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0: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数学月考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通过近段时间的高一教学和月考成绩的分析.:一部分学生升上高一以后,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其中中考成绩达500分以上的有9人在月成绩中只考出了60分左右,比总分150分的一半还低。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大部分学对数学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仍觉得高中数学太难了,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初、高中过渡阶段的思想教育没跟上;从初中学法到高中学法的转变没及时适应;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部分学生从心理上、学法上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导致初高中的衔接不好,产生了以上的问题。
初高中数学在内容的难度、深度、学法、教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知识内容上的差异与欠缺
初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有一部分知识在初中被删除.初中教师又没有补充,但在高中又要用,比如立方和(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等。而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既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它抽象性、理论性更强.导致高中教师所用的计算和方法使得学生象在听天书.尤其是在高一,首先碰到的就是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集合、函数等概念,使一些初中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也难以适应。
2 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初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向于形象单一,没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向于抽象和理性,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在创新能力、应用意识上有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来讲,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 学法上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样的差异,我们高一的师生应该怎么办呢?
3.1 做好思想准备,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一部分学生觉得经过了一个苦难的初三,现在可以松口气了,从而没有认真学习。为此刚开始应该搞好入学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矗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3.2 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初中教材上没有而高中又需要的知识,最好用一两周的时间来弥补。其次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加强高初中教师的学术交流,为高、初中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座谈的机会。加强学法指导的教学,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请初中参加过课改的老师就初中课改情况及初中学法特点进行专题讲座。
3.3 做好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并注意在知识的学习中提炼、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对数学思想做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类: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数学方法大体上有: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等等。为此我们高一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做到高立意,低起点。
3.4 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
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做到:(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重做一遍,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形成能力。也可经常温习。(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4)学会总结归类。可从数学思想分类、从解题方法归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参考文献
一. 预习
1.浏览课本,找出重点、难点、知识点、数学方法,做出标记。
2.把知识和方法整理到知识方法归纳本上,背会,初步理解。
3.学习例题的类型、思路、解法、规范步骤。
4.做课本上的练习题、习题、复习参考题。
5.对看书、做题中的疑问、难题,做出标记。
学会预习,为听课做好准备,同时提高自学能力。
二. 听课
课堂学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听课,要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还要感受老师的讲课艺术、教学风格,学习老师严谨的思维方法以及认真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品质。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听课。
1.带着问题听课。预习中已经学会的知识、方法,在老师讲解时加深理解;疑问和不会的问题,在老师讲解时听懂学会。
2.善于思考。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方法以及老师传授的内容,要思考“对的根据”;对于学生演板和老师评讲中指出的问题,要思考“错的原因”。从而理解掌握知识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3.会记笔记。听讲为主,笔记为辅。课本上已有的内容不记,要快速记下老师补充的知识、方法、题目以及自己还有哪些疑问。
4.积极与老师互动。思维与老师同步,大胆、大声、大方的回答问题和提出疑问。
三. 复习
下课后,很多学生急于做作业,由于知识方法没有理解掌握好,不规范,不准确,甚至不会做。正确的做法是先复习后做题,知识方法掌握好了,做题就会既快又好。
1.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堂笔记,补充完善知识方法归纳本。
2.“背数学”:眼、口、手、脑并用,记忆知识方法。
3.理解知识方法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学会应用,学会做题。
四.做题
有的学生做题不专心。这样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低下,导致作业完不成,成绩不高。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1.认真做题:看题要认真,对于题中的条件、结论、关键字、词、句、数字、图形、符号、单位等要看准,书写要认真。
2.规范做题:步骤中要有条件、有根据、有结论,用数学语言书写步骤。
3.限时做题:控制做题的时间,一个小题平均不超过3分钟,一个大题平均不超过10分钟。
4.高效做题:做题时要先易后难,容易题保证得全分,难题争取得全分或得一些步骤的分。
五. 小结
1.每周小结:周末用较少的时间,复习巩固本周学习的知识、方法,加深理解,形成知识体系。
2.同法完成每月小结、每章小结、模块小结、学期小结、学年小结。系统掌握高中数学的知识、方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掌握做题的技能、技巧。
认真落实以上五个步骤,循序渐进,就能学好高中数学。但是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每个同学都想考入理想大学,分数越高越好,要想考出高分甚至满分,还需掌握以下三个法宝。
1. 数学知识方法归纳本
归纳总结高中数学的所有知识方法,有助于快速复习,高效复习。
2. 纠错本
不仅每天作业、活页中的错题,要在原题中及时纠错。而且要将月考、章末考试、模块考试、期中、期末等考试中的错题在专门的纠错本中纠错。其格式为:
*年*月*日**考试
错题号及其题目:……
错题步骤:……
错题原因:……
所有正确解法:……
注意事项:……
3. 好题集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感到数学也挺有意思的,愿意学,主动学。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甚至于上黑板的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多进行错题辨析教学,切忌赶进度,满堂灌。所选例习题宜以小见大,蕴含数学基础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后引导学生总结,力求通过一例的学习掌握一类的方法。
2.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在平时的周练、月考等测试中,对试题的难度要适当降低,题型重点选择源于教材的例题、习题,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数学教学的逐层深入,初中数学的教材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另外,初中学生出于升学的需要,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公式、题型及解法,做题时常常是不理解题意的硬套,不愿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他们进入高中后,这种思维惰性使他们常常一碰到新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所措,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然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的灵活性、可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而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努力克服思维惰性,做好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上的衔接。
1.引导学生联想与对比,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对比,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2.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以及例题的解答,一般要求学生先思考,独立或集体讨论完成,然后与教材对照,看有什么异同。如果错了,一定要明确错在什么地方,为何错。如果对了,还要进一步考虑是否有其他方法,并比较其优劣,总结其规律性。这里特别要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对于教材例题与习题,要求学生会说出: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解决这类问题中起了什么作用;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解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概括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40-01
1 “高原反应”概念
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而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2 “高原现象”表现
随着高考的又一次临近,在前期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取得一定进步和成绩的基础上,不少考生又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准备在二轮甚至是三轮复习中,奋力冲刺,本以为能使得成绩“更上一层楼”时,却出现了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成绩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在连续几次周考和月考后成绩还下降了。这时学生会更加刻苦,每天抖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出浑身的解数,夜以继日,但收效仍然甚微,还伴随身体不适,力不从心感,严重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失眠、厌食、头晕目眩、情绪烦躁等症状,若不能及时调整,久而久之便会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产生再学无用、浪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就是典型的“高原反应”的现实表现,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还比较拔尖但在高考中却取得不了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高原现象”只是学习到一定程度大多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走出“高原反应”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有很大提高。
2.1 生理和心理疲劳。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尤其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各种测试题、模拟题满天飞,这种题海战术使不少考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以牺牲休息时间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学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高原现象,越学越糊涂,知识越来越混乱。
2.2 学习方法更新缺乏。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在不同复习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临近高考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提升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若考生只抱一种机械的方法:苦学加死学,就会进入高原期。
2.3 出现知识“临界点”。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最终导致总成绩始终处在“临界点”徘徊不前。
3 如何克服“高原反应”
高考复习的理念和基本操作模式趋于成熟,但是在高考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复习初期,效果比较明显,学生的成绩提高得较快,但到了某一程度,效果就不那么显著,有时甚至会出现倒退,出现“高原反应现象”,当这种现象出现时,学生心情焦虑、烦躁、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有时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克服高考数学复习中的“高原现象”呢?
3.1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要帮助高三阶段学生克服高考数学复习中的“高原现象”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要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加强心理疏导,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批评时要注意策略和分寸,多以正面引导为主,真正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另外,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即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正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高三复习中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25-01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学生和老师都面对的巨大的压力。老师在提高学生数学分数的同时还被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而学生需要发展各项综合能力的同时兼顾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据我们的调查,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各种数学理论方法之后,课下还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用以巩固,而这些练习题当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题型,这大大降低了学习数学的效率,因此,大部分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正确利用数学错题本,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1.错题本的概念及功能
1.1 错题的概念误区。关于"错题"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首先,从题目来讲,错题绝不是指那些题目本身有错的题,曾经有老师将错题管理定义为"学生将自己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错题进行自主整理。"所以老师应该首先明白错题的概念,才能让学生去正确的使用。第二点,"错题"也不仅仅指学生在在考试或者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题,学生出现错误的题只是其中一部分。"错题本"需要承担的是总结反思的功用,不仅仅是记录,因此,错题的正确定义应该是"学生根据自身数学水平所总结的一些典型题例和自己容易出错的题,同时将其归类,以达到整合和收集信息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监控能力,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1.2 错题本在解题反思中的知识梳理功用。高中数学已经从具体过渡到了抽象,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多个角度解读一道题,可以发散W生的思维,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从某一个角度去解读多个题型,可以帮助学生将思维抽象化,并以此感知数学世界中的规律变化。"错题本"所起的就是这样一种"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思维训练作用。经过错题本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并增加正确率。同时,整理错题的过程,是一个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的过程,是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避免学生解题时"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3 通过反思,增强主动学习意识。高中数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才能获得进步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问题,找到自身的缺陷,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获得学习的热情。错题本在的使用刚好为学生的反思提供了一个对象,错题本是对知识点、考点、易错点题型进行的汇集整理,学生在整理与回顾之间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继续学习的动机,在取得较好的效果以后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2.高中数学正确使用错题本的方法
2.1 明确错题本的具体操作。正确使用错题本首先需要明确错题本的具体操作流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生明确集错对象,月考、模考,是我们集错的主要对象,学生在参加高考前会经历多次考试,而这些试题都十分具有针对性,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考试中的典型例题,错题进行收集整理,而一些因看错题目而错误的题则没有集错的必要;二是错题分类,高中数学练习所用的题量十分大,学生收集的错题也五花八门,如果不进行整理不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因此学生可根据有理数、无理数、函数、几何图例等进行分类整理。
2.2 教师对错题本的使用。错题本主要是为了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错题本的内容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全班同学的错题本,老师可归纳出学生知识的薄弱点,针对多数同学暴露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另外,针对学生整理错题的方法,老师也可以找出一部分错题本范文让大家学习,在检查错题本过程中,对学生的整理适当点评、适当鼓励,并对整理略逊一筹的同学提一些改良的建议。
2.3 学生对错题本的温故知新。整理出的错题本如果没有经常翻看、总结,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在改正错题时已经知道了错误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再次遇到时则会再次出错,所以就需要学生经常将错题拿出来复习,并从中获得新体验。同时在看的过程中也需要有重点的看,避免走马观花浏览式观看,也拒绝不分主次一律细看,应该在看的过程中对一些易出现的高频考点做出记号,表明重点复习,而一些基础性的错题则可以简单浏览。
3.结束语
基于错题本的优点,对高中生来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集错题进行整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老师所要做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题本的作用,正确使用错题本,使错题本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更进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04-01
一、高中教学现状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伴随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高中入学率也得以不断上升,然而,由于优质生源大多流向部分名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十分匮乏不均,导致某些学校(乡镇中学)的生源不断变差。而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顺延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实现数学教学计划,满足学生成长要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为的是提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成因
以真实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施甸二中在全市名校竞争之下,生源越来越差。尤其是在学校推行重点班、平行班制度之后,平行班学生是经过两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综合素质欠佳,也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自豪感,对各学科特别是数学存在消极情绪和心理,两次月考下来只有很少数的学生及格。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好数学都失去了信心。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为探明并解决如此情况,就数学教学情况对这两个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两个班级共有学生104人,文科班51人,理科班53人。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原因分析如下:
1、数学学习动力不足。根据调查结果,两个班级104名学生中,33%的学生愿意并且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希望学好但没有学好的学生达到了42%,甚至有3名同学明确说根本不想也不可能学好数学。面对新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之视为挑战加以应对,而是当做困难加以回避。结果显示,成绩优异的同学为了学到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而尽力完成数学作业,这是因为对数学感兴趣;而成绩稍逊的同学,主要是被动的处于高考压力下和老师的监督催促才学习数学。
2、数学学习习惯较差。通过调查不难发现,70%的学生没有针对课程的学习计划,55%的学生不去总结梳理课堂上讲过的重难点,53%的学生上课时没有注意听讲,导致做课后作业时效率低下,由此可见,我校这些学生一是自主学习品质差,不愿意温故知新或学习课外知识。二是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很少进行主动思考,只是一味跟随老师的节奏,没有利用好课堂听讲,以致本应在课上理解的知识拖到下课,没有时间去复习、预习,形成恶性循环。三是主动问老师问题太少,怕被老师批评,不敢求教,仅有约39%的学生敢向老师提问。这虽然是学生的问题,但教师也应反省自身的教学方式与态度。
3、解题策略不科学。调查结果显示,仅19%的学生能够看到数学题目中暗含的条件并揣测到出题者的目的;只有8%的学生会在做题目时尝试不止一种解题方法,并挑选出最优方案;超过60%的学生表示,虽然课上能听懂老师所讲内容,但考试时碰到同类题型却无从下手;68%的学生表示,当一个方法解不出题时,很难转换思路找到解题方法;此外,常因马虎大意而做错题目的学生约占56%。这些不当的解题策略,都会导致学生在考试和平时作业中的失败,从而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
1、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急功近利地去“灌输知识”,可以介绍一些经济学中的数学知识、战争中的数学使用、文化艺术中的数学之美等,让学生们看到凝聚着人类文化、智慧和创新的数学学科,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提出的问题既要诙谐有趣、吸引学生,又要立足于教学重点,在关键处设疑,突出探究目的,彰显个性。
2、开展教学实验,利用研讨质疑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加深理解、促进交流、提高效率。比如,可以借助计算机让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可视化”地学习所研究的内容,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团队对某一课程内容进行主动预习和探索,通过一定的课堂问答来训练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甚至于完成思维的第二次飞跃,提倡让学生主动怀疑,大胆提问,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改变,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大有裨益。
3、下放作业权力,改进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系统。作业布置分层次,将作业分为课后练习、单元测试、阶段总结三种类型对学生加以指导。让作业批改丰富多样,转变传统“求大求全”的批改作业方式,创造多元化的形式批改作业。比如,可以选择班里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当做样本重点批改,在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后进行解析。
4、促进学生对练习与测试进行反思。积极利用好教学评价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对试题进行自主变化,思考其价值所在,一个题目的考点有哪些,哪些是已经掌握的,还有哪些是不熟悉的,一个题目是否有更多种的问法,一道题如果继续变形,改变了形式还会解吗,等等。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与认识,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改革后,两个班的大多学生都转换了以往不科学、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在今年的各场考试测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由此可见,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的确存在,教学革新的思路是正确并且相当有成效的。我们应基于这一点,继续大力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卓有成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在巩固的基础上彰显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 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0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新课程的作业应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一、目前数学作业布置和批改的现状
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高一、高二平均每个人要有两个班的教学量,同时有近半数的数学教师兼任班主任。学生每天的数学作业除了一本配套的练习外,还要被大量形形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就老师批改作业来说,按每班50人计算,每人2分钟,每天要花去约四个小时的时间。
教师因为加紧批改作业而导致备课时间和对学生个别辅导时间紧缩,更抽不出空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作业批改重量轻质,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埋下了身体、心理健康上的隐患。学生则出现大量的应付作业的现象,抄作业现象加剧,缺乏解题的信心、毅力和方法,厌学情绪加重,身体、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教师得不到真实的作业信息,也就无法准确、有效地调控教学。学生则对教师的辛勤批改置若罔闻,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
二、改进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布置少而精却又同样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作业。数学作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明确作业目的,提高针对性。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应符合总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讲,课程目标和应试目标并不矛盾,数学学得好,考试不应该差,学好数学的途径有多种,得到高分的方法也不会是唯一的,因此,不能把手段当做目的,更不可把流行的做法奉为宝典,比如,“月考、周练、天天测”,“错一题,全部抄”,“不交作业请家长”等似乎能提高考试分数的措施,先不说其是否能提高学习水平,提高分数,仅从这些做法造成大量学生讨厌数学、痛恨上学这一点,就应该持怀疑、谨慎态度。
(二)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新课程的改革,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作业的改革也应该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放弃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设置“刚性作业”、“弹性作业”和“分层作业”。
(1)“刚性作业”,就是要求全班同学都要做的作业,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根据班里中等生的程度设计的。设计时要仔细斟酌,讲究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2)“弹性作业”,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的课外学习活动,就是在保证一定量的基础题训练巩固的同时,一定腾出时间用于能力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手头的作业辅导资料,教师应该加入深入的调查研究,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加以正确引导,大胆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分层作业。具体实施办法:可根据教学目标将一个知识点下的常规问题由易到难分为A、B、C三大类,将学生按前阶段的学习清况划定层次(每个学生所在的层次在一个阶段后根据他们最新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对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要求他们完成必做的A类题后,鼓励他们完成下一层B;基础中等的,B类题是必做题,鼓励他们完成C类题;基础较好的,则要求他们完成好B类题和C类题。有些习题,如估计学生完成起来确有困难,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三)作业形式要多样。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只要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就不能拘泥于固有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分为下列类型:
(1)巩固型作业:巩固基础、强化技能,解题就是常见的形式,目前高中数学教师主要采用这种作业形式。选好题,控制量,难度适中是巩固型作业的关键。对运算技能类的练习,有速度要求,还可以让学生写明完成的时间。
(2)阅读型作业:在每一章开始复习之前,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具体方法是先尝试回忆,对回忆清晰的部份略读,对回忆模糊或空白的知识细读;读例题之前先试解,会解则略读,不会解则详读,详略因人而异;检查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写小结,提问题,通过提问题,谈看法需要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再认知。
(3)总结性作业:在某一章节复习之后,要求学生进行知识小结,题型小结和方法小结。
(四)作业的批改与评价环节。
通过作业批改使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调整后续的课堂教学计划或采取补救性的教学措施;对学生而言作业批改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外部的评价。
数学作业可以采用四种批改方式:学生互批和教师辅导相结合、学生核对与教师抽查相结合、全体登记与教师重点批改相结合、试题征答与教师讲评相结合,有效地综合结果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作业质量的改观。
作业批改要以学生为主的依据,他认为学生批改作业是一种反省性的思维活动,它迫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认真地回顾和检查,这种回顾和检查使学生让自己的心智活动成为了反省的对象,这对学生的心智活动是一种校正、巩固、整理、澄清的过程,通过对自己心智的反省,使今后的学习活动更好地定向,这是教师批改作业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多样化的批改形式可达到不同的功用:评价功能、反馈功能,还有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情感交流等作用。
总之,各位教师应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业,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去感受成长的乐趣。
2农村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实施的阻碍因素分析
2.1部分教师对高效课堂实施的阻抗
从调查结果可知,只有少数数学教师非常理解并开始实施高效课堂。传统的教学习惯已经在很多农村高中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同时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于高效课堂没有很大的兴趣,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教师喜欢按照自己已经熟悉的模式进行授课。实施高效课堂,对于这些数学教师来说只是学校下达的一个命令,到底是否实施、怎么实施还是取决于教师自己。
2.2过度依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从调查结果可知,几乎所有教师认为高效课堂离不开多媒体,有些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就是使课堂气氛活跃,带动每个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因而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今由于互联网特别发达,大多数资源均能实现网络共享。所以许多教师直接从网站下载教学资源或将现有资源略为改造,然后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应用多媒体,对课件进行单纯的放映。这样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高效课堂实施。
2.3课堂教学容量针对性不强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骨子里还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部分教师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任务。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抓住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只是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对问题进行讨论,同时,由于时间有限而任务繁重,很多学生都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这样教学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针对性不强。出现教学活动的“量”与教学效果的“质”成反比例的现象,结果只是事倍功半而已。
2.4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调查显示,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只有11.90%的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再讲解。在升学压力下,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单向教学方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过程”。学生主体能动性、探知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教学活动双向性、互动性特点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经验缺乏深刻性。
2.5教师间缺少学习与交流
调查发现,只有4.76%的教师经常与年级其他数学教师之间针对“高效课堂”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且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关于高效课堂理念、教师角色改变以及教学方式的探讨。每周一次的全组教研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多数情况下,教师们只是彼此说一下讲课进度,约定考试范围,出题人员安排等。该中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基本都属于独立作战,关上教室的门,自己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数学教师组内缺乏必要的沟通,没有形成好的教研氛围,教师缺乏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也成为了阻碍该中学数学教师实施高效课堂的一个困难因素。
3推行农村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
3.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实施的根本保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激励作用,利用数学学科悠久的发展史、数学知识应用的生活性、数学问题内容的趣味性等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引入师生有效互动活动中。
3.2正确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高中数学单调、枯燥,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其趣味性,因此多媒体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这并非意味着数学学科的教学可以完全依赖于现代教学设备。笔者在团风中学调查期间,观察到个别数学教师上课形式就等同于播放教学课件,整堂课下来,没有任何板书。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学生的实质性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更加形象具体的展示一些难以想象的空间几何的位置变换,例如利用多媒体演示二面角的平面角,就非常的直观。但多媒体的出现不能代替授课教师,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仅依赖于课件视频,学生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来体验过程提高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多媒体课件与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过程融为整体,真正把新设备和新的教学思路整合到一起才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3.3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常言道:目标明,则方向清[4]。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做好教学目标的研析工作,认真研析教材内容,抓住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设置出既贴近全体学生的整体性目标要求,又照顾不同类型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即既紧扣整体要求,又凸显有的放矢。例如在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研析教材,教学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应确定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定义;(2)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3)明确焦点、焦距、长轴、短轴的概念;掌握a、b、c三个量的几何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普遍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通过椭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3.4实现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为高中生创造探究解答问题、思考分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强化对探究、思考活动的指导[5]。通过学生的实践锻炼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实现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正弦定理如何证明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教师精讲证明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学习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可以由学生自编习题给同伴解决,并根据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一个解,有时无解,有时两个解),归纳讨论编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何避免无解的出现,如何编制两个解的练习题),进而把握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并要对规律进行点评。
3.5增强教师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调查发现目前同年级内的数学教师在课时补助、月考福利及评定职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因为学生成绩高低,数学教师们会出现彼此间不良竞争的氛围,如比着留更多的作业、讲更多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农村高中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笔者认为不是哪个老师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数学组形成一种团队意识,需要建立教师间的探讨与交流,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在此方面,可以在备课时,组长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划分,使每位教师都有任务,都愿意积极完成;组内每周或每半月组织一次公开课,每个老师轮流讲,让所有数学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这些都有助于数学教师短期内的迅速成长。
热线电话:0931―8885479
电子邮箱:
本期嘉宾:曾秋玲,兰州一中高级教师,兰州市骨干教师,奥林匹克优秀指导教师。
白银市家长提问:儿子今年刚上高中,经过一个学期,我发现他的学习越来越吃力,每天都学习很晚,可是他的努力没有在成绩中体现出来,尤其是让儿子自豪的数学,他初中时曾参加过数学奥赛,还获了奖,可是到了高中每次数学月考竟然都不及格,我十分不理解。帮他找原因,他自己也说课堂上老师讲的他都记下来了,数学笔记记得整整齐齐,一本又一本,既然这么努力,为什么就是学不好呢?
曾老师解答:您的孩子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孩子,上高中后,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可能是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衔接过渡不好。其实,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差异:
一方面,初中课堂教学容量小,课堂教学速度慢,多数同学在课堂上就能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再经过大量课内外的反复练习,就基本达到掌握。而高中随着课程开设多样化,集中学习时间大大减少,老师不能像初中那样,把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完全掌握后再进行新课;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模仿做题,模仿老师思维推论较多,而高中仅靠模仿已经很难开拓自我思维,当然成绩就不会理想。
因此,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是: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课堂上认真听课,培养思考与老师的同步性;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动手动脑,不要只是机械地记课堂笔记;及时巩固补漏,重视归纳总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城关区家长提问:有一次,在整理女儿日记本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她在日记里说她非常渴望能被老师点名发言,可是老师平时很少提问她,因此,她感到很失望。女儿今年上初一,十分胆小,学习也不好,在班级排名倒数。因为她自己很努力,所以我对她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我知道女儿胆小不会自己主动发言,我也想过和老师沟通一下,让她更能关心女儿,可是又怕和老师说了,即使老师让她发言,她也答不上来,更让她受挫,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十分矛盾。
曾老师解答:胆小的孩子一般都内向,有一种自卑心理,惧怕心理很严重,总想把自己包裹起来,缺乏自信,但自尊心很强,希望被他人接纳、肯定、赞赏、尊重,渴望着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您孩子的这些情况老师不一定很了解,作为孩子的父母,有必要跟老师进行沟通。
对于胆小的孩子,一开始,老师会提问一些她能答出的简单问题,以锻炼她的胆量,有时还会事先告诉她要问的问题,让她事先有准备,这样就不至于临阵退缩,还可以培养她的自学能力,增强她的自信心,因此,您不必担心孩子因回答不出问题而受挫。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
天水市学生提问:我是一名高中的学生,数学的学习一直让我最头疼,尤其每次数学考试最后一道大题,我总是想都不想就放弃了,因为按惯例,这道题是试卷中最难的题目。考试中,我只做那些我看一眼就有些思路的题,可是有时候考完试,老师把那些难题一讲,感觉自己也能做得上来,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自己却做不上来呢?
曾老师解答:这个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一个困惑。解决的办法是:首先,在平时要养成自己的预测思维。这个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上课时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老师还没讲到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所讲的异同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的变化,这就向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人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讲解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时,笔者讲了个故事:杰米是个百万富翁,一天有个叫韦伯的人对勉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笔者问学生:“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但笔者笑而不语后卉声说:“不要这样的台约。”于是再问:“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学生从死记硬背走向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充分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该多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空间,尝试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经过自己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方法和经验,再由老师向学生统一总结。
(1)课堂提倡探究性学习。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2)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教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做小教师去教别人,他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完善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三、评价模式从只看分数走向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