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13:17: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吕淑湘先生指出:“撇开语言(口头语)教文字(书面语),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叶圣陶先生则说:“不善听未必善读,不善于说未必善写,故应当一把抓。”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教材的内容起到很好的补充和拓展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学生说话能力的弱化问题。上课时,发言的同学不多,偶尔只几个同学发言也是说话支支吾吾,吐字不清晰。如果将两个知识水平相当的人放在一起,当然是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受青睐;期期艾艾,语不达意的则会淘汰在一边。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
由此可见,强化小级学生“说”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小学教学现状,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巧妙地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
所谓“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指上语文课的头三分钟时间由一名学生上讲台所作的说话训练。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利用得好,利用得恰当,它的作用可真不少!
1.创设氛围,增加自信
刚开始开展演讲活动时,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大部分学生上台都是扭扭捏捏,说话支支吾吾,甚至闭口不言。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创造轻松的表达氛围,克服学生可能的胆怯与自卑,激发“讲”的热情,最终实现从“要我讲”为“我要讲”的转变。
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这是学生锻炼的好机会,特别是一些胆小的孩子,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错过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而课堂演讲与上课不同,它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在课外准备,孩子有了准备,就有了信心。
经过一个学期课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尝试,发现了很多益处,其中从学生个体成长而言,最大的收益就是,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同学们在老师面前不敢说话的矛盾不是很突出了,以前结巴的现象也没了,胆子也大起来了,话语也流利了许多。
2.训练语言,提高表达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或者说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演员,虽是短短的三分钟,但他们要把一个故事、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活动:查找资料、组织文字、熟记于心等,因此,课前演讲是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
通过这“三分钟”口头表达,让他们讲、说,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评、议的合作互动方式,通过肯定优点,指出问题,让其取长补短。评议的内容有语言流畅、自然,普通话流利,表达生动,有感情,仪容仪表得体、大方。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表达的内容不再泛泛而谈,空洞乏味。
3.丰富知识,促进积累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大量的课外阅读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又可以使学生广泛地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也只有多阅读,多积累,才能激发学生说的灵感。通过课前演讲,让全班学生增长见识,培养信心,提高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为了台上那短短的几分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搜集材料。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演讲的材料,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而启发了同学们的心智,丰富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4.积累素材,助力写作
刚开始开展演讲活动时,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只是有几个较大胆外向的同学主动要求出来演讲,而且还是带着讲稿在读。这个阶段,我积极首肯这些同学的发言,并稍稍提出一些中肯的方向性的建议。经过几次课前小演讲后,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也开始被调动起来。为了台上那短短的几分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搜集材料。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作文八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总是不甚明显。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三分钟演讲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演讲前要组织好材料,查阅资料,选择摘抄。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做好选择性阅读和选择性摘抄的前期工作,不能应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方法尝试
我们认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课前三分钟如何指导学生,使他们讲的内容丰富而有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按顺序进行,需有序而行
每天的语文课在预备铃响过后,按学号编排,由一名学生来到讲台上演讲,然后根据这名同学的演讲,由学生或老师做简短的讲评。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自由演讲逐渐发展为命题演讲。
内容可讲所闻所见所感。这样经过大半年的训练,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有不少家长跟我反应,自己的孩子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每轮到自己演讲,都会认真准备。所以,我基本不用为这项工作操心,每天的值日生会把下一天的发言名单板书在黑板上,只要预备铃一响,学生就会主动走上讲台,认真地开始演讲,并且基本上能控制在正式上课铃响前后完成。
2.依内容进行,需有感而发
针对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言之无物,无真情实感,专门进行讲说训练,如何说出真情实感,重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然后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1)展示名言警句。
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对于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和鞭策作用。学生在发言的同时,不但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作为听众的同学也受益匪浅。
(2)童话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通过讲童话故事或成语故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听的人和讲的人都有收获。既积累了知识,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赏析优美文段。
宣读自己在课外精选的百字短文。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诗歌、幽默小品、小故事、新闻、精彩片段,或者自己和同学写的日记、小练笔、作文等,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文段都行。这一安排,在不经意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又丰富了习作的材料。
3.应鼓励为主,需引导鼓励
要求学生脱稿,以求对所说内容的消化吸收。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只能助长演讲走向形式主义。演讲后的评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画龙点睛、给讲说者以鼓励等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讲说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教师应当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若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争辩或补充,对于讲得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进行表扬,使每位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4.活跃课前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
在讲的内容、形式以及其后的评论方面,教师都要极力创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鼓励发表不同见解。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点评,然后请同学们参与点评,使学生不再有拘束的感觉,自由自在发挥。
为了调动全班演讲的积极性,每过一个阶段,请全体学生投票,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并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最终的讲故事比赛,最终评出学期总冠军。并赠上好书一本以资鼓励,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听说读写诸训练为一体。利用课前三分钟,我班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陈红霞;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J];林区教学;2005年03期
[2]申明月;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语训练的新尝试[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8年02期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建议中,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的能力。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表达所见、所闻、所感的舞台,更为学生接受和喜爱。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初中,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相较于城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农村的孩子在信息接触面、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等方面也较城区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比较拘谨,不善于与人交流,一说话脸就红等。作为农村中学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不能因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程度相对滞后就弱化甚至忽视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应重于情感的诱发,激励,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并把一种美好的情感内化于心,而课前三分钟讲演就是这么一种有益的方式。
一、充分认识“课前三分钟”的功能和作用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把生动活泼的课前三分钟讲演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准备好的内容表达出来。要求明了、轻快、准确、令人信服。通过讲演展示,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教师和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地外传。在“三分钟”的展示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课前三分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三分钟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讲演前要组织好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应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前三分钟”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为学生讲演内容摄取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多彩。
第四,“课前三分钟”讲演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为了准备讲演展示,学生要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进行认真地思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论述,这些都要进行认识、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
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学生讲演展示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同年龄段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比较推崇“三阶段”讲演能力培养:七年级阶段偏重于记叙性文体,更多积累写人叙事的语段,这个阶段适宜开展讲故事、说身边事等活动;八年级阶段偏向议论型、鉴赏型,适宜开展读后感、观后感活动;九年级则配合中考复习,让学生关注时事,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适宜开展演讲展示。
七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一切都刚刚开始,这个阶段侧重于讲述。讲述就是让学生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提高每一位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弥补课内因时间仓促只能提问少数同学的不足,可以由学生就感兴趣的题材自由讲述。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学校环境熟悉了,知识增长了,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这个阶段可以先开展“诗文朗诵”活动,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朗诵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在课前三分钟展示,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崇拜的名人和自己最喜爱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增长见闻,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价值观。
九年级阶段学生知识面较广,查阅、理解和运用资料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和组织资料方法,学生不仅要播报新闻,还要评论时事,适时开展演讲活动,这些训练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三、注重指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重要的成长期和形成期,特别需要指引他们前进的道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学生“课前三分钟”之前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首先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讲演,了解演讲、讲述和朗诵的区别,然后教会学生怎么写讲稿,在活动开始之前做好充足准备。教师言传身教,把握正确的指引方向,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的“讲演”,让讲演流于形式,从而锻炼学生的胆量、口才,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意识。
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来体验和实践,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实际上,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希望赢得同学们的赞赏和老师的肯定。课前三分钟的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虽然每次练习只有一个同学,但所有同学都在听,甚至比听老师的讲课认真。为了获得说话成功,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为了台上那几分钟,学生会精心地去搜集材料。三分钟的说话训练,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四、积极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前三分钟的一系列展示活动,教师应该从始至终参与,要专心倾听学生的讲话,同时始终要以尊重、鼓励、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所有发言的学生,哪怕学生讲得再什么差,都不要讽刺、挖苦,都要找出闪光点进行鼓励。坚持在赞扬、激励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完善、提高自我。
尊重和赏识并不代表要一味的娇纵学生,评价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标准。主要可落实在内容的评价、语言表达的评价、表情和仪表的评价上,并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对比,让表现较差者看到差距和改正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有进步,而不是停留在别人习惯性或是礼貌性的表扬中做一只井底之蛙。学生说话能力有了提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把课前演讲向高层次拓展,以展示课前三分钟说话的成果,形成一种动力,不断激发学生演讲热情,开发说话潜能。
课前三分钟既是教师对“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全面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个性,有理由相信,只要高度重、长期而有效地坚持语文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积极倡导和营建开放、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就一定能点亮语文课堂,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开始了对语文教学课前三分钟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前三分钟教学活动的作用
课前三分钟的教学活动有着独特的幽默性和趣味性,并且能让学生完全参与其中,无形中增长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前三分钟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帮助。一次成功的演讲、一次精彩的朗诵在给别人以享受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强烈的自尊与自信。我们班有一个性格内向、腼腆胆小的女孩子,在教师和学生的鼓励下走上讲台时,面红耳赤,不敢看人。我就让她拿着稿子念,结果由于她读得相当好,得到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后来,她再上讲台时已没有了往日的恐惧。
课堂三分钟可以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学生相互交流与协作的契机,还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前三分钟的形式
课堂三分钟需收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还需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下几点是我自己一些比较成熟的形式。
1.古诗词鉴赏,培养高尚的语文情趣
课前,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在每堂课前轮流抄写到黑板上,上课时进行介绍分析。有大家熟悉的唐宋名家名作,也有鲜为人知的美词佳句。王维、孟浩然清新闲适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雄浑高远的边塞诗;一曲曲哀婉凄切的清照词;一首首激情洋溢的稼轩词,在学生的口中娓娓道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一些学生在介绍作家生平时别出心裁,穿插一些名人轶事,更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2.讲成语故事,增加词语的积累
为了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常见的成语,我在课前三分钟还开展了讲成语故事活动。先让学生寻找搜集,如有广为流传的“前无古人”“味如鸡肋”“两袖清风”等,也有一些“东食西宿”“举案齐眉”“作舍道边”“含饴弄孙”等对其含义不甚了解的成语。通过故事形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成语的来龙去脉,更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增长了知识。
3.推荐一本喜爱的书
开设“推荐一本喜爱的书”这个栏目,可以推动学生阅读面,开阔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有些作品如《简·爱》《家》《花季雨季》等,不只一次地被学生推荐介绍,引得其他学生争先恐后一睹为快。
以上几种形式可以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在内容、语言表达、表情等方面逐步提高要求,也可以把“新闻联播”“故事接龙”“人生AB剧”等形式搬进课堂。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项活动均评分设奖,让学生也参与打分。这样一来,学生真有一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劲头。由此,活动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三、课前三分钟的操作流程
我根据不同的课堂,操作的流程也不尽相同,但大致上有以下的几个步骤。
课前:教师提供活动内容学生课下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形成书面的材料。
课堂:学生在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找两个学生进行品评教师做简短的总结。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教育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于读写,偏废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现实,加之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又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学生读课外书籍特别是文化名著都很少。而这些,恰恰是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口头表达能力差,课堂发言胆子小,公共场合讲话胆怯,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距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方法。解决我们农村学生只重写、不会说以及既不会说又不会写的问题,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将口语交际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训练。让口语交际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
一、具体教学中的培养实施和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借自己感兴趣的书,培养带头人,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日看书,并为自己周围的人讲所看的内容。两周后统计谁看了哪些文章,在下面评出讲得好的同学,利用班会课给大家讲所看的故事。同时提出要求:提炼文章精彩部分,重点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句通义顺,并能有序地组织语言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转述给别人,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收集成语练胆量,积累词汇量。演讲前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收集五个成语及其成语解释,轮到哪位学生该三分钟演讲了,这位学生可以拿着自己收集的成语资料到讲台前面给同学们讲读。老师对学生的语调、语气、语速、停顿、态势语言进行指导和要求。安排组长督促检查,老师星期五把同学们收集的成语收上来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积累词汇量,这样保证每天的三分钟演讲顺利进行。同时对演讲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或一两句的小结,让演讲的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下一次的演讲中去克服缺点,发挥优势,使自己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这一活动坚持了一个学期。第二步是给学生题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内容,自己动手把所选的内容抄在日记本上,目的是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可以拿着所选的内容给同学们演讲。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出现了两种情况:(1)一些学生语文素养好,口语表达能力强,对所有的题材没有问题;(2)另一些学生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对有些题材不愿去收集材料,怯讲。根据上述情况,老师指导口语表达好的学生选一些讲名人、谈理想、评时政的内容给大家讲。这些内容有深度,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语文能力就开始提升,眼界逐渐打开。他们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也给听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那些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的学生,老师指导他们选小故事或笑话,利用课前三分钟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进步,这一活动也进行了一个学期。第三步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高、难度大,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情况,我对所教学生提出了两种要求:(1)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2)可以借助已有的材料但要脱稿进行口头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低,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如果演讲时哪个学生没有脱稿,第二天必须重新演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积极准备,谁也不愿意有第二次重复。如果有学生讲的不好,听的学生就会主动呼吁重讲。在这种互相监督的压力下,要登台演讲的学生就会提前做准备,自觉练习,学生能这样做是对口语训练的最好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书本上的课文也要求学生自己先预习,然后尝试着同桌间互相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经过、结果都有,课代表要监督看谁做得好,及时给予表扬。
二、口语教学培养取得的效果及反思
1.效果。
(1)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及能力积累,由浅层向深层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大量的知识积累又丰富了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内驱力,为他们在各类活动中能大胆流畅说话一显身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日趋完善。语言流畅,表意清晰,敢说,想说,也会说。通过训练,培养的对象中有的成为学校的广播员,有的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脱稿口头三分钟演讲,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们的记忆力,说话的连贯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2.反思。
一、妙在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自信心
刚开始,即使是学生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上台不敢看下面同学,有的忘了词,有的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有的腿直打战。这时我就鼓励他们,下面的同学也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们。慢慢地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经过一轮的演讲,到第二轮时,学生们的胆子变大了,声音也洪亮了,腰也挺直了,语言也流畅了,有的学生甚至还加了动作。场场演讲掌声不断,精彩纷呈。
二、妙在它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开阔了视野,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都很珍惜三分钟演讲的机会,每一个学生为了台上的三分钟在下面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因为他们要把自己最精彩的演讲奉献给每一位同学,这时他们就要考虑这个资料是不是已经有人用过,用在这儿合不合适,同学们听了会不会觉得平淡,怎样组织材料,怎样开头,怎样结束等。为了考虑这些因素,他们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读书、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就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妙在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一、什么叫“课前三分钟”活动
“课前三分钟”活动,就是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利用一段极短的时间安排一些内容,通过背诵、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学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要求“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当众展示”。此活动是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与方法转变的新路子,是新课程提倡的全新教学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执行和落实。既有学习形式上的转变,又有学习内容上的创新。此活动,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了教师主宰一切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几何形式递增、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日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这一古训,在今天显得尤为正确。因此,现在,以教材为主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日益被提倡。“课前三分钟”就是此模式的较好体现。
二、“课前三分钟”活动的特点
1.符合新课标中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强调:“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价和过程中评价”。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且“单独展示和讨论完成”,因而,既能发现学生的才智和潜能,又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找出不足”。使学生在训练中,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了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耗时少,内容丰富,收效大。“课前三分钟”活动,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既不冲击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好恶和条件收集资料。演讲内容不限,或背诵,或演讲,或现场发挥,或展示才艺。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简单地背诵一首古诗或一首儿歌,完整地讲述一件家庭或学校中发生的一件小事,高年级段的学生或现场习作,或对某一件事发表评论。但要有感而发,不无病。演讲内容不限,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内容不限也不排除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偶尔来一次命题演讲或即兴演讲,这样可以调节气氛,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样,“集思广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日积月累地从多层次、多角度积累了知识。“群策群力”,有效地开辟了“语文第二课堂”。实践证明,讲台并非只是教师完成文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的舞台,也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利用讲台讲自己的生活,讲自己的认识,讲自己的创造,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思维潜能发掘出来,把情感抒发出来,把说和写作能力培养起来,“课堂三分钟”活动会起很大的作用。
3.寓教于乐,贴近儿童“积极参与,喜爱展示”的心理。“儿童的天性是好动”,“他们乐于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不自觉地把这一切在自己幼稚而聪慧的头脑中加工,且时时地在发问和行为中把疑问和思考的结果表现出来,他们有着充分的参与一切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有强烈的展示自己和获得别人认可的渴望”。“课前三分钟”活动正为儿童的这种“渴望展示”创造了一个平台,为“得到认可”提供了机会。他们一旦“接受了任务”,便会投入极多的精力、倾注极大的热情精心准备、表现,以便博得老师的认同和同学的赞许。“课前三分钟”着实是创设“寓教于乐”最佳氛围的一种好的尝试。
4.改变了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机制。现在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在对教师的年终考核中,也是把成绩放在首位,为了有个好成绩,一些教师使尽浑身解数,根本谈不上对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重”,从而把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置于一种动态的背景下予以全面完整的科学关照。新大纲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则立足于“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将有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最宝贵的创造力,使他们“审美情趣、文化品位、道德素养和思维品格”都得到和谐、健康、全面的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
三、“课前三分钟”活动的作用
1.最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必备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明、和谐”的交流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听与说”的心理素质。学生为了完成“课前三分钟”的任务,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一旦“面向全体,当众展示”时,就往往带着极大的心理负担。实践证明,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本已准备充分的材料,忽然在头脑中一下荡然无存,头脑一片空白;或话不成句、颠三倒四、口头禅频出、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垫话频现。使听者感觉不简洁,无条理,一头雾水。这些都是学生不良心理素质的体现。学生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引导、鼓励,几次之后,学生的不良语速、语态等都会有明显的改变,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教学研究》中说:“听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直接获取信息,求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听觉感知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听的训练能提高交际能力,增强基础学力,开发智力”。“课前三分钟”活动正是基于这种要求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3.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学生们既然要参与,就会广泛地涉猎。根据自己的条件,挖掘自己手中的资料,在搜集中整理,在挖掘中积累,在对比中筛选,在竞争中运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热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培养了情趣。
4.学生在活动中有独立性,便于个性的发挥,培养了创新的精神和完善的人格。由于“课前三分钟”活动,对于学生有着“课外任务课内完成”,对于老师有着“课外任务课内检查”的特点。所以,学生在选择内容时,会“量身定做”地准备,“认真努力”地完成。这样,无论在内容的选择上、准备的过程中、表现的形式上,都充溢着个性。“不能比别人差”的心理会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完成。这样,就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从标题的拟定、题材的翻新到主题的升华,都会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令人耳目一新。
四、开展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课前三分钟”活动,对于辅助和促进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要注意几个误区。第一,要把活动和检查复习区别开来。检查复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它检查的是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程度。而“课前三分钟”则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挖掘和探索,是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第二课堂的开辟。所以,内容要新。第二,要循序渐进,要求要适度。“课前三分钟”活动,虽然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也是建立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基础之上的。为了使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活动有目标,有成就感。第三,要以鼓励为主,多发些闪光点,强调内容的求异性和创新性。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新一轮课改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课前三分钟演讲,它注重了学生个人感受和体验的抒发,尊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权,更重要的是学生因此而取得的巨大进步,让为师的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瞧,开始是畏首畏尾,现在是争先恐后;开始是无话可说,现在是滔滔不绝;开始是忸怩拘谨,现在是声情并茂;开始是不知所措,现在是潇洒自如。真可谓:激活学生并不难,给点“时间”就灿烂。下面就具体谈谈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
1 厚积累
刚开始开展演讲活动时,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只是有几个较大胆外向的同学主动要求出来演讲,而且还是带着讲稿在读。这个阶段,我积极首肯这些同学的发言,并稍稍提出一些中肯的方向性的建议。经过几次课前小演讲后,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也开始被调动起来。为了台上那短短的几分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搜集材料。有个学生为了做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演讲,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十几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几个循环下来,学生普遍感到,演讲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
2 促竞争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课前演讲正是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每学期一个人的演讲机会至多只有三次,大家都非常珍惜,也仿佛在比赛中看谁新颖,看谁成功,看谁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韧劲儿。有一个学生这样告诉我,第一次走向讲台,听到同学的热烈掌声,内心真是激动,决心一定演讲好,这次不行,下次一定要行,决心向班级中几个演讲好的同学学习,一定赶上他们。演讲使班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个个身上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
3 炼胆魄
在回答“课前演讲对你各种能力的影响,请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把“锻炼了自己的胆魄”这一条放在前列。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4 悟人生
随着学生对课前演讲的逐渐喜爱,我将演讲与课本的内容有意识地结合起采,引导学生考虑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等有关人生问题。在讲授罗素的《我为何而生》,让学生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复诵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也用“我为何而生”为话题来演讲。无数个三分钟的日积月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 5 增理解
有人曾说过:“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生,平时沉默寡言,穿着相当朴素,因此同学们都说她古怪,笑她土气。加之自己自卑心理的作怪,她很少在公开场合大声讲话,更别说登台演讲了。轮到她了,怎么办呢?不让她上,伤了她的自尊;让她上,讲砸了,自信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于是我鼓励她说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情,用真心去打动同学。第二天她走上讲台,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原来她家在农村,妈妈身体不好,爸爸是个收破烂的,为了供她和弟弟读书,五十多岁的父亲经常没日没夜地操劳,看着爸爸一天天憔悴苍老,她的心在滴血,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节衣缩食,减轻父亲的经济压力。在这三分钟里,同学们听得是那样的专注,为她的真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她,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主动地和她接触,使她感到了大家庭里的温暖。也有几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听了她的演讲,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对自己误解了她而感到愧疚。
将学生从课间活动的快乐中拉回课堂,这是课前三分钟最基本的目的。但让学生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也相当重要。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教书育人,这个‘育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一唱歌,这是最传统的方法,我不想多说。二朗诵,我们可以朗诵课本上的诗歌,也可以朗诵我们国学当中的一些经典。例如:
《三字经》《论语·学而》《悯农》等等。这些对学生道德修养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我班的“调皮鬼”李伟,深有感触地说:“每天三分钟,时间不算长,却教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我印象最深。粮食来之不易,我再不会乱倒剩饭剩菜了。我还要把的部分零花钱存起来支援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三欣赏、音乐课前三分钟欣赏《感恩的心》《爱的奉献》《父亲》《母亲》《念亲恩》《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的话》会激发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体会。也可让学生上台介绍一首他们自己搜集的歌曲或乐曲。学生自己寻找他们喜欢且有健康意义的音乐,并介绍音乐和共同分享音乐。例如:《红旗飘飘》《祝你平安》这些歌曲,不仅学生喜欢感兴趣,而且内容也很健康,像《阳光总在风雨后》和成龙的《男儿当自强》这类歌曲还能激起学生自强不息,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送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创造性的演绎
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创新。我积极利用课前三分钟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去调动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自由的演绎,我想到了让他们自己提供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方案,形式不限,。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各种方案如潮水般涌入我的案头,或讲故事、说笑话,或猜谜、朗诵,或即兴表演,还有每日一诗、今日名言、成语故事、趣味问答等等,甚至于说焦点访谈、讲新闻联播都搬到了教室,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学生的兴趣空前高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不但养成了学生看报看书的习惯,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不但养成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例如:向鑫同学是一位性格内向、腼腆胆小的女孩子。第一次上台讲新闻时,面红耳赤,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我就鼓励她:“向鑫同学今天能上讲台,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只需讲出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就行了。老师相信你,只要你认真准备,认真练习。下次你的表现一定更棒!”……有了我和同学们的鼓励,她为下次的表现废寝忘食学习,看书看报,上网去搜集材料。还拉住同学和家长,一遍遍地操练。渐渐地她演讲、讲故事等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胆子变大了话多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当然,我们也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与之相符的课前三分钟,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比如数学课我们就可设计趣味问答,题最好是学生自己找。也可设计口算训练,口算的内容尽量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化: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用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只要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天天练,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口算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中学生口头表达现状
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大多会写不会说,想说又不敢说。很多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口齿不清,表意含糊,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一些同学由于缺乏必要的说的训练,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怕出洋相,遭人耻笑。所以,常常有同学在讲台上“怯场”,还未开口就满脸通红,紧张得手足无措,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得一干二净。这些都是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表现。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简单归纳如下:
1.朗读
朗读可使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安排朗读指导课,讲授朗读常识,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传情。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可使学生的口齿、声带得到锻炼,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
2.问答
这也是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说”中学,在“说”中提高。
三、课前三分钟演讲
既然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那么,“说”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以说为主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们说的能力。课前三分钟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
课前三分钟是指导学生在这三分钟内进行听说能力的有序训练,与阅读、写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讲故事、说笑话、选读美文、评论时事等等。
每次一人发言,两到三分钟。然后让一至两名学生简评,最后教师适当点评。
课前三分钟是我每节课前必做的一个活动项目,同学们都非常支持,大家都积极准备了上台发言的材料,虽然有的同学上台难免紧张,但准备的材料之翔实,内容之精到,往往能博得阵阵掌声。
有的同学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
【课堂案例】(一位同学的发言片段)
这是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女儿,但女儿并没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母亲,等到惊醒时,母亲已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悔不已的女儿痛哭着向死去的母亲忏悔。忏悔自己曾经的任性,无知和不懂事。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看到不少同学低下了头,眼中闪着泪花。我想,他们读懂了这个故事中女儿的心,更读懂了母亲的心,我相信,他们也一定能读懂自己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课代表走下讲台时,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回荡在教室里,我感慨万千,学生能成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做老师的最大欣慰,我想,我的学生们渐渐长大了……
课前三分钟这一活动,重新燃起了同学们表达的欲望,树立了他们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组织各种比赛
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影评、书评、辩论会等。要求学生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的感染力。在进行这些训练方式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语境,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课堂案例】
有一次班会,我就在班内同学之间举行了一次小型竞聘比赛。竞聘时,学生不仅需要准备一个精彩的竞聘演说,提出明确的岗位规划,还要准备几个形式多样的节目,如:诗歌朗诵、说笑话、唱歌、相声小品等,以此来赢得同学们的支持。竞聘者要随时准备应对竞聘同个职位的同学的挑战,双方需进行竞赛,通过几轮比赛,最终确定各班委职位的人选。
在竞聘场上,我首先按流程,请同学轮流发表竞聘演说,竞聘者个个激情飞扬,充分展现了个人的风采,让我看到了他们不一样的一面。
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为争夺同一职位而进行的表演比赛上,同学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使出了浑身解数,展开了一场场唇枪舌剑的辩论,上演了一个个让人捧腹大笑或引人深思的精彩节目。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了大家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活动氛围中。此次活动产生了我班的班级管理团队,而且此团队刚诞生,我仿佛就看到了班级如铁的凝聚力,因为班干成员都是让班内成员十分信服的人。
通过这样一个班级竞聘活动,我不仅组建了班级管理团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胆魄,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觉得这是一举多得的做法。
通过朗读、提问对话、课前三分钟、各类比赛等集体活动,得到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最明显的情况是,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班队活动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把各自所知道的知识讲述出来让大家听,使同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许多知识,无疑这也应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
综上所述,培养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口头表达能力是人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作为教育者,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任,培养出真正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课前三分钟演讲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没有阅读的系统安排,无可依据的现成材料,总是随着学习的推进、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短期训练”和“间断训练”是不能体现演讲效果的。笔者经过多年尝试,初步构建了一套课前演讲系统,使之成为一个长线的、自成体系的系统。这里的系统有两个含义:第一是要把课前演讲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大系统中,它与作文、诗歌、名著阅读等教学内容相联系;第二是指给课前演讲本身构建一套系统,即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计划、演讲的内容、演讲的形式,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适当的评价形式等,如把初一上半学期的课前演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学初――十・一前
演讲内容:“自我介绍”,要求介绍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件,能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品质。
演讲时间:三分钟。
成员:主动报名参与的同学。
初一新生刚上初中,表现欲强、热情高,渴望被老师和同学赏识。主动参与的同学精心准备。因此质量高,效果好,起到了带头作用。演讲获得成功的同学纷纷被老师和同学们选为班级干部,这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演讲热情。宋朝人张载说:“学至于乐,则不能自已,故进也。”笔者也乘胜追击,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十・一后――十一月末
演讲内容:“诗歌朗诵”,内容取材于初一学生必读篇目《繁星・春水》。
演讲形式:“诗歌朗诵会”,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声音洪亮,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诵出诗歌的美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们声情并茂地诵诗是品味诗歌语言的结果,这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设置此阶段演讲的目的之一,学生不愿读诵的《繁星・春水》也能背得滚瓜烂熟了。老师和同学们适当地点评,对演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十二月初
演讲内容:“故事会”,内容取材于初一必读篇目《伊索寓言》。一个个小故事被同学演绎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故事蕴含的哲理被同学阐释得淋漓尽致。
二、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
一种形式的课前演讲,过一段时间,就使学生们失去了兴趣,所以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及时刷新,力求丰富多彩,情趣盎然,不断刺激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保持一颗充满兴趣的心。
①诗歌朗诵会:可创设情趣、制作课件,配乐等,让学生们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感知诗歌的意境,从而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②故事会:讲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相信听的同学会从演讲同学讲述的栩栩如生的情景中得到启示,从而感悟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③辩论会: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每节课前让两名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论,如初三“综合性学习”中在“上网利弊读”“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等等,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来看问题的能力。
④课本剧表演:表演短小的课本剧,如《皇帝的新装》一课中“皇帝的游行大典”,《狼》中的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等情节都可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同时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⑤新闻会(或叫新闻联播):初二学完《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后,就可安排新闻播报了,小到班级的好人好事,大到国际大事等最新新闻,均可,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新闻的要素和新闻的结构。
⑥我喜欢的一句名言:选取积极向上的名言励志,在枯燥无味的初三学习生活中,昂扬了学生的斗志,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又配合了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此外,还有美文欣赏(从网络上摘取图片短片)、传话、相声等各种形式。
新颖有趣的课前演讲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课前演讲的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三、小演讲――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