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保调研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环境保护档案的特点
环保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门类的档案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综合性。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社会的诸多领域,环境保护档案就其来源而言,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生态、城乡建设及个人的居住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面广量大,其载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字、图表、磁盘、声像等等。在学科知识上,环境保护档案几乎涉猎了人类现有的一切科学知识。如对防止噪声危害的研究,档案知识就涉及到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建筑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其知识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是不言而喻的。
2、保管的久远性
环保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的历史记录,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密切,环保档案的这一特点是环境质量状况对人类保护环境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甚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其后果的显现,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治理污染的效果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鉴于环境污染的隐现性,就必须长期保存有关环境污染及其状况的档案,以便追本溯源。这就决定了环保档案保存的久远性。
3、应用的共同性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人类生存的环境需要全人类来共同保护。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利用环保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研究,控制环境恶化,创造美好家园,是环保档案开发利用共同性这一特点的社会基础。例如:在编写《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中,科研人员就化工城特点,查阅了近年来市重点污染企业,有代表性选择了炼油厂、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化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重点企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概括分析了主要危险源状况、种类,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并对事故状态下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筛选出光气、氯气等11项主要污染因子,提出应急措施,同时预测出事故状态下监测布点情况,给出可采用的监测方法,列出参考标准,以便于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再依据污染物排放源参数、气象条件等现场情况,制定出最佳应急监测方案,使监测布点更趋合理,更具有灵活性和代表性,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提供可靠依据。
环保档案信息来自社会各方面,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供全人类共同开发利用,实现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二、做好环保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是资源共享的关键
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密切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环保档案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利用好环保档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当前环保档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档案管理的创新意识。
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数量浩瀚,种类繁多的环保档案工作其管理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起来。要适应环保档案种类和数量的与日俱增,一方面,环保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夯实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利用工作中,大胆采用新标准、新技术。要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研究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新的理念“激活”档案工作,彻底摆脱“仓储式”管理模式,探索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另一方面,增强法制观念。档案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档案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原始凭证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在依法处理这些案件过程中,充分利用环保档案凭证作用,为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服务,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档案技术支持。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独特作用。
有句农谚,“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传统个体养猪,猪粪尿还田,是很好的农家肥,没有污染问题。但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大量的猪粪尿未经彻底处理集中排放,势必污染环境。
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养猪与环保的矛盾日趋激化,“限养令”、“禁养令”及强行拆移已履见不鲜。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4大原因:
1.对养猪场粪尿污水排放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猪只食量大、粪尿多,粪尿污水浓度高。一个存栏6000头的猪场,每天消耗饲料约12吨,约产生猪粪12吨、猪尿19吨、污水约70吨~150吨,排放量很大。一个万头猪场的排污量相当于2.5万人的排污量。此外,猪粪尿污水cod浓度很高,猪粪约为21000mg/l,猪尿约为18000mg/l,污水约为120xxmg/l。许多政府主管部门和养猪户对养猪场粪尿污水排放量之大和污染之严重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只管养猪不管排污,先污染后治理。
2.猪场场址选择错误
20xx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建设畜禽养猪场和养殖小区。但由于许多地方早期甚至到目前还没有规划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以致有不少规模养猪场建在禁养区内。
3.猪场环保投资严重不足,工艺设施不完善
规模养猪场大量的粪尿污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转变成肥料、能源(沼气)等可利用物质,这就需要投资。国外养猪场一般用于环保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20%~25%,而我国大部分猪场环保投资不足10%。现在建一个万头猪场总投资为800万元~1000万元,环保投资达到80万元~100万元的都很少。投资不足,工艺设施肯定不完善,粪尿污水不能完全处理及利用,“达标排放”也只是一句空话。
4.规模过大,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规模养猪场即使建设在适养区,也有个环境承载能力问题,规模与环境要匹配。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后必须就近利用,特别是污水,否则运输成本太高。
现在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和利用的工艺很多,工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匹配的环境空间也不同。(见表1)
菜地、鱼塘、果园、茶园、牧草地和其他农田都是猪粪尿、沼液、沼渣的好去处,当然适量施用很重要。
有些地方由于认识不足,盲目扩大饲养规模,搞几百万头养猪大县。小区城、大规模,猪粪尿污水无法就近处理利用,这是养猪与环保激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政府和养猪户一起努力是解决养猪与环保矛盾的关键
政府的职责
养猪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政府扶持养猪产业发展责无旁贷。政府扶持养猪产业内容很广,解决养猪与环保问题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要解决养猪与环保的问题,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有作为,而且要从长远着想,千万不要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1.尽快规划界定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尽快规划界定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是解决养猪与环保矛盾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规划部门要把它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尽快落实。近几年规模养猪场发展很快,在禁养区、限养区随便建场的情况履见不鲜,过不了几年又将面临拆迁的困境,既劳民伤财,又影响社会和谐。
2.加大对新老猪场环保工程的扶持力度。政府必须加大对新猪场环保工程建设和老猪场环保工程改造的扶持力度。
养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利用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如果要建一个较完善的工程,一个万头猪场约需100万元以上的投资,如果没有政府资助,养猪企业很难承受。一般工程完工后,运行费用不高,而且肥料、沼气发电等都可创收。所以政府只需一次性资助工程建设。即使政府全资支付,一个万头猪场运行20年,出栏20万头猪,平均每头猪政府的资助也只有5元。
我国现有老猪场由于环保投资不足,大部分工艺设施不完善,排放不达标,所以对老猪场环保改造工程的扶持更为迫切,各级政府要逐一落实,逐一解决。
不管是对新场还是老场环保工程的扶持,政府应该采用常规化、标准化,保证公开、公正、公平,一定要彻底解决问题,避免有些猪场挪用政府专项资金另作他用。
3.给禁养区、限养区的拆迁户足够的补偿金和宽限期。有些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力,违反国家物权法,完全不顾禁养区、限养区拆迁户的困难,给的补偿金很少,时间又很短,让拆迁户苦不堪言。同时因强行拆迁,引起冲突,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社会和谐。
如今保护环境是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也是科学发展的中心议题。在禁养区内全部拆迁养猪场和在限养区内部分拆迁养猪场是完全必要的,应该坚决执行。但是在执行 过程中,一定要给拆迁户足够的补偿金和拆迁时间。许多老猪场是养猪户多年积蓄的全部家产,有的还有不少债务,如果补偿金不足,他们就难以生存,难以再建新场继续生产。另外养猪生产有它的特殊性,从母猪怀孕、分娩到保育,就算培育猪苗上市也要近6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拆迁困难多、风险大,损失更大。所以给猪场拆迁的宽限期最少都要有6个月以上。
养猪户的责任
妥善解决养猪与环保的矛盾,养猪户责无旁贷,养猪户主要应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重视环保。养猪户首先对猪只食量大、粪便多、粪尿污水cdo浓度高、污染严重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只管养猪不管环保。另外环保是事关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养猪户都应该高度重视。
2.新建猪场要选好场址,搞好设计,控制规模。养猪生产是一个长期产业,而且基础建设投资大,不可能经常搬迁,所以对新建猪场,选好场址至关重要,最好选在适养区。如果当地还没有划定畜牧饲养区域,选址时应自觉远离(5公里以上)禁养区域,另外选址时不能只跟村镇一级联系,一定要得到县级以上规划部门的同意。有些猪场只跟村镇打交道,猪场建起来了,县级有关部门又因为规划、环保等理由要求停建或拆除,这些都是沉痛的教训。
猪场近距离(3公里之内)应有足够农业生产区,以便接纳猪场粪尿污水处理的产物,这是选择场址的重要因素。
环保工程的设计、建设要与猪场的设计、建设同步进行。对环保工程首先要搞好设计,要聘请有猪场粪尿污水处理经验的设计人员设计。有些猪场选择的设计单位名声很大,但从来没有做过猪场环保工程设计,结果做出的设计很不合理,达不到环保要求,浪费了金钱和时间。(见表2)
这些处理工艺简单、成熟,运行可靠而且运行费用低。
经过第一天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真正的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
我们的社会实践就这样开始了,接下来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走访建筑工地、访问了设计施工人员、走访市建委以及和科教处人员做了交流。虽然在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队员一致的分析和讨论,我们都一个个克服过来,虽然我们的实践算不上圆满的完成,但也还算顺利。
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我们遭到了误解,大家都对发放传单或做调查问卷的举动比较反感,我们好多队员在做调查的时候遭到拒绝,可是大家都不放弃,当然也有好多市民在了解我们的目的以后也很热心的填写了问卷,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初定的调查问卷量。但是问卷统计总结后的结果不尽人意,现在的市民对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何为节能,为何要做节能,当然我们在做调查问卷的同时,也做了很好的讲解和宣传,相信接受过我们问卷的市民一定对建筑节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走访杭州市建委的时候,碰巧赶上了省里有领导过来检查建筑节能减排这一块的事项,所以第一次没有成行,经过多番协调我们终于见到了市建委科教处的黄教授,他给我们概括地讲,节能就是“四节”,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大多数人对建筑节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水电气等方面的节能,而最重点的采暖、照明等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往往被忽视掉。其实,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建筑设备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把建筑围护结构做好,建筑材料选好,只是创造了节能的条件,使房间的负荷变小了,但真正的能耗还是在用能设备的使用上,如采暖、空调等。
随后,进一步加大力度造林,改造次生林,退耕还林,实施天保工程造林,森林面积达到166.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350万立方米。
县在农村大力实施煤代柴、电代柴和气代柴,60%的农户用上省柴灶和气化炉,减少林资源消耗。
近几年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案件。连续20年无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85%以上。2006年底,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首次在栖息越冬,猕猴、大鲵、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逐年增长。
充分利用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人文景观,完成金家湾、太平顶、龙潭河等景区旅游规划,建成鸣凤山、灵龙峡、金家湾等生态旅游项目,建成金家湾、太平顶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和沮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申报了灵龙峡、大堰、鹿苑寺3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和沮河、西河、漳河3个湿地公园。
在招商引资时,也设置了绿色门槛“招商选资”,提出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环境保护不优惠原则。近年来,不少外地企业将目光投向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的。对此,的决策者认为:凡污染环境的项目,投资再大、利润再丰厚、安置下岗人员再多也要忍痛割爱。
用“绿色门槛”选客商,对污染项目说不。通过开发境内磷矿石资源,成功组建和招来东圣、广原、绿林等磷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链。引进浙江二建、辽宁盼盼、宏业陶瓷、楚园春酒业等优势项目,形成磷化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
他们鼓励引进企业走循环发展之路。目前,磷化工以精细化工和高效复合肥为主攻方向,森工向家具产业发展,水泥向新型干法旋窑工艺发展,陶土向日用陶和建筑陶发展,墙体材料扩大空心砖、矸石砖生产。
东圣化工集团每年3亿立方米的废气成为磷酸一铵发电厂的宝贝,高炉水渣经制粉变成混凝土增强剂,3套水处理系统使废水重复利用。公司每年可从“三废”中抠回800多万元的收益,循环经济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超过14%。
为保护青山绿水,关闭49家污染企业,投入4000余万元治污,建立生态工业体系。
县委书记刘学甫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决心,将努力把生态优势培育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为翼促腾飞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全国生态县创建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一批环境基础设施顺利实施,城镇环境功能日臻完善,总体环境质量良性循环。建立了东干渠和各乡镇17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定期巡查,联合执法,定期监测和水质公报长效监管机制。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村镇饮用水源卫生合格率达到86.9%。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赢”局面。
坚持高起点规划,着力形成生态县建设鲜明特色,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创建全国生态县作为全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目标,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等进行科学分析论证,编制了具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蓝图——《省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制定相关专业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相继编制了《县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县绿色食品发展规划》等专业规划。健全实施规划的责任机制,县政府与7个乡镇签订了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书,给6个县直部门下达了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任务书,将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了项目建设领导、责任、资金、措施“四落实”。
坚持务实创新,着力形成生态县建设良好态势。加强生态治理,建设秀美山川。在生态县建设中,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连片治理”原则,成功争取并积极实施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坡改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生态环境指数始终保持良性状态。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投工250万个,植树造林3.5万亩,封山育林110万亩,坡改梯1.27万亩,对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了退耕还林。鹿苑河流域由于陡坡耕作和重力侵蚀,水土流失严重,水涝干旱频发,我们投资592.3万元,投工45.8万个,建成经济林171.2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1平方公里,将这片荒芜之地建成了茶果飘香的平畴良田,被国家确定为精品小流域治理项目。
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以建设小康新村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经济集约发展,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旧县镇洪家村家家种桑蚕,户户建沼气,互动发展,立体开发,协同推进,全村连片开发桑园640亩,建设沼气池200多口,猪粪、蚕粪生产沼气,沼气还田种桑,桑叶养蚕,形成了“猪—沼—桑”生态模式。仅桑蚕一项,实现人均收入600余元。大力推进农业产品无公害生产。依托绿色资源优势,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全县共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面积3567公顷,申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33个。森源香菇等3个品牌已获绿色食品认证标志,花园碰柑等4个品牌获无公害食品标志。
塑造生态城镇,改善人居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建设理念,努力把生态建设的成果落实到不断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上。在城镇建设管理上,按照“不求规模、但求特色,不求其大、但求最佳”的思路,建设园林式小区36个、庭园式单位36个、花园式单位12个。同时,投资8700万元修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鸣凤城区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并荣获地区规划管理“楚天杯”称号,鸣凤镇也被授予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在改善人居环境上,重点提出并深入实施了“五大工程”,即实施以削烟除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主的蓝天工程,以治理水污染为主的碧水工程,以矿山生态恢复为主的绿地工程,以降噪为主的宁静工程,以改善环保执法环境为主的民心工程,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减量化、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化、城镇建设生态化、县城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环境管理规范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化的“六化”目标。
一是结合2009年环保专项行动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周边污染源现场监察力度。对全县所有排污企业,环保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情况,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检查落实。
二是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抓好尾矿库汛期安全工作。我县认真吸取近期尾矿库安全事故教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汛期尾矿库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源头管理,严格安全准入条件、切实落实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认真制定了切实有效的防汛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做到“防汛组织、防汛队伍、防汛物资、防汛措施”四落实、四到位。各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岗位责任制度,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度汛方案,配备适当的人员、筹集必要的经费和防汛物资,24小时派人对尾矿库安全情况进行巡查。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任务到人,各负其责。针对汛期尾矿库安全工作的特点,认真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扎扎实实抓好汛期尾矿库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发现的隐患立即整改,确保汛期尾矿库的安全运行。
三是开展汛期安全检查和尾矿库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州的有关要求,把防汛工作与尾矿库专项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在防汛工作中排查治理隐患,在隐患排查治理中落实防汛措施。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防汛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查防洪度汛措施,查安全管理及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持证情况,查生产运行情况,查隐患排查排除治理情况,查坝体稳定性及库区边坡稳定情况等,加强公路附近尾矿库的安全环境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隐患,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限期整改确保安全度汛。
根据《云南省尾矿库专项整治验收办法的通知》要求,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县运行使用的尾矿库进行了再次调查摸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抓紧布置,成立了专项整治验收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根据尾矿库的基本情况,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尾矿库数据库,落实责任,保证尾矿库专项整治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加大宣传,强化培训。充分利用广播、印发安全知识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有关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尾矿库发生事故的危害性,理解和支持企业采取的各项安全、环保防范措施,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抗灾、减灾和自救能力。
五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与部门和企业之间的通力协作,进一步完善工作联合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汛情,统筹安排好防汛工作。严格执行汛期的值班制度和事故专报制度,确保领导带班制度,做到对各种异常情况能及时进行处理。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落实,走访了各排污企业附近居民群众,到目前为止我县未发生因企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引起的厂群冲突、矛盾纠纷、群体上访等环境案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现状及估价
近年来,**县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工业发展理念,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认识统一行动一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氛围基本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立足**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强县、推进环保工业进程的重大决策,不断解放思想,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狠抓工业经济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以来,全县各级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更加到位,抓工业、抓项目、抓发展的理念和共识已经形成,全县上下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截止20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200*年5户增加到12户,全县的工业总产值由4.2亿元增加到8.5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52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年均增长65.5%,全县GDP中的工业比重逐步加大。上缴税收由822万元增加到2245万元,年均增长43.3%。初步形成了以康华公司为龙头的水泥建材业,以光大硅业、昊华和寅祥石材公司为龙头的矿产开发业,以女娲茶业、八仙腊肉等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天宝、众鑫公司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业,以江河公司为龙头的水电开发业五大工业支柱。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基础和环境正在改善,全县工业步入突破发展、成长提速的关键期。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县按照发展环保工业的要求,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托茶饮、畜牧产业优势,努力提高加工工艺,创新品牌,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扶持,先后建成了女娲茶业、八仙腊肉等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农业产业”的互动经济产业链。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快矿产资源深加工项目建设步伐,推进矿产资源工业化升级,昊华钡盐、光大硅业等一批重点企业相继建成,促使矿产资源加工产值和附加值得到较大增加。三是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链得到延伸。通过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形成了建材、矿产、医药、食品、水电五大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年来,**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农业产业和五大工业为基础,围绕优化结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积极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今年的重点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约为8.8亿元,其中:5个续建项目(10万头生猪定点屠宰及分割肉生产线、30万吨铅锌选矿厂、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龙洞河电站、松鸦电站),6个新建项目(6000万条编织袋生产线、10万吨粗钡粉生产线、2万立方米建筑胶合板生产线、运动器材生产线、1200吨八仙腊肉加工生产线、1亿块免烧砖生产线),1个立项项目(工业结晶硅)。目前续建和新开工建设项目9个,完成投资4.7亿元。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陆续落户**,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后劲。
二、存在的问题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环保工作压力加大。近年来,**县在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把环保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加大了环保工作力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大部分工业企业属于矿产加工业,矿产开发和加工造成污染、影响环境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二是对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性的意识有待增强。从视察情况看,资源浪费现象仍很普遍,如:矿山开采粗放、采富弃贫、野蛮开采;矿产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原矿外销比重大,税源流失;小水电开发,多数穿山引水截流,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部分开发加工企业的业主素质有待增强,环保意识亟待增强。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视察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加快发展环保工业理念不动摇。工业是带动三次产业的主导力量,是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发展环保工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领导,深化认识,群策群力谋划环保工业发展之路,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扎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倾斜政策、资金、人力、精力,强力推进环保工业发展进程。
市长到市环保局,昨天。调研全市环保工作,听取市环保局、住建委、城管局等汇报,并认真征求相关专家对南京水环境、大气环境保护的意见建议。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十二五”环保工作目标要求,突出重点,健全机制,铁腕治理,以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最严厉的执法手段、最先进的技术要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并进、实现共赢。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指出。政府工作重要职责,也是市民百姓的新期待。近年来,南京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要把环保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以最严格措施抓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好百姓关注、反映强烈的环保热点问题,维护好百姓环境权益,进一步形成环境倒逼机制,制定并落实相关环保政策标准,引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最严格的产业准入、项目准入、区域准入、标准容量准入等环境准入制度。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对进一步做好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要求。一是从源头入手。生态敏感区、不开发区、生态走廊、河湖沿线周边坚决限制工业开发和污染项目,严格控制“三高两低”产业项目。二是着力推进污染物减排。按照国家和省控标准,细化梳理各类污染物排放指标,实施区域分类控制,将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污染减排措施、环境容量限制严格落实到每个企业。三是大力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全力治理大气环境。加快推进污染企业搬迁、三高两低”企业关停整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程,保持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处于较高水平。四是大力实施绿色施工计划,严格落实扬尘处理措施。把扬尘治理纳入工程招投标环节,明确业主单位和施工企业的管理责任,对施工现场、渣土运输等环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管。五是继续推进清水行动计划,着力改善水功能环境。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网收集系统建设、雨污分流、河道整治、农村水源保护等重点项目,打造水清岸绿的优美环境,实现水环境治理、水景观保护、水资源利用、水文化弘扬相统筹。六是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建设。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七是抓好城市环境整治。围绕“三个提升”总体要求,紧扣序时进度,确保完成主干道、街巷整治,小区出新等各项目标任务。八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秸秆焚烧、畜禽养殖污染,实施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工程,打造青山绿水美丽乡村。九是以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加快绿色南京建设。抓好环保模范城市复查、生态市创建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快绿地建设,完善绿化评估、绿线控制等机制制度,确保实现创建目标。十是加强环保安全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静脉产业园、大气和水体在线监测体系、垃圾分类、环境监测应急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切实保障城市环境安全。
要建立完善环境决策管理机制,强调。加快形成有效的环境立法机制、执法管理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环保投入机制、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和考核倒逼机制,更好地落实责任分工,实施有效监管,发动社会参与,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环保部门自身建设,增强环保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坚持铁面执法、铁腕整治;强化科学精神、专业态度;树立大局意识、民本意识,不断提升环保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南京环境质量在十二五”实现新提升,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为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环保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每项政务公开内容,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各办公室负责人任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务公开计划、实施方案,将此项工作纳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和工作任务,保障政务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按照要求,结合实际,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县环保局按照政务公开主要内容开展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环保局根据政务的内容、性质、要求、对象等,采取多种形式和层次予以公开。政务公开分为对外公开和内部公开,对外公开是涉及其他部门和群众利益的事项,或涉及本部门有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内部公开是涉及本部门干部职工利益的事项和需告知本部门全体人员的事项。
一是设定长期的政务公开栏,将领导干部的相片、姓名、职务、分工及部门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标准、办事结果、投诉方式等事项进行公开;二是设立固定的政务公开栏,对本部门做出的行政行为进行定期或随时公开;三是设立专线咨询电话、咨询服务台,与群众直接对话或面对面交流;四是印发文件资料,制作《政务公开指南》或便民卡片等,以方便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查询;五是利用广播、电视、政务网站等媒体,开辟政务公开专栏等形式实行政务公开。
逐步实现了“三有”“三挂”“八显示”和“五项制度”。“三有”:有举报箱、举报电话、行风义务监督员;“三挂”:挂胸牌上岗、摆桌牌办公、亮证收费;“八显示”:机关示意图、办事依据、办事程序、服务承诺、职责任务、收费标准、部分制度、执法监督台公开显示;“五项制度”:首问负责制、审批限时制、办事承诺制、政务公开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
(三)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新成效
1、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了环保工作的透明度。
政务公开工作是环保机关贯彻政务公开、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务公开工作以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前提,体现了环保局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使环保局能够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重要手段,是环保机关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使环保工作更加广泛地置于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环保、监督环保、支持环保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渠道。
2、工作机制的突破是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基础
(1)、建立“归口办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政务公开工作涉及环保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形成人人都来关心、人人都来重视、人人都去配合的良好局面,坚持先行归口、再行分级的原则,由局长统一把关,各部门具体落实的政务公开工作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建立考、评、用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务公开考评机制,完善各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内容和制度,做到一把尺子评、一个标准考、年终综合用,并将考评结果以单位和个人的奖惩挂钩,增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积极性。
(四)、措施得当,工作落实到位
1、狠抓政务公开内容上墙的环节。按照及时上墙、全面准确、便民利民、清晰明了的公开原则,及时对各单位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理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公开,方便人民群众,及时完善上墙内容,确保人民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办理完毕各类事项,力争一次,减少两次,杜绝三次。
2、狠抓政务公开执行环节。政务公开工作不能只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因此,要狠抓政务公开工作的执行情况,不定期对各单位、各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狠抓政务公开工作调研环节。通过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调研,切实掌握环保机关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了解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新的要求,找准影响政务公开工作或环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分析解决,为正确处理好政务公开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不断推进环保机关群众工作,不断加强环保机关队伍建设。
二、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政务公开工作的全面性和公开形式、公开水平相对上一级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由于受经费制约,政务公开工作上电视媒体、新闻报刊等进行宣传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政务公开在个别部门还存在内容不全、不具体的问题。
三、今后政务公开工作努力的方向
经过第一天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真正的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
我们的社会实践就这样开始了,接下来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走访建筑工地、访问了设计施工人员、走访市建委以及和科教处人员做了交流。虽然在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队员一致的分析和讨论,我们都一个个克服过来,虽然我们的实践算不上圆满的完成,但也还算顺利。
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我们遭到了误解,大家都对发放传单或做调查问卷的举动比较反感,我们好多队员在做调查的时候遭到拒绝,可是大家都不放弃,当然也有好多市民在了解我们的目的以后也很热心的填写了问卷,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初定的调查问卷量。但是问卷统计总结后的结果不尽人意,现在的市民对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何为节能,为何要做节能,当然我们在做调查问卷的同时,也做了很好的讲解和宣传,相信接受过我们问卷的市民一定对建筑节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走访杭州市建委的时候,碰巧赶上了省里有领导过来检查建筑节能减排这一块的事项,所以第一次没有成行,经过多番协调我们终于见到了市建委科教处的黄教授,他给我们概括地讲,节能就是“四节”,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大多数人对建筑节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水电气等方面的节能,而最重点的采暖、照明等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往往被忽视掉。其实,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建筑设备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把建筑围护结构做好,建筑材料选好,只是创造了节能的条件,使房间的负荷变小了,但真正的能耗还是在用能设备的使用上,如采暖、空调等。
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上,认识早、起步快,制定了企业环保管理制度、成立预防污染工作小组、加强企业员工学习环保的法律法规;下大力度关停并转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小企业,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近年就关停了一些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和实心粘土砖瓦厂等企业,同时引导这些企业转而开发生产环保型产品,如环保空心砖等。从而保护了资源,减少了这类企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总的看,近年来我县中小企业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企业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我县自2001年提出建设生态区以来,全县上下积极推进生态区建设,中小企业也在这样一个生态文化环境下逐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95%家企业认为现有的环保政策是合理的。可见,我县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对于落实执行环保政策则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困难,使其在具体落实环保政策时没能够做到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
(二)环保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8%
的调查企业已经通过环保部门环评审批,并制定了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另外有2%家企业处于正在向环保部门报批阶段。这表明,我县中小企业自觉地在环保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进行生产活动。
(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从被调查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处置情况看,有92家企业表示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后排放,占总数的48%;有10%的企业表示其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交由有关污染物企业集中处置;有20%的企业表示企业对废物进行简单处理后才排放(详见下图)。这表明,多数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之后才排放,而不会直接排放。
(四)环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展开。被调查企业中,有47.4%的企业已经参加过政府环保相关部门组织的环境保护培训,另外有33.6%的企业打算参加这类的培训,仅有19%的企业表示其没有参加过环保培训,且也不打算参加培训。再是企业内部也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环保培训,有107家企业表示已组织过员工参加环境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4.6%,有23.5%的企业表示计划将要开展这类的活动。
二、中小企业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环保的投入偏少。调查显示,有112家企业表示对环保有所投入,占总数的57.1%,另外有33表示其虽然目前尚未对环保有所投入,但已经有了投入计划。不过,企业对环保的投入都很少,在112家环保有所投入的企业中,对环保的投入不足企业营业收入1%的有77家,占有投入企业的68.8%;对环保的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1%-3%的有26家,占有投入企业的23.2%;对环保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高于3%仅9家,占有投入企业的8%。这表明,企业目前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也对环保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人力、物力,但企业对于环保的投入很有限,这必然影响企业保护环境的实际效果,使企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所加大。
(二)企业资金短缺是导致对环保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对环保的投入大打折扣。被调查企业中,有129家企业认为,企业在执行环保政策时遇到的主要难题是资金不足,占被调查企业的65.8%,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资金短缺时,必然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经营上的发展壮大,而不是投入到不容易看到经济效益的环保方面。
(三)环保器材、设施配置及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在被调查企业中,仅有18.4%的企业已经购买了环境监测器材(即36家企业),有81.6%的企业没有购买环境监测器材且近期内并不打算购置,对于那些已经购买了环境监测器材或环保相关设施的企业,能让这些器材、设施真正发挥作用、良好运转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四)相关环保专业单位指导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96家企业中,有92家企业认为其在执行现有环保政策中遇到了缺少专业环保单位指导、环保技术匮乏等方面的困难,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9%。相关环保专业单位的指导力度不够,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严格按照环保政策执行,企业在遇到环保专业技术困难时没有相关单位指导,必然会打击企业执行相关环保政策的积极性。
三、建议和对策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是我县的一个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作为我县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应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治理的社会责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少地消耗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多地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
(一)加强对现有企业排污监管。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防止污染反弹,实现全县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分类名录》和环境功能分区要求,加强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和审批后的监督,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总量指标之内。
(二)环保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环保工作指导。环境保护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可以产生高的环境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行为。环保专业部门应多对企业加以指导,使其从中受益,企业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中来,同时,由于企业的配合,环保部门的工作也将更加顺利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