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6: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研究生复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研究生复习计划

篇(1)

生态修复作为城市水系治理的主要途径,其中主要涉及到湿地建造、植被恢复、河岸生态治理等内容,同时生态修复与湿地规划存在很大的关联,并具有建设目标、方式以及实际措施等方面交集之处。在进行湿地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情况和要求,并将生态学理论知识作为规划指导,结合现有城市水系资源进行湿地规划设计,以构建城市湿地网,进而实现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原则

1.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作为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基础总原则,满足人类与自然生态共同发展要求,为城市水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原则要求规划设计人员在开展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保留湿地本身的生态原真性。

1.2保护原则

城市湿地作为自然生态景观之一,是自然与历史沉淀下的宝贵财富,并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对此,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保护原则,保留湿地系统中各个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湿地系统整体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得湿地系统自然性不受破坏,进而发挥出城市湿地的实际使用功能和开发价值。

1.3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观可以保证城市湿地的长久利益,有效协调人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性,拓展协调时间,进而满足城市发展基本需求,实现城市湿地系统的完善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持续原则要求设计人员根据湿地自然条件,通过对现有土壤、植物、水系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发挥出城市湿地自然美与生态效益,促进湿地系统自然演替与进化,进而使得城市湿地可以适应城市发展整体环境。

2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方式

2.1完善湿地体系,强化湿地功能

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设计准确性和可行性,设计人员要根据城市现有湿地体系发展情况,结合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实际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目标,不断完善湿地规划体系,提高城市湿地各个使用功能,进而实现城市湿地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主要措施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构建生态健康系统。第二,强化湿地景观。第三,建设湿地文化。

2.2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区域协调

在进行城市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了维护湿地系统内部结构资源的完整性,协调湿地系统和周边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设计人员要做好区域协调工作,并将圈层式规划方式应用到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中,将湿地系统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湿地保护区。主要包括湿地原始物种类型、生存环境以及生物链,建立湿地特征区域,促进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发展,最大程度的保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第二,保护区。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实际面积,在保护区周围保留一定宽度的预留区域,并从湿地乡土生物生活环境自然原始性、保护多层级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过程与自然干扰等三方面入手,其中还涉及到火灾过程、旱雨季交替、洪水季节性泛滥等,强化湿地保护区域和周边环境之间的连续性,进而达到湿地保护区的双重保护。第三,周边景观控制区。周变景观控制区主要在保护区的外部,可以对整个湿地景观进行控制与规划,提高湿地周边景观和湿地自身系统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2.3做好空间布局,强化湿地价值

空间布局作为湿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对湿地系统整体景观欣赏性与自然生态性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由于湿地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存在多重联系,结合各个空间要素实现湿地空间布局,构建湿地系统立体多维空间与游览网络空间,形成城市湿地绿色空间体系。[3]其空间布局内容为以下几点:第一,平面公共空间。平面公共空间根据湿地功能与景观特色,对湿地系统各个功能划分到平面范围、平面形状以及平面位置中,以水体为脉,构建多元化空间体系,同时也为湿地系统内各个物种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提高湿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发展。第二,立体多维空间。立体多维空间主要针对湿地剖断面采取竖向设计的方式,使得湿地整体呈现立体空间层次,赋予湿地系统形态多变的特点,进而保护湿地系统内部资源的多样性。由于湿地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水深设置沿岸区、润泽区、沼泽区、深水区,结合水深和植被生存需求搭配植被,进而构建湿地系统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提高湿地水流连续性,保证水域到陆地间的过渡带,使不同水位的湿地都能接触到自然生态的边岸。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设计研究,从生态原则、保护原则、可持续原则等方面明确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规划目标,明确设计方向、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区域协调、做好空间布局,强化湿地价值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湿地系统,提高湿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发展。

作者:心 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篇(2)

近年来,为了普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目前大学生对此十分认同。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过去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可能会花去很多时间,而今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完成任务。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为学生提供服务是其中的重点。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化的教育,所以不能单纯地用“教学”方面的指标来评估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还应有其他的一些评价指标。纵观近年来江西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江西高校针对学生的信息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教务及教学方面,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中的高校为之甚少。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如今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 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对策研究

笔者在对江西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提升江西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及人才培养质量,对目前高校学生生活服务手工业务流程进行研究,征集广大在校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学生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分析,设计一个功能完善、灵活性强、实用性强及界面美观的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了对学生日常生活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江西高等教育办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加快江西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贡献力量,为江西“十二五”教育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同其他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开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了外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中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和应该避免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加强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各省所采取的有益措施更应借鉴,对得到的这些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梳理总结,为江西省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本文作者在研究国内外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省高校的实际,设计并开发的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日常生活问题(如寝室设备报修、预订桶装水、贵重物品出入登记等),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效率,减轻高校后勤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将高校寝室通知管理、订水服务、报修服务、贵重物品登记服务等从原来的手工服务方式转为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效率,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了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质量和学生的生活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加快了江西省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 本文研究的价值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减轻学校后勤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相关员工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能极大地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其成果既可被没有对学生生活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高校采用,也可供那些虽然引入了相关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但是原系统并不完善或者尚有很多不足的部分高校借鉴或采用。同时,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为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应高校制定提升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提供一些参考,为提升江西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尽一份力。

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方法得到当前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将国外和外省的资料与江西高校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江西高校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快江西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提高江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方法,为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应高校制定提升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钹.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中国软件网,2007.8.10

[2]顾庆传等.高校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16)

篇(3)

中图分类号:X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5603

1引言

基于有机生物质的吸附剂被称为生物质吸附剂,普遍的认为是一种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工业副产物、废弃材料或农作物的经济有效的吸附剂[1]。开发生物质能源对温室气体减排,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建设[2]。生物质吸附材料具有无毒、可生物降解、不破坏生态环境等优点,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

甘蔗渣是甘蔗制糖的主要副产品,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质资源。据测算,我国每年有约700多万t的甘蔗渣没有进行再利用[4],一般废弃于田野或焚烧处理,这不仅占用土地,而且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利用甘蔗渣制备废水生物质吸附剂既处理了农业废弃物,又能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甘蔗渣废物利用的有效途径[5~7]。一般而言,ZnCl2可与甘蔗渣反应而开创出丰富的孔结构,同时还能改变甘蔗渣生物质吸附剂表面官能团的类型和数量,因此本研究将采用ZnCl2活化法制备甘蔗渣生物质吸附剂,并研究其吸附性能。

2材料与方法

2.1原料、试剂与仪器

原料:广西灵山县陆屋镇欧亚糖厂甘蔗渣。主要仪器:CJJ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KSW型马弗炉,TENSOR 27红外光谱仪,S-4800型冷场发射扫描电镜,SHY-2A型双功能水浴振荡器,3H-2000BET-M型全自动氮吸附比表面测试仪。药品:氯化锌、CuSO4・5H2O、CuCl2・2H2O、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氯化铵、NH3・H2O、无水乙醇。

2.2实验方法

2.2.1甘蔗渣制备生物质吸附剂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以固液比、活化剂浓度、浸渍时间3个参数为考察因素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流程见图1。

2.2.2吸附剂吸附Cu(Ⅱ)

本研究以含Cu(Ⅱ)废水作为吸附质考察甘蔗渣生物质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室温下利用水浴振荡器进行吸附实验,结束后过滤,用1 cm比色皿,以双乙醛草酰二腙为显色剂,在540 nm波长处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滤液中剩余Cu(Ⅱ)浓度[8],铜离子含量最低一组即为正交实验最佳组合实验组。

3结果与分析

3.1制备方案优选

采用正交实验确定生物质吸附剂优化制备方案,实验因素及水平见表1,实验组合及结果见表2。

最佳实验效果为A3B3C2组,即活化剂浓度为25 %,固液比为1∶25,活化时间为36 h。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固液比、活化剂浓度和活化时间。根据实验结果,ZnCl2溶液的体积和浓度较大(A3、B3)时可促进甘蔗渣比表面积的扩大,使结构中的H、O结合生成H2O脱出,促进纤维素热解过程的进行[9~13]。需给予适当的浸渍时间使得甘蔗渣脱水并增加比表面积,浸渍时间过短不能达到目的,浸渍时间过长则失去意义。

3.2形貌表征

通过SEM照片观察生物吸附剂的形貌。

图2显示约有半数的生物质吸附剂保留了甘蔗渣的纤维形貌结构,另有约半数吸附剂呈现相互搭接的乱层石墨结构状态,孔隙大小各不相同。纤维状生物吸附剂由于一维长度方向尺寸占优势,故形成的孔隙较大,平均约为10 μm;图3显示相互搭接的乱层石墨结构微粒各维度方向尺寸相当,故孔隙较小,平均孔隙尺寸约在100 nm以下。生物吸附剂颗粒间富含微米级孔隙与纳米级孔隙,具有良好的吸附潜能。

3.3红外光谱分析

图4为甘蔗渣生物吸附剂的红外光谱谱图。在波数3500 cm-1附近的波峰主要是O-H键的伸缩运动是由表面氢氧基团和化学吸附导致的。在波数2600 cm-1附近波峰归属于非对称的C-H键或对称的C-H键,代表甲基和亚甲基。在波数1500~1700 cm-1附近波峰代表C=O键振动的吸收峰。1425 cm-1、1370 cm-1的吸收峰主要是由芳香环的C-H振动引起的。波数1000~1250 cm-1附近的吸收峰主要是C-O键的伸缩振动。活化后的生物质吸附材料表面官能团丰富,使得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极性、亲水性、催化性能、表面电荷和骨架电子密度发生改变,增加了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效果[14~16]。

3.4吸附-脱附曲线与孔径

图5为甘蔗渣生物吸附剂的吸附-脱附曲线。此吸附-脱附曲线属于IV型吸附等温线,表明制备的甘蔗渣生物吸附剂含有大量中孔,即孔径多集中在2~50 nm[17]。在相对压力(P/P0)较小时(A~B),吸附等温线斜率逐渐减小,表明吸附质在吸附剂的外表面发生单分子层吸附并逐渐趋于单层饱和状态。压力继续增大,曲线出现平台(B~C),此时吸附质主要在吸附剂外表面发生多层吸附,且少部分吸附质逐渐被内部孔隙所吸附。当相对压力升高到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时(C点)吸附质在中孔内发生毛细凝聚,之后吸附量明显上升,直至达到吸附饱和(D点)。由于毛细凝聚现象,明显观察到吸附线与脱附线不重合,发生滞后现象,且形成的滞后环对应的压力变化范围较大(BCD),因此得知ZnCl2活化制备甘蔗渣生物质吸附剂具有丰富的中孔结构。

甘蔗渣生物质吸附剂孔隙测试表明吸附孔径宽度为2.75 nm,Langmuir比表面积为193.7 m2/g,单孔吸附总量为0.09 cm3/g,进一步印证了其孔隙丰富的特点,适于作为环境污染物处理的材料。其余参数见表3所示。

4结论

(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甘蔗渣生物质吸附剂的最佳工艺组合:活化剂浓度为25 %,活化剂与甘蔗渣固液比为1∶25,活化浸泡时间36 h。

(2)甘蔗渣生物吸附剂具有丰富的中孔结构,主要孔隙参数:表面积为193.7 m2/g,单孔容积为0.09 cm2/g,吸附孔径宽度为2.75 nm。

(3)生物质吸附剂具有甘蔗渣的纤维形貌结构和乱层石墨结构状态,其中含有丰富的孔隙。

(4)吸附剂表面含有O-H键、非对称的C-H键、对称的C-H键、C=O键、C-O键等官能团,上述基团可促进生物质吸附剂的吸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一鸣,高鑫,李洪,等.生物质吸附剂在制备燃料乙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3(10):2336~2342.

[2]张尤华.生物质一体化制氢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

[3]孟梅,马威,张淑芬.生物质基材料在活性染料染色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染料与染色,2012(5):42~47.

[4]王允圃,李积华,刘玉环,等.甘蔗渣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16):370~375.

[5]池汝安,王丽艳,余军霞,等.改性甘蔗渣对镉离子的吸附[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12):12~16.

[6]曾建,马年方,梁磊,等.蔗渣基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J].轻工科技,2013(11):4~6.

[7]姜毅,雷光鸿,魏承厚,等.甘蔗渣高值化综合利用对策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3(11):11~12.

[8]顾永祚,周继萌,晏奋扬,等.双乙醛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Ⅱ废水中微量铜的测定[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137~143.

[9]王新征,李梦青,居荫轩,等.制备方法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J].炭素技术,2002(6):25~30.

[10]李梦青,范壮军,周亚平,等.椰壳炭制备高表面活性炭活化方法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2000(1):45~48.

[11]葛战勤.磷酸法制备低灰分活性炭的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04(6):4~6.

[12]S. R.ajgopal, T. Karthikeyan,B.G.Prakash Kumar, et al. Utilization of fluidized bed reactor for the production of adsorbents in removal of malachite green[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6,116(3):211~217.

[13]ZhonghuaHu,M.p. Srinivasan, Yanming Ni. Novel activation process for preparing highly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J]. Carbon,2001,39(6):877~886.

[14]孟冠华,李爱民,张全兴.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及其对吸附影响的研究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7(1):88~94.

篇(4)

一、社区服务信息化的意义

同志指出:“社区就是服务”。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社区工作的基础内涵,要求社区工作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为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在社会学上,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治理和服务的基层组织,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有效的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落脚点,已成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基石,逐步成为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核心,是提高全社会家庭、个人信息化水平的主要途径。

二、赣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封闭

赣州市社区服务管理整体处于一种条状的垂直管理模式。正是这种条状的管理模式,使得部门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差,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各个部门只能了解到各自内部的一些事务和数据,对于其他部门的数据和资源由于共享程度不够高,因此很多工作受到制约。社区信息化由于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各个社区部门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的管理方式和政策,对于同一批居民在各个不同的部门由于采集的方式和统计的标准差异很大,所以造成统计出来的数据出现很大的差异,这样对于管理方面造成很大的不便,对于政府部门了解各个社区的居民情况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重了各个社区服务的难度。因此,如何制定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化标准、以及如何统一管理就变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居民对于社区服务信息化了解程度不高,参与性不足

社区服务信息化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进来的工作,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但是通过调查问卷,近乎65.5%的居民对于社区服务信息化的概念缺少了解,更无从谈起参与。而各个社区管理部门对于让广大社区居民参与进来,共同管理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尚不足,没有宣传到位,各个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特别对于无偿服务这一块更是没有跟上要求,这样就使得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受到了很大限制。

(三)服务规模不足,软硬件服务跟不上

经过调查问卷统计得知超过40%的城市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日常信息都是通过物业宣传栏,通过社区网络平台方式了解社区服务信息的不足4%。赣州社区目前建设的网站不多,现有的社区网站存在以下问题:质量较差,体系结构不合理,维护困难;网站栏目设置不全,功能有限,宣传力度小,推广不力;网站信息不够丰富,更新不及时;网站交互性差,服务功能较弱;网站内容与居民生活结合不够紧密,居民参与积极性低,网站流量低;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不规范。赣州市从事规划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显得十分不足,既掌握计算机又通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使用人员没有充分参与到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导致了系统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维护问题。

三、赣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提升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高度共享

要建设好社区服务信息化,就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工作,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条状分割,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成立一个信息化建设管理小组,加强对于共享资源宏观调控和管理工作,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整个赣州市采取逐层深入的工作方式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和更新,避免信息的重复浪费,甚至不一致性。在不损害各部门利益的前提下,达到赣州市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做到双收益。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各个信息建设部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的认识高度,明白这是一个城市发展,有益全民的大型建设,不要搞小团体主义,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都积极配合。

(二)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基础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搭建服务信息平台。

赣州市作为一个大中型城市规模,要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基础建设作为基石,成立专门的服务社区中心,对于管理和协调好各个服务社区工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集中发现并解决广大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居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及时到位解决好,才能让居民感觉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提供自己的宝贵建议。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习惯从网上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新闻,如何利用好网络,建设一个全面又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就是一个迫切需要实施的举措。网络管理平台从沿海一带的先进管理模式中,我们应该学会四点:第一,电子政务延伸至社区,实现社区居民网上办公化。主要达到政府和社区政务公告,居民在政府,社区办理注册、登记等事项都可以实现网上进行;第二,社区服务智能化。提供建设一个网络服务优质化的智能社区是社区服务信息化的一个要求,它包含社区居民安全防卫、消防、消防、节能、报警等监控系统、家居管理智能以及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方面;第三,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社区服务信息化、数字化给广大居民提供网上综合服务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新闻、法律维权服务、网上娱乐(网络游戏、音乐、视频VOD点播系统等)、远程教育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咨询服务(心理、技术、政策等咨询)、就业服务、电子商务服务(订阅订购、配送服务)以及交通、旅游、票务、证券、气象、医院、学校、商店、保姆、接送、家教、代办、托管等公共设施的信息查询;第四,决策分析系统。包括居民现状分析、需求分析、效益分析、预测分析等功能,基于此功能,可以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政策决策,便于高效开展政府工作。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

赣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是有周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化人才培养也是一样的。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切不可急于求成。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从初级到中级、高级逐步进行的一个过程,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放长远的目光,稳扎稳打,制定一个全面又行之有效的规划,配合赣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的需要,有目的的培养,不要脱离只顾得培养人才而忽略了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那么通过建立相关的软件学院和网络学院等多种形式增加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注意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优化学校的课程组织结构,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大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课程的比重,突出专业重点,重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了在本科、硕士、博士等方面注意培养人才外,也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来达到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高端信息化人才。

人才政策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力度。建立有利于人才引进的软硬件环境,制定一切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方案,采取多种多样的招聘办法,对于人才要“招的进,留的住”,在其生活、家庭、经济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照顾,给每个信息人才创造一个展显自己、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把现有的人才留住。另一方面对于信息化人才的管理方面要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制。改变以往重学历、职称、轻能力、业绩,重人才使用、轻人才投入的传统观念做法,使得人才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加大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待遇投资力度,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创业平台,使得人才的工作环境和地位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后要对于人才的激励机制要优化。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坚持改革薪酬制度,奖励和约束并进,推行协调、统一的奖惩制度,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待遇分配和竞争奖励机制,给人才创造一个和谐有力的竞争氛围。

四、总结

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涉及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赣州市要在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强投资和管理力度,为打造一个全面、进步、和谐的全新赣州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晋蜀 ,刘甫迎.基于多平台的智能社区信息化系统集成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1,28:35.

[2]魏勇,徐金发.基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2003,8:60.

[3]肖桂清.简述社区信息化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城市管理,2004,6:30.

篇(5)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1]。城市化具有多维涵义,它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提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人口迁移和地域扩张是表现,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结果或目标[2]。而生态环境是指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众多因素的集合[3]。根据生态环境诸要素对城市化的不同作用,可将生态环境划分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城市化中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的4个方面与生态环境的3个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中形成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城市的地域扩张都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作用,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通过环境选择、人口迁移、资金分配、政策制度影响和环境变化等都对城市化的进程产生约束作用。

地学信息图谱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著名地理学家陈述彭等首次提出,是中国科学家首创的一种新概念和新方法[4-6]。地学信息图谱是按照一定指标递变规律或分类规律排列的一组能够反映地球科学时空信息规律的数字形式的地图、图表、曲线或图象[7]。运用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基础与动态数据库的大量数字信息,经过图形思维与抽象概括,并以计算机多维动态可视化技术,显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形态结构与时空变化规律[8-9]。本文主要通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研究,结合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论,利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图谱的形式来表达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1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陆域介于北纬23°30′至28°22′,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福建省人均土地资源和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近十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剧烈,耕地面积锐减,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和园地迅速扩大,交通用地显著增加,未利用地大面积开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余地十分狭小。福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沿海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突出,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压力。

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首先,最主要的差异体现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闽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沿主要交通干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闽西北、闽东北欠发达地区。其次,进一步的差异主要体现为 “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在工业化基础较好的地区,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城镇体系完善,这都是城市化进程深化的表现,是城市化向后城市化阶段过渡的标志,如福州市。但在一些工业基础较薄弱地区,或专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尽管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但第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7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J01221);福建省教育厅项目(JK2009032;JA08202)资助。

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却较高,如武夷山市、宁德市,这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10]。

2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模型的建立

2.1 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福建省及其各地市的2007年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空间基础数据采用国家1:100万电子自然地图集。利用SPSS 16.0软件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由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耦合、互动的关系,为了揭示它们之间发展的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本着指标选取的主导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分别对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指标予以筛选,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几位专家对各个指标进行的评分之后,求得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指标矩阵R和权重计算公式⑴,通过评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数量化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Wi。具体公式如下:

通过专家的评分和公式处理完数据后,可以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具体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1。

2.2 耦合关系模型的建立

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要素相互彼此作用影响的程度。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11]。由此,可以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度[12],它的大小反映了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作用强度和贡献程度[13]。二者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本文中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交互作用的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即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度协调度模型[14]。

2.2.1耦合度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可以得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函数[15],如公式(2)、(3):

(2)

(3)

式中:变量 (i=1,2,…,n)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序参量,其值为Xi (i=1,2,…,n),为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总序参量; 为各个序参量的权重;A为系统稳定区域[16]。对耦合度值C进行划分并定义,如表2。

C取值范围 定义

0.437

0.468

2.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由于每个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得影响因素都有其交错复杂、变化和不均衡的特性,单纯依靠耦合度判别有可能产生误导,为此,构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函数[17],其目的是评判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算法如公式(4)。

(4)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调和指数,它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a,b为待定系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使,这样可以保证。为便于使用,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1)0

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的图谱分析

3.1 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的空间格局分析

利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福建省各县市的耦合指标的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图如图1和图2所示。

(1)2007年福建各个市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在颉颃时期,但耦合度明显存在着地域差异,如图2所示。依据大小排序对地区的耦合强度进行划分,可将福建67个县市划分为3类:①高强度耦合作用地区;②低强度耦合作用地区;③中等耦合强度的其它地区。

(2)耦合协调度数值较小说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不尽一致,相互协调程度不够。如图1所示,从2007年福建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看,不仅福建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类型存在地区差异,而且耦合协调的程度也明显存在着地域差异,市辖区的协调发展程度普遍高于其它地区。结合耦合协调度区间划分的标准,可以将福建省67个县市划分为三类:①高度协调的地区,说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较理想;②低度协调地区,说明城市化发展超前型、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阈值范围内;③中度协调省区,说明城市化发展滞后型、保持在环境承载力阈值内。

表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综合评价结果表

县名 人口城市化 经济城市化 社会城市化 空间城市化 城市化指数 生态环境水平 生态环境压力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指数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

福州市辖区 1.000 0.766 0.578 0.634 0.772 0.292 0.307 0.680 0.452 0.483 0.563 高强度高协调

福清市 0.071 0.420 0.254 0.273 0.253 0.356 0.861 0.819 0.693 0.443 0.490 中强度中协调

长乐市 0.110 0.350 0.280 0.300 0.254 0.358 0.702 0.859 0.662 0.448 0.484 中强度中协调

闽侯县 0.000 0.374 0.255 0.087 0.181 0.501 0.795 0.812 0.714 0.402 0.456 低强度中协调

连江县 0.097 0.296 0.202 0.187 0.196 0.409 0.927 0.539 0.616 0.428 0.447 低强度中协调

罗源县 0.187 0.235 0.247 0.058 0.188 0.569 0.865 0.412 0.595 0.427 0.439 低强度低协调

闽清县 0.136 0.367 0.318 0.046 0.224 0.724 0.628 0.535 0.619 0.442 0.462 中强度中协调

… … … … … … … … … … … … …

大田县 0.160 0.313 0.208 0.031 0.190 0.595 0.620 0.213 0.450 0.457 0.408 中强度低协调

图1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度空间格局图

图2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图

图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分级面积比

(3)对比图1、图2可得知,2007年福建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不具有对称性,依据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组合可以将67个地区划分为8类,其分级面积比见图3:①高强度耦合高水平协调发展型,主要是大部分市辖区,属于福建省经济发展最高水平地区,其城市―经济―生态环境显示出互相促进,相互发展的态势;②高强度耦合中等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莆田市辖区、宁德市辖区等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其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也显得较为和谐;③高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永定、周宁两地区,这两个地区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但由于本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协调程度很差,急需改变发展方式调整二者的发展关系;④中等强度耦合高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明溪地区,城市化得到较快的提高,并且当地本身的环境承载力较强。⑤中等强度耦合中等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建瓯、长泰、华安、仙游等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城市化发展已有一定历史基础,它们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已经处于一定适度范围内;⑥中等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上杭、柘荣等地区,它们都是城市化发展基础较差的地区,近年来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与城市建设不协调;⑦低强度耦合中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闽侯、武平、连城等地区,经济落后,但生态环境的建设却有足够的重视。⑧低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寿宁、尤溪、清流等地区,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压力都很大,这些区域目前也急需要调整发展方式。

3.2 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的区域分异状况分析

图4福建省各地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分级面积比

从各地市的地区分异来看,如图4所示:(1)厦门市的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度都很好,是高强度高协调的地区。事实上,厦门高强度高协调的耦合现状是依靠该地区发达的经济支撑着。(2)福州市的耦合程度从图4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的中强度中协调的面积比较大,其次是低强度中协调和低强度低协调程度,高的协调度和耦合度在该地区所占的面积比较小。(3)莆田市地区的耦合和协调程度相对比较好,莆田市的人口城市化指数很低,这就制约着莆田的城市化发展。在协调程度上,虽然莆田市是中等协调程度,但环境污染却较重,这说明它是典型的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4)三明市各地区的耦合和协调度情况主要呈低强度低协调的程度的状态。虽然在生态环境水平上该地区指数都比较高,但是由于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坏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二者不能建立一种很好的协调耦合关系。(5)泉州市地区整体耦合强度和协调程度良好。在图4中,该市耦合度与协调度等级主要是高强度中协调、高强度高协调和中强度中协调这三个程度等级上面。(6)漳州市地区耦合强度和耦合协调程度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强度中协调度和低强度中协调度上。在该地区突出的一点是环境压力总体上都很大,单方面的发展城市化,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环境失衡。所以,未来这个地区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减少生态环境压力这方面。(7)南平市协调程度都在中等程度以上,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二者的整体协同效应是比较好的。(8)龙岩市地区的耦合强度和协调度的面积比分布较分散,程度等级分布也很分散。可以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水平的优势,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良性增加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来带动该地区的城市化发展。(9)宁德市协调程度都是在中低水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同效应不好,城市化不能很好协同生态环境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中,既要加大人口城市化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4结论

在本次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的研究中,将地学信息图谱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图谱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层次分析法善于多要素综合评价的长处,实现图谱和数学模型的结合,以图形与谱系的方式来表达生态环境的质量,建立福建省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信息图谱,并分别从综合评价的等级图谱、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及各个地区的具体现实情况三方面对福建省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具体分析了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具体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从福建省的总体情况来看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1)一个地区的市辖区的耦合程度优良而下属的几个县区的情况比较差,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地区不能只发展龙头区域,辖区的发展也要能带动地方县区的共同发展。

(2)福建省的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优良所占的比例比较高。福建省是全国植被覆盖率最高的一个省份,这对生态环境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环境优势。虽然人口城市化的指数高的地区比较多,但是福建省人口密度的分布不均匀,形成两极分化,高的上千,低的只有几十。密度高的都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几个比较发达的城市。应大力推动人口向内地迁移。推动空间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人口密度,而推动人口密度平衡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的平衡发展。社会城市化是福建省的主要薄弱环节。

(3)从整体上看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中强度中协调的地区比较多,低强度低协调的地区比较少。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较好,协调度比较高,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整体协同效应比较好。二者协同发展的能力比较强,对于福建省这个高森林覆盖率的省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2-220.

[4] 陈述彭.地学信息图谱的探索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陈述彭,岳天祥,励惠国.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及其应用[J].地理研究,2000,19(4):337-343.

[6] 廖克,秦建新,张青年.地球信息图谱与数字地球[J].地理研究,2001,20(1): 55-61.

[7] 陈燕,齐清文,杨桂山.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6,3(26): 306-310.

[8] 陈燕,齐清文,杨桂山.地学信息图谱时空维的诠释与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2006,26(1):10-13.

[9] 陈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0] 谢先全,晏路明.福建城市化类型的数值划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21-24.

[11] 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12] 吴跃明,张子珩,朗东锋.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466-473.

[13]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1): 91-96.

[14]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篇(6)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01-0037-05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to control water eutrophication of a photosynthetic strain

QIN Yu-sheng1,2,ZHANG Jun-zhi1,2,MA Wen-lin1,2,FU Qi-shi1,2

(1.Beijing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2.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tormwater System and Water Environ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At present,eutrophication problems of water bod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China.Firstly,the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were separated and enriched from river water in Beijing City by selective culture medium.Secondly,their growth curv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ir growth cycle was 4 days,and the pH of the cultivation liquids were up during cultivating period.The degradation curves under the different initial total nitrogen (TN) levels were fitted,by which degradation kinetics equation to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 was obtained.There was the highest TN removal rate at 20 mg/L of initial TN concentration.Finally,the factors order from stronger effect to weaker to remove TN and TP by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were temperature,pH and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adding amount us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method.Under the optimal culturing conditions,the removal rates of TN and TP were 61.28% and 41.21%,respectively.So,it was effective to control 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body by the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isolated in this Experimen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uld provide a help to develop microorganism remediation agent to control eutrophication in city water body.

Key words:photosynthetic strain;growth characteristics;water eutrophication;bioremediation;parameter optimiz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农业和城市废水剧增,导致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呈加重趋势[1]。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最终爆发水华,导致除藻类以外的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体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受到严重阻碍和破坏[2]。

目前对水华现象的治理方法较多,但各有利弊。物理方法工程量大、耗能高且不彻底[3]。投加化学药剂短期效果明显,但容易发生水质反弹并造成水体二次污染,会对水体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4]。微生物可以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自我代谢,既达到了去除污染的目的,又能让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治理效果可持续,所以利用微生物方法进行水污染治理是比较理想的方法[5]。但不同种类微生物对各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能力相差较大,所以应从环境中选取环境友好且治污能力强的微生物进行研究。

光合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无芽孢,其形态和生理类型具有多样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体、土壤及活性污泥内。光合细菌在厌氧光照、好氧光照或好氧黑暗的条件下都能利用有机酸、硝酸盐、氨氮、活性磷酸盐及糖类等小分子有机物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水体得以净化。光合细菌处理废水具有有机负荷高、脱氮除磷效果好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工业废水和水产养殖的净化处理研究和实践中[6]。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光合细菌不仅能够降解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而且对环境中较难降解的卤代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也有一定的降解能力[7],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在水产业、农业、畜牧业、废水处理、新能源开发等应用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发展光合细菌,多年来先后成功地对粪尿、皮革、食品、淀粉和豆制品加工废水进行处理[8]。韩国也有污水处理厂使用光合细菌处理生活污水的先例。我国在20世纪开始研究光合细菌治理养殖废水等方面的应用,刘慧玲[9]等利用光合细菌来降解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效果良好。

近年来,光合细菌开始被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常会庆[10]对光合细菌的生长、光合细菌在自然水体对水中总氮、总磷、COD等指标的影响、培养基优化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透彻,环境条件对其治理富营养水体方面影响程度也有待探索。所以光合细菌作用机理方向上的研究对解决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一条生物治理的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中,首先将北京城市河道水取回实验室,从中分离富集光合细菌。然后,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以河道天然水作为基础培养液,研究所分离光合细菌的脱氮除磷能力。最后,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优化光合细菌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参数条件,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1实验设计

1.1培养基与实验用水

本研究中采用的光合细菌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为:NaCl 2 g, CH3COONa・3H2O 5 g, NH4Cl 1 g, NaHCO3 2 g,KH2PO4 1.75 g,MgSo4・7H2O 0.2 g,酵母粉 1 g,1000 mL蒸馏水,使用浓度为0.1 mol/L的稀盐酸调pH到7.0。各类化学药品均为分析纯。

取北京城市河道水作为实验用水,其水质指标为:pH为8.0~8.5、TN为5.87 mg/L,TP为2.77 mg/L。TN、TP均超过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标准[11]。

1.2实验设计

1.2.1菌种的分离富集和鉴定方法

取5 mL河道水加入装有30 mL灭菌液体培养基的磨口试管中,塞紧瓶塞,放入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条件为温度25 ℃、光照强度2 500 Lx。待培养液变为红色后,取1 mL菌液转接到新鲜培养液中,连续转接3次,分离得到光合细菌混合菌液。使用前对该菌液进行稀释,并测定稀释液在66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如果吸光度超过1.5,表明其中细菌活体数达到3.0×1010mL以上,可以用于实验。

菌种鉴定按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的常规观察方法来鉴定。

1.2.2单因素实验

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菌剂投加量、初始pH和TN条件对光合细菌生长曲线、培养液TN浓度、TP浓度、和pH值变化趋势的影响。

实验中保持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和培养液初始TP浓度恒定,分别为25 ℃、2 000 Lx和约2.5 mg/L,其它实验条件见表1。

表1单因素试验条件

实验目的

实验条件

pHTN/(mg・L-1)菌剂投加量(%)

菌剂投加量对光合菌生长曲线和培养液TP浓度变化的影响7.05

0.1

0.2

0.3

初始pH条件对培养液pH变化的影响6.5

7.0

7.550.2

初始TN条件对培养液TN浓度变化的影响7.05

10

200.2

1.2.3正交实验

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固定光照强度为2 000 Lx,研究温度、pH值、菌液添加量等三个因素对光合细菌修复营养化水质的影响情况,正交实验条件见表2。

表2正交实验设计表

水平温度(℃)pH值菌液添加量(%)

1206.50.1

2207.00.2

3207.50.5

4256.50.2

5257.00.5

6257.50.1

7306.50.5

8307.00.1

9307.50.2

1.3实验步骤

将300 mL富营养化城市河道水装入500 mL锥形瓶中,使用0.1 mol/L的HCl溶液调节pH至设计水平,然后在瓶口覆盖透气孔膜,放入高压灭菌锅中灭菌30 min。取出自然冷却后,向锥形瓶中按照设计比例添加菌剂,放入光照培养箱中,在设计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连续培养7 d。每个实验条件做3个平行,每24 h从各个锥形瓶中取少量水样,根据实验需要分别测定菌体生长量、总氮、总磷、pH和OD等指标。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菌种的分离和富集

在温度25 ℃、光照强度2 500 Lx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富集培养7 d后,菌液呈现棕红色,经3次转接和纯化,得到图1所示的菌液。使用显微镜,对所分离细菌进行观测,得到如图2所示的图像。显微镜下菌体呈现卵形,厌氧液体培养物最初呈现淡粉色,随后出现深棕色,好氧情况下呈现无色或淡粉色。通过《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12]初步鉴定,该细菌属于红假单胞菌属。

图1光合细菌的分离纯化

图2光合细菌显微镜观测图

2.2细菌生长曲线

不同菌剂投加量下光合细菌的生长曲线见图3。

图3光合细菌生长曲线

通过观察图3所示的生长曲线,可以得出该菌的生长周期为4 d,且添加量对菌的生长周期有影响。当添加量为01%时,第6天菌的生长达到最高浓度,相应的吸光值DO660为0.014 3;当添加量为0.2%和0.5%时,在9 d的培养期内,可以发现,菌的生长周期都为4 d,在第一个生长周期内,分别在第3天和第2天达到菌的最高生长浓度,相应的吸光值为0.019 7和0.022 7。由此得出,菌的添加量越高,达到最大菌量的培养期越短,实现的最大菌量浓度也越高。

对于添加量少导致生长周期延长或不明显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细胞在开始分裂增殖前需要达到最低临界起始密度,即细胞内一种称为条件因子的物质需要达到一定的内源水平,细胞分裂才能启动[13]。在培养基营养全面丰富,且细胞接种密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条件因子较易与周围环境实现动态平衡,达到细胞分裂所需的内源水平,使细胞数量增长迅速[14]。从图3可以看到,随着接种量的增大,迟缓期呈现相应缩短的趋势。可见,细胞密度确实对分裂启动存在一定的影响。

对于菌剂添加量为0.2%和0.5%的情况,微生物生长曲线在第5天时候完成一次生长,之后一出现二次生长。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可利用多种底物,当多种底物共存时,速效的底物往往先被代谢掉,接着细菌会进一步利用相对难降解的底物。细菌对难降解底物的利用有一个适应和驯化的过程,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二次生长或多次生长。对于0.2%和0.5%的菌剂添加量,细菌在还没有适应难降解底物前,就将容易利用的底物已经消耗殆尽,细菌因缺乏营养生物量开始出现下降。之后,随着对难降解底物的适应,出现了第二次生长。而对于0.1%的菌剂添加量,在细菌适应培养基中难降解底物之前,其中容易被降解的底物还没有被完全消耗掉,因而细菌对两种或多种底物的利用同时发生,不存在清晰的时间段区分,表现为细菌的生长经历一个连续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第二生长期出现,对数生长阶段也不明显。

2.3pH变化

实验水样的初始pH值分别为6.5、7.0和7.5。在25 ℃、2 000 Lx和0.2%投菌量条件下,各水样培养过程中的pH变化情况见图4。

根据图4的曲线可以看出,培养期间,各培养体系的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比较不同初始pH条件下各个培养体系的pH变化情况,初始pH为7.0、7.5两种情况下最大pH都达到了8.4,然后回落到7.8;而初始pH为6.5的培养体系,pH持续升高,最终稳定在7.8。因此,整个培养阶段,初始pH条件对培养体系最终的pH值影响不显著,而是趋于基本接近的pH值。

关于光合菌培养过程中pH升高的机理有两种,一是光合细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碱性物质[15],二是光合菌生长过程中利用了酸性物质,而使碱性物质残留所致[16],具体情况因光合细菌种类不同而异。

图4pH变化

2.4总氮变化

各培养体系的初始总氮浓度分别处于不同水平,图5为各个培养液中TN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情况。添加菌液后,初期呈现下降趋势,后期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缺失,菌体发生自溶,总氮水平略有升高。

图5TN的变化

从图5的曲线可看出,各培养体系中总氮浓度均有下降,起始浓度为20.13 mg/L的情况下,总氮在第5天下降至最低,第6天开始升高,第7至第8天趋于稳定,总氮降低了71%。起始浓度为9.38 mg/L和5.87 mg/L的情况下,总氮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最低值点均出现在第6天,而后略有上升,以至趋于稳定,总氮均降低了50%左右。说明高浓度下,光合细菌降解效果较好。

在废水生物处理工程中,人们常用米式方程来描述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其表达式为:Vx=Vmax・cKs+c。式中:Vx为任意时刻的底物降解速度;c为底物浓度;Vmax为最大底物降解速度;Ks为饱和常数,又称半速度常数;Vmax和Ks均为动力学系数。根据米式方程,可得出底物降解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当c

lnc=k1・t+c,转化为c=ek1・t+c。式中:c为底物浓度;k1为一级降解动力学降解速度常数;t为降解时间;e为常数[17]。

在培养末期,因营养缺乏,细菌死亡,菌体破裂,胞内含氮物质向培养水中释放,造成培养体系的总氮含量出现升高现象。本论文仅对光合细菌正常生长期间,即曲线出现回升之前的过程进行拟合,也即对第一个生长周期过程中培养体系TN变化情况进行拟合。根据上述数据,对三种初始TN条件下培养体系的TN变化曲线分别进行拟合,得到降解动力学方程式见表3。三种条件下的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都较高,表明本实验中培养体系的TN利用过程都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反推得出其TN浓度相对于光合细菌的氮饱和常数,不足其1%,即本实验分离得到的光合细菌具有很高的氮饱和常数,适宜于修复高含氮的富营养化水质。

表3TN降解动力学方程

总氮初始浓度/(mg・L-1)一阶动力学方程拟合曲线R2

20.13

9.38

5.87y=32.239e-0.328x

y=11.05e-0.177x

y=7.2002e-0.219x0.946

0.9981

0.9499

2.5水质修复条件优化

设计正交实验,实验条件见表2,研究利用光合细菌控制水中TN和TP浓度的最优化实验条件。

表4列出了各组实验的TN、TP最大去除率,并分别计算了KN1、KN2、KN3、KP1、KP2、KP3和RN、RP值。根据表4列出的计算结果得出,对于TN和TP的去除,温度、pH和投加量三个因素有相同的影响力顺序,温度>pH>投加量。分析原因,温度是影响细菌生长速率的关键因子,光合菌在pH为6.5~7.5的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而菌剂投加量主要影响细菌进入分裂的时间,不影响菌对氮磷的利用速率。

表4总氮降解条件优化

列号温度添加量(%)pHN去除率(%)P去除率(%)

1250.16.561.2824.24

2250.27.056.0931.28

3250.57.550.6026.34

4200.17.040.4141.21

5200.27.539.6516.26

6200.56.545.1936.31

7300.17.555.4120.00

8300.26.546.3218.75

9300.57.037.0914.57

KN10.560.490.52

KN20.460.450.47

KN30.420.490.42

RN0.140.050.10

KP10.270.270.26

KP20.310.220.29

KP30.180.260.19

RP0.130.050.10

根据表4还可以得出,去除水中TN浓度的最佳组合条件为25 ℃、pH为6.5和0.1%投加量,而去除TP的最佳组合条件为20 ℃、pH为7.0和0.1%的投加量。二者最佳组合条件的差异表现在温度和pH两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实验体系对氮和磷不同的去除机制。氮主要通过生物吸收作用来去除,高的温度条件可以取得大的生物生长量。

3结论与不足

3.1结论

(1)光合细胞密度对分裂启动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接种量的增大,迟缓期就相应缩短。生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细菌生长周期为4 d左右。

(2)光合细菌有较高的氮饱和系数。培养体系中N浓度水平位于光合细菌适宜的氮浓度水平的低浓度区域。根据对降解阶段的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特征,且R2均大于0.9,证明拟合性较好。

(3)通过实验证明光合细菌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氮、磷的降解。这是由于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时候光合细菌代谢的酶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减缓了其吸收氮磷的过程。

(4)该实验中菌体添加量对脱氮除磷作用区别不明显,从数据中得出,添加量相对于温度和pH不是主要影响因子,这是因为温度和pH是影响菌体生长的两个重要环境要素,而投加量浓度,主要影响的是菌体分裂的启动时间,一旦进入到分裂阶段,初期投加量的影响就变得相对微弱了。

(5)添加菌剂后水中TN、 TP 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该细菌对控制水体中TN和TP 具有一定成效。经过方差分析后,得到对TN的最佳降解条件是25 ℃、0.1 %添加量、pH为6.5,去除率为61.28%。对TP的最佳降解条件是20 ℃、0.1 %添加量、pH为7.0,去除率为41.21%。

3.2不足

(1)水样取得后,虽然保存在冰箱中,但是由于实验周期过长,导致总N指标的初始值略有差别。

(2)本研究中,仅对实验初始pH进行调控,未对实验进行过程中的pH进行控制。随着实验进行,实验水pH值发生改变,这与自然水体维持相对稳定pH值的情况不一致。因此,本实验结果不能表征稳定pH条件下菌体生长情况以及菌体去除N、P的能力。参考文献:

[1]邹丛阳,张维佳,李欣华,等.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及发展趋势 [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8):102.

[2]徐 晶,朱民.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7):150-152.

[3]杨清海.中国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进展[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5(2):71-77.

[4 ]王红梅,张莹.人工湿地中COD、NH4+-N去除的研究[J].山东化工,2004 (4):5-7.

[5]郑焕春,周青.微生物在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中的作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2009,17(1):197-20.

[6]李彦芹,阚振荣,穆淑梅,等.光合细菌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5):554-560.

[7]吕红,周集体,王竞.光合细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3,23(10):9-11.

[8]IMHOFF JF,PETRI R,SULING J.Reclassification of species of the spiral-shaped phototrophic purplenon-sulfur bacteria of the alpha-Proteobacteria[J].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1998,48:793- 798.

[9]刘慧玲,张红莲,李细钊.光合细菌Ⅰ的分离及其对水体中亚硝酸盐降解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5,24(6):32-33.

[10]常会庆,王世华,寇太记.固定化光合细菌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去除效果[J].水资源保护2010,26(3):64-67.

[11]舒金华,黄文珏,吴延根.中国湖泊营养类型的分类研究[J].湖泊科学1996,8(3):193-200.

[12]R.E.布坎南,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翻译组译.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S].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3]侯学文,郭勇.接种量及蔗糖浓度对悬浮培养玫瑰茄细胞生长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1(4):51-54.

[14]罗建平,郑光植.人参培养细胞单细胞克隆的条件培养[J].生物工程学报,1995,11(1):58-62.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25-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外贸大省。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达5 018.16亿美元(居全国第七位),其中出口总额2 929.07亿美元,进口总额2 089.09亿美元。随着外贸的稳定发展,其对福建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凸显。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值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61.25%,出口总值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3.67%。①“以外贸为增长引擎”的战略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和实施。现有研究福建省对外贸易的成果多侧重于外贸整体发展态势、产业提升与外贸商品结构调整以及外贸与外资关系等方面的定性分析,而关于福建对外贸易、外贸市场的地域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尤其缺乏实证角度的数量性分析。只有具体分国家(地区)测量当前福建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才能发现福建对哪些国家(地区)的出口更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从哪些国家(地区)进口更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才能使福建省在明确今后贸易地区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开创外贸增长的新局面。因此,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福建外贸地域结构优化问题,一方面既是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对福建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文献回顾

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大的标志,剩余产品的出口能有效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学说以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逊认为,对外贸易就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静态的比较优势利益,且能够带来动态的规模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指出,对外贸易通过提供更广阔市场、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促进一国的创新活动和技术进步,进而促进该国经济增长。新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则认为,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可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通过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已经找到大量的实证数据,证实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Balassa(1978)、Feder(1983)、Dollar(1992)和Moore(1998)]。

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国内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李文(1997)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得出“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的结论;陈家勤(1999)通过对进出口依存度、进口对GDP增长弹性的研究,得出“进口增长对GDP增长具有较大作用”;林毅夫(2001)运用联立方程组,验证了“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作用”;刘晓鹏(2001)对1980―1997年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进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作用,而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石传玉(2003)等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内出口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促进经济增长”;邵海燕(2005)借助经济增长模型得出“对外贸易对安徽经济增长的作用弱于消费和投资”。纵观上述研究,尽管观点各异、运用模型和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观点已经成为主流,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作为地域广阔的国家,因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的差异,使得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在不同的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数量关系。

以上众多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都是仅从总额上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没有具体分国家(地区)进行研究。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不同国家(地区)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或成本存在差异。一国(地区)出口相对生产率越高或相对生产成本越低的产品,所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多,对经济增长越有利。同理,一国(地区)进口相对生产率越低或相对生产成本越高的产品,在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也越多,也更有利于其经济增长。另外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同一国(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率或成本对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对数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最大化,就不能仅从总额上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分国家(地区)进行考察,以便发现一国(地区)对哪些国家(地区)的出口更有利于其经济增长,以及从哪些国家(地区)进口更有利于其经济增长。本文拟从该角度出发,通过协整检验及建立误差修正方程,分别分析福建省同日本、美国、德国、香港四个国家(地区)①的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与福建省GDP增长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揭示出福建分国家(地区)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差异以及分国家(地区)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大小,以便为福建省外贸地域结构的调整提供实证依据。

三、数据处理和实证检验

(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日常计量经济中使用的标准估计方法依赖于变量的均值和方差是常数,与时间无关,即是平稳变量,而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不满足平稳性要求。如果对非平稳序列使用传统的估计方法估计变量间的关系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先检验相关变量的平稳性。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的数据可知,对四个主要的对外贸易国家(地区),各变量序列lnGDP、lnEXi和lnIMi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即lnGDP、lnEXi和lnIMi的ADF统计量绝对值都大于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因而各个变量的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对四国(地区)进口和出口总额取对数后的变量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各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从平稳性检验可知,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对四国(地区)进口和出口总额取对数后的变量序列是一个非平稳的一阶单整系列,不过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有许多具体的技术模型,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用lnEXi和lnIMi(i=1,…,4)分别对lnGDP进行回归,然后对回归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和检验结果分见表2、表3。

上述回归及检验结果表明:(1)回归残差ADF统计量绝对值都大于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通过平稳性检验,表明lnGDP和lnEXi 、lnIMi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2)从四国(地区)的长期关系模型看,F统计量(日本112.67、美国86.37、德国85.49、香港6.02)都大于临界值3.81(查F0.05[2,13]=3.81),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福建省对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进出口与GDP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与国内大多数研究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的结论相吻合。(3)对四国(地区)出口项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t统计量值都大于临界值2.18,说明福建对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出口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同的是福建GDP对四国(地区)的出口弹性不一样,出口弹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德国0.7718、美国0.7436、香港0.7026、日本0.6357。(4)对美国的进口项系数未通过t检验,t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2.18,说明福建从美国的进口贸易对地区GDP增长的影响不明显;香港的进口项系数通过了t检验,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这与新古典经济学“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相吻合;日本和德国的进口项系数均通过t检验,表明福建从上述两国的进口贸易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进口弹性较大的是日本0.415,其次是德国0.1848。

从上表的回归结果看出,四个国家(地区)的短期动态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均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并且四个国家(地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全部通过t检验,说明从短期动态关系看,福建GDP与其同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进口、出口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四个国家(地区)的短期动态模型存在不一样的情况。首先看日本,对该国的出口比进口对福建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从误差修正模型(1)可知,对日本出口增长率每增长1%,福建GDP的增长率将增长0.235%;而从日本进口对福建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进口项因为系数未通过t检验而被剔除;上年度GDP、对日本出口和从日本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159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其次再看美国,对该国的出口促进福建GDP的增长,而从该国的进口则抑制福建GDP的增长,不过出口促进作用要比进口抑制作用大得多。从误差修正模型(2)可知,对美国出口增长率每增长1%,福建GDP的增长率将提高0.289%;而从美国进口增长率每增长1%,福建GDP的增长率将减少0.036%。非均衡误差以0.135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再次考察德国,对该国的进口比出口对福建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从误差修正模型(3)可知,从德国进口增长率每增长1%,福建GDP的增长率将增长0.159%;而对德国出口对福建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为出口项系数未通过t检验。上年度GDP、对德国出口和从德国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161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最后分析香港,对香港的出口促进福建GDP的增长,其出口增长率提高1%,福建GDP的增长率将提高0.042;而从香港的进口对福建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上年度GDP、对香港出口和从香港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029的比率对本年度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

通过对以上四个国家(地区)短期动态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以发现除对德国外,福建对日本、美国和香港的出口相对进口更能促进福建GDP的增长,其中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美国。这充分证明了短期内福建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具体分析了福建省同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进出口贸易与福建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长期均衡关系上,福建省对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出口和从日本、德国的进口都能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从短期动态关系看,福建省与日本、美国、香港的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这与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即出口相对进口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这一结论也验证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表明短期内福建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第三,无论从长期均衡关系看,还是从短期动态关系看,福建省同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存在差异,一方面反映了福建省同上述四国(地区)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导致在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不一样,继而造成了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福建省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上述四国(地区)存在较明显不同,因而从出口中获得的利益也不一样,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从长期看,福建省对德国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表明出口到德国的产品相对其他三国(地区)而言比较优势最大。进口方面则是从日本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说明福建省从日本进口的产品更多的是以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产品为主的生产型资本品,这与贸易现实相吻合。

篇(8)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05

无论是高考还是学业水平测试,70%以上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而打好化学基础尤以学好化学基本概念为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就势必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选择合理的复习方法与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概念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与学的策略,是知识梳理的有效工具。

一、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复习的内涵和意义

概念是人们以观念形式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化学现象、化学事实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而高中化学基本概念繁多,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往往难以建立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知识网络,在解题中往往出现概念张冠李戴、知识零乱、缺失等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因此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梳理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和提取,是非常必要的。

概念图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有四个图表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及层级结构。绘制概念图时,我们通常将某一单元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将概念或知识等级分层,最上层是较为普遍、包容性较大的概念,下层是较为特殊、更为具体的概念,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归纳思考及演绎思考的方式。

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复习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指导学生根据某些概念之间的既存关系的特征,考虑选择什么形式的合适图表形象地把这些概念用连接词及箭头把它们联结起来,并考虑将概念图呈现给学生的程序、方法等。从而使学生不仅能较清楚地看到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更能促进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兴趣,促进学习正迁移和意义学习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概念图设计的一般步骤

1.把化学教材中某单元中所有的概念都罗列出来,注意概念的全面性,不仅包括新的旧的,也可以包括那些虽然并不在该单元出现,但和该单元基本概念关系十分密切的。

2.设计概念图的布局,列出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把概括性最广、最一般或最核心的概念放在顶层或中心位置,依次向下或向四周排布,概括性较低的位于较低层次或较外层,最具体的概念位于最低层或最外层(也可以根据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3.寻求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并用箭头将所有概念联结起来,在箭头上方用联接词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联接词要简洁明了。

4.修正及完善。在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中,随着知识的增长,新的概念的习得,有必要对原先的概念图进行修正和改进。

三、概念图在化学概念复习中应用的现状

1.概念图在化学基本概念复习中的应用存在普遍性

俗话说: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张图,将知识和思想通过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可以增强人的思维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是概念图的优势所在。近几年有关概念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随手拈来一本复习资料概念图随处可见,不少化学教师也应用概念图进行备课,利用概念图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在课内揉进了概念图的内容。毫无疑问,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技能,既可以辅助教学设计,又可以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几乎所有的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技能。例如,我们在进行物质的量复习时,几乎所有的化学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想用图1的形式,由此可见概念图存在的普遍性。

2.学生在概念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概念图缺少兴趣,他们认知水平有限,感觉概念图图形枯燥,易产生视觉疲劳,从而不能深入思考,仍停留在概念表面,不能体会出概念图应有的功效。

(2)学生自己绘制概念图时常常会出现概念包含不全面、设计思路缺乏合理的逻辑性、水平分支或等级太少、联接错误、缺少关联词或关联词不合理、图形不整洁平衡等问题。

四、基于概念图应用的现状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复习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的思考

1.学会分析整合现有概念图,采用合适的方式呈现

虽然概念图的使用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对教材或教参的中已呈现的概念图,我们不能“拿来主义”,要善加思考,合理整合。同时如何呈现也是一种艺术,是直接呈现还是边讲边呈现?是整体呈现还是局部呈现?是所有概念同时呈现还是分散呈现?这些都要根据所讲概念的特征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善加思考分析后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例如在物质的分类复习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多达六十几种,如果将所有的概念呈现在一张图中的话,图形庞大,呈现困难,学生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考虑局部呈现的方式,如图2所示。物质按照组成的具体分类见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页,在此不累述,氧化物、酸的局部分类,如图3、图4。

2.构建生动形象的概念图,激发学生自主绘制概念图的兴趣

学生之所以对概念图缺乏兴趣,主要是因为概念图相对化学实验等而言,没有直观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化学概念的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但是同样一份概念图如果图形美观、生动形象的话,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更能激发学生自主绘制概念图的兴趣,促进学习方法的迁移。如在复习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图构建成如图5所示的“猪头”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制图,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

学生在绘制概念图时出现诸如中层级结构低,分支不多,联接错误,概念缺失等反映学生在搜索已有概念时遇到问题、未建立正确的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当,或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水平较低等问题。因而在学生绘制概念图前,教师可合理地设计几个具有阶梯性的问题,使用任务驱动,学生在小组思考、讨论、分析问题之后,有目的、有思路地合作完成概念图的有效制作。例如在复习电解质、离子反应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常见的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包含哪些物质?

4.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用什么表示?

5.强电解质导电能力一定强吗?弱电解质导电能力一定弱吗?

6.导电能力跟什么有关?

7.离子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8.离子反应的类型有哪些?

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会收到启发、深入思考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溶液的导电性、离子方程式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逻辑关系,还有学生能找到这些概念的的核心就是电离,从而绘制出质量较高的概念图,较好的概念图展示如图6。

四、应用概念图应注意的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素养,科学、合理地选择概念图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应注意:

1.概念图表征的概念应是课程中的核心和主要的概念,与学习目标无关的陈旧、偏远概念无需涵盖,以免影响和干扰主要学习内容。

2.概念图应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起来使用,作为复习课,光完成知识的梳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做针对性练习,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

3.概念图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随着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概念图应不断的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连清.高中化学概念地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13-02

精细化管理并不是新词,它源于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是指社会分工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它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辅导员针对学生的管理需求,贯彻理念、明确责任、重视过程、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成为研究生辅导员共同的心声,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辅导员开展研究生精细化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班级及党支部建设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取决于导师人数配置,目前高校大多为综合性大学,专业导师人数差异导致各专业研究生人数、质量相差很大,学校弱势学科的研究生寥寥无几,而学校重点学科的研究生济济一堂,出类拔萃。班级和党支部建设是辅导员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研究生生源高校不同导致入党材料规范不一,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被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证明材料不齐全导致其积极分子身份存在争议。

2.研究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及文体活动方面。高校的课外学术活动主要以学科竞赛、学术讲座为主。学科竞赛需学生投入大量精力且获奖结果未知性较大,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以笔者所带研究生为例,学生在研一时参与度不足10%,主要以挑战杯、数模、英语竞赛为主。学校每年都会请大量的专家来学校做学术讲座,学生处为保证出席人数,得向各学院摊派参会人数。各学院举办的讲座也是需各班级摊派。研究生参与文体活动积极性不高导致对学生生活习惯及性格影响较大,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等。

3.研究生的综合测评及奖学金分配方面。研究生综合测评细则不够完善。研究生的奖学金往往与综合测评排名挂钩,综合测评中争议最大的是德、智、体的加分部分,虽然学校有统一的研究生手册规定,但往往有一些加分个例不在条款规定之内,处于尴尬的地位。基础奖学金分配方面,学校方面只会按照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数的比例给各学院分总人数,而在学院层面,根据班级的建立标准不同,综合测评的排名有的建立在班级,有的建立在专业方向,需再次细分名额,辅导员需制定符合本学院的奖学金发放规定。

4.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方面。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并不是这个时代所特有。就像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小偷的存在一样,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一直触动着导师和辅导员的脑神经。目前,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群体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论文抄袭、成果剽窃和一稿多投,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将对学生、学校造成恶劣影响。

二、辅导员开展研究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几点准备

1.严格要求自己。辅导员是一个良心活,即使现有的考核体系不能完全体现你的工作内容,管理理念也不能简单地定位在学生不出重大事故,而应定位在影响一批人、培养一代人的目标上,至少让你的学生干部在私底下能以你为榜样。事事以身作则,你在学生群体中才能有一定的威信。

2.充分收集整理学生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有很多,但作为管理者,你只需抓住几项重点信息即可,其他录到表格中,需获取时随时可查。通过各种渠道,熟悉所带研究生的学生组成,综合考虑学生类型、特长、本科所在学校、政治面貌、导师所在实验室团队,这些信息对于分班、班干部培养、党支部建设、社团骨干选拔、文体活动组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充分做好管理计划。管理计划要目标清晰、针对性强,主要针对辅导员日常重点工作做好每月的工作计划,包括主题班会思想教育、党团工作干部培养、学生德育文明养成、学生谈话家校联系、宿舍管理文明养成、社团指导科技文化、学生档案班务档案等。工作日志按周记录,周计划完成好,有思考、有建议。

三、辅导员开展研究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按照学生类型及导师所在实验室团队分班。研二阶段,专业型硕士需进工作站学习,单独成立班级和支部可避免重组的麻烦。目前的学术型研究生在研一之后主要是在实验室以做科研为主,不同实验室的同学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若分在一个班,在德育互评打分环节会因为彼此的不熟悉而出现矛盾。这个分班方式的优势在于班级人数少,同学相互之间较为熟悉,有利于班级团结,方便管理;劣势在于做综合测评和分奖学金的时候需做多次后再整合。

2.建立信息传递渠道。建立飞信群、年级和班级公邮。辅导员只参与飞信群和年级公邮的管理。QQ和微信不足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只有飞信能在瞬间将信息传达到每一位同学的手机中,而QQ和微信只有在学生使用该软件时才能接收到。年级公邮用来所有文件形式的通知,同时作为学生信息反馈渠道。注意做好年级公邮的密保措施,保证在密码被篡改的情况下能顺利取回或修改新密码。

3.建立分工明确的干部体系。共设党支书、团支书(兼心理委员)、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班长、生活委员、文体委员七名干部。每个课目设课代表,由学习委员统一负责,统一管理课堂秩序、作业收发等工作;每个宿舍设宿舍长,班级生活委员负责,制定宿舍内部管理条例,统一管理宿舍卫生、按时归寝等事宜。选送优秀的学生进入学院研究生会工作,为学院服务的同时,负责联络组织各班开展联谊活动,丰富班级活动。制定干部考核体系,详细规定各干部职责分工及考核细则、考核时间。

4.建立研究生参与学术道德教育活动相关规定。思想道德教育成效取决于很多方面,学院层面能做的也就是请相关的专家来做讲座,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以及签订诚信协议书等。除相关的学术不端惩罚规定外,还应制定研究生参与学术道德教育学习活动的规定,从数量上保证学生的参与频率,以多受教育为指导方针,尽最大努力避免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5.加强与研究生导师、学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的联系。研究生导师在很多层面上掌握着每个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的联系,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座谈会可促进研究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每个学院有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在专业硕士进站、分配奖学金等敏感问题上一定要征求学院领导的同意,保证决策有效。在一些不确定的事件上,一定要跟研究生院等学校相关部门沟通,确保责任清晰。总之,研究生辅导员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措施新方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篇(10)

职业院校服务社会,既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自身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的外在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以重点示范专业为龙头,整合行业、学校、企业及地方政府的优势资源,提升专业社会服务功能是整个学校乃至职业教育集团社会服务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平台。因此,在政府大力鼓励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充分依托供销系统平台,促进系统内部院校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已成为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做大做强教育品牌的有效路径。

营销类专业在促进农产品销售,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当前供销社已进合发展的新阶段,营销类专业如何依托供销系统集团化教学平台打造示范专业,让专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深入探讨依托供销系统行业集团化办学平台,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与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的提升,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依托集团化办学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目的是整合各方有限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高效运转优质资源。供销社系统集团化办学即以供销社系统内职业院校和农业企业及行业特色企业为主体,各级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及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以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三农为主要目的的合作办学联合体。而职业教育集团服务三农,提供培训服务的重担主要由职业院校来承担。综合国内外文献表明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指高等学校直接为当时、当地社会的需要服务包括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等具体形式。

组建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新路的可行途径,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组建职教集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骨干带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基本要求,以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优质专业为纽带,以校校联合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突破,构建由骨干学校、相关企业、行业等法人实体自愿参加,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运作、互惠共赢的非独立法人的办学联合体、产教结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因此,只有通过集团化办学,吸引各方参与,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地方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供给现状分析

通过对供销系统多个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了访谈调研后发现,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各个院校对社会服务普遍较为重视,具体模式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一)“引进来”社会服务模式

现在院校普遍设有校内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主要由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等组成。基地在日常教学中通常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性课程,同时也可为企业、机构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这类培训,一方面,学校可了解企业对人才专业素养的具体需求,从需求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节约引进培训人才、建设培训场所等经费,实现双方的共赢。

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网上供销社),是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职教集团、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湖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等四个校企合作平台,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建成;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特产集团合作开发的“万禾”农产品展销厅,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成为该院市场营销专业涉农方向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亮点之一。

另外,很多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均设有农业商贸类职业技能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考试培训,且同时也作为资格证书的考点。这对于企业而言,可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培训和考证,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企业对岗位专业素养要求的提升,这些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所必须持有的。

(二)“走出去”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的师资往往具备“双师素质”,既获得教师资格,又兼有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或者具有在行业第一线工作经历。这些教师走进区域社会,进行各类讲座,或是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可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校内知识和行业技能通过教师的“走出去”实现了外溢效应。

例如,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工作室”, 旨在对师生进行多方位的培训, 该校进而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实现对师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进行合作,紧紧依托行业,以学训一体的实训形式既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又成为农产品质量检测技能人员的培训基地,充分实现实训基地的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三)“校企互动”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普遍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互动。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企业或机构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校外实践教学场所。专业指导委员会则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设立,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构成,每年召开1-2次会议,针对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讨论并修正,同时提供来自行业的就业人员素质要求信息。通过这些的交流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与人才市场需求对口,而学校也由此能汲取来自行业第一线的信息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除此以外,不少高职院校还提供人力资本共享、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服务、行业标准设立服务等,在供给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这些高职院校正努力从各方面不断开拓,其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立已见雏形。

三、制约供销系统职业院校营销类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发展因素研究

(一)总量上的供不应求

虽然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给逐步发展,但总的来看,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并未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地方高职院校建立的初衷相比,我们的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初衷更为侧重于教育而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这与我们传统中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办学理念有关。

(二)结构上的供需矛盾

1.形式上的矛盾。区域社会需求的主要服务形式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存在着的错位,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性,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根据专业而提供的相关社会服务过程中往往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不同步,因而对区域社会的具体需求缺乏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将影响到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主体上的矛盾。区域社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需求定位于技能和实践,以工作为中心;而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定位则侧重于理论方面,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存在。可见,作为供给主体的两类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求方的定位非常清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供给主体本身的高校却对自身的定位并不准确,一味追求“小而全”,忽视了精细化和专业化,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形式错位的本质原因之一。

(三)缺乏缓解供需矛盾的平台

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供需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既需要高职院校本身的思考和改革,也需要区域社会提供需求和建议。但就目前而言,区域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交流平台,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共同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尚未能满足区域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两者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障碍所在,是缓解供需矛盾和健全社会服务功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依托集团化办学平台保障营销类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运行机制研究

无论是在社会服务的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将成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的障碍。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学”轻“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机制欠缺,缺乏沟通与激励等原因有关。我们认为要改善这一供需体系及现状的矛盾,需要从专业、院校、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一)进一步明确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供销系统院校“服务三农”的社会服务职能

1、在社会服务中,供销社职业院校要率先成为培育新农村现代职业技能者的人才高地。因此,集团化办学的供销社的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主动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供销社职业院校的商贸教育资源优势,组织未能参加学历教育的广大社会青年和下岗再就业人员接受技能教育,主动参与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认真开展供销社社员与职工的教育培训,打造成农村现代职业技能者的人才高地,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者。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承担了供销社系统管理人员和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工作,提升了本专业为区域经济和供销社系统服务水平,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与供销社系统的发展。

2、明确集团化办学供销社职业院校成为农村现代职业技能的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供销社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商贸物流、农业物资、再生资源、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行业特长,抓住机遇,争取财政支持,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抓紧配齐配好供销社职业院校的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测土配方实验室、企业级跨平台软件实验室、虚拟物流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资源,促进供销社职业院校与供销社涉农企业的校企合作,转化教学成果,延伸课堂空间。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院师资优势,与萧山供销社和万丰集团合作,成立农产品营销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供销社系统农产品流通网络等相关课题研究,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共同研究解决农产品、农资以及日用消费品营销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农产品营销研究中心,开展技术服务、课题研究和科普服务,提升了营销专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有助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匮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3、明确集团化办学供销社职业院校承担农村职业技能的鉴定阵地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展农村职业技能鉴定,供销社职业院校既有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优势与农村标准化经营技能的鉴定优势,又可以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的行业资源作用,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特别是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共建实践平台。供销社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争取与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合作与支持,成为有志于服务新农村的职业技能“多证书”获得者的鉴定阵地。

(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供销社高职院校营销专业需立足于市场

专业在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自身优势,但仅仅发挥自身优势还不够,需要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从区域社会本身的需求出发,对现有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这是解决社会服务形式错位最根本的方法,也可使得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社会经济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除此之外,专业还需将视野拓展到三农和基层,在原有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基础上,增加基层性,从更广阔的市场角度来重新思考社会服务的形式与范围。

(三)供销社高职院校需转变办学观念

首先,需调整高职院校的职责体系,重新审视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互动机制。若高职院校单一地侧重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容易导致培养的人才、科研的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与区域社会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以及科研方向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其次,院校需明确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职能之间存在着区别,高职院校以“术”为主,而非“学”,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小而全”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难以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这也要求院校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都要加以改革。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调研的结果,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研讨和调整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另外,市场营销专业结合浙江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发展,重新修订了课程体系,设计了新的教学内容,开设了《农产品营销》、《农资营销》、专题营销训练(农产品营销)等课程,提高了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增强了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最后,院校需强化服务意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往往隶属于某些特定的行业机构,但作为高等院校乃至区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是区域社会,而非仅限于机构本身。建立并强化高职院校的区域服务意识,是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和完善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

(四)地方政府需成为社会服务供需双方合作的推手

区域经济主体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普遍缺乏平台,推动两者之间建立合作的动力机制尚未形式,除了高职院校强化自我服务意识推进内在动力外,外在动力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也极为重要,政府正是外在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因素。我们认为,一方面,政府可考虑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缓解社会服务供需体系及现状矛盾;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可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促进社会服务,推动两者之间的互惠、互补合作,实现供需双方共赢模式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缪顾根.大学的定位及社会服务职能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0-122

上一篇: 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 技校期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