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2: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技能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敢与高职竞技,突显中职教育自信
2.1敢于高职同台竞技,增强中职学生学习自信
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绝大部学生因成绩原因放弃了升高中或没有被高中录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因此,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学习自信心明显不足,一是担心自身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跟不上进度;二是担心与同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竞争处于劣势。而本次中职学生与高职高专学生同台竞技获奖,所取得的成绩甚至让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也自叹不如,获奖的中职学生从艰苦训练到登台领奖的系列心理和身体体验,增强了他们学习技能的自信心。中职学生在备赛的技能训练中所表现出地当初自信心不足到逐渐增加,直至最后信心十足,他们的自信心是与技能水平由低到高所反映的心理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在与高职高专学生同台竞技中获奖证明了他们的某一项专业技能,已完成了从“生手”到“高手”蜕变的过程。参赛选手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如此快速提高,重拾了他们的学习技能的自信心,而这也给未参赛的中职学生树立了榜样。
2.2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突显中职教育教学自信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是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染整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过将近两年的专业建设,建立了“教产相长,校企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行了“校企合作,学岗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对接岗位,能力主导”的课程体系,实行了“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了“能力为主,德技兼顾”的多元评价模式的改革,建设了一支“教产俱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打造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以及社会服务于一身的校内染整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染整技术专业的综合实力,为我区新兴丝绸染整、服装水洗和皮革染色等企业培养了生产一线的染色和印花工艺实施、染整打样、染整检测等典型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广西印染稀缺型技术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向中小型印染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小高地,在大西南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在全区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而本次学校组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色工技能大赛,既是对染整技术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示范校建设成果的展示,更是突显中职教育教学的自信。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映、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感知到的事物(声音、图像等)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努力探求和挖掘自身亮点的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接受了德育、美育教育,所以“感知与想象”这两个心理要素应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使学前幼师教育培养目标得到初步体现。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还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聆听、体验、观察、欣赏某种事物产生情感之后才去活动的,审美情感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活动、组织活动。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整个过程中。学前专业音乐教师在音乐技能教学中,应运用以情感为主线的感染教学法,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行为、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某种审美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材施教,使学生向个体素质多元化的理性高度发展。所以,“情感与理解”这两个心理要素能够健全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格品格,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开发自身的智育功能,具备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设计和需要的职业技能,从而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这是培养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所在。
二、德育功能——学会做人是前提
学前幼师教育是一个集综合性、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学生除了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学会怎样做人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功能,通过倾听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十分重视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强调了音乐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深也。”意思就是通过音乐学习完善审美心理培养品德,道德情操最终得到升华,这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也是培养幼教人才的前提。
近几年,我国适龄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一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现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入学水平,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等教育的学生入学水平。一些学生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培养难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认识问题容易偏激、有的人际关系差、有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识。音乐技能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综合课教学,改善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取向问题,使学生的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养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挖掘德育功能之学会做人的前提所在。
三、美育功能——学会学习是条件
美育功能具有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是音乐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手段。学前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以声乐、钢琴、舞蹈等常用技能学习为主,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感受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未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用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来评价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前瞻性眼光和科学意义的。
在几年的音乐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对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引导教育认识不够,才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例如,对钢琴小乐曲中旋律形象和风格的想象力,对声乐演唱中音乐旋律线条的运用力,对儿歌即兴伴奏弹唱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对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力等,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开发音乐审美心理的美育功能教育才能实现。那么针对学前专业学生多、技能基础薄的实际特点,应对音乐技能学科采取综合性训练和集体性教学,比如,在教学形式上各种技能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开设风格各异的欣赏课、电子钢琴集体课、合唱课、指挥课、创编课等,把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审美经验在“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启迪学生的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特色,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习”。所以,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是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快速而有效提高的必要条件。
四、智育功能——学会实践是准备
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学前专业音乐技能课从教法上在全国的很多学校都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师范性、基础性、多元性”和学前特色“认识不透,突出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智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也很难适应当前幼师职业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和实训基地,以音乐审美心理引导为核心进行知识结构的提取、分析、整合、运用,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理论学习阶段得到加强和巩固。
创新能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审美心理引导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音乐技能学科(演唱、演奏、舞蹈、和声伴奏)的学习中,使学生运用丰富的感知力、想象力来表达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舞蹈的表现风格;运用情感力、理解力来进行儿歌、舞蹈、音乐活动的创编;运用音乐教育手段开启幼儿智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而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重视简单节奏、童谣曲调以及给歌曲填词的简单创作教学;通过创设钢琴、声乐、音乐综合技能比赛、综合性的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是集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要在表演、塑造、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音乐技能知识,通过接受艺术熏陶创设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机会来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使音乐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同时,音乐技能教育也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将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引入到音乐技能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这将对学前幼师教育的培养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但菲.关于学前教育本科生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3]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2006(9).
(二)备课说课基本功不扎实。有些师范类学生在实习前,要进行试讲,还不知道怎样备课,教案包括哪些环节。当提到教师应聘时要进行说课时,有些学生还以为说课就跟上课差不多,这样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如何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平时就缺少备课和说课技能训练,备课时就会无从下手,找不到重点、难点。备课训练中一些同学不动脑筋,依赖于网络教案、教参,照搬他人的优秀教案,但不能他人编写教案意图,运用起来不得要领。
(三)课件、图片制作不熟。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学必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目前师范类学生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里面有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但有的学生没有充分引起重视,或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的原因,许多学生制作课件的基本技术没有掌握,对于应用一些动画技巧,制作漂亮的课件根本没有尝试过。虽然也开设了美术课,但基本上没有真正学到为教学服务的真本领。其实从应用角度来说,课堂中应用最多的是简笔画,所以在美术课中要加大对简笔画的训练力度。
二、英语教育类学生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师范生要从一名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教师,在大学几年,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师范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职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看教学技能的培养水平。英语教育类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把握时间,发挥各种课程优势,利用各种途径训练实践技能。
(一)适应教学技能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大学时间就3、4年,一般现在都采取3+1的培养模式,英语教育类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就是3年,要开设的课程数量很多,有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基本素养课程,还有一些选修课等。所以在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将有关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总的宗旨应该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取向,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根据教学工作的要求,英语教育类学生主要的教学技能有:二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一话(普通话)、绘画、英语教师口语、听力、歌唱、课件制作,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开设如下技能必修课,英语教师口语,双语书写和板书设计,教学简笔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学法。根据技能培养要求,适当增加技能课时,创新上课形式,课堂以实践训练为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技能示范和悉心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展现他们的知识面、基本功和教学能力,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教师应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想方设法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地提高自己教学技能,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计,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把讲授与设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等方法综合使用,为师范生参加教学实践起到示范作用。为了适应英语教育学生技能培训要求,教师要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寻找机会参加技能培训和研讨会,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自己过硬的的教学技能。
二、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培养纳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整体上来看,现代教育的宗旨可以概述为: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处世智慧的人才,兼顾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内省外顾,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大学毕业后应该达到的人才规格是:在专业知识方面,广泛涉猎各个知识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在心理素质方面,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那么,是否应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答案是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生活能力及情趣培养和传授,没有体现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要求。以驾驶技术为例,当代毕业生具备驾驶技术是现代生活必备的技能,那么为什么不纳入学校正规教育呢?为什么要让社会来承担这一重大教育职责和任务呢?酒驾、违章肇事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者没有接受正规驾驶教育,安全守法驾驶是需要通过一定阶段正规学校培训才能养成的。再者,学校教育缺失的是独立生活能力。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不会做饭,食材的搭配,如菠菜不能与豆制品搭配,鸡肉不能与芹菜搭配,味精要在食品温度降至120℃以下才能安全食用,如何进行营养配餐等,都是一门学问,都是需要学校教师来讲授的,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的。就生活情趣而言,如中国人素有饮茶的习惯,怎么饮茶,什么季节、什么时段饮什么茶,中国以及世界的茶文化有哪些;再如,怎样美容化妆才得体,才安全?难道这些不是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很好的课程吗?学校教育要与社会连接,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树立,都要基于学生适应社会这一实际。因此,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是关键。
(一)对象
1.参赛选手。参加大赛的全国13所高职类院校,6所中职类院校,76名学生(高职组52名,中职组24名)分别来自华北、西南、东北等7个不同地区。参赛情况见表1。2.比赛项目。比赛包括画经点穴、针灸技术、推拿手法、保健按摩、推拿练功5大项,每大项下面又包含具体的小项。具体的比赛项目及分值比见表2。[1]3.裁决与评判。裁判委员会下设命题组和评委组,命题组由业内知名专家担任,专门负责命题和建立题库工作,保证了竞赛命题的有效性和保密性;评委组由组委会商请各参赛学校,推荐作风好、技术精、经验丰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出任。其中每个比赛项目设5个裁判员,由每个参赛学校推荐的裁判员担任,从而保证了竞赛裁判的公正性。由于推拿手法和保健按摩项目操作类似,所以两个比赛项目由同一组裁判员评分。评分采用裁判员现场观察评判,不同性别、不同组别及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每个项目的裁判人员也是固定的,最后的平均分就是该选手在此项目上的最终得分。
(二)研究方法
第一,样本所在总体,即全国高、中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可认为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而且不同性别、不同组别的比赛得分可认为是两个独立的样本,故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组别在5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第二,由于对全国各地区高、中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把握,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涉及全国7个地区的独立样本,故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统计软件
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假设的提出
H1:高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2:中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3:样本所在总体不同组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4:高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5:中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
(二)假设的检验
1.高职组不同性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3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高职组不同性别学生在5项比赛得分中,除针灸技术外,其他4项男生得分均略高于女生,但样本所在总体男生是否优于女生,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见表4),在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之前,先要通过两总体方差相等的F检验,根据F检验结果,选择两样本等方差T检验还是两样本异方差T检验。[2]从表4中可以看到,除针灸技术外,其他4项对应的概率P值均通过P>0.05的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置信区间95%),因此应看第一行(Equalvari-ancesassumed)T检验结果,其中推拿手法T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284,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0.002,由于显著性水平为0.05,得出P<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推拿手法上有显著性差异。而画经点穴、保健按摩、推拿练功对应概率P>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由于针灸技术F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3.41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1,小于0.05,所以两总体方差不齐,应看第二行(Equalvariancesnotassumed)T值及伴随概率P值,[3]由表4可知对应概率P值为0.087,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针灸技术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1。2.中职组不同性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5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中职组不同性别学生在5项比赛得分中,除画经点穴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外,其他4项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但样本所在总体女生是否优于男生,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6),在总体方差F检验的基础上,5个比赛项目双尾概率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5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支持假设H2。3.不同组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7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除保健按摩得分高职组明显高于中职组外,其他4项得分都是中职组略高于高职组,但样本所在总体中职组是否优于高职组,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8),在总体方差F检验的基础上,只有画经点穴、针灸技术、推拿手法双尾概率P值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保健按摩、推拿练功的双尾概率P值小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2项技能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3。4.高职组不同地区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以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5个地区的16所高职类院校52名学生在5个项目上的比赛得分为样本,分析5个地区的高职组院校学生在各项技能上的显著性差异。由于对全国各地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把握,因此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该方法主要包括中位数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在两种检验方法中,前者比较适合观测值数量较多的情况,[3]根据本研究需要,选择Kruskal-Wallis检验。从表9中可以看出,华中地区的学生在画经点穴、针灸技术、保健按摩3个比赛项目中得分最高。西北地区的学生在画经点穴、推拿手法、保健按摩3个比赛项目中得分最低。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10),针灸技术、保健按摩、推拿练功项目对应概率P值分别为0.029、0.007、0.013,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高职组不同地区间在以上3项技能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4。5.中职组不同地区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以华东、华南、华北、西北4个地区的6所中职类院校24名学生在5个项目上的比赛得分为样本,分析4个地区的中职组院校学生在各项技能上的显著性差异。同样选择Kruskal-Wallis检验来进行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从表11中可以看出,各地区学生在5个比赛项目上得分差距甚微。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12),只有针灸技术项目得分对应概率P值为0.020,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中职组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技术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5。
三、讨论
(一)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4和表6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间,无论高职组还是中职组,5项技能中除在推拿手法上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另外4项技能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推拿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衮法、搓法、抖法、振法等手法,对力量及力量的持久性的要求比较高,而男性力量相对要比女性要好,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高职组男生的推拿手法平均得分为23.718,较高于女生的平均得分23.306,且有显著性差异。而中职组的学生年龄偏小,男女学生正值发育期,在身体力量上没有太大差距,在比赛中女生平均得分为23.700,略高于男生的平均得分23.631,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样本所在总体不同组别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组别之间在保健按摩、推拿练功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由于高职组和中职组院校生源文化素质的差异,以及对针灸推拿专业重视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教学成果上难免会出现差距,这在比赛成绩上也得到验证,高职组在保健按摩上的平均得分为19.726,明显高于中职组的平均得分18.547,且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推拿练功上,中职组平均得分高于高职组,研究认为可能是因为中职组在推拿练功比赛中只有太极拳项目,没有易筋经项目的原因,所以出现分值的差异。
(三)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10、12中可以看出,高职组不同地区之间,在针灸技术、保健按摩、推拿练功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2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中职组不同地区之间在针灸技术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4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由于全国高、中职类院校的学制都是三年,针灸推拿专业的教材基本上也是全国统一,差异的是全国不同地区的手法特点,如南派北派等划分,并不能说哪一派更好,但整体的手法类型还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全国各地区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上出现差异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通过积极思考,予以融会贯通。从总体看,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贯通、再积累、再贯通,循环往复的过程。技能形成是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的过程,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次数的试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总体来说,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试练、熟练、再试练、再熟练,循环往复的过程。能力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上述三者的发展是不可能同步的;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非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可转化为能力,只有长期广泛被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转化为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当代体育教师,从知识的学习过程,到技能的形成过程,再到能力的培养过程,都是单一的追求专业性。因此,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成为社会公认的普遍现象。
1、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
对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评价,社会舆论认为一般甚至偏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多出自体育院校,其课程要求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单一性较强,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转化形成的能力素质也就偏专业科目方向,综合能力素质也就大打折扣;其二,在于体育教师未主动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担任教师工作后,体育教师普遍更加放松对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了解与学习,使其他知识、技能更难以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其对学生教育。所以,除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其它技能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1.1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重在培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重成绩、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的发展。体育教师在学生阶段,虽然掌握了科目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然而并未接受到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综合知识的培养更相对匮乏,使其在后期的教学阶段也难以创造性思维改进教学。而重复依照教科书和参考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呆板授课,一方面,造成学生持续对体育认识浅薄;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即时变革。
1.2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运动技能的展现,应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是其最基本的,最必须具备的。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传授某个运动动作要领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相应理论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表达出现问题,学生又怎能领悟其运动要领的关键所在,又怎能正确地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其次,个人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相比其他教师,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场地清洁卫生的保持,公共场所不抽烟,身着如何得体等,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好,学生会得到怎么的示范?
2、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探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其次,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要求,具有更新知识,顺应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三,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善于观念更新和勇于开拓创新。第四,具有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向技能,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具体地讲,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要包括: 2.1丰厚的文化底蕴。人的文化积淀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强调文化基础,重视文化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课本书面上,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社会单位的用人信心,改善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公共形象的偏见认识。
2.2扎实的领域知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与生物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逻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
2.3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人们具有与该种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有:
2.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讲文明,有礼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3.2优秀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师工作认识正确,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对工作有隆厚的热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作出卓越成绩。
2.3.3朴实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谨慎谦虚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志,任老任怨,不怕苦累,始终精神振奋的工作。
二、“文化内容分层”与语言功能的发挥
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容进行分层,首先关系到语言功能的发挥。因此,若想顺利地发挥语言功能,就必须考虑语言交流的双方或各方的因素,考虑语言交流的内容。而语言交流的内容,离不开对不同层次文化内容的辨别和使用。从教学活动和语言训练的角度来看,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作分层分类处理,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清晰,使语言技能的训练变得比较容易操作。当然,对语言信息中的文化内容做分层处理,并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有“分”,就必然有“合”。“分”与“合”,是一个辩证整体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对文化信息的习得而言,不光要有“分而治之”的微观过程,还须有”合而治之”的宏观过程。这两个过程加在一块儿,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对所学外语”内在化”的成效。
三、“文化内容分层”与语言学用策略的采纳
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容进行分层,也必然关系到语言学用策略的采纳。遗憾的是,这一方面经常不在教学计划的青睐范畴之内。学生的外语学用策略的优劣,与语用能力和语言功能的掌握紧密相关。好的学用策略,能使学习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差的学用策略,往往会给学习拖后腿,导致少慢差费的学习效果。因此,对教师来说,成功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学用策略,是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教师需要采纳合理、贴切、针对性较强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适应,才有可能扶持学生逐渐达到自我运转。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贴切而合理的语言学用策略,需要有层次分明的语言文化信息来作为运作平台。
四、“文化内容分层”与外语交际能力基本因素的关联
人们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语言用法的“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具体的文化结构层次的“手中”。假如不清楚文化内容的结构层次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关联,就会发生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语用规则方面的偏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说:分层,有利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这些基本因素和基本维度,都牵涉到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表层现象或文化深层内涵。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显性的文化表层现象与隐性的文化深层内涵,对于“学”和“教”,往往有着性质上明显不同的要求。而这种不同,自然会寻致教学内容的选编排序、教学方案的具体设计、教学方法技巧的选择使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法机制的运作调整、教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具体地说,这需要在国际汉语教学及外语教学中,对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分门别类地区别对待,使它们在各自的层次上分别与语形、语义、语用达到结合。
在当今教育模式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断地与时俱进,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说课就是老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
说课是在我国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最初的说课主要是指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教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活动。随着说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语文教学这样一个有着自由创作的学科,赋予教师和学生多的自由性,这样就要求老师说课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基础性的说课要更加深入发展,说课的形式和内容及设计也要更加吸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深刻研究教材,熟悉课程标准,研究和丰富教学方法。我认为,说课的过程不是教案的简单重现,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也就说明说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白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构思、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的过程。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做”。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据,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教师要明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关键是要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而说课在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说课这种教学技能,在不断的研讨中,我相信会使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可以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问题,大大提高老师的教育成果。说课就是借助于语言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呈现出来,在我的语文说课中,我认为这就是老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境和经验作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可以发现和澄清自身的隐性教育观念和思想,并在说课中发现新的教学理念,进而转化为老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说课中使老师不断成长。语文说课中老师可以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力,这样就更加保证了在语文说课中不像理性学科中有那么多的限制,可以让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深度,更加有针对性,使老师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在传统的学校文化里,老师长期奉行“个人主义”,这样使老师的学习和教学与其他老师相互隔离,有时还会使老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由此我也发现在教学中能使老师解决许多问题,在和参与说课的老师们通过对课堂内容分析、阐述、讨论,表达自己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思路,就会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老师们各自分享想法,相互解答疑问,争辩、评价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可以使老师更好地改进课堂。
在语文说课这种形式下,我相信会对老师自身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在说课这样的教学技能下,通过沟通不断地反思、虚心求教,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老师的对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老师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性。
说课,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1专业技能教育方向不够明确
我院两个专业,应用电子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还划分不清,专业设置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培养目标,由于电子信息企业在研发、制造生产以及管理销售和服务的产业链中,需要该专业不同职业能力的人才。我们不可能培养什么都能的全才,而应该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现在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应聘时,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合作交流能力也不强。
1.2技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在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由于方向不够明确,所以课程体系构建中不能强化某个方向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还可能根据现有教师水平和工作量来设置。教学进程安排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学习中,接触到相关专业知识少,而第二、三学期课程又较多,学生只能疲于应付各门课程的考试,不利于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还较弱,如相关技术资料及技术文档的写作能力差等,在省级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职业技能大赛中显示出学生这方面的弱点。
1.3课程教学改革不深
对理论知识较深的课程仍然开设,也没有增加实践过程的能力培养。教学改革上,教材部分内容还存在过时,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不够,如单片机应用课程教材不新,理论多,仍然以汇编语言编程教学,学生难学懂,完整项目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也较差。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比如我院2003年至2004年建设的应用电子专业的电子技术与电工实验室设备较为陈旧,有些课程的个别实验教学还无法实现,部分实验只能在计算机上仿真完成。因此,毕业生对电子仪器的使用还不够熟悉,影响了职业能力培养。
1.4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不够强
该专业的教师参加本专业科研项目少,在企业锻炼机会也少。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方面综合能力不够,对产品设计生成过程工艺也不熟悉,虽然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但离“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还很远。
2专业技能大赛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引领
从2012年和2013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省电子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职业技能大赛过程看,其内容所涉及的课程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以及传感器应用等。因此,我们在修订人才方案上下功夫,调整模拟电子技术到大一第一学期,单片机应用技术调整大二第二学期。重点是在实践教学中采取项目化教学,以大赛形式组织将学生分组完成实践电子设计制作任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的参赛项目内容很广,省选拔赛中电子信息类项目主要有: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动漫,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计算机网络应用,嵌入式应用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智能电子产品系统工程实施等。不同学校专业方向不同,所以选择适合本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符合的赛项参赛。我们选择了“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动漫”、“智能电子产品系统工程实施”,分析该项目中显示应该所具备的能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哪些方面,这对我们在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以及更重要的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
3CDIO教育理念的引入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经过四年的研究和探索而创立的。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主要体现了现代工程师所应该具有的知识运用、产品及系统设计能力。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教育改革目标,以服务行业需求,把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结合电子类专业特点,并且通过对电子类专业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内容,将CDIO教育理念和高职“做中学”的办学理念相融合,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构建符合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3.1确定职业目标
通过走访企业,以及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进行多方面市场调研和论证,确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是培养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中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目前,对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电子产品组装检测、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售前、售中、售后)等,每一环节都与相应的岗位群对应。将高职电子类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3.2职业能力大纲制订
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对本专业学生的能力进行分解,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专业能力大纲。CDIO专业能力大纲包含4个层面:一是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二是个人职业能力和素质;三是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四是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每个层面又包含更多能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确定培养职业能力目标的前提下,细化专业能力,如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制图与CAD,并要求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能力考证。
4专业技能教育改革措施
4.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充分体现CDIO环境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各种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协同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我们遵循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使之符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等理论性较强实践难度大的课程不再开设或为选修。采取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来精心规划本专业CDIO项目,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以三级项目体系为育人环境。首先设置了能体现知识综合与专业能力要求的一级训练项目,并要求其贯穿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二级为包含课程群和某一方面专业能力要求的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加强核心课程的学习,减少理论课程,结合职业技能标准来增加实践课程内容,以提升实践能力;三级项目为某一课程及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可以将课程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设计为课程设计类项目。整个课程体系把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与项目训练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CDIO工程应用能力。
4.2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选择实际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并组织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交流评价”五步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4.3实践教学改革
从行业需求出发,在现有实验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电子生产设计与制作及工艺实训室,构建满足CDIO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深化校企合作,新增以本地区大中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训基地群。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实训项目,充分发挥与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大赛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进而培养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3)建立开放实验室,实施学生创新社团训练。如成立电子爱好者协会,由学生自己寻找项目,组织教师进行评审,对立项的项目提供辅导和部分资金支持,开放实验室提供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学生自己完成项目,充分锻炼自己的工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4.4师资队伍培养
加强与省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联系,积极选拔教师参加省级和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其先进的职教理论与方法。以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突出,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申报相关科研项目,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承担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途径,提升专业驾驭能力。每年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服务等多种工作,在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提高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建成“双师”型教学团队,以符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求。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