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0: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北师大心理咨询与测量研究室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
北京讲心堂心理咨询中心
课程设置:
培训特色:名师荟萃、实操课程、针对性强、典型示范观摩与交流
培训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时间:2008年6月9日报到,6月10~ 12日参加培训
培训费:9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证书费,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协助安排)
证书:由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联系方式:010-58806777
E-mail:
网站:
报名方式:参训者可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报名,报名回执请在上下载。为了保证课堂与交流质量,限额50名,接受提前预约报名,额满为止。
论文评奖:
参加会议的老师可以提交800字以上的论文、心理辅导个案或心理健康课摘要,大会将编制论文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本次会议期间,优秀论文颁发证书,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并推荐在该刊上发表。参评人需要在5月31日前将电子稿发至,同时邮寄评审费50元。
专家介绍:
吴武典 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学校心理学),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及校务顾问。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等五种国际学术期刊编辑顾问或副主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团体辅导的研究,相继出版了《团体辅导手册》、《团体辅导》、《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等多部著作,并从事多年心理辅导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进行过数百场讲座和互动式培训,是团体辅导培训方面的一流专家。
郑日昌 教授
(一)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岭南师范学院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全部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年轻的辅导员们几乎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培训,多数辅导员并不是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学院工作。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四个辅导员都是文科出身,其中两位辅导员刚就职,对学院各个专业在学习、培训和就业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不深,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尤其针对“学习”这一讲的时候,未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指导。刚刚入职的辅导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熟悉的案例的切入及分析,不能很好地结合与同学们相近的例子来阐释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缺乏吸引力
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最关心的内容有:克服自卑及建立自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完善自我、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恋爱与性等方面。目前,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恋爱与性心理。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而且由于这一门课只有8学时,因此每一讲内容只有2学时,有些内容只能粗略提及,无法深入详尽地进行分析,有些问题只能点到即止,如恋爱与性心理。
(三)授课对象不分类,无法进行差异性教学
根据调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岭南师范学院一般都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大班授课,无法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的差异进行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其独特性,若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授课,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加明显。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下面笔者将以岭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使用的可行性。根据调查数据,该年级新生的基本情况为:2015级的大一新生一共有504人,男生315人,女生189人,男女比例为17:10;其中农村孩子353人,城镇学生为151人,农村与城镇的比例为7:3,总而言之,该年级学生男生居多、农村孩子居多。以近几年授课结束后学生提交的心理课程论文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都是抄袭应付了事,较少学生能在课程结束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真完成相关论文,这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更能直接体现这门课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能否在该门课程中获得实质性的指导。因此,作为授课老师,应该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的课程,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如何上好课,都是值得反复斟酌的。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对其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是否能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会有各种困惑,如果能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将会极大地减少在新环境中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相关教师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辅导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定期召开相应的备课会,促进各位授课老师的交流,了长补短,也能让刚入职的辅导员学习更多。此外,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根据所从事的学科属性主动了解各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以便能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时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案例,用最贴近学生的案例使课堂教育的效果更加实用。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当辐射整个大学生涯
前面已经提到,根据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这一课程主要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中段考试前给予授课。总的来说,该课程开展及时,有利于大学新生在懵懂阶段及时调适自己,适应大学生生活。但是这虽然能及时解决大一的“迷茫”,可大学生接下来还会面临大二的“彷徨”、大三的“疯狂”、大四的“绝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没有辐射整个大学生涯,非常不利于学校对其后续的大学生活进行追踪和指导,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涯里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当辐射整个大学生涯,契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的发展需求,满足同学们的心理诉求,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 根据性别开设男女特色班
踏入象牙塔大门的青年们,如放飞的小鸟,想着能在自由的大学殿堂里自由飞翔。大学,也是恋爱的黄金时期,由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学子们被禁锢的恋望在大学里得到释放,但如果没有适时的、适当的指导,学子们的恋爱之花不一定能开得健康灿烂,在恋爱中令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新生入学之时就开设,这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能及时地加以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各显示出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果能分别针对男女生开展区别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目前我院是按照以行政班或者专业为一个班级来进行授课的,男女比例悬殊。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男女比例为11:1。因这门课本来存在课时短的局限性,教师根本无法针对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未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如恋爱与性心理这一讲,如果能针对性地开展对男生的责任教育与对女生的自爱教育,相信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因此,开设男生心理健康特色班和女生心理健康特色班,让大学生在属于自己性别的课堂上更好地认识自己,让男生和女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性去扬长避短,让男生更谦逊更阳光,更有责任与担当,让女生更自信更乐观更自爱,让教育达到真正的目的。
(四)开设农村生源、贫困生心理健康指导班
岭南师范学院的生源以广东省为主,其中又以粤西地区为主,绝大部分是农村生源,贫困生又占为数不少的比例。根据笔者的经验,农村学生较城镇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美国精神分析家哈内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如果人原有的心理定式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当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意志等因素来不及协调时,个体就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就会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矛盾和冲突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个体就会产生迷茫、空虚、焦虑、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当踏入大学之门的农村大学生(尤其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面对跟自己之前生活不同的人与事物,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处于学校与社会接轨的特殊阶段,他们即将面临工作的挑选、社会的考验或更高学历的深造,这无疑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休学或退学的主要原因,跳楼、自杀等极端现象时常见诸报端,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女生身上。随着新时期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社会也赋予了女大学生更高的期望,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健康健全心理成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健美操课作为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在我校开设十分普及。它在健身的同时又能健美、健心,具有多重功能。鉴于我校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十分有限的情况,本研究拟从一个方面充分调查我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健美操课对其的影响。为我校健美操课的发展及女生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年龄:20±2岁,人数:200人(公选150人,专选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了多篇有关于心理素质影响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我国女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健美操课程开展的现状,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2.2.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女大学生对于健美操课的直观感受,本次调查进行的时间为2015年11月第一次发放问卷,2016年2月第二次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4份,有效率97%。2.2.3数据统计法根据学生返回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用工具excel整理数据。2.2.4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老师和参与调查的女大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健美操课对改善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使本次调查研究的可信度较大提高。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健美操课开展现状
3.1.1健美操课开设情况湖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综合类的高等院校,从我校的男女人数比例来看,再从健美操自身的功能及特点来看,它更适用于女生,所以这与我从专业老师那里了解到的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大多以女生为主的情况基本符合。从女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的目的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对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驱动;第二是增强体质,健美的同时减肥;第三是调节心理,培养意志品质。3.1.2健美操训练与比赛情况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推广便迅速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发展较为普遍,也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健身健体,还能调节心理、休闲娱乐,它特有的表演竞赛性更是成为女大学生热烈追捧的重要成因。调查过程中得知:健美操专选班有固定的训练时间,她们的训练时间为每周3次早操,每周3次专项课,每次1.5小时。如果有比赛,会在节假日及周末增加训练。3.1.3女大学生参与课余健美操锻炼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36人会每天坚持健美操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18%;偶尔在课余时间进行健美操锻炼的占48%;还有34%的女生从未参与其中(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健美操运动在我校被大多数女生接受并主动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3.1.4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从女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可以看出,减肥健美是对女生参加健美操课影响最大的,占有29%的比例;爱美是每个女生的天性。影响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的因素中,兴趣爱好占23%的较大比重。还有一部分女生希望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来调节心理(如表2所示)。虽然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出健美操课在我校还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3.2女大学生对学习健美操课兴趣的结果分析
3.2.1健美操专选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分析从调查得知,大多数女生是出于对健美操的喜爱而选择了这门课。同时调查中体现出68%的人认为专业老师对她们选择健美操课的影响最大,可以看出对于健美操专选的学生来讲,老师的专业技能对她们是否选择这门课尤其重要。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5%的人在健美操课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心情愉悦畅快,有较少数学生感觉一般,心情没有明显起伏。3.2.2健美操公选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分析从调查得知,喜欢健美操课的占60%,是被调查人数的大多数,不喜欢的占40%,也占有较大的比例。26%的人认为专业老师对她们选择健美操课有较大影响,而74%的人选择健美操课是因为同学的影响,说明对于公选课的女生来说老师的专业素质并非特别重要,她们更加关注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健美操课的学习中是否感受过心情愉悦畅快,有57%的人持肯定态度,而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心情一般,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具体数据如下表:大多是被调查者都喜欢上健美操课并能从中获益。
3.3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结果分析
3.3.1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及精神压力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93%的女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精神压力有明显改善,只有7%的人认为变化不大。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中心的研究报告(1996)指出,体育活动对情绪状态有改善作用,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通过与被调查者的访谈发现,可能因为她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常常表现的很忧郁,还表现出不良情绪,又不知从何处发泄。健美操受广大女大学生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健美操音乐强有力的节奏和热情奔放的动作很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和动作中去,将其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在锻炼过程中充满艺术享受的乐趣,有利于女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从而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3.3.2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意志力和性格的影响健美操是一项高强度与高负荷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套动作大概4、5分钟,若成套动作完成下来会消耗学生极大体能,这就考验了学生的意志力,很多学生坚持一两分钟便已精疲力竭。下表是健美操对女大学生意志力和性格影响的调查结果。由上表可以看出,70%的女大学生认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自身的意志力和性格明显增强并趋于完善,健美操中有很多复杂的上下肢配合动作,还对动作的幅度、力度都有一定要求,持续时间也较长,特别是持续一个小时的有氧健身操,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磨练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强有力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往往能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耐力和意志力。30%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明显改善,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有少数女生因为自身体能和动作难度有过放弃坚持的想法。这里30%的人可能是因为没有坚持下来而得不到明显改善。3.3.3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经调查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81%的人认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对自身自信心的培养有提高,健身健美操属于表演娱乐性质,当进行健美操某一动作的展示时获得良好的反响,会使表演者达到一个很满足的状态,自信心也随之形成。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初步建立心理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完成高质量动作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加增强了信心,更勇于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如下表所示: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第12题(在健美操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因为动作的难度或音乐节奏的快慢有过挫折感)可以发现78%的女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挫折感。这就警醒我们不仅要看到完成高质量动作的健美操给我们带来的自信心的提高,更要重视因高难度动作给我们造成的挫折感,并努力克服,锻炼好过硬的心理素质。为了更大程度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教师应充分考虑在健美操课中强度、时间、频率等综合因素的控制,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想出更好的解决对策才能使我校更多的女大学生从中获益。3.3.4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90%的女大学生在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社会适应力有所增强,这表明健美操课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通过与一些女生的访谈发现,她们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时常出现敌对与害怕心理,不愿与人深交。而健美操是一项团体运动项目,小到6人一组,大到12人一组,学生之间时常有着联系,这就自然而然的为女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机会和场所。使她们在团队协作中克服孤独感,逐渐产生对她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进而学会以诚待人,互相帮助,扩大社交圈,从而提升社会适应力。3.3.5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有87%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健美操课成绩的认定是小组考核的形式,有助于将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兴趣,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全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能动性,创造新的动作与队形,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团队精神。使团队协作和自我创新精神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对培养女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在我校,健美操课受到女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此次研究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改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得到了有效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强;第二,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第三,我校健美操课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特别是公选课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第四,学校领导对健美操课不重视,资金投入少,场地器材缺乏;第五,学生自身投入不够,对健美操课不太重视;第六,学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重视,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
4.2建议
4.2.1加强师资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在调查中发现,较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存在着疑问。场地器材的缺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是限制我校健美操课发展的直接原因,这也说明了学校对健美操课甚至是体育教育的不重视,没有过硬的师资力量与良好的场地器材,全校健美操的推广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学校应该正视这一点,加大对体育教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修建合适的场地器材以供学生使用,发掘充足的优秀教师资源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以此保证我校健美操课的顺利发展以及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步提高。4.2.2加强学校健美操课的组织工作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课在我校的开展对我院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呈优良态势。在健美操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困扰较大多数学生的,就是大家会因为动作的难度和节奏的快慢而有挫折感,这便是因为我校健美操组织工作的薄弱。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多照顾后进者的感受,再加上合适的音乐,考虑学生整体的素质,逐步发展。4.2.3加强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重视健美操课程在调查过程中,有较少部分人选修健美操课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两个学分。在意识上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现如今,大学生体质令人担忧,能有一门课既能锻炼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又能培养心理素质,就要倡导在校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重视健身意识的培养,珍惜已有的健美操课程,以己之力带动身边的同学都参加到健美操的锻炼中来。4.2.4加强学校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监督,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辅导办公室,但这一工作流于形式,几乎没有学生知道心理辅导办公室的具置。在此情形下,学校应狠抓心理辅导这一块工作,加强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监督,从根本上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让我校的女大学生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上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汪云.《健身健美操对甘肃省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姚杰.《健美操课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朱妹.《高中女生健美操选项课程内容模块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4]李孟璐.《高校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
[5]陈泉宇,徐振文,康华养.《健美操运动对独立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的探析》[J].《运动》2012年第35期.
[6]张玉.《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论文摘 要】如何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课如何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证明高校体育活动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显著。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社会活动,使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建设有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促使人们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是教育质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物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作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多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5%(包括恋爱、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②思想与人际关系不良;③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④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
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通过体育课可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调查反映,高校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研究证明,学生参加体育课能从运动和锻炼中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学生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直接的兴趣和享受。例如,健身跑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种情绪,跑步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身心状态,自身与情境统为一体,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觉,产生一种体能锻炼。笔者在实验中采用测量健身跑即刻的心理状态变化,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后,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降低了应激水平和紧张度,参与一年的健身跑活动,学生主观感觉好,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效能和期望,对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有一定的帮助,在各项体育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四、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
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了彼此间的交往。
五、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研究证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调查显示,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可保持良好的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彼此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2013年5月27至29日,2013年度江苏省中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在连云港市召开。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匡中远等领导出席本次会议。省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王一军主持会议。本次会议着重围绕心育作重点研讨,主题是“教育成就学生美丽的心灵世界”。来自全省各地的近500名一线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者广泛交流了各校实施心育的现状,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桑志芹教授作了题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发展校园”的报告。桑教授从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角度,揭示了尊重生命、关爱心灵的人本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系统阐述了教育者在心育中的角色与对策,强调教育者要以尊重、理解、信任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会议设墟沟小学、东港中学、海滨中学三个分会场,展示了来自全省20节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品课,与会专家及教师分别对所在会场的课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讨论,肯定了非心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思路,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健康情绪、自信心态、正向思维方面的积极作用,使课堂成为凝聚正能量的广阔时空。与会者们还积极探讨和分享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及授课经验。
本次会议还展演了《走出心灵的沼泽》等七幕精彩的心理情境剧,举办了《走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沙龙活动。与会者参观了墟沟小学的“心理健康节”活动展示、东港中学“五月红”艺术节活动展示、海滨中学艺术教育成果展等。本次会议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活动,全省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23篇。
教育科研协进会围绕心育主题,凸显了心育在教育转型形势下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追求,与会者对实施心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达成了新的共识。本次会议激起了进一步实施心育的无穷能量,教育成就学生美丽的心灵世界,正在成为一种自觉、一种行动。(供稿:莫冰洁,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222000)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军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校后,受到军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身的锻炼,心理水平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其心理水平进行追踪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某军医大学2005级全体计划学员395名(整群抽样)。其中男学员323名,女学员72名。专业分布:护理25名、军医141名、海医55名、药学55名、麻30名、卫生事业管理37名和其他专业66名。平均年龄18. 45岁。
2.测试方法.使用UPI. SCL 90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 2006年5月开始,每半年对2005级学员进行测试至实习前(2008年5月)。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100%。
3.统计分析。使用SAS9. 1. 3软件。P
二、结果
1. UPI部分(UPI总分)。2005级总体在5个测试点上有差异。说明2005级学员总体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表1),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表2):(1)和(3),(4),(5);(2)和(4),(5);(3)和(4),(5)都有差异;其他任何两个测试点之间没有差异。从相邻的两个测试点来看,也只有(3)和(4)即2007年5月和2007年11月有差异。可见测试点(4)是有差异的转折点。说明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2005级学员心理间题明显减少,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在2007年11月。
2.SCL-90部分(总均分及十项因子分)。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SCL-90总均分、十项因子分在5个观察点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总体上随着时间增加,SCL-90各项分值越来越小,2005级学员总体的心理水平逐步提高.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两两比较(表4),(1)和(2),(3)和(4)比较,除F7外,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有差异;(2)和(3)比较,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无差异;(4)和(5)比较,除F3外,其余各项比较均无差异。也就是说,2006年11月和2006年5月相比,2007年11月和2007年5月相比,2005级学员除恐怖外,其他心理问题均有所改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而2007年5月和2006年11月相比,2008年5月和2007年11月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3. STAI部分。由于焦虑是军医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3J,本研究选择了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 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说明焦虑水平逐步下降。
三、讨论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实验在商丘师范学院一年级专科生中进行。随机选出中文系一个班为实验组,共6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4人,平均年龄为18.7岁;随机选出数学系一个班为对照组,共6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为18.8岁。
2.2研究步骤
首先采用Derogatis,L.R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1984年中文本)。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进行测试。受试自填量表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其次,实验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实验班开设《心理学》课程,教育时间为一学期(16周),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48个学时。对照班在本学期不开设《心理学》课程。课程以正式出版的《心理学》为教材,但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增删。删除有关介绍国外心理学派别理论观点的内容,保留了基本的概念、原理,增加与大学生有关的实际问题,融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等于其中,让心理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角色扮演、写论文、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讲授法,即对心理学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要点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案例分析,即教师把收集的有关心理病例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分析其成因及矫正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即教师提出大学生关心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如如何面对挫折(或“失恋”)“。通过讨论,学生互相沟通,相互启发,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认识,让学生之间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互动”,不但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了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心理短剧,通过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写论文,即要求高师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更深地了解高师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做好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即发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个别、具体的辅导和行为矫正,及时给予解决,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课程结束后,利用SCL-90问卷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以检验心理学教育改革对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际效果。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两组的比较
就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我们分别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之间、实验班自身前测与实验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1)。其结果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SCL-90测验中,各因子之间的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与实验班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以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项因子的差异最为显著(PC0.001)。这就表明,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各因子的均值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学教育,实验班的学生在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因子痛苦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
3.2实验组不同于性别之间测试结果比较
男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9),其它三项的痛苦水平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女生在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偏执、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01),敌对、恐怖因子的痛苦水平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
以上表明《心理学》教育对男女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3.3实验组所有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结果比
就实验班学生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情况,我们对所有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各因子的均值、心理健康、测验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实验前,有27%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的学生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实验后,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下降至5%,但存在明显显著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并没有显著减少。上述结果表明,《心理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疏导轻度心理问题效果较好,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教育效果不太明显。
4、结论与建议
4.1实验表明,高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重视。学校各管理机构、各科教师都应把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抓紧抓好。
4.2本实验表明,采用新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对于心理
表1两组SCL-90
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效果却不明显。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单靠心理学教育无法真正解决。因此,需要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必要的话,需要精神病医院的协助治疗。
一、大学体育课程安排实际情况
大学体育课程为每学期16周,每周1次课(2学时),即每学年共计上32次课,64学时。由于受到法定节假日、雨雪天气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际上体育课每学年平均在24次左右,每学期平均12次课,总计24学时。
二、目前大学生健康基本状况
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常识非常匮乏。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1]。天津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视和肥胖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2]。而针对此问题我们重新设置了课程结构和模式,由5次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作者认为仅仅靠单纯的实践课的锻炼不能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育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还认为若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认识能力,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常识。
三、本次研究主要内容
(一)通过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
(二)通过(男生班)一学期试点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证明新课程体系模式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结果(纵向)分析
1.试点班(3个班,83人)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脏腑失调。我们还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好转。
2.对照班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精神失常。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3.试验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总体评价只有69.516分。通过对比明显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4.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无明显提高。
(二)女生(新生2个班,不同专业)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分析
新生原始生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表中各项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五、总结
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作者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发现:
(一)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精神失常。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不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实验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和对照组的情况相似,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腑失调。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和基本身体素质得出,通过一学期时间的养生锻炼体系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各项身体状况都有好转,且变化明显。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证明实验班(养生锻炼)课程体系模式优于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是可行的。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赏析、课文(诗歌)朗诵、小话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师生互动,既感染教育了自身,又使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渗透性心理培育目的,收到比枯燥说教更好的教育目标。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原态。教师提倡作文从“真实”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成为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作文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展示他们生命的轨迹。让学生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歌唱。在作文点评课上,作文不传阅、点评词不涉及学生姓名,在就作为本身进行技巧评点外,还对学生作文中抒发的情感进行肯定、表扬或引导,并且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交作文时,学生可以不署名,让学生无负担的写出心里话,让作文成为学生书法真情实感、畅谈个性理想的家园,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二下午为我院固定养成教育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教育。另外,我院还积极引进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教研室。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普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故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采取定期召开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心理健康视频。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历史上,孔子倡导“仁”,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屈原坚持追求国家的兴盛、人格的完美,“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应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屈原的词、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杂剧等等,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前提。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繁荣。“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达观、进取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论文百事通
3、重视学生语文作业的批改和评语的作用
教师每学期应适当多留一些语文作业与练习,并认真进行批改,写上恰当的评语和鼓励的话语,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情怀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并对语文课产生深厚的兴趣。
4、改革考试方法,使之更适合于高职办学的特色
传统考试的一个特点是多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学生需要背很多内容,而听说能力与实际写作能力却得不到突出锻炼,所以我们取消了一些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保留了选择题、改错题、写作题(情景模拟),给出结合社会或校园实际生活的题干,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重视起每学期的语文作业训练,起到了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如在讲到老舍的《茶馆》时,可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导并扮演剧中的人物。表演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论他们表演的好坏和对剧情以及课文的理解,既让学生在创新中体味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讲授方法,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其中穿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练习,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如,在讲到《世说新语》(三则)中《雪夜访戴》中的以行为传精神的特点时,适时地加进让学生试分析《雪夜访戴》中充满诗意境界的三幅画面的相关的练习,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强化新知。再如在讲到季羡林的《二月兰》时,加进《二月兰》中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动人心弦的美文,让灵魂在真挚的感情海洋里畅游。教材中所选课文,流溢出的都是股股真情挚爱,带给人的都是阵阵心灵的颤动,“推己及人”不仅是感情的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飞跃。如此无限延展,才真正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尽量使学生对当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吸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3、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可与人文素质讲座相结合,如安排宋词系列讲座或外国文学系列讲座等。也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开展大学生辩论比赛、普通话语言基本功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笔者经常作为此类比赛的评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可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还可与校园文学刊物合作,鼓励学生开办校报、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调动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在教学中锐意改革,不断地努力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人文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