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互动教学模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这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普遍活泼好动,学习能力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主动的加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而互动学习恰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互动学习,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穿插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和学生做游戏,安排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合作学习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互动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通过互动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互相整合信息与资源,增进她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她们的友谊。互动学习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借鉴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和成果,可以将一项繁重的任务分担给几个人完成,这样就能够为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以此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课业负担重,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合作学习中,每位组员分担一部分,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压力,而且还提高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三)增强学生团结互助意识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一般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合作,她们的整体思想都比较自我化,做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种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很不利,这样长久下去,会让学生无法与她人和谐的相处,对以后学生走向更远的社会来说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要纠正这一不好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多多的互动交流,擅于和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加强集体荣誉感。
(四)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永远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一位可以相互倾诉、相互交流的好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主动和学生做朋友。例如,在教授《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扮演狮子大王,以狮子大王的语气激发“小动物”通过读文感悟交流,这样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面前真正做到畅所欲言。通过互动教学的模式,恰好可以很好的实现这种关系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也能恳切的交谈,也能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良好的友谊。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构建互动教学模式
(一)创设“表演”情境
创设情境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创设表演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高质高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和乌鸦有关的物品,就拿一个乌鸦造型的帽子来说把,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四至五人,每位组员挑选一个“乌鸦喝水”中出现的角色,其中一名组员头戴“乌鸦帽”,饰演乌鸦,全组共同合作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表演出来。当然,不一定要照搬书本中的内容,还可以酌情的添加或改变故事情节,这就需要组员的充分想象了。通过这种表演情境,将学生的积极性都带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轻松的了解“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与“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两个难点,还能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学会倾听
互动的课堂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说到师生互动,就涉及到了教师要善于倾听的问题。教师要做好一个倾听者,细心、内心的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让学生能够“放心”把自己的心里话说说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和自己进行探讨,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再根据学生的心理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帮助学生进行综合发展,导学互动教学将“导学”与“互动”两者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改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满足社会对新时期人才的需要。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概述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内涵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将“导学”和“互动”两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侧重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自学导纲、合作互动、导学归纳和反馈练习四部分,教师通过自学导纲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发现问题,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知识归纳,学生对回顾问题探究过程,通过练习题进行训练,起到练习巩固的目的。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彻底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对其他学科成绩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运用数学思维,积极主动去学习,对学生整体成绩提升很重要。
互动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能够逐渐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合作能力都非常重要。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自由发挥,培养发散性思维,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但是由于新课标改革处于起始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缺乏相应的经验,而且大部分中学的教师年龄较大,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已经固定,很难适应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所以大部分中学中仍采取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课堂内容枯燥,学生课堂状态很差,不认真听讲,学习效率低,导致教学水平提升不上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低,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学习,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生数学水平提升。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很重要,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教师把握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明确这种模式的特征,不断促进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与初中教学相互融合。
教师注重问题的设置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是问题的设置,通过提出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设定问题情景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差异,注重全面性,确保问题的新颖性、创造性,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还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善于组织学生参与互动 学生互动是数学教学模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组织学生参与到问题研究和讨论中去,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学生,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明确不同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成绩差异,形成性格互补的讨论小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教师在问题讨论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动态,把握不同学生内心活动,对于积极性较低的学生要给予一定帮助,鼓励其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
要及时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 对每一堂课,教师都需要进行总结分析,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到,并及时进行沟通,对于提出的问题要给予一定的解答,同时将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简短总结,让不同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总结时要善于采取设悬念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具有想象力的空间。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融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有重要意义,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要充分理解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明确其特征不断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本节的主题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主线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对其评价。
二、学情分析
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必修2中学习孟德尔分离定律时,接触过“假说——演绎法”,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3、能力目标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利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六、学法指导
创设情境、引领探究;分析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在本节课里,先结合素材讲解设计和观察实验的思路和要点,然后再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开放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利用玉米种子萌发幼苗在实验室模拟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将实验结果拍成照片,供课堂教学用。植物体有关图片。制作植物向光性的FLASH。
八、教学过程
1、自学导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设问:
a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b环境中的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c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的发现”。
2、出示导纲,自学课文
1.向光性是指在 光照射下,植物朝向 生长的现象。
2.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并设计了怎样的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
3.达尔文的实验指出:单侧光的照射使 产生某种 ,当这种 传递到下部的 时会造成 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生长。
4.詹森做了什么实验?他的实验说明了什么?拜耳做了什么实验?实验证明了什么?
5.荷兰科学家 温特做了什么实验?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什么?
6.生长素究竟是什么?
7.植物激素是指对植物的 有显著影响的 ,它们是由 产生的,能从 部位运送到 部位。
8.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有哪些?它如何从合成部位运送到植物体的全身呢?在植物体各器官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发现学生知识的缺漏,这等于是“战前火力侦察”。学是教的依据,学生先自学是其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导、组织其展开小组讨论。对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全班讨论。
2、合作互动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合作探究,体验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首先介绍科学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由达尔文实验根据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四个假说:
(1)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2)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3)弯曲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
一、互动的内涵和实质
互动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心理学为指导,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掌握知识,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简而言之,互动式教学是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
因此,师生互动应具有如下特点:1.平等性。教师和学生同为互动的主体,师生关系是平等,而非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2.交互性。即师生之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双方的交流不是单向或是线性的。3.共振性。教师的行为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并外化为行为和反馈。而学生的反馈又给教师以信息,使其不断地调整并推进教学过程。4.连续性。师生互动是连续的过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不断推进,而不是相互独立的“提问一回答”过程。5.多样性。师生互动的形式不拘泥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的模式。互动可由教师发起,也可由学生引出。可以是问答式,也可以是讨论式、开放式,或者演示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
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个别教师仍然存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他们在学生面前放不下架子,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对立。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意也不能配合教师积极互动。
2.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有些教师虽然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互动式教学,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调控互动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不能把握好互动的时机,致使在该互动的地方没有互动,不该互动的地方却浪费时间和精力进行互动;不能很好地提出互动话题,比如教师的互动问题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没有在学生中引起广泛的共鸣等。
3.课堂的教室布局局限了学生的互动积极性
那种传统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的教室布局,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对话形式,它强调的是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感觉有压力,和老师之间有距离感,不能放松地进行互动。老师应该站在学生之间,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4.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且课堂互动的形式单调
排除老师互动点的设计不合理,互动时机的选择不适宜的原因之外,学生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适应亦有一个过程。
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途径基于师生互动在中学英语课堂的现状。我以为,中学英语教师在充分理解互动的实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师生互动更有成效。
1.提倡民主平等
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此处的平等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展开对话,相互理解,真诚接纳,学生获得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等师生关系的积极体验。
2.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
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运用得体的眼神能使学生自觉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利用手势对言语进行补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增强记忆效果。
3.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力图营造出宽松和谐、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其次,教师可以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学生心理,利用“启发”和“探究”促进师生互动。
4.提高评价质量
评价是课堂中教师用以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真诚、热情、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和交流,并激发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的愿望。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发挥教师创造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外语教学走过的漫长路程中,人们逐渐悟出了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地位与关系的真谛,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既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课堂,也不是一方以强势压倒另一方,而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与相互构成统一的师生关系。2.有助于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为他们提供自我展现的舞台。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活动,既巩固了新的知识点,又给他们对掌握不够的地方及时进行自我改正提供了机会。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互动、互动环节、注意事项、建议
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老师照搬给中国学生上中文课的方式,不断地填鸭式教学,使得我们在该领域中的教学效果甚微。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渐渐明白:必须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改变现在的现状。就像赵金铭曾经说过的那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是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环节。”
一、师生互动环节
那么根据笔者自己的一些实践,主要将师生互动环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互动、课堂互动、课后互动。
(一)课前互动
很多人会认为在课前是没有或者根本不可能有互动,但是事实证明,课前互动很有必要。
课前互动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所做的准备,也就是常说的“备课”。在上《中国传统服装》这篇课文之前,就要给学生准备几个问题让他们回家“备课”,问题可以有:1、中国传统服装有哪几类?2、这些类型都是在什么时候兴起的?3、每一种类型都有什么主要的款式?这些问题可以在次日课上可以进行问答式的互动,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抢答互动。当然,教室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服装的种类,何时兴起的,主要的款式有哪些等等。不过,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备课内容就是教师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导入。
(二)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过程,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有师与生的互动,也有生与生的互动,这两个互动谁多谁少就是教师自己把握。当然互动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问答的方式,问答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很多教师会选用这个方式。
师生可以是一对一的问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一对一问答也可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师对生”,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一种是“生对师”,即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第三种是“生对生”,也就是一个学生提问,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或者是一组学生回答。
笔者喜欢在一堂课的开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采取“师对生”和“生对生”的方式来开始问答。比如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服装主要有哪些?”,学生小组之间抢答,采取加分制来进行。接着回采取“生对生”的方式继续问答,这时候学生会尽快搜索他们自己一组有的,而别的组可能没有的来进行提问与别的小组的抢答。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最大潜能地激发学生深层次地研究该问题、激发他们对未知的探索。
师生还可以是一对多的问答。两种情况分别是“师对生”,也就是一个老师提问,多个学生回答;“生对生”,也就是一个学生提问,多个学生回答。实质上,这两个情况是一样的,但是效果是不一样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只能是学生被动地回答,但是如果是学生自己提问,别的学生回答,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提高,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当然,不得不说,这样的问答最好的是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服装里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类型,为什么?”这样才能够得到多彩的答案。
最后一种是多对多式。这种多见于分组讨论或者是课堂辩论这样的环节中。这样的问答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小的交际环节。并且这个问答方式一般是出现学生在了解了和熟悉了文章之后,进入交际练习阶段会采取的。
在众多的问答方式中,教师要有的放矢,掌握每个环节之间节奏和过度,是整个课堂进行起来很流畅。笔者通常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进而过渡到对所有学生,也就是有一对一过渡到一对多式。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就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会向老师或者某个学习好的同学提问,就是多对一了,最后就是多对多了。
(三)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因为课堂互动是有限的,而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老师的指点、帮忙。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增加课后互动的环节。现在网络资源如此丰富,师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等方式进行课后的交流。笔者会给学生电话号码或者电子邮箱,以便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因为课后的作业一般是开放性的问题,所以学生求助的时候很多。我觉得这样可以促进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而且既有利于课堂中良好互动氛围的创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师生互动注意事项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有很多种课型的:听力课、口语课、综合课等等。每一个课型有不同的特点,听力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所以设计互动的时候应该这个目标放在首位,然后结合我们的纠错、纠发音等等同时进行,这样效果才会比较明显。口语课旨在让学生都大胆地说,所以在设计互动环节的时候,问题最好是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以说,最好要避免那些让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起到的效果甚微。笔者见过的比较好的口语课的互动问题是:1、什么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2、你觉得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有效果吗?有什么效果?请举例说明。3、你的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吗?如果没有,为什么?4、你觉得为什么说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中国的孩子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呢?(注: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文二年级的文章讨论话题)
其次,在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学习中文的学生基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他们的国家、文化、语言、民族习惯等等都各不相同,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是必须考虑很多因素的。很多的外国大学在学习汉语之初就会给学生合理的分班考试,然后在此基础上,可分别分为欧美学生和亚洲学生班,这样的分班分教,好处是很明显的,亚洲学生或者说亚裔学生很多时候在听说上面要明显高于欧美学生,他们的弱项一般都是读写,但是由于读写课一般非常枯燥,所以在设计互动的时候,比如说在上汉字课的时候,教师最好是以一些有趣的汉字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再慢慢地互动,可以让学生来讲讲他们所准备的汉字故事等等。欧美学生的班级呢,既然他们来学习汉语,很大一部分都是对中国文化或者说是东亚文化感兴趣的,所以他们的学习热情一般都很高,他们会花很大的经历在听和写上面,但是他们明显的弱项就是读和说,由于欧美没有声调,所以他们对声调非常不敏感,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得是否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给欧美学生上课时,在互动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地纠正声调,让他们的脑子里面逐渐对声调敏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又不能每错必纠,因为学生的积极性是会受到打击的,所以一些大学会采用老师与学生单班谈话的方式来个别对话、纠错,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是面对他的同学,如果他的发音很不好,老师纠错很多,他也不会觉得很没面子等等,并且因为是一对一,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一般很好,学生也就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
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一些建议
笔者觉得师生互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师生的话语量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量很多时候都超过了70%,学生的开口度是不够的。师生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开口度,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出量,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言的信心。课堂互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际,使学生的交际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
1、教师的话语量尽量减少。教师要从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学生从聆听着变为参与者和主体。
2、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真实地话语环境,达到交际的目的。不真实的语境虽然能起到一定的训练目的,但是学生课后发现老师教授的知识并不能在实际运用,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就会不想学习。
3、互动的时候应该尽量考虑到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有些老师总是将问题抛给班上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总是将最简单的问题给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样的结果是有很多学生会越来越厌学,觉得反正互动也是老师和成绩好的学生的事情。所以在一个问题抛出以后,延长一点时间给每位同学思考,然后再来进行下一个环节。
4、纠错要委婉一些。不断地直接纠错会使学生厌烦,所以在纠错时可以使用这些办法:1、提示学生知识点。比如学生说:“昨天我不买衣服。”教师可以说:“在汉语里,‘没’用于过去的动作,‘不’用于现在和将来的动作。”这样学生一下就知道自己的错误,教师的方式也比较委婉。2、重述。学生:“昨天我不买衣服。”教师:“哦,昨天你不买衣服。”学生也能意识到自己错了。3、重复加疑问语气。学生:“昨天我不买衣服。”教师:“昨天你不买衣服?”4、要求重新表达。学生:“昨天我不买衣服。”教师:“你刚才说什么了?”这些方式都是比较委婉的纠错方式,大部分学生也能够接受。
四、结语
事实证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一种很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并且是能适应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给了学生自由思考、体验的空间,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很有用处的,它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当然,对此教学模式实践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一些问题,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才能发挥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用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梁丽霞,多元一体化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2008(6)
[2] 吴秀云,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 俞纪东,有了网上课件,老师怎样上课?——关于大学语文师资等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4] 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J].德州学院学报,2006(2)
【Abstract】Constructs“themainbody—interaction—toinquireinto”theeducationalmodel,muststrengthenthesenseofparticipation,manifestsstudent’smainbodystatusandteacher’sleadingrole,letsthestudentstudyintheparticipation,drivingresearch,independentstudy,buttheteacheronlyistheinstructionwhichthestudentstudiesandtheactiveorganizer,letsthestudenttheacademicsocietystudyintheparticipation,theacademicsocietyinnovationandtheinteractionfunctionandthesituationstudywhichexchangesthroughtheteachersandstudents,achievedindependentlyconstructstheknowledgethegoal,achievesgoalwhichthestudentdevelopsonowninitiative.
【Keywords】Educationalmodel;Mainbody;Interaction;Inquiredinto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下面谈谈在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中的粗浅认识。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它已成为研究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动中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1.2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一旦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2“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效果明显,涨分较快,但长期来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针对“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2.1“问题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全课中心问题,此问题学生马上不能回答,接着设置的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进行的学生学习活动,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先创设情景:让条形磁条插入和拔出线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不同,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这一系列活动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2“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胆重新分配上课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讲得很深很细,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机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E=U内+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次,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总结,自行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究学习。它包括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形式:
3.1“动手做”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适当。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方法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
动手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摘要】互动教学是指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产生教学共振,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是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对单调的教学方式厌烦情绪较大,在运动项目技能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授课模式非常单一,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最终树立终身的体育观念。
关键词 高中体育;互动教学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从教的方面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新体育课程教学上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习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才可能形成。
一、参与意识是学生参与的前提条件 参与意识是参与的前提条件。学生没有参与意识,便不可能有参与行为;参与意识越强,参与行为越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参与意识即角色意识。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学生内因作用的结果,其形成过程主要经历对知识的兴趣产生、求知欲望产生两个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参与意识形成的外部条件因素。教师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知识)的提出,便是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1.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决不会有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意识。学生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最重要的是新课导言的设计和学习氛围的创设。首先,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认真研究兴趣教学规律,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教学因素。其次,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注意语言的把握,讲究情感感染。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活泼,要努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有了对新知识的兴趣,便可以产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但强度较小,不能持久;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即对新知识的心理需求,是产生参与意识的主要心理动力。求知欲的产生,一是出于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二是知道这种新知识对自己有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而且必须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是学生参与的第一步
1.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师生关系,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如教学“行进间运球”,让学生尝试体验后,让学生发表看法:“你觉得怎样才能运好球?”“你认为在运球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在哪?”等。让每个学生来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师在体育课中要适时地、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要给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和尽可能多的选择余地,允许学生自由练习与思考,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切忌用集体的目标和方法取代学生个体对目标和方法的选择,应倡导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依据集体的目标来确定其个体目标和选择方法。如“踏石过河”游戏,教师只需规定条件,三块石头;提出要求:安全快速过河。至于采用何种方法,哪种方式,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决定。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学生自己找的伙伴,大家之间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能互相容忍,可以促进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
3.要开发和组织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具有探究性、科学性的“教学课题”
在体育学习中,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具有探究性、科学性的课题是我们教师应该去开发、去组织的“教学点”,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引子”,没有这些,让学生空洞地去参与,就很难有成效。
三、主动探索是学生参与的本质
1.努力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浓厚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构筑一种自由对话的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积极鼓动学生质疑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凡是学生自己能领悟的知识、原理,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一些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理解和掌握,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探索目标、方法与时限要求
实现真正有效的探索,目标的确定非常重要,没有目标的探索充其量只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这样才能提升探索的效率。
3.保证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索时间
既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定,但同时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时间,否则只能流于形式。
4.及时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自信心与毅力
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一点小小的发现,教师也要及时加以鼓励,这样可以不断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要及时扶一扶、点一点、拔一拔,培养学生探索的韧性和毅力。
5.充分利用学生间的思维冲突,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辩,鼓励合作探索
思维在碰撞中才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个体自身思维的碰撞,同时也存有个体之间思维的冲突。当学生之间思维发生冲突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师主导是学生参与的保证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高效参与的保证。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变。观念转变的核心是学生主体观的真正确立,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角色转换的根本,是变“主宰”者为“主导”者,变“讲师”为“导师”角色,要切实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管理约束性”的教学为“启发、容忍、帮助”性的教学,要从示范、讲解、传授向辅助、指导、参与转变。
五、最后谈谈互动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互动教学注重了对体育骨干的培养。
以往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体育委员一人协助教师进行教学锻炼,采用互动教学后,各“小组长”都可成为骨干,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小组长”又不必像体育委员一样固定,可以小组内轮流坐庄,形成组内竞争、组外竞争。有效地克服了机械教学、教师主导、学生协作机会少等弊端,这样可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育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需要个体对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自觉性,须要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了解有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并且具有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护的能力。
“互动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生自选伙伴、自定目标、自我追求、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其中团结、友谊、进步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了强大的内驱力,把体育教育转化为自我完善和独立。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程序获得知识、增强体育学科能力,强化主体作用,激发参与热情,培养体育兴趣爱好的积极动力,这无疑有助于体育思想、能力、习惯的形成。
总而言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探究互动学习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调节学习和生活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成互动关系,不但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晓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J].教育评论.
[2] 那,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同伴指导[J].体育教学,1999,(6).
一、“互助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教师启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练习评定。
教师启动——互助互动的前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体作用,作好前馈、铺垫、引导工作。前馈,就是在新授之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做到有的放矢。铺垫,就是根据学习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自学、探索新知做好旧知铺垫工作,引导,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有效的获取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自主探索——互动互助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新授教学伊始,先由学生个人自学,就是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各自认真自学本课的新授内容,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在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列出,提交小组讨论,寻求解答。
让学生自学课本,能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愉悦感。成绩中等的学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识,又找到了暂时未弄懂的内容,诱发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对所学内容大都存在困难,但毕竟知道了问题所在,明确了主攻方向,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小组讨论——互助互动的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各组由一人汇报其本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他成员补充;把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体组员讨论;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明确提出讨论的要求;指导各组有效、高质的进行讨论;关注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二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学习、帮助,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互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习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对个种信息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
全班交流——互助互动的关键。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
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全班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则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之间的交流、争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赛的机会,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形成的能力不是老师强制的,而是主动得到的。
练习评定——互助互动的检验。
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通过相互讨论,相互评定,来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直接讲解,而是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再次发挥学生的互助互动和自主学习的作用。
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性应用及分析
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塔西陀说过:“想要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对于已建立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和评价需要在比较当中获得体现。为了检验已构建的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笔者以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为基地,选择了两个班作为试用对象,分别为护理12级(10)班和助产12级(1)班,此二班在入学成绩,生源地构成,人数比例,课程设置方面都较为相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的研究以一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平台,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着重于对高职院校思政课互动环境的考查及对互动效果的评价;最终通过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以及相应的评价量表进行测量,以数据形式表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和一般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本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一)互动过程比较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偏向灌输基础知识,以教师为主导;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导,避免了“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方式的不足,对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前,能够通过教学设计的策划和人员的分配使得思想政治课专题或活动更加具有实践性,同时在这样的酝酿过程中,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如第二章教学辅助的“爱国歌曲联唱”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多的互相合作;在课中,教师通过说疑、释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难题,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第四章教学中开展的“扶起跌倒的道德”专题演讲就让学生先有了感性认识,通过上课又转化为理性认识;在课后,各种形式的课外小组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对不同的课程互动进行相应的任务承担,巩固了互动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针对两种模式思政课教学互动过程的数据分析中,得到了表2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互动过程上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二)互动效果比较分析
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互动,新的时期应该要有更加民主平等,彼此悦纳,协调合作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而非过去传统的师生授受关系。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4]。所以多维互动模式是一个教师学生、学生、学生课堂互动的多向关系,体现了互动的本质。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是师生间,还有教师与课外小组,与个体学生或全体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是个体间的交流,更包括了先进生与学困生的信息往来;学生课堂互动指的学生自我把握课堂氛围,做课堂的主人,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参与者和不同见解的交换者,对课堂进行平等组织。在针对两种模式思政课教学互动效果的数据分析中,得到了表3的结果。上表显示,多维互动模式教学下的学生普遍表现在各影响因子上皆高于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护理12级(9)班。总的来说,一般教学模式互动效果均值为3.2244,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互动效果均值为3.4209。虽然各项水平都只有微小的差距,且都高于3.00的中间值,但还是有差距的,这很好地验证多维互动教学的效果,这也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一般教学模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由于条件所限开展得还不够充分,效果仍有效提高。
(三)互动评价比较分析
高职院校思政课互动评价涉及到诸多要素,归根到底,涉及到的是课程是否满足个人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价值判断,需要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才能达到全面、具体和科学的评价,不仅要有合理的考核方式,也要兼顾学生的能力提高,并对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互动教学的考核不是终点,我们应该对学生平时表现,如课堂讨论、调研报告、小论文、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等进行综合老师,引导学生对学生教学的积极参与,将这种参与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计入考核结果中。在针对两种模式思政课教学互动效果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到了表4的结果。上表显示,传统教学模式互动效果比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效果均值低了0.247,这说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比传统方式有了更好的效果,无论是考核还是能力都有了更大的提高。上述数据,说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以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一轮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验证了我们设计的互动过程、互动效果和互动评价三大项十因子的评价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当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取合适的指标,有利于更好地评价互动效果,这也是此项研究的目的,而各因子的权重,也需要科学的确定和分配。概括地说,本指标体系在运用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科学的有效性。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互动教学是一个具有较多层次和很强结构性的过程,同时教学过程又具有抽象性,本指标体系能够较全面地确立评价指标,保证了各流程的有效性。第二,灵活的操作性。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多维互动模式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级别的评价指标,由抽象到具体,具有了比较强的操作性,同时本指标体系尽量概括了课堂互动的各个方面,有侧重也有全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便于从本学科向不同学科运用。
三、结论
经过了两年多不断研究与试验,通过对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试用,对试点班级的观察,并对不同课任教师、管理人员、学生进行访谈。得到的反馈信息都能说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已建立的效果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高职院校思政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性。通过此评价体系,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互动情况进行实时测评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互动策略,能够更好地自我评价与自我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参考本评价标准,对课堂互动进行监控,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研究的时间有限,研究人员的精力有限,研究样本的资源有限,故而在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个案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资源有限,不能够开展更大规模的试点和采用,所以本指标体系的试用和检验都只能以试点班的形式进行,实验过程容易产生导向性,如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在不同类型的专业和高职院校中进行试用并修改,使之更完善。
(二)研究样本的规模小
时间和条件限制,本研究只选择了同一专业,今后应该对不同教师不同专业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对指标的相应设置进行细化和分类整理,另外由于学校的规模小,缺乏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设计出的评价指标更多的是针对本院校的情况。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2-0024-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往,这种对话与交往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同探究、齐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的。在此笔者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互动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原则、教学基础、教学方式等作一肤浅阐述。
1 互动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理念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每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牢牢地掌握自我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是互动教学的理论基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重视以下几个原则。
1.1 平等原则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乏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最常见的两大症状就是:教师权威和优等生权威。教师权威导致在教学中学生常常成为教师见解的附庸,鲜有自我的独特见解。优等生权威则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与教学信息流动于教师与优等生之间,使学困生没有分享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因此,要使教学互动真正开展,必须先创设一个人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1.2 差异原则
俗话说, “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教学中承认学生个体间是有差异的,这是一种合理的、科学的教育观,也只有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存在,才能够改变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手法、同一教学作业的“工厂―车间铸模式”教学策略,才能为学生个性化教学的出现提供依据。
1.3 个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呵护,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与解放。在解放个性的基础上,在互动时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信息流通才可能滔滔如河水,同时学生间碰撞的思维火花才能不断闪现。
2 互动的教学基础
2.1 自主思维训练
互动模式是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在进行信息加工后输出信息的频频活动。这种全新的学生主体化学习方式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训练,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这一化学性质时,笔者对比了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后的教学结果:一班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听教师讲授,记住教材中有关该化学反应的实验描述、实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二班采取如下的学习策略:学生首先观察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并根据实验现象对反应的可能产物做出猜测。即提出假说;然后再运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一班学生只是听或看。获得信息的途径单一,对反应的事实和结论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和交流,所以思维参与得深刻、主动,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获得的知识既鲜活又深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2 合作行为培养
要让学生间的对话增多且有实效,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有进行合作行为的习惯,从而由原有的单边教学走向多边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时注重合作,即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通过对他人提供的现象、文字材料等的观察、阅读来重新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形成解释,并对解释进行再交流、检验、评论。显然,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行为的培养可以达到学科信息资源的互享、整合、碰撞、再创造,最终必然导致互动中“信息1+信息1>2”的教学效果。
3 互动的方式
3.1 问题探讨型
问题探讨型就是以台阶式提问的方式创设一种“知”与“不知”相互交错的互动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问题中包含的“跳一跳,摘到桃”的意境。下面是笔者设计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部分教学片断。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何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2)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有何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3)不断改变锌片和铜片在稀硫酸中的位置关系,“偶然”发现铜片上也会有气泡出现并产生疑惑;(在溶液中的部位相互接触,有何实现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4)引导学生推测铜片上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5)引导学生弄清在什么情况下铜片上才会有氢气生成?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6)引导学生研究溶液中氢离子为什么会在铜片上生成氢气?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7)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并进行验证;
(8)让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用其他电极材料进行验证:
这种台阶式的提问让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好的学生可以作答,差生也可以作答。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思考和发言,全班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同时在学生间出现了良性互动:优等生与差生间不停地交流、相互促进。此时,优等生感受到学习中的挑战,学困生感受到努力给自己带的快乐。由于使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自然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3.2 角色扮演型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环境问题,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都与多种角色的存在有关系。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机构、人事、地区在某些生态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学习如何去有效协调各方关系、解决生态问题。在高一学习“环境保护”时,按照教材要求安排学生自己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小河被污染了”的活动课,学生按照兴趣和爱好分组组织活动,有的开设了模拟法庭,庄严肃穆,有理有据,惩治了罪恶,伸张了正义;有的表演小品,诙谐幽默,有张有弛,讽刺了丑恶,弘扬了正气;有的召开辩论会,通过双方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谁主谁次的自圆其说,最后使得矛盾体变成了统一体:有的则采用叙事评说的形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谈经过,论恶果,说道理,讲法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也使人们在和平的气氛中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与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每个同学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
3.3 实验探索型
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
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思维整体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如“原电池”一节,即从一节干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发问:能否利用化学反应自己来设计一个电池呢?学生尝试利用所提供的不同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不同的材料作电池,将电解质溶液改换成非电解溶液进行实验等;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有了全面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解剖干电池,认清干电池的组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新知识分析、归纳、解决新问题――干电池的工作原理。
3.4 情景创设型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烃和烃的衍生物相互转化”复习课中,教师在学生已归纳出基础知识后,通过屏幕显示“人工肺”的模型,在学生误以为该模型是热交换器时,教师及时讲解中间的细管是由聚丙烯制成,细管上由许多微小的孔可实现O2和CO2的交换,从而代替肺的功能。此时,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师再通过屏幕显示多种高分子的链接模型,使学生对合成高分子材料有了感性认识,最后教师引出维纶的成分是聚乙烯醇缩甲醛,也可用乙烯为起始原料来合成。学生通过分析醇、醛、酸的相互转化,找出了合成维纶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新鲜感,所以学得生动活泼,同时从情感上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