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7: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管理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管理专业

篇(1)

一、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动因

企业走上专业化管理主要出于事业上的需要,即由于企业本身规模扩大、业务繁杂、竞争激烈、外部环境变化迅速等原因,驱使企业不得不采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郭美芳、杨静钰,1999)。由美国铁路从家族制企业转变为社会化企业这个变迁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规模扩大和技术难题提出的管理要求的提高,是引起家族制企业社会化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钱德勒,1987)。美国家族制企业的变革是如此,综观华人家族制企业的发展轨迹,存在普遍性的管理专业化一般动因,即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是市场竞争激化、管理理念变迁和技术范式变革的要求。

(一)企业规模扩张―――基本驱动力

家族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张,必然带来管理事务数量和难度的增加,管理专业化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半径加长的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变得突出,这时如果继续沿用家族管理模式,便容易导致高昂的“监督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半径越长,管理专业化要求就越高,就越需要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是家族管理下高昂的“绝对成本”所驱动的。

(二)决策失误频繁―――重要孵化力

随着企业规模扩张、管理半径延长、经营领域拓宽,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市场、融资等方面,均超出了家长本人和家族成员所拥有的经验积淀和知识准备。决策独断性使得企业内部缺乏民主管理机制,压制职工创新意识;决策集权性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机制,不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由此造成的决策失误是一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决策经验性完全依靠过去的经验和感性认识作决策,缺乏全面地系统论证,很难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三)融资需求增加―――必然变革力

就单一的家族来讲,资金的积累与借贷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家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雄厚的资金是坚实的后盾,因此,向公众集资成了家族企业扩大规模的有效手段,如股权制的实行、企业集团化的盛行。出于融资的原因,家族制企业吸引了外部的投资者,股权向非家族成员开放,成为家族控制的公众公司。虽然家庭仍旧在所有权、同时也会在经营管理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但改变了家族式的企业控管体制,采取资产委托制,将经营权和部分控制权交予职业经理人。

(四)人才结构失衡―――直接诱致力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化,企业内外部需要管理协调的层次越来越多,诸如企业战略、组织设置、员工价值标准、思想工作等问题接踵而来,而大多数家族成员本身无法胜任专业化管理工作。然而,由于家族企业成员及后代接受教育的程度、参与培训的机会、工作经验、加入家族企业的动力等原因造成家族管理人才并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由于家族企业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同辈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不同年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习惯等,客观上使得任用专家化的管理人员,建立专业化经理班子、适度的授权体系和实施制度化决策成为必

二、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模式

从纯粹的家族化管理到高度专业化管理之间是一个渐进的连续分布流,存在大量的中间形态或模型,它们并不拘泥于是否引进职业经理人、引进多少职业经理人或是否建立董事会等,根本的则是企业的管理岗位是否由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专业学习和训练并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担任,从而实现管理人员的专家化、企业制度的规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进程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只是不同企业、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化水平有所高低。在此,我们以人员的专家化、企业制度的规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作为三环模式图的构成要素,试图给出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的操作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要素之间既独立又相互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三环模式图中的每个区都有多种管理专业化路径,本文每种路径的概括都以相对比较的显著性符合为依据,只是对现实中典型的操作模

式进行举例分析。

一区,家族成员专业化模式

《商业周刊》对世界500强中的家族企业做过研究,许多家族企业认为能干的家族成员比外聘人员更适合管理企业,因此这类企业一般让家族成员管理企业。事实证明,由于中国人在传统上内外有别的心理因素,创业者是不愿意将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交给“外人”的,他们必然考虑让自己的子女接班。在管理人员的专家化方面,家族企业都谨慎地任用职业经理人而首先考虑家族成员的专业化。

二区,“零家族成员”模式

一般地,家族企业招纳职业经理人是家族企业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零家族成员” 型式是指在不改变家族制企业的制度本质下,进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引入职业经理阶层,即股权是个人的,经营是他人的,管理上与现代公司制没有太大区别。这种型式是朝制度规范化方向前进的典型代表,是企业规模达到较高水平时的适宜发展路径,特别是跨国公司。

三区,股权化操作模式

变革与创新是家族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搞好家族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股权安排,家族企业才更具市场竞争力。这种股权化型式的操作是,通过家族议事会提名董事会,就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样,董事会任命首席执行官,首席执行官既可能是家族成员,也可能不是家族成员。采用这种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家族企业就和其他非家族控制公司一样,不再面临权力交接的问题。

四区,非家族成员专业化模式

员工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与竞争力。非家族成员的专业化,主要是对非家族的现有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提高专业素质并获得必要的管理技术。这种型式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对员工的栽培和选拔,这样既使企业获得发展,又不会影响企业的家族性质、家族色彩,甚至家族的经营价值观,同时非家族成员的重用有利于建立规范化的企业制度。

五区,企业集团化模式

选择集团化型式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它适合于自身实力雄厚的企业。出于融资的原因,家族制企业吸引了外部的投资者,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家族企业公司,通过合并、协作、控股、吞并等方式逐渐“变身”为力量聚合的集团公司,利用企业集团的优势扩张自己的企业和市场。这种形式既能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又能相互借鉴现代管理方式,尤其同国外企业的联盟。

六区,岗位专业化模式

家族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企业规模增大、部门和各种管理岗位增多,原先由企业主直接管理监督员工的生产方式被委托―――式科层架构所取代。家族企业对引进来的专业人才都有一个岗位的分析、安排,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族制与现代企业规则的衔接点之一就是在以家族成员担任主要管理岗位的情况下,强调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管理。

七区,综合性专业化模式

不管哪种管理专业化形式都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在大部分家族制企业里,尤其是上规模的企业,都把多种型式综合运用,各取其长以补其短,体现出较高的管理专业化水平。另外,家族企业走上现代化管理不一定要以家族退出对企业的控制为前提,家族制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可以进行有机结合(卢福财、刘满

芝,2004),这就也说明实际中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路径是复杂的、综合的。

三、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选择

根据生产分工理论,管理专业化是高效率的,但能否获得管理专业化的好处并使这种好处达到最大化,这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作出合适的选择。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的选择包括水平和路径两个方面。

(一)专业化水平选择

在影响交易费用和管理分工的变量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找到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的一个均衡点(李前兵、丁栋虹,2004)。管理专业化的水平低于这个点,没有完全获得管理专业化的好处;管理专业化的水平高于这个点,经济利益将因为管理专业化而受损。因此,对于不同的家族制企业来说采用专业化管理的程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发展规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管理专业化水平。但由于影响交易费用和管理分工的变量不断变化,这个合适的管理专业化水平也是要不断变化的。从长期看,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应是一个动态的均衡过程。

(二)专业化路径选择

1.隐性维度。根据李新春等人(2004)的衡量家族化程度的家族意图―――行为模型,隐性维度主要指家族意图,包括价值和态度两个子维度。例如:从态度来看,家族成员愿意服务于家族制企业,并有能力获得必要的管理技术;或从价值来看,家族制企业需要继续保留家族文化价值观。这时候家族成员专业化模式是最好的选择。相反,若家族成员不愿服务于家族企业或自身管理能力有限,而非家族成员有较高积极性和较高能力从事企业经理人的工作,家族和非家族之间的信任水平高,则适宜采用非家族成员专业化或“零家族成员”路径。

2.显性维度。显性维度是指在隐性维度影响下的具体行为要素,如家族所有权、家族控制权、家族管理权和家族继任。例如:采取股权操作化或企业集团化模式,既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能继续把持对企业的控制权;当普遍采用“以亲致疏”来吸纳和整合管理资源,则适合选取家族成员专业化或岗位专业化路径,即把家族成员安排在关键岗位,如财务、营销、采购,或在同一部门既安排家族成员,也安排家族以外的人员,确保企业关键信息和关键岗位机密的安全;若企业有明确的家族成员继任计划,则会谨慎使用职业经理人。

3.外生因素。从影响交易费用和管理分工的变量来看,外生因素如市场环境、法律制度、信息技术和经理人市场都等对于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如在法律履约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对成本和风险进行权衡,选择家族成员专业化的偏好明显会高于零家族成员模式。相反,假定用表示家族(资产所有者)独自经营企业获得的总收益,将直接等于企业净收益并等于资产收益与经营收益之和,当外部职业经理能够为家族带来的净资产收益。

[参考文献]

[1]郭美芳.HYPERLINK“省略/cgi-bin/author.cgi?author=%D1%EE%BE%B2%EE%DA”杨静钰.三环模式.试解家族企业千千结[J].销售与市场,1999,(09).

[2](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a)-0143-02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管理人才,据教育部的调研显示,目前,我国所需管理人才约1000~1300万人,而且以10万人/年的速度增长,但在读的管理类学生却只有102万左右,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正常来说中职企业管理专业应该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各大中职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却呈萎缩状态,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众所周知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生源的萎缩直接威胁到企业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社会急需管理专业人才“,出口”畅通;但另一方面,职校,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却逐年减少,生源“进口”逐渐呈枯竭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以下的不足。

1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教材欠实用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就业教育,主要着力于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技术人才。但当前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根据办学形式随意设置或更改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结合社会实际;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外,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为了招生或者某企业的暂时需要,随意增减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教材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随便订购使用教材,使用超越中职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围的教材。这些课程,一般都有10门左右,它们相互交叉、但又相对分割成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从事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各讲各的专业课程,而且他们大都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注重本学科的理论教学,缺乏专业知识与具体操作实践的沟通与联接,教学上照本宣科,忽视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2设备、师资跟不上专业要求,学生的实操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多新行业应运而生,各职业学校对市场的热门专业也趋之若骛,有条件要上,无条件也要上,由于新专业仓促上马,因此在教学设备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不符合新专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学校实训设备的投入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实训设备落后,即使有新设备,也是数量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窘况,许多学校通过减少实训时间和使用替代材料,一切从简就陋来解决问题,结果学生实训操作时,只能轮换。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实训效果不理想、专业能力难以保证的后果。同时师资队伍不但人数少,而且跟不上社会形势,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不足,刚步上教坛的老师难免缺乏实践经验,但使用企业一线技能人才任教又往往存在不善表达的情况。这样势必难以保证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3就业不理想

抽样数据显示,2010年对中职企业管理专业的500名学生通过书信调查问卷和班主任电话访问相结合的形式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就业人数为458人次,就业率为90.2%。而对口就业人数为123人次,对口就业率仅为26.9%。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就业不困难,但对口就业的不多,就业的学生有70%以上所从事的工作与企业管理专业无关。同时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大概1/4月薪不足1000元,有45%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有24%月薪在1500~2000元之间,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不到10%的学生。就业是衡量专业建设能否持续的重要标志,企业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自然影响了下一年的招生情况,也就威胁到企业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究根结底在于很多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专业缺乏合理而严密的专业开发流程。所谓专业开发,是指以市场导向(就业导向)为原则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实施职校老专业调整改造以及新专业开发的一个系统运作过程。专业开发是职校办学的核心工作,专业开发的优劣决定了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想让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那就必须在专业开办之前建立起一套完整而严谨的专业开发流程,该文提出的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开发流程是在参加了香港职训局的研修班,借鉴香港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之后总结而成的。新专业开发流程的步骤是:(1)成立专业可行性研究小组进行数据搜索。所谓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Study),就是以调查为前提,利用市技术分析、市场分析、国民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对各式各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进行综合的评价。论证的依据是调研报告。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在开办新专业之前必须进行遵循以下方法成立专业可行性研究小组调研分析该专业是否可行。①成立可行性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学术(教育)界专家、学校本专业的专家、学校其他专业的专家、行业代表。②拜访企业、商业界、专业团体搜集相关资料。③搜集统计数据把握政府发展方向,收集报章招聘等资料。便于设定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④搜集市场相关专业资料,例如:招生人数、级别、课程、内容等。以便于设置专业作为参考。⑤约见专业团体,例如: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以及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⑥搜集大学开办相关专业资料,以利于作为借鉴。(2)根据搜集的数据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的范围包括:①对企业管理专业的需求。根据搜集的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数据以及现有市场的可供应量去确定该专业成立的可行性,并根据雇主、商会、专业团体的意见确定本专业如何配合社会的需求:即定好专业的培养目标。②由该学系(专业组)或院校开办此专业的理据。分析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该专业人才的供求状况以及本院校所具备办好该专业的各种条件。③毕业学生的就业前景。④收生的标准。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设备配置情况来确定。⑤升学途径。即研究学生毕业时需达到什么能力标准,能拿到哪些技能证与学历证,是否能继续提升能力与学历。⑥课程内容。根据培养目标以及雇主、商会、专业团体要求本专业学生达到的能力标准确定课程内容。⑦与其它专业的公同性。以免造成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趋同,造成学生毕业推荐时竞争激烈。⑧针对以上方面分析学校现有的情况让雇主、商会、专业团体进行评议。⑨研究其它教和学的相关特点。根据这两个步骤确定新专业可行或不可行,如果可行就进行第三个步骤。

4进行专业和课程设计

专业和课程的设计也必须由学术(教育)界专家、行业代表、学校该专业的专业带头人、该专业的骨干教师结合社会需要,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学校的现状、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封求职信。

我是XXX,厦门大学0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02年入校到现在,我一直恪守“奋力攻坚志在必夺,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这句格言在学校努力学习。

在学校期间主要学习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学》,《质量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谈判及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同时在老师的指点下,在知识的熏陶中,在实践的砥砺上,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大学四年,我一直保持着优良的成绩,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奖励。我热爱自己的专业,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知识面广,适应能力,执行力,学习力及实践能力较强。二是实践能力:工厂实践,企业营销策划,产品推销,三年中与社会实践联系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三是专业训练及模拟:模拟创办企业,市场推广,超市流程改造,现场商场谈判,企业策划。

为了更加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大二一期就通过了英语四级,大三通过了金融英语证书考试(银行综合类),口语流畅。平时勤于思考,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许多女生不同,我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有兴趣,不仅已经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而且在网页制作、维护等方面已有一定的水准。

求职意向: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经理助理, 业务代表,企业策划及与工商企业管理相关工作。

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能成为贵公司一员,我三生有幸!

篇(4)

案例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法学院和军事院校的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倡导管理案例教学法,并推广覆盖至学院2/3的课程。直至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案例选编、出版发行等完善的管理案例体系,建立了校际案例交流中心,每年更新使用超过四百个案例,在校生要求完成500个以上的案例阅读分析。20世纪80年代经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引入中国,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为了培养秘书学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协助领导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学校开设了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然会用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教学场景和管理情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不侧重于描述“是什么”而强调“为什么”,是最优解决方案的选择。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练、导演和仲裁员的角色。

一、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指引学生运用企管理论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团体思辨求解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训练,运筹帷幄间吸收管理经验的养分,经营管理理念入脑入心,对于今后适应错综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大有裨益。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检索收集案例关联资料,做读书笔记的学习热情,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案例口头表述环节,透过演讲及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案例分析报告的书面写作练习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成内容具有一定深广度的说理性文章。“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了搞好案例教学,迫使教师不得不加强自我学习,开阔视野掌握大量的企管资料,无形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管理专业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将与日俱增,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当下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困境

所用案例多零散独立、烦冗,缺乏系统性,容易使初学者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用于教学讨论的许多企业案例来自国外教材原文翻译,譬如微软、索尼等外资大型企业。还有某些援引国内海尔、联想等企业的新闻报道案例,鲜有契合秘书学专业特色,基于秘书视角思考管理问题的素材,缺乏今后主要就业方向的中小型本土化区域型企业案例。类似于空中楼阁式的案例架构不利于学生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拓展。师生实践经历欠缺,导致分析归纳深度不够或游离实际,学生停留在问题浅表的想象之中,无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周全方案。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习惯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对于需要较多前期资料准备,现场参与投入的案例分析教学活动有畏难情绪。案例分析课前,一般要求学生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分析作业。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看案例,敷衍了事。草草书写五六行字便提交。有的学生甚至临阵磨枪,匆匆忙忙地在课堂上完成。阅读量小、作业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每次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固定,成员松散,相融性、互补性差。团队组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等问题使得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活动组织不力,往往开头热烈,结尾潦草。案例分析课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企业故事,其个人陈述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倾向,影响学生回答案例问题时的走向,容易造成人云亦云,不利于创意的萌发。教师难以有效引导,迫不及待地自揭分析谜底,自问自答。学生过多纠结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讨论出现跑、偏、漏题的现象。分析倾向于选择成功企业的案例,其实经营失败的企业研究价值不容小觑,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著作《大败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旨在训练和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教学方法运用规律和技巧的把控有一定难度,加之管理科学独特的权变特征。教学中的案例撷取往往沦为原理阐述的注解。学生无法较好地从案例分析课中汲取管理原理、要素及技巧的精华,不利于创新、批判思维养成和现实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革新路径

(一)精心选编企管教材及案例

增加教学案例经费投入,购置公开出版的案例集和新近发行的案例分析教程。加强对专业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培养,使其充分娴熟地运用案例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增添案例的趣味性、可读性,教案中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关键人物塑造,充满感染力的深刻管理哲理。确保案例时效性,淘汰陈旧案例。本着实用性、针对性、代表性的原则,扣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案例的甄选,结集成册。案例涵盖多种行业,呈现企业发展脉络,从不同成长阶段时间点上取用编选。改变过去以纯文字定性描述为主的案例教学,精选的案例应图文并茂,配以视频播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互动、交互的多媒体案例库,内容包括国内外企业成败案例、学生创业企业案例、本地企业专项问题案例、企业流程各环节热点问题案例等资料供学生查阅自学,保持每年更新1/3的案例。

(二)细致做好课前筹备

课前准备阶段,教室课桌成U形摆放,桌上放置学生姓名标牌,便于辨识,拉近师生距离。配置多块黑板及移动白板方便展示、记录和总结。教师考虑学生当前知识储备状况,提前一两周下发难易适度的案例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深入思考,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好案例分析的前期准备。指导学生制订完成作业的进度计划,监督跟进。利用微博、微信、慕课等互联网手段开启网上案例讨论模式,为正式的分析课做预热。任课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妥善做好分组工作,一般以4—7人为宜。人数过少讨论不热烈,意见缺乏代表性。人员过多则导致众说纷纭,难以调和。每个学习小组有班干部,作为气氛调动的积极因素。每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建竞争团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小组中有人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有人负责写作报告文案,有人负责案例主陈述,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资源的统筹协调。约定案例讨论发言规则,要求组内成员必须发言,对不踊跃参与案例探讨的学生,要相应扣减团队竞赛分值。形成团队间比学赶帮的正向舆论,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增长才干。

(三)周密组织教学过程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重于说教,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不要有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追问、反问。安排学生作为计时员进行时间的调控,教师观察并恰当指导学生的讨论、演讲技巧。首先由学生代表做10分钟—15分钟的开场白,介绍案例背景及需要讨论解决的症结,教师随后补充并明确分析方向和规则。为了防止出现冷场或争辩不休,教师可以采用提供一些案例新信息或重组新的讨论方阵,请真实案例企业人员现场答疑或播放企业人员访谈视频等形式化解僵局,使讨论沿着教学目标逐层推进。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有问必答。可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辩证法,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此观点进行推理演绎,随后引出观点中的偏颇,最终使学生意识到先前认知中的欠妥之处。充分利用好角色扮演法辅助案例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扮演管理者、执行者等角色,体会站在不同立场下的抉择和考量。每每在案例讨论时会有某些新的发现和原先预设未曾料想的问题,这些案例学习中的真知灼见师生要做好心得记录惠存,避免遗漏。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集体备课时记录可作为参考。教师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点评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以权威话事者的形象出现,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批评否定。教师要多一些教练的角色成分,要待学生酣畅淋漓地充分发表意见后,再做启发式总结评价。在点评过程中,对于案例分析全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适时褒奖鼓励,肯定其成绩。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自我检查,分析原因,以期改观,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念给予赞赏肯定,中肯地点出讨论中的不足,并将剖析思路甚至调研经验和盘托出分享给大家。教师可鼓励各学习小组代表来做总结收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课上的讨论收获转化成书面成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案例分析报告。书写报告由标题、案例概括、分析建议、教师评语、附加表格五个部分构成,避免空谈,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可将自己写作的案例报告或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范式供大家借鉴。对于案例分析作业完成不好和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原因做好疏导工作。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点面结合,主要囊括课前作业,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和团队表现等方面内容。学生课上发言次数、质量、时间把握等课堂参与表现占成绩评定的30%-50%。加权分数采用强制分布法,每班将有5%的低分者将接受教师的问询,以适当压力唤醒学生求知欲,恪守评分标准,避免教师据学生平时印象给分不公正进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下次分析时调整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有效整合案例资源

实战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出台政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走进案例分析课堂举办讲座、报告。将第一手的管理前沿咨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企业对管理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深挖校友及实习学生资源,案例分析课穿插邀请创业校友或已经在企业担任管理职务的校友,现身说法讲述企业经营真实案例。选用实习生的企业实践报告,在分析课上结合工作实际介绍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植管理实践,教学与研究相融合,积极筹措成立企业管理案例中心,分享案例教研及最新学术成果,集思广益优化并推广案例研究方法。定期举办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校园大奖赛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活力,争取企业冠名资金及赛事指导智力支持,通过现场PPT陈述,团队互辩和评委提问、点评等环节激荡思维,决出胜负。待该活动做成校园品牌后,可以举办校际联赛,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使用数码影像技术,全程摄录案例分析课堂,为教研及学习者提供借鉴。有序安排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访学和进修,学习前沿管理学科理论和领先案例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调研,参与管理咨询活动。采访企业各级人员,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自主编撰走访企业真实案例。学生的亲身感悟使案例分析课更缤纷多彩、生动鲜活。作为管理问题研究的一种手段和管理教育的方法,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并驾齐驱,加快学生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生成。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必将使秘书学专业的管理教育活力焕发、生机无限。

参考文献:

[1]刘柯.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秘书学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5(23).

篇(5)

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必须从对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毕业之后首先从事的是企业的基层综合管理工作,主要有采购、生产、设备、质量、销售、人力资源、仓储等一线管理和执行岗位。这些基层管理人员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灰领”。灰领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灰领”正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这些岗位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团队精神、社交礼仪、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社会适应等。专业知识技能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生产管理岗位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生产计划编制与安排、现场管理、生产调度、设备管理、库存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企业班组管理正是基于基层管理岗位能力分析创新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环境学及生产设施设备等相关知识,及时有效的获取和处理各类信息,准确把握班组生产现场现状,制定班组作业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配备生产必要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从事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该门课程内容“班组现场5S管理”的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5S”管理模式和理念,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对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缩短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

2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建设

2.1课程简介

2007年,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优质专业,为此工商管理教研室制定了优质专业建设方案,提出了改革与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计划。对部分用人企业和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分析后,经批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创新增设了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从我国企业班组管理的实际出发,针对班组的重要地位和班组管理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了班组长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制造型企业的特点,重点讲解班组管理从理念更新到实务操作的诸多方面,包括班组人员管理、团队建设、计划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理念、工作技能等知识技能通过课程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的优秀人才。

2.2教学内容设计

2.2.1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班组管理职能来设计课程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班组长(制造型企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对班组作业流程和工作任务(管理职能)进行分解,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和企业班组作业流程的要求,开发和设计学习情境,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2.2内容选取

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符合《企业班组管理》的课程目标;(2)满足企业班组长岗位能力要求;(3)遵循企业班组作业流程要求;(4)参照职业、行业标准。因此,归纳了7个学习情境及相应的学习工作任务如下表1所示。本课程总课时为56学时,理论教学占28学时,实践教学占28学时。教学重难点体现在:班组人员管理和团队建设、生产现场5S管理。

2.2.3教材建设

由于该课程属于创新开设的课程,暂时没有比较合适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课程目前使用的是由工商管理教研室老师编写的课程讲义。经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正得到逐步完善。

3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设置思路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更应突出其实用性特征,就必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特色,实现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但现行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思路是:

3.1课程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加强岗位能力调查分析,及时、合理地调整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深化和承接东部产业的大背景下,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数量会急剧增加,对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而这些中小企业当中又以加工贸易企业居多,生产一线员工普遍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因此企业大多愿意招聘经过系统学习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到基层锻炼培养成为技术能手,再担任生产一线管理职务。基于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与本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部分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增设了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为企业输送具备一定职业素养、持续学习能力和管理知识技能的班组长和生产线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针对部分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基层工作的情况,还应开设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3.2课程设置应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

就企业生产一线管理岗位而言,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上文已有所阐述)。因此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取及教学方法的采用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比如“结合顶岗实习工作谈谈假如你是班组长”的讨论,开展宿舍5S运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企业班组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熟悉了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技能及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毕业后部分学生也走向了企业班组长岗位。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价尚需进一步论证,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也在持续进行中。

3.3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相结合

篇(6)

引言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近年来所倡导的一种旨在深化学校教育和实训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就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为高校提供了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途径,同时,“工学结合”也能够促进学校育人体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才的竞争力,综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但是目前,因为一些学校在“工学结合”模式上的经验不足,或者是观念问题,使得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工学结合”模式的价值输出,需要高校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关注,并积极寻找措施进行解决。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是指通过工作与学习结合的教育方式。学生需要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事实际生产劳动,而不仅仅以实习的方式观摩或实操。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增加社会锻炼机会,也可以获得劳动报酬。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就采取过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但是,当时更加偏重于形式,缺乏科学教学体系的支撑,也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也开始更加重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实际需求和学习内容相脱节

目前,一些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等问题。比如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虽然有一些定向的企业会提供实践教学部分,但是教学的课程往往直观性不强,很多学生理解效果不佳,再加上教学的内容在时效性、创新性等方面不足,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对于实践环节的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不科学,也影响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效果提升。

(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实训场地的师资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工作教学的评估方法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校,在联络到相关企业展开合作以后,便将学生的培养完全“打包”给企业进行,而没有专业教师参与到实训教学和指导工作中。而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作为一门需要立足理论、对标实际的专业,只有依靠教师和企业能够共同做好各自领域的教学活动,并合理进行课程评估,才能够取得实效。

(三)为充分挖掘“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潜在价值

事实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除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还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比如高校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对其他领域的价值挖掘还是比较有限,值得引起重视。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解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目前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内容不合理的问题,首先,高校应当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解构,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场教学分门别类进行划分,并且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在课时和容量上做好合理的设计。其中,理论课程主要是促进学生掌握应当具备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管理实践的实务和技能;职场教学则是促进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行业环境、行业需求等等。其次,应当要做好需求调研,在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前,高校应当深入市场了解目前相关主流企业、行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技能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设计好“工学结合”模式中的教学内容,使其能够有效衔接市场。

(二)不断完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为了能够持续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高校应当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首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仅局限于委托企业对学生进行委培,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校内专门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其次,在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学习以后,学校应当要选择好相应教师到企业进行跟岗指导和管理,并且对于负责生活管理、教学管理的教师应当要做好明确的分工,确保学生能够在生活,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较为完善的指导或管理。第三要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评估体系,除了将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在企业表现情况等作为评估维度,还可以将学生创新能力、参与积极性等纳入进去,以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三)持续深化“工学结合”下的校企合作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学校应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在科研领域,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基础上的优势,以及企业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高校科研产出。二是在就业领域,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校应当要持续加强和合作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沟通合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拓宽就业路径,提升高校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上述是笔者基于实践经验和观察思考,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效性提升策略的若干思考,希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宽胜.工学结合理念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2019,18(2):36-41.

篇(7)

1.1技能与技能型课程的含义所谓技能,指的是掌握专门技术并有效应用的能力。心智和操作是技能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操作技能基础的心智技能是指对专门技术的掌握能力,通过各学科任务的完成可以提升心智技能;而操作技能指的是对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完备的操作练习可以提升操作技能。技能型课程和专业理论课,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实际操作,后者注重理论、概念和思想,但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进行相应实际操作。

1.2“技能培养”培养必须建立在技能型课程体系基础上技能型课程是技能培养的主要载体,注重相应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基于企业视角贴近企业一线岗位需要合理设置技能型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关键。技能模块化和合理选择学习模式可借助于在技能型课程体系建立中恰当植入专业岗位群。基于彼此相互联系的岗位群,可以有效开展技能分析。在科学确定技能型课程基础上,应有效实施这些课程。

2基于学生认知阶段,合理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模式

2.1认知时期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刚开始属于认知时期,学习模式可采取实地观摩或视频模拟来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际运作。刚进入校门的高职生,善于形象思维而弱于抽象思维,显而易见的东西往往兴致更高。因此,这一时期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致,学生主要是从感性理念上了解一下操作技能。比如:讲解《现代物流学》中的配送内容,授课教师只是课堂讲解,学生一定会认识模糊,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物流企业,学生亲眼看到配送作业过程,学生可以借助主观能动性来强化相关知识理解。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可以借助教师的讲解和模拟熟悉操作技能的组成部分子技能及彼此的联系和其中的关键点,进一步知晓操作技能的全部实施环节。具体学习某项操作技能前,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看看操作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分解成的简单动作,看看操作的注意事项、要领、工作方式、工具、安全保护和自检等内容。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识相关知识和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进行配送流程讲解时,可以借助模拟公司将配送整个流程分为上货、配送、下货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划分为一些子环节,借助于项目教学法启发并帮助学生提炼出每个环节的关键技能点和操作要领,接着进入下一个时期练习。

2.2模拟操作时期这一时期还是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实施阶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模拟实训室进行操作模拟是这一时期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操作技能对视觉依赖性减弱,而增强了认知作业要求,学生技能训练慢慢从局部或较小难度向难度更大的转变,即借助多项局部单元训练进行专业领域工作任务的整合。本时期,教师注重强化学生的单项技能训练和全过程的现场指导并及时纠错,学生完成全部单项技能训练后,能够整合局部而分散的知识结构,形成专业领域内的连贯而程序化的工作任务,并匹配相关技能。比如:《现代物流学》中,学生在认识操作全过程和关键点基础上,应全部通过各项子过程操作训练,形成包含各项子技能的连锁,能够全面认识配送作业,并掌握各项配送作业技能。

2.3实际操作这一时期一般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开始顶岗实习成为这一时期学习模式。第二时期的操作模拟,是在学习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全不同于企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完成,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差异较大:实训环境中,学生处于较松弛的心理状态,其有较准确的判断力,不易出错;企业环境中,学生处于较紧张的心理状态,判断力偏差和出错率增大,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才能逐步适应企业环境,逐步减少判断偏差和出错率。第三时期的学习,与企业一线岗位的仿真性更强,但企业由于业务性质和管理流程不同,各个岗位技能要求会有差异,在实训室只能展开普适强的基本技能训练。比如:训练信息系统操作,每个企业流程不同,作业内容就会有差异,进而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和信息处理也会有差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只能提供具有较完备基本功能的模拟信息系统,而不能涵盖所有企业的操作系统,学生深入其中只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初步了解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至于具体企业信息系统,只能深入企业定岗实习才能熟悉。但是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企业的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组成都是一样的。

3学习模式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

3.1企业的合作当前,愿意接受学生参观的企业很少,参观人员拍摄作业现场更是不允许。企业不愿意与学校进行实训合作理由也正常:参观的学生次数多了,未计划好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计划好也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安全意识没有企业员工那么好,会产生意外伤害,这给企业带来困扰。这方面的协调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政策引导和解决企业烦扰,逐步吸引企业支持高职教育。

3.2实训室配套设施不全,建设形式过于单一当前,很多高职学院都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建有相应实训室凤毛菱角;令人高兴的是,政府强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但建设的实训室形式雷同,当然内容会有所差异。而我们应该从德国实训室建设得到启发:在德国职业院校内,每个专业都拥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室。学校开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如德国开姆尼兹F十u教育中心的餐厅,学生早教师指导下通过轮流定岗负责日常运作,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都可以在此实训实习。加入全球近万家、总部设在欧洲的虚拟公司,其中德国有800多家校办公司,中国数量不多。这种虚拟公司和真实企业一样,内部组织健全、分工明确、管理规范,都应依据现行法律申请开业、停业或破产,日常经营也需遵守法律。当然,我们可以把学生送往区域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基地。但这些以前建立的实训中心,使用效率较低,没有体现公共性。如果不强化专业标准建设和职业资格考核,依然不能有效保障这些实训基地使用效率。这主要是因为组织学生去这些实训基地实训,学校不仅要缴费而且还要增加工作量,如果没有指令性考核,一些学校就免了这个环节。

4有效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课程学习模式建议

4.1政府应该有效实施政策引导和管理职能我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展就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高度重视。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为每一位在职人员和准就业人员提供岗位培训和就业支持。但是,光靠政府还是远远不够,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比如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职业教育事业来推进其发展。

4.2高职教育应加入职业资格鉴定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独立于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但彼此都具有承担职业教育的职能,按理应归属同一体系,也就是说职业技能鉴定应归属职业教育体系。现在劳动人事局、行业协会和其他部委本位主义严重,积极参与职业职业考核,致使职业资格认定秩序较乱,一个缺乏必要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得到职业资格证,好像短期培训效果与三年职业教育等同。因此,政府应该统一职业资格认定管理,尽快减少认定市场的混乱。

篇(8)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考一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于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相关专业,是属于一级建造师报考专业范围内的专业,如果考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同时学历和工作年限都满足要求的话,就可以报名参加一级建造师的考试。

一建报考条件中的“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学、电子信息科技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热力与运动工程、冶金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及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工业工程等36个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崛起,不少高职院校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淘汰老专业,开设新专业,从而造成大量教学资源闲置,相关教师转型。因此,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通过专业群建设则可以形成专业群体优势,集聚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实现专业建教学资源共享。

1 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专业集群(以下简称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

专业群建设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所以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围绕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进行坚持不懈地积累,是学校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条件,降低实训条件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

2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分析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开展了以调查问卷和直接走访企业与学校的调研活动,召开企业管理各专业负责人研讨的方式进行了广泛调研。针对信息与管理分院老师和学生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由若干个问题组成,涵盖不同类型的主观题与客观题,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0份,调查分析,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要高度重视学生通用素质的养成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群职业能力要通过专业群基础能力与各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培养来实现。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这是我们专业群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职业院校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运行,面临三个现实的问题:“招得进、学得好、出得去”,就是新生“招得进”,学生修业期间“学得好”,毕业生“出得去”。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专业群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三者中“学得好”是关键——学得好必定出得去,出得去才招得进。

3 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与构建

3.1 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理念与方法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来说仅仅是“半成品”。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而这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学习。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实施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来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模式,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组织形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对接,依据工作情境构建教学情境(如图1)。

图1 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方法

3.2 企业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课题组团队对嘉兴地区具有代表性信息类企业和管理类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与相应企业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专家座谈、研讨,分析专业群对应的典型职业岗位,有市场调研与营销职业岗位、计划制订职业岗位、生产与运作职业岗位、会计统计职业岗位、商务沟通与服务职业岗位、采购物流职业岗位、财务与经营管理职业岗位,根据企业生产任务确定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从专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分析入手,再归纳出典型职业岗位群,针对市场调研与营销职业岗位、计划制订职业岗位、生产与运作职业岗位、会计统计职业岗位、商务沟通与服务职业岗位、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职业岗位、采购物流职业岗位、财务管理职业岗位,同时与企业实践专家和学校教育专家共同组成“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小组”,确定学习领域的专业群课程,最后设计出与企业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课程学习情景与课业。因此,从专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能力分析入手,与企业实践专家和学校教育专家共同组成“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小组”,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调研,重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紧紧把握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培养这两条线,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文秘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各专业调研报告,初步构建信息与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

根据以上思路与分析,在共有的生产计划制订、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统计核算、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化等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整合现有专业, 以“一个公共基础平台、多个专业方向”为原则,构建企业管理专业群“管理通用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课程体系。在这样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下,一是重点建设专业群通用素质能力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课和专业群基础课组成。即将管理学、基础会计、应用文写作、电子商务、生产运作与管理打造成专业群的通用素质重点建设课程;二是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课程,这类课程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即将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课程;采购与供应链、仓储与配送课程;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课程;秘书礼仪等。企业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强调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技能型应用性的人才为主线,以企业管理通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专业群所需的共同的通用素质课课程;再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课程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差异性、自主进行方向性的选择,本专业群的专业接受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教育,逐渐缩小学习领域和范围,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专门技能,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一定的职业就业竞争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模式将实现四个转变,具体包括:课程结构由基于学科体系向基于工作过程转变;教学设计理念由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及专业群课程教学实施要经企业专家充分论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时更要充分考虑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实训条件、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要素,使课程教学实施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制定了先进的、理念超前的课程体系,而专业群课程实施中不考虑行业与产业链的发展动态,那么再好的专业群课程改革也等于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1

[2] 易新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篇(10)

一、前言

 

2004年教育部正式宣布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计划”),这是教育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村一计划” 启动后,成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农村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工作重点。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作为“一村一计划”的重要专业,招生人数一直排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前列,被众多农村学生所欢迎。本研究以浙江省40个教学点的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和教师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了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反思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以及课程的重新设置提供有价值的启发。

 

二、关于学生的问卷调查

 

浙江全省来看,2014春、2014秋和2015春这三个学期,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注册学生有3164人,学生人数在“一村一计划”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成为其中最为热门的专业。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问卷236份,其中47.46%的学生为男性,52.54%的学生为女性,50.85%的学生年龄在25-36岁之间。

 

由表1可知,目前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在企业工作,他们或者在乡村企业,或者在自己创办的企业,或者在国有企业,仅有较少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他们选择就读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工作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上,这个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生活阅历,生源符合本专业的锁定人群,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课程设置时,应更加紧密结合他们的工作需求,提升其从业或创业的能力。

 

表1: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收入情况

 

(二)对于专业的满意度

 

调查问卷中对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占32.2%,比较满意占39.41%,基本满意占25.42%,不怎么满意占2.97%,不满意0%。这个结果说明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满意程度比较高,另外,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判断专业核心课,显示其对专业较高的了解程度。

 

(三)关于专业学习中的问题

 

在对乡镇企业专业的学生调查中,大多数学生没有谈及专业学习中的问题,但仍有70位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实践分离,太过理论;另外还有26位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佳;15位学生认为存在与时代脱节、资讯落后的问题。

 

(四)关于教学改革的意见

 

1.教学形式

 

图1显示了两个专业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偏好,相对于传统的面授课,大多数学生喜欢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网上学习等教学形式。

 

2.专业核心课的设置

 

图2显示了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偏爱实用管理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小企业管理基础、生产管理、初级会计学等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从业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重新变革、教学方案的重新设计将显得尤为重要。

 

3.专题课

 

表2显示了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专题课,从问卷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选择结合了自己的专业需要,有着较为集中的趋势。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倾向于信息技术、社交沟通、实用法律、金融政策等方面知识的拓展,在这些专题课的选择上,显示了当代农民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及法律常识这些通用知识上的渴求,同时也显示了其在专业领域中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的需要。

 

表2: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专题课

 

4.考核方式

 

图3显示了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考核方式的偏好。通过对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考核方式的调查发现,更多学生倾向于理论课程开卷考试,其次则是选择实际操作考试。对考核方式的态度,反映了当代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诉求,他们更倾向于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对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5.综合实践

 

通过对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偏好的调查(如图4),53.16%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并写调查报告的形式,编写专业案例、撰写管理方案及创业计划书或许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学生的偏好程度不高。令人困惑的是,仍有34.18%的学生选择撰写毕业论文,在实际教学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农民大学生有着较高的难度,大多数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作业。只所以仍有较多学生选择毕业论文,我们认为可能是学生对此形式比较熟悉,可以借鉴的资料比较多,但并不表明此种形式适合学生。

 

6.职业资格证书

 

关于资格证书,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中,26.05%的学生比较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53.36%的学生认为资格证书对自己有帮助,36.9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另外,在这些学生中,事实上39.08%的学生已经或者正在考取资格证书,79.41%的学生认为计算机等级证书很重要,56.72%的学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很重要。这些数据显示了当代农民大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关注,也表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三、关于教师的调查

 

本次参与调查的基层教师有64人,相当比例的基层电大教师有着本专业的教育背景或者相近专业的教育背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老师,其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省级电大应为基层电大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服务。

 

根据图5,教师在日常授课中,纯理论授课依然占有较高的比例,占45.31%,纯实训课程非常低,占3.1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占40.63%。从综合实践的环节来看,图6显示,大多数的教师比较认同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并写调查报告的形式,这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非常一致。

 

另外,通过电话访谈,教师们普遍认为农民大学生工学矛盾的现实状况不容忽视,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平时作业形式对农民大学生的学习有一定挑战,特别是双及格课程的考核要求,对农民大学生来说更有难度,因此,基层电大教师更希望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例如:可以减少双及格课程,增加100%形考课程,选择开卷、网考等易通过、易操作的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以实际操作为主,设置时间灵活的作业类型,例如调查报告、随堂小论文、网上作业等,改善因工学矛盾而产生的作业困境;在综合实践方面,农民大学生比较看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参观成功企业的运转,听取成功的个案分享,对成功样板的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求,希望农民大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能够得到宝贵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我们认为本专业教学改革应当围绕体现专业性、结合地方特色、扩大自由度和便于操作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核心课程的制定应进一步体现专业性。从调查发现,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源有着较大的特性,很多来自企业,因此,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进一步体现专业性,要符合学生从业所需。

 

(二)专题课的设计应结合时代需要和地方特色。从调查发现,对专题课的需求,学生有一定的偏好,如信息技术、实用法律等领域的专题,这些内容的选择符合农民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学生对专题课多样性的选择,使得专题课的建设变得较有难度,因此,可以更放权给地方电大,结合时代需要和地方特色,有针对性的建设自己区域的专题课。

 

(三)综合实践方案的设计体现更大的自由度。综合实践方案应更多的选择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及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选择对成功样本的学习和研讨以及撰写心得的方式。当然,也可以给予基层电大更多的选择方案,结合地方实践基地条件或者其他社会资源,由基层电大选择适合的综合实践方案。

 

(四)考核形式的设计应便于操作。减少双及格课程,增加100%形考课程;尽量采用小组讨论、网上讨论以及学习态度评价等形成性考核方式;增加开卷考试、操作性考试,减少闭卷考试。

 

作者简介:

 

上一篇: 学院支部工作计划 下一篇: 保险营销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