%的测验和期末考试权重,一方面因为有平时测验,学生平时不学习的话,即便期末考试成绩很好(当然这不太可能),平时测验成绩低,总评成绩也不会很高。从实施情况来看,90%以上的学生赞同这一考评方式,认为“阶段性测验很好,可以避免大部分学生期末抱佛脚,减轻期末复习负担”,“平时考试的时候忙一点,期末就轻松一些,促使平时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没有放松”。只有不到10%的学生持不赞成意见,不赞成的原因是,平时测验是随堂开卷考试,不可能像期末分开坐,而且监考也不够严,难于杜绝抄袭情况。与此同时,有将近90%的学生认为这种考评是公平的,认为“不公平”的学生的理由是在平时测验中难于杜绝少数相互抄袭的“水分”,而不是这一制度本身。

通过这种考评方式,该学期学生的成绩创历史新高,特别说明的是,这是在期末考试难度也创历史新高的条件下取得的。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测验的成绩明显比第二次测验的成绩普遍要低,这可能与在第8周进行第一次测验、许多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原因有关。

2. 以激励性为主的考评方式——博客运用及其效果

在2011年秋季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课程组首先在两个班做了一个尝试,开通了一个公共的教学博客平台(happyeconomics.163.blog),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博客上撰写小文章,根据小文章的数量和质量,纳入总评成绩的考核,权重为10%。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变体,但是以往要求学生交课程论文质量较差,应付抄袭较多,学生之间也无法分享各自的思考。而以公共博客的形式出现,字数不限,大多在300~500字左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从已经撰写的文章主题来看,主要包括四类:一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来分析观察到的各类经济现象,二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或模型,三是对经济学教学或课本学习的质疑和求教,四是阅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或者听讲座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博客上撰写文章的热情很高,短短4个月下来,总计短文约350篇。平均每位学生撰写1.5篇,平均浏览次数为3次以上。75%~83%的学生都很热爱或喜欢这个公共博客。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公共交流经济学思想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激励大家用经济学原理思考现实问题,学以致用;而且从经济学视角看世界非常有趣,生活中的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把课堂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小事中发现其经济学含义,感觉微观经济学不再空泛,而是贴近生活,就在身边,有现实意义;而且从博客中看到身边人的思维和身边的故事,看到自己平时未留意、从未想到的一些观点、想法、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发自己的思考,开拓思维和拓宽知识面;博客上大家“各抒己见、自由开放、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灵活新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生动实际,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第二课堂”,很好地调动大家平时积极观察和思考经济现象的积极性。

总体上看,开设经济学公共博客,并计入总评成绩,成效显著。从撰写文章的质量来看整体不错,大都是原创的文章,“抄袭”的很少,原因之一是实名制撰写博客,如果抄袭,学生和老师有目共睹。而且在学期后期文章的质量比开学之初有明显的提高。在学期结束第二次问卷中,问“学习微观经济学,你会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各类经济现象吗?”在要求运用博客撰写经济学小文章的另一个班90%以上的学生平常有经济学思考的习惯,只有不到7.5%的学生没有这样做。而平时没有运用博客写小文章要求的丙班有14.5%的学生不会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身边的经济现象。

从改革试验结果来看,鼓励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进行小型的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读书笔记或者综述、调查报告、讨论结论撰写到博客平台上,并根据在博客上撰写帖子的数量和质量计入平时成绩,尽管只有10%的权重,但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运用经济学解释现象的兴趣,慢慢地引导学生开始走上自主地、研究式地课程学习的道路。

三、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考评机制创新的总结与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课程组探索考评机制创新的初步尝试可以总结如下图所示:

篇(10)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呈多元化、国际化趋势发展。从内蒙古地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评价手段、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存在着形成性评价不够、以考代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关于如何确立“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本文从建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手段、建立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予以阐释。

关键词 :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45-03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信息社会,要求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上应“多元观”思考。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探究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在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方面,要从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鼓励创新的角度出发,注重评价制度、考核制度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多样性。开展由学校、学生家长代表、社会、第三方机构、政府等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由品德、能力、知识、操作、实践等要素构成的多种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考试要引入形成性评价、考察学生理解能力的评价,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单一的总结性和强调标准答案唯一性的局限。评价过程、评价方式、考试内容、成绩构成要多元化,考试管理要全程监控。在考试的命题、考试监督、评阅试卷等环节中,采用科学管理机制,要突出信誉和效率的辩证统一,力求实现考核的科学性与个体化的目标。评价包括教学评估机制,要引入具有国际化企业的人才考量机制。要完善学生奖学金制度,为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这些措施、制度的建立,将对教学反思、学生实践能力的检测起到促进作用。

从对内蒙古地区五所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看,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侧重在期末考试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评价方面,有的形成性评价比重较低,有的缺乏形成性评价。有的学校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方法、效果了解不够,使教学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反馈、互动不够密切。有的学校虽然把平时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的表现折合成一定的比例分数加在总成绩里面,但比例过低,有的根本不与总成绩挂钩。有的学校规定只要一门课程期末考试达不到一定的绩点,即使通过复习补考的分数再高,成绩也只能算及格,并规定不允许申报奖学金、申请入党、评优秀干部、保送研究生等。有的学校有些课程考试,强调答案唯一性和标准化,只考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没有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所调研的五所高校,在考试中都基本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有的课程虽然运用了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笔试或口试、写小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评价,但只占考试课程的7%,有的学校闭卷考试占考试课程的97%。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程封闭性的闭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检测的真实度,影响教学效果。

一、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践“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多元。“多元观”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是指高校教育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对学生评价体系上的多元化反映。是运用多元系统对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体系的内容、方式、过程、手段、管理等形式多样,能够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内涵包括评价过程多元、考试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成绩构成多元、监控考试过程等方面。具体实施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试办法、改革评价模式等手段进行。

要改革传统的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改变那种重教师讲、忽视学生创新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评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发展潜力、取得的成绩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考试内容方面,要重视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重视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问题。考试形式可采取笔试、口试、辩论、闭卷、开卷、作业、小论文、讨论等多元方式进行。

外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考试的功能要有科学的认识。要淡化考试意识,提升考核的质量,注重考试的公平性、可靠性。要规范考试程序,建立科学的考试管理机制。在命题、考试监督、评阅试卷的环节上,可以采取以教研室为单位的集体工作形式。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探讨、组织、调整、实施各门课程不同阶段的考试内容,避免考试形式的程序化和考试内容的片面性。要把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语言学习考试,既是对语言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理解、分能能力的查验。考试题型,主观题要占到65%以上,客观题起辅助作用。主观题不能设定标准答案,允许学生自由地阐述认识、表达观点。要把握考试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感到有所挑战和提高。考试的方式要多样化,例如提交学习报告、撰写论文、开卷答题、现场辩论、考察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理解的综合能力等。考试时间要分散进行,可以从每学期两次考试,改为四到六次测评,综合评定。测评内容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检验,依据教学的进度实施。考试评价的灵活性、多样性,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搜集整理资料、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主动实践、发挥自由潜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要改进教学评估方法。对学生成绩的评估要从提高素质能力的角度考虑,要减少定量和分数的考评。考试要按照行动导向、构建导向的原则实施。评估主体要有教师、学生、家长代表、评估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要以学生表现作为评价依据;评估的过程要动态化、日常化,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评估内容要重视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和认知,避免以分数划等级;要提倡教学活动自我评估,包括第三方评估、用人单位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包括学习的重点、掌握的新知识、如何参与教学活动、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学习、反馈意见等方面)、学生之间自我评估(学生自我检查、其他学生帮助检查、学生间互相检查)、教师自我评估(同事之间相互听课评估、教师根据评估指标自我评估)、学校自我评估(召开研讨会、评估调查、请第三方咨询)。

二、创新多元化评价手段是实践“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高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专业能力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提高“多元观”外语人才评价科学性。先进专业的能力测试方法,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帮助检测者了解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状况,便于学生制定较为合理的学习发展策略。可以参考几种在国际上流行的评价测试方法。

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是目前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验,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人。托伦斯测验提供了图形和语言两个版本,有A、B两种形式。在限时的情况下,两个版本的检测都要求被检测者完成测验题中所列出的一系列没有固定答案的任务。测验以游戏形式呈现,测验过程轻松愉快。例如,言语检测要求被测试者看图后列出自己想到的所有问题。有的题目要求被检测者列出普通物品的特殊用途和对产品的改进措施。图形检测要求被检测者在普通几何形状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画出不相同的几何图形,并用一系列抽象图形组成图画、标出题目。检测根据流畅性、灵活性、独立性以及精细化程度评分。被检测者如对评分有异议,还可以把检测结果送交评分服务部门再次评分。流畅性分数是指被检测者完成的想法或图形的数量。灵活性分数是指被检测者想法的类别数量。独创性分数由统计频数所决定。如果被检测者的想法或观点独特罕见,就可以认为这种想法具有独创性。每个想法都被分别赋予三个不同的独创性分值列在表里。评分人员在表里寻找被检测者的每个想法或每幅图画最接近的主题或想法,对想法或图画具有的创造力做出评判。由于检测任务无固定答案且评估具有多维性,检测评分比较费时,但测验信度和预测效度较高。①

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该测验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盖泽尔斯和杰克森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制的,共有五项分测验,其中有些源自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这五个分测验分别是语词联想、用途测验、隐蔽图形、完成寓言、组成问题。该测验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的学生,可集体施测。其记分标准的反应数量、新奇性、多样性分别对应于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②

沃利奇——凯根测验。该测验由沃利奇和凯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编制,侧重于联想方面的发散思维测验。这套测验一共包括五个分测验:列举例子、替代用途、找共同点、图案的意义和线条的意义。其评价程序主要源自吉尔福特的工作,但有两点不同,其一测量的内容只限于观念联想的生产性和独创性;其二施测时无时间限制,以游戏形式组织,施测气氛轻松。③

多元化、国际化外语人才评价维度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被评价者的职业发展规划。认为优秀的职业者应具备六大要素:专业知识,组织沟通能力,道德品质与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包括责任心、自信心、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会接纳性),人文素质,身体素质。而市场和经济社会对优秀的外语人才的要求表现为: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有创造力、客观分析能力、企业家精神、对市场的认识、领导能力、发展他人的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自信、合作精神。故此,在“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有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结果为导向的职业思维、以生存为导向的职业心理。所以,外国语学院、系在培养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考虑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第一,进行能力倾向的检测,主要考察学生能力基础,发现学生的创新潜力。包括言语理解、数量关系、推理判断、资料分析、思维决策等。

第二,进行社会愿望的检测。主要包括权利动机、回避失败、争取成功、风险决策、亲和动机、社会称许性等。

第三,进行行为风格检测,考察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及工作生活行为风格。通过测查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搜集信息的方向、接受信息的方式、处理事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特征等。反映学生是否敏感细致、关注具体细节,还是注重整体思维策略;是否易于沟通、善于交际;是否具有开放的适应能力;是否具有条理性和计划性;是否通过逻辑思维客观进行决策,还是善于通过权衡价值、考虑其他情况进行决策;是否认识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有意识进行调节等。

第四,进行职业兴趣检测,考察学生的职业兴趣特征。主要包括艺术取向、事物取向、经营取向、研究取向、技能取向、社交取向等。

第五,进行对用人单位跟踪访问,检验“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社会性,根据情况进一步调整培养方案,拓宽培养途径。

任何检测评价机制都需要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反复的实践论证,通过不断地完善才能与时俱进,适合本校的发展。要想全面了解、把握学生行为特征,必须把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结构性的立体分析,通过专业的测评,才能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实践“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措施

高校应建立奖学金制度,进一步加强“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评价的激励作用。奖学金制度,能鼓舞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努力,刻苦学习。能为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能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研究愿望和兴趣进行项目研究,在同学中能起到引领作用。

奖学金来源,应包括学校本身确立的经费、社会和海外的资源、国家和政府机构及企业提供的资助等。

奖学金制度要注意奖励的激励作用、公平性、连续性和科学性。要制定大学生奖学金条例,明确奖学金的种类、等级、金额、比例、评奖资格、考核标准、评奖时间、评奖程序、单项奖学金及荣誉奖学金评定办法、条例实施时间及负责解释的部门等。

高校应建立保送研究生和遴选免费生到海内外合作高校交流学习的实施办法。要注意公平性和科学性,要有监督保障机制。

高校应在学生参加比赛、科研、社会道德风尚、见义勇为等各方面建立奖励办法。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注 释:

①梅德明,朱晔,吴菲,赵阳.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84.

②③李志鸿,周云祥.国外对学生创造力的评价技术[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0):23~2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资料[M].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资会务组,2013.

〔2〕郑素杰.我区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35~237.

上一篇: 财政专项扶贫工作计划 下一篇: 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