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4: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医疗卫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记者:张局长,近年来国务院把社区卫生服务列为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请问这几年来蜀山区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方面做了一些什么工作?
张局长: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行了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和医疗卫生院的改革,全面推行人员竞聘上岗,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财政保障。但是和合肥其它几个区相比,蜀山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先天不足”。2010年实行医疗机构改革时,蜀山区只有三里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家政府公办医院,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医务人员都相对薄弱,远远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当时的燃眉之急是要增设医疗机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区政府采取了三点做法:第一是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医疗机构的网点建设。比如新建的2000平米的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投入使用。第二是采取大医院延伸和企事业医院转型。比如大医院延伸如琥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延伸创办的,而企事业转型的,如合力叉车厂的医院转型后为稻香村街道医疗卫生社区服务中心,原江淮江车厂医院转型为西园新村街道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办主体是大医院和企业。第三是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在这些主办权不属于蜀山区的服务中心里,依据居民人口按照一定的比例,区政府以5.2万元/个的价格购买岗位,这样既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又让原先的公共卫生设施发挥了作用,通过这些方法,蜀山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8个,期中3家为公办性质,另5家是合作方式,充分满足了辖区居民基本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记 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哪些具体的便民服务措施?
张局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是卫生服务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等人来”转变为“上门去”,具体的便民服务措施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推行家庭医生契约服务,选择重点人群签订契约,定期上门服务为患者送医送药,建立签约病人去三甲大医院就诊的绿色通道,节约就诊时间。其二建立以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辖区内的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这些人群主要是老人、慢性病人、婴幼儿等。其三请大医院专家开展义诊和讲座,为居民讲解“基础目录药物”的药性和药理。其实“基础目录药物”都是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中经过反复遴选,对比后确定的,不仅疗效非常好,而且价格便宜。但就是由于大家不了解、不认同,所以才会去选择价格昂贵的广告药,通过专家的讲解,可以打破居民对广告药物的膜拜,有利于推进医改。
此外,社区卫生中心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慢性病干预和健康教育等为重点的综合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有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自2011年9月1日起,政府在公办卫生服务机构里购买“基础目录药物”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居民可以买到放心、廉价的药品。
1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现有医院的区别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现有医院不同,它以预防保健为主,主要是为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模式是主动服务,是上门服务。社区医生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一个医生对所管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不仅要了如指掌,还要指导社区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居民有病先找社区医生进行治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现有医院的区别:(1)公益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除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外,更多的是公共卫生。大医院主要是为了看病,社区除了看小病以外,更大的作用是搞预防、搞保健康复。(2)主动性,大医院的人员很少上门服务,社区卫生提倡主动,上门服务、搞家庭病床。(3)为全体居民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服务,大医院主要是为病人提供服务。在社区,不仅病人、亚健康人群是它的服务对象,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务对象,目的是使健康人不要变成亚健康人,使亚健康人不要变成病人,所以全体居民都是它的服务对象。(4)综合性,除了医疗以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是多位一体的服务。(5)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连续。(6)可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在居民家门口,按照规划要求步行15min就能到达,而且它的费用低,居民也能够负担得起。如果社区医生处理不了,就马上转诊大医院,一般疾病在社区治疗,大病到大医院治疗后再转回社区进行的康复治疗,双向转诊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2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医疗水平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医生学历低,对西部某省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开班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占70%、大专25%、本科5%,因此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水平信任度差,不管大病小病都习惯到大医院治疗。高水平医生都集中在大医院,但看病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2)“转诊制度”落实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应实行“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将患危重疾病的病人转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的康复病人和慢性病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实际效果看,从社区向上级医院转没什么问题,而大医院的病人转入社区,难以落实。(3)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医疗设备较落后,甚至无最基本的医疗检验设备,而大医院医疗设备先进,这也造成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4)现在大多数社区医生还只限于坐在门诊,没有真正到社区居民家中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建立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多位一体的服务。(5)社区居民支持配合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认识不足,传统的到大医院看病的观念和习惯一时不易改变。
3 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才开发机制
要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必须认真制定适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策略方针和目标。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和调整医疗卫生发展规划,把培养与提高卫生人员的素质列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和重点发展目标。制定卫生人员的开发、培养计划,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梯队,逐步建立和完善引进、招聘制度,加强培养卫生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管理、规范操作,防止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社区卫生资源需求的预测与分析(包括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供给的来源和方法);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政府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4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策略
4.1 注重人才资本的投入 开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提高卫生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可以普遍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要保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投资的连续性和动态性。(1)人力资源投资从连续性上讲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同时期投资的形式、内容、目的不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2)运用法律的手段既要约束受益方,又要保护投资方,实现社会、投资方、受益者三赢的局面。(3)加强医学教育的投资,与相关教育机构院校进行合资办学,在医学院校建立全科临床医学专业,其目的是把先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4)作为人才资本投入的补充,引进人才是发展的长远战略。
4.2 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生存离不开良好的人才环境,为稳定现有的卫生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建立多种多样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4.2.1 加强合作培养 当地政府与医学院校合作,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对有志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青年人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高考落榜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录取,学习结业后回到当地。(2)单独组织考试,组织到医学院校进行系统学习。(3)在当地举行培训班进行系统医学理论的培训,聘请医学院校教授、专家和有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授课。
4.2.2 建立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轮回培训模式 大型综合医院定期和不定期的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派遣医疗服务队,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巡回医疗,一是发现病情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是可以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传授新的医疗知识。同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定期到大型综合医院进修,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工作能力和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增强卫生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理念。
4.2.3 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专家定期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帮带老专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这样既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专长和余热,又可以帮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跟随专家学习医疗知识和增加医疗卫生工作经验,同时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4.2.4 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医学院校在建立全科医生专业的基础上,要进行该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水平。
4.3 加快人才结构调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自身发展进行人才结构调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首先,要加强现有人才的专业升级培训,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对那些不适应的人员则鼓励他们退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或提供优惠条件支持他们更新专业或继续深造,以便早日转移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其次,调整目标瞄向国际化,并力求达到高起点和高效益,一方面根据社区卫生事业实际情况巩固现有的技术,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好的效益;另一方面,加快基层卫生人才的布局和知识结构的的更新,提升卫生人才专业知识水平。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形成适当的人才梯队结构,以保证社区卫生事业顺利的蓬勃发展。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居民对生活的质量追求变得越来越高。预防疾病与保障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不仅局限于临床救治疾病。然而社区90%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病症的晚期治疗时期,并且重治疗与轻预防。大医院技术效率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社区小医院资源却大量地闲置,结构失衡造成的不足和浪费并在,宏观的医疗卫生保健体制亟须改革。
二、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现状的分析
(一)社区卫生保健系统的资源结构的分析
资源结构包括卫生人力、资源设备和社区卫生费用。广州市小城镇社区卫生人力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整体而言设备资源不齐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得财政收入仅占财政对卫生投入的3.8%,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仅占对城市医院投入的6.7%,显然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相对于城市医疗服务系统还非常弱势。
(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筹资机制的分析
根据各区的经济水平状况,各社区采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从多渠道采取措施,进行多方位的卫生保健服务的筹资,主要途径有:政府筹资、企业筹资、社区筹资、消费者付费。
(三)社区卫生保健系统供给结构的分析
1.基本的医疗服务功能。据统计广州市有约82.5%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的服务。中医药服务内容主要有中成药、推拿、针灸、拔火罐、刮痧、敷贴、熏洗与穴位注射等。在以上的8种项目中,可以包括4种或者4种以上的项目的社区卫生保健中心就表明开展了相关的中医药服务。约有70.0%的社区卫生保健中心开展了向上转诊的工作,约有46.0%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向下转诊的工作。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上转率低于70.0%,而下转率在50.0%以下。
2.康复服务功能。在扶梯、牵引器、划船器、肢体康复器和助力平衡木等中具备训练用的1种或者1种以上的设施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就表明设有康复设备。约有56.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与其他的服务项目比较而言,康复项目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数量极少。
3.健康教育服务功能。广州市开展的范围最广泛的有关健康教育的形式为设立健康的宣传栏,大约有99.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该项服务,再次约有98.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相关的健康咨询的活动,约有71.0%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播放健康录像。
4.防保服务功能。广州市约有87.3%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相关的孕产妇系统的管理;约有84.8%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有关儿童的保健系统的管理;大约85.9%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有相关的计划免疫的工作;约有89.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与社区居民签订有关的保健合同,签订保健合同的比率明显低于建立档案的比率。
三、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概念模型分析
所谓的概念模型是指在结构或者在行为方面与所研究的系统具有相似性的,是对真实的或者是想象的系统的反映,在本质上应当与原有系统保持相似性,是简单性和相似性的统一,能为观察事实提供较为全面的解释。一般概念模型是在对结构信息和行为方面对现实系统形式上的描述,须与现实相符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政府行为特征。政府通过实施相关的社区卫生的政策或是作为投资者进入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领域,来进行调控系统的资源的总量、结构和功能,从而使系统的目标与制度的设计及社会的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实现了对城市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宏观上的管理。影响政府因素有: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社区人群的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城市的建设规划等等。
(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人群行为的特征。社区人群行为的特征表现为社区人群到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就医或是享受社区医生上门的服务。其影响因素包括:人群的健康水平、人群就医的能力、社区卫生机构技术的水平、居民对疾病认知的程度、就医的非货币成本、社区卫生费用、社区卫生机构的非技术服务质量、医疗保障程度等等。
(三)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机构行为的特征。社区机构行为的特征可用投入产出的机制来描述。从起步到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公有制一直居于主体的地位,并且由于它兼有公共卫生网底的功能而并不仅是医疗机构,其资本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最大利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仍是由一个需要强力的政策来推动发展的系统,所以在分析时需把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看作公有制机构。
四、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概念模型的确定
寻找或者是设计较为优化的宏观的系统结构是系统模拟主要的目的,寻求系统中的功能、行为与系统的总目标相契合,由此在探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结构的同时,要同时注意对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判别。在1973年有stafield首次提出的评价各种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的结构、过程和结果等的工作模式是对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成就和工作程度的相关评价。
本研究建模并不是对现实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进行完全地复制,而是有重点地、有主次地,简单却有所提升现实的系统反映,并根据需求来进行系统粗细、系统规模的相关控制。所以,本系统是基于建模的目的来进行有所选择的及有所简略的并能反映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总体情况的相关指标;从系统建模所需要的数据方面来考虑,要排除掉些非主要的、数据资料不具有完整性的相关指标,以此作为基础,来确定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建模研究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
根据广州市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界定与主体的分析,并结合系统本身动态性和复杂性,本论文从系统构成的主体入手来建立概念模型,这涵盖了广州市社区的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内部的定性关系。可用来定性地分析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系统有直观的了解。
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系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在政府监督指导和法律法规的许可的范围向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实现人群就诊、社区卫生资源和资金流动是它的存在基础。居民的卫生需求包括医疗、保健、康复、预防、计划生育与健康教育等等六类,在政府与医保机构等政策的导向下选择所需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以提高自身健康的水平。政府可通过政策规制与财政投入这两方面影响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供方与需方,它主要关注人群健康水平整体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卫生服务公平性,并以此来调整政府的行为,改革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医疗保健机构包括商业保险机构和社会保险机构,通过决定的覆盖人群、服务项目、机构等三方面修正自身行为,进而来影响机构筹资的能力及人群就医途径与支付能力(图1)。
五、结论
概念模型确定系统的主体为人群、社区卫生保健机构、政府与医疗保障机构等,以上主体间相互关联并影响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存在和发展。但由于方便建模研究,进行部分的简化与假定,在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中部分做了抽象的处理,使研究过程出现一定的不足。以后将会针对以上问题来改进,加强数据的采集、卫生服务理论的研究与复杂科学建模方法的学习等,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的系统。
【参考文献】
[1]吕维,何晔.浅析社区综合公共保健体系的建立[J].经营管理者,2011(10).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正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以医院为重点,现已转变为正以城乡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也就是医疗卫生保健的服务需求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趋势,医学专业的教育应从原来的学校、医院逐步向社区扩展,如何有效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为未来基础医疗服务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中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教学上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意义
关于职业中学医疗护理技术人才教育的目的是“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好的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根据职业教育目的观,非常明确地指出职业教育是要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调的是培养具体应用能力、创新技术能力,而并非具有“后劲”的“知识理论型”人才,这样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既确保了人才的多样化,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更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向社区、面向基层,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在职业医学教育中贯彻落实。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要达到职业医学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适应目前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遵循“面向市场,发展短线,按需设置”的原则,系统地调整专业设置,以此来满足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需求。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需要逐步突破原有的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适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教学体系,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老师讲解的知识要为学生能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服务,传授的理念要为解除患者的病痛服务,传达的态度要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服务。职业医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的优势,在社区里进行教学,让学生进入未来实战的场所,感受实实在在具体面临的问题,使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提升各个方面的专业能力。
三、目标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现在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而目标教学法则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所谓目标教学,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通常运用模拟情景设置、独立展示操作演示、团队协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习检测评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借助这些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教与学的互动性,因此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判断分析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理解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会大幅提升。目标教学正视并承认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擅长、专注的领域有所发挥。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培养医疗人才方向的转变,原来单调的应试教育明显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另外,从学习能力来说,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缺,总体上相对来说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稍弱一些,原来所接受应试教育的纯理论教学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并不适用,并没有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目标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目标教学也已作为新的现代教学的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观念,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每个学生来说,既要引导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引导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劳动”,即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护理人才。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健康;社区卫生服务
在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将资源配置到满足公平性要求的配置方向是政策制定者所关心的焦点问题,而围绕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流程与规范性要求,现有社区在处置其卫生资源的配置时多是从公平和高效率等视角考察资源的配置合理性。相较而言,卫生管理的研究者在设计卫生资源的过程中对空间信息使用不足,这使得在平均水平上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在人群中的可及性和可达性等现况,这也呼唤有其他的分析技术可以为决策提供循证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分析资源或疾病在空间分布的可借用工具,其能够有助于提升社区卫生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GIS的结构与功能
自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诞生之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越来越密集的服务于人群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城市规划、市政发展、基础建设以及一些社会公共事业,如体育业等。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其在计算机技术的助力之下,已经具备了多项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征与优势推动着相关社会事业的发展。
1.1GIS的结构
从GIS的组成结构可发现,GIS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相互支撑的部分: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空间数据库及具有数据操作、分析功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制图输出工具及其他输出设备。在其特色与优势上,GIS由于能够将空间信息与社会属性的数据实施结合分析,从而使图和数据库达到有效的利用,进而形成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它能够通过空间信息的查询和分析,迅速及时的对地理分布信息等数据库实施更新和管理,因此在多个与地理空间领域相关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2GIS的功能
从技术特点看,其具有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操作与处理、制图显示以及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操作与处理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类似的一类型功能,而在基本功能上与其他数据库相类似外,其特点之一在于其处理的数据类型为空间数据,这使其能够以形象化方式进行坐标、投影、空间数据的转化,实施数据的提取和叠加等等。GIS的制图显示功能依托于GIS地理环境仿真系统,可协助用户通过数据库的信息和素材摘取为用户提供各类地理要素和相应的地理信息细节,使之能够形成可视化的仿真图。空间查询与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双向查询,其可桥接不同的数据类型。而通过应用分析模型,其还可借助于统计分析、缓冲分析、叠加分析、网格分析和决策分析等具体方法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1]。
2.GIS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正是由于GIS具有上述的结构与功能,因此其在多个学科领域内都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其中包括在健康相关研究领域。从目前观察,其研究主要在以下方向得到推展:
2.1GIS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GIS系统可以以图示化方式对疾病的分布与传播途径等实施动态实时监控,因此其在健康领域的研究中于流行病学相关领域内得到普遍应用。在应用该技术进行研究时,研究者既可以观察传染病在不同时空的相关发展变化情况,也可以对发病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实施监控。在传染病方面,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结核、疟疾、血吸虫病、霍乱以及艾滋病等流行程度较高的疾病,研究者通过在空间上对这些传染病的分布水平实施实测,并以动态化方式进行演进图示,从而探索了这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模式与途径,为疾病的防控与干预提供了有益信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上研究者主要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分布情况实施描述,如有研究者通过GIS技术以图示化方式描绘出癌症在全国水平的地理分布和区域性集中趋势,也有研究者针对某局部区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发病情况描述。这些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分布描述为政策制定者的干预提供了重点与方向。2)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实施分析,如研究者以GIS分析了地理环境等因素与食管癌等肿瘤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将食管癌与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以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等相关因素相互联系,这对拓展对疾病的影响因素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疾病患病的相关性外,也有研究者将一些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地理分布特征与慢性病分布的情况相连接进行分析,这使研究者可以通过GIS将非地理因素与慢性病患病风险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其具有可视化特点,研究者在分析了疾病的空间流行病学后,还将GIS作为慢性病监测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平台的建设,使GIS的相关功能能为疾病预防干预实践所用[2]。
2.2GIS在环境卫生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我国的自然环境条件承受着会越来越大的压力,而环境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健康水平。由于环境变迁可以通过GIS进行动态实测,有不少研究者也在分析环境卫生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时,采用了GIS的相关研究方法,从而为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方向。从环境流行病学视角切入可见,现有研究者在研究推进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包括:1)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如有不少的研究者借助于GIS平台研究与分析了大气污染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将分析的视角聚焦于孕妇及新生儿,分析大气污染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等;2)分析环境因素对地方病的影响,地方病尽管已经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但其仍然在部分地方肆虐,而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因素与地方病的流行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有研究者针对区域性流行程度较高的地方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以GIS实施空间分布分析,这为地方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信息。
3.GIS应用于社区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着力点
GIS不仅可以帮助流行病学专家定位健康问题,还可以协助卫生管理者改善管理实践,也可以优化管理的实效性。经过文献梳理与思考,可以发现研究者在该方向上收获颇多。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的主要依托机构,在强基层的医改导向下,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各环节能够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服务质量感知,从而为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落地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对现有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形态产生影响。基于现有研究者在卫生管理研究中使用GIS的相关启示,可以为GIS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指引如下方向:
3.1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强化社区服务能力
卫生资源的配置布局事关到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分配的可达性与便捷性,而这又与地理空间有关,这为GIS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接口。社区卫生机构能够为社区人群提供具有较强地理可及性的“六位一体”卫生服务,而这又与其本身的资源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在资源布局中引入GIS实施可及性分析,可为政策决策者明确社区居民是否能够获取及时恰当的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从而为其制定相关资源的调配方案,引导患者就医等卫生决策的科学化服务。这种对社区卫生资源的配置进行空间布局考量的研究作为典型的空间分析问题可以借助于GIS分析工具完成。有研究者调用GIS工具基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地理分布探索了服务半径问题,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半径问题提供了一个推进的范本[3],而有研究者也借助于GIS和病案资料分析了病源的区域,这为资源的布局也提供了新的动态信息。
3.2优化档案管理工具,强化管理信息化水平
社区医疗服务面向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这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维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准备。在非信息化条件下,人群的健康档案主要为纸质档案,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手段日渐科学化,信息化成为重要的档案管理方式。GIS可以内嵌于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图示与定位为社区医疗机构动态化监测服务区域内的居民健康状况提供工具。由于该系统不仅可以储备与调用空间数据,还可以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因此在监测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为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结合GIS和信息系统化工具搭建而成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以整合各类型的信息资源,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各类型信息资源的综合,并以此指导其他卫生资源的下沉,进而实现信息化与各种类型社区服务资源的协同性。
3.3优化服务提供方式,强化社区服务实效性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着眼于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而基于GIS平台的服务设计可为服务提供方式的优化奠定基础。健康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健康管理为例,将GIS嵌入社区卫生服务流程中可为服务提供者、被服务者等不同主体均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感知。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以图示化方式对健康相关事件进行描述可以帮助全科医生全面了解与动态监测社区疾病高危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变化情况,这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化的调动相关的社区资源实施居民健康管理。对于服务的接受者而言,通过GIS的嵌入功能,能够在自我监测过程中调动参与积极性,从而从需方角度主动参与到资源的配置规划、健康教育等活动中,进而优化健康管理的环节与实效。
GIS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该类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广谱性,而在健康相关领域中该工具的应用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这为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使用该工具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指引,因此研究者认为,以该工具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可以为社区卫生管理的精细化提供重要的保障,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应当成为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供应的重要着力点。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2.川北医学院)
(通讯作者:柯雄)
本文章由川北医学院重点课题资助,课题编号CBY12-B-ZD02。
参考文献:
如何帮助人们预防疾病,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环境?对此,传统的基层卫生服务显得较差,并且也不关心。而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健康教育等途径,倡导社区居民主动地改善生活环境、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在实践中收效显著。
(2)以满足基本健康需求为目的: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偏重治病救人,而社区健康服务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兼顾多样化需求。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是指能够在社区层次解决的健康问题,如动员居民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管理诊断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医疗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可根据居民的需求,积极提供多样化的卫生服务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服务,如老年患者的家庭看护、生活照料等。
(3)以人群、家庭、社区为服务对象:与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就诊的个体患者为服务对象,而社区健康服务以人群、家庭、社区为服务对象,不管是病人,还是健康人都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并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作为服务重点。同时也重视对个体健康的卫生干预和指导。
(4)以主动、综合、连续为服务方式:与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相比,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动服务:传统的基层卫生服务只在医院等待患者,为前来就医者提供医疗服务,属于被动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除在卫生服务场所为就医者提供卫生服务之外,还深入社区、深入家庭,把健康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属于主动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58-02
引言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老百姓就医的首选模式。如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必要的医疗设备是机构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现代医疗服务质量不但取决于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思维判断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完善的实验手段和先进的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目庞大,如何让医疗设备在医疗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抓好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关键。本文以铁科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对社区医疗设备使用的效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探索医疗设备的成本运行规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1。同时对医疗设备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1 资料来源
主要收集了铁科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12年全年中小型医疗设备的运行和利用的相关资料。医疗设备包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台、心电图机1台、口腔综合治疗仪1台、放射用X光机1台、理疗用微波治疗仪3台。
2 研究方法
2.1 医疗设备的总成本的组成
总成本由设备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构成,其中运行成本包括劳务费、材料费、维修费、固定资产折旧及利息等。成本核算是在回顾性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其核算方法如下:首先现场收集有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和放射用X光机、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投资配置方面的资料及年运行成本。将收集的成本资料按成本构成进行归集核算,根据上述医疗设备的年运行成本、年服务量计算出上述医疗设备的单位服务成本,可变成本主要是所用的消耗材料费用。
2.2 医疗设备经济学评价指标
一般经济学上对成本的评价指标包括:成本的回收率、投资回收期『2、保本服务量等等,下面我们以这三个指标作为设备投资效益的评价指标,各指标的含义如下:
设备的成本回收率(%)=(设备次均费用/次均成本)×100%
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年)=设备初始投资/(设备年净收益+设备年折旧费)
设备年保本服务量=设备固定成本/(次均收费-单位变动成本)
注:次均费用=年收入/年服务量;次均成本=年成本/年服务量
3 结果
以该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年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放射用X光机和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使用情况做中小型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
3.1 设备的成本估算及成本结构分析
中小型医疗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放射用X光机和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年总成本估计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通常这几种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大约在8-10年,在这里,我们统一按照10年进行折旧计算,且末期设备的净残值为0。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在开始投入到2-3年内是保修期,基本不存在设备维修费用,而在之后的设备维修费用逐年增加,目前的做法是每年支付购置费的1%-3%给厂家作为维修保养费,由厂家负责设备全部包括零配件的维修,因此将维修成本分担于每一年上,该机构每年都维修费用取购置费的1%。
3.3 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
在投资效益分析中,成本回收率大于1,说明该设备的运行是获利的,对于成本回收率小于1的设备,即当前每年的支出要大于收益,是非获利的『3。
3.4 设备的盈亏平衡分析
根据各科室2012年的服务量和有关的成本资料,利用经济学的盈亏平衡分析法(年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来进行相关的统计。其中,该社区的各医疗设备购入成本分别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0万元,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16万元,心电图机1.2万元,口腔综合治疗仪16万元,放射用X光机17万元,理疗用微波治疗仪3万。各医疗设备的年服务量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425项次,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000人,心电图机46人次,口腔综合治疗仪4320人次,放射用X光机960人次,理疗用微波治疗仪600人次。从表7中可以看出,中小型设备的投入是获利的,只有该型号的心电图仪的投入是亏损的。但是从社区的功能和需求上来看,这些设备又是必须的,那么这就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服务功能,同时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 讨论与建议
提高医疗设备的效益是医疗设备投资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在过去几年中,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投入整体增幅明显『4。而且在医改进程中,政府将继续加大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实用性,装备的名目、档次、性能要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要与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相适应『5。
4.1 本文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成本核算的结果显示,在年总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成本各约占一部分,这说明成本管理不仅应在设备投入使用后进行,在设备安装时就应有控制成本的意识,在不影响服务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通过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成本,同时还要降低运行成本,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加强仪器维修保养,延长仪器的使用年限。固定成本中劳务费所占比例较大,如果要降低固定成本就要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与其他科室资源共享增加工作量,这样即会使固定成本对平均成本的影响降低。
4.2 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科学建设,机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引进适合社区人群80%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疑难重症的筛选和院前急诊急救的设备,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转院转诊率;杜绝引进价值高、服务量少的大型医疗设备,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使得成本不能回收,且收费较高。拥有大型设备的医院与大多数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形成了对口支援,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实现双向转诊,网上预约检查,结果互认,这样不仅提高了双方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减少了中间转院时的二次重复检查费用,避免病人的来回奔波,减轻病人的负担,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
4.3 提高社区基层医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诊疗水平,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鼓励专家下社区,进行对口支援,培训带教,支援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的技能,从而提高整个机构的设备利用率,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4 对于院前急诊急救所必须的设备如心电图、除颤机等小型设备,虽然不一定有很高的利润率,也不一定能完全收回成本,但它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政府投入给予配备是必要的。另外在采购时选择功能明确,成本较低、适合社区使用的型号即可。
参考文献:
[1] 曹丽琴 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5):56-57.
[2] 凌静 某院近3年引进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 《医疗卫生装备》 2011,32(10):44-4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疗;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时间不长。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保季,段成惠. 全科医疗服务与中国国情[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1996,(03) .
[2] 王健. 全科医疗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11) .
[3] 李耘,马昱,施寿康,杨秉辉. 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全科医疗的探讨[J]. 中国卫生资源, 1998,(02) .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65-02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文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环节”。也是促进卫生服务公平性,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有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潍坊作为全国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单位之一,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余家。主要由政府举办、厂矿企业医院转型、私人诊所转型而来。在落实公共卫生任务和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加之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特殊性,社区卫生工作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风险。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健康损失,或者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失去信任,忠诚度降低或依从性降低的风险。如何降低这些风险是社区卫生工作是否顺利推行的关键。
1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的特殊性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卫妇社发[2006]239号)(以下简称:办法)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主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这部分人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对医疗需求存在着很大差异。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社区卫生医疗风险的特殊性。
为规避医疗风险,在《办法》中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开展高风险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某些高技术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群众就医方向的选择,即“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但作为最底层的卫生服务机构,其医疗风险也具有其独特性。
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的特殊性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还处于基础阶段。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私人诊所转型而来,医务人员一般在4~5人左右,未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受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技术水平、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的限制,这使得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而这些机构的设备简单、工作环境较差,也存在很大风险。再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于大医院,一般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力量差,风险发生后没有能力去抵御风险。
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的特殊性 医疗服务行业,既是一种高技术行业,又是一种高风险行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提供很多特殊的服务项目,如:家庭服务、上门服务等。这些服务本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更容易发生医疗风险。在《办法》中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社区现场应急救护”,而上门服务产生的医疗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医疗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以参照,容易发生纠纷。当居民发生疾病时,首先被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救治。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急救培训,往往不能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地现场救治,因而造成医疗纠纷。
1.3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服务居民多在2万~3万人之间,主要是当地长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人员,服务重点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等,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服务人数众多、复杂、多样化,也使风险增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都更加重视,患者在疾病的早期一般都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对治疗效果期望很高,由于受到医疗水平的影响,很难达到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另外,个别患者及家属在利益驱使下,为获得不正当利益或免除医疗费而无理取闹等导致了医疗风险的发生。
1.4居民法律观念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各类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是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某些风险的发生。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和意识的缺乏,也造成了纠纷的产生。
1.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特殊性 虽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仍不健全,而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也未达到规范化管理,这种服务流程上的漏洞,制度上的不健全,导致了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而社区卫生服务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相应的制度法规可以借鉴参考,更不能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也导致了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
1.6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医学本身就有许多未知领域,还有许多疾病尚未攻克,再者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给诊疗带来了难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就不同于大医院,技术力量薄弱,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2 社区医疗服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2.1增加医务人员数量,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按照中央编办等四部门确定的标准“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医护比例按1:1配备”,而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达不到上述比例,增加人员数量势在必行。医疗技术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通过山东省“卫生强基工程”的机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要认真向上级医院专家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派遣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也要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进行考核,形成考核制度化、经常化。对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及时通报风险信息,组织典型案例分析及讨论,增加员工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员素质,才能有效地减少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
2.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现在很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患沟通欠缺造成的。而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听取患者的讲述,与患者共同商讨检查治疗方案,并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效地避免医患之间矛盾的发生,减少社区医疗风险的存在。
据统计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看病难”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看病难”问题也已成为当今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前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的有效载体。自20__年受降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以来,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新建和改建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其中受降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定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鹿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定为杭州市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鹿山、胥口、春建、环山等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设施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已覆盖128个行政村,服务人口13万余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解决群众“看病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离上级要求还很远,社区卫生工作刚刚起步,卫生服务点的延伸、责任医师的下村制度、全科医师的培养等等还没有完全到位,农村的医疗条件与水平离城市的水平相差太大,特别是与广大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我们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工作目标
按照杭州市政府对我市下达的公共卫生目标管理任务指标要求,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标是:到20__年底,全市80建制乡镇、街道要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到20__年,全市建制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要达到100,其中,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达到20,杭州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达到50,其余30要达到___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结合各乡镇、街道的实际情况,常安、常绿、万市、大源、洞桥等5个乡镇年内要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其余乡镇原则上要在20__年底前完成,确保20__年全市建制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1、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改制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设置1家,人口较多、区域较大的乡镇、街道可设立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通过对现有村卫生室整合、非建制乡镇(街道)卫生院改建而成,也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按每20__—4000人设置1家,城区按每5000—10000人设置1家,交通不便的山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增设。原则上要实现半小时卫生服务圈的目标,确保老百姓能够在步行30分钟内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要按照《___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建设。各乡镇(街道)要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委员会,协调乡镇(街道)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等问题。村委会(社区)要积极支持并协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立、运作给予帮助。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要大力推进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全科医生要切实转变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变单一坐诊服务模式为主动上门服务与坐诊服务相结合模式,要做到一名责任医生联系一片农户,定期下村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随访和健康宣教服务。确保每个农户家庭实行“四有”:有一个责任医生,有一份家庭健康档案,有一张就医卡(合作医疗卡,弱势家庭还要有一张惠民就医卡),有一本健康教育手册。
3、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根据省财政厅、卫生厅的有关要求,我市正在研究制订具体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办法和年度实施计划,按照分级负责管理的要求,将任务层层分解,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将责任落实至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与医疗机构,各乡镇、街道也要将责任落实到相关行政村和责任单位。同时,市政府将对各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拨付的依据。市卫生局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业管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对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清退,保证服务质量。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社会民主监
督制度,加大对“游医”的治理和整顿力度,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4、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市卫生局要切实加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市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继续深化“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提高农村卫技人员素质,努力做到派出一名医师、带好一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扩大支援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鼓励市级医院退休医护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特别是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三)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措施
一是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市卫生局要针对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推进,尽快研究制订《___市开展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新登、场口、万市、洞桥、灵桥等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尽快制订出台各自的社区卫生服务创建计划,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二是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口数量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以及单列项目情况来确定补助定额,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核定补助,具体按《关于明确___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奖励标准及资金管理要求的通知》(富政办〔20__〕43号)执行。市财政局要按上级文件精神在预算中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卫生局要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各乡镇、街道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服务用房。
三是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要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保险的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核定原则上要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进相结合。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二、全面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
农民健康体检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工作,是破解“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这是政府拿钱,医院贴钱为群众办的一件好事,也是合作医疗制度中承诺的一件实事。今年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我们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卫生部门和乡镇、街道、行政村要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把这件关乎群众身体健康的实事做实、好事办好。
(一)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任务
根据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每人每年10元标准设立专项资金,参保农民可享受每两年一次的免费常规体检。今年,杭州市政府对我市下达的公共卫生目标管理工作任务是完成50参保农民的健康体检任务。去年,我市参保农民共有48万余人,也就是说,今年我市需要完成24万参保农民的健康体检工作任务。结合我市实际,今年各乡镇、街道必须要完成的体检工作任务是:中小学生、7岁以下儿童和50成年参保农民的健康体检工作,原则上今年的体检工作任务要在11月15日前完成。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此,市政府已专门制订下发了《___市农民健康体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并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负责对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街道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领导,确保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部署。
(二)规范农民健康体检操作
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是近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各乡镇、街道和市卫生、教育等部门必须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紧落实。一是要把好体检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关。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体检定点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以方便农民为前提,以选择本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为原则(包括改制的非建制乡镇、街道卫生院),确定体检定点单位,并报市卫生局审核。二是要把好体检医务人员的技术关。市卫生局要组织各体检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市级医院要抽调精干力量下基层,参与和帮助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工作。三是要把好体检工作的组织关。农民健康体检采取“体检券”的方式运作,各乡镇、街道要在8月底前按照实际参保人数,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领取“体检券”并组织下发,确保“体检券”发放到位,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各乡镇、街道的指导,规范“体检券”的管理,制定农民健康体检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体检,确保体检率达到50以上。四是要把好体检工作质量关。市卫生局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体检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立专门的体检质量考核验收班子,加强体检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对体检质量把关不严,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定点机构,要坚决取消其定点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