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1: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的“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一些词语。(出示:潇洒挺秀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天然盆景 千姿百态)
师:谁来读一读?(强调“遒劲”的“劲”是后鼻音)
2.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写谁的?(黄山松)
3.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松的了解吗?(千姿百态、奇特)
4.黄山松究竟“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个答案。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追求简单,追求有效,以一组词语导入对新课的学习,既有效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引导学生走进对黄山松“奇”的探寻中。
二、 分层品奇
1.品“形”奇。
(1)“黄山之美始于松。”来到黄山,欣赏奇松,最好的去处便是玉屏楼了。(出示第一句话)
(2)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玉屏楼,欣赏一下楼前悬崖上的“三大奇松”。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三大奇松”形态的句子。(板书:形)
(3)思考:一边读着文字,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看看从画面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它们外形的奇。
(4)学生交流。(边交流边出示三个具体描写三棵松树姿态的句子和三幅松树的图。)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5)探寻:这黄山的松在外形上“奇”在哪里?它们的“名”与“形”有联系吗?(不同的“名”正是由不同的“形”得来的。)
(6)点拨写法:作者又用什么样的写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黄山松“形”的奇?(作者丰富的联想)
(7)再读这些句子,体会联想的妙处。
2.品“神”奇。
(1)三大名松的形态很奇特,人们的想象也很奇特,它们的顽强的生命力更是神奇!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划出词句,找找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写写自己的感触。
(2)交流。(出示句子及一张扎根在石缝中的迎客松的图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图文对照,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3)引导: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现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4)重点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点拨:迎客松年代久远,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石缝中,屹立在黄山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可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请大家发挥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 ,还是 ,迎客松总是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八百多年来,迎客松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这就叫做“饱经风霜”。
(5)升华: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吗?它经历了50年、100年、500年甚至800年呀!这时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迎客松?是啊!这就是它的精神。难怪迎客松如今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6)仅仅是迎客松饱经风霜吗?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让我们在读中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精神。
引导学生读出书中描写它们的语句:
迎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陪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送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在对文本的咬文嚼字中,在对文本的扣词析句中。对于文中黄山松的“奇”,应层层剥笋式地讲深、讲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形”的奇,“神”的奇,以感受黄山松“奇”的特点。
三、 整体读奇
1.音乐渲染,美读奇。
同学们,这些奇特的松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一首首优美的诗。咱们一起来读读。(出示,生配乐朗读)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图文对照,诵读奇。
(1)我相信黄山松的奇特和美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一边看着图,一边试着背诵。
(2)(一边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一边相应地出示相关的语句。)
①迎客松姿态 ,枝干 ,虽然 ,却仍然 , 。它有一丛 斜伸出去,如同 热情地 。
② 陪客松 ,如同 ,在陪同 。
③送客松 , ,游人把它比作 。它向 ,好像 。
(3)只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请同学们做小导游,介绍它们。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黄山松“奇”的基础上,以诗的形式让学生读出这份“奇”,以图文对照的形式,让他们试着诵读出这份“奇”,以做小导游的形式,让他们内化出这份“奇”。
四、 想象写奇
1.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实在黄山还有很多奇松,它们千姿百态。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姿态的黄山松。
2.现在我们就亲眼目睹一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播放一组图片)
3.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其中的一棵树,展开想象,也来写一写。
4.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该重视双基的训练。抓住空白,展开想象,课内练笔,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写中感受到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奇”。
五、 总结全文,点出“情有独钟”
黄山的松,形态如此奇特,精神令人敬仰,如此奇特的松,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不,只有黄山。这样的松,黄山独有;这样的奇,黄山独有;这样的神,怎能不令人称奇!这样的奇松,真是让人不得不——情有独钟。想着这样的松,带着这样的情,让我们最后再读一次课题吧!
六、 布置作业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96-1
一、借助网络,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延伸
网络如同海洋,学生们则如同未经时世的鱼儿,鱼儿们融入大海,在无助的状况下自然会迷失方向。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该是在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的状况下实现的。此时教师尽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传播者”,但也不应该成为不闻不问的旁观者。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调空和必要的帮助。如:提供能动的搜索,筛选相关的信息,下挂有价值的资料,建立科学的操作平台。教师要从学习者差异出发,适度信息,适度辅导,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困难,又预留能力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二、利用网络,提升语文学习的探究性
1.制作网络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黄山奇松》时,与课文有关的黄山资料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为网络教材,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连接,如“天下第一奇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迎客松”、“送客松”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2.结合资料初读,提出探究问题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3.自主合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4.精读品味课文,交流点拨提高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如学生在汇报“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让学生把有关课文内容读出来,接着通过观察网络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影片,引导学生说出迎客松“奇”在哪儿。这样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然后,通过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学生很容易地读懂了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教材进行激情渲染。此时,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把自己对迎客松的理解、感悟感情,尽情地表达出来。
5.虚拟生活空间,架设展示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我们在《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设置了“创造天地”这个栏目。教学中,先通过“创造天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向:“通过网络教材《黄山奇松》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图片、生动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秀丽的景色之中了呢?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请你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如此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的生活空间提出研究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能激发起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
三、依托网络,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感性
案例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1.走近文本,走进科马洛夫
A.上网查找1969年这个背景下,当时苏联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了解科马洛夫殉难这个事件的背景,从整体上感悟民族英雄的壮举,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科马洛夫的敬佩之情。
B.查找关于科马洛夫的个人资料,让科马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立体化。
2.感悟智慧,思考现实
A.透过这悲壮的一幕,我们中国孩子感受到了什么?从科马洛夫殉难这个事件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B.科马洛夫的故事又使你想到了哪些类似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了这一类故事,你的心灵是否为之一震?它们对你的成长有怎样的作用?
3.展示作品,显示才华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
(二)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二)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黄山石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妙趣横生。让我们一齐亲眼目睹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7)请一位同学读全文,同时放一段黄山风景的录像,使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老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读本课生词并听写。
岩石怪石巨石仙人仙桃
闻名著名名字风景区
(二)指导背诵。
1.你喜欢哪段读哪段,要读出语气来。
2.指名有语气地读全文。
3.把你喜欢的选两段试背下来。
4.接龙背,齐背。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2.写出黄山奇石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再读句子,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
(1)闻名中外的()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农村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较城市的明显,由于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功利性的影响,几乎所有学校都是实施的“齐步走”的精英教学模式,因材施提倡了多年,有多少教师因材施教?即使是因材施教,也大多是对精英们的因材施教。这种无视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使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分层教学。小学语文采用分层式教学,能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受到关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一、课为分层而备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完小五年级(1)班语文,刚接班时,全班48个学生,0—59分的有19人,约占40%,60—79分的为20人,约占42%,80—100分的只有9人,约占18%,最高分94,最低分只有7分,由于学生的差异明显,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各方面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在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成语故事》时,我对优等生的要求是既要学会生字新词,又要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还要联系实际讲一讲生活中发生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事例;而对学困生,只要求他们学会生字新词,大概能讲讲故事的内容就行了,中等生介于两者之间。这样的安排,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二、上课因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如教学中的提问,对学困生而言,一般的问题他们都回答不上来,只能提极其简单的问题,否则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优等生可要提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中等生的问题则适中。我在教学《黄山奇松》这课时,对学困生提的问题是“黄山四绝是什么?”、“黄山三大名山分别是什么?”等一眼就能从书本找到答案的问题;对中等生提的是“迎客松会用什么词欢迎客人客人的到来?”等稍动脑子就能回答的问题;对优等生提的是“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这样写好在哪里?”这一类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做,就可以化解学困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的矛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
三、练习据层而定
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大的差异,一刀切的作业方式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异,出现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都有所收获,“掌握尺度”这点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的前提。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设定基本题人人要做,设置学习的“阶梯”,为学生提供人人都能完成的机会,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喜悦。我在教学《黄山奇松》后,设置了三道作业:1.抄写生字并组词,用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2.写两句比喻句;3.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要求学困生完成第一题,可写第二题;中等生完成一和二题,感兴趣的可写第三题;优等生一二三题都必须做。这样一来,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各自的任务,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语文也由厌生爱,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常常问:“黎老师,下节课还是不是你上啊?”实施了分层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提升,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四、指导因层而异
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指导学生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时,对学困生,我指导他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语句通顺,分段叙述,字数在200字以上就可以了;对中等生,指导他们除了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通顺以外,要写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用上一些如比喻、排比、夸张等的修辞手法,字数在350个以上;对于优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用上一些成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字数要达到420个以上,语句要精炼。这样分层次指导,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性;优等生就会觉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敢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进取的积极性也就出来。这样做,就不会出现因葡萄摘不到而不愿摘、葡萄太容易摘也不想摘的现象了。
五、评价视层而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它可能对学生的未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比如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用赏识评价法,有些进步就要加以肯定与鼓励,如“你的进步明显,再接再厉,争取更好成绩…”;中等生则采用激励评价。比如“要是再努力些一定会更棒!”、“老师觉得你进步了不少,都快赶上某某同学了,再加一把劲试试!”…对于优等生,我们不但要激励,而且更要严格要求,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让他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总之,分层次教学大有裨益,能消除学生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参考文献:
[1]魏薇.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我在教学《找秋天》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前让孩子走出教室,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课堂上引导孩子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秋天。孩子感悟到秋是美丽的、甜蜜的、芳香的、丰收的……这样把握教材,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
“目中有人”是指教师要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找秋天》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课堂留下足够的空间,把不可预测的新生成资源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沉睡潜能的时空,成为探索未知的旅程。
二、创设情境。生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总离不开一个“情”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在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这样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激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呢?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三、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准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
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主题。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与古人怎么朝夕相处,情感交流呢?当然是“设身处地”地品读体验,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置于课文中“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禾。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枝,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禾,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众人之濯足”。视书为水,全身心地投入,却不能过急过快,须“润”“溉”适中。
再次,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进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课文也在我心中”的境界。
四、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激趣因子,语文课堂教学也有很多的隐性快乐成分。提升快乐阅读的指数,关键要看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只有科学而艺术的设计和引导,才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体验美感、情感,享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人文关怀,获得成长的力量。
一、体验美感,开拓阅读多维视野
语文教材选文大多属于经典名篇,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教材选文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是多彩的,描写的场景是生动的,即使是写花草虫鱼,也都包含丰富的美感因素,具有可读性。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为学生做好阅读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形成感知体系。学生一旦进入文本之中,其阅读视野必然得以拓展,阅读体验也会得到深化。
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个性阅读,让学生找出精彩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在成果展示时,学生几乎将课文的全部内容都找到了,可见其语言有多经典。有的学生说:课文开头部分就直接写黄山“四绝”,让人顿生好奇之心,这“四绝”究竟有多美,自然会吸引读者;也有的学生说:既然黄山松是“四绝”之首,其描写自然也会妙趣横生……从展示中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已经非常深入,对精彩词句的认知非常到位,阅读积累自然生成,这是快乐阅读的重要标志。
二、体验情感,享受阅读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多种情感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情感的慰藉。小学语文教材中,动人的故事、精彩的事件、感人的场景比比皆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核心,体验文本情感,必将受到极大的触动和心灵震撼。文本情感和学生情感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在教材文本、学生和教师三个要素中,教师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让学生的思维和文本形成桥接,这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内心世界,这也是打开阅读情感体验的关键环节。
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教师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国榷》被偷的确是一场厄运?是什么力量让谈迁重新站起来?积累一些关于磨难的名言。”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自主阅读。成果展示时,学生的回答准确到位,特别是关于磨难的名句积累非常丰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显然,这些名言是学生查找资料的结果。不管怎么说,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更深刻了,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多的感受,受到了感动、感染。这样的阅读当然是高效的。
三、体验成功,获得阅读成长力量
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需要动力促进。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要抓住兴趣,更需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感是支持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阅读的成功感,教师要设计具体的阅读目标。当学生顺利达到阅读目标时,他们获得了阅读的成功感。教师还要通过文本解读,让学生从文本中攫取成功因子。特别是那些励志性的阅读文本,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思想冲击和影响。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发挥其激励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感,这是阅读教学最需要关注的因素。在学习《少年王冕》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画图片,对文本进行图解。学生观察之后,对文本内容有更多的认知。于是教师给出一组阅读训练内容: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耽误、积攒、晶莹透亮、争先恐后、年成。②背诵第五自然段。③回答问题: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能够说明这种顺序的关键句。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55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互动式教学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民主,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气氛会更好,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互动式教学真正的应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来。
1 应用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去开发思维,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掉。我国提出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课堂之上一定要增加师生互动的量,同时要把课堂的效率提高。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量,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学习气氛会非常浓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启到最大化,对一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和教师或者是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去把这些问题解决掉。第二,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调节课堂氛围的时候也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有一个非常详细的了解,这样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能够通过互动在第一时间把这些问题解决,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教师在进行辅导的时候针对性会强很多。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发言的时候都要仔细聆听,并且能够通过学生的一些描述了解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进行了。第三,能够无限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非常好的组织能力了,只要教师能够把课堂变成一个“讨论会”那么教师就完美的完成了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了,这时候语文课堂会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2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尝试
2.1 尊重学生,树立互动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待遇,让每位学生都可以积极乐观地去学习。在进行互动式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清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最重要的目的。然后,应该在课堂上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为互动式课堂的展开奠定基础。我们做好上述的这两点之后,才能够真正把互动式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上。假如小学有一些语文教师并没有转变原来的传统观念,感觉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一定得尊师重道,那么互动式教学是没办法真正的在这个课堂上展开的。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疏远,教学质量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2 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有一种操作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实践操作。在互动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能够通过组织每一位学生参与一些具体的实践,一些亲手操作,去让每一位同学能够从自身实践的具体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是和同学或者是教师的交流去把问题解决,这样对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一定的提高,知识面也会有所扩展。例如,教师在讲解《黄山奇松》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模拟游览黄山的活动,在活动中让每位学生都扮演一次导游,让学生去介绍黄山中的一些景观,让他们描述奇松,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讲过的文章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同时还能够通过其他学生对黄山的描述,对黄山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最后教师应该对黄山和文章进行一个总结,并对学生进行鼓励。
2.3 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
好奇心是每一位小学生都有的,而且他们的好奇心还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进行一些适当的思维训练,这样对学生拓展思维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想象力,这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应该如何去设立一些思维训练的题目就是教师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了,设立的这些问题不仅要贴合教学实际,而且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大环境中去,通过思维训练之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愈加融洽,学生也对已经学到的之后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同时还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一些学校中已经开始沿用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了,而且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效果,对促进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明显比那些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要活跃很多,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启发学生思维也有比较大的帮助,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互动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之上的意义,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奎.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J].课外语文(初中),2012,(10):55.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在教与学中有着激情引趣,促进和谐发展的功效。
一、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导入
(一)创造情境放松学生心态导入。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心态自由、放松。学生的心态状况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自由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很难达到心态的放松,此时,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心态达到放松就显得极为重要。放松学生的心态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略显紧张或遇到阻力的时候,可以借助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心态,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动机导入。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学研究证明,虽然人们的许多学习是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长期的、有意义的、主动的学习将必然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更需要动机的推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情境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导入的一个重要层面便是“激发动机”。利用情境激发动机一方面在于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情境;另一方面在于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三)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生活发现导入。
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活即课堂,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课堂的导入是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等同于生活,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只有实现了生活加工的教学情境,才是遵循学生生命主体的,才能够在课堂教学导入中发挥其功能。
二、组织精准的语言陈述导入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采用谈话叙述导入是语言陈述导入的一种常用形式,直述导入的优势在于能够明确地向学生交代学习内容、学习要点,阐明学习任务或者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精准的语言,主动地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庐山,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二)设置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黄山有四绝,但这四绝中又以奇松堪称首位,那么黄山的这些松树到底奇特在哪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吧!”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三)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带给学生启发、激励,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例如:在教《老师,您好!》时,我就给自己的学生讲了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不同的老师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让学生自己先去感悟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通过故事,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教学所需要的思维情境之中,此时,教师适当地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知新”才是目的。
如:苏教版第七册《秋天》一文,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秋天的课文或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等古诗和《秋姑娘的信》、《秋游》等课文,有的学生还能一口气把诗和课文都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五)渲染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状态的把握,因此,情境功能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渲染课堂的情感氛围,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情感的渲染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强调入情入境是课堂教学导入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并且渲染这种感情可以有许多方法,重点在于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进行灵活掌握,注重其实效性。
如教学课文《最后的姿势》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吗?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许多人在这场地震中丧失了生命,但是恰恰在此时,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感人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六)歌词、歌曲导入。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导入
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导入经常使用的方法,其功能自然是多元的。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导入的特点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以鲜活的形式为学生的直观感受以及情感调动提供帮助,应当说,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导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手段辅助导入新课最多的时候是用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感受教学资料。下面来看《雾凇》的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好,老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喜欢出去玩吗?平常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到哪儿去呢?
生: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去过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想知道是哪吗?
1.多媒体课件欣赏。(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特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
师:下面我就要带大家去吉林雾凇看看。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想想,你觉得吉林雾凇奇特在哪里?我们比比,谁看得最仔细。请大家做好准备,好,开始。
2.引导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许多雾凇的许多奇特之处,可是,这些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你可以结合刚才看到的,或从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学生讨论)
师:谁想把你发现的变化跟大家说一说?
3D打印技术进入课堂的实践意义
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创新不够”。而STEAM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技术素养、艺术素养、工程学素养、数学素养的综合型人才。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学校推行STEAM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3D打印技术作为开展STEAM教育的辅助工具,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更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使学习内容也不再单一、刻板,呈现出了更多的姿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3D打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以下优势。
1. 有利于提高可视化教具的使用效果
在原来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大多使用语言或者图片来描述教学内容。当遇到复杂的事物时,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3D 打印技术可以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架起桥梁,将教具进行3D打印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获得“观察的经验”,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原来更好。例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黄山奇松》一课的教学,如果学生只通过图片或视频来了解黄山奇松的奇,学生感受并不深刻。我们用3D 打印机打印出各种奇松的模型,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欣赏奇松。
2. 有利于呈现新颖的教学内容
STEAM 教育常常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而 3D 打印为这些知识的整合提供了机会。STEAM 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科界限分明的做法,着重于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工程师精神。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动手做”类型的课程设计成为可能,激发了学生投身于技术和工程领域的热情。
3. 有利于营造更愉快的学习体验
我们利用3D 打印技术,最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将虚拟快速变成可触摸的实物模型。独特的实物模型给学生提供了切身感受,使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对事物增进了解,帮助他们愉快地记忆,避免遗忘。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灵感,给予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对模型进行二次设计,这将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自己设计、自己生产作品的过程中,从中获取对学习的满足感。
4.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而3D打印技术用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设计理念去支持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设计3D作品时,首先要根据内心所想的物体进行系统规划,然后对各个部位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再通过尝试绘制草图逐步去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对象、尝试设计、反复修改、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例如,我校六(5)班学生在整理笔盒时,发现测量工具有很多,于是就想制作一把多功能的尺。他将这个想法告诉数学老师后,老师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着手让大家分组设计自己的多功能尺。学生们经历了多次的讨论、分析、设计,最后成功地将多功能尺打印出来了。教师在其中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 这些开放式的交互活动不仅有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D打印课程的教学实践
由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一起玩3D打印》正式进入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3D打印技术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创造空间。通过不断地教学研讨,教师们也逐步摸索出了3D打印技术的教学方法,对各个学龄段学生的学情、学习能力有了了解,对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需要教师搭建学习的支架、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如何在玩中渗透三维设计的思想,教师们做到了心中有数。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项目的创作,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经验、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下面就以“花盆很实用”为例分享教学实施的过程。
“路径跟随”是草图大师Sketchup 中绘制一些不规则的形状时用到的工具命令,比如绘制弯曲的圆柱体等。通过“花盆很实用”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路径跟随”在三维设计中的作用。
1.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Sketchup设计软件构建出自己想象中的花盆的三维模型。
(2)了解花盆的结构,思考自己将会如何设计。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体验设计、创造的乐趣。
2.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花盆的形状,提出自己想设计怎样的花盆。
(2)教师演示“路径跟随”工具的使用方法。
(3)讨论设计草图。学生相互讨论,并在纸上绘制草图。
(4)三维建模,创意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Sketchup设计软件设计花盆。
(5)展示交流,创意表达。作品展示交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桌之间、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欣赏,评价。
(6)打印实物。选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打印,让学生体验3D打印的过程,了解3D打印机的操作方式。
3D打印课程进入课堂的思考
毋庸置疑,3D打印技术对学校的教学发展起到了积的促进作用。3D打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创意变为现实,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体验。3D打印激发了学生DIY的兴趣,使学习更加生动。3D打印为学习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学生可以从设计、制作、展示参与等多维度融入学习过程中。同时,在整个实践学习活动过程中,都需要学习者的实践操作,从设计到打印,都需要他们参与完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能力、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推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当然,不管多么先进的技术,进入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对教师的要求
在课堂中应用3D 打印技术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工程素养是用好它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教师既有使用设备的基本技能,更要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活动设计能力。因而,教师要从技术和教学设计等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提高。此外,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其教学重点除了传授知识经验,更要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保有个性地愉快成长,享受学习。
2. 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资源
小学习作教学是启蒙、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小学生只有观察得好才有可能把作文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很多,要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在欣赏插图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增强观察的能力,从而为学习打好基础。如教学《早》一文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将学生引入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和写作的顺序,让他们从中学习观察的方法;完成《早》一文的教学后,再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学习《早》一文的观察方法,亲自观察班级的一角或自己的书房;最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逐步训练就能降低习作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典型片断,指导学生模仿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精彩片断、典型范例,极有利于教师导写。因此,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要注重“读”与“写”的联系,善于挖掘和利用,巧妙指导学生仿写。
1.指导学生进行构段方式的仿写。教材中有不同构段方式写成的段落。教学时,教师应依据本单元习作训练的重点,抓住适合年级特点的典型段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构段方法,并让学生按指定的构段方式进行片断仿写。经常进行不同构段方式的仿写训练,学生会越写越有兴趣,写出的段落会越来越好,从而为布局谋篇打下坚实基础。如《陶校长的演讲》中,二至五自然段采用总分的写作方法,就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
2.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开头的仿写。万事开头难,小学生写作文也是一样 ,大多数都感到难以下笔。有的课文开头很有特色,巧妙地利用它导写,是训练学生写好文章开头的一种好方法。小学生一旦学会了写开头,他们就不会觉得作文难了。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开头:“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教者让学生仿写放学时的情景,学生们都能写得生动活泼。
3.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结尾的仿写。文章的结尾往往是体现中心思想,表达强烈感情的关键部分,所以指导学生写好习作结尾十分重要。教材中很多课文的结尾都独具特色,恰到好处,很有仿写的价值。如《狐狸和葡萄》一文的结尾:“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仅用一句话,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我便指导学生仿写寓言故事,再写一个点明寓意的结尾,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运用课文范例,指导学生开展同步写作实践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习作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练习,能为独立习作和作文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和实践经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与习作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尽可能引导学生拟出跟课文内容有相似点的习作题目,让学生仿写,指导他们进行同步习作实践。如学了《黄山奇松》一文后,可让学生仿写《家乡的东狱寺》;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让学生仿写《武松醉打蒋门神》;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后,可让学生仿写《黑板的启迪》等。这样的仿写,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降低了写作难度。因此,学生不仅不怕习作,还勇于习作。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这就为实现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