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6: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饮食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饮食文化论文

篇(1)

2美式快餐文化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对于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造成了阻碍

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同,虽然中国传统的平衡膳食的思想能够保证人们的健康,但是美式快餐文化还是以其快捷的优势迅速俘获了中国人的心,尤其是洋快餐总是把少年儿童作为销售的主要目标,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儿童经常光顾美式快餐店。因为美式快餐店提供的各种甜食,快餐店内配置的简易的儿童游乐设施,派发的系列小礼物、各种优惠券,都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正处在被塑造的阶段,他们的饮食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对少年儿童来说,美式快餐的影响更加的严重,这显然会严重地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

3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饮食结构西化现象越发严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仅在1988—1998年十年间,中国人的肉食消费量就增长了一倍,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肉食消费量达到了每年46公斤,近两倍于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平均消费量,超越了日本和韩国。在早餐的餐桌上,传统的稀饭、豆浆被汉堡和可乐取代了,在饮食结构上中国居民被西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4严重威胁着中国本土餐饮市场的发展

4.1地方美食中餐厅的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占中国的鲁、川、苏、粤、浙、闽、湘、徽等菜系,历史上形成了炒、爆、熘、炸、烹等24种菜肴烹制工艺,并经千年流传至今,其技艺的博大精深享誉海内外,但是在世界文化不断加快融合的当下,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挑战方竟然是以精、短的制作时间为特色的洋快餐。我国年轻一代的很多消费者本来是为了节省时间,但是却要在洋快餐厅里花很长时间找位子、等食物,然后再坐下来慢慢品尝,而且明知道洋快餐几乎没有多少营养且对健康不利,还要用其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各种甜点和油炸食品恰恰适合了青年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口味,虽然中国餐饮市场已经被美式快餐所充斥,但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店里仍然常常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这无疑严重地威胁着中国本土的餐饮市场。近年来,美式快餐因为自身食品的不健康以及食材来源渠道不正规而屡屡被媒体曝光,例如:“苏丹红”事件,就炸薯条含致癌物问题美国检察机关首次提出诉讼,特别是最近媒体揭开的洋快餐的食材来源问题等,迫使“洋快餐”企业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针对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质疑,它们都会及时地加以应对,做出声明,自我爆料:传统洋快餐产品选择少,难以达到营养平衡。并且提出“拒做传统洋快餐,全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快餐”的口号,不断推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饮食产品,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抢占了中国的餐饮市场。

4.2从事餐饮经营的小商贩举步维艰在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后,美式快餐逐渐适应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本土化快餐的发展道路,通过改良食品,推出了更加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例如肯德基一直坚持产品的创新,由不辣的劲脆鸡腿堡发展出黄金烤鸡腿堡,继而又先后推出具有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和广东风味的咕噜鸡肉卷,还有新奥尔良烤翅、新疆孜然烤翅、葡式蛋挞、卡布奇诺咖啡蛋挞、芙蓉鲜蔬汤、番茄蛋花汤、草莓圣代、冰纷彩豆圣代、果珍橙汁、九珍果汁等新产品,尽管很多产品的市场生命力不长,但是肯德基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总是可以花样翻新地适应国人的口味。其中推出的豆浆油条和爱心粥等早餐产品,无疑是严重冲击着在路边靠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

篇(2)

《泰山药物志》记载“本品因螭头喜霖而得名”,是泰山的著名特产,鱼类中的稀世珍品,清代为宫廷“贡品”。赤鳞鱼生长于海拔270m至800m的泰山山涧溪流中,一般长不足20cm,它与云南洱海的油鱼和弓鱼、青海湖的湟鱼、富春江的鲥鱼并列为国内淡水产的五大名贵鱼。赤鳞鱼形体虽小,但光彩熠熠,美丽动人。赤鳞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无腥味,营养价值高。以赤鳞鱼入菜,可清氽,可干炸,最有名的是“龙凤宝珠汤”,喻赤鳞鱼为龙,鱼圆或肉丸为珠。成品后色泽艳丽,口味清爽。常见名菜有干炸赤鳞鱼、清汆赤鳞鱼、凤尾赤鳞鱼等。泰山赤鳞鱼除了具有美味、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外,传统中医学认为它还有“补脑力、生智慧、降浊气、悦颜色、延高年、明目聪耳”等补益食疗功效,简直可入长生不老食品之列了。用赤鳞鱼烹饪的菜肴,其珍贵自不待言,因此,被清宫列为贡品,入选“八珍”之品。汶河黄鱼,又名黄鲴鱼,系泰山水养育,乃赤鳞鱼之一脉,但其食味稍逊一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泰山脚下的朋友家里食过此鱼,并留诗为证:“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成为千古美谈。《泰安县志》云:“鱼肠肥曰鲴,此鱼腹多脂,又以色黄故曰黄鲴。”民间有“河中鲤,海中鲳,不如汶河的黄鲴香”之谚语,其珍美由此可见一斑。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文化正是有此得天独厚的特产资源为基础,经过数千年的人文积累形成的,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泰山饮食文化得泰岱山水之灵气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泰山自古有“圣山神灵”之誉。然而,世代居住在泰山脚下的泰山人,既没有得到“神灵”的护佑,也不曾分享过“龙王”之恩赐。在广大泰山人民的心目中,泰岱山水之灵气,皆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泰山本身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给泰山人带来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食料。甜美甘冽的泰山水,带着远古人类的文化气息,一直流淌至今。其实,泰山的所有物产,几乎都与泰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泰山泉水,据现代科学测定,属优质软水品类,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且含量与比例又极为合理。其中铁、锰含量少于0.05mg/L,硫酸盐32.2mg/L,氯化物20.96mg/L,硬度为5.44,比平原平均低4至5度,pH值6.5,比平原低1.3,富氧含量高于平原,为2.6mg/L,呈中性。是高氧、洁净、低硬度的优质矿泉水。正是这甘冽的泰山水,滋润着泰山的万物,也孕育了心灵手巧、聪慧勤劳的泰山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泰山人自古以泰山物产为其生活和生命的依赖,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创造出了豆腐、豆腐宴、素馔、药膳等美味,丰富了泰山饮食文化的内涵。仅以豆腐而言,齐鲁大地豆腐生产几乎遍及每一乡镇,而其中以特色与品质来看,当首推“泰山豆腐”。据研究证明,泰山豆腐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得益于泰山那清洌甘甜的山泉水。所以,豆腐与水在当地被誉为美品,有谚云:“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具有浆细洁白,嫩而坚挺,富有弹性,味道醇美的优点。制豆腐所用之水,乃是从泰山流下的山泉水,经黑龙潭沉淀后流入城内,村民便取此佳泉而用以制豆腐。所以,黑龙潭附近的岱阳、灌庄、琵琶湾等地乡民所制作的豆腐品质最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泰山饮食文化正是得泰岱山水之灵气,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泰山,就没有了泰山水,也就缺少了大自然的灵气,也就没有了泰山人的创造,因而也就不会有泰山饮食文化的诞生。

三、泰山饮食文化融人文之精髓与神韵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类文明的积累与化育,使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更加文明,这就是文化成果。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正是融合了中华文明之精髓,汲取了人文之神韵,逐渐孕育而成的。

1.泰山自上古起,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据传,秦始皇以前已有72个帝王到泰山行封禅之礼。自秦至清朝,帝王来泰山或封禅或神祭者,更不计其数。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康熙、乾隆,无不兴师动众,前往泰山封禅或神祭。历代帝王封禅泰山,在饮食上都以素斋而食,庞大的皇家队伍也要在封禅之前禁荤馔,不饮酒,皆行素食,以表示对泰山神灵及上帝天庭的虔诚之心。于是,帝王饮馔给泰山饮食文化以最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艺术的等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泰山饮食、特别是素馔烹饪技艺的发展。泰山特产的白菜、豆腐、水、珍蔬、香菌、野菜等素料不仅得到了利用,且声名也随之远播。在泰安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全国不久,便兴师动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当时人民历经战乱,生活非常清贫,泰山人无珍品贡奉,便用本地特产的“泰山豆腐”制成美味菜肴献于秦始皇。始皇品食后,觉得滑嫩鲜美,软而不烂,且洁白似玉,非同一般,非常高兴,因值封禅佳期,以为此乃上天赐予美味,故加封泰山豆腐为“神豆腐”。若按此推来,豆腐之制早于西汉淮南王。诚然,传说未必有据,更不能作为严肃的历史佐证;但不能否认,民间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类似传说各地都有,如“杜康造酒,怀南(杜康之妹)制豆腐”等传说久传不衰,研究者不可不察。虽然传说未必可信,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泰山饮食文化由于帝王的封禅活动而使之得到了丰富发展。清朝的乾隆曾八次来泰山,六次登顶致祭,而且把泰山的赤鳞鱼、小白梨、红玉杏、肥城桃等列为贡品,封泰山牙枣、磨茄为御品。至于由此而留下的饮食轶闻传说趣话,更是丰富多彩。

2.泰山是一座宗教名山。

道教、佛教众教徒从很早以前便在山上建庙造观、设坛传教。尤其魏晋以来,佛教大行其道,泰山遂亦盛兴。教徒们受中原佛教徒的影响,大多素食斋饭,以山野菌蔬为其原料,泰山豆腐等也因此受宠。由于日渐积累,形成了素馔之独特风格。至晚清,许多道观中的素食已对香客、游人供应。其中以斗姥宫尼姑所制最为有名,风格细腻,清新淡雅,技法精到,被后世誉为素馔上品。而且,这些菜肴名字的本身就充满了文化艺术与宗教色彩,如“王母瑶池相会”、“八仙过海闹罗汉”等。因为“斗姥宫”为佛道融合的宗教道场,故具有道佛文化的双重特色。据史料记载,佛家坐禅饮茶之风亦盛于泰山。唐代典籍《封氏闻见记》卷六载云:“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饮茶之兴,肇始于禅僧,近人多有论证,而泰山作为发祥地之一,可谓功不可没。泰山素馔与饮茶皆受宗教影响而形成,充分彰显了泰山饮食文化的多元化融为一体的特征。

3.泰山自古就是旅游胜境。

文人墨客、游僧行者、达官贵族、富商巨贾,乃至于进山香客,无不慕名而来。孔子、杜甫、李白、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宋濂、徐霞客、袁枚、郭沫若等历史名人,皆游览过泰山,并有诗文传世。这些文化名人吃住在泰山,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轻视的推动作用。例如冯玉祥曾驻军泰山,为“泰山煎饼”歌功颂德,为“泰山三美”大力宣扬,诗画文皆传于世。这种文化名人的影响和指点,便成为泰山饮食文化内涵丰富的原因之一。

篇(3)

二、中西饮食对象差异

一个民族对饮食对象上的差异因当时地域、气候以及传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自古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国家。历来就是以谷物为主,但随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不同,人们的饮食对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饮食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烹调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食材,食材的不同,就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的不同。中国的面食可以说是有着最古老的历史,面食一直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饮食。食物的多样化,食物的创新,使得人们在食用时能够乐在其中,达到身心的愉悦。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儒家文化是中国历来都很重视的文化,儒家讲究“以和为贵”。在饮食文化上也同样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观念也用到了中国的饮食上。西方饮食传统农业主要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很小部分。因此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谷物为辅的饮食方式。西方人饮食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然丰富多样,但常常种类单一,饮食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交际。过于讲究科学性造成了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区域、家庭,味道通常是一样的。西方人们不会把饮食和精神上的享受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强烈的目的和功利的含义。

三、中西烹调操作程序差异

由于中国对饮食有比较多的要求,饮食对象的范围大,种类多,因此中国的烹饪原则和讲究方式会有很多的不同。中国的饮食一般各家对同样的一道菜,用同样的材料和同样的厨具做出来的一份菜的味道往往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在辅料的添加量和火候的把握上不同,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技巧的使用在菜的烹炒上也会有很多的表现。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食物在味道上的不同,人们往往会在食物辅料和技巧上的使用上会变化多端。在烹饪的程序上,人们为了追求味道的至高无上,在操作程序和准则上不是有特别的规定性,主张随意性。西方国家因为讲究的是饮食的营养和科学性,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西方对菜谱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对于食物的调料,时间会精确到克,厨房会备有测量辅料的天平、量杯、定时器等等大小不同的容器。因此西方配出来的食物同一道菜往往味道是一样的。比如说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味道在全球是一样的。西方哲学的思维表现是机械化的,在饮食上就表现了理性科学的饮食文化。

篇(4)

我国东北地区分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这一地区平原辽阔,地广人稀,自古以来物产、水产丰富,温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四季分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些儒家思想渗透在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北地区勤劳的人民顺应着“春种秋收”的自然法则,严格地遵守着时令周期。严酷寒冷的冬季将在这一地区持续半年,在交通运输极其不发达的年代,东北人民为了克服季节对菜肴的限制,通常会提前储备蔬菜以备过冬食用。儒学讲究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勤、节、俭”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东北人民通常选择营养价值高且价格经济实惠的蔬菜进行储存,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冬菜”。到了今天,交通日益发达,在寒冷的冬天菜市场上依然能看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但是传统的人们依然保留着备冬菜的习惯。人们普遍认为时令菜才是最好的、最原汁原味的,而且价格比冬季市场上的蔬菜要便宜许多。充满智慧的东北人民为了能更好地保存多种蔬菜,创造晾晒干菜、腌渍等手法来保存蔬菜,更是开创性地使用了“地窖”来保鲜蔬菜。“酸菜”是东北最著名的腌菜,几乎家家户户到了秋天都会腌一大缸酸菜。除此之外,还会腌芥菜、大蒜、茄子、萝卜、辣椒等蔬菜。这些“过冬菜”在过去极大地丰富了东北人民冬季的餐桌,甚至在今天依然占据着东北人的餐桌。东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东北人民只有摄取足够的卡路里才能够保存足够的热量以御严寒。因此,肉类不可或缺。东北人爱吃猪肉,因为猪肉喜欢煮熟后蘸蒜酱吃,或和酸菜、血肠、粉条一起炖食。东北人喜欢大炖菜,食物块大,食材随意,体现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热情、直爽的性格,塑造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东北人典型形象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儒文化中“和谐统一”的思想。主食方面,东北人普遍喜欢面食,面食已保存而且做法多样,如馒头、花卷、面条、饺子、包子等等。

1.2中国东北地区的饮食礼仪

中国自古是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长幼有序、恭敬辞让,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东北,人们性格粗犷、热情、不拘小节,但长幼礼序是必不可少的。在东北人的餐桌,吃饭之前,长者或者地位比较高的人一般会说一些劝勉的话,或祝大家用餐愉快,或简单明了的阐述此次吃饭的目的、聚餐的缘由。“让菜”是东北餐桌上常见的行为,一般晚辈会让长辈先尝菜品的味道,并让客人多吃菜,以此来显示好客和尊重。喝酒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晚辈要给长辈倒酒,多少由长辈来定。敬酒的时候,晚辈的杯子与长辈的杯子相碰时要放在下面,以示尊重,正是体现儒学孝、悌、礼的思想。

2儒文化下韩国饮食文化特点

2.1韩国的食物结构

韩国历史上曾是中国的藩国,在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谐统一”、“勤俭”等思想在饮食方面也有所体现。韩国地处朝鲜半岛,是个三面环海的多山半岛国家,优越的气候和土壤给予了水稻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韩国的主食最主要是大米,拥有极少的杂粮。在韩国,主食和副食有着明显的区别,有主食的饭和各种副食的菜肴,一般都会有一份汤。韩国地域面积较小,海域面积较广,因此韩国物产并不丰富,而水产相对丰富。韩国虽然物产不丰富,但确是一个具有丰富美食历史的国家,韩国人饮食比较讲究,韩国菜的特点为“五味五色”,将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和红、黄、白、绿、黑、五种颜色组合在一起,色彩鲜艳,富有食欲。韩国饮食文化对饮食颜色的追求就深受中国“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韩国饮食中的五色,不仅代表方位的颜色,也象征春夏秋冬及其轴心时间。此外,这五色亦是五味,五色与五味通过菜肴的烹饪达到彼此的调和。韩国的饮食习惯也顺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个体内状态要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才能使人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达到强健身体的作用。韩国人喜欢在冬天吃冷的食物、而夏天吃热的食物。韩国人认为,冬季天气寒冷,若进食过于燥热,人体内的温度就会与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差过大,容易患感冒等疾病;同理,若在夏季贸然用冰冷的食物降低体温也是不可取的,韩国人常常在夏季进补达到“以热治热”的效果。中国传统医学里有“以食疗病”的思想,简称“食疗”,借用饮食来改善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以促进身体健康。“食疗”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同传统中医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人民从中国的腌菜中得到启发,研制出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腌菜,即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泡菜。泡菜也称辣白菜,是韩国饮食中最具韩国特色的传统风味菜肴,在韩国几乎家家必备,餐餐必食。

篇(5)

烤肉坑昨天晚上开始就在慢慢地燃烧,现在应该已成了充满玫瑰红余烬的长槽,肉在火槽上面的铁叉上翻动着,肉汁滴下来流进炭火里咝咝作响。……巨大的铁汤锅里发出烤肉调味汁的香味,飘浮着布伦兹维克炖菜。”“谷仓后面总设有另一个烤肉坑,客人的家用奴仆车夫和贴身女仆可以在那儿吃红薯,玉米饼和黑人最珍爱的菜肴猪内脏,应时的季节还有西瓜,足够他们饱餐一顿了。”(米切尔,2003:111)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西方party的雏形,满叉的猪肉、鸡肉和羊肉在铁叉上翻动着,一个个黑奴举着托盘在客人中间忙碌地穿梭着服务,男士们手里捧着高脚杯高谈畅饮着。但是很快战争就把他们的奢侈生活带走了,查尔斯顿被北方的炮艇严密封锁之后,“成千上万桶面粉,成千上万箱咸肉都记在车站旁边听凭腐烂变质。”(米切尔,2003:283)到1864年,随着货币一次次地贬值,物价再次疯长。

“牛肉、猪肉和黄油卖三十五元一磅,面粉一千四百元一桶,苏打一百元一磅,茶叶五百元一磅。”(米切尔,2003:336)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好客大方的贝蒂姑妈却决定来一场“炸老公鸡宴”:“那只雄鸡虽然老,大家总算分到一块在嘴里嚼嚼,作料是玉米粉和洋葱,此外是一碗干豆,很多饭,还有一碗卤,不过那卤像水一样稀,因为没有面粉调不稠。”(米切尔,2003:353)当兵的人接二连三地收到家里的“饥饿信”:“今年田里没有人耕作,一点收成也没有,我们快要饿死了。军需队把小猪捉了去,你好几个月没寄钱回来了,我们靠吃干豆生活。”(米切尔,2003:355)贝蒂姑妈的炸鸡都可以拿来宴会宾客朋友了,日常饮食就可想而知了。“斯卡利特匆匆咽下几口玉米粥,一点加咖啡的干薯片,便跟随那几个姑娘去医院当看护了。”(米切尔,2003:363)而当战火烧到亚特兰大市民们逃城后情况就更惨了。

日常三餐都被玉米粥玉米饼代替。“韦德没有像往常早晨那样吵着不吃他不喜欢的玉米粥,斯卡利特一勺勺喂着他,他默不作声地吃着,和着开水无声地咽下去。”(米切尔,2003:423)逃回塔拉之后,斯卡利特决定肩挑生活的重担,她挎起篮子走进菜地找吃的。“……萝卜和卷心菜由于久旱缺水而枯萎了,蔓生的腰果和蚕豆虽已枯黄但还可以食用。她在菜畦上坐下来,用哆哆嗦嗦的手挖土刨菜,慢慢地把菜篮装满了。今晚塔拉庄园可以改善生活了,尽管没有肋条肉和菜一起煮汤。或许可以拿迪西用来照亮的猪油来调味。”

战争打乱了闲散奢华的生活,死亡和战争都不能让她流泪,但每当斯卡利特回忆昔日的美味佳肴时却泪如泉涌。“面包卷,玉米松饼,小点心和鸡蛋饼,每样都滴着黄油,这是每餐都有的。餐桌的一端是火腿,另一端是炸鸡,炖白菜漂浮在呈现虹彩的油汤里,蚕豆在颜色鲜亮的花瓷盘里堆成小山,还有炸南瓜,焖秋葵,稠得可以切块的胡萝卜奶酪酱。甜点有三种:巧克力千层蛋糕,香草杏仁果冻,掼奶油蛋糕。”(米切尔,2003:517)而如今饭桌上只有干豆,苹果,红薯,花生和牛奶,但还不够多,每天早晨半梦半醒的时候,她蜷缩在床上期待着闻见煎熏肉和烤面包卷的香味,她使劲闻着接着就醒了。米切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代能引起全世界的读者的共鸣,除了爱情描写,小说中对战争中人们苦难生活的描写也功不可没,像上文提到的战后人们饮食上的拮据和斯卡利特一家的饥饿也在读者的心里投下暗示,人类的苦难也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

作者:樊袁利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篇(6)

三亚,是个被大自然宠坏了的地方。由于三亚地处最南端,纬度较低,四面环海,四季如夏,常年温度较高,被称为“天然大温室”,长年都可以种植各类瓜果蔬菜,是著名的冬季瓜果蔬菜种植基地。由于三亚四面环海,是海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最大的海产品集散地,这里的海鲜种类繁多,特别新鲜,这些都是烹制三亚美食的上好食材。这里凭着海鲜的种类繁多,都是渔民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特别新鲜,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来到三亚不吃海鲜会让这次的旅途留下遗憾。

1.2美食资源种类繁多,丰富多样

1.2.1三亚当地饮食独具特色三亚当地居民喜欢用水果入菜,例如菠萝炒鸭肉、酸豆煮鱼、荔枝煲鸡汤、菠萝饭、椰子饭等等。水果的清甜可口加上肉的浓香,浓淡结合,味道甜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炎炎夏日,如果感觉没有胃口吃饭,这些酸酸甜甜的菜会让你胃口大开。三亚地方的美食的原材料都是当地自给自足的,就地取材,不论是海鲜、肉类、或者是瓜果蔬菜都是特别新鲜的。三亚常年温度较高,人们都是喜欢清淡、新鲜一点的口味。美食的烹制手法也都是以:清蒸、煮、焖、煎、炒为主。这些烹制手法不仅将它的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还不会让原材料的营养流失。像三亚的十大名菜,分别为:荔枝沟饿、三亚海鲜火锅、藤桥排骨、疍家咸鱼煲、南海鲜鲍、南山素斋、雅亮老鼠猪、安游夜光螺、羊栏酸鱼汤、槟榔花鸡。这些都是三亚的特色菜,都是比较清淡的口味。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三亚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此居住,他们有他们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信仰,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这也成为了三亚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1.2.2岛内外美食的聚集地由于三亚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点旅游城市,这里不仅有当地的美食,还有很多岛内其他市县的饮食,都各具特色,例如海南著名的四大名菜,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在第一市场也随处可见。三亚由于很多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居住在这里,这些外来人口的流入也把他们省市的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带到了三亚,这又让三亚的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这让很多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各个地方的美食,也让很多游客在异乡也可以尝到家乡的味道。

2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

三亚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蓝天,白云,沙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虽然人们也都知道这里的海鲜新鲜,种类繁多,也知道这里是热带水果的天堂。可是大多数游客来到这里旅游都是奔着这里的自然景色来的,至于饮食文化一直都不是游客的首选,三亚有很多美食,可是并没有把名声打出去,没有很好的宣传到三亚的饮食文化,所以三亚的饮食文化旅游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益。三亚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本土饮食文化,还有来自省外的许多美味佳肴,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这里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但是没有很好的得到系统规划,特别杂乱无章。例如三亚有很多黎苗族人聚居在这里,他们有自己很独特的黎苗族美食,可是三亚没有很好的把自己本土特色美食宣传推广,没有很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的建议及开发思路

3.1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出一些补助金能够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去宣传三亚的饮食文化,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还有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总站和公交站。在这些地方都用醒目的广告语去吸引游客的注意。有政府的帮助,宣传力度一定会大大提高,并取得很好的反响。

3.2可以在海南的各个旅行社都做好相关的宣传,并且能够开发出一些相关的旅游线路。例如“海鲜渔民体验游”,就是让游客能够体验一下渔民的乐趣,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下海捕鱼,然后可以在海边或者是海上的海鲜店上自己加工,吹着海风,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饭后还可以在海边进行垂钓,这样悠闲的生活方式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没有太多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是休闲度假的不二之选。还有一种“黎苗特色饮食文化游”,这是专门深入黎苗族的饮食文化中,去品尝他们的特色美食,一起探讨黎苗族的风土人情。还可以跟当地的居民学习美食的制作方法,参与其中。

3.3三亚也可以系统完善的去构建一条美食街,这里可以有各个地方的美食,不论是岛内的,或者是岛外的,甚至是国外的,都应有尽有,毕竟三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足够的客源来到此地消费,像海口的骑楼小吃街,来到海口的游客就一定要到骑楼去品尝,就算不懂,只要问问路人,到哪里可以有好吃的,他们就会告诉你。

篇(7)

二、以《料理仙姬》为引介绍日本传统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反映了其所出现地域社会的文化和特征。日本人在饮食方面不允许出现浪费,因此大部分“日本料理”的菜谱和制作成本都很重视节约。《料理仙姬》中的“一升庵”,有这些料理方式:用5个小时细致地煮熟白萝卜、一颗一颗地挑选黄豆制作味增(一种酱料)、用麦秸秆作蒸米饭的燃料这家祖传百年的餐馆不使用任何宣传手段,用日复一日为客人制作传统美食。但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厨房神话,这个仿佛只属于过去的“一升庵”在工业化连锁化规模化的浪潮前岌岌可危。《料理仙姬》中有这样的情景:珍贵食材过去的手工制作工序因繁琐费时而逐渐被更快捷的制作方法所取代,在行家嘴里,成品的味道自然达不到过去的水准。长此以往,若干年后传统的美味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再也品尝不到的记忆。因此,饮食文化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就能记录,而是必须通过味觉来传承。如今,日式饮食又被称作“和食”。2000多年前以亚洲传来的水稻种植为契机,以大米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在日本生了根。米饭和时令蔬菜、鱼贝类一起食用的传统,以江户时期为最盛,至今仍是日本料理的根本。但是,自从150年前再次对西方打开国门,除日本传统料理之外,大量的外国料理以符合日本人审美的形式出现,形成了更丰富的饮食文化。年代不同,人类的主食也随之不同。

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绳文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骨的研究,发现当时人类血液酸度较低,食盐也还没有出现,所以动物性食物方面,较之于肉更喜欢吃内脏和骨髓这些能提供有机盐的食物来获取能量。分不出主食还是副食,说其是杂食也许更为贴切。弥生时代,已经普及了水稻种植,大米成为了主食,副食有野草、果实、鱼贝、鸟兽肉。食盐方面也由藻类提取的藻盐取代了由内脏摄入的有机盐。奈良、平安时代,人们开始饲养牛羊,用牛羊奶制作出了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美食。平安时代,还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强烈影响,学会了干燥食品再加工,以及油和药物的使用。贵族阶层还因受佛教的影响而不再食用肉类特别是哺乳动物,而平民阶层更以营养均衡为重。镰仓时代,即是武士的时代,人们通过朴素的饮食来获取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为健康着想开始了粥的普及。在后期的宫廷生活中,刺身料理法——日本料理主流——怀石料理开始兴起。随着精白米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所惯用的一日三餐的习惯。平民的餐桌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米一菜一汤。H本昭和30至40年代的饮食习惯被誉为是最健康的而备受世界瞩目。在后期,因欧美化饮食的弊端而导致肥胖症增加,发生了减肥这一战前绝未考虑过的事态。平成时代的少子化现象,促使了为了传承传统饮食文化、为了未来的孩子们的食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的产生。由自然饮食时代开始,经由以谷物为主的时代,近代饮食文化正式形成。

有人说,饮食以谷物等草食性食物占多数的民族性格平稳,与之相对,多食肉类的民族性格更容易激动、热情。和式料理在正式场合有本膳料理(红白喜事所用的议式料理)、怀石料理(原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请客人品尝的饭菜。现已不限于茶道,成为日本常见的高档菜色)、会席料理(日本代表性的宴请用料理)、这些基于传统的料理各式各样,但都能体现出变化季节中的味觉、馨香、色彩和情趣。除此之外,追求佛教“戒美味、享粗食”的人们创造出了精进料理(素食),饱含着祈祷的食物正是日本饮食文化其本身。H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就餐时不像西餐使用餐巾,和风料理中用到的是怀纸。怀纸可以代替餐具盛放的食物,也可以放置吃剩的骨头和壳。擦拭汤汁、擦嘴都使用怀纸,原则就是不用手帕。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和食量很小,使用的餐具却非常多。精美的器皿里细致地摆放着食物,因此,日本料理不仅仅是吃的东西,还是一种视觉的享受,而且,量少更能体现其珍味。同中华料理注重色、香、味相比,日本料理重视的是色、形、味。从这点来看,H本人相当重视食物的“形”,这和日本的现状很相似。好好吸取祖先留传的美,重视历史的日本人也认真吸收了祖先的饮食习惯。在这点上,日本人将精工细作的料理作为一种自然的美装点自己的生活。

三、随着时展传统饮食文化的命运

篇(8)

长治处于太行山、太岳山环绕的高原地形区域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各占15.9%、33.4%、50.7%,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年降水量为500—660毫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多样的地形和优越的气候适合于多种生物的生长,漳泽水库渔业、沁县小米、壶关紫团参、长治潞酒、平顺花椒和柿子、黎城绵核桃、襄垣黄土蛋、武乡苦荞茶、屯留玉米、长子青椒、长治县鸡鸭生猪、沁源药材和食用菌类,及小麦、大豆、高梁、马铃薯等构成了长治丰富的物产资源,为长治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治居高设险的地形地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时期长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工商业中心,金、元、明、清时少数民族文化与上党文化逐渐交融深化,历史的长河中,长治与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目前,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长治承接着东西部产业转型的战略地位,也是山西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长治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以绿色为主题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各类农户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等,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上党大地,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上党人的生活水平,为饮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二)文化资源

1.喜面嗜醋、重盐爱辣的饮食习俗

山西是面食的故乡,长治面食是其中的一支奇葩。据传,上古时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百谷山尝百草定五谷,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和面食文化;上党沁水下川文化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磨锤、石镰刀、石盘磨等种植、收割、加工谷物的工具,代表了上党、山西及黄河流域面食文化的先声;明清时期潞安府及民间的面食在山西已独领。春季吃浇卤面、夏季吃凉拌面、秋季吃肉炒面、冬季吃热汤面,四季面食各有不同。擀、削、搓、拔、擦、揪、蒸、煮、烤、炸、煎、焖等制法多样。上党拉面、饸饹面、三和面、刀削面、黑圪条等以煮制见长,沁县开花馍、雪花烧麦、长治包子以蒸制见长,还有水煎包、长治麻花、馅饼、蜜酥以煎炸为主。长治人技艺精湛,如长治县的“灯糕”堪称一绝,制作时需8~10斤面,底大顶小如一座宝塔,高十二层,逢单层夹30个红枣,双层夹35个红枣,一共365个红枣,灯糕顶部还要做上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象征一年十二个月365天,红红火火步步登高。长治人爱吃醋的习惯世代相传,历史久远。据说,古时候“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现在酿醋的人少了,但是每家一日三餐的餐桌上必备一定的碟、碗、壶、瓶等醋具,长治人制醋就地取材,种类繁多,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 醋等,醋文化已成为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治人吃饭还重盐、喜辛辣,常常腌制韭菜、葱花、芥菜、花椒芽、辣椒等作为佐餐小菜,吃饭时,放上四碟小菜,咸酸辣间备,胃口大开。喜面嗜醋,重盐爱辣饮食习俗,深深打了上党地域的烙印,更显高原人的淳朴、智慧与豁达。

2.丰富多彩、人文厚重的饮食内容

长治位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潞酒、小吃、名面、名菜、名筵等,种类甚多、丰富多彩、人文厚重。潞酒已有1200年的历史,相传唐玄宗曾多次来潞州“宴父老”,有诗云当时的盛况:“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曾经在潞州做官多年的沈王朱模写到:“潞州城中酒价高,胭脂滴出小檀槽。华胥一天不易返,汉使何须种葡萄”。山西自古就有“南潞北汾”的说法,潞酒一直是山西乃至全国名酒。长治菜肴擅长炒、烧、熘、炸、蒸、煮、扒等,油少汤多、皮薄质嫩酥脆,代表菜有芙蓉鸡、糠醋鱼、过油肉等。长治菜肴选料精细、原料鲜活、注意养生,如黄芪甲鱼汤,选用花山黄芪和漳河甲鱼为主料,加入红萝卜块、野生蘑菇、菠菜等制成,味道鲜美,滋补养生。据传清代宰相吴琠回家乡沁县祭祖时喝过此汤,所以又叫甲第魁元汤。长治筵席就地取材,制法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有庆典唐明皇生日的唐王秋宴、纪念长平战争中死亡烈士的长治十大碗、迎接李顺达、申纪兰等劳模的平顺劳模庆功筵,以及伊和轩清真十八碗、神农五谷宴等上百种。长治小吃从热饮羹汤到凉拌冷食,从蒸煮烧烤到油炸锅煎,花色品种多样、咸辣酸甜俱全,沈王府的烧麦、清宫贡品酥火烧、以及襄垣半疙瘩、武乡枣糕,潞城甩饼等。地方特色鲜明,人文色彩厚重的饮食文化资源,将对长治的旅游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3.上党特色、淳朴传统的饮食礼仪

居住在太行山顶的长治人,曾经历过生活环境艰难困苦、生活资料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也造就了长治人团结互助,共同抗争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特征,从饮食礼仪可见一斑。平日进餐,合家围桌,长辈居中央,小辈周边坐,饭菜的顺序是:先酒后菜,先凉后热,先咸后甜,先荤后素,先饭后汤。平时客人到访,长治人一定竭尽家力热情款待,新碗新筷,置桌摆饭,先酒后菜,邀请客人坐上席位,菜少则有三凉一热或四凉四热,多则有六六席、八八席、双十席等,席间主人举杯劝酒,招呼吃菜,客人很斯文的抿一口酒,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不快不急。长治地区的屯留人,人人爱喝大叶茶,很讲究茶道、茶礼。沏茶时,一杯茶需沏三遍逐次倒满,这样冲出的茶浓淡相宜,香甜清爽。喝茶时,主人要不断地给客人添茶,一杯茶总是满的,只要客人把杯中剩余的茶水,往地上稍稍泼一点,主人就不再倒茶了。如果家里办红白筵,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等上宾全到才可开饭,如果红白筵未吃完的东西,都要分给左邻右室吃,这是长治人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淳朴传统的饮食礼仪展示了上党文化内涵,富有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长治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开发层次低,资源挖掘不充分

长治有历史悠久的潞酒文化,风味别具的特色小吃,种类众多的农家面食,风味浓郁的地方菜肴,但在国内外知名的饮品却少之又少。以菜肴为例,我国的粤、鲁、川、湘、闽、徽、浙、苏菜系风靡全国,就是在长治的宾馆、饭店也是上等菜和主要菜品,而长治地方菜由于开发层次低,菜品单调,再有“洋菜”、“江湖菜”冲击市场,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有这么几点:由于地域原因,长治饮食中的原料、调料不足;不太注重营养和养生;以基础层次的饱腹为主;忽视资源内涵的挖掘;烹调技艺创新不够;不注重地方特色;开发理念落后等,这与全国闻名的魅力城市称号极不相符。

(二)品牌意识弱,产品转化度低

目前,长治市的餐饮住宿企业较少,而个体私营业很多,餐饮企业零星分布在英雄路、延安路、大庆路,其它街道更少,资质低的小饭店、小旅店,没有登记的小排档、各种小吃充盈在大街小巷,而且经营品种雷同,以次充好,服务质量差,创新产品更少,品牌意识弱,市场推广意识不强,既使价值高的产品也无法走出去。如长子猪头肉、杨氏肉丸、长治县的肚肺汤等都是长治的名吃,完全可以在山西各地开连锁店,甚至走向全国。长期以来,长治餐饮业在旅游业中的贡献率小,许多饮食特产如:壶关羊汤、潞城甩饼、长治县猪汤等,除个别包装外,大部分只能当时品尝,不能携带,饮食产品转化度低。要想让游客不仅吃好而且能带走,需要开发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和文化品位的旅游饮食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购物占有比重,扩大饮食产品的宣传范围,提高饮食产品的转化度。

(三)管理水平低,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长治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餐饮企业不多,大部分餐饮业缺乏管理制度、卫生质量标准差、员工经营素质低、经验不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是家庭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简单化服务,导致餐饮业发展受到限制,减弱了市场竞争力。要使餐饮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和服务人才。同时,长治地区对饮食产品和饮食文化的宣传不到位,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饮食制作技艺展示的饭店,没有系统介绍和宣传长治饮食文化的书籍和博物馆,更谈不上对制作原料、工艺、文化深入了解。如:红烧肘子、上党腊驴肉、沁源第一锅牛内等长治以外很少有人知道,更没有企业把饮食文化作为旅游重点项目去开发,轻饮食、重游览现象长期存在,仍然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缺乏宣传营销手段和力度。

三、长治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一)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建设设施,培养人才

长治要促进旅游业与饮食文化的互动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整合、保护、扶持餐饮业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根据旅游目的地的需要,针对长治旅游饮食机构、旅游线路、餐饮产品等进行有效整合,在主要旅游线路上,等级明晰地合理布局餐馆、酒店,建立餐饮产品的投诉机构、旅游饮食信息中心、长治饮食博物馆等,让消费者吃出口味、吃出文化。其次,政府应加强旅游交通、农产品原材料基地、饮食体验式基础设施建设,如:平顺大红袍花椒基地、漳泽水库鱼类生产基地、沁县沁州黄小米生产基地等,建设通往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沁源灵空山、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重点旅游景区及一些知名古镇、古村落的道路建设,逐步形成集观光农业、旅游线路、餐饮布局、信息服务在内的饮食旅游体系。再者,饮食旅游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一批即有专业素质又有创新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饮食旅游服务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与饮食相关的专业知识、工艺技能、交流技能、管理技能,根据不同顾客的审美需求、体验需求、经历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服务,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抓卫生质量,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理念的餐饮服务队伍,把长治的美食做特、做好、做新、做大。

(二)公众参与,挖掘内涵,突出特色,营造氛围

长治饮食文化内涵丰富,许多名吃佳肴典藏着与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相连的故事,渗透着民俗、民情、民风,折射出上党人的处世特点和精神风貌。如:壶关羊汤救曹操、半疙瘩救驾光武帝、六月姥姥送面羊及潞城甩饼与李隆基、雪花烧麦与朱模的故事等等,还有许多饮食成品造型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如:沁县开花馍,长治县的灯糕,雪花烧麦等,旅游者品尝的是名吃,咀嚼的是历史与文化。因此,要可持续开发长治饮食产品,餐饮企业应收集、整理与长治饮食文化相关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制作工艺、祖传秘方、文化诗词等方面的资料,使旅游产品融入地方文化,保持自然本味,彰显地方特色。在旅游过程中,当地旅游服务人员与居民的语言、行为对游客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们的盛情招待、亲切攀谈、热情讲解,营造了详和、友善、欢乐的旅游氛围,传播了长治饮食文化,丰富了饮食文化内涵,所以公众参与是挖掘和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旅游活动中,要营造和谐的餐饮环境,优雅的餐厅装饰、独特的用餐餐具、恰当的服务用语,能让游客在宽松、优美的环境中获得一次难忘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品位上去了,就可吸引客源,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篇(9)

佛、释、道文化底蕴深厚峨眉山既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普贤菩萨的道场,又是洞天福地道教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峨眉山第一寺庙“报国寺”前身“会宗堂”曾是儒、释、道三教会宗之地,积淀了丰富的儒、释、道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释道文化,三种文化流派在长期的发展中相辅相成,互相借鉴与吸纳。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特别是佛教的饮食文化属于一种修行教化,丰富了我国饮食的功能作用,除了通常的疗饥、求营养、求滋味、交际应酬、养生之外,还被赋予了祭祀、修心养性及教化的功能,佛教饮食文化意味深长,峨眉山—乐山大佛的佛教饮食文化更是如此。乐山市餐饮界根据当地儒释道文化以及现代人饮食健康需求,精心研发了以保健、养生等为主题的系列宴席,在食的世界里体现“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的哲学思想和儒释道文化精神。

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初具成效但开发起点偏低乐山市餐饮业界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拥有日渐完善的餐饮活动配套设施和四家中华餐饮名店,多个国内知名节目在宣传推广其美食。但旅游业界相关人士在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上,仍将其界定为整体旅游产品的配角部分,未能完成旅游餐饮向餐饮旅游的转化。不少旅游项目在开发规划时,侧重点放在旅游自然资源的开发、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商品的销售上,餐饮规划未得到足够重视。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饮与食更多是以快餐的形式出现,旅游的重心大都被放在对景区景点的观光以及旅游购物上。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主要游览景点的旅游线路均存在重游览轻饮食的现象。2011年峨眉山、乐山大佛“二日游”常规报价为380元上下,包括交通费、景点门票费、住宿费、餐饮费和导游服务费等。其中,正餐餐标为每人次15元,是整条旅游线路收费项目中最便宜的,用餐地点均为住宿的宾馆。旅行社在行程安排中,每天的用餐时间亦十分有限。故整条旅游线路的餐饮环节设计不到位,用餐仅为旅行社线路中一种必需的内容而已,鲜有旅行社把旅游餐饮作为一个重点旅游项目进行设计,直接导致游客在裹腹的基础上参观游览,无法品尝到乐山的美食佳肴,这必然难以提高游客的旅游餐饮消费水平和吸引众多的回头客。同时,旅游业界缺乏对餐饮产品的宣传意识和宣传力度,使游客对乐山市的饮食文化特色、地方特产了解不全面、不深刻,这不仅影响到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亦影响到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深度与品味不足在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菜品是饮食文化中体验性最强的表现形式,能直接反映着地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开发的难度系数低,投资回报率较高,故乐山市餐饮开发的重心大都倾向于菜品资源。星级酒店与具有地方特色的酒楼在乐山市比比皆是,游客在这些场所虽能品尝到菜的口味,但无法深刻体会乐山市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饮食思想、饮食风俗等饮食文化中的精髓,餐饮产品尚缺乏精品与品牌产品。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目前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饮食文化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饮食文化在旅游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三)餐饮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不够建全乐山市的餐饮以传统餐饮为主。与现代餐饮相比较,传统餐饮市场定位不准确,餐饮生产缺乏标准化与产业化,行业利润水平不高,但由于前期资金投入不多,不需要高素质餐饮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所以乐山市餐饮市场被大量小型餐饮企业分割。由于政府对餐饮业法规政策滞后,缺乏标准化与产业化管理,直接导致乐山市餐饮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餐饮经营粗放、产品雷同、竞争无序,如峨眉山下位于白龙南路的好吃街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使得游客深度体验当地饮食文化成为空谈。商务管理部门作为餐饮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手段和管理法规欠缺,管理难以深入。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如卫生、食品监督、环保等,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旅游六要素之首为吃,但乐山市餐饮产业的发展与品牌战略、经营与管理对策、行业自律、企业诚信建设、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建设等均缺乏政府层面的有效支持,这势必会影响乐山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建议

(一)建立饮食文化数据库,分类、调查、研究饮食文化资源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建立资源信息系统,并给予准确的评价,分析其吸引力和开发潜力[2]。有效的举措是建立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数据库,为研究乐山市饮食提供查阅、统计与分析的便利,数据库文献应包含乐山全部食事的总和,如当地饮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3];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原料、制作工艺、菜品、设备、营养、口味、管理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同时评估饮食文化吸引物的知名度、历史价值、可接受性、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关系等。构建乐山市饮食文化数据库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兼顾国内与国际饮食文化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三大原则,使数据库简明易用、功能完备、性能高效、导航清晰、多种检索方式并存、广泛兼容。

(二)培育乐山市饮食文化项目品牌文化的饮食,就是要把千百年来人类饮食实践产生的合乎科学的、具有文明风尚和体现美学韵味的东西提炼出来,反馈于饮食实践,自觉地运用和贯彻于饮食活动中,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文明进程,品牌是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方式。品牌是餐饮业发展的催化剂和无形资产,集企业的品质、产品、服务、经验为一体,是现代餐饮市场拓展的有效竞争利器。乐山市雪蘑芋、雪芽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4]。政府应该因势利导,结合乐山餐饮业发展的实际,围绕餐饮业的行业标准,挖掘乐山传统餐饮文化的商业价值,通过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建设,整合、保护、培育并创新乐山市特色饮食文化项目系列品牌;同时做好品牌延伸、强化和推荐工作,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和经营策略引导,帮助企业加大品牌形象宣传,促进餐饮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质量管理方面,若能建立一个类似于乐山市博览局性质的政府职能机构专门管理餐饮业,一是可以表明政府对餐饮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增加餐饮企业的信心和减少消费者的顾虑;二是通过餐饮局协调企业与发展改革委、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卫生、市政、交管等政府职能机构之间的关系,让企业能更专注于产品的开发、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品牌的树立,能促使餐饮行业整体良性高效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做好加强行业协调与自律、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强业务交流、推广先进技术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品牌不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越有个性越好,主题要深入下去,如将峨眉山的佛家泡菜、佛茶做专、做精,使其不仅成为乐山市的品牌,也是四川的品牌,中国的品牌。品牌在营销过程中要充分依托峨眉山—乐山大佛双遗地特有的旅游地位,根据乐山饮食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对接目标市场,正确选择大众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三)传承百味,策划与推荐乐山饮食文化项目产品传承百味、创新食尚是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优势得到突破发展的关键。吃透当前旅游市场特点,根据游客需求发展变化趋势,在餐饮经营发展上应立足传统与推陈出新相结合。如针对来乐山旅游的中外游客鲜有机会品味地方特色美食之不足,可考虑建设“峨眉山—乐山美食博览园”,美食博览园是峨眉山—乐山饮食文化的综合展示,项目设计注意动静结合,游客可在这里了解饮食历史、参与饮食故事、欣赏饮食艺术、学习饮食技术,既是生态农业,又是观光景点。博览园里可隆重推出峨眉山—乐山“山水宴”等饮食文化项目,使游客品味美食,体会当地山水饮食文化的独一无二;第二,要成功打造峨眉山—乐山饮食文化节庆,节庆应在政府引导下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主题促销活动,营造氛围,活跃市场;第三,立足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有效地串联和整合特色突出、表演性强或是可参与性高的饮食文化项目,设计出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基于乐山市境内饮食旅游资源丰富且差异性强,可考虑设立饮食文化“主题年”,每年可重点推出一至二条主题饮食旅游线路,把每个主题做深入化、细致化,做到吃透市场的特点,使饮食成为游客感官和心灵的盛宴;第四,在旅行社整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考虑目标市场的需求,可设计丰富的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活动项目与活动内容有机融入到线路设计里并进行实效推广。

篇(1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91-03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从1830年迄今为止近2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无数翻译家对其进行节译或全译。《红楼梦》有将近20多种文字的译本,近60多种译本,其中全译本有12种[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最能反映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而《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中的饮食词汇就是代表中的代表。本文从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出发,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借鉴译者们的翻译手法,以便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红楼梦》英译本很多,比较著名的全译本有《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大卫・霍克斯)翻译的前八十回,其女婿John Minford(约翰・闵福德)翻译的后四十回;《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1]。

国内《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1)人名的翻译。陈、曾莉[2]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译本人物姓名翻译上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2)颜色词的翻译。汪小祥[3]针对汉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和社会文化涵义的异同,提出采用归化、异化、异化加注、拼音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3)服饰词、配饰词的翻译。朱学帆[4]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中服饰词的翻译,说明不同的翻译策略能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4)宗教文化的翻译。梁书恒[5]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两个全译本的翻译,揭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5)民俗词的翻译。王红英[6]提出,任何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法都会造成文化流失现象,译者只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6)委婉语、习语、典故、俗语的翻译,如刘金保的《〈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7]。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劳伦斯・韦努蒂是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倡导者。在语言的发展进化中,德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归化”、“异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语言翻译界引起很大。从总体上看,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他认为“归化”翻译始于17世纪时期的英国,而“异化”翻译形成于德国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他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使之分别代表一正一反两种翻译态度。

当今世界中,英美文化由于其国家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雄厚的实力而成为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in English can be a form of resistance against ethnocentrism and racism, cultural narcissism and imperialism, in the interests of democratic geopolitical relations.”也就是说,“异化”的翻译模式就是打破原文中的语言构成方式,打散原文中的语言规则,用不顺畅、不常见的表达形式来揭示语言中需要填充的部分,并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混乱”处理,确保需要覆盖的段落能够被变相地“保护”起来。所以,“异化”翻译模式也被称为是“暴力翻译文化”,是翻译者软化英语“暴力”翻译的重要手段,保护被翻译的对象不受外部语言的入侵,防止破坏原文语言的构筑氛围[8]。

劳伦斯・韦努蒂逐步吸收了多方位的构成主义,并在哲学的范畴上不断开拓,将需要翻译的语言、文学归纳成为一种全面的理论文化,通过“归化”“异化”的多项处理手法,强调译文内在的引申含义,使被翻译的作品中也能够保有和原文一样深刻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三、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版本比较

下面就借助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与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霍译)中的饮食词汇翻译进行比较。

(一)关于“茶”的翻译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9]

杨译:“I don’t drink Liuan tea,” said the old lady.”

“I know you don’t,” replied Miaoyu smiling. “This is Patriarch’s Eyebrows.”[10]

霍译:“I don’t drink Lu-an tea,” said Grandmother Jia.

“I know you don’t,” said Adainantina with a smile. “This is Old Man’s Eyebrows.”[11]

杨译采用了中规中矩的普通话,而霍译采用了大别山区的安徽方言,是典型的异化翻译,突出了浓厚的中国本土语言特色。在诸多红学研究家中,很多探究者都认为“老君”的意思是“寿星”的又一别称。顾名思义,“老君眉”指得就是高额头寿星脸上弯弯的眉毛。杨译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为归化翻译,霍译采用了异化归化相融的方法,更为通俗易懂。在茶名的翻译上两者也是各有春秋,如“枫露茶”,杨宪益译为“maple-dew tea”,“普洱茶”译为“puer tea”,“女儿茶”为“nuer tea”,“龙井茶”为“Longjing tea”,这种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法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在方法论上属于音译,几近零翻译。而霍克斯全部采用了音译法,将“枫露茶”译为“Fung Loo”,用了粤语。在“茶”的翻译中,杨宪益重在使英文读者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原文,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法从话语表征样式上看出这些茶的信息,这种处理方式带着归化的色彩与笔法,丧失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霍克斯旨在将东方元素传递给英文读者,渲染神秘色彩,体现了典型的异化论翻译方法。

(二)关于“酒”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正在酝酿作诗,想喝一点酒,斟了半盏,看看却是黄酒,于是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连忙回答:“有烧酒。”便令人把“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9]。

杨译:“By now she had poured half a cup and could see it was yellow wine. … ‘What I really want is mouthful of hot spirits.’”[10]

霍译:“… But it proved to be yellow rice-wine, whereas what she wanted was spirits.… ‘What I really need is some very hot samshoo.’”[11]

Wine本指葡萄酒,后经演变指酒的总称,霍译较杨译加了解释,更容易被英文读者所接受。“烧酒”就是白酒,即蒸馏酒,英文中有表示白酒的词spirit,杨译从翻译方法论来说是意译,从认识论层面来说是归化翻译。霍译所使用的“samshoo”充满异域风情。samshoo又作samshu,是取汉语“三烧”的音,表示“烧酒”。中国元代曾将“烧酎”称呼“烧酒”,“酎,三重醇酒也”[12],意为酒经过三次蒸馏发酵而得,如今日语中的“烧酒”也写作“烧酎”。霍译采取的是归化与异化相融的翻译法。在“酒”的翻译中,杨宪益常用直译的方法,如将“惠泉酒”译为“Hui Fountain wine”,“西洋葡萄酒”译为“western port”,“绍兴酒”译为“Shaoxing wine”,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翻译。霍克斯多采用“XX+ wine”的形式,如将“惠泉酒”译为“rice wine”,“西洋葡萄酒”被翻译成为“West Ocean grape wine”,“绍兴酒”则被译为“Shaoxing wine”。由此可见,两位译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杨宪益较多地使用异化翻译,以贴近与英文读者的距离,而霍克斯较多地使用归化翻译,在英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营造陌生感。

(三)关于“点心”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中,袭人端过两个盒子,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鸡头和红菱两样鲜果,另一个碟子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9]。

杨译:“The first she opened contained fresh caltrops and euryale seeds, the second, powered chestnut cake sweetened with osmanthus.”[10]

霍译:“Aroma… put foxnuts and caltrops in one and a saucerful of chestnut fudge (made of chestnut puree steam-cooked with cassia-flavored sugar) in the other.”[11]

杨译淡化了点心的制作方式和馅料样式,但用动词“sweetened”来翻译名词“糖”,采用了描述性的翻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属于归化翻译。霍译用“fudge”代替“糕”,cassia指的是英文读者常用作香料的“肉桂”,与汉语中的桂花有所出入。puree指的是“泥状的酱”,在西方食物的制作方法中常将配料做成泥状的酱。在“点心”的翻译中,杨宪益主要采用淡化点心的制作方式,翻译方法论层面上多直译,且简化翻译,在认识论多属于异化翻译法。而霍译本不仅译出了原材料,还增添了许多英文读者所熟悉的点心词,将其转化为在味道和气味上更能让英文读者感到熟悉的口味,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翻译。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饮食词汇翻译上都带有归化和异化的色彩,但在细微处却极为不同。杨译本多直译,讲究的是文章直线式翻译方式,从翻译策略上来看可称为一种保守型的翻译方法,以便在不影响解读的情况下,加深文本的信息内涵,从而强化翻译之后的思想特性,最大程度地维持读者阅读时的流畅感。而霍译本多意译,从翻译策略来看可称为张扬型的归化翻译,目的在于让原词在译后带有思想性和回味感,提高英文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让读者时刻保持联想和思考。总的说来,译者们在归化的大语境下适量采用异化策略,让译本在文化传递和翻译美学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仍不失翻译名著。

参考文献: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

〔2〕陈,曾莉.英译版《红楼梦》中姓名翻译的文化缺失[J].文学教育,2015,(08).

〔3〕汪小祥.论《红楼梦》颜色词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10,(03).

〔4〕朱学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配饰翻译的对比与鉴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梁书恒.《〈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14,(96).

〔6〕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7〕刘金保.《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8〕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9〕(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1.

上一篇: 博物馆文化论文 下一篇: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