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挂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6: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教师挂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教师挂职总结

篇(1)

“未成年人教育”系列由“法官妈妈”尚秀云主讲,以“让法律的阳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为题,围绕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和安全教育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地解释了相关法律常识,并从法官角度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劳动争议”系列由劳动争议庭庭长李盛荣领衔,与另外四位法官共同录制完成。这一系列主要围绕劳资纠纷的常见法律问题展开,对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哪些后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劳动者离职时能不能要求经济补偿等问题进行法律讲解,给出可行性建议。

“贴民生,接地气”,这是海淀区人民法院网络公开课的一大特点,也是贯彻制作全程的主线,也必将在后续录制的公歼课系列中加以继承、发扬。

通过讲授网络公开课,使法官群体具亲和力和专业性职业形象的观念深入人心,拉近了法官与社会公众的心理距离,获得了最广泛的理解、认可与支持。基于此,未来,海淀区人民法院将以首批网络公开课上线为起点,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想,继续推出内容更全面、形式更生动且更具教育意义的网络公开课;并不断整合资源,利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自有平台推广网络公开课,使更多的网友和社会公众从中受益?

(文/王肖图/李森)

浙江温岭太平街道社区推进戒毒工作规范化

20 14年,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社区创新探索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三大平台”、“六方联动”等工作格局?

“三大平台”即组织保障平台、戒毒服务平台、工作力量平台,试点工作中推行街道负责、社区依托、公安监管、社工参与、医院治疗、家庭配合的“六方联动”帮教模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截至2014年11月20日,太平街道社区连续3年实现了吸毒成瘾人员零增长的目标。

(文/李雪莹蔡林荣)

部门联动,促进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天津高院全力搭建天津法院和法学院校共赢平台

2014年12月,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召歼高校教师到天津法院挂职座谈会,欢送京津两地法学院校在天津法院挂职期满的教师,欢迎新挂职的高校教师、。

篇(2)

一、引言

交通工程作为一门宽口径、综合性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具备交通工程项目设计、实施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从客观上要求从事交通工程本科教学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更应具有全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证明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是获得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的企业挂职锻炼过程中,难免因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得当、能力不达标等原因,导致挂职锻炼效果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使工程类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更积极且高效,对于每一位即将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笔者在企业长期挂职锻炼的经历,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性质,总结了工程类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应注意的事项,及在挂职锻炼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若干建议。

二、企业挂职锻炼注意事项

(一)挂职锻炼岗位要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紧密联系

教师赴企业进行岗位挂职锻炼是有一定的任务和要求的,即必须是有意义的挂职锻炼,有益于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与科研能力,调查总结实际产、学、研的需求,以便合理规划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挂职锻炼的岗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岗位工作内容必须紧密围绕专业特色或专业本身展开。这样挂职锻炼的内容才能与教学相结合,才能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改进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有益于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丰富并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2.岗位工作内容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或能为科研提供一定的素材和思路。换言之,从事较为简单或常规意义的岗位挂职锻炼于教师本人及企业均无多大意义,而能参与技术研发亦或是能发现技术难点,针对核心技术问题或技能难题等进行研究方能达到挂职锻炼的真正目的。

3.岗位工作内容必须与学院专业发展相结合。即便是同一专业,每个学校培养的重点和方向亦各有不同,而企业的主流需求在哪里?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挂职锻炼的岗位选取中,岗位工作内容不一定与学院专业完全对口,但是应该尽量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发展进行岗位选择,以便挂职锻炼的教师能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二)正确处理挂职锻炼与本职工作笔者这次挂职锻炼主要利用的是暑假,但是也包括前期结课后的一段在校时间,此期间本人还负责了5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此期间,由于应挂职企业工作的需要,笔者大部分时间出差在外,但是为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正常完成,关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主要以远程视频为主(频次较多),尽管如此,个人发现这样的监管力度和方式对于小部分比较懒散的学生仍显不足。因此,挂职锻炼时一定要处理好学校的正常教学和企业工作,且要以学校的教学工作为重。为了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在学校师资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教师最好脱产挂职或者利用暑假时间挂职,或同一企业至少有两名相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这样在时间有冲突的情况下可轮流进行脱产挂职锻炼。

(三)及时总结,转化身份

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代表的是学校的名誉,一方面作为企业挂职锻炼人员要兼顾企业的利益,因此,在挂职锻炼过程中应注重两方面的工作:及时总结与身份转化。及时总结,要求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围绕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及时进行工作总结与反思。首先,总结、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的专业技术,并归纳企业实际采用的技术或方法与书本理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筛选、吸收其中较为新颖、实用或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地、批判地研究分析这些内容;其次,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组织设计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岗位及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需求,反思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反思自己的专业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等;也要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是否全面,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反思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否过硬,专业能力是否足够等;再次,结合企业相应岗位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需求,反思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模式、设施设备的配备、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是否合理,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学校专业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与建议。转化身份,要求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份子,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兼顾企业利益,杜绝在企业中“搞特殊”、“走过场”,或“瞧不起”企业普通员工,或过分“巴结”企业领导,对企业交代的合理任务应及时、高效的完成,必要时要与企业员工相互交流沟通,甚至“不耻下问”,为企业提出行之有效又符合企业实际的改进措施与办法,切实帮助企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企业派予的不合理任务可以委婉回绝。

三、挂职锻炼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本人这次企业挂职锻炼是在学院领导牵头、具体教师负责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时挂职企业也是交通与物流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即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生的实习锻炼是在同一环境下进行的。此次企业挂职锻炼虽已结束,时间也是断断续续,尽管如此,但此过程中也暴露了锻炼的教师及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让我感想颇多、感受颇深。

(一)若干问题

首先,此过程让我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如和不同人群打交道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如在给政府官员做汇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汇报要点和技巧不足的问题,如在实际考评过程中遇到的非专业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等;其次,此过程让我意识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在本次挂职锻炼企业实习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关于最基本的办公软件的应用不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弱的问题,如学生面对企业要求加班工作表现出来的不满、在进行具体工作时表现出来的不细心以及处事态度不端正的问题等;再次,此过程也让我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手段不够强硬,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等,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了散漫的习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手段刻板,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的结果;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不协调,这就导致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工作上手较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二)若干建议

1.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除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外,他本身也是社会一员,因此,除了会上课、搞科研外,还得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与不同人群沟通的技巧,除重视自己的专业外,还应关注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并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专业教师,这样才能教育出具有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人才。

2.专业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并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加强教学改革,密切联系实际,如教师可以增加多媒体教学,或是丰富多媒体的展现形式以及内容,尽量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增加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教师应随时检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外,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即监督、检查学生关于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不应只注重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检验学生检索知识的能力,并以论文的格式提交作业,可检验其对于word的使用情况和论文格式编辑的能力,或是对于某些可以用专业软件快速完成的作业,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最快捷的方法,无论是在哪个教学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严慈相济,但在某些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3.智育与德育并重。尽管大学生阶段的德智体美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是由于大学的开放的特性,使得其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更容易受影响,其在做事、处事方面的态度和习惯上容易步入误区,因此,教师在此方面仍要加强教育,时时提醒,并要采用正确、可行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结束语

企业挂职锻炼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教师在挂职锻炼中坚持挂职锻炼岗位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紧密联系以及正确处理挂职锻炼与本职工作是挂职锻炼取得成功的基础;快速、有效地深化工程类本科教师的理论教学基础以及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是直接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企业需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与人才需求的有效畅通是根本目的。

作者:卓亚娟 贾志绚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武超群,赵雨旸.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50(6):126-127.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44-02

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变中,地方高校越来越意识到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以往的地方高校教育偏重教育理论,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逐渐呈现出与时展相脱节。因此,地方高校试图与企业在平等自愿、互帮互助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将外部的改革政策和自身的学校改革计划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学校保守的教育系统引入到一个持续、开放的新变革框架中,双方发挥各自的职能,高校有深厚的教育理论资源,有颇高的教育科研能力,能为企业提供适合时展的理论支撑,帮助企业改变一些落后的工作方式方法;而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高校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1 地方高校构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但随着这种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合作进展很慢,且合作开展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状况,障碍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企合作范围有待扩大

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较为局限,合作范围狭窄。如高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或是聘用企业专家兼职授课;企业为高校师生提供挂职锻炼、实训实习的场地。但也有些企业不愿意或是较为勉强接受实习生,缺乏实践指导,使得实习生并未得到应有的实习锻炼,或是对于挂职的教师,也是浮于表面形式,没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得合作质量大大下降。

1.2 校企合作中学校角色期待缺位

(1)学校层面上。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多是学校教育,即理论上的教育,学生多是在接受三年的理论教育后,在最后一年中接受几个月的实习实训。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初期都很不适应,因此,企业采取了多个方案来解决学生生疏问题,其中包括由企业的技术能手以“带徒弟”的方式给予新员工进行全面指导。

(2)教师层面上。教师作为校企合作中的重要角色,面临3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从自身角度来看,大学教师以权威专家的姿态进入企业,高校教师长期以来都是“关起门”来的教学经验,他们在遇到问题后都是凭借旧有的经验去应对,他们往往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全身心地、持续地深入企业,未能真真切切走进企业现场与企业员工探讨生产实践问题。

其次,从对学生的教学来看,大学教师局限于阅读相关的企业文章,针对相关的企业文摘分析一些企业现象,得出自己的理论观念,以作为自己的、职称评定的条件。因此,大学教师的研究多缺少实践,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实践现场发生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基本技能缺少了实践性,有很多的知识与不断发展进步的社脱节,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后感觉到了明显的不适应。

最后,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看,有的企业员工并未对于这种合作模式有深刻了解和认识,总认为不关自己的事,也不愿意主动去参与高校教师合作;也有些到企业的高校教师多是该企业员工读大学期间的老师,企业员工存在敬畏心理,把大学教师摆在了专家的位置上,认为大学教师就是权威,无形中将自己置于弱势地位,让自己处于合作研究中的被动地位。

1.3 合作双方在合作机制上缺乏统一

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观念、资金、时间、信息和制度上的不同。高校和企业目前在观念上都还未能转变过来,双方都有自己的观念,因此,难以产生共性。

(1)从高校层面上来看,在资金方面,大学教师的科研经费十分有限,而很多企业的经费也只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无法在经费上支持高校教师。同时,大学教师大都忙于教学、科研。进入企业后,只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性的为了完成自身的科研或是课题项目等,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未能为企业出谋划策,导致合作关系淡化。

(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没有真正理解校企合作的实质,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只能在合作上采取敷衍战术,虽然组织开展了很多的员工培训活动,但这些培训课最多也只能运用于有领导来视察,却不能从员工本身来思考问题,对员工的反思、工作能力的提高未引起重视,没有主动寻求高校合作的意识,即使企业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有很多处于被动的地位;一些企业将高校合作的多是看成一项“任务”,合作目的往往带有功利主义,参与合作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了增加效益等。

2 改善地方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措施

目前,高校与企业通过开展各种合作项目来创建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建立合作研究机构等。通过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作的顺利开展。基于高校与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理念、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希望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更加有效开展。

2.1 建立“契约型”合作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大致分为3种方式:(1)咨询合作方式。即是高校教师以专家姿态进入企业,企业员工是学习者的角色;(2)一对一的合作方式。即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应一名企业员工,进行合作研究,建立伙伴关系;(3)中介合作方式。即是通过中介机构制定合作项目,通过签订合同确定双方合作关系。该文通过总结分析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关系模式,提出“契约型”合作模式,即是合作双方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施有偿的合作项目,实行责任制,对双方的合作成果负责。要想让双方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应该提供时间、经费、信息等资源的保障。企业要增加对合作研究经费的投入,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合作中,双方都要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合作伙伴,预测合作中将要遇到的困难,并要规划合作需要的投入,为合作的经费提供可靠的保障,制定经费计划,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目标。

2.2 冲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障碍,建立统一机制

高校与企业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文化组织机构。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高校,以培养人才为最主要目标,有着一种理论文化;而企业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注重经验,有着一种实践文化。为了更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就必须将两种不同文化有机融合,双方都要尽力妥善处理合作过程中碰到的文化碰撞问题。作为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彼此承认,尊重对方的所长,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合作双方需要平等交流与对话,一起探索,要创造出不同于各自团体文化的共同的统一的合作文化,一旦双方有了统一的一种文化观念,大学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就会很容易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教学与研究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他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体现校企合作的最大价值。

2.3 完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制度建构

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初期就应该确定组织管理机构,以此来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建立组织发展和资源的利用等。对于高校教师日常忙于给学生上课,繁重的教W和科研任务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积极投入到合作实践中;对于企业,现行的一些管理机制给一线员工较大的压力,可能成为企业员工与高校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阻碍。那么,为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尤其需要学校以及企业的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要达成共识,建立一种长远的合作制度,重视合作早期遇到的问题,避免合作过程中计划的再建构,提高成功的几率。如不仅要建立常规制度,更要在资源分配、评价机制上给予激励,完善合作激励机制,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同时,建立的合作关系也要完善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可以分为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目的是对当前或是以前工作的总结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它着眼于教师未来发展和内在潜力的挖掘,能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反馈,也能使教师随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调整和完善。

总之,校企合作要本着平等、互惠互利的协同育人原则,融合文化冲突,双方抱着真正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决心,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让大学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样化的理论学习机会及培训,使校企合作实现地方高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互补双赢,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露.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12):14-17.

[2] 霍丽娟,刘新起,李虎斌,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

篇(4)

一、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与企业双向交流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与其它专业相比,与企业双向交流尤为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双向交流是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1.有助于提升管理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管理类专业教师与西藏企业的双向交流,能促进教师对所授课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理论联系实际,充实教师授课内容;有助于教师挖掘企业本土案例,增强学生上课的课堂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挂职、咨询等形式的交流互动,丰富管理类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2.有助于提升管理类专业教师科研水平。通过管理类专业教师与西藏企业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师搜集企业一手资料,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运作情况;有助于教师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搜集科研资料;有助于教师获取更为真实的科研资料。通过深入企业工作,对所搜集的资料去伪存真,确保研究资料的真实、可靠,确保形成科学的科研结论。(二)双向交流是教师帮助西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1.有助于企业员工掌握相关工作领域的前沿理论。西藏企业员工学历水平偏低,通过高校教师提供的企业培训,能让企业员工掌握工作领域的理论,用理论指导工作,让中高层管理者从企业目标和战略角度思考问题和开展管理工作。2.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深入西藏企业开展双向交流,能帮助企业管理层发现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沟通和交流方面的问题,帮助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改善和提升管理水平。

二、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与企业双向交流现状

西藏高校与企业双向交流的现有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实践实战训练

为促进西藏高校教师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了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实践实战经验的积累,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出台了《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实施办法》,用以指导西藏自治区内各高校教师实践实践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利用该平台深入企业,根据项目申报书内容完成实践实战工作。

(二)实习基地建设

西藏高校管理类院系与本土企业沟通协调,建设实习基地。在企业挂牌,安排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高校教师定期和企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企业实行情况。

(三)双向邀请开展学校讲座和企业培训

西藏高校和企业通过互派专家、教授到企业开展培训和高校讲座,开展相关领域沟通与交流。

(四)教师在企业兼职

部分教师通过兼职形式,经所在高校同意定期到企业开展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和学术组织等活动。

三、深入开展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与企业双向交流的措施

(一)合理选派交流人员

西藏高校管理类院系应重视以上各渠道交流活动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确保资金、时间和设备等的支持,确保经费的使用效益。管理类院系对高校教师的选派应有前瞻性和计划性,确保教师开展与企业交流的全覆盖,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完善双向交流体系建设

要建立相应的双向交流制度,明确高校与企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双向交流过程及开展流程,明确交流成果的验收,制定相应考核体系,确保交流项目或工作如实开展,避免流于形式。

(三)开展绩效评价与反馈,形成组织过程资产

凡是参与交流的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均应建立相关交流文档,将交流的制度规定、交流活动的相关记录、交流考勤记录、交流能力提升记录、问题日志、反馈机制等纳入到文档材料中。活动开展后,应对交流活动进行回顾,总结经验,为今后类似活动开展提供借鉴,形成高校和企业的组织过程资产。

(四)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活动,让管理类授课教师都能走出课堂,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西藏企业的实际;让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深入高校,形成良好的校企互动,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类高层次人才和提升西藏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供渠道保证。

参考文献:

[1]韩喆.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现状与考核机制.科技展望.2015.0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56-02

一、压力的定义

1.压力的物理概念和心理学概念。压力(Stress)源于拉丁文的stringere,原意是“扩张、延伸、抽取”等。物理学术语运用在工程和建筑学上指压力、负荷、应力、应变,后来借用于人类,特指困苦与逆境。压力也叫做应力,是指在物理学与工程学中,材料内部由于受外力作用,受热不匀或永久变形而产生的单位面积上的力,它可用来精确描述材料的弹性、塑性和流变性状。19世纪初开始,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借用这个词来描述动物和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在很多的百科全书中Stress更多地被翻译成“应激”的概念。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到:“应激又称紧张刺激,紧张状态。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中指任何可致机体正常功能紊乱的过劳或干扰因素。人类将心理防御和生理防御结合起来,形成对物理和心理应激的反应,如果应激过程或防御反应不当,就会造成心身疾病或精神障碍。应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现代技术社会中一个特别复杂的现象。一个人能否成功控制应激情境,无疑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都有深刻影响。”在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中提到:“应激可以定义为对于一个个体心理或生理完整性的威胁、真实再现或暗示。尽管应激一般被声称是一种主观的经验,但它对压力所反映出来的行为上的或生理上的反馈与衡量健康是有密切联系的。应激包括动因(Stressor)和应激反馈。”

2.心理压力的构成。①关于心理压力构成的理论简介: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H)最早提出的生理医学的压力观——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该理论提出应激的“一般适应综合症”模型(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ne,简称GAS)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三个阶段。生物物理学的压力观——压力刺激理论把压力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如疾病、灾难、失业、经济困难等。拉扎罗斯(lazarus·R)和福克曼(Folkman·S)等人进一步研究应对方式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认知应激作用理论,该理论是对压力过程中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在应激源与应激身心反应中,中介变量起到何种作用。②现阶段心理学普遍认可的心理压力概念。压力是指个体对压力源做出认知评价后,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压力源也称为应激源,就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生活事件和文化性应激源四种,如生病、噪音、遇到挫折、每天在家庭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社会孤立、语言文化环境的改变等。压力源产生的环境主要为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组织环境(工作和团体等)和个人环境(身体素质、人格、家庭等)。每一个个体对压力源的主观评估都是不同的,而且根据自身体验的压力会表现出生理、行为、情绪和个性上的变化,例如生理上表现为心跳加速、出汗、头疼、失眠、精神不济、疲劳、溃疡病、心血管病变等;情绪上表现为紧张、兴奋、忧郁、焦虑、敏感、多疑、焦躁不安、难以放松等;行为上表现为语言的不妥、滥用药物、过度兴奋、酗酒或过度抽烟,持续性地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心理压力的来源是多样化的,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角色转换中,都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心理压力。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同一个压力事件(压力源)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乃至同一个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变化;第二,不管生活压力事件属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造成神经紧张。积极性的压力称为良性压力,即适度的心理压力,它给予个体精神动力,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促进工作和学习。消极的压力是有害压力,即过于强烈、过于持久的超出人的适应应对能力的压力,会导致人们出现不良症状,体现在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上。

二、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情况。20世纪70年代,Kyriacou和Sutcliffe率先在《教育评论》上发表了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性文章。在文章中,作者给出了教师压力的定义为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这些均是由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引起的。心理学家马特·贾维斯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为基础,将教师的压力源分为三类:教学工作本身的因素、对压力的认知不足和系统因素。斯劳特(Slaughter·S)和勒斯里(Leslie·L)对澳大利亚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青年教师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是为分配学校内部资源,绞尽脑汁想出所需要的竞争手段,而所需的竞争手段还在日益增加。费希尔(Fisher)发现心理压力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特点,因为教师们具有多样化的角色,其压力的因素复杂多样。英国的阿伯瑟里运用生活压力量表对英国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压力源及压力水平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工作是高校青年教师最主要的压力源,其他依次是家庭需要、时间限制、经济困难、与他人关系和健康问题;而在工作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因子是科学研究,其他依次是时间限制、与同事关系、教学、领导行为及学生需求。瑞典的Huberman以160名不同教学年限的教师作被试,调查发现导致教师离职的原因中,最普遍的是疲劳、沮丧、精神紧张、例行公事、人性弱点和适应学生困难。综上所述,国外大量调查数据表明,教师行业确实是一种“高压力”职业,并且引起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

2.国内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情况。①多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危机不容忽视。《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22日)、《光明日报》(2003年7月26日吕晓芹、吴春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8)等一些研究都曾报道:多数高校教师感到压力太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瞭望》新闻周刊也新闻:近一年来,我国各地高校频频发生教师自杀事件。2012年2月,浙江大学副教授韦亚平在浙江省舟山市住建委挂职期间跳楼自杀。2012年3月,39岁的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廷炳在校园内坠楼身亡;2013年2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江西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郑晓江在自己的住宅小区内坠楼自杀身。2013年4月1日,中山大学法学院37岁的副教授谷德近在家里跳楼自杀。众多的研究显示,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行业已成为“高压力”职业,高知群体特别是高校教师心理危机导致的伤害事件频发,凸显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危机。②有关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研究。潘欣等人从2001~2003年3月通过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会、个别心理咨询及访谈的方法,采取开放式随机调查,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公认的3个维度15个因子:职业适应、职业人际关系、个体人格因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李虹老师在2004年以北京两所高校187名教师为被试的研究中,编制了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量表,提到了教师的压力源来自以下五个纬度:工作保障因素;教学保障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乐趣因素。尹平等人在2005年编制了一个由50个项目组成的“高校教师压力量表”进行调查后发现,总体上,高校教师的压力感受偏高,其中男性的压力显著高于女性;存在压力的学历差异。同时,影响高校教师压力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及制度、个人职业发展、人际关系、自我身心、工作负荷和学生方面等。李兆良、高燕等在2007年采用国际通用的Maslach倦怠量表(MBI—HSS)对522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主要压力源位于前三位的是工资和福利待遇不佳,被科研和文章等问题搞得筋疲力尽,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个性化;学者苏琴在理论研究中认为教师心理压力来源有三方面: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李逢超学者在2008年编制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量表分为9个因子:领导与组织结构因素、人际关系与自我身心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无乐趣因素、工作适应因素、职称评聘与科研因素、学生因素、家庭生活因素。不同职称、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高校教师在不同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③国内外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压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法,采用最多的工具是量表或问卷。应用最广泛的判断教师压力的手段是自我报告调查表和主观编制未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问卷调查法,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当面询问访谈法、个案研究等。

三、对前人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以上研究的分析和归纳,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基本一致,即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及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身心健康问题,并为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以免形成心理危机,甚至是心理疾病提出大量建议。综合我国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虽然从多方面列举了不同的因素,总的来说,导致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对高校教师压力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定性分析,相关实证研究却相当少。许多学者虽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关注的焦点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和意见却大致相同。二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虽然已列举出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但重点都是围绕着教师职业特点来展开,认为教师的压力主要就是工作压力,多从工作负荷、工作乐趣、职业倦怠等方面,忽略了压力源的多样性,缺乏对工作因素以外压力事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自我应对方式作深入分析。三从实证研究的研究工具来看,还缺乏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研究方面的权威量表,多数学者还在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而此量表的常模也很久没有修订过了。即使是国内外通用比较权威和成熟的量表,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含国家、种族、地区、、社会团体等),都会对测量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也有很多学者尝试编制量表,但受作者本人主观意识的认知和偏好,对压力源的相关因素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四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范围还比较单一和狭窄,多为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或某一类学校教师的心理状况。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种类繁多,不同群体的教师,所处工作环境、面对对象、事情操作难易程度、所培养的人才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体系等的不同,体验的压力肯定也有所不同,所以仅从某个单一群体来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如何科学全面地剖析教师的心理压力,还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56.

[2]Robert.A.Wilson,Frank C.Keil.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06..

[3]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20-24.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21-02

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nglas T Hall)的观点,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等连续性变化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且能综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高校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就是根据高校教师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高校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由组织和个人共同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

高校对教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要同时兼顾高校目标与教师目标。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给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树立明确目标,并为教师提供机会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目标,又要在制定管理制度、给予教师帮助与指导、促进教师个人职业得到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和高校发展目标的统一,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与教师的双赢。

一、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明确发展方向和自我实现

许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了解。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新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从而扬长避短,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与实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有从低级到高级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们可以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获得生理、安全、友爱和归属、尊敬的需求,人们更是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发挥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高校教师一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并迈向成功。

2.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凝聚力,增加教师的归属感

如何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帮助教职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制定相应政策予以帮助和扶持,可以使教职工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必然会提高高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3.有助于增强教师面对职业生涯所受社会冲击的力量

教育变革增加了职业中的不确定因素:学生发展水平提升,教师权威重新认识,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来源多渠道化,只有进行有效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和教师个人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有过详细的阐述,在此笔者以五阶段理论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时间纬度加以分析。

1.角色确认期

第一阶段角色确认期是指教师工作1年左右。这时新教师角色跨度很大,身份从学习者向教育者发生了转变。教师此时较多地认识自己,了解学校的环境,与其他职业进行比较,同时也和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确定自己工作环境和薪酬是否合理。对于这个阶段的大学教师来说,积极参加入职教育,尽快地认识现实中教育工作的性质,在以前所接受的理想主义教育观念和现实教育情境中遇到的困难与矛盾之间,找到平衡点,加以自我调整接受现实状况,寻找自己的定位,是这个阶段的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重点。

2.角色适应期

第二阶段角色适应期大约工作3年。经过了第一阶段的适应和调整,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与职业有关的福利、发展机会、政策等,同时对责任的预期加强,开始正确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此时期教师的责任心还不是很稳固,常会受外界干扰,如单位无法承诺对教师的保障、福利等基本要求,那么这阶段的教师会发生离职、工作效率低下、满意度低等反应。

3.角色成熟期

第三阶段角色成熟期为工作3―10年,这是大部分教师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这一阶段,教师对自己、对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形成自我独立的职业价值理念。但此期间教师往往面临工作、家庭、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压力。教师在此阶段确定自己专业技术发展道路和方向,为长远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角色发展高原期

第四阶段角色发展高原期为工作10―20年不等。此时教师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难有明显突破,且家庭和工作冲突依然存在,因此,教师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多处于自我维持和自我调整状态;相对成就和发展的期望减弱,而维持已有地位和成就的愿望增强。如果单位在此阶段无法提供良好的心理预期保障,教师的满意度和效率将降低。

5.发展高原期到退休

这一阶段大学教师的经验更加丰富,但体能和热情逐渐下降,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动力降低,对工作的期望是求稳,开始趋向平静和保守。50岁后,进入人生事业的衰退期。开始在职业道路上走下坡路,对职业发展的渴求减弱,并逐渐准备适应人生的转折点。

三、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个人角度和组织角度划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评估

大学教师要综合评估各种因素,确切了解自己的特长与不足,以切合实际的要求。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最佳的选择。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等。

2.环境分析

新教师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所处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认清自己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3.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对于综合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师,可以确定为教学管理型,向教师――教研室主任――院系主任――校级领导方向发展。

对于教学水平高、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教师,可以向教学科研型发展,从见习助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对于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偏弱的教师,可以向科研教学型发展,从见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对于不太适合从事教学科研,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教师,可向行政管理型发展,从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科长处长方向发展。

因此,大学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在岗位的差异,具体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

4.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做好以上几步后,行动便成了关键。教师要以提升专业技能为目标,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比如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学位培养、专题研讨、学术论坛、国内访问、干部挂职锻炼等,不断学习,以此更新知识,培养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四、高校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实施

学校要想有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培训进修制度、薪酬晋升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信息公告制度等。

1.建立系统的培训进修制度

系统有效的培训是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培训是个复杂的整体,其中,人员、培训需求、组织、计划、实施、评价等要素缺一不可。要注重培训需求的分析,明确培训目标并做好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价。

教师培训要注重教师自我知识的更新,帮助教师增强专业决策能力、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视野,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采用校内培训、国内进修与国际研修多层次结合的培训方式。

2.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晋升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也有利于高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科学的薪酬管理首先是要公平,要注重教师的工作质量与数量,注重实际贡献,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职称是教师职业追求的重要方面,所以,为教师岗位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职称职业通道和相关的任职标准也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点内容。

3.建立公平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实现优胜劣汰,保证与提高学校的整体运作效率。教师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判断自己职业发展状况,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调整。学校则可根据教师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确定职业生涯管理方向。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制定各岗位的绩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此外,高校还需建立高校教师个人信息库,及时掌握、更新每个教师的发展动态,并通过各种方式给教师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促使高校教师制定好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地调整以保证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畅通。

参考文献:

[1] 吴冬梅.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与方法[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19-21.

[2] 雷五明. 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在高校人事工作中的作用[J].教书育人,2007,(9):22-24.

篇(7)

高校教师大多是经历学科教育的培养,书本的理论建构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的情境和内容项目也多是来自书本和网络,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企业的第一手知识材料较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了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讲授;而指导学生实训、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技能欠缺,实践教学力度较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中实践技能模块的要求,毕业生学而不会用,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产生差距。高校也已注意到实践教学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从社会或企业聘请具有实践工作背景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会做不善说”,缺乏高校课堂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1.2高校难进难留优秀物流人才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

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

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多岗位见习锻炼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体上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的设置与规划,注重学科中实践部分的建设。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课程设置和其它专业开设的经验,运用固有的模式:理论讲授、实践训练、社会实习或实践等。

理论讲授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中所强调的理论是实践的陪衬,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理论。然而,高校现有的理论讲授是与社会实际生产相脱离的理论,大部分学校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往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各大高校教师应有的知识技能水平都与社会脱节,更何况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传授给没有基础的学生。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环境呢?

实践训练是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上,从高校所宣传的实践训练,基本总结可以看出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是理论知识的扩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面对当前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学校的一成不变的理论与固有的实践项目,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社会实习或实践是把在校生提前推向社会,提前体验了社会工作,并没有体现出学校在社会实习中体现什么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体验完全可以在毕业以后自己就能够完成的。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来看,更是体现不出社会实习所发挥出来的应用型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到实际呢?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

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当前的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面对社会中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在各大高校中不断蔓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能够更好地列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待各大高校切实列入实际的教学与教师队伍的培养,不仅要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还应不断提升一线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2.1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高校教师的招聘现在已经面临高学历的就业压力,紧缺专业是硕士研究生,一般专业为博士研究生。高学历的教师能够对当前的学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有较高的认识力,教书育人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当前高校教师已经在学校的封闭式状态中失去了与社会的工作联系。部分学校还规定不能挂职后到社会上工作,一旦查出严格处理。其实学校应该在教师们完成学校本职的教学工作以后,鼓励其外出从事社会实践工作。但是在学校教学压力的作用下,这种基本理论的提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已经逐渐与社会脱节。怎样才能更好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呢?与社会一线生产接轨,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针对的是学生的培养,那么这种培养是离不开教师的应用型培养的。根据学校的专业进行分类,对各种专业所针对的行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制定定点的教师培养方案,分批、分门类进行社会性的专业训练。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有别于企业中的技术人才,教师以自身的素养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实际训练中,并且能够深层次地挖掘社会实践,并提升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2 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的应用型能力培养能够得到认定以后,建立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不再是空谈了。那么,该如何实施对学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呢?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行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职位不断变化。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标志。

首先,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社会中的技术培训,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大学中合理安排必要的人文素养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第二,在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学习不能急于求成,是为本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校教师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力,通过基础课程的培养,综合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能力。第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松懈。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本学科的奠基石,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专业知识范围,因此,高校不能为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性,放弃或缩减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合理安排本课程的专业理论课。第四,实践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应用。实践类课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一种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类应用型课程。此类课程要区别于社会的培训学校,高校的实践课程教授的是基本的技术能力,并扩展社会的先进技术,教授学生触类旁通的本领,以应对社会需求的千变万化。最后,特殊专业结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及其对应行业的社会需求,在校内进行有效的实践训练,或者由教师带队走到市场进行社会实训,能够较好地起到实践的带领与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国家十二规划对高职教育有了明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其竞争优势所在,为凸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应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来培养教师,打造一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企业挂职锻炼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成长分析

1.1 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影响

许多年轻高职院校教师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走向了教师岗位,新上岗教师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他们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对其教学能力是一种制约,也影响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对于在职教师而言,现代社会发展非常迅速,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创新不断涌现,管理模式与方法不断调整,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墨守成规,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将不能适应企业,也无法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能够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公司组织架构及运作流程,了解企业各岗位对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1.2 企业挂职锻炼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年轻一代学生具有许多独特特点,视野比较开阔,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要求教师授课能够结合实践,结合企业,结合真实业务。如果教师没有企业挂职锻炼,就只能照本宣科,根据书本理论知识教学。因为本身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无法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是不感兴趣的,甚至是排斥的。经过调查发现,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在企业挂职锻炼的老师,能够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将相关理论深入浅出的讲透彻,授课能够生动形象,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显著提高。

1.3 企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发现合适的研究方向与合作项目

高校教师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从事科研活动,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的重点一般在理论创新,而作为应用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重点应当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你深入企业,与企业专业人士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只有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才知道如何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这样的科研才是具有现实意义,也才符合企业实际。

2.企业挂职锻炼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2.1 企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制订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体系设置要符合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能够深入了解这些细节,才能为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资料与数据支持,才能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

2.2 企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许多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这些角度考虑,很少有从企业实践经验角度角度进行重点建设,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从某些角度来说比职称与学历更重要,因为培养的学生要求有较强动手能力,前提是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有些年轻轻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有所缺失的,需要通过企业挂职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许多专业内部开设了不同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需要教师负责,专业可以根据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满足专业方向建设需求。

2.3 企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合作关系

许多学校都非常强调校企合作建设,但也有的只是停留在宣传与口头上,没有制度与经费来保证,许多校企合作关系可能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个人情谊来进行开发与维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使自身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企业相关专业人士建立良好个人关系,有利于维护校企合作关系。在挂职锻炼期间可以加强与企业沟通,找到新合作方式与合作切入点,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能够帮助学生联系实习机会,发现新的就业机会,向企业推荐合适人才,这些都能够深化与企业合作关系。

3.教师企业挂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3.1 教师挂职锻炼主要存在的问题

3.1.1 教师个人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许多教师对企业挂职有点心不甘,情不愿,有时在学校相关政策要求被迫而为之,这种情况使得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教师出现这种心态有许多原因,归结总结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是大学教师,还要去企业有失身份,有面子上过不去的意思;二是一般教师企业挂职锻炼都是集中寒暑假,许多教师认为牺牲自己难得的长假休息时间,内心不太情愿;三是许多学校对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只是政策上的要求,但经费上没有配套支持,使得一些教师认为花自己的钱,为单位去挂职,不划算,当然也有的老师认为企业挂职锻炼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这需要从思想上解决教师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发挥挂职锻炼的效果,否则内心不愿意的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可能只是走过场,应付而已。

3.1.2 在企业选取与企业配合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企业挂职中如果选择企业不合适,有可能出现许多问题,最后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有些核心与关键岗位,不能向挂职教师开放,而这些岗位又是教师锻炼重点或专业所需关键,没有达到最初目的;二是许多企业认为教师来企业挂职锻炼只是来走走过场,所以给教师安排的都是清闲之事,清闲之岗,使得教师挂职锻炼难以学到所要的东西。

3.1.3 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企业挂职的形式有许多,如轮岗式、顾问式、员工式、助手式等,每位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企业的特点、挂职的目的,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挂职锻炼。有的教师在企业挂职,呆在一个固定的岗位,而没有全面了解企业整体岗位设置、各岗位的工作以及工作流程;有的教师只跟踪了其中某项业务,而对大部分业务并没有去了解,最后形成对企业的一知半解;有的对企业的各项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全方位的跟踪一项业务,没有深入了解这项业务的核心,缺乏对业务全面真实了解;还有的没有计划与目标,东一下西一下的,最终一无所获。

3.2 教师挂职锻炼问题的对策处理

为了真正发挥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效果,可以从几个角度采取措施:一是对挂职锻炼教师进行思想教育与动员,从思想让教师明白企业挂职锻炼不仅有益于学校与专业,更不益于个人,所学将会终身受益,使教师挂职锻炼化被动为主动,由要我挂职锻炼变为我要挂职锻炼;二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最好量化考核,比如通过挂职日志、挂职总结以及电话抽查等方式,同时在财务上尽可能提供支持,形成激励机制;三是各专业内部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专业内部才是最清楚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双师型”教师,也才最清楚哪些教师需要进行挂职锻炼,需要什么样的挂职锻炼,这样教师的挂职锻炼更针对性;四是做好企业的对接工作,做好挂职锻炼计划,根据企业反馈情况看是否能够满足自身挂职锻炼的需求,找到合适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参考文献:

篇(10)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培养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团结合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多岗位见习锻炼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

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上一篇: 美容毕业报告 下一篇: 审批制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