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7: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大学课程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者简介:侯明生(1952-),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研究。
国内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及农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相关院校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统一性质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依据华中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认为,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是指那些政治思想过硬、敢于肩负时代使命,立足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勇于探索和解决植物保护相关的科学问题、实践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并据此建立了一套植物保护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核心课程、植物保护实践认知、创新能力培养、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一、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一)精炼教学内容,跟踪专业科学前沿
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培养体系重点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学时分别压缩至48学时、40学时、48学时、40学时、48学时和40学时,大力倡导学生课外自学。强化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传统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展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动态,注重以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解释传统植物保护学问题。例如,利用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阐述植物症状形成机理、将分子诊断技术引入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将微卫星标记技术引入迁飞性害虫的教学和结合雷达监测技术讲解迁飞害虫的迁飞机制等。
(二)重视专业教材建设,注重精品课程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精品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编写工作,担任主编《普通昆虫学(第二版)》(雷朝亮、荣秀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侯明生、黄俊斌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害虫检疫学》(杨长举、张宏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植物病害检疫学》(洪霓、高必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城市昆虫学》(张宏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食用菌栽培学》(吕作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等,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有《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版)》(李怀方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和《昆虫学研究方法》(赵惠燕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等教材。同时,加强主干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建设,其中普通昆虫学课程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植物检疫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以这些优秀教材为核心构建的精品课程不仅证明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扩充了广阔的自学空间。
(三)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年轻教师培养
自2007年以来,植物保护专业先后新进教师26人,其中教授两人;学院面对海外聘请了“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五人。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等主干课程组建了优秀的教学团队,每门课程均有三名以上的主讲教师,并至少有一位教授担任主讲,原则上允许专业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主讲专业教师。如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姜道宏、李国庆、程家森、谢甲涛和张静等五位教师组成,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侯明生、黄俊斌、罗朝喜、蔡丽和郑露等五位教师组成,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团队由雷朝亮、牛长缨、周兴苗、付新华、朱芬、朱智慧和杨凤连等六位教师组成,农业昆虫学由张宏宇、王小平、华红霞和吴刚等四位教师组成。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行了导师制,如姜道宏教授和李国庆教授分别负责指导谢甲涛博士和张静博士的教学工作,侯明生教授和黄俊斌教授分别指导蔡丽博士和郑露博士,青年教师随堂听课、观摩。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并将青年教师是否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植物保护实践认知体系建设
(一)建立作物生产实习课程体系
该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种植稻、麦、棉和油菜等重要农作物,调查病虫害发生,获得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实践机会。作物生产实习课程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耕种实践,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贯穿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及其实验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课题组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立和探索了田间教学方法,如现场指导、评比、邀请知名教授现场教学等。课程要求紧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实时关注国家农业生产,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阐述植物保护专业及农业科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2009年王小平等就该课程建设及运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9]。
(二)重视强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普通昆虫学实验、农业病理学实验和农业昆虫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设立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加强了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理论基础课及其实验课结束后,教学安排长达三周的野外条件下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独立、完整的时间进行实践。该课程在湖北省大别山区进行,对当地常见昆虫及病害进行考察,并采集、制作和鉴定标本,培养了学生连续实验和观察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植物保护专业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相关,而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可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经常会结合经典实例阐述重要的科学发现,在锻炼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科学研究的真实印象。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植物保护专业配备了充足的实验课程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一些基本试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柯赫氏法则,学生需要完成病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纯化、接种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再分离纯化的整个流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等技术鉴定病原真菌,不仅涵盖了传统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也引入基础性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这些课程教学及其科研活动,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为他们今后从事更多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坚持和重视校外生产实习
为了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建立并长期坚持毕业生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制度,完善实习内容和过程,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制度。在学生实习方式上,按照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发展进行实习单位的分配;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采取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和集中安排实习工作的管理方法;建立了一支由多学科、多技能、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的校内教学导师队伍,并聘任了一批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家等做校外指导教师,明确了学生实习单位及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同时,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充分保障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校外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从1972年开始,植物保护专业坚持让学生下基层实习,40年来从不间断。植物保护专业这种生产实习的模式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农学专业和植物科学技术专业得到了大力推广,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
“硕彦计划”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设立的一种旨在培养植物类科技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探索性培养模式。该计划根据学生自主报名的原则,从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且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的学生进入教师的实验室提前接受学术科研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大学三年级结束时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合格的学生根据意愿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实施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贯通培养方式,不断优化办学资源的育人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那些参加“硕彦计划”的学生在创新欲望、能力和自信力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共有两个学生团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主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8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荣誉和奖励主要有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两人,十佳大学生两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研究生录取比例为45%。
(二)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性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一直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点之一。华中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开发性实验教学工作,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如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实验室应根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等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益,积极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植物保护专业教学也针对本科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给了大学生一个实践与科研的机会,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并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进行立项。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SRF项目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开发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措施,2011年和2012年植物保护系SRF立项分别达到12项和20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显著,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银奖一项,“湖北省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湖北省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一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项。
(三)加强毕业论文研究过程管理
一般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始于第四学年,现已将选题时间提前到大学第二学年结束至第三学年开始。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植物保护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严格,每位学生必须在大三阶段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在选题时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及拟定的课题名称,供学生自由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后确定研究方向,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将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导师对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进行指导。答辩时成立答辩委员会,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答辩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自首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有七篇优秀论文获一等奖、六篇获二等奖、12篇获三等奖、九篇获优秀奖;此外,2005年至今,共有17篇论文获湖北省毕业论文创新奖。
四、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一)搭建“教授接待日”活动,指点学生奋斗目标
学院创建了“问学斋———教授接待日活动”,突出“问学”与“导学”两个方面,倡导师生平等对话、自由畅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帮助大学生启迪智慧、开阔思维、广博知识、提升内涵。通过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问学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保护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另一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人生经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学术热情和科研兴趣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问学斋活动”从2008年开展至今,举行了22期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教授接待日活动,植物保护专业16名教授,两名外聘“楚天学者”,以及一批副教授和讲师走进“问学斋”,面对面地与本科生谈科学、话学风和谈人生等。有的教师多次参加活动,参与活动学生近2000余人次。“问学斋”为师生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校内已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多次被《湖北日报》《人民网》《凤凰网》和《楚天金报》等媒体重点报道。
(二)创办“三农讲坛”学术报告活动,开拓大学生国际视野
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启动“三农讲坛”大学生学术报告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企业家等来学院面对本科生讲学,讲述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讲授自我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补充传统课堂内容的不足,提升大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学术育人。一方面,积极邀请学界专家和岗位科学家开展前沿讲座和特邀报告、推荐优秀博士生开设“博士讲坛”、联络杰出校友来校开展“校友讲坛”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三农讲坛”的形式与内容。近两年以来,“三农讲坛”共举办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学术报告49场,邀请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等近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邀请国外专家开设了全英文讲授的暑期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为超过三千人次的学生奉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这些讲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升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向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
(三)师生共建植物保护协会,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植物保护协会的宗旨是“以趣味让会员愉快,以知识让会员认可,以实践让会员成长”。除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外,教师也是该协会的重要会员,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和专业知识支撑。植物保护协会关注农业科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服务“三农”。协会积极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植物保护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进实验室、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活动,不定期邀请院系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研究生座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狮山行,标本集”和“小型书签”制作等活动;走进校外的农业部门、农资企业以及周边农村服务“三农”开展科普活动;参与解决植物保护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协会将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展大学生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自主思考科学问题、自主学习和勤于实践的能力,推动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一、前言
瑜伽式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到身心合一。
瑜伽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广泛传播的一项身心修练法。从印度传至世界各地,它对心理的减压以及对生理的保健有着明显作用,因此备受推崇。
如今,在高校中瑜伽课也逐渐兴起,在沈阳农业大学刚刚开设的瑜伽选项课已成为多数女大学生的首选课程,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现对开设瑜伽选项课可行性进行分析,以便在沈农更好地推广瑜伽运动,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现将选项课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通过检索知网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期刊等文献,搜集瑜伽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详细阅读和研究,并结合瑜伽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相关研究的文章进行选择和整理,并从中了解了瑜伽教学的有关概况,为撰写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依据。
(2)问卷调查法
①问卷设计。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瑜伽教学的基础上,综合文献探讨的结论,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参考类似的硕士论文问卷,形成了问卷构架与内容,设计了十个问题进行调查。
②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在制定问卷的过程中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多次征求专家意见,特邀请了对本文研究内容熟悉以及从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多年的7位专家对调宋示斫行全面审核和评定,有71.4%的专家认为比较完善,有28.6%的专家认为基本完善。从专家的评价结果看,说明问卷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满足本研究需要。
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随机选取沈阳农业大学瑜伽项课中2013级300名女大学生和沈阳农业大学的5名瑜伽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教学前由笔者亲自发放以及收回相关问卷,所有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④数据统计法。通过用Excel和SPSS19.0软件将有关数据与信息归类整理并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瑜伽选项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兴趣是练习者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支配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有些研究者指出,练习者选择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学习成绩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学习和接触过瑜伽运动的28名学生进行“喜爱程度”调查发现,有35.7%的学生非常喜欢,有53.6%的学生喜欢,有10.7%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普遍对练习瑜伽的感觉较好,喜爱程度较高。结果表明:练习和接触过瑜伽的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
2.瑜伽选项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美育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要求。瑜伽的动作舒缓、意境深幽,有助于学生塑造匀称的体形、健美的身材,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正是健身实效的运动。通过练习瑜伽会在不知不觉中保持优雅紧致的身形,轻盈灵活的姿态及安静平和的心态。经调查表明:喜欢瑜伽运动的学生占86.9% ,充分说明瑜伽是深受大学生追捧的时尚运动。瑜伽有缓解压力、减肥、塑形等诸多好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发掘和展示自身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讲,练习瑜伽能够让她们保持健美身段,缓解压力,释放自我,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使身、心、智得到全面发展。
3.瑜伽选项课丰富了现用的大学体育教程。开发良好的课程资源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瑜伽这一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的时尚健身项目,作为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体育教材仍深受传统思想束缚,注重技能的教授,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兴趣、爱好的需求,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健身的价值,既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影响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并能较好地掌握自己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颇有意义的。瑜伽选项课的教学,对现行体育教程能够起到丰富、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的作用,并有利于学生健身价值观的建立。
4.教师情况分析
(1)教师的学历、职称调查。在沈阳农业大学所受调说蔫べそ淌χ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人,占40%,余下的3人都是本科学历,占60%;副教授及以上2人,占40%,讲师3人,占60%。由此可见,沈阳农业大学瑜伽教师的队伍师资充足,学历水平较高,对于教授和推行瑜伽是一个良好的软件条件。当然,只以学历高低来衡量教师是否合格是不够准确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和经验。近些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化,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是势在必行的。必须参加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来不断的更新知识点、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技能以及教学能力,并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的教师,方能胜任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并能为新的教学内容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2)教师学习瑜伽的途径。沈阳农业大学的瑜伽教师主要是在定期集体备课时进行培训的。首先由一名教师参加瑜伽的教练培训班,然后集中传授给其他四位瑜伽教师,并通过音像资料、图文印刷材料学习,再加上教师的专业基础水平高及多加练习。因此,以上学习瑜伽的途径是可行且方便快捷的。
四、结论
瑜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可作为一项时尚的终身体育项目和健身运动,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和终身锻炼习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我校开设瑜伽选项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核成,余剑耀.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措施[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7,14(3):311-314.
[2]高秦嫣.对加强农林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33-234.
[3]苏畅.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4):17-19.
[4]钱学敏.钱学森谈科学艺术与创新思维[J].华中建筑,2003,21(3):9-21.
[5]王莲英.成立中国插花花艺专业教育机构势在必行[J].中国花卉园艺,2012,(21):30-31.
[6]汪劲松.谈在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课程[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5):55-57.
参考文献
[1]王莲英.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J].中国园林,2006(11):44-48.
[2]谢婕.浅谈在师范院校中开展《插花艺术》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08.
[3]汪劲松.谈在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课程[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5):55-57.
[4]姚霆.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赏析公选课程的重要性[J].课程新思路,2013(12):35-36.
[5]张虎,孙莉,吴冬.《插花艺术》项目课程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1-18303,18318.
[6]袁菊红.多科性大学中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9(20):12627-12628.
[7]胡军,张淑梅,张咏新.《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2(1):55-56.
[8]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9]吴钟鸣.高校公选课程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2011(30):202-203.
[10]罗凯华.确立公选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科学地位[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3-14.
参考文献
[1]谢婕.浅谈在师范院校中开展《插花艺术》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08
[2]何黎明.“插花艺术”教学实践现状和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186~187
[3]钱锦、马玲.《插花与花艺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科技信息,2010(32):184
[4]胡军、张淑梅、张咏新.《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3~76
[6]李福东.现代插花及其审美教育价值[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7~90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2.就业流向多样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3.就业对口率低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2.人才需求分析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一)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实现学校健康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6年,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曾经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学校要实现创新发展也是如此。高等农业院校正处于一个由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阶段,必须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传统农业科学的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健康良性发展。而人文社会科学要发展,就要依靠本学科青年教师的成才成长。
(二)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单科性大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更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磨炼性格,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这必须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的辛勤劳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着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很多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青年教师不仅要生动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更要深入“第二课堂”,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举办人文素质讲座,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丰富校园文化,进而营造和谐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等农业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群体现状分析
(一)人数比例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主体,职称学历层次较低
农业院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发展由于起步晚,教师队伍主要以近几年引进的综合性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主,导致青年教师人数比例很高。同时,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处的弱势地位,很难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导致职称学历层次较低。在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占到94.29%;而具有博士学位的仅占18.57%,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其中正高职称仅为10%。
(二)教学任务重,教学经验欠缺
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了全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甚至包括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人文社科类教师每人每年平均担任5-6门课程,工作量达400多标准学时,有的超过600多学时。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往往一进校,就要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天天忙于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等,有时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三)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意识淡薄
农科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和人才引进标准往往是为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导致青年教师从综合性大学毕业进入农科院校后,很难找到与自己原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加之部分教师本来科研基础能力就相对薄弱,无心搞科学研究,科研意识逐渐淡薄,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成了无项目、无经费、无论文的“三无”教师。
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举措
如上所见,高等农业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校方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华中农业大学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践中,通过转变思想,重视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水平,形成了一套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走上科研路”的良性工作机制。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应仅仅具有辅助功能,也不能只定位为承担农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任务,而应当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规律来相对独立地加以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推进农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因此要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二)科学评价,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注意政策倾斜,不能与传统优势的农科专业搞一刀切,要制定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标准。在教师的引进、培养、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环节,要与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接轨。制订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攻读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学位,积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支持他们参与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扩大对外学术交流。
(三)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承担着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保证他们“过好教学关”,既是对教师本人的培养提高,更是对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负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华中农业大学制定了一套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工作机制。
1.青年教师导师制
被聘任的青年教师一入校报到,学校立即召开导师见面会,为每个青年教师安排一个德高望重、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学科老教师作为导师,全方位帮助新教师适应工作岗位需要。青年教师要随堂听导师的每一节课,了解参与导师的教学进程和科研课题,通过参与导师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科研课题等实践工作,迅速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校每年都要对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了解青年教师和导师双方的工作情况。
2.实行集体备课制和上公开课制
为青年教师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轮流进行说课,把自己下一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讲解给大家,让同事提出建议,讨论本课时内容如何讲效果会更好。公开课制度常规化,指的是青年教师授课的对象为所在院系的全体教师,让其他教师在课后对其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气氛调动等情况进行点评指导。
3.开展教案展评和讲课竞赛活动
华中农业大学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隔年举办青年教师教案展评活动。以此为契机,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对推动青年教师研究教学规律、钻研教
学艺术、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健全督促检查制度
实行院系领导听课制,可以帮助青年教师现场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派教学督导员通过听课、调查和座谈等方式,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有重点地监控和指导教学程序运行,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则充分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能动性,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切实发挥了导向和激励作用。这一系列督促检查制度,掌握了保证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教学计划、教学程序等实现了有效监控。
(四)强化科研能力,帮助青年教师“走上科研路”
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要紧紧依托农科优势,找准科研方向,通过多种科研鼓励资助计划,让青年教师“走上科研路”。
1.依托农科优势,找准科研方向
农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受条件所限,很难与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去争夺课题,只有选择有特色的科研方向才能生存发展。青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与农业院校的优势学科项目相结合,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为例,本专业教师坚持以农村发展研究为中心,强化与凸显研究项目中的“三农”特色,逐渐形成了以农村社会发展为主的研究方向,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让文科硬起来,走实证研究之路
农业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要学习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走实证研究之路。华中农业大学的农村社会学项目之所以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找准了方向,注重实证研究。社会学系青年教师的研究工作必须围绕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者需要深入农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
3.实行青年科研资助计划
从留校到现在,为了不同的教学需要,我先后承担了普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学、生化工程、发酵设备、高级微生物学等课程的讲授与实验任务。我深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以始终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虚心向知名教师及同行学习,取长补短,寻找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针对学生实际,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力求寓教于乐,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授课内容清晰、深浅适宜、层次分明,实现师生互动效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教研促教学,我先后成功申报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教育科研所“十一五”3项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社科联教研项目,通过鉴定项目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其中3篇获省教育厅和省社科联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1998年所带班级微生物学课程在全校统考中,名列第一名,获校教学二等奖。所主讲的农业微生物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分别在1998年和2003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我的教学成果优异,在连续十学期的教学考核中成绩优秀,2001年、2005年和2007年三年均荣获河南农业大学校级教学优秀奖。在我对学生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张老师,听了你的课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一门艺术,学会了如何做人”。也正是学生的这一句话,时刻激励着我,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争取将课上得更好。
爱心育人,乐在其中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以自留校以来,我主动承担94级微生物班、99级生物技术三班和2007级生物技术二班的班主任工作。深知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时时刻刻从生活上关心、从学习上引导、从思想上教育、从行动上启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家的温暖和温馨。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和中专生,他们思想活跃,有新想法、新思维,所以更需要老师从正面加以引导。按照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来实施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以“新生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对其进行教育,强化忧患意识,要求他们从入学开始就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就业、考研、出国,然后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以研促教,不断进取
一、招生规模
2017年我校博士生总招生规模为800余人。各学院、学科招生人数详见《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9月版)。待春季招生结束后,将于2016年10月25日前,在《2017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10月版)中公布扣除春季招生人数后实际的秋季招生人数。
中国农业大学招收定向在职博士生的录取数量不超过各学院招生计划总数的5%,人文社科领域不超过10%。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援疆师资项目、高校专任教师及科研院所一线研究人员不受此比例限制,但高校专任教师及一线研究人员须提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其承担教学或科研岗位证明,并同意为申请人“在读期间可全日制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提供保障。
二、学制及最长修业年限
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7年。
普通博士生学制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特别优秀的博士生经导师推荐可以申请提前进行学位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提前毕业。
三、春季招生办法
录取为2017年的直博生、硕博连读生需在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招生信息网上填报个人信息。时间为2016年10月25日上午9:00至12月20日下午4:00。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免缴报名费。
四、秋季招生办法
(一)报名条件
1、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补充条件如下:
(1)在境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学位认证机构出具认证报告(学士、硕士学位都在国外获得的,两学位均需认证);
(2)在读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人员,不得以应届生身份报名,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名。
(3)报考非定向就业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定向就业生年龄不限。已获博士学位者只能报考定向就业生。
2、符合招生学院对申请人英语水平的基本要求(详见附表1)
3、国家专项计划
(1)申请“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申请人除满足上述报名条件外,还需提交填写完整的《报考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考生登记表》,该表由定向培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主管部门提供。
(2)申请“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和“援疆师资项目”的申请人,除满足上述报名条件外,还需经过受援单位推荐。
我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仅指西藏大学、新疆塔里木大学两所大学人事部门推荐专职教师的专项培养项目。“援疆师资项目“仅指新疆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人事部门推荐专职教师的专项培养项目。
(二)报名时间及办法
2016年10月25日上午9:00至12月20日下午4:00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逾期不予受理。操作方式: 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admission/index.do申请人在报名前须仔细阅读《网上报名系统使用说明及报名须知》,并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操作。
(三)报名费:200元
请申请人务必在报名前仔细阅读“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博士生招生简章”及“2017年学院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中的申请条件,自审合格后再进行网上报名,否则造成不予复核、不予录取等后果完全由申请人自己承担,并不退还报名费。
(四)提交申请材料的要求
(1)申请人网报同时上传电子版材料
2017年博士生网上报名时,申请人在网报同时按要求提交各项电子版材料。网上提交电子版材料时间与博士生网上报名时间一致。
提交电子版申请材料注意事项:
1、申请材料在初审阶段以电子版形式在报名系统中提交。
2、成绩单、外语成绩以图片JPG格式上传,上传内容须清晰可见,单个图片文件在100K左右。
3、应届生请务必提交“学生证照片”、“论文摘要、目录”等材料 。
4、往届生请务必提交“学位学历复印件”,“学位论文”等材
料。
5、一项材料需要提交多个电子材料时,请将电子材料压缩为RAR
压缩包后上传,如“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等。
6、推荐信上传:申请人到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表格下载”中下载推荐信格式,两名副高以上推荐人填好后,申请人以图片JPG格式上传,单个图片文件在100K之内。
(2)通过学院初审进入复核的申请人需给学院提交纸质版材料
2017年1月学院初审后(部分学院是春季开学时进行初审),招生学院在学院网站上公布进入复核的申请人名单。进入复核名单的申请人3-4月份来学校参加复核时,需按学校招生简章和学院实施方案要求,将所有盖章、签字的纸质材料和证书原件交到学院审核,学院审核后留纸质材料和证书复印件留存备查。
提交的纸质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研究生提交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
3、盖有研究生成绩管理部门或档案室公章的硕士成绩单;
4、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上下载并填写《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定向在职人员加盖所在单位党委系统公章,未就业人员加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院分党委公章;
5、往届硕士生(2017年春季毕业生算往届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论文摘要和目录等;
6、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研修计划(不少于3000字或5000字,具体要求参见学院规定);
8、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学院要求的英语成绩证明:英语四、六级、TOEFL、雅思A类、专业英语四、八级、WSK(PETSS)、 GMAT。其他英语成绩不能作为申请的报名条件,只能作为英语能力的补充材料;
10、其他可以证明自己科研或英语能力的补充材料;
(五)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不用上传电子版材料
已取得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资格的学生不用上传电子版材料。2017年元旦后,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将打印的报名登记表签字并加盖研究生学籍管理章(本校生加盖学院公章即可),交2封纸质版专家推荐信、一份思想政治情况表到相关学院,以便存入个人档案。
(六)相关说明
1、凡符合国家专项招生计划的申请人(如报考西部对口支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援疆师资项目等)应在报名时填写相关信息,经核实后,学校仅按照报名信息库内容作为录取类别依据,不接受后补报名。
2、现役军人申请人,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3、现为定向就业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拟申请定向就业博士培养或正在履行用人单位服务合同的在职人员申请定向就业博士培养,报名时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并提交用人单位签署了意见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的报名登记表。申请者与定向培养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造成不能录取后果的,我校不承担责任。
4、凡在报考过程中隐瞒重要信息或在以往学术活动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或通过弄虚作假取得初试、复试及录取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一律不予录取;已经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5、招生导师信息查询: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招生学科与导师招生专业招生导师。
(七)程序与时间进度
1.初选:2017年1-3月
(1)由学院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综合审查结果和招生导师的意见,形成进入复试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并在申请学院主页及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示。对初选结果有异议的申请人可以通过公布的电话申请复查。
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人在相关学科专业范围内选择填报导师。
(2)国家专项计划申请人通过学院初审后,需提交学校“专项计划”招生审核组对当年专项招生计划进行审核排序,本着择优原则确定进入复核阶段的人选。
2.复核与录取:2017年3-4月
由招生学院组织,按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专家组担任考核工作。对进入复核阶段的考生进行专业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考查与综合能力面试两个环节,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者的学科背景、科研经历、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考核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届时详见申请学院主页公告。
学院对申请者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严格审查,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将在校园网上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
3、录取结果:2017年6月。
研究生院确认学院录取名单后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公示期为一周,有异议者可以通过公布的监督电话进行举报。
五、录取类别
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生和定向就业生两类。
1、非在职生均录取为非定向就业生。学费及奖助标准见后并享受公费医疗,毕业后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
2、在职生录取为定向就业生。在读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医疗费及其它福利费由本人与原工作单位协商解决。正式录取前申请人本人、定向培养单位须与我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按协议回原工作单位工作。
3、纳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专项计划” 和“援疆师资项目”的博士生均录取为定向就业生。
六、体检
博士生在复核阶段参加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体格检查,体检医院为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体检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七、学费及奖助政策
(一)学费:10000元/年;所有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及博士生均须缴纳学费。直博生一年级按学术学位硕士生标准执行8000元/元,直博生二年级及以后年级、进入博士生阶段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按博士生标准执行。学制内按博士生标准缴纳四年,按学年缴纳。第一学年的学费在8月1日前缴纳。此后每年的7月10日前缴纳下一个学年的学费。
(二)奖助(详见《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收费及奖助体系实施办法》gradsch.cau.edu.cn/homepage/)
1、奖助对象:二年级及以上的直博生、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的非定向硕博连读生及所有基本修业年限内的非在职(无固定工资收入)博士生。
2、奖助类型及标准
(1)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12000元(一年级直博生为每生每年6000元),按月发放。
(2)学校助学金:每生每年10000元(一年级直博生为每生每年8000元),按月发放。
(3)学业奖学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博士生每年8000元,获奖比例不低于30%(一年级直博生为每生每年4000元,获奖比例不低于40%)。
(4)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博士生30000元,奖励人数按国家下达数量执行。
(5)校长奖学金:博士、硕士生共20名,奖励标准为博士生10000元。
(6)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津贴:研究生导师支付助研津贴,博士生最低标准为每生每月1000元,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一年级按硕士生资助标准执行每生每月300元,二年级及以后年级按照博士生资助标准执行。
八、监督机制
继续对博士生复试考核进行校院两级纪检检查现场巡视。经查属实的招生违规行为,属于考生的问题,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属于导师的问题,将视情节轻重,取消该导师当年乃至以后的招生资格。
九、其它
(一)学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申请者在提出申请、学科考核、学院审查、录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请与申请学院联系咨询。学院联系人详见附表2.
(二)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及各学院不举办任何课程补习班,工作时间接待咨询。咨询电话:010-62734286 咨询邮箱:bozhao@cau.edu.cn
(三)单位代码:10019;单位名称: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址:/admission/index.do
现在2017年教育部有关博士研究生招生文件还没有下达,我校公布的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届时如与教育部文件有所不同,以教育部公布文件为准。
附件:附表1、各招生学院对英语水平的基本要求
附表2、学院联系电话和邮箱
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学 院
联系电话
邮箱
农学院
010-62732565
zwwmq@cau.edu.cn 园艺学院
010-62732449
rongding@cau.edu.cn 植保学院
010-62733257
weijianing315@163.com 生物学院
010-62733542
swxyyz@cau.edu.cn 资源与环境学院
010-62731427
zhangle@cau.edu.cn 动物科技学院
010-62731266
xu@cau.edu.cn 动物医学院
010-62732772
dy001@cau.edu.cn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010-82381443
shbx@cau.edu.cn 工学院
010-62736275
wangbz@cau.edu.cn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010-62736743
dyjw@cau.edu.cn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010-62737728
zhangliwei@cau.edu.cn
理学院
010-62733474
pestici@cau.edu.cn 经济管理学院
010-62738510
3.普通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模式的探究孟光,王伟,MengGuang,WangWei
4.浅谈农业院校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冯江,郑先哲,刘建禹,FengJiang,ZhengXianzhe,LiuJianyu
5.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郭丽华,张贵学,GuoLihua,ZhangGuixue
6.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的思考张玲,ZhangLing
7.关于高校创业导师制度的研究与思考王艳红,高越山,张索坤,宋跃芬,WangYanhong,GaoYueshan,ZhangSuokun,SongYuefen
8.浅谈独立学院班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与培养韩瑞斌,HanRuibin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初探程镝,ChengDi
10.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率分率分析王金媛,WangJinyuan
11.中小型民营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刘禹,LiuYu
12.兽医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张秀英,李艳华,陈雪英,ZhangXiuying,LiYanhua,ChenXueying
13.高等农业院校公共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任永泰,葛家麒,李放歌,RenYongtai,GeJiaqi,LiFangge
14.浅谈外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王希悦,WangXiyue
15.远程英语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几点思考韩英,HanYing
16.基本原理课改革实效性的思考王传玲,WangChuanling
17.浅谈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因素李丽瑶,LiLiyao
18.浅谈翻译教学中音韵审美的几个要素李忠霞,金英
19.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邢金阁,张宏伟,XingJingo,ZhangHongwei
20.论多媒体技术在家畜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作用高利,肖建华,范宏刚,马海鹍,王洪斌,GaoLi,Xiaodianhua,FanHonggang,MaHaikun,WangHongbin
21.包装设计诉求对象的潜意识消费心理分析张建设,ZhangJianshe
22.微观潜意识维度的包装设计诉求策略分析刘杨,LiuYang
23.中西方艺术精神异同的比较与研究卞晓丹,BianXiaodan
24.关于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演奏分析及探讨朱文婕,ZhuWenjie
25.探讨素描与设计结合的"二位一体"教学理念孙博,SunBo
26.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容性探究邹春玲,梁英吉
27.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浅论杜威关于哲学价值意义的新概念范传鸿,FanChuanhong
28.母语干扰对中日同形词理解与翻译的影响王映哲,笠原(竹田)ゅぅ子,WangYingzhe,KasaharaTakadaYuko
29.略论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观汝秀梅,RuXiumei
30.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与乔丹的"人生姿态"何大军,HeDajun
31.批判性思维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杨莉萍,韩光,YangLiping,HanGuang
32.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阐释张静怡,姜华,ZhangJingyi,JiangHua
33.刍议管理的伦理化宰亮,ZaiLiang
34.试论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的后现代意蕴詹敬秋,ZhanJingqiu
35.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潘湘波,徐梅,PanXiangbo,XuMei
36.国际私法教学方法初探孙碧涛,SunBitao
1.传承东农精神谱写时代华章——在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李庆章,LiQiangzhang
2.大家、大师、大业构成大学发展的基础——记东北农业大学60年办学历程徐建成,XuJiancheng
3.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分析周慧秋,ZhouHuiqiu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史元,ShiYuan
5.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问题研究刘萍,LiuPing
6.地方政府推进农户清洁生产的行为研究陈红,ChenHong
7.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光,刘韬,SuGuang,LiuTao
8.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及对策研究王磊,索志林,WangLei,SuoZhilin
9.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对策的思考相征,范亚东,XiangZheng,FanYadong
10.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李长才,LiChangcai
11.动物医学专业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杨丽萍,ZhengShimin,LiuChaonan,GaoXueli,YangLiping
12.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内外双修"知行并进教学体系焦冶,JiaoYie
13.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徐雅琴,白靖文,王丽波,XuYaqin,BaiJingwen,WangLibo
14.关于创新实践教学大平台的构建张伟,李荣军,李晴,ZhangWei,LiRongjun,LiQing
15.果酒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张秀玲,王鹏,李良,ZhangXiuling,WangPeng,LiHang
16.提高设施园艺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体会刘守伟,吴凤芝,王丽丽,陈克农,LiuShouwei,WuFengzhi,WangLili,ChenKenong
1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艾军,AiJun
18.兽医内科学本科教学思路和方式创新的探讨李艳飞,王国卿,徐世文,李金龙,LiYanfei,WangGuoqing,XuShiwen,LiJinglongHttP://
19.广告文案教学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李阿嫱,张帆,MaRongzhen,LiAqiang,ZhangFan,MaRongzhen
20.关于农业院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思考高庆玉,张丙秀,GaoQingyu,ZhangBingxiu
21.菲智力因素与俄语教学崔丽莹,CuiLiying
22.汉语修饰性数词动态对等及文化内涵量化重构肖彦,XiaoYan
23.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春梅,赵宏伟,龚振平,MaChunmei,ZhaoHongwei,GongZhenping
24.独立学院人文课程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金长城,JinChangche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24-02
特色专业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师资队伍、课程实践、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将高校特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工作落实。但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如何促进特色专业大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也成为高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更进一步掌握高等院校特色专业的创业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有关管理部门和就读特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问卷在于通过调查收集被调查者对本校课程的满意程度及意见,创业的认知,将来从事工作的意愿,创业意向,创业经历,创业培训需求等相关的信息,问卷共25题。
(二)样本选择及样本量
问卷分两部分,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问卷848份,有效问卷819份。一部分是4个高校特色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648份,其中云南农业大学467份(茶学、茶艺、花卉、烟草),昆明学院专业53份(茶学),福建农林大学90份(茶学)、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职业技术学院38份;另一部分是云南农业大学非特色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71份。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1.工作意愿。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4%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种植的工作,25.5%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加工工作,30.2%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买卖的工作,18%的学生今后打算从事与茶叶无关的工作,并且有19.2%的学生要从事其他的工作。昆明学院的调查数据也同样如此,茶叶买卖这一工作是学生们普遍想从事的工作,占32%,但今后打算从事其他工作的数据跟茶叶买卖的数据相同,茶叶种植工作占的比例较低,仅有8%。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数据来看,今后从事与茶叶无关的工作占27%,高于茶叶买卖工作。同样,茶叶种植工作占9%,所占百分比最少。
2.就业思路及意向。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三个年级的被调查数据显示,茶学与茶艺两个专业的学生创业想法普遍一般,其中,2012级茶艺专业有强烈创业想法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几个年级。被调查者中只有少部分的人没有创业想法,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创业还是充满渴望的,但是苦于没有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从被调查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可以看出。在“创业单位”选择这一问题上,我们发现,在这些被调查者中选择较高的是自己创业和事业单位,企业和互联网创业相对较少。
3.创业经历。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有过创业经历或创业实践的人数较少,云南农业大学有27.12%的学生有过经历或实践,福建农林大学有30.85%的学生有过创业经历,昆明学院的被调查者中仅有16.98%的学生有过创业经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学校的创业教育等课程发展以及校园内创业训练等还不够完善,没有在学生身上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高校特色专业创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培养及创业指导
下页图2显示,3所高校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应该安排专门的训练创业能力的课程和实践,其中昆明学院的比例占到了98.11%。
(二)选择创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希望(曾经)创业单位是哪儿”显示,参加本校创业园或实践训练的情况,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比例高于热作学院占22.46%;事业单位、自己创业以及企业的比例热作学院高于云南农业大学分别占36.84%、42.11%和26.32%;在网络营销等创业方式上热作学院的比例是0。高职类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大学生在创业单位的选择上主要是自己创业,其次是事业单位。但是在参加本校创业园或创业训练的问题上,本科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表现得并不是十分积极,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本校创业训练率要低于本科院校。
(三)家庭因素影响创业
家里是否重视或支持大学生的创业训练和实践这一问题上来看,我们根据对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3个年级专业对比显示,除了2013级茶学专业选择家里非常重视自己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较多,其他几个年级的被调查者均认为一般重视。这就说明,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孩子的溺爱教育十分严重,一些家庭甚至认为孩子毕业后有无工作无所谓,就连让他们毕业后尝试创业的想法没有,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问题。
(四)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创业情况
根据调查“曾经创业内容是否与专业学习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特色专业还是普通专业,被调查者的数据明显显示曾经创业内容与专业学习相关,其色专业茶学和茶艺占63.86%,普通专业环资和农科占55.79%,创业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上,特色专业比例较高。选择“没有”关系的,普通专业的则高于特色专业。
三、结论
从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在学生创业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和热作学院的绝大部分特色专业大学生曾经的创业实践经历都是在校外进行,而福建农林大学绝大部分特色专业大学生曾经的创业实践经历都是在校内进行。这就说明,云南省高校需加强特色专业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创业课程的开展,供特色专业大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创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未来创业的能力,避免自己在今后的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是成功创业的有效途径。无论本科还是高职院校,学校都应开展具有特色的创业训练,且课程不易过于枯燥,要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认同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本领域的创新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创业促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艳利.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1).
2014年我校博士研究生总招生规模约为780人。各学院、学科招生人数详见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9月版)。秋季招生人数将于2013年10月22日前在2014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10月版)中公布。
学校招收非脱产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规定为:不超过各学院招生计划总数的5%,人文社科领域不超过10%。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除外、高校专任教师及科研院所一线研究人员不受此比例限制,但其中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申请人须提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其承担教学或科研岗位证明,并同意为申请人“在读期间可全日制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提供保障。
二、学制及最长修业年限
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7年。
申请考核制选拔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经导师推荐可以申请提前进行学位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提前毕业。
三、春季招生实施办法
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研生[2013]17号)规定,2014年接收本校优秀在读的一年级非定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硕博连读生;按照《中国农业大学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接收直博生。直博生需缴纳报名200元报名费;硕博连读生免于缴纳报名费。
四、秋季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报名条件及办法
(一)报名条件
1、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境外所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相关机构认证;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2、招生学院提出的对申请人英语水平的要求(详见附表1)
3、其他说明
(1)在读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人员不得以应届生身份报名,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名。
(2)报考非在职博士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生年龄不限。已获博士学位者只能报考委托培养生。
(3)申请“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申请人除满足上述报考条件外,还需提交填写完整的《报考201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该表由定向培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主管部门提供。
(二)报名时间及办法
2013年10月22日上午9:00至11月26日下午5:00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逾期不予受理。操作方式: 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申请人在报名前须仔细阅读《网上报名系统使用说明及报名须知》,并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操作
(三)报名费:200元
请申请人务必在报名前仔细阅读“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学院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中的申请条件,自审合格后再进行网上报名,否则造成不予复核、不予录取等后果完全由申请人自己承担,不退还报名费。
(四)需提交的申请材料
网上报名结束后,申请人应于2013年11月27日-12月9日按照招生学院在网页上公布的要求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并关注报名系统中材料登记审验情况。请随时关注学院公告并及时办理,逾期不补,网上报名失效。提交的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硕士学位、学历证书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在读证明);
3、盖有研究生成绩管理部门或档案室公章的硕士成绩单;
4、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上下载并填写《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委培生加盖所在单位党委系统公章,未就业人员加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院分党委公章;
5、非应届硕士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审批材料中的评议书,并在评议书上注明申请人姓名并加盖档案室公章。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目录等;
6、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研修计划(不少于3000字或5000字,具体要求参见学院规定);
8、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学院要求的英语成绩证明。其他可以证明自己科研或英语能力的补充材料;
10、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的半年内体检合格证明。
(五)相关说明
1、我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仅指经西藏大学、新疆塔里木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这三所大学人事部门推荐专职教师的专项培养项目。
2、凡符合教育部专项招生计划的申请人(如报考西部对口支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等)应在报名时填写相关信息,经核实后,学校仅按照报名信息库内容作为录取类别依据,不接受后补报名。
3、现役军人申请人,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4、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申请委托培养的申请人、正在履行用人单位服务合同的在职人员申请人,报名时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并提交用人单位签署了意见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的报名登记表。申请者与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造成不能录取后果的,我校不承担责任。
5、招生导师信息查询: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招生学科与导师招生专业招生导师。
(六)程序与时间进度
1.初选:2014年1-3月
(1)由学院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综合审查结果和招生导师的意见,形成进入复试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并在申请学院主页及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示。对初选结果有异议的申请人可以通过公布的电话申请复查。
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人在相关学科专业范围内选择填报导师。
(2)国家专项计划(包括“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申请人通过学院初审后,需提交学校“专项计划”招生审核组进行审查,在2014年教育部下达的专项招生计划范围内,本着择优原则确定进入复核阶段的人选。其中,申请“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须由受援高校按照我校的报名条件和招生计划推荐。
2.复核:2014年3-4月
由招生学院组织,按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专家组担任考核工作。对进入复核阶段的考生进行专业能力考核。复核阶段的考察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考查与综合能力面试两个环节,主要考察内容包括申请者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考核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届时详见申请学院主页公告。
学院对申请者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严格审查,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将在校园网上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
3、研究生院审批:2014年5月。
研究生院通过审核学院公布的相关初选和复核办法、联合学校纪委和研究生教育专家组成巡视组对实际选拔程序进行监督、接受考生质询等程序。在保证选拔过程的合理、合法和透明的基础上审批录取名单,并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最终录取名单,公示期为一周,有异议者可以通过公布的监督电话进行举报。
五、奖助政策
中国农业大学将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研究生教育收费以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规定要求,在以下现有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执行国家助学金制度,加大研究生助研、助管和助教岗位津贴资助力度,落实国家奖学金制度,继续实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积极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配套措施。通过推进新的奖助体系建设,使我校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总体上享有更好的待遇水平。新的奖助政策将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开始实施。
六、录取类别
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生、委托培养生和定向生共三类。
1、非在职生均录取为非定向生,学费及生活费(包括助学金、助研津贴等)将按教育部最新文件执行,其中生活费每人每月不低于1500元,并享受公费医疗,毕业后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
2、在职生均录取为委托培养生,在读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医疗费及其它福利费由原工作单位支付。按学年缴纳学费,共计四年。缴费标准及办法将执行学校有关规定,相关规定出台后我们将及时公布。正式录取前申请人本人、委培单位须与我校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毕业后按协议回原工作单位工作。
3、纳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专项计划”的博士生均录取为定向生,学费来源将执行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学校向非在职定向生提供助研津贴。
七、监督机制
在2013年实施申请考核制的基础上,将继续对复试考核进行校院两级纪检检查巡视。经查属实的招生违规行为,属于考生的问题(如提供虚假材料),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属于导师的问题,将视情节轻重,取消该导师当年乃至以后的招生资格。
八、入学体检
新生入学报到时学校统一进行体检,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体检医院为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体检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未通过体检者不予入学注册,可办理保留入学资格一学年。期满经复查合格后正式注册入学,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九、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