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师实习生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2: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指导教师实习生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指导教师实习生工作

篇(1)

一、我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工作现状调查

本文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并在考察了我省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实证调查为依据,从实习生职业技能建设和实习指导教师职业素质建设两个着眼点的分析入手,以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时间段为切入点,对不同实习基地的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现状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并分别揭示出实习生和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效率、增强实习带队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提出校外实习基地之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此推进我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并推动整个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我省其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次研究以我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相关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对湖南十几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带队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7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一)指导教师实习前的工作准备情况

指导教师的实习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也是影响学生最终的实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研究中,对带队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做好带队实习心理准备的指导教师占86.7%,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的指导教师占73.3%,掌握实习基本流程的指导教师占66.7%,而实习指导计划的教师只占26.6%。这一结果表明,指导教师对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实习运作流程都比较熟悉了但对整个实习工作的计划缺乏全局的概念,因此也会影响到实习工作有效性的发挥。

(二)实习中的工作过程调研

1.实习过程中问题处理情况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和带队指导老师对问题处理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体现出他们所受过的教育层次以及他们的专业素质的的差异。有44.5%的实习生在遇到问题会不知所措,此外还有12.5%的实习生选择逃避无法解决的问题,选择能从容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的实习生仅占5.5%。可见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待提高。而带队指导老师选择基本能对付工作中的问题和能从容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占到86.8%,选择逃避无法解决问题的带队教师为0,这说明我们旅游系的实习带队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在学生们最困难和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指导老师始终都选择不逃避、不放弃并积极应对一切困难和问题。

2.带队教师指导情况

本次调研中,选择“实习过程中接受过教师现场指导”的有51%,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生中,通过电话接受指导的学生有 8%,通过互联网接受过指导的有26%,从没受过实习指导有12%,可见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付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工作。

(三)教师指导学生与单位签约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实习结束后,有13%的学生和单位签订了工作协议,有43%的学生还在签约的考虑中,但是由于期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举棋不定。而还有44%的学生不会与实习单位签协议。在对没有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研中发现,这些学生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工作协议的原因主要是:实习期间所做工作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待遇不理想、工作环境差等。其次,实习单位的员工需求量已经饱和,不再需要招人也是这部分学生没有签约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就业现状过于乐观、好高骛远的问题已经凸显,需要实习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就业指导,争取让学生早日找到满意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实习教师的指导

1、教师的定期巡查

学生到陌生环境中工作最希望得到学校教师的关怀与鼓励。教师的访视会让他们感觉温暖,就好像见到亲人一样,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因此,带队指导教师应该到亲临实习基地现场多对学生进行定期巡查。

2、实习指导与监督

在实习的过程中和实习生朝夕相处的是带队指导老师,所以实习老师可以发挥的作用远比学校老师大。而实习单位所提供的支持,不仅可以影响实习生在服务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同时影响实习生在实习工作期间的工作表现与工作满意度。因此,实习带队教师应该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学生一起深入实习一线,并亲力亲为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习工作,这将比课堂理论教学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实习指导教师不断深入旅游行业,但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通过走出校园、走人企业进行赴企业的挂职锻炼的学习促使他们不断与旅游行业对接,提高了专业技能,增加了感性认识,扩大了专业知识面,使教学内容与旅游行业的实际相结合,以适应企业的变化与进步,更好地为学校的专业教学服务同时也为实习指导工作服务。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选择“实习过程中接受过教师现场指导”的有51%。此外,通过电话接受指导的学生有8%,通过互联网接受过指导的有26%,从没受过实习指导有12%,可见在实习指导中带队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典范,并且可以采取更多的方式、付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工作。学生从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的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们去适匝,比如导游的实际带团工作关、酒店实习中的体力劳动关、观念转变关、角色转换关、环境变化关、社会适应关.诸如此类的关非常多。可见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影响正常的实习工作乃至对其学专业的失望心态,有些院校旅游管理实习生甚至放弃了毕业证而选择了中途退出实习。为此,指导教师成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是一位非常好的指导师,是学生心理的按摩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培养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学生的服务和服从意思,努力适应旅游行业的复杂环境,勇敢走出实习的第一关。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援、鼓励,学生才能更好适应工作上的种种压力与困境。

(二)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中指导学生理性就业

旅游类高职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到旅游服务企业的一线岗位工作,极少数能升学或到其他行业就业,如果实习带队教师能把学生实习和就业工作作为一项工作联手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减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负担还能提升学校的就业率,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这样既减轻了毕业到处找工作的负担,还不用再经历试用期、考察期。对于实习单位来讲,自己培训出来的实习员工比较了解,不用再培训,不用过渡期就可以直接上岗,降低了培训、试用的成本。但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就业现状过于乐观、好高骛远的问题已经凸显,这就需要实习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就业指导,同时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企业归属感,让他们认识到实习不是短期行为,是和就业结合在一起的。鼓励学生与相对满意并且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提前签约,实习与就业两不误,减轻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徐子琳.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成效调查研究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33(1)

篇(2)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支撑与保障,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上就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以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强化管理工作的就业服务功能等建议,以期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多样性给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规模得到扩大,学生多样性的特征也变得更加明显。部分学生在社会、网络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吸烟喝酒、旷课迟到、不尊重老师,各种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个体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很多学生加入了老乡会”、网络游戏中的“战队”、各类兴趣小组等各种非正式组织,而这种非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起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上部分学生经济困难,思想压力很大,如不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很容易产生压抑、抵触程序,轻者产生悲观失望、散漫厌学的思想,有些甚至产生厌恶人生、仇视社会的不健康心理;由于考试手段对人的能力评价的片面性,也使得高职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比较大,学生发展不平衡等。学生的多样性特征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繁重,且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管理者们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化的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学生管理方面,一方面,随着信息及技术的日益普及,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够非常方便地过手机、互联网等通信方式上网,强化了他们的信息面和知识面,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语言习惯。但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不健康、不稳定信息更容易渗透到学生群体当中,一些学生年轻气盛,难以辨别和抵御,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校园环境的复杂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冲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得到不断扩大。为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一些学校建立了分校区,出现了一个系的学生在不懂得小区上课、生活的现象。此外,随着高校宿舍公寓化管理的实施,不同专业、不公院系的学生混住在同一个宿舍。这些校园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量的大量增加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

(四)管理制度制约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长期以来,面对高校扩招,随着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出现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弱化现象。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整,有时甚至无章可循,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五)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约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从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不足的情况,难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量大、压力大,没有时间学习新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技巧。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为外聘的教师,管理队伍稳定性差。管理者的这些状况都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增加了学生管理难度。

二、搞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高职院校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之初加强学生管理制度教育,明确告诉学生在校期间他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强化制度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维护良好的校园管理环境,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方针,把就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积极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此,需要再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收集学生就业岗位信息,并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具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就业岗位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

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职业性、地方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强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瞄准地方经济、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强化专业的职业属性,使所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毕业生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变化趋势一致。

2.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全方位展开。在新生入学伊始,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加强新生就业指导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介绍,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入大学二年级,可适当增开一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方针的宣传,开展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使其做好就业准备。同时,要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会,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3.提升就业指导者工作素质。就业指导者是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需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采集就业信息,并给学生合理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由此可见,就业工作是一门学问,需要集成各方面的知识。就业工作指导者除了要精通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对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等有足够的认识和判断,才能给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就业工作人员需要积极考取国家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素质;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者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这同时也是考核高职教育工作是否成功,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

4.强化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教育。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非常严峻,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较大而引起了了一些心理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心理教育辅导。针对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板报、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教育引导,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针对个案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成熟度和心理抵抗能力。

5.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将学生融入企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学生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培养了学生实际就业工作能力,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加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职业阅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当中,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积极开展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学生参与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为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建设。为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宽松的环境,释放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篇(3)

作者简介:史仕羽(1974-),女,四川洪雅人,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广东东莞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湛江市课题“对医学贫困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研究——以广东医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1C3104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21-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据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大学生的20%~30%。如此庞大数量的高校贫困生,他们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高低是贫困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国家高素质公民的关键因素。衡量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是顺利完成学业而已。因而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新形势下贫困生资助管理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国家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高校,贫困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一。虽然随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个高校普遍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但总的来说,这些部门人员偏少,而且缺乏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各种贫困生资助项目及经费的汇总和发放上,根本无暇顾及对贫困生的德育工作,对贫困生实际的德育工作就落到了贫困生所在年级的辅导员身上。因而从辅导员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贫困生德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的贫困生德育工作,总的来说只注重近期的显性效果,忽视了贫困生长远的思想品格和能力培养;即重视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上培育贫困生,能力上锻炼贫困生,贫困生离高素质公民的距离还很远。

面对贫困,部分贫困生怨天尤人、内向自卑;面对周围经济宽裕同学的日常消费,心理上不平衡;有的贫困生无心学习,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透支消费,或产生一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或自我封闭,冷漠对待集体活动。等、靠、要助学金的思想严重,不积极找寻勤工助学岗位自救,“想尽办法,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影响了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可以从贫困生自己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来考虑其原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贫困生个性的养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及长期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同时由于目前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对学生品格及公民教育不够重视。加之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不能期望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完全消除影响,立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我们要对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然而,正是因为人,以及由人本身构成的社会的不完美,才使教育、尤其是德育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二、从辅导员角度对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建议

1.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思想认识上产生的问题往往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关心人们的实际生活,从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才能收到解决思想问题的实效。[1]

对于贫困生而言,首要的实际问题就是经济困难问题。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各种具体的资助项目实际上都是由辅导员经手的。因而,在如何使这些种类繁多的资助款项公正、合理地用在真正需要的贫困生身上,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方面,辅导员是有很大工作空间的。

因此,辅导员要真正熟悉自己所带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变化,在贫困生的认定、减免学费的确定和实施、助学贷款发放及还款的相关宣传教育跟进、各类助学金的评定和后期跟进管理教育、勤工助学岗位分配以及奖学金的评定中,合理化、人性化地使各类资助项目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助学育人功能。同时,密切观察贫困生受助前后的表现,建立贫困生德育档案。

在处理这些具体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坚持合理公平和整体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同时也要明确,贫困生资助项目是为贫困生而设的,因而,贫困生应是资助项目的重要参照计量单位和具体项目的管理参与者之一。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经济困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善于引导贫困生了解、感受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体验并相信公正的存在,以及自立自强精神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明白:不仅要为谋生而努力,还应为今后幸福生活而努力,更应当对社会感恩,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和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同时也要教会贫困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培养贫困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智慧和能力。贫困生问题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及成长经历有关。因而辅导员要定期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其父母的支持配合。

2.帮助贫困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增强就业竞争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大一阶段的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对大学生活以及未来充满了好奇和困惑。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帮助贫困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了解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贫困,将贫困化作不断努力奋进的动力。

面对激烈的就业和发展压力,辅导员要经常主动与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沟通,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具体问题,配合专业教师强化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训练与考核。同时开展一些相关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和活动,如团队合作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演讲比赛、模拟招聘会等以增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并将这些训练、活动与开阔贫困生视野、提高其心理境界联系起来。

在贫困生毕业的那一年,辅导员应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一起,及时为贫困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同时,对已经毕业的贫困生进行追踪调查,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贫困生工作提供依据。

3.开放心态,在具体生活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德育工作,一方面,忽视了贫困生德育教育的现实基础,忽略了道德规范的“底线”强调,片面强调德育超物质、超功利的一面,以崇高至善的理想来进行德育教育。这就导致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高尚的德育理想和任务因被贫困生认为无法实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解。现在的大学生讲实利、重实惠。单凭没有多大意义和不切实际的将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德育自然是苍白无力的。另一方面,实际的德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只是相关领导借以提升政绩的手段、工具,相当多组织者并非为了让学生受到教育,而是对上级负责,或是为了应付某种评估、检查而组织开展活动。这些形式主义、政绩主义、功利主义的德育活动不可能承载德育本身所要表达的社会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化的润物无声只能归于空想。

加之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在学校获得的道德知识和教育使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碰壁,这就造成了贫困生的价值困惑和冲突。脱离现实生活实践的德育,质量必然低下。

实际上,道德是分层次的,低一层次的是社会允许的,较高层次的是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再高一层次的是社会提倡的。学校德育应定位于“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这一层次。这是因为学校教育阶段的特点是全民性、非终结性。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要进行的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恰当地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才能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2]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说过:“直接决定人们行为的是(物质和观念的)利益。但是,观念所创造的‘世界观’往往像扳道工规定着利益驱动行为前进的轨道。”[3]同志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4]

因此,辅导员必须学会把自己放在与贫困生相同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善于将德育的宏观抽象理论结合高校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将社会和将来职业对贫困生的伦理要求转换为大学生活中的具体操作规范。用贫困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领他们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理性地重新审视自身和社会。以开放的心态,从互利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从尊重他们的多元价值观出发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遵循以学生和社会的整体长远健康发展为活动目的的价值取向,努力去除形式主义和政绩主义的德育活动。从具体生活实践入手、坚持贫困生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角度进行德育教育,支持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社会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他们对具体事务的反思、批判和选择、建构能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能力,是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重点所在。

具体而言,辅导员要结合贫困生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深入了解贫困生在大学阶段的需求。对其合理需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和支持,并尽力引导其和社会需要相一致。对贫困生不合理的需求,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疏导和转化,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贫困生的具体生活实践。不能因为顾忌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和影响,或拘泥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而简单地去迎合贫困生的不合理需求,忘记了辅导员的启迪、教育、引导职责。

西方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纽曼曾这样说过:年轻人敏锐、开放、富有同情心、观察力强;当他们走到一起、自由交往的时候,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他们肯定也会互相学习的。所有人的谈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系列演讲,他们天天都获得新的观念和见解,新的思考对象,不同以往的判断原则和行动原则。[5]

因此,辅导员要尽己所能为贫困生搭建与外界交往的平台,在交往中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步改变因贫困而敏感焦躁的性格,接纳自己和家人;减少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情绪,接纳并融入到他人、集体和社会中去。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贫困生中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学生干部或者相关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发挥朋辈示范作用,促进整个贫困生群体的健康发展。

而要做到这些,辅导员必须和贫困生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应该只是一种理性的、为了获得知识或便于管理而建立的关系、或单纯的朋友关系,而应该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启迪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应该以国家对辅导员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来约束、引导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能力和品行,以获得贫困生的信任和理解。

4.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增加,在高校,几乎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能推给辅导员做的都推给辅导员做了。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在大量的日常琐事中被消解。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如何,贫困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对大多数辅导员而言,已不重要。

按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而实际上,双重身份只是给辅导员增加了双重的工作量。而且,大到学校的职称评定、职务升迁,小到二级学院的具体福利待遇,辅导员的实际权益都因为双重身份而被边缘化,被相关有话语权人士有意无意地忽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在各方面的改革意识不断加强,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在热衷于依据数量和指标体系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管理的同时,却忽略了是否相应健全了有关的文化和道德制约、激励机制。因此,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是落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具体而言,首先,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落实中央[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要改变目前许多班主任形同虚设的情况,同时把部分本不属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归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6]这样才能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对贫困生的德育工作。

其次,作为一种职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不仅应该使辅导员在学校层面的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也要给予辅导员一定的保障,获得各级领导相应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在二级学院的福利待遇方面维护辅导员的合法、合理权益,使辅导员充满激情和热情地投入到贫困生的德育工作中,确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

最后,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人性化关怀,考虑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长期性,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显性与隐性的辩证关系,建立一个令人信服、具有相关理论依据和科学性、全面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改善目前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单负有“无限责任”的局面,在使辅导员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对辅导员的问责制度。以改变目前相当部分辅导员只是按照相关数量、指标体系来机械管理贫困生,忘记了爱是教育的灵魂,对工作缺乏情感投入的消极局面。我们相信,只要相关各方人员有足够的意愿,引起足够的重视,能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切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完全可以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1.

[2]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17.

[3]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篇(4)

早期的教育实习指导缺乏理论基础的研究,教育实习只是被看作科学知识的传承,“实践的知识”也被看作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指导教师的工作只是把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迁移给实习生。随着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反思理论研究的发展,教育实习的实践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总结教育实习实践活动的“规律”,尝试通过对教育实习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为各种教育实习活动提供理想性的引导。在诸多研究中,有四种教育实习指导理论较为突出,即情境学习理论、“单向”与“互动”实习教师指导理论、“交流轮”理论、科瑟根的教师培养模式(ALACT)。

(一)情境学习理论1991年,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提出情境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仅是个体,更是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彼此差异资源为媒介的、参与性的学习过程。教育实习为实习生提供了参与教学实践,在指导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学习教学”的真实情境。因此,情境学习的三个核心概念,即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和学徒制[12]充分反映了指导教师同实习生的密切关系。实践共同体,即实习生参加教育实习,参与到指导教师日常工作的真实情境中,尝试参加、融合到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去;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和学徒制是指在“师徒”关系下,实习指导教师愿意接受实习生,为实习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习生的技能,而实习生也在指导教师的监督和帮助下,循序渐进地参与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教学知识与技能。可以看出,“参与”是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教育实习中的“参与”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教师要积极调动和鼓励实习生“参与”真实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二是指导教师自身也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实习生的教学活动观察、对话,与实习生互动,解决真实环境中发生的各种教学和管理问题。

(二)“单向”与“互动”实习教师指导理论安德森等人于1998年从实习生的视角,提出单项实习教师指导理论,认为判断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三个条件分别是愿意接触实习生、渐进式指导方法和关心实习生。指导教师的工作就是与实习生建立互动关系,发挥指导教师的教学、辅助、鼓励和咨询等基本职能,把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技能传递给实习生,为实习生提供帮助。“单向”指导理论中,指导教师承担着“导管”的角色,把个人经验和教学知识传导给实习生,为实习生提供帮助。2006年,斯蒂尔(Steel)在“单项”理论的基础上,从互惠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互动”指导理论。斯蒂尔指出,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不是自上而下的传导关系,而应是相互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合作的互惠关系。指导教师不仅需要与实习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要接受和信任实习生的“自我意识”。指导教师要让实习生感受到参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并要鼓励实习生积极主动地与指导教师分享经验,把指导教师看作是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13]

(三)“交流轮”理论2003年,帕杰克基于荣格的心理功能理论,结合已有的实习指导教师范式研究成果,提出了“交流轮”理论。荣格把人的心理功能划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功能。根据四种心理功能,帕杰克把个体教师的教学风格划分为四种模式,每种模式对应两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分别是:1)技术性模式,管理型和规范型;2)人文模式,护理型和统筹型;3)发展反思模式,理想型和自主发展型;4)原创性模式,解决问题型和探索发现型。四种指导模式在教育实习指导的目标、指导任务、指导过程与方法、指导的思想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如技术性模式的指导任务是发现和解决实习生遇到的现实教学问题;人文模式的指导任务是为实习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反思模式的任务是为实习生“增权”;原创性模式是为了培养实习生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帕杰克指出,指导教师具有哪种教学风格,是非理性维度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和理性维度中占主体地位的心理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指导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模式,其形成过程都和指导教师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并没有优劣之分。同时帕杰克认为,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保持相同或相似的教学风格,有利于实习生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14]

(四)科瑟根的教师培养模式(ALACT)2010年,科瑟根结合反思理论研究,提出教师培养模式的五个步骤,认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行动、回顾、对重要元素的认识、制定新的行动方法以及检验五个环节。指导教师鼓励实习生开展自我探究式的实践活动,是帮助实习生获得教学经验的最重要手段。指导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提问、讲解和观察等方式,与实习生一起,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减少阻碍实习生反思活动的障碍,通过对实习生的肯定和移情,提高实习生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15]综合上述几种教育实习相关理论可以发现,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目的和指导任务、实施的指导方法以及践行的指导过程都是促进或制约实习生参与实践体验、积累个人经验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实习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指导,是实习指导教师促进实习生成功地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获得“政府认定的教师资格”,创造充分自主的实习生实践活动平台,通过鼓励、辅助、互动、咨询、移情等方式,在课前、课中与课后为实习生提供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引导。教育实习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其理论意义也体现在研究者们对教育实习活动开展的大量研究之中。

二、实习指导教师研究的内容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实习指导教师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划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指导教师的角色、指导内容研究、指导策略研究、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指导教师工作的影响因素。

(一)指导教师的角色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从教育实习制度产生至今,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门问题。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是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角色进行的不同的建构。受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指导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高校、实习生对指导教师特殊身份的期盼,赋予指导教师“知识搬运工”、“导管”、“助手”、“占位符”、“合作者”等多样性的角色。奥戴尔(Odell)的向导论认为,指导教师是为实习生指明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灯;[16]达奥茨(Daloz)认为指导教师是鼓舞者,因为他们可以帮助实习生树立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17]费曼-南瑟则把指导教师看作是实习生提高实践技能的助手;[18]罗宾森(Roberson)发现指导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教学技巧大师和贴心人;[19]克拉克认为指导教师是实习生教学知识与技能运用情况的监督者;[20]格尔克(Gehrke)甚至把指导教师描述为给予智慧的人,因为优秀的指导教师能够影响实习生思考问题的方式。[21]虽然在指导教师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对于指导教师的角色认同,研究者并没有一致性的描述,但是无论指导教师承担哪种角色,其在帮助实习生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传播教师行业文化,增强实习生工作幸福感,减轻实习生经历的“现实震撼”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实习指导的内容早期实习指导教师“导管”的角色,决定了实习指导的内容只是单一地输入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甚至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只是教育实习中的“占位符”,并不明确如何指导实习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费曼-南瑟指出,无论指导教师如何看待指导工作的职责,指导教师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指导内容。[22]因为明确的指导任务和内容,不仅有利于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有可能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技巧,把实习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转换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工具,否则,指导教师只会被动地把实习指导当作教学的一部分,倾向于“修复”实习教师的问题,而不是把发现的问题转换为教师共同成长的机会。从近三十年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引导、入职过程与教学方法的引导、职业观与价值观的引导以及日常生活和情感的引导。奥戴尔认为,指导教师的职责应该包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帮助实习生在教学岗位获得成功,为实习生提供示范、生活辅助和职业观培养,帮助实习生融入到学校和社区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中等内容。[23]除了上述内容,古德(Gold)认为,实习生的各种需求是制定指导内容的参考,并把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也纳入到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认为组织教学会议与小组讨论也是指导教师的一项工作职责。[24]伯林纳(Berliner)等研究者提出,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增强实习生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帮助实习生解决遇到的教学问题,为实习生提供探索空间、提问空间、创造改善空间和共享资源的空间,为实习生做示范以及帮助实习生融入真实的教学情境等几个方面,[25]指导教师的职责是为实习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短期技术指导,帮助实习教师了解学生思考方式,组织合作教学,共同探究教育教学现象。豪布森(Hobson)于2002年总结了五项实习指导内容:实习生教学的指导;增强实习生对教师行业的热爱;言传身教,增强实习生的职业幸福感;使实习生满足教师入职标准;教育行业文化的传播。[26]

(三)指导策略指导教师指导的实习生和教学实践情境不断变化,新的教学问题不断涌现,而有效的指导策略能够降低不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促进实习生专业能力的快速提高。21世纪以来,研究者在对指导教师研究的反思过程中,尤其关注指导策略研究。帕杰克、斯蒂尔和科瑟根分别总结了实习指导模式类型、指导策略的构成元素以及实习指导教师指导策略的构建模式。帕杰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出技术性指导、人文性指导、发展反思性指导和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本的原创性指导四种教师指导模式,并开发了指导教师教学指导风格量表。帕杰克认为,在搭配“师徒”关系时,指导教师的指导模式与实习生的教学风格的一致性应当给予考虑。斯蒂尔认为,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要由教学、辅助、鼓励、咨询和关怀五个元素构成,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是一种互惠的关系,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关心和关注是实习生获得成功的关键。这种关心不仅仅是引导和帮助的定义范畴,还包括同实习生建立亲密的关系,接受和信任实习生的自我意识。指导教师通过与实习生分享经验,相互合作,使实习生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知识能够得以体现。科瑟根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格式塔、模式和理论三个层面递进式构建个人教学策略。教师的个人体验与经历是其未来构建某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教师最初选择运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经过真实的实践活动检验以后,通过反思,最终演化成教师个人的教学观。指导教师要想办法为实习生搭建促进教学实践和技能学习的反思平台。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指导教师要尊重实习生的个人体验,学会处理实习生由于个人经历、个性差异、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不同而体现出的差异性,每个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实习生各自的教育以及生活经历构建具体的教学指导策略。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体验和差异都应该成为指导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能够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娴熟教学技能的教师承担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是促进实习生顺利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准备阶段,要做好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克拉克等研究者认为,指导教师的选拔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教学风格以及实习基地校长的意见。教学经验是选拔指导教师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最基本的选拔标准,如美国东南部地区,通常要求指导教师获得本科学位和教学资格,同时还要有三年的教学经验。交往能力是实习指导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娴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民主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沟通,减少工作中的矛盾。此外,指导教师要自愿参加实习指导工作,愿意同他人分享教育教学经验。[27]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科,对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要求可能存在差异,比如有研究发现,心理教育学科指导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比教学经验更为重要。[28]在培训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才开始受到关注。克拉克认为,接受过培训的指导教师,比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拥有“更加完善、有效的计划,更有效的课堂指导以及更加高效的实践反思能力”,更加擅长鼓励实习生的教学活动。实习指导工作不顺利,通常被认为是因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做好。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通常包括组织研讨会,通过“师徒”会话或指导教师间的沟通,调整和改善指导方法;或由大学或教育机构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鼓励实习指导教师学习丰富指导技能;引导指导教师反思,更新知识观和教学观,满足实习生发展需求和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要求。在培训课程开发方面,麦克唐纳(McDonald''''s)于2004年开发了以明确指导目的、指导风格、指导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合作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课程;[30]泰斯-斯普林斯(Thies-Sprinthall)于1984年设计了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培养指导教师分析能力的培训课程;克拉克开展了13周的指导教师自我引导培训课程,指导教师学会如何观察、利用教学活动的多种因素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在承办指导教师培训机构方面,由于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提供理论指导,所以被认为是提供指导教师培训的理想机构。虽然研究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的必要性,但是在现实的操作层面却难以执行。在实习基地层面,美国的教师资源也比较紧张,尤其是近些年由于各地方政府削减教育经费,导致很多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离开教育岗位,能够承担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的教师人数有限,教师选拔自然难以实行;在高校层面,虽然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何能够满足实习指导教师的实际需求,吸引教师参与教育实习指导培训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指导工作的影响因素开展实习指导工作的影响因素包括实习学校的教学工作秩序、指导教师的“原地位”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爱德华(Edwards)等人2004年指出,比起实习生教育和教师教育,教学是指导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很多实习指导教师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而只把实习指导工作看成是附加的、临时的工作。[33]寇纳(Koerner)也指出,任何脱离以学生为核心的活动都是学校和教育部门所不允许的,在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生带来最小干扰的前提下,如何为实习生提供指导就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指导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着如何权衡学生和实习生利益关系的矛盾。寇纳发现,实习生会威胁到指导教师在班级中的“原地位”,即指实习指导教师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实习生在班级中承担的责任越多,指导教师会感到越不安,甚至是嫉妒,结果会导致指导教师压缩实习生的自主发展空间。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实习指导教师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希望参与实习生指导工作,为实习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又很犹豫,因为担心实习生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进度。高难度的教学任务或复杂的教学环境影响了教师承担指导教师工作的热情。可见,美国高校专门针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较长一段时间,研究内容丰富。教师教育机构和实习生的需求,实习基地学校组织环境因素、指导教师的个性化成长经历以及对实习生指导工作的认同都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但是,从实习指导教师产生至今的多项研究中,关于实习指导教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实习生是教育实习活动的主体,研究者对实习指导教师评价的研究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实习基地与实习指导教师资源发展不均衡,如何制定既有鼓励性、又有制约性的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制度成为难题。此外,实习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而获得的个体成长,是反映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实习生个体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包括过去、现在并一直延续到未来的发展过程,脱离实习生的“前体验”,排除实习生个体因素,孤立地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实习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也增加了评价标准研究的难度。

三、美国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成果对我国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我国教育实习指导的确立和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但目前由于受教师教育资源紧张、实习基地学校教学与管理压力大、指导教师指导任务不明确、指导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实习指导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实习指导工作上,有些学校还存在实习生无指导或指导不足的“自为”情况。美国实习指导教师研究取得的成果,对我国如何调动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加“师徒”互动,既做到同实习生分享积累的教学技能知识,缓解现实压力,又能够在实习指导工作中不断丰富个人教学体验,获得个人专业的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鼓励指导教师反思,转换指导教师的角色指导教师的角色一直都是美国研究者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受社会、学校和家长需求的影响,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多数还是放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上,参与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有些地区的实习生面临指导不足甚至是无指导的状态,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单一,不能满足预期的角色期待。为了使实习指导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成为实习生的榜样、启发者和领路人,就需要重新塑造指导教师的角色,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反思,如“实习生为什么会出现某一种教学问题”、“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会适用于实习生”、“哪种教学活动方式更加有效”等。鼓励指导教师成为实习生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的中介”,通过个人反思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为了更好地满足实习生、高校教师教育机构和社会对指导教师的角色期望,呈现多样性的角色特征。

(二)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内容,建立考核和评价机制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表明,明确的指导工作内容既有利于实习生的教学实践体验,又有利于指导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目前我国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效果考核与评价机制落后,其根本原因是缺少详细、明确的指导内容纲领性文件,指导工作考核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高校、教育部门和实习指导教师首先要一起设定详细的实习指导工作内容,对指导教师满足实习生各项需求进行客观性考核。还要设计主观性评价框架,建立长效的互评制度,由实习生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指导方法、工作态度等方面提供评价日志,并存入指导教师个人档案。把多年的、不同实习生的评价综合整理,作为指导教师综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指导教师工作考核与评价不再无足轻重,而是要成为指导教师自我审视专业成长的一面镜子。

(三)倡导多元的指导方法,鼓励实习指导教师摸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达奥茨曾指出,每位实习指导教师的个人经历、个性差异、环境因素和教育背景都不同,教师们的教学风格会具有倾向性,并不能说某种教学风格优越于另一种,重要的是认识到教师之间确实存在这种差异。[35]指导教师的指导目的并不是改变或塑造实习生的教学特征,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要刻意地保持同实习生教学方法的一致性,而是通过发现不同实习生教学特征的差异,摸索适合不同实习生的个性化培养方式,走进实习生的教学世界和工作情境,通过归纳、概括、提炼的认知形式,对感知和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升华,并最终形成多元的、适合实习生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特点的、独特的指导策略。

篇(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实践活动之一,是具有师范专业特点的教育综合实践环节,对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规格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文件精神,“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教育规律,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充分说明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育实习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教育实习中,作为师范生实习指导老师,认真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想通过对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的情况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的意见或建议。

一、指导教师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的现状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师范院校带队指导老师(这里称高师指导教师);另一部分是中学教师(这里称中学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就是实习生教学实践课的科任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指导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教育实习工作的成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一)高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作为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他们不仅要指导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组织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让实习生通过教学实习获得知识与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但是,“目前高师院校的教师并非所有人都能担负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任务,有些教师只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但对中小学教学业务不够熟悉,搞教育实习力不从心。” 在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方面不能够给予实习生有效的指导。还有些指导教师没有工作热情,没有对实习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工作中走马观花,很少过问实习生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形同虚设,致使教育教学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我们对某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实习生(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7%的实习生表示高校指导教师经常去听他们的课,课后进行认真指导;有13%的实习生表示高校指导教师只听过他两次课,课后进行了简单点评;而40%的实习生反映,高校指导教师只听过他一次课,课后也没进行认真指导,有40%的实习生则反映高校指导教师从来没去听过他的课。也没有组织与教学实习有关的活动,这些数据表明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工作做得是不到位的。

2.部分中学教师对实习生指导不到位

大部分中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教学指导工作是很负责任的。但是,在教学实习过程中,部分中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也还是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认真指导实习编写教学方案;听实习生课的节次少;听课后点评不祥细;对实习生教学检查基本没有。未能给实习生以具体详尽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指导。使部分实习生在教学实习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

问卷调查表明:有24%的实习生表示中学指导教师的指导针对性很强,对实习帮助很大;有42%的实习生表示,中学教师指导有一定的针对性,对实习有一定的帮助;有24%的实习生表示:中学指导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对实习生帮助不大:10%的实习生表示:中学指导教师对他们的教学实习几乎没有给予指导,对教学实习没有帮助。这些数据说明,在实习的过程中,部分中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教学实习指导仍然不足。

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指导不到位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指导教师方面

作为师范院校课程论专业的教师,作者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教育实习指导工作。根据本人的亲身经历及其对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的了解,师范院校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教学指导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习条件艰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招生人数扩大,加上学校硬件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造成许多学校住宿条件都比较紧张。因此,师范院校教师带队到中学进行实习,基本上都是与实习生一起住学生宿舍,即使不住学生宿舍也是住比较简陋的房子,如某师范大学某教授,2011年带队到某中学实习,住在一个偏僻破旧的小房子里,窗户没有玻璃,老鼠四处乱窜,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农民工。吃饭在学生食堂。每天用餐都是跟中学生一起排队。况且高校教师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带队到中学两个月,虽然也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但是苦于缺乏参考资料,仍然无法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所以,许多高师教师都不愿意带队指导教学实习。

2、一些高校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指导实习生教学实习过程中,大多数指导教师都是认真负责的,这点我们不可质疑。但是也有一些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有些指导教师带着20个学生在中学实习了两个月,听课总数不到10节;有些指导教师虽然住在实习学校,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往家里面跑;还有的指导教师干脆什么都不做,只管做自己的事。据了解,某高师院校有一个指导教师,带队到某中学指导实习工作。出去了两个月,学生没有见到他几次,中学领导、老师也不知道有一个带队指导老师。象这样的指导教师形同虚设,还不如没有。这种指导教师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为别人做了什么,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的教学实习指导。

3、部分指导教师缺乏教学指导经验

高师院校教务处也强调,要求各院系派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指导学生的教学实习工作。但是真正实施过程中,情况确实不容乐观。由于中学的食宿条件不好,加上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重,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当实习指导教师。因此,要想派出真正有教学经验的指导老师带队实习确实也不容易。于是,各院系在派实习指导老师时,就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了。有的院系派出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指导实习工作,这些年轻教师,虽然有工作热情,但是毕竟不了解中学教学情况,要想指导本科生教学实习工作,他们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也给了这些年轻教师一个锻炼的机会。从这点出发,我们对年轻老师带队实习不可非议。还有的院系在派带队指导老师时,还加选择,只要是本学期没有课的老师,本人愿意,就去带队指导实习。这样就出现了指导教师专业不对口,或者根本都没有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辅人员指导实习。某学院还出现过由资料室人员指导实习的现象。年轻教师、跨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指导教学实习,哪里谈得上教学经验丰富,这自然也会影响教学实习的质量。

4、高师院校对指导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

在师范院校有关教育教学实习的各种条文中,没有对指导老师提出任何的要求。要不要派带队教师,学校有关部门也没有统一规定。派什么样的老师带队,学校也没有统一要求。指导教师到中学后,需要做些什么,做了没做,做得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学校对指导老师缺乏监督,做不做一个样,做得好与坏一个样,这样就必然造成部分指导老师工作不负责任,自由散漫。

(二)中学指导教师方面

1、指导教师的待遇没有落实

作为中学教师来说,指导几个实习生进行教学实习,这就在原来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工作量,因为他们要指导实习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的还要指导实习生开展班主任工作,无疑就使他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他们付出很多,但是却没有回报。据了解,中学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因为作为师范院校,没有这笔款项。中学也没有给他们报酬,没有报酬就等于没有承认他们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杨伯劳”的事情是难以调动积极性的。

2、指导实习生成为中学教师的一种负担

中学教师本身工作都比较忙,以历史教师为例,他们每周要上十二节课以上,以每个班每周三节课,这就要上四个班以上的课程。有的还要当班主任。实习生到来,每个班安排二个实习生,他们要指导8个实习生的教学工作。虽然实习生把课上去了,但是实习生每节课都需要他们的具体指导,从备课、听课到评课,这比他们单纯上一节课所付出的劳动强度要大得多。实事求是讲,8个实习生的到来,给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要想使每个实习生都有所收获也并非易事。作为中学教师来讲,他们既要比平时付出多,又没有劳动报酬,还要担心对本学科教学的影响(某中学教师,听完实习生上课后,他又还要重复上一次)。指导实习生成为中学教师的一种负担,在这种情况,又有几个教师愿意指导实习生呢?

3、部分指导教学缺乏教学经验

在中学教师中,大多数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但是也不排除缺乏教学经验者。作为中学校长,对本校教师的使用原则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是安排在高二、高三年级,一些年轻教师,由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也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所以一般都是安排在高一年级,这也是符合情理的。而我们的实习生一般都是在高一年级进行实习。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实习生到某中学实习,在高一年级历史教师中,有两个是刚从大学毕业来校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教学经验,要指导实习生也不那么容易。当然在高一年级教师中,也有部分教学经验丰富者,但有的也是跨年级上课的,高二或高三上了两个班,在高一也上两个班。这些教师他们的工作重心也不放在高一,而是放在高二或高三,既然工作重心不在高一年级,那么,在指导实习生过程中也会大打折扣。还有个别个学校,由于高一历史教师不足,用政治、语文、地理教师来上历史课的,跨专业的教师,更谈不上指导实习生教学了。

4、少数中学指导教师对教学实习认识不足,缺乏责任心

在中学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实习生过程是尽职尽责的,也是很负责的,他们不因为没有劳动报酬而忘记自己的职责,这些教师是很值得敬佩。但是也有个别指导教师,对教学实习工作指导缺乏责任心,某师范大学历史专业一位学生谈到,我在某中学实习了八周,我的指导教师就是听了我一节课,课后也简单的点评了一下,以后再也没有来听我的课。我对指导老师很失望。

三、努力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从师范院校的学生,到担任实习教师、成为学校正式聘用的新教师,这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然实习阶段也是对实习生一个严峻挑战,这样他们的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更加显得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提高高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

1、激励高师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习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提出:

“高校和中小学要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中小学,引导和教育师范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服务农村教育。”从师范院校本身来讲,选派什么样的老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应该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定。比如:凡是实习生指导老师,必须有高度工作责任心,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热爱教学实习指导工作,了解中学教学规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必须是本专业老师,不能派跨专业的指导老师;建立实习指导老师的激励机制,应该把担任实习生指导老师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如,助教评讲师、讲师(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除外)评副教授,副教授评正教授,必须有一、两次指导本科生教学实习的经历。同时鼓励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参与到实习生指导教师队伍中来。这样,高师院校各院系在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时就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中选出工作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2、加强对高师指导教师的管理

目前,高师院校对实习指导老师缺乏必要的管理,只要带队到了中学,至于带队老师在下面学校做什么,怎么做,都没有明确要求。也没有督促措施跟进。这是造成部分指导老师自由放任的原因。学校对于实习指导老师,应该也要有明确的管理措施,并且进行必要的督促。如指导老师在工作日内离开实习学校,也要有个请假制度。指导教师工作如何,也可以由实习生进行评价。这些都是作为师范院校教学实习管理部门要考虑的问题,任何事情没有必要的管理制度都是无法做好的,没有规律不成方圆。

3、对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高师院校实习指导老师,不仅仅是教学实习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是教学实习工作的指导者。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呢?根据多年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经验,我个人认为:指导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指导第一节课试讲,在实习生走上讲台之前,指导教师一定要听实习生进行试讲,并且听试讲后进行认真的点评;第二,指导实习生写好第一个教案,实习生写的第一个教学方案,指导老师一定要进行认真的修改;第三,组织好第一次集体评课。当实习生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指导老师要组织他们听课,课后组织全体实习生进行认真点评。第四,组织一、二节教学观摩课,请学校有关领导、老师参加,观摩课认真进行评课。第五、指导老师在整个实习阶段,平均每天听课不少于两节,比如在中学整个实习时间一个月,听课不得少于44节;每周利用一、二个晚上时间,组织全体实习生开展集体评课或谈教学体会。

总之,高师指导老师每天做什么事,整个实习过程中听多节课,评多少节课,组织实习生开展些什么教学活动等,都要有一个量化的规定。只有这样,高师指导老师才能够真正做到对实习工作的指导。

(二)提高中学教师的指导作用

1、提高指导教师的认识

高等师范院校是为各级各类中学培养合格的教师,人们常说,师范院校是中学教师的摇篮,没有高师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中学教育的发展。同样,高师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学的支持,因为高师教育必须以中学为实习基地,离开了中学这个教育实习基地,也就不利于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学教师,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就目前我国的现状看, 我国绝大多数中学教师都来自高师院校。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在高师院校,而职后教育很大程度上也不离不开高师院校。如一部分教师的学历提高、函授、在职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等,需要在高师院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各种培训,包括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都离不开高师院校,这是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高师院校学生到中学进行教育教学实习,也是中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更好地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任务。

2、激励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对实习工作的指导

教育教学实习是培养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院校教育教学实习不仅需要中学的支持,还需要各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支持,激励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把指导教学实习作为中学教师评优、评职称的条件之一。对于在指导实习生过程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高师院校积极配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学做好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激励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指导工作。

3、适当给予中学指导教师经济补贴

据了解,目前教育教学实习中,中学指导教师是没有待遇的,高师院校没有给他们任何补贴,中学领导也没有给他们任何报酬。既然增加了工作量,又没有任何报酬,等于中学指导教师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承认,“白打工”的事,当然很难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就自然打了折扣。为了提高中学教师对实习生指导的积极性,应该适当地给予中学指导教师一定补贴,这是非常必须的。一方面由中学给予补贴,起码在计算工作量时给予适当提高;另一方面由高师院校给予适当补贴,也可以由实习生个人承担一部分,假如两个实习生每人每月承担100元,中学指导教师指导两个实习生,那么每月可以增加200元。再加上中学方面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这点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起码承认了指导教学的劳动价值,有利于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4、对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从现行的情况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条文中都没有提出有关中学教师指导实习生的要求。高师院校也没有权力对中学教师提要求,只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学领导才有权对中学教师提要求。既然没有任何要求,这对中学教师来说,指导实习生的工作,做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这样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应该对中学教师指导实习生的工作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使指导教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如要求中学指导教师努力做到:上好示范课,每次示范课后要组织实习生进行评议,由指导教师说明上课的意图和自己对上这节课的设想,并由实习生提出问题一起研究讨论;认真修改实习生的教学方案;坚持听每个实习生上的每一节课,课后进行认真点评;每周对自己指导的实习生上课情况进行一次小结。使实习生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检查实习生的听课记录,其目的:一是督促实习生多听课,向同行学习;二是学会听课,学会做听课记录,通过听课记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实习学校的本组实习生的情况,慎重选定对象,重点辅导,组织一二次观摩教学,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点带面,以推动教学实习的深入发展,也为教师实习结束时的评分提供依据。”

总之,教育教学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中学教师是实习生进行教学实践的第一个指导教师,中学教师指导方法得当,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并影响到实习生今后的发展。作为指导教师(高师院校教师、中学教师),都应该抱着对我们实习生的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学教师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参考资料、

1、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 [Z](2007)4

2、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Z](2011)6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29-02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还要用于指导实践,认识才会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大学生通过3年的理论学习,在最后1年里通过毕业实习,才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更深的理解和巩固,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平台的一个必要阶段。非师范类的学生需要到各个企业工厂或者政府工作岗位实习,师范类学生则需要到各个中学参加实地教学工作的实习。为了能够进一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学生毕业实习更加有效的模式,我们就传统意义上已经实施的实习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实习模式。

一、传统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的模式

从时间上,大多数学校将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了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实习的时间为3—4周,基本上以1个月为标准时间,从3月中旬开始,到4月中旬结束。以实习基地的值班时间为标准,早晨出早操时间到学校,中午12点到14:30休息,下午17:30以后下班。近一两年以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各个学校又将毕业实习的实践作了进一步调整,由1个月延长到1个学期,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里结束所有的课程,大学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全部用于毕业生的实习。

从内容上,主要有批改作业、听课、授课和班主任工作实习等几个方面的实习内容。

批改作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相对简单一些,没有数学、化学、物理和语文等科目那么多的作业需要批改。从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来讲,实习单位一般不会给毕业实习生安排毕业班的授课,大多数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初中一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品德为主,大多数作业和问题都在课堂上当堂处理和解决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批改作业的任务相对要少一些。

听课方面。除了批改作业以外,实习生还有一个听课的环节,基本上都是围绕所在中学的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这个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习生的所有实习环节中最完整的一个环节,基本上只要是有指导教师的课,都会随堂去听,指导教师在哪个班上课,实习生就会到哪个班听课,从中会感受到指导教师如何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感官上,实习生会有一个宏观的感受和收获。指导教师负责的话,也会安排实习生去听听实习单位其他它较为出色的教师的课程,或者跨学科听课等。

授课方面,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一般都会因为害怕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者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少给实习生安排讲课,基本上都是在实习时间快要结束的一两节课里,让实习生讲一到两节课。有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较为负责,会在实习生听课一两周后,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交给实习生,这种情况下,有些指导教师会随堂听课,随时给实习生提出各种指导意见,也会出现一些指导教师,把教学任务交给实习生后,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把空余出来的时间用于自己的私人事情上,而忽略了指导实习生的重要任务。尤其在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单位会出现很多类似“全权放手”的指导教师,最后导致的结果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毕业生除了锻炼了自己上讲台授课的胆量以外,没有多大的收获和进步。

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方面,毕业生只能是体会和间接的实习,不论是一个月的实习还是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毕业生都会因为是实习教师,而被学生忽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建立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再加上有些日常的班级事务工作,学生都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才能“做主”,例如请假、打扫卫生的安排、班级纪律的维持和管理等。而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领着实习生在早晚自习的时间里感受一些如何管理班级方式和方法。也有些指导教师会安排实习生随堂参加班会,或者让实习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班会也是实习生在班主任工作实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从直观还是从感官方面,都能够给实习生带来很大的收获和进步。而有些指导教师却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徘徊或者游离,让实习生一会儿是观众,一会又是演员,从而得不到实习的成长和进步。还有些指导教师则会袖手旁观,把所有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都交给实习生,这种方式也能够给毕业生的实习带来微小的收获,但也会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而没有多大的进步。

综上,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模式有变化,但仅仅是延长了实习的时间,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实习的模式,因而,这种实习模式还不能够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模式的创新

根据以上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提出了LGM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听课(Listen)、指导(Guide)、操作(Manipulate)等三个环节建构的一种实习模式。具体的实施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Listen(听课阶段)。按照目前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为标准,毕业生到实习单位的前1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听实习指导教师的课程,同时也听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教师的课程,感受不同教师的上课方式,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从感官上接触并熟悉各种上课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让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风格爱好、讲话方式和语气等,借鉴实习单位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尝试着建立适合于自己并能发挥更优效果的教学方式和风格。

在班主任管理的实习工作中,同样也要让实习生接触每一项班级管理工作,在接触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实习生主要以听为主,听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操作方法。

在这个环节当中,实习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接触到讲课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初步在实习生思维中,建立粗略的操作(Manipulate)印象。

第二,Guide(指导阶段)。在指导阶段里,需要将Manipulate(操作)、Guide(指导)和Listen(听)3个环节结合到一起,让实习生根据已经粗略建立起来的上课印象,亲自给学生讲课,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先就某一个固定的班级,让实习生持续讲课即操作,指导教师随堂听讲,课后根据实习生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指导,另外,安排实习生在同一个星期里,除了自己上课以外,还要跟随指导教师听指导教师给其他班级讲课,或者安排实习生听其他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老师的讲课,结合自己的讲课感受,进行比较,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熟悉讲课的流程,建立完整的上课思维模式和自己最优的上课风格。总体来讲,就是操作(讲课)、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听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其他专业老师的讲课、再自己讲课,即M—L和G—M的往返循环模式。在这个环节里,可以让实习生逐渐纠正自己在实习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关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习任务,同样也按照这种模式逐步开展,逐步熟悉和提高实习生的班主任管理能力。

第三,Manpulate(操作阶段)。在剩下的1个月里,实习指导教师专门指定一个班级,让实习生当班主任并亲自上课,指导教师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给实习生指导或者要求实习生听课。在这个环节里让实习生单独担任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任务,让实习生根据听课和指导阶段的印象,亲身经历并操作每一项工作任务,逐步建立自己的最优上课方式和风格。

三、LGM模式的实践

LGM模式的具体实践需要高校实习生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当师范类院校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以后,实习单位必须要按照LGM实习模式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高校带队指导教师同样也要定期检查和监督实习工作的开展,实习生也可以将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实习指导教师或者高校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力求在三方共同的协作下提高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

为了确保LGM模式发挥最优实效性,实习生在最初的两个环节里,必须要配备一个笔记本,及时记录各种有益于提高自己能力的知识点、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不断积累和反思中,最后在操作阶段加以实用和巩固,全面提高毕业生实习的时效性。

经费方面,高校和实习单位可以考虑给实习生提供一些车费、伙食费和教学必需品的相关费用,提高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和进去性,同时也能够让一些家庭较为贫困的实习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工作当中去,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改实施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围绕Listen、Guide和Manipulate三个环节做好实习工作,只有在LGM模式的运行下,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实习,从而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无须再通过培训就能胜任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卢金钟,博迪.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商学院为例[EB/OL].论天下http://

/product.free.10033462.4/,2010.9

[2] 唐陶富,魏冬云.创新医学实习管理模式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J].转化医学杂志,2012,(1).

篇(7)

实习领导组到实习学校----临汾七中的级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听实习生讲课与实习学校领导、指导教师进行座谈及征求实习生意见等形式,了解了有关教育实习的基本情况。

1.在七中实习的级学生共有16人。

2.在此期间听了化材学院在高一实习几位同学的讲课,写出教学实习调查表16份。实习成绩大都是优,良。基本上如实反映了实习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3.临汾七中的校领导对这次实习工作非常重视,由专人负责接待安排,保证了这次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

1.七中指导教师普遍认为级实习生实习素质多数好于往届。主要表现在:虚心学习,工作认真,遵守纪律,对自己要求严格,能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多数学生热情积极参予教学工作,认真写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上课时态度也很认真,知识面较广,个别实习生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受到中学生的欢迎。实习生还积极参加所属教研室的教学活动,从中吸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体会。

3.师大实习生普遍生活朴素,谦虚谨慎,讲课仪表端庄,能深入班级与中学生打成一片,既提高了实习生社会工作能力,又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至于辅导自习、批改作业、监考等教学辅助工作,更是个个争先去做。学校领导普遍感到满意。

4.有的指导教师反映:实习时间太短,应增加实习时间,时间太短许多知识掌握不了,效果也就差了。他们建议实习最好分两段:第一阶段见习,让实习生多听多看;第二阶段实习,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这样效果自然会更好指导教师认为,应多培养“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才能适应中学生之需要。

5.少数实习生普通话不过关,地方方言太重,有的板书不规范,字迹太了草,说明“三字一话”的训练还要认真抓紧抓好。

三、实习生自己的情况

实习生谈了前段时间的收获、体会,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意见、建议。

1.所在学校对实习生都很关心,指派专任教师指导他们的教学实习工作和班主任实习工作,而且要求很严格。试讲、教案等指导教师都严格把关,不达标不通过,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同学们深受感动,从中也学到了老教师们的治学之道。

2.经过指导教师的辛勤培养,精心指导,多数同学克服了最初的胆怯心理,积极承担辅导或讲课任务,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感到很有收获,初步尝到了甜头,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未来的教学环境打下了初步基础。

篇(8)

虽然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实习过程的目的之一,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普遍采取放任自流的实习方式,缺乏专业教师对实习生的跟踪指导,造成实习生普遍比较迷茫,严重影响他们的实习效果。对指导教师而言,学校希望指导教师能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指导实习生平稳渡过实习过程;酒店希望教师能合理调节实习生的情绪,避免干预自身的劳动制度和用人制度;学生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帮助减轻他们的劳动量,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三方面使得指导教师在权衡酒店、学院和学生三者之间利益过程中相当尴尬,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掌握分寸的技巧,稍有不慎则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由于以上原因,在外派实习生时。学校往往不会安排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而是经常在发生问题时进行应急指导,特别是由于经济和时空上的限制,异地实习生常常受制于实习酒店,因而引发了很多问题。

(二)学生对酒店工作确认认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主要是到具有多个部门的星级酒店去实习,实习可以让他们开拓和巩固知识面,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相互融合的能力,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在实习中常常无法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一些实习生认为自己还是学生,在实习中不能按正式员工的要求要求自己;还有一些实习生认为实习就是正式工作,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娇气任性,不服从管理;而大部分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很难适应酒店的劳动强度,对实习酒店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及其他刚性管理规定表现出自然的逆反心理,导致很多负面问题的产生。

(三)酒店有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嫌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来讲,实习期多则一年,少则三个月,怎样在实习中尽可能的发挥实习生的作用成为了酒店考虑的重点。这也造成部分实习酒店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只依据自身的人员需求状况分配实习岗位,往往采用老员工带实习生的模式就让实习生进行跟岗。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实习生的大量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提升我国酒店业综合服务水平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酒店将实习生看做是减少人力成本的途径,一味的将他们当做廉价劳动力来利用,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与培训。实习酒店每月只需支付给实习生很少的管理费用,实习生却要完成与正式员工相当的工作量,有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嫌疑。

二、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做好学生动员,让他们做好基本的心理准备

奔赴实习酒店实习的学生,学校要做好充足的实习动员工作。首先,需要让学生理解酒店实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意义,明白专业实习不但是专业知识的练习,还是为今后进入社会而进行的做事、做人的综合学习;让学生知道实习过程中的必要劳动并不等同于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用脑筋思考和用眼睛观察的智力型体力劳动;让学生确立从最底层、最基础做起的职业观念,杜绝滋生好高骛远的不良思想。其次,学习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习的有关情况,充分、合理解答他们的疑问,详细介绍实习的义务与权力、实习相关协议和实习单位状况等,协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

(二)选择具备相关条件的实习基地

较高管理规范的实习单位往往更容易让实习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星级评价的酒店,便于高标准、高起点和严要求,以更好的锻炼实习生;选择秩序稳定、客源充足的实习酒店,可以让实习生在繁忙的工作中更易理解酒店的管理经营状况,更易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服务技能。在实习中,实习生通常承担了和正式员工相同的工作量,实习报酬的不合理通常能够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不利于学习和工作。实习酒店为实习生支付合理的工作报酬,可以让他们获得工作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不但减少了因不良情绪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浪费,还能为实习酒店节省经营管理成本。

(三)配置专业的指导教师

实习制度和实习方案的落实与有效执行,学校应为实习生配置工作认真、真正懂专业的教师指导他们的实习过程。即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状况,适时的为实习生提供业务咨询建议,指导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等。对于近距离实习点,指导教师要定期到实习单位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情况,及时处理和反馈相关问题;对于远距离实习点,学习需设置专业指导教师全程管理和指导学生实习过程。此外,学生的实习机会也是教师实践和实习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实习机会进行企业调研,了解酒店业最新动态和酒店最新管理模式,这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渠道。

篇(9)

1. 在七中实习的XX级学生共有16人。

2. 在此期间听了化材学院在高一实习几位同学的讲课,写出教学实习调查表16份。 实习成绩大都是优,良。基本上如实反映了实习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3. 临汾七中的校领导对这次实习工作非常重视,由专人负责接待安排,保证了这次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

1. 七中指导教师普遍认为XX级实习生实习素质多数好于往届。主要表现在:虚心学习,工作认真,遵守纪律,对自己要求严格,能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 多数学生热情积极参予教学工作,认真写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上课时态度也很认真,知识面较广,个别实习生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受到中学生的。实习生还积极参加所属教研室的教学活动,从中吸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体会。

3. 师大实习生普遍生活朴素,谦虚谨慎,讲课仪表端庄,能深入班级与中学生打成一片,既提高了实习生社会工作能力,又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至于辅导自习、批改作业、监考等教学辅助工作,更是个个争先去做。学校领导普遍感到满意。

4. 有的指导教师反映:实习时间太短,应增加实习时间,时间太短许多知识掌握不了,效果也就差了。他们建议实习最好分两段:第一阶段见习,让实习生多听多看;第二阶段实习,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这样效果自然会更好指导教师认为,应多培养“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才能适应中学生之需要。.

5.少数实习生普通话不过关,地方方言太重,有的板书不规范,字迹太了草,说明“三字一话”的训练还要认真抓紧抓好。

三、实习生自己的情况

实习生谈了前段时间的收获、体会,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意见、建议。

1. 所在学校对实习生都很关心,指派专任教师指导他们的教学实习工作和班主任实习工作,而且要求很严格。试讲、教案等指导教师都严格把关,不达标不通过,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同学们深受感动,从中也学到了老教师们的治学之道。

2. 经过指导教师的辛勤培养,精心指导,多数同学克服了最初的胆怯心理,积极承担辅导或讲课任务,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感到很有收获,初步尝到了甜头,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未来的教学环境打下了初步基础。

3. 实习生反映:在大学所学知识,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等与中学实际脱节现象较普遍,教学内容不能衔接,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一开始感到很吃力,对现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学习方法等均不了解,增加了实习工作的难度。建议我校今后应加强对中学实际情况的研究(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用,中学生思想状态,心理状况的调查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篇(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这一因素。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着教育水平的发展。近年来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给了教师更多的权力,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因此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养,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到中小学参与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通过教育实习检验自身在高等师范院校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过程。这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环节,也是师范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必经之路。

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认同感不强,自我定位不准确

实习是影响师范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刚上大学开始,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小学教育专业不满意,甚至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没出息,没有出路,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实习时不能认真地进行教育实习工作。还有部分实习生对自己在实习期间担任的教师这一角色认识不清,无法从自身实际的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这一角色,对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2缺乏经验,与实习学校教师、学生不善交流

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在实习之前对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活动能力培养较少,加上在实习前对实习生的培训过于简单,使得实习生在实习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缺乏经验。而且,实习生本身还是学生,在实习前未过多地去接触社会,对人生的经历比较少,阅历浅薄。在实习期间不能很好地在实习学校去应对一些社会化的问题。

1.3不被实习学校重视,自我落差感强烈

由于在实习之前甚至实习期间,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没有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管理,使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教授课程与自己在高等师范院校所学课程知识不符,导致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发挥自己所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之中;甚至有部分的实习学校不让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上课,而是另外安排实习生的工作,比如:改作业、刷油漆等。还有部分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不够重视,甚至是忽视实习生。

2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的原因

2.1高等师范院校本身的原因

2.1.1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性不强

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对实习学生来说,是顺利完成教育实习工作的基础。尽管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已经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为后来的实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技能、班级管理以及活动组织能力不强。很多实践性的课程是在实习之后才安排。实习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很多课程安排不合理,本该在实习之前的课程却安排在实习之后。

2.1.2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实习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在实习前很多院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对教育实习作了专门的安排,但是,很大程度上高等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之处。很多学校都把学生的教育实习只是看作一个不太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次,在实习培训时未对学生介绍实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实习认识不清,不能很好地开展实习工作。最后,对于实习的考核过于表面化,高等师范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的书面总结、报告之类的材料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但是对于具体的、真实的实习情况并不关心、了解。

2.1.3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一般采用集中的位置实践管理模式。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但在某些方面却很难保证实习的质量。带队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同的学校对实习生进行了解、管理,使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管理不能落到实处,只能通过与实习学校的小组长进行联系,间接地管理。而且,部分带队教师局限于本身不善于管理学生的特点,不会管理学生,导致实习工作松散。

2.2实习学校方面的原因

2.2.1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自己在高等师范院校所学的理论转化、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师范生是这一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是未来教师的新型力量。指导教师指导着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这一实践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指导对教育实习工作的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习中,写教案、试讲、听课、总结、作业的批改等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的认真负责,会提升教育教学实习的质量。然而,在实践过程部分学校的指导教师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不高。

2.2.2实习学校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就目前情况来说,每所中小学校都把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作为重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让实习生去教课,是拿自己的学校、班级做实验,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程和质量。所以,一般不让实习生上课,就算有时候因为实习学校教师太忙让实习生上课,也会另找时间把实习学生讲过的课,再重新讲一遍,来确保教学质量。所以,有些学校为了避免费时、费力,就会很少甚至不安排实习生讲课,大多数情况只是让实习生听指导教师上课,给学校、办公室打杂。

2.2.3专业、工作量分配不合理,学生在实习学校处于被动状态

在实习中,实习学校一般的做法就是,把实习学生分到不同的教研组和办公室,由一些教师来具体负责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部分指导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对此有些指导教师就会把自己的工作甚至是关系好的同事的工作量附加给自己的实习生,产生工作量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来说,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对于实习生的指导教师来说对实习生的评价只是单纯地凭借自己在生活中、教学中的认识而做评价,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无目的性。

2.3实习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2.3.1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及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生是未来教师的雏形,对此,应该加强实习生的教学素养及能力。但是在实习期间部分实习生素质不高,会严重影响到教育实习质量。对于实习学校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实习生。

2.3.2实习生角色的转变不正确

实习生在实习前一直是学生的身份,对教师是尊重、敬畏的态度。可是在实习期间忽然间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角色转变未适应。实习生要以教师的形象出现在实习学校,不能将平时的陋习带入学校,甚至传授给小学生。但是由于实习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加上实习学校对实习生与学校正式教师的不同态度与待遇及实习生对自身的定位,使得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正确地转变角色。

2.3.3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无法转化为实践技能,服务于实习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实习是把所学的理论综合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可是,由于部分实习生在高等师范院校本身不够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不过关的专业技能,还有,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实习生本身在理论上、专业上都具有一定的欠缺性,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运用于实践过程之中。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脱节,甚至不会将知识讲授给学生的现象。

2.3.4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自己对教育实习本身了解欠缺,虽然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前,都会对学生进行动员、培训,加强对实习生教育实习的理论引导。然而,许多学生对什么是教育实践,如何开展教育实践和一些很实际的问题不清楚,没有掌握教育实习的真正目的及重要性。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安排的教育实习的时间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在进行复习考研,还有部分学生处于毕业季前的迷茫期。因此,对于实习重要性理解不清或不愿理解。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实习生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提升专业认同感

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当前形势下,实习生参与教育实践性的热情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实践工作不够重视,甚至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正确。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这一专业对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作用,还应该通过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出发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从自身专业出发给自己未来的发展设定一个明确的定位。

3.2做好实习前的培训工作,加强实习生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了

教育实习是入职前的教师在职前对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检验实习师范生对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实习生在实习之前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地构建知识框架。因此,作为师范生教育的实践课程,教育实习必须受到很大的重视。对于在实习生实习之前召开的实习动员大会,要端正学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从内在加强实习生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从内部改变学生的实习态度,使之从中了解教育实习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3.3建立实习保障制度,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实习生在这一实践过程占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则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他们对实习生工作指导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实习工作的进行。因此可以加强实习的保障制度,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4明确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任务职责,提高指导工作效果

明确指导教师的义务职责,能够提高指导工作效果。指导教师是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带队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促使实习生更好地适应实习生活;实习学校的教师对实习生言传身教,可以使实习生获得更实用的知识。为此,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激发教师参与实习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明确教师职责,为教育实习的开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前提;学校应该从管理者出发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真指导实习生。

3.5改革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培训,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性的重视。高等师范学院也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塑造,打破了以前专科学校垄断专业化、实践性的面貌。然而,部分学校还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教育实习很好的发展。教育实习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实践活动。但该理论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必须通过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育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21世纪的教师教育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日教师,今日做起。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教育实习,全面提高实习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

作者:赵文刚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荣.高师教育实习的历史、问题与对策[J].龙岩师专学报(月刊),2009(11).

[2]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 读书活动班会总结 下一篇: 企业文化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