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重要通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充分认识教育报刊在我省教育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把教育宣传列入年度工作总体规划之中,认真部署,抓好落实。要制订年度教育宣传工作方案,构建完整的宣传网络,畅通信息渠道,保证中央和省上关于教育工作的精神能够迅速传达到基层,同时使基层和学校的好做法、好经验及先进典型能得到及时宣传,从而为全社会关心教育、理解教育和支持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不断提高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和领导,将该项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全行业人员标准化意识,组织好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程,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二、积极行动,制定方案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1胃脘痛的诊断
胃脘痛的部位在心下胃脘,尚可分为上脘、中脘、下脘,其位置明确,为剑突下至脐上的中腹部位,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其疼痛性质常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异,胀痛、刺痛、隐痛最常见,其痛受饮食影响直接而明显,除疼痛之外,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吞酸腹胀、大便不调等症,胃脘痛甚者虽可掣及肩背部,但一般不向左手臂扩散。而心痛则多兼有胸闷,心悸短气,痛甚常向左前臂放射。发病常号隋志不畅、饮食不当、劳累紧张、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关。一般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见有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即可明确诊断。
2证侯
在临床上,胃痛当先辨寒热、虚实,而后尤要分气、血、痰、火、湿、食的兼夹。胃痛隐隐,缠绵不已,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劳累或受冷饮寒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属虚;食后痛甚,拒按、剧痛,初病者属实。用补法治疗无效多实,用攻法治疗无效多虚。寒痛者,局部多寒冷畏寒,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多喜热饮,大便溏薄,呕吐清水,舌苔薄白,脉弦紧。热痛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嘈杂吐酸,口干口苦,大便于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若湿热中阻,则兼见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气滞者则以胀为主,散漫无形,时作时止,攻窜胁背,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加剧,舌苔薄白,脉弦。血瘀者则以痛为主,剧痛固定,持续不已,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剧,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痰饮必吞酸、吐涎、脘痞、肠鸣,局部有振水声。食积常嗳腐,脘痛腹胀,便下不爽,苔腻而脉滑。临证宜详尽周全、系统全面地进行分析。
3治疗
胃腑主纳谷,喜润恶燥,以通降下行为顺,胃痛论治,衡以“通”为关键,治疗以通为主,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者。然“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必须结合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证地运用理气和胃之通法。这里的通法不是狭义的通下之法,而应当广义地去理解和运用。理气、散寒、消食、清热、除湿、化瘀、温阳、养阴等均可起到“通”的作用。
3.1气滞证
胃脘胀痛,胀甚于痛,或先胀后痛,引及两胁、胸背、腹部,痛无定形,时作时止,攻窜移动,每因情绪变化诱发或加剧。胸闷、叹息、嗳气,或有吞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苔白或薄黄,脉弦。病因七情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胃痛引及胸胁,胃气不和故嗳气、吞酸、嘈杂。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本证为木克土,肝气失疏,横逆犯胃,病性为实。证为气滞,而气滞因于肝郁,理气、疏肝相辅相成;就症状与病机的关系而言,肝气犯胃之病机为本,疼痛症状为标,标本俱急,故应在疏肝理气治其本的基础上,辅以止痛治其标。
方剂选择可选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越鞠丸等加减治疗。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功在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适合于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证;越鞠丸重在行气解郁,适合于气、血、痰、火、湿、食等郁结证。临床应根据六郁的偏盛加减运用。常用药物柴胡、白芍、枳壳、陈皮、青皮、香附、木香、佛手、香橼、川芎、丹参、甘草等。引及脐腹作痛者,加乌药、木香;引及两胁者,加郁金、降香;引及胸背者,加瓜蒌、薤白。有痰滞、食积者,加半夏、神曲化痰消食;兼火郁口苦吞酸、嘈杂不舒,舌红者,加姜汁炒山栀、黄连清热泻火;兼寒湿呕吐清稀者,加吴萸、干姜、姜半夏温中;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川栋子理气止痛。
3.2瘀滞证
疼痛日久不愈,呈持续性或无规律可循,胃痛如刺如割,痛有定处而拒按,或引及胸背,食后痛甚,谷食俱减,便秘结,或有黑粪,或有呕血。舌质紫黯,有瘀点(斑),脉弦、涩而细。因久痛入络,血瘀阻滞,络脉不通则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和胃。本证为瘀血内阻,胃之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瘀之法以“泻其有余”;血瘀常因气滞而成,血瘀又可致气机不畅,故活血化瘀常与理气法同用,气滞瘀血得除,则胃气自和。
方剂选择参饮合失笑散加味、活络效灵丹。
失笑散功专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吐血黑便不止者加三七粉,白及,大黄炭;心烦口干者,去五灵脂、檀香、砂仁、加银花、丹皮;因出血而致虚证者可用调营敛肝饮化裁:当归,川芎,阿胶,枸杞,五味子,茯神,枣仁,大枣。活络效灵丹有活血化瘀作用,又不苦燥伤阴。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为活血定痛有效药物,降香、川栋子有理气作用,所谓气行则血行。疼痛重者,加三七粉(吞服),或用炙刺猬皮、九香虫(董建华经验方);便血黑粪者,加制大黄化瘀止血,并用伏龙肝煎汤代水。方中尚可选择加入香附、郁金、川芎、当归、白芍等,以加强理气和血、通络解郁药力。大便秘结者,加桃仁、柏子仁、杏仁润肠通便。
3.3虚寒证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消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法温运脾阳,健胃和中。本证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胃气失和,病性属虚,“虚则补之”,“虚者补其不足”,故予温运脾阳之法补虚扶正,脾得健运,胃气自和。
方剂选择理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泛吐清水较多者加降逆止呕的陈皮、半夏、茯苓等;若酸水较多者,宜去饴糖,加清热疏肝,和胃降逆的左金丸合乌贝散;若胃寒痛甚者,加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良附丸;阳虚气滞疼痛不缓者,加行气止痛的佛手、木香、枳壳等;寒凝夹瘀,证见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涩者,加祛瘀止痛的莪术、丹参、红花等;若胃中虚寒而兼食谷欲吐,甚至频繁呕逆者,加温胃降逆止呕的吴茱萸、生姜、大枣、半夏等。
脾胃阳虚,脘腹胀痛,呕吐清涎者,可用大半夏汤加减,药如人参、半夏、茯苓、干姜、益智仁、姜汁,即通补胃阳常用方。若大便秘结,脘腹痞痛,四肢不温者,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药如当归、桂枝、白芍、吴萸、细辛、通草、甘草、姜、枣。本症稳定后,必须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之剂缓调巩固,以免复发。
3.4阴虚证
中上腹隐隐灼痛,连及两胁,口干咽燥,烦渴,手足心热,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苔剥,脉细数。滋阴养胃,理气和胃。本证为胃阴不足,胃失濡润,不荣而痛。病性属虚,“虚者补其不足”,予滋养胃之阴液法扶其正气,并理气和胃缓急止痛,标本同治。
方剂选择益胃汤,一贯煎
益胃汤以养阴益胃见长,适用于阴虚为主的胃痛;一贯煎功善滋养阴液,疏肝理气,适合于肝气犯胃,郁热伤阴,阴虚而兼气滞者,证见胃脘胀痛,连及胸胁,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
疼痛加丹参、川栋子,理气活血止痛;嘈杂、吞酸、呕吐,胃阴虚而肝气旺者,加乌梅、木瓜、吴萸、黄连酸甘化阴,辛苦通阳。大便秘结者,加柏子仁、瓜蒌仁、火麻仁、黑芝麻润肠通便。兼气滞者,加绿萼梅、玫瑰花、佛手片、厚朴花、枇杷叶等疏理气机而不香燥者。若日久兼肝肾阴虚者,加滋补肝肾的山萸肉、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
集中整治“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涉及面广、难度大,但意义深远。各乡镇(办)及相关部门要高度认识“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危害性,加强领导,靠前指挥,周密部署,务求实效。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监管职责,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坚决防止“瘦肉精”生猪流入市场。
二、加强排查,消除隐患
各乡镇(办)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查找“瘦肉精”监管薄弱环节,堵塞漏洞,严密防范。建立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和销区准入制度,实行“瘦肉精”检验与检疫同步。立即启动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排查工作,确保出栏生猪质量安全。
三、重点突破,依法严打
1.取独活、防风、杜仲、牛膝、威灵仙、香附、当归、元胡及桑寄生各等量。将上述药物一起炒热,用布包裹数层。将此药包贴在患处熨半个小时,药冷即重新加热,可每天用药1~2次,每剂药可连续使用3~5天。此法对寒湿型腰痛有很好的疗效。
2.取熟地、山药、菟丝子、牛膝、当归、黑豆各等量。将上述药物一起炒热,用布包裹数层。将此药包贴在患处熨半个小时,可每天用药1次。此法对肾虚型腰痛有很好的疗效。
3.取荆芥、防风、秦艽、丁香、肉桂、乳香、没药、胡椒各等量,醋和95%的酒精各少许。将前8味药物一起研成细末。每次取适量的此药末,将其撒在患处的皮肤上。将2~3块白布用醋浸湿,覆盖在药末上。用20毫升的注射器吸取95%的酒精,然后将酒精喷洒在白布上,并用火将其点燃,待病人感觉灼烫时吹熄火焰,等患处皮肤略凉时可再度将白布点燃,可反复点燃4~5次后结束治疗,一般应每隔1天治疗1次,也可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在用此法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应停止治疗5天,再继续下1个疗程的治疗。此法适合急慢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关节扭伤、肌肉风湿病、骨折及处于关节脱臼复位后功能恢复期的患者使用。
二、中药湿敷法
1.取生附子适量,醋少许。将生附子烘干,研成细末。将此药末用醋调成膏状,敷在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和涌泉穴上。此法适合寒湿型腰痛患者使用。
2.取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食盐、醋各少许。将生川乌、生草乌一起研成细末,用食盐和醋调成膏状。将此药膏敷在肾俞穴、腰眼穴和腰部的疼痛点,用塑料薄膜覆盖,用胶布固定,可每日换药1次。此法适合寒湿型腰痛患者使用。
3.取吴茱萸、黑附子、肉桂、干姜、川芎、苍术、羌活、独活、威灵仙、地鳖虫、冰片、全虫各10克,细辛6克、红花15克、皂角刺9克、川椒30克,生姜汁或酒少许。将前16味药一起烘干,研成细末。用生姜汁或酒将此药末调成膏状,敷在腰眼穴、肾俞穴和脾俞穴上。此法适合寒湿型腰痛患者使用。
4.取丝瓜子适量,醋少许。将丝瓜子研成细末,用醋调成膏状。将此药膏敷在命门穴上,用塑料薄膜覆盖,用胶布固定,可每天换药1次。此法适合寒湿型腰痛患者使用。
5.取广木香、川椒、大茴香(炒)、补骨脂、升麻、肉桂各30克,黑附子15克,葱汁、姜汁各适量。将前7味药一起烘干,研成细末。每次取20克此药末,用姜汁和葱汁调成糊状,敷在腰眼穴上,可每天用药1次。如果用点燃的艾柱在此药糊上进行热灸则收效更快。此法适合寒湿型及肾虚型腰痛患者使用。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头痛属于“头风”、“厥头痛”等范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首先提出“头风”的病证。李东垣《东垣十书·内外伤辩》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中医认为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凡能影响脏腑精血、阳气者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头痛病位在头,但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风、火、痰、瘀、虚为主要致病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情志郁怒肝气郁结为头痛基本病机。在经络辩证上,张树彪等[1]则认为主要是六之邪伤及三阳经,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多见。
2 治疗
2.1 中药治疗。
2.1.1 辨证论治。张丁芳[2]在辨证立法用药上多从肝入手,久病肝血不足血虚生热,火动生风上扰清窍致经脉阻滞而发为头痛,取辛芷四物汤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显著,诸药合用使得阴血足,肝木生,头痛自除。何建飞[3]从风论治,以祛风止痛汤治疗偏头痛46例,药用:川芎、细辛、藁本、蔓荆子、玄胡等,结果显效30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93.5%。胡家富[4]从痰论治,用自拟化痰趋于通络汤治疗偏头痛42例,药用:川芎、桃仁、葛根、天麻、赤芍等,苔白腻者加茯苓;舌红者加北沙参;舌淡者加羊藿;失眠者加远志、夜交藤;总有效率97.61%,治疗组疗效优于口服尼莫地平加谷维素对照组(P
2.1.2 专方治疗。赵保国[5]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组76例服用温胆汤,对照组50例口服苯噻啶片,10天为1个疗程,经过两个疗程治疗观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1.3 中成药治疗。干氏[6]用七叶神安滴丸口服治疗偏头痛,对照组给予山莨菪碱口服。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37%,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26%。
2.2 针灸治疗。杨传崇[7]针刺董氏奇穴(董景昌先生独创)侧三里、侧下三里、中九里治疗偏头痛42例,总有效率92.8%。
2.3 其他治疗。
2.3.1 耳穴刮痧。詹小平、邓小微等[8]采用耳穴按压、刮痧,配合情志护理治疗偏头痛,取穴神门、交感、内分泌等,两耳交替隔3天更换1次,10天为1疗程。刮痧疗法从头患侧发际开始,由前向后刮至风池穴,从太阳穴起沿悬厘、率谷向后刮,从百会向下刮至天柱穴。每组刮痧约3分钟,7天刮痧1次。同时采用一种对缓解病情有利的情志活动,均获得显著疗效。
2.3.2 中药制剂吸入法。孙丽华等[9]用川芎茶调散雾化吸入治疗偏头痛,将药置于砂锅中,加水500ml,浸泡15min,煎至200ml,用纱布过滤倒入雾化吸入器内,将雾化器对准鼻子做深吸气,每天1剂,每天2次雾化吸入,每次20min,每次100ml,治疗7-21天,共治疗28例,其中治愈10例,好转17例,无效1例,有效率96.4%。
2.3.3 穴位植入。田立琼等[10]将羊肠线植入风池、太阳、百会治疗偏头痛42例,结果总有效率97.6%,疗效显著优于尼莫地平对照组(P
3 小结
中医药治疗头痛疗效较为肯定,方法多样,但存在一定的不足:①头痛治疗方法多样,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②现代药理方法对治疗头痛的中药研究较少。今后在本病的治疗中,应对中医诊断、疗效评价标准等进行统一,使中医药治疗头痛更加标准化。加大对疗效好的方剂及方药药理的研究,改良中医药剂型,拓展中医药发展前景。此外治疗头痛的其他中医药方法也应当受到重视,统一诊疗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把中医药特色方法合理运用于临床,将是头痛治疗的一个广阔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树彪,王景阁.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6,25(1):5
[2] 张丁芳.辛芷四物汤治疗偏头痛5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9):820
[3] 周国民.清宜蠲痛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3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1):29
[4] 胡家富.化痰祛瘀通络汤治疗偏头痛4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1):18
[5] 赵保国.温胆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76例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2):144-145
[6] 干超士.七叶神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599-1560
[7] 杨传崇.董氏奇穴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125
1熏洗疗法
王峻[3]经过五年的临床实践,治疗78例,治愈66例,好转十例,无效2例。李洪林[4]使用金银花、马齿苋、大黄、芒硝、苦参等煎水坐浴,治疗34例,有效率为73.53%。贾美华用芒硝加益母草、天花粉、生葱等煎水薰洗,治疗10至20天后,前列腺体明显缩小,尿流梗阻症状明显改善。
2中药内服法
张敏建[5]教授研究发现,肝郁气滞瘀阻导致前列腺痛,这是主要病机,在发病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气滞血瘀,这是我们观察到的临床表现。肝气郁结为前列腺痛最常见的表现,治疗肝气郁结主要通过疏通肝气散除淤血,在中医诊疗上可以选用加减柴胡疏肝散,其主要的药材有柴胡、白扁豆、五味子虎杖、木香等,但也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加入别的药材,例如出现小便频繁可加入车前草等,如男性生殖器官疼痛可以加入荔枝核,再如病人出现小腹疼痛可以加入乌药,其服用方式也大同小异,都是用净水煎药再由病人口服,服药期间有忌口,一般若要痊愈则需按药方服药4-5个疗程,每一个疗程以半月计算,以此类推。
2.1判断药效的依据①病患痊愈:之前身体所有的病症消失,身体各项指标正常;②药效一般:病患无法痊愈,但病症减缓,间或出现类似于疼痛的不良反应,臀部肌肉的疼痛减缓;③药物不起作用:患者症状毫无改变,身体状况与服药前一致。
2.2讨论中医学阐明肝位于腹部上区,横膈之下,其主要功能是疏通精气积蓄血液并促进消化,使人体气血流行顺畅,从而调试人们的情绪,使之心情愉悦。除此之外,肝的各类经脉在整个腹腔循环着,绕经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所以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如果人情绪失和处于烦躁烦闷状态而导致肝气运行不顺畅,对于女性而言,由于肝的经脉过小腹的络阴器,因此会导致女性出现腹部绞痛或者盆腔疼痛,而对于男性来说,肝的经脉过、耻骨的上面,所以会导致男性小便频繁且排尿时疼痛。
由肝的概念、性质以及功能、许多临床医学家得出结论:很多经过多次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的前列腺炎病患,在治疗的过程中或者治疗之后在精神以及心理上都产生一定的明显改变,例如病人在经过长久治疗却未能痊愈时常会出现焦躁、心理抑郁、对他人都持怀疑态度,更严重的会萌生自杀的恐怖念头。这些一系列焦躁情绪的典型情况的产生可能会导致病人的精神状况异常、机体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尿道处的神经肌肉无法进行正常的紧张与松弛行为,从而影响病人的排尿功能并带来一些副影响例如小腹疼痛等等,更有甚者,会导致障碍,这些表象都会加重前列腺炎。对于此类患者应从根本出发,消除其心理障碍舒缓其神经紧张,以肝主气为依据研究病人的病情加重的解决方案,主要步骤有二:第一疏通郁结的肝气,气顺精血才能顺畅;第二让病患心情处于较好的状态。以上这两点有利于前列腺疾病的治疗以及病人的痊愈。
在此次讨论最后所得出的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法中,其主要药材柴胡具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以及疏肝解郁的作用;元胡有活血、利气、通小便的功效;白芍可以养血合营、缓急止痛和敛阴平肝。由这味药方的主要药材的功效我们很容易便可得出利用这个药方可以对前列腺炎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3中式药物敷穴治疗法
3.1诊治方式主要药材:柴胡、白芍、元胡、枳壳、木香。其中药组成参照临床医学文献配制,通过外敷换方式进行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穴位法,双管齐下,保证治疗的全面性。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结合病患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进行适量的调整,从而达到客观的,辨证用药
3.2讨论多年临床病例可见,前列腺疾病史男性疾病的高频率疾病,但是即使临床案例颇多,由于此类病人的治疗效果并不尽人意,较多患者无法在一系列的治疗之后获得痊愈,所以前列腺疾病仍被临床归类为难解难愈的疾病。在多家中医医院中,有的医生会选择特殊的治疗方式,即使在疗效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依旧无法将疾病治愈,而且易产生较多附加疾病,而且如此漫长的治疗过程必然增加病患的经济付出,总而言之,这一方法对于患者来说不是较好的选择。笔者总结了较多的临床实例经验得出,前列腺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肝气郁结而导致的各项功能失常、精血无法顺畅运行致身体各处。所以,以中医的经络理论为根本,采用中式药物敷穴治疗法,取所用的药材得精华制成膏药,然后贴于患者的穴位处,让药物最有效的部分通过经脉血液流致肝的经络,达到纾解肝气的作用,最后从根本治疗前列腺疾病。医生也通过大量的实例追踪发现该方式效果较佳,而且其费用不多,适合患者服用多个疗程。
4灌肠疗法
李松林[5]用大黄、益母草、川牛膝、细辛等熬水后灌肠,治疗前列腺痛患者35例,总有效率68.6%,该法能有效改善局部炎症,缓解患者疼痛。
参考文献
[1]黄小惠,邓桂芳.针灸治疗老年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23(35):15-16.
[2]范明,袁琳,钟毅,李兴明,戈焰.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12(03):12-21.
[3]刘桂东,侯冬梅,魏敏.针刺理疗并用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9,45(06):18-34.
[4]刘妍妍,孙忠人.针罐结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09(07):45-48.
[5]许世闻.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近况[J].北京中医药,2011,66(07):25-39.
[6]李宝健.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近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56(05):32-35.
中医认为婴幼儿反复喘息为“痰哮”,治疗见独到之处由于哮喘症状在婴幼儿呼吸道疾病中缺乏特异性,加之传统肺功能检查儿童难以配合,因此早期确诊哮喘较困难,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危险指数筛查可疑哮喘儿童,给予抗哮喘药物治疗,但强调3~6个月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实际上,儿童哮喘既存在诊断不足,也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我们工作中观察反复喘息的婴幼儿多见喉中痰声噜噜,活动及高兴或哭闹后喘息明显,但多一般情况良好,每遇感冒等情况症状加重而就诊,他们常体型偏胖,伴有或轻或重的湿疹,面色少华,腹胀,舌苔滑腻,我们认为此类患儿应属“痰哮”。痰湿内蕴为其病机关键,痰伏于肺,遇外邪侵袭、劳倦过度、饮食不当等因素使肺气不降,引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而致喘急;湿邪困脾,而致面色少华,兼有腹胀,治疗中应注重健脾化湿祛痰。常选用小青龙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本方实可归入扶正解表剂,因素有水饮之人,脾肺之气必虚,更易感受风寒之邪,故见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方中麻黄为肺经专药,疏风宣肺,散寒平喘;桂枝辛温,解表散寒,温阳化气;芍药,和营养血;五味子,入肺肾经,敛肺止咳,祛痰平喘,兼滋补肾气;干姜,温肺化饮,燥湿消痰;半夏燥湿化痰,和中健胃,降气平喘;细辛,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地龙、蝉蜕,为虫类药,解痉散风之本力雄;甘草调和诸药又有激素样抗炎作用。疗程2周-1月不等,经治疗患儿痰去喘平脾健,病情不易复发。
2预防
【关键词】胃脘痛;中药;治疗
胃脘痛系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日常应诊时,占消化科门诊量的十之七八。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有所增加,临床常见发病证型亦随着发生变化。胃脘痛主要主要由长期饮食不节,寒湿内侵,七情刺激,劳倦内伤所致。胃脘痛不仅局限于胃与肝脾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治疗胃痛时,首先要辨明虚实,根据胃脘痛的不同分型而立论。正确辩证,抓住主要矛盾是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根本[1]。现对胃脘痛的辩证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肝喜条达恶抑郁,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使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素体虚寒或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秽浊之邪侵袭人体,或恣食生冷,寒积于中,寒主收引,致胃失和降而痛。
1.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损伤胃气,或辛辣酗酒,损伤胃阴,或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胃阳使胃不能腐熟,食滞不化,湿热内生,胃失和降导致胃痛。
1.3 情志失调:七情不畅,忧思恼怒,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横逆犯胃[2],胃气壅滞,气滞日久,必至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
1.4 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亏损,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均能导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运化呆滞,无力和降而发生疼痛[3]。
2 中医辩证治疗
2.1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纳呆食少,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黄芪建中汤出入:黄芪30g,桂枝lOg,白芍18g,炮姜lOg,甘草6g,大枣5枚,饴糖30g(冲 )。
2.2 寒邪客胃型:临床多见胃脘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药: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寒重者加干姜、吴茱萸;气滞较甚者,加陈皮、木香;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者,加苏叶、生姜以疏风散寒。
2.3 寒热错杂型:寒热错杂,既有胃脘疼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之虚寒证,又见烧心、泛酸,舌红,苔黄之热象。治法:宜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辛苦合方以调升降。方药:左金丸加味(黄连、吴茱萸、黄芩、陈皮、半夏、枳壳、砂仁等),泛酸明显者加用乌贼骨、瓦楞子;大便溏薄者加用藿香、扁豆;腹胀甚者加用大腹皮、川厚朴、木香;口干甚者加用知母、麦冬、芦根。
2.4 肝气犯胃型:证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叹息,心烦易怒,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香附、枳壳、川芎、陈皮疏肝理气解郁,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痛甚者,加柴胡、川楝子、佛手以增强理气解郁止痛之功。嗳气加白蔻、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2.5 饮食不节型:证见胃脘胀满疼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保和丸。方中山楂酸温善消油腻肉滞;神曲辛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能宽畅胸腹,消面食积滞;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和胃;连翘散结清热。苔黄、便秘者,可加芒硝、大黄, 以荡涤通腑。
2.6 胃阴不足型:证见胃脘灼热疼痛,口于咽燥,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乌梅玉精汤。乌梅l0g,玉竹l0g,黄精15g,白芍15g,山碴l0g,太子参30g,淮山15g,黄芪20g,甘草3g。
2.7 湿热内阻型:胃脘胀满,疼痛,胸闷纳呆,口腻1:3苦,泛恶。舌苔黄厚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5g,山栀lOg,厚朴l0g,姜半夏lOg,淡豆豉lOg,石菖蒲lOg,干芦根lOg。
2.8 瘀血停滞型:临床证见胃脘部针刺样疼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3 讨论
胃脘痛病位在胃,与脾、肝、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清气,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正常,则无疾也,病时则生理功能紊乱,气血、津液、水湿运化障碍,阻滞为瘀,郁而化热,胃失和降导致胃脘痛。调治使其恢复生理功能正常运行,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浊气得降,清气才能上升,升降有序,气机和顺,自无壅滞之患。通降方法主要包括疏利,祛瘀、化湿、泄热、降逆、消积等。因此在治疗时首先抓住主证,辨证分型,审因论治。本研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每型症状比较复杂,在诊治时将所得的复杂资料认真分析,综合找出证的产生原因、部位,从而抓住主要矛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胃脘痛的发生常与情态失调,饮食不节密切相关,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精神、饮食的调摄非常重要。防止暴饮暴食,以清淡易消化伙食为宜,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并尽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参考文献
[1] 周挺灿.胃脘痛中医辨证论治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0,9:177.
[2] 谷守敏,蔡春江.胃脘痛辩证浅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76.
[3] 王兴志.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诊治简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育.2010,8(12):71.
作者单位:214534 江苏省靖江市新丰卫生院
(上接第308页)
1.4 心理护理:骨折患者因活动受限,治疗时间较长,或担心肢体残疾,而常常表现出不同情绪及心理变化。在护理过程中,应多给患者安慰和关怀,解释长期卧床应注意的问题,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2 科学指导功能锻炼
2.1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疗法。它可以进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使患部获得充足的养料,有助于加速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先向病人宣传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运动锻炼。
2.2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骨折愈合进度、功能锻炼后的反应等各项指标不断修订锻炼计划,增删锻炼内容。
2.3 一切练功活动均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损伤软组织的逐步修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增强。具体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股骨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2)骨折中期,经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趋于稳定。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多,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3)骨折后期,骨折临近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2.4 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
2.5 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加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尺桡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胫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运动。
3 体会
蒙医正骨手法治疗骨折不同于手术治疗,蒙医骨伤很重视膳食治疗、推拿按摩和护理,因此,骨折患者在行正骨手法治疗期间,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抓好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卧床护理、饮食及起居护理,指导功能锻炼等多个环节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