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学习心得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1: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

篇(1)

一、丰富美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优化美术欣赏教学手段及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美术教学发挥高效性的特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分组合作探究、故事教学法等。例如,在学生《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教学中,教师结合了故事教学、情境创设以及问题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分别将欣赏的重点、难点传达给了学生,让学生记忆深刻。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古代山水画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地实现了临摹式鉴赏,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高点,课堂教学氛围异常火爆,学生都纷纷讨论其艺术效果,从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美术欣赏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凌驾于实践教学基础之上,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言传身教。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那些经典的美术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带领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在此基础上,欣赏作品所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和体验,做到真正领悟到作品中作者的感受。例如,在对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实践欣赏中,学生首先对该作品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多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作品,然后在与波提切利的心灵碰撞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寓意,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篇(2)

美术从视觉上获得美,而音乐从听觉上感受美,通过美术、音乐可培养学生从图像与声音两个侧面去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美术与音乐在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意境方面的创设都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么如果将现有的音乐和美术课程加以高度融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美术的领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音美一家,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先让学生讨论,应该给这张画起一个什么名字,大部分学生都起《老农》这个名字,但又不知道是否确切,很想知道答案,因而心理上产生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听民歌《父老乡亲》,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学生的感觉更加直观,再加上老师的解说词,便从画中的老农形象联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又联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从这一情感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体会出为什么这一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

二、语文与美术教学

诗文与绘画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培养书画才能往往先从学诗起步,以诗文修养作为基础来促进书画技艺的提高。画家吟诗写诗主要是感受诗人的情怀,这样能提高画的造诣。比如,《深山藏古寺》的构思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僧在山下河边汲水……没说古寺,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回古寺了。这也是实中有虚。人们自然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从上面两则故事中可以看出绘画与语文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说,语文与美术教学也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造诣,哪能把诗中表达的意境“跃”然纸上呢。

三、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

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使用网络教室授课的最大感受就是课堂的容量大、进展快、效率高。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是利用光盘与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观赏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趣,然后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让学生在惊喜愉悦的环境中完成美的联想,最后,利用金山画王软件的绘画功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进行美的创造。对于海底环境的布置,我是让学生找计算机中现成的图片资料贴上去的,然后用喷枪将色彩进行柔化、过渡与衔接处理,这样便捷省时,然后再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海底设想。

四、历史与美术教学

美术的创作和鉴赏是复杂而开放的,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种族、文化、观念、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心理,体会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就拿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来说,它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以连环长作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何许人也?他原为北海人,出身官宦名门,投南唐后屡献国策却不被信用,面临北宋大兵压境,苟延残喘的后主李煜自知无力回天,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闳开,与宾客纵情嬉游,藉此表达对于政治了无兴趣。《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让我们从这个美术作品中深切感悟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

五、数学与美术教学

篇(3)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有效实践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教学活动安排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有:① 自我定向。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 自我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③ 自我评价。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节。④ 自我调控。面对学习目标能寻找学习差距,考虑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 自我激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下面是高中欣赏课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教学设计,从中可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教学目标】

① 认知目标:欣赏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 ②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作画的背景,感受作品传达给我们一种沉重、同情、忧虑感。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② 难点: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

① 教师准备:欣赏课件;②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俄罗斯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重点了解画家列宾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① 体验:对作品进行造型、构图、色彩、肌理、线条等画面形成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②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课件演示中、在体现主题的背景音乐下,静静地欣赏名画,感悟作品的美。

(3)新授。① 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② 理解:推测美术作品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③ 教师提问: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④ 评价:判断出作品的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等。⑤ 教师提问: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

(4)小结。教师对作品做出较为恰当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讲解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和肯定,以肯定的态度对学生的感受作出积极的回应。

四、延伸活动

学生欣赏活动结束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同伴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为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提供交流的平台与发展的空间。

此次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学生提出了多种观点,他们的感受也是独特的,甚至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二、在美术欣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反对只讲过程不讲成效的形式化追求。美术欣赏课中,研究性学习同样存在时间长、进度慢、有随机性、教师难控制、有时达不到预期目标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在教学中持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研究活动的展开,又要照顾学习的效率,注意提高研究的成效。

(2)反对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极端化主张。提倡研究性学习,并非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把握住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如画种分类知识还得通过教师以较直观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提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长远性做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参,需要重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美术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4)

一、思考

(一)传统美术欣赏课的局限

传统美术欣赏课多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难以拓展;上课时更多的还是沿袭传统的教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三步骤进行,这样的课偏重于理性分析,形式上过于僵化,近似于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填”“灌”,学生死记硬背,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同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无形中被剥夺了自主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自然就逐渐丧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是当今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篇(5)

传统的一支粉笔和一面黑板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美术教学,教师一人独尊的地位也需要得到改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改变美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从美术作品中寻找真实性和艺术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美术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基本的技能技法,最终能够通过一定的材料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二)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信息技术的引入让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得到巨大的丰富。首先,“电脑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多层次、全方位的视觉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其次,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模拟真实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有利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审判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第三,网络技术的引用促进了多种资源的共享,缩小了人与人的距离,给学生的自学和随时接受指导创造了方便条件。

(三)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计算机软件设计出传统绘画无法实现的美术作品。现在常用的绘画与设计软件比较多,应用广泛且操作简单的有:Photoshop、微软画图软件、Flash、Express等,这些软件功能强大,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教学的特点

(一)学生更自主

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自主地位的确立,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在的美术课教学并不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而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二)互动性加强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美术教学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教室以限制,不受时空的束缚。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传输作品、图片和各种资料,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也可和其他地方的学生、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这些便利条件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更加开放

信息技术环境下,让美术教学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把空间无限制的扩大,体现了美术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学习需要的大量信息,也可以和教师、领导交换文件和资料,让教学的成员不再局限于本班学生与美术教师之间。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教学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上好美术鉴赏课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好的美术作品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美术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美术的示范,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美术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把美术作品进行扫描,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全体同学来共同欣赏,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别人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作品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

(二)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

绘画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教学之后,让给画的方式更为丰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绘画兴趣。“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2],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展示出来。

(三)为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篇(6)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1999年成立,目前学校有教学班44个,学生2400多人,专职教师170人。学校本着“让学生各得其所地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将艺术定位为特色教育以促进学校发展。

在美术特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率先实施美术模块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验。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在推动模块教学课程实验中,能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和要求,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我校新课程美术教学目标和任务得以顺利实现。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不仅对普通高中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实施美术模块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且有效提高了学校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的美术高考年年都走在全市的前列,彰显了学校美术特色教育的成果与魅力。

一、设计富有学校特色的美术模块课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我校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系列内容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下表是我校美术课程设置的方案:

备注 1.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重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2.课程开设既考虑高一年级选修美术,高二选修音乐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1.在时间的安排上,保证每个学期安排18个课时给每一个教学模块。

2.在功能室的安排上,尽量调配好美术班的专业课和模块课教学的冲突。结合功能室的布局,根据学校现有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开设一些不用功能室的美术模块,如工艺中的剪纸、工艺制作、篆刻等模块。

3.课程的开设方面,结合专业教师自身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比如漫画、剪纸、国画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在班级的管理上,我们主要采取行政班教学的模式,这样既方便了管理,又避免了走班所带来的功能室短缺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兴趣,采取了学生社团的形式走班教学,让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模块。

二、加强资源配置,为模块教学提供保障

硬件方面,学校优先保障美术教学功能室的需求,安排了专用美术室作为美术教学及模块教学使用,为美术模块教学购买相应的器材设备。在版画方面提供了版画机及学生用的木板、刻刀等器材;在泥塑方面,购置了教学相关的转盘、泥巴等用具;在篆刻教学方面,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工具书、刻刀、石头等工具。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将逐步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内开设全部美术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软件方面,学校制定了美术特色发展规划,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每年学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进行考核,包括“四个一”,即一节公开课、现场写生一幅素描、一幅色彩和一幅速写作品,并进行评奖;每年举办美术教师个人创作作品展;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外出写生、交流学习;美术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等相关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措施,加强软件的建设。教师们不仅美术基本功扎实,且各具特色,能开设相应的模块教学。

三、充分挖掘资源,有效实施模块教学

1.合理利用与开发高中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模块课程的开展由于受师资和设备条件的影响,在课程的设计上具有多样性和弹性。现阶段我校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设备条件开设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部分课程。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我校美术教师积极主动地利用和依靠本地资源,根据学生、学校和本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创造,广开思路,发扬创造创新精神,尽可能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拓展、丰富教学模块,并寻找更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我校地处森林里的城市,草、竹、石、金属、塑料等各种废旧物品容易找到,教师就充分挖掘利用这种资源,开设了以综合材料为主的立体工艺制作课程。

2.创设艺术情境,拓展学生实践能力

依据学校创建人文校园、艺术校园、数字校园、安全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美术作品展示场所,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如宣传栏、海报设计、校园景观设计、走廊的壁饰美化等。同时,充分发挥好学校每年艺术周这个平台,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服设计、会徽设计、艺术主题设计等,提高学生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此外,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开展社团课外活动。通过这些平台,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模块选修课程中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空间。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我校以走读生为主,几乎每个家庭都已经买了电脑,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业余学习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的资料,拓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鼓励学生制作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制作艺术贺卡,并利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作品写学习心得等。

四、探索合作、探究、自主的模块教学模式

如何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加有实效,一直是我校美术教师研究的课题。

1.美术鉴赏教学。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较多的还是应用常规的讲授式教学。除此以外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或者在讲述美术鉴赏的过程当中因地制宜地将当地的各种文化设施、展览场所和我们的美术鉴赏课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模式,即先让学生分组挑选教材上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然后根据课题创设个性化的课堂情境,学生可以扮演教师角色,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自觉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技能、技法课传授方面。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互助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模式。

(1)书法、篆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民族审美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书法、篆刻与其他美术模块教学相比,学生平时接触得不多,而且初学起来也很枯燥,在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到明显的进步。针对这种状况,授课之前我们安排一至两节课讲一些基本常识,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尝试让学生刻出自己的姓名、生肖、格言等其感兴趣的东西,使其享受学习成果的乐趣。至于其他的一些技能,比如用笔、怎样创作、如何用刀、如何鉴赏、如何了解各种书体、各种字体的基本知识等,全部融入到具体的训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学习书法、篆刻的兴趣。

(2)设计、工艺美术教学是领域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个科目。学校开设这个工艺课的教学,让学生制作出美化生活的工艺品,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周密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专心、细致的良好习惯。在工艺课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编织、剪纸、张贴和各种各样生活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这样的结合利用,通过学生灵巧的双手能够做到“变废为美、变废为宝”。

(3)绘画、雕塑教学模块。在绘画方面我们开设了素描、速写、版画和漫画的教学,让学生体验绘画品种的丰富、不同绘画门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的着眼点都是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版画的制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一丝不苟的态度,渐渐地培养了学生严谨处事的态度;在漫画题材的选择上面也主要偏向于人物,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或自己的家长、老师,把观察结果用一种夸张、变形的手法画下来,这样学生将体会到自己作品的快乐。雕塑的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动手体验,调动其创造性思维,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建立多元开放的模块教学评价机制

1.在鉴赏课方面。评价主要就是符合教学实际,多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并通过学期末总结进行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2.在技法课方面。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还采取了多元、开放、生态的评价机制。学生的作品,学校会定期在全校或全市展出,并让观众投票进行评价;也邀请家长和社会同行一起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被推荐或大家认为好的作品,在学校建立个人挡案,把作品留校收藏,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无论是欣赏还是技能操作课程,我们最后的评价方案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考核: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业的完成质量、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参与。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在美术模块课的教学上颇具特色,学生来上美术课没有压力和负担,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课堂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新课程、新教材仍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因此,我们会继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创新,探索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有关美术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3.3)

篇(7)

构建主义通常译为结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最先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每一个认知活动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关于学习方面,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可以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

这一认知理论的实效性怎样?也是近些年教学改革中常常提到的问题。源于一次担任省级新课比赛的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认知构建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尝试,通过对教学实践效果的考察与参赛获一等奖的情况看,此课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肯定和好评。本节课主要注重了教学过程处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情景导入、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赛教师选取的课题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了古今中外美术家的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多幅作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美术家对生活的特殊观察以及美术家的独特表现形式。重点是美术作品中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文化背景)。难点在于如何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之间的比较探讨,进行深入浅出地学习,了解“美术家的视线”的独特性,从而获得审美感受。那么,如何在这一节课中把教学内容整合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呢?

在对此课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外,还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综合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最终定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案。

1对本节课进行主导思想定位

虽然是一节参赛课,不是为参赛而参赛,而是利用参赛这一契机,对新教材进行一次教学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的机会。所以,对此课首要的是定出参赛的主导思想,确定以认知构建为载体,突出教师的主导位置,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意识,但又要防止搞成表演课。既要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体现出教改的基本原则。唯有这样才不悖于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新教材。

2研究教学法

研究教学内容,研讨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所选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尝试运用构建主义理论和比较教学法,充分确定教学思路,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整理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具体化。随后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使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进行教法整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把教学过程设计为:1、情景导入;2、呈示学习主题;3、提出学习要求;4、分组讨论学习;5、交流学习心得;6、深入探究和教师课堂小结六个方面。又根据构建主义原理,结合教材特点,再把以上六个步骤溶入到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之中,即:情景(1、2)――协作(3、4)――会话(5)――意义构建(6)。

3认知构建的具体化实施与效果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各环节中问题的有效解决,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既要突破旧的教师一人堂的教学模式,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样式,让这节课给人也清新明快之感是其目标。为此,以下三个环节的具体化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3.1发挥艺术学科的特性,创设独特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教学环节:情景)。

情景是形成学习内容的具体背景,是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学习设计不仅要考虑学习目标,学习步骤,还要把创设情景看作是学习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节课中情景教学特别设计为:文学聆听、音乐想象、绘画可视三个情景;即:文选《荷塘月色》――音乐《星空》――绘画“月夜”。通过情景设置发挥学生视听的感观刺激作用,了解学习背景与内容的关系。伴随着音乐,朱自清月夜下的《荷塘月色》节选片段朗读视频,增添了情景氛围,抓住学生对已知的“月夜”的感受,启发学生的思维,“随着月……罢了”;学生的思维随之活跃进来。第二个情景,看一幅“星月”图片随后让学生闭目,聆听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一个月夜或星夜的情景,随后分别讲出不同的经历感受与同学交流,例如美好的、伤心的、忧愁的、痛苦的经历等。同时,设计由两名学生分别用色彩或简或繁的描绘出自己心中对“月夜、星月”的感受,再把所画的构思和意境讲述出来,分析两幅画的共性和区别,让同学们分享,以达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悟。

篇(8)

1.2课外拓展鉴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应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艺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第一,网站建设。开发专门的公共艺术校园网站,设置政策文件、艺术风采、艺术知识、资源下载、艺术沙龙等板块。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内外艺术信息,学习先进的艺术理论知识,并通过留言板块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群,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心得。第二,微课建设。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其以流媒体形式展示了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短小精悍、活泼新颖的特点使学习者可以达到自我学习的最佳效果。艺术实践活动不能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也需要课内外的紧密结合,使实践与理论相对接,做到学以致用。艺术社团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组织,同时也是带动其他学生参加艺术训练的主力。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社团活动,对于在艺术社团中有突出贡献者可以在三好学生及各类奖学金评定中获得优先推荐。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2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艺术教育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保障。课程评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对课程过程的评价。广义的是以课程评价来分析教学的有效性、学习环境、课程合理性、学生取得的进步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涵盖课程设计评价、课程需要评价、教材教学成果评价、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由于公共艺术课程有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几方面的教学工作,这种特定的教学形式就需要学校加强管理,采取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督导部门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模式。以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反馈情况、教学思路创新等方面为基本依据,同时结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水平,通过综合角度考核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3外引内培,建立高素质师资团队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艺术师资团队是艺术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各院校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配备足额的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社会艺术团体和外校艺术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形成公共艺术课程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发展,必然要依托于科研工作,在科研中完善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共融共进、互补发展。因此,学校要积极动员和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并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推进公共艺术课教学动力,及时解决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实际,凸现办学特色。

篇(9)

二、对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一)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过于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篇(10)

美的教育离不开美的校园。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新塘镇逐渐繁荣起来,但也造成当地居民精神文化的缺失,一些家长素质较差,导致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并存在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等缺点。

现代农村学校应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农村人。学校从校本实际出发,顺应孩子天性,在校园规划中,注重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孩子摒弃陋习,用美的教育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

学校在每层楼的廊道里,错落有致地布置了古代先贤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吸引路过的师生驻足欣赏;制作名人大型雕塑,以透雕、圆雕和浮雕等艺术形式,展现孔子、范仲淹、王羲之、鲁迅、华罗庚、达·芬奇、爱迪生、牛顿等名人先贤的独特气质,并配以生平简介和名人名言,分区置放在校园的绿树翠竹之中;校园内的每一小景点都立有艺术石,上面或雕刻着名人名言,或作名著导读。每天饭余课后,学生便徜徉其中,或做作业、或运动、或背书、或切磋琴棋书画、或讨论人生,与圣贤对话,灵魂得到净化,文化的厚重气息驱走了学生内心的浮躁。

二、遵循认知规律,寓美于学

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提醒,则学生自感有无穷之乐趣。”学科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社会美的认识过程;在自然(科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美的认识过程;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艺术美的认识过程。学校倡导教师挖掘学科中美的元素,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学科之美,在美的体验中内化学科知识,提升感受美的能力,寓美于学,以学养德。

例如,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味,更担负着基础性、文化性和民族性使命,具有关乎中华文化兴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语文学科组注重结合时代需要,将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如诵读《弟子规》等,引领学生在欣赏和诵读经典美文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领悟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等人文思想,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充盈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教材语言或充满诗情画意,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激情澎湃;而教材中所配置的各种中外名画、漫画、物象图、写意画等,更是形神兼备,美不胜收。政治学科组在集体备课和研讨中,倡导教师注重挖掘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其中所蕴藏的爱国情、民族义、父母恩和社会公德等道德内涵,从中引领学生求真、向善、求美。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学校创新教师学习机制,确立了“教师学习培训是一种责任”的理念,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并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战略,取人之所长,为己所用,促进教师成长。

“走出去”,学校选派中层干部和班主任赴杭州跟岗学习,英语骨干教师赴北京、河南等地参加“全国中学骨干英语老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音乐老师赴浙江绍兴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节”观摩学习,等等。“学成归来”,学校还会组织老师们开展学习心得交流,用“带回来”的先进理念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请进来”,学校经常邀请教育管理专家、艺术教育专家、德育专家、广州市教研专家、名校长等来校作专题报告会,上示范课等,传经送宝。高质量的学习和培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有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引领学生在美的学习中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注重活动体验,以美养德

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在体验中获得道德判断能力,顺利实现自主成长。学校开展了“以美养德”系列活动,寓德育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真善美,培养优良品质。

例如,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组建了校园合唱队、舞蹈队、书画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为学生构建心灵乐园。每年,学校还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节、体艺节、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和创造力的平台。

3月是学雷锋月活动,学校组织各班自编黑板报,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的事迹,用发现的眼光寻找身边的“小雷锋”,人人从小事做起,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社会美、人物美。学生们积极响应号召,不断挖掘和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班级的黑板报变成了美德宣传栏。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懂得了美德就蕴藏在点滴生活中。5月,学校组织了母亲节征文比赛,号召学生观察母亲的一天,与母亲谈心,共同回忆成长过程等。学生在认真了解母亲美丽的内心世界后,深感震撼,更加理解了母亲博大的胸怀和养育自己的艰辛,懂得了感恩和责任。征文比赛中,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同学们争相传看,受益良多。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欣赏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真善美,学会创造美的生活。

教师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让老师们畅所欲言,说出工作的困惑与烦恼,交流心得和经验,激励教师们发现教育之美,为老师们创造自己的心灵家园。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教师们在观点碰撞中获得了新的灵感,在疏解困惑中重新注入了工作的激情与动力。

上一篇: 商场年会工作计划 下一篇: 本科自动化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