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5: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媒体营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就是对所售产品、劳务进行定价、分销等一系列过程,从而实现与个人及目标组织交换的效果。根据该定义可以看出,市场营销就是买方对市场机会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选择利用为基础,根据市场客户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交易活动,完成销售的过程。传统营销模式所生产的产品需要经过繁杂的环节才会转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复杂的供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时效性,加大产品的成本。网络营销源自传统营销,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与传统营销有很大的区别。网络营销是采用互联网实现销售目的。从营销的角度来说,网络营销是采用互联网创建网上经营环境,为实现企业所设置的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不同形式的活动。简言之,两种营销模式的本质相同,都以满足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纵观中国的发展情况,新兴产业互联网有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改善人们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不断向各个方面的深入,更多的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需求有所增强。各大商家在网络营销上所投入的资金、精力不断增加,同时网络营销涉及的行业及领域也更为广泛,营销产品更加追求质量、效果及创意性。由于电子商务、网络社区、微博等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的平台更加开放,为网络营销的服务及模式创新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营销就是指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作为媒介开展不同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为创建一个沟通便捷、信息量全面、功能强大的网络营销环境。想要做好网络营销,必须深入研究网络营销的特点。网络营销有如下特点:1.交互性网络营销的交互性特点可以确保信息的双向传播。根据网络营销可以更加全面地获取营销信息,采用网络及时把握客户的实际需求。网络具备开发性和传播范围较广的优点有效降低营销运营成本。2.共享性与即时性网络具有共享性与即时性的特点,促使网络营销得以跨时间、跨地域、跨空间的限制展开信息的交换,从而为营销服务提供广阔的服务空间。3.虚拟性及多样性网络营销可以确保营销活动处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客户实时展开沟通和交流,同时的信息都是根据网络完成的。网络营销是采用视频、文字、图像等不同的媒体展开交易,从而更好地帮助不同营销手段及方法加以合理整合。
(二)网络营销的种类
依照不同的标准网络营销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商业活动的运作方式,网络营销可以划分为完全网络营销和非完全网络营销两种形式。完全网络营销就是完全采用网络营销的方式实现交易的形式及过程。简言之完全网络营销就是所销售的商品或服务整个过程是在信息网络内完成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完全网络营销可以确保交易双方超越地理空间的障碍实施网络交易,从而更好挖掘全球市场的巨大潜力。非完全网络营销就是指无法完全依靠网络营销方式实施完整交易的行为及过程。非完全营销方式必须借助某些外部因素完成交易。依照网络交易的范围可以划分为本地网络营销、全球网络营销及远程网络营销。本地网络营销是根据本地区的网络信息进行网络交易活动,进行网络交易的范围有所限制。远程国内网络营销就是在本国范围内展开的网络交易活动,该交易模式交易范围扩大,对营销系统的软硬件设施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商品的属性划分,网络营销又分为直接营销和间接营销两种形式,直接网络营销就是无形物品或服务订货等相关活动。间接网络营销就是指有形的货物订货及付款等活动。
(三)网络营销方式调研
根据中国IT研究中心预测,至2013年底中国网上购物的人数达到3.1亿,具体情况(见图1)。网购人数的增多充分证明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随着互联网逐步普及和完善,网购用户及网民的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营销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网络营销是一种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实施网络交易的形式,网络营销必须借助数字化的信息及网络媒体实现网络营销目的。网络营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红苹果漆为例,探究不同营销方式的优势。红苹果漆作为中国民族涂料的品牌中较早使用网络营销的企业,也是民族涂料行业网络营销较为出色的一个。红苹果集团的网络营销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谷歌中输入“红苹果漆”这些关键字,可以显示的网页达到200万余篇,百度中显示的有关网页为150万篇,红苹果漆百度词条的浏览量在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中也达到一定数量。除去有关的新闻及论坛贴吧之外,红苹果漆还具有专业的电视广告进行宣传。红苹果漆网络营销的方式包含网站、百度制度、博客、论坛、网络视频等不同形式。具体情况(见表1)。
三、新媒体下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快速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采用当地信息化专项资金,创建健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硬件水平。同时以政府为主体,加大互联网事业的监管力度,确保网络的安全性。现阶段,中国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实现监管全国互联网络的目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使用互联网的大国来说,如此的监管办法并不能达到实际要求。因此,国家必须给予相对应的措施用来解决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从严从重惩治不法分子运用互联网展开的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二)网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三者有机结合
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于交易前期的推广和宣传,电子商务的重要标志为电子化交易。网络营销在传播的时候,可以促进企业的招商加盟及产品销售,如果一个企业只重视网络营销忽视建立完善的企业网站及电子商务网站,企业就会出现浪费大量网络营销投入的资金。因此,网络营销不能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全部,它可以为企业网站及电子商务服务的工具,从而有助于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创建合理的网络营销模式
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营销方法形式各异,如果企业把所有的营销方法一一运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不仅浪费时间、资源、钱财,且效率不理想。因此,企业要对不同营销方式进行合理组合,从本企业发现的现状入手,选取某些收益好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网络营销办法,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营销模式。同时,企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信誉,不要去做欺骗客户、弄虚作假的事情。各个企业可以对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便于为顾客提供最优良的服务,从而为本企业获取丰厚的利益。
(四)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
网络资源丰富且廉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网络销售的发展。网络营销资源包含不容的信息渠道、网站访问量,合理使用这些资源可以为用户传递更多的网络营销信息。网络营销就是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销资源,把这些资源转换为收益。企业网站的信息及所提供的服务高效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因此各个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科学合理的完善企业网站的信息,确保企业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采用有效办法传递营销信息。用户通过获取网站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认识企业产品,为用户下定购买决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建网络品牌,完善优质的物流系统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别具一格的网络品牌,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品牌是企业更好展开网络营销基础。企业可以从网站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等多个方面树立良好的网络品牌。企业网站实施网络营销最根本的环节,也高校推广企业品牌重要策略。完善优质的物流服务系统是确保物流系统内各部分功能要素最有组合,可以满足物流成本最低,完善的物流系统包含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各个环节。科学合理的布局,确保物流系统功能及各个环节的可以最佳衔接,确保该系统高效运作。简言之,物流系统必须做到,快速对用户订货进行配送;用户订货在库率高;保障实际运送过程中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情况少;保管保障物品没有变质、破损;包装、装卸搬运可以达到运送和保管的要求;物流信息系统时刻保障物流活动流畅和信息及时反馈;同时,必须控制好各个子系统均衡性问题。就是确保运输、储存、包装、装卸、信息处理等子系统各项功能可以均衡发展,从而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能力。
2.过度依靠广告创收益、低效益广告增多各大媒体竞相占据广告市场,瓜分广告市场这份大蛋糕,吃这块蛋糕的媒体以及中介越来越多,但是吃蛋糕的媒体速度却大于蛋糕扩大的速度,导致广告市场效益下降。
二、新形势下媒体市场策略
1.首先对于产品市场进行合理细分,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销售定位不管是媒体市场还是其它产品市场,在进行产品营销时,首先需要对相应的产品市场进行细分。所谓的细分市场是指,依据媒体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消费习惯、购买力等差异性因素通过对存在的新媒体市场进行划分或者分割,从而获得市场竞争地位取得市场优势的营销策略。目前新媒体市场在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下发展迅猛,做好新市场媒体的市场细分必将获得高回报率。对于新媒体市场的细分有多种方式,不局限某一种方式。以课程格子的媒体市场市场营销策略来看,该市场的细分就是主要针对有个性的年轻人,对于他们进行专一划个性化的产品营销,无疑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也可以就销量比较好的《青年文摘》及《读者》为例,他们在市场的细分就比较明确了,针对纸质阅读者、青年人等进行有特色的版面刊登,所以《读者》在报刊行业不景气时期,销量仍然突破上百万。因此,如何做好产品市场的细分,是改善新形势下的媒体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
2.增强媒体市场的整体营销能力一个好的营销策略包含多个方面,一般媒体市场产品除了核心商品,比如报刊文章,还应该注重其附加产品比如附赠小礼品小册子等的作用,最后还有就是提高自己的服务产品的价值。对于服务性产品是许多媒体所忽略的,其实顾客在掌握了产品的基本功能外,能够维系老客服资源,更多的是其有没有附加产品以及满意的服务性商品,比如给客服温馨提示等等。如果媒体市场在新形势下充分的做好这些,那么其综合竞争力就会提高,媒体市场营销的综合力也将提升。
3.合理安排广告策略新媒体市场更加注重广告的作用,但是广告的投放策略确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营销方案。好的媒体市场一般在广告策略上是十分高明的。广告一方面要能够创新增强产品的销售量提高营销力,另一方面要充分的考虑企业的成本问题,太多的广告投入如果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收益,那么广告也就失去其真正的作用。广告的投入也依赖市场的细分,不同的市场广告的投入和需求差别也不小。
4.灵活运用低成本策略低成本策略俗称成本领先策略,低成本策略受企业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制约,一方面传媒市场企业要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譬如芒果电视台,凭借其创新的优质的节目赢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并且在各大电视综艺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是也不难看出湖南卫视每档节目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如果湖南电视台,可以综合企业内部条件,倡导节约经济的思想,那么创收效益会进一步扩大。另外,每个传媒人也需要全员参与节约低成本策略,树立成本意识,调动员工的节约主动性,除了人力方面以外,加强全程过程控制思想低成本策略也是必须的。当然这种策略也有其弊端,容易降低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受外部环境影响大。
5.突出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主要指的是通过企业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需求者的独特需要,这种策略可以通过媒体品牌、形象、公众产品的质量,后续服务以及传播渠道体现。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顾客越来越注重服务品质的好坏。如果媒体没有关注这方面很容易从优势产业中淘汰出去,因此如何做好差异性策略也是媒体市场要高度重视的。
6.媒体企业合作策略当今时代是信息共享时代,各大媒体也可以借助企业合作优势增强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比如现在许多的媒体网站、广告中心、商业公司等等相互合作实现双赢局面。例如博客和Twitter的合作,很快该公司的行业认可度以及各个方面的排名迅速提升;Facebook与Flicker的有效结合,不仅增加了Facebok的访问量,同时为该涂料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来源。像这样的B2B社交媒体实现商业目标的例子还有许多,这些模式是值得新形势下想进一步提高媒体竞争优势的媒体关注和利用的。
二、品牌营销的可视化策略
注意力聚焦与扩散的互补形成社会化媒体空间信息传播的拓扑学意义的张力,使品牌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关系构建与感染呈现出动态性、参与性、延展性的内容传播动力空间。因此,品牌可视化传播理念主要对内容传播力、信息表达力、互动扩散力的“三力”传播理念的认识与运用
1.内容传播力:可视化传播的能量基础内容传播力是指品牌通过可视化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传播的范围,也取决于内容的“精确投放”能力及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上的。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可视化传播的时空范围及“精确度”。可视化的内容传播力的打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核心用户的情感需求。用户内在的情感诉求往往外化于用户偏向性的信息选择与阅读体验,社会化媒体的“圈子化”特征,决定了用户情感诉求相近的特征,因而,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体验也表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群体性的空间属性也为品牌内容聚焦与扩散提供了基础。适当关联社会热点。社会话题往往已经形成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聚焦,品牌传播的内容如能适当利用社会话题,进行创意性内容制作与传播,能较快进入用户视域范围,形成品牌认知与记忆。数据整合与意义挖掘。孤立的、个别的数据很难引发受众的联想与思考。不同类型数据整合并分析,挖掘出数据之间的联系,才能将蕴含其中的隐性意义揭示出来。企业不仅需明确规律性地数据收集行为,也应形成数据收集范围的标准。
2.信息表达力:可视化传播的形式要求信息表达力主要是针对传播内容的视觉化表达而言的。视觉元素的可视化传播帮助用户形成注意力聚焦,快速形成对信息的过滤、筛选、分享。信息表达力的塑造,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信息整合的形象再现。通过对多种信息进行分析、挑选、整理,发现不同信息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及意义的延伸性,然后以直观的可视化符号或图形、图表、图片的形式进行视觉化的形象再现。用户数据、产品种类、销售情况、使用反馈等抽象数据信息均可成为形象化的材料,通过数字形象化、数据对比、时空变化等视觉加工,加深用户对品牌的直观而立体的理解,强化对品牌的综合认知。品牌文化的故事图集。故事图是要求企业根据品牌传播的目的,利用品牌文化及产品的属性而设计的具有故事性的视觉文本。有两个层面的考虑,其一,故事设计可以根据品牌历史、品牌发展、品牌形象、品牌责任等内容进行思考。其二,故事展现形式多样化,漫画、照片集、文字形象化等手段,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
2014年,主要视频网站以“自制元年”为旗号,大力发展自制节目,出现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自制作品,但由于多是自立品牌,很难形成集聚效应,因而广告价值和利润率不如人意。因此,视频网站开始着手与影视公司进行合作,通过投资来获取内容版权,以此摆脱电视台对优质内容资源的控制。
网站自制视频节目是由具有网络内容生产资格的组织机构生产的,可在网络、移动平台和传统电视台播放的视频节目。?目前,我国网络自制节目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以门户网站为依托的视频制作平台,如搜狐、腾讯等;以及视频专业化运营平台,如优酷、爱奇艺等。自制节目大多侧重于娱乐综艺类,以脱口秀节目为例,无论是搜狐2007年的《大鹏嘚吧嘚》到2011年的《NEW FACE》,还是2012年优酷的《晓说》到2014年爱奇艺的《奇葩说》,都伴随着网站自身实力的壮大呈现出短小精悍、制作精良、创意十足的特性,有别于电视节目,亦是吸引网民的原因。
二、网络自制节目营销具体路径
(一)内容生产层面
1.内容差异化
基于目前独特的传播环境以及大众的不同需求,网络自制节目虽不像传统电视节目类型丰富,但已形成繁荣的态势。随着投入的增多以及视频网站品牌塑造和自身定位,网络自制节目类型逐渐丰富多样。
自2011年爱奇艺启动品牌标志之后,采用美国HULU模式实现自制节目的主题化发展,节目内容涉及脱口秀、社会纪实、娱乐评论、生活秀等,如《浪漫满车》是爱奇艺在国内互联网行业首次引进国际版权,并进行本土化创新推出的大型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并一举夺得“年度网络自制节目大奖”;全原创节目《汉字英雄》资金投入力度达几千万,制作标准完全符合电视台规格,与河南卫视全线合作,实现台网联动模式。2015年爱奇艺继续将主题化自制节目扩大范围,推出《爱上超模》《流行之王》等十多档定制综艺类节目。
反观优酷土豆,从2010年伊始,就着力打造品牌,注重原创内容开发和节目制作。在竞争最激烈的2012-2013年,优酷土豆依然将自制内容作为核心战略,并未卷入版权战争。而对于外购版权的选择,优酷土豆所追求的是最低成本单价,最终2013年优酷土豆出现许多创新栏目,如《晓说》《侣行》《10放》等,为优酷土豆贡献超过40%的流量,因而在2013年第四季度,在自制节目这一项上优酷土豆自主创新模式开始盈利。2015年着力依靠粉丝效应,主打音乐自制节目,了《土豆最音乐》《土豆最LIVE》《The Show韩秀榜》等多个线上线下打通的节目,其中《The Show韩秀榜》更是直接引入《Music Station》等国外节目的热门班底进行制作,整体制作水准进一步提高。
2.制作专业化
随着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视频网站已不单纯是载播平台,对于原创自制节目的渴求以及广告收入的大力刺激,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引入传统行业的人才,打造专业的制作团队。腾讯视频出品的《微时代》《暗黑者》等,在专业度、成熟度、受众反响、市场反应等方面都大获成功,这正是引进人才和打造专业制作团队的结果。
除了打造专业团队外,视频网站更积极与专业的制作公司合作,在自制模式上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将自制内容的渠道变得多元化。腾讯视频自制品牌音乐节目《Hi歌》正是与天娱传媒共同制作完成,在保证音乐综艺的专业性的同时,更依托互联网强大优势加入弹幕、献花、全民刷票和即时反馈等多种环节增加点击率,而这节目本身的高关注度和千万级冠名费便是对网络自制的价值和影响力最好的证明。
3.明星化阵容
着力打造明星化阵容,实际上依托由明星所带动的粉丝效应,这不仅仅是对节目的识别,帮助制作平台建立节目信息档案,更是自制节目的经济保障。关注明星的粉丝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点击率,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自制节目的独特性,主要体现为受众消费行为中,自制节目内容和信息的差别化和人格要素差异化。
如果说内容差异化体现在技术层面和策划层面,那么人格要素差异化则是操作层面和实践层面,大量同质化的节目制作方式,受众很难从节目内容上寻找出差别,但网络自制节目依旧是百花齐放,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载节目内容的明星,将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要素带入节目之中,因而形成节目自身的独特性。作为视频网站叫板传统电视的原创综艺,爱奇艺独家打造的说话达人秀《奇葩说》不但立意新奇,投资上更是大手笔,仅蔡康永一个人的挖角费就是8位数。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明星自身的经济要素对于自制节目的竞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也会有众多的制作单位不惜花重金邀请明星加盟。
4.观众诉求占主导
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实现受众与传播的双向交流。这种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使用网络平台会点播想看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去替代被动接受节目内容。从传统B2C的模式转成C2B的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这使得网络自制节目的交互价值更加凸显。伴随着各大视频网站基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网络渠道传播等方面的优势,网络自制节目能最迅速且真实地了解到观众的诉求,降低对第三方数据分析的依赖性。
其中由腾讯视频出品的调查类游戏节目《你正常吗》,将互联网属性和特质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观众诉求成为节目内容的来源,节目中没有评委,所有题目和结果来自网友的互动。作为全国首档真正意义上向全民发问的“调查类真人秀”,《你正常吗》在播放、互动、社交、搜索等数据上的出色表现,很大程度源于节目互联网化运作。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自制节目可以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进行“精准打击”,移动互联网时代造成受众的分流,“精准打击”目标为细分市场人群定制节目,根据特定群体的审美、兴趣等特征在制作节目。传统电视台追求“大而全”原则难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且在用户交互领域遇到障碍。因而能够将受众诉求为导向的网络自制节目能够取得成功变得顺理成章。
(二)经营管理层面
1.品牌化传播
网络自制节目使网络视频平台在内容生产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口,也使传统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手段逐渐丰富。但是近年来,为了抢占用户市场,一档类型节目火爆后,随之引起群起效应,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完全照搬和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自制节目网站而言,深谙自制节目品牌的影响力,对于网站收益和影响力创造作用突出,使决策者不得不寻求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打造自制节目品牌,进行品牌化传播成为重要的突围策略。正如凤凰新媒体副总裁陈志华所讲,自制视频节目应对严重的内容同质化危机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节目差异化竞,而关键的是自制视频节目品牌树立和打造。?
“爱奇艺”作为国内网络自制节目制作和打造节目品牌化的先行者,除在2011年打造网站本身品牌外,迅速将品牌战略延伸至节目,将网站品牌与自制节目品牌相融合,确立节目品牌化、发展带状化目标,最早的节目战略确定“品质、青春、时尚”主题,从节目内容选材、主持风格与服装到后期包装宣传全部体现这一主题。2015年爱奇艺根据市场重新确立品牌战略,引爆行业内容升级,最终确立“超级自制、顶尖版权”的战略,引导行业对节目内容的重视和整体升级,拓宽中国网络节目自制在内容营销上的空间。《盗墓笔记》正是在这一战略营销下成为2015年备受关注的超级网剧,在综艺节目方面,取得《造梦者》《明星到我家》等8档热门综艺版权。
2.精品返销电视台
在视频网站发展之初,没有节目制作版权和节目制作能力,因而积极寻求与电视台进行合作,通过购买电视台制作水准较高、受观众追捧或口碑良好的电视节目网络版权,通过网站与电视台同步播出,这种初期的“台网互动”模式对于视频网站前期的发展帮助甚大,增加用户点击率,提高网站的知名度,进而发展更多的用户,增加广告收入,对视频网站的网站提供了资本支持。
当视频网站取得自制节目制作版权后,“网台返销”模式——视频网站制作的节目反向输出电视台开启,一方面证明视频网站的节目制作水准达到电视台高标准,另一方面视频网站也迫切需求通过电视平台对节目进一步宣传。如奇艺出品的《环球影讯》《头号人物》《娱乐猛回头》《恐怖!健康警报》《爱GO了没》等多档自制综艺节目返销至多家电视台播出,其中引进《恐怖!健康警报》和《爱GO了没》两档综艺节目的电视台已经超过10家。新媒体时代“网台返销”模式对于视频网站和电视台是一种最佳的互惠模式,电视台能花最少的钱购买最精致的节目,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视频网站依托电视平台收揽年龄较大的受众,进而对市场全盘把握,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市场的节目战略。
3.布局视频产业链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发展的趋势——内容制作的单一采编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强化了视频网站更加注重资源的聚合效应,突出网站的核心业务,许多视频网站在2014年下半年形成布局媒体全产业链的战略方案,方案集中在节目自制、版权合作、平台运营、用户定制等内容,在原有视频业务运营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对自制节目的投入,同时加强在版权、终端等环节的合作。这一战略的改变为网络平台业务的专业化和长期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注重内容自制和内容生产的建设外,把营销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参与竞争,通过产品技术团队和内容运营团队的融合,提升了在移动客户端的用户增长,易于打造用户体验度高的完整视频产业链。
搜狐视频综艺频道借助《中国好声音》累积1.1亿的月度覆盖用户群体,打破在线视频综艺频道记录的同时,拉动其他频道用户的上涨数据显示,搜狐视频的音乐频道和原创频道用户增幅高达42%,全站视频播放页的月度覆盖用户2.38亿,环比上涨14.3%,“好声音”这一单一项目的营收,正是搜狐视频设定的全娱乐视频产业链的结果,开启了搜狐视频的特色发展模式,同时带动的还有国产电视剧、美剧、自制和综艺栏目的成长,通过版权和自制内容的本土化创新,加上媒体资源和营销推广能力的提升,形成了搜狐视频视频产业链的综合优势。
另外,除像搜狐视频打造自身网络平台产业链的同时,许多视频网络平台更着眼影视方向的产业化拓展,优酷与中影于2014年4月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合作拍摄电影短片;爱奇艺也于2014年8月投资影视行业打造上市公司华策影视,这些合作延长了影视行业的营销展现,更为网络视屏平台视频产业链的布局提供了新的发力点。
三、网络自制节目营销改进策略
(一)重视用户体验,满足个人化定制
新媒体时代大力激发着互联网网络平台运作的成熟,信息流通方式已由B2C转变为C2B,促使传播授受地位逐步发生改变,给予用户更多选择的权利,在用户选择性增强的今天,能否提供优良的内容、更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电视服务成为网络平台竞争的首要因素。以日本国内棒球比赛直播为例,在电视台的现场直播中,观众看到什么是由导播决定的;而网站做直播的时候则把“导播权”交给了用户,该网站在比赛现场安装了35个摄像头,形成了35个不同视角,用户在观看视频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机位,这种体验对用户来讲跟传统的电视直播完全是不一样的,而且用户在观看比赛的过程当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资讯。
这种结合互联网特性的台网联动方式,正是视频网站逐步满足用户选择性和个人化服务定制的发展目标,亦是参与复杂的网络平台混战的重要筹码。2015年首次湖南卫视跨年晚会尝试在PC端实现多机位拍摄,由用户自主选择角度收看,尽管在用户体验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但这次尝试足以说明以用户为主注重个人性化定制的节目播出营销理念将成为日后各大视频网站竞争的焦点。
[1]钟蔚雯.电影微博营销的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2]张传福,刘丽丽.移动互联网技术及业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李晨宇.营销传播理论的引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创新,2013(10):18-26.
[4]李响.移动互联网手机广告营销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5]杨改霞.中国手机广告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6]薛殿中,黄卫东.4G时代手机广告如何发展[J].通信企业管理,2014(8):78-79.
[7]陈娜,鲍立泉.基于智能手机的广告策略研究[J].青年记者,2014(6):63-64.
[8]段钢,蒋杉杉.手机APP广告点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3):65-69.
[9]张茜.移动互联网广告营销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10]王爱宝.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1]高坤.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应用传播及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11(05):88-89.
广告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王燊.商业银行广告营销工作面临的挑战及突破[N].建设银行报,2010-08-13.
[2]杨汉武.商业银行营销广告策略[J].企业研究,2009(9):44-47.
[3]李硕.银行营销:告别刀耕火种年代[J].数学财富,2003(9):27-29.
[4]李燕强.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中的广告策略[J].经济师,2004(12).
[5]戴世洪.形形的银行新媒体营销[J].成功营销,2007(11).
[6]袁岳.中国国内银行儿科化营销现状[N].中国经营报,2002-11-11.
[7]江连锋.基层商业银行广告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银行家,2009(6):128-129.
[8]邓德胜,杨丽华.银行服务营销的特点及其营销组合扩展策略[J].经济问题,2006(8).
[9]郭晶晶,李淑芳.银行广告营销策略之思考[J].企业经济,2008(2).
广告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赤尾昌也.广告用语词典[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3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2016-6-10.
[3]江波.广告与消费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3.
[4]刘芸畅.新媒体营销+:互联网时代的娱乐营销解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33.
[5]刘沐.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0(19):242.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作为学术出版形式的一种,学术期刊通常是指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综合评述等为主要发表内容的期刊,其目的是向科学共同体报告新的发现,以获取认可。因此,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的内容必须经过同行评审认可后才能予以发表。由于作者和读者对象往往是同一学科或领域的专业学者,属于同一群体,学术期刊就具有者和接受者高度重合的特征。
学术期刊的功能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公示性,即要展示学科、学术前沿发展最新成果和成就,能发挥宏观学术领域引领功能;二是交流性,即要为学术研究同行搭建权威、公平、公正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三是传播性,即学术期刊要能增进学术传播、推动学术研究。科学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术期刊是国家、民族、个体进行学术交往的工具,是体现基于社会实践历史累积并从中升华的国民思维,因此,学术期刊既是传承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体现的重要媒介。就发展历程来看,从1665年在法国诞生的《学者杂志》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期刊一直处于印刷环境之中。1997年汤森路透集团Web of Science电子资源网络版,英美等国的学术期刊开始走向数字出版时代。
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中国际学术期刊有哪些变化?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哪些经验?本文试图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国际学术期刊三大变化
场景原本指电影拍摄的场地和布景,但在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的著作《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这一概念则专门指向传播,主要指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1],也就是互联网场景,包括虚拟场景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所谓虚拟场景,就是网络游戏、QQ秀之类的虚拟化情境。应用场景则指互联网的一个应用(产品)使用或用户所处的场景,在作者看来,它涉及五种要素,即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而且这五种要素会改变和提升消费者或用户的体验,从而改变企业组织自身。如果说传统媒介环境下,人们主要看重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内容为王和眼球效应受到强调;网络时代到来后,社交成为媒介的中心要素,内容生产必须依附于社交动力才能进行有效传播,关系网络因而成为信息内容的主要传播渠道。
据2014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到互联网使用量的25%,亚洲高达37%。另据2014年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八成。移动互联网与手持终端的普及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之凸显的移动场景就需要相应的适配信息或服务。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也就是说,移动场景中用户具有时间碎片化和场景变换性的行为特点,相适配的内容就必须简要化、视觉化以与特定场景的阅读需求相匹配。具体表现来看,除其他休息或闲暇时间外,原来传统意义上属于报纸和杂志的“卫生间”和“床”成为重要的移动传播场景。同时,从交通工具乘坐到吃饭娱乐,移动终端的伴随性特征也越来越体现出来。
那么,场景是如何构建的?暨南大学谭天教授认为可以从人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即要满足欲望、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响应用户的需求变化和场景需求就是文化内容产品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一种组织实体,国际学术期刊在这样急剧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做出了应对策略与行为调整。
(一)出版环节融合化
在传统的印刷环境中,出版产业链大致包含信息采集、加工、加载和四个环节,也就是写作、编辑、印刷和发行环节。对于在线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写作和编辑环节,为使稿件能够适应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平台和格式要求,作者自身往往需要对已写作好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并做一些编辑工作,因此,相应的学术论文翻译、学科专业内容审查、结构逻辑、格式编辑、参考文献及语言校对润色等服务应运而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环节协作更为密切、更加融合,并形成一个行业,如美国的Editage和Crimson Interactive Inc就是这样的学术咨询服务企业并深受作者和期刊欢迎。[2]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则早就采用高效的数字化编审系统,所有投稿、审稿和同行评议全部在网上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环节演变成为适用于数字网络下载的数字化加载及各种格式的电子书或电子文件制作,编辑和合二为一,如eGloo Technologies开发的XML标准语言就大大促进了电子终端的信息加载,也加速了信息加工和流程。[3]即使要进入传统印刷环节,美国赫斯特集团和《时代》杂志这样以出版为主的公司也会利用数字技术做附加、增值服务。就编辑和流程来说,一方面,诸多编辑业务被融合到印刷部门;另一方面,印刷企业也拥有了文字编辑业务,信息加载过程同时成为信息过程。为适应这种产业链融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Westchester出版服务公司应时而动,把编辑、信息加载和发行等环节协调统一,形成组合业务并根据需要Apple,Kindle,Nook及PDF等不同格式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就论文投稿、审稿和发表而言,国外一些学术期刊还实行了一种“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所谓“先发后审”,就是作者投稿的论文只要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差错,在逻辑和行文上合理流畅,即可首先在线发表,论文学术质量由用户或学术共同体即时在线进行评论。[4]美国物理学会所属期刊最早在2011年开始尝试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半年内即收到2000多篇论文投稿;美国化学学会则将未经排版的论文直接放在网上供用户阅读。这种先发后审的流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论文三审制度,使作者免除了专家复审的漫长等候周期,加速了出版进度。事实上,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在2003年就已在中国进行实践,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是为论文快速发表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而建立的学术出版平台,用户只需简单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利用模板在线投稿后,初审即可在线。作为传统出版制度的有效补充,先发后审的在线出版模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快速传播和推进作用。
(二)存在形态在线化
200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国际学术期刊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字化比例达到86.5%,科学技术医学领域则达到了96.1%。[5]这一时期,学术期刊的数字版与印刷版共存,是学术期刊的“双轨制”时代。目前,一些国际期刊开始进一步取消传统印刷版,而只以单一的数字出版形态存在,如英国医学期刊(BMJ)在线出版全文,印刷版仅提供论文单页概述;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化学协会(ACS)、南非家庭实践(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印刷版只提供论文目录及摘要,《骨关节外科》(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杂志印刷版也只提供论文首页内容。截至2012年11月,以e-only为基本出版形态的开放出版期刊超过8000种。[6]学术期刊在线出版使得用户可以在顷刻之间即能获取全球范围内专业的文献数据、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术前沿进展,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效率,还节约了大量纸张资源和存储空间,具有环保功能。相比纸质学术期刊,在线期刊更快捷、更方便地满足用户需求,已从根本上动摇了纸质学术期刊的市场地位,成为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补充的是,一定数量的学术期刊还可以进行按需印刷,如上文所述,学术期刊在线出版论文全文,印刷版提供目录、摘要或概述等简要信息,重要文章全文印刷;一些期刊虽仅提供首页内容,但在右下角却提供快速识别OR码,用户利用手机扫描就可获取在线全文及相关评论信息。按需出版的另一种方式是在线期刊出版的同时保留印刷期刊,但根据客户需要运用JournalsXpress等数字技术小批量印刷纸质期刊,既能降低印刷成本,又可做到零库存。
(三)营销传播社交化
借助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及社交媒体进行数字化营销是学术期刊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新兴手段,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广告、社交网络、电子邮件、联盟营销以及网上新闻。[7]其中,所谓联盟营销是指网络联盟营销,包括广告主、联盟会员和联盟营销平台三大要素,也就是广告主或商家(在网上销售或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利用专业联盟营销机构提供的网站联盟服务拓展其线上及线下业务,从而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空间,并按照营销效果支付一定费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数字化营销不仅运行成本低廉,而且精准、快速、有效、曝光度高,让学术期刊“无处不在”,同时实现了学术期刊对新市场的开拓和新用户的挖掘,这就是学术期刊的“可见性”功能。所谓可见性,就是不管基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零售电商还是其他数字媒体,用户都能以最简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内容。“可见性”最初是网络营销业界针对广告投放的概念,但对于学术期刊的品牌传播同样适用。论文题目、作者介绍、内容概要及相关评论等元数据信息在可见性概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利用关键词搜索以吸引潜在用户的基础。学术期刊的受众分散、专业、小众,因而精确的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化手段就有利于学术期刊的传播。
如英国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最早建立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并专门开通用于新闻、广告和职场的网站;还于2006年开设Nature专属播客,创建各种社交网络客户端和新媒体APP。Nature甚至还着力于打造类似于虚拟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类型的Second Nature。[8]基于传播方面的种种努力与出色表现,Nature门户网站早在2008年即获得Webby Award最佳科学网站奖,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其在信息快速传播时代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出版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启示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学术信息的在线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递增,学术期刊的在线使用远远超过印刷期刊的使用。[9]就中国而言,根据腾讯企鹅智酷2015年首份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网民规模目前已达6亿,其中移动阅读用户占到91%,传统的纸质期刊不再是用户查阅和探索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在线学术期刊成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方式逐渐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媒介。
一方面,从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同行评审角度来说,在线学术期刊应当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推动平台和服务平台,向一流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学习,利用高效的审稿系统,快速在平台上发表学术论文并推出期刊成果,扩大期刊影响力和渗透力。据统计,相比传统的人工校稿,一位大学学报编辑使用信息软件的校稿效率提高了70%。[10]在同行评议审稿环节,编辑部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方式即可综合专家或审稿人意见。由此可见,在线信息技术以其快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编辑部的编辑和审稿流程,缩短出版流程。同时,为应对移动化的阅读场景,在线学术期刊也有必要从月刊或双月刊的固定方式转变为每时每刻的即时出版,力争让用户在需要查询特定学术信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到。
而就先审后发还是先发后审的出版模式来说,需要反思同行评审制度的真正原因,或许只有清源,才可以正本。从实体出版的成本考量,传统媒介环境下出版所需的纸张和印刷技术相对比较昂贵,为保证刊印出来的论文或书刊不至于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出版商才会邀请学术共同体中比较有名望的学者对将要印刷的论文进行检查,以剔除那些没有价值的论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刊印“无价值论文”所造成的在时间与金钱上的双重浪费。[11]可以说,同行评审是出版商为免遭商业利益损失的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但进入网络时代后,学术论文的出版不一定要像以往一样依附或依赖于印刷和纸张,论文在线出版大大节省了纸张和机器所花费的高额成本。如《浙江大学学报》就实行了单篇论文为单位的“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措施,并实现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报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等多平台的优先出版,论文周期大大缩短。
虽然由在线发表后的社区评论代替传统的编辑审稿和同行评议一直颇有争议,但这种出版模式尊重了作者的发现权,即因科学发现、经评审而获得的荣誉和物质奖励权利,保障了具有领先意义成果的首发权,保护了作为作者版权的知识产权。当然,先发后审模式在合理性与严肃性方面也具有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因此,为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前沿性,就需要对先发后审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说,论文在线只是对于论文观点的一种确认,是一种认证行为,严格地遴选、把关和编辑依然必不可少,传统的三审制和同行评议制仍旧要发挥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这样既能保证原创思想的作者权利,又能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为进一步去除先发后审模式的弊端,为改革传统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而创办的Science Open杂志,是一个可资参照的样本。Science Open杂志的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是编辑部请专人检查投稿论文,以剔除反科学的内容。第二步是在线发表达到编辑部内部检查标准的论文,由编辑部进行排版。第三步是进行同行评审,而且,评审人员必须实名,评审意见必须公开。如果审稿人与作者有学术联系,系统会“特别”显示强调出来;如果论文评审出现技术性错误,期刊还会给作者两次申诉机会。事实上,Science Open杂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出版”,即出版本质上是出来,然后再由科学共同体进行讨论和检验。对于学术期刊来讲,这种先发后审的修正模式可以吸引和留存优质稿件,客观上提高期刊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网络和社交媒体客户端,出版社或发行机构可以将学术期刊极具专业水平的分析见解和富有参考价值的学术内容进行加工或可视化处理,提供到移动平台以发掘潜在的用户群体,增强期刊的渗透力。在这方面,创刊于2012年6月的在线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Peer J的行销方式值得借鉴。首先,Peer J 基于开放获取的文章内容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被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Pub Med,Pub Med Central,Scopus及ACS等数据库和知名检索机构检索到,学术传播的时效性、首创性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每篇所投论文都配发有唯一的电子标识符,作者待刊发文章的首发权和著作权得到充分保护,用户的原创性创作投稿也受到激励;再次,基于网络单篇文章影响因子评价方法的使用促使学术期刊传播中的文章被阅读、引用、转载、转发、评论、在线图书馆收录等数据资料得以有效采集,期刊传播效果得到透明化监测与评估。[12]
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传播而言,除建立数据库、官方主页、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户端外,学术期刊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等,以便让用户随时随地登录,了解投稿信息、期刊公告、学术会议、过刊文献及论文下载等最新服务。而且,学术期刊还可以鼓励编辑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通过“微编辑”平台创新用户服务模式,利用微博形成自媒体用户圈,并进一步利用圈的效应进行分享、转发、转载等,使期刊信息内容得到快速的传播。此外,通过激励用户邀请同仁同好就某一论文或研究热点进行阅读或评论,形成互动机制,期刊微信号可以成为期刊编辑、专家与用户良性讨论的公共平台。在互动沟通服务中,用户间的人际传播得到强化,对于期刊的信息反馈与信息分析得以有效收集,学术期刊既可以培养忠诚用户,又可以发掘潜在作者。更为重要的是,话题的及时更新和转发扩散的加速还可同时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总之,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媒介使用制造了崭新的阅读场景,而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对于用户的争取就必然争取用户所在的碎片化和移动化场景,投审稿程序数字化、数据资源在线获取、与社交网络紧密结合从而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出版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不仅是科学信息的传播媒介,更是一种品牌资源。吸引大量高水准的作者、刊发高品质的论文,并及时把握学术前沿成果,是学术期刊品牌美誉度的直接体现,二者相辅相成、良性循环,最终助推中国学术期刊向国际一流期刊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2]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3]孙万军,朱曙光.数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产业链融合与出版服务业的繁荣[J].科技与出版,2015(4).
[4]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5]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
[6]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http:///,2014-12-18.
[7]刘佩英,张扬,徐建梅.论学术出版之数字化营销[J].中国编辑,2015(1).
[8]吴志祥,苏新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5(1).
[9]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J/OL].中国社会科学报,/xspj/201411/t20141105_1391000.Shtml,2013-11-29.
[10]张慧萍.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12).
[11]Sebastian Alers.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https:///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jsessionid=yJ-817mdTJKn7cGhI5F98uUa.master:so-app1-prd?0.
为使期刊顺应时代的发展,编辑要有调研、策划和推广实施的能力。首先要对自己刊物有清晰的认识,并与同类型的期刊作对比分析,结合时展的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刊物的发展目标,与同伴共同朝着目标努力。科技期刊的网络出版是多媒体出版时期出版者的共同目标。编辑应不再满足于借助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而应策划、研发集网络投稿、在线审稿、网上办公、同步出版等服务一体化的网络平台。现在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是纸质阅读,如网络阅读、光盘阅读、手机阅读等方式也层出不穷。编辑要顺应潮流,不断进步,适应出版新形势的发展。医学期刊编辑不但要策划全局,细节也不容忽视,要制定一些策略,更好地促进期刊发展。如为科研项目作者开设绿色通道;与优秀作者保持联系,鼓励其多写好文章,争取稳定稿源;对部分潜在的作者要热情、耐心,加强沟通,取得其信任,增加稿源,扩大影响力。医学期刊编辑平时要利用文献检索及时捕捉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积极联系相关潜在作者,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其撰写相关文章,以求期刊在内容上处于优势。另外,栏目具有导读、分类和索引功能,医学期刊栏目的策划具有重要意义,编辑应结合相关专家的建议,策划出个性鲜明、适应作者需求的栏目,以求期刊的更好发展。总之,医学期刊编辑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在选题策划、栏目策划、经营策划方面下工夫,不断创新,推进期刊的发展。
1.2学术审定者
编辑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维护作者权益的责任,所以编辑是科技期刊的“把关人”,既是传统角色,也是主要角色,是整个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科技成果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其编辑人员要做好把关工作,在明确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报道范围的前提下,除了把关医学论文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还要正确应用网络产品———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杜绝抄袭、剽窃、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要以敏锐的判断力,判断稿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能够发掘其真正科学价值,最后结合专业科学领域专家的外审意见,对稿件给予准确公允的评价。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出版的低成本和开放性、便捷性以及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通过网络论文与成果。在网络海量信息增长、市场经济影响以及目的不纯洁性的促使下,出现了许多“非审定性”的“发表”,导致科学论文良莠不齐,使其科学性与权威性受到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文章进行学术审定的编辑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编辑要增强学习意识,积极累积专业信息资源,了解最新发展成就,以专业的鉴定能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伪存真,坚守科技论文的把关职责,保证科学研究的纯洁和公正。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分科越来越精细,学科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在审稿过程中,医学期刊编辑要借助于学科专家的审稿意见以及自身专业素养决定稿件的取舍。循证医学是医学领域的新学科,在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医学期刊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医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最佳来源,因此医学期刊编辑的学术审定身份起关键作用。编辑要对其临床资料的准确性、试验方法和治疗方法的合理性、统计学方法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准确评估稿件的价值。随着伦理医学对医学临床的影响,医学期刊编辑要依据医学伦理学的规范,注重文章所涉及的实验动物的伦理道德问题,避免影响期刊的内容质量。
1.3技术加工者
技术加工者是编辑主要传统角色之一,优秀论文在与读者见面之前不但要经过编辑和审稿专家的把关,更要经过编辑工作者的技术加工。编辑的技术加工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内容上要在尊重论文原稿前提下,对学术论文价值进行再创造,对语句成分残缺或表述不清进行修改,达到用词准确、表述精炼,要把好语言文字关。形式上要调理论文的整体格式与体例,规范表达方式与书写方式,调整图表格式与编排等,保证文章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全媒体时代不仅带来期刊出版模式的变革,由纸质出版变为网络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工作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挑战,由传统的单一、静止、平面的方式转变为复杂、立体的形式;由传统纸质手工操作方式转变为熟练应用Word、WPS文字编辑软件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求编辑具有在海量信息中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搜索引擎以及专业数据库中的信息,查证论文的一些内容并能正确给予修改或指正。编辑可通过计算机的画图功能或简单的制图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提高其质量以达到刊物的要求。对于稿件的加工而言,医学期刊与其他期刊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编辑应结合这些特性进行编辑加工,以提高期刊质量。医学期刊的专业性较强,对作者的修改意见和专家的审稿意见,编辑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发送校样给作者,充分沟通后再定稿。医学期刊要注重文章科学的严谨性,对内容增删、医学术语、剂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等要认真校正,及时与作者沟通,以免发表错误信息,给科研和临床造成危害性的后果。医学期刊编辑要正确处理医学伦理问题,包括医患关系、医学进步、卫生改革、医学教学等工作领域中的问题,编辑在加工处理稿件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例如对于临床医学类文章,患者有权了解自身接受治疗及预后情况,因此文章中是否签有知情同意书是加工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总之,医学期刊编辑要掌握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编辑技能,不断提升自己,适应全媒体时代带给“技术加工者”这一传统角色的内涵变化。
1.4产品营销者
医学期刊作为出版商品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其发展需要受市场的制约和支配,为保证期刊自身的发展,编辑要成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营销者角色。在市场经济时代,编辑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要坚决维护自身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品牌,仍要坚持以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为首位。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传播方式立体化,对期刊编辑“营销者”的角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期刊的经济利益主要取决于期刊影响力的深远与否,而期刊的影响力又取决于期刊出版的内容、出版形式以及读者群等。首先,医学期刊作为医学论文的载体,它包含着先进的医疗技术、疗效好的用药方案以及严谨的科研成果,这些本身就会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经济利益,编辑要以敏锐的市场嗅觉挖掘这类文章,医学期刊应该采取优秀论文绿色通道等方式吸引优秀稿件,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作为医学期刊编辑要有经济意识和危机意识,聘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审稿,提供高水平的修改意见,增加稿件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优秀论文,在以“内容至上”的全媒体出版的大潮中,以内容优良使期刊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全媒体时代使期刊的出版形式发生了变化,医学期刊编辑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跟随市场趋势,以多元化的方式出版期刊,提高网络营销能力,以网络为平台,以一定的网络宣传技巧,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读者是期刊的上帝,在期刊与读者的需求之间,体现了编辑营销角色的重要性。随着网络的发展,读者多采用网络搜索和手机阅读等方式获取信息,编辑要建立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来吸引读者,例如,借助免费阅读部分内容,以吸引读者购买全文。网络传播有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优势,编辑要利用此优势结合营销策略的运用,与读者交流互动,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稳定读者群,吸引更多的读者。
全媒体时代的医学编辑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医学期刊编辑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架构好读者与作者之间桥梁,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是为其提供优质、高水平、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全媒体时代,读者获取参考文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单一借助于纸质期刊,而是更多地通过电子介质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读者多通过网络和数据库中的检索功能,通过检索题名、关键词和阅读摘要来判断文章的价值,因此编辑要本着对作者负责、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谨慎对待,要在题名、关键词和摘要上下工夫。题名和关键词要符合规范、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摘要要抓住全文的核心,使读者能够真正了解文章的价值和创新之处,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高水平的文章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学期刊编辑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尊重作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与作者的互动机制,构建编辑与作者的和谐关系,保障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全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编辑更好地为作者服务。编辑可以通过期刊网站、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QQ,MSN)、网上论坛、微博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与作者沟通,实现与作者的即时沟通,倾听作者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编辑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文稿处理周期,提高优质稿件的时效性,方便学术交流。医学期刊编辑要培养“作者至上、读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及时向作者反馈读者的建议和需求,向读者传递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起到桥梁作用。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文献书目分析方法,对收录在《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和专著进行描述和分析,就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情况等问题作了解答;并讨论了国内传播应当加强的地方,特别是加强合作研究。 [关键词] 研究课题 研究特点 核心学术期刊合作研究 自1982年11月全国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提出“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评吸收,自主创造”的指导方针后,传播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传播学已不再被认为是“伪科学”或“资产阶级的东西”。它已正式被国家教育委员会确认为一级学科。同时,大量有关传播学的译著、编著、专著和论文相继出版。 国外对中国传播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们研究的情况,至今在国内尚未有过描述和分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描述和分析了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希望能为今后中外有关中国传播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一、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书目分析方法,对收录在1998年出版的《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的书目进行描述和分析(不包括香港和台湾)。 《亚洲传播手册》是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联手编辑出版的介绍亚洲各国传播发展的权威参考书。《亚洲传播手册》中的参考书目部分收录了1987年—1997年间有关亚洲传播总体研究和有关13个亚洲国家的传播研究的书目(香港单独排列,还没有列入中国部分)。 《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参考书目也收录了1987年以前的书目,总数达485条。由于1987年以前的书目的收录主要是填补1993年出版的《亚洲传播手册》中的遗漏,因此这些补漏的书目不列入本研究的分析范围。剔除这些补漏的书目后,本研究分析范围定为1987年—1997年间的384条书目,其中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书目有337条,专著、博士和硕士论文书目有47条。 本研究分析单位分别为作者、题目和期刊。作者分析按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混合及匿名等4项进行分类。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的分类标准是作者的姓名拼写。不论是大陆的汉语拼音拼写方法,还是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学者姓名拼写方法,一律归类到华人学者类。非华人学者姓名拼写则归类到非华人学者类。混合是指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的合作作者。题目则按以下17类进行归类:新闻、广播电视、电讯、广告、电影、媒体、信息、审查、新技术与媒体、新闻与传播教育、政治传播、媒体与青年、公关、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其他。这些分类主要是参考一些核心学术刊物的栏目而制定的。期刊分析的范围划定在以下几种核心期刊:《报刊学报》、《亚洲广告与营销》、《亚洲传播学报》、《电讯政策》、《亚洲媒介》、《传播学报》和《新闻季刊》。 通过分析作者、题目和期刊,本研究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 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有何区别? 2. 1987年—1997年期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有什么特点? 3. 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情况如何? 二、 结果 1. 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 在分析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之前,本研究先对作者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是,华人学者有180人,占总数的46.9%;非华人学者有136人,占总数的35.4%;混合有35人,占总数的9.1%;匿名有33人,占总数的8.6%。其中华人学者按大陆和非大陆进行再次分类。大陆类是指从中国大陆出去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华人学者。非大陆类是指其他各类华人学者。结果是,有大陆背景的华人学者有98人,占总数的25.5%;没有大陆背景的华人学者有82人,占总数的21.4%。见图一,作者分类。 图一 作者分类 华人学者 180 46.9% 大陆 98 25.5% 非大陆 82 21.4% 非华人学者 136 35.4% 混合 35 9.1% 匿名 33 8.6% 总计 384 100% 书目中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的论文题目或专著题目,按前述新闻等17类进行分类,其结果由图二所示。 图二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和混合的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 华人学者 非华人学者 混合 总计 新闻 41(58%) 24(34%) 6(8%) 71 广播电视 24(49%) 23(47%) 2(4%) 49 电影 16(39%) 22(54%) 3(7%) 41 广告 15(37.5%) 15(37.5%) 10(25%) 40 电讯 22(63%) (28.5%) 3(8.5%) 35 媒体 14(56%) 8(32%) 3(12%) 25 新技术与媒体 8(61.5%) 4(30,8%) 1(7.7%) 13 信息审查 2(16.7%) 10(83.3%) 0 12 新闻与传播教育 9(75%) 2(16.7%) 1(8.3) 12 政治传播 4 1 0 5 媒体与青年 2 0 3 5 公关 2 1 1 1 媒体道德与法律 0 1 1 2 传播历史 1 0 0 1 媒体政策 0 1 0 1 传播理论 1 0 0 1 其他 19 14 1 34 总计 180 136 35 351 图二显示了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研究课题的区别。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重点在于新闻、电讯、媒体研究、新技术、新闻与传播教育。具体地说,在71个有关新闻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41个,占总数的58%;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4个,占总数的34%。在35个有关电讯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2个,占总数的63%;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10个,占总数的28.5%。在25个有关媒体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14个,占总数的56%;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8个,占总数的32%。在13个有关新技术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8个,占总数的61.5%;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4个,占总数的30.8%。在12个有关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9个,占总数的75%;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个,占总数的16.7%。 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其重点则在于电影研究和信息审查。具体地说,在41个有关电影的研究课题中,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有22个,占总数的54%;而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16个,占总数的39%。在12个有关信息审查研究课题中,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有10个,占总数的83.3%;而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个,占总数的16.7%。 如图二所示,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的共同研究重点在于广播电视研究和广告研究。在49个有关广播电视的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4个,占总数49%;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3个,占总数47%。在40个有关广告的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分别有15个,各占总数的37.5%。 2. 1987年—1997年期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 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按年份逐年分类,其结果由图三所示。 图三 1987年至1997年间研究课题逐年分布情况 研究课题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Total % 新闻 2 5 8 11 12 3 10 12 5 6 1 75 19.5 广播电视 3 4 4 2 6 4 6 8 7 12 0 56 14.5 电讯 2 1 1 2 3 1 5 20 3 7 2 47 12.2 广告 0 3 1 1 4 3 2 8 9 10 3 44 11.4 电影 1 5 1 1 9 6 5 6 5 4 0 43 11.1 媒体 0 1 3 0 4 2 7 6 5 3 0 31 8.1 信息审查 0 0 2 0 1 4 1 1 2 2 2 15 3.9 新技术与媒体 0 0 0 0 0 2 1 3 4 3 1 14 3.6 新闻与传播教育 1 1 1 0 2 1 0 2 0 1 0 9 政治传播 0 0 1 1 1 1 1 1 0 1 0 7 媒体与青年 0 0 0 0 2 2 0 0 0 1 0 7 公关 0 0 1 0 0 1 0 0 0 1 0 3 传播理论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传播历史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媒体道德与法律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媒体政策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其他 0 1 1 3 6 1 6 10 0 4 0 31 总计 9 21 25 21 50 32 44 77 40 56 9 384 图三显示了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主要特点是,国外研究重点在于一些传统领域,如新闻、广播电视、电讯、电影、广告和媒体。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几乎每年都有论文或专著出版。而有关新技术与媒体和信息审查的研究则起步晚、进展慢,数量也不多。 几乎被冷落的领域有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公关。在整个研究时段里,有关公关的书目有3条,而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和媒体政策分别只有1条。
转贴于 3. 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核心学术刊物在本研究中指出的是《新闻季刊》、《传播学报》、《亚洲媒介》、《报刊学报》、《亚洲传播学报》、《电讯政策》和《亚洲广告与营销》。按发表数量来看,《报刊学报》名列前茅,其次是《亚洲广告与营销》。发表在这些核心刊物上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只有92篇,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总数(337)的27%。其中有关新闻和广告研究的论文最多,分别是25篇和27篇,见图四。 图四研究论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情况 研究课题 报刊学报 亚洲广告与营销 亚洲传播 电讯政策 亚洲媒介 传播 新闻季刊 新闻 15 0 4 0 1 2 3 广播电视 3 0 2 0 3 1 0 广告 3 21 2 0 1 0 0 电影 0 0 0 0 1 0 0 电讯 0 0 0 4 0 0 0 媒体研究 2 0 0 1 0 2 0 新技术与媒体 0 0 0 2 0 0 0 信息审查 0 0 0 0 0 0 0 新闻与传播教育 1 0 0 0 0 0 0 政治传播 3 0 0 0 0 0 0 媒体与青年 0 0 2 0 0 0 0 公关 0 2 0 0 0 0 0 媒体道德与法律 0 0 0 0 0 0 0 传播历史 0 0 0 0 0 0 0 媒体政策 1 0 0 0 0 0 0 传播理论 0 0 0 0 0 0 0 其他 3 3 2 2 0 1 0 总计 30 26 12 9 6 6 3 三、 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近半数是由华人学者所做(46.9%),见图一。其中有大陆背景的华人略多于没有大陆背景的华人(98对82)。而非华人学者也不少(136),占总数的35.4%。从参考书目中的作者分析来看,海外华人学者与大陆学者合作研究并或合作出版专著的寥寥无几。图一也显示,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合作研究并或出版专著在数量上很少,只有35条书目,占总数的9.1%。这说明了一个缺少合作的问题。国外华人学者或非华人学者独立研究固然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缺少合作研究不论是缺少国外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之间的合作还是缺少他们与我们国内学者之间的合作,都会出现偏见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传播的现实。 本研究的作者分析发现,我们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在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主要原因 在于我们的论文写作尚未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具体表现在写作格式和语言上。同时,我们不够重视述评文献并在其基础上引出研究问题。就写作格式而言,相当一些论文与国际学术刊物的写作要求不接轨。这里不仅是语言问题。国内有些论文分析过于宏观,表述过于笼统,文章结构不符合学术论文规范,没有文献述评,没有交代研究方法,没有注明出处,或没有参考书目。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年青学者的外语水平相当不错,完全可以用外语或与国外学者合作。大学和研究机构理应鼓励他们多在国外学术刊物上,介绍中国传播学研究成果。 基于目前我们缺乏科研经费和研究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况,我们国内学者应加强与国外学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国传播,把中国传播介绍到国外,让国外更准确和更完整地了解中国传播。目前,中国大陆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他们的成果很少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导致了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一种偏见,认为研究太少或科研水平太低。 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显示,国外研究侧重新闻、广播电视、电讯、电影、广告和媒体等领域的研究,而忽略了其他传播领域的研究,如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公关。这些被忽略的研究领域也是导致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研究片面了解的因素之一。这些领域在国内已有一些研究,但是其研究成果尚未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我们应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学术刊物介绍给国外学者,使得中国传播研究在国外有较全面的介绍。 就研究课题而言,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关中外学者对相同课题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有关报纸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电视节目效果研究、广告效果研究等等。可以对比的内容有: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等。通过比较国内学者对中国传播的研究和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的研究,中外学者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水平。中国传播研究起步很晚,还有许多方面或领域值得研究或许多研究结果值得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让更多的学者、决策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或部门全面了解中国传播状说。同时,中国在国际上日益上升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都要求有更多的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因此,国内学者要努力争取在核心刊物上多。 四、 结论 国外华人学者之间,国外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之间,尤其是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之间,应加强合作研究。独立研究固然必要,但是难免会有偏见或片面。而全面和准确地研究或了解中国传播,则需要中外学者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竭诚合作。全面的文献书目介绍及其可得性是一种互通有无的途径。通过文献书目的介绍,中外学者在选题时对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要与国外学者合作,我们国内学者要尽快在研究方法和运作方面与国际接轨。同时,我们要力争把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介绍到国外,让国外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传播及其研究。 注释: Anura Goonasekera & Duncan Holaday (Eds.) (1998). Asian Communication Handbook.Singapore:Asian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ntre and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mran Kaur, “Bibiographic Series.”In Anura Goonasekera & Duncan Holaday (Eds.). (1998). Asian Communication Handbook. Singapore: Asian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and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nyang T 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参考的核心刊物为: 《传播学报》(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亚洲传播学报》(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新闻季刊》(Journalism Quarterly) 《亚洲媒介》(Media Asia) 《报刊学者》(Gazette) 《亚洲广告与营销》(Asian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电讯政策》(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转贴于
很多企业主认为中小企业资金不够充足,品牌力薄弱难以与其他强势品牌进行竞争。固然,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大型企业的挤压和其他同类型品牌的冲击,但是我们的市场是巨大的,也是变化的,中小企业制定合适的品牌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才能够走通发展之路。其实,中小企业能不能够成长,主要还是看营销。
说到营销,不得不谈营销策划。策划是执行和管理营销活动的基础,一个企业进行营销活动讲不讲究策划,关系到其营销活动是否成功。很多企业对营销的认识相当片面,简单的把营销理解为推销、推广,这是营销手段落后的表现。事实上一些新型的营销手段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只是没有在这种变化中发现问题,找到需求和机会。这种需求既是企业自己的需求也有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发现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哪里来的发展勇气?
从企业能力方面来看,缺乏创新力是影响营销活动的重要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一般进行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而这种产品往往缺乏技术含量,在大量重复化生产的情况下,价格战及其他不正当竞争模式形成恶性循环,很多中小企业就是在这种死亡营销的漩涡里面被淹没。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企业管理者认为创新没有用,花钱去搞创新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可以预估到的利益。所谓一年赚,二年赔,三年亏。无不是企业的这种经营思想在作怪。创新力代表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生命力差的企业就会抵抗不住这种冲击,慢慢走向消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企业发展没有方向,缺少战略和规划也会影响营销。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市场足够大,哪怕只是很小的市场份额也够吃好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企业的根本不谈发展,只谈规模,只谈业务。争客户,找渠道就是其营销活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