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蔬菜检测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大中型公用设施与市政工程,以及新建城乡住宅建设飞速发展,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而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骨架,因此钢筋材料的性能对建筑物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一名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角度,对建筑用钢筋的检测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2、钢筋检测标准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建筑钢筋必须满足的检测标准主要有:《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冷轧带肋钢筋》GB13788-2008;《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2010;《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2010。
3、钢材送检取样
3.1 取样人员在取样前,应先检验成品表面质量与几何尺寸,确认表面质量与几何尺寸均是合格,方可进行取样。
3.2 钢材取样的方法、取样数量和试验方法应按下表规定进行:
产品 检验项目 取样方法 取样数量 试验方法
3.3 经试验如有某一项试验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时,则可以从同一批中再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目的复检。复检结果(包括该项试验所要求的任一指标)即使有一个指标不合格,则这一批为不合格。
4、钢筋检测项目
钢筋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钢筋质量合格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因此必须保证钢筋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否则将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可能导致工程事故。对于建筑用钢筋的主要项目有:钢筋的强度、延性、弯曲性能、重量偏差等方面的指标。
4.1 钢筋的强度
钢筋的强度是决定建筑的结构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一般来说,钢筋强度高的构件比较安全,因此一般采用高强钢筋降低配筋率,但并非强度越高越好。由于钢筋弹性模量基本为常值,高强度钢筋在高应力下往往引起构件过大的变形和裂缝。尤其此对普通混凝土而言,强度过高超过设计上限也没有什么意义。
4.2 钢筋的延性
延性是钢筋变形、耗能的能力,与强度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调查表明,很多建筑事故并非是因为钢筋的强度不足,而是延性不够,脆断而引起的。钢筋延性通常用伸长率表示,即以量测拉断钢筋断口域的相对变形来计算。
4.3 钢筋的弯曲性能
钢筋力学性能的稳定性十分重要。规模生产的钢筋产品强度及延性离差小,均质性好,性能稳定质量有保证。而对钢筋进行二次冷加工,如冷拔、冷拉、冷轧、冷扭后质量不稳定。尤其是小规模厂家的生产,由于我国母材普遍加工工艺粗糙,缺乏有效的技术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检验,质量波动大,不合格率高,往往影响结构的安全。
4.4 钢筋的重量偏差
如果钢筋重量与理论重量不一致,有可能是钢筋直径不满足要求,但也有可能是钢筋存在质量问题。因此,通过对钢筋重量偏差的检测可以初步间接评价钢筋的质量。
5、钢筋检测方法
5.1强度检测
主要通过拉伸试验检测钢筋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①调整试验机测力度盘的指针,使对准零点,并拔动副指针,使与主指针重叠。②将试件固定在试验机夹头内,开动试验机进行拉伸。③拉伸中,测力度盘的指针停止转动时的恒定荷载,或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小荷载,即为求的屈服点荷载。④向试件连续加荷直至拉断由测力度盘读出最大荷载,即为抗拉极限荷载。
5.2延性检测
通过拉伸试验检测伸长率来评价钢筋延性:①将已拉断试件的两端在断裂处对齐,尽量使其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如拉断处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缝隙,则此缝隙应计入试件拉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内。②如拉断处到临近标距端点的距离大于 1/3 时,可用卡尺直接量出已被拉长的标距长度(mm)。但断后伸长率大于或等于规定值,不管断裂位置处于何处测量均为有效。如断裂处与最接近的标记的距离小于原始标距的三分之一时,可采用位移法测定断后伸长率。③如试件在标距端点上或标距处断裂,则试验结果无效,应重新试验。
5.3 弯曲性能检测
钢筋弯曲性能主要通过弯曲试验来检测。冷弯试验是将钢筋试样在规定直径的弯心上弯到90°或 180°,然后检查试样有无裂缝、鳞落、断裂等现象。钢筋弯曲试验在钢筋冷弯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一般应在 10~3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试验温度应在(23±5)℃ 下进行。反复弯曲试验是一种在专用的曲折试验机上对钢丝进行冷弯试验的方法。
5.4 重量偏差检测
测量钢筋重量偏差时,试样应在不同的钢筋上截取,数量不少于5 根,每个试样长度不小于 500mm。长度应逐个测量,应精确到 1mm。测量试样总重量时,应精确到不大于总重量的 1%。
6、检测报告
检测试验机构出具的检测试验报告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内容应真实、客观,数据可靠,结论明确,有检测人员、审核人员和批准人员签字并加盖检测试验机构的印章。检测试验报告的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6.1 检测试验机构出具的检测试验报告均应给出文字描述的结论。
6.2 检测试验报告应加盖检测试验机构公章或检测试验专用章;取经过资质认定的检测项目,在报告的上加盖相关检测项目资质认定的专用章。 经过计量认证的检测项目,在报告上加盖“CMA”计量认证专用章。
6.3 修改已发出的检测试验报告,必须做出书面声明,并以测试数据修改单或重新发放检测试验报告的方式进行。检测试验机构应将修改原因及修改过程记录与原报告一起保存。
7、结语
钢筋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钢筋质量合格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本文对建筑工程中钢筋的主要几项检测内容,包括钢筋的强度、延性、弯曲性能及重量偏差,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介绍,可为相关工程提供相关指导。
参考文献:
二、建筑钢筋原材料的检测项目
(一)重量偏差
倘若钢筋重量和理论重量不相等,可能原因为:钢筋直径没有达到相关要求,而钢筋作为建筑结构的骨架,其粗细程度与建筑整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可能是人为拉长的“瘦身”钢筋,将此种钢筋运用到建筑施工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建筑质量问题,从而触动大众敏感神经[1]。所以,在使用钢筋的时候,必须对其重量偏差予以检测,初步判断钢筋质量。
(二)弯曲性能
通常情况下,规模化生产的钢筋产品,其延性与强度的离差相对较小,也就说明其性能相对稳定。但是,倘若对钢筋产品展开二次冷加工,如冷拔、冷轧、冷拉等处理后,导致对钢筋产品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那些二次加工的小规模厂家,因为其技术管理能力有限,质量检验手段落后,导致加工后的产品质量浮动范围较大,不合格产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三)强度
在建筑施工中,钢筋强度是决定建筑结构承载力的关键所在,强度指标主要包括两个: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一般而言,钢筋强度相对较高的时候,其构件安全性也就越高,所以,在实际施工中,一般均是采用高强度钢筋降低配筋率,但这并不绝对,不是说强度越大,效果越好,这是因为钢筋弹性模量是一个常值,在高应力作用下,高强度钢筋构件就会出现一定的裂缝与变形。在检测钢筋强度的时候,主要采用取样试验法。在现场进行钢筋取样,之后将钢筋样品送到检测实验室展开拉伸试验,以此测定钢筋的延伸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极限[2]。由于现场取样会对钢筋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在选择检测部位的时候,必须是钢筋构件不重要的部分或者不重要的构件。与此同时,在现场取样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钢筋样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尽可能降低钢筋取样对结构的影响。所以,可以将钢筋受力最小的部位定为取样部位,在完成取样之后,进行一定的补强,以此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四)延性
延性指的就是钢筋耗能与变形的能力,与强度重要性基本一致。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建筑事故并不是由于钢筋强度不足引起的,而是钢筋延性不足,导致出现脆断,从而发生事故。一般而言,钢筋延性主要用伸长率表示,也就是通过对钢筋拉断后断口域的变形测量予以计算。
三、建筑钢筋原材料的检测技术
(一)重量偏差检测技术
在钢筋重量偏差检测中,需要在不同钢筋上取样,数量不得少于5个,并且取样长度不得低于0.5米[3]。在检测中,需要对每个样品的长度予以测量,精确到1毫米。在测量重量的时候,需要精确到不超过总重量的1%。
(二)弯曲性能检测技术
在检测钢筋弯曲性能的时候,主要就是借助弯曲试验完成的,其具体过程就是在规定直径的弯心上将钢筋样品弯曲90度或者180度,之后查看样品是否存在断裂、裂缝等问题。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需要将温度保持在10-35℃之间,而针对一些对温度要求较为特殊的试验,可以将温度控制在18-28℃之间[4]。在进行弯曲试验的时候,主要在万能试验机或者压力机上完成。通过试验,不仅能够对钢筋原材料质量呢予以检测,还可以对钢筋焊接接头质量予以检测,从而确保建筑结构符合设计要求。反复弯曲试验主要就是在专用曲折试验机上对钢筋予以冷弯试验的过程。
(三)强度检测技术
在钢筋强度检测中,主要就是采用拉伸试验,对钢筋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予以测定。具体操作如下:(1)当钢筋直径不超过25毫米的时候,其取样夹具最小自由长度是0.35米;当钢筋直径在25-32毫米之间的时候,其取样夹具最小自由长度是0.4米;当钢筋直径在32-50毫米之间的时候,其取样夹具最小自由长度是0.5米[5]。(2)用钢筋标距仪对样品进行标距。(3)在万能试验机夹具上放入样品,关闭回油阀,夹紧夹具,开启设备。(4)对万能试验机的刻度盘予以密切观察,当指针首次逆时针转动的时候,其荷载就是屈服荷载,对其数据予以记录。(5)继续拉伸,一直到样品断裂,此时荷载就是破坏荷载,对其数据予以记录。
(四)延性检测技术
钢筋延性检测,主要就是通过拉伸试验对伸长率予以测定,其步骤为:(1)将已经拉断的样品在断裂处予以对齐,尽可能保证其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倘若拉断处因为某些原因出现缝隙,那么需要将此缝隙计入样品拉断后的标距长度中。(2)倘若拉断处临近标距端点距离超过1/3的时候,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拉长标距长度。但是断裂后的伸长率不小于规定值,无论断裂位置在哪,测量结果均有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感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明确纳入了课程目标,并与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共同构成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和主干。为了落实“四基”目标,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展示以间接知识为主体的科学知识,也应注重通过改变呈现方式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数学观念成分。教材例题以及练习的编排与知识技能目标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怎样体现数学内容与其他方面目标之间的关系,永远是教师一个人在作决定。鉴于此,笔者对小学数学教材空间的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材空间概念的界定
空间,是指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教材空间,顾名思义,就是教材的内在结构及其组成部分。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教材空间有不同的表征形式。教材内的知识一般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显性的、静态的结果性知识,如数学概念、定义与公式、数学方法、数学语言、数学问题等;二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理性精神以及关于知识产生和形成时艰难的探索历程等数学背景知识等,这些隐性的数学背景知识总是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凝聚、投射到具体的数学知识之中,并和显性的数学知识共同构成教材的组成部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终极追求。这两个方面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本文中的“教材空间”主要指向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层面,即教材内在的文化空间。
二、小学数学教材空间设计的原则
1.学科性原则。
每一节课的教材空间都应该是教师在对学科本质和教学核心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精心谋划。“数学学习固然存在与其他学科学习共通的成分,但它又体现着自身鲜明的独特个性。尤其是,数学学习不是‘数学内容’与‘学习行为’的简单相加与拼接,数学教学需要展开数学内容、方法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数学教学需要准确把握数学思维的特点、构成及其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数学教学更要准确阐释数学文化的内涵,从而真正发挥数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与精神对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实现数学学科内在的教育功能。”[1]
2.发展性原则。
数学教学最终应实现儿童充分、自由而完整的生命成长。“在狭隘的学科观念背景下,过分地局限于本学科知识与内容,不仅会禁锢教师自身思想的自由驰骋,也不利于我们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具有雄浑浩博的哲学气质的人才。”[2]数学教材空间不仅要包含数学内容,还应该包含着一定的“超学科性”,这种“超学科性”是基于学科教学而又超越于文本之上的,比如思维要素、学科感受、价值观念等。服从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教材空间应是显性的知识、技能、方法和隐性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的圆融统一。
3.适度性原则。
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材空间的设计必须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从整体上保持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教师对一节课的教材空间应有所取舍,坚持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或以后再为。另外,对教材空间各方面的要求也要适度。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数学教学的“根”,舍弃基本知识的教学,刻意追求观念性成分,教学就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对于隐性的观念性成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不着痕迹、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感悟。
4.差异性原则。
教材空间设计,不仅受教材内容自身内在的文化元素的影响,也受教师个体对教材内涵的把握、教学价值的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理解,不同的思考视角,就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教材空间设计。我认为,对同一节课教材空间的设计,不存在“标准答案”,只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无所谓优劣和对错。
三、小学数学教材空间的设计策略
一节内涵丰厚的数学课源自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深入研读教材,对“教什么”作出深远的谋划;二是深入研究学生,对“怎样教”作出精致的规划。这两个方面都重要,但首先起决定作用的是“教什么”,即教材空间的设计。从保证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出发,在设计小学数学教材空间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还原知识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
数学理解是指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即为什么学习这个内容、所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所学内容与相关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使得他们的数学理解处于不同的水平。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按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事实性水平、概念性水平、方法性水平、主体性水平,对应这四种理解水平需要的“认知过程”分别是模仿与辨别、归纳与抽象、综合与应用、猜想与创造。达到高水平的理解可能要经历前一水平的“过程”,但更主要的是本水平所必然经历的“过程”。[3]例如,学生达到“概念性水平”可能通过“模仿与辨别”,但更根本的是“归纳与抽象”。基础知识扎实应该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高水平理解上。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当学生意识到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虽然比较准确,但记录繁琐和不便时,教师组织学生想办法对原有记录进行改进和优化,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了“3行4列”“34”“3-4”等不同的表达形式。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的“创造”逐步逼近数对的简约、凝练的特质。可以想见,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规定”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而且也会对数学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想”形成有意义的认识。朴素的内容能承载如此丰厚的文化内涵,源于对教材空间的深度挖掘。
2.训练数学思维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的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具有思维训练功能。数学的思维训练功能体现在:数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深刻、更敏捷、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数学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能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在给予知识、方法的同时,数学更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日常思维的新的思维方式(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等),“它为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驱使学生在理解问题时采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的理性精神渗透在意识之中。”[4]因此,在教材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特点,通过设计“有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建构新知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数学地思考。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系数学知识的纽带,也是整个数学知识系统的生命和灵魂,是数学知识赖以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量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一般潜伏于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抓准其与显性知识的结合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数学思想方法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并逐步成长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素质。
还以《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为例。把在具体情境下描述位置提升为用抽象的数对确定位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会为他们以后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后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以验证:从数对的表达方式看,为什么先记“列”再记“行”?记“列”为什么从左往右数?记“行”为什么从下往上数?这主要是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规定相一致;从教材的呈现看,由“教室里小军坐在哪里”的生活事例,抽象为“符号化的图”(用圆圈表示具体的人,相当于格块),再上升到“数学化的图”(例2,把具体建筑物记作点,接近于坐标描述),能看出编者的匠心,即将“座位”平面图抽象为比较形象的“直角坐标系”,建立“数对”与平面上“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设计教材空间时,教师要以理解数对含义为载体,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悟“直角坐标系”思想。
4.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学科感受。
数学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数学可以给予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立体的、多元的。比如借助于数学内容中的“真”,培育学生一种精神——对“公理化思想”信奉的理性精神和以好奇心为基础、对理性不懈追求的数学探究精神;比如借助于数学内容中的“善”,培养学生一种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以及数学探索过程中的务实与严谨、理智与自律、开拓与超越等;比如借助于数学内容中的“美”,孕育一份学科情怀——体验数学的逻辑力量、严谨之美,享受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这些共同丰富起数学教材空间,促使数学以文化的姿态展现于课堂。
【注释】
[1]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研究课题组.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以教材为载体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研究[J].江苏教育,2010(7-8):107.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33.
2.铁路工程原材料质量检测过程中的主要表现问题与处理措施
2.1检测设备精度问题
铁路施工作业原材料的检测精度和设备仪器的先进程度高低有着重要关系,我国目前普及使用的材料检测设备相对落后,不少材料检测精度不高,这也就会造成原材料质检结果出现一定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治理,相关责任单位应争取向上级争取材料检测设备的建设经费,以尽快对设备仪器予以更新,从而才能保障材料的质检结果可靠,增强材料的检测精度,将各项数据的误差控制在可控范畴内,为工程结构的质量性能稳定提供充分保障。
2.2规范取样问题
质量检测人员工作业务繁重,基本工作业务流程执行的工作量较大,往往未能按照行业规范来约束己身,在材料取样工作处理时不够规范,未能依据技术规范进行取样,从而导致了检测结果和实际材料属性检测数值差异较大,无法衡量材料的质量性能是否可靠,针对这一问题治理,工程材料质检人员应能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意义,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以能真正认识到作业原材料的质检工作执行的重要性,
3.铁路工程主要原材料的检测策略探讨
3.1水泥的检测
1)要对水泥原料的出厂信息、规格、等级、仓号、型号等进行验收,同时在复验环节时要重点检查水泥原料的强度、细度、妥定性等指标参数是否可靠,比如,细度检测需要利用负压筛析仪,要确保其压力数值达不到4000Pa,而待筛析程序结束后则要清理筛子与外壳,如若确实见到有试样残留、堵塞在筛网上,则需要将筛网倒置在筛析仪上并盖紧筛盖进行一段空筛;同时,在空筛进行时要掌握好力度,否则会损伤筛网对于筛网进行清洗时要杜绝用弱酸浸泡,否则会明显影响其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对硅酸盐和其普通水泥的细度要以比表面积表示,同时,试块务必要均匀,其制备流程一定规范、严格、标准,首先要经过0.9mm方孔筛,然后要处在110℃±5℃条件下进行烘干1h,并需要在干燥器中完成冷却过程。2)如果检查水泥出厂信息时发现水泥原料已经出厂90d,则需要及时和质检中心组织机构取得联系予以重新质量检验,对于以水泥原料为主的半成品钢筋混凝土,则要重点检查其成分是否存有氯化物存在。3)水泥取料进场时需要控制每批水泥不超过200t,特别是型号、等级、出厂信息都一致的水泥品种。4)对于水泥样本采集工作执行应依次进行不同部位的抽样检查。5)水泥混合料要充分与均匀,且要将检测水泥放入防潮器具中,且混合水泥质量应为12kg以上。
3.2钢筋的检测
钢筋作业材料在进驻到作业现场时,应确保钢筋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指标参数符合相关技术规范需求,同时,在进行样本取样时,要选择同一批、同一厂家、同一等级的钢筋进行检测,以保证检测具有可比性此外,对于每批次的取样样本,要至少选取两根拉伸试件和两根弯曲试件,确保拉伸件长度控制在450-500mm范畴内,而弯曲件则应当控制其长度处在350-400mm范畴内,当然,由于各个单位对于钢筋原料应用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导致钢筋取样的长度检测要求也有所差异,所以具体在取样检测时要结合实际需求并向有关质检机构予以及时咨询。
3.3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凝土指标检测重点是控制其压实非均匀性。实际调查也发现,在发生压实非均匀性的区域一般只是密度小,空隙率较大,但是没有明显的集料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发生在这些位置,虽然混合料级配、沥青含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异,但是其空隙率较大,混合料没有压实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结构,这些区域同样会过早出现各种早期病害,如车辙,松散剥落、裂缝等,因此,对于沥青混凝土质量检测时,一般主要检查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和易性以及耐久性,抗滑性主要考虑磨光值、道路磨耗值等指标参数的检测;和易性主要结合混合料性质、气温变化、工艺条件做好性能检测;耐久性主要未用孔隙率、饱和度以及残留稳定度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3.4外加剂的检测
外加剂是保障各种拌和骨料性能可靠发挥的作业原料之一,具有早强、抗冻、防裂、控水以及缓凝等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在对外加剂质量进行检测时,需要重点考虑检测其抗压强度、抗腐蚀性能、抗冻性能、抗裂性能以及减税率等指标参数同时,在检测外加剂进行之前要获得其厂家生产许可,并出具合格证书等,从而才能检测抗压强度、减水率等重要参数另外,要配套做好必要的适配实验,用以检测外加剂是否具有可靠的适应性。
3.5水泥混凝土
混凝土属于多种骨料制配成的混合作业原料,主要以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制配而成,考虑到混凝土整体性能是否满足桥梁施工作业所需,所以要对其组成原料进行逐一检测。其中,水泥要重点检查细度、妥定性等,至于砂石,则重点检查细度模数和含泥量,即砂、石原料是混凝土拌和的主要骨料,在检测时一般会以检验其细度模数、含泥量、云母含量等指标参数为主,而除却常规的含泥量和云母含量检测,应能重点加强对细度模数的检测,如配套应用筛分法予以检测等。当然,细度模数检验一般会要求其控制在2.5之上;至于含泥量一般不会超过3%,含泥量,云母含量也尽量控制在1%之内;另一种对特殊混凝土的要求如抗疲劳、耐磨等,其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应小于8%。此外,石料又分为印石和碎石,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印石和碎石中都不得掺有树根、炉渣等杂物;同时也需要采用硫酸钠溶液法对其坚固性也要进行测定,尤其是在冬季进行施工时,此项试验必须进行至于水的选用也不容忽视。
一、道路桥梁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工程规划不明确。(2)桥梁的施工质量较差且没有达到工程设计的要求。(3)道路桥梁在实际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出现较严重的病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桥梁的承载能。(4)工程在建设时期,桥梁的施工质量以及实际运营情况都比较好,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仍不能满足承载需求。(5)许多特大桥梁的检测工作仍不到位,而这种桥梁还需要较高的检测技术。
二、填方用土
道路工程根据土的颗粒级别可分为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三种,在选择土类过程中,应根据建设单位的设计文件和具体的工程项目来确定,测试人员应严格要求填方用土的压实度,以保证所填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路基填土不得含草、树根等杂物,历经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对土的可溶性盐含量也有明确的规定,不应大于5%,填土过程中不得用腐殖土、生活垃圾等,否则因为其中有很多不可降解的材料对道路质量产生影响;另外,对于道路工程,除设计文件规定外,一般采用砂性土或粉煤灰等其他透水性材料,碎石土要求一般碎石:土的比例应为1:2,石灰土要求分层打夯,而且含灰量要控制在8%以上;土的其他技术质量标准包括砂土密度程度的划分、黄土湿陷等级的划分以及膨胀土的工程地质分类都应严格地按照国标进行。
三、胶结材料
施工之前,要对水泥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用煮沸法检验其安定性必须合格,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氧化镁的含量不宜超过5%,三氧化硫的含量也不宜超过3.5%,含碱量要通过相应的公式进行测定,烧失量不应该大于3%,了解水泥的各项指标后,要对其进行检验,当氧化镁、三氧化硫、安定性以及初凝时间中有任何一项违反标准规定时,一律作为废品处理。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沥青具有比其他胶结材料更好的粘性、塑性和防水性,是土建工程中重要的应用材料,在道路工程中,沥青主要是和其他材料如矿料及其外加剂混合使用,按一定的比例拌合,铺成沥青路面,因此对于沥青路面来说,沥青质量的好坏、混合料的选用以及外加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路面的使用年限和抗荷载程度。道路石油沥青在存放过程中要采取防水措施,并避免雨水和蒸汽进入,影响质量;液体石油沥青分为快凝、中凝和慢凝;道路用煤沥青的黏度要用道路沥青粘度计测定,重要的是要测定里边所含苯量;以方孔筛为准选择沥青路面的粗细集料,粗集料包括碎石、矿渣、破碎砾石等,粗集料要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不符合规格要求的粗集料与其他材料配合后符合矿料使用的规定后,也可放心使用,粗、细集料在使用之前应进行洁净、干燥,要有足够的耐磨性和强度,其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当粗集料用于公路时,吸水率可到达3%而且应该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沥青混合料中的填料应根据需要而定,当粉煤灰作为填料时,其塑性指数应小于4%,烧失量应小于12%,且用量也有规定,控制在填料总量的50%左右,并由试验确定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力,保证水稳定性的满足施工要求,高速公路、一级路面、主干路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不应用粉煤灰作为填料;对于市政工程中所用到的石灰必须在使用前的两星期加水充分消解,检查消解后的生石灰保留在2.5mm筛孔上的颗粒不应超过40%,消解后的石灰应按先后顺序进行存放,先消先用,进入拌合机后熟石灰,不应含有未消解颗粒。
四、钢材
钢材在工程建设中是常见的建筑材料,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强度等级、抗拉性能、冷拉率与能否承受巨大的荷载密切相关,钢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道路桥梁的质量,进而影响道路桥梁的使用年限,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选择材料和性能测试时,应该严肃认真,严把质量关;热轧钢筋的表面不得出现裂纹、折叠和结疤,但是表面允许有凸块,但不能超过横肋的高度,测验人员要对热轧钢筋进行取样检验,但是要符合相应的规定。
拉伸、弯曲、反向弯曲试验取样不允许进行车削加工,在计算截面面积时要采用公称直径,尺寸测量的精度要达到0.1mm;冷轧扭钢筋的成品要有出厂合格证明,如有必要,还要出示检验报告单,进入施工现场要进行捆扎,并要架空码放,采取必要的防雨措施,防止生锈,如果生锈还要进行打磨,每捆钢筋要注明相应的数量、规格、生产日期等,并对其真实情况进行核查,分批验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对冷轧扭钢筋进行检验,取样部位以距钢筋端部不小于500mm为宜,其次在其外观上,也不能有影响其力学性能的缺陷存在;实际重量与公称重量的负偏差不应大于5%。
五、水泥混凝土
混凝土由水泥、砂、石、水按一定的比例配合而成,因此考虑到混凝土的性能好坏,要对组成要素进行检验,首先水泥在上面已经提到,不再过多介绍,砂分为细砂、中砂、和粗砂,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宜不小于2.5,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例如抗冻、抗渗等,总泥含量应不大于3%,云母的含量也不应超过1%,另一种对特殊混凝土的要求如抗疲劳、耐磨等,其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应小于8%。石分为卵石和碎石,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卵石和碎石中都不得掺有树根、炉渣等杂物,其次,要采用硫酸钠溶液法对其坚固性也要进行测定,尤其是在冬季进行施工时,此项试验必须进行,最后一项就是水,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采用自来水或是其他能够饮用的水进行混凝土的搅拌,水中不应该含有有害杂质例如油脂、糖类等,这些杂质容易影响水泥的正常凝结与硬化,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的搅拌不应用海水,因为有好多矿物质,会腐蚀砂石。
六、道路桥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道路桥梁检测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领域专家的感官及专业经验为基础的经验式检测技术,这种方法只能对检测信息作简单的数据处理。第二阶段是以建模处理和信号处理为基础的,运用动态检测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现代检测技术,此种方法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第三发展阶段则是智能检测技术手段,它是以知识处理为核心,信号处理、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相融合的方法,智能化已成为路桥试验检测的主流。
根据目前取得的成果,未来大型路桥的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网络技术与实时的检测系统相结合,实现信息网络共享。(2)为了更方便、快捷、准确地采集数据,开发以无线通信技术为手段的数据采集系统以及能适用于风荷载、交通荷载、定点测试荷载的传感器最优布设技术。(3)建立自动损伤识别系统,将数据处理、测量系统、识别系统一起组装到路桥检测系统中,能够自动识别检测与反馈,达到控制的目的。(4)从设计、施工到运营阶段建立完整可靠的数据库,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并最终建立专家系统。
结束语:
在市政、公路的道路桥梁等土建工程中,对原材料的检测关系着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施工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原材料的质量保证直接影响道路、桥梁等结构安全,故此,对质量检测人员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相关单位务必严格把关原材料质量的检测,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
1 混凝土原材料对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影响
混凝土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子、碎石、水、减水剂、掺合料等,在实际工程施工使用时根据工程结构特点,通过调整原材料之间的配合比,产生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配置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其主要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一是砂石料的质量;二是原材料配合比。而原材料配合比可通过实验室试配,并对混凝土试块强度进行检测,以确保混凝土配合比满足施工要求,对于砂石料等原材料的质量,则需要通过对其进行检测。接下来主要针对混凝土原材料检测技术做简要的分析。
2 混凝土原材料检测的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2.1 对水泥的检测
水泥是混凝土原材料中最为重要的材料,需要对其质量进行细致的检测。在水泥材料进入站场时,需要出示水泥出厂合格证,合格证上必须要有水泥厂质检部门的检测专用章。针对水泥的检测主要包括不溶物含量、烧失量、氧化镁和三氧化硫含量、水泥细度检测,以及水泥的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检测,还有需要对水泥与外加剂的相适应性能做净浆流动度的检测,按批次进行的胶砂强度检测,标准稠度用水量检测等。各项检测结果均需要符合规范相应指标,确保水泥性能符合要求,以确保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2.2 对砂的检测
根据工程施工经验可知,混凝土用砂多以中砂为主,细度模数在2.3-3.0之间。针对砂材料的检测,需要检测砂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是否符合国家对有害物质的含量的最高要求。此外,还需要对砂中的杂质含量进行检测,例如砂材料中的黑云母、云母、含泥量、泥块含量等是否超标,若杂质含量超标,将会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抗渗性能、强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砂中的杂质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主要是用水将砂润湿后,用手轻轻的揉捏砂材料,若手心中留下泥土痕迹,则会证明砂中含泥量或泥块含量超出规范的要求,需要对砂进行除杂处理。还有对砂的细度模数进行检测,因为细度模数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砂率的大小。其它检测项目还有含水率、堆积密度、表观密度、碱活性等。
2.3 对碎石的检测
混凝土中的石子材料主要有卵石和碎石两种,其中碎石是由人工破碎而形成使用工程需要的集料,但是碎石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大,且混凝土结构的孔隙率相对较高,在拌合混凝土时,需要用到水泥含量较多。可是碎石的表面相对粗糙,与水泥浆具有较好的粘接强度。而卵石是天然集料,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小,其孔隙也少,但是其与水泥砂浆的粘接强度较弱,导致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对较低。
同时,为了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施工要求,需要对石子的颗粒级配进行检测,保障石子的颗粒级配和最大粒径满足要求。合理的石子颗粒级配,可以有效地减少砂率,减少水泥的用量,还可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易性满足要求。在石子检测中,要求石子的最大颗粒级配小于钢筋净距的0.75,且石子粒径不得大于40mm。碎石的主要检测项目有颗粒级配、针片状、含泥量、泥块含量、含水率、压碎指标等。碎石的颗粒级配必须要合适、连续、均匀,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5%,含泥量不应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压碎指标小于20%。
2.4 对混凝土用水的检测
在混凝土混合料拌合过程中,一般采用标准自来水作为拌合用水,若条件不允许时,需要采用与自来水性能相近的水源作为拌合用水。水样的PH值检测宜在现场检测,而硫化物检测需要在实验室进行,且全部检测项目应在7d内完成。同时,针对用水的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试验,需要用待检水与蒸馏水分别拌合、制作混凝土试块,检测混凝土初凝、终凝时间及抗压强度,计算出凝结时间差和抗压强度比。
2.5 对外加剂的检测
混凝土外加剂可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为了确保外加剂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性能检测,例如针对减水剂,需要分别制作添加减水剂和未添加减水剂的混凝土混合料,针对混合料坍落度进行检测,以确定减水剂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同时,通过检测外加剂净浆的流动性能,可以估算外加剂的减水效果。此外,在检测外加剂的减水效果时,需要用到新鲜的水泥,且需要确保水泥的湿度和温度符合要求。外加剂主要检测项目包括含固量、密度、PH值、净浆流动度等。
2.6 对掺合料的检测
混凝土掺合料主要是粉煤灰,它具有形态效应、活性效应和微集料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而粉煤灰的细度对混凝土用水量具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对粉煤灰的细度进行检测。粉煤灰的细度检测技术,主要是将粉煤灰材料搅拌均匀,称取10g,然后倒入45um的方孔筛内,再将筛子放置在负压筛上,开启电源,设计时限180秒,保持负压筛内的负压维持在4000pa-6000Pa,直到细度试验检测结束。而细度计算公式为:筛余量/10。还有烧失量、需水比、与水泥和外加剂的适应性、以及与水泥胶砂强度作对比的活性的检测。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中,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达标,首先需要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需要对混凝土的水泥、砂、石子、外加剂、掺合料等性能进行检测,确保其原材料的性能符合规范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常用材料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
1 加强公路常用原材料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可以对任何一种材料进行相关的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2 通过试验检测,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可以鉴别其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 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4 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譬如建设地点有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确定这些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2 影响公路常用原材料质量的因素
2.1 对填筑路基的土质材料,缺乏土壤调查,判断失误,本应掺石灰改良膨胀土未处理,极易产生路基质量隐患。
2.2 材料半成品构件(如涵管、预制大梁),未及时进行检测,就直接安装在构造物上,易造成意想不到的质量事故。
2.3 施工别是钢筋未按设计图纸的规定要求采购,焊接(搭接)焊缝不合格未及时检测控制,易造成质量事故。
2.4材料检测不及时、漏检、错桩,使不合格的材料当作合格材料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2.5材料供应无计划、堆放不规范、无标识牌、混堆,加上管理不善,使水泥、钢材等材料产生受潮、变质、锈蚀,失去原有的性质。
3 公路常用原材料性质和检测项目
公路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密实度、吸收率、抗冻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等)和力学性质(如强度、硬度、弹性及朔性等)。
修建公路首先要把好材料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就能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对公路建设常用的钢材、水泥、粉煤灰、砂、碎石或卵石、砼外加剂、石油沥青、回填土等,首先要知道材料必检的项目,才能对材料合格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以下就几种常用的材料必检项目介绍如下:
3.1 水泥:胶砂强度、安定性、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必要时需做胶砂流动性。
3.2 砂: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必要时需做:表观密度、紧密度、堆积密度。
3.3 碎石或卵石: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含量、压碎指标值,必要时需做:堆积密度、表观密度。
3.4 粉煤灰: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
3.5 砼外加剂(减水剂):固体含量、减水率、泌水率、抗压强度比、钢筋锈蚀、必要时需做:含气量、凝结时间、坍落度损失。
3.6 回填土料(改良膨胀土):液塑限试验(液限、塑限、塑指)、击实及回弹模量(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CBR试验(CBR、吸水量、膨胀率、自由膨胀率、胀缩总率)。
3.7 钢筋原材料:拉力试验、冷弯试验、反复弯曲试验。
3.8 钢筋焊接(搭接焊):抗拉试验。
4 公路常用材料检测频率
4.1 水泥袋装检测应以同一水泥厂、同标号、同一生产时间、同一进场日期的水泥,200t为一验收批,不足200t时,亦按一验收批检测。
4.2 散装水泥:应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标号的水泥,以一次进厂(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批,但一批总量不得超过500t。同时,还要注意水泥的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硅酸盐水泥为一个月),过期必须做复检,连续施工的工程相邻两次水泥试验时间不应超过其有效期。
4.3 砂、碎石或卵石:检测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一进场时间,要400m3或600t时为一验收批。不足400m3或600t时,按一验收检测。
4.4 粉煤灰:以200t相同等级,同厂别的粉煤灰为一批,不足200t时亦按一验收批检测,粉煤灰的计量按干灰(含水率小于1%)的重量计算。
4.5 外加剂;必须有生产厂家的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厂名、品名、包装、质量(重量)、出厂日期、性能和使用说明,使用前应以每次进厂的数量进行性能的检测。
4.6 石油沥青检测以同一产地、同一品种、同一标号,要20t为一验收批,不足20t时也要按一验收批检测。
4.7 钢筋原材料检测应以同厂别、同炉号、同规格、同一交货状态,同一进场时间,每60t为一验收批,不足6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钢筋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各项试验,如有一项不符合钢筋的技术要求,则应取双倍试件(样)进行复检,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验收钢筋判为不合格。不合格钢筋不得使用,并要有处理报告,以防止混入其它批量中。
4.8 路基填筑土压实度检测:可采用灌砂法,当压实层顶面,不再有轮迹时,检测频率要2000m3检测8点,不足2000m3时,至少应检测2点。
5 公路常用材料现场质量控制措施
公路建筑材料费用一般占工程造价的30~50%以上,降低材料费用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地使用质量好、数量多、品种齐全、费用低廉的材料是工程建设质量的主要保证,根据公路施工管理的经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5.1 调查土料场蕴藏数量及开采、运输条件,并对工程主要材料(水泥、钢材、沥青、生石灰、砂砾料)按部颁《公路工程试验规程》进行室内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坚持作到用数据说话。
5.2 对各类砼构造物中所用的钢筋种类牌号和直径,坚持做到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其技术标准应符合部颁标准,焊条、预埋件、其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5.3 对材料或半成品构件(涵管、预制梁、盖板等),订货前要取得供货厂家的产品合格证书及试验报告,进行采样试验,验证其质量可靠性。
5.4 按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法要求,组织各种材料进场,按总体平面布置堆放,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并准备好防雨覆盖设施,特别是防止水泥受潮变质、钢筋锈蚀。
5.5 材料仓库、现场材料堆放处均设立标示牌,写明品种、产地、规格、检验状态,严格按“三检制”执行,工作程序认真执行ISO9000标准。
6 结束语
公路的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在材料质量控制中,采取检验和抽检相结合,目测和检测相结合,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制定材料监理细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检测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工程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1.金属中气体元素的概念
金属中气体元素是指氢、氧、氮三种填隙式相元素,它们以溶液和剩余相夹杂物的形式处于固体的和熔融的金属系统中。我国自1953年就已经开展对金属材料中氧、氮、氢三种气体元素的研究[1]。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碳、硫两种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进行测定,所以也纳入气体分析的范围。因此说金属中的气体元素就是指的碳、硫、氧、氮、氢五种元素。在金属冶炼过程中及金属产品制造过程中,气体元素都或多或少的被引入进去,而这五种元素的存在会对金属材料的性能造成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尖端的产品及技术需要较高质量的金属材料,因此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有必要对各种材料中气体元素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掌握气体在材料中的含量,研究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为有效地进行控制提供依据,生产出满足不同用途需要的产品。
2.气体元素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碳是金属及其合金材料中的主要构成元素。碳在金属及其合金材料中的含量、存在形态及所形成碳化物的形态、分布等对材料的性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碳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对保持金属的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非常重要,而随着碳量的增加,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会提高,韧性和塑性则会变差。
硫的存在会引起钢的热脆性,降低其力学性能,它对金属的耐磨性、塑性、可焊接性等亦有不利的影响。例如钢和生铁中的含硫量直接影响到其产品的等级和牌号,生产低硫、低磷钢是现代冶炼工艺追求的目标。碳、硫的含量是衡量金属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
氧含量对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很大,一般在做检测时都要求金属材料中氧的含量尽可能低,防止材料的氧化和锈蚀也是金属的基本要求。如果氧含量增加,金属的抗冲击值大大降低、抗疲劳性能恶化,导致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会大大降低。优质钢在生产中严格控制氧的含量,时速200km/h以上高速铁路用重轨要求氧含量在0.0020%以下,一些高纯金属、高温合金要求氧含量在0.001%以下,0号无氧钢要求氧含量在0.0005%以下。
当金属中氮含量超过一定限度并且在加热升温时会出现“蓝脆”现象,金属的塑性下降,脆性增加。同时含氮量较高时将使金属的宏观组织疏松,甚至产生气泡;在硅钢中含有氮化铝将导致矫顽力增大和导磁率降低;较大尺寸的氮化铝使帘线钢在拉拔过程中增加断丝率。但是,氮作为一种形成和稳定的奥氏体能力很强的元素,其能力约等于镍的20倍,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代替部分镍。在不降低塑性的条件下,提高钢的硬度、强度和耐腐蚀性;氮与铬、钨、钼、钒、钛等元素形成弥散稳定的氮化物后,能大大提高钢的蠕变和持久强度;对钢件表面渗氮处理得到高弥散的氮化层,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很好的耐磨和抗腐蚀性能。
一般情况下,进入金属中的氢是极为有害的。金属材料经常发生的氢损伤现象,就是与氢有关的断裂现象。主要表现为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生恶化:氢通过软化或硬化机制改变材料的屈服强度,塑性明显降低,诱发裂纹萌生,最后导致断裂、滞后破坏、塑性-脆性转变和低温脆性断裂等等。另外,氢在高温下渗透性很强,锻件及焊接件在制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氢致缺陷,焊缝中扩散氢含量是直接影响焊接接头抗冷裂纹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金属中氢的含量很低,钢铁及合金中含氢量一般小于0.0010%,如果超过0.003%,会出现“白点”或“氢脆”,易发生脆性断裂,裂纹在氢化物成核并扩展,严重影响钢材的质量。航空工业所用的铝和铝合金、钛和钛合金、镍合金等材料对氢含量都有严格的要求,核电燃料元件制造过程中,核材料中氢的含量也是重要控制指标之一。
3.金属中气体元素的测量方法
气体分析已成为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体分析的方法有很多,早期测定氢、氧、氮、碳、硫主要采用显微镜法、电子光谱法、质谱法、放射化学分析、内耗法、核磁共振法、电导法,试样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的化学法等。不过由于早期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都是单一测量某一种气体元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气体元素测量中的应用,气体元素的分析有传统的化学方法向仪器分析方法发展,由单一的气体元素分析向多元素同时检测的方向发展[2,3]。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推出各种品牌的气体分析仪器。如北京纳克、上海德凯、南京麒麟、无锡创想等仪器公司推出碳硫测定仪,北京纳克分析仪器公司和上海宝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推出氧氮测定仪。氢的分析方法,可分为氢的提取和测定两个部分,国内对氢元素的测量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美国力可公司已经推出氧氮氢联合测定仪,可实现对金属材料中氧氮氢三元素快速准确的分析。
市场上对气体元素分析的各种设备多达数十种,相应的分析方法也很多。目前功能最强、最方便的仪器就是红外碳硫测定仪和氧氮氢联合测定仪,因此这两种仪器在气体元素分析中的市场是最受欢迎。
红外气体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它具备分析速度快、准确性好、范围广、稳定可靠等优点,特别在超低碳、硫含量的测定,非金属材料碳、硫的测定方面有明显优势,显示出红外气体分析仪的独特优点。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多种型号的红外碳硫分析仪 ,在生产和科研部门满足了对常规碳硫的快速、准确的要求同时,国产的红外碳硫仪不断涌现,目前这种方法更趋完善。
高频炉燃烧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和硫的应用日趋广泛,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在高频感应炉内试样通氧燃烧,此时样品熔融完全,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气体经除尘、除水干燥,进入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红外检测器(红外吸收池),测定其对特定波长(CO24.26μm,SO27.40μm)的吸收,根据其对红外能吸收大小由朗伯-比耳定律分别计算碳和硫的质量分数。红外吸收法是一个相对测量方法,需用标准物质或基准物质在同条件下操作对分析仪器进行校准。
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硫的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可准确测定钢铁和合金中低至0.0005%的痕量碳和硫。红外线吸收法广泛用于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材料、矿石等原辅材料中碳、硫量的测定。红外线吸收法通常采用高频感应炉加热,其炉温高,在短时间内将试样熔融燃烧,温度达1700~2000℃,有利于难溶试样和低含量碳、硫的测定。
氧氮氢联合测定仪采用惰性气体高温熔融法将金属材料中的氧氮氢三元素分解出,采用五个检测池分别检测氧氮氢三元素的含量。其中有三个独立红外检测池检测氧,同时检测CO和CO2,然后再转化为CO2集中检测,不仅可以保证中间量程的测量精度,在超低含量和高含量的检测范围内同样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插拔式集成一体化设计,无移动部件。无需操作人员调整检测器输出电压,软件实时调节检测器输出电压并保持最佳输出值。
热导检测池专门检测氮元素含量,原装的流量补偿控制系统,保证了流量系统的完善,可以精确控制整个气路中的流量,保持流量恒定,改善了材料中高含量氧分析的准确度,特别对高氧低氮的试样,只有配置这样的流量补偿装置才能保证测量精度。
专业的高灵敏度的固态红外吸收检测池或热导检测池用于检测氢元素,保证其检测精度的同时,真正实现了氧氮氢三元素的联测。
4.结语
目前气体元素的检测在金属材料中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非常多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用于检测金属材料中气体元素的含量。我国气体元素检测设备也用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碳硫检测仪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而氧氮氢的联合检测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国外检测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如何在保证检测准确度和稳定性的情况下降低设备的成本价格也是国内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前言:各采油矿所生产的原油经联合站计量后进入输油管网,经输油管网汇集到厂原油外输总站,输油管道通常存在多级交汇的情况,各联合站外输的原油除经本站计量外,在进入各级输油管网前或进入厂级外输总站前往往没有经过接收计量,直接进入厂级外输计量。经常造成厂外输与各联合站之间存在较大的计量误差,即所说的输差。油田生产管理部门无法确定输差的来源,产生输差的点位,产生输差的原因,给油田生产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输油管道泄漏的及时监视、报警、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系统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输油管网通常有多条多级输油管道组成,能够直接反映输油管网的运行情况的具体参数只有各管道两端的流量、温度、压力三个基本参数。原油集输监测管理分析系统主要实现三个功能,一是实时监测记录输油管网中各条输油管道两端流量、压力、温度基本参数的变化;二是根据输油管网中各条输油管道两端流量、压力、温度的变化,实时计算、分析、监测各段管道两端以及各级输油管网的输差变化情况,并依据相关的原则分析判定所产生的输差为正常输差还是非正常输差;三是根据输油管网中各条输油管道两端流量、压力、温度的变化,实时分析监测管道的运行情况,判定管道是否泄漏,当某一管道发生泄漏时,系统能及时给出报警,并计算出管道泄漏的准确位置。
1.1输差分析的原则
在同一条管道中,由于管道首、末两端的流量计存在一定的计量误差,由管道两端计量仪表本身正常误差引起的输差我们称为正常输差;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流量计损坏造成流量计严重超差或输油管道首、末端流量计间有泄漏点以及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流量计的旁通阀门关闭不严等原因造成的输差我们成为非正常输差。输差分析目的就是如何判断这个输差是正常输差还是非正常输差。对于多条管道交汇输送的管网,输差分析的首要目的就是当管网系统输差出现非正常输差时,确定非正常输差产生的管段或部位。
1.2管道泄露监测的原理
系统采用负压波法定位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点的位置,当管道发生泄漏时,由泄漏点的压力变化产生的压力波总是沿着管道以一定的速度向管道两端传播,当压力波传到管道两端时,将引起管道两端的压力、流量变化,根据管道两端压力和流量的变化可判断出管道是否泄漏。随着泄漏点位置的不同,压力波传播到管道两端的时间也不同,根据管道两端接收到的压力波的时间差,由下式可计算出管道的泄漏点位置X
2.1系统的硬件组成
原油集输监测管理分析系统主要由参数测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四部分组成。
参数测量系统包括各条输油管道两端的流量、压力和温度三个基本参数的测量,输油管道两端的流量计量采用0.5级以上适合原油计量的各种流量计,压力测量采用扩散硅式高灵敏度的压力变送器,温度测量采用0.5级以上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包括远程RTU,远程RTU安装于管道两端现场,通过远程RTU采集输油管道两端的流量、压力、温度参数,经调理后送给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主要包括发射电台、接收电台、定向天线、全向天线等组成,发射电台和定向天线安装在管道两端的现场,接收电台和全向天线安装在中心主控室。通过远程RTU采集的管道两端的流量、压力和温度信号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给中心主控室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2.2系统的软件编程
原油集输监测管理分析系统分两部分,一是子站用的远程RTU采集控制、数据通讯程序,二是终端机使用的数据分析、历史数据存储和管线漏失点定位、报警等程序。
远程RTU编程采用其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包进行开发,主要用于实现现场流量、压力、温度等信号采集、计算,每一个程序扫描周期采集一次现场的信号,为使采集到的数据更加准确,我们对于压力、温度模拟信号,每个循环程序周期计算一次,每次计算采用逐次替换多样平均的计算方法。对于流量脉冲信号,每个程序周期累加一次,为了保持流量趋势曲线的平滑,每秒计算一次平均流量。远程RTU的数据采集计算结果通过无线电台传输给中心主控室的微机操作站。
选用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上的CITECT 5.4组态软件开发出监控系统构成终端操作站,实现系统的数据分析计算、图形显示、过程报警、趋势及数据库管理等功能。
2.3 数据分析计算功能
实时计算各条管道及整个输油管网的输差,各个计量点位的时输油量、班输油量、日输油量和月输油量。当某条管道发生泄漏时,及时计算出泄漏点的准确位置。
2.4 过程报警功能
当输油管网发生泄漏,某条管道或整个输油管网输差超出正常输差范围时,系统通过声光的形式发出报警,并通过图形页显示报警情况,记录报警时间及报警时各参数值。
2.5 实时趋势功能
系统可实时生成各条管道两端的流量、压力、温度趋势曲线,并通过图形页实时显示各条管道两端的流量、压力、温度趋势曲线。
3.系统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3.1变频干扰
输油管道泄漏报警定位系统采用的是负压波法定位,管线中的压力稳定是泄漏点准确定位前提条件。各站外输泵多采用变频调速控制,管道内的压力随电机的变速而变化,如果这种压力的变化达到信号报警值,系统可能出现误报,另一方面这种变化的压力和泄漏信号(压力波)混在一起,泄漏信号就难分辨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计算机把变频器的输出频率用标准的电流信号与实时管线压力变化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了确定泄漏信号的准确性。
3.2管线变径
系统中负压波的传播速度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参数,它直接影响管道泄漏点的定位精度。由于管线变径或中途有加热盘管,被测液体的压力梯度、温度、粘度、密度、磨擦系数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负压波的传播速度,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切合实际的经验数学模型,才能保证管道泄漏点的定位的精度。
3.3流量变化
流量变化是指瞬间流量大幅度变化。用工频运行的首站流量由于好油缓冲罐液位变化,值班人员人为控制流量的增大或减小,会引起系统的误报。如果把外输泵电流变换为标准信号进机,可大大减少误报率。
3.4工艺流程
联合站输油管道出汇在一起,并共用一台流量计,出口压力相互影响,给系统增加了分析输差、漏失报警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在个交汇口加装流量计和RTU检测系统。
4.结论
原油集输监测管理分析系统集输油管网计量数据采集记录、各条输油管道和输油管网输差分析及输油管道泄漏报警于一身。为油田生产管理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分析数据和手段。该系统的设计从油田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将计算机技术与油田的生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为实现油田生产系统化、专业化信息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根本上提高油田的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构建尤为值得我们注意,不仅应当选取与办学定位相符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要使专业与产业精准匹配、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力争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当是最贴近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只有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满足经济社会对用人标准的需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对高职院校本身还是对于企业来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本身来讲,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技术技能的人才,这些技术技能人才应当是最贴近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只有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够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所输送的人才才能最贴近市场和符合实际经济需求的多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高职院校与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最高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对于企业本身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更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实施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等,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用人标准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脱节的问题。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企业择优录用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充实企业技术岗位,在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岗位技能标准的实际需要,分岗位、分层次、系统性、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实用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所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也有利于企业容易寻找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符合新时期经济建设要求和实现校企的同步发展。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精准输出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互惠互利机制
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利益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高职院校积极性非常高,而企业积极性非常低,如何才能使双方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呢?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外,就要靠以支持求服务、以贡献求发展,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让企业得到甜头,才能调动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好处的事谁都不愿意干,没有利益基础上的靠关系、一头热的校企合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长期进行合作。知彼知己、互利互惠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优势和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和需求,通过提高自己为企业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例如: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员工技能等级提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接受企业生产加工的委托和进行产品的研发工作,让企业在毕业生中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等等。当企业从校企合作模式中获取了利益,就会产生长期合作的动机,从而愿意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把企业的发展跟高职院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合作双方才都能有较高的积极性,才能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同步发展。
(二)构建合作运行机制
通过互惠互利机制的构建,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中分别获得了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彼此具有了互相依赖关系,从而调动了双方的合作积极性,为长期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仅有良好的长期合作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顺畅的合作运行机制,才能使合作长期、深入的开展。首先,最好成立一个校企合作理事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负责人、高职院校负责人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关专家学者所组成,校企合作理事会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区域高职院校布局,研究高职院校的错位发展和办学定位,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岗位技能人才需求,确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向,并负责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其次,各专业要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职院校主业带头人及有关专家学者所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议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确定课程内容。第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跟高职院校教师相互融合,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大师可以担任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由高职院校颁发聘书,企业兼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可以到企业兼任科技人员,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等。最后,企业生产设备和高职院校实训设备相互融合,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环境和指导教师,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生产环境和承担一定量的生产任务,并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养、技能鉴定等条件。
(三)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后,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如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精准输出?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要突出企业文化特色、人才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其次,要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典型工作过程,校企共同设计专业课教学内容和开发符合岗位用人标准的校本教材;第三,校企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培养,高职院校负责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企业负责专业课和顶岗实习指导,并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特点,双方探索出一种适合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阶段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现精准输出的长效机制。就目前状况来看,企业参与教学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企业用人标准,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唱的调高、落实的不到位,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必须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真正落实国家文件精神,以良好的服务,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精准匹配和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
(四)构建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教育既然应该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之路,高职院校就应该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合作,这即是国家文件的精神,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高职教育服务企业能力尚显不足,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使得校企合作基本上是高职院校一头热,为了能有合作企业,甚至为了跟风病急乱投医,对合作企业的资质和专业对口情况选择能力不足或缺少更深一步的考察,使得合作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资历不好的企业,也有一部分是专业不对口的企业,这对于整体的教学效果是十分不利的。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服务企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对合作企业的要求应该得到提升,应该把专业对口和大中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依托和主要合作对象,并对现有合作企业的资质和专业对口情况进行评估,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保证合作企业的质量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对合作企业进行评估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应当进行评估。当下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所谓的生源和好听的名号,单纯通过挂靠企业进行合作作为吸引学生的噱头,而在实际教学方面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建议科学的考核方式和方法,主要以学生进步、作品、职业素质等为考核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取得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以引导学生重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毕业时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五)构建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应该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本找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而不应该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帮助和支持,那样也不会长久。既然是双方自愿合作,就应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形成文本(协议)对双方进行约束,文本内容要尽量规定的详细一些,例如:学校承诺在某个时间段内派遣多少学生去顶岗实习,企业承诺提供多少岗位、安排多少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如何处理,违反协议规定如何解决等。文本内容一定要依法制订、双方严格准守。当一方因特殊情况无法履行协议时,尽量友好协商解决或严格按协议规定解决,尽量不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框架下,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合作长期顺利开展。
(六)构建管理机制
为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对校企合作项目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以达到双反合作的期望,让双方满意。目标管理是指校企双方都要围绕合作项目,在各自的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到各个人员,都要围绕合作项目的来进行工作目标的确定,确定行动的方针、策略与进度。由于目标管理是静态管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所以目标有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所以,只有目标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程管理相配合,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过程管理是指对目标实现的途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成果的管理。只有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才能够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定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必须与产业精准对接,必须校企共同实施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使毕业生精准速出,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为社会发展共享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