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4: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一中数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数学课程重要性日趋凸现,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致力于根据学生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要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性主义建设。
我觉得,对初中学生来说,“自学质疑与讨论理解”这两个环节很重要,为此,我主要抓好4个要素:疑—问—议—论。
一、引导学生“质疑”的情境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课堂中,许多的问题是自然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问题由老师直接问出来,学生会觉得很突然,无从回答。也就是说学生其实更感兴趣的不是别人问自己的问题,而是自己脑子里产生的问题。所以课堂需要培植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如何让我们要问的问题从学生的脑子里自然的生长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如:在初一数学“十字相乘法”的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引疑的情境:任意找两个数,分别用它们作p,q,写出二次三项式x2+px+q,请全班同学分解因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更深入地体验十字相乘法的精髓:拆分常数项,验证一次项。而且学生出的题一定会出现类似x2+3x+3的二次三项式,通过反复的尝试,学生会自然发现十字相乘法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会产生疑问:这样的二次三项式能不能分解因式?怎样分解?倘若没有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难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老师凭空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更是难以回答,而合理的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自然生发疑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问题不应该生硬地抛给学生来解决。如果问题都是有源之水,有疑之境,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会更主动,更积极。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说到提问题,我想起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的一句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以一种探索意识,是我们所说的创造的起点。我们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授课时应努力让学生学会对所授的内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看到一道题目,我会让他们先找问题,找出问题之后,再找关键字,然后决定用什么运算方法来计算,但现在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会提问,会解题,这就需要我们去给学生创设一个提问的氛围,不仅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在平时的课上,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师生之间要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提问题,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变“不敢问”为“敢问”。学生提出问题后,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甚至挖苦讽刺:“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一定要做个倾听者,这样既能尊重学生,同时又让学生觉得他自己很棒。同时,也要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我们认为不能称其问题的问题时,也应该加以赞扬,保护他们的那颗童心。有些问题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及时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组织学生参与议论。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四、指导学生概括论述。
1 科学课堂中提问的目的
1.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1.2 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为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够着,同时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设计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难点处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应该成为提问教学中最值得推广的手段。
比如在讲解《体温的控制》一课时,为了突破难点―――体温调节的过程。笔者出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大小的幻灯片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外界为低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为高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人体是通过什么方法散热的呢?
1.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多角度的变化,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2 科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2.1 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否则,反倒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进行“力”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
2.2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兴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则学习兴趣将会降低,就会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中尽量避免向学生提问没有深度的、低效的、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等等。学生对这种问题往往会不假思索性喊叫,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而且表面上热闹,造成教师反馈失真,影响学习效果。
3 科学课堂提问要注意的细节
3.1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包括学生上课时的表情变化等。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而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反馈。
课堂提问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提问有效,应努力做到纵观全局,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时机,并要能拓展提问,延伸课堂,实现提问的最大价值。
一、问题应能能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课例:[问题]查找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问题难易度应恰当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能受益。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即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即教师应在熟悉教材,明确大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能力各不相同,那么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则取提问对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提问。
例如:提问可分为(1)判断"是什么";(2)描述"怎么样";(3)分析"为什么";(4)比较"有什么异同";(5)评价"有哪些不同见解和思考"等。其中(1)主要针对差一点的学生;(2)(3)主要针对中等水平学生;(4)(5)主要用来提问中上水平的学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都能受益。
三、问题应渗透于探究活动中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提倡课堂教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探究、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合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将问题渗透于探究活动中,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红磷和白磷放在铁皮架上,将铁皮放在热水的上方,同时将另一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铁皮架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能够燃烧。教师:为什么铁皮架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学生:因为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教师:水中的白磷所处的温度较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高得多,为什么它不能够燃烧?学生: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教师:可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经思考回答燃烧的条件。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二、风趣幽默变枯燥为生动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诙谐幽默的语言具有神奇的诱惑力,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心智、激发兴趣的作用。如: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借助图形向同学们引入这三个概念后,学生会觉得很复杂,特别是出现变式,如当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时,学生更是看得眼花缭乱。教师可以把那条截线比喻成菜刀,两条被截线比喻成两根葱,找三种角时关键要分清楚哪两条是葱,哪条是刀。然后提问“:这个内容是有点复杂,那我们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区分?”教师用红色粉笔把一对同位角描出来,问学生觉得这个图形象什么?同学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对同位角与大写字母F极为相似,再试试其他位置的同位角,都可以看成是F,只不过位置不同而已。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个个争先恐后地总结出:内错角与Z相似,同旁内角与C相似,把复杂的几何图形比喻成学生熟悉的葱、菜刀和英文字母,不但能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让学生更清晰地分辨出了这三种角,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见,数学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而且在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这样就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不自不觉地进入教师所设想的思维天地里。
三、善用口诀化解教学难点
“学贵有疑”。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形式。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提问教学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提问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他们不明白的事情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从提问入手,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但平淡无味、重复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厌烦,所以教师要设计新颖、有趣的提问。
二、提问要抓住矛盾,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是非常有难度的。巧妙的提问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抓住文章的突破口,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使他们在心理上形成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从而带着疑问自主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进一步加深。要注意的是,“障碍”的设置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应付学生。
三、采取迂回式提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就算是再好看、再好听的戏,让你天天看、天天听也有腻烦之日,何况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呢?”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讲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情节发展、写作方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必会产生厌倦心理。此时,教师采取迂回式的提问方法,则可以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种曲线式的提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中感到生动有趣,从而激发自身的探究兴趣。
当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尝试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提问技巧,真正发挥出提问的艺术性,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俊玲,王君朋.课堂提问的技巧[J].河北教育,2005(15).
关键词:有效教学 以人为本 高效课堂
有效课堂教学能使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会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教师的魅力在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教学空间中真真实实地学有所获,摆脱传统的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的束缚,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按教材而教,而是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努力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容,让课本成为学生的开心词典。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或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打球、游戏、讲故事、讲笑话等等),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备课要以本为本、以人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成功的数学课堂不是周密细致教案的展开,也不是课前预设的实际演练,而是根据课堂现实情景、学生活动状况与情绪变化动态生成的。这并不能否认课前预设的重要性,恰恰相反,课前的备课准备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围绕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习惯及情感变化状况,以灵活机智的应变策略设计教案,这样的教案是开放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高效课堂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有老师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
我却不认同,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再加上正统的教师、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我们那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5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集中注意力,一些重要的话语往往在语言的波峰或低谷时说出会更有效果。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要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我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了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
四、重视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基于某一款软件来开展教学,如“应用文档的设计”是基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统计与分析”是基于数据处理软件“Excel”,设计主题网站是基于网站制作软件“FrontPage”,多媒体作品制作是基于软件“PowerPoint”,“图片处理”是基于软件“ACDSee”和软件“Photoshop”等。由此可见,软件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软件的种类繁多,新软件层出不穷,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软件都教给学生,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如果只学会这几款软件的使用,那么面对没有学过的软件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几款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新软件时,能做到胸有成竹,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这几款软件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小结,从中发现规则,并提供情境让学生应用到操作中,从而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如“运行软件”这个操作,“Office办公系列”软件可通过进入“开始”菜单中“程序”选项找到“MicrosoftOffice”进行启动运行;音乐播放软件“千千静听”也可通过“开始”菜单中“程序”选项找到“千千静听”启动运行即可。这就可以归纳出“运行软件”的常规方法规则:程序的运行方式,都可通过“开始”菜单中的“程序”选项中找到相应的程序进行启动运行。这种例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信息技术的“求同”教学方法,本质就是从操作中提炼和归纳出规则。信息技术的操作是灵活多变的,然而,殊途同归,变的背后隐藏着不变的操作方法规则。
(二)迁移应用、自主提升
在学生掌握旧的操作方法之后,面对新知识的学习,虽然它们涉及的操作方法都是学生熟悉的,完全可以“穿新鞋,走老路”。然而,从旧知识至新问题这条“路”上,大部分学生遇到了断层。究其本质,学生缺乏的恰恰是如何把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问题中去。我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求同”引导、训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应用。如在学生已经有了几个软件的使用经验后,再学习新软件时,一些简单的操作,如运行软件、在软件中保存文件等,教师就不需要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回忆“在其他软件时是如何做的”。这样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直接告诉或演示,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学习的本质是自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利用“求同”,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感到新知识都是通过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来达到解决新问题的目的,提升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
二、求异,发散、扩展思路
(一)求异,发散、拓展思路
如果说“求同”是一把钥匙开多把锁,那么“求异”就是多把钥匙开一把锁。“求异”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创新思维以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信息技术中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在“应用文档”Word软件中学习“复制或粘贴”,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C/V,也可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或“粘贴”,也可以使用常用工具栏中的“复制”、“粘贴”工具,也可使用右击菜单中的“复制”或“粘贴”。这些例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胜枚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求异”不满足于一种操作方法达到某种效果,从而“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从各种角度去考虑,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灵活选择,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言或学生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通过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数据统计与分析”这一章节的“数据处理”的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这些不同的方法后,教师可通过语言引导、学生示范、对比学生作业等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总结每种操作方法应用的场合。如当“数据记录”比较少时要计算数据结果,可采用系统自带“计算器”简便计算出结果;当“数据记录”比较多时,可采用“函数”快速进行计算;当“数据记录”多并且计算要求复杂时,可采用自定义“公式”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分析后,学生快速总结出每种方法适用于哪种问题,在应用时能“灵活选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结合生活现象设计问题
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的、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学生才能学以致用。生活中有不少现象,平时习以为常,一旦提到课堂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例如:“雨后彩虹为什么这么美丽?”(月全食后)月儿为什么这么红?”“旋转的伞上的雨水为什么能脱离雨伞而飞出去?”“为什么拔下电源插头时,带有电火花产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热情,使他们懂得物理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乐趣和无穷奥妙,有助于学生形成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入手来探索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2.结合旧课的复习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拙劣的提问。教学中,课前教师总习惯提问旧课内容,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视野日益开阔,知识日益丰富,吸引他们的不再是课文中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因此,复习提问切忌简单化,而应设计能启发思维的、富有智能训练价值的问题。例:“重力”导入新课的提问方法提问一: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提问二:踢足球,足球离开脚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气的阻力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三: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其速度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因为小球受到了空气的阻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抽查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重力”)“提问一”是为复习以前的力学知识;“提问二”制造了悬念,引导学生注意常犯的错误——受到向前的推力,为以后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牛顿定律的理解打下基础;“提问三”启发学生直觉思维,把注意力引导到“重力”上来。三个问题前后串联,搭配得当,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讲究因人施问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目光的学生,可能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
一般密码编制理论中,称要传递的原文为“明文”,经加密后实际传递的是密码构成的“密文”,收信方则将其解密,恢复为明文使其可理解,就完成了通信任务.这其中加密和解密要用通信双方约定的方法,这一方法就称为密钥.更一般地,人们首先给定一个加密算法,不太严格地说,可把这一算法视为函数,函数的值就是密钥,而解密算法可以说是加密算法的一个反函数,使用同一个密钥(原函数的值)可将密文惟一地译成明文.
密码的关键就在于通信双方约定密钥而不被外界所知,外界对密码的破译也就指向密钥了.而且为了防止外界可能的破译,就应尽力使外人不可能积累在同一密钥下的许多密文,否则可用统计分析法等确定出密钥,世界战争史、外交史上有许多破译成功的例子.这样就经常变换密钥,重要的通信要每天一换甚至通一次信换一次.
这么频繁换的密钥怎样送给对方?如果随其他信息(用无线电或网络)易于失密,每次派专人送又不可能,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是RSA密码的长处了,它把密钥分成加密钥和解密钥.如A和B通信,A把加密钥公开送达B(可用明码电报或与上次通信同时),不怕外人知道,所以叫公开密钥,而解密钥留在自己处不送达B,B收到公开密钥后,用它加密要给A的信息,然后送回A(这也无须特别秘密),则A可用手中的解密密钥解密.
外人没有解密密钥,就无从破译密码了,那么加密钥和解密钥就没有关系了吗?当然不是,否则就无法解密了.不过这种关系正是建立在大整数因数分解困难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由公开密钥得出解密钥要进行一个充分大的整数的因数分解,你无法分解也就无法破译.
具体的编码过程是,先找出两个不同的大素数p和q,再给定一个数r(一般是用计算机产生一个随机数或至少一个伪随机数,也可每次一换),使r与数(p-1)(p-1)互素,这三个数p、q、r就是解密密钥.
再求一个数m,使(rm-1)能被(p-1)(q-1)整除.严格表述为:求m,使
rm1(mod(p-1)(q-1)).
由于r与(p-1)(q-1)互素,所以m是一定可求出来的(有数论定理保证).再求出数n=pq.m、n为加密密钥,即公开密钥.
具体的加密方法为,设明文为x,可把x视为(或变为)一个大整数,设x<n,若x≥n,则将x表示为s进位的形式(s≤n,常用s=2t形式)的数,使其每一个数位上的数都小于n,再分数位进行编码.求一个数y(0≤y<n)使
yxm(modn)(可理解为,使(y-xm)能被n整除),y就是用m、n密钥加密后的密文.
解密过程为,求
z=yr(modn)(0≤z<n),
在限定的条件(0≤y<n,0≤z<n)下有(可严格证明)
δ=x,
即得出明文.
外人要想破译密码,就必须由m、n求出数r来.
合作学习指的是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由任课老师给每组布置学习任务,每个组员有明确分工和职责,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将该方法应用到初中英语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促进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和对话,整个教学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并且师生间相互尊重。对写作中遇到的疑问,学生可立即提问,任课老师和其他同学给予解答,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推动师生互动和交流。2.培养良好写作方式。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分配相应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交流,通过相互评价和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点并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强调独立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并且不同小组相互讨论和学习借鉴。评价时也强调相互评价,在友好氛围中相互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合作、交流、积极向上的品质,对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和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