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学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土木工程专业,拥有理论力学、专业力学、材料力学、基础力学等多种基础理论课程,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土木工程专业被愈加重视,毕业后就业率逐年上升,值得尝试的专业之一;
2、工程管理专业,拥有测量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多种基础理论课程,在工科专业中,该专业无论在就业率与升学率方面均处于前列,毕业后主要从事于政府等部门的工程技术部门等,值得一读;
3、建筑学专业,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努力满足艺术与技术全面发展的行业多样化需求,主要课程有表达能力培训、建筑知识原理、建筑科学设计系列课程等,毕业后不乏考取多类名校学生,值得尝试。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课程教学;建筑力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07;TU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4803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工程中最基本的力学问题,如房屋结构中的梁、柱等构件的受力,以及在荷载作用下构件的承载能力及变形等。此类问题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在专业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力学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一、学习建筑力学的必要性
建筑力学是专门为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教材一般都将这三部分内容加以删减、精简、浓缩和改写,以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力学基本原理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围绕数值分析、计算组织教学。
学习建筑力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基本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构件的传力途径,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应用相关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建筑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建筑力学教学内容为后续的建筑结构选型作了准备和铺垫,使复杂的力学原理和工程问题变得简单,可以
用浅显的、容易懂的经验和常识进行阐述和解释。
二、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工程知识和工程结构概念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力学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往工程方向发展,因此,建筑力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能力、学科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建筑力学教学现状及问题:首先,教材选择较为局限,大多数教材都以三大力学部分内容为主,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课时不够内容取舍难;教材内容与
实际工程存在一定差距,
结合工程实践的例子少,教与学脱节。其次,建筑力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及相关专业术语还不甚了解, 导致上课没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最后,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有诸多计算问题,如微积分应用等,这对部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有难度;课时量的压缩使课程学习进度加快,学生在课外需花大量时间加以巩固。
为此,探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建筑力学十分必要。
三、如何学习建筑力学
(一)调整教学内容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选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力学》(周国瑾等编著)作为教材,该教材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等专业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内容加以综合、归类编写而成。教材内容以掌握概念为基础,突出了建筑物设计、施工安全方面的考虑,如雨篷、塔吊、烟囱等的受力分析,强化力学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的展开以解析分析和计算为手段,从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对建筑力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建筑力学教学重心转移到为后续建筑结构选型和相关建筑模型制作作准备和铺垫[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工程与理论知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建筑力学的理论教学重点内容。考虑建筑力学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行为,重新确定建筑力学理论的知识学习领域,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和合理性。课程内容调整思路如下:(1)在绪论部分介绍与建筑结构有关的术语及荷载的传递等,强化结构计算,特别是支座、杆件的简化,
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初对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以及与工程实际构件计算的关系,正确认识课程重要性。(2)将空间力系的计算与平面力系结合,作为平面力系的延伸,不单独讲解,并将物体的重心相关内容合并到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进行学习。(3)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压缩定理和公理的推导
课时,增加受力图分析和相关计算课学时,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4)将结构力学中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放入静力学部分约束与约束反力的计算中,通过了解静定结构的组成规则,理解约束的种类和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习计算约束反力,便于分析结构支座平衡问题,从而可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静定结构支座反力计算和杆系结构体系的计算讲解更为深入和透彻。(5)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由单跨到多跨,再到刚架,逐层深入,由易到难。把梁的变形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放在一起,可以将挠曲线方程计算位移和用图乘法计算结构的位移联系在一起,前后衔接,精简内容。
(二)改变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习激情,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头脑风暴法,模块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施工现场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等[2-3]。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翻阅与教材有关的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教学道具,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如何引出要讲解的知识点,如何与前面所学内容相关联,
让学生掌握什么,如何
应用。这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4]。如讲空间一力对坐标轴之矩时,用开窗户或开门来举例,就能很好地说明力矩的计算。对于平面图形的几何特性中惯性矩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工程中柱的截面惯性矩,对于矩形截面,对x轴和y轴的惯性矩分别为Ix和Iy,让学生判断对于矩形柱截面,在柱网中如何摆放柱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轴的截面惯性矩的认识,并用惯性矩的概念去解释一些结构构件受力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建筑力学中的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杆件的轴向拉伸和压缩时,内力分布及单元体的受力比较抽象,通过
动画演示,抽象的内容简单化,针对性和趣味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必要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有力学的概念,能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处理基本的构件受力问题,避免给后续的结构设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有的概念较抽象,要调动学生对实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力偶矩的概念,让学生联想手持方向盘的感觉,以此解释、分析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力偶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公式和基本定律的推导要注意讲解分析思路,提出其内在规律。各章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并展开横向、纵向比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达到正确应用公式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体系更系统化。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
创新能力。比如讲完拉压杆的轴力和轴力图后,让学生思考在相同受力条件下,杆件截面在有缺口和无缺口两种情况下的破坏情况,从而引出应力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四、结语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教学的预期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一致的。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找到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真正掌握力学知识,为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国瑾,施美丽,张景良.建筑力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2] 严晓新.建筑力学教学新思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28(1): 175-177.
[3] 王智超.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0,36(35): 204-205.
[4] 王凤波,曹朝雷,胡颖.建筑力学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J].山西建筑, 2011,37(36): 226-227.
Building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HAN Fengxia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chi 830047, P. R. Chin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利好的同时众多院校中添加了建筑学专业。由于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弱等原因,大多数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都沿袭着建筑老“八校”的旧体系。但时代在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演变中,如果教学模式仍然停滞不前,就会导致教学不适于社会需求的矛盾产生。目前,部分建筑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对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模式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和修改。通过借鉴国外建筑高校以及国内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年级的建筑学教学模式,重点对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调整。本文以东北地区建筑学高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为新的教学探索模式,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提供些许帮助。
一、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动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适用性要求及环境良好度等期望度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建筑师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高校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只有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突破创新,才能培育出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建筑师。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等,尤其是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应当将这些优势条件充分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得学生们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纯理论教学中,让他们更加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摆脱固有的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建筑创作思维。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变性,注定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也应当是随之发展变化的。
(二)建筑市场人才需求的转变
我国建筑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迅速发展时期,各个设计单位为了创造更好的效益,将建筑人才培养得更加专业化。当然,高效、高能的专业人才的出现创造了非常多的产值。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建筑人才的综合能力却越来越差,甚至大多数建筑设计师将施工图设计师和方案设计师划分为两个专业。这就造成了前期方案与后期施工交接不完善,方案设计师提出方案不考虑实施性,而施工图设计师惧怕复杂的造型等现象。而在国外,一个项目的建成,建筑师是从最初前期的方案设计到最终的施工全程跟踪完成的,这样才会使得建筑达到真正的高标准。而近两年国内建筑市场的惨淡,预示着我国的建筑市场的供需将会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那么对于一个项目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所以高校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注重建筑的基础上,将规划、景观、室内等建筑相关专业都有较深层次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设计课程,它是引领学生了解建筑、走向建筑,最终进行建筑创作的一个建筑学专业学生必经的过程。固有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延续几十年,虽有它自身的巨大优势,但仍然需要随着时展而改变。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这一方向的探索,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以及中央美院等已经开始在高校中建筑学的高年级成立类似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既可以传授相关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参加到真正的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当中。这一举措,能够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为未来的工作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初探
(一)既有教学模式分析
既有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从专业入门的建筑初步课程到高年级的设计课程,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对所涉及的建筑的相关理论知识及设计原则进行灌输,力图达到对建筑设计的触类旁通。各个高校通过既有的教学模式培育了一批批的建筑人才。但同时通过对各届毕业生的调查,不难发现这种既有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自身极大的缺陷。毕业生在就业后,无法第一时间适应新的工作,因为建筑设计工作的要求和难度是在学校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几乎未接触的,出现了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因为既有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基础,却甚少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工作中,更多的“纸上谈兵”使得学生虽有一身学问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对于既有的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应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该进行符合发展需求的改革。
(二)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对既有教学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当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高年级学生在校最后的两年时间提前预演未来的工作角色,让教学更好地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所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以教学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高年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教授对象,每个工作室教师配置应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组成。其中,讲师和助教来完成高年级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同时由副教授和教授进行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的教学指导。每个工作室的人数为10—15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好的专业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采取双向选择制度,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以及实践工程类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来进行建筑设计课程学习。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学生提高了自我求学的欲望度,对于经验尚欠或是职称较低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而对于教授及副教授来说,有更专业的队伍为他们分担科研工作量以及实践工程绘图量。同时,对于工作室的建立应当根据院校所在地域、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生源情况等方面为依据,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以不切实际的改革。首先,一个学校的地域性注定了该区域的经济及特色发展状况,学校应当根据这些地域条件来进行特色学校的创办,使得大部分未来在本区域工作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其次,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室的建立,如果院校的名声大、师资力量强,建立这种工作室的可实施性也就越大。相反,当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时,如果生硬地照搬这种工作室模式,学校要花大量资金去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和副教授,因他们工作十分繁忙,对于这种兼职的教学会受到一定得影响,教学效果也会较差。第三,学校的生源情况也同样制约着工作室的建立,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并从中获益。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他们无法跟上快速的设计进度,久而久之对建筑设计产生厌烦心理。
(三)新教学模式的发展思路
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应有较为清晰的思路,首先,应具有创新性和职业性。这一点体现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建筑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应站在人类环境改善的更高层面,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建筑方面的相关应用。所以在校期间,对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融入更多绿色环保材料、能源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同时,未来的建筑师从业资格会越来越苛刻,建筑师担负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在校期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中表现在可以把部分建筑设计的题目转变成小型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从头至尾真正地参与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未来建筑师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感。第二,合理的课题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既要能够与未来的工作有所衔接,又要对重点难点的技术问题有所涉及。第三,应摒弃过去教学中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的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和教师把交流作为教学中的常态。尤其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学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跟随老师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的同时还参与到了实践当中。当然,这种以教学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于根基尚浅,存在着许多制约性问题。首先,一般高校每个年级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人数在40—60人之间,如果以10—15人的学生数量为一个工作室规模,那么至少需要分成3个这样的工作室,这对于高校的师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第二,每个工作室中教授和副教授作为带头人,必须同时具备科研和实践工作经验,不能只是做学术,那么工作室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第三,由于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研究方向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会存在各个工作室发展不均衡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由于工作室对高年级学生开放,即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那么如何平衡两个年级的其他课程,而将学生共同没课的时间统筹起来进行工作室教学,也是一大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潜在的风险。
三、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既有教学大纲的调整与重构
大部分高校建筑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题设置上多以建筑功能分类为主要原则,以建筑的规模大小及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序设置。这种设置只关注到了同类型建筑的共性方面,却忽略了自身的建筑特性,譬如建筑和周边场所的融合、建筑技术、建筑文脉及历史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调整,结合“工作室”的教学新模式将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作为教学框架的主要支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即以建筑设计课作为主要支柱,设置相应的理论课分支,同时还要将技能培训作为基础。为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将建筑设计课灵活地设置为必修、选修和专题研究等多种类型,提供更多地选择。教学大纲调整的重点在于设置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主干设计课程,但同时应注意避免知识的重复,应扩大设计体系的脉络和交叉。而对于选修课和专题研究两种类型的教学大纲则更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设置。重构后的教学大纲应以职业教学为最终培养目标,并通过“工作室”模式得以实现。
(二)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补充
明确以教学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新的模式改革,就应当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作为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设置。所以,应当对欠缺的实践部分加以补充。这种实践教学的补充应当提前至大三就开始执行,同时应设置相应的考核和评分体系,来完成对实践程度的评估和跟踪,不能让实践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工作室”模式不仅仅完成理论教学,也同样作为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师应当带领高年级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项目,从方案前期与甲方的沟通及方案创作,到中期的方案深化以及后期的施工图设计一体化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地称之为实践教学,也才能对未来的工作有所益处。
(三)“工作室”模式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任何体质都需要有合理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才会正常良好的运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如果缺少适当的管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就会无法支撑,也就无从考核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当然,“工作室”模式中,主要管理者应当为教师,并培养出个别学生协同管理,同时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群体,但并不是唯一的评价者,还应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到考核评价中,给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当然,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总结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能在其中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四)对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既有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个体应有较高素质,而对于“工作室”教学模式来说,则应该要求每个工作室中的整个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当形成梯队式教师构成,即从教授到副教授,再到讲师以及助教,甚至还应有校外的工程师参与其中,这样完整的梯队才能更好地支撑起一个“工作室”。跟既有教学模式相比,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渊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有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工作室中的带头人的要求会更高。这样,由教师团队中的带头人带领教师骨干,再由教师骨干带领年轻教师形成教师的高素质团队。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时代改变的主要推动力,教育不改革,社会无发展。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既有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总结其不符合现展需求之处,从而大力提倡采用以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模式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等重要性,并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设计中,避免未来参加工作时无法融入其中等问题。建筑师的职责是为普罗大众创造出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每个时代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应当时刻走在核心区。教学前沿,才能追赶上不断变化的人类内心需求。在不断对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积极分析建筑市场人才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等方面,为改革提供一个较为明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永东.以提高实战性为目标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58-159.
[2]刘长安,仝晖,周琮.以生态建筑学为导向的建筑教育模式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5):539-542.
1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设计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建筑学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经验完成课程设计活动,并不注重建筑构造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法一成不变,最终导致教学设计目标在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是十分关注科目间的联系,即已传授的理论知识起不到铺垫作用。由于教材内容不断变化、补充,教学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但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注重学生在课题选择中提出的意见,长此以往,专业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即师生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大部分建筑专业教师习惯应用项目教学法于理论知识传授,相对来讲,教学设计期间这一方法的适用性相对较低,进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优化。教师组织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时,学生只能在其中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即学生的参与机会相对较少。从中能够看出,建筑构造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学专业教学效果。因此,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创新工作势在必行[1]。
2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
2.1教材更新的需要
现如今,建筑市场不断变化,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建筑任务,以此迎合社会发展需要,务必及时更新教材,对于陈旧的教材知识全面更新,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这不仅能开阔建筑构造专业学生视野,且还能为专业学生在这一方面奠定良好基础,这对新工艺应用有促进作用,这对我国建筑设计工作有效推进,建筑设计效果优化有促进作用。从中能够看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务必做好教材更新工作,这能大大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适应性。
2.2教学方法创新的需要
建筑构造课程不同于其他建筑专业课程,该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实施,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并且学生的建筑思维应不断开拓。只有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才能提升建筑设计质量,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探索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主动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学改革深化有引导作用。
2.3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由于建筑设计行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支持,即专业人才是建筑构造专业有序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深化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完成人才培养这项基本工作,能够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这对我国建筑事业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大大提升建筑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设计工作持续进行。此外,高校招生数量会大大增多,高校形象能够良好树立。
3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基本措施
3.1创新课堂内容
建筑构造课程主要以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基本目标,及时创新课堂内容,即针对不适合教学需要的知识点有效删除,将其替换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能够掌握适合时展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积极表现,避免出现岗位适应时间长、适应效果差等现象。适时创新课堂内容,有利于提升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效率,即高效课堂会及时打造。除此之外,专业学生还能提升实践技能,学生实践练习的过程中借助理论知识为其提供可靠支持,这一过程就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技能的基本表现,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的建筑思维也会全面拓展,建筑设计作品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建筑设计自信心增强有重要影响。
3.2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专业教师根据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际实施任务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法,它以设计学习为主线,通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主要目标,进而学生能够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能动完成设计任务,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巧用理论知识,针对设计问题灵活解决,学生设计潜能会大大激发,设计信心能够大大增强。新型教学方法还能应用于实践设计项目,除了锻炼上述基本能力外,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练习能力;然后,应用实践考察法。建筑构造课程的知识点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现实生活,为了确保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机会,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边建筑物为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将实际建筑同已学理论知识相对应,进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印象会大大加深;最后,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法。创新教学工具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组成部分,借助多媒体音频功能、图片功能讲解相关建筑构造知识,能够大大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学生还会主动操作多媒体设备,以此模仿建筑图纸绘制,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会增加知识量。
3.3创新考试方法
建筑构造课程进行教学效果检验时,主要有如下方式:①考试法,教师在试卷中设置考察知识点,即学生一人一卷一桌的形式进行试卷答题,最终试卷成绩即代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情况,进而教师能够根据试卷成绩调整教学计划;②成绩评定法,即教师通过试卷成绩、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综合考察,进而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在建筑构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教师能够通过组间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组员间会互相帮助,这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建筑构造学科的专业成绩[2]。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了解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设计现状,以及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考试方法等措施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这不仅会优化教学设计效果,而且还能促进建筑构造课程活动有序进行。这对建筑学专业持续发展有促进意义,同时,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53-02
一、概述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商业、文化、科教、卫生、交通等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持续高涨,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专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需要大量熟悉设计流程、设计规范、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能够快速上手的毕业生资源。这种人才需求模式,在提出对学生实际工程经验的要求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中专业实践部分的要求,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性工程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但是在许多高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却存在着对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重视不够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校并没有掌握与未来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增强高校建筑学教育中的实践环节的教学,成为满足建筑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
通过分析建筑学教学现状,探索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形成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建筑学教学中变更教学体制、更新教学观念、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素质,以保证教学内容满足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需求,是建筑学专业立足于未来教育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
二、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1. 建筑学专业现有培养目标的误区
建筑学的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的学生也普遍被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艺术修养、丰富的人文知识、熟练的创作基本功,大多数学生也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都开始崇拜“建筑大师”梦想成为“大师”,充满激情地投入方案创作。学生以为,建筑设计是能够实现自己设计梦想的理想职业,忽略了建筑的构筑是需要花费巨大财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实;建筑设计不是满足个人的设计理想,是为了满足多数或特定人群的使用要求;建筑学专业培养的不是艺术家,而是设计工作者,是为业主提供设计方案的服务者。
2. 现有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通过近几年来学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现在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不太满意,多数从事方案设计的学生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快速进入状态,对设计工作的流程不够熟悉,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进行施工图绘制的学生对国家的相关规范了解较少,不能够独立完成施工图的绘制。反馈信息说明了建筑院系在教学模式上和用人市场脱节。市场需要的是拿来即用型的建筑学毕业生,而学校在实际教育中对学生的实际工程的应对能力却不够重视,在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为真题真做,但是面对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时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大有纸上谈兵之势,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在教学模式上的脱节,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设计任务时的孤芳自赏和无视社会需求而进行设计的现实。当浪漫而空洞的学院派理想面对经济利益冲击下的现实时,大量的建筑学毕业生会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 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建筑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院教育在教学环节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动手、多试验、多制作的三多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增加实际工程中的应对能力。这种教学环境需要建筑系院要完备声、光、材料、物理、力学实验室;需要模型、计算机、基础教学、古建筑制作实验室。但是,在各高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老八校的建筑系院外,只有少数的高校具备这种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实施“图、模、机”的创作思维培养手段。
三、建筑学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快速、高效发展的态势,决定了我国建筑教育与研究体系应植根于为市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之上,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来完成。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反应了两种内在要求,一是需要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加大建筑工程实例部分的讲解,二是工程实例的讲解需要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据此,在建筑学专业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 培养开业建筑师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欧美建筑教育均经历了职业型培养模式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工作室教育体系,主要按学生毕业后参加的设计实践进行职业训练,其后如北美建筑教育发展的选择型教育模式或学术型教育模式,也是职业型培养模式的发展或补充。世界各国院校十分重视实践性环节培养,各国做法不一,基本上结合本国情况,由教师或委托建筑师指导,在建筑师事务所里通过工作实习了解实际工程的全过程、专业之间的配合情况、施工图的绘制、方案报批及建筑师应有的组织和协调的能力。
在我国目前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通过特定的课程设置,将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注贯彻到建筑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以此作为新的突破口,为设计课题的深入研究与类型拓展提供现实的社会研究素材。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志向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其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设计实践能力有所进步;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 计划型教学变为市场型教学
现有的“计划型”教学模式,大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小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列入学年计划。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将教学当成任务。通常,教师几年的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学方式几乎不变,设计课程纸上谈兵,理念和概念成为衡量设计创新的标准。因此,很多学生在学校里似乎很有想法,而一旦走向社会,很多设计概念与工程实际和市场需求脱离。
当然,计划性对于学校的整体教学的秩序和安排是必须的,但是在计划的课程内容中应具有应对和调整市场反馈信息的灵活性,并将其适时地应用到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中。市场对建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建筑学的教育应该纳入到市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中。要让学生从学校起,就开始接触市场,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解决一个建筑设计问题,而非单纯地将建筑设计当成艺术设计。
3. 更新教学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目标,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途径等进行系统整合,在原有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强化融贯机制,生成“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基础平台”三个具有开发功能的平台,每个平台注重专项训练,打破课程组织按时间递进的方式,使之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途径,又相互衔接和交融,逐步提升,整体推进,使专业实践纳入职业平台教学中去,增加学生融入实践教学的客观性,完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架构。
4. 推进建筑设计教师职业化
职业建筑师的培训强调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实践背景,国外不少建筑大师既是成功的开业建筑师,又是造诣深厚的专业教师。教学相长,学生蓬勃的创作热情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的创作能力,教师丰富的设计实践是教育学生的基本条件。曲不离口,艺不离手,最好是优秀的建筑师来做教师,设计教师必须是开业建筑师。设计教师队伍应与社会结合,良性、合理地选择与流动。建筑设计研究所是现行计划经济情况下学校出人才、出作品的模式。只要学校重视、支持,将是建筑设计教师职业化的可行途径。学校应该也可能成为一流的建筑人才的聚集地,成为一流的建筑作品的发源地。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对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中国建筑教育是一条改革、充实和发展之路,必须通过对现有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学是较早的应用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的专业之一。从出现CAD这个概念以来,短短40年间,CAD技术突飞猛进,在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建筑设计人员对于CAD的认识早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了,而是“离不开”、“很需要”了。AutoCAD已成为建筑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工具”,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工程设计打基础,能否学好针对AutoCAD软件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其意义显得尤其重要而深远。
一、目前课程教学状况
1、AutoCAD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两部分,通常理论教学时,以老师讲授为中心。AutoCAD功能多,按照教材将命令逐一地讲解,耗时长,学生应接不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
2、由于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总学时,以及相对理论、实践学时也不断发生变化。如今趋势是总学时越来越少,相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越来越少。学生操作过程没有得到充分保证。
3、已学习完AutoCAD课程学生,能够完成一个简单的课程设计,但命令运用笨拙,绘图速度缓慢,制图不够准确。
二、运用措施优化AutoCAD教学
1、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于1870年哈佛法学院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20世纪70年代逐渐运用到美国教育领域并得到发展,在学生掌握基本绘图命令和编辑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先提出案例,设置疑问,启发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1]。AutoCAD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应该围绕案例来讲授。针对案例的内容来讲解所用命令,之后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临摹来消化已学命令,并在案例临摹的过程中,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制图流程。
AutoCAD课程需要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教师通过描述或者演示告知学生如何操作,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反过来又要寻求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在实践环节通过与学生这种一对一的关系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AutoCAD的信心。这种师生互动环节改变了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直接灌输的教学模式。老师还必须及时地把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绝不可简单呆板地教会学生绘制几个实例了事,而是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保证实践教学,拓展课外教学
由于AutoCAD课程时数的限制,每周区区几节课是很难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建筑CAD应用技术的。AutoCAD在整个建筑学科中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上接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计算机基本操作,下接多门建筑设计类课程以及效果图课程[2]。因此,可在AutoCAD课程之前的前接课程设置为AutoCAD课程铺垫的教学内容,在AutoCAD课程之后的后接课程设置AutoCAD应用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将AutoCAD课程按应用目的的不同拆成成几部分,拓展课堂外与建筑其他各学科课程相对应的布置。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利用AutoCAD软件完成课程设计不仅巩固和提高了对于AutoCAD软件的操作应用,而且AutoCAD软件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也有助于学生对建筑比例尺度的把握,加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强化了设计思维过程。
3、做好更新调整,提高绘图效率
由于计算机的迅猛发展,绘图软件的版本也不断升级换代。从最初学习使用AutoCADR14版本,到后来AutoCAD2006版本,到现在使用AutoCAD2013版本。这就要求机房不断更新软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调整与补充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教案讲稿;紧跟软件发展步伐,确保学生能学到最前沿的知识与最先进的方法。
此外,AutoCAD是一个非常博大精深的设计平台,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这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斟酌,从中提炼出“最基本”与“最常用”的命令及方法进行重点传授,并针对建筑学专业的诉求进行差异化教学,才能更加突出此门课程的实用性。进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整体性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自我提升和创新的能力,这对其今后绘图效率提高有重要作用。
4、增加学术交流,组织制图竞赛
AutoCAD等制图软件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发展现在是日新月异的。学生的学习不能光停留在校内这个环境,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外界的新事物。为此,应该让优秀的设计人员把他们运用软件的新的设计方法及操作方法带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和指导。
组织制图竞赛,是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资源,培养学生图学修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可以与设计院合作,组织制图竞赛。通过竞赛,评选出热爱制图,钻研制图的优秀学生,活跃了学习AutoCAD软件的气氛,有效地促进了AutoCAD课程的学习。
总之,AutoCAD作为对建筑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其课程的建设将是一项长久的教学研究工作。虽然,目前我们探索出的建筑学专业AutoCAD教学模式还不能解决建筑学专业AutoCAD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教学,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必然可以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AutoCAD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分析 陆冬红 闫明辉 山西建筑 2008.1
作者简介:张春丽(1979-),女,河南商丘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研究”、“面向建筑师职业才能的进阶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1-02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五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建筑学专业拟定的大纲中将毕业设计描述为: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整个五年本科教学过程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1]为此毕业设计指导小组非常重视毕业设计,并且致力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一、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决定毕业设计内容,也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结合建筑学专业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特点,提出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真题真做”虽然刚开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实际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甲方要求的交图时间一般比较紧,并且实际项目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制约,在时间安排上不易和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相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有弊有利。而“真题实做”的课题来自于社会实际工程,指导教师可以对“真题实做”的课题背景和建筑设计使用条件进行适当的理想化处理,以“实战”的氛围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按教学计划控制,学生可以更多地从专业理想化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每个课题组选题类型不同,一般同一届不出现同一类型的题目,选题包括招商大厦、体育馆、小区规划、广播电视局、商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建筑单体设计和居住区详细规划、景观设计等。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均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在课题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专业教研室作为组织、管理、指导毕业设计的功能单位,在第期10~11周组织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由院系成立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题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选题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
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
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五、结语
通过对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促进了建筑学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刚.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的实践探索[J].山西建筑,2008,
34(5):230-231.
[2]唐委校,庄孝君.谈毕业设计中教师的激励作用及其发挥[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0-91.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提出
(一)时展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气候变化、全球一体化、新技术涌现、快速城市化为代表的世界性问题,从环境、文化、技术及城市等不同角度对建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筑学教育需要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达与构建。建筑学进入大学教育以来,历经近300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主要建筑院校都陆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快速城市化等一系列变化,使得直接担负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的这一学科的专业培养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如果不突破旧有模式,仍然沿袭原来的培养方法,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近几年来,在新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建筑教育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建筑设计行业逐步市场化,我国建筑教育又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建筑学专业也必须面对时代的挑战,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要求
国防建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军事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有效盾牌,是国家武装力量完成作战、训练和战备任务的主要依托。我院建筑学学科自设立以来,面向全军培养营房专业本科、硕士人才,硕果累累,毕业人才成为了全军营房战线和设计单位中的骨干力量。但在这些往昔的成绩和荣耀面前,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传统的建筑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军队的需要。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应当以强军兴军为己任,以建设具有军事特色的军队一流的建筑学学科专业为目标,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
(三)专业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我院国防建筑学是军队2110重点建设专业,同时拥有军队唯一的建筑学学科硕士授权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在国内独具特色的国防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优势与成就暂且不提,目前教学上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设计课程仍然以“类型”为导向,存在题目类型单一、训练过程程式化、学生的创造个性受限等诸多弊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当今的高校建筑教育中,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建筑师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学过程应突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广泛,实践性强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新型建筑形式不断涌现,战争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而目前沿用的“学科型”的教学内容,严格界定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将每一门课程都设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知识范畴,各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之间缺乏相互的关联性,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这已经影响到了营房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基本定位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主要研究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建筑体系及环境等。通常情况下,它往往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技艺,可见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国防建筑学主要是研究为国防建设需要,结合国防建筑的性质特点而创立的专业。它在建筑学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了国防建筑建设的目的和功能用途,主要培养从事国防建筑工程研究、设计、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目的
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入新的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使之紧跟时代前沿,保障军事需求。
(三)意义
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构建了适合我院实际的“一核两翼”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了“开放、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创设了“3+2”连续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形成了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课程体系
1.以“国防建筑设计为核心”,以“技术”与“人文”为两个侧翼
建筑学本身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国防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意在整合所有其他相关课程和知识,因此,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应实现“学科平台搭建+专业方向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建立三位一体、系统关联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改变孤立的教学模式,把国防建筑设计与军事历史理论、工程技术等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教学。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改变以建筑类型划分课程单元的做法,代之以训练模块划分课程单元。对应五年教育体制的五个模块,即空间模块、功能模块、环境模块、建构模块、综合模块,五个模块相对独立,一个模块强调一个训练重点;同时,模块又前后呼应,构成课程整体。“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概括了建筑学的发展主线———建筑设计,涵盖了建筑学的发展基础———技术与人文,并针对重点问题设置若干子模块,结构清晰,适应性强。
(二)教学方法
1.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牵引
以往的课程设计题目,在功能要求上特别是在地段选择上多为模拟假设。为了强调真实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近几年,我们将过去设计题目中的模拟地段全部改为真实地段,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场地踏勘。真实地段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学生在每个设计题目的初期都投入了较大精力开展实地调研,收集资料。调研后,学生需完成相关调查报告。强调对真实场地的调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另外,课程计划要求学生进行在每个题目设计之初的案例比较。案例收集和比较环节能训练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方法。
2.以“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启发研讨”为手段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进行比较与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辐射思维。而研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领悟,激发学生产生灵感。将研讨的教学方式引入设计教学之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关注时代学科前沿
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需要对时展的把握,需要具有对专业现实问题的敏感。国防建筑设计贯穿建筑学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其课程设置注重将一些与建筑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研究引入教学之中。例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生态营区、数字化建构、军事(战场)环境行为心理学等正在成为时代的热点问题,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也相应设置了“既有营房节能更新利用”、“绿色营房设计”、“生态营区规划”等部分。
2.凸显现代军事特色
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彰显军事特色,其教学内容需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牵引进行革新,围绕服务现代后勤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尝试在课程设计选题上更加向部队靠拢,已逐步探索开设了如战场快速装配式设施设计、野战医院设计、军官公寓设计、营房节能设计等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龚恺.持续探索和创新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J].南方建筑,2010(6).
[2]毕晓莉.西部地方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整合探索———基于兰州理工大学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比较[J].华中建筑,2010(1).
[3]李震.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外国建筑史课程教改实验报告[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4]沈小东,李蒙.依托学院建筑资源探讨现场教学模式[J].训练与科技,2014(1).
[5]夏海山.应对绿色建筑转型的美国高校建筑设计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06(4).
(一)前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明确任务内容并进行相关准备,除学生分组外,本案例中主要包括任务解析和任务准备两方面。任务解析。教师对本单元的各项任务进行详解,并将任务要求发给学生。每个单元的任务被分解为视频听写、资料查找、课件制作、英文解说、课文阅读、段落翻译、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任务准备。教师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供需要听写的视频资料,给出该设计作品相关的文献资料出处范围和查找方法,分发需要翻译的文章和词汇表。学生接收、查找、整理和消化相关资料。
(二)任务环根据Wills的理论,任务环包括执行任务、准备汇报和汇报展示三个阶段。任务执行。各单元的三个子任务中组员执行的内容分别是:对教师提供的英文建筑视频进行逐句听写,各人给出独立听写文字版本。各组根据前期整理的文献资料结合图片撰写文字、制作介绍该建筑的英文课件。根据教师分发的课文,结合背景知识和翻译工具,各人阅读全文并完成指定段落的翻译工作。准备汇报。三个子任务中准备汇报的环节比较相似,主要是各组在组员独立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成果汇总,小组给出相对完整的听写文字版本,完善介绍建筑的英文解说,给出统一的段落译文版本。汇报展示。这一环节的任务内容是由各组选派代表以不同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任务成果,汇报形式多样,包括抽选两组的板书视频听写文字、一组结合课件演示用英文进行建筑解说、一组口述段落翻译的译文。在以上任务环的各个阶段,学生是主体,学生查找资料、撰写介绍以及翻译、研讨时,教师进行监督和引导,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三)后任务后任务主要是对任务进行评价并通过后续操练提升能力。在本案例中包括任务评价和任务延伸。任务评价。在学生完成各任务之后需要通过评价反馈总结经验,为调动课堂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视频听写采用小组互评,英文介绍采用学生自评,文章翻译采用一句多译方式灵活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及时指出学生文字或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错误并给出相对完善的文本参照。任务延伸。在各单元三个子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需要根据该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出提升语言能力的技巧和方法,如长句、从句、被动、否定等翻译技巧,视译、跟读、联想等英语学习法。每个单元突出一种技巧,同时下发相关练习材料供学生课外操练,以进一步巩固提高,并尝试在下一个单元中适当运用该方法,使各单元内容相互关联。
二、任务教学法实践的思考
(一)采用任务教学法的优势此次在建筑学专业英语中尝试引入任务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任务的真实性。任务教学法将语言学习的理念转换为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方式,其任务紧扣语言应用的真实情境,切合了专业英语的实用性要求。比如:上文案例中对建筑设计进行介绍和翻译就是建筑学专业极具现实感的任务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2)任务的过程性。任务教学法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本身。学生是过程的中心,其个人的经历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贡献成分。不同的任务组织带来灵活多样的课堂,在任务过程中的参与感,任务完成时的成就感大大提升了语言学习的乐趣。(3)任务的可持续性。整个任务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意义。在任务教学中,学生尝试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这种对方法和规律的把握为其未来持续学习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任务教学法存在的问题(1)缺乏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目前任务教学法在专业英语中的运用有限,专业英语的大纲和教材多以传统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法为基础,即讲解、操练、运用,缺少与任务教学相匹配的大纲和教材。如此则教学思路和目标并不明确,教学内容上变数较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的盲目性。要想进一步推进任务教学法,需要教师根据任务教学的特征制定新的大纲,按照任务的设定编写教材和组织内容,明晰教学思路。(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任务展开。专业英语通常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思维方式和学习动机各不相同,要以同样的效果完成难度相当的任务是不现实的。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无法按要求完成任务,容易产生挫折感,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任务耗时较大影响教学效率。任务教学是一个从准备到执行到评价的完整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精力。教师需要设计任务,合理组织,监督语言,分配时间;学生需要查阅文献,完成任务,汇报成果,总结经验。在教学中,学生的对话、研讨和演示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而课时却十分有限,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学生专注于语言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影响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精简任务数量,精炼内容,重点突破,同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任务准备和任务提升,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扩招,我国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等原因,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学专业也成了更多大学生的首选专业。而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设计教室是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基础学习场所。建筑学本科学制是五年,而他们在设计教室中的时间比其他地方的时间要长很多,设计教室是建筑学学生打下专业基础的重要的教学空间,对学生们的学习影响甚大。
建筑学的教育方式有别于其他专业,他们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因此设计教室空间布局,需要满足使用者的任何需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本科五年时间都在设计教室里,因此设计教室的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现代的教学模式及设施对教学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创造出适合建筑学专业设计教室的教学空间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
建筑学专业设计教室主要是针对建筑学的任课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对象比较固定和单一。但是建筑师的培养是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想法。因此设计教室的空间设计应根据他们的行为特点来创造好的环境,满足他们的教学需求,并注重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
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设计教室,需要了解学生在其空间中的行为特点,考虑其在空间中的需求和使用情况。建筑学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其他专业,一般是老师先授课,布置题目及相应的要求,并讲述知识要点。再进行分组讨论,老师指导理解题目。然后再是调研和搜集资料,通过各个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其次是讨论和构思方案,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手工模型、电脑辅助模型等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再不断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讨论最后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出相关的图纸,这段时间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设计教室进行最后的设计图纸的绘制。最后一般都会把作业公开进行展览,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图,老师同学都可以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同学们通过做作业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思维,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设计教室的行为方式比较多样化。主要活动包括上课、讨论、绘图、做模型等,有时评图也会放在教室里,有时会有专门的评图室进行公开评图。除了一般的学习以外,学生的课余娱乐生活也都在设计教室里进行。有时到了交图期,学生还会再教室吃饭、休息等。因此,设计教室得把这些和同学息息相关的东西都得考虑周全,增加相应的设施和空间,满足学生的需求。
3.建筑学专业教室的空间形式
建筑学的设计教室空间形式不仅受学生的活动行为影响,还与建筑的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巴黎美术学院的设计教室,本身就等同于美术画室,这也放映了它重视美术基础的教育特点。然而包豪斯的设计教室,则更类似于车间的形制,
它更强调实践能力,注重材料与工业化制作对设计的影响。密斯设计的克朗楼则继承了包豪斯的体制,钢、玻璃架构的设计教室,发挥了材料、结构的特性。教室的大空间将设计教室从传统的分割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人的交流。
作者通过对国内几所建筑院校的调研得知,国内大部分的设计教室主要是传统的设计教室,有些后来改扩建的院校都把传统设计教室改为半开放式甚至是开放式教室,以满足现阶段学院的教学需求。
(1)传统式教室:一般是以班级或者设计小组为单位,它与一般的普通教室有点类似,只是由于教室内活动内容的不同,每个人的使用空间有所差异。由于在设计教室的活动内容不同,因此设计教室的布置方式也比一般教室较为灵活。这种形式是巴黎美术学院体系设计教室的延续,空间相对封闭,但是各自独立,不受外界干扰。便于各小组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不利于较大范围的交流。
(2)开放式教室:开放式教育提倡打开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墙壁,打破了科学间的界限,营造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与丰富的学习环境。国外对开放式教室的探索与实践较为深入,但是国内也有许多院校的建筑设计教室也在不断追求开放式布置,使得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讨论与交流,促进彼此对建筑设计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4.建筑学专业教室的布置方式
建筑学专业教室的布置方式也不像一般普通教室的布置那么整齐规整,可能会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变化。通过对国内建筑学院的专业教室进行调研和查阅资料,统计出建筑学专业教室的布置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如表1.1所以。
2.不便于交流和讨论。
以上几种布置方式也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布置桌椅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环境。由于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有时需要一点私密性有时需要开敞空间方便交流和讨论,因此,建筑学的专业教室需要更多的面积来满足建筑学学生的不同教学需求,以保证学生们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5.建筑学专业教室的空间尺度
专业教室空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具的尺度、人的活动尺度和交通尺度。在专业教室里,家具的尺度主要是指桌椅的尺度,其中桌子的尺度尤其重要。因为建筑学专业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其专业教室的空间也在变化。在计算机没普及的时候,同学们是用A1和A2的图板绘图的,因此他们使用的桌子的大小基本和A1图板差不多大。随着后来计算机的普遍使用,需要桌子能放的下台式计算机。然而现在为了方便大家都使用笔记本电脑,现在的桌子要能满足放下笔记本电脑和A1图板的大小就可以了。人的活动尺度是人在空间内的基本活动尺寸。专业教室内主要的活动有站立、行走、交谈、授课、听课、研究、做模型等。这些行为没有对空间有特殊的需求,只是需要足够大的面积进行活动。专业教室的交通尺度,也就是教室内的通道尺寸。根据一般的教学建筑的标准来设计,当两个人并肩通过需要1100mm,当一个人侧身通过需要900mm.
6.结语
随着国内建筑院校的增多,建筑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更应该注重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为建筑学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去学习知识。以学生自身所处的教室空间为学习对象,提供正确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设计教室作为一种多功能空间,随着教学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对设计教室的空间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平时上课、评图、小组讨论等活动所需的空间有所差异。因此,专业教室应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满足不同的教学活动。随着建筑教育的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教室的空间也有封闭化转变为开放化,不再是传统的小空间教室,而是可以分隔的开放式的大空间。在一个大空间里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分隔,通过增加隔层、设置夹层等方式划分空间。还可采用非固定的隔断进行划分,这样空间就有了灵活性,不在受固定分隔的限制。这样随时就可以对专业教室的空间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营造出灵活多变的空间,满足建筑学学生的日常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蕾.建筑系馆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