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7: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利工程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认识与体会
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的背景下,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提交了参加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在专业认证的整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专业应从微观具体的问题出发,对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通用标准和水利类专业的补充标准查找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工科学生更好地承担未来的实践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要求毕业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5]。以上基本要求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趋势和国际动态,可以归纳为综合性、知识性、能力性和潜在发展性。综合性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懂得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知识性即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性即学生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性视野,可以进行跨国交流、竞争与合作,这一能力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紧密相关。三峡大学以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为目标,水利与环境学院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大学的定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研究修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知识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增强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宗旨,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水利工程师。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包括多名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突出“教育产出”特征,以便更好地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水利专业补充标准提出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但是对其中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有特别规定。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构建了课程设置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针对本专业工程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学院构建了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五大部分,共计38.5个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2.1%。毕业设计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的桥梁,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于生产实践,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与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本专业多次邀请企业工程师做辅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使同学们尽早接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水利工程专业英语》一书的结构简洁,全书仅4个章节:“基本概述”“主要河流管理问题”“专业”和“教学附件”,但每个章节下呈现的学习材料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水利工程专业全部领域。在材料表述方面,以具体水利工程知识点为媒介、以专业英文翻译为工具,实现“专业+英语”的跨学科领域融合效果。例如“DrainageNetwork”部分中对“流排序”知识点的介绍,英语表达采用的是科技期刊语体,而在语料加工上对应我国水利工程知识体系,如“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等词汇只在中国水利工程领域使用,以此保障跨文化背景下语义的一致性。同时,本书所选用的材料来源广泛,如希腊境内的河流侵蚀景观、挪威境内的河流地貌发展动力、阿富汗境内的穆尔加布河等,这些材料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出现,不仅能够为水利工程专业英语翻译特点及技巧掌握提供依据,还能够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间接地渗透出来,作用于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二、主旨突出、呈现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翻译技巧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及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指通过教育过程使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1]。多年来,“学术性”研究型一直是我国各学科专业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王建民(2004)提出了实行“研究型”和“职业型”的“双模式培养制度”[2];刘惠林(2004)结合专业特点对研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重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3];王全林则提出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应用式的多元互补研究生培养模式[4]。这些观点都是试图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来培养所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当前水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现了单一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和外语课程,占到整个课程相当大的比例。“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实行1年半的学习:一方面没有考虑学习政治和英语课程;另一方面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另外,水利工程硕士难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最后勉强修满学分,尤其对“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他们不能根据导师的安排来支配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教学片面化,无论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还是“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参加讨论和发言的机会不多,造成“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不能独立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
针对学科专业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培养模式进行组合以培养适合各个学科专业特点的硕士研究生。作者以此思路为指导,提出了将“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融入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新尝试。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1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国家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不仅为水利工程领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大量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就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的研究者;其次是培养在水利工程领域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第三是满足水利工程领域在职人员再学习的需要。
2.2培养性质的多样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在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大批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同时,可能会转变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价值目标取向,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和应用性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随着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规模扩大,扩大的部分应着力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和新兴学科人才,形成“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培养模式。
2.3培养层次的多样化。许多国家在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已出现细分,即“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而且这种细分已成为国际潮流。如美国的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而且它们的要求亦各有侧重。在日本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别。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细分不够明显,或者说刚刚开始进行细分。
2.4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在水利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和研究生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原来的导师个别指导的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可以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水利工程硕士学位[5]。
2.5培养导师的多样化。首先,导师资格不应局限于教授、研究员等研究型专家,也可以是公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次,导师可以带多个学生,而学生也可以由多个导师来带,实行导师组制度。再次,坚持双向选择制度,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学习型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实习机会;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机会。最后,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制度保障这一交流,以保障研究生的质量。
三、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更注重个性、特色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形成多维的人才结构体系。针对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三要素即知识、技能、创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专门的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1专业知识
水利工程课程设置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原则,以科研技术、方法、手段三维知识体系为目标,水利工程专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组成主干知识体系,向相关专业拓展的选修课组成补充知识体系。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选修课的设置包括:其一是反应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其二是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或最新的科研方法与手段;其三是对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鼓励校际间课程互选,教学资源共享,用于完善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2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指科学和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应用性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掌握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技能训练,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更为重要。一般必须经过单位岗位专项技能考核,达到相应的要求后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教学能力也是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校师资补充的一个来源,必须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备课试讲,或承担本、专科生的部分教学任务,使其在教学的实践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教研室对其教学能力以及表达和演讲艺术的评价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和学校选留、聘用师资的依据。
3.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体现了学科的学术、科研水平,关系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质量,因而必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使研究方向起点高、立息新,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同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应强求统一,以利于充分体现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学术优势和特色。有条件的学科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应鼓励跨学科设立研究方向,在学科的交叉、结合部从事开拓性的研究。研究方向涵盖应宽窄适宜。
3.4科研创新能力
水利工程硕士在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内,充分查阅、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或进行预试验,或收集相关实践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课题,经导师、指导小组及相关专家论证后,独立从事科研与论文的撰写。引导研究生从学科的交叉结合部选题,开辟新的学科领域。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求新、求异的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研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进行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科学、严谨的培养模式,只有切实贯彻到具体培养过程中才能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因此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
4.1制定培养计划,强化过程管理
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培养计划,使其的各项内容具体化。培养计划应结合研究方向,并与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体的知识结构相衔接,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措施,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模式通过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使各个培养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培养体系。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水利工程硕士可对培养计划提出修改建议,经教研室审核后报院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均作为考核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4.2理顺体制,健全制度
明确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导师、指导小组成员、管理部门以及实践基地在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各自的职责范畴,增强过程管理的透明度。健全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使各个环节的运作均有章可循。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研究生自我管理机制。让研究生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并相应的制订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注意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如实行奖学金制度,中期考核筛选与分流制度等以奖优汰劣。
4.3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建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办法,重视阶段性、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从而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制定研究生备课试讲,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践技能、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中期考核和论文质量测评,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4.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抹杀了硕士研究生个体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差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就水利工程专业的特点而言,一种新的尝试是硕士研究生最终获得硕士学位除了学术论文以外,还可以是开发的软件、获得的水利工程管理方法创新、水利工程全过程管理方案等。这种考核方式明确了各尽其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硕士进入企业,成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管理者。因此,一方面不是企业实践中所有的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形成论文,另一方面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中,学位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各部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纲,对提高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收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添香,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与完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第36期,9-11.
[2]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 2004(2):46-49.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生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应有的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渠内挖井,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渠道淤积输水不畅,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灌溉问题,还潜在引发洪灾危险的不确定性因素。
1.2 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政府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论文。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基层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有技术的留不住,无技术的又不愿意学、干。基层技术力量的薄弱,不利于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健康的发展。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对策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考虑到专业英语的训练应该是全方位的,现阶段很难找到一本能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专业英语教材。同时,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惯用的手段,即学生翻译加教师点评的方式很难吸引学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是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网络资源丰富且更新快,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汇总的网络资源成为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具体到水利工程专业有很多资源库可供选取,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IAHR(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Hydro-EnvironmentEngineeringandResearch)以及USGS(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等网站媒体库中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同时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课件也是专业英语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国外知名教授的相关课程的课件。
另外,考虑到研究生们撰写学术论文的实际需求,国际高水平杂志已发表的论文是很好的教学范例。如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将ASCE(TheAmericanSocietyofCivilEngineers)会刊对的要求拿到课堂上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刊物对论文稿件的基本要求,这样因为教学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选择最新的行业论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论文结构及特点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文本资料容易收集,而影像资料难以获得,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视频,在课堂上选择性使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网站上()的很多演讲资源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所用,如收集的科技方面的演讲,因其内容新颖,观点独特,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除了可以训练听力外,对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方面可按专题的方式进行,如在课程初期介绍专业英语的语言特色时,就分别有词类专题、句法专题,而进入科技论文写作部分则有稿件准备、与编辑交流等专题,便于根据不同的专题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而进入专业知识方面按专题组织素材就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在课堂上讲授“Concretework”时,会从混凝土的组成、制造、特性讲到施工工艺,再结合典型工程如三峡工程的混凝土工程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内容完整,形式丰富,而且教学效果更好。
3.教学形式的组织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多讲无益,精讲为妙,勤练提高。如在讲到论文“Introduction”部分的写作时有一些固定的框架,如一般会按照“Whatistheproblem”,“Whyisitimportant”以及“Whatsolutiondoyoupropose”的顺序组织,但是对于具体的主体,这个框框显得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且事实上专业英语应用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四处套用的公式。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方面一定要注重实战训练。笔者在课堂上讲完该部分内容后,将学生按照相近的专业方向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阅读10篇以上本专业方向的最新的顶尖杂志的英文论文,写出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的英文综述,并做成PPT在课堂上轮番展示。通过这种方式,综合训练了学生检索和阅读英文资料、用英文写作以及用英文作报告的能力,这个综述也可以作为学生日后研究成果的“Introduction”部分的内容,在不增加学生额外工作量的基础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讲演部分附带提问环节,是日后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小型预演,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水利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以36学时的硕士专业外语课程为例,简单介绍水利工程硕士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授课对象为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
1.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为目标,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开展科研和交流的能力,并以此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科技英语的特点,4个学时,包括语法特点、词性、句式等等;第二单元:科技论文的写作,8个学时,包括行业主流刊物介绍、用稿要求,以及科技论文结构及各部分的具体要求;第三单元:专业基础及研究前沿,12个学时,内容涵盖水利工程的大多数领域;第四单元:听力训练,4个学时,课堂播放20分钟左右的英文原音视频,并布置有根据听力内容写作的作业,此部分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第五单元:Groupwork,4个学时,以小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收集英文期刊资料,自主整理并准备PPT文稿进行讲演,课堂模拟国际会议环境,此环节穿插在教学后期阶段。
3.授课方式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述、小组讨论以及学生自讲的形式进行,课堂语言为英语。课堂讲述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而小组讨论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用英文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讲实则综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听写以及口述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 水利工程试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古国,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几千年的治水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过许多教训。中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全球20%的人口的温饱和发展问题,水利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的变化,我国水利仍然面临着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的严峻挑战。
高等院校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水利行业,能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水政监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高等教育在我国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人才培养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政府和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按照重基础、强实践、多层次、求创新的原则,水利工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治水理念,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环节占教学总学时比例为42.3%。
我国高等院校水利工程专业以原有分散、独立的实验室为基础,突破传统学科专业的界限,对水利学科专业相关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了以水利学科专业教学实验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二 水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技术现代化
高等院校的水利工程专业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改善了实验中心环境与教学条件,更新了实验设备,将现代实验的先进技术引进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认识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开放化
推行“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优生优培”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将“要我做实验” 变为“我要做实验”。实验不仅在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式预约进行,还走出实验室,在校外实践基地和工程实际中寻找实验项目和开展实验。针对工程实际的实验项目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3.实验设备自主化
重视实验技术研究,把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后,自然会出现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的问题。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为学生创新研究创造实验条件。自行研制实验教学仪器,积极将科学研究方面的新仪器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4.实验手段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片、仿真实验及实际操作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与教授专家直接面对面交流,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工程应用的认识。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可以制作仿真模型和编制工程系列教学片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加学生的工程概念。此外,还可以摄制主要实验项目的实验系列录像片放在网上,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前就观看这些教学片,先了解实验过程和方法,初步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便在实验时重点关注实验方法和数据,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技能。
对于水利学科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的条件,到实验中心进行实验,记录自己的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对于创新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要有调研和阅读有关文献,提出实验的创新点,在实验报告或论文中要突出创新点,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新思维,激发他们的科研能力与创造力。
5.考核方法综合化
实验考评方法由平时测评、实验操作、试题测验以及提交实验报告和论文等多种方法进行,着重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根据各专业要求、各实验课程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具体考核办法,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考全班的传统做法。最后可通过实验综合考核系统对实验教学各方面的成绩进行综合,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给出一个评判。
1引言
社会在进步,水利工程应用愈发广泛,要求建设更安全的水利工程项目,此时需要关注控制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必须做到上述两项,才可以确保水利工程施工水平达标,论文关注控制水利工程的施工水平与安全。
2管理与控制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的基本原则
2.1管理与控制施工质量安全
重视预防工作,才有利于进行后续的管理工作。开展管理水利工程质量管控工作时,第一步防止不必要的违章发生,加强教育培训一线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增强安全防范与质量安全意识,从源头减少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此外,还需要保障安全防护装置的水平与质量,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安全问题。
2.2有效确保施工安全
管理水利工程施工时,要重视安全施工。有些施工企业一味赶进度,不重视安全施工,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所以施工企业一定要及时吸取教训,严肃对待施工安全,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生。
2.3建立管理控制安全的长效机制
进行该工作要符合长效原则,完善组织机构安全与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施工管理者的工作能力[1]。此外,提前制订合理的施工应急计划,平时做好演习,有利于施工作业人员灵活应对安全问题。
3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如下。首先,水利工程施工结构不简单,大部分水利工程施工地址处于荒郊野外,地质非常复杂,现实操作时很可能被外界自然环境所干扰;其次,水利工程施工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具体建设时,不少工程是由中央投资,加上地方与各部门的配合一起建设水利工程项目,此时离不开优化后的组织;最后,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用到的技术也很复杂,具体施工时,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施工管理,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条件,制定施工计划,确保专业与全面地进行施工。
4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4.1建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机制
为确保水利工程施工水平,管理方面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方法,考虑到现实情况,以及很容易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水平,需要完善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满足国家政策的需求,结合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计划内容。从影响因素的角度考虑,水利工程容易被天气条件、水位条件等影响,能够利用建立保证机制维护水利工程的施工成果,确保施工质量。如果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施工时遇到恶劣天气,应提前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效保障水利工程施工水平。
4.2注重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施工材料水平和水利工程的施工水平关系密切,因此非常需要对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控制。第一,控制采购施工材料。比较市面材料,确保施工材料的性价比,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二,储存材料。材料一定要科学储存,如果储存手段用错了,容易降低施工材料水平与全部工程项目的质量。
4.3保证施工竣工验收质量
为确保施工竣工验收质量,一定要合理把控竣工验收工作。其具体有工程整体结构、附属情况等,所以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有关文件验收,仔细记录并上报验收报告,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2]。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仔细比较验收报告,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工程质量验收,如果有不合格的地方,要求负责人及时整改。
4.4强化制度建设与管理
完善施工管理体制,监督水利工程的项目情况。为保障水利工程项目安全施工,一定要健全施工安全体系与施工标准,限制负责人的管理行为,保障水利工程项目更加系统标准。还需要构建安全体系,加强落实制度与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水利工程项目时,比较危险的施工需要严格根据有关规定进行作业,还要注意监督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情况。
5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有效途径
5.1强化组织建设的安全控制
建设水利工程项目时,施工企业需要完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配合专门的安全控制与专业的安全控制人员,有效落实执行体制。
5.2对施工技术加强安全控制
科学审核施工技术,实现安全控制施工。需要满足国家政策的需求,结合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计划内容。特别是施工单位使用新技术前,一定要充分确保安全过关。
5.3加强安全检查的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水利工程项目时,施工企业要关注施工中安全检查与人员控制问题。同时检查施工时所有机械装置的安全程度,让施工设备更好地工作。还要注重维修施工的机械设备,防止发生故障。安检工作人员还需要让所有在施工场地的人员佩戴好安全防护装备,加强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
5.4科学划分责任
为保障水利工程项目的安全,对应的管理措施很关键,科学划分责任是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管理工程人员,才可以确保施工安全。重视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教育培训,提升质量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让他们可以具体掌握所有的操作标准与施工技术规范,更好地应对突况[3]。将责任落实到位,健全安全管理的长效体系,尽管有压力,但也会有很大的动力。
5.5完善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管理模式
要求施工企业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有效构建管理模式,监督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安全状况。完善管理模式时,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是过程性的,管理的时间长、跨度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管理是否有效直接接受检验的阶段,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中,既要统筹兼顾,不留死角,又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既要重视施工高峰期的施工安全,又必须注意其他施工期间各个安全环节;既要严格控制关键工序安全操作规程,又要全面抓好一般工序施工的安全要求;既要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对象的施工安全,又要保证全部施工对象的安全生产。
5.6提高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意识能够防止施工失误,让施工人员增强工作责任感与安全意识。施工单位需要加大投入管理施工质量的成本,同时配合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重视教育培训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定期组织安全座谈会,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安全知识,要求参会人员反思自身不足。因为水利工程施工的专业性强,安全技术教育不能仅考虑理论层面,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确保熟练掌握安全技术。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发电工程的不断扩充,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最早的小型水电站建设,到大型水利工程的陆续动工,水利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施工技术越来越复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打造高质量工程,在施工管理中,要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要确保施工质量。
二.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 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较低。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分工不明确,从事上传下达等事务性工作多,很少有时间进行学习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较慢,没有机会参加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与管理,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技术水平高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于一身。 设计单位应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 水利工程很少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很多基层水利单位没有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中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对水利工程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三.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十分重要的,如何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呢?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找到并控制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一个庞大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因此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卜几方面因素:
1.施工技术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施工企业还应注重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参数的控制与管理。由现场技术人员以及质量控制人员共同对施工过程的技术参数等进行监督与控制,以此保障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要求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以技术管理作为重点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先进的技术支持是工程建设的保障,在很多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依靠先进技术的支持来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这里的施工技术包括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先进的施工方法攻克了原有的技术难关,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水利工程建设的难度一般是很大的,需要先进的施工技术作为支撑,以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目前一些水利施工项目在技术上并未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不但延误了工期而且还影响了施工质量。
2. 施工材料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目前很多施工单位会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偷工减料,或者由于管理者中饱私囊以便宜的建筑材料蒙混过关,这些都会使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大打折扣。如果这些不合格的工程被发现,返工的代价是远远高于节省出来的资金。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挑选,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施工材料的选择也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施工材料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质量好的工程离不开高质量建筑材料的支持。目前建筑市场上有着众多的建筑材料可以选择,如何选择建筑材料也需要施工单位进行多方考查,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选择了劣质的产品,最后建成的只能是垃圾工程。
3. 人为因素的控制与管理。 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质量控制、施工管理、人员操作、技术管理等工作都离不开“人”这一要素。在对近五年的水利工程施工重要质量事故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是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必须注重人为因素的控制。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要选择优秀的员工,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员工的系统知识体系,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培养员工的高度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而工程领导更要起到带头作用,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这样才能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领导还要积极的团结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维持良好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工。
四.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 不断提高业主、承包单位领导及施工人员的质量创优意识。不断提高业主、承包单位的领导和施工人员的质量创优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施工质量关系到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才能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才有创造一流工程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在工程施工中,就能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和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才不会把质量与进度,质量与效益对立起来。工程施工质量是靠广大施工人员干出来的,要把质量创优意识落实到参加工程建设的每个班组、每个工人,使创建优质工程成为全体建设者的自觉行动,才能精心施工,严格把关,共同创造优质工程。
2. 工程招标选择施工队伍时,应确定合理的标价。
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招标中,投标施工队伍竞争激烈,因此投标单位相互压低报价,以争取中标。但中标后,又转包其他单位承包施工,致使工程单价偏低,有的承包单位为减少亏损,就不顾工程质量偷工减料。应认真总结水利水电工程招标选择施工队伍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克服片面追求低报价中标的倾向。公平、公正全面综合地优选施工队伍,并确定合理的标价,避免因工程单价偏低而使施工单位亏损,杜绝施工队伍以单价低为借口而忽视工程施工质量。
3.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 施工测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成立专门的测量组织机构和确定施工测量方法,测量人员必须具有岗位资格,使用的测量仪器或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要满足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按照国家计量法规的有关规定对测量仪器或设备进行定期律定及校验;严格控制施工测量控制网点的原始基准点和基准线;对施工测量控制网,施工单位和监理方一起进行复测校核;对于因施工需要延伸或加密的控制点,应确定合理的施测方法,通过现场踏勘后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并进行标点埋设的施工;每年的雨季结束后,对控制网点进行一次全面的复核测量。
4. 施工现场材料的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离不开施工材料,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相应的工程质量也不可能符合标准。控制材料的质量应做到:一要掌握材料信息。优先供应厂家,选择质量好的材料从而保证工程质量;二是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建立严密的计划、调试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库存和占用,确保施工的关键环节:三要合理组织材料的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加强材料的保管工作避免材料损失、变质;四要加强材料的检查和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进厂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材质化验单、厂家批号等;五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将越来越高。通过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严格材料准入制度,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提高建设水平,确保水利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方诚 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年16期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新时期我国将着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事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服务新时期水利事业,培养面向水利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水利工程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现存问题
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是以培养掌握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实现水利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由于水利工程的季节性、复杂性、建筑物材料多样性以及水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并且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最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2]给实训教学带来很多问题。WWW.133229.cOM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社会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概念淡化,而目前我国没有法律或法规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向学校提供实习条件的义务。因此企业对接待在校大学生实习普遍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担心实习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管理以及出现人身、设备等方面安全事故及生产技术等秘密外泄。[3]其次,校内实训场所有限,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场景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需求。另外,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相对短缺,水利工程专业建设过程复杂,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与管理隐患,使校外实训往往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实训效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但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社会和企业却未能够给学校和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条件,学生毕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也符合新时期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
1.校外实训改革
由于新时期水利建设将要着重解决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新农村供水安全等,涉及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市政等多个部门和行业,校外实训只是学校一头热的状况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在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下,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外实习有稳定资源和更多实训场地,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例如2005年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2008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水利院校与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分别成立了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成员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的水利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参与层次为“共享”、“共建”、“双赢”的长效互动机制。从而使学生的校外实训得到更好的保障,为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对口岗位提供更多的锻炼实训平台,避免了以往实训工地少学生人数多效果差的状况,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企业进行各种水利工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和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毕业生就业率。
2.校内实训改革
由于加强河流治理以及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而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具有“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型式不重复”的特点,使学生到校外现场实习出现许多“盲点”,如看不到工程全部和一些施工过程、地下轮廓、多种水流现象及各种工程型式。而一些水工建筑物运行关键时间与学生到校外实习时间形成“时间差”,比如溢洪道泄洪和水闸蓄放水、泵站提水等是根据水利防洪除害兴利的要求运行的。水利工程的校内实训教学改革正是为了弥补工程现场实习的不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计算机虚拟仿真模拟实训教学。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是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程场景进行教学实训,使学生不到现场就能了解复杂的水流运动形态、水工建筑物运行模式,是一种多通道综合作用的实训教学方法。特别是三维虚拟仿真实训可以仿真再现工作流程和程序,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理顺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4]如基于工程爆破施工的特殊性,采用开发模拟软件,根据爆破的基本原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设计,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模拟各种爆破。另外仿真能够再现工作重点、难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例如水库除险加固实训中溢洪道的加固,根据来水情况进行溢洪道泄洪过程仿真,通过比较模拟的不同来水方案,使学生掌握选用溢洪道堰顶高程、消能建筑物型式方案的方法,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同时虚拟仿真实训能够紧贴生产实际,比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高边坡支护模拟实训、河流演变模拟实训、溃坝模拟实训、喷灌、微灌等技术模拟实训等,使实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已经具备了“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仿真模型实训教学。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建设周期长、学生现场实习看不到施工过程而且很难动手,同时水利工程的许多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因此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按照“真实、可动、可测、综合”的实训标准,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建成栩栩如生的仿真水工建筑物模型,如模拟水利枢纽、施工导截流、水闸或泵站的运行管理和农田水利工程中渠系建筑物涵洞、虹吸管、渡槽的布置实训以及渗流观测、泄流能力观测、水文测验、水力发电等实训项目。并且与专业实训内容相关的系列课程实施现场开放性教学,学生实训时可以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3.校外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的实习场地有限,学生数量过多时容易造成拥挤,实习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依托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平台,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将实习的学生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多个企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场地大小安排相应数量的学生去实习,并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实训教师共同指导,可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另外,水利工程大多是秋冬季开工,这时期生产单位急需大量的技术人员,为此,实训教学计划灵活性调整,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服务于生产。[5]比如在第1、3、5学期的寒假前两周开始,至寒假后两周至三周结束,这期间正是冬修水利工程,可以安排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小型渠道施工、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等实训教学环节,而第2、4学期的暑假可安排防洪除涝、水泵站运行管理、灌区管理等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既巩固和夯实学生对刚刚学习完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满足了生产单位的用人要求,产生社会效益,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赢目的。
4.“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
水利工程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水利水电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是理论扎实、教学出色、技能精湛的“双师型”。为此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知名企业、生产部门进行专项培训或生产锻炼,教师参与相关水电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跟踪最新技术发展,了解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实际情况,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的水利水电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讲授“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并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为直接、有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使专业教师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有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基本条件。新时期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综上所述,通过依托水利行业的支持,深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营造仿真实训场所模拟水利工程职业环境,运用现代技术虚拟仿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较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建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33-35.
[2]张玉福,等.高职水利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