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6: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博物馆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2体验少,说教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沟通的障碍,很多中医药文化很难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进行口头的说教还不够,不能让其有切身的体验是很难让其信服的。现在的中医药博物馆体验、互动的项目比较少,如中医舌诊、目诊、色诊、脉诊、刮痧、针灸、拔罐等均比较少见。中医药博物馆与中医的养生保健场所或中医院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个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亲身体验中医药的诊疗过程与切实疗效。
1.3宣传媒介手段传统目前,大部分中医药博物馆还是采用传统的实物媒介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宣教工作,现代媒介应用较少,这就给宣教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一来导致受众获取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途径、机会大大减少,二来也导致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概念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宣教的[4],更不要说对有沟通障碍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1.4翻译水平阻碍跨文化沟通翻译水平是摆在中医药跨文化沟通前面的一条巨大鸿沟,目前的中医药博物馆外语人才储备较少。众所周知,中医药涉及很多哲学基础概念,还有中医自身的很多比较抽象的名词概念,要理解这些概念,别说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医本身对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较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同见解,要想将此类名词术语翻译出来谈何容易[5-6]。此外,中医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语言比较含蓄,而包括英语在内的多数语言都属于低语境文化,比较直接,两者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产生误读、误解,造成一些沟通的障碍[7]。
2中医药博物馆开展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1加强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华,内容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数学、军事等多学科知识,其哲学基础为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其思维特征为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医学模式逐步为现代医学所认可,而现代医学模式是众所周知的不断改错、不断修正,有理由相信现代医学模式最终将融入到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中来。中医学是经过数千年实践的成熟医学体系,独自护佑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还有治未病、抗击瘟疫等,均已载入史册。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以增强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民众经不起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将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中华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医药文化[3]。然而我们回顾历史,在我国兴盛的近2000年中,随着中华文化圈的扩大,周边哪个不来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主动学习中医。现今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崛起,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学习中医的热潮一浪胜过一浪,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自卑,需要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准备迎接这一浪潮。
2.2加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中医药博物馆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西方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应该思索如何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8],通过文化适应开展主动宣传,不仅馆内要有精心策划的方案,包括培养专业的翻译,而不是临时借调的且中医药知识不够专业的翻译人员,详细的多语种的翻译说明等,还要思考、策划如何针对外国人士的宣教工作,将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将宣教对象扩大到外国人士。只有提高认识、精心策划对外宣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守为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2.3抓住主干,突出重点在中医药文化对外宣教中,应抓住中医药文化的主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地将中医药文化主体、中医药突出历史贡献、中医药突出疗效进行宣传。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应该对中医与易家、中医与道家、中医与儒家等重点根源问题进行宣教,对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基础概念进行阐发,以及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特征进行宣教。此外,突出医家,如葛洪、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均对中医学乃至世界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对他们的贡献重点宣教。中医学对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热等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贡献,现代中医对流脑、乙脑、非典等也有着突出贡献,还有很多疾病的中医疗效均非常显著,应当有重点地进行宣教,让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实的案例、切实的效果。
2.4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在中医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项目中,应该适当增加诸如舌诊体验项目,设置典型舌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设置目诊体验项目,将五轮学说形象化,也可通过设置典型目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面色体验项目也需要设置模型、镜子来让参观者进行体验;脉诊除了通过脉诊仪让参观者体验之外,还可由专业人士进行把脉问诊,让参观者体验中医脉学之奥妙;刮痧、针灸、拔罐等也应成为体验项目。此外,尚可让外籍人士体验特色中医药膳,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中医药博物馆并不具备药膳制作条件;中医养生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现场教学,建议中医药博物馆与养生馆、药膳馆等联合经营,增加中医药文化的体验内容。中医药博物馆还应与中医诊疗机构联合,可以利用博物馆的闲置空间引进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应当通过实时视频将中医医疗机构的几个代表性门诊进行馆内直播。
2.5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宣传工作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论坛、微博、微信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跨空间宣教。各个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力量开展上述工作,至少也应将自身主页设置多个语种,尽量详尽,有条件还可开展虚拟博物馆建设。此外,应该对中医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制作光学模型、二维动画或三维模型等进行展示。2.6合众聚力,突破语言障碍为了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有识之士早已献计献谋,有的建议直接由自己培养既懂中医又懂外语的学生,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就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还有的主张将中医送出国外进修外语;也有的主张充分利用海外留学生,在其学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语的基础,由这部分人开展中医的翻译工作,如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毕业的胡碧丽同学,她作为外籍人士,在中国学习多年后,对汉语、中医的掌握水平已远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还在广东省中医院出过门诊,可见其水平,如能由这样的人才进行中医的翻译工作,将使中医药对外传播具有跨越性意义[7]。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和实践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承载和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精英。现阶段博物馆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的特色文化服务工作,逐步构建起科学文化素质共建文化教育合作平台,引导和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承担起多元化服务的使命。
一、构建和完善馆校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是基础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发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博物馆融入公众,成为现代教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教育体系的特殊资源和阵地。现代博物馆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又展示着人类现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它能让受教育者益智励志、借古博今,也可以激发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及公众的责任心与自豪感。它作为非正式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极大地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交流及职业素养养成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作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文博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还日益成为校外教育、职后教育的开放式教育场所。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与博物馆的共建文化教育合作成效显著,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以为:现代博物馆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馆校合作平台,尤其针对大学生群体,应秉持“立足本馆实际、突出鲜明特色、创造优质品牌”的先进理念,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服务。
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传授知识、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和提高修养融为一体,有效推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团结合作精神的加强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除了课堂,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睐,已成为普及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建设阵地。
开展高校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建立和维护馆校共建合作平台应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博物馆与各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举行挂牌仪式仅从形式上初步明确馆校双方各自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今后双方仍须在交流合作中加以具体细化和贯彻落实。馆校双方合作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博物馆通过招聘大学实习生、定向培养其专业技能等途径推动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人才储备库;各大高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周”、“博学大讲堂”、“艺术沙龙”、“文艺汇演”等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积极引进博物馆文化资源,通过校园传媒宣传、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当代博物馆与高校广大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最终让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充分感知和领略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深切感受博物馆的魅力与奥妙,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最终提升其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
构建和完善博物馆与高校紧密合作的文化教育事业,应加强双方合作、深化工学结合,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方各种资源由外延式利用深入到内涵式整合优化与提升,馆校双方深度融合,全程合作重点培养,既能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又可为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智力支持。
伦敦设计博物馆实际上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Alben Museum,简称V&A)历史上第三次创新改革的产物。1982年,时任v&A第ll任院长的罗依・斯特朗(Roy Strong)与当时设计界的领军人物泰伦斯・科兰(TerenceConran)以及设计活动家斯蒂文・贝勒(StephenBayley)合作建立了一个专门收藏、展示当代工业设计的展厅,位于v&A院内的废弃的锅炉房里,这就是当时英国设计界众所周知的“锅炉房项目(Boilerhouse Project)”。5年之后,“锅炉房项目”搬到了泰晤士河南岸,正式更名为伦敦设计博物馆。现在看来,“锅炉房项目”可算是较早的可持续设计了。从那以后,世界上第一家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当代设计为主题的“设计博物馆”诞生了。
1982年,从斯蒂文・贝勒举办的第一个专业设计展“商业与文化”开始,伦敦设计博物馆精心策划了大量富有深意的主题设计展来探讨设计的价值,展示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对生活的影响。这些设计展覆盖了包括建筑、产品、家具、服装、平面、多媒体、时尚等所有设计及设计相关行业的不同领域,让人们重新审视文化和商业的关系。
从被称为设计鬼才的法国设计师PhillipeStarek设计的强调审美尺度的“法国设计”展,到“一个世纪的椅子”展;从回顾英国设计史的“设计现代英国”,到“欧洲设计双年展”,再到被称为该馆20年来最具野心的项目之一的“超级当代”等经典设计展,让人们见识到设计的魅力。此外,设计博物馆每年还要举办被认可的国际设计大师特别展,脍炙人口的包括被称为“英国平面设计教父”的艾伦・弗莱彻(AlanFletcher)五十年回顾展、意大利激进设计团体“孟菲斯”创始人艾托・索扎斯(Ettore Sottsass)六十年回顾展……2007年,当代英国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梦幻“建筑与设计”作品展更是吸引了大批观众,当时布朗政府的文化大臣也亲自来到博物馆,与扎哈探讨2012伦敦奥运会的场馆设计。从2003年开始,伦敦设计博物馆每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年度设计作品展,最终的年度设计师奖将会把高达25000英镑的奖金颁发给年度最具创新、最具前瞻性的设计师。苹果电脑公司的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就曾获得了首个2003年度设计师奖。一些经典的设计展还巡展于英国国内和众多国际城市,如“一个世纪的椅子”展,从2004年起已先后在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巡展,不仅吸引了不同国家的观众,还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博物馆的品牌美誉度。
英国设计教育的助推器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Keywords:Museum CultureEnterprise cultureHuman resources
作者简介:刘军(1986-),男,湖北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历史学硕士,方向:博物馆战略规划与经营管理;任拓(1985-),男,湖南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实践;蒋太葵(1985-),男,湖南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历史学专门史专业,历史学硕士,方向:专门史。
一、什么是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文化是指借助于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生活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在一种博物馆精神的统率下,增强博物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事业心等素质,将博物馆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博物馆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1]。
二、企业文化对博物馆文化的启示
《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曾对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最长寿的企业做了研究,力图揭示永不过时的原则:长寿企业是有具有高度适应力的组织,这个组织有一笔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遗产”,有一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什么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吉姆.柯林斯做了这样的解释:核心价值观是公司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则,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指导原则,它对公司内部的人拥有固定的价值和意义。这里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在看看中国的博物馆文化,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有的博物馆连馆训都没有,更别说有什么博物馆自己的文化建设,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某些博物馆的名字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只记得博物馆的某些精品文物、某些无价之宝、稀奇之物,而不是博物馆的形象,一种一说起某某博物馆就会让人们联想起某种精神、某种道德、某种情感的价值观。很难想象中国的博物馆离开了政府的支持,两千多座博物馆还能剩下多少,就算剩下的还能走多远。
三、博物馆文化对博物馆的作用
对个人而言,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是个什么样的企业,而对博物馆来说,博物馆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是个什么样的博物馆,这里所说的什么样的博物馆并不是说它的类型,而是说的是一种品质,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内在的底蕴。不管做什么,其价值取向应该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应该改变,这是博物馆、企业、个人的重要元素。其作用表现在:1.可以让博物馆清楚地认识自己――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2.可以让博物馆明确自己所确信的内容――我们相信什么?3.可以让博物馆明确自己的方向――我们将要去何方?4.可以让博物馆明确自己达到目标的方法――我们该如何达成目标?我们该怎么做?
四、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措施
博物馆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与博物馆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如此才能将抽象的博物馆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通过与具体的管理行为相结合,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同,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形成行业内外部获得广泛认同的博物馆文化,真实树立博物馆外部形象,由此起到现代营销中所称的推销文化的效果。博物馆文化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契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能仅仅把员工招聘吸引优势人才就看作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人力资源的常用技术手段外,还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博物馆文化相结合,把博物馆文化的核心内容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之中,体现在行为上,这是博物馆文化形成的关键。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博物馆文化结合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将博物馆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这要求博物馆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考察,在制定招聘要求时要有专家的参与。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选择对本博物馆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
2.将博物馆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人力资源培训之中。这种培训即包括职业培训,也包括非职业培训。尤其是非职业培训,要改变以往的生搬硬套的模式,而应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博物馆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3.博物馆文化要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大部分博物馆在考核员工时,以业绩指标为主,即使有些博物馆也提出德的考核,但对德的考核内容缺乏具体的解释,也缺乏具体量化的描述,使考核评价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并未起到深化博物馆价值观的作用。其中对博物馆价值观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对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博物馆价值观的目的。
4.博物馆文化的形成,要与博物馆良好的沟通机制相结合,只有达到上下理解一致的情况,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如此才能形成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场竞争有的竞争优势。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持续进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法日新月异,公众的知识领域和审美情趣也在悄然拓宽。新的形势给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传者,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发展博物馆文化,无疑对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丰富性与完整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血脉,构建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底蕴且富有泱泱大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增强本土文化竞争力,使其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反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容的实物,这种有形的物质形体和无形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文物功能是其它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当代博物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文物的优势和资源,运用创造性的劳动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文物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欣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观众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同时又获得美的享受。
在遍布全球的数万家博物馆里,无数藏品讲述着关于人类历史及其生活的一个个生动故事,梳理着我们的共同记忆。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今天的收藏成为明天值得品味的记忆。博物馆不仅承载、收藏记忆,更不断地将记忆展现、输送、传承,使人们从中获得教育和启迪,这正是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博物馆要着眼长远,通过媒体宣传、知识讲座、竞赛活动、观众体验等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中获取知识和乐趣。这样的记忆传播才更鲜活,才更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和谐社会是由社会诸多因素构成的,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是其中一个方面,这也是摆在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以人为本是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的前提条件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就是说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创造使人民群众能够全面发展自身的良好条件和社会环境。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使社会真正走向"和谐"。博物馆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这就决定了博物馆所开展的一切展览活动都要体现政府公益性所要表达的目的。博物馆的存在是为了人民大众,博物馆更要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以观众为本,为观众着想,为观众服务。
以观众为本的理念,要求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地、理性地思考。假如我作为观众,我来看展览是否有收获呢?这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需要正视和思索的问题。博物馆的观众其文化背景、参观动机、参观时间长短等各有不同,这就要求了解观众的不同兴趣和需要,确定适当的角度和切入点,选择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展品,利用讲解技巧,达到最佳效果。对一般观众要多介绍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要从科技和艺术方面予以侧重导览。
博物馆要关注弱势群体,对老、弱、病、残、孕者奉献热忱的服务,做未成年人知心朋友和启蒙老师。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竭诚服务,调动公众参观兴趣和参与发展博物馆文化的意识,使"到博物馆去"成为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博物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矢志努力的方向。
二、科学管理是发展和谐博物馆文化的可靠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博物馆为观众提供整洁舒适的人文环境,使观众置身博物馆就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优雅、舒适的和谐氛围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科学管理。硬件即馆舍和展室环境,软件即博物馆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博物馆要力求为观众营造一个亲情化、便捷化、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的参观环境。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事业基础显得还比较薄弱,这主要表现在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由于历史原因,若想改变这种状态,只有真正着眼于博物馆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避免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博物馆管理现代化。博物馆的科学管理内容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设置、人事和财务以及对文物的管理。在这些因素里,首当其冲就是要重视管理者自身素质,全面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博物馆需要大力培养拥有科学管理知识的管理型人才和具备文博专业水平的各类业务骨干。实施科学管理,就是要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有利于促进文博事业发展的手段和制度。实施科学管理主要方法可以是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做到人各有责、各司其职、各得其利,并且以定期考核、总结评优来督促岗位执行情况。只有追求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调整关系,理顺路子,探索适合于发展和谐博物馆文化的新路子。
三、务实创新是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时展的呼唤,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部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就要求我们审视自身的生存环境,千方百计探求博物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创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味高雅的精神食粮。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应竞争的时代,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调整自我、重塑自我、求真务实。文博工作者要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为座右铭,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来投身博物馆事业。
社会主义博物馆事业是和思想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因此,坚持正确的办馆思想,把握时代脉搏,注重陈列展览的社会效果,保证展览的水平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文博工作者也要懂得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学会并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做好展览的市场预测和成本核算,把面向群众、同面向市场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考虑,实现事业与产业互动、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为了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我们要同学校、部队、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各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增强博物馆教育辐射效应。
为了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我们要把博物馆建设成为传播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神圣殿堂,展示有一定历史文化色彩的并浸润着乡土风情的区域文化,在展览的策划创意上争取时代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育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实施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博物馆已成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随着免费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我国博物馆功能正在悄然变化,在继续重视收藏和研究等传统功能外,其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日渐突出,于是,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趋显著。
关于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发展历史,关于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关于某种艺术或技艺的演变过程,关于某些民风民俗的来龙去脉,关于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都可以在博物馆中得到集纳呈现。现代博物馆具有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具有优越的文化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旅游功能,因而对当代人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生存观念、审美观念都会产生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和文化,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各个地方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欣赏各地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显得更加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系统都日新月异,使得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能够蓬勃发展。
1. 博物馆信息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
1.1 博物馆信息化
我们利用先进的数据库进行资料管理;利用多媒体影像或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览;利用网络建设网上博物馆,制作博物馆主页,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广泛的传播范围,迅速的传播速度,来满足观众的新要求。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有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最大的维护,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在21的主要文化战略方针之一就是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保存和展出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责无旁贷的,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除了保护以外,博物馆在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宣传、推广以及对后代的教育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将信息技术用于其中势必对文化的真正的保护和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12月3日,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 博物馆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作用以及遇到的问题
2.1博物馆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意义应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展示各类信息,利用应用软件进行研发,加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具有独立操作性质和广泛合作方式的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信息基地,而博物馆正是建立这种基地的最佳地点,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博物馆应该在关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中国本原文化基因的认知,推动当代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民间、民族优秀传统创作性的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学科的普及和建立,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信息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整理、研究、交流、展示和公众教育等相关领域会其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观众来到博物馆后通过充分享受到种种优越和便利的同时能接受和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随着数字化多媒体展示技术和网络流媒体传播手段的日趋成熟,以网络为平台的网上虚拟博物馆传递给观众相关信息的能力将与传统博物馆不相上下,如果对异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但是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亲自领略其独特韵味的博物馆观众将会乐于在网上通过虚拟的博物馆展厅而得到足够的精神享受或知识追求。
2.2博物馆网络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1.利用网络加强国内博物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2.利用网络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给社会公众。3.加强博物馆与个人的互动。4.适当利用博物馆网络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活动。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处理。6.利用博物馆多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保护。
2.3遇到的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问题。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条件。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与其他价值关系。4.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所有权属。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方法不当。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为了加强研究和教学,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室。加强原生态文化抢救和可持续发展参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和规划工作室。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建立民间美术(科研和教学)信息库。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时候所建立的,但是笔者认为,如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认识中说到的“能否继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最终能否为社会实践带来利益”,博物馆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自己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与其他部门协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但自己可以创造利润,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大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展望博物馆未来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尽管我们强调博物馆是一个非赢利机构,但是在当前形式下,一个不赢利或者薄利的博物馆不但无法做到对文物的良好保护,甚至自身生存都有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潮流,博物馆应该想的时候如何通过其他途径来达到赢利的目的。网站的建置和运用,几已成为各博物馆的一项基本配备。无论是已经利用网站提供服务与信息的博物馆,或是正积极地筹备上线的博物馆,不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博物馆是将网站视为电子化或在线的简介,还是希望藉由网站开发更大的观众。目前国际上营销与科技媒体结合的研讨中,特别针对日益普遍的博物馆网站进行了分析,提醒各类博物馆如何利用本身的网站作为有效的营销工具,作为中国的各个博物馆应该及时从中获得有利自己发展的信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文化的消失是很难避免的,那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所保存下来的该文化遗产的信息就非常珍贵。因此未来的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说信息时代博物馆的定位,应当是博物馆运营与数字化技术两者间全方位、多层次地有机结合。博物馆与数字化的关系,应当既是无形的,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博物馆的战略发展规划、运营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展示联系起来。未来博物馆对从实体收藏品的管理到相关信息的再挖掘等等诸多方面都应当体现出“数字化无所不在”的原则。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未来博物馆信息化发展计划。其次,建立灵活的博物馆信息化管理机构。再次,提高未来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工作透明度和互动性。最后,用未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薛超.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采集中需改进的问题[J].文物世界,2004,01.
[2]王裕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甘肃科技,2004,10.
[中图分类号]G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91-03
一、想公众之文化所需,做文博人要做之事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专门的方向,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大做好做强,做自己行业的专家,为其他不在这个行业的人提品和服务,这就是尽到了企业的职责,企业也才可能从这种尽职中得到最大及足够的收获。”这是一位企业家的工作理念和成功后的心声,他的思想和做法与所有谋事业并为社会做贡献之士如出一辙。甘肃省博物馆自2006年12月新馆对外开放5年来,接待社会公众200多万人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青睐。这里最为贴切、最为真实、最具特色、最具历史震撼的是陈列于此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精品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三大特色精品陈列与2010年举办的“庄严妙像――佛教艺术展”。这些气势恢弘又独具地方特色的陈列展览,犹如陇原大地上绽放出的绚丽的文博艺术奇葩,为世人展示了其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广大公众踊跃走进博物馆,关注博物馆。更重要的是,甘肃省博物馆在藏品陈列、展览设计等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契合大众的认知感受、知识需求、欣赏情趣和审美心理,服务手段与方式更加人性化、情感化,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公众亲近和喜爱,具有西部历史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更使中外观众为之震撼。文博人就是要将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和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展示传播好,为社会服务好,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尽到文博人的职责。在此,值得和大家共同分享的是,在2007年、2010年,甘肃省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与“甘肃佛教艺术展”分别荣获了第七届、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一国家博物馆界最高奖项。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全国属文物大省,在西部文博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拥有着丰富的文物宝藏。甘肃省博物馆充分发挥人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从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出发,继三大特色精品陈列之后,不断呈现给社会公众的还有“甘肃佛教艺术展”、“甘肃60年考古新发现精品展”、“野生动物――人类的文化遗产展”、“甘肃历代名人书画展”、“秦陇一脉――先秦文物展”等,更有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举办的“红色甘肃――走向1949”大型革命史陈列。这些展览,无论从地域特色、陈列理念、展览内容、艺术风格、观众欣赏水平上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了人们不同的知识需求,全面展示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灿烂与文明,把文物、化石、动植物标本这些静止不语且不可再生的藏品文物,通过先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展陈方式,让其充分地显现出自身固有的历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美好的艺术观赏性。
甘肃省博物馆在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国家级特色博物馆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做好自身重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作为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见证物的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等融入到社会文化发展、国民教育、社会文明进步与公民的文化生活中;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精神,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专业性、学术性走向大众;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为大众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内涵丰富、知识性广、趣味性强、易于动手动脑、易于交流互动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藏品文物的历史文化作用,彰显文物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与科技含量。
二、藏品极具地域特色,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各类丰富的文物藏品35万件之多。绚丽多姿的甘肃彩陶是人类史前文化的一朵奇葩,发展脉络独具特色且又自成体系。甘肃是中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权威的彩陶研究专家说:“世界彩陶在中国,中国彩陶在甘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她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在距今8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就早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
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彩陶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它开启了人类远古彩陶文化的灿烂与文明。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彩陶,不仅代表着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甘肃彩陶文化从距今8000年前的农耕文明至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下共延续了5000多年,造就了中国彩陶文化的巅峰。
甘肃彩陶制作复杂,器型多变,图案繁缛,色彩艳丽,纹饰丰富多彩。从文化类型上看,甘肃仰韶文化有半坡、庙底沟、石岭下三种类型;精美绝伦的甘肃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之后有齐家文化、辛店、寺洼、沙井等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甘肃丰富的彩陶文化是我国先民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从器型到图案装饰及色彩的运用,都堪称是人类手工制作与雕塑、绘画、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因此,甘肃史前彩陶系列文化,被世人赞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丝绸之路文化是甘肃众多历史考古文化中最突出和最有特色、历史性最强的部分。甘肃地处黄河流域与西部中亚的结合部,古代是通向西方的门户。是东部面向大海的平原丘陵地区和西部面向内陆的高原戈壁地区的交界处,又是东南地区农业文化和西北地区牧业文化的交叉地带,从历史上,甘肃就成为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丝绸之路上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甘肃一带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丝绸之路纵贯甘肃全境达1700多公里,文化古迹遍及全省。大量史料表明,甘肃远古文化,青铜文化,周、秦、汉塞等古文化的发生地区与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十分一致,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汉、晋、隋、唐是丝绸之路最为昌盛的时期,也是甘肃历史上最辉煌繁盛的时期。特别是甘肃河西走廊早在2000多年前,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延伸而声名远播,影响欧亚。
在新石器时代,古代东西方的交往互动早已在民间进行。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陈列的有中亚的权杖头、金银鼻饰环、青铜弯刀,西域的精美玉石,东南海域的贝壳蚌类,以及北方各游牧民族内容丰富的青铜牌饰――鹰头铜杖首器、连珠纹铜带饰与犬纹铜牌饰、镶嵌绿松石金耳环、虎噬羊、五龙斗虎、青铜麋鹿等众多民族文物,均与鄂尔多斯及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器物极为相同。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真实地反映出早期欧亚大陆上古代各民族东西方文化的交往融合。
汉代,张骞通西域,打通了官方东西方文化交往的通道,开启了日益繁荣的商贸往来,特别是中国养蚕缫丝的技术与绚丽多姿的丝织品经西域、中亚、西亚传入欧洲,运往地中海沿岸。汉武帝时期,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强大的武装力量保护着来往商队的安全。
弩机,一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机械化弓箭。转射,方形木质地,木窗中间镶嵌一开槽的圆柱轴可左右转动,是安装在城墙上的多功能作战工具,集t望、射击、保护于一体。塞上烽火品约册,用17枚松木简书写编制成的汉简册。内容是依据汉律“品”和“约”的法律种类,规定了在军事作战中,根据不同情况应该使用的各类警示信号。ば牛长方形红色绢质地,上面墨书“张掖都蔚ば拧保是悬挂于戟或戈上的旌幡,用来作为高级官吏出行、通关的凭证和急件标志。铜奔马,青铜铸造,奔马体魄雄健,飞奔疾驰,三足腾空,右后足奔踏于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背上,神速的飞掠使得燕子惊愕回首。艺术工匠们将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体,定格在飞燕与奔马空中交汇的这一瞬间,让无与伦比的艺术造型将历史、科学、力学、美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堪称为国之瑰宝。铜奔马在1983年被命名为中国旅游的标志。1969年被发掘出土后,便身负文化大使之重任遨游世界,奔马以它特有的历史功绩,被誉为人类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友好使者。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汉代“四郡”之一的武威重镇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西汉“绢地刺绣人物图”,又称为“屯戍人物图”,高7.2厘米,宽度与高度相近,基本属于正方形,绣件边缘不规则。在橘红色绢底上用赭石、豆绿、黑色、土黄等色丝线,以较粗放的针法,分层次刺绣出营帐、悬梯、兵器戈、戟、盾,还有用树枝木棒搭成的营帐大门。整个画面中最突出两个人物绣,左边人物头戴尖顶“帻”(一种包裹头发的头巾),身穿紧身收腰长袍,身份应该为士兵。右边人物站立着,身体魁梧壮实,身穿汉式宽袍长袖衫,应该是长官在给属下布置什么。这幅刺绣是西汉(距今2000多年)武威磨嘴子汉墓丝织绣品中的精品。刺绣画面简洁写实,层次清楚地表现了汉代军屯的简略场面。
独具特色的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雕艺术品,保存完整,涉及内容广泛,具有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具代表性的有:其一,木独角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学名为“獬豸”。它象征威严和正义,能分辨邪恶与妖孽,被赋予法律的代表。考古发掘时通常是放在墓道口,用来镇墓避邪。其二,木六博俑,两位老者相对跪坐,中间放置一黑色棋盘,上面绘制白色规矩格,每人执6枚棋子,两老者互抬手臂请对方投掷色子。这是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民间娱乐。从人物造型自然明快、简洁大方的雕刻工艺,充分展示出“汉八刀”的高超技法和古代工匠的智慧才能。其三,《仪礼》简,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简长56.5厘米,宽0.9厘米。依史书记载,《仪礼》简长度正是符合当时抄写儒家经典的标准简长。仪礼简制作精细、打磨光滑,上面书写工整秀美的汉隶“八分书”。仪礼简不同于其他简牍,属官方文书。内容记述了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仪礼》中有关冠、祭、朝、射、聘、婚、丧等各项上层礼仪和道德规范准则,是贵族子弟入仕前的必修教科书。
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从嘉峪关新城搬迁复原了一座魏晋时期的绘画砖室墓――嘉峪关魏晋壁画墓。该墓壁画以砖画为主体,一砖一画,一画一景,采用线描与彩绘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画面。如墓主人出行图(惟一一幅几块砖组成的大画面)、宴饮、庖厨、宰杀、奏乐、坞壁,以及农耕、扬场、c地、放牧、马群骆驼、采桑、狩猎、信使等。该墓室四壁壁画充分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不同民族交融安逸的社会生活。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室壁画中,有多幅桑树连片、妇女采桑、骆驼昂首食桑的画面。大片的桑树为河西地区养蚕缫丝、发展丝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植物资源。还有驿使图,出自同一个墓室,距今1700年。壁画砖以极其娴熟的绘画技法,描绘出一位信使,手拿信物“ぁ保ㄒ恢止关卡的通行证),身骑快马飞奔疾驰的画面。驿使图1982年作为我国的邮电标志,发行了纪念小型张,使国人争相观赏。这些砖画文物及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墓群的发掘出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的空白。
套装舍利石函是一组五件套佛舍利容器,出土于甘肃泾川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套装的最里边是一白色玻璃瓶,瓶内装有14粒佛骨舍利子。将佛舍利瓶装入用金片、珍珠、绿松石、玛瑙镶嵌成莲花状的华丽金棺内,再将金棺放入银椁,银椁放入铜匣,最后将这套由小到大相隔套装的佛舍利珍贵器物放入最外层灰色大理石制成的覆斗式方型石函中。在石函顶部刻有阴文隶书:“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这套佛教艺术珍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传统工艺文化遗产特别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无论是传统工艺文化里面的物态还是非物态是我们祖祖辈辈都不能忘记的责任与使命。
湖南省是一个传统工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会,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20项,包括著名的湘绣,滩头年画,浏阳花炮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泛中带有集中,无一不传承着悠久的湘湖文化。对于他们的保护与如何构建它们与大众生活产生交融的桥梁也是当今一直在讨论的话题。
艺术与文化似乎总是与博物馆分不开=。自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建立,正式使用“Museun”以来,博物馆作为收藏和展出历史文物,艺术品和自然标本的一个机构,一直延续至今。1974年的哥本哈根第十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上,定义博物馆为“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传播、欣赏的目的,明确了博物馆所肩负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传播教育”等三大职能。而工艺艺术文化是人类的巨大文化宝藏,大型综合博物馆里面总少不了工艺文化专类,专门的工艺艺术博物馆也不少。
一、湖南传统工艺文化在湖南省内博物馆构建中的优势
湖南省依托华中的丰富地域资源和少数民族资源,各民族祖祖辈辈的文明聚积自然让湖南省的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值得骄傲的传统工艺,所谓工艺,是源于生活的,是对手工产品进行造型和装饰的美化技艺活动,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与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着的工艺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艺文化已经逐渐被标准化批量生产所代替,在高效率的背后自然少不了粗制滥造和审美麻木以及文化归属感的丢失。所以说,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已经变得举步维艰。博物馆自然背负着巨大使命。湖南省内的传统工艺文化中的“物”和“非物”部分都必须通过博物馆来进行诠释和展示以及保护。
而省内的传统工艺文化在博物馆构建中是占有一定优势的。首先得益于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在深厚的湘楚文化滋润下,有着非常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清晰的历史源流可寻。在传统工艺文化方面主要有以长沙古铜官窑为代表的陶瓷工艺;以“龙凤人物图”为标识的湘绣工艺;以邵阳隆回滩头年华为代表的年画工艺;以传统木雕为代表的建筑家居工艺等等。湖南以丘陵地貌、江河贯通为基本特征,且不乏奇峰峻岭、溪涧飞瀑的自然遗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地域就滋养出了结构殊异的文化。加上历年来重大考古发现,自然为博物馆的收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次就是湖南省相关部门以及政策法规对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视。在“物”方面,非常注重收藏与保护,有专业的藏馆比如湖南省工艺美术馆以及湖南省湘绣博物馆等等。在“非物”方面则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组织。到目前为止,以及申报了三批国家级或者省级的名录。不久前,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正式成立。这是湖南省第一个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民间组织。这些都为湖南传统工艺文化在博物馆内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湖南传统工艺文化在湖南省内博物馆构建中的不足
“收藏功能”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与职责。评价一个博物馆最主要的是看它的收藏功能是否完善。从这一原则上来看,对于现有文物的收藏和保护不是非常健全。对于那些被列入国家级或者省级的名录,博物馆的职责是将他们完整地请进博物馆,这需要非常专业的队伍深入民间去发掘研究。比如邵阳市的滩头年画,被珍藏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散落在普通居民家。笔者探访过湖南省工艺美术博物馆,不完善的地方还是有的,省内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都没有相关关的展馆,展出的物品与方式带有商业气息比较浓厚,对于省内最专业的工艺美术类的博物馆,这种收藏水平是非常欠缺的。其次对于在传统工艺文化方面的收藏,与纯粹的美术作品收藏不一样,传统工艺文化里面包含着“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关系,在收藏展览方面,要兼顾考虑这两者。列如年画艺术,它的作品是物质文化,但是它的创作思路和技法就是非物质文化。而这种过程也不是简单的列上说明板,播放相关的影像或者是请艺人来表演,只有让参与者以独立的态度参与进来才能起到宣传教育工作,让观者了解到它们的不一样和独特价值。在诠释方面,应该用更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比如河南博物院2006年举办的《河南省民俗艺术精品展》,对反映中原大地民风民情的工艺美术,服饰,民居建筑,节庆用品等进行了系统的展示,并且请了多位民间老艺人,对朱仙镇木板年画制作,民间泥玩具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工艺文化进行生动的展览,非常淳朴接地气。
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让他们参与其中也是湖南传统工艺文化湖南省内博物馆构建中的不足。笔者前不久走访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戏博物馆,在展出方面,以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呈现,空间不大但是又浓缩了精华。引人注意的是还有互动区,DIY区,这种设置更让观者亲身体会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过程。真真切切的参与其中。并且要加强观众的反馈调查工作,让观众不仅仅当一个过客。这样才能发挥博物馆本身的价值。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化文明的发展,人类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文化追寻是最淳朴最值得去体验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能在浮躁的现代生活注入一股清泉。而博物馆作为一个以收藏教育目的的机构,更应该重视对这一块的组织和保护工作。湖南省内的博物馆在这一领域的构建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应通过自身的综合性优势,不断挖掘,组织团队进行调研与保护,接纳省内各名族的传统工艺文化精粹,不应守在营销化和商业化的圈子里面。主动地在公众、社会与传统工艺文化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不断探索传统工艺文化进入博物馆的方式、方法。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几乎每十天就增加一所博物馆。如今,我国已有各类博物馆2300座,全国博物馆馆藏容量超过2000万件。然而博物馆的旅游产业却没有的到迅速发展。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博物馆面临着观众少、收入低的生存危机。很明显看出,现代博物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调查发现,有30.5%的人未去过博物馆,也不曾关注博物馆,去过博物馆的人中也有一部分是跟随学校组织或者是朋友一起去看看的,把参观博物馆当做是娱乐休闲的场所。有11.5%的学生会选择跟家长一起去博物馆,因为家长可以给他们做简单的讲解,所以他们觉得跟家长去能了解更多的东西。30%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不知道博物馆的具体作用,更分不清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之所以选取“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为调查主题,是想从调查中了解当今博物馆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当今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作为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努力才能使博物馆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进入尾声阶段,我们认为,本研究成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首先,该研究让我们了解了博物馆的现状――非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不高,即使博物馆现在对外免费开放,但真正兴趣使然走进博物馆的同学寥寥无几;其次,该研究给我们以警示作用――目前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越来越冷,我们作为博物馆学的学生,博物馆的发展问题及其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就业还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最后,该研究对我们博物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博物馆冷门现象,博物馆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内容以适应潮流发展。以上就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它给我们抛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解决问题,随着这些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我们的博物馆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博大流长。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问卷调查法中我们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规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群体“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让我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好处便突显出来。我们将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作为抽样总体,又从中选取了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100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我们还随机找寻了10位博物馆专业和非博物馆专业学生,对其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对博物馆的看法。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0.5%学生从未去过博物馆;11.5%的学生是跟随家长而去的博物馆;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学校组织而去的博物馆。在采访中有同学提到:“我都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开放”,“我路过博物馆见门前没有什么人,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进去”……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同学不知道博物馆是对公民免费开放的,提出了“免费开放就去”的建议。问卷结果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博物馆是教育、科研文化机构,38.5%同学认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收藏古物及艺术品(如图);
大多数学生都对博物馆的职能有较清晰的认识,但为什么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却不多呢?在采访中有同学这样回答:“博物馆一听就是学术性的地方,历史不好……也不太想去。”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在问卷调查中少数大学生认为博物馆是展览地域文化的地方。由此,我们博物馆在未来建设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科技化的特点。
论文问卷中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去博物馆的原因:30.6%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有浓厚兴趣;41.4%感受文化熏陶;16.7%参加集体活动,纯属娱乐;4.3%为提高自身品味满足虚荣;7.0%专业课程需要。问卷分析中着重研究了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的兴趣和感受文化熏陶而参观博物馆的这部分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是的态度。
大部分对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大多采用自己看展品并看文字解析的方式,为什么不愿意讲解员讲解?或许这位同学的的回答可以讲述这一原因,“博物馆我是很少看到讲解员的,基本很少看见一次,学校组织的才有……,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看,更自由”。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意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藏品。但,不需要并不代表不该有,博物馆在当展必须以人民为本,讲解员的适当设置可以让广大民众更了解历史,更了解博物馆。
抽样调查法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从以上对两种方法的分析可看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从问卷的起草到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都有一定的依据以及公平性,因此,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本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研究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但纵观各类研究,大多是从调查问卷中得出认识,看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是,即使找到问题也找到解决办法,解决只是纸上谈兵,真正能从论文结题后继续实践的并不多,这就是该研究的局限性。学术性论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面上,除了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需要实践外,其他,研究结果的分析等等都是书面工作,我们认为,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是好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把研究投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既从中有所收获,更改将收获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才能切实改变现状,真正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不仅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还跟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有关,此外,博物馆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占据着重要地位。23%的学生提出对博物馆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博物馆的陈列与设计过于陈旧,没有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地方,且交通不方便,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接收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以致大家对博物馆的认知不足,对其兴趣不大。
研究表明,与博物馆专业相关的学生跟非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与博物馆一点不相关的专业对博物馆的兴趣不大,且对博物馆的认识浅薄。与博物馆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需要,且老师对学生专业要求较高,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高,所以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较为深刻。
为了更好地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更方面的素质,了解更方面的知识,定期召开与博物馆有关的讲座。
2.家长应加强孩子的人文修养,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或世博会等文化气息较浓的场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3.应加强博物馆的建设,改善博物馆古板而陈旧的陈列与设计,吸收国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与理念,建设更现代化、更富有文化涵养的博物馆;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与学校合作,由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定期开展藏品会展,不断更新展品,创新展示方式,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提高博物馆的多媒体建设等。
4.邀请一些名人嘉宾到博物馆参观座谈,讲解博物馆的价值与发展状况、前景。
5.加紧文物的勘探与挖掘。
博物馆作为新兴产业,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状况的象征。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国家应该重视博物馆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博物馆面临的现状,我国博物馆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异性。对比差异,吸收发达国家创新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发展方式及规划,更好地建设我国的博物馆。(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2]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页;
[3]田静:《论讲解员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02页;
[4][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页
[5]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页;
[6]宋向光《当代博物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9页;
[7]郭俊英、段冬冬:《浅谈建立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一、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发展概况
中国煤炭博物馆于1989年在山西太原落成,1993年6月以大型实物与现代展示方式相结合的模拟矿井建成,2000年9月,首期征集陈列展对外展出,2003年5月二期基本陈列布展完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5月,中国煤炭博物馆三期基本陈列暨精品馆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公众开放。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发展更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一级煤炭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诸项殊荣集于一身。煤炭博物馆在发展中既重视保持和扩展传统教育、展览功能的发挥,又顺应当今休闲时展的需要,努力挖掘旅游休闲功能,强化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特色
旅游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游览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而获得的因人而异的旅游感受。当今博物馆发展越来越重视旅游功能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游客需求和旅游体验,以增强自身的旅游吸引力。中国煤炭博物馆在结合自身优势挖掘特色旅游体验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
1、传统与现代展示方式结合,旅游寓教于乐
煤炭博物馆展馆由序厅、煤炭生成馆、煤炭与人类馆、四维动态影厅等展厅组成。传统展示方式主要通过精美图片,珍贵藏品,详实解说使游客能够清晰了解煤炭如何形成,古代到现代不同时期挖掘技术的改进,煤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等。为了弥补传统静态展示方式的不足,煤炭博物馆结合采用现代化的动态展示方式,例如,4D影院通过震动、刮风、雨雪、烟雾等特殊效果使游客置身于亿万年前煤炭形成的场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使游客既增长知识又获得愉悦体验。
2、地下模拟矿井设计,旅游体验难忘
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最大亮点就是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模拟矿井,这也是游客在博物馆之旅中最具特色的体验项目。地下模拟矿井设计通过大量实物原型真实再现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煤炭开采的不同技术手段和煤矿工人艰辛的劳动场景。游客搭乘电梯下到井下,佩戴好矿灯乘坐矿井小火车穿梭于巷道,展开了新奇神秘的地下矿井探寻之旅。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导游的细致讲解,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时代条件下采矿技术手段的发展革新,同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煤矿工人危险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
3、导游全程陪同讲解,监管服务质量
游客购票进入煤炭博物馆参观游览,博物馆会将分散的游客相对集中,安排专职导游进行全程陪同讲解。经过导游耐心细致的讲解使陌生枯燥的煤炭知识变得灵活生动。导游与游客之间通过启发式、问答式的讲解方式,吸引游客注意力,增加旅游兴趣。同时,为了强化对导游服务水平的监督管理,游览结束后博物馆要求每位游客对导游讲解水平和服务态度,博物馆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评价并提出意见。使游客感到博物馆重视对自身服务质量的客观评价和不断改进。
三、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不足
1、馆体外观充当广告媒介,降低游客良好印象
煤炭博物馆外部馆体被巨幅的广告条幅包裹。与鲜明醒目位置的太阳能、汽车等广告条幅相对比,煤炭博物馆自身的标志及宣传条幅不能吸引游客注意。仅从外观的第一印象游客很难将它与国家级的博物馆相联系,博物馆实际形象与游客心目中的期望形象存在一定的落差,游客会产生一种失望情绪,进而对煤炭博物馆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因此,煤炭博物馆在开展多样化经营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一定不能以影响自身品牌形象作为代价,否则,就会得不偿失。论文格式。
2、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不足
煤炭博物馆不仅要努力提高游客参观游览的旅游体验,还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旅游纪念品。论文格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炭的相关衍生品种类繁多、层出不穷,很多产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是,目前煤炭博物馆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主要以煤精工艺品摆件为主,旅游纪念品种类单一,开发设计理念滞后,游客购买兴趣不大,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因此,调查了解游客需求,以煤炭相关产品为载体,开发不同系列的旅游纪念品方面仍然大有可为。
四、提升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建议
1、深入挖掘特色优势,建立煤炭文化交流中心
煤炭博物馆座落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国家级的煤炭行业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具有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通过挖掘煤炭文化,拓宽经营思路,把煤炭博物馆建设成为集教育公众、藏品保护、文献收藏、旅游休闲、技术交流、会议会展为一体的煤炭文化交流中心。在开发完善基本职能和旅游功能的同时,应该加强与煤炭单位、煤炭企业、煤炭研究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承办更多相关行业的学术研讨、企业合作、技术交流等会议展览活动。使煤炭博物馆既作为一个行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又能够不断跟进行业最新技术动态。逐步将自身建成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煤炭文化交流中心。
2、加强与煤炭企业交流,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煤炭博物馆作为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探索兼顾双方利益的共赢合作模式。将自身建设成为既体现山西煤炭企业良好形象,又及时反映煤炭企业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和煤炭行业技术的发展更新。比如,可以考虑在游客较为集中的旅游旺季,煤炭企业安排富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到煤炭博物馆结合工作实践为游客讲解现代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煤炭开采中的安全隐患及防治,煤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等知识。
3、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的适度开发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论文格式。因此,煤炭博物馆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必要也是必须的工作内容。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旅游纪念品应该体现与煤炭相关的特色,切不可跟风模仿出售质量差、到处可见的雷同性产品;第二,开发中需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动员大家出谋划策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从中选出既有创意又可操作的项目;第三,切不能仅仅根据自身的好恶,一定要调查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开发产品需要紧贴市场需求;最后,开发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应该较好的结合实用性、艺术性、便携性的特点,开发适应不同消费阶层的层次化、多样化的旅游纪念品。
总之,中国煤炭博物馆在发挥其传统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旅游功能,通过传统与现代展示方式结合,设计地下模拟矿井等形式,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了旅游感受,加深了旅游印象。相信经过进一步的深入开发,通过建立煤炭文化交流中心,探索与煤炭企业互利共赢合作模式,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等,能够带给游客更加满意、难忘的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周海,胡高伟.中国煤炭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J].山西政报,2003(8).
[2]黄政.模拟煤矿游[J].科学之友,2005(2).
[3]中国煤炭博物馆[EB/OL].coalmus.org.cn.
[4]刘珺.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