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1: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二点、要培养学生经常运用地图的好习惯。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是表达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让他们通过读图与分析,自然地总结出规律。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第三点、教学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必修一中很多知识点单凭想象不好理解,运用多媒体以动态展示,效果更佳。例如地球的运动,动画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天气系统中冷锋暖锋,水循环,褶皱向背斜的形成等等,这些知识点动画展示,能很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更易理解,接受。在教学中把幻灯、投影、电影、录相、计算机等现代化视听工具应用于教学,是当代教学手段的重大变改,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中,不断总结规律,简化记忆。如必修一的难点之一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的记忆方法,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赤道是低压,风带是高压指向低压,呈一个大大的小于号。再例如经常遇到的三维坐标图的读法,四步走一找x轴,二找原点,三找y轴,四平行y轴交x轴。 掌握这四步,任何这种三维图都会迎刃而解 。

篇(2)

坚持正课前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个良好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和鼓励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地理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体,既包含有理科知识特点,又设计文科所学知识。也因此,对高一新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打下夯实的基础,有必要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总体来说,课前预习体现在学生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地理课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说来,有效性主要是相对于预习的投入而言,是指预习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符合老师和学生对积极进步的需求。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改善:

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观察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高中地理老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天体系统时,由于该课程的空间跨度大,涉及的学科多,因此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通过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系统学习课程之前,给学生演示太阳系的行星以及其排列顺序,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总结,进而再学习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只是太阳系众多行星中的其中一颗,而其特殊性又在于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存在的行星。要注意空间概念的建立,深刻领会相关的原理和规律,从多角度层次思考问题。

又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直是高一地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但是由于其过于抽象而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不够扎实。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提前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其分布、移动规律进行观察,先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解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还有3个低气压带。并且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周期性季节移动。这样,等老师在课堂上正式讲授的时候,学生由于已对这一难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许多。

二、充分培养学生学习高一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高一地理课程的时候,由于其大多数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并且兼有文理特点,因此往往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在高一地理的课前预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下,通过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些简易地理模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来提高学生对高一地理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地理,热爱对高一地理的学习,进而增强课前预习的效果,提高成绩。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一知识点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沙土、石子等,在上课之前自主模拟水在地表和地下的渗透循环过程,从而引申出水在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汽输送、将水、下渗和径流过程。通过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联系,同时结合进行物质迁徙和能量的交换,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即:使自然的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并且持续利用。这些活动在让学生热情参与其中之时,还会让学生感到惊奇、意外,从而产生进行探索的欲望。既学习到了该有的知识点,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简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地理老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讨论的方式来强化课前预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寒潮”这节课时,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如“512地震”,让学生们在课前自由讨论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及现有的知识分析其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再开始系统学习地理教材中寒潮的知识点,必然会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课堂效果也必定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案的编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一学生在进行地理课前预习的时候,经常会通篇全看,很少能够准确把握重点。因此,地理老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后,对下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预先进行指导,预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时候,不仅会避免盲目预习,还能提高预习的效率。如学习“水循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水圈的构成?”,“思考我们所在地河流的水源补给方式及注入海洋?”,“结合生活常识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等问题。

在高一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中学习进步。避免包办和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过分强调成绩和升学等问题。同时还应重视课前预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努力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高中地理老师通过对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改进,增强学生学好高一地理的信心,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因此,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值得倡导!

【参考文献】

[1] 王玉珍. 高中地理课前预习指导方法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2,08

[2] 邵志豪. 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为例[D]. 东北师范大学,2012,10

篇(3)

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结合本校正在实行的“问题案”教学,思考着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的主动性,现就结合我设置的一节课程--《热力环流》来探讨一下。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难点

《热力环流》一课是是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并熟练运用,对于解决大气运动、气候形成等问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

教学的主要难点是:1.对于热力差异一大气密度差异一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一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一大气水平运动(风)这一地理原理的因果关系难以正确理解。 2.高、低压的形成特别是高空与地面的高、低压比较。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单独的比较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学生基本能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热力环流示意图上比较较容易产生困惑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容易产生错误。

二、“问题案”设计思路和意图

首先,让学生预习《三国演义》中的火烧上方谷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2、打扫战场时发现两侧山顶都分布着很多未烧尽的衣服和黑色炭灰。大火在谷底燃烧,山顶并未着火,衣服碎屑和炭灰是怎么来的呢?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针对难点1“理解热力差异一大气密度差异一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一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一大气水平运动(风)这一地理原理的因果关系”来设计的,问题从学习比较熟悉的名著中选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中,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学生活动: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1、海陆间热力环流―思考海边的人为什么感觉晚上的风比较潮湿?你试着帮他们解释一下原因。

方法提示:第一步:分析海、陆白天(夜晚)的温度状况。第二步:在图上画出海、陆垂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第三步:在图上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第四步:完成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2、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

假如你是园林局局长,现有一批树木要种,目的是为了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你将决定种植在郊区还是市区?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难点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容易产生错误”,也是对难点1的应用和知识巩固,进一步的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藏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然后,学生讨论:1、近地面,气温和气压通常有何关系?2、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有何差异? 3、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的凸凹方向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是针对难点2来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这三个问题来规律总结,难点突破,自主归纳以下三个规律:(1)温度高低与高、低压分布的关系。(2)等压线弯曲方向与高、低压分布的关系。(3)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大气运动方向与高、低压的关系。问题针对性强,学生的思考方向明确而清晰。

最后,通过一道[典例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应用,如右图表示2千米高度上等压面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① 比较图中A-E五点气压的大小。

②甲乙两地受热的是哪一地?③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通过过程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会产生热力环流现象,但认识还比较粗浅,还处于知性认识阶段。因此,经过教师前期铺垫,难点分解,再设置自主规律总结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该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高低压的对比判断是历届学生出错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有必要进行重点突破。

课后思考题: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属于热力环流有关。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问题案”中问题设置的体会和反思

1、问题设置要比较有生活气息,学生对这一类问题比较感兴趣,有兴趣才会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设置的才是有效的。如前面的“1、思考海边的人为什么感觉晚上的风比较潮湿?你试着帮他们解释一下原因。2、假如你是园林局局长,现有一批树木要种,目的是为了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你将决定种植在郊区还是市区?原因是什么?”等。

2、问题设置目标性和针对性要强,这样学生才知道从什么方面去思考,解决的是什么,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才强。如“1、近地面,气温和气压通常有何关系?2、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有何差异? 3、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的凸凹方向有何关系?”等。

篇(4)

那么,怎样才能看透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呢?以下四种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纵向联系法

高中地理知识是遵循一定思路纵向展开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性比较强,因而给系统学习提供了方便。只有对这种关系非常熟悉,才能把知识串联起来,相互印证,统筹掌握。高中地理主要的纵向关系如下:

1.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环境对岩石的五个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环扣一环,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2.按时间发展演化过程来联系。高中地理有许多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3.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来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在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4.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5.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来由近及远、由始至终地纵向联系。如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能加强记忆。

横向联系法

高中地理知识的横向联系,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1.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比如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2.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3.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对比,气旋与反气旋的对比,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4.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和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多向联系法

所谓多向联系,即对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北纬23°26′(北回归线)时,可出现典型的地理现象,相互之间有多种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高中地理的多向联系,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被称为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被称为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逆向思维和假想推测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从正面去思考的常规,而从反面来思考。逆向思维既能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1.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这种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2.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使地球表面存在液态水。

篇(5)

1.关于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即谷歌地球(以下简称GE),是Google公司2005年7月的一款虚拟地球仪软件。其采用3D地图定位技术,并将本地搜索功能和卫星图像结合起来,将地球做成3D地球仪形状,用户可以拖动鼠标随意地翻转这个虚拟地球,就像转动手中的地球仪一样。利用它,用户可以从任意角度浏览到高清晰的地图,看到地面上的建筑物或地球地貌的三维图像,还可以搜索道路、酒店,获得出行导航等服务。GE中含有大量的地理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图层管理选择要在地图上显示的地理特征,这样会更加明了直观,获取信息十分方便。

2.关于地理空间素养

素养是一种标准化的陈述,它包含两个因素,即具有某种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种知识来处理相关问题。《辞海》把素养界定为“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

空间素养是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全美研究委员会所提出的概念。了解空间概念,且能利用表征工具完成缜密的空间推理过程,此即空间思维。当一个人精于空间思维时就具有了空间素养。空间素养是人类认知技能的综合表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是一个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

地理空间素养是地理素养与空间素养交叉相融的部分。它既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空间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学习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格局、空间上的成因联系等内容的过程中,在掌握地理空间知识和形成地理空间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有关地理空间问题的内在修养,由地理空间概念、地理空间表征工具和地理空间推理三个要素组成。

3.借助GE来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的具体表现

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学地理课程目标是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育学生崇高的地理素养。而地理空间素养的提高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是教师的职责,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1)借助GE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宇宙观

高中地理“行星地球”部分是高中地理的导入单元,因此,这部分对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十分重要。而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比较多,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板书式教学,学生就很难理解且会觉得很乏味。

GE里面有一个常用的模块叫“星空”,其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权威全面的“天文数据库”能帮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浩瀚的宇宙且能在其中搜索到指定的天体,近距离地观看由哈勃望远镜所拍摄的距我们几亿光年的天体图像。这样不仅让抽象的天文知识更加直观,而且拉近了学生与现代科技的距离。

(2)借助GE帮助学生认识宏观的地球

对地球的宏观认识仅凭文字描述和有限的图像展示是远远不够的。对地球的宏观认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格局分布(即海陆分布)、形态特征、运动规律、经纬分布。GE里面有四个对应的图层:海洋、地形、日出和太阳、网络。通过这四个图层,可以向学生展示直观的全球海陆分布情况、全球的高低起伏形态分布情况、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及全球的经纬网络格局。这样,这些宏观的概念就会以直观的印象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3)借助GE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空间分布关系

空间分布是地理学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中学地理涉及空间分布的知识有很多,例如全球的气候类型分布、土壤分布、人种分布、农作物的地理分布等。

教师首先应将气候类型图、土壤分布等叠加在GE上,再根据需求打开经纬网、边界与地名、气温、地形等各要素的图层,在图层叠加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区域轮廓的认识。

(4)借助GE帮助学生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空间分析,就是分析地表上各个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地理要素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地理要素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就构成空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地理要素结合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空间分析的具体内容很多,有包含分析(分析一地理事象是否包含在另一地理事象范围内)、相交分析(分析两种地理事象之间的相交区域)、空间差异分析(分析两种地理事象之间的不同区域)、缓冲区分析(分析一定范围内的地理事象)及空间查询、统计等。

例如,问: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GE,分别展示淮河南北的温度、湿度、土壤等地理要素的特征,进而总结出橘子生长的地理条件。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5)借助GE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联系”的概念

GE对现实世界的地理空间关系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对空间各种事物的状态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地理教师可以用GE的简单空间操作分析工具,为学生提供空间可视化的分析结果,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分布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特征,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提高地理课堂效益。这就是说,GE可以将看似孤立的知识点用联系的观点放在同一个地理空间中,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如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成因,体现了地理科学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GE既能展示一幅可以无级缩放和进行信息查询的地图,又能展现一个三维的地形模型,可以将无级缩放的世界地图,通过鼠标点击,不断变换比例尺的大小,这样,展现出来的空间信息也会不一样。而且,通过GE可以将土壤、植被等图层要素添加进去,通过这些图层的感观比较,让学生始终能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6)借助GE帮助学生实现地理空间表达能力

GE的功能区里有“建立及管理地标”的选项。地表是GE的一种标志空间位置的快速标签,利用地标可以快速打开其指向的目的地三维地图。由于GE支持HTML程序语言和JAVA语法,因此,学生还可以进行文字、图片及动画视频的制作和超链接。GE的功能区里还有“添加图像”和“添加多边形”的选项,分别可以编辑相关的专题地图和突出指定区域。

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GE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学生可以将曾去旅游过的地方在GE中标定精确位置,然后一超链接的形式将曾拍的照片及个人旅游评价在GE的网络上,供有兴趣的人共享使用。这样,不仅十分有意义,而且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能力。

4.在地理教学中使用GE的呼吁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有必要合理地利用国内外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GE是一个既方便又通用的工具,而且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只要教师去发现,结合资源备好课,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地理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运用GE软件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Google Earth不仅会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而且会使他们开阔视野,更激发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GE的运用为地理空间素养培育的方式方法改革提供了新路径、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实践表明,教师不但要注意GE运用策略的有效性,而且要考虑GE的运用形式。

参考文献:

[1]徐波,周中立,韩敏.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3):78-80.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1-82,76.

[3]范红梅.高中学生地理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7.

篇(6)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玉溪一中、市民中、师院附中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华宁县又是玉溪市扩招力度最大的县;文科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王树声老师是地理界比较权威的人,我比较敬重他,所以俩人一谈起来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次谈话比单独坐在台下听讲座十次、二十次要强许多倍,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

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

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9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5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9题综合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根据地理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36题和39题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39题,虽然说是综合题,只要多注意一点就分清是属于哪科的题了,分清是哪科的题,就必须按照哪科的思路来回答。39题由于是综合题部分学生有点怕,其实它经常比36题简单,只是平时要多注意分析。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前年我在云师大读书,74岁的陈永森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每天早上的四节课,他是并做两大节来上,即从早上8点上到中午12点,中间总共只休息20分钟左右,下午从14点30分上到17点中间从来不休息,这样给我们连续讲了8天。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完美结合的结果。

自从听了老教授的课后,我自己上再多的课也不会感觉有多累了。陈教授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能够影响我,我们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县级的“德育标兵”的称号。

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一地理下册中“5.8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 监狱医院护理工作计划 下一篇: 行政部年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