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心理辅导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1: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有利助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宏观探索上[2-3],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以及督导方面具体实施过程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将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6.51.082

1 研究背景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其他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得下、睡得香(38%)。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是很乐观,有过心理方面问题的大学生竟占90%以上,可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根据对H学院2014级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本次测试采用心语心理测试系统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014级全体学生共1636人,实测人数1621人,参与率为99.1%。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220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 13.6% ;其中有重度困扰的学生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0.31%;有中度困扰的学生21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13.3%。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已经意识到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已迫在眉睫,由于学生人数多,范围广,独立院校老师少,仅靠几名专业老师心理辅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学生自主的力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来进行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疗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2 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独立学院的实施现状

目前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与大量学生需求广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师少生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单一和内容窄化等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

根据摸底调查,独立学院H学院现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有6人,大学生专职辅导员老师34人,校心理协会现在共有234人,学生会心理部有17人,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有7人,系朋辈心理负责人5名,班级心理联络员有123人,寝室心理联络员有1127人。H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自2013年开始构建,目前为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分别是校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协会、校学生会心理部、校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班级心理负责人―寝室心理联络员。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正在构建中,主要由心理中心老师负责,采用每学期一期(四次课)的心理知识培训,由校朋辈心理辅导小组通知到系朋辈心理负责人再到班级心理联络员,让有意向加入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的同学报名培训,培训合格的成为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从而对同学们在朋辈中进行心理辅导。

H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分两种途径对被辅导者进行心理疏导。第一种途径是由深入每个寝室的寝室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调节寝室成员的各种心理困惑,不能处理的再由班级心理负责人协助辅导,如果仍不能处理则转介给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最后上报校心理中心。第二种途径是直接由被辅导者在校心理中心辅导,辅导员由各系朋辈心理辅导干事轮流值班构成,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转介给校心理中心专业老师。现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构建,朋辈心理辅导在H学院中已初见成效。

3 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的应用效果

3.1 人际关系敏感性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得他们获得了来自朋辈同学的关爱,通过朋辈的心理辅导,他们想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朗。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关爱下,他们的偏执情绪和敌对情绪有所缓解,人际关系敏感性也有所缓解了。

城市建设系系大二张中媛“我父母离婚了,我经常会抱怨生活。然后我去找寝室朋辈小组长交流,她就会来安慰我,父母离婚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把他们的事情都压在自己身上,自己要过快乐的生活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对于这个问题也不再这样偏执地看待了。以前爸爸妈妈那种敌对的状态,致使我自己在恋爱和人际交往中有时不敢相信别人,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对我的关爱。现在我也加入了朋辈小组,是朋辈小组的系组长,我觉得自己也要多帮助别人,来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同学从中受益,体会到朋辈小组的关爱”。

3.2 紧张和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获得了多种处理问}的思路,使他们遇到事情不再焦虑和等待,而是主动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成长。

信息工程系大一王书霞“在男生追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他,又不想失去他这个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有点小焦虑,我就跟朋友说,朋友会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我,我觉得自己就多了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人理解自己,不再觉得焦虑了,也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3.3 敌对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了,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敏感性和敌对情绪都有所缓解,从而获得了成长。生物化学系大二李明“自己在家里一直住,来学校了之后就什么都不适应,在家里都是家里供着,来这里竟然什么东西都是公共地用,觉得那段时间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讨厌寝室的同学,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后来跟我们寝室朋辈小组长讲,她一直做我的倾听者,然后开导安慰我。使我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来,我从中收益很大,也去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去辅导别人,同样现在来了大一新生,我也去走近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对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访谈,不难看出,学生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对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困惑、学业困惑等各方面心理调适能力有了增强。他们在有困惑时,都愿意去找同辈诉说,能够求得一种同辈之间的理解和安慰,也能从同辈的经历中学到处理事情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使自己的社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 问题及建议

4.1 朋辈辅导在独立学院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4.1.1 朋辈辅导形式单一,培训形式只是讲座

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的开课形式比较单一,只是培训讲座,且一直是老师对学生单向地讲,讲座完对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讲座收获的程度这种形式。而没有有针对性地对朋辈心理小组成员进行分层级分专业的小组培训和活动,不少学生觉得培训比较枯燥,甚至培训时自己在下面玩手机。

4.1.2 心理辅导地点在心理中心,往那边去的学生怕被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除了学校平时的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外,学生心理辅导一般是在校心理中心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进行,由朋辈心理小组组长和优秀的成员轮流值班。然而,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有心事了不愿意对身边的四级朋辈辅导小组组员诉说,特别是关于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或是自己的私事,他们更倾向于对一个陌生的朋友诉说。然而,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室在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位置比较显眼,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想去寻找求助,却又害怕自己被别的同学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4.1.3 朋辈辅导员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反而使得自己也多了一份挫败感

在访谈的20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这样说 “有一次,我辅导了一位新生,他自尊心很强,不愿意跟我讲,总是一个人。然后我问了他之后,他更多的不是对我说,而是去遮盖他的不好。我觉得无法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有一种挫折感。”朋辈小组成员在辅导别人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欠缺,有时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反而增添了自己的烦恼和心理负担。

4.2 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应用的一点建议

4.2.1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App网络系统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提问App网络系统,学生可以匿名地发泄,或者向朋辈辅导员和老师提问自己的心理困惑。老师和朋辈小组成员可以定期在上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给予关注,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性,又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了解决。App系统可分为咨询版块、发泄版块、互动版块、游戏测验版块。

4.2.2 增强团队横向合作

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加强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横向交流,加强朋辈心理小组的凝聚力,同时采用分团队、分专长教学,如将擅长抑郁情绪调节的分到抑郁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焦虑情绪调节的分到焦虑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偏执调节的分到偏执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敌对情绪调节的分到敌对情绪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恐怖情绪调节的分到恐怖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同时,允许大家传纸条提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形式,将平时辅导过程中的困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然后请专家点评。这样,使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专业素质有一个成长的空间。

4.2.3 增加朋辈心理辅导测评检验系统

增加朋辈心理o导测评检验系统。把普通同学的心理测评量表和朋辈辅导员的心理测评量表区分开来。定期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评。采用专门测评朋辈辅导员的量表(行为计量法、标准化心理测验、调查问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测评,从而进行效果的评估和经验的总结。

篇(4)

[作者简介]蔡晓军(1963- ),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72-02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对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量剧增,工作应接不暇。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及实施工作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章将重点对如何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细化,以便更好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朋辈特点与心理辅导的联系

朋辈,顾名思义,是指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关系是一种相互信任关系,可以安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同辈是指年龄相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人生成长经历,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更易于找到共同的沟通背景,行为模式更易于模仿直至深入的思维方式形成。与专业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间沟通比较轻松,朋辈辅导会用同龄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为学生们剖析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促进良好关系的深入发展。

心理辅导工作重要前提之一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些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当他们遇到困扰时,有50%以上的同学会向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寻求安慰与帮助。心理辅导的实践也表明,对于陌生的咨询环境,信任关系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交谈就能解决的。而“朋辈”之间可以直接跨越关系障碍,为来访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使来访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心理困惑,能够及时得到朋辈的心理帮助。

心理辅导工作能够获取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感同身受。同样的学习经历与社会文化影响的背景,成长历程的共同性,心智成熟的同一性,会使朋辈辅导员容易唤起来访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共同的语言背景下进行交流,易于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易于达到安慰与认同的效果。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目前,关于朋辈心理工作的提法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朋辈咨询”“朋辈辅导”等。格雷和霆多尔对朋辈咨询的定义是“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马歇尔夫认为朋辈咨询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笔者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对能够从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学生进行筛选,经用体验、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等内容的系列化培训后,给予有一般性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理解、安慰情绪、积极鼓励和行为指导的持续性帮助,助其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的辅导过程。

三、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性质的分析

尽管朋辈心理辅导员会协助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解决一部分工作量,但并非能替代大部分的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在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中发现,承担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大学生们,满怀一腔“爱心”对来访学生进行劝导、安慰时,常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其原因是他们对来访学生心理问题性质的把握比较欠缺,与他们缺乏相关经验及专业训练都有一定的关系。专业心理辅导教师不能因为心理辅导工作量的剧增而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全都推给朋辈心理辅导员敷衍了事。要想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性质进行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问题的性质及分类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按照来访者认知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心理疑惑、心理困惑。心理疑惑是针对现实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与自己内心行为判断的标准有不符之处而产生的一种以疑问、怀疑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感受,此时还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但就是感觉会和自己的心理节奏有差距,它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调整自己的认知来解开心中的疑惑。心理困惑是针对现实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与自己内心行为判断的标准有不符之处而产生的烦恼、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感受,此时会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而行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与心理疑惑相比,这样的感受会更难受一些。一般而言,有心理困惑时,可以通过向他人倾诉或与有相同困惑的人沟通会慢慢寻找到解决困惑的途径。

2.心理问题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短期影响和中期影响。短期影响是指产生心理烦恼的时间比较短,一般以一周到十天左右为一个周期。此时心理问题产生的困扰比较单一,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或寻求帮助,很容易就将心理问题化解。中期影响是指心理烦恼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会在十天到一个月之间。特别是环境变化时的适应问题,在时间效应上表现明显,有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成长效应。

3.心理问题从行为表现形式的维度划分,都可以归纳为——适应问题。适应问题是以环境变换为主要特征,其中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等的适应问题。

从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形式上来看会有以下内容:(1)生活环境适应问题。由于生活空间的变换,单一生活节奏的改变,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多数同学对生活环境都会有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得到适应,但会有一些同学心理不适感仍存在。(2)学习环境适应问题。由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丰富性、教学模式的独立性要求,一改往日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环境,因此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多数同学都有非常不适应的感受,迷茫、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的现象呈现出来,也会对学生原来的期待有着重大的冲击,一些学生就此而变得沉迷网络,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3)人际环境适应问题。大学生人际环境的适应包括了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地区之间文化风俗、经济水平、个性特点的差异,会有一些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有时候这类问题也是最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难题之一。(4)管理环境适应问题。大学校园环境的管理以培养自主独立、规则遵守、评价检查为主要管理流程。对于被动遵守惯了的管理模式而言,变得自由,事事靠自觉,没有人管而觉得轻松,却因为个人的不自觉或不独立与集体荣誉之间冲突而产生种种心理困境。

4.按情感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将心理问题分为:负性情绪、过度放松、自我中心等方面的问题。(1)负性情绪:因疑惑或适应等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焦虑、郁闷、愤怒等问题。情绪是心理问题的晴雨表,短时间内解决情绪问题可避免负性情绪的累积效应。(2)过度放松:因迷茫与管理方式的自由化,在学习时间、生活方式等方面过度放松,闲聊、上网、无所事事,时间久了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3)自我中心:主要源于个性方面的因素。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抱怨他人与环境,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只要掌握了以上对心理问题性质的分析,才能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最佳作用,对于疑难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只起少部分的辅助作用。

四、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议

1.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选拔、培训并在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如何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并进行有效性的培训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仅靠大学生群体的热情是不够的。每每到了招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时节,都有很多学生前来报名,还有一些院系推荐学生干部参加选拔,其热情程度令人感动,但并非只有热情就能够开展这项工作,因此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有条件的。一些学者研究表明,适合做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大学生个人应当具有一些必备的素质,笔者在工作中也总结如下:(1)尊重他人,情绪稳定,对人真诚。(2)善解人意,能洞察人生经历并体察别人的感受,平易近人。(3)有社会责任感和自省能力,有同理心。(4)能积极的心理力量,善于正性归因。(5)对工作有兴趣,善于进行人际沟通,有学习能力。(6)善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与帮助。针对选的朋辈心理辅导同学还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一般而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沟通技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原则;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评价流程;朋辈心理辅导形式技巧的使用。

2.建构多样化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并非仅限于个别咨询模式。朋辈心理互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烦恼等各种问题时,他们往往求助于他们的朋友寻求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指导,以及情感上的关心、安慰和鼓励。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1)朋辈心理热线咨询。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人际交流模式的“零”距离,加之虚拟沟通的“去社会化”,方便快捷的咨询热线最容易让学生对一些单一的心理疑惑进行沟通。热线咨询可以为寻求心理疏导的学生提供倾听和支持性疗法,帮助他们宣泄负性情绪,及时化解一些小问题,促进学生个人成长。(2)朋辈心理关系的调解。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问题都具有同龄人的特点,协调简单的人际冲突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必备技能之一。相似的经历、常见的冲突事件让朋辈心理辅导员调解起来会得心应手,也可以将常见的冲突表现形式及心理状态感受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调解方式与技巧的掌握。(3)朋辈心理门诊辅导。心理门诊咨询的一对一的形式,会直接探求来访学生的心理细节问题,保密程度会更高些,这样的咨询形式会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要求更高些,辅导工作类似于咨询工作,需要在督导的指导下进行。(4)朋辈心理陪伴。在调整观念与行为过程中,一些来访学生因心理惯性问题,需要持续性的心理支持与陪伴,朋辈心理辅导员可对来访学生行为问题进行督促与陪伴,并可签订改善计划,促进心理成长。(5)朋辈团体拓展。朋辈团体拓展是以朋辈间心理健康素质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参与并指导的团体活动,使大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换角色,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人生阶段,促进心智成熟。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开展得很普遍,朋辈心理辅导也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既能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专业辅导的效果。这一工作开展期间会不断有一些问题呈现出来,需要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深入思考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朋辈心理辅导人才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固然是延伸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何能够真正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才干,配合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服务于高校学生,让承担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持续进步,成为学生受欢迎的“贴心人”,能够分清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及辅导范围、辅导成效以及辅导形式的多样化是此项工作探索的核心之一。积极探索核心问题,创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必将会使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晓军.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篇(5)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因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美国等高校开始设立朋辈辅导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全体学生。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职业辅导。朋辈辅导机制越来越健全,朋辈辅导得以推广。

20世纪末期,“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词出现在我国大陆高等学校。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朋辈辅导员成为了一支高校不容忽视的助人队伍,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及意义之后,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对培养与恰当发挥朋辈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显得很有必要。

二朋辈辅导及运行机制

(一)朋辈辅导的概念及特点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格雷和霆多尔(Grey & Tindall,1978)对朋辈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学、教学,以及人际间的帮助活动。

加拿大的朋辈辅导中心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高职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者从事心理援助工作,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简便有效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是高职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二)高职学生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高职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制度;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个人成长制度;朋辈辅导员工作运行、成效评估与督导制度;各系心理成长部(含系心理成长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三朋辈辅导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一是朋辈辅导员培训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培训课程与培训新方式。培训一批批心理健康意识强、自助能力强、有助人意愿与能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发挥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朋辈辅导工作运行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方式,应对各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朋辈辅导工作评估与督导机制的研究。

三是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快速反应与联动目标。努力做到班班有朋辈辅导员活动,个个寝室有助人者的身影,学生能得到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让朋辈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一般心理问题能疏导、严重心理问题能识别与转介、心理危机能及时发现与零距离报告。

四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目标。形成专业与非专业、专职教师与学生辅导队伍、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五是整体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营造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生活的适应力、学业的满意度,整体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专业性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朋辈辅导有别于人们的日常聊天与开导。教师应本着科学态度,遵循心理咨询的规律来指导与培训朋辈辅导员。

二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在选拔、培训、开展工作与督导中既要尊重朋辈辅导员,同时也要尊重被助者。在助人中要秉承自助原则,要始终将帮助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放在首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困扰与问题的解决是助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双向负责原则。朋辈辅导员既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被助者负责;督导老师既要对朋辈辅导员负责,也要对被助者负责。

四初步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系部,在全院选拔与培训朋辈辅导员,先对入选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如SCL-90、人格测查,经过三个月的专题培训后,再进行测查,前后对比后确定合格朋辈辅导员,并颁发聘书。

第二,对合格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培训。主要是针对本班与本寝室同学开展工作,熟悉工作流程、体会工作方法、定期汇报工作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案例分析、回访辅导对象等方式,评估朋辈辅导工作并促进朋辈辅导员进一步成长。

第三,前期重点以人文系和花艺系为试点,培养和发现个人成长较快、助人技能掌握较好的朋辈辅导员,推动本寝室、本班、本系部朋辈辅导工作的落实,并在全院召开优秀朋辈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推动朋辈辅导工作有效运行机制的形成,成功后再根据各系具体情况进行推广。

第四,在朋辈辅导员培训中,除进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外,更注重解决学员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员去体悟、去化解、去提升,并完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第五,在朋辈辅导工作的督导中,我们采用周一会诊制,每个心理咨询师分管一个系,分头搞好各系的会诊,就具体案例听取朋辈辅导的感受与个工作汇报。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并引导本系朋辈辅导员继续了解学生中凸显的某类问题,在认知、疏导方法等上面得到提升。然后,专兼咨询师一起对本周会诊交流感受和意见,让朋辈辅导工作有章可循,有师在导,真正让朋辈辅导员在助人中提升了自我,在自我提升中有更多能力去帮助同学,并在学期期末召开一次成功案例交流会。

第六,我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与朋辈辅导QQ群,连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朋辈辅导员,注重平时交流,为朋辈辅导员自身健康保驾护航,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学理论与工作技能支持。

第七,培训朋辈辅导员策划与主持班级心理主题班会与团体训练,这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推动心理主题活动的常态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可行性。我院以前只有4位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心理讲座,只1位老师能组织团体辅导与训练,这对于七八千在校生、60多个班集体,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言,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我们对朋辈辅导员中一部分组织与主持能力强的学生培训其策划与主持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寝室心理沙龙、团体训练,让他们组织寝室、班级甚至院级心理主题活动。通过1年多的努力,各个系部、班级涌现了一批能策划与组织心理活动的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89场。心理主题活动要求达到“三有”:活动前有策划方案,活动中有辅导员与院级朋辈辅导员观摩,活动后有总结提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每年的5月与10月定为各系心理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人负责方案的指导与现场评比。

总之,只要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规律,严格筛选与培训,科学管理与督导,高职朋辈辅导员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为朋友、同辈的心理健康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听———朋辈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朋辈(peer group),指的是具有相仿年纪、相同志向和需求的同辈人。朋辈心理辅导指的是由非专业人员所采取的帮助过程。在帮助过程中不仅涉及同情、理解、支持、开导、接纳等,而且强调从方法、技术等方面提供心理援助。朋辈辅导是分享性、情境性、互的辅导,是一个代级互动双向的过程[1],而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传递行为。

朋辈在没有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时候,凭着基本的“保密、尊重、平等、理解”等专业态度开始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朋辈心理辅导的专业意识也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专业直觉,朋辈辅导早期更多的是凭借着专业意识开始工作。心理辅导是属于服务性的工作,很多服务的需求往往不是在你充分准备时出现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做中学”“在路上”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使朋辈辅导也很适合在高职院校运用。

二、建立朋辈辅导体系的必要性

针对刚进校大学生进行的压力研究显示,当遇到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外界帮助时,学生更多的是向朋友或家人求助。朋辈辅导在同学和朋辈之间发生,重在预防与发现,重视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双方成长,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形式。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一)时效性

在大学校园里,大家通常由班级、宿舍、社团联系在一起。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布在他们中间,时刻与他们相处在一起,年龄相仿、学习和兴趣点相似,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比专业心理咨询师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容易与同学沟通产生共鸣,提供服务的时间和场合更多。在宿舍休息,卧谈会时,在一起吃饭时,可以一起快速沟通与交流。和专业心理辅导师相比,建立信任的时间更加短,也提高了心理咨询的时效性,所以朋辈辅导员的纳悦度高,说服力更强。

(二)直接干预性

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提供帮助的一般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室友等,受时间、地理位置、语言的阻抗影响较小。朋辈辅导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具有准专业的优势[2]。能够更及时、更直接地帮助求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化解问题。对于平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很难发现的问题,朋辈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自己及时的观察第一时间告诉心理辅导老师,从而快速化解问题。

(三)全员性

全体学生通过培训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朋辈心理辅导的队伍中来,每个班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委员,覆盖面广泛。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老师有限,单纯依靠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很难完成全校几千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在学校层面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学生层面,广大学生需要互相帮助和支持。朋辈辅导成员想要胜任这一工作,从道德素质而言,互助成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以及坚定的意志[3]。

(四)准专业性

朋辈接受心理咨询师和督导员的培训督导,从事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开展心理互动交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学生心理矛盾,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助人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历练与成长。美国教育学家福雷乐(Freire,1970)认为参与教育理论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成长。

三、高职新生入校的压力现状

经过调查,高职大一学生入校经历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习的压力和焦虑心理

来到大学,很多学生经历了激烈的高考,远离了时刻提醒自己学习的家人,实现了自己高中时的目标后反而没有目标,随波逐流,平时不愿意看书,不愿意动脑子,拖沓、散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容易分心,学习知识肤浅,没有恒心。一到考试,往往伴随着学习与考试焦虑,经常体验到紧张不安,情绪失控,引发许多身心问题,如头痛、失眠、烦躁等。

(二)对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限制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称青年后期(18―25岁)心理成长的主要任务是亲密感的获得,渴望友谊与爱情,希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可、接纳和关爱。但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发现在寻找友谊和另一半时都包含了诸多限制和偶然因素[4]67。有的同学在高中学习还不错,到了大学发现自己不像高中那么突出,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形成自卑心理,导致自己主观上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形成自我封闭;有的同学个性害羞,在与人交往时有时词不达意,特别在人多的场合更感恐惧,想要逃避,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有的同学自私,时刻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长此以往,往往形成很多心理问题,也不会建立牢固、持久的人际关系。

(三)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

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占20%,而且还以上升的趋势逐年发展[5],国家已为贫困生提供了各种贷款和资助,但贫困生的特点仍然很突出。贫困生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因为生活思想落后,初到城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从未听说,同学谈话根本插不上嘴。有的贫困生,在高中以前一心忙于学习,兴趣爱好比较单一,对手机、包包等高消费品望而却步,看到别的同学高消费,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受到了很大打击,形成自卑心理。但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的同学将国家、学校的资助视为“施舍”,对班级、学校充满敌对情绪;有的家庭困难的学生,宁愿独自忍受贫困的折磨,也不愿意接受学校、国家的资助。

四、朋辈辅导体系的构建,和谐互助的模式

鉴于朋辈辅导的特性与高职新生的压力特性,建立“三位一体,三式联动”和谐互助的朋辈辅导模式(如图1),将指导老师、同辈室友、年级学长三位一体,朋辈伴读、朋辈调解、朋辈心理咨询三式联动。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和谐互助的模式的理念,一是和谐互助强调一种积极改变,积极适应的理念;另一个和谐互助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

(一)朋辈伴读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己的专门技能。对于学习目标的不明确、独立性不强,朋辈伴读对这些学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朋辈伴读应用于新生适应、学习能力较弱、身体残疾等有特殊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辅导。方法就是从高年级中挑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和项目训练后成立互助小组,通过网络、面谈、书信等方式构建立体伴读方式,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帮助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二)朋辈调解

大学生除了睡觉外,70%的时间都在人际交往中。对于缺乏交往能力的一些刚入大学的学生,人际交往往往很困难。因为大学生的交往对象比高中要更加多样和复杂。从学生中选拔优秀的调解员,依靠沟通和调解技巧为有冲突或争端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者的介入和帮助,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朋辈调解对于人际关系不适应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朋辈讨论小组、朋辈辩论会往往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帮助同伴解决问题,提高同伴的交往能力。对于朋辈调解员的素质要求,首先其需要学会倾听;其次需要学会艺术的表达语言,第三要学会运用肢体语言。通过这三个技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轻松化解矛盾,促进同学双方的密切交往。

(三)朋辈心理咨询

朋辈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专业培训、选拔和督导后,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倾听、支持、鼓励等半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问题[4]21。朋辈心理咨询通过电话、网络、书信方式为全校提供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一些学生在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后,经常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于自我认同模糊的同学,通过朋辈心理咨询的引导和行为训练,使当事同学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和调节,从而减轻痛苦,挖掘提升自己的力量。通过心理咨询,使同学知道自己的长处。特别针对刚入大学缺乏自我认同的同学,通过朋辈心理咨询,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进而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篇(7)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却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应对沉重的学习压力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因此大学生群体很容易陷入烦躁、焦虑、自卑等负面消极情绪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为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朋辈辅导被引进大学校园。然而朋辈辅导不是一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没有专业的训练和管理,朋辈辅导工作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朋辈辅导工作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朋辈辅导实施方案为核心,以民族高校为落脚点,综合分析多元文化视角下朋辈辅导工作的开展。

一、朋辈辅导的定义

朋辈具有"朋友"和"同辈人"两重含义,朋辈关系的组成实体是同辈群体,指可以信赖、年龄相近、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相似、兴趣爱好及行为方式几乎一致、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十分接近的一种社会群体[1][2]。

朋辈辅导,又称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辅咨询 (paracounseling) 、半专业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 、朋辈帮助 (peer helping)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 等[3]。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体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4]。朋辈辅导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其服务范围涵盖适应性(跨文化适应、学校适应)咨询、心理知识普及、学业咨询、就业咨询、心理情感沟通、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解决等方面,可以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并促进群体间的相互关怀。

二、朋辈辅导工作取得的成绩

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全程的辅导教育模式,通过内化的途径,把客观的校园文化成果转变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从而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要求[5],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覆盖面广,弥补专业心理教师队伍不足

受条件限制,现阶段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有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展开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开设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室等。总体上采取一对多的开展方式,意图通过广撒网、重点击破的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然而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实行一对一的方式。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6],这一数据正面反应了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紧缺的现实。虽然近几年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朋辈辅导成功实现了专业心理辅导不可实现的全面覆盖,也解决了专业心理辅导不可能主动接触并发现需要帮助学生的不足。

(二)灵活性强,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果

由于朋辈辅导助人者和受助者都是在校的学生,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相比较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在时间和场地等方面优势明显。不必提前预约时间和固定场地,朋辈辅导在学校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易于满足同学的个别需求。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往往具有较强共情心理和亲近感。双方之间年龄相近,体验相似,经历相仿,防御性低、互动性高,在共同的语言背景下进行交流,易于互相理解建立信任关系。且不受年龄代沟和传统师生距离观念影响,可以及时处理较简单的心理问题,使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更迫切或更严重的个案,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三)有利于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能力

助人者和受助者双方在辅导中实现个体亲近的同时,其个人情感和心灵也能得到一定的寄托和安慰。同辈辅导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个体思想走向成熟,行动趋于理智。对个体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价值观、感情观、婚恋观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7]。朋辈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外在助人过程是单向的,表现为助人者帮助受助者。助人者帮助受助者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被辅导者在朋辈互动过程中培养幸福感,体验到温暖、关爱和接纳。正确认识自己,对待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在成长过程是双向的,助人者和受助者都在辅导过程中得到成长。对助人者来说,首先在上岗之前都会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这会增长他们的知识,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着内部的整合,这对助人者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另外对受助者提供帮助也是个人成就感的体现,通过朋辈辅导更可以增加智慧,培养责任感;所以朋辈辅导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针对性强,反应迅速,防患于未然

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要全面贯彻的党的教育方针。稳定压倒一切,在日益复杂开放的社会背景及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生面对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逐年增多,高校发生学生自杀,暴力事件已非鲜见案例。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高校医务人员和高校的思政队伍。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很多品德败坏和违法乱纪的行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出现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而能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或主动向专业教师求助的学生少之又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虽然也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但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所以单单依靠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很难及时发现问题。朋辈辅导员分布在全校的各个班级,每天与同学一起学习生活,能及时的发现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和行动异常,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帮助,进行有效疏导,尽可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并第一时间向班级辅导员报告情况,请求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介入。高校的思政队伍通过朋辈辅导员可以获得学生心理层面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保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朋辈辅导的全面展开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促使大学生在一种无形力量的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鞭策,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基础保障。

三、民族高校中朋辈辅导存在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多元文化交织

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受本民族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影响,意识中都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的烙印。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入学后受到主流文化影响,个体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否定本民族文化追求主流文化,有的消极或逃避与主流文化接触,也有个体既不认可原有文化,又不愿意与主流文化群体互动,还有个体既保持对原有文化的认同,又保持与主流文化群体的互动。所以文化适应的困境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会体现得异常突出 ,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也就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8]。 如孤独,无力,困惑,抑郁,暴力倾向等。

(二)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增多,纵向对比加剧

民族高校中,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较多。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这部分学生教学资源占有比例明显少于发达地区和富裕家庭学生。入学后,周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城市风貌,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与自己的家乡完全不同,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相比,吃穿用度、卫生习惯、个人才艺、见闻视野等都成为他们的短板,纵向对比加剧。如无正确的引导,此类学生会逐渐出现自卑感。而自卑感又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自闭,产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想法,在与他人交往中处处设防、甚至拒绝交流独来独往。这往往会使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承受双重压力,极易导致"社交恐惧症"。

(三)学习基础差距明显,横向对比不平衡

在民族高校招生过程中,A、B、C类地区招生的分数线差异以及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倾斜和照顾,造成了学生学习基础不均的现状。横向对比下,入学后,各类地区学生学习基础差距也许经过老师上课的精讲、学生课下的努力能相应的缩小;但与此类学生相比,部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学自小接受本民族语言教学,汉语水平较差,入学后因语言障碍在理解、表达方面困难重重。我们不难想象,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能从几千万考生中脱颖而出,都会是家乡的佼佼者,班级的领军人,甚至在个人修养、造诣方面都有特长,内心有很强的优越感。但来到大学后,在人才济济的新环境中,他们很快发现原来"一枝独秀"的优势地位渐渐失去,甚至沦为了"人下人", 再加上大学阶段还需面对的课程多,难度高,学习任务重,以及没有特定老师指导,要求自我提升自学能力等多重学习和生活压力下,争强好胜的心理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就会极易产生消极心理,慢慢导致自信心下降,自我评价不客观,甚至自暴自弃,虚伪嫉妒,厌学厌世。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高校朋辈辅导建设策略

(一)严格选拔朋辈辅导员

民族高校是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区"。为了适应多元文化视角下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需要,在选拔朋辈辅导员时,首先要尽可能扩大选拔范围,覆盖到所有群体,招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Cross认为,在选拔辅导员时,要考虑申请者所属的群体,注意选拔者的个人信息,如种族、宗教背景、专业等,每个群体都能有自己的朋辈咨询员,以满足该群体的需要[9]。其次要坚持自愿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收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的学生,从而保证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要在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对志愿者进行心理测试及面试,选出心理素质稳定,生活积极乐观,学习能力较强,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亲和力高,思维清晰,善于沟通,自身善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与帮助,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明辨是非能力,具有包容性且能认识到多元文化会对个人发展产生作用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候选人。最后综合考虑性别、民族、专业、年级、班级等因素确定人选。

(二)重视专业化培训,增强心理辅导基本技能

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准心理咨询",需要依托专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是理论学习,如朋辈辅导基本技能培训,介绍朋辈辅导的意义与内涵,朋辈辅导员的职责与定位,帮助学员增强对朋辈辅导员的角色认同,并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范围以及保密原则等。第二是对辅导技巧的实操训练,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深化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培训的内容可侧重于做一个倾听者、与他人建立关系沟通感情,发现需要帮助的同学,观察评估做出初步诊断,危机干预,适时转介等。最后培训是一个循环性的过程,学习-实践-体验-反思-学到更多-再用于实践。要紧密的将培训和实践结合起来,多做总结,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使朋辈辅导员具备识别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特别强调该注意朋辈辅导员多元文化视角适应性能力的培训。朋辈辅导员对受助者不同的价值观、偏好和应具有包容性,以避免在面对差异时做出负面的判断。

(三)宣传扩大朋辈辅导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使用多种方式宣传朋辈关爱,增强各民族同学对朋辈辅导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修正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知偏差,扩大朋辈辅导在广大同学中的影响力,从而更有效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向学生提供快捷便利的联系方式,使其能更加便捷的求助。如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园广播、电子广告屏、宣传海报、院系新闻、班级专栏、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

开展多样化的朋辈心理辅导形式可以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效果,如朋辈心理热线咨询,以电话或网络聊天的形式对一些单一的心理疑惑进行沟通,及时化解一些小问题。如朋辈心理门诊辅导,以一对一的形式,解决来访学生的更细节化的心理问题。还有朋辈团体拓展、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进而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交流需求。

(四)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督导

朋辈辅导队伍的培训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等必须要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朋辈辅导工作正常、有序和长远的发展。首先学校要对朋辈辅导队伍进行长期的支持,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进行阶段性的督导和培训,不断规范其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如师资培训共享、定期举办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会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督导,可以有效提高朋辈辅导员在人际沟通、分析判断、团体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同学成长并掌握有效的应对技巧。

其次要制定可行的、有效的工作效能评价考核与激励制度,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朋辈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评估项目应包括学生评价、同事评价、督导老师评价、辅导技巧应用水平、是否可以让受助者无顾忌表达、紧急情况反应速度等,评出相应的等级,奖惩分明,保持队伍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于俊杰.大学生宿舍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初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

[3]黄小忠,龚阳春,方婷,李伟健.朋辈咨询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12).

[4]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 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Areas.No.52+[M].Ann Arbor,MI: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ED211904.

[5]单云丽.朋辈辅导对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意义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

[6]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7]王臣兰,李佳孝.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篇(8)

【关键词】 心理疗法;精神卫生;教学;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707-03

Study on Effect of Peer Counselor Psychological Systemic Training in University/

ZHONG Xiang-yang, HU Hao-min, CAI Xiu-jua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4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eer counselor psychological systemic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oun seling and consultation. Methods A sample of 39 peer counselors were evalu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of competence of peer counselor, GSES and SCL-90. Results After the training,the score of competence of p eer counselor was higher than before(P<0.001),while the score of GSES and the total score of SCL-90 were lower(P<0.01).Some factors of SCL-90 scored lower(P<0.05),such a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phobic anxiety,depression,o bsessive compulsory and psychoticism.Conclusion The competence, mental health and general self-esteem of peer counselors show significant impr ovement after psychological systemic training. The peer counselor psychological systemic training is effective.

【Key words】 Psychothe rapy;Mental health;Teaching;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简称“朋辈辅导”)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 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由于具 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较快的特点,在心理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1-3 ]。朋辈辅导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相对专 业心理咨询而言,被称为“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 professional Counseling)。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朋辈辅导实施的重点步骤和关键环节是 有针对性的培训[4-6]。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培训体系成为朋辈辅导工作的 重要内容。本研究依据国外相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设计了较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并通 过评估培训效果探索其有效性,旨在为高校朋辈辅导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华南地区某高校同一学院经过面试初步入选的42名学生朋辈辅导 员,有效人数39人,问卷有效率为93%,其中男生18名,女生21名;三年级学生7名,二年级 学生16名,一年级学生16名。年龄(20.73±1.02)岁。

1.2 研究工具 自编朋辈辅导胜任力问卷,共16道题,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 ,主要调查学生对朋辈辅导工作的正确认知和胜任程度,得分高表示对朋辈辅导的认识更科 学,胜任力越高。该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71,有较好的初步效度,与GSES和SCL-90有 显著性相关(r值分别为-0.57和-0.58,P值均<0.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7],用于测量一般自我效能感,为Schwarzer等编制 ,有多种文字的版本,本研究采用Zhang & Schwarzer(1995)完成的中译本,共10道题, 均为李克特4点量表,总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低。

症状自陈量表(SCL-90)[8],用来复查和评定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共90道题, 分为10类因子(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 性、其他),包含广泛的精神病状内容(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按5级评分。

1.3 方法 按培训计划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包括个人分享、小组讨 论、团体游戏等。课程分10个单位时间进行,每单位时间为3 h,1~2单位时间/周,为期6 周。数据采用SPSS 10.0处理。

2 结果

2.1 朋辈辅导胜任力 见表1。

2.2 自我效能感 培训后自我效能感问卷得分为(16.28±3.59)分,显 著低于培训前的得分(17.85±3.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1)。

2.3 症状自陈量表 见表2。

培训后朋辈辅导员的SCL-90总分显著性低于培训前的得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恐怖、精神病性和偏执等因子得分培训后显著低于培训前,躯体化、焦虑、敌对、其他4 个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朋辈辅导培训体系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培训,朋辈辅导员对 朋辈辅导的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和健康水平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朋 辈辅导培训体系是有效的。此次朋辈辅导培训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 、人格理论和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 辅导员自我成长等部分,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了个人分享、小组讨论、团 体游戏等方式,目的在于初步建构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促进学生朋辈 辅导员自我成长,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表3)。本研究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 [9-10]。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应有3个重点:第一,采取小组或团体培训的形式 来开展,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促进 朋辈辅导员的成长;第二,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初步构建辅导的知识与技能 体系,深入浅出,结合个案和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来展开,促进自我认识,增强对辅导的信 心;第三,运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效果的评估,不断总结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增强培训 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尤其是通过心理测验使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选拔、督导更好的衔接。

3.2 朋辈辅导在高校中的推广价值 有研究认为,朋辈辅导是社会工作模式 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运用,推动了高校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 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自助―助人―互助” 的机制[2]。国内有关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找 帮助,极少数人寻求专业的帮助[11]。所以,朋辈辅导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 12-13],应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如通过朋辈辅导员对高校“三困生”进 行个案工作,可以扩大心理教育的服务对象,相对于专业咨询而言,更能为这些有需要的群 体和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扶植。高校朋辈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员的 招聘、培训、选拔、跟踪、管理、督导等环节,其中培训是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 培训为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证明,朋辈辅导培训体系是有效的,因此,朋辈辅 导在高校的推广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朋辈辅导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 如何在本土实践中发展与创新该模式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致谢:感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3级社会工作专业何丽静、余欣、陈慧 敏、陆静华、林慧贤等同学的协助。)

4 参考文献

[1]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教育评论,2003,6:49-5 1.

[2] 高万红,杨婉秋,马晖.朋辈辅导在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王思斌.社会工 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99-107.

[3] 吴代莉.心理委员制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63 -64.

[4] 李小鲁.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高教 探索,2006,2:12-17.

[5] 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中国心理卫生,2004,18(12):858-860.

[6] 张淑敏.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性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6,83(1) :100-110.

[7]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2-46.

[8] SCHWARZER R,ARISTI B,IWAWAKI S,et al.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 eliefs: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Indonesian,Japanese,and Korean versions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Psychologist,1997,40:1-14.

[9] 伍翔,陈国梁.朋辈心理咨询员训练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深圳职业技术学报,2005,4( 2):88-91.

[10]崔建华,许素萍.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内容与方法研究.国际中华应 用心理学杂志,2005,2(3,4):167-170.

[11]李华香,钟向阳,余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青年探索,2006,133(5) :15-17.

[12]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应用性研究.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9:38-39.

篇(9)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可谓“八面来风”,学生面临适应、学习方法转变、人际关系、就业、考研、情感等诸多问题,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扰不断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辅导需求日益加大。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数量少,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辅导需要,而且有的学生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恐惧,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会别被人看成心理异常,会被看不起;另外,还有很多人也忽略了发展性心理咨询,最终耽搁问题解决和个人发展。设计本方案前访谈了一些高专大学生,他们大部分反馈遇到困惑或者迷失方向时,更倾向于向朋辈寻求帮助,而不会直接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朋辈辅导员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新探索,并且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模式。所以,探索朋辈辅导员的助人能力是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言传不如身教,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他们就要管理好自我,方可有一定影响力和说服力。

关于朋辈辅导员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对其各有阐述,Mamarchev认为,朋辈辅导员指那些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对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我国学者章红兵认为,朋辈辅导员就是指与同学这一群体处于同一等级、同一“辈分”的学生,他们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在同学中从事咨询、服务、帮助、引导等工作。朋辈辅导员是一支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绝大部分是学生干部或党员,以活动、沙龙、讲座、心理测试、媒体宣传、游戏、个体关注等多种实践形式,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对大一新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辅导,旨在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大学生发展与成长;我国学者杨秉钧认为,朋辈辅导员是指与被协助者同年龄或年龄稍大之半专业助人者,具备助人技巧来协助其他同学适应环境,促进学习。

关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界定本文引用屈善孝的观点,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身体、心理、时间、信息、思想和行为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知、自我计划与组织、自我监控、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从定义中可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当前,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讲座和建立各种制度上,而考虑让大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提供自我管理水平的培训形式较少。另外,当前在关于朋辈辅导员培训的研究中,关注朋辈辅导员技能放面培训的比较多,而关注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方面的培训较少,尤其针对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几乎没有,朋辈辅导员是一支优秀的队伍,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在同学中从事咨询、服务、帮助引导等工作,他们本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就很重要,他们要做好自我管理,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才能更好的影响和帮助同辈个体完善自我。只有他们很好体验这个成长过程,才能将这份成长的快乐分享给同辈个体,而高专院校学生更关注技能学习,对个人成长关注的较少,所以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而以往对朋辈辅导培训的多以讲座、上课形式来组织,形式比较单一,采用发展性团体辅导的形式来进行培训的研究较少,而团体辅导在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和某些心理障碍方面,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咨询形式,所以本文设计了此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方案设计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性是积极的、向上的,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潜能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个体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个体能对自己负责,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他们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因此本方案设计借鉴其观点,相信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条件,积极挖掘成员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很好的自我管理。

三、方案设计的原则

根据团体辅导的原理和辅导所达到的目的,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重点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此表为团体辅导方案的摘要

1.发展性原则。通过团体成员的交流与分享,使团体成员个人素质提高,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管理上。

2.主体性原则。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成员得到最好的成长。

3.体验性原则。通过活动形式,使成员全员参与,成员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成长的快乐。

4.活动性原则。本方案主要以活动形式进行,区别于平时书本学习,提高成员的兴趣性,进而使成员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得到更好的成长。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

通过实施该方案,希望达到的总体目标,概括为以下6条:

1.领导者营造温暖、开放、团结、平等、真诚的气氛,无条件地接纳团体成员,使成员在团体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2.通过团体辅导帮助成员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这样他们才不至于把他们个人的问题带到咨询和辅导中,在此基础上成员才能更好的保证心理咨询师中立的原则,进而客观的解决朋辈个体的问题。

3.引导成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成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才能影响和辅导同辈个体去规划他们的未来,从而不会盲目的过大学生活。

4.使成员能调控好自我,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偏差和错误认知,不断自检,有个和谐的心理内环境才能更好影响别人,同时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及时排解成员在辅导中所遇到的困难,给成员好的督导,及时清理成员的情感垃圾,及时调适成员的困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倾听朋辈个体的问题,用心解决朋辈个体所遇到的问题。

6.引导成员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不断在生活中检验,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

(二)选择成员,组成团体

通过贴海报、发宣传册、广播校园网等方式,向同学们广泛宣传,吸引有意向的朋辈辅导员报名,通过面试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筛选出个人成长愿望强烈,希望在团体中获益,性格开朗,有较好心理学知识基础的朋辈辅导员组成团体。

(三)团体活动的效果

本方案的效果是通过成员反映和评估两个过程来体现,现场活动及时回馈成员的感悟共同成长,及时记录,并且领导者及时自我总结;评估是通过成员自我改变量表和自我总结来完成的。

五、方案实施大纲(见上表)

参考文献:

[1]Mamarchev, 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工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 M工:ER工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 ED 211904.

[2]章红兵.朋辈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32):269-270.

上一篇: 水利工程施工总结 下一篇: 编外人员离职报告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