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22:39: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信息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不对称原理是指不同经济主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都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在经济社会中是影响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时间一样成为一种企业成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本质上是对物流信息、资金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信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高效利用信息就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物质、能量、时间。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方面:第一是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的自动化;第二是信息传递、各部门协同工作及工作系统应用自动化;生产、流通或服务信息化及商务活动网络化;第三是信息管理化,包括人、财、物、供、产、销等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将信息融入企业研究、设计、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企业,共分为三个阶段:
1.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办公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在此阶段,企业引入一定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建立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设施,实现生产过程、企业办公、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2.管理信息化。它是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和集成化管理,使企业内不同部门的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递。软件功能模块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集成本的控制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有的企业应用ERP来整合企业各环节的信息传递,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3.电子商务。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积极参与整个供应链的合作,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源,利用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最大的增殖。
在信息技术创新,市场变化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企业只有不断变革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有企业组织扁平化、虚拟经营,企业电子商务网络经济。
三、组织管理信息化——扁平网络企业组织
传统企业层级复杂,管理人员多,在信息社会造成企业效率低下,信息沟通滞后、失真。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后,使企业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向森林式,扩大了最高决策层的管理幅度,减少了层级过多决策信息传递失真。实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首先是信息技术的采用,企业内部网对每个层级是平等的。其次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因为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创造精神,才能做到有效的信息沟通;反之,企业员工的独立工作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扁平化得以实现其初衷。总之,技术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网络企业组织按照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
1.企业内部网络,是企业内部建立的网络系统,可以把人、财、物所属各个部门联系起来,使人财物信息流能够快速流动。企业内部不分等级、围绕客户需要,同心协力,争取利润最大化。内部网络系统的决策层,其实不仅是决策的功能,主要是协调、管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事实上,内部网络的利用频率是极其频繁的。企业员工利用内部网可以实现远程办公,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在远程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将信息更及时,更准确的传递到决策层数据库。
2.供应链网络,是围绕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宣传等经济实体连接的络网,网中的中心节点应该是拥有稀缺资源的经济实体,比如掌握关键专利或品牌的企业,有能力整合其他节点,带动整个网络。发达国家的某些大企业,就是掌握关键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生产部件或产品。我国的一些汽车业,其实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汽车业生产链条中的一环,最大的受益者是拥有该品牌的原创企业。
3.专业化网络,是指专门从事市场信息搜集、整理的企业之间组成的网络,为生产、消费架起桥梁,是一种为网络而网络的企业群。比如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商业中介服务公司等。
四、经营管理信息化——虚拟企业的出现
企业经济组织一般包括人、财、物三种要素,人指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员工,财是指维持企业运转所须的资金,物是指企业生产所须的物资、能源。管理信息,是反映上述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状态与运行的各种信息流。
传统企业管理一般针对人、财、物本身进行管理,而企业信息管理则是综合反映人、财、物相互结合状态的系统。
企业信息管理排除了物质能量因素,单纯对人、财、物信息数量关系进行加工、处理、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高科技企业信息管理更为科学,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逐渐演化成虚拟企业形式。虚拟企业是指: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依靠信息技术,将拥有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虚拟企业逐渐受到重视而被广泛应用。
“虚拟”,一是因为它有信息技术支撑其各项功能,全部或部分排除物质实体的操作;二是因为企业内没有执行采购、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的组织,企业仅保留关键的功能实体,其他功能在有限的资源下,无法兼顾达到足以竞争的要求,因此将之虚拟,以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进而创造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而借助力量的对象可能是供应商,可能是竞争对手或客户。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虚拟企业的精神在于突破企业有形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其目的是在竞争中最大效率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
虚拟企业有三种形式。最初的虚拟企业属于外包加工的形式,中心专攻附加值高的设计及行销,生产则由低人工成本的新兴国家代为进行。在国外,如生产运动鞋的厂商耐克和锐步,一个工厂也没有,而是集中公司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行销,只从事营销研究与开发活动,生产则委托由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代为加工生产。因此,企业可以很快地反馈市场上的变化,使企业专注于设计、行销网的规划,创造企业高弹性的竞争优势。
第二种虚拟企业的形式是共生,如银行业并不擅长信息管理,但银行信息需要保密,不想外包,又不愿意独自负担培养专业人员的成本,于是可由几家银行成立专门处理电脑信息的部门或公司,主要负责这几家银行的信息业务。由于合并后的信息业务足以达到规模业务,就可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第三种虚拟的形式是“策略联盟”,即几家公司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而彼此的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分割,为了彼此的利益,而进行策略联盟,交换彼此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如世界知名的康柏的软、硬件公司,与微软结成技术策略联盟,再加上康柏电脑的大部分零件均采用处包,本身仅掌握快速的研究能力及行销网络,如此轻巧的高弹性组织,配合低价策略,成为全球个人电脑第一品牌。
第四种虚拟经营的形式是虚拟销售网络,即公司总部对下属销售网络解放“产权”关系,使其成为独立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
从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虚拟企业的管理原则:企业必须拥有关键性的资料,如专利权、行销通路或研究能力,将资源集中在附加价值的功能上,而附加价值低的功能将之虚拟化,并且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须注意质量成本及周期等其他能力的平衡。而这一切的运作必须依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超级秘书网
五、经营模式变革趋势——网络营销
企业的经营模式将从以批量为核心的“产品中心”模式,逐渐转为以“客户关系”为主的营销策略,企业关注的焦点也从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上。在信息社会,传统的先批量生产再靠庞大销售队伍推销产品的旧思路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设计个性化产品,以提供多样化和更具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将顾客变为合伙人,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产品营销也由此演变为“一对一”销售,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将成为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销售与采购可以通过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络营销或原材料采购。网上产品社区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逐步建立,电子商务的充分普及影响着企业管理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组织结构上变得扁平化,人员安排打破了时空限制;更重要的是企业决策将面对的是全球性的采购和销售战略问题。电子商务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商务决策智能化系统,该系统将彻底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使现代化企业成为以全球化为战略决策,以客户为主导、用信息作载体、低库存甚至零库存、高产出、高效益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0%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的投资不足,落后发达国家10%左右。信息化的投入不够,产出自然也是有限的,哪怕是上千万的ERP软件,实施的成功率也只有15%左右,很多企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却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只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让企业更加怀疑ERP软件和信息化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不足,选购的软件适用性
不高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并且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产品的选用以及后期管理都不够专业、系统。选购时未能深刻分析企业需求,做好选购规划,往往盲目购买国外的信息软件,后期维护却必须按企业和行业的具体特点补充开发、打补丁甚至推到从来。想要真正做好企业的信息化,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再结合企业现有系统技术特点,选用甚至定制合适的信息化产品。
(三)企业信息化定位不够合理
在我国众多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关注信息化产品与技术,缺少了企业管理体制和构架的改革。如果没有在管理方式上产生实质的变革,那么企业不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也就无法提升企业效益。信息化建设要真正从改革企业体制入手,不但企业作业层要改变,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更应致力于工作方式的转变。
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绝非一蹴而就,下面针对我国制造行业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管理层和基层相互配合、互动企业高层领导
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企业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广泛的责权利调整,涉及的部门遍布整个企业,如果没有高层的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基层的配合和支持,那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层应该足够重视,中层足够支持,基层足够配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注重软硬两方面的建设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要兼顾信息技术资源、各种系统软件、信息化人才、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管理理念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硬性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信息化人才的聘用、培养以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运用,也要重视软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与变革、决策机制的改变等等。硬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保证一定要落在实处,同时软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敷衍了事。
(三)内外信息化分步进行
有序推进信息化的内部建设是外部建设的基础,外部信息化是内部的自然延伸。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较起来更容易实施,因为内部的各种流程变更、人员调整、软件操作等等更便于管理。内部信息化基本完成后,则可以考虑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先利用ERP等信息技术达到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整理,再以此为基础将这个信息化的链条延伸至合作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形成上下游互动的价值链。
(四)做好变革管理
将眼光放长远在一个企业实施了某项信息化项目后,由于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还未完全顺畅,人员配合容易产生矛盾,绩效也会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信息化会进入艰难期。项目领导小组应事先做出预案,排除干扰凝聚人心,把项目往前推进。我国学者也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使用信息系统一年之后运行情况会逐步稳定,呈现良性的趋势,两年后会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能只凭借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信息化的建设。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0%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的投资不足,落后发达国家10%左右。信息化的投入不够,产出自然也是有限的,哪怕是上千万的ERP软件,实施的成功率也只有15%左右,很多企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却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只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让企业更加怀疑ERP软件和信息化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不足,选购的软件适用性不高
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并且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产品的选用以及后期管理都不够专业、系统。选购时未能深刻分析企业需求,做好选购规划,往往盲目购买国外的信息软件,后期维护却必须按企业和行业的具体特点补充开发、打补丁甚至推到从来。想要真正做好企业的信息化,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再结合企业现有系统技术特点,选用甚至定制合适的信息化产品。
(三)企业信息化定位不够合理
在我国众多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关注信息化产品与技术,缺少了企业管理体制和构架的改革。如果没有在管理方式上产生实质的变革,那么企业不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也就无法提升企业效益。信息化建设要真正从改革企业体制入手,不但企业作业层要改变,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更应致力于工作方式的转变。
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绝非一蹴而就,下面针对我国制造行业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管理层和基层相互配合
互动企业高层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企业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广泛的责权利调整,涉及的部门遍布整个企业,如果没有高层的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基层的配合和支持,那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层应该足够重视,中层足够支持,基层足够配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注重软硬两方面的建设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要兼顾信息技术资源、各种系统软件、信息化人才、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管理理念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硬性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信息化人才的聘用、培养以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运用,也要重视软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与变革、决策机制的改变等等。硬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保证一定要落在实处,同时软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敷衍了事。
(三)内外信息化分步进行
有序推进信息化的内部建设是外部建设的基础,外部信息化是内部的自然延伸。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较起来更容易实施,因为内部的各种流程变更、人员调整、软件操作等等更便于管理。内部信息化基本完成后,则可以考虑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先利用ERP等信息技术达到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整理,再以此为基础将这个信息化的链条延伸至合作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形成上下游互动的价值链。
(四)做好变革管理
将眼光放长远在一个企业实施了某项信息化项目后,由于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还未完全顺畅,人员配合容易产生矛盾,绩效也会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信息化会进入艰难期。项目领导小组应事先做出预案,排除干扰凝聚人心,把项目往前推进。我国学者也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使用信息系统一年之后运行情况会逐步稳定,呈现良性的趋势,两年后会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能只凭借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信息化的建设。
二、发电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建设中的问题
1.工作的隐蔽性问题通常情况下,发电企业的信息系统项目都是由专业人员的智力劳动完成的,特别是像软件开发的工作,无论是工作“质”的方面,还是工作“量”的方面,要想对其评估和考核都是很困难的。在执行实体项目时,当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将问题解决,而在建设信息化项目时,仅仅靠人工成本的投入是无法有效的解决所遇到的那些隐蔽性的问题。信息更新的快速性问题在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电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更新速度也应与之相适应。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发电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信息更新速度是较慢的,有的发电企业没有专人来负责这一工作,有的发电企业即使有专人负责,相应的人员也不够认真和负责这项工作。所以,企业在前期设计信息系统时就应认真的进行规划,应从战略上去看待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确保其具备足够的连续性,并尽可能的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2.需求的模糊性问题我国的发电企业之所以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信息系统项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电厂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用户对于自身的需求还是不够直接的,具体所需要的内容也不够明确,针对这一情况,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者就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进一步的引导和挖掘用户,这样所建设出的发电企业的信息系统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与用户结合的紧密性问题发电企业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项目是来源于下属的电厂的,同时其也是会终止与下属的电厂,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要始终服务于电厂。可见,用户对于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满意程度实际上也就代表了用户的参与程度,衡量一个项目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参数就是满意度,因此,发电企业在设计和规划信息化管理项目时,其也应将用户的因素考虑进去,与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所建立的信息系统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项目就可能是失败的。
三、电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发电企业建设整个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始终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应采用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系统以及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同时在建设信息化系统时,既要采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要很好的体现出发电企业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企业的各项管理技术中应尽可能的采取最先进的技术。
2.坚持“以我为主,外协配合”的原则要想进一步的提升发电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的很多发电企业已经相继的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发电企业的角度来说,其应充分的考虑自身的企业特性和实际情况,对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进行适度的创新和继承,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并且能与发电企业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因此,发电企业还必须严格的遵循“以我为主,外协配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信息化人员的特点和优势,在向企业员工传达信息思想时应尽可能的采取通俗易懂的技术手段,所建立的信息系统应成为企业需求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真正的开发出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并且具有较高先进性和创新性的信息系统。
3.应始终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从全球各个国家的范围来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在建设信息化项目时,其想要建立的理想信息系统都是一个能够覆盖整个企业部门和业务的统一信息平台,这样企业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开发和整合内部的各类资源,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对于发电企业来说,其在建设信息化管理项目时应始终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以及统一实施。
首先,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价格明显提升,房租水电费上涨、工资上涨、用工难等成为众多企业老板“心中的痛”。其次,随着近年来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企业“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代价逐步攀升。伴随着各项生产资料的通货膨胀,我国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多数企业家很难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上升成本转嫁出去,造成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再者,企业税负负担总体较重。我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导致盈利水平较低、占市场份额90%的中小企业实际税负偏重。虽然国家出台了企业税收相关优惠政策,但力度有限,而且一些减免税政策因认定成本高导致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融资困难,抗风险力低
为了应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融资政策,我国企业单位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探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企业自身资质特点引发金融机构担忧。传统企业虽然在宏观社会经济整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观上细分,因需融资企业自身特性,属于数量众多、分布散乱、征信困难、风险难测的信贷行列。这引发了银行金融机构关于自身资金安全风险、强化企业资质核查内部管理更复杂等方面的担忧,贷方实施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金融机构本性,使得资本一度被大量转移甚至透支到投机领域,从而形成了明显的资源错配和价值倒挂。近年来,以房地产投机为主力,以资本炒作和金融暴利为侧翼,我国经济领域的价值倒挂日益明显,社会领域投机氛围日益浓厚,资源流出实体经济,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产业空心化”的严重现象。企业资金链容易断裂,抗风险能力低。
(三)传统企业的需求
自身基础薄弱、运营成本增加、融资困难等传统企业的现实生存困难,迫使广大传统企业需要方便内部管理、低投入、高成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及良好的商业模式,以助力企业良性发展。理想需求状态是零投入、零维护、零风险,简单实用,快速见效,帮助企业方便管理、省钱、赚钱的目的。
二、新形势下传统企业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性
(一)宏观环境创造了信息社会的繁荣条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社会改革发展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分布连接和计算能力,推动了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阶段。《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指出: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新兴企业、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作用,走科技兴国之路已成为我国走出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备“法宝”。中国现代互联网产业、宽带中国、智慧城市正加速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已成为社会趋势。云技术、通信运营商4G流量时代的开启,使新兴产业在信息化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方面迎合了传统企业的生存需求,创新应用,促生了大量新的商业机会。传统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互联网新思维,运用信息化科技产品,实行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摆脱内外交困的生存环境,加速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经济全球化、国家政策支持、适用的商业模式、良好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已为我国创造了信息化社会繁荣的条件。
(二)信息化商业新模式催生网络应用
热潮信息化技术引发全社会网络应用热潮。(1)网上购物。淘宝网--如星星之火,几年之内迅速燎原,引爆了中国全社会的新型消费模式:网上购物。目前,淘宝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购零售平台,拥有近5亿注册用户数,每天有超过6000万固定访客,同时每天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8亿件,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网上购物已成为我国的一种社会消费习惯。(2)网络电商。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运用互联网新思维、商业新模式、信息化技术应用,使阿里巴巴集团已吸纳全球1千多万家网络电商,方便、快捷地为企业搭建了网络交易平台,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之一、美国上市公司。旗下包含淘宝网、天猫、支付宝、阿里云、中国雅虎等著名子公司。同期,由此引发的网络电商、虚拟电商的规模增长的将开始呈现“雪崩式”发展。
(三)巨量资金已转移到网络市场
支付宝以提供的第三方信用担保服务,让买家可在确认所购商品满意后才将款项支付给商家,降低了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交易风险,率先获得了市场客户的认可,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得以大力推广。6个月前,利用新的商业模式信息化概念,余额宝、财富通等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先后推出零风险、高利率、高灵活度的余额宝、财富通等新型网上融资存款模式,吸引了大量银行金融机构、邮政储蓄资金客户转帐到网上。短短几月,数亿资金已由实体银行转移到网络市场。在带动网络市场消费的同时,更是短瞬实现了资金市场的乾坤大转移。从而使网络市场具备了巨大的流通现金,为即将到来、更大规模的网络商战提供了充裕的网络资本市场运转基础。
目前,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信息系统的构成上看,主要有财务系统,处理日常的业务的ERP系统,办公系统,辅助生产、设计的控制或工具类软件,电子商务网站系统等,有的还建立了数据仓库系统。应该说企业信息系统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决策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
许多企业的信息化主管都有这种感觉,感觉企业该上的系统都上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实际上企业信息化还有很多的事值得做。不同的企业情况不同,在企业信息化上的做法也不同。下面仅就几个最常见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建议主要分为软件系统整合、数据仓库建设、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协同化4个方面。
一、软件系统整合
首先,应该做软件系统整合,即EAI。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是分阶段进行的。比如先上财务软件,再上ERP软件,又上了办公系统。但软件系统往往是由多家公司开发和实施的,虽说有这样或那样的接口,表面上把几个系统连起来了,但往往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这种没有整合过的系统,在各自的范围内都起各自的作用。但是企业的需求是没有界限的,总有需求出现在几个系统的边界上,这种需求往往很难在软件中实现,多家软件公司也往往互相推诿。做软件系统整合的投资很大,国外的经验看,会占到整个软件系统投资的30%~40%。虽然国内的信息化普及晚,企业要求的水准也相应低些,但所占的比例也很高。
软件系统整合的技术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3个常用的。首先是单点登录。多个软件系统有各自的用户名/口令系统,现在可以建立一套统一的用户名口令,统一存储到一个系统中,这个系统往往采用一种叫做轻量级目录服务的技术。其次是信息门户。信息门户是目前的一种热门技术,它可以把多个软件商开发的系统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界面里,提高用户访问信息系统的效率。第三是利用EAI软件重新规划和改造系统间的接口,使系统间的访问更顺畅更专业。例如使用消息中间件把多个信息系统连接起来。消息中间件的好处一是使系统互联容易,二是系统间耦合小,即使一个系统临时关闭了,别的系统发给它的信息也不会丢失,别的系统也不用等待这个系统。还有种EAI技术目前正在发展成熟中,叫做业务工作流。它的思路是设立一台业务工作流服务器来调度和管理多个软件系统间互操作工作,定义一些流程来调用多个软件系统来完成一个较长和较复杂的业务。现在的软件商都认识到了,即使软件产品做的功能再强,具体到企业也总有各自特殊的需求。所以一般都发展出了一些开发框架,便于企业或其合作伙伴整合其他系统或开发个性化功能。前面的两种整合分别是界面层和应用层整合,第三种整合是数据层整合,也就是数据仓库建设。
二、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可以看成一种软件整合的方式,但由于它很特殊,作用很明显,所以可以拿出来单独说。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初期,建设者往往很在乎功能,在乎日常的使用,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商也是这样。但企业信息系统还有个重要职能不能忽视,那就是为企业积累数据。现在是信息时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把握信息的能力很重要。企业要处理的信息一方面来自市场,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内,而且往往从企业内的数据(如销售和购进数据)可以反应出企业外(市场和供应商等)的一些情况,所以要重视企业数据的积累、保存、分析和挖掘。即使在成功运行了各种软件系统的企业内,企业的高级主管往往还在抱怨“看不到数”。企业决策层需要的数据往往是多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经提炼后才能够用,原来分散在各个软件系统中的报表或查询无法满足决策要求。
数据仓库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库,它从各个系统抽取数据,从企业决策者需要出发,把数据按多个角度建立模型,使数据使用者能够不受限制地取到需要的信息。如果一个需求需要很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出,比如预测下个月销售量,那么这被称为数据挖掘。
数据仓库的数据特点一是全,包括各个软件系统中的数据;二是久,一般保存多年的数据;三是快,专门为查询快设计;四是活,可以多角度查询。三、财务业务一体化
国外和国内在财务业务一体化方面还是有差距的。国内企业大多是先上的财务软件,后上的业务管理系统,往往是两家软件公司的产品。把财务和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软件整合。因为财务和业务的实际关联很紧,要把两者整合在一起必须要特殊处理。我们知道,国外企业用的很多ERP软件中直接内嵌财务软件。我们国内的会计人员每天录入的各种凭证在ERP系统中是自动产生的。业务系统自动产生凭证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小和减少重复录入带来的人为错误,二是避免了财务和业务在统计口径上的不一致。为了做到财务业务一体化,从管理上先要统一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对一些数据的看法和统计口径,然后要改进软件,主要是改进业务系统。如果原来业务系统具有“自动产生会计分录”功能,那么现在要把它用起来。如果原来业务系统没有这种功能,那么可以参照一些成熟ERP软件的做法,增加这项功能。自动分录的原理介绍已经超出了本文章的范围,它主要是利用一些事先设定好明细科目、辅助核算等自动产生会计凭证和凭证分录。这种改进业务系统的工作量是不小的。如果预算允许和其他条件允许,可以考虑把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同时更换为一家软件公司的成熟产品。需要提醒一句的是,财务业务一体化不仅仅是个软件的升级过程,更多是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加强协作的过程。软件升级后因为两类部门的业务流程的升级没有跟上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是不少的。
四、信息系统协同化
相对前面的3个建议,信息系统协同化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要做到这点,需要软件公司更大的支持。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是最近几年才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做法。所谓协同化,就是把企业管理软件和企业办公系统、个人办公软件等集成在一起。原来的企业管理系统,如ERP兴盛时代,主要的操作者都是企业内的一些核心岗位和核心人员。企业员
工个人相对于整个业务系统来说是“渺小”的。而步入21世纪后,随着电脑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软件内容的丰富,企业内更多的员工都有了个人电脑。越来越多原来不被管理系统重视的岗位和人员也提出访问系统的要求。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个人能力对企业的贡献,希望通过员工间沟通和协作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解决这些矛盾,有的企业上了办公软件。当企业内出现了一个需求后,信息部门先判断这个需求是属于业务系统的还是办公系统,然后决定在哪个系统中实现。如果在两个系统都可以实现,具体谁来实现就有一定偶然性了。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办公系统出现了大量业务性的功能,最终结果是企业内出现不少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解放思想,让业务系统“协同化”,把办公系统的内容直接加到业务系统中。让死板的业务系统灵活化、个人化、日常化、全民化。有的软件公司尝试把办公系统中常用的人际工作流技术应用到业务系统中,把个人办公系统中的邮件系统、即时消息系统、移动终端访问等技术直接做到了业务系统中,并提出业务系统协同化的概念。
二、对物资管理系统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施工企业无需对供应商的纳税人资格进行认定,进项税额也不做抵扣。营改增之后,由于纳税人资格对抵扣税率的影响,要求施工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详细梳理,并在系统内将供应商资格进行登记,目前系统内设置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营改增之后,如果供应商开具的专用发票,在物资系统中填制单据时,原材料的入账价值和税金要分开填写,与财务接口的生成凭证这块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库存材料的管理及核算方式也不同以往。同时对物资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对目前的管理模式是个严峻的挑战。
三、对税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铁建系统二、三级单位都未设置专门的税务部门来管理税务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专管员,营业税的管理也相对简单,工作量也不大,财务人员兼任管理也能完全胜任。业务财务一体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里也未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模块,对下一步的工作带来影响。但营改增后,税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财务人员兼任税务管理变得不太现实,因此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并在共享平台中增加相应的管理模块,将利于开展税务管理工作。
四、应对措施
在营改增正式实施之前,笔者建议集团公司对业务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各模块功能进行梳理,对需要调整、删减和新增的模块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在营改增来临之前,保证平台使用单位与相应的政策顺利衔接,安全过渡。
(一)增设会计科目,加强人员培训。对核算系统的影响主要是会计核算上新增增值税相关的科目,科目的设计要符合建筑业的增值税核算的相应特点;由于增值税核算较营业税复杂,且现场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也势在必行,这项工作在营改增完全实施之前就应该做到位,真的等到增值税来了的时候,会有些措手不及。
(二)完善报表系统,满足管理需要。营改增对报表系统的影响对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对考核指标也会产生影响,包括产值、利润、现金、资金集中等的考核都有相应的变化。集团公司在下达相关指标时也应考虑增值税的影响。建议在模拟运行阶段,营改增的报表也要报出,与之前的报表指标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发掘营改增对企业影响的实质。报表系统在附表设计上考虑管理层在增值税后报表项目的关注重点,作出相应的调整,满足管理部门及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新的信息化工具管理自己,善于学习,思维活跃,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接受和利用新信息、新事物,在企业抢建工程、机组大修和文体活动中,体现出很强的工作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1.2青工面临的问题
调查发现,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及历史体制遗留问题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青年员工存在对自身工作没有方向,对企业没有融入感,对日常工作有所抱怨,缺少工作主观能动性,工作方式僵化,缺少对工作管理技术创新等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2.1员工个人因素缺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缺少自我激励能力,对企业的依赖心理很大,主动学习、主动工作、创新工作的意识不足,一旦企业没有满足其当下的需求或关心引导不够,就会对企业形成抱怨,降低对企业的凝聚力。
1.2.2企业的因素萧电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方针政策等方面受到体制束缚的影响,流程执行的反馈机制和监督不能有效落实,不能很好地激发员工工作的使命感,在流程执行中,没有有效的监督,容易养成员工偷懒、消极的工作态度,加剧员工的离心力。导致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不协调,不平衡,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
2利用企业信息化
提高青工工作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将青工的学习和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挖掘青工的潜力,提高综合素质,使青工个人和整个职工得到共同发展。
2.1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过程;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是提升企业文化,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企业信息化,使员工接受并主动学习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改变员工的思想意识和陈规陋习,进一步提高办事的主动性,有力推进企业规范化建设。
2.2注重企业文化类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通过上网了解信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而在企业间,由于互联网访问的限制,企业的新闻网站已经成为员工了解企业及国内外新闻的首要选择。企业应通过新闻网站之类建设,利用信息系统信息传递的高效互联,将企业的价值观及时有效传递到企业每个员工之间。
2.2.1善于把握信息化平台的切入点利用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青工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第一,完善企业新闻网站建设,在做到企业新闻动态及时有效的之外,并以专题等活动,将每个系列的新闻汇集,使员工能够快速准确的得知企业的动态,了解企业的价值导向。第二,以新闻网站为基础,建立视频新闻传播的流媒体系统,建立以企业杂志、厂务公开、资料文档等为基础的内容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不同类别的企业文化传播。第三,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通过技术培训视频、资料等方式向青工传播知识,引导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
2.2.2营造充分沟通、知识共享的环境。
2.2.2.1建立沟通平台通过员工实名制的形式,建立论坛、群组、厂长信箱等形式的员工间沟通交流平台,并通过有效引导和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使员工得到尊重和发言权。在企业中,营造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团体意识。
2.2.2.2合理配置网络资源将企业组织的每个文化活动在网上公告,让员工直接通过网络方式参与,既能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地传递企业价值观动向,又能有效地形成互动,增加员工的融入感和凝聚力,树立员工的使命感,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建立以企业规范化管理为目的的流程管理系统
2.3.1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机制规范化管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而不是把人当作一个机器上的螺丝钉和齿轮,是在对人的本质特性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一套价值观念体系来引导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规范化管理是在理清企业组织机制、人员岗位角色、业务流程的情况下,对企业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整合与重组,通过流程的持续优化,使企业活动既符合员工的个人利益,也符合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益。通过规范化管理,使员工提升对企业的凝聚力,也使员工在事务性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有更多时间关注创新发展。
2.3.2建立和完善共享互动的信息平台改进创新企业业务流程系统化设计与优化,打破传统的职能边界,有机整合企业各方面资源和能力,整合组织结构,基于流程的信息化,建立以业务流程为主干,以管理流程和支持流程为支撑的管理平台,使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得到运行监控和持续的优化,减少业务流程的重叠和交叉,实现业务流程运行顺畅,提高运营管控效率。
2.3.3提升企业管理体系规范化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沟通平台(如利用即时通讯软件,短信接口技术等)加强流程处理中的沟通,通过流程的合理规范透明,减少工作中的人为摩擦,推行固化的规范流程管理系统,使重复的职能事物性工作简单化,新员工上手容易,也可以使青工方便的在不同岗位上进行轮岗,提升人才的复合能力,加强人员的凝聚力。
2.4建立以信息资源利用为核心的管理决策
信息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来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为全面有效的给企业各项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建立科学、公平的人事管理制度。
2.4.1完善已经建立的设备数据库完善PI生产实时数据库、MIS及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将各信息系统数据库做到整合,或利用接口进行数据传递,并通过有效的基础数据维护手段,确保数据的来源唯一,数据准确。
2.4.2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主题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建立指标管理、绩效计划、过程控制、绩效考核及结果应用等功能模块。通过信息系统设计一套科学、详细、动态的评价方法,及时准确公平的进行绩效分配,提高员工凝聚力和主观能动性。并且通过信息系统,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状况做出预估,做好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保持畅通的成长通道。
2.4.3建立以设备为中心的主题数据库通过对设备运行健康状况的准确监控和预测及对设备缺陷发生情况的统计分析,强化点检定修、预防性维护等机制,建立设备运行情况和缺陷维护情况的核心的主题数据库,减轻员工工作压力和符合,提高员工凝聚力。提高员工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系统。
2.4.4利用企业信息化来有效整合企业知识资源建立学习型组织,调动人力资源学习潜能,以知识的利用为重点,整合分散在各个信息系统的散落知识,比如合理化建议、文书档案管理、技术管理、班组(培训)管理等,实现知识共享。
2标准化支撑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需要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为支撑,信息化系统也需要企业标准化的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标准化和企业信息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管理制度标准化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从管理制度标准化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岗位职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信息化制度标准化。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推广,也需要标准的制度和体系的保障,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地运行。同时,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建立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即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又要将各部门人员对系统的应用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关于管理流程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一个是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表示企业一个完整业务过程,包括前后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同信息之间的流转。业务流程标准化是对企业管理层面的规范。而工作流程是具体工作的办理顺序,体现在系统中就是一些审批流程。信息化归根到底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将离散的数据通过采集、保存、传递、共享、分析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知识,而作为知识资源又可以指导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决策服务。而目前企业的信息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格式根本不统一,数据之间缺乏必要的勾稽核对关系,部分信息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造成数据重复、冗余、不一致,严重时可能导出决策层做出错误的判断。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础。据调研显示,66.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62.3%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59.5%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49.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44.4%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采购管理制度;42.9%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38.1%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33.7%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相关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0.2%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制度;29.0%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1.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其他信息化管理制度。可见,绝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约半数企业对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建设制度比较完善,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数据采集管理以及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下一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制度制定时应得到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标准化需要首先建立信息标准体系,体系包含一系列的信息标准文件,例如:数据分类标准、数据定义字典、数据标准名称和数据编码标准等,这些数据标准首先统一了不同的业务数据模型,是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标准体系内容涉及企业管理所有业务领域,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工程、合同、客商、材料设备等。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数据元,标准体系要求统一分类、统一名称、统一定义、统一编码、统一属性、统一值域。规范企业信息标准化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第一是兼容性,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中原有数据标准,保持信息化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的一致性。第二是标准性,保持编码唯一性和“无二义性”,符合数据元标准体系中数据定义和属性定义的原则。第三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信息膨胀,在设计编码的时候给予充分扩展空间。第四是可操作性,数据编码与将来的系统实施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实施的需要,编码的具体工作可以提前于系统实施。第五是统一性,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体系进行。第六就是建立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人员配备,以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准、更新等制度建设。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已为我国许多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同时企业信息化又是一场高风险的管理革命,据统计,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项目中,只有15%左右能按期按预算成本进行项目实施和系统集成;约一半的项目会在实施中流产或失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与大型企业乃至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从企业发展而言,没有信息化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所以,即使是本已“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也一定要在信息化中保留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认识并规避信息化中的风险,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无疑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关心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风险
1.来自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动机风险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仅仅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企业就向外宣传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不能真正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很多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是为了打造所谓的“领导工程”和“面子工程”;或是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或是盲目跟风和攀比。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更多是民营企业,不像大企业有计划有预算地实施信息化,特别是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是很深入的情况下,很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这些实施信息化的动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的曲解,必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这样的动机来实施信息化,其风险性非常大。
2.来自于信息化建设中的观念和认识的风险
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领导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把投资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购买软、硬件产品等,而很少去关心信息化建设中所潜在的来自于企业的观念意识与管理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买机器、建网或开发几个应用软件,信息化是IT部门的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观念导向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各个层面对于信息化应用的接受程度,在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中形成一项关键的潜在风险。
3.来自于信息化管理中的组织与人员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和交流,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人才的匮乏引发的项目支持风险,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在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管理瓶颈问题的识别,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都是影响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信息化会带来企业流程、管理制度的变革,难免会导致组织结构的调整,影响到部分人员的利益。这些都会给信息化带来阻力和风险。信息化风险就是企业转型的风险,或者说企业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性风险。
二、中小企业如何规避信息化中潜在的风险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首先应从企业内部需求着手,即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如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先进行企业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如实施OA,财务电算化、产品辅助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切忌贪大求全求新。而对于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适时选择管理软件,优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然后打通上下游,从单一职能的信息化到多职能的信息化,如计算机辅助制造、财务管理到ERP、CRM等的应用,循序渐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由传统管理企业向信息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着眼于应用,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制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目标,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2.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上的重大变革,管理理念的本质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3.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改进、完善和实施是信息化管理模型设计、构建、修改、优化的基础。有了好的管理模型,只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健全的管理制度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重塑和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同时,有了好的管理制度,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而且还要通过管理模型的建立纳入企业信息化轨道,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员学习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决策层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和知识,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敢于投入,引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骨干人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关键的资源是人,开发这一资源的手段是学习和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应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企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习惯,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以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金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05,(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