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学原理论文

篇(1)

查字典为您提供“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您在写国际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篇(2)

二、独立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建议

1.增加实践性课程

独立学院培养的是运用型人才,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只是理论学习,要增加实践性、运用性课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渠道加大实践性课程教学力度,比如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课时要增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要加强对视距性课程的监管力度。使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以真正现实独立学院培养运用型人才的目标。

2.课程设置与其它学科交叉

经济学专业除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外,在指导性选修课中要增加其它学科的课程,注意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和兼容性,比如可以学习医学、数学或者生物学等学科课程。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可以增强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能培养社会对应用型经济人才需要的多元化。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但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开展与教学情景相互的课堂讨论。特别是安排合理的教学情景,要求学生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展开讨论,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教学气氛。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考评,要改变只是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要增加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课堂表现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成绩,要加强对学生平时的管理力度,让学生忙起来,感觉读大学要有事可做,教师要布置相关课程的练习,特别是实践强课程的训练,还要按教师的要求对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学生才会感觉到在大学学到了东西。

篇(3)

2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原则仍立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具体地,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3大阈限概念,在首节导论课即向大家提出3大阈限概念,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时,详细的说明每个假设的用途,使学生理解每个假设的目的和本质,进而在回归估计量三个性质的教学中把握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体条件,并明确理解异方差这一违反假设的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充分的时间介绍三大阈限概念及其联系,从而建构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第二,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完全从应用性角度出发,运用软件展示计量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3大阈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时间解释概念产生的原因与本质,而60%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解决具体的回归分析建模和假设检验问题。第三,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撰写实证性的学术论文是进行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训练的较好途径之一,可以通过让学生从选择题目开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进行可能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和修正等等来感受计量经济学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写作论文的方式加以体现,然后交流讨论,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独立学院之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建立回归模型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Eviews软件进行教学,每周教学学时为理论(教师讲授)与上级实验(学生练习)各2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对研究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为传统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回归假设时着重解释回归假设的设立目的与合理性,并通过软件讲解回归假设的验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回归假设。在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三个性质所依据的不同假设,使学生理解三个性质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掌握线性回归估计量理论。特别地,专门安排约10学时左右的实验课进行计量经济学论文撰写与分析的交流,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模型设定问题,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为评价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学生1个教学班共24人进行满分为5分的教学满意度打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全部项目的满意度均达到97%以上,总体平均满意度超过99%。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成功。

篇(4)

在高考招生中,独立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总分相对较低,并可以适当降分录取。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特别经济学类的专业大多招收的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更差,而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公式的推导,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基础知识较差的原因大多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正,所以很多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觉难跟上,听不懂。

(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新生事物能力较强

独立学院的收费较高,所以能上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一般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活跃,情商高,兴趣广泛,大多有文艺特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讨厌刻板的理论学习。

(三)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

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控能力较差,在大学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学习习惯很难改正,导致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不显著;学习方法也缺乏灵活性,由于习惯了高中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会自己总结和解决问题,严重依赖教师。此外,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愿深究,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扎实基础、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独立学院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畏难态度,使学生真正把宏观经济学学好

(一)扎实基础知识

主要体现在数学和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上,在大一的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应该拿出相当的时间复习高中的数学知识,另外,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打实基础。在经济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例如案例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等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历代经济学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经济理论和历史或现在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独立学院的学生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是想符合的,通过形象的各种实际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现实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建立起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的利用教授法,这样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应该充分理由学生知识面广、才艺突出、对计算机和因特网的熟悉来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通货膨胀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亲朋好友的通货膨胀经历,然后用小品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失业问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典型国家的失业率指标,然后用PPT的方式进行演讲;而对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就可以通过课程提问的方式互动,多做练习,多多激励和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总之,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相应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激励制约机制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制能力较差,逃课现象比较突出,上课不专心听讲。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面也要在制度上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制约。例如,在上课时,对积极互动发言的同学加平时学分,对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和迟到旷课的学生减平时学分,对旷课严重的学生给予退课处理等。通过奖惩两方面的作用,从外部起到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并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篇(5)

1.1收集有关信息

收集有关信息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内部信息(1)外部信息主要是指当年的整体市场环境,也就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导向。同时还会关注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情况和未来发展走向。关于劳动力市场,企业一般会关注人才市场变化、城市人12'发展走向、当年人才供应整体素质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宏观数据.这些数据主要跟企业所在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2)内部信息一般是指企业'-3年的发展目标.企业人员组织架构的变化、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中所投入的资金比例.以及企业业务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渴求成度等,这些信息都与企业自身发展息息相关。

1.2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

在未来一年内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市场大环境的供应情况.通过对现有的外部和内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时运用一些统计学方法.企业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本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如果人才市场整体环境饱和、企业不需要太多引进人才就可以完成当年的发展目标.这是企业内部可能会有一些人力资源的流出;反之,企业会引进人才,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投入就会发生变化

1.3编制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质量息息相关。人力资源发展目标、企业当年发展计划以及企业所在行业整体大环境的竞争趋势等.这些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都决定了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行动计划一般由项目名称和项目细则组成,在年度人力资源计划中,行动计划是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还要有相应的、明确的行动计划。

1.4人力资源成本预算

所谓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以下简称为HR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日常经营管理所需的人力资源。并于使用过程中及人员离职后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支出,具体包括招聘、录用、培训、使用、管理、医疗、保健和福利等各项费用。人力资源预算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预算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计划工作。通过对前一年度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进行经济分析.以此作为下一年度人力资源参考.企业有关人员招聘、内部人员晋升以及人员调整可以以此为依据企业人力资源预算的制定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而不是以静态不变的。为了使人力资源预算方法具有现实可行性.一般调整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修改和变更,使之完善,在年末,人力资源预算还可以和实际发生费用相比较,这样将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组织工作和控制工作。

2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绩效标准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指标考核的重要前期就是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绩效标准.这也是年度人力资源计划制定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年度绩效目标一般是以上一年的年度绩效目标以及完成情况作为参照,而不是上级或部门领导的随意指定企业在制定完整的人力资源绩效目标后还需分解到每个月执行。下一年人力资源绩效目标的制定除了要有科学的参照物.同时也需要下达到企业员工中.明确界定当年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目标.同时将绩效结果和激励机制挂钩通过逐级分解,在当年的工作中,员工要清楚的知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人力资源领导要跟踪,了解员工发展情况:建立绩效档案,对整个流程要有相关责任人要进行跟踪考察,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处理。通过人力资源目标既定的范围内不断做出调整,回顾、反馈和调整,在不定期地对目标进行考核:以记录有关人员的绩效表现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目标的制定和完成都有根有据,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绩效指标一般包括:人事费用率、人均费用、人均产量、人均产值、人均效益、招聘费用率、人均培训费用、内部流动率、外向离职率等(见表2某一案例)。

3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

3.1人力成本假设

每一企业当年的计划位销售额6个亿左右。一般来说。该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效率应为6000万元.也就是其1O%.这样该企业明年销售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就有以下两个可能性:(1)假设该企业制定第二年的销售任务为7亿元,那么,第二年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效率我们不一定为l0%.因为人力资源的边际成本要高于销售额的边际成本,当销售额增长后.人力资源成本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出现下降.本案中假设为9%:(2)假设该企业制定第二年的销售任务为8亿元.根据上述分析,该企业第二年人力资源成本这样分解:2亿元(8亿一6亿)中有1亿元的人力成本为9%,另一亿元的人力成本为8%。预算整体的人力成本公式为:∑(月销售额×人力成本率)=全年人力成本一般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在指定下一年的人力资源计划之前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假设该企业是11月份开始收集信息,筛选出变量因素。这时候.本年度12月份人力资源成本就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某月的销售额×人力成本率=当月的工资总和.

3.2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

一般而言.企业员工S-资分为两部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这两种工资模式都属于人力成本,统称为基准工资。那么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支出呢?举例来说,某一公司当年1月份销售任务是4000万元.人力成本率为10%,公司制定的年终奖绩效系数为2%,企业现有员工400人。2月份企业招聘人员2O名,销售任务不变。(1)1月份人力成本:4000:,:8%=320(万元);400人的岗位工资之和为250(万元);绩效工资=320—250=70(万元)(2)1月份人力成本:4000~8%=320(万元);400人的岗位工资之和为260(万元);绩效工资=320—250=60(万元)就基准工资而言,基本工资和技校工资的比例.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有几种模式,例如对半、开、七三开等。如果企业的基准工资比例发生变化,例如原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5:5,现在调整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6:4.这说明员工的基本工资在增加.绩效工资再减少。企业从人力资源成本节省角度考虑,可以适当减少人员的数量,为了进一步达到双赢的机制,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采取绩效工资还按原来的人数所得发给现有的人数所得,而基本工资的发放按减少后的人员数量发。

4人力资源预算管理的保障措施

4.1人员保障

企业必须安排相应的人员全程编制、执行和监督人力资源预算,如果人力资源预算的编制不能结合实际.就是失去了其指定的目的。有条件企业必须有相对应的单位和人员来保障,可以考虑成立专项人力资源编制小组进行预算编制工作。集团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指定的人力资源预算编制要复杂.这是由于比一般的中小企业要复杂得多。在人力资源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方面,为了更好地确保预算执行不偏离正常轨道.可以由单位领导或者相关的专业人士来进行

4.2激励保障

在当年执行完企业人力资源预算后,要对其进行平复.一般分为两种,完成和未完成。对人力资源预算执行结果评估和测算。并给予所有参与预算执行的单位相关质量考核,以确定是否给与奖励以及奖励金额的多少。值得注意的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造成预算的难以执行或者无法执行可能是因为有的单位遭遇外界环境的巨变或者企业内部的突况吗.所以要区分对待

篇(6)

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众多企事业单位带来焕然新的面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事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企事业单位综合发展,首先就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重视。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的就是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间题。在企事业单位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训工作。因为各企事单位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经济师经济学为重要前提的人力资源研究就成了十分关键的个环节。

 

一、人力资源问题认识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站在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来处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人资工作中将范围进行了定的扩展,从而使其成为企事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股力量。这项工作必须要以企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愿景为基础,充分的结合企事业自身的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就提升企事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去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在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结合在起。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部分都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予以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保证和其他的系统充分的协调性和和致性。企事业单位的人资部门通常就是通过个平台来对其他系统予以调整和控制。所以人力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让其他系统正常的运转。企事业单位的人资部门在工作中主要就是对其他系统和部门进行定的监督,从而更好的实现人资管理的效果,确保当中的每个部门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待遇。

 

二、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对这点都不是非常的重视。很多时候在物质条件上并不是很好,所以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还有部分在薪酬结构上不是非常的合理,这样也就使得员工的薪酬和绩效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员工的积极性受损,所以很多员工纷纷跳槽。

 

(二)缺乏良好的竞争与考核拮施

 

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个科学的竞争和考核机制,在考核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员工自身的政治素质,但是在技术水平上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市场的建设不吻合,此外,在人资监督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好的监督机制,这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人资的建设和发展。

 

(三)理念落后

 

我国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管理理念上已经不能充分的满足当今的市场需要,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粗放式较多,随意性非常强。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都不能有个科学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去对人力资源实行管理,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原有的约束和管理方式来对其予以引导,这样来也就使得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无法发挥,此外还影响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以经济师经济学指导人力资源实践

 

(一)树立发展新理念,增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正在进入个全新的阶段,所以人们也将注意力放在了高新技术人才的任用上,所以,以经济是经济学的原理来建设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对企事业单位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这过程中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此外还要建设支高素质的队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应用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重视市场全新概念,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此外还要对技术予以创新,如果个企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对核心技术予以创新和完善,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让其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外企事业单位文化的建设也是经营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个环节,企事业单位对文化、对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在这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立制度,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制度保障。

 

(三)更新人事观念,把人力变成资源

 

首先,要做好管理者角色的转型工作。对个企事业单位来说,如何让员工在知识冲击和经验逐渐贬值的情况下,不断跟上时代、增强竞争力,是现代企事业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部的一大考验。通常来说,文凭也许在应征工作的时候用得上,但此后,人的思想、处事方式以及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要以人为本,全面实行岗薪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四、总结

 

篇(7)

当今世界,新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速度加快,世界面临信息化,全球化的两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运作,企业竞争环境变化的强度和频度、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不断增强,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基于知识、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因此知识员工将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员工(或称为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也就是指具有知识资本产权并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价值增值,而且用脑子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体力所创造的价值的人。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技术)是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信息这一资源只能通过人去获得,在这意义上说,人已经成为比资本、不可再生资源更为重要的特殊资源,知识员工作为企业知识的载体,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所以,发展知识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已成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的[1]。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的发展及其全球化要求企业不断成长和壮大,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于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员工。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2]。正是因为知识员工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探索企业如何加强知识员工管理问题对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企业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同时面临国内同行和国际强大竞争对手的双重挑战,能否尽快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竞争需要数量充足质量保证的知识员工队伍,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员工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3]。

1.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利于知识员工作用的发挥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粗放式的人事管理,重视“事”而忽略了“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只承担了员工招聘、人员调配、业绩考核、薪酬核发、人事培训、建立员工资料等日常性工作,他们忽略了对“人”的研究和开发,同时没有能力去研究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不利于调动知识员工的积极性,这种只看到眼前的被动式管理,滞后于企业整体发展步伐[4]。

2.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大锅饭”的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残留不同程度的存在人们的脑中。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但是在不少企业中从管理者到员工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即使有的明智的管理者认识到这点,想要实现对知识员工待遇上的倾斜,但是由于体制惯性,改革失败的居多。知识员工的重要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3.缺乏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

很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手段、不科学的分配方式和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不少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只重学历和资历,忽视对人员素质、业绩和潜能的评测和分析[5]。不少企业的激励力度有限,手段很单一,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调动和激发知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4.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

虽然不少企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尤其是知识员工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宗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不足,同时,宝贵的资源没有用在重要的对知识员工的激励方面,而是浪费在日常的平均主义的人事管理上[6]。

二、知识员工个性和特点

我国的企业之所以在知识员工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归根结底就是对知识员工特点认识不够。彼得?德鲁克说:“知识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员工的特点[7]。

1.知识员工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知识员工往往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拥有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同时知识员工掌握的知识不是静态的,他们有着更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以及出色的持续学习能力。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库伯所说:“知识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8]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学习能力才是知识员工最根本的优势。

2.知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

知识员工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职业而不是所服务的企业。即使知识员工离开特定企业,他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聘用或者自己创业,重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这对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际上,适当的人才流动对企业是有利的,因为可以适当增强其他员工的压力和开拓意识。但是,知识员工离职毕竟是人才流失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深刻指出,人人从内心深处是反对被“管理”的。这一观点尤其适用于知识员工。对于知识员工而言,监督是一座特殊的地狱。他们在各种复杂的规章制度束缚和“监工头”事的监督严管下,可能丧失所有的激情和创造力。

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当知道怎样引导知识员工的发展。诸如通过具体事例引导他们仔细思考擅长什么,看重什么,如何学习和追求发展。这种自我认识对知识员工取得工作绩效和正确评价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德鲁克建议,应当“引导”知识员工,而不是“管理”他们[13]。

引领而不是管理,意味着要为知识员工创造更为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具体包括自主工作的权力,弹性工作制,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容忍他们的工作失误,创造充满乐趣和关爱的工作环境。

因此,企业可酌情对知识员工实施弹性工作制。包括弹性工作时间、在家办公等多种形式。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弹性工作制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网络终端在家办公,不仅满足了知识员工的工作特性,而且可以为企业节省办公场地,降低费用开支。

同样,允许知识员工“试错”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宽容管理方式。容忍犯错误的态度给予了知识员工最大的心理宽容度,增进了他们对企业的信赖和忠诚度,也有助其创造潜力的发挥。在能力范围内,企业有必要为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许多跨国企业如微软、惠普等,都为员工设立了子女幼儿园,在办公时间,员工可以把孩子放在公司,还可以与子女共进午餐,这样使员工能够安心工作。实践证明,注重对员工的感情投入,是企业留住知识员工的关键。

5.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知识员工的有效管理

虽然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同时他们的工作环境复杂、难以监控,但是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员工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

同时,知识员工只有知道自己的工作成果,才能实现成就激励。企业要破除平均主义、以员工业绩考核为主体的员工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制度化、科学化、实用性强、适应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仍然是科学管理知识员工工作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1)要掌握好考核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尺度,提升考核的价值。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在实施过程中,仅表现为考核者对于被考核者的单向考核,我们称之为90度考核。实践证明此种单一考核渠道存在诸多弊端。在企业人力资源考核中,被考核者要接受来自四个角度的即直接领导(或直接管理者)的考核、自我考核评价、被考核者所在部门的平行部门的考核、公司上级的考核。按照不同的权重组成的四方面考核形成360度的考核体系,体现了合理性和全面性。同时,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对知识员工的考核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

(2)考核方式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现代意义上的考核应该是“有形的”,强调考核指标的可定量测定,避免使用抽象、难以判断比较的考核指标,要求考核项目及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强,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逐步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把握好知识员工管理的新趋势。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人的管理去提高成功概率的思路和方法,它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与绩效考核不同的是,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核心,不仅重视结果目标,也重视行为目标,规定了知识员工既定的工作职责,他们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他们和上级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绩效,工作绩效如何衡量,如何排除影响绩效的障碍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6.企业必须确定全面的薪酬分配制度,充分激励知识员工

对知识员工来说,令人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入,还包括许多金钱以外的内容。正如《财富》所分析的,一旦人们在物质满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关心更多的就是自我实现和满意的工作环境。

所以,企业必须实现一种全面的薪酬战略,即企业付给知识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报酬主要为知识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的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认股权、购买公司的股票、股票奖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货币性支出,比如住房津贴、俱乐部会员资格、公司配车等等。内在报酬则指非货币性质的各类激励因素。比如工作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各种便利工具,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民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

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必须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构成了完整的薪酬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知识员工的全面需求,真正留住人才。

7.加强新型员工关系管理,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今天知识员工同组织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和大的变化。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不平等的雇主与雇员关系,更多的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知识员工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企业的拥有者。知识员工可以通过技术、专利等知识方式像资金提供者那样提供“资本”——智力资本。这类变化使得知识员工与雇主的关系可以转化成战略伙伴关系。作为战略伙伴,知识员工在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和调整工作内容上,无论是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还是规划自己的未来的工作性质,都应该有实质的发言权。在报酬方面,知识员工除了获得工资报酬,他们作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还应该与出资者一起分享成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知识员工还应该与企业决策者分享决策权。透明、民主的决策使知识员工觉得他们受重视和尊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士气。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员工关系管理。

8.加强对知识员工的人生观、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方位素质

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认同企业价值,对企业有忠诚度的人才,才能为企业所用,没有忠诚度人才对企业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既要培养知识员工的忠诚,又要给知识员工全面的学习机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和源泉[14]。在新经济时代,这种培训与教育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知识员工的重要条件。为此,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知识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资源。

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灵魂。随着事业的发展,企业对知识员工的倚重将不断增加。许多知识员工将从单纯的技术岗位和局部性工作转而承担更具综合性、全局性的管理和领导工作。技术专家和管理者身份的融合将成为企业对员工需求的新趋向。为此,企业在发挥知识员工作用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全面培养,使之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成长,并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重任。

9.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增强知识员工的凝聚力

良好的软环境及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安慰。《财富》评出的最受欢迎的100家最佳公司中的几十家慷慨的为知识员工提供“软福利”——那种能够进一步协调工作和生活之间关系的各种便利,诸如在公司内部提供理发和修鞋等多项生活服务,以及免费早餐等看起来不起眼的福利,这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种福利也使公司在他们心目中是个有人情味的家庭,接受调查的员工都说他们非常珍视这一点。目前许多企业都定期举办各种宴会、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舞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管理者还可以倾听员工的心声和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15]。总之,知识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者应该经常深入下属中去,平等对话,并经常出席各类集体活动,加强人际沟通,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使得知识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而不是组织的边缘人。

10.全面加强对知识员工的压力管理,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所以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动力的源泉,无压力则无动力,但是压力过大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管理学家罗宾斯教授认为压力与组织的工作绩效是一种倒“U”型管理,即只有在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压力过大或过小时都不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压力管理的关键就是找到这个最佳点[16]。知识员工的压力管理也遵循这一原则。

要对知识员工形成适度压力,第一可以赋予知识员工挑战性的工作,相对于普通员工,知识员工更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一般性的任务,而追求完美的结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当然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压力;第二赋予知识员工更多的责任和信任,对知识员工的信任和尊重,让其承担更大的责任,则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压力;第三可以对知识员工进行积极地引导,广泛开展与外界的交流,管理者应积极为其创造走出去的条件,通过横向的比较增加他们的压力,从而激发他们的赶超欲望。

但是也要积极缓解知识员工工作压力。他们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往往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同时他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工作有很大的压力。压力过大会产生很负面的后果,在美国,慢性疲劳综合症与艾滋病齐名,被视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敌人”,在日本,估计每年因工作压力过大而死亡的人数多达10000名[17]。因此,知识员工的压力过大问题,日益引起管理学界的关注。

所以,为了缓解与释放知识员工的压力,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团队中的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逐步实现无缝沟通。良好的团队沟通可以起到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同时要创造合作上进的公司文化和氛围,在相互协作和影响中工作。如果缺少了同事的支持,知识员工就会觉得孤独并且独自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需要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组建技能互补的团队,增强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企业也可以建立压力咨询机制和员工身心健康项目,咨询可以给处于压力下的他们提供忠告和安慰,以减轻他们精神紧张。超级秘书网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知识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知识员工的特点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提出了如何管理知识员工的措施和方法,重点研究了如何将人性化管理和科学化的控制相结合的问题。但是,这个课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比如在管理知识员工的方法上,的措施以及运用数学方法更进一步量化知识员工的激励方法是今后加强的方向。

【参考文献】

[1]R?韦恩,蒙迪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5-37.

[2]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56-457.

[3]荣剑英.知识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223-224.

[4]李宝元.人力资本运营——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战略与制胜方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87-88.

[5]郭马兵.激励理论评述[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2).

篇(8)

激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一、当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要与高等学校办学规律高度耦合。然而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毕竟很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激励机制的层次和结构还比较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学院在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大多是抽调或依赖于挂靠的公办高校,其激励机制明显倾向于这些抽调的教师,独立学院自身引进的教师在激励机制中明显处于弱势,这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制度安排上明显的不公。具体到激励层次上,以职称评定和外出深造等激励机制为例,在这一激励领域中按资排辈的现象异常突出,严重抑制了独立学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尤其是严重抑制了一些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动力。

在激励结构上,独立学院采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为主,在员工职业发展以及员工精神层面上安排的激励措施相对不足。当然物质激励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会对教职员工发展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然而要想让教职员工保持一种持续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就必须实现教职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丰收。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在激励约束机制上还存在需要提高的方面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主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实行聘任合同制度。激励机制上的约束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聘任方面,一旦聘用成功,对聘用后期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职称考核管理不是非常健全,依然是套用公办高校的做法,不能从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出发,“职称终身制”现象依然突出,“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流动约束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实。具体到人力资源考核方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的约束机制显得更是毫无“约束”可言,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的现象依然突出。对于绩效、薪酬以及进修深造等方面,明显偏重于教学科研人员。

3.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指标设定上数量过多,且重“量”忽“质”、执行不严的现象凸显

尤其是在年终考核的时候,一些教师员工根本看不懂下发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文件。具体到岗位聘任上,对于岗位聘任的考核独立学院更多是偏重于量的考核,考察拟聘任的业绩成果数量、科研教学数量,对一些内在的质的考核上明显欠缺,一些教职员工为了尽早评上职称,在教学科研中过多包揽一些工作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论文著作上,真正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质量的时间非常少,抱有只要完成课时量、只要科研能够顺利结题就可以的思想,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教学任务上,对教职员工的考核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作量大小,至于完成的质量如何却无从检验。一些教职员工内在的隐形创造力因为缺少健全的“质”的激励而受到抑制。

二、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构建的主要路径分析

1.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要构建健全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机制,也是最能发挥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力的机制。实行竞争机制,首先要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在岗位上要实行全员聘任制制度。独立学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度,能够有效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重视程度、自觉增加压力、自觉释放工作潜力和激发活力。采用全员岗位聘任制能够贯彻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平原则,让所有员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岗位对个人能力、科研和业绩的需求来竞聘上岗,真正实现岗位由员工综合能力决定、而非上级人为安排。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能够有效实现人力资源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保持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始终处于一种高质量、高负责的运转状态。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是要为胜任者提供持续展示的平台,让不能胜任者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素质,使独立学院的有限岗位实现人力资源上的高效配置,无形之中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挖掘自身各项潜能。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还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人才引进上要采取公开、公正的社会化招聘,坚决杜绝人情岗,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为引进创造各种条件,为引进人才之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能够使独立学院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实现合理、优化和动态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益,实现有限资源合理优化。

2.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中要不断完善教职工的评价机制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评价机制可以分为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借助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自上而下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主要应用在对教学和科研的效能性评价领域,运用奖惩性评价机制对员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激励和约束。奖惩性评价机制中,无论是采取积极的奖励还是采取消极的惩罚都会使员工的情绪和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惩罚环节中,要注意适度的原则,坚持教育和引导为主。发展性评级机制主要是为教职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以此促进员工积极性发挥。在发展性评价中,独立学院要克服自己办学的特殊性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广大教职员工发展,实现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掘。发展性评价相对于奖惩性评价而言,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发展性评价强调是员工与学院二者的结合,只要学院为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好充分的基础,员工就会以更加积极和努力的态度积极参与,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长远来讲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而奖惩性评价强调的是独立学院这一单向层面。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具体使用哪种评价要根据实际情况。但总的原则是,要以发展性评价机制为主,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全体参与、共同进步,在评价中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以此促进教职员工的全面发展。

3.独立学院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环境,充分应用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工作环境对于广大教职员工来讲,是一种外在、软性的激励机制环节;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机制中要充分考虑员工工作环境因素,设身处地地为广大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优越的教学环节、融洽的管理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独立学院在领导作风、学院组织架构、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尽可能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要求。一旦教职员工对外在的工作环境满意了,才能更加投入地去工作。试想,如果教职员工连做基本的科研实验的硬件设备也没有、连最基本的办公条件也不能满足,他们的积极性、工作热情、责任心、奉献精神还会有吗?通过完善员工工作环境来实现人力资源机制,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能够全身性投入工作的校园自然环境。其次,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安居才能乐业,尤其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活条件上满足引进人才的需要。再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为广大教职员工营造良好的秩序环境,让他们全身性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

在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必要工作环境的同时,要把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独立学院要为广大教职员工在进修、深造、培训和学习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只有员工的个人潜力被充分挖掘,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作用发挥至最大,才能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独立学院要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在努力工作中去实现人生报复、人生理想,充分考虑广大教职员工的特长、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到学院的发展规划制定中来,让教职员工在对学院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效结合。

4.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要不断改革工资薪金制度

篇(9)

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要与高等学校办学规律高度耦合。然而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毕竟很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激励机制的层次和结构还比较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学院在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大多是抽调或依赖于挂靠的公办高校,其激励机制明显倾向于这些抽调的教师,独立学院自身引进的教师在激励机制中明显处于弱势,这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制度安排上明显的不公。具体到激励层次上,以职称评定和外出深造等激励机制为例,在这一激励领域中按资排辈的现象异常突出,严重抑制了独立学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尤其是严重抑制了一些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动力。

在激励结构上,独立学院采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为主,在员工职业发展以及员工精神层面上安排的激励措施相对不足。当然物质激励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会对教职员工发展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然而要想让教职员工保持一种持续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就必须实现教职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丰收。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在激励约束机制上还存在需要提高的方面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主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实行聘任合同制度。激励机制上的约束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聘任方面,一旦聘用成功,对聘用后期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职称考核管理不是非常健全,依然是套用公办高校的做法,不能从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出发,“职称终身制”现象依然突出,“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流动约束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实。具体到人力资源考核方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的约束机制显得更是毫无“约束”可言,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的现象依然突出。对于绩效、薪酬以及进修深造等方面,明显偏重于教学科研人员。

3.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指标设定上数量过多,且重“量”忽“质”、执行不严的现象凸显

尤其是在年终考核的时候,一些教师员工根本看不懂下发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文件。具体到岗位聘任上,对于岗位聘任的考核独立学院更多是偏重于量的考核,考察拟聘任的业绩成果数量、科研教学数量,对一些内在的质的考核上明显欠缺,一些教职员工为了尽早评上职称,在教学科研中过多包揽一些工作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论文着作上,真正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质量的时间非常少,抱有只要完成课时量、只要科研能够顺利结题就可以的思想,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教学任务上,对教职员工的考核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作量大小,至于完成的质量如何却无从检验。一些教职员工内在的隐形创造力因为缺少健全的“质”的激励而受到抑制。

二、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构建的主要路径分析

1.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要构建健全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机制,也是最能发挥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力的机制。实行竞争机制,首先要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在岗位上要实行全员聘任制制度。独立学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度,能够有效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重视程度、自觉增加压力、自觉释放工作潜力和激发活力。采用全员岗位聘任制能够贯彻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平原则,让所有员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岗位对个人能力、科研和业绩的需求来竞聘上岗,真正实现岗位由员工综合能力决定、而非上级人为安排。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能够有效实现人力资源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保持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始终处于一种高质量、高负责的运转状态。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是要为胜任者提供持续展示的平台,让不能胜任者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素质,使独立学院的有限岗位实现人力资源上的高效配置,无形之中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挖掘自身各项潜能。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还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人才引进上要采取公开、公正的社会化招聘,坚决杜绝人情岗,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为引进创造各种条件,为引进人才之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能够使独立学院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实现合理、优化和动态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益,实现有限资源合理优化。

2.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中要不断完善教职工的评价机制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评价机制可以分为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借助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自上而下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主要应用在对教学和科研的效能性评价领域,运用奖惩性评价机制对员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激励和约束。奖惩性评价机制中,无论是采取积极的奖励还是采取消极的惩罚都会使员工的情绪和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惩罚环节中,要注意适度的原则,坚持教育和引导为主。发展性评级机制主要是为教职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以此促进员工积极性发挥。在发展性评价中,独立学院要克服自己办学的特殊性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广大教职员工发展,实现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掘。发展性评价相对于奖惩性评价而言,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发展性评价强调是员工与学院二者的结合,只要学院为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好充分的基础,员工就会以更加积极和努力的态度积极参与,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长远来讲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而奖惩性评价强调的是独立学院这一单向层面。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具体使用哪种评价要根据实际情况。但总的原则是,要以发展性评价机制为主,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全体参与、共同进步,在评价中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以此促进教职员工的全面发展。

3.独立学院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环境,充分应用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工作环境对于广大教职员工来讲,是一种外在、软性的激励机制环节;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机制中要充分考虑员工工作环境因素,设身处地地为广大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优越的教学环节、融洽的管理环境、和

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独立学院在领导作风、学院组织架构、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尽可能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要求。一旦教职员工对外在的工作环境满意了,才能更加投入地去工作。试想,如果教职员工连做基本的科研实验的硬件设备也没有、连最基本的办公条件也不能满足,他们的积极性、工作热情、责任心、奉献精神还会有吗?通过完善员工工作环境来实现人力资源机制,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能够全身性投入工作的校园自然环境。其次,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安居才能乐业,尤其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活条件上满足引进人才的需要。再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为广大教职员工营造良好的秩序环境,让他们全身性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

在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必要工作环境的同时,要把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独立学院要为广大教职员工在进修、深造、培训和学习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只有员工的个人潜力被充分挖掘,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作用发挥至最大,才能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独立学院要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在努力工作中去实现人生报复、人生理想,充分考虑广大教职员工的特长、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到学院的发展规划制定中来,让教职员工在对学院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效结合。

4.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要不断改革工资薪金制度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7-02

艺术学理论是对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论述,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体裁的纷繁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信息时代的来临又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新的文化必然会层出不穷。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确定艺术在文化中的定位,如何符合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如何阐述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以及如何解释艺术的性质与特点,是艺术理论教学新模式下的首要任务。

一、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很多学建筑的学生都知道,如果一栋楼想要盖得高,那么地基就一定得打稳。如果地基不稳,这栋楼就一定盖不高,甚至有倒塌的危险。这一观点在很多学科都可以通用,艺术学科也同样如此。艺术理论课程就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地基,学生只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课程,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认为学生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理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想法。目前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实践而轻理论”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理论课程课时安排较少

在艺术理论课程的理论学习上,很多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有的是分单双周进行,有的甚至将这门课程直接安排成了非必修课。而在实践方面,各个学校普遍安排的时间和活动都非常多。比如绘画类专业,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野外写生,还会组织各种绘画技能比赛,这些活动或比赛都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具备专业应有的理论素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很强,但不具备专业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沉旧

艺术理论是一门抽象术语比较多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师在讲台上走形式,学生坐在下面走形式,教师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也没有学到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教师都是用之前的教案,时代在发展,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就会与现代社会发展严重脱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艺术理论这门课程的印象是毫无兴趣、毫无意义的,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少,教师采用的方法较为传统、落后,总体而言,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我们应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师和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高校的代言人,要完全遵守学校的教学安排,而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开设艺术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艺术类人才,鉴别人才的方法是作品而非理论知识,即使理论知识再出类拔萃,没有作品也于事无补,所以高校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理论知识是可有可无的,毕竟就业时没人会关注你是否掌握了某项艺术理论,主要看的还是作品,所以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理论知识的上进心,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由于高校和学生都没有对艺术理论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造就了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花架子”,缺少深刻的内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教材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对于教学质量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的关键原因是教材的内容比较枯燥,整个版面都是文字,需要学生强制性记忆,且内容抽象,没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看着这样的教材犹如读“天书”,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方案,所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从其他教师那里照搬而来,缺少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致使艺术理论课程形同虚设。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改变原有的艺术理论课程观念

在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眼中,对艺术理论这门课程的定位就是一门辅课程,认为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实践经验。这一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所以,要想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校以及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观念。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看法,如定期召开艺术理论学习经验大会、请知名艺术家到校做有关艺术理论的演讲、请优秀校友返校宣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等。最重要的是,学校相关领导必须改变自己对于艺术理论课的轻视心理,这样才能达到改进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二)更新教学内容

沉旧的教学观点,过时的教学理论,会使学生与现代社会整体脱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制作符合现代人们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教案。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才是最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才能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手机、电脑、电视等,而在过去,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只有电视、报纸和杂志。信息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如今天这样快。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需要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工具是教师可以借助的。现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工具等,将以往沉闷的教学课堂,改变成为集图像、音像、视频文件等共同存在的有声有色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增加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

艺术理论这门课程,很多学校在课程数量的安排上都比较少,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非常不重视。因此,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中,首先应该增加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其次,要将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选用浅显易懂的教材,增加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积极性;最后,对于理论课程的安排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要注意内容上由简单到困难。与此同时,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各个学校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层次感。

四、结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改变原有对这门课程的轻视观念,并且积极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

上一篇: 技术创新理论 下一篇: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