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6: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方案与实施
4.培养数学专业师范生TPACK的实验研究
5.数学专业英语的词汇句法特征及其翻译
6.对数学专业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
7.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误区及解决途径
8.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教学改革的探索
9.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0.地方高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11.数学专业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12.麻省理工学院与北京邮电大学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4.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调查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15.目前高中数学教改现状及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
16.影响地方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调查
17.地方院校数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
18.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9.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以高中新课程为视角
20.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实践
21.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昌吉学院数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
23.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4.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25.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析
26.地方本科大学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7.新课改背景下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研究
28.理工类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探析
29.新疆高等师范学校数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以昌吉学院数学系为例
30.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31.浅谈数学专业学生阅读英语数学文献的方法
32.依托数学建模竞赛 提升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33.提高数学专业学生考研成绩的几点体会
34.数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35.普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英语》教学调查研究
36.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建设教学改革探索——浅谈在高校数学系开设金融数学本科专业
37.西部地区金融数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8.金融数学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39.论新课改视阈下的数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
40.面向就业的高校数学专业建设研究
41.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42.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43.工科院校数学专业导论课的实践与思考
44.数学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5.基于数学专业的数学实验课程研究
46.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数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7.对金融数学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
48.高校数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结构优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为例
49.谈数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50.《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师数学专业课程改革
51.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
52.如何搞好普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英语教学之探讨
53.面向21世纪师专数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54.数学专业拓办统计与金融数学方向的教学改革
55.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构想
56.高职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57.数学建模与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58.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59.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数学实验教学内容研究
60.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61.数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模糊评判模型
62.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数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63.数学专业分类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64.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及对策研究
65.关于幼儿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调查研究
66.西藏高校数学专业英汉双语教学的研究——以西藏大学数学专业为例
67.数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
68.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69.大数据时代数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培养研究
70.数学专业双语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研究
71.河北省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72.数学专业“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探讨
73.数学专业培养金融人才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研究
74.师范类数学专业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75.MOOC发展与数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
76.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77.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78.民族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教学研究
79.高校师范类数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80.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量化分析
81.基于MS-EEPO有效教育的高校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82.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3.构建学习产出新体系以加强数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84.数学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研究
85.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以保山学院为例
86.高校数学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基于“抽象代数”的双语课程改革实践
87.地方综合性高师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88.数学专业学生在数据分析行业发展的SWOT分析
89.新疆高校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
90.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91.关于数学专业师范生数学史知识的调查与研究
92.关于提高我校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研究
93.利用累积logistic混合模型研究考研因素对数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94.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培养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95.数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
96.非数学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探讨
97.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数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98.大学数学专业课程教与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99.数学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00.数学专业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01.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对本科数学专业教学的启示
102.金融数学专业“概率论”课程教学例题选题研究
103.数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兴趣调查研究
104.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数学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目标与内容
105.关于增强非师范数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106.关于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创新性问题提出的研究
107.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108.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探讨
109.高校数学专业学生作业抄袭原因及对策分析
110.金融数学专业实变函数教学方法探析
111.师范类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12.数学专业师范生基于GeoGebra的动态几何教学能力培训
113.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数学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114.本科生数学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研究
115.关于完善数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考
116.大学非数学专业数学类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改革
117.高师专科数学专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118.“数学建模”在非数学专业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19.高校数学专业全程化、分层式实践教学探析
120.地方工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
121.刍议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122.数学专业设置交叉学科课程的研究
123.地方高校数学专业课程国际化探讨
124.论经济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和谐发展战略
125.基于SPSS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成绩分析
(一)确定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对于未毕业的博士生不允许其单独指导。在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中遴选出带本届毕业生的,然后通知相关教师,要求每人出2~5个题目,题目要尽量结合科研项目,且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不得与最近三年的题目雷同,同时,指导教师要对每个题目给出不少于200字的简介,简介内容包括背景、预备知识、大体思路和参考书等。
(二)确定“题目一毕业生一指导教师”
题目出好后,经系相关负责人整理并报学院同意后,将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选题志愿。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某些题目学生扎堆选,某些题目无人问津的情况。此外,在选题过程中也会因某些教师没有给学生授过课,学生对其不了解而不做选择。鉴于此,首先,学院应召开毕业生动员会,—方面介绍毕业论文的整体安排,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指导教师情况,特别是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所授课程;然后,让学生在给定期限内完成选题。选题时,每个学生填报两个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选题不能在同一个指导教师名下。
收集学生的选题信息后,相关教师和本届毕业生的班主任一起确定“题目一毕业生一指导教师”。确定原则为:1.优先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选题;2.第一志愿不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其第二志愿;3.若两个志愿都未能满足,再考虑选择与其第一志愿教师专业或者题目相近的;4.在题目分配过程中,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找工作还是深造)和学生的成绩等情况,尽可能使学生如愿,同时使每个教师有好、中、差搭配的学生。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
确定“题目一毕业生一指导教师”后,立即通知相关教师和毕业生。规定指导教师必须在第七学期末放假前与学生首次见面。师生面谈之后,可以对毕业论文题目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指导教师可以对论文的开展思路进行介绍,给学生提供相关书籍及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可以尽快入门。第八学期开学后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一)平时的过程监督。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提交两份活动记录,反映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进展;同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月对每个学生至少提交一份指导记录,用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研究状况。
(二)在期中教学检查时重点抽查。在期中教学检查阶段,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抽查,主要措施有:1.检查学生的活动记录和指导教师记录;2.组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写作进展状况;3.举行中期论文进展汇报,要求学生将前期的工作以及后续打算制成PPT,向指导小组答辩,指导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
(-)规范论文终稿的格式。学校出台‘‘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做出统一要求。
(二)设置教师互评小组。毕业论文的终稿提交前,指导小组原则上让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师相互评阅毕业论文,建立若干个两人或三人的互评小组,撰写指导教师评阅书和评阅教师评阅书。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分组。
1. 答辩小组的学生成员:为了便于选拔优秀的毕业论文,事先通知打算申报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申请,在得到指导教师同意后将其确定为有效候选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申报优秀的学生放在一个答辩小组,便于比较。然后,根据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将剩下的学生根据人数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同时,兼顾指导教师的专业以及所带的学生人数,便于各小组有差不多人数的指导教师,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有所了解。
2. 答辩小组的教师成员:原则上所有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师都是答辩小组成员。每小组配小组长一名,答辩秘书一名。分配原则是尽量让指导教师在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小组,同时,兼顾每个答辩小组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的数量。
(四)答辩工作。
1.准备工作。学生在提交终稿后,要制作答辩的PPT。此外,还要确定各答辩小组的答辩秘书,通常是在征询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新进的年轻教师,同时,明确答辩秘书和答辩小组长的职责和具体工作。在学校文件的基础上,细化具体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的评价方式,即“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以及“现场答辩成绩”的各自权重。
1. 答辩工作。(1)现场答辩:各答辩小组组长主持答辩工作,学生根据答辩秘书排好的答辩次序,依次进行答辩。学生报告六分钟,回答问题四分钟。教师就学生论文的创新点、收获、困难等技术问题进行提问,同时,检查学生的论文格式是否规范,并提出建议。答辩秘书记录答辩过程中的问题,小组的教师成员现场打分。(2)成绩评定:学生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计算各位教师给学生打分的平均分作为该生的答辩成绩,然后根据权重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小组教师成员召开评议会,进而确定学生毕业论文的等级一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 后期工作。(1)学生方面:学生根据答辩时教师提出的建议修改论文,在规定时间内经指导教师审核后上交。(2)教师方面:指导教师在审核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上签字,并将材料交给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整理答辩记录、答辩评语,填写答辩成绩,经答辩小组长签字后,按期提交院办。
四、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最初由德国联邦职教所按行动为导向制定而成,现在越来越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广泛地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五个步骤: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1.任务阶段:教师确立项目、向学生布置并解释任务,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学哪方面的知识,练习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项目的确立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项目活动怎样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2)此项目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习自觉性?
(3)如何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
(4)如何让学生们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所选取的项目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
(6)所选取的项目内容是否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计划阶段: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3.实施阶段: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4.检查阶段:学生自行检查实训过程和结果。
5.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自我评价,同时对组内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交流心得。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博采众长,项目完成后的小结也相当重要,它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出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时,对“一题多解”应该极力推荐,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
三、项目教学法的案例
项目名称: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课时:四课时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数学公式推导能力和解题能力。
2.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培养学生类比的学习方法和数型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实施:第一步,教师通过演示备课时制作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创设教学情景,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并提出本次课的任务要求(包括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记忆和应用)。第二步,科学分组,项目合作。分组时主要考虑小组成员能否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互补。教学活动围绕项目主题要求以小组形式展开,各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针对项目开展研究讨论、共同制定项目目标的完成方案,并将项目再细分成各个子模块(包括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记忆和应用三个子模块),各个模块落实到人,组员之间既要做到相互合作,又要做到分工明确。教师在其间要起引导、协调和答疑的作用。第三,演示“项目报告”及评价表现。以小组为单位对完成的“作品”进行效果评价,各小组可推荐一两名学生将本组制作的“项目报告”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评价采用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总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将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总评的评价结果记录下来,汇总并量化,作为本项目的一个成绩记录下来,并成为本学期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反馈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并挖掘各位学生的优秀表现。
四、项目教学中教师的定位
1.教师失去了对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在项目教学中,许多教学项目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共同设计的,教学项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时会超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畴,教师失去了以往对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与垄断,同时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并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2.教师的工作方式将从个人教学的狭小领域走向集体合作
在项目教学中,围绕着教学项目,教师指导的内容不仅涉及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会涉及相邻学科、相关学科、乃至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五、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从理念上讲是非常先进的,它解决了目前困扰学前教育专业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学习被动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二是学生能力差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还是“结果导向”,教师将大部分工作完成后,学生依样画葫芦,不能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项目教学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能力,这一点也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海燕,郧建国.职教论坛,2004,(29):34.
[2]吴全全.“项目教学法”——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收获之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6):51
为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具有代表性,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区内不同层面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二是对全区160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情况组织了统一考试,将教师专业水平的外显现象进行了如下的归纳分析。
(一)值得肯定的成绩
1.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全区小学数学教师1600余人均以取得中师以上学历,其中取得专科及本科的共有1395人,占84.7%,达到了义务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二是近几年培养了市、区和校级骨干教师343人,占21%。三是小学数学教师都参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
2.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业务素质有较大提高。围绕新课程的学习贯彻实施,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一是教学目标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从调查的课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有所增强;二是教学方式上教师正努力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始注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三是优化了教学手段,从课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教师的课件设计巧妙、形象生动,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丰富了课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二)问题及成因
1.问题
尽管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看,我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专业素养不强。我区小学数学教师虽然都达到了学历要求,但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是非数学专业的专、本科学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数学素养。从教师专业水平考试的试卷反映出:一是一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上的一些基础知识都未完全掌握。如,涉及“三角形的分类”、“梯形的面积计算”、“运算定律”等一些基础题都不会解答,不及格的占17.3%。二是部分教师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如“一个正方体它的高增加5厘米变为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240平方厘米。若把这个正方体削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该题错误率达到86.3%;三是部分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水平考试其中“解决问题”共5个题,抽样分析的200份试卷,失分率占64.7%。教师数学素养方面反映出的问题,从调查的课例中也可以看出,好课和较好的课不到20%,就是一些展示课,尽管课堂上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也注意课堂气氛的营造以显示学生思维的活跃。但是听完之后,总感觉缺少一种让人回味的东西,缺少一种厚重感,究其问题原因,主要是教师本身的功底不够扎实和缺少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问题二: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不深透。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缺少深入的学习研究,把握不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不能很好理解教材,处理教材。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能准确反映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的预期效果,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不能很好整合,忽视育人功能;二是片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无论什么数学问题都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发现;三是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什么问题都要创设生活情景,都让学生以生活经验为起点学习数学,片面认为只有生活中的数学或者经过“生活化”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把联系生活与数学本质对立起来,数学课没有数学味。
问题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强。一是课堂教学内容密度不够,很多人把一节课的内容上了二节课,再有课堂练习题量也不够,本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些练习题,很多安排在课外去完成;二是一些教师教学中缺乏充分、有效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和措施。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合作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一些教师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只是通过和个别优生的交流来解决,忽视了多数学生的思考;一些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灵活处理,不能很好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而是一味按照教学的预设进行教学;三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师平常教学时,基本上都只是粉笔、黑板、课本,较少使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多数时间是在研究课、展示课露一下脸。
2.成因
(一)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很多年轻教师对教师职业感到不满意。从问卷调查反映出,有24.59%的教师对教师职业感到不太满意,有13.11%的教师是感到很不满意。因此一些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缺乏热情,不思进取。
(二)管理部门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一是主管部门缺少专门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习的经费,学校经费又困难,无力支付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经费开支,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师基本上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从调查问卷反映出,有26.23%的小学数学教师近五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外出培训学习;学校订阅的供教师专业学习的教育杂志也很少,一般都只有一至二种;二是学校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习的规划和相关的激励、评价制度。
(三)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一是教育学院及教师进修学校重学历培训,而对“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校本培训内容重视不够,或者重视理论培训,忽视实践研究;二是校本教研的方式、制度还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一些学校还完全停留在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缺少围绕课改开展的专题研究及教师培训,再有教研活动同伴互助、集体研究不够,学校未能很好搭建起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
(四)当前学校对教师工作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些教师感到教学工作压力大,再有农村教师很多家住在城区,每天两头跑,无暇顾及学习。从调查问卷反映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规划占72.3%;教师平均每天用于学习专业书籍的时间:不到半小时的占26.2%,半小时—1小时的占32.79%,1小时以上占11.8%,几乎没有时间的占29.5%。
(五)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评先选优、评职晋级中,不严格执行政策,按照德、能、勤、绩去考核评价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策略和措施
1.贯彻落实《教师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当前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的实际问题,真正让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热爱教育工作,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用更大的热情去投入工作和学习。
2.教育管理部门要抓紧抓好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一是可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在职教师培训,让教师的知识能得到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二是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三是进一步培养和打造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在学科领域的专业引领作用;四是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工作,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与发展。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建构数学概念和技能,其中的建构活动一般包括逻辑和命题推理以及数学概念测验和总结。NCTM强调学生已掌握的和能够掌握的知识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判定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学生对教学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教师评判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关键元素,而教师的数学知识又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理解阁。不过,对教师关于知识理解的发展本质,我们还知之甚微,况且教师对知识理解为他们的教学观念和实践的改变提供背景支持,所以关于教师知识理解的发展本质也是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急于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正如库尼((Gooney)所言:“教师主要是依据他们所持又的种种观念来合理地判定课程及学生的理解。”问所以,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一夜之举,还需要有教师学习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教师教育中,应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机会,让教师反思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若教师教育能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思考知识的类型,则教师教育实践的目标、实施和评价方式都会有更好的定位。为此,我们认为,如果教师教育者能关注到知识理解的本质,那么他们也就能更容易理解和评价教师知识理解的不断发展,并能帮助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数学理解时,反思知识的本质及知识是如何习得的。
本文主要在上述背景下,探讨知识的类型以及认知的具体条件。探寻人们所获得的知识本是认识论范畴的作业,但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对学生思考的意义作出评定,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释新知,所以这项作业也是教师要思考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认知方式做出解释。事实上,考虑到教师知识及其与课堂教学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获取知识时,教师有必要接受那些哪怕还没有来得及分析和理解的知识。为了论述以上的问题,笔者欲从批判认识论视角作一基本的探讨,为实现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平台。
一、知识认识:一个西方的观念
人们拥有知识,那么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看看下面的句子:
1.我会进行四则运算;
2.我知道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组;
3.我懂代数;
4.我知道你说的是正确的;
5.我了解数学学习的标准;
6.我知道莫比乌斯带是一个单侧曲面,它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性质;
7.我知道启发式问题解决法。
这些实例都是运用语词认知来描述不同种类的知识,如果我们有意发现人们拥有哪些知识,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语词认知的不同意识进行分类。一方面,“知之”本身意味着具备某些特定的能力,如果说某人知道如何做某事,这其中就含有一定的能力意义,如学习者知道如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意味着学习者已掌握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所必需的充要条件;如果说学习者能进行三位数加法计算,就意味着学习者能回想出或重述三位数加法的发生特征。
另一方面,“知之”意味着熟悉某人或熟知某事物。当说学习者懂代数,就意味着学习者熟悉这门课程;如果说学习者知道问题解决的启发法,这句话的含义就比较模糊,它可能简单地意味着学习者只是了解启发法,所以就有了认识感,也可能意味着学习者具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也可能意味着学习者既具备问题解决所需的能力,也具有“知之”的认识感。这一实例说明了,“知之”涵义可从多角度加以阐释,“知之”一词在某一表达中可能表示多方面的含义。
第三方面,“知之”也可意味着把某些事实看作信息。如果说,学习者知道数10相当于10个1,那就可将这一事实看作为一个信息。事实上,“知之”的其他意义层面是需要信息意义的支持,也知道如何画三角形就需要有些三角形方面的信息;知道如何运用计算器,就要有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所以,“知之”一词的信息含义通常暗含于其他意义层面之中。准确地说,信息意义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是理论思考和实践判断所必需的。为了对学生数学思考的意义作出评定,教师需要信息意义的知识,这一知识是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占有,确切地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一些事情,不管这些信息正确与否,我们可能也会接受这些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接受的并不是知识,只是拥有了这些信息。
二、知识分析:有用的问题
知识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进行知识分析之前,我们应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
当教师教育者向教师呈现信息意义的知识时,我们强调四类重要问题:(1)正在使用的“知之”一词的意义是什么?(2)“知之”一词的信息意义是以怎样的方式暗含于“知之”一词的其它意义层面之中的?(3)知识来源的可靠性如何?(4)如何将“确认接受的信息是正确”与“相信接受的信息就是事实”两者区分开来?
除了思考上述四类问题外,知识分析的另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观察错误的例子,如在发展学生比例推理的教学中,由于比例推理可以说是理解高层次学校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基础,浸润于整个中学数学课程门,所以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对比例关系有着丰富、深刻的理解。至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情境,包括在学校里以及日常生活中。
案例如下:李丽养了两只鱼S1和S2,S1是4厘米长,S2是5厘米长,李丽想,两年后,两只鱼都会长大,S1将长到7厘米长,S2将会长到8厘米长,那么再过两年,两只鱼会长到一般长吗?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比例推理,而不是比例等式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法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的或加法思维方式;另一类是相对的或乘法的思维方式。绝对的或加法思维方式:两只鱼应生长相同的长度,因为在第一个两年内,两只鱼的长度变化都是3米。相对的或乘法的思维方式:两只鱼的长度应与当下的长度作一比较,S1在第一个两年里将长3米,是当前长度的3/4,S2第一个两年里将长3米,是当下长度的3/5,由于3/4>3/5,所以在第二个两年里S1将比S2长得要快。
从学生的一些错误解法中可以观察出他们的思考方式。比如,有学生认为S2比S1长得快,因为3/5>3/4,从学生计算草稿中,教师发现学生在S1旁边标记着3厘米,4厘米和3/4,在S2旁边标记着3厘米,5厘米和3/5,在这两部分的下面写着5>4和3/5>3/4。从这些迹象来看,教师断定学生是采用乘法的思维方式。学生采用了正确的分数来比较相对变化大小,但没有正确推导出分数的大小。为了证实教师对学生解法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解释了其解法。学生首先解释,他是先心算出每只鱼各自在两年里长了多少,得出每只鱼绝对生长了3厘米,因此两只鱼应以相同的数量生长,但又注意到S2在开始时长于S1,因此,再一个两年后,S2应比S1要长。为了进一步确认学生的思考方式,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解释3/5>3/4。学生在比较最初的两只鱼的长度后,5厘米大于4厘米,因此他写下5>4,想到最近一直在用分数解应用题,他将前面得出的绝对生长变化的3米应用到分数3/5>3/4中,3/5>3/4可保证2的长度大于1的长度。从学生的解释中,教师确定学生并不是采用乘法的,思维方式,即使最后的分数比较是正确的。学生看上去似乎知道如何运用不等号,但当比较分数大小时,他还是停留在整数知识水平上.而不是有理数部分知识。
对学生错误案例的分析,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总之,通过询问一定类型的问题,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类思考问题外,还可就以下两类问题作一思考:
(5)在学生数学思维意义表达中是否存有反例?
(6)我们如何确认信息意义的知识是正确的?
再者,以上相关类型思考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这些问题能促进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理解的深度时,理清知识的类型,也能体现出教师是如何确认被评价的知识是正确和可靠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教师在评定学生理解时,探讨和反思知识的本质,并关注数学发展的建构过程,超越“要么有,要么没有”的二元认知观。
三、认知的条件:接受体系的合理机制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分析与思考
目录
中文摘要
第一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教师专业化的背景分析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章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专业、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
(一)专业
(二)专业化
(三)教师专业化
(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进程
(一)教师非专门化阶段
(二)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三)教师职业专业化阶段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
(一)专业化发韧阶段
(二)专业化提升阶段
(三)专业内涵发展阶段
四、国际教育界的教师专业化探索
第三章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思路及基本工作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的基本工作
(三)调查的对象
(四)调查的内容
二、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二)对专业的认识与专业发展现状
(三)发展平台
(四)发展模式
三、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讨论
(一)关注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需要
(二)关注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性和专职性
(三)关注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性发展平台
(四)关注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五)关注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特点
第四章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一、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一体化缺失,教师教育滞后
(二)教师素质不高,专业成长落后
(三)学校条件缺乏,专业发展缓慢
(四)保障制度缺乏,专业发展受阻
二、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二)提高自身文化业务素质
(三)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61-03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目前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1][2]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进入大学全面扩招阶段,各个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师资的增长速度却没有跟上。这一方面导致生师比矛盾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导致学校生源质量下降,这对维持原有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3][4][5]以上两个客观外部因素均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厅[2004]14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数学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观内部因素入手,在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和原因
(一)选题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根据近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难度在不断下降,题目越来越贴近课本基础知识而远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同往年相比,有新意的题目越来越少,重复率很高。这也导致了越来越难评选出真正的优秀毕业论文,多人一题的现象很普遍。
(二)完成度问题
从论文的完成度来看,出现的问题更多。以往教师还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少许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体现自己的工作。现在教师只要求学生把问题弄懂、写清楚就行,只要把别人做过的事情重复一遍就行,只要格式上没有问题就行,只要不明显抄袭就行。就算标准降低到如此,许多学生的论文还是惨不忍睹:格式极不规范,字体字号错乱,前后不统一;图表没有图题、表题,缺少序号,图表采用截图,清晰度不够;摘要不像摘要,写不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解决,有何收获;英文摘要全靠软件翻译,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正文结构不合理,缺少引言和背景介绍,直接进入正题;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在正文中没有标记引用。更有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抄袭前几届学生的论文或者网络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在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连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都讲不清楚。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由于学生素质下降、找工作难分散了精力、论文准备时间短、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因素造成的。事实上,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是不合理的。我们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校和教师没有重视毕业论文。首先,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扩招е卵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学校行政部门最关心的事情。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正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并且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就业的关系不大,所以主管部门不仅没有对毕业论文质量提出高要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学生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其次,由于生师比不断上升,每个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任务加重,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得不到教师的充分地指导和有效监督。最后,由于缺少对指导毕业论文的奖励机制,教师的辛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教师花大力气指导出优秀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任何考评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回报,这样教师自然越来越不重视指导毕业论文写作。
二、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
数学类本科主要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三个专业。其中统计学虽然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在大部分高校都是放在数学系下面招生,和数学专业的培养方式类似。与理工科其他专业相比,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有理论性强、工具性强和实践性弱三个特点。
首先,数学专业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偏重科研基础训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过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的人才。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比较理论化,很少有课程涉及具体的应用环节。这就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类研究生化,大多是简单的数学理论科研问题。而对于当前的数学专业本科生来说,由于专业功底差,基础不扎实,或者从事数学研究的兴趣不高,要想把数学理论问题做好的难度很大。前些年,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数都是和数学理论相关的题目。最近几年,数学理论类毕业论文题目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即使有学生选择也只是些科普综述性的题目。
其次,数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随着本科生培养方案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就业率,数学类专业都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了很多工具性课程。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化数学建模、金融建模等课程,统计学专业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类课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强化编程类、计算机应用和数据挖掘等课程。这也使得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逐渐和某一工具性课程相结合,研究或实现某一工具算法的使用过程。这类毕业论文既能体现专业背景,又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最后,数学专业的实践性较弱,缺少对口的一线工作岗位,适合做间接开发和二手数据处理。不同于建筑、机械、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实践型专业,数学属于研究型基础专业,所学知识更适合做一些间接研究型的工作,如教师、研究员、数据分析师和开发工程师等。换句话说,数学专业属于万金油专业,没有具体的对口职业限制,学生掌握的只是工具,用来做什么要看学生的兴趣。因此,数学类专业在毕业论文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来制定相关的题目。在我们指导过的毕业论文中,有做金融证券建模分析的,有做农业数据分析的,有做数据挖掘的,有做社会调查问卷分析的,只要是能用到数学工具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我们都认为是符合专业定位的好论文。
三、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三点思考
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和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三点思考,目的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三点分别是上层的政策保障,中层的经济刺激和底层的过程优化。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拿出政策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其次,要有相应的考评激励和经济鼓励,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再次,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改进原有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
(一)制订政策提高毕业论文的地位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育厅[2004]14号)中明确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水平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突出位置。虽然高校的主管部门要求高校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但是没有给出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详细指标体系,只是含糊地要求毕业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要求达到选题和专业相关、格式正确、一人一题这样的简单指标即可,这导致参与者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愿不强烈。对于这一问题,学校管理部门一定要带头立好规矩,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在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中的比重,要制订详细的制度,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随机抽查、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相关管理规定,对毕业论文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把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不能放松要求。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要有详细的量化指标,比如选题难度、个人工作所占比例、创新性工作所占比例、完成度等。只有对院系和学生两头严格规定,才能引起双方的共同重视。
(二)提高毕业论文的奖励
除了设定外部压力,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外,还要有一定的内在奖励政策作为辅助,增强内生动力。不然,再严格的规定也只会使大家表面附和,心底抗拒,应付了事。随着学生的增加,学院为了鼓励教师多带毕业论文,提高了带毕业论文的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多带毕业论文的热情。但是这种激励的效果仅限于选题阶段,导师为了多带学生,会想办法出一些好题目吸引学生。然而,在招到学生后,后续的指导过程没有任何奖励,即使带出了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和教师也不能获得任何额外奖励。因此,不仅教师无心栽培优秀毕业论文,学生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争优。同上课相比,如果评教成绩高,教师在评职称和评先进时会得到加分,而带毕业论文,带多少和带的质量高低对评职称评先进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很多教师宁愿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也不愿花在指导毕业论文上。这就需要管理部门拿出相应的政策奖励和经济奖励,对获优秀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要予以表彰,大力宣传表扬,对院级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o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评职称条例中增加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条款,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以作为年度评优的首推对象,以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激励作用。
(三)优化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
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都具备后,就要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鼓励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都是学生很早就和指导教师建立了联系,有的是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有的是进入导师课题组、旁听讨论班和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建议在大学第二年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通过数学建模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前为学生分配导师,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和其他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了解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学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了解学位论文的准备过程和写作方法,保证格式正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错。3.引入研究生的送审制和预答辩制,如果论文达不到要求,要限期整改,不然不允许答辩。4.使用防抄袭工具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者不允许送审,坚决杜绝抄袭等违背学术道德的情况发生。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经历和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一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保证毕业论文的地位,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度。其次,出台奖励政策作为辅助,增强内生动力。最后,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前和导师建立联系。这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书博,王秀哲,谷文辉,平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5(5).
[2] 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1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3]。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药学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植物深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的导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较强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使生物技术专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生物技术、突出应用能力、面向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区域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第一要务,培养能够在现代农业产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服务、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够胜任培养任务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修订了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管理模式[4]。优势学科的建设导向把人才培养定位落到了实处,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区域性优势和应用性特色更加明显。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2.1重视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2006至今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制定了2个五年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包括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与商洛学院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体现专业的发展特点;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考试大纲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师资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商洛学院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行业技能”的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程、巩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比例。高年级学生将根据实际逐步选择课程,一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如“植物细胞工程”资源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进入专业课程体系。除在各门课程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以外,还进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最后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使整个课程体系既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共性,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强调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经过先后三次修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基本上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面,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1.3%;②注重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逻辑构建;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置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方面的相应课程,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④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在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⑤在专业课教学中,设置了专业方向,以拓展学生专业口径;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中,除设置一般性课程实验外,还单独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论文(设计)和37周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定了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验和实习占总学分的29.4%,共46.5学分,实习和实训共37周。在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方面,调动和利用院内外教学资源,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学人员、专业教师、校外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等构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扎实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效果
3.1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毕业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调研、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近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专业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结合个人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并且在全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争取到2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多个项目在评奖中获得奖励。本专业通过连续7年参加院内每年举办1次的实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和提高实验技能的热情,每年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并获得多项奖励。学生在各类过关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中的通过率较高。
3.2学生创业与就业情况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商洛及陕西省周边地区有关生物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67名学生考取了营养师、药剂师、食品检验、化学检验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89.5%,94.7%,95.6%;2017届、2018届和20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分别为11人、14人和17人,占毕业生比例为38.75%,40.67%和41.75%。约13%的就业学生考取公务员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生物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少部分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多数学生签约就业,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院积极对接联系相关专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成效较为显著。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及就业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体上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也较满意。
4经验总结
4.1重视教学观念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必然落后。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本专业坚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程和教材分析、教学研讨,使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些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本专业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同时,为了开阔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和思路,吸收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本专业在建设中先后选派近2/3的教师参加了校外20多场的学术交流、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保证了教师的思想始终能够跟上专业改革的步伐和学科的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4.2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了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首先在获得学校教改立项的“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随后在其他专业课中逐步推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本专业在“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提升开设实验质量
中专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分流而来,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水平低下,数学本就是他们的弱项。再加上许多学生进入中专就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在他们看来数学学科学与不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更是滋生消极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应付,越是不学越是不会,越是不会越是不爱学,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数学教学处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的困境之中。
(二)数学教材专业性不强
现行中专数学教材过于重视数学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和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只是在高中数学教材基础上降低了教学难度,并没有充分体现中专数学教材所特有的特点,教材缺乏实用性、趣味性与专业性,并没有很好地将之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与专业脱节,造成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低下。
(三)数学教学手段单一化
大多教师依然采用“黑板加粉笔”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沉闷呆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二、对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职业中专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这一点,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正视数学学科,这样学生才能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如此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并不陌生,已经与数学有九年的“交情”了。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这一点学生非常了解,在学生眼中数学就是数字、符号、字母、公式与定理的堆积,枯燥无味。如果说学生的世界是多彩的,那么在学生眼中的数学就是灰色的。要重新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火焰,就要给数学教学蒙上一层面纱,让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寓数学知识于具体形象而熟悉的情境之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改变枯燥的知识讲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现象中来提取数学问题,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来进行公式的推导,而是为学生创设了借钱还钱这一他们非常熟悉的情境:甲因公司资金短缺而急需一笔钱,他找到了乙说明情况,想从乙处借得这笔钱,并承诺会给予乙一定的利息,乙答应可以借给甲这笔钱,但乙提出了这样一套还钱方案,即第一天还1元,第二天还2元,第三天还4元……后一天所还钱的数是前一天的两倍,以此类推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清。究竟哪一种还款方式最合理呢?这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弄清乙提出的方案所要还的钱数。这样自然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知的学习上来,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求知欲最旺,积极性最高,最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将教学与专业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针对当前中专数学教材与学生专业脱节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基础教学模块旨在让学生掌握此阶段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专业教学模块则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选取最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最佳结合,彻底改变以往数学与专业分离的现象,要将数学学科与专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运用能力与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做调查与研究,要对各专业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以及要在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深入了解、全面掌握,进而明确各专业教学的侧重点,这样才能加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如计算能力是基本的数学能力,是中专生立足工作岗位的重要能力之一,像收银员、会计、出纳、预算等岗位都需要具备较好的计算能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体探究
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运用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运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问题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达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将知识一股脑地抛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来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呈现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将原本抽象而枯燥的概念、定理等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中,这样学生更能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通过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才能达到对抽象概念定理的本质理解。
2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初学画画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认为素描较难学,尤其是在临摹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容易犯概念化的错误,在作业中时常忽视对精神特质及整体因素的学习和统一处理。针对这些问题,应开展具有针对性地素描教学,加强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长处来启发学生对素描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强调每个学生的素作品需保持自己的风格,注重素描的简练与单纯,简练与单纯的素描是统领画面的核心。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灵感与个性,让学生明白艺术性的创造才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在传统的素描训练中,其比较注重于强调素描对绘画的显性作用,而学生只需要进行自然中形态与空间的客观性分析,这种客观对象的规范制约,导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因此,在未来的素描教学中,更注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在未来的设计开发,其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因此,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3素描教学中的素描“转型期”
对于西方传统的写实方法,由于我国的素描主要从外国输入,在近50年代以来,素描逐渐风气渐盛。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素描教学必须摒弃过去传统僵硬、死板的画法,应注重素描画法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将素描由自然被动的记录转化成一种艺术创造,只有苦练素描基本功能,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才能有所发展。分析现代素描,随着当代艺术教学工作者的勇于探索,当代的素描注重个性情感的表达及素描概念的深化延续,其表现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家在自我感受和自我修养发展中所形成的个性,这无异于促进了写实素描的发展。因此,写实素描中所具有的抽象艺术的简练性和直接性图像效果是我国现代素描教学中体现的一个趋势。总的来说,无论是传统的写实素描还是现代的抽象素描,其都涉及艺术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问题,其共同点都是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探索一条传统与现代贯通的发展道路,在传统的素描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开拓新的创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