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5: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抹灰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 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训室的建设来加强。
为全面推动我院实训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通过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工程造价实训、建筑工程实训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以便更贴近工程实际,满足实训室建设要求。
二 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室建设目的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围绕着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使之主要成为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其建设指导思想为: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之配套的基础建设具有先进性,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示范性,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有规范性,与理论教学和技术发展同步的结合具有紧密性。
努力建设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使之具备以下功能、特点与作用:
(一)、使基地成为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基地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就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成为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场所,还应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设计性、探索性、开发性、工艺性和综合性等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同时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使之具备实践性强和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二)、使基地成为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
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及时把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反馈到实践基地,使实践教育能及时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基地专业设备的功能,开拓为社会提供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考核、材料检验检测、劳务培训、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具备开放性特点。
(三)、使基地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基地
充分发挥人、财、物优势,通过面向社会开放、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新产品的开发与检测、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等途径,使基地逐步形成在建设类行业中具有教学、科研、项目开发与产品生产的条件,使之具备产、学、研为一体的特点。
三 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组成
(1)砌筑工实训区: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中砌筑工种的基本内涵、基本作用及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抹灰工实训区:一般抹灰是最基本的,在各类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本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抹灰的基本操作技能,领略一般抹灰工程的施工工艺。
(3)钢筋工实训区:培养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识读配筋图,编制钢筋配料单,进行钢筋加工,提高学生对施工工艺的感性认识。
(4)模板架子工实训区:让学生参与脚手架的搭接与拆卸,模板的组装与拆卸,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参与施工的一定能力。
(5)建筑材料样品展示区:通过对建筑材料样品的参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更形象的了解到各种建筑材料。
(6)软件机房:通过对各种相关专业软件的学习与操作,如CAD,造价计量,计价软件等等,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能力。
三、实训基地的布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78-02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的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支撑作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学、工程测量、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结构等基础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二、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存在以上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能够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使教学难点和复杂的施工工艺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使学生得到直接、生动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的引导。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分开教学,中间间隔几周甚至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施工单位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接收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也只限于认知层面,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无法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花费时间重新学习。而且实训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周,而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学生一门实习实训课程往往只能接触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分部分项工程,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施工现场主要是负责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施工动手能力不足,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更有待提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对施工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高级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岗位分析入手,参照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归纳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施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与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了多媒体教学材料,将多媒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施工工艺工程录像、动画展示―讨论问题―分析总结。比如在了解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基本流程之后,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存在哪些不规范操作?存在哪些质量和安全隐患?接着给学生播放某工地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人工挖孔桩的直径不得小于多少?为什么?人工挖孔桩的钢筋笼如何放入挖好的桩孔中?等等。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再作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今后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建立了丰富的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便利,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二)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1.师资培训。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建立一支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更要有纯熟的施工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组织本课程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起,利用寒暑期到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更新,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
2.教学场地一体化。打破教室和实训室的隔阂,直接将教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实现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3.教学计划一体化。把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独立开设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实训、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中,避免理论教学几周甚至几月后才能进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脱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基本的知识作讲解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由学生参照相关规范和施工手册自主完成施工任务。任务完成后,再由不同的实训小组交叉检查施工质量和存在问题,最后老师再作点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施工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严谨作风。例如在教授“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一节,我们的课程设计包含以下环节:布置任务―方案讨论―操作示范―进行试验―数据处理―评价总结。具体过程如下:
(1)布置任务。某基坑开挖后需要利用轻型动力触探仪器测试地基承载力,提出问题:怎样利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测试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
(2)方案讨论。根据教材和《施工手册》,各小组自行讨论试验方案和分工。
(3)操作示范。教师用多媒体讲解,实际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提问,改进试验方案。
(4)进行试验。学生分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教师答疑,指导学生试验。
(5)数据处理。学生根据规范处理相应表格数据,完成试验报告。教师答疑,检查学生试验完成情况。
(6)评价总结。对试验和试验报告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记录、整改,思考并讨论,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三)现场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周期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专业实践课,我们借助学院的发展机遇,参与到学校建设的施工建设项目。简单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后,先让学生识读施工图,再到现场实地参观。对于重点内容,借助施工工地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我们将建筑施工技术和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课程进行整合,让建筑施工课程学习时间跨度可以达到一年,让学生基本能够接触到施工项目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跟进,对施工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施工工艺知识系统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施工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认识施工现场的组织方法,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组成和施工布置,也对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
该课程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实践操作完成过程和成果先由学生小组相互评分,再由老师统一总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对参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考核成绩进行加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校企联合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建筑类企业签订了协议,作为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订单式联合培养冠名班,共同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同时邀请这些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来,进行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模拟制作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示范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新更规范的施工实际操作。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成功,是否符合企业或者社会的要求,企业最有发言权。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按照实际需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学生爱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爱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被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媒体教学,将分离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实训课程整合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一周的认识实习调整成跨度可达一年的课程实践,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掌握建筑施工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红,步文萍,王静.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
究,2011(S1)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B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在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较之其它专业课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了基础性专业课的有关知识后才能有效地学习,职校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有待提高,平常积累的知识并不充分,这给计量与计价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不管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预算技能并能进行实际操作是教学的关键,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
基于职校学生学习情况的特殊性,教学中借助建筑实体模型应始终贯穿其中,尤其在后期的实训过程中可大大提高学生技能的应用能力、实践的操作水平。
一、实训强化技能,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把一栋建筑的土建可分解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与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四大块,每讲解完一大块便进行图纸的实战练习。
具体做法是在用图纸实训前,先结合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中的建筑模型,开展如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梁板柱工程、墙体工程、门窗工程及抹灰工程等实际建筑构件的预算编制。在这些分部的教学实践中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对施工图预算造价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占总造价的30-40%。尤其是其中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最难的,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的现状,一般的认识、读懂图纸都需一段时间,何况现在结构图纸都采用了“平面整体表示法”进行标注,其知识点是最难理解、最难想象、最难巩固和最抽象的。我校实训基地中柱、梁、板的钢筋绑扎实体模型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一教学难题,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性认识,通过测量到绘图到实际操纵再到最后的工程量计算、查定额一系列中提高了识读图、测量、施工技术、预算等的综合能力。
教学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因为“平面整体表示法”教学教材上一直以来是空缺,所以教师首先应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把知识点化难为易。以下是用项目教学法在实训基地开展钢筋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教学的一个案例。
二、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
KZ钢筋的构造连接知识点讲解是按施工顺序由下往上从基础层的钢筋制作、绑扎、锚固开始,到中间层,再到顶层逐步进行。
第一部分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保护层取值:有垫层时一般取40mm,无垫层时一般取7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
第二部分中间层
(一)柱纵筋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按图集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教学。
第三部分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
三、实训基地参观模型
在黑板上讲授理论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带着问题到实训基地现场。
分组带学生围着柱子钢筋绑扎模型进行讲解,进一步让他们熟悉其中的每根钢筋的构造与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
四、实际丈量、按图施工操作
准备好安全帽、卷尺、下料钢筋、铁丝、笔和纸等分组进行实际丈量,将每组的丈量结果公布于黑板上,取统一准确值(有实际的施工图纸作参考),然后绘出图样;在绘出的图样基础上(下工地)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绑扎钢筋。
五、计算应用
有了前面的理论学习加实践技能操作作铺垫,学生技能的综合能力尤其在预算的理解、应用能力方面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算出每一分项的工程量,查、套定额;求出每项直接费,把所有的结果汇总;
六、归纳、总结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选一组员畅谈感想。学生在此基础上计算实际工程图纸中的内容就相对容易理解多了。
七、实战总练习。
在学生进行了实际建筑构件的预算编制后,将已经准备好了的实际施工图纸拿到教室让学生分组练习。
在实训基地上课认真的基本上已能按图纸算出钢筋的用量,但如何带动落后面?采取措施:将全班分组、分块、座位打乱,让不会的围着会的一起算、一起讨论,老师就主要负责把关,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此实践后大部分人接触到工程实际图纸后不用紧张,也能较轻松地应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特点:
教学对象学生的主体性。让我们摆脱了“一支粉笔”、“满堂灌”、“填鸭式”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脱节的教学方法,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答疑解惑、归纳总结,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从分组讨论、接受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到分析得失、提出困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做学合一,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堂直观、情景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而言,既要多利用现成的建筑如柱、梁、门、窗等作为最直观教学参考之用,同时更要应用实训基地的建筑模型如基础、钢筋、模板等帮助我们解决“直观”上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成果明显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分小组从量尺寸到现场制作、绑扎都离不开同学间的团结、互助、沟通交流的能力;另外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计量与计价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巩固落实了制图、测量、材料、施工技术等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我国在认识职业能力方面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例如德国学者划分职业能力为三个部位,分别是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专业能力,前二者就是人们所说的职业关键能力,这是因为其职业可迁移性非常广泛。而我国则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一种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生活与生存,工作以及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不断学习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与知识。
二、建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如今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重视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一线专业人员,急需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对于建筑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在施工过程中其主要存在的现象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不能够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其次就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低;再次,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实际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第四,不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建筑工作多在户外进行,而学生在家中很少吃苦,通常不愿意下工地;最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总而言之,目前建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普遍较差。
三、职业能力目标导向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针对职业能力导向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
组织与安排教学的依据就是教学计划,所以制定的教学计划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良好整合,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其课程开发思路就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在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前提下,在建筑专业中实施教学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大纲,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筑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包括: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建筑安全管理与工程质量实训;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施工组织实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训;建筑工程图识读实训;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2.针对职业能力导向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
建筑行业中在建材选择、施工设计等方面有许多规定和标准,如果施工时没有重视这些标准,很容易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埋下安全隐患。教育人员需要以建筑行业的职业与就业标准为依据,编写教材,并且遵循理论实践一体化、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写教材前,可以深入建筑单位或企业开展调查,了解工程施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专家沟通交流,共同分析总结建筑职业岗位与领域需要的素质要求、能力与知识。参考我国有关的技术标准及规范,根据岗位职业资格标准,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确保实际的教材具有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特点,有机结合实践及理论,使“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观念得到充分体现。处置之外,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还需要通过“课堂和工地一体化”与“任务驱动”等方式进行职业能力导向,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师要学会适应角色转变,要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与主题,通过安排学习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具体的步骤包括资讯、方案、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交替实施外业实训与内业学习,使“做、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特点得到良好体现,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职业能力导向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认识到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涵义和意义,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以培养;其次,教师需要适应角色转换,在讲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组织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建议,并充当主持人;再次,教师并不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四,教师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学习形式,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丰富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提高其工作能力;最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向学生反馈这种能力。建筑专业的各科课程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为确保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能力指导,学校可以挑选优秀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学习(挂职顶岗),除了进行课题研究外,还要深入实践,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参与施工管理,学习施工技术,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使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此外,学校可以制定激励制度,鼓励建筑专业教师进行有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对于持有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证件的教师可给予额外工资或福利奖励。教师在工程监理、工程施工、工程设计等工作中深入接触企业和行业,行业背景更加丰富,提升了自身知名度,也能给学生更好的职业指导。
4.加强建设实训基地,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各个院校应当多与当地的建筑企业沟通交流,从而为学生争取校外实习的机会,使企业能够发展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在此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需遵循的原则为“共建共管共享”,并且制定合作方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确保二者之间的合作能够持续进行。校内实训工厂应包括主要的实训工种,例如抹灰工、砌筑工、模板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等。
准确进行岗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职业能力要求是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我校对中专生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进行了重新定位。主要表现在:①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即一线的管理者和劳动者。②以能力为本位,贯彻“够用为度,按需施教”的原则,不再追求各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③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继续进修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现阶段市场需求,工民建专业主要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其覆盖的职业岗位有材料试验工、木工、砖瓦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油漆工、防水工、测量放线工、架子工等职业操作岗位的工作和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工程监理等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
2 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2+1”分段模块教学模式。将三年教学分为两段,前两年左右为公共教学阶段,完成文化基础、公共专业课及基本专业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左右时间全部为实践教学阶段,按专门化方向分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既可以按单一岗位形成不同专门化方向,也可由两个或几个岗位组合专门化方向。
2.2 全面推行“两证一书”毕业标准。“两证一书”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标志。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之中,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及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两种职业资格证书。近几年,我校学生在毕业时要求既能达到中等学校学历教育水平,又能达到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3 按能力本位要求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按能力本位要求,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相同和不同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构建出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体现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就业前培训的思想,突出职业能力训练,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综合化课程。
2.4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校工民建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理论教学为主,取而代之的是以《建筑施工》课程为核心展开教学,增加《建筑施工》课程课时量,同时将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普遍运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采用的新型材料和高效设备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增设工程监理方面、工程质量检验方法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市场、企业的需要。努力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信息量,适应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尤其增加与施工技术相关内容的信息量,通过观摩录像及多媒体教学片,了解各种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技术和现场管理方法,为实训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2.5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行实践教学课程项目化管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化课程管理,制订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化课程考核措施。紧紧围绕施工这条主线,突出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删除超越中职层次的内容,将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普遍运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采用的新型材料和高效设备等内容纳入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3 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当然,这样的现状并不是说明各高职院校要求不够严格,也不是说某位教师责任性不强,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制度。要培养与施工一线技术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的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则必须根据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现有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多数以男生为主。这些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时,高考成绩一般都只是高出各高职学院录取分数线10分到30分。因此,他们的理论学习基础以及理论学习方法都不是十分出色,并且,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均相对较弱。相反,这样的学生,其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这样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如果没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及标准,他们则会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为目标,对于个人技能的熟练掌握就会放松,更有甚者在实践教学期间放松自我约束,逃课、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
现有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学年制进行教学,每学期开设相应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大多都设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论课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实践课程则由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予以考核。最终,根据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成绩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是否合格。这样的考核体系,对于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的高职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欠缺。
针对这样的学情,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到导向教学法,即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操作—检验校正—总结评价五步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信息收集的主要部分,留有一定的课外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在实训前夕,应使用一定的学时制定实训计划。在初期,学生应在教师的参与下制定计划,到后期学生掌握此工作流程并具有了相对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制定计划,然后交老师审查;确定计划无误后,做出决定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校正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参与,互相检查;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价,让学生清楚此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进而为下一此实训积累经验。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工作能力,为学生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针对现有教学体制改革,首先应该明确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学生综合考评中予以凸显。并且和理论笔试考核相同,设置相应的补考、清考环节。其次,打破原有的课程总体学分制的束缚,将原有的课程学分一分为二,理论考核合格取得理论学习学分,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取得实践学习学分。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考核以30%—40%的比例,分解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当中去,从学生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中体现。最后,实践教学考核应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及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这样,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练习就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目标也能落到实处,从而完成既定的人才技能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教学认为,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第二,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第三,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2011年随着我校实训大楼的建成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更好的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施工技术为主线,与行业、企业专家联合按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建筑工程基层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用4(中专)到5(大专)个学期完成职业基础课程领域、职业能力课程领域、职业素质拓展课程领域的知识及技能培养,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包括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第二阶段用2(中专)到3(大专)个学期的时间到校外进行下工地顶岗实习。
一、建筑施工实训课的现状
1.建筑施工实训课的内容
目前,建筑施工实训课是学生于第三个学期测量放线中级工考核,第四学期末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为期三周的实践操作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模板工、架子工、砌筑工、抹灰工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方法,为今后从事施工员等岗位的工作打下基础,学生按小组分别进行各工种的实训操作。
2.建筑施工实训课的不足之处
通过往届学生的实训,我们感受到当学生穿着工作服在实训场的氛围中操作时是充满了热情,但没过多久由于工作的艰苦、单调学生中就反应出一些情绪,借口这些工种实训不是他们今后的工作,实训工作有所懈怠,最后经过指导教师的分析帮助,学生们还是按要求完成了实训工作任务,但是通过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下一级的学生来讲如果不认识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作用就不能认真完成该项工作任务,今后对现场施工工艺开展、施工工艺操作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就没有相应的经验,在下工地顶岗实习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导教师的分析观察,发现了产生消极情绪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按照各工种实训要求开展工作,属于被动型完成任务,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各工种独立开展实训,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在一起,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建筑施工实训课的改革
1. 建筑施工实训课的方案改进
针对以上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我们教研组成员经过企业调研及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探讨,制定了新的实训方案,方案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提高,主要内容是据实训指导给出模拟工程概况,综合运用所学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预算》、《工程测量》等科目的知识,分组进行模拟施工项目施工图设计、制定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因实训时间限制故模拟工程是简单化的一间房间)、工程量计算,各班实训小组成员根据建筑施工模拟实训指导书的要求独立完成相应的资料并合作完成实训操作,小组长俨然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技术负责人、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预算员、安全员、测量员,他们的工作既有独立考核的部分又有合作完成的内容。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按照指导思路自己主导组织开展实训工作。最后成果由指导教师现场分析评比,建筑施工模拟实训项目由单一的工种实训转换为综合实训。
2.建筑施工实训课的方案实施
学生从接到任务开始就充满了热情和想象,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模拟项目但是都要完成相当于一个单项工程所开展的设计、施工、验收程序,从学生对人员的精心组织安排、设计方案的反复讨论制定、实际操作的互相比较竞赛、验收时认真听取讲评及合理的争论,我们欣喜地发现这种施工模拟实训方式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阅读学生施工日记、施工总结及实训过程的指导,学生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具备了一定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相当高,对其中的设计问题、计算问题不厌其烦的查资料、讨论、咨询,对施工的开展更是你追我赶不甘人后,对操作工艺精益求精,有的主动对某些操作项目重新返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综合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图纸的绘制不规范;图纸识读不熟练;设计规范不清楚;施工工艺、工种交接、施工规范不明确;操作不正确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反应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同时也反应了教学过程的弱点,面对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改革,相关专业课程也应思考教学改进思路。
三. 建筑施工实训课的进一步改革――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这种方案目前得到了认可,但通过实训反应出的问题应得到进一步解决,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综合了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怎么让学生把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应用,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大纲讲授理论知识,同时还应结合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要求把对应的实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样在今后的建筑施工模拟实训中学生才能熟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训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的专业教师在熟悉各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课程之间联系,认真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对于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安排要引起重视,做好安排确实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建筑施工模拟实训中能把专业知识融汇贯通获得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实际能力,为后面的下工地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如《建筑制图》课程中通过实训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制图规范、表达方法及绘图技巧;《建筑材料》课程应使学生掌握材料的性能及选用、施工现场施工配合比的确定;《房屋建筑学》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要求、通过课程设计掌握施工图的设计、《建筑结构》通过参观、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及计算;《建筑施工技术》通过视频教学、实训场边教边学、现场观摩使学生掌握施工质量规范、操作方法、工艺流程;《施工组织设计》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步骤,根据模拟工程概况及设计图纸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在教学中使学生能熟练计算出各种材料的工程用量,并能将工程量汇总编制成计算书(手工或软件计算);《工程测量》能熟练计算和掌握现场定点的精度。
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际就是加强课程技能训练,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的重点内容、特色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形成“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工学交替为途径,理论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任务驱动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四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CHEN Lingpei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one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demands much more specialty practice. For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restricts the course trai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Key wordsconstruction training; city exurb
0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难以有直观认识。通过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工地现场,并通过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同生活同劳动的方式可以最快地熟悉施工现场的状况,是最佳的实习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学校能联系的工地往往是有限的,每个工地容纳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使顶岗实习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难以大规模开展。
(2)工地参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去工地参观,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的过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将工地看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更容易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此种方式为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常规方式。其缺点是工地进度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果遇到雨雪或大风还可能停工。同时,如果工地距离学校较远,每一次外出参观所花的时间往往较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高。
(3)多媒体工具。教师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拉近书本和实践的距离。①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了解施工知识,比较直观,安全可控性强。缺点是学生只看不做,缺乏立体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城市远郊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新建高校和扩建迁建高校往往选址在城市远郊。这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校外实训的成本高昂。这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高校远离市区,使各种校外实训耗费在车上的时间较多,真正用于工地现场实训的时间较少,时间利用率不高;同时,通过租车方式外出,资金成本较高,对后勤保障要求也高。其次,城市远郊高校的选址远离市区,附近的大型基建项目较少,学生在校园附近接触工地的机会也少。再次,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实习基地的难度增加,对扩大实习面不利。
综上所述,既要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实训,让学生得所得益,又要考虑实训成本较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校园及附近条件进行实训,也是许多同类高校正在研究的对象。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
3 实训建议
在具体考虑施工实训内容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看”,即施工现场参观(如果条件具备,通过顶岗实习的方法更好)。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1)学校内有在建工程的。施工实训时间建议分散为主,不搞集中实训,根据施工进度,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这样的话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来安排实训。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在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工程的进度,并加强观察。
经检验,这种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平时对工程的关注度较高,能主动把观察到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2)学校附近有在建工程的。由于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大型基建工程较少,附近居民自建房可以成为重点实训对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要强求讲解复杂先进的施工方法。在现场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哪些施工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施工方法是不规范的,如何整改;如果某种方法和书上标准做法不一致的话,又是考虑了什么要求,这种考虑是否合理;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哪些质量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整改。
经检验,此种方法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学生在施工现场往往能提出一些问题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个施工原则理解得比较深刻。②
(3)学校内部有较新已建建筑物的。实训前,先收集整套建筑图纸,然后在建筑物现场教学。可以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的现场选择、水电暧的走向布置、建筑材料与装修施工、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反思、单栋建筑与校园整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经检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建筑图纸与建筑物的比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高。
(4)学校内部有较旧已建建筑物的。建筑物使用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当时的施工工艺留下的隐患,有些可能是设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材料老化造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建筑物参观,结合建筑物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再讲解处理方法,进一步再讲预防措施;也可以针对建筑物提出修缮要求,并且现场提问和分析修缮的方法。
经检验,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实训教师再总结的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第二方面是“做”,即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操作。根据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内容。
(1)施工测量。实训教师在学校划出一块空地,按给定的图纸及精度要求,要求学生在现场将建筑物平面位置测设出来;还可以形成方格网,结合土方量计算。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考虑在斜坡或长满草的场地进行。值得重视的是,在测量实训完以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懒惰现象。
(2)土方量计算。学生在做完施工测量实训内容以后,会在地面上形成测设棉线。由于场地的不平整,造成地面高程变化。学生应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成果,结合基础施工方案,进行土方量计算。由于各组学生场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有效地防止抄袭现象。
(3)质量验收。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都要经过质量验收的程序。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模拟验收程序。质量验收以无损检验为主,如检验饰面砖的垂直度、地砖的平整度、砼的回弹强度等。
(4)工种实操。学校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施工工种实操实训室。③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如抹灰、钢筑绑扎、脚手架搭设、砌筑等。
4 小结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训条件不足时,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效果。城市远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注释
当然,这样的现状并不是说明各高职院校要求不够严格,也不是说某位教师责任性不强,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制度。要培养与施工一线技术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的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则必须根据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现有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多数以男生为主。这些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时,高考成绩一般都只是高出各高职学院录取分数线10分到30分。因此,他们的理论学习基础以及理论学习方法都不是十分出色,并且,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均相对较弱。相反,这样的学生,其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这样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如果没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及标准,他们则会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为目标,对于个人技能的熟练掌握就会放松,更有甚者在实践教学期间放松自我约束,逃课、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
现有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学年制进行教学,每学期开设相应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大多都设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论课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实践课程则由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予以考核。最终,根据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成绩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是否合格。这样的考核体系,对于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的高职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欠缺。
针对这样的学情,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到导向教学法,即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操作—检验校正—总结评价五步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信息收集的主要部分,留有一定的课外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在实训前夕,应使用一定的学时制定实训计划。在初期,学生应在教师的参与下制定计划,到后期学生掌握此工作流程并具有了相对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制定计划,然后交老师审查;确定计划无误后,做出决定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校正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参与,互相检查;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价,让学生清楚此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进而为下一此实训积累经验。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工作能力,为学生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针对现有教学体制改革,首先应该明确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学生综合考评中予以凸显。并且和理论笔试考核相同,设置相应的补考、清考环节。其次,打破原有的课程总体学分制的束缚,将原有的课程学分一分为二,理论考核合格取得理论学习学分,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取得实践学习学分。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考核以30%—40%的比例,分解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当中去,从学生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中体现。最后,实践教学考核应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及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这样,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练习就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目标也能落到实处,从而完成既定的人才技能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教学认为,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第二,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第三,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39-40.
[2] 陈曦萌.“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沿革及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1-14.
[3] 陈西兵,杨 柳.高职教育的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17-01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新生虽已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了解它、热爱它,不知如何去学习;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他们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上,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学生在上实训课中出现诸如马虎、不求甚解、怕动手操作等不良学习习惯,从而引起学习困难,学习成 绩下降。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职业院校学生对电子实训课的学习。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人的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当个人的兴趣跟一定的职业相联系时,就变成了职业兴趣。培养职业兴趣无疑对学生择业和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电子实训课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对电子实训课学习兴趣的一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实训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学习,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上好第一节课
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系列集团效应或首因效应。所以教师在讲第一节课的绪论部分时,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对未来发展前景产生的影响。教师尽量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讲课语言要有节奏感,要有启发性、要鲜明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多讲解此门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有效地诱导学生探索电子课程奥秘的欲望。
二、更新教学理念,先实践后理论
对职业院校学生,在实训中应采取:先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辅之以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就会对实训课学习产生兴趣,而且对所讲的知识容易理解。例如:现代电子电器、家用电器中,大量采用发光二级管作为电源指示灯,我们在电子实训课中可以先给学生一个这样的小实践:先给出发光二极管构成的电源指示灯电路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实物去安装此电路。学生在安装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指示器件的优点,而且要掌握发光二级管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会用万用表去测量它的极性,同时也要掌握电路中限流电阻的要求和阻值测试。通过这个小实践的展示平台,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去理解与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继而培养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三、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建立电子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简单的电路(如声控灯、门铃、防盗报警和双联灯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制作时,注意选择电路,充分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实验中出现的故障,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查找其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维修技能。制作结束后,可把做的好的产品拿到校橱窗进行展示,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产生良性效应。在维修教学实践中,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电器维修入手,学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巧。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义务维修,提高其技能和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于电子技能操作而言,最有效的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仪等。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相关知识网页,了解电子行业发展况及相关知识,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实训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视图表达各种元件及电路图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例如:在学习半导体器件的导电原理时,半导体内部电子与空穴的流动过程可以生动形象的用动画来表示,其结果完全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大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当前的一些实验,很多都是基础实验或验证性试验。例如,实现设计好的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电路,甚至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也都有详细叙述。这样在实验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有限。学生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电子实训课的综合性试验和研究性试验,它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不仅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相关的仪器对元器件进行测试,了解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而且要计算出其在电路应用上的数值,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稿。其次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通过认真地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及产品制作过程的具体环节,要仔细分析实验原理,过程,结果,总结教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的讨论内容也可作为实验改进的素材。最后真正使学生从原有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课,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工程施工方法多、理论跨度大、学科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论基础弱、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逐渐加大,传统的教学方法面临着空前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现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和社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诸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
1.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内容没有准确定位于高职院校本身特有的现实地位,即培养职业能力,没有反映地域特色,因为高职学生就业一般局限于本省或邻省地域;同时多数教材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经典的实践案例;在章节知识点的衔接与整合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本身应有的作用;反映“四新成果”(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不多,如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新技术”等在教学大纲中未得到体现,在教材中也很少介绍;因编辑、出版、发行等原因,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所以造成教材相对陈旧过时,一些已经逐渐淘汰的技术还占有大量篇幅,而一些已经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在教材中反映不够。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
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学方式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课程设计、实训教学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或与实际脱节,最直接的体现是课程设计中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或是毕业设计中直接照搬照抄实际工程的施工方案。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施工现场实景,引入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1.3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实习基地少,实训时间短。
《建筑施工技术》教材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内容跨度大,且多媒体课件、视频、工程案例等教学资源又不完整,相互之间缺少联系。而课程学时的压缩、场地条件的局限等因素也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影响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环节的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实习经费短缺,造成校内实训基地不完备;许多施工企业出于经济效益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考虑,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从而造成校外实习基地相对较少,学生实际从事施工实训的时间不足、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然没有很好地掌握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加强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滞后于工程实践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及时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增加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不断更新的国家、地方标准、规范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针对高职学生生源质量相对不高、理论基础弱,就业领域偏重于施工、监理等现场工作的特点,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减少理论分析、计算的内容,减少不常用的工艺介绍,增加常见的、典型的工程实践案例,并通过对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可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
体的校本教材。
2.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还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方式方法亟待改进。
2.2.1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将典型工程的施工工艺和关键工序拍摄成各种图片、录像,并加入解说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2]。教师可利用Flash等专业软件将部分工程的施工过程和工艺制作成动画在课堂上演示,从而既直观地传授专业知识,又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设置学习课件、习题及答案、讨论交流功能,供学生自学,完成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
2.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按照讲授单元对课程进行划分,每一单元又分为若干项目,再根据项目提出任务,由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开展必要的调研活动,并归纳总结,进行答辩,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明显表现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从而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转变教学环境,加强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课堂与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为此与建筑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机制尤为重要[4]。高职院校为施工单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单位接受学生和教师到现场实习,并指定专人负责指导,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模式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请进来”,聘请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授课、举办讲座,内容主要针对工程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因为有些问题学生毕业之后就可能遇到。
其次是“走出去”,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实训基地,对照实物讲解;并通过砌砖、抹灰、钢筋绑扎及工种质量验收等实际操作,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我院新校区建设使得学生有机会对工程基础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进行了解,为此,教师可额外增加校内工地教学环节,每隔1―2周安排一次现场教学,实时跟踪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使得在课堂上难以表述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掌握。
2.4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教师每学期对实习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讨论和修改,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了防止所作设计大同小异、互相抄袭严重等现象,可安排每组学生4―6人,每个学生负责1―2个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和修改形成最终的完整方案。学生通过每人负责一部分设计,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5理论和实践结合,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任课老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高职学院应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师进修计划,定期选派教师进修,有针对性地选派年轻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至少一年的锻炼,定期组织教师到工地现场观摩,定期聘请具有相当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施工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兼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按照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确保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取得良好的改革成效。这就要求专业教师长期不懈地坚持,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吴洁,刘瑾瑜.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