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4: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英语学期个人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良好的英语基础是继续教育、高薪就业、出国深造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英语入门的学习从以往的初一提早到了小学三年级,某些地区是一年级;有的家长甚至投入“巨资”,让孩子从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各种双语幼儿园、语言教育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这些都足以体现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曾经热映的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向我们传递了三位主人翁为改变自身命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坚持心中梦想并最终实现梦想的正能量,同时让不少人重拾了学习英语的热情。
大多数学生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因失去奋斗的目标而变得迷茫,他们误以为进入大学就获得了“轻松、自由”,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其中当然包括英语的学习。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高考,仅是他们人生前18年的理想与追求的结束,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一段新的人生征程的开始。在这段征程中,无论他们对未来专业、道路的选择如何,都离不开英语的学习。大学英语学习是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应试能力向工作阶段或是出国深造等阶段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过渡。因此,要抓紧大学这一关键时期,帮助英语后进生,尤其是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树立新的人生目标,提高他们英语各方面的能力。
一、英语后进生的成因
早期,许多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都对后进生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如俄罗斯教育学者巴班斯基的同心圆理论、日本佐野良五郎的双因素论、北尾伦彦的三层次说等。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即认知能力)、非智力因素(即学习兴趣、策略、动机等)和环境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因此,英语后进生是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对英语学习有障碍的学生。
二、后进生转化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发展迅速并且日趋成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深刻感受独立学院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较之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来自一些偏远的地区,在中学阶段甚至没有接触过听力和口语,他们的语音语调不标准或是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此外,高考后三个多月的假期,大多数学生松散下来,无法进入学习的状态。到了大学之后,他们感触最多的就是大学课余时间多了,作业、考试少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没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差了,从而变得十分茫然。尤其非英语专业理工、信息类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毕业后英语的实用性不强,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转变,学习目的不明确,主要以通过四级考试、顺利毕业为主,根本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以上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独立学院整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也成为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进生的转化――“SHAPE”模式
为了改变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状况,在2011年完成的省级教改题《独立学院英语后进生转化实践与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造成大部分学生英语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一般等。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是发音不准确,害怕犯错误,被人笑话;语法知识混乱或不牢固;单词难记忆、单词词性混用等。由此,我们初步提出“SHAPE”教学模式(=Stimulating,Highly-involving,Assisting,Persisting,Elevating)。后来,又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SHAPE”(=Stimulate+Strengthen,High-involve,Apply,Practice,Enhance)模式,即在激发(Stimulate)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夯实(Strengthen)其英语基础,使其高度参与(High-involve)课堂及课外的各种学习任务,不断应用(Apply)所学达到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Enhance)英语的综合能力以重塑(Shape)自我,这就为他们后期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未来就业或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第一学期(Strengthen/Stimulate/High-involve)
本学期精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词汇记忆方法、强化语法与阅读。首先,课堂上介绍常用的词汇记忆法,并系统地复习和梳理语法知识。我们采用随堂测试的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如:语法、前后缀与单词测试;单选、判断并改错、中英互译、写作等,这些都为四级应试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奠定了基础。其次,阅读强化。我们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将课堂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部分,依据精读教程单元主题设计课堂活动,制作PPT,内容涉及听、说、读、写、译各方面,并十分注重内容的起承转合。通过随堂的快速阅读练习、词汇游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既积累了四级单词,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听说课程方面,由于单词发音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听力应试与交流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完成指定教材课程的同时开展语音正音课和音标、单词、简单句的听力练习;课后,要求学生用手机录音、跟读材料,参加英语角,由此纠正学生的发音,为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听力准确度。
(二)第二学期(High-involve/Apply/Practice)
精读课上,我们延续任务型教学法,依据精读教程单元主题设计课堂活动,如:判断、简答、填空、写作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课文分析能力。同时,增加《中国文化》(英文版)的学习,学生分小组制作PPT,展示《中国文化》,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听说课上,除了完成课程教材,还进行简单句与复合句的听写、场景对话、演讲、朗诵等活动。课后,依旧要求学生用手机录音、跟读材料,参加英语角,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学生听力辨音的能力和口语能力。
(三)第三学期(High-involve/Apply/Practice)
由于本学期学生要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我们在精读方面继续沿用第二学期的教学主线,同时增设四级专项辅导课,分析各类题型的出题特点与应试技巧、进行专项模拟训练、真题讲解、模拟考试等,以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在听说方面,开展句群、段落、篇章的听写及四级听力技巧分析,听力专项测试、真题及模拟测试,还要求学生模仿外国人说英语时的语音语调,演绎经典英文电视剧或电影台词。
(四)第四学期(High-involve/Apply/Practice/Enhance)
第四学期的精读课程则以学生为主体,考查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除了讲解分析精读教程,继续《中国文化》(英文版)的学习,让学生分小组用PPT展示《中国文化》和制作英文剪报等。而听说课程,则是在学习视听说课程教材的同时,开展看电影学英语或模仿英语新闻、脱口秀等活动,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综上,我们在每个学期都会依据课堂或课外教学主题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分个人或小组完成;各个学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随堂测试成绩档案、期中和期末成绩档案、四六级成绩档案,制定个人或小组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等评估“SHAPE”教学模式。
结语
在近几年对“SHAPE”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中不难发现: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但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而且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从容地应对课内外的学习任务及随堂测试或重大考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地增强英语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场的实用性,鼓励学生勇于用英语表达、表现自我,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整个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有很大的进步。该模式下的教学成果比较显著,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少数学生在大学英语两年的学习结束之后,由于忙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英语的学习稍有放松。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能否在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继续坚持主动地学习英语这一问题还有待跟进调查,并且今后我们要增加对研究生初试、复试、出国考试、外企求职面试等方面的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总之,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实施并不断完善该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洪元,陆士杰,龚维珍.后进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任锦秀.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后进生英语学习兴趣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孙红.重点高中英语学习后进生成因调查及其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黄子东[1]的实验研究证明话题的熟悉程度是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毛浩然[2]建议事先准备练习得“滚瓜烂熟”的话题(至少七句话)去网络聊天室找高手对练口语。二人分别强调了熟悉话题在英语听说理解与产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没有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听说训练使学生熟悉更多话题。本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3]系列教材为例,尝试通过培养学生了解、熟悉更多话题内容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听说训练话题应以单元主题为线,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及身边发生的现象量身定制话题,提供情境与机会使课堂所学词组、表达方式内化成积极词汇,并借此描述个人亲身经历或周围现象。
一、 转换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渗透在单元目标中。不能简单地把教学目标制定为掌握本单元出现的词汇、表达方式、语法结构与句型转换等语言点本身,而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使这些表达方式内化为积极词汇,能用这些词汇描述自己及身边发生的类似现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第一册Unit 1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为例,根据精读课、听力材料内容及学生外语学习经历,本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为学生能利用本单元出现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1. 描述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
2. 介绍自己以前的或现任英语老师,包括他们的人品及教学方法;
3. 了解两种不同英语学习方法:传统课堂学习及网络课堂学习;
4. 传统课堂及网络课堂的优缺点;你喜欢哪种学习方式?
5. 如何操练才能学好英语;
6. 外语学习的优点(你为什么喜欢学习英语?);
7. 介绍英语学习小窍门(Tips)。
二、 话题设计原则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把这些教学目标转换成相应的topics进行话题专项训练。话题设计以精读课单元主题为线,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亲身经历、身边发生的现象为原则。比如第一单元Pre-reading activity介绍了一个人的英语学习经历,设置话题1“My own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学生可以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讲话者本人的英语学习经历,也可以描述自己的学习经历。
在课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上大学前的英语学习有时好:名列前茅;有时停滞不前,同时分析了导致原因有二:要么是因老师,要么是因其他同学。在讲到作者的英语老师时,要求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的英语老师,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人品及教学方法,设置话题2 My former English teachers。
作者上大学后接触到网络,英语学习有了改观。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两种学习手段,以及二者的异同。Regular classroom study 就是学生一直以来采纳的传统学习模式:去固定的教室听课,老师在讲台前授课,学生听课做笔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等。online learning就是上网注册虚拟课堂,利用在线资源学习。老师在线答疑。老师或同学也“提问”,只是所提问题要先到电脑屏幕上,学生阅读并写出答案,再上来分享。
通过讲解学生自己会描述话题3 What is regular classroom study / online learning?通过了解作者在线网络学习英语后进步的原因讨论话题4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gular classroom study / online learning?
作者通过在线网络学习英语后还时常随身携带笔记本、袖珍字典查阅记录生词,坚持操练才大大提高自己的英语读写能力。在此启发学生也用类似手段学习操练英语,同时设置话题5 How do you practice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课文最后一段介绍英语学习对作者来说是个trying experience,虽然充满困难与挑战,但他不愿用任何别的东西交换,说明英语学习有诸多优点。在此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最后一段中描述外语学习优点的关键词——动词词组及表达方式,然后用这些关键词回答Why does the writer not want to exchange it for others? 然后结合自己英语学习经历回答话题6 Do you enjoy studying English(imagine you are the writer)?
话题7是根据听力材料设计:一位日本英语老师讲述她英语学习的四个小窍门,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复述谈话者的学习窍门,课后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仿写Tips for English learning,完成话题7的内容。
三、 操练与效应
每个话题随堂指导,当堂操练,课后补充书面成稿,下次课以口语值日报告形式展示。每单元前三次展示话题由教师指定为主,最后一次课话题由学生自选,作为对本单元话题训练的总结复习。展示初期准许念稿,但半学期后鼓励脱稿。要求学生认真准备每个话题,书面稿(不论展示与否)统一上交作为平时作业,由教师批阅登记。口语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做笔记以便回答展示后问题。初期由教师提问,逐步过渡到学生提问。值日报告每学期要求志愿展示至少5次(不同话题),每次控制为5人次。展示稿质量、上交次数及展示次数、所提问题数量及难易程度量化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监控管理。
在宝鸡文理学院2010级教育系、哲学系229名大一新生中进行话题专项试验教学,期末口语考试、笔试作文反映学生心理词典中已内化储存了本学期训练过的话题图式,尤其是作文My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 in college。训练时设置的话题是过去的英语学习经历,但考场作文不仅有过去学习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用简单英语准确描述出自己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不同感受:第一堂全英文大学英语课让他如何对自己的听力失望;大学英语老师的人品与教学方法跟前任英语老师有何不同;大学英语学习跟中学英语学习方法的区别,他更喜欢网络学习,因为在线网络学习他不会受其他学得好的同学威胁,有更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答案,不必担心出错而尴尬等;教师检查作业当全班同学面点了她的名使她如何羞愧,之后如何努力学习等。还有同学直接把背诵过的课文段落搬到了作文中,认为大学英语学习是个trying experience,不愿trade for anything。他们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自己的大学英语学习体验。没出现面对话题无话可写的现象。
本学期口语考试有六个话题,提前准备,采用一对一面试形式。学生先概括介绍所有话题,然后教师随机提问,其中有两个问题:你觉得自己英语学习进步了吗?英语课上你能听懂百分之几?大部分同学能够听懂这些问题,并作出正确回应,且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进步了,能听懂授课内容的一半或更多。更加可喜的是考试现场有同学用英语描述了她对这次口语考试的感受:让她兴奋,锻炼了她,为她未来求职面试积累了经验,等等。
期末测验表明为期一个学期的话题专项训练尝试培养学生了解、熟悉了更多话题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话题内容。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
四、 结语
设置基于教材主题,学生亲身经历或身边现象相关的话题进行听说专项训练能帮助学生内化与话题相关的词组、表达方式,扩充学生心理词汇,有助于提高英语听说写能力水平。在大学英语话题训练中所有互动活动应保证在全英文环境下完成,因为全英课堂本身业已为学生创设了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思维的氛围与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会逐步转变英语学习目标——提高听说能力,而不是仅仅记单词、过四六级。
参考文献:
黄子东的实验研究证明话题的熟悉程度是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毛浩然建议事先准备练习得"滚瓜烂熟"的话题(至少七句话)去网络聊天室找高手对练口语。二人分别强调了熟悉话题在英语听说理解与产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没有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听说训练使学生熟悉更多话题。本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尝试通过培养学生了解、熟悉更多话题内容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听说训练话题应以单元主题为线,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及身边发生的现象量身定制话题,提供情境与机会使课堂所学词组、表达方式内化成积极词汇,并借此描述个人亲身经历或周围现象。
一 转换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渗透在单元目标中。不能简单地把教学目标制定为掌握本单元出现的词汇、表达方式、语法结构与句型转换等语言点本身,而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使这些表达方式内化为积极词汇,能用这些词汇描述自己及身边发生的类似现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Unit 1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为例,根据精读课、听力材料内容及学生外语学习经历,本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为学生能利用本单元出现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① 描述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
② 介绍自己以前的或现任英语老师,包括他们的人品及教学方法;
③了解两种不同英语学习方法:传统课堂学习及网络课堂学习;
④ 传统课堂及网络课堂的优缺点;你喜欢哪种学习方式?
⑤ 如何操练才能学好英语;
⑥ 外语学习的优点(你为什么喜欢学习英语?);
⑦ 介绍英语学习小窍门(Tips)。
二 话题设计原则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把这些教学目标转换成相应的topics进行话题专项训练。话题设计以精读课单元主题为线,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亲身经历、身边发生的现象为原则。比如第一单元Pre-reading activity介绍了一个人的英语学习经历,设置话题1"My own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学生可以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讲话者本人的英语学习经历,也可以描述自己的学习经历。
在课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上大学前的英语学习有时好:名列前茅;有时停滞不前,同时分析了导致原因有二:要么是因老师,要么是因其他同学。在讲到作者的英语老师时,要求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的英语老师,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人品及教学方法,设置话题2 My former English teachers。
作者上大学后接触到网络,英语学习有了改观。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两种学习手段,以及二者的异同。Regular classroom study 就是学生一直以来采纳的传统学习模式:去固定的教室听课,老师在讲台前授课,学生听课做笔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等。online learning就是上网注册虚拟课堂,利用在线资源学习。老师在线答疑。老师或同学也"提问",只是所提问题要先到电脑屏幕上,学生阅读并写出答案,再上来分享。
通过讲解学生自己会描述话题3 What is regular classroom study / online learning?通过了解作者在线网络学习英语后进步的原因讨论话题4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gular classroom study / online learning?
作者通过在线网络学习英语后还时常随身携带笔记本、袖珍字典查阅记录生词,坚持操练才大大提高自己的英语读写能力。在此启发学生也用类似手段学习操练英语,同时设置话题5 How do you practice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课文最后一段介绍英语学习对作者来说是个trying experience,虽然充满困难与挑战,但他不愿用任何别的东西交换,说明英语学习有诸多优点。在此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最后一段中描述外语学习优点的关键词——动词词组及表达方式,然后用这些关键词回答Why does the writer not want to exchange it for others? 然后结合自己英语学习经历回答话题6 Do you enjoy studying English(imagine you are the writer)?
话题7是根据听力材料设计:一位日本英语老师讲述她英语学习的四个小窍门,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复述谈话者的学习窍门,课后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仿写Tips for English learning,完成话题7的内容。
三 操练与效应
每个话题随堂指导,当堂操练,课后补充书面成稿,下次课以口语值日报告形式展示。每单元前三次展示话题由教师指定为主,最后一次课话题由学生自选,作为对本单元话题训练的总结复习。展示初期准许念稿,但半学期后鼓励脱稿。要求学生认真准备每个话题,书面稿(不论展示与否)统一上交作为平时作业,由教师批阅登记。口语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做笔记以便回答展示后问题。初期由教师提问,逐步过渡到学生提问。值日报告每学期要求志愿展示至少5次(不同话题),每次控制为5人次。展示稿质量、上交次数及展示次数、所提问题数量及难易程度量化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监控管理。
在宝鸡文理学院2010级教育系、哲学系229名大一新生中进行话题专项试验教学,期末口语考试、笔试作文反映学生心理词典中已内化储存了本学期训练过的话题图式,尤其是作文My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 in college。训练时设置的话题是过去的英语学习经历,但考场作文不仅有过去学习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用简单英语准确描述出自己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不同感受:第一堂全英文大学英语课让他如何对自己的听力失望;大学英语老师的人品与教学方法跟前任英语老师有何不同;大学英语学习跟中学英语学习方法的区别,他更喜欢网络学习,因为在线网络学习他不会受其他学得好的同学威胁,有更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答案,不必担心出错而尴尬等;教师检查作业当全班同学面点了她的名使她如何羞愧,之后如何努力学习等。还有同学直接把背诵过的课文段落搬到了作文中,认为大学英语学习是个trying experience,不愿trade for anything。他们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自己的大学英语学习体验。没出现面对话题无话可写的现象。本学期口语考试有六个话题,提前准备,采用一对一面试形式。学生先概括介绍所有话题,然后教师随机提问,其中有两个问题:你觉得自己英语学习进步了吗?英语课上你能听懂百分之几?大部分同学能够听懂这些问题,并作出正确回应,且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进步了,能听懂授课内容的一半或更多。更加可喜的是考试现场有同学用英语描述了她对这次口语考试的感受:让她兴奋,锻炼了她,为她未来求职面试积累了经验,等等。
期末测验表明为期一个学期的话题专项训练尝试培养学生了解、熟悉了更多话题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话题内容。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
四 结语
设置基于教材主题,学生亲身经历或身边现象相关的话题进行听说专项训练能帮助学生内化与话题相关的词组、表达方式,扩充学生心理词汇,有助于提高英语听说写能力水平。在大学英语话题训练中所有互动活动应保证在全英文环境下完成,因为全英课堂本身业已为学生创设了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思维的氛围与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会逐步转变英语学习目标——提高听说能力,而不是仅仅记单词、过四六级。
关键词:
转型期;大学英语改革;《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阶段,急需高层次英语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明,办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经费不足等原因,在培养人才上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社会的公认度不高,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升级,地方本科院校面临重大转型,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师资培训等方面将发生深层次的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要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向职业教育转型。”[1]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在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中,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与一般高职、高专的技工不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很明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重体现在了“高水平”“应用型”和“与国际接轨”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承载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3年大学英语就开始启动改革,14年来,英语改革成效明显,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建立基于计算机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其改革主要目标是英语语言现象本身的提高。[2]但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改革也相对滞后,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大学英语势必迎来新一轮的、更深层次、更具革命性的改革。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面临的问题
1.学生生源质量低,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
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扩大招生,学生的入学成绩是通过各科总分来划线,这样学生的英语单科成绩被忽略了,即使英语成绩20或30分,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笔者对福建省的一所于2004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2015年大学新生13个专业(90%是理科专业)824人做了一项高考英语成绩的调查。统计显示:高考英语成绩120分以上的占5.9%,110~119分的占10%,100~109分的占26.3%,90~99分的占20.7%,90分以下的占68.9%,也就是说,2015级的入学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有一半多是在及格分以下。可见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良莠不齐,总体水平相当薄弱。而且,学生觉得英语不重要,没必要,看不到英语对他们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情况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备不齐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还是重视学生的英文知识灌输和通过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只有综合和听说课程,特别是听说课程,两周才上一次课。自主学习模式没有建立或建立了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听、说、写技能提高缓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在硬件设施上,地方本科院校语音实验室少,多媒体资源匮乏,设备缺少保养、维修和更新,无疑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都是英语专业院校毕业,只掌握了英语教学一门教学技能,而在大学英语改革中势必要有教师担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这就涉及英语教师的再培训问题,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外出进修等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启动和落实。教师培训的阶段性、培训的内容、如何考核,都是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
南京大学的王守仁教授在2015年3月武汉的会议上做了《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成果总结,总结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新一轮改革的高屋建瓴的指导,笔者认真阅读《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后,归纳出《指南》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改革特别重要的几项内容:一是教学目标提出: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需要。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简称EG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简称ESP)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专门用途英语由基础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和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组成。三是为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各高校应控制口语与写作课程班级规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四是各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具体要求与指标做出适当的调整。近年来,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其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笔者针对以上几项内容,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采取自然班授课的模式
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大学英语授课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大班人数可以达到80~110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的最近几年的大学扩招,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跟不上节奏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这样的规模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教授、特别是语言活动的开展、语言的交流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活动参与率低,语言交流机会少,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难度大。因此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采取自然班授课,人数应该控制在30-50人之间,这样才能保证语言的课堂有效开展。
2.优化大学英语学分与课程设置的比例
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适应转型,已着手大学英语的改革,其内容包括减少整体英语学科的学分。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制度,它以学生取得的相应学分来衡量和界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一门课程学分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学分的设置上,更应注重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鉴于大学英语的重要性,笔者不建议采取减学分的方法。特别是地方性本科学校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高,良莠不齐,英语底子薄弱,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应仍是地方性本科学校英语教学的重点。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细分为基础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网络授课自主学习三类,具体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建议如下:表1所示的基础通用英语是注重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听力和写作能力。“从逻辑上说,学习学术(EAP)英语之前,学生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这是通用英语基础阶段的任务。”[3]鉴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所以建议在基础英语的学习应贯穿于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就当前的大学英语的学习情况来看,每周一次3小时上课,每学期18周,总学习时间仅54小时,而英语的学习属于知识积累型的学习过程,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学生课后的学习时间。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可以很好地补充学习时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答疑。专门用途英语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句式和口语学习。“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在英语与学科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以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使大学英语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内容驱动(Content-driven)教学而非形式驱动(Form-driven)教学”。[4]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的添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更能体现出其实践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高年级开设拓展类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其中选修课程有商务英语、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等。
3.建构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其实践环节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这也是为什么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没有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的英语教学,实践环节只限于句型操练,有目的、有设计的任务型语言交流,人物角色扮演的模拟交流,其语言的发生是有预设、有准备的。而语言的交流应是在自然环境中随时发生。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开设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主持的模拟英语实践基地,大一下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写作能力,大二学期主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职业水平,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相关专业的报告、相关专业的英语交流,模拟自然条件中进行实践检测。
4.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培养
“双师型”教师“外语教师不能总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自我。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去适应学生的新需求及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5]大学外语教师是改革的践行者,而目前高校里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没有任何专业的背景知识。这是我们在新一轮改革中开展职业英语教育的最大障碍,如果没有这样的师资力量做保障,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加大在职教师的专业英语知识的培训,并需要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相互学习,促进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效果。
5.现代化的配套设备的投入与保障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设备跟不上语言教学的要求。据笔者调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可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语音教室只有三四间,教师的多媒体设备落后,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平台无法构建,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办学经费不足,而改革后的小规模授课要求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增加,搭建网络授课自主学习平台和更新多媒体设施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改革,需要有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及财政投入,这样改革才切实可行。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试行实施已十余载,关于分级教学的利弊的探讨从未停止,加之进年来许多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削减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课时量及学分比重,这从一定程度上更削弱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如何在短短一年大学英语学习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更是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英语分级教学的评估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改良建议。
1.评估模式
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效果,因而评估模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起着指导和总结作用。评价一种评估模式的合理与否不可避免要考察其信度和效度,语言评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准确、公平的评价,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1.1终结式评估
终结性评估关注的是在一个特定阶段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总结,并对他们做出评价(Sue, 2012)。天津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多采用此种评估,一般是在学期末采用闭卷考试这种形式,用一张试卷来评估一个学期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果,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终结式评估的典型特点是对评价对象目标到达程度的评价,其特点是“不考虑原有状态和发展趋势,只考虑评价对象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现实状况。它有利于横向比较,有利于强化竞争机制,但无法进行纵向比较。”(刘,2004)终结式评价把学生看作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1.2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是一种能够马上为学生的进步提供帮助的评估方法,它形成和重新形成了他们的学习,是“学――做――评估――做出反馈――评估――再做――改进――改写――再次尝试――再学习――多学习――做”(李,2007:134)这个循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种评估并非总是由教师来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小测试、复述、写小论文或读书笔记、或同学间互相打分等。教师需要考虑怎样的形成性评估才能引导学生继续学习。
1.3 行为表现评估
“外语教学的行为表现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相对由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而提出来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各种真实的学习活动和任务,如:口头和笔头的交际技巧,解决问题的各种活动等。”(刘,2004)行为表现评估重视从课堂出发观察学生表现,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以及小组活动等来收集信息,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种外语教育评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在学习中注重实际过程以及自己的学习行为表现,随时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2. 评估方式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反作用
为提高本研究的可信度,调研以不同层次的高校为研究对象,调研的情况显示15所目标高校中有11所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形成性评估与行为表现评估相结合,4所高校的评估方式仍是比较传统的终结式评估。
形成性评估与行为表现相结合的评估,实际操作方式有以下几种,A: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B: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分别占最终成绩构成的50%。期末卷面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题目的类型分两种,一种是按照传统的高考题目类型,一种是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类型。平时成绩由教师主观打分,分数构成因人而异主要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情况而定,但因为教师主观打分涉及较多个人情感因素因而公平性和客观性会受到一定影响。终结式评估只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题目的类型分两种,一种是考察课堂所学内容,一种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类型。相较于形成性评估,终结式的闭卷考试形式完全决定于学生的最终卷面分数。它只强调这一次试卷考试的分数,若用它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学习的成果,可信度还是比较欠缺的。
通过对各目标高校大学英语任课教师的采访调查,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观摩和录像分析发现,采用两种不同的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用终结式评估的方式的学校的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的参与度和完成作业或是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不如采用形成性评估方式的学校的学生,但是在期末考试的复习和对课内的学习的内容的掌握上会比其他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采用形成性评估方式的学校中,因为平时成绩的构成不同学生表现差异比较明显。比如有的教师的平时成绩构成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课堂出勤及上课纪律,这样的课堂明显秩序井然,然而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过分强调表面工作,会出现作业抄袭和只出勤不发言的沉默课堂。
只有采用行为表现评估,加大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最终评估中的比重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提高自我表现的动力,行为表现的设置是兼顾到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并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联系,比如采用演讲、讨论或配音模拟等方式和采用小论文或读书笔记的方式;再配合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
3.结语
评估对教学的具有强大的促进及反作用力,广大教师应多采用形成性评估,增加课堂上学生表现在最终评估所占比重,采用多种方式,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即便受教学资源限制不便实施行为表现评估,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形成评估来尽量客观全面的实现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写反思式日志或小论文等来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和计划之中,以此来激励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并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英语口语学习制约因素分析
受到传统大学英语“一言堂”的影响,很多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都是以老师作为中心。老师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成绩,主要是以灌输式的英语教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学生是听得比较多,但是说的比较少,加上大学英语的考级也没有将口语纳入到考察的范围,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不够重视。这种教学机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接受,缺少大量的口语训练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但是受到教学任务和师资水平的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进行全英文的授课,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再不积极的使用英语口语开展对话,学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就会少之又少。最后,大多数学生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写作和阅读进行练习,能够在课后主动参加英语角或者是开展英语对话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缺少合适比较好的氛围。
2.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互动性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2.1互动性评价机制的构建。大学英语课一年级上学期16周,下学期18周;二年级上学期18周,下学期16周。单双周教学,单周2课时,双周4课时,每两周有2课时(90分钟)用于口语教学。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教师在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任务,各小组课外合作完成,在下次课堂上展示。口语教学练习分为个人演讲、课内活动和课后书面作业,该环节占学期总分的20%。课内活动有所不同,一年级自由活动,二年级小组辩论。个人演讲:每生每学期有一次个人演讲机会,满分5分,教师评分为主,学生评分为辅。学期初,教师发给学生“个人演讲评价标准”和列有全班学生姓名的“个人演讲记分表”,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提高自身演讲能力。课内活动:一年级学生,教师提供参考题目和准备方法,学生自由选择题目。二年级学生,教师任选两组为对手辩论。学期初,教师发给学生“课内活动评分标准”,满分10分,小组得分为每位学生得分,表现优异者获得额外加分1~2分。根据要求,学生应课前写好书面发言的提纲,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后将发言或辩论内容整理成文,下周交给老师。课后书面作业:学生将自己在课堂小组活动中的发言提纲和简要内容整理成文并上交。老师按A(优)、B(良)、C(一般)、D(及格)、F(不及格)五个不同等级打分,并详细记录学生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反馈给学生以提高。期末,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整体情况评分,满分5分。口头作业有背诵课文、撰写影评、课堂汇报、每周新闻报道,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而定,并进行录像,期末挑选最好的样本上交给老师评分。
2.2互动性评价机制的实施。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2015级新生进行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互动性评价机制的实际应用研究,B3、B16班为实验班(共65人),B9、B23班为控制班(共65人)。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摸底测试。测试成绩实验班平均分61.73,对照班的平均分61.76。从测试成绩看二者基础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别。采取了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相同教材、教具及教师的对比实验法。实验班实施互动性评价,运用学生学习档案、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搜集数据,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照班实施终结性评价。学生学习档案:实验班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档案,涵盖基本情况、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大学英语学习记录册、书面作业及教师的批改建议、阶段测试成绩、课外英语活动参与记录。该档案清楚显示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及取得的成绩。问卷调查:在学生中不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内容涵括互动性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学习兴趣、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教师在该体系中的作用。学生座谈会:期中、期末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反馈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学习、活动中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总结各自取得的进步与遇到的困难,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指导其学习方法。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内容、方法、效果进行评价,促使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
2.大数据时代背景
2.1 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什么是数据呢? 是不是简单的数字呢?数字其实是一种狭义的数据,而广义的数据是对与一个数字相关的其它信息进行撷取、处理、分析、管理的一种综合描述。比如一个学生英语考试得了59分,将这个学生的英语基础、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上课记录、课堂表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所使用的教材等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大数据。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将大数据定义为:通过高速捕捉、发现/分析,从大容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的技术架构。可以概括为四个英文字母V,即更大的容量(Volume)、更高的多样性(Variety)、更快的生成速度(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个V的组合推动的第四个因素价值(Value)。可以说,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通过交换、整合和分析大数据,可以发现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创造新价值。
2.2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教育也必将产生极大的冲击。传统的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将会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而悄然发生变化。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呈现出信息量巨大、非结构化分布、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正好促进了弹性学制、个性化学习、社区和家庭学习的发展,引起教育环境、实验场景、学习时空、教育管理等一系列变化。在向大数据时代、知识时代跨越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变得极其丰富,知识将无处不在。学生除了校园和课堂之外,还可以使用手机、即时通讯、微信和短信息等实时交际工具,利用移动装置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行更广泛的学习,包括网上听课、读书、写笔记、做作业、发微博、讨论问题、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书本信息获取模式。大数据技术重塑了当代学生网上社会交际、网络学习的习惯,也将彻底变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英语学习的资源极其丰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因人而异呈现出多样化,那么传统课堂面授的地位和作用就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如果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明显,其吸引力就必然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挑战,教师不再是单纯为学生解释单词、句法,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水平及需求,创造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海量、有价值的语料,指导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以明显地提高他们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英语教学活动正在由教师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向大规模语料为中心转变。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能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和应对,将来势必难以适应这种转变,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
3.大数据时代给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根据Lange的定义,教师职业发展指教师(包括岗前和在职教师)在智力、经验和心态上的可持续成长过程。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发展自我,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教学、科研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大数据是近几年兴起的新鲜事物,2013年被普遍认为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因此绝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并不了解什么是大数据,以及大数据会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潜藏的危机。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将面临诸多挑战。
3.1 大数据知识方面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而是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如果大学英语教师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网络通信、常规教学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等技术技能尚不具备,就更难以适应未来的大数据化教学。
3.2 教师职能转变的挑战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材为主,讲解单词、句子和课文,教师主宰整个课堂。但在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和角色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首先在英语学习资源方面:由于大数据信息四通八达,学生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轻而易举,教师拥有资源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此时,教师就要从以前的资源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把这些资源和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然后以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其次在教学方式的变革方面:学生现在并不缺乏英语学习资源,缺的是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方法,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要成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传授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授之以渔,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自己。与此同时,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外语教师还要做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和监督者。这些均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加强大数据相关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掌握。
3.3 学生主体变化带来的挑战
学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新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提高,二是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的需求日益明显。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般高中毕业生词汇量要求达到3300个,优秀者词汇量可以达到4500个;而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对词汇量的一般要求是4500个。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几乎采用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这就使得当前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这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容易掌握知识?这些细节均可以通过蛛丝马迹的数据汇合总结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这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复杂的挑战。
4.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根据国外学者Kelchtermans的观点,教师职业发展是个体教师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Lange等认为教师职业发展应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内涵发展即通过个人实践和反思,外延发展即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理论。国内的陈俊彦等则提出教师职业发展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强调由教师主动地去发展自己。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发展阶段和情景,制订合适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一个职业性的专家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一是自我知识,既具有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善于自知、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二是普通知识,即基本的科学人文知识,具备开阔的视野;三是专业知识,精通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四是教育科学知识。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不仅存在结构性短缺和低水平过剩问题,还存在如何突破职业发展困境、确定发展定位、选择发展路径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元化教育模式开始形成。网络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又导致了学生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从内部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变更。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师既要面对一直以来老大难的教学任务繁重、评职称困难等现实压力,又要转身迎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
4.1 增强整合英语学习资源的能力,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个性化教学
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所以实行个性化教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善于整合各种英语学习资源,向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不同的学习指导。当然,这种指导是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采用科学的分析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促进其学业成绩和情感沟通能力的成长。
4.2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英语学习途径的多元化和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期望值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要以对学生的数据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广泛采用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要以培养学生思维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要让学生感觉课堂面授学习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4.3 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提前做好课程分化转型的准备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未来的大学英语课程不再是统一、通用的单一课程,而是分化成基础英语(必修课)+英语技能强化课程(选修课)+专门用途英语(选修课)的具有梯次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英语仍然沿袭现在的通用英语,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开设2个学期左右。英语技能强化课程主要是英语专业方面的听、说、读、写、译课程,突出单项技能,供学生选修,开设1~2个学期。专门用途英语是向专业过渡的一门语言课程,为学生利用英语学习本专业打基础,供学生选修,开设1~2个学期。所以,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师既要能上基础英语,也要能上英语技能强化课程,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两门贴近学生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
4.4 参加相关培训和研修,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
一、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指将现有学生依据特点进行分组,使之共同参与课堂各项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法。[1]笔者试图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入手,结合现今英语教学中对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分组教学应用于学生的学习,最终在分组教学的条件下,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
二、分组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环境的驱使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高校进入扩招时代,高校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因此,为了便于教学,很多学校对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实施大班教学(50人以上),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人数最少的为40人/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个体英语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这都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障碍。另外,教学任务重、课时紧也是教学障碍之一。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仅读写教程就有10个单元,每单元又有3篇文章,加上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而每学期的授课总数为18周,扣除节假日与期末复习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可能只有16周。因此每个班每周的授课为4-6节不等。笔者认为,这些矛盾的解决,都有待于分组教学法的实施。
2.学生心理需求的驱使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实施分组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英语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自愿回答的积极性较差,造成很多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这时,小组成员之间的鼓励与帮助,就能突破水平限制,帮助那些内向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实施各种鼓励措施,使学生逐步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布置较难的课下作业,使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困难任务,实现成员的团结与合作。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组的意义
1.提高课堂出勤率和听课率
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是实现学生出勤率、听课率的很好保障。[3]在分组班级中,个人的出勤与听课情况,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学校规章、任课教师的制约,无形中又加上了同组同学的监督,因为个人的出勤不仅关系个人的当节课成绩,而且影响全组成绩。学生之间的无形的监督与提醒,达到了学校和教师无法实现的效果。
2.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分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分组教学把考核对象从简单的个人变成了小组和个人的结合体,个人的优劣势由于小组的存在而模糊化。在公平竞争和考核的课堂中,准备充分的小组就可以在课堂上有卓越的表现。[4]因此,课堂的教学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全班英语素质的提高,达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是高效学习的保障,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在实施分组教学时,课堂气氛的营造要体现在课堂前期、中期和课堂结束时。[5]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以英语谜语或者英语绕口令开课。课堂教学要营造积极友善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正确回答的予以记分。加强对学生的鼓励频率,课结束前2分钟,可以对积分落后小组进行“惩罚”,比如唱英文歌曲等。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很好地融入课堂,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英语分组教学的实施步骤
由图1可以看出,实施分组教学首先是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确定每组额定人数,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都在教师的控制范围之内,既要做到组与组之间的均衡与平等,又要使小组成员有同等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另外,在分组准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把突出学生个性作为分组的决定因素之一。比如:每个小组都要有性格外向、积极的学生作为小组的兴奋点,对整个小组起到带动作用。分组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亲疏关系,如根据宿舍的安排等,可以保证分组后所安排的工作和活动更加方便有效地实施。在进行了分组前的积极准备之后,就需要对分组教学进行具体的实施。
然后,分组教学的具体实施,可以从每节课和每学期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在每节课中,要逐步培养成绩优秀学生成为小组核心,并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自己努力和组员帮助下,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另外,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课堂教学活动,比如集体作业、英语报告等,给学生课下准备时间,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以促进各个小组的团结,使成员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在每学期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应体现个人表现与小组表现。在分组教学法具体实施后,还要对这一教学法进行必要的总结。[6]
最后,就是分组教学的总结阶段。每节课、每学期的最后,要求学生对于自己及全组的表现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断改正,更加进步。教师也应不断总结,发现课堂中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保证良好学风的持续。总结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这就成为另一个锻炼学生口语或写作能力的好机会。
总结并不意味着分组教学的结束,而是新一轮分组教学的开始,一轮分组教学经验的总结为下一轮分组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实践资料。分组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封闭的系统,在不断往复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最终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帮手,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
参考文献:
[1]徐厚道.教育学通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21-223.
[2]李新旺.心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225-226.
[3]倪华英.英语课堂中的分组教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8-59.
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快速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对接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吴淑严,2014),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深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1)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辽东学院的前身为多个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但也兼办高职(专科)教育,教学对象组成十分复杂。(乔慧,2014)在校生(尤其是理工科)的英语底子薄,个体差异大,学习兴趣不高。(吴淑严,2014)除了学生个体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和文科专业的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别也很大,比如每次的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理工科平均只能达到接近30%,而文科类的学生却能达到50%左右。这其中除了英语基础有差异外,关键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较低、投入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但是,我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却无视了这些差异,在教材选取、课程设置、学生要求上都统一要求,引起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出现了南北差异的现象(文科类设在南校区,理工科类设在北校区)。(2)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差别较大。我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统一,一直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该教材难易程度非常适合我校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对理工科类的许多学生来说,却是高山仰止。我校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在入校英语成绩就体现出了英语基础较差。而且随着教学课程的深入讲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随之,成绩越来越差。再加上“实用主义”思想——即学了这门课程是否对将来就业有用的想法,导致大学英语课程成了“鸡肋”般的存在。(3)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科研能力。自2002年辽东学院合校至今,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一直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因而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一直处在不断提高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平均授课为周16学时,所以教师们(尤其是公共英语教师)无法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方面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导致有科研任务压力却又无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状况,使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停滞不前。(乔慧,2014)虽然学校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外研社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最新的外语教学理念。然而,教师在经过短期的培训后,还是很难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其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我校是由多个专科院校合并而成,所以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这就使部分教师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不能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案
语言是一种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工具。就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而言,大学外语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为学生获取本专业或本学科的信息及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工具。(傅超波、邢亦平、黄鹢飞,2013)而作为二级本科院校,我们学生所急需的是开设各专业就业实用性的英语课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方位地深化改革,优化英语课程使之更具个性化和多样化。(1)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分类指导、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辽东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从文、理科学生的英语基础的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体系。我校现在开设的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分别是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大学英语(三)和大学英语(四),共教授4个学期,两年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就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来说,是非常单一的。应开展“3+1”教学模式:在大学第一、二、三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前三个学期是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第四学期,开设拓展课程,是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今后的就业需求,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现在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施这种模式,我校可以学习并加以借鉴。(2)针对文、理科学生的成绩差异,选取不同的大学英语教材。文、理科学生的教材可以不同步或采取分级教学,按照学生的入校考试分数,设定不同的课程等级和教学进度。教材的选取既要满足大学英语课程的需要,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和问题,却能使广大师生受益,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求。(3)根据英语课程需要,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针对“3+1”教学模式所开设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结构,尤其是语言文化类的知识。无论是为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涉及的文化类的翻译试题,还是为了学生就业后能更好地与国际友人进行沟通交流,都要求教师在讲授大学英语课程时,将翻译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另外,大学英语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教学,还要有教学理论基础——就是科研任务。首先,希望学校每年都能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的各高校进行中、长期的进修学习,不断更新教师的英语教学理念;其次,优化教师的师资队伍:即通过引进博士或学术带头人,成为学校的科研带头人,引领教师做好科研工作;最后,尽量减少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理论,并将理论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的科研方向,再反馈到教学实践当中去。
自1999年扩招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电气工程学院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巨大,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多年的教学使广大教师苦不堪言,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调查问卷、个人访谈获得的信息得知:采用分级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便于师资配备优化。分级教学为任课教师创造了充分施展个性化教学的空间:精于基础知识讲解、善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教师担任低级别的授课任务;而知识面宽、亲和力强的教师则承担高级别的授课任务。
另外,分级教学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经验借鉴: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分级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也对分级教学做了大量研究:有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对分级教学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证明分级教学势在必行。
二、级别的划分及教学模式、目标要求的制定
依据学生入学成绩及新生英语摸底测试成绩的平均值,采用两分法对学生进行了级别的划分。即:A级班(高级班)、B级班(低级班)两个级别,每个级别有若干班级组成,其班额为75-90人不等。
A级班(高级班)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主要用交际法,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扩大词汇量,力争在1-2个学期使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突破425分;培养较强的各类英语参赛能力,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
B级班(低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师以精讲为主,将精讲和泛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一般要求或较高要求。
三、分级教学的管理
与教务处联手制定了“东北电力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暂行办法”,并分别制定了大学英语A、B级分级教学管理细则,有专人负责执行。
A、B两个级别滚动式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动态教学管理可以根据学生每学期英语成绩,任课教师推荐,按照“能者上,不能者下”的原则进行调整,使少数(3%)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转到高级别班级学习,少数(3%)低于当前教学要求的学生转到低级班学习。据统计,在分级教学中实行滚动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分级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改革以往评估方式,学生的英语期末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估占30%,主要用于突出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A级班以突出听说能力培养为主,带动其它方面全面提高;B级班则以突出基础知识的夯实为主组织教学。
四、分级教学所取得的成效
分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A级班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进行了大量阅读,扩大了词汇量,基本上在1-2个学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培养了较强的各类英语参赛能力,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B级班学生通过系统的语音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一般要求或较高要求。
指导青年教师成长:项目组中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对试点班学生成绩进行对比性研究,用以指导下学期教学实践,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分级教学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教学效果,并完善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突显了大学英语课程特色,完善了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赛检验。
五、分级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总结
通过项目组全体教师对两年分级教学的经验总结,再结合针对此次试点分级教学的353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参加调查的有效问卷中,A班问卷共占184份,B班问卷生共157份, 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4个问题) 的统计结果, 对此次分级教学的经验与教训作如下总结:
1、分级教学的实施前提方面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心理因素。目前。许多高校无法在学生入学前准确掌握学生的英语水平(即使高考成绩也因命题和计分的差异而无法统一标准)。很多都采取根据本校统一命题的英语测试结果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根本没有考虑向学生宣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目的以及征求他们意见。针对这种情况,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及时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了解分级教学的意义:分级教学并不是人为给学生“分等级”,而是要使各个起点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和进步。同时向他们征求分级教学意见,以了解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接受程度。
2、级别划分与教学模式方面
按照测试总分对学生进行级别划分,显现出其不科学之处:由于班额较大,分配在同一级别的学生依然在英语各技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可利用形成性评估对学生进行修正性管理,明确培养方向,但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分级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三分法、两分法及分级+模块模式(明安云,2007)。根据两次分级教学实践、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座谈,考察其他院校分级教学实施效果,笔者发现:两分法之拔高班模式较为受学生普遍欢迎,具有创新性,值得借鉴推广。拔高班学生自信心十足,以最好的心态进行英语学习,其过级能力、其参赛能力明显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亦得到锻炼。同时,其他班的学生因以自然班形式进行教学,照顾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没有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因而保证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3、滚动制管理办法实施方面
滚动制保证了不同级别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表现出不足之处:分级教学毕竟是按不同级别进行教学且各有侧重。个别学生升到高级班之后有明显的不适之处,更为严重的是降到B班的学生多数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常常会自暴自弃,学习方面很难自持。
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与教学方法必然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只要我们不断借鉴、总结经验,优化分级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更有效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