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2: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震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震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TU323.5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

该项目为某综合实训中心工程,主要功能为实训实验室。该工程东西长97.5米,南北长56.7米,未设置抗震缝;建筑高度23.85m,地上五层,无地下室;其中一层层高为6.25m,二~五层层高均为4.25m;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设防类别丙类,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如图1所示,首层只在中部有通道相连,连接薄弱;内部有两个开敞庭院,且不在对称位置上,楼梯分布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部。

图1 (1)一层平面图

图1 (2)二~五层平面图

2问题分析与总结

2.1 结构扭转不规则

采用纯框架结构方案,经建模型计算,虽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但是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达到0.95,超出规范不大于0.9要求较多,且第二周期扭转因子偏大,属抗扭不利建筑。而调整梁柱截面对于改善抗扭指标效果不明显。经过方案对比及与建筑方案协调,最终确定采用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以下称为少墙框架结构)来解决以上问题。结合建筑四角的楼梯间在建筑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以调整结构扭转控制指标,使之满足规范要求,纯框架及少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对比见表1、表2。由表中数据可见,设置剪力墙后,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为0.92,虽仍大于0.9,但已有所改善,特别是第二、第三周期分别为较纯的平动周期及扭转周期,说明结构布置较为合理。

图2 标准层剪力墙布置图

表1 纯框架结构地震抗震性能指标

表2 少墙框架结构地震抗震性能指标

由于少墙框架结构形式是规范新增的内容,而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以后分别简称《高规》和《抗规》)在此种结构形式上的规定内容也不尽相同。《抗规》第6.1.3条和第6.2.13条分别规定了少墙框架结构构件抗震等级的确定原则以及框架部分地震剪力值的取用方法,其中在确定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时,是按照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是否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划分的;而《高规》第8.1.3条对于结构形式、抗震等级、轴压比限值以及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等内容的设计方法则是根据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分区段划分的。因此《高规》关于少墙框架结构的规定更细微明确。本工程虽为多层建筑,但因其高度接近多层与高层之间的临界高度,且体型复杂、扭转不规则,用增大截面方式不易解决扭转不利问题,因此在兼顾建筑与结构的有效解决方案之后最终采用了布置少量剪力墙的少墙框架结构。本工程设计是按照《抗规》并参考《高规》的相关规定进行的。具体方式如下:

(1)《高规》规定,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来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因本工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为63%左右,按照《高规》8.1.3条第四款规定,该工程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

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3]中对少墙框架结构的定义,确定本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强框架”(具体见表3)。

(2)《抗规》第6.2.13条规定了少墙框架结构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剪力值,宜采用纯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剪力墙模型二者计算结果较大值,因此本工程按照两个模型分别计算,结构构件配筋按包络设计。

(3)剪力墙肢不满跨时的框架梁配筋构造(如图4所示)。其箍筋加密区的范围,支座钢筋长度等,均应满足抗震墙退出工作后纯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使其仍具备相应抗震性能。即框架梁附加纵向钢筋截断长度及箍筋加密区长度等,均需按照该墙肢是否做为支座包络设计。

图4框架梁一端与剪力墙顺接时构造做法

2.2 结构竖向不规则

本建筑一层层高为:6.25m,基础底标高-2.0m,基础高度1m,如果不采取措施,一层框架柱的计算高度为7.25m,与二层层高4.25m相比差距较大,首层与二层侧向刚度比为0.63(规范要求0.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为0.75(规范要求0.8);不满足《抗规》表3.4.3-2中关于结构竖向规则性判断的要求,即一层为薄弱层。同时首层填充墙较多、较高,应采取措施避免首层填充墙下沉以减少后期开裂的可能性。综合以上因素本工程在-0.10m处增设一道框架梁;该框架梁既可作为首层墙体的基础,同时又能减小一层框架柱的计算高度,可使结构设计更合理。

本工程通过增大一层的框架柱截面尺寸及增设基础拉梁层的方式,使两层的侧向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消除薄弱层。本工程拉梁层及首层框架柱截面尺寸为700X800mm,二层及以上框架柱截面尺寸600X700mm,经计算结果满足要求。

2.3结构超长的问题

该工程双向均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要求(55m),而且建筑要求不能设置伸缩缝,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或减小施工及使用期间温度裂缝以及混凝土收缩裂缝。本工程采取以下措施来有效的减少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1)全楼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2)在南北向设置一道加强带,东西向设置两道加强带(图5)。加强带采用较设计强度提高一级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密实,并连续浇筑。

图5 楼板加强带布置图

(3)楼板钢筋双层双向设置,并适当增大楼板厚度及配筋,增强其抗温度裂缝能力。

(4)适当增加东西向框架梁通筋数量,增强其抗温度裂缝能力。

(5)提出材料及施工控制要求,并要求加强施工现场监督施工管理,以确保施工质量。

由于本工程东西向长度超过不设置后浇带的允许长度较多(超过77%),因此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并要求现场即时监测施工效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始使用),没有发现较为明显楼板及框架梁裂缝,说明采取措施合理有效。

3 结语

本文以综合实训中心结构设计为例,着重阐述了少墙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具体设计中注意问题;同时对结构薄弱层的产生原因、消除以及结构超长问题的处理进行描述,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2)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当代最著名的成功范例之一,无论是从它所创造的收入还是从国际旅游者的人数,都取得了高速而稳定的发展。它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明显的韧性,在本世纪,它将继续以接近4%的速度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6亿人次,每年花费超过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每天达50亿美元[1]7。由于旅游在创造外汇和提升经济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对高职旅游教育的需求也空前高涨起来。

旅游教学的目的是适应市场需求,这要求我们用发展观对高职教育需求从根本上重新定位和重组。因为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要求我们有更高的技能与更强的适应能力,学生需要接受更加良好、更加广泛的教育。高职旅游实训课要满足上述教育需求,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肯定不行,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改革

(一)《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特点

1.综合性

旅游实训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它将旅行、休闲、娱乐、旅馆及餐饮等各种课程综合于一体,这种综合性可以让学生具有对经营上的整体正确评级和对管理问题的洞察力,以确保毕业生是旅游业所需要的类型[1]453。旅游实训课是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开始的课程。

《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必须完成《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市场营销》、《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之后才能开设,实训课和这些理论课有着内在的联系,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客房实训课程的创新上,必须以这些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发出多种实训情景,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对技能的掌握。

2.时效性

高职旅游教育者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特别是从事研究,给学生讲授新的观点,同时对旅游现象做出预测。要让学生感受到足够的挑战,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不是强调使用和10年前一样的技巧和工具。旅游实训教学必须保证模拟仿真性,尽可能贴近实际和现实情况,如使用各种真实性的岗位软件、资料、合同、定单、账目等[2]。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必需建立新的教育框架,思考和组织新的学习过程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为更好地保证旅游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可以借助沙盘模式,即通过再现企业惯例的过程,将“企业”搬进课堂[3]。

在设计《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时分为5个模块:卫生、服务、安全、设备用品、人力资源。其中卫生实训项目包括:铺床、开床、客房清洁、公共区域清洁、查房。服务实训项目包括:不同类型客人的接待、客房系列服务。安全实训项目包括:火灾、地震、盗窃、其他事故处理。设备实训项目包括:客房设备用品消耗定额的计算等。人力资源实训项目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人事调动等。这五个模块基本含盖了客房部的全部工作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客房部的工作有系统认识,便于理解记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实训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整个课程的过程就是企业运做的过程。为使实训的效果更好,一般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模拟客房部经营。小组每个成员分别担任总经理、部门经理、领班、服务员。各小组分别模拟出自己的酒店,其他小组的模拟酒店是自己的竞争对手。通过完成相同的实训项目比较各小组的优劣。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模拟的真实性。

3.规范性

实训课主要训练服务技能,而训练的内容必须符合行业规范,达到行业标准。实训课程必须重视程序和规范,否则达不到任何正面效果。在使用ERP沙盘模拟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时,应该注重对岗位责任的规范性、职业性训练[4]。《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对客服务模块中有“班前会”情景模拟,要求进行模拟的小组必须仪容仪表职业化、礼节礼貌职业化,领班或经理能合理分配任务,适当进行奖惩。

一个较为简单的技能训练,学生一般一次就能掌握,如果技能训练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行业规范化标准,就必须进行反复训练,这时如果掌握不好,学生就会出现厌学、应付了事等不良情绪。所以也要考虑专业技能训练的难度,设计好阶段性的技能训练目标,制定训练的模式及措施。《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对客服务模块中的“铺床”情景模拟,在课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学习铺床动作技能时,先将西式铺床(或中式铺床)的整体技能动作进行细分,分成若干动作技能安排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在各阶段的示范演示、讲解和分析要领,便于学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对动作技能的细分,既可强化感知的效果,又可方便学生进行局部模仿训练,而且还能加快动作技能合成体系操作过程的形成。

此外,还应加强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的训练。《客房服务技能实训》服务模块中有“对客服务”情景模拟,在被客人冤枉、辱骂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安全模块中有“突发”情景模拟,在地震火灾等突况下如何保证客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等等。

总之,通过实际操作和技能考核,强调客房服务的真实性,建立学生规范操作意识。通过强调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及团队意识。

(二)《客房服务技能实训》教学过程设计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和实践考察,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市场,难点是如何组织课堂才能有利于学生顺利转变为职场佼佼者。所谓以学生为重点即是在组织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例如,我们的学生都很有朝气,有竞争意识,所以在课堂中要设计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赛,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也可以是个人之间的,这些竞赛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设计一些场景,例如开班组会,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职业意识等素质。

所谓以市场为重点就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紧跟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的酒店市场最急需的就是高素质的服务员及优秀的管理人才。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英语口语、当地方言等多种语言会话能力,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等等。

《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尤为重要,是整个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1.根据高职生学习特点设计合理教学过程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学习特点:活泼爱动、表现欲强、忍耐力差、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动力、支持课堂教学无用论等等[5]。设计客房实训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

高职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自学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调控下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施教的目的,始终都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诸方面获得进步,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我们有一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正确的定位,学习态度端正。但大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对,不能合理支配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有高的参与度,才能促进学习的进行。所以,上第一节课时笔者都会让学生制定本门课的学期目标及计划,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按计划完成任务,给学生压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根据工作情景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情境有“硬”和“软”两个方面。在“硬”情境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的布置与设计,利用大教室或实操室进行现场布置,或使用多功能教室进行专业教学实践,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参与动作技能的操作训练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6]。《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根据工作情景预定受理设计四个工作任务:工前准备、预定受理、预定确认、客人抵店前准备。在“软”情境方面,应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行模仿创新,自己动手设计内容,进行角色分配。

3.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内容设计时要注重经典、真实案例的注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客房工作也有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敏的应变能力。从最简单的入手,例如:房间客人正在会客,如何进行客房清洁整理。稍微复杂的情况,例如:客房被盗、深夜醉汉。到极为少见的情况,例如:客人突发重病等等。给学生定一个角色,例如,客房服务员、客房部经理、大堂副理等,让学生用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部分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最好的答案。

案例,学生一般都喜欢听,但一到回答问题,大多数学生都默不做声,所以必须要激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特别是文静胆小的学生,教师必须有耐心去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一开始可以点名让不爱发言的学生讲,能说出一点就要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慢慢提高要求,最终让学生产生满足感,体验成功感。教学实践表明,人具有整体生命,必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育。人的整体性,突出地表现在人不仅有智慧,还有情感。知识的教学不能离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隔阂,使感觉枯燥无味的专业实操训练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堂外教学,通过工学交替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学生在学校学的好不好,只有进入社会,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知道。工学交替,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优劣的最好方法。

目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先后与多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建立了实习基地。包括许昌福港大酒店、许昌桃园大酒店等等。学生们在“顶岗实习”后对于本专业的规范操作技能能够完全熟练掌握,实践的效果非常好。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同。学生边上课边实践,激发了学习兴趣,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三)教师能力提高的途径

通过“挂职”等形式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思维能力、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了解当前市场的总体需求,并且能对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克服教学中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使实训课与时俱进。另外还有继续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同等院校学习等等。

三、结 语

无论是已毕业就业的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很明确地认为目前高职教育的弊病主要集中体现在“缺乏职业技能实践”,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说得上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因此,当前职教课程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教学,应该围绕实践教学来进行当前职教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瑟扼波德.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汪治.经管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34).

[3] 兰亦青.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科学教研),2007,(18).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7-02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所有课程都应加强实践环节,把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训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教师在授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课堂实践教学宜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可以辩论演讲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式开展。第二,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是指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指导学生在上述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协调与管理,进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校内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充实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校园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和必要措施。第三,基地教学模式。基地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调研。充分挖掘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资源,使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可以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视野,丰富其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四,社会实践模式。把实践教学的空间从课堂、校园拓展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实体验、锤炼,使其加深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在了解省情、国情、民情的过程中,亲身感触改革开放的成就;向人民群众学习,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实效。

此外,还应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走与专业实践结合的路子。一方面,在校内,与实习实训有机融合。高职院校校内都有自己的实习实训场所,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要在内容上找到交融点,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世界观等,相互推进,共同发展。让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并立足职业行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在校外,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离开学校融入所在企业。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将校外顶岗实习时期的思想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范畴中来,引导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职业道德,知行统一,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实现高职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平时与假期,受到经费支持、组织形式、安全隐患等因素制约。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领导组织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和管理难度要大于理论教学,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高职院校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直接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相应互协调,配合支持,以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二)实践教学管理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实践教学。一是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单独安排课时,明确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二是要注重全程监控,细化考核标准。

(三)经费管理

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决定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应根据实践教学项目进行论证,对教育意义大、社会价值高、可行性强、实效性显著的实践项目予以立项,并制定经费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需要稳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场所主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形式。课内主要有专题研讨、主题发言、辩论比赛、影视影像、专家报告等;课外则有勤工助学、学生社团、义务劳动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革命圣地、名人故居、大型国企、工业园区、现代农村、合作企业为依托,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

(五)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关键靠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走出去”,先让教师走向社会;二是实施“请进来”,邀请企业家、专家名人、优秀校友等来校举办各种主题讲座,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视野。

三、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例

(一)圣地延安红色之旅

2010年暑期,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教研部成立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小分队”,与院团委共同组织了“重走路,和谐社会行”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实践,学生调研路上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深入了解陕甘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体会当地风土民情、民间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实践教学活动成果参加了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了三等奖的佳绩,带队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二)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重要途径,对发挥大学生人才的智力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重要抓手。每年暑期各大中专院校都会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广大学生通过调研、宣传、支教、文艺演出等形式,加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认识到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重任,更加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三)在会宁会师旧址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010年9月,学院领导、思政理论课教研部、基础教学部的教师代表和全院2010级新生代表共50人赴会宁会师旧址参加学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师生对继承和发扬精神,以及会宁人民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创新发展的历程感同身受,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党、爱国教育。

(四)甘肃省情教育――参观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方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现有文物约35万余件。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等展览,为学生提供跨时空交流,亲密接触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精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五)伟大抗震精神教育――参观兰州地震博物馆

兰州地震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唯一专业地震博物馆,有许多国内外罕见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学生通过参观了解了地震及其防护、自救的基本知识,如通过壁画馆绘制的真实地震故事,体会到大自然的破坏力;通过“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相关介绍,感受到现代社会和我国抗震救灾的快速、全面。鲜活的图片、细致的解说,让学生看到了废墟上的生命奇迹,认识到,灾难面前,只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战胜灾难。

(六)传统文化教育――参观兰州国学馆

兰州国学馆是依托皋兰县文庙古建筑群,经改建、充实而成。馆内四十余尊历代国学代表人物的石雕像,涵盖了先秦诸子及后世在哲学、医学、农学、文物、书画及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学伟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近现代虽有反复,但其对国人的思想影响谁都不能否认。近年来,国学大热引起公众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反思,国学的弘扬对社会的文化传承、道德遵循都有推动作用。学生参观后,对国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国学精华都有了系统了解,帮助他们在传承民族精神与开拓时代精神中找到连接点,开拓了视野。

篇(4)

活动时间:

20XX年5月6日—20XX年5月12日

活动主题: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防灾减灾日宣传周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

活动安排:

1、举行一次动员大会

利用周一升国旗时间及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途径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并对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进行动员。

2、进行一次教师培训讲座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围绕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活动主题,进一步面向教师普及涉及各类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3、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各班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为主题召开班会。为学生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台风、地震、雷击、火灾、溺水、交通等事故的预防与应对,提升学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4、绘制两张逃生疏散图

指导学生绘制家庭和学校安全逃生疏散图;家庭疏散图要求在家里与家长同做,将防灾减灾工作普及到家长。通过绘制安全逃生疏散图,让学生掌握生活和学习区域关键时刻的逃生路线,提升自己、学校和家庭应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5、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一次逃生演练,演练方案要务实,让演练更贴近实际,增加演练的实用性。

6、设计一期黑板宣传报

各班出一期以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加强师生对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

7、进行一次安全排查

发动师生对教学楼、宿舍楼、功能室、实训室、餐厅、校园等进行一次全覆盖、查找身边安全隐患的排查。

8、召开一次总结会

针对防灾减灾教育周活动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和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篇(5)

中图分类号:TB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工程力学是人们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理论。《工程力学》教科书中,从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讲起,逐步深入。例题也是经过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其结构、约束、载荷都是典型化、标准化的,而没有说明力学模型是如何从工程实例中简化抽象出来的。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工程及相关专业普遍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所用教材大同小异,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习了工程力学课程后的大学生们,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当遇上工程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工程实际问题都是较为复杂的结构,不是教科书中的标准拉杆、标准简支梁,各结构间的连接方式有焊接、铰接,不是书中标准的约束形式,载荷也不是给出的,需要去调查或实测,无法直接应用工程力学理论去分析研究,不知如何下手。这也是新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理论脱离实际,大学生们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明显地摆在各工科高等院校面前,摆在高校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急待解决。

通过专业课学习解决理论关系实际问题当然是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只靠在大学后期阶段的几门专业课学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已显为时较晚。那么,强调要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并硬性规定,在技术基础课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工程实训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一、问题

如何搞好工程实训教学?这个问题又摆到了任课教师的面前。

如何做到从工程实际中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是搞好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在普通工科高等院校中,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搞过这类实训教学,无可借鉴。但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探索:第一,听取老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二,认真分析已有力学与工程实际的关系;第三,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经过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归纳总结出了从工程结构分析开始,从中离散出简单构件,再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进而进行力学分析计算,得到结论及给出对原工程结构设计的评价及改进意见,这样一个对工程结构进行工程力学分析全过程的方法。现以流程图的方式表达如下:

工程结构力学分析流程图

对上述流程图简要说明如下:

㈠在对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对构件、约束、载荷进行简化抽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清主次,注意转化。既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同时要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次要因素可能转化为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2.雅俗对照,约定俗成。即要把理论(雅)的东西和工程实际(俗)的相关东西进行比对,形成相应的简化关系;特别是有些已经形成定式的简化结果(如木结构连接就简化成铰接),就不能再变了。

3.由繁而简,先分后和。工程结构都比较复杂,直接对构件整体作力学分析是很困难的。一般应先分析结构的构成及各构件间的连接方式;然后,将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作为相互的约束进行简化处理,离散出简单构件;进而对构件及相关载荷进行简化,得到力学模型。在对力学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后,再回到整个结构中,作综合的分析处理。

㈡力学模型三要素。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构件、载荷和约束,缺一不可。

㈢力学分析三要点。应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有三个出发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分别给出结论。

㈣综合评价三方面。对各构件分析后,再回到对工程结构整体的分析评价,应用工程标准和力学标准进行安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的评价。

㈤在得出了对原工程结构的评价之后,自然会产生对原设计的改进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方法,我们“挂壁床”、篮球架、纲目结构桥、吊扇、桌连椅等多种工程结构进行了工程力学分析研究;更准确地说,也是在进行分析时,不断地归纳、总结、完善分析方法。现以“挂壁床”为例,说明分析的全过程。

“挂壁床”是烟台南山学院学生宿舍中普遍使用的学生用床,如图所示。

该床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床头、一个床身。床头是一根50×50×4的角钢弯成直角的两边,与一根外径35mm圆钢管弯成直角的两边焊接成的矩形框架,框架中还焊有3根外径为20mm的圆钢管。床身是2根40×40×3的角钢由5根外形为20×20的方钢管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由4根M8的螺栓将床身和床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整床;又各用2个膨胀螺栓(M16)将床头固定在墙上,形成了“挂壁床”。

根据床的结构和连接方式,拆开4个M8的螺栓,即可将床离散为三个简单构件,即两个床头和一个床身。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将已离散出的较简单构件转化为力学模型。先看床头,它一端固定在墙上,相当于固定端,另一端自由;当人坐在床沿上时,人的体重将由床身传至与之相连接的床头自由端处;于是就得出了在自由端作用有集中力的悬臂梁。床身即可视为两端铰支、受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简支梁。考虑到几个人同时坐在床沿上的情况较多、而且此时床沿角钢比墙边角钢承受更大载荷,处于较危险状态,应予重点分析。考虑到两根角钢要同时发生弯曲变形,而且变形之差比连接两角钢的方钢管尺寸小得多(约1%),两角钢间的相互作用很小,可以略去。于是就得到了以床沿角钢为简支梁、其上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力学模型。到此即完成了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工作。

接下来的是对载荷的分析。当一个人坐在高度为0.5m的床沿上时,两脚放在地面上,地面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墙边角钢也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余下的60%由床沿角钢承担。常见的较严重的情况是4个学生同时坐在床沿上。由于床板的作用,会使4个人的体重的60%平均地分配到5根方钢管与床沿角钢的焊接处。以每个大学生体重为600N计,则可视为简支梁上作用有5个290N的集中力;而总重量的一半以集中力的方式作用在悬臂梁的自由端,约为720N。

载荷确定后,即可进行强度及刚度分析计算。对于悬臂梁,集中力对固定端处的弯矩Mmax = 612N・m,由此引起对固定床头的上部螺栓的拉力1.5KN。据查,该螺栓的许可拉力为21KN,可见其强度储备很大。对于简支梁,最大弯矩Mmax=304N・m,角钢的抗弯截面系数W2 = 1.23×10-6 m3,则σmax = 245MPa,梁中点的最大挠度ω=13 mm。我们还对4人坐床沿时的变形进行了实测:悬臂梁自由端挠度为2.1 mm,简支梁中点挠度为15 mm。上述实测挠度值与计算结果完全吻合。由此可以认为,我们所进行的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以及对载荷的估计是基本正确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对“挂壁床”作出评价及提出改进意见。

二、评价

设计思想新颖,结构合理,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床头结构设计巧妙,既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又是很好的床头护栏;而且用于固定床头的膨胀螺栓有很大的强度储备。床身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一般正常要求,但在严重情况下(如4、5人同时坐在床沿上),强度和刚度都显不足;而且变形较大且不均匀时,会引起很大噪声,影响休息。

三、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例子分析,为增加“挂壁床”强度和刚度,提出下列建议:

1.将床沿角钢由40×40×3改为40×40×4,既不改变外观情况,又可增大强度和刚度,可使4人同时坐床沿时的最大应力降至190MPa,最大挠度降至10mm。

2.将固定用螺栓穿墙双挂。即把相邻两宿舍的两张床背靠背地用同一根螺栓固定在同一面墙上,既节省材料,又大大提高了防地震能力。

以上只是对工程结构的力学分析方法和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初步探索。还需要逐步提高水平,把实训教学活动提升到实训教学课的高度上来。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19-03

“5·12”汶川大地震后德阳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面临着解构与重构。大地震给德阳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造成了巨大灾难,同时,德阳职业教育灾后重建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职业教育恢复重建过程中,重建什么、怎样科学重建等事关德阳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放在德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从重建的思路及目标看:重建不是“克隆”过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升级、超越、创新,是更高水平的发展。德阳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是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和办学统筹。

职业教育城乡统筹

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大地震对骨干产业的破坏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川德阳市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厂三大知名企业。“5·12”大地震,德阳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6个县(市、区)中2个是极重灾区、4个是重灾区。据初步统计,德阳因大地震损失2657亿元,相当于近7年全市GDP的总和。全市6个县(市、区)均受到重创,受灾人口327.3万人,全市受灾企业达到411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5户,企业受灾面90%以上。部分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东方汽轮机厂、剑南春集团、宏达集团、龙莽集团、金路集团、金河磷矿、莹峰实业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极重灾区绵竹、什邡机械工业几乎全部生产瘫痪,造成产业链缺失;一次产业的畜牧业受灾严重,牲畜圈舍严重受损;三次产业的旅游业,尤其是绵竹、什邡沿山地区旅游设施全部毁灭。

(二)部分中职学校遭受重创

汶川大地震让德阳职教受到重创。据初步统计,德阳市职业院校共有144名师生遇难,受损校舍面积64.8万平方米,损毁教学设备7.4万台(套、件),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地处极重灾区的国家重点职中绵竹职中(东汽技校)、什邡职中遭受巨大灾难,特别是给位于地震断裂带的绵竹职中(东汽技校)汉旺校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教学楼、办公室、食堂、焊接车间、机加车间以及数控实训车间全部垮塌,大量设施设备损毁。绵竹新校区两栋教学楼、四栋学生公寓、餐厅严重毁损,成为危房,地震共造成学校财产损失近亿元,设施设备毁损价值在2000万元以上。地震还造成学校8名教职工、10名民工、38名学生遇难。什邡职中有26位教师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亲人,有36名学生失去父母和亲人,586名学生家中房屋被毁,大地震让10万名德阳职业院校学生无法复课,绵竹职中(东汽技校)2600多名学生分三批全部实现省外转移,被安置在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工厂企业顶岗实习。

(三)对口援建打开职教开放大门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江苏省和北京市对口支援绵竹市、什邡市,每年支援的资金为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1%,三年援助资金将超过100亿元。同时,乐山、凉山对口支援中江、罗江的一个重灾乡镇。什邡北京工业园、绵竹江苏工业园、绵竹无锡工业园等园区每年将为德阳带来超过200亿元的新产值。以什邡职中为例,该校新校区被列为北京市对口援建首期建设项目。该项目已于2010年5月12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208亩,投资2.1亿元,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作用房5万平方米。重建完成后,学校将通过与北京华盟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面向西南五省(市、区)招生,打造学生高端就业。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对口支援什邡职中有力推动了该校汽车专业建设和该校创建成为第二批全国1000所改革示范中职学校。

(四)城乡统筹背景下灾区职业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是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灾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培养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者、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灾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加快,城市化、城镇化加快,土地集中带来了规模化种植,农业地域产业聚集更加明显。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合作组织者、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有大量的需求空间。二是面向城乡培养通用的三产类服务人才。景点旅游、工业旅游、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酒店饭馆、烹饪、旅游经营、各类护理人才和新兴服务行业出现需求热点。三是面向工业化进程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操作型技能人才需求市场逐渐让位于知识性、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市场。

德阳城乡职业教育

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政策统筹

校企合作政策的统筹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统筹校企合作。建立全市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由市教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同组建德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组织市内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作。二是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保障;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对参与合作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税优惠。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市、县政府每年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每两年召开一次总结会,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给予职业学校同样的人员编制政策 与普通高中相比,德阳地方中等职业学校仅有三所完整意义的公办学校,其余均为民办或民办公助中职。因普通高中已经参照义务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民办中职教师的福利待遇明显逊色,出现了相应学科(专业)教师向普通高中流动的趋势;同时由于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工资收入差距大,民办学校之间也出现了人员流动。给予民办学校一定的人员编制,是稳定民办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切实保证。

招生工作统筹 德阳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较为特殊,市级中职学校没有一所(德阳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德阳城市职业学校为改制的民办学校),市区的四川省商贸学校、四川省信息通信学校、西南工程学校为三所行业办职业学校。德阳县域经济发达,6个县(市、区)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就有5个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因此,德阳各县的生源主要为所在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所拥有。据上海市教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马树超主持的《德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课题组调研,发现“生源萎缩”是制约德阳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瓶颈。数据显示,自1986年德阳市出生人口达到59917人的峰值后便一路下滑,这就意味着德阳高中阶段的生源自2001年起从高峰开始回落。由于德阳1991年至1993年的出生人口分别为42462人和41448人,而德阳2006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为22000人,按照1:1的普职比,并考虑外省市招生因素,这一数据大致反映了德阳出生人口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据此,稳定市内生源拓展市外生源是基本的招生策略,尤其是利用德阳“四川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的品牌吸引西部地区和省内“9﹢3”生源就显得具有特别意义。根据德阳经济实力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宜尽早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向市外开放、内部流动、学分互认和中高职学校直接衔接。

(二)资源统筹

调整全市职业教育布局 区域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人口聚集程度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科学布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农村职中向县城集中。向县城集中就是县域职业教育资源的聚集和整合,便于县域集中生源和职业教育的整体管理,对县城的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地震之前,德阳各县(市、区)职业教育布局已经开始向县城集中,大地震之后,加速了这种集中的趋势。中江县集中办好中江职中;绵竹职业教育集中在绵竹职中;什邡境内一直仅有什邡职中,且办学影响力和口碑一直较好;地震前,罗江境内的罗江职中与通用科技学校已进行整合,地震后的罗江职中规模迅速扩张,在2009年进入国家重点行列;投资7000万的广汉职中在市区异地重建,其规模大大扩张。二是加快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德阳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较好,资源集中,6个县(市、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均以县职业中专为基础,两块牌子一个实体,除广汉职中是省重点外,其余5个均为国家级重点职中。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一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园区,为重装基地建设服务。为实现装备制造企业、职业院校、区域经济建设共享,园区有数控产业集群、焊接技术产业集群、电气技术及自动化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集群人才培训中心等,首期占地400亩,吸引了数十家重装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二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建筑类专业和建设行业的产学研园区。三是县(市、区)工业园区与职教园区统筹规划,已经形成以罗江职中为核心的电子产业职业教育园区、以中江职中为核心的机械业职教园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四是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职教园区。以都市农产品、经济林、水果、药材、粮油、畜牧等六大农业产业带为依托,以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聚集化技术学校和其他职业教育资源,各县(市、区)建立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培养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技师和农村实用人才。

(三)办学统筹

加强专业设置与调整统筹 一是加强专业设置的统筹。根据震后德阳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新设置专业(如针对残疾人增多的情况开设护理、民政、社区服务等专业)的可行性,各中职学校应重点建设好3~5个骨干专业。根据2009年对12所学校的汇总统计,全市中职数控专业在校生达8683人,机械加工在校生达到4485人,就德阳本地人才所需来说处于基本饱和状态。因此,要加快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宏观调控。二是适当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灾后,德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着种类变化、规模变化、方向变化。重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德阳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旅游专业增加地震遗址遗迹旅游、地震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向;当前,德阳正在建设1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德阳中职要大力发展面向城市服务业的三次产业,通过专业调整和专业更新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推进产学深度结合 一是打破沿袭多年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全市中职学校进行模块课程试验的基础上,推行国际先进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开发。根据产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有关职教专家、产业(行业)技术能手等对2006年7月完成的“机械加工技术”等10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行再次修订。二是推进适应产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推进适应产业特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学徒训练法等,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质性变革。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教学内容求“真”务“实”,以真实生产过程组织教学,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以真实的现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工作价值观教育 育人功能与就业功能是职业教育两大功能,加强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基本途径。工作价值观又称职业价值观,包括基础价值、核心价值和相关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将学生置身于职业生活的现实中,激起他们的职业情感,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动力。二是充分利用抗震救灾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安装技工学校、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专业优势,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准员工的职业风采,其事迹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宝贵资源。三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工作价值观教育。在文化课中渗透、在专业课中渗透、在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中渗透,这种渗透的实质就是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鲁班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掌握未来行业对其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需要、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职业道德的要求,对学生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德阳涅槃:被地震改变的工业城[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24-47.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3.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53-56.

[5]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5-26.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40-03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是地震多发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大地震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其中,地震造成的损伤主要来自工程震害及其次生灾害。因此,在地震灾害的防御中,减少土木工程震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抗震设防的核心任务。

面对多发的地震灾害,在总结震害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确保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作为建设行业广泛应用的核心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B50010-2010)于2010年12月重新修订和颁布,随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混凝土结构施工验收规范》、《砌体结构施工验收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规程在材料、设计、施工、质检、监理等方面加强了抗震设防要求,特别是加强了房屋抗震措施的要求。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震害,提高建筑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是今后土木工程建设中十分关心并致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面向施工一线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是建筑结构实施的主体之一,也必将是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责任者之一。并且,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不断普及,典型结构体系抗震措施和构造要求与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序、质量更加密切。因此,工程抗震知识应用和实践,工程抗震法规、标准有效执行的能力,应是其专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建筑结构抗震》(以下简称抗震课程)作为以上目标的重要落实载体,应系统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密切联系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求,加大改革,有效实施。

抗震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抗震课程的设置现状 工程抗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单就知识体系而言,涉及数学、结构动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等;就实践性而言,涉及结构设计、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结构抗震知识的落实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

1.在建筑结构课程中落实。较多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不独立设置抗震课程,仅将其整合后作为职业基础课——《建筑结构》课程的一个章节或者单元。《建筑结构》课程主要是从结构构件入手,而结构抗震应从结构体系入手。因此,作为整合后的内容,从“构件”到“结构体系”的跳跃性过大,没有合适的衔接。而且,随着高层结构体系的发展,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体系逐渐成为主导的结构体系。受学时、内容的限制(抗震部分的教学内容仅占整个建筑结构课程内容的3%~5%),且没有针对性的结构体系层面的基本实践模块的支撑,使得学生对典型的高层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偏弱。

2.独立设置课程。部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将其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在教学实施时,教学内容是依据本科教材,仅在内容上采取选讲或删减的方法。但本科教学是以“结构抗震合理设计”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主要是抗震结构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理论推导等,针对的是结构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理论课程,面向的是“学术型”和“工程型”的本科层次学生,缺乏对高职学生将来从事岗位需求的针对性。

抗震课程的地位 抗震课程应依据不同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的要求,结合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宜独立设置为一门专业能力课程,并在《建筑结构》课程之后设置。通过专项实践模块的支撑,来强化各个典型结构体系抗震设防核心抗震措施及相关的标准执行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专业综合能力土建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校审核查能力,及施工实务能力中的质量控制能力、高层结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等奠定基础。

抗震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要体现“高等性”又要体现“职业性”,但是高等性一定是建立在职业性的基础上才有价值。因此,抗震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应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切入点,其次考虑抗震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性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简单地肢解或者整合。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岗位人员的工程抗震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调研(调研涉及施工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及项目经理),得到反馈,由于抗震知识或者应用能力的缺失,在工程实践中凸显出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抗震基本知识不成体系,抗震专业术语概念模糊,不理解抗震术语与施工的相关性,与设计人员交流时存在障碍,对相关规范的应用没有针对性;(2)对抗震措施要求的施工工序理解缺乏基本的抗震理论基础;(3)施工中对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缺乏抗震思维的理解,随着高层结构的发展,对较复杂抗震构造要求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受到限制。

抗震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课程的目标应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根据上述分析和调研,确定了《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抗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

课程教学的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在上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下,将高职抗震课程构建为抗震基础知识、工程震害和实践应用三个部分,包含五个模块。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除第一模块外,从第二模块起,不同于《建筑结构课程》构件的概念,是从结构体系入手,以常见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为主,在混凝土结构中以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几个主导的高层结构体系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各模块包含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如下页表2所示。

抗震课程各教学模块的实施

基础性知识模块 第一、第二模块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使学生的抗震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注重与本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联系,理解与施工相关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如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抗震等级、场地类别等;第二模块是对结构“定性”的抗震结论。通过定性分析,使学生理解影响结构抗震设防的各因素,涉及场地条件、结构类型、房屋高度、房屋刚度、施工质量、施工的工序要求、材料的强度等级等。

工程震害模块 第三模块以“震害案例”为主,强调直观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案例教学。震害反馈是抗震设防中一个重要依据。大部分抗震构造措施是针对震害反馈的薄弱部位,对结构采取加强措施。在教学中通过震害照片、震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结构震害的直观认识,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地震中的破坏特征,并通过震害分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

实践教学模块 第四模块、第五模块是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块,也是本课程的核心。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在实施中实现“做中学”的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体作用。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项目设计,笔者认为,建筑类课程在实施中,既可以有“大项目”概念,即综合实训,也可在课程内部结合课程特点有“小项目”概念,即通过合适的项目设计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按照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设计的“循环式”原理(如图2所示)设计教学项目。从砌体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入手,逐渐递进到较复杂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每个项目结构施工图抗震措施的识读,均分解为4个基本任务,通过循环递进的学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达到教学目标(如表3所示)。

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在《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认识到在高职课程改革中要切实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才能达到更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而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组织与实施,都需要将其精细化,具体化,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亚勇,王吉河.汶川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J].建筑结构,2008,38(7):l-6.

[2]叶列平,曲哲.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教训[C].陈肇元,钱家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8:539-550.

[3]严权,王权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0,26(9):15-17.

[4]唐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5]丰定国,王社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11):1.

篇(8)

结构模型竞赛是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是结构设计竞赛的具体形式。基于竞赛开展的结构模型实践教学,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建学科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结构模型竞赛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AISC钢桥竞赛、ASCE轻舟赛是国外较早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竞赛,有几十年的历史,其赛制规定所使用的材料、制作的模型非常接近于实际工程[1] 。国内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纷纷开始探索,并在校内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不同层次的省、跨省区、全国性的结构模型竞赛,至2015年第九届国赛已有百余高校代表队参赛(而且还有很多高校因为赛制规定的参赛资格限制而无缘参加国赛)。

 

结构模型设计竞赛主要从结构选型、计算分析、软件应用、手工制作、陈述表达等多环节考查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并集中体现在加载试验环节上。赛题一般规定模型几何尺寸、制作材料、荷载形式,参赛者根据题意进行结构设计和理论计算分析,并制作结构模型,最终以加载检验理论分析。

 

从近年举办的结构模型竞赛来看,桥梁类结构、塔式建筑结构占了绝大部分,这与建筑结构的主要内容相匹配。模型制作的材料从最初的白卡纸到后来的木材,至今以竹皮居多。在荷载形式中,有竖向荷载、风荷载以及冲击荷载、地震波,形式模拟越来越接近工程实践。

        二、结构模型竞赛赛题与实践工程的比较分析

 

结构模型竞赛赛题源于生活实践,尤其是近年来,赛题来源于工程常见结构形式,如桥梁结构、房屋结构是赛题中经常出现的形式。而吊脚楼、仿古阁楼则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第九届国赛更是紧扣时代主题,结合“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以二战时期缅滇公路为背景命题。

 

结构模型竞赛荷载形式接近于工程实践。从历年国赛情况(表1)来看,荷载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模型的实际用途。常见的静荷载、动荷载、冲击荷载在赛题中体现较多,特殊的地质灾害如第六届模拟泥石流撞击、第五届和第八届模拟地震波震动都是工程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第七届国赛则直接把生活中的高跷搬上比赛场,跳出“试验”,由参赛选手真实地“使用”高跷[2-4] 。

 

结构模型竞赛由于受材料的限制,而与实际工程存在一定差距。在实际工程中,钢筋(钢管)混凝土、钢、膜等都是常见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材料。但在结构模型竞赛中,主要靠手工完成结构模型的制作,考虑到时间、成本、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竞赛均未使用上述材料,而较多地使用白卡纸和竹皮。

 

如近年来使用的竹皮,制作的空心杆件和拉带等,其受压、受弯、受拉等力学性能与钢构件比较相似,因而受到青睐。但是由于材料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差异很大,制作而成的结构模型与实际工程出入较大,如不同批次的竹皮差异比较明显,手工制作时节点部位比较薄弱,异形构件制作非常困难。

 

结构模型在进行荷载试验时也与实际工程中的荷载情况有一定差异。结构模型的荷载试验,其荷载的模拟主要有:静荷载以砝码或砂模拟;动荷载以运动小车模拟;冲击荷载以物体(或牵引)撞击模拟;风荷载以静物或风扇模拟;地震波荷载以振动仪模拟。

 

结构模型竞赛时模拟的只是一二种荷载,而在实际工程中,荷载往往是多种情况都可能甚至同时发生的。如在桥梁结构模型中,通常以一台小车模拟动荷载,以荷质比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而在实践工程中,受力来自车辆竖向荷载、纵向加速制动荷载、横向风荷载以及地震荷载、桥墩撞击荷载等多方面,受力是十分复杂的,并有对桥面变形的约束。再者,结构模型在荷载试验时是单次试验甚至破坏试验,存在结构疲劳,很难长时间或多次试验。而在实践工程中,结构的使用年限是工程发挥实际作用的最重要标准。

 

三、结构模型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

 

(一)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既不是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中的“分支”,也不是两者含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新概念,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5] 。

 

土建学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土建工程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实践创新”可以是创造前所未有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在模仿和仿造的同时在结构局部体现新的发展和突破。结构模型设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结构设计能力的平台[6] ,依托此类竞赛,学生可以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大胆尝试新颖的结构形式。

 

图1 为第二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其中两个作品,两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赛题规定了模型的跨度、宽度、高度尺寸型,要求设计一允许有中间临时支撑的大跨度结构模型,在满足竖向静力加载和位移要求的条件下主体结构不倒塌。从设计要求来看,此结构模型的受力状态和现实生活中桥梁的受力状态类似。因此参赛的大部分作品在外形上均如作品a所示桥梁外形,结构为桁架,总体而言这种结构布置合理,且在加载过程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但作品b在设计理念上完全不同于作品a,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乍一看,给人感觉可能不尽合理,外形奇特,异于常规。但仔细一看,其中结构的传力途径又暗藏奥妙,通过6根拉带的巧妙约束,荷载顺利地传到基座,结构的竖向刚度并未被削弱。由此可见,即使根据结构模型的受力特性可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结构原型,但参赛学生的奇思妙想和设计创意带给大家的感觉仍然是耳目一新。

 

(二)团队协作能力

 

结构模型竞赛参赛选手一般为3人,需共同完成结构选型、计算分析、计算书编制、模型制作和加载试验的各个环节,参赛学生需明确分工又要通力协作。

 

在结构选型的初始阶段,需要多方案比较,进行优劣对比,研究结构可行性。这一过程需要集思广益,发挥不同成员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对模型制作材料及制作而成的各种杆件进行力学性能定量测验和定型分析。

 

接下来还要对预选的结构进行软件模拟分析,以确保找到最佳结构形式。这一阶段的团队作用非常重要,有些团队往往在训练初期因为一些选型上的分歧争论不休,最终不了了之;还有的干脆各行己见,每人都把自己的方案做下来,这样团队的力量没有得到显现。

 

在模型制作及加载试验阶段,需要反复制作并将制作而成的结构模型进行加载试验,在加载试验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模型或杆件破坏的原因,逐一分析哪些杆件需要加强、哪些杆件可以减弱。这一阶段只有高效率才能有更多尝试的机会,所以需要明确分工,下料、制作各一人,另一人则改进方案并画图,进行计算书的编制。

 

(三)其他能力

 

在结构模型竞赛中,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软件应用能力,长期坚持进行结构模型设计和制作的毅力和决心,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的抗逆境能力。这些专业或非专业能力都是实践工程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

 

四、结构模型竞赛实践教学探索

 

结构模型竞赛作为一项极具创新性、启发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国家级学科竞赛,竞赛本身的意义不言而喻。如何把竞赛活动的实践意义切实发挥出来,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需要不断的探索。笔者所在学校十几年来一直进行结构模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在近两年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和中南地区结构模型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一)凝聚一支结构合理的指导团队

 

任何一项教学活动,指导教师均举足轻重。基于结构模型竞赛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标杆,这种成功不应以获奖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应以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作为检验的标准。

 

如:学生是否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否有提高?结构模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堂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实践教学也不再是理论的讲解和灌输,而是力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一些创新的设计。同时,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非“替代”学生思考。

 

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辅助学生去分析、检验他们结构模型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而不是设计一个理论上的方案,让学生去进行手工制作。

 

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在结构模型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凝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的指导团队。团队成员老中青搭配,并各有所长,有的是来自企业、设计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有的是对软件分析比较熟练的结构选型教师,有的是对模型制作有专长的建筑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他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各自分工协作,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分析其模型作品,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磨炼一批优秀的学生队伍

 

就学生而言,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结构设计方面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应掌握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比赛时还要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这种实践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模型竞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炼。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比较缺乏,进行结构设计还不成熟,因此以训练手工操作能力为主,并让他们对参加竞赛所需具备的能力有初步认识。同时因为没有专业知识的约束,可以让他们自由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从历届比赛情况不难发现,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都出自低年级的同学之手。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但结构设计能力比较缺乏。经历了前期对结构模型竞赛的认识之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对于结构概念会更加理性,解决问题也会更有针对性。此时让学生接触一些结构分析软件,如学生比较容易上手的专业软件MIDAS、SAP2000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软件分析和空间计算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在力学和结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成熟,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软件分析和计算的能力,是竞赛的主力军。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应着重培训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在结构选型、计算分析、计算书的编制、模型制作和最终加载的各个环节,让他们起到团队主导作用,使参赛团队既要明确分工又要通力协作,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提炼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进行结构模型的实践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形成一套培养机制,使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即使是结构模型竞赛,也不能急功近利地由教师把结构设计包办起来。

 

学校在进行具体的结构模型竞赛训练时,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预选和集训。在预选阶段很多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正如前文所述,可以使他们对结构设计的概念有初步认识,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合作甚至可能迸发出灵感。预选赛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进来,具有很好的普及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预选出参赛人数两三倍左右的人员进行集中训练。

 

在这一阶段,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材料性能的定量测试(图2)、结构选型的软件分析和加载试验等。只要把这些功夫做足了,学生的实际收获已经远远超出一门课程所给予的知识,当然竞赛时也能拿出较好的作品。

 

图2试件抗压试验在竞赛训练实践中,学生虽然学过或部分学过力学、结构设计的知识,但依然对结构设计概念不清楚,作品结构明显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比较薄弱。为了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教师指导团队还开展了专题讲座和实训教学。专题讲座有历届结构模型竞赛赛题解读、结构选型、结构软件应用等,实训教学为手工模型制作。这些讲座和实训内容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五、结语

 

篇(9)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篇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我确定为初读阶段,在这节课上,我会和孩子们一起从读好课题开始,创设一定的心境,进入初读学习。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多问问。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进行初读检查,孩子们参与评析――是否读准?难读的字应该注意什么?在理顺、读遍文本的基础,我让孩子们同桌合作互读,相互能够用两、三句话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抽查汇报时,有的孩子描述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不简洁的,孩子们帮助他,直到满意的答案为止。每节课都在学生对话的氛围中结束,孩子们读得高兴,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在“朗读中、评析中”一步一步完成,孩子们能读准、能听写、能概述。

二读:通过精读感悟重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一定尊重孩子们,把他们推上首席,力争他们的地盘他们做主!根据学生的年段,落实不同的重点。

1.第一学段,重在字、词、句训练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每篇课文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都在10个左右。在采取不同方式认知字、巩固字的基础上,我最后的训练点在句子上。比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我抓住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会巧妙地展开以下训练:(交给孩子们默读的方式,然后让他们默读)(1)有几句话?(2)抓住“五光十色”体会意思、想象画面、练习说话、规范写话。(3)指导朗读。最后达到齐读时从他们的语感上感受到“美丽极了”。

2.第二学段,重在词、句、段训练

在这一学段,默读方式由“学习默读”到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所以,在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词语、理解句子、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再着重从“段”入手落实训练。教学《搭石》时,我会让孩子们沿着“体会美――赞叹美――寻找美”的思路让他们通过“默读”把体会到美的语句画上“___”,并在段落的旁边写下初次感受。汇报感受时,我与孩子们巧读“搭搭石”、“走搭石”之美,采取不同方式朗读――范读、想象读、变化文本呈现形式读、竞赛读,在孩子们读得不够味,我巧妙地帮帮他,比如:能把搭搭石读得再美一点吗?老师没有看见走搭石之美呀!在我的启发下,他们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读得入味。在寻找平凡生活中的美时,他们也能够自然地联想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而透露出的“美”;进行练习写话:“____,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写一片段,也水到渠成!

3.第三学段,重在句、段、篇的训练

新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中,在读准词语、疏通语句、读懂段落之后,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就是这一学段的重点。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尊重孩子们的意愿: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后,我收集答案如下:很多孩子都是先想学习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采访孩子们时,他们流露出的情感是:我们通过合作学习,确实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真伟大!在此语言的激励下,孩子们又和我沉浸在父亲的三次求助中――“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在求助无力、求助无望的情况下,父亲用“挖”,用了38小时,终于“挖”到了儿子。我随机抛出的问题:

1.父亲挖了38小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挖了38小时,而是列举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2.对父亲外貌的描写作用是什么?(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孩子们在问题的激励下谈得真切,谈得入味,父亲的“了不起”就在读中自然显露!文本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信念让孩子们进一步明白:承诺与信念的重要性,也激发他们要做一个“守承诺有信念的人!”最后,我让孩子们再读课题,并思考:

(1) 为什么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而不叫“地震中的父亲”?

[通过孩子们再读课文、再次交流。他们得出:课文不光在写父亲的“了不起”也写了儿子的“了不起”,并且找到书上的语句,一起感悟了儿子的“了不起”。所以,课题就叫“地震中的父与子” ]

(2)“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三句话意思差不多,为什么要这样呈现?

[通过孩子们再次默读揣摩这三个自然段表达父亲的情感与心情―― 一次比一次绝望,一次比一次焦急。为后面描写父亲的不放弃做很好的铺垫。]

一次一次地阅读,最后落实到“写法”上,孩子们又一次从课题、从段落、从谋篇布局体会文章的写法,从而也体现“读写结合”。

篇(10)

一年来,我校后勤在学校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积极寻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重视学校设施设备资产的合理利用,保证了我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比如我校部分废旧风扇的维修循环利用,饮水机的维修循环利用,废旧电脑的维修循环利用,打印机的维修循环利用,以及课桌椅的维修循环利用等。同时还对学校固定资产实行了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校产管理制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了责任到人。另外,在有限的资金使用上,我校后勤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坚持按计划行事,合理使用资金,坚持专款专用,以“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为原则,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我校大大减少了办学成本,减轻了财政负担。

二、 狠抓服务和管理,力争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一切保障到位。

一年来,我校后勤坚持以“后勤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宗旨”,始终以学校的教育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全力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实施性计划,做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的一切保障到位。例如,师生的住房、住宿配置到位;教师的办公桌椅配置到位;学生的课桌椅配置到位;学校教学使用的设施设备配置到位;饮食服务到位;饮用水和热水的供应到位;物品维修服务到位;以及学校设施设备维修保养到位等等。

三、 狠抓校园安全不放松一年来成效显著。

上一篇: 廉政工作报告 下一篇: 户外活动策划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