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7: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五年级上册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授课教师:周洪宇

教学用书: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美术第十四课

教学内容:

利用彩绳和废旧瓶子设计制作装饰瓶。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知识:了解彩绳装饰瓶的媒材与设计制作步骤。

(2)技能:学习搓彩绳的方法和彩绳装饰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体验、探究中学习彩绳、花纹的设计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设计与制作彩绳装饰瓶,

提高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与人合作配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搓的方法制作彩绳;学习贴双面胶的方法;学习利用盘的方法制作花纹样式。

教学难点:如何将彩绳搓的紧致均匀;如何将瓶子贴满整个瓶子,不留缝隙;如何将花纹盘的罗列均匀有秩序。

教学方法:比较

观察

小组合作

体验

演示

实践

教学用具:皱纹纸

剪刀

废旧瓶

双面胶

板书:

彩绳装饰瓶

搓彩绳

贴双面胶

盘花纹

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拿出多张皱纹纸

“看我这里有什么?”

“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你可以摸一摸桌子上的皱纹纸,它给你什么感觉?”

“它可以用来干什么?”(边搓边说)

“你观察的真仔细!”

“可以搓出彩绳”

“皱纹纸”

利用感官认识新材料

“软软的皱皱的”

“剪纸”等

“做成绳子”

“看我用彩绳都做了什么?”(出示彩绳装饰瓶)

“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利用彩绳的装饰将手中的瓶子变废为宝!”

出示课题:《彩绳装饰瓶》

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装饰瓶子”

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新授

艺术实践(一)

艺术实践(二)

教师示范

艺术实践(三)

作品展评

拓展

一.

制作步骤

“这些彩绳装饰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请你立刻打开书28页,请大声读一读书中的制作步骤。”

“谁能说一说彩绳装饰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搓彩绳

根据学生回答的制作步骤补充板书:

贴双面胶

盘花纹

二.

搓彩绳

“请看大屏幕,你认为哪条彩绳搓的更好?为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将绳子搓的又均匀又紧致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吗,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从视频中寻找答案。”

“谁能说一说怎样才能搓出又均匀又紧致的彩绳呢?”

“而且两人一起搓比一个人搓的更快!

“现在就来做一个闯关游戏,游戏一共有三关。第一关:搓彩绳。游戏规则请听好: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将组内的彩条搓成又均匀又紧致的彩绳,看哪个组最快!”

“搓完的请立刻举起来!“

三.

贴双面胶

“请看大屏幕,你认为哪个瓶的双面胶粘的更好?为什么?”

“怎样才能将双面胶贴满整个瓶子呢?咱们继续看一段视频并从中找到答案。”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将双面胶贴满整个瓶子?”

“游戏时间到!第二关:贴双面胶。游戏规则请听好:请以小组为单位在瓶子表面贴满双面胶,尽量不留缝隙。”

“贴完请立刻坐好,算闯关结束”

四.

盘花纹

“下一步该做什么?”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尖底彩陶瓶,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纹?”

“这种以圆为中心,旋动的花纹叫做旋纹。”

“除了旋纹以外还能用哪些花纹装饰瓶子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你还能设计出其他花纹吗?你说说…”

“请你比较,哪个盘的更美观?“

“请你快速挑出美观的花纹”

“所以盘花纹时要注意罗列均匀,有秩序,还要注意颜色要丰富”

(切换成幻灯片进行演示)

“怎样才能盘出均匀有秩序颜色丰富的花纹呢?有什么小技巧吗?请看我这里

第一步:首先我们要先想好花纹样式,可以在宝物盒里选择喜欢的形状贴纸。”

第二步:“我们要由下向上盘,彩绳之间的缝隙越小越好,罗列要均匀。”

第三步盘花纹

注意色彩的搭配

第三步“可以利用剩下的绳子做出挂绳,放在瓶口,瓶子盖上,不要太紧,能固定住就可以。这样就可以挂起来了。”

”我的彩绳装饰瓶设计制作完成了,现在请你们小组之间商议花纹的设计样式(可以在宝物盒里选择形状贴纸),并由组长汇报商议结果。”

“游戏时间到!第三关:盘花纹。

游戏规则:盘花纹并完成彩绳装饰瓶的制作。花纹要罗列均匀,有秩序。最先完成的小组将会得到条形花纹一个。

“请小组组长来前面展示一下组内的作品,谁能从盘花纹的角度介绍一下作品,你可以说说它的优点,也可以说说哪里有不足,怎样改进?“

“在坐的组员们你们也来说一说“

标准:

(1)搓的彩绳又紧致又均匀

(2)盘的花纹罗列均匀,有秩序

(3)设计的花纹美观新颖,颜色丰富

“我们可以直接将彩绳装饰瓶挂在教室或者家里,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做到了环保,废物再利用。”

“除了用彩绳装饰瓶子以外,你还能想到别的好方法吗?”

欣赏利用贴,画等方法制作的装饰瓶。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学生学习书中知识,一起探究制作步骤。

学生回答:

“第一步

用皱纹纸搓成绳

第二步

瓶子上粘双面胶

第三步

按照设计方案在瓶身上缠绕彩绳”

学生通过观察与比较,回答:“第一条搓的更好,更加均匀紧致。”

观看视频,寻找到搓彩绳的好方法。

学生回答:”两个人朝相反的方向搓绳,一边搓,一边抻一抻,调整松紧。”

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第一关:搓彩绳。

“第一个更好,因为没有缝隙。

观看视频,寻找到粘双面胶的好方法。

“从下往上,横向转圈贴,尽量不留缝隙;将接近瓶口处的胶纸撕下来,根据瓶口的形状将双面胶按实,尽量不留缝隙。”

学生闯第二关:贴双面胶

“盘花纹”

“圆形花纹”等

通过欣赏图片回答

五角星,圆形,蝴蝶,小猫,小狗…”

“第二个盘的花纹更均匀更紧密。”

挑出美观花纹

学生聆听,记住方法。

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学习能够盘出均匀紧密的花纹的小技巧。

小组之间商议花纹的设计样式,由组长汇报商议结果。

进行游戏第三关,组长盘底层纹,组员盘叠加纹。

废纸,废绳放在废纸盒里,废绳还可以再利用。

使用剪子要注意安全。

学生自评和互评

“废旧报纸贴“等

引导学生了解制作步骤

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到搓彩绳的好方法。

设计闯关环节,将学生实践和游戏结合,学生实践时会有紧迫感,很好的提高效率

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到贴双面胶的好方法。

利用闯关环节完成第二个步骤:贴双面胶

篇(2)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篇(3)

1、学习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边读边想能复述故事。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3、能从海力布舍弃生命,拯救乡亲们的感人故事中受到教育,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有自己的体会,对民间文学产生兴趣,热爱民间文学。

4、完成课后小练笔。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复述故事,并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2、用比较简洁的几句话,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3、想要让故事中人物更生动、丰满。我们可以对这个人物进行一些什么样描述?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1、找到了对海力布动作描述的句子,小组相互讨论一下。

预设:动作描写(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正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方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这是几个十分熟练的连续动作,可以体会到海力布同情弱者、富有爱心,还能体会到海力布本领高强。

师:指导读句子。

生二:心理描写(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可以感受到海力布不贪心、特别在意宝石。

师:指导读句子

生三:心理描写(海力布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可以感受到海力布非常着急,同时也能感受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指导读句子。

生四:语言描写(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这里可以体会到海力布为了让大家搬走,他很着急。

师:指导读句子

生五:语言描写(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及了。”)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海力布急得掉了眼泪,他是为乡亲们着想,一心为别人着想。

师:指导读句子。

生六:语言描写(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我从这些话这里体会到,海力布已经想好牺牲自己,舍己为人,大无畏的精神。

2、重点读海力布在听到鸟们议论之后的语言描述。想一想应该怎么读这几句话?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海力布为什么会这样说?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讨论

师:海力布为什么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那句话?

预设:生:因为他听到了鸟的议论: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他为什么急得掉下眼泪?

预设:生:海力布不想让乡亲们遭受灾难,可是乡亲们不听海力布的话,不搬到别处去。

师:那到了后来,海力布为什么又变得镇定了呢?

预设:生:因为海力布下定决心,要牺牲自己,救乡亲们。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他想到这里,就镇定的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师:是呀同学们,当海力布听到鸟儿们议论说: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

生齐读: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师:哎呀,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

生一: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师:不好啦,灾难马上就要来了,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

生二: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师:面对乡亲们的不理解,海力布十分着急,他急得掉下眼泪,说:

生齐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及了。

师:怎么办呢,再不走,后果将不堪设想,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

生齐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及了。

4、随文识字“焦”

5、感受海力布的人物特点。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生一:我觉得海力布是一个牺牲自己,舍己救人的人。

板书:

舍己为人

三、复述故事

1、看复述要求,明确要求之后,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2、生自由复述故事

四、小练笔:石头“海力布”。

1、看练笔小建议,自己读一读。

2、根据提示进行小练笔。

3、生展示。

五、课堂延伸

做一个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使者。

篇(4)

1 、会做利用氢氧化钙检测二氧化碳的实验。

2 、会做利用火柴燃烧的情况检测氧气含量的实验。

3 、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4 、能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戒烟小报。

科学知识:

1 、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

2 、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3 、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

2 、知道吸烟有害呼吸器官的健康,能逐步养成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研究呼吸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 课时

教学准备:氢氧化钙、塑料袋、水槽、吸管、玻璃杯、气球、软尺、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知道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是呼吸器官吗?(板书:呼吸)

学生汇报:鼻子、肺……

2 、讲述: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呼吸器官吧!(强调:嘴不是呼吸器官。 )

看视频资料。

3 、通过观看,相信你现在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在身体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分组活动,指名演示。

4 、你觉得在观看过程中,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

5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呼吸的关系。

二、自由研究:

1 、比较吸进和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 1 )提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

学生讨论、汇报:呼出二氧化碳……

( 2 )讲述:刚才同学们进行了猜测,但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必须用实验来验证。

( 3 )演示实验 1 ,并讲解: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再倒入氢氧化钙溶液,把袋子摇晃一下,看看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颜色没变。

( 4 )演示实验 2 ,并讲解:收集呼出的气体,也倒入氢氧化钙溶液,摇晃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变浑浊了。

( 5 )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 6 )讲述:一个实验成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

( 7 )演示实验 3 ,并讲解:我们先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师收集气体),把收集到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也用玻璃片盖上。现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在呼出的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

( 8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 9 )提问:我们做以上对比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分组讨论并汇报。

( 10 )小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 11 )提问:在呼吸时起交换气体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什么?(肺)

( 12 )讲解: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2 、测肺活量。

( 1 )讲述: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每个人的肺活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参照 P50 吹气球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注意:先要深吸一口气,再把所有的气都吐出吹气球,然后把气球扎紧了;要测量气球的最宽处周长。比一比谁吹的气球最大。

分组实验,并记录结果。全班汇报结果。

( 2 )提问:找出本组肺活量最大的同学和肺活量最小的同学,比较上节课你们所测量的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

( 3 )提问: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

( 4 )提问: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

学生汇报。

( 5 )小结:肺活量大对健康是有益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增进健康。

3 、保护呼吸器官。

( 1 )提问: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 2 )小结: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气,积极锻炼身体等等。

第二课时

三、拓展练习:

篇(5)

1、了解物体会跳的原理,学习设计会跳的玩具。

2、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养成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质。

2、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已做好的会跳的玩具及半成品。

学具准备:废弃按压式圆珠笔、弹簣、乒乓球、弹力球、彩卡纸、双面胶、彩笔、剪等。

课堂类型:设计应用

评价方式:作品展示、采用自评、他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齐举办一场有趣的跳高的比赛,不过,运动员不是你们,而是由你们亲手制作的会跳的玩具!

板书课题:会跳的玩具

二、欣赏感受探究方法

1、上这节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做了一个会跳的玩具,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你想看看这个玩具是怎么跳的吗?它是怎么制作的呢?。

2、请看视频,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跳起来呢?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问题。

3、教师:对,因为这个玩具使用了有弹性的材料作为底座。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有弹性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今天这件会跳的玩具呢?

4、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三、欣赏书中同齡学生作品,激发创作欲望。

1、同学们太棒了,竟然找出了这么多可用的材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会弹跳的材料拿出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想用自己的材料怎样来表现会跳的玩具呢?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来想象,说自己的想法。)

2、刚才的几位同学的创意真好,现在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书中同学们们的作品吧,看看这些作品与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3、学生看书,欣赏书上示范作品

4、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四、实践创作,个性展现

谈了那么多,同学们一定非常着急想把你脑海中的玩具造型做出来。现在我们就看看这节课的作业要求: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制作一个会跳的玩具。

(2)大胆想象、细心制作,玩具会跳的功能要体现出来。

(3)利用彩卡纸、彩笔、小装饰物等材料进行恰当的装饰,使会跳的玩具更加漂亮。

(4)注意安全,保持教室整洁。

2、学生个性化创作,教师适时指导

重点指导:A、依靠材料的材质,巧妙设计做出玩具会跳的功能

B、利用适当的材料给玩具进行恰当的装饰

五、作业展评

1、小组内同学互评,选出最佳创意、最佳制作、跳得最高奖项的备选作品。

篇(6)

P4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等式、方程,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感受生活中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方程来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曹冲称象的故事

同学们,曹冲称象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

他是利用同水位测量得出:大象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重)

2、如果拿走添加上一块石头:大象的重量

3、如果拿走一些石头:大象的重量>石头的重量

其实生活有各种仪器来表示两个物体的重量关系。

(二)

教学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认识天平:

今天我们要借助天平来学习《方程》。(板书)

(2)操作天平:

当天平的一边放一个10克物体后,有什么现象?

用一个式子表示:

(3)继续在左边盘内放20克的物体,天平会继续

算式?【10+20>0】

(4)这时在右边的托盘内放50克砝码?你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算式?【10+20<50】

(5)要想让天平,该怎么办?

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10+20+20=50】

(6)看图,左盘放一个20克草莓和80克的苹果,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用一个式子表示:【20+80=100】

2、观察两边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出你的理由。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如:10>0;10+20>0;10+20

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都叫等式】。

如:10+20+20=50;20+80=100

3、继续观察天平:左盘有2个同样重量的积木,用字母x表示,右盘放了(100+50)克砝码,猜一猜天平哪边重?

(1)用式子表示这种关系:2x=100+50

2x>100+50

2x<100+50

(2)看图,用式子表示:

90+60=100+50;60+x=100;

90+2x

100+2x=50×3

这几个算式写到板书上哪个部分合理?说说你的依据?

(3)观察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

10+20+20=50;20+80=100;90+60=100+50

2x=100+50;60+x=100;100+2x=50×3

这些等式中都含有“未知数”,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手势表示

①35+65=100

②175+3m=382

③5x÷32=47

④n+24

⑤x–14>72

⑥c+24+y=100

⑦x=29

2、学了今天的知识,小胖认为等式一定是方程。小巧认为方程一定是等式。你认为呢?

3、填入相应的圈内:

①135+65=200②178-4k=382

③320÷5t=47

④n–136

⑤78-14x

⑥1.6x=6.4

方程:(

等式:(

(2)再次验证(师板演)

(3)小胖列了两个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1)6X

+

=78

(2)36

+

=42

3、了解方程的知识

4、先说图意,再列方程:

(1)小丁丁站上木凳后,就和爸爸一样高了。如果小丁丁的身高是y厘米,能否列出相应的方程呢?

(2)积木图,根据图意列出方程。

12

x

7

(四)

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拓展:

方程

等式:表示

两边

相等关系的式子。

不等式

10+20+20=50

10>0

20+80=100

10+20>0

90+60=100+50

10+20<50

含有未知数的

2x=100+50

2x>100+50

等式叫方程。

60+x=100

篇(7)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五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卡通形象。

(1)开心辞典:

每个学生可任意选择一种平面图形,说说对这种图形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围绕着图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展开介绍)

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2)激发内需,提出问题:

对于这5种平面图形,你还想了解哪个图形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出示实践提纲)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5、(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1)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还有其他方法吗?小组合作完成。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⒈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

⒉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

1)

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

×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篇(8)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到小数部分仍有余数时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要对齐

【导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师:生活中李老师总是喜欢精打细算,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家商店:(白板)出示教材主题图:甲、乙两商店的牛奶销售情况。

师:从图中看到什么了?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

生:可能会回答:甲商店5袋牛奶11.20元,乙商店买5袋赠一袋,也就是6袋12.9元。

生:很容易会提出:买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呢?这一问题。

生:也可能提出:一袋牛奶分别是多少元钱?等问题(课堂生成)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共同解决“买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呢?”板书课题:精打细算——小数除法(一)。

明确目标:看到这个课题和这幅主题图,你能猜想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是什么

吗?

预设:生:可能会回答:学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方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喜欢数学成为可能。能根据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巧妙落实、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四能”的要求。学生在这一环节,容易提出多种相关问题,针对生成的问题,老师要积极引导,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积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自主学习之前,我们共同看“自学指导”。(白板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第1-4题。

2.根据导学问题,先尝试自主完成。

3.然后组内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

4.小组分工合作,同时板演、练习讲解,作好展示准备。

在自主学习之前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请你在梳理时,用最简洁的方式,在学案上写一写、画一画、不懂的用“?”做上标记。

预设:学生大约用6-8分钟时间自主学习。(独学与对学)

导学1:观察教材第61页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说一说。

预设:

生1:通过观察主题图,知道甲商店5袋牛奶是11.50元,乙商店5袋送一袋12.90元(或者说6袋牛奶12.90元也可以。);

生2: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3: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

生4:学生可能会“估计”出两个商店牛奶每袋约多少钱。(虽然后面安排了这个导学问题,但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老师有必要适度、适当的评价鼓励。)

……

【设计意图:虽然本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已经有提及到,但我们仍然建议学生要经历这个信息、问题的梳理过程。本问题旨在让每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桌对学、经历完成阅读文本,读懂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并简要记录在学案上,培养学生记录学案的能力,创造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导学2:

阅读教材第61页“甲商店”,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如何计算一袋牛奶多少元钱?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

预设:(在思考“导学1”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会想到“甲商店”一袋牛奶要多少元钱呢?学生可能会想到如下方法:

(1)

(2)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小数除法奠定基础,同时也鼓励学生尝试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导学3:尝试直接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列竖式:甲商店每袋牛奶的单价是:11.5÷5;这是一道小数除法的问题,怎样计算呢?面对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

预设:

生1:在计算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时,学生会列出11.5÷5,并想:先把11.5元转化成115角,115÷5=23,23角=2.3元。

生2:我发现小数除以整数,就象整数除法一样,只要在列竖式计算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导学2与导学3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针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学生会统整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选择怎么样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导学问题的隐性价值注重了对算理的理解。通过尝试笔算,进一步体会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尊重了学生差异性的特点。】

导学4:阅读教材第61页“乙商店”,尝试在下面算一算,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再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预设:学生可能会列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通过比较发现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成1:若有学生继续用转化成整数的方法计算,老师要适当点拨,鼓励学生。

在转化成整数计算时,先把12.9元化成129角,129÷6时发现仍有余数,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把12.9元化成1290分,1290÷5=215,215分=2.15元。

生成2:在列竖式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应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因为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把12.9看成12.90。

生成3:在列竖式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可能无法再计算下去。(因为不够分了)

【设计意图: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提出129÷6时,当遇到有余数时怎么办?促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进一步转化,并能顺利解决问题;当遇到竖式计算仍有余数无法继续算下去时,可引导学生将它继续十等分,分得更小的单位。通过对生成问题的正确把握,突破难点,强化了学生迁移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组内交流,展示分享

预设1:学生大约用8分钟时间

合作交流、板书,组长分工,准备展示分享。

预设2:教师在学生准备好的同时,采取报道站的方式确定小组板书内容。

【展示交流】

同学们,自主学习时间到了,准备好了吗?下面按报道站的顺序,分享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预设:各组按导学问题的顺序到黑板上展示分享,分工讲解自己的思路。

【设计意图:体现在教师帮助下的交流、展示分享,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准备、如何展示分享……由于学生还比较小,学习的各个环节、方式方法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帮助,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展示与交流,体现出指导性。】

四、学以致用,反馈提升

【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7.42÷7

8.2÷5

15.9÷1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分析改正,积累错误经验,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检验、反思能力。】

2.

两袋苹果,第一袋9千克,卖81.9元,第二袋15千克,卖138元,买哪种更划算?

预设:完成随堂练习内容,并补充了一道实际问题。确保有限的40分钟,实现有效为前提,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追求课堂的高效。

【设计意图:补充这样一道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教学实现了算用结合的效果,为学生建立了“数学有用”的观念,提升了数学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同样的橡皮,甲文具店买3送一共需3.6元;乙文具店买4送一共需6元;丙文具店买5送一共需9元,哪家更划算?

【学教反思】

篇(9)

箱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袋的品种和样式也越来越多。本课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包不仅仅是为实用而设计,对其外形、色彩、材质、图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并描绘你喜欢的包,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设计绘制一款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和设计力,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观察力和表现力已经从概括抽象的两个维度逐渐发展到细致具象的三个维度,本课内容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包作为题材,先是用写生线描的方式细致观察和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创意个性的设计想象,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维空间物体的写生方法,也可以发挥学生独特新颖的创意。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写生线描的表现方法,提高细致观察和刻画物体的表现力。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和了解各种式样和材质的包,学习写生的方法。

2、操作目标:从各个角度观察和描绘你喜欢的包。掌握用轮廓、结构、细节的表现元素刻画写生。

3、情感目标:

体验写生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表现和美化生活的情感。

四、重难点:

重点:观察、分析、表现包的造型、结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难点:掌握写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大胆且细致的表现包的轮廓、结构和细节。

五、师生准备:

教师:形状、材质、颜色等不同的包2只;课件;示范的写生工具材料(4K铅画纸、6B铅笔或勾线笔),学生用8K铅画纸。

学生:绘画工具(铅笔或勾线笔)、橡皮、涂色工具(油画棒)等,按人数分成6——8个小组围桌而坐。

六、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了解的包的作用,并导入课题)。

1、师导入:我们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他们准备了很多东西,衣服啊,裤子啊,照相机,还有很多吃的呢,(我们上学有很多书、作业本、文具)可是那么多东西怎么拿啊?谁来帮他们想个办法?

2、学生回答(引出包),揭题,板书:包的世界(一)。

3、师过渡:对呀,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在包里,就轻松多了。好!那么我们一起去找个包包店,来给他们每人选个包包吧!出示课件:各种各样的包。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包,了解包的用途。

(设计意图:目的让学生欣赏和了解各种各样的包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1、请同学们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包?那包是用什么做的!

2、(学生欣赏)提问:你喜欢什么包?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用什么做的?(布的,皮的,塑料的,线的……)

3、师过渡:这么多包都不知道选什么好,你帮忙选选吧!为什么选那个包?

4、学生讨论,回答

爸爸:旅行包,有轮子的包

因为大,放得东西多拿起来方便

妈妈:拎包,斜挎包,因为安全,漂亮

小朋友:各种儿童用包或书包

6、师小结:按材料(布的,皮的,线的……);按款式,按大小,…..

(三)、示范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写生的基本方法,如何把观察到的物体客观的表现出来)。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线描写生的方法画一画我们喜欢的包,出示包的实物。

2、简单回顾和讲解构图的要求:大小适中,位置适当。

3、先观察包的造型和外观,(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示范:第一步:画轮廓)。

4、再看看轮廓里面还有哪些包的结构呢?(引导学生的观察从轮廓到结构,并注意位置、大小和形状,教师及时示范,第二步:加结构)。

5、我们再仔细看看,因为包的材质和制作的不同,还有很多细节需要通过我们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到一些配件、线脚、纹理、图案等,教师重点刻画一部分,第三步:添细节)。

6、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给包涂上颜色。(第四步:涂颜色)。

(四)、学生写生,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有了观察的视觉感受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写生体验,深刻体会线描写生刻画物体的步骤和方法)。

1、要求:每组学生选择一只书包放在桌子中间,用铅笔或勾线笔直接从不同角度观察描绘书包。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性给予建议。

(五)、赏析评议。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作品,提高赏析和审美能力,汲取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的作品)。

1、小组内相互赏析和评议,说说你最喜欢哪个的作品,这幅作品你觉得哪里画得最好?你可以给他一些你自己的建议吗?

2、张贴作品,教师点评,从构图、轮廓、结构、细节等方面引导学生评析作品的方法和思路,鼓励胆大心细的绘画特质。

3、学生互评: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结合自己的作品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

(六)拓展延伸(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描绘方法在生活中欣赏和刻画不同的包,并为下节课的创意设计提前构思,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生活中去好好观察和欣赏各种各样的包,有兴趣也可以用线描写生的方法去描绘你喜欢的包。

2、从生活中包的欣赏给我们自己提供创意,我们自己能不能也设计出新颖独特、功能强大的包?可以先写写设计思路和构想,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设计属于我们自己的包。

(七)、作业:用线描写生的方法细致刻画书包

(八)、板书:

包的世界(一)

1、画

2、加

3、添

篇(10)

1、在熟悉大运河上航行的船的发展史基础上,了解船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抓住船的结构特点,大胆表现心目中古运河畔的游船

3、通过对古运河运输的了解,培养学生了解家乡运河历史,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运河上船只的独特魅力,体会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2、难点:为亲水之旅设计一艘新颖独特的游船。

三、教学准备

1、老师:ppt、视频文件、软卡纸纸、范画、水彩笔、古运河背景

2、学生:勾线笔、水彩笔、彩色软卡纸、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航拍常州古运河》视频

2、简单介绍古运河发展史

我们的家乡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古老的运河是常州的母亲河。古运河畔,人文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一部承载常州历史文化的宝典。常州古运河水上游西起篦箕巷,东到东坡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常州这座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运河文化。当今的常州古运河,正成为一条融风景名胜和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观走廊。

运河上的运输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那么,当时运输大部分是靠哪一种交通工具呢?

3、对的,是船(出示课题),人类文明发源于江河湖泊,船是人们在与水打交道必不可少的工具,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许老师来一次亲水之旅,一起来了解古运河畔船的历史与文化。

(二)、新授阶段

1、简介船只发展史

(1)古人造字像画画,你们能来猜一猜这是个什么字吗?这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舟”字,几根线条就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独木舟的形象。

(2)这是大约六千五百年前的船型彩陶壶,上面还画一张渔网,这说明了什么?

老师很好奇,这是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据考古研究发现,独木舟大约在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3)独木舟因为取材容易、制造简单,所以几千年过去了,一直沿用至今。

(4)但是光有独木舟行不行啊?现代生活需要更多种类的船,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或乘坐过哪些船?自学书本34-37,然后交流你又知道了关于船的哪些知识?

(5)这里有几艘运河上常见的船:a运输船b渔船c游船d机帆船e、乌篷船,你能从结构上找出这些船只的共同特点吗?分析船的结构:船壳、船体骨架、甲板、船舱和上层建筑组成。

(三)、示范阶段

过渡:这些船只见证了古运河的繁华!

(1)在我们常州还有三条著名的河——关河、北塘河、藻江河,它们都是古运河的支流,并称为常州三河。常州市政府结合水利建设和亲水旅游,重点打造了“三河三园亲水之旅”这一惠民工程。(播放三河三园视频)

(2)据许老师所知,现在三河三园许多码头边的船只日易老化,乘坐游船的人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了解咱们常州的运河文化,今天我们就来为市园林局设计一艘有个性的游船,看许老师是怎么设计的!

(3)画完之后问学生,老师用了哪些方法设计了这艘船,并进行板书。

(4)欣赏学生作品

(四)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

发挥想象,用水彩笔为亲水之旅设计一艘新颖、独特的游船。

注意船的结构特征,适当添加船上的设备和装饰。

创意新颖、构思独特。

(五)作业展评

1、将作品合并成长卷形式,从船的造型美观角度、以及想象力和表现力出发进行点评。

2、你认为哪一艘船构思最巧妙?他用了什么方法设计的?你有更好的建议吗?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 下一篇: 完美新业务员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