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风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1: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学风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学风建设

篇(1)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支柱。良好的学风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及规范作用。学风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学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整体校貌,通过学风可以看到一所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水平,教学传统和教学质量。学校的学风状况,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延安大学学风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延安大学学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培养高质量人才。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延安大学的大学生。调查共发出500份问卷,收回480份,回收率是96%。参加答卷的学生中本科生占98%;一年级学生3%,二年级学生47%,三年级学生41%,四年级学生7%;男生36%,女生64%。

问卷共30个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试题涉及学习目标、上学目的、课堂学习情况、学习兴趣、课余时间安排、作弊情况和对学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延安大学学风现状

39%的学生对延安大学的学风氛围感到满意。54%的学生对延安大学的学风氛围满意程度感到一般。学生认为延安大学学风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61%的学生认为创新性不强,缺乏实践的能力。56%的学生认为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厌学,为考试而学习。46%的同学认为是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学习、学术气氛。38%的同学认为是满于现状,进取心不强。

1、大学生学风整体较好,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积极

(1)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比较端正。在“您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中。43%的学生选择的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13%的学生选择了“为继续深造打基础”,48%的学生选择了“为了找个好工作,提高社会地位”,20%的学生选择了“为了报答父母”,21%的学生选择的是“为了应对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

(2)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您对待学习?”这一题中。12%的学生选择了“勤奋刻苦”,5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努力”,23%的学生选择了“随大流”,8%的学生选择了“懒散”。在“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的学习?”这一题中。40%的学生选择了“经常”,10%的学生选择了“总是如此”,4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2%的学生选择了“从不”。64%的学生“总是准时上课”。只有3%的学生“经常迟到”和“总是迟到”。40%的学生“从不旷课”。只有5%的学生“经常旷课”和“总是旷课”。

(3)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好课后学习。80%的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基本能按时交作业”。56%的学生平时每天课余时间自学时间为“2小时以上”。64%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适当的放松自己,同时也不落下学习”。37%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60%的学生“经常去教室或图书馆学习”。

2、大学生学风状况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您是否认真考虑过您的大学目标,对此您的大学目标明确吗?”这一题中。4%的学生选择的是“没有考虑也没有目标”,68%的学生对大学目标“考虑过但目标不清晰”。只有28%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目标“认真考虑且目标明确”。

(2)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只有27%的学生周围的同学绝大多数对学习很感兴趣。53%的学生周围的同学差不多有一半对学习很感兴趣。部分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35%的学生旷课的原因对该课程不感兴趣,46%的学生上课不能用心听讲的原因是对课程没有兴趣,64%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是对课程不感兴趣。

(3)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大,上课不能用心听讲。6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旷课经历。旷课的主要原因是有其他事情,其次是对该课程不感兴趣,还有就是老师讲的不好。对于大学生迟到旷课现象的看法,57%的同学认为虽然是错误的行为,但是可以理解。部分同学上课未能认真听讲,20%的同学上课会与同学聊天,34%的同学上课会自己看书,5%的同学上课睡觉。在“您上课玩手机吗?”这一题中。87%的同学都有过上课玩手机的经历。

(4)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源以助于自己的学习。45%的同学对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设施、设备满意,但不能利用好以助于自己的学习,28%的学生对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设施、设备是不满意的,只有27%的同学既满意又能利用好。在“您是否经常听学术讲座”这一题中。只有6%的同学经常听学术讲座。94%的同学只是偶尔或者从不去听学术讲座。

(5)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考试,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关于作弊动机的内在因素,49%的同学对所学的课程或专业不感兴趣,应付考试。46%的同学认为虽说学习努力,仍怕考试不及格。关于作弊动机的外在因素,43%的同学认为是重修制度的压力,33%的同学认为周围存在不少的成功的作弊现象。关于触发考试作弊动机转变为行为的原因,62%的同学认为考场管理不严,给作弊者有机可乘。50%的同学认为作弊手段的隐蔽和高明,作弊容易成功。

二、延安大学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性不强

学校没有很好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部分老师仅忙于一般的教学工作,未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从而疏忽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学科的前沿性和国际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学校重视必修课程而忽视选修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涉及面过于狭窄,缺乏理科和文科的综合和互相渗透,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缺乏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的道德水平、教学水平和责任心都会影响到学风。部分教师忙于其他的事情,缺乏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不能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和学术上进行有效指导,缺乏与学生的交流。部分教师不懂得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导致所教的课程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形势,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课程不能够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4、未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不够丰富,使学生没有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缺乏动手能力,创新性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活动的类型不够多样性,效果不是很明显。有时候只告诉学生举办讲座的时间和地点,并不告诉讲座主题和主讲老师,而且强调进行考勤,导致学生会对听讲座和学术报告产生反感,影响效果。办学的硬件跟不上学校的发展速度,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施和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5、考试制度不完善

未能营造良好考试氛围,使学生考试态度不够端正。考试制度落后,考试管理规章不健全,考试的环节不能找到相对应的依据。不能对考试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作弊容易成功。不能够严格执法,坚决惩治作弊行为,有的监考教师监考不负责任,对作弊现象听之任之。这些都影响着良好考风的形成。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根据调查问卷和多方面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延安大学学风建设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加强学风建设就要从学生抓起。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风的反映,那么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大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尽快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2、合理设置课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高校的课程设置一定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通过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能够获得该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应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学校在课本的选择上应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其所展示的专业知识既成熟又与时俱进。除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外,可以增设指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鼓励、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倾向选择学习、研究方向。

3、提升高校教师素质,以教风促学风

教师是学风建设的统帅,在学风建设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前,不仅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学会诘问,学会学习,使学生不仅仅获得的是书本知识,更是一种学习能力。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及学生评价机制,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评价体系来操作,形成教风、学风相互约束的机制,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保证教师所教的课程能够适合当前的形势,与时俱进,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让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树立良好的榜样。

4、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施和环境。一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各种社团的管理,营造出一个凝聚人心,积极向上的校园学风和文化氛围。二是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各种学术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优化学习设施和环境。改善图书馆和教室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文明、舒适的学习环境。

5、完善考试制度,形成良好考风

严肃校规校纪,健全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纪律,用纪律约束学生。一是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使广大师生对考试违纪行为的危害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端正考试态度。二是完善考试制度,避免考试制度的落后。建立健全的考试管理规章,使考试每一个环节的进行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依据。三是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对考试过程的有效监控,严格执法,对考试作弊行为按规定进行处理,坚决惩治,使广大学生引以为戒。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学风需要长期的洗练和实践。高校应重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广东,蒋文云,刘凌.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24-3.

[2] 缪娟.大学生学风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26-1.

篇(2)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学风建设的内涵及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转型期大学学风建设的内涵及要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着国际的竞争和国内校级之间双重竞争,要求大学学风必须注重内涵建设。从广义角度看,大学学风包括一所大学教师的治学之风和学生的学习之风,它是一所大学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品格、道德价值、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总和,是一所大学灵魂的展现。良好的学风能促进师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养成,帮助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转型期大学学风建设要充分抓住根本,以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且能很好适应时代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二)转型期大学学风面临的实际问题

市场经济带来的大学生思想价值多元化、文化观念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等不确定因素给学风建设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主性不强。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量数倍增加,面对新的环境,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快找到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上大学,上大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其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强。

2.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热情和动力。大学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校园周边娱乐亚文化的盛行使得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过分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低头一族”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其背后所隐现的是时下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3.大学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从大学扩招至今,大学生教学资源减少,有限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要,且教学仍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考风不端正,挫伤部分学生积极性。大学考试复习模式相对高中考试模式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考试作弊,严重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挫伤了那些学习勤奋刻苦学生的积极性。

5.部分教师学风不正,学术不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但在利益诱惑下,部分大学教师心态浮躁,教学上不能潜心治学,学术上剽窃他人成果、科研之风不正,严重影响了校风、教风。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学风问题的主要原因

转型期大学学风建设主要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的影响。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1.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源质量下滑。高校的扩招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生源结构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异质化,质量普遍下滑,给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受到西方几大社会思潮的影响,成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重义轻利价值观等逐渐被个体本位价值观或功利价值观侵蚀。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学习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不良思想倾向,给大学良好学风建设造成不小冲击。

3.扭曲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交叠变化,使得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拼爹拼钱现象、啃老一族等社会病态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急功近利、投机心理,学习价值目标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4.就业方式新变化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过程中的残酷竞争,导致一些学生认识和行为取向出现偏差,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勇气。部分未毕业大学生采取旷课、逃课等方式提前上班工作或休学创业或放弃学业等现象常有发生,对大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一定冲击。

5.娱乐等亚文化的发达影响大学学风建设。来自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发现:“有61.0%的网友认为‘娱乐至死’是社会流行的病症。”[3]这说明娱乐之风、享乐之气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社会疾病。校园周边盛行的“娱乐亚文化”对大学学风已经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1.大学功能存在认识误区。大学具有社会服务、知识传播、文化传播、学术创新的综合功能。目前少部分大学在教学和科研功能划分上重点不明确,过分倾向学术科研,轻视课堂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科研成果成了衡量教师水平和决定教师晋职与待遇的根本依据,造成学校的教风不正。

2.学分制条件下学风建设缺乏班级实体。班级是大学生交流思想、价值、文化、学习的重要根据地,但这种实体现在被学分制教育模式打破。大学班级原有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对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弱化,出现“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现象,同学之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导致班级涣散、凝聚力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

3.教师教风不佳的暗示作用。市场经济利益诱惑下,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追逐商业利益上,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更新上,缺乏敬业精神,对学生不负责任,几年重复着同样的备课笔记、不了解最新学术前沿成果。“在某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大普查中,66%的学生认为现有教师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教师授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4]

4.学风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学校各职能部门不能形成对学风建设的合力,管理上条块分割、缺少协调。因而在学风建设中缺少深层次把握和对影响学风因素的深入分析,不能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缺乏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学生个人层面原因

1.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差。部分大学生学习缺少管束性和自控性,完全处于一种无管理、混乱状态,不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学习驱动力弱化,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缺乏兴趣,成为“学习困难生”。据对某高校某专业历届毕业生毕业情况调查发现:“毕业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不能毕业的大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校期间无理想、无追求的学生。”

2.缺乏合理的目标激励。告别高中紧张而忙碌的学习进入大学轻松惬意状态的大学生处于理想“间歇期”,在没有得到很好导引下显得茫然和无助,不能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容易陷入得过且过的状态。

3.功利价值大于理性价值。文科学生对理工科知识不感兴趣,理工科学生很少涉猎人文社科知识。大学校园各种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中,学术类的报告、讲座学生主动参与热情不高,而娱乐类的晚会、舞会则爆场。

4.专业认知出现偏差。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在没有认清所学专业情况下,轻视专业学习或盲目转专业,如有的学生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了解到学校所学知识最多用到10%等方面的不当信息后,轻视专业知识学习;有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盲目跟风转向就业率高的专业,结果发现新专业不适合自己,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和逃学现象。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学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机制研究

1.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大学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赢得自身发展、社会信誉和提高竞争力的生命线。学风建设要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实践育人为理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2.形成学风建设合力机制和长效机制。学校要理顺学风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之间条块关系,形成“齐抓共管、责任明确、措施有效”的学风建设的合力机制;制定并严格执行学风建设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开展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各项活动,形成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学风促进机制、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3.加强教师教学规范和师德师风建设。大学要着力抓好教师教学规范,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良好治学习惯;选树一批教书育人优秀典型,弘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展示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服务学生的良好师德师风,鼓励更多教师当好学生的学业导师、人生导师和心灵导师,为优良学风建设做出贡献。

(二)发挥二级学院的教学主体性作用

1.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权,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设计一些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2.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新生进入大学的初期,就要为他们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每个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刚开始都有茫然无助的感觉,不知道大学到底是什么样的,不知道该如何迅速融入这个环境中。二级学院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新生入学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怎样学好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将来的出路是什么。

3.丰富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二级教学部门要努力改善整体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抓好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建设,以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吸引学生,以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学生,以优质的精品课程培育学生,以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感染学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学习纪律。目前,许多高校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风和教师的教风要求都很高,据我国高校实际而言,在试行学分制过程中,有必要辅之以硬性管理机制,如学生早操制度、自习制度、课堂考勤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较好的学生约束机制,以弥补学分制条件下学风建设的空白和不足。

5.规范考试制度,强化考风考纪的监督。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创新考试方式和考试模式,增强学生自律意识。

(三)重视班级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篇(3)

学风建设不仅是大学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我国大学与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问题。学风是学校师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上所形成传统和风格。好的学风应当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求知学习之风,慎思笃行,知行合一,开拓创新之风。然而,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缺乏远大理想、学习动力不足、课堂纪律涣散等不良现象,大学的学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2011年12月2日,教育部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的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2014-2018年)》(U.S.DepartmentofEducationStrategicPlanforFiscalYears2014-2018)提出,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准入机制公平,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国际竞争力〔1〕。笔者认为,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以人才国际竞争力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大学的学风建设将有利于加强中国大学质量建设,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一、中外人才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世界经济论坛”在201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之后,于2013年10月了第一份世界《人力资本报告》。报告对122个国家和经济体进行了人力资本竞争力排名,瑞士排名第一,美国排名第16位,中国排名第43位。新加坡排名亚洲第一位。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各国的大学都通过国际化来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大学也在引进发达国家大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他们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吸引海外留学生,营造多元化的校园氛围,希望通过学校的国际化建设,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国家人才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研究课题“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通过对58个主要国家1999-2006年的测度和比较分析发现,2006年,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到第五的国家是美国、新加坡、瑞士、丹麦、日本,中国排名在世界25位。中国人才本体、人才环境、人才创富和人才创新的排名分别为第22、36、11、21位,上升趋势显著;但是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相对较差。研究认为,中国人才大国地位已基本确立,但国际竞争力水平总体不高,人才创新与创富能力不高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研究同时也指出,人才环境在四个维度上的明显滞后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对此,课题组提出中国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2〕。

二、中外大学学风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大学生的培养抓起。教育部要求,大学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从中外大学生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来看,中国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善于学习、记忆力强、考试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西方大学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综合素质、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外语能力、全球公民意识等方面。

(一)学习习惯的异同

中国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善于学习、记忆、背诵、考试,重视对知识的认知。西方大学生重思维,善于独立思考、发散式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强,重视对事物的认识,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较强。

(二)教学组织文化的差异

中国大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输入式教学为主,重书本知识和理论学习,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呈现出较为封闭的特点。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研究不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教学技能不足,不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西方大学的教学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备课最重要的环节是准备高质量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学生要参与很多课堂讨论,必须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师生课堂交流很多。这种教学方式对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创新、发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遵守学术纪律的比较

中国的大学,学生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一般不严格考勤。有少数学生上课玩手机,不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不高,给学风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时就作弊,又影响了好的考风。大学很少淘汰学生,使学生较少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和危机感;笔者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专门调研,发现加拿大大学学生的淘汰率很高,好的大学一般在30%-40%左右。大学都有严格的学术纪律,考试如果不及格,只能重修,并缴纳重修费。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有严格的管理办法。课堂教学教师严格考勤,学生如有缺课现象,教师即进行约谈。这样的过程管理使学生逐渐形成了自觉和自律的习惯,一般学生都较为遵守学术纪律,注重原创,少有抄袭和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美国也类似。

三、学风影响因素的学理分析

影响学风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和现代网络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现就影响学风的主要因素进行中外比较分析。

(一)课程管理

课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中外大学对课程的研发与管理不同。比如,加拿大的大学高度重视课程研发,重视教学质量。一门新课程或项目的开发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往往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对此问题,笔者专门进行了调研。课程开发主要有八个步骤:第一,教师在调查、讨论、论证的基础上,完成课程开发的方案,向所在系提出申请并填写课程申请表,通过该系的审查;第二,提交到该系所在的学科部,学科部汇总后进行审查;第三,提交到学校注册及课程中心,对课时、学分、课程性质及归属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确定该课程的名称、编号;第四,返回到申请新课程的学院,再进行审核,尤其是院长要从经费的角度考虑课程的成本及其收益;第五,学院审核通过后,提交院系主任委员会(DDC),DDC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课程进行审核;第六,提交教学与课程研发中心(TCDC-TeachingandCurriculumDevelopmentCenter),征求与此课程相关的学院,审议通过。第七,提交教育委员会(EducationCouncil,简称EDCO)进行审议。第八,教育委员会审议通过后上报学校,由教育委员会主席向学校进行陈述,答辩通过后方可以执行。学校教育委员会是课程或项目开发的领导部门,负责课程或项目开发的政策制定和最终审批。该委员会一般由20人组成,其中教师代表10人、学生代表4人、行政管理人员代表4人、职工代表2人,学校高层领导可列席参加,但没有表决权。委员会成员均熟悉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有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保证了课程开发领导的科学性。课程开发的要求非常具体,需填写相关的表格,充分考虑课程的理念、先修条件、选修对象、教材等,这就保证了课程的严谨性、科学性和严肃性,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质量。与此相比,我国大学的课程开发远没有如此严格的研发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德育教育

各国的大学都开设德育课程,只是名称各异、形式多样。英国的德育课程以情感教育为特色,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美国以各种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如何去适应复杂的社会,学会生存;日本的德育教育则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终极目标,其教学内容和活动丰富多彩、具体生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素质;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以抽象的理论讲解为主要特征,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联系不密切。

(三)考风考纪

美国的考试以开卷考试、面试成绩为主,课堂谈论发言的次数和质量都计入考试成绩,学生平时都需好好学习,最终才能获得好成绩。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太看重某一次考试的成绩而作弊,因此考风考纪较好;中国的大学重视对书本知识和理论的考试,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来检验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效,平时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等在一学期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考前临时抱佛脚,准备不充分就作弊,对考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学生管理

美国大学对学生事务实行专业化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行政管理能力,依据法律管理学生事务。美国高校一般都有一套纪律管理的监督和仲裁系统,以维护学校利益并保证学生的合法权利。管理人员依据法律条款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学校设有监督和仲裁机构。我国辅导员既要负责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又要管理学生事务,集多种职能于一身,而很多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学生管理专业出身,工作很辛苦,却很难达到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正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改进学风,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学应该扎实开展学风建设。

(一)学生层面

学风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因此,在学生方面,最为重要的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勤于思考,主动与教师沟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真正学到知识、消化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优化学习策略;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切实提高自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安排时间的能力、宿舍管理能力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习是一个不断挑战困难的过程,在学习中要做到持之以恒,知难而上;培养“诚信”意识,自觉将诚实守信作为基本的道德素质和行为准则,自觉遵守学术纪律,不抄袭,不随意缺课、考试不作弊,做到严格自律;培养国际意识、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努力学习外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国际交往和竞争的能力。

(二)学校层面

在教学方面,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愿意学习、主动学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力;重视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合作能力。具体而言,主要抓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构建“3+1”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板块、专业核心课程板块、通识教育课程板块+网络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板块主要开设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板块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通识教育板块主要开设综合素质类课程,涉及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军事、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网络课程模块,采用“互联网+”课程模式,开设网络课程、慕课、远程课程、翻转课程、国际课程、全英课程等。二是加强教师教风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学上要不断更新知识,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前沿知识,不断补充、调整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拿大的大学对教师的管理有同行评价和学生打分等,每学期结束时,教师会收到院长或系主任的一封信,对其教学做出评价。在教学管理,实行学生淘汰制,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调整学业成绩的构成,主要由学生平时表现、课堂讨论、作业、论文质量、测验和期末成绩等构成学业成绩,不只看期末考试成绩,由此可以减少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情况。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则需要重修。此外,应构建教育国际化发展体系,形成办学理念国际化、教师学生国际化、课程教材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办学氛围。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具备国际交往与合作、国际竞争能力的新一代中西贯通人才,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培养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全球意识就是一个国家公民既要坚定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要胸怀宽广,关心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香港在1996年的《学生公民教育指引》中提出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参与和奉献精神的世界公民,要求学生作为公民学习者还应该关注世界性的问题,如贫困、歧视,环境污染和战争等,并明白人类社会应当互信协作,认识国际社会和各种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世界公民意识就是对其他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认识,对全球化的运作和后果有能力做判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有所承担”。〔3〕在学生管理方面,应以生为本,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与学生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爱。了解学生心理,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公平、公正地管理学生事务,不断完善各种评奖和奖助学金的评审体系,除考虑学生学习成绩外,多考虑学生平时表现、遵守校纪校规和学术纪律等情况,增强评审体系的综合性。将学风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设“理想信念教育”“入学适应与职业发展”“学风养成与学业规划”“国际化发展与成长”等专题,教育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奠定良好学风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技巧等方面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比如建立信息数据库,为学生提供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企业招聘信息等。据加拿大兰加拉学院学生注册与课程中心主任HeatherWorkman女士介绍,该中心下设实习教育与职业发展中心(Co-op&CareerDevelopmentCen-ter)。CO-OPprogram主要开展学习-实习交替活动。学生实习前先学习一门先修课程Coop2300Course),三个学分。该课程主要教会学生找工作的技巧,如申请、面试、写简历、模拟面试、评估、劳务市场分析、瞬间推销自己(elevatorpitch)等。学习成绩必须达到C级以上方能参加实习。学生实习的全过程由任课教师全面负责。另外,中心还设有网络平台,链接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劳动力市场需求数据库。中心还自己建有C3网络平台,提供一千多个企业招聘信息,全校学生都可以注册。学生可以向C3网络平台提交应聘材料,由平台转发给招聘人才的企业和单位,企业和单位再反馈信息给学生,接纳学生实习。有的学生实习结束后,如果企业满意就直接留下工作了。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最突出的特征是,服务工作和对学生的帮助做得实实在在,简单管用。比如,CO-OPprogram,首先教学生写简历的技巧、框架,然后由学生自己写简历,接下来教师和学生共同谈论修改简历。如果学生连续几次面试失败,教师就会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制定改进的方案。

总而言之,优良学风的养成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学培育出一流人才的前提与基础。它必将对育人环境里的每个人的行为规范、目标追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造就众多品德高尚、抱负远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极具国际竞争力的青年才俊。这无疑是我国提升大学质量,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丁红卫 唐 滢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9-02

一、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

部分学生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较好的规划,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的目标,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导致内在学习动力不足。

2.学习态度不端正

因为自身没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目标,同时受到社会转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学习抱着一种无所谓的的态度,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纪律差。

3.学习方法不科学

大学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老师教授为辅,自我学习为主,有的学生没能及时调整自己在中学时候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处于被一种应付的状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二、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社会上拜金风气的影响,在大学生中“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减弱了大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且学生对新知识的过度看重,轻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

2.高校自身建设的薄弱

中国目前的高校中通存,在着教学、管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普遍没有健全的学风建设制度,并且学风建设的改革没有落到实处。

3.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脱节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是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以前由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是两条线独立管理,所以出现了工作协调性不好,学生工作只单单的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任课教师只传授知识,没有育人的责任,并且没有沟通协调机制。

4.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

当今大学生很多成长较好的环境中,对外界的诱惑抵制力较弱。一些学生中盛行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没有刻苦学习的毅力,急功近利,希望能一鸣惊人。大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和自律能力,对学风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三、学风建设的一些对策

1.实施分年级学风建设

面对学生工作得分年级具体要求,教学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面对大一学生,通过教学课堂的纪律要求、晨读的专业书目推荐等要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转变学习思维;面对大二学生,要帮助学生尽快跟上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意识、增加实习实践平台、提高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考试的通过率;面对大三学生,学生工作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发展方向;面对大四学生,学生工作要帮助学生做好毕业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建立学院、班级二级检查、监督机制

认真落实学生考勤、请假、作息等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学院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督导教学、管理等环节。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时常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定期张榜公布检查结果,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3.开展“树优良学风,展班级风采”活动

制定班级学风建设量化考核标准,将学生获奖、开展活动、班级平均成绩、宿舍卫生、教室学习氛围、旷课、迟到、早退、晚归、彻夜不归、在外住宿等,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指标。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学风建设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为我学院争光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4.加强与家长联系

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管理意见,邀请家长做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学风建设的后盾,家校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5.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营造学风建设氛围

利用动员大会、班会、新闻网站、宣传板报、条幅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风建设工作的宣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营造全员参与的学风建设氛围,增强工作透明度。建立学风建设宣传公示专栏,将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规章制度、检查结果、处分通报、评优名单等内容及时进行公示,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6.做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加强学风建设

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紧密配合,共抓学风建设。任课教师、辅导员、学院领导全体动员,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合力解决,并且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在学院会议上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讨论,建立起有效的定期的沟通机制,且不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篇(5)

大多数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的学生勤奋好学,学习目的明确,群体学风总的是好的。但是,总有部分学生学风不正、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年华,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新生素质下降,个体学风影响群体学风。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省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教育主要发展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近几年,南京林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水涨船高,由原来2个班,一下子猛增到10个班,使新生素质下降。另外,由于学生家长对制浆造纸行业的误解,普遍认为造纸行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孩子选择这个专业没有发展前途,使部分学生通过调剂的方式进入到该专业,导致学生对轻化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众所周知,学风是由个体学风和群体学风组成,群体学风受个体学风的熏陶和影响,当人处在群体学风环境中时,也会受群体学风的影响[2]。(二)学生信仰和核心价值观缺失,难以形成勤。奋好学、努力进取的学风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今的大学生,考大学前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上大学后,强烈的利己主义正悄然形成,凡事首先考虑的是自我。学习就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拿到一份不菲的薪酬;入党就是为了将来能考上公务员。说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体现。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又有多少人能主动去研读有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纸术发明的有关书籍?造纸,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作为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的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传统文化全然无知的话,就谈不上热爱自己的专业,更谈不上为之奋斗了[3]。

二、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风浮躁,不利于学风的建设。2014年,在讲话中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4]。教风是指教师的治学态度、教育水平,“师者,学生的典范也”。近几年,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国外引进了多名学术造诣高的青年教师,但他们往往注重科研工作,忽视了人才培养工作,过分重视SCI文章发表的数量以及承担的科研项目个数。青年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经验,讲课枯燥无味、照本宣科,无法激发、调动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青年教师过分追求学术评价指标,将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致使教风浮躁。2016年的《南京林业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已经毕业的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认为母校在教学满意度、师生交流程度、职业规划辅导有效性等方面有待提高。(二)新媒体的冲击对学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全球正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伴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网络新媒体已经融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虚假信息干扰了学生的判断力,使学生对某些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5-6]。例如,2012年的南通王子造纸事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极大地影响了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制浆造纸专业的学习热情,导致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制浆造纸专业是夕阳产业,“白纸黑水”是制浆造纸企业留给社会的总体印象。其实,目前中国不但是世界造纸大国,而且“绿色造纸”已成为中国造纸业的特色。

三、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措施

学风建设是一所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良的学风是一所大学灵魂和气质的表现。教育大计,学风为先,学风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永恒的主体。笔者认为促进学风建设的举措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创新型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将轻化工程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并将“准确定位,紧跟时展,发展林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作为轻化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7]。针对轻化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学院根据学生的志愿,从120名学生中挑选25人,组建了“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开展了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同时,制定了“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3大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企业项目型”模块,由企业导师负责传授课程知识;增设了“差异型选修模块”,使学生自由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国际交流方面,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试点,并互认学分,每年从轻化工程专业大二和大三学生中,选派德才兼备的学生到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另外,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全院70多名教师,对2012级“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风建设的效果进行了集体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与普通班相比,试点班在学风建设上大有改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2012级“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班2次获得“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和1次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称号;全班25名学生有10人获得过国家级奖学金,5人获得校级和企业奖学金,3人获江苏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二)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大力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8]。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手机媒体、电视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构建了高效实用的交互性网络教学系统。另外,学院还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教学方式,扎实推进了数字化课程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式,调动了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对制浆造纸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9]。(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水平,以教风建设促进学风改善。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局限在知识的层面,更要强调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求知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感的传承[5]。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以“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的培养为目标,加强了轻化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明确规定:引进的青年教师必须具有非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博士学位,且在国外大学完成一年以上的进修学习。青年教师上岗以后,必须到轻化工程制浆造纸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完成1~2年的工程实践锻炼。经过几年的建设,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组建了一支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同时,学院还建立、健全了师德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师德行为规范,以师德建设促进教风建设,以教风建设促进学风改善。一方面,学院重视教学名师的培养、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对典型人物的事迹宣传工作,树立在教书育人、课程教学建设和爱岗敬业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典型,不断强化广大教师师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师职称晋升、先进评选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四)重视学生学业辅导机制的建设,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长效机制。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加强学生学业辅导机制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奋发向上、勤奋进取的群体学习氛围。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学业辅导机制重视“以生为本,精准帮扶”的管理理念。因此,由主管本科生教学的副院长、系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了帮扶小组,对受到学校学业警示的学生进行帮扶。另外,学院在全面贯彻执行《南京林业大学学业警示及帮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与学生家长密切沟通、及时反馈的长效运行体制。学校每学期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反馈给学生家长,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努力寻求家长的积极配合,并将家长的深度参与融入到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学院和家长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不仅帮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方法,而且改进了学风。

总之,培养学生严谨自律、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学风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学校长期以来文化精神的积淀,是一所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尽管学风建设具有复杂性、持久性和多样性,但是只要我们端正思想,明确目标,贯彻学校“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的本科生教学理念,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培养出富有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创新精神、绿色担当并勇于实践的高素质轻化工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小毅.我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漫游,2014(1):1-2.

[2]范锐丽.谈谈加强学风建设问题[J].沧桑,2014(3):137-139.

[3]顾海良,张岂之,靳诺.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4-5.

[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5]蒋刚.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1):9-11.

[6]蒋豪.新媒体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路径研究[J].文化学刊,2015(4):108-110.

[7]易兵,郑永兵.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新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5(10):21-24.

篇(6)

同时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随机地被分为若干班级,在同一辅导员老师的管理下,仅仅经过一个学期,各班之间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班级活跃程度上就有了明显的差距。究其原因,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是班风造成的。那么,班风到底是什么?短短一个学期各班之间的班风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班风的建设呢?

一、班风的定义及其特征

班风又称“班级风气”,关于班风的定义,说法众多:有人认为班风就是一种氛围;有人认为班风是一种群体意识和价值取向;也有人认为是班级成员长期交流中所产生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行为表现趋势。

笔者认为班风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大背景下,依托班级这个载体所呈现的班级成员精神风貌的总和。就其构成来看,班风可以分为班级精神文化、学风、班级正式团体以及班级非正式团体四个组成部分。班级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风格、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思潮;学风,即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表现和反映,是班风的集中体现;班级正式团体,即是班级班委会和团支部的组成团体,是班级的行政执行核心和思想政治核心;班级非正式团体,即在班级中以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相似的思想观念而自然又自觉形成的群体单位。他们的最大特性是感情的联系和信息的传播,他们虽然不决定班风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对班风的整体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大一年级班风建设的重要性

班风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影响性,而且对班级以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人格、心智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定型,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良好的班风,对其成员将产生正向的感化、影响、教育和带动作用,会给成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成员增强自信、缓解压力、拒绝诱惑。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生活、与人交往,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都能尽可能地发挥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荣誉不是一个人独享,挫折也不是一个人孤独承受。反之,班风学风较差的班集体,会对其成员产生思想、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促使成员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和作风,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建设优良的班风,并保障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态。

三、大一年级班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1.心理转变

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带有自我的中心感和优越感,但是,进入大学后随着比较对象范围的扩大、评价标准的提高,加之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会存在自我认识不准确、自我评价失真,在与周围同学的对比中容易出现妒忌感增强而自信心降低的病态心理。

2.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进入大学,突然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导、教师讲授为辅的模式,对大一新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自修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往往大学学习环境的宽松、专业课程的陌生、教师讲授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原因,使得大一新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挂科现象。08级新生8个本三年级,第一学期成绩显示全部具有挂科现象,30个人的班级有5人挂科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班级。经与学生面谈,超过50%的学生是因为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自控能力差,没有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

3.生活方式的转变

第一次离开亲友的庇护,在新的学校、新的集体、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模式、新的学习方法中开始了新的大学生活。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生活上由父母包办较多的学生必然在生活适应上表现出严重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倍感压力;那些家庭物质条件差而处地偏僻的学生,又会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而产生自卑情绪。环境和角色的突兀改变,一方面打破了他们原先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另一方面又随之而伴生了一些孤独情绪、怀旧情绪和紧张情绪,这些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4.集体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80后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到成长就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心和呵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淡薄,集体观念较弱,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班级活动很难开展。

四、大一年级班风建设的策略

1.提高辅导员素质,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辅”就是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辅助和帮助学生;“导”就是在思想与心理方面指导和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言传身教融为一体的工作,是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人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而且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并且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切实解决大一新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要明确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班级制度的建立将把班级管理纳入科学化、轨道化,减少了随意性。使班风建设在一开始就被赋予严格、有序的氛围。这种建章立制活动可以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共同确定,但最好在班级建设之初进行,力争使任何班级成员做任何事都有章可循,有效地杜绝不良的个体行为对班级成员的影响。这为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公平和公正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师生、同学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班风的集中体现,好的学风可以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学习激励机制,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如评选“优秀班集体”,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奖学金、三好学生的评选次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拿到奖学金;增加单项奖学金数量,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方面发挥特长,取得进步。

同时,还应该加强班级之间的学风评比,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和保护,树立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促进后进生转化,使班级学风得到发展,进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4.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1)选拔。应对素质、能力、知识三者综合考虑,不能仅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应广泛征求意见和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对选拔对象进行考察,并通过开展一些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了解开发人才,发掘优秀学生。首先必须强调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和为班级负责的精神,坚持这个原则才能保证所选拔的学生干部责任感强、执行力高。

(2)培养。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好的学生干部首先应该是好学生,因此对学生干部的指导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逐步放“权”锻炼干部,树立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班干部理论学习和工作方法训练,提高其领导水平,每两周召开一次干部碰头会,汇总各方信息,不断提高工作业绩,同时和学院团委合作,定期召开班团干部培训,以提高班干部的业务能力;加强对班干部言行监督,违纪班干部要严加处理,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每月定期对干部进行述职评议,表彰优秀班干部,对不称职者及时调换,注入新鲜血液,保持“龙头”队伍的先进性、骨干性。

5.重视班级中非正式团体的建设

(1)加强宿舍管理。一方面促使他们与更多的同学友好相处,广泛地与同学交往,增加彼此了解,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即向交往的深度发展,通过高水平的交往,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评价一致或相近。

(2)加强文体活动的举办。作为班风建设主体参与者的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培育和爱护班风,把班风的各项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要求,以班风作为自身成才的培养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锻炼能力、展示才华,自觉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各种校园的文体及竞赛活动就是很好的载体,比如支部歌咏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最佳团日活动评比、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文体活动。通过这些集体项目活动的开展,既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又凝聚、激发、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体荣誉感,让学生树立“人人是形象,人人是主体”的班风建设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桂玲,王永胜.浅谈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林业教育,2005,(5):35-37.

[2] 张育琴.浅谈班级班风和学风建设[J].科学咨询,2006,

(12):23-24.

[3] 王俊.大学生班集体建设刍议[J].职业时空,2007,(1):

61.

[4] 凤启龙.高校大一年级班风建设问题与策略[J].孝感学

篇(7)

推动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与发展永恒的主题,是高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风是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1],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具体反映在其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良好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巨大力量,激励学生“想学”、“勤学”、“善学”、“乐学”的热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和提高、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生学风问题

当前,高校学风总体是好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但当前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导致入学门槛降低,以及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给高校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学风建设形势严峻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2]:迟到、旷课严重,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宿舍里上网、玩游戏、追剧;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等等。总结来说,高校学风建设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1.学习目标缺失,危机意识缺乏

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目标明确,就是考取大学,而进入大学后则认为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不能及时树立新目标,或者说家长及中学教师给予了“大学很轻松,玩着就能过”的错误理念。理想的缺位、认识的片面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目标缺失,且认为毕业尚远,寒窗苦读十二载,现在要充分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享受人生,从而缺乏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

2.专业兴趣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学生不能适应“基础知识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过渡,且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专业知之甚少,很多学生的专业是家长或老师代其选择,或者因为成绩的限制,调剂为非志愿专业。因专业兴趣缺乏,逐渐对专业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演变为排斥和逃避的心理,出现过度上网、游戏、追剧等行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3.学习方法改变滞后、学习纪律不严

大学教育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上课只是起到引领、提示的作用,且课时短、容量大,学生不能适应从高中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到大学探索式的主动求知的转变,呈现出“跟不上进度”、“一拖再拖”的现象。大学里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习惯养成,学生在脱离了高中阶段学校和家长的严格管束之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不足,出现了自由散漫、纪律松散的现象。

二、造成高校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

1.缺乏理想信念,学习动机模糊

荀子言“志不强智不达”。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为谁学”,没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做支撑,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学习原动力。

2.诸多客观因素阻碍学风建设顺利开展

首先,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不如有个好父亲”等歪风邪气,甚至有家长或者中学老师“大学学习很轻松”的错误理念灌输,以及大学高年级学长对“60分万岁”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对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扩招形势下学生人数增多,而相应的教学资源有限,增加了学风建设的难度;再者,传统授课方式存在弊端,部分教师理论素养、教学水平一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受学生教学评价的制约,为得高分出现“媚学生”、“不敢管学生”的现象[3],严重影响学风建设;最后,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电脑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品,而这些电子产品功能的扩展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也极大干扰了大学生的学习。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的形成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要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实现良性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促其“想学”;需要老师的引导、平台的推动,使其“善学”;需要管理与监控等教育手段的运用,保其“勤学”;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乐学”。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所在。志当存高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来激励学生,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感召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学生,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有效抵制社会不良理念的侵蚀,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正确对待学习、学术,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的一种态度和方法[4]。尽快适应中学到大学的改变,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就辉煌人生。

2.整合学校学习资源,创造安定学习环境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校学习资源紧张、学习场所紧缺,尤其是临近期终考试时。另外供考研同学学习用的教室太少,甚至出现“一座难求”、“花钱买座”、“早6点出门排队占座”的情况,且自习场所不时有人打手机、聊天,打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建议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习生活环境的硬件建设,多设置自习场所,为学生创造安定、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良好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硬件保障。

3.重视教师主导地位,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科学、严谨的教风可以带动学风、促进学风的发展,对学生产生“从游式”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5]。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学术水平,做到有德、有才、有爱、有严。有高尚的师德,学生才乐于追随;有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教学才能,学生才能受到点拨与启迪;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愿意亲近;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要求,学生才会敬畏,不敢懈怠,从而实现春风化雨的教化。同时,作为教师应坚持原则,坚持底线,勇于负责,针对课堂出勤率低、学习氛围差和上课违纪等纪律问题要敢于亮剑,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引领学风建设。

4.立足学涯规划,发挥辅导员督导作用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应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立足于学生的学涯发展,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针对大学各阶段的特点,以学风建设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并督促落实。大一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管理(如大一强制规定上好晚自习等措施),做好过渡引导,不可放手太快、太急;大二要求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能力,可以英语四级为抓手,培养学生树立目标、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理念;大三加强专业学习,提升职业技能,鼓励创新教育,并以考研为着力点,培养学生自己做出人生抉择的能力,砺炼其坚定的学习意志,统筹安排学业的能力,并通过其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感染周围学生,带动学风建设;大四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就业择业教育,引导角色转换,助力自我突破,并以自身经历引领带动学弟学妹。从而有效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良好学风、良性循环。

5.搭建学风建设平台,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平台共同推进,促进学风建设深入开展,助力学生历练成长。如: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递学科最新前沿信息,拓宽专业视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注重朋辈辅导,树立优秀的学习典范,将某一方面领先的学生引到台前,将其经验推广到同学当中,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开展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深化第一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从而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建立就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拓展第二课堂教育,邀请专业教师进行启发式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动脑筋想办法来改进方法、节约成本、提高性能等,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严明学风纪律要求,建立学风监控体系

要保障学风建设,严明学习纪律要求并建立健全的学风监控体系势在必行。要让学生熟知学生管理、学风建设、违纪处分、学业警示等相关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将考试违纪导致的后果让学生理解吃透,以考风监督学风,引导学生不能有侥幸心理,功夫要下在平时。当学生所学达不到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时,严格执行学习警示、退学警示制度。建议大学推行淘汰制度,不做“温水煮青蛙”,严进严出,保证培养质量。当学习不及格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坚决劝退,从而使学生形成危机意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不掉队。学风建设有效推进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自管”与“他管”完美结合,保障学风建设持续进行。要加强任课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加强监考老师对考试过程的监控,加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如上课考勤、是否存在沉溺网络、沉迷游戏等行为),特别通过学生自律会组织对学习行为常规化的检查,强化学习纪律,并将其制度化,实现“罚有所依”,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7.重点帮扶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特点,确定重点帮扶对象,提高此类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推动学风建设。关注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督促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组织高年级或同年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予以“一对一”、“结对子”辅导,帮其树立信心,勇于挑战;关注心理出现不适的学生,通过心理疏导,释放其压力,并以健康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心他们生活,激励他们成长,通过资助政策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对于专业学习特别困难或无法建立专业兴趣的同学,建议通过休学、留级、退学或调整专业来调整认知。

8.结合家庭教育,发挥家长作用

家长的亲切关怀是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虽然大学生普遍远离家乡,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距离已不成为限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大学的表现,强化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联系沟通制度,可采取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快捷方便的方式实现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新生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能够建立大学教育认知,并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思想不稳定、学习兴趣不高、沉迷游戏、出现学习困难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反馈,并征求家长意见,找出合理的教育方案,从而做到点面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家长也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关心孩子成长,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并教会学生感恩,从而珍惜来之不易大学就读的机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与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6]。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大环境的推动,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而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促进校园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李娜 范勇 郝军 单位:济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焉丽平.独立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学风建设策略分析.教育现代化.[J].2016,(4):170-171.

[2]赖军辉.大学生学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6,(8):112-113.

[3]邹团.论“师道尊严”与当代高校学风建设.高等农业教育[J].2013,6(6):71-74.

篇(8)

对一所大学来说,一个班级的学风影响着院系的学风,同时又进一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对我们学生来说,学风是指我们在一定的人生观,学习观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优良的学风可以保证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圆满地完成学业,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许多良好的终身受益的习惯。可以说优良的学风是造就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其班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风气。而班风中最直接最明显的要数学风。良好的学风建设决定着整个班级的风气,它可以使每位学生深受其益。但学风建设不当也可使许多学生深受其害。发生在身边的许多事情,有些虽小得不值一提,可它的影响却那么地让人深思。有人或因心情不好,对他人随口骂一句,而被骂的人不甘心随口还一句,时间一长,脏话说得也方便了,久而久之,落得个说了脏话也没不良感觉,脏话不离口,这也可以想象他以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潜移默化的。在宿舍一开始注意宿舍卫生,谁也不随便扔垃圾,这也是个人习惯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环节,可这就可以使得一个同学在教室不乱扔垃圾,在餐厅注意卫生,在校园内同样可以无意中做出让人值得借鉴的行为。更不用说在校外还有以后的工作环境中的表现了。所以说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造就众多文明现象。宿舍文明了,最受直接影响的是班级,毕竟班级内同学接触的最多。

学风中最重要的也是学习的风气。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上大学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造。为了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机制,学校也设立了包括高额奖学金在内的奖学金制度,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班级中,大部分同学学习兴趣高,刻苦努力,也就会使个别落后的同学有危机感,从而带动落后的同学共同前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政策在学校中更应贯彻执行。因为学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学校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方便。在班级中,可以使少部分同学先得以提高,从而带动大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有较大的发展,真正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班风的建设状况是学校学风建设的直接体现。良好学风的形成还有赖于班级中每位同学的共同努力。

经过我们的工作,目前全班的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学风活动开展以来,上课出勤率有明显提高,全班形成了一种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良好的班风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班集体这一基本组织形式实施的。所以,只有存在于班集体之内的广大学生树立起勤奋学习,团结进步,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风,学校的学风建设才能上水平,让我们共同关注班级学风建设。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学风建设;优化措施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学风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使其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在当前很多高校当中,大学生的学风都存在着较大问题,例如私利思想严重、环境适应能力差、学习目标和方向迷茫等。

1.学习态度方面。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教改的进程中,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学习缺乏自主性,只是应付老师、作业和考试。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并不能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大量的自由时间,用得过且过的态度去混文凭,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发展缺少规划,学习动力不足。

2.学习兴趣方面。

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缺少对相关专业的详细了解,仅仅是道听途说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在入学以后对自己所选专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认识到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急于求成,忽略相关理论基础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常常出现基础不牢的现象。

3.人际关系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较多的关注自我,极度渴望成功,但是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步入大学之后,在同时面对学业、就业以及生活压力时,缺少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勇气,常常采取逃避甚至自暴自弃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状态。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组成呈现了年龄、生活背景以及个性特点多样化的特征,学生的基本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面对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就业压力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蔓延,对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偏激的认知,出现很多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种种不良问题。

2.学校因素。

在当前很多大学中,没有把“教书”和“育人”有效结合起来。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书,在授课过程中,重视课时数量,却忽略授课质量,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对于育人方面的问题,教师认为这是辅导员的工作,而与他们无关。另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教工的数量已经严重不足,工作任务和负担日益加重,因此,教师和辅导员有时难以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同时,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对孩子过于溺爱,从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性格方面的缺陷。在大学校园中,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因此,难免感到无助和失望。亦或是平时父母管教严格,学生在脱离父母身边之后,认为得到了释放,因此不用心学习,不务正业。另外,父母能否对孩子在德育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行为影响,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4.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发展和学风建设也受到了较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虽然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促进和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良现象。例如,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现实主义、经济利益等不良思想的引导和影响,使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发生了扭曲。越来越多的网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也使得很多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沉迷其中,荒废学业。

三、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

1.培养师德教育。

高校应当积极检查和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接受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一旦发现存在问题的教师,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进行整改和调整。同时,学校应当关注教师的行为举止,注重对教师思想和理念的培养,在提升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其思想意识,让教师对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拥有更高的认识。此外,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应当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良好结合。

2.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完善过程中,应该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微信、校园网和QQ等沟通工具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与其交流,关注其心理健康状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就业上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设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其职业技能。

3.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学生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各项相关的活动。例如,可举办主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开展素质拓展、学习竞赛等活动,进行先进班集体、寝室、个人等评选活动,从而在宿舍、班级、学院当中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对于优秀的个人和集体,学校应当进行大力的表彰和宣传,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对于实用有效的新方法予以推广。

篇(10)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风状况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但是当前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状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风问题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针对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高校才能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学风各年级建设的建议。

1.各年级学生的学风状况及其成因

1.1 一年级为学习迷茫期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面对新的环境,在学风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是面对新的环境,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是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的,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又会使得他们更加的想家,导致情绪不稳定,没心思学习;大学的学习模式不同与高中,部分学生课堂上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课后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将“60分万岁”的错误观点奉为信条,因此盲目的投入到了众多社团活动或者是流连网吧,丧失了学习的动力;部分学生是被调剂进入现在的专业的,由于对专业的不满意,不知道所学专业前景如何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等,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总之大一的学生处在环境转换的适应阶段,是一个矛盾形成和隐蔽的阶段,也是一个学习的迷茫时期。

1.2 二年级为学习分化期

进入二年级,经过了一年迷茫的时期,随着对环境的熟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的频繁,大多数学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一时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整个大学的全盛时期。那些对本专业有浓厚兴趣,在大一时就是踏踏实学习的同学会更加意识到大学学习的紧张和难度,开始专心读书,并且开始认真思考、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于是考研,参加工作还是出国深造,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会在课外补充相关知识以丰富对本专业的进一步学习。而那些大一时就学习松懈不认真的、生活懒散、沉迷网络或因交友出了问题的学生,他们将不挂科、取得毕业证书作为自己的目标,当然也就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大一学习成绩不太好,自我反省之后开始努力,争取进步。

这一时期,也是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阶段。大二年级结束后,每个学生在集体中的定位也基本形成。部分学生被各种荣誉环绕,学习动力较足;部分学生则经常被老师批评、考试补考、受到处分等,失去学习兴趣,迷失方向,没有学习动力,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1.3 三年级为学习问题爆发期

到了三年级,在前两年累积的各种问题也发展到高峰,于是三年级大学生处在了矛盾爆发和转化的阶段。有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了较好的自学能力,精力集中地向高标准努力,准备考研的学生则整日埋头苦读,准备就业的学生则努力增强自己找到满意工作的筹码,准备出国的则在各种学习班间奔波。

贪玩、懒散的学生则感到了深深的危机,其中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反思,重新审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他们加倍努力学习,恶补之前拖欠的课程,且颇有成效;另一部分虽然也意识到问题,但还是不能正视学习,彻底的成为了学习困难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在感叹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同时,工作、升学的压力也更加明显。

1.4 四年级为学生毕业前最后努力

大四学生的大部分学习任务已经完成,毕业即将来临。大四上学期是学生最忙碌的时期,考研的、出国的学生埋头学习在做最后的冲刺;准备就业的则将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与社会联系起来,对社会政治经济非常关注,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到了大四第二学期,考研的学生在准备复试的同时留校安心做毕业设计,力求拿个好成绩;签了工作的大部分人在奔波于学校与单位之间,工作实习则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学生忙在考研、求职、实习和毕业设计间忙碌,对自己的生涯规划、就业前景关心随之多起来,随着毕业去向大局已定,他们在为使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句号而努力。

2.加强各年级学风建设的建议

各年级学生在学风上存在的问题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驶向理想的彼岸,高校应该在认真贯彻16号文件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工作方针,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2.1 做好一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

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用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把握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一年级是大学生理想起航的阶段,要通过系列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的转变,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刚一入学,新生对专业的概念很模糊,可以安排专业课老师多和学生交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出路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够课堂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学生间的交往,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班级风气,以形成良好学习风气。适当的将一年级的课程排的相对紧凑一些,让学生将更多是心思放在学习上,因为经过紧张的高考生活,一下子过渡到非常轻松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会失去自制力,一旦养成上网游戏、懒散的习惯,想要改变十分困难,这也是导致学风差的原因之一。

2.2 加强二年级学生的警示教育

2002年媒体报道了某高校叫“小良”的学生,大学四年将父母卖血挣来的6万多元钱花费在玩游戏、谈恋爱上而荒废了学业,游荡京城,这被称为“小良现象”。针对二年级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沉迷网络、感情困惑等问题,可以重点在二年级学生中广泛开展“小良现象”道德警示教育,并认真组织学习宣传时代先锋、道德楷模、杰出校友的事迹,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会感恩,承担责任,勇往直前。这样通过正反方面的事例,让学生重新审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二年级最容易引发各类心理问题,这一阶段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加强心理疏导,及时随访。让学生明白,成长是一个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在社会实践中磨练的过程。

2.3 引导三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思想成熟、目标明确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引导他们分析个人情况结合社会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通过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做好他们的思想动员工作,坚定他们的信心,引导他们只有树立顽强的毅力和信念,刻苦学习,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进一步深造。同时可以邀请往届已考上研究生的和大三学生一起交流经验、传授复习方法,为他们的复习备考提供有效帮助。准备就业的学生则是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能够使很多学生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将来他们进入社会的有力保障。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从思想上重新重视学习,督促他们抓紧时间恶补落下的课程,告诫他们如果再不努力很可能毕业都会出现困难,最终荒废学业。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不同状况的学生则向着各自的目标去努力。

2.4 树立四年级学生的合理就业观念

进入四年,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考研、找工作,在课程安排上会相对宽松些。这段时间务必让考研的学生一定要坚定信心,安心复习,做好考前的最后冲刺,不要因为其他同学找工作,而受到影响无法学习,蠢蠢欲动。找工作的同学面对当前高度竞争的就业市场也不要茫然不知所措,流连于招聘会而无心学习耽误了功课。学校可以在组织好就业指导课教学同时,通过开设专就业题讲座、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教育。通过对企业、市场的调研,向学生及时传达就业信息,保证绝大部分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顺利就业,同时还保证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耽误学习。

3.结语

总之,学风不仅体现的是学生的状况,而且还与高校教风、校风关系密切,只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风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教育管理,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 农村环境问题论文 下一篇: 文明街道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