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5: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五轴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前言:铣工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操作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给学生提供实训场所,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铣工课程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了解相关的生产知识和操作技巧。教师需要担负起铣工实训课程教学的重任,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突出实训课程的目的和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在指导铣工实训课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环节。
一、培养铣工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对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对铣工实训课程都有着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知识探寻的求知欲较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开展铣工实训课程中,要求教师需要多给学生讲解一些案例,让学生明确该项课程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制造简单零件和制造精密机件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铣工课程学习中来,优化铣工学习效果。
二、做好生动贴切的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是铣工实训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做好生动贴切的课题导入对强化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铣工课程进行分析可知,该项课程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出现严重的相脱节情况,实训课训练主要集中在实训车间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要求学生需要做好课堂预习工作,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有大概的了解,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具备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预习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采用提问引导方法,结合一个知识点,进行扩充,围绕重点问题和重要知识点,从多角度和多侧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提高解决问题的力度和强度,设置不同水平的问题,化解问题的难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加大对工艺知识讲解
工艺知识是确保实训课程高效开展的保证,要求在实训课程前,教师需要做好相关工艺知识讲解,讲解的内容需要围绕加工零件结构特点和主要参数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花键轴时,教师对花键轴的实物和工作过程进行模拟演示,通过演示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对花键轴结构特点的认识,明确了健齿平行线、健齿对称分布及与轴侧面中心线的情况,掌握了刀具选用方法及主要的加工步骤。学生通过对花键轴的图纸进行技术分析,能够确保切削用量和基准用量的选择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将花键轴的加工工艺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强化了学生对工艺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学生在对铣工实训课程有了一定的兴趣,教师在做好课程导入和工艺知识讲解之后,需要做好学生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学目标、技能考核要求和社会用人需求开展教学工作。第一,需要对技能知识点进行详细划分,严格按照机电专业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要求学生掌握铣削加工的主要技能。第二,需要规范示范操作内容,将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展现出抽象一致和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该项技术的理解能力。教师在铣工技能培训中,要做好指导工作,确保示范动作的规范性、简练性,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的细节。第三,提高学生的铣工实训C合水平。学生在初步了解工艺技能之后,为了进一步的强化工艺效果,需要加大对相关工艺知识的理解能力,结合加工零件特点和相关的技术参数,对铣工实训工艺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铣削技能水平。第四,注重铣工实训课程过程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过程中,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指导,提出相关的技术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专业的操作技巧和课程内容,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1、概述
校园景观有其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需求,又有其教育性质的特殊场所需求。校园是科学、技术、文化的荟萃之地, 其文化景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具有真正的、最广泛意义的教育内涵[1]。因此在景观空间的处理上,专属性和文化性就显得更加重要。笔者就以许昌市高级技工学校景观设计项目为例,对方案过程中所碰到的校园空间与文化的融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2、项目背景
许昌市高级技工学校位于许昌市区,是许昌市唯一一所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基地整体为南北向矩形,规划总用地面积47.15公顷。新校区景观分为南北两期进行建设,一期设计与二期设计在理念,结构,设计手法上均一脉相承,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本文主要就一期景观设计的方案进行项目总结。
3、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可概括为“一轴”+“两翼”+“三片区”。
3.1 中央主题景观轴(一轴)
轴线位于中央,贯通南北,组成一串疏密有致,张弛有度的广场序列。形成景观性、文化性、韵律感三合一的核心轴。
3.2 疏影园(两翼)
两翼位于中央主题轴两侧,挖掘许昌“梅花文化”,营造大面积集中生态绿地“疏影园”,与中央主题轴硬质景观形成互补和差异性发展。通过自然地形的营造,提供完整的生态化,园林化区域,满足师生放松身心,敞开心扉,感受自然的心理需求。
3.3 三片区
根据校园功能分区,三片区分别为教学实训区、学生生活区和综合行政区。根据不同分区的功能性质,营造相应的场所景观,力求做到以人为本。
4、文化主题
许昌乃人杰地灵之处,新校区的景观拥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化主题系统主要通过“地方文化轴”+“技工文化轴”来表现。
两条“文化轴”是两串连续的文化空间序列,对于文化轴线的感知,不应只是单纯的各文化空间感知的叠加,而是有一系列连续的印象,最终形成整体的感知[2]。
4.1 地方文化轴
“地方文化轴”是东西横轴,主要依靠许昌的“钧瓷文化”“三国文化”支撑。
轴线连接东入口广场,钧瓷水景广场,魏都广场和西入口桥,成为一条大气开敞的文化景观视觉通廊。
4.1.1钧瓷水景广场
钧瓷水景广场取自许昌“钧瓷文化”,这条人行步道广场始于东入口止于新校区核心建筑图书馆,不仅承担重要的集散功能,交通功能,学生还可以在这里举行各种集会活动,同时感受校园独有的人文气息和标志性元素。
为了表现钧瓷文化,方案着重从两点提炼钧瓷的特性来进行展示,分别是色彩和肌理。
钧瓷的釉色灵活,变化微妙。“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乃是对钧瓷的最高褒奖。抓住这一色彩特点来做文章。在这里则又隐喻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源泉,入校的学生经过学校的培育,将成为在社会各行业出彩的栋梁之材,从而最大限度的凸显技工学校的特色。
钧瓷的釉面肌理也是其一大艺术特点,钧瓷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有冰片纹,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这也正是方案中所要体现的钧瓷肌理特性。
钧瓷水景广场,水景是其核心景观。在设计手法上,主要通过流动的水景与灯光组合的形式来表现“万彩”的概念。池底也做了特殊处理,通过平面铺装的构成和不同的设计标高的分层,将冰裂纹和勾缝的意象概念表达出来。
4.1.2魏都广场(图书馆下沉广场)
图书馆是整个新校区的核心建筑,其外形厚重,取自“东临碣石”。魏都广场的文化主题取自许昌的“三国曹魏文化”。魏都广场的亮点在于,设计了一大幅文化景墙来迎合原来将近4米的下沉高差。景墙高4.2米,宽42米,大气恢弘,整体景观与厚重的建筑相协调。在功能上是台阶挡墙,适当地分隔空间,阻断视线,使空间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在形式上,采用主题浮雕的元素,将三国曹魏文化展示于墙上,并且注重材质的变化和细节的雕刻,来避免大尺度景墙的生硬违和感。从而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空间与文化的融合。
4.2 技工文化轴
“技工文化轴”是南北纵轴,通过中央主题景观轴串连“天工之门”、“开物广场”、“鲁班广场”、“传技广场”、“名师苑”五个文化主题节点。
4.2.1开物广场
从空间和文化意境上可概括为:天圆地方,序列先端,开门见山,渐入佳境。
开物广场的文化内涵取自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部具有奠基意义的科学技术专著。广场布局方正,尺度空间较大,为新校区的门面景观,标志性的天工开物碑(主题雕塑)立于广场中央,具有很好的文化形象展示作用。
4.2.2鲁班广场
从空间和文化意境上可概括为:开敞空间,刚柔并济,阵列有序,实训有道。
鲁班广场毗邻实训楼,是景观轴上最主要的师生开放性活动空间,硬质场地上根据甲方要求设置鲁班大师的雕塑,以其为视觉焦点,布置草坪绿化空间和休憩小品。在小品的设计上也花了番心思,小品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例如以“鲁班锁”为模型的灯箱坐凳,以“鲁班尺”为意象的特色铺装,值得玩味。主题展示的细节,平添的不仅仅是景观元素的丰富性,当其与环境相融,增加的更是场所的专属性和领域感。
4.2.3名师苑
从空间和文化意境上可概括为:静谧空间,浓荫庇护,文化深邃,意境升华。
名师苑毗邻教学楼,属于轴线空间序列的尾声,其实质是尺度宜人的林荫广场空间。在两侧高大的乔木遮护下,草坪空间和步道空间有序分割,给整个空间罩上一层庄严感。在林荫下对称布置各技工名师的简介牌,结合灯箱设计,古朴而不失现代,从而打造出一个勉励人心,发人深思的文化空间。
5、结语
校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以师生为本,不仅仅使生活行为上得到便捷,更应该探索如何对行为本身进行有益的影响或是有益的引导。学校是育才树人的地方,空间的文化性尤为重要。所谓空间和文化的融合便是指,空间设计中渗透着对基址和城市的历史与环境的多重隐喻,作品深层的文化含义使之具有地域性和归属性[3]。以许昌市高级技工学校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从整体的景观结构到详细的节点设计,笔者都试图层层深入地赋予其文化内涵,并用两根主线串联――当地文化和技工文化,旨在创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文化空间[4]。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卡罗林.费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166.
[2]刘滨谊,张亭.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J].中国园林,2010,26,(11):31-35.
数控车削指令 G02/G03是必须掌握住的,但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却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G02/G03指令格式分析
在数控FANUC系统中为圆弧插补指令。具体G02为顺时针圆弧插补指令,G03为逆时针圆弧插补指令;
其格式为:
1、用I、K指定圆心位置:
G02/G03X(U)Z(W)I KF
2、用圆弧半径R指定圆心位置:
G02/G03X(U)Z(W)RF
当R为半径,不与I,K同时使用,当用R半径编程时,不能描述整圆,但在两轴为主的数控车床中,因工件的特殊性(主要以轴类或者盘类为主),也很少使用到描述整圆出现,故编程圆弧插补程序时,以半径编程方式居多。
二、数控车床坐标系统判定方法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是采用右手笛卡儿直角坐标系原则规定的,具体要求在两轴数控车床上是这样规定的:
Z轴的确定:Z轴定义为平行于车床主轴的坐标轴,其正方向为从工作台刀具夹持的方向,即刀具远离工作台的运动方向;
X轴的确定:X轴为水平方向、平行于工件装夹面的坐标轴,对于车床X坐标的方向在工件的径向上,且平行于横滑座。刀具离开工件旋转中心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
教学中,学生对这种理论要求的规定,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看到实际的车床时,进行直观的教学,将这个理论在车床认识教学中再次出示,学生掌握就很容易了。
三、G02/G03应用到学校具体车床上的判定方法
根据直角坐标系原则:G02为顺时针圆弧插补,G03为逆时针插补。但在两轴数控车床系统中(学校使用的广州数控980T系统),因车削工件的特殊性,其应用I、K字符来编写G02/G03程度较为繁,学生不容易理解,从实用就简角度考虑,我在教学中车削中均让学生应用R半径编写G02/G03程序。但学生在判断指令中顺时针和逆时针圆弧上存在很大的难度,轴类(盘类)零件的车削图纸均为剖面图,单从图纸的角度上看,无法判断出是顺时针、逆时针圆弧,如果只从顺、逆时针圆弧角度分析图纸上的圆弧到底使用G02/G03来编写加工程序员,学生出错率很高。但从车削图纸的角度上看,却很容易分辩出是“凸圆弧”还是“凹圆弧”。(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分析这种图纸中什么叫“凸圆弧”,什么叫“凹圆弧”,出示图纸后学生仅凭自己已有的经验就判定出来了。)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最常见的加工顺序和进给方向入手,告诉学生车削图纸中这种“凸圆弧”使用G03半径R编程,“凹圆弧”使用G02半径R编程,初次编程并在数控仿真系统上试车成功,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四、特殊情况下G02/G03指令的车削选用方法
通过常见的加工顺序(图纸上看从工件右侧向左侧加工),车刀为前置刀架位时,学生可以正确应用G02/G03指令了。但有些特殊情况,又应该如何判定呢?出示一些需要特殊加工顺序处理的图样(如有时用切槽刀加工“凹圆弧”,要求从工件左侧向右侧加工),从图纸的角度上是“凹圆弧”,但改变了加工顺序,从而改用G03编程;学校使用的数控车床,刀架为前后X轴移动刀架,一般练习时,最多可装两把车刀,工件在两把车刀之间,这样同一程序中,车刀一把为前置,一把就为后置,故编写圆弧加工时,因刀架位置关系,出现了G02和G03指令变换使用;经过教学和仿真练习及车床实训操作,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出如下表的判定方法:
1、加工“凸圆弧”(图纸上判定,如左图)
2、加工“凹圆弧”(图纸上判定,如右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67-02
普通车床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课程,为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生产基础提供必要的训练。本文主要根据普通车床实训教学的实践,探讨中职学生普通车床技能实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普通车床实训教学常遇见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数控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数控车床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主流,可以说,不懂得数控技术几乎不能从事机械制造业工作,因此,目前中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不少学生对普通车床技能实训热情不高,其结果是普通车床技能实训效果不明显。笔者跟很多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交流发现,大家都觉得这不是个别中职学校的现象,而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普遍存在现象。
笔者通过对学生调查分析,发现中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学生对普通车床技能实训热情不高,技术掌握不好,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方面原因:(1)“普通车床无用论”。学生认为在制造业已经广泛应用数控技术的今天,普通车床操作技能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没有用的技能,学了也没有用。在他们眼里中国制造业里的车床已经全部实现数字化了,普通车床早已经被淘汰,普通车床操作技能没有必要学了,所以没有兴趣。(2)“普通车床苦力论”。认为普通车床操作劳动量大、太辛苦,不想学。现在中职学生多是“90后”“00后”,相对以前的学生来说,在吃苦耐劳方面比较欠缺。他们从小在网络的环境下长大,对数字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如对数控车床的操作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不想学耗费体力的技术,“苦”的技术。他们觉得普通车床操作就是做苦力,因而对普通车床操作实训没有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和现象。(3)现在中职普通车床实训教材地方适应性差,没有针对性,教师只能机械地照搬来进行实训教学,因而效果差。
二、提高普通车床实训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对策来提高他学生对普通车床操作技能实训的热情和效果。
(一)提高学生普通车床操作技能实训的热情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车床操作技能,使他们认识到认为普通车床操作技能是一种落后的没有用的观点是错误的。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贵港市远清机械厂的生产车间参观,让学生真实地看到除了数控车床在生产外,还有很多普通车床在生产一线中被大量使用,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织他们到一些有代表性的五金加工厂,让他们看到更多的普通车床还在生产中运用。此外,让他们浏览一些普通车床操作工的招聘广告。通过参观,让他们真实地认识到普通车床操作技能还是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提高他们普通车床操作技能实训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吃苦耐劳精神是制造业技术工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利用本校的往届数控技术应用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成功案例鼓舞他们,如一些从一些生产岗位做起,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勤奋工作而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甚至成长为工程师、管理者等事例。教育学生明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一种职业精神。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对普通车床操作技能实训的热情。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控技术在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普通车床的主导地位被数控车床取代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把普通车床操作技能作为数控车床操作技能的基础和过度来引导学生,灵活安排普通车床操作实训项目的内容,做到既保证满足国家车工操作中级工水平的需要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以后学习数控车床操作技能打好基础。通过衔接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对普通车床操作技能实训的热情。
(二)改进普通车床技能实训方法,提高实训效果
1.精心备好实训课
结合校情安排实训教学。在国家普通车床工操作中级工水平技能要求下,选择或编写适合本校的普通车床实训教材,这是实训指导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国家普通车床操作中级工水平技能和实训计划的要求,确定实训内容。在保证普通车床操作工中级工的技能要求下,结合本校学生和实训机床设备特点,精选出符合校情的实训项目,然后根据实训项目安排实训教学。
选择适合校情的实训教学方法。根据实训项目内容,选择适合校情的实训教学方法,一般主要有:(1)实训指导教师示范训练教学方法。根据普通车床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教师针对加工工件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操作技巧进行示范加工,有针对性地讲解。根据往届实训教学经验,在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适当地进行提前提示和警告。(2)分组安排学生实训操作教学方法。分组安排学生实训操作车床加工工件,教师来回指导、检查,发现加工工艺步骤不合理、违反车床操作安全规定等要及时制止和指正。(3)训后集中讲评实训教学方法。为达到实训效果,在实训结束前,教师要针对本次实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分析原因,指正错误,同时对加工方法、精度高的工件进行打分,对出色完成实训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2.规划安排好实训教学内容
普通车床操作实训项目内容安排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比如先加工单轴工件,再加工台阶轴工件;在加工台阶轴工件熟悉之后再加工带槽的台阶轴工件;然后再加工有锥度的带槽的台阶轴工件;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巩固练习之后,再布置加工有螺纹有锥度的带槽的台阶轴工件;最后加工比较复杂的有配合要求的套类工件。这样由易到难地训练,到了这时候学生的操作技能就能达到较高水平。中级工培训要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实训,才能让学生在加工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使其更有信心加工更加复杂的工件。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普通车床操作实训效果。
3.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学校的普通机床比较多,可够2人共用一台机床,使得在实训中能给学生充足的实训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来对学生实训作品进行评价,那么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在每个项目工件都要有合理的评分标准,按照工件加工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分值比例,然后用扣分制进行评分。如工件总长100 mm、误差±0.03 mm的占10分,误差每超0.01 mm扣1分。外径30 mm、误差±0.04 mm的占10分,误差每超0.01 mm扣1分。槽10×4 mm、误差±0.1 mm的占5分,误差每超0.1 mm扣2分。安全操作占10分,清理机床占5分。利用这个评分标准评价每一个学生加工的工件,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对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让他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以便下次改正。通过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实地看到自己加工的成绩,并形成良性的合理竞争,从而提高实训效果。
4.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加工
(一)建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统一,其关键的一步是分析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将其转化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过程。为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何谓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然后再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对工作过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即“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善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将工作过程解释为“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系统”,是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从开始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期间,在时间上是一个变化和流动的过程,在空间上有人和物的位移,在行动上有人操作和物体的运动,在这个“流动”、“位移”和“操作”中所运用的工作方式、采用的手段和使用的工具都是遵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有序的在运行,即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环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从表面上看,工作过程在不同企业中,存在同一个职业岗位其工作过程采用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对不同企业相同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发现无论工作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还是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其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实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不同企业的同一种职业工作岗位其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是基本相同的。运用职业分析方法,就是要找到和发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共性部分、关键环节和固定结构。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在研究了大量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的基础上,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以企业某一职业岗位为例,对技术工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职业行动可以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的四要素(四要素是指:目标、工具及辅助方式、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来实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本文作者结合我国企业生产过程的具体情况,参照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总结的职业行动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建立了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见图1)。即企业的职业岗位中,技术工人接受一个工作任务后,第一步需要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第二步对具体任务做主观的综合性的分析和归纳,即通过自身的能力寻求帮助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从外界获取有关信息,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定;第三步对工作任务完成进行规划,制定工作任务的实施计划;第四步依据实施计划,协调工作过程的要素,包括工作目标、使用工具、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协调好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来实施、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检查和评价工作任务,出具书面检测材料,调整工作过程与操作方法。
(二)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获得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不是目的,还需要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即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论意义上的研究和归纳,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为样本,参照企业中技术工人从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的各环节将其归纳成五个重要的阶段: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和评估工作任务。并对这五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论意义的设计,将其转换成适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形成“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决策与计划、实施计划、检查与评估学习任务”这样五个步骤,构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见图2)。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的学习任务。为此,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一)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3]。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是职业岗位中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它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工作关系和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1.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它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制定、任务实施、结果检查和评价等步骤。2.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表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容和形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程是一个将现实的、客观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主观标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过程。3.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在整个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即通过它能够理解该任务在员工成长发展中的内容、功能和意义。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职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源于企业实践,是针对一个职业而言的。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获得的典型工作任务不能直接引入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即通过二次开发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1.运用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法,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要想把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需要职业工作系统(即企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与职业教育系统(即职业学校、学校中的专业课、实训教师、课程专家等)共同合作和开发才能实现。职业工作系统的有关人员要依据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职业学校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和技术要求变化通过调查、访谈、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方法,分析、归纳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依据和参考。职业教育系统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色,依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自身的结构和教学条件,将职业工作系统分析、归纳出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对其进行“教学化”的处理。教学化处理的涵义是以职业教育教学论和有关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导向为宗旨,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过程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这样专业教学就可以展开了。学习性工作任务获得是需要将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整合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2.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职业教育教学论是与职业教育教学有关的理论,包括职业教育的教学价值取向、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以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问题等。鉴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以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实施教学。因此,需要把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但是需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职业岗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可以进行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而这种转换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再设计,这个设计过程需要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过程中要依据专业教学阶段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的要求进行,还要考虑到教学理念、办学机制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对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的影响。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一般由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为学生设计,要求设计出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应含有学习任务题目和内容、引导性问题、完成任务的信息和线索、对学习者或团队工作的指导、用于检测和评估的指令等等。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及影响因素(见图4)。
(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专业教学过程,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学突出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专业教学过程应按照“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估”这样5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进行教学。
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核心教材《数控加工实训教程》中的实训项目螺纹轴零件为例,将其作为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教学的中的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过程。螺纹轴零件如图5所示[5]螺纹轴数控加工实训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指教师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过程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具体化。确定和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基本的设想,清楚所采用的学习资源、途径和完成任务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对学习方式要有安排。通常需要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学习任务。本案例中,学习任务是螺纹轴零件的数控加工,螺纹轴零件为轴类结构,结构元素包括圆柱面、锥面、阶梯面、槽、螺纹等,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数控编程加工的专业教学要求,要完成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的学习任务,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教学中需要完成螺纹轴零件的“结构与加工技术要求分析”、“加工工艺分析设计”、“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质量检验”等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需要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既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又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相符。
(二)收集获取信息学习任务确定后,需要学生独立收集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资料和解决问题的信息,主要途径有: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料;到现场进行参观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知识或提供一些资料。同时学习者应根据学习任务说明和学习任务的资料,设想出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行动的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条件。本案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要去学习和查阅有关轴类零件数控加工的知识,掌握数控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螺纹轴零件进行零件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尺寸与公差分析、加工技术要求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分析结果记录在零件工艺信息分析卡上,如表1所示。
(三)决策和制定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决策出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再按照决策的相应环节制定完整、可操作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计划,包括:学习小组制定计划和学生自己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必要时教师和学生可共同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本案螺纹轴的数控加工,在决策和计划阶段,有学生小组共同制订出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任务的工作步骤、所需工具清单、材料清单、人员分工(工作要求与工作目标)、经费预算、成本核算、工作时间安排等。工作计划内容见表2所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32-02
中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又包括关键能力、良好职业习惯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则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实习和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训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又是学生了解实际知识、熟悉职业环境、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渠道。国际上先进职业教育方法,如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都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线。在车工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强化职业技能?通过多年的学习及践行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实训前的考勤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实训教学前,当学生进入实训工位,教师首先进行考勤,这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其实,考勤不仅可以使教师很好地了解、把握每一位参加实训学生的身心状况,还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和锻炼关键能力的好机会。如,在学生第一次参加实训时,用简短的“自我介绍”形式来代替点名,给学生提供一次推销自己的机会。这对学生来说,犹如做商品广告,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客户”的需要,要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不但要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将这种美好的印象长久地保存下来。在以后的实训考勤中,还可以通过“一句话体会”、“一句话心得”等多种形式代替考勤,以丰富教学。这一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角色转换能力、即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实训中进行安全与纪律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中职生普遍表现较为松散、纪律性差,因此实训前安全和纪律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安全与纪律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又是保证学生文明、规范、有序上好实训课的前提。责任心和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可比喻成播种:“播种信念,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车工实训课考勤环节后,学生进入工位。首先,向学生介绍实习设备布局、各自实训工位的位置,随后对学生进行纪律与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违纪行为关系到自己、他人及设备的安全。引导学生进行安全、纪律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其次,介绍实训工位内的工量具、教具和设备的名称、作用,并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进行养成量具用完及时归位,设备定期保养的良好习惯。再次,指导教师根据本实训工位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安全作业规程和职业道德要求,要求学生在实习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此过程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学生通过教师的解说、示范和引导,掌握与实训有关的安全、纪律注意事项,为主课教学管理安全打好基础。
在以后的实训课,教师可以总结以往实习中学生存在的违规违章、不符合安全作业的行为动作,如学生着装不合要求,工具、设备、量具的不规范使用等,并予以纠正。安全纪律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简单地强调,更需要教师的引导、监督与纠正,它应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
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培养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笔者在车工实训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授课模式。该模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成功。笔者具体采用五段教学法授课,即“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下达任务—任务实施”。各阶段相互衔接、循环进行,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讲解 教师针对本课题讲解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实习课的训练目标、具体内容,完成这些内容必须掌握的操作要领及达到的要求。在讲解所要学习的新内容的操作方法、步骤、要领时,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具体、方法正确、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螺纹轴加工中,“左右切削法车制梯形螺纹”为本节课新授内容,教师在讲解中应强调根据梯形螺纹的牙型特点、车削方法如何磨制车刀,车削速度如何选择,左右车削梯形螺纹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加工过程中如何使用量具去检测,最后的检验方法等。在讲解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所学的专业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让学生理解掌握实习课题的操作要领,从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简介】丑幸荣(1955—)男,汉族,大学本科,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控技术。
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数控加工操作是高职数控专业、数控加工技术的三门核心课程。这三门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高度结合,直接面向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通过这三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数控加工所必需的工艺分析、数据处理、编程、机床床操作及工件加工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1.该核心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A.教学现状
数控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数控加工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加工标志性技术并逐渐得到普及,而数控人才(现代制造业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紧缺人才,社会需求巨大。目前虽然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加大了培养数控人才的力度,但始终不能满足我国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操作技能不高,职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技术学院都将数控专业作为教改的重点专业,并已经把数控专业部分核心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尝试。然而,大多学校是把各门课程单独进行项目化教学或部分整合,并没有把数控专业相关性较紧密的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系统串联。学生不能在学习中真正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不能理解岗位群中的内在联系,缺乏就业竞争力和岗位升迁的能力。
B.三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项教学改革就是解构原有高职数控专业数控加工技术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模块相互独立的传统知识体系,把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与就业岗位紧密相关、且相互紧密关联的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的核心课程中;对该三门核心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进行重构,实施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教学模块的系统化串联,即三位一体;创新数控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以机械制造业的典型零部件的数控加工过程为导向,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一系列的项目教学和实训中。使学生牢固掌握职业技能,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课程改革的内容
A.以职业岗位(群)能力为目标整合课程内容
通过企业调研得知,高职数控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有:数控工艺员、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其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下。
a.数控工艺员
·具有编制和实施数控加工(车、铣削/加工中心)工艺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进行数控加工程序验证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利用MasterCAM等CAM软件自动编程的知识和能力。
b.数控机床操作工(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
·具有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调整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及其常用刀具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进行对刀并确定相关坐标系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进行程序的输入和调试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操作车床加工中等复杂程度的轴、套、盘类零件(能操作铣床/加工中心加工凸轮廓类、型腔类、孔系类零件)的知识和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常用量具进行零件的长度、内外径、螺纹、角度等精度检验。
可以看出,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含了传统课程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中的内容。为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将相互紧密关联的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的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进行重构,实施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教学模块的系统化串联,即三位一体,并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B.项目规划
根据岗位需求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项目。保证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满足于职业岗位需要。
根据企业的岗位设置,将本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数控车削工艺设计、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削工艺设计、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自动编程。
一般机械行业的数控加工零件的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程度以下,以手工编程为主,所以,前两个模块中的数控编程为手工编程。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实质是计算机软件在数控编程中的应用,所以将自动编程内容单独设置一个模块。这样也便于教学实施。
根据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结合生产实际,每一模块设计了若干个项目。共计理实一体化授课116课时,机床操作实训44课时。课程项目及课时安排如下(括号内为课时数:理实一体化授课课时/机床操作实训课时):
概述(4/0);
模块一 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
项目一 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分析(8/0);
项目二 数控车床操作(4/2);
项目三 阶梯轴加工(8/3);
项目四 螺纹轴加工(6/3);
项目五 圆弧面轴加工(6/3);
项目六 盘套类零件加工(6/3);
项目七 非圆弧曲面轴加工(4/4)。
模块二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
项目八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8/0);
项目九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4/2);
项目十 平面凸轮廓零件加工(8/4);
项目十一 型腔类零件的加工(8/4);
项目十二 孔系零件的加工(8/4);
项目十三 曲面铣削加工(6/4);
模块三 数控加工自动编程:
项目十四 Mastercam数控加工基础(12/0);
项目十五 二维零件铣削加工(8/4课时);
项目十六 三维零件铣削加工(8/4)。
其中“概述”部分为非项目化内容。主要讲述数控机床的分类、数控机床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功能、数控编程方法、数控机床坐标系、数控程序的结构与格式等各模块中的共性内容,为项目教学打下基础。
C.项目设计
根据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每一项目首先确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指出难点和重点。每一项目包含四部分内容:项目导入、知识学习、项目实施、项目实训。
项目导入:导入来自生产实际的项目,说明项目要完成的内容。所有加工类项目都包含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加工三个基本环节,使学生在每一项目的学习中都能体验数控加工的完整生产过程。
知识学习:该项目中相关知识的介绍与学习。
项目实施:完成项目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对该项目实施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模拟)。
项目实训:对该项目导入的工件进行数控机床加工。
项目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举例,以下是项目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目标
1.引言
随着数控机床的出现,特别是高速加工中心的出现,自由曲面的加工可以通过软件自动编程来实现,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曲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同时,使用CAM软件来实现零件的编程结合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也加大了机械加工范围。在Cimatron软件中有一系列专门针对曲面加工的方式策略,也可以通过五轴航空铣来生成三轴加工程序。通过合理的选择加工方式可以高质量的加工出绝大多数的复杂曲面。复杂型曲面一般采用球头铣刀来进行精加工,数控程序给出的加工轨迹是刀头球心的运动轨迹。
2.曲面加工的技术要点
2.1曲面零件的加工方式
曲面加工主要是由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等多轴联动机床来完成,对于曲面特别是复杂曲面,如叶片,模具的加工,甚至需要五轴联动机床来完成加工。加工中心对自由曲面的连续铣削加工,有行切法、环切法、层切法、等高加工等几种方法。行切法具有编程简单和切削效率高等特点,但是由于刀具在行切平面内运动,切曲面的曲率不同和定位等原因,会导致行间的残留高度相差较大,因此常用于粗加工。层切法加工是在等高面上切除加工余量,其实质是一种两轴半的分层处理加工方法,在层切法加工过程中,走刀轨迹被限制在二维平面内,方便了刀具轨迹的优化,空刀现象大大减少,切削效率高,因此,层切法是一种高效的粗加工方法。
2.2步长的确定
加工步长是构成曲面刀具轨迹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确定是刀具轨迹生成的关键因素,加工步长小,则刀具轨迹上的刀位数据密度大,零件程序增加,加工效率减慢。
2.3行距的确定
2.4切削用量的确定
切削用量主要包括主轴的转速和加工步长,对于不同的加工方法,需要运用不同的切削用量,因此,需要合理的选择切削用量,其原则是,粗加工时,一般是以提高加工效率为主,但也需要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加工成本等。总之,切削用量是在结合机床参数性能和刀具的材料和切削能力等综合条件下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定。
2.5加工余量的确定
加工余量的大小,对于零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性均有较大的影响,余量过小,会因零件不可避免的安装误差而导致工件加工余量欠缺,导致生产出废品。若加工余量过大,不仅增加材料,动力、刀具和加工时间的消耗而也提高了成本。
3.曲面加工实例
3.1曲面造型
如图3-1所示待加工曲面,由于零件的特殊要求。此曲面为两条不同正弦曲线之间形成的混合曲面,形状要求较高,因此对加工和造型编程都有较高的要求。在造型的时候借用cimatron的曲线外挂通过如下公式生成上下两条曲线〔公式如下:下封闭曲线x=4*sin(u)、y=4*cos(u)、z=1*sin(u*5)、Umin=353.755、Umax
3.2曲面加工
为了更好的加工出此曲面,可采用五轴航空铣的铣削策略进行加工。尽管在cimatron加工方式中还有其他的策略可以用来加工次曲面,但是在这里采用五轴航空铣可以产生更好的加工刀路轨迹,在选择限制加工曲面的时候选择两曲线之间的仿形铣,这样可以用较短的时间产生较好的加工效果。通过cimatron软件计算产生图3-2的刀路轨迹。
4.结束语
曲面零件一种很常见的零件,由于其形状的特殊性,对表面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加工时需制定好加工工艺,在日常的加工过程中通常会借助计算机CAD/CAM软件进行造型,编程及帮助完成设计零件的工艺路线。大大减轻了编程的繁琐,也提高了曲面的加工质量。文章结合简单曲面实例的加工,总结了一些曲面零件的加工方法方案。
参考文献:
[1]蒋建强主编.数控编程技术200例[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4.3
[2]王荣兴主编.数控铣削加工实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93-01
一 课程认识
依据数控技术专业调研编制《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控技术专业技能抽考标准,找准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位置。
1.课程定位
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是集中对机械制图、数控加工工艺、工程材料与刀具、机床夹具、测量技术等前期课程的综合应用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2.培养目标
熟悉机床数控系统功能,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指令,并能正确应用所学指令编写数控加工程序,熟练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够按图纸要求加工出所需零件。
对应就业岗位:工艺员与程序员、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操作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
二 课程整体设计
结合课程标准、技能抽考标准与所选教材,将教学主要任务分解为车削与铣削两大模块:
1.车削模块
以薄壁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为主要任务,完成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简单轴类零件的加工;复合循环指令的编程及其加工;内孔的车削编程及其加工;切槽加工;螺纹零件加工;数控车削加工质量控制;综合件加工;轴类零件的编程与车削加工抽考考核。
2.铣削模块
以箱体类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为主要任务,完成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槽的数控铣削加工;外轮廓的数控铣削加工;孔的加工;数控铣削加工质量控制;箱体类零件的编程与铣削加工抽考考核。
以车削模块为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问题探究法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该模块的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如下:
教学实施:按单件生产安排其数控加工工艺,编写出加工程序。以小组形式进行,毛坯材料为Φ50×80mm的45钢件毛坯;每个同学发放一个完整毛坯,该毛坯须完成整个零件图纸要求方可提交给任课老师,对于在各单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废品,由学生自行分析找出废品原因,并写出书面报告提交给任课老师,共同分析确定该废品产生的原因,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考核评价:(1)个人考核:每组每个同学提交实训工件,工件应该是完成了所有教学项目的成品零件,该零件应符合加工图纸要求,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职业素养、零件加工工艺卡片填写情况,以及按照零件评分标准综合考核学生个人成绩。(2)小组综合考核:以技能抽考题库为依据随机选取抽考题目。每组抽考1~2名学生进行考核。抽考学生代表所在组完成较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以及编程加工。
学生最终考核以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为准,其中之一考核不合格者计为该门课程不合格。
三 教学单元设计——复合循环指令
教学目的:数控车床操作规范要求及安全文明生产要求;车削复合循环指令G71/G70的程序编制与应用;调头加工平端面保证总长;游标卡尺、千分尺的使用及零件质量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外圆数控车削加工指令 G71/G70;零件的质量检测。
教学难点:调头加工保证总长;零件的质量检测。
教学实施:首先由教师讲解与示范案例,并完成示范工件车削加工,然后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具体步骤:读懂工作任务即零件加工图纸;讲解数控车复合循环程序的格式要求与应用;讲解车削加工切削用量的选取以及粗精加工的程序编制;小组讨论完成零件加工方案并填写工艺卡片;编制加工程序以及注意事项说明;分组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组内每位同学独立完成零件的加工。
四 课程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96-02
一、概述
高职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机械设计基础》又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课程,因此,其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机械设计技能掌握程度为标准。目前,相关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理论知识弱、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差等问题,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机械设计技能属于创造性技能。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创造性技能的获得依赖于心智技能的提高,因此必须在教学中重点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心智技能的基本理论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是一种动作技能,由特定的动作方式构成,比如在机械设计的活动中测量齿轮的各种参数、拆装机械装置等。而心智技能是一种思维的技能,是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主要由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构成,比如在机械设计的活动中计算机械参数、设计机械结构等。心智技能能够指导操作技能的应用。因此,对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更应该注重心智技能的培养。提高心智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更高的效率。
三、《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部分仍以讲授法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各种机构设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机械结构的工程经验,单纯的讲授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学生对各种设计理论的适用场景和条件不甚了解,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独立进行机构设计任务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笔者经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谈及实训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学生在独立进行机构设计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没有形成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跟《机械设计基础》联系起来。《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学习,要综合运用到《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及《机械原理》等课程的知识,由于这些课程学习时是分开单独学习的,学生在独立进行设计计算时,往往无法运用这些知识,比如不能运用力学知识去校核齿轮、轴及轴承等零件的强度;不能运用互换性原理中的公差知识去设计轴孔配合公差;不能运用工程材料的知识选择零件材料等。二是本课程内各章节知识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由于各章节基本上是以机器中不同类型的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学生在碰到多机构组合的装置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设计,比如不知道轴承设计的输入参数应该从轴的设计结果中获取。
2.缺乏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是进行机械设计必备的技能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一般不会强调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匮乏。比如在查阅机械设计资料时,遇到图表不能根据横纵坐标查到所需的参数,或者遇到表格不知道表头所指代的参数,遇到新的问题不知道从目录中找到参考资料的位置等。
3.缺乏思考、生搬硬套。学生在进行设计计算时,生搬硬套比较多,机械地套用公式,或者完全按照例题参数进行设计,不考虑自己的设计任务与现有方案的差异,缺乏独立的思考。比如在进行带传动设计时,未直接给出转速(需要用其他参数计算得出),有的学生直接将例题中的转速带入计算。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抄别人的设计结果,数据计算和结构设计都相同。
4.对设计参数缺乏宏观把握。对设计参数缺乏宏观把握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对所设计的机构没有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宏观的概念,对其尺寸和参数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设计出现明显不合理,甚至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直到设计后期,甚至绘图时才发现问题,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修改,影响设计成绩。比如在设计减速器时传动比分配不合理,导致制图时发现结构比例不协调等。
5.制图能力弱。制图能力弱同样是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的最后都要求学生把自己设计的装置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工程制图样式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工程制图的标准掌握不够,比如标题栏格式、零件简化画法、螺纹的绘制、壳体相贯线的绘制等经常出现错误。
综合上述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创造能力及设计思维上相对较弱,实际上通过平时作业和操作实践,学生基本都能完全掌握单一零件的设计,比如设计带传动、设计齿轮机构、轴的结构设计等,但却在需要整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时出现了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心智技能的匮乏,因此,培养心智技能是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关键。
四、心智技能培养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机械设计心智技能形成分析。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研究,心智技能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其过程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让主体掌握技能操作的原理;原型操作阶段通过实践让主体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原型内化奠定基础;原型内化阶段在主体大脑中形成内化的思维模式,使主体能够灵活运用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机械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如图1所示。
机械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设计和综合设计计算三个阶段。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整体上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同时每个章节的教学同样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甚至具体到每次课都尽可能遵循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进行,如此不断反复强化,才能提高心智技能。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设计和综合设计计算三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讲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应用等知识;(2)讲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步骤,通过课内实训,大作业等方式加以巩固;(3)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机构设计,总结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经验反馈。
而在具体某个机构或零件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三阶段原则,教师首先讲授机构或零件的工作原理。然后按照设计步骤让学生动手练习,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改正出现的问题,再通过针对性布置大作业及课内实训进行巩固。最后提出一些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
2.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和讨论教学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内容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须具有通用零部件和常用机构的初步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而设置,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化,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轴、减速器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重点相呼应,包括平面运动简图的测绘、机构的结构及特性分析、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轴系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拆除和结构分析、机械创新设计。讨论教学内容则针对常用机构和零件的设计中存在不确定性的部分,例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等,这些机构或零件的设计往往需要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去选取参数,经常会让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因此进行讨论和总结是有必要的。
五、小结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结合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性理论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效果,一方面在心智技能培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效果也更好。但由于课时限制、教师经验等因素,教学质量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总结,探索更高效的心智技能教学方法,培养出更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军民.高职生心智技能培养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