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7: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主义文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文化强国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是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当代中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进一步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中央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提出,充分考虑到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以及国际矛盾在文化上的体现与挑战,我们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这对于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前国际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的强弱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还要综合考虑其文化实力、民族凝聚力、国家影响力等各个方面。中华文明是以文化立基的。自古以来,尤其是汉唐盛世,中国的世界形象就是文化之国。文化决定软实力,软实力既是对硬实力的补充,更是硬实力的支撑力。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重视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急切呼唤文化建设。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第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治国施政的重要理论,文化建设亦然如此。在物质财富不断丰裕的今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在文化生产力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思考。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我们要抓住时展脉搏,跟上文化发展的脚步,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首先,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所有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着重加强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和吸引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切实增强文化创造力和吸引力。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使之产生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贡献。十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是针对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当下实际提出的具体目标,符合社会前进方向与民众期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吸收几千年传统文明成果和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社会共识和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理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我们明白,没有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文化强国”就根本无从谈起。在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民的信念也在发生转变: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转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人转变;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转变……如何进一步提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建设文化强国的全过程中,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00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0一0年世博会。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档案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把各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与发展进程如实记载下来,客观真实地保存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自然,以及官方、企业、民间等重大事件,成为维系和促进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文化财富,从而成为文化的源泉,历史文化的精髓,成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宝贵的历史遗产。档案对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重要的意义,对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档案的文化保存作用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其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历史原貌,是维护国家、集体、个人权益的重要法律信证。档案真实记录了人类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明的原始记录,是国家发展的历史记忆,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存好档案,才能为人类社会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建设和发展才能源远流长。世代形成的档案资源,清晰地保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萌芽、产生、发展、演化、成熟的全过程。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各民族产生形成的古代文明与传统文化通过档案文献世代相传,在历史的积累、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汇集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正是由于这些珍贵历史档案的存在,才能使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痕迹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得以延续与保存。现今,档案文献在承载保护科技成果、社会信息与民族文化等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载录人类发展历史,保护、继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档案在人类历史文化的载录、积累、保护和传播方面起到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2.档案的文化传播作用
人类文化的代代相传有赖于对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社会文明的维持与联系,源源不断的人类文明的传播可以延续数千年,这种社会文明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与档案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档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因为它是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档案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不仅具有贮存、积累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档案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将档案贮存知识的功能与传播知识的功能并列,已经成为档案界的共识。即使在有着众多文化传播媒介的今天,档案也仍然凭借其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以及其参考凭证价值而具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图书等其他传播媒介所没有的优势,是其它媒介无可替代的。
3.档案的文化教育作用
档案的文化教育作用是指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式,参与经济和文化建设活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一种重要社会职能。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例,档案的精神文化教育就是以丰富翔实的档案资源为依据,发展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以及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档案中记载了人们各项活动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人们可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既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又可以得到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人们受到教育和启迪。
4.档案的文化借鉴作用
档案记述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特有的历史过程,记载了文化建设的不同历史发展,可为当今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具有较大的历史借鉴作用。从内容来看,档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民族、文学、艺术、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是一个多层次的领域,也形成多层次的文化研究体系,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文档案资源丰富,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地保管的大量有地方特色的档案史料可为文化建设起到充分的借鉴作用。档案作为历史文化的“原生态”记录,在保护、继承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档案部门保存的丰富的文化典籍,了解到前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了解到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悠久曲折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档案的文化凭证作用
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载录的是人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和宗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原始信息,其内容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与国家建设各个领域的真实状况,是国家信息资源最原始、最核心的构成部分,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原始记录,真实地再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在历史变迁中能够起到独特的文化凭证作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各个时代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档案就是它的记录和见证,汇成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档案的这种独特文化功能得到世界文化发展史的充分印证。由于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凭证作用,所以年代越久的档案,其文化价值越大,也越为世人所珍视。档案记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为文化建设提供各种历史线索,可作为某些文化建设的直接或间接的依据,从这种意义上说,档案管理是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建设与档案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辞海(编印本.1989年版)第1731.
[2]孔凡岳,邹家炜。论档案与社会〔J〕档案与社会1993(1)
[3]马素萍.论档案管理的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5,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来源:文章屋网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廊坊城市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1.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水平,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仍处于薄弱阶段,这样就延缓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脚步,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序有够,受经济条件制约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呈严重不足的状态,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不到保证,自然也就不能培养出先进和文化人才,势必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发展。
1.2文化教育落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先进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先进文化教育包括先进科技教育、先进文艺教育和先进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而目前,我国文化教育普通存在落后的现象,而且还存在很多不良文化习惯,为了树立科学的良好风尚,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先进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1.3农村教育有待提高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对于农村教育提出了相关政策作为保障,使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对于城市教育而言,由于农村教育结构发展不平衡,使农村教育处于滞后状态,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仍也较低,从师资力量、教育政策、教育质量、政府支持等各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1.4地方政府不够重视
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缩短城乡经济间的距离,农村经济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城乡经济仍存在较大的反差,这也是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滞后的根本所在。而且地方政府过于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自然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也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关系因素。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
2.1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需要通过多渠道建立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这样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在进行统筹城乡规划时,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各地区农村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对于公共设施的投入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建立合理的分配标准,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且由于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方向不同,农民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也不同,地方政府要能够根据所在区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到营利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有能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拓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筹资渠道,如社会捐赠、村社集资等;通过多种形式来扶助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如政策扶持、民办公助、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等,要将农民群众视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面向农民积极开展各种文化经营活动,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支持农民群众自行组织、自筹资金、自我管理兴办剧团、书社等个体组织,并引导文化专业户以联合地方式走向市场,从而取得更大的发展。要不断完善面向县、乡、村、户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并逐渐形成网络化布局,扩大网络和有线电视的覆盖面,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受空间和时间约束,加大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辐射力度;通过合理的整合文化资源实现功能多样化和效益最大化,通过对乡镇文化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分散闲置资源进行重组整合以进一步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也日益紧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分,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例外。主流文化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在诸多文化中起到主导地位,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在当今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就是以为指导,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具有先进性并体现时代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同时也更加集中、简洁地表达了我国当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使先进文化占据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成为主流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持、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表现其人本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先进的主流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先进主流文化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方向:要发展和谐文化,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基础。从而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三、坚持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次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中国的崛起将“在21世纪初给世界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压力”,将中华文明看做“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竞争者”。足以说明中华巨大的精神内涵和发展潜力。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汉语也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贴在巴黎街头的一则醒目的海报这样写着:“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内的机会和财富。”中国文化已经走向全球。然而中国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完善体系。比如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所谓的“双语”教育正在打压、矮化汉语教育,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教委竟然明令禁止幼儿园推行幼儿识字教学。数典忘祖、破坏民族文化传承的举动在复兴本土文明、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信念的大潮前,多么愚昧可怕!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不理解我们的文字,谈不上教育进步,更谈不上发扬民族精神!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需要构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并坚持其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四、科学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中国文化的缺失导致西方文化日益侵蚀,我们所经历的种种困境无不在呼唤中国文化的崛起,中国主流文化的崛起!但如何科学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呢?
首先要坚持以为指导核心,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灵魂。只有坚持贯彻指导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以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延续,又是中国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结果。贯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文化改革,注重法制、效率、公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旋律。
其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本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支撑,而一味地鼓动崇尚“崇洋之风”,那这个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而丧失了灵魂的民族必然会日渐衰亡,走向没落。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再次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占领网络阵地。网络社会作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形成了“虚拟世界”中多种文化并融交错的格局。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从直接涉及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高层次的理论论战到低层次“娱乐至死”的消费文化甚至黄、毒、赌等丑恶社会现象,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网站开展优质的政府公众信息服务,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优秀的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上网,把中国博大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成果转制成数字化的包括中文和外文界面的信息文化产品,拓展先进文化信息的辐射空间,提高中华文明在互联网上的文化地位。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文化;建设;探究
一、网络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的概述
针对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受到网络文化怎样的影响进行探究之前,首先需要分别对网络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认知,在这之中主要有:网络文化主要内涵以及其独特特征;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主要内涵以及其独特功能以及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的内容等。
(一)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概念
有很多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更加侧重网络技术来对其内在文化进行阐述,还有一些侧重大众文化的视角来对其内在文化进行解读。在广义上,网络文化不但包括在物质层面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所带来的人们在工作、娱乐等不同方面形成的方式上的影响;同时还包括在精神层面上与网络生存相关的政治、道德、心理等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非意识形态上形成的文化;相对的,在狭义上网络文化指的则是将网络物质上的创造作为其基础所形成的网络精神。
(二)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
1.主要内涵现代社会是一个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组成的完整有机体,其中意识形态属于是在社会意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什么阶级的社会环境下都可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一个意识形态,它是在一定的阶级社会当中能够非常系统地将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进行反映的所谓“上层建筑”,表现形式具备强烈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哲学、法律、社会等不同的方面。
2.主要功能
首先是其价值导向方面的功能,它像是旗帜一样对人们思想以及行为进行着引导,针对一些与社会政治的目标相互符合的价值观念要随时进行宣扬,但是针对一些与社会理想相偏离的则需要及时地阻止,为了能够切实地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稳步地推进政治目标,在社会主义指引下建设意识形态需要将党的行动纲领以及指南化作社会整体发展的主要方向,针对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要及时进行管理,防止其进一步渗透甚至是蔓延。其二,是教化辩护功能,意识形态一旦出现,就需要向人们进行思想的传播,让政治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在短时间内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并认可,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就会逐渐地成为人们对社会进行认知以及在社会当中行动的主要标尺,达到了对人的教化目的。其三,是引导文化发展,意识形态属于是文化内核,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中,无论是任何文化都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统治阶级的思想所影响,所以建设意识形态始终是社会文化核心的部分,它起到引导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的作用。
(三)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的内容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意识形态,其形成后,为了能够保证它可以发挥功能,都要面临理论基础的继续丰富以及发展,还有怎样才能够借助这种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以及社会领导阶级的头脑进行武装。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这不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高挑战性的课题。了解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摸清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规律,并且这也是在网络文化的视角下强化意识形态的建设对策主要的前提。
1.党政意识形态的建设所谓党政意识形态指的是在一个政党正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之后,它所代表的阶层以及集团所具备的意志开始逐渐上升成国家的整体意志,继而借助领导来落实政党的纲领以及价值取向等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环境下建设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是否可以充分地发挥政党意识形态所具备的主导作用。
2.建设文化软实力在社会生活当中,文化是一种精神创造的结果,它和社会发展是相伴而行的,而且还会呈现出不断的丰富以及完善。人类文化发展始终和社会进步相关,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文化发展普遍的规律。尽管每个时期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方式,不过基本上都会拥有一个主流的特征,也就是会呈现出时代的特色。建设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引导人民群众把握正确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同时也会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命运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3.建设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属于系统化以及理论化的一种思想体系,并不是零散且具体的观念,它是来自现实当中,并且进行了适当的升华之后形成的。任何意识形态在上升成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后,统治阶级试图稳定统治地位,会不断地尝试将自身的思想传递给群众。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的整体结构当中也是基础性的内容。
4.建设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进行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政治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呈现出非常密切的联系。它的情况是否良好可能会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提升政党意识形态的建设能力,稳固政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建设意识形态非常根本的渠道之一。
二、网络文化对我国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形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物质载体模式,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背景下建设意识形态的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基础上,对建设意识形态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可以强化社会主义背景下发展出的意识形态所具备的吸引力
网络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方式来表达包含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主要内容就能够让它显得非常形象且生动逼真,尤其是如今不断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借助它来在网络上展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令观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切身体验的同时,就可以对其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了,这在观者心中形成的鲜明印象是大部分的传统媒介都无法超越的。而且它还可以把枯燥内容变得更加活泼,观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当中掌握这些内容。
(二)可以强化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形成的影响力
当前网络文化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影响力,其一,网络当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介下的单方向传播,也不是教育人员与被教育人员之间进行的简单的灌输,它已经逐渐转变成了一对多甚至多对多这种全新的讨论以及交流的模式,具有非常丰富的交互性特征。在互联网当中传播意识形态,传播人员以及接受人员都能够展开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以及自由性的沟通方式,它可以很好地指引人们从传统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转向主动地区参与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让传播者接受传播的内容。另外,目前在互联网当中出现的各种论坛和博客都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的途径以及适当的空间。不管是什么社会角色上的人都能够在互联网当中参与信息交流以及讨论,这种形式让社会主义环境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宣传能够深入人心,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三)可以对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主要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
在人类社会当中,前进的主要动力就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文化交流也终会带动意识形态去借鉴以及吸收人类悠久历史的文明成果,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对自我进行丰富和完善,而这也正是因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而形成的信息交流以及合作格局所带来的。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当中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它带来了文化交流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小的时空障碍,还消除了人与人之间所具备的生理障碍,尤其是它所带来的普遍性以及平等性,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化交流的体系。除此之外,人类交往如果还需要在物质层面停留并且需要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上相互需求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网络文化出现是能够让这种交往逐渐转向精神层面的。所以总的来说,和这种交往体系的出现以及扩展相伴的必然是不同的而文化交流以及合作,它也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形成融合以及发展的过程。网络,不但让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变成了可能,同时还让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提升到了信息化以及更加高度的知识化水平上,进而让网络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以及层次,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新状态,为社会主义环境下发展的意识形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韩为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若干关系研究.西北农林大学学报(哲学1社会科学版),2011(7):76-80.
[2]董冀忠.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对策;思路
21世纪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网络用户数量直线上升,网络已经与生活密不可分。为了通过网络引导教育人民,就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网络机制,教育网络用户规范地使用互联网,并且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重要性。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的发展,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在网络的应用过程中,利弊共存,它在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犯罪的工具,导致违法犯罪事件发生,这就要健全网络管理制度。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国家的文化就需要世界认同。由于网络是我国从外引进的,到今天为止,还在应用一些国外的网络设备,这抑制了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为了避免其他国家通过互联网冲击我国的文化体系,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如今,每种思潮都必须依靠网络这个最大的信息载体才能达到影响社会的目的。网络具有包容性,接收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洞察了网络的特性,就利用网络传播消极的信息,错误地引导网民,影响网民的思想,使其做出逾越道德规范甚至是法律规范的事。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是一种载体,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信息织成的网,其上每一个点都是信息传播的源头,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互联网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传播方式、管理结构、社会结构。在网络用户日益增多的今天,利益与风险并存,为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正确的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建立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1建立合理的法律制度。如今,网络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对个人甚至是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要有效避免这样的损失,需要法律的介入。法律是一种专门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维权工具,适用于网络的法律被称为网络法,这是一种新兴的法律制度。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法律需要在合适的时间颁布,但是网络立法时机根本无法预测,为此,法律必须与网络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网络是虚拟的,也是瞬息万变的,不能坚持传统的立法模式,要探索网络发展的方向,适度提前立法。在立法保护网络用户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保证他们可以自由地使用网络,要实现这两者的统一。网络联通全世界,没有国界区域限制,但是法律是有地域限制性的,在建立网络法律制度时,必须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2.2建立健全的网络文化建设机制。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仅靠法律保障是不够的,还要建立相关的机制,注重网络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为此,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网站,将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让中国影响世界。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减轻负面文化信息带来的危害,在不同层次建立安全预警,分析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与危害,有需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将危害降到最低。目前,我国还依赖着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这对我国网络文化发展极其不利。研究、开发网络技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重点之一。
2.3把握互联网发展中的机遇。目前,互联网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中国真正开始使用网络的时间并不长久,虽然我国在互联网标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处于劣势。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投入资金,争取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
2.4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须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积极地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注重舆论的引导,控制舆论,使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开发网络文化建设的相关项目,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的管理,定期培训,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保驾护航。根据目前的网络状况,依法、科学、有效地管理,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3.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网络的应用利弊共存,在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我国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真正做到网络文化独立。抓住互联网发展中的机遇,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即将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成美,娄耀雄,杨春阳,刘桂珍,徐明伟,曾会明,孙江波,易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对策建议[J].中国广播,2013,05:8-13.
关键词: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内涵;重要性
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促进廉政文化建设进程的发展,是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展开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是通过这一方式来实现。因此,必须从党和国家的兴衰荣辱出发,意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反腐败都中的现实意义。
一廉政建设的内涵
基于现代社会廉政的特点和内涵,“廉政”所涉及的内在要素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廉正”,就是政府和官员在履行公务和处理问题时,秉承公正、公平、廉洁的态度,不贪赃枉法,不行贿受贿,做到清正廉明;第二,“廉朴”,即为政府和官员尽可能少向人民索取,而多对人民作出奉献;第三,“廉节”,又称为廉德,就是政府和官员在国家管理活动中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相关活动进行处理中,秉承清廉无私的节操和品德;第四,“廉制”,即为廉政相关的制度。基于廉政的内容,其建设包含以下四点内涵:第一,针对“政局”层面来说,必须创造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第二,针对“政制”层面来说,必须健全廉洁高效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第三,针对“政策”层面来说,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措施保证政治清明,充分获取人民的信任;第四,针对“政德”层面来说,各级官吏必须形成廉洁奉公的官德,不贪不的私德,成为人民的榜样。换言之,“廉政建设”即为公正廉明的政制、政局、政德、政策和谐统一的过程,以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受国家委任从事国家公务的人员未主体,主观层面上未产生的思想,客观上未产生滥用权力和利用公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重要实践
经过实践验证可知,内在文化和廉政实践是相一致的。廉政文化旨在将一种精神和理念传达出去,经过培养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端正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形成正确的人生信仰,从而形成党员干部的道德观念准绳,规范其行为,养成廉洁奉公的习惯,提高开展廉政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廉政文化范围逐渐拓宽后,有利于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辐射作用,针对微观方面来说,有利于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工作;针对宏观方面来说,对我国先进文化发展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廉政文化的特点表现为社会性,这主要是因为其形成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实践过程中,对社会辐射作用较大。只要形成一定的廉政文化之后,它所涉及的价值观念、精神理念和道德准则将会在社会中普遍传播,提供一定的外部条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反腐败工作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工具,可以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电视、广播、杂志以及文学艺术的作用,大力宣传主旋律,笼络人心,有利于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而促进从政人员形成正确的权力观,丰富自身服务于人民的思想。
(三)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重要举措
党风廉政建设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政治合力,其中一种强有力的无形力量即为廉政文化。它是一种非正式控制的途径,尽管未明确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然而经过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能对人们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一旦违背观念的价值准则,就会发挥出廉政文化软性控制的价值,自觉改善自身行为,从而促使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四)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则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一项没有文化的事业,这项事业也难以长存。而反腐败斗争若缺乏科学的文化观念进行指导,则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可能存在错误。从众多实践经验可知,腐败文化和先进文化势不两立,反腐败的难度较大,集中体现在其具有代表性的保守、迷信、颓废、庸俗等不良思想将直接阻碍社会进步文化的传播。西方文化中一些落后的价值和思想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落后文化,市场经济中交换、竞争、求利等不良文化思想,都使得反腐败斗争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此形势下,若不能正面直击文化糟粕,正确引导文化发展方向,将使得反腐败工作难上加难。一方面要对腐败分子进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必须将廉政文化思想根植于党员干部的内心,从根源上杜绝腐败行为。
三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法律惩罚机制
为避免腐败行为的产生,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制度建设。首先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等权利机关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职责。针对承担责任的层面,有效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建立健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和投诉机制。建立完善的国有资本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建立相应重大投资项目论证制和决策追究制。加大监督审计的力度,循序渐进实行效益审计,针对部分核心领域、部门、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切实依法履行审计公告制度。实现监察、审计机关监督的独立性,依照法律的要求对拒不执行监督决定的机关和责任人员追究责任。完善上述制度,有利于有效防治经济领域的腐败范围行为,保证监督审计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观念
社会是由一个个作为人的个体组成的,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反复倡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统一。反腐倡廉必须以宣传教育作为核心,不断提高其宣传教育的亲和力,能得到党员干部的认可,提高他们自觉遵守法律、纪律的自觉性,转变外在强制为内在自觉,不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杜绝腐败行为,而是要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利,珍重自我人格而在心中埋下廉洁自律的种子。在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和整顿纪律时,必须切实保护党员干部的人身权利,尊重其人格,并且要将惩处和保护关系协调好,为改革者创造支撑条件,对失足者进行教育和帮助,对腐败者严惩不贷,激发党员干部的热情,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三)加强道德建设
加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促进该价值观受到社会的认同,并形成社会准则。因材施教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结合社会群体的的特点和文化基础,针对各个地区的实际,有秩序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学习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达成社会共识。重点培养领导干部队伍的政治道德,树立社会模范典型。领导干部队伍必须以为人民做出的贡献作为政绩的评价标准,经受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党员干部必须将人民赋予的权力谨记在心,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脱离人民而存在。必须端正选人用人的标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积极开展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优秀的廉政文化建设继承人。祖国终将是青少年的,必须加强青少年道德素质建设,为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在各门学科中也要贯穿道德品行的培养。积极培养青少年的主人翁意识,树立爱国主义情操,提高青少年的优良道德品质。在青少年间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文化道德教育,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道德信仰。
(四)完善和强化监督机制
曾经说道,只有民主才能帮助中国摆脱的命运,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政府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才能不懈怠。唯有人人肩负起责任,才能维护国家的兴盛。由于领导干部独断专行,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才滋生了腐败的温床。所以,就此来看,各种暗箱操作和不透明的工作现象才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国家、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也只有从源头上彻底消除独断专行才能避免腐败现象的产生,要积极发挥民主的作用,让各种工作的开展都掌握在人民手中,由人民监督。对于当前监督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可作出以下努力:保证监督主体到位,对客体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权力运行过程、主体行为以及运行结果。唯有如此,滥用权力的行为才能被有效遏制,避免滋生行为。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端正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必须以“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工作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为民就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体现。必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谋福祉,解决人民的困难和问题。务实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此作为工作作风。尊重实际,从现实出发,防止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产生。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承担重大的责任。清廉,即为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也对领导干部执政形象提出的基本要求。坚持走群众路线,重视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关于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积极创造廉洁的社会环境。廉政建设一直以来就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为避免滥用权力、防止腐败行为,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笼络人心,增加民众基础。党和政府必须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扩大群众基础,吸引优秀的人才,以廉政文化指导、激励、约束人们的行为,发挥其凝聚作用,减少监督腐败行为的成本,实现高效廉政建设,使公职人员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唯有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有效建设廉政文化,若缺乏党员干部的参与和帮助,则无法开展该项工作。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全面拓展廉政文化覆盖的范围,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心中深深植入廉政文化的思想。
作者:李兰英 单位: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