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8: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航天工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廊坊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2145
国内刊号:13-1276/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学新生基本处于18岁左右,凡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个性张扬,自我表现欲望明显,缺乏合作意识;由于间歇性心理,加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策略,他们很难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一、语言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
根据交际性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本身就是在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语言教学的过程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能力,因而只有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和实践性,才能使学生处于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
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模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确切地说,它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课堂合作学习鼓励同伴以相互交流、彼此接纳、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学习,视同伴为一种学习资源。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实践。教师将合作学习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构建起以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基础就是个体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即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以自己的学习过程为监控对象,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自主学习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进而激励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holec 最早将自主学习引入外语学习。
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实施自主学习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更加重视交际性教学,教师与学生是交际性教学的两个主体,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实施自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作为语言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他们的交际需求,促使他们通过语言实践和人际合作来培养和发展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压力,教师往往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或教材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大班教学形式的普遍存在(班容量大:70~150人;英语专业的班容量也由原来的10余人增加至30~50人)和英语课时数逐渐减少等诸多原因,为了既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教师试图努力为学生打造合作学习的平台。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例,英语教学中将学生划分为5~7人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英语教学。
由于大学新生在语言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情感、语言监控行为等诸多因素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就意味着要提倡自主学习。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一年级新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二本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学习偏重应试,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口语表达与听力环节存在很大缺陷,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等。
根据笔者对该群体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显示,存在如下问题:(1)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态度不太明确,将学习责任转嫁到教师身上,对教师依赖性很强;(2)缺乏对学习活动的明确指向和具体目标;(3)英语学习观念存在片面、错误理解;(4)对学习策略的不了解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地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5)对自己的学习状况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
三、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新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应用
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新生自入学开始就被分为4~6人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工作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均设组长、秘书各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活动,安排小组活动计划,秘书由小组各成员轮流担任,负责记录小组活动过程,书写活动总结与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合作模式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进行目的性更强的自主学习。以写作课为例,教师讲解写作技巧,并向全班布置题目,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写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批改后,经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本组成员写作的优点及不足,形成小组报告,以上交报告或小组展示的形式完成本次作业。在整个活动流程中,充分调动了小组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在完成个人任务的基础之上,分享学习同伴的学习资源与成果,对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均有帮助。在视听说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教师在播放完教学视频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与总结。这样就要求学生首先根据个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目的性很强的自主学习,然后再与小组成员及其他小组分享学习成果,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合作学习模式也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帮助学生的自主语言学习。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每年举办的中外文化交流周活动为例,每年学院会组织一定规模的(15~20人)来自各行业的外国友人来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活动包含讲座、座谈、小组讨论、游览、告别晚会等形式。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每个小组讨论的话题均不相同,要求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交流任务的同时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交流周结束晚会上,学生根据各自特点编排的英语短剧、英语歌曲等节目,充分展示与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
四、合作学习模式下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对大学学习模式的不适应。调查显示,大学新生需要大学一年级的近1/4的时间调整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一年级正是学习策略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经调查研究并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进行实践教学之后,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遵从课堂交际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应在如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教师在新生正式开课之前就应做好准备。针对新生入学的心理状态为新生制定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与课下自主学习的策略,对新生给予必要的培训,并在学期开始阶段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为例,在新生入学时,根据学生的基本状况与摸底考试情况将学生分为十人左右的小组,每一小组指派一位导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新模式。
2.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划分为较为固定的学习小组。根据小组情况与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学习小组内化学习目标,学生形成个体目标。学生只有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大学生在进校之初,教师应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状态,从各方面管理自己的学习。
3.教师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帮助学生自觉使用学习策略。根据rod ellis的观点,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将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策略意识并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实践证明,策略培训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水平,优化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各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4.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小组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应用的整个过程中,这种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为例,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分散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教师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课前学生所设置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生上一阶段与本阶段学习情况的变化以及学生之间的同伴评价等作为重要参考为每个学生进行最终评价。
5.在评价结束之后教师应反馈学习情况、反思教学目标,学生应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是自主学习策略中元认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调查显示,学生反思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不断根据自身的变化调整学习目标的设定。
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既相对独立地发挥着各自作用又能够相互补充,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发展。把合作学习模式下针对大学新生这一特殊群体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观念引入大学一年级英语教学当中,在英语教学中确立小组合作模式,运用形成性评价策略,从培养和提高大学新生合作意识、元认知及资源管理策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制订自主学习方案,适应大学英语学习,更加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进而养成英语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今后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尹静.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
[3]尹静.浅论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调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12).
[4]孙冬慧,李新民.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其自变量研究[j].教育探索,2009(6).
铝、镁、钛等这些轻金属把航空航天器推上了天,没有这些轻金属就没有现在的航空航天业,轻金属对航空航天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提高飞行器的性能,还要减轻自重以节约能源降低费用,铝、镁、钛这些轻金属的合金材料应运而生,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航空航天工业中有色合金较大范围的使用,对合金构件的需求也不段提高,电子束焊接工艺是适用于有色合金的焊接工艺之一。
1 电子束焊的原理
电子束焊的电子束是从电子枪中产生的,电子枪中的阴极受热发射电子,该电子被高压电场加速以及电磁透镜聚焦后,就会形成具有极高能量密度的电子束,电子束撞击到工件表面,电子巨大的动能就会转变为热能,使金属迅速熔化,实现对工件的焊接[1,2]。
2 电子束焊的特点[3,4]
(1)功率密度高,电子束功率可从几十千瓦到一百千瓦以上。电子束束斑的功率密度可达106~108W/cm2,比电弧功率密度约高100~1000倍。
(2)焊接速度快,焊接热影响区小,焊接变形小。
(3)电子束穿透能力强,焊缝深宽比大。
(4)焊接过程中不行引入焊接材料,焊缝的纯洁度高。
3 有色合金的电子束焊接工艺
3.1 钛合金
钛及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抗腐蚀性好、温度适应范围广等一系列突出优点,航空航天科研事业和生产的发展与钛合金的推广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5]。钛合金在航空航天工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电子束焊接工艺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可避免空气对钛合金的污染,降低裂缝等缺陷的几率,是一种非常适合钛合金的焊接技术[6]。
朱少旺[7]对Ti60合金薄板对接件进行了电子束焊接工艺研究。通过电子束焊接性实验,他研究了电子束焊接工艺的参数对焊缝表面成形及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探索了焊后缓冷工艺和焊后热处理对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所起作用。闫伟[8]对Ti-55高温钛合金板材进行了一些电子束焊接试验,为确定Ti-55板材的焊接方法及工艺做了技术储备。
3.2 铝合金
由于铝合金具有耐腐蚀性好,比模量、比强度、疲劳强度高,以及电导性和热导性好等特点,在航空航天、交通工具、机械制造、电工化工等行业中应用广泛。铝及铝合金的电子束焊接工艺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电子束焊接工艺是铝合金焊接的重要方法之一。
王亚荣等[9]研究了焊后热处理对2A14高强铝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王常建等[10]对电子束焊接工艺在2219铝合金扩张段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电子束焊接技术能够减少焊接变形,降低焊接缺陷。陈国庆等[11]研究了SiCp/2024与2219铝合金电子束焊接。
3.3 镁合金
镁是最轻的工业金属材料,密度只有铝的三分之二,镁及镁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的优点。航空航天器轻量化的要求使得镁合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镁合金的应用已经遍及航天航空、汽车、船舶、体育用品、电子等多个领域[12]。由于电子束焊接工艺具有良好的焊接效果,其在镁合金的焊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朱智文等[13]研究了AZ31镁合金电子束焊焊接接头微观组织特征,研究结果显示AZ31镁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成形良好,焊缝组织细小,表明电子束焊是AZ31镁合金的有效焊接方法。叶宏等[14]研究了AZ91D镁合金真空电子束深熔焊接熔池气泡流数值模拟,建立了真空电子束焊接熔池二维气泡流数学模型。
4 结束语
随着航空航天业的发展以及有色合金的广泛应用,对有色合金焊接工艺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电子束焊接工艺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应用在很多领域,也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子束焊接工艺的发展必将推进有色合金在航空航天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思杰,朱春莉.钛及钛合金先进连接技术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5,44(3):18-21.
[2]马骋,周建桃,屈站,等.镁合金焊接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0(15):113.
[3]王静.铝合金电子束焊接技术[J].电焊机,2011,41(8):112-115.
[4]马卓.先进焊接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22.
[5]张利军,薛祥义,常辉.我国航空航天用钛合金材料[A].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6]付鹏飞,黄锐,刘方军,等.TA12钛合金电子束焊接组织性能及残余应力分析[J].焊接学报,2007,28(2):82-84.
[7]朱少旺.Ti60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8]闫伟.Ti55钛合金板材的CO2激光焊与电子束焊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6.
[9]王亚荣,黄文荣,雷华东.焊后热处理对2A14高强铝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1,47(20):141-145.
[10]王常建,胡春海,刘丽莉.电子束焊接工艺在2219铝合金扩张段上的应用[A].陕西省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2-24.
[11]国庆,张秉刚,杨勇,等.SiCp/2024与2219铝合金电子束焊接[J].焊接学报,2015,36(3):27-30.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原隶属航天部,为航天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生产、管理人才。因学校的背景和办学特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既要在文化上与航天精神匹配,又要在专业能力上满足航天企业的高科技、高标准要求,对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CDIO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构建教学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尝试引入CDIO教学理念,探讨如何借助学校航天背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有航天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一、构思(Conceive):融合航天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航天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是中国航天文化的灵魂。弘扬航天精神,加强与航天企业合作,走特色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才能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优化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结构,保障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1.利用航天资源,打造航天特色
依托航天企业,利用现有航天资源,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与航天企业结合的新途径,是航天品牌的重要体现。航天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竞争优势在于对航天企业业务的深入分析与反映,与航天企业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
2.结合航天文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吸纳航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突出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反映,在总的教育理念不变的前提下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殊性,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3.融入航天企业管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将航天精神引入高校教育工作,基于航天企业对人才及产品提出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在专业实践中参照航天企业的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航天企业的管理,不仅增强学生对航天事业的感情认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让他们提前认识和适应未来工作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二、设计(Design):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通过“认识企业,走进企业,模拟企业”的方式,践行航天特色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新模式,在教学管理中汲取“严慎细实”的航天文化,使学生被打上深深的“航天烙印”,塑造出兼具航天文化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认识企业
(1)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校阶段认识企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内容包括到航天企业参观、学习,到劳动力市场进行市场调查等,对航天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运作程序和模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对当前航天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用人需求及要求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2)金工实习。学生走进航天企业生产车间,通过生产实践,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为日后的《劳动定额》、《工作分析》等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2.走进企业
(1)模拟招聘。即通过引入真实的航天企业,面向全校开展招聘。前期组织工作阶段让学生了解员工招聘的原则、程序以及企业和岗位在人员选拔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确定招聘程序与招聘方法,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及观察量表。继而通过小组协作方式组织应聘,根据已有的评价标准和观察量表对参与招聘人员的现场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最终小组对应聘人员做出综合评价。实践中学生能充分体验招聘的全部过程,熟悉招聘的工作内容、常用工具及技巧。
(2)顶岗实习。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不可能由学校统一安排,则采取学校组织企业到校招聘,学生分散实习的方式。通过完善与航天企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大四的第二个学期,要求学生到航天相关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熟悉航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情况,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要求学生论文必须要与具体企业结合,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讨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3.模拟企业
(1)人才素质测评。主要是模拟企业人才素质测评的常用方法,包括心理测验、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所模拟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设计对应的人才素质测评方案,并模拟实施。
(2)ERP实验。包括ERP沙盘模拟实验和ERP 软件模拟实验。因航天生产企业已全面使用ERP系统,实验将航天企业生产、管理的案例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熟悉航天企业运用ERP系统处理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程序和特征,熟练掌握ERP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功能、操作流程与方法。
(3)管理技能开发。主要是通过素质拓展的形式,用航天精神熔炼团队,用“严慎细实、诚勇勤和”的航天员工准则来要求学生。主要采用的素质拓展游戏有:团队徒步,智穿电网,绝地取水,众志成城,集体跳大绳等。
(4)课内实践。在专业理论课中设置课内实践环节,根据所学理论内容,结合航天企业完成实践任务。例如《工作分析》课程要求学生为模拟航天企业某一岗位,通过访谈、调查,明确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并撰写岗位工作说明书。
三、实施(Implement):用航天高标准控制实践教学过程
1.用航天标准严格管理实践教学环节
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院、系两级管理制定实践教学制度和规范,参考航天企业专家意见,将“严慎细实、诚勇勤和”的航天员工行为准则作为学生的行为要求和职业行为培育规范,严格执行。实践过程中要分级把关,层层监控。校内外指导老师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创造力等方面;院、系则主要检查实践过程环节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履行,并通过抽查实践成果、随堂听课等形式监控管理。
2.利用航天资源,采用“亲验式”教学法
“亲验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等。
(l)案例教学。优先选择航天企业或教师参与的课题为基础,设计实验案例,通过教学讲授、组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参与,旨在激发学生提出有创造性和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实际工作的必要素质。例如《薪酬管理》课程中介绍航天企业生产工人、科研人员和销售人员的薪酬构成,引导学生讨论其优点和缺点,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2)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根据航天企业特点设计接近实际工作的场景或任务,由学员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进行相应的进行指导。例如《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仲裁机构、航天企业与员工三个角色,针对保密协议进行劳动仲裁和模拟法庭审判,在《劳动定额》课程中模拟航天生产企业,针对某一生产工艺进行工时测算及定额设置。
3.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导入航天管理模式
模仿航天技术小组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分为5-7人的小组(建议小组人数为奇数,避免出现意见相持的局面),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评价依据。小组自发选出组长,实践过程中相互讨论、协作,不断完善实践方案或成果。实践训练后由小组代表完成本组项目答辩,检验实践成果,拓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适应未来工作的环境与形式。
四、运作(Operate):依托航天企业资源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1.加快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1)加快教育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专业教师观点的转变与知识的更新是保障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与国内外实施CDIO教育的学校合作,为专业教师提供与这些高校深入交流的机会,使教师逐步转变观念,并在教学工作中改革实践。同时依托学校航天背景,教师深入航天及其他企业锻炼形成制度鼓励,支持教师在企业挂职,加快自身知识和技能更新,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2)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三师型”教师。原有的“双师型”教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和科研要求,需要培养“三师型”教师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三师型”教师就是在原有“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专业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指导师”的能力。“三师型”教师既要长期关注和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并将它反应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与航天企业合作完成各种横向课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锻炼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应用水平,缩小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3)引进航天企业专家,打造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航天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对在校教师进行指导,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掌握新思想、理念和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讲座、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人才测评等)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拓宽专业视野。
2.编制融合航天特色的实践教材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材要么缺失,要么是以简单的实验指导书的形式存在的,不能深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流程及各环节的特点。可将传统的案例分析进行优化,特别是案例的选择上,优先选取有航天特色的,还可以在教师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选择,或是把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资料进行展示。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将这些实践案例及资料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对各个环节中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胜任力进行总结和归纳,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环节,彻底改变实践教材脱离航天企业的情况。
本文基于CDIO的思想,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层面探讨了如何从实际出发、依托航天企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未来研究方向是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努力构建突出航天特色,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汝根.借鉴CDIO理念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2]黎超.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基于CDIO理念[J].科技信息,2011(9)
[3]周灏.构建行业特色鲜明的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J].纺织服装教育,2013(4)
[4]李闷管,葛莉,宋海宁.“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5]沈奇,张燕,田祥宏.借鉴CDIO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9)
[6]景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多址干扰(MAI)是限制CDMA系统容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减小MAI的影响,多用户检测(Multi-User Detection,MUD)技术应运而生。其中一种重要的算法就是干扰删除多用户检测算法,该算法是根据各个用户已判决的信号再生多址干扰,并在总接收信号中将各类多址干扰相消。串行干扰删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利用已判决的用户信号再生干扰然后相消以有利于其他未判决用户的检测。
(一) 串行干扰删除多用户检测原理
步骤:
1、 按照用户信号功率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分别编号为用户1、用户2、用户3……;
2、 用常规的解调方法(如:匹配滤波)将用户1解调出来;
3、 从总的接收信号总减去用户1重构的最强用户干扰,将用户2解调出来;
4、 用户3的信号减掉用户1、用户2的干扰,
……
按此顺序下去恢复所有的用户
【文献1】其原理结构图如下
图1:SICMUD基本原理图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看出,
1)串行干扰消除按信号功率从大到小依次相消,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接收信号的功率分布,用户接收信号的功率分布差别越大,性能提高就越明显。首先,信号最强的用户解调得到的可靠性最高;其次,从总信号中将最强用户信号先检测出来,对其他用户的收益最大,这是由CDMA系统的特性决定的。CDMA是自干扰系统,因此,把信号最强的用户检测出来的同时也减小了对其他用户的干扰。这种算法的结构导致最强用户在抗多址干扰方面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而对最弱的用户来说,它在抗多址干扰方面获得很大改善。同时这也导致SIC检测有一个显著的缺陷,就是它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数据估计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如果用户1和用户2功率差别不大,或者对用户1的估计值与真实值差别比较大,则会使系统误差较大。此外,每一级的检测错误将会在以下各级中累加,它会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检测性能。
2)在串行干扰删除检测器中,由于每解调一个用户便会引入一定的处理时延,当用户较多时,时延将累积到系统难以忍受的地步。因此,在SIC方案中,每个分组的用户不宜取太多,一般取4个用户即可。SIC可用于同步CDMA,也可用于异步CDMA中。
3)串行干扰删除需要对用户的功率进行排序。在无线衰落信道中,用户信号功率是变化的,此时需要重新排序。因此,必须在信号功率排序的速度和能够接收的运算复杂度之间进行权衡。
4)串行干扰删除需要估计用户信号的延时、幅度和相位。
5)串行干扰删除结构简单,运算复杂度与用户数呈线性关系。
多用户检测中的干扰删除算法充分利用了多个用户的信息,并且工程实现相对简单。存在的问题是:对干扰的估计要求相当准确,否则干扰删除的效果会大大削弱甚至使系统恶化。
参考文献:
【1】 牛凯等 编著. 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彭岳星. 宽带CDMA移动通信中的联合检测技术.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4.
硫酸氢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 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副作用小等优点[1-3]。特别适合于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4]。本文对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制剂工艺研究, 找到最佳配比。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1. 1 主要仪器 主要仪器:DP-30单冲压片机 (北京国药龙立有限公司)、BG-10高效包衣锅 (北京航天工业研究所)、RC-8溶出度检测仪(北京国药龙立有限公司)、CS-1脆碎度检测仪(北京国药龙立有限公司)。
1. 2 材料与试剂 主要材料:硫酸氢氯吡格雷原研药(浙江车头制药厂)、硫酸氢氯吡格雷原料药(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2 实验方法
2. 1 处方设计 处方设计。
2. 2 脆碎度试验 参照脆碎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G)试验。
2. 3 包衣试验 搅拌器内加入230 g卡洛康薄膜包衣粉, 加入1150 ml水, 搅拌45 min后, 备用。取卡洛康空白片, 投入预热的包衣锅中, 待片芯温度达到40~45℃时, 加入200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素片。
2. 4 溶出度试验 参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二法)试验。
3 实验结果
3. 1 脆碎度试验结果 不同处方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脆碎度试验结果, 各处方均无断裂片无龟裂片无粉碎片, 脆碎度分别为0.027、0.030、0.021、0.018、0.015、0.031、0.025、0.020。
3. 2 包衣效果 不同处方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包衣效果。
3. 3 溶出度试验结果 不同处方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溶出度结果见。
4 讨论
通过上述试验, 综合比较溶出度与包衣效果, 处方二的溶出度很好, 在100%左右, 说明其在30 min时全部溶解, 达到原研药标准;从包衣效果来看, 处方二没有出现薄膜衣脱落的现象, 且外观光泽, 包衣厚度均一。作者确定处方二为最优处方。由硫酸氢氯吡格雷原料药32.75%、羟丙甲纤维素K4M 1%、微晶纤维素55%、羧甲基淀粉钠7%、十二烷基硫酸钠4%和硬脂酸镁0.25%组成。
参考文献
[1] Sima AV,Stancu CS,Simionescu M,et al.Vascular endothelium in atherosclerosis.Cell Tissue Res, 2009,335(1):191-203.
目前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之下,高校只注重共性的培养,而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求,在实验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一味的整班教学和固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没其选择余地,缺乏自主的选择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所以要开发出一套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实验室管理系统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目前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实验室管理形式,本文研究及开发了适合本校实验室的管理系统,本系统以实验室信息管理为例,对基于B/S的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探索,实现对实验室的自动化管理并方便学生和老师对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
1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实验室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开发,使用Web数据库、Java编程语言、服务器、SQLServer2005和JSP开发工具及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并在服务器上使用后台数据来保存用户数据。系统开发使用JSP,它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htm)中插入Java程序段和JSP标记,开发出功能强大和性能可靠的应用程序。
2需求分析
2.1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校搬迁到新校区后,各系部的实验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信息技术中心的公共机房由过去的每间不足100m2扩大到了300m2,同时投入大量的实验室设备,随着东西两个校区的设备数量的增加,设备管理工作量也增加了。笔者曾在信息技术中心公共机房工作,对实验室公共机房管理和实验室教学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原来的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现状。实验室管理系统以管理实验室课程为目标,要求对实验室管理员、实验教师、学生这三类用户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以课程管理为基础,采用成熟的计算机软、硬件集成技术,融入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思想和模式,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并对其进行尽可能的功能设计,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在学校现有的教务系统、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产生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使用的,如学校的实验室排课采用直接使用管理系统产生数据。
2.2功能需求分析
依据不同的用户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教学中对不同的事务的需求,把整个系统划分为教师信息管理、教师课程管理、实验室类型管理、实验室课程、实验室课程信息打印等功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应有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易用、简便。实验室管理系统应提供多种的查询方式。实验室管理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3系统结构设计
通过对高校的教学实验室现况的分析,提出了包括实验室的管理及实验室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校现有的实验室的情况及需求,提出该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本系统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登录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文档下载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具体结构如图1。图1系统总体设计(1)用户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是对用户进行分类,根据其分类信息分配相应权限的系统。(2)课程管理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管理课程信息,为教师和课程之间建立联系平台。(3)登录管理系统。登录管理子系统提供用户登陆登出服务。(4)文档下载管理系统。打印管理子系统为用户提供打印服务。(5)实验室管理系统。(6)课程管理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对课程信息进行管理,使用户能够对课程资源进行调配。
4主要功能的实现
系统实现是指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纸面上的、类似于设计图式的新系统方案转换成可执行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实现是根据前面的功能的分解,按着功能模块逐个实现,该系统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用户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实验室排课。
4.1用户管理系统
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审核,检查所提交的用户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包括用学号、真实姓名、密码、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不能为空;在用户管理的子目录下点击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信息列表中显示所有登录系统的学生的基本信息。
4.2实验室信息系统
实验室管理系统主窗体是用户登录后最先看到的功能性窗体,所以主窗体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访问系统的的用户可通过主窗体界面调用各个子模块功能界面,操作方便。实验室排课管理中的实验课程信息,可以按周次和实验室来显示信息。每学期每周的实验课程进行查询,如需打印可以通过图标经行打印操作。
5结语
本论文是设计和开发一个主要用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对用户管理、登录管理、课程管理、文档下载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功能。目前,系统已经具备了进行网上实验室查询及实验课程排课的基本功能,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系统还存在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及改进的方面。之后将继续会对该管理系统中的算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使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得到改善,为现代化的高校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邓志卿 刘东然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邵丽萍.管理信息系统(第3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89-146.
1. 印刷传输线PIM的模型分析
现在分析一种具有弱分布式非线性阻抗的传输线模型(如图a所示),线路用电压为V,内阻为Zs的双音信号发生器激励,终端负载阻抗为ZL,并假设终端是线性的。
图a 非线性传输线模型
在具有弱分布式非线性电阻的传输线中,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可由电压 和电流 的电报方程来表示[69]
(1-1)
(1-2)
式中L、C、R(I)和G分别为传输线中单位长度的电感、电容、电阻和电导。
虽然式(1-1)和式(1-2)可采用任意阶的多项式求解,但是这里仅讨论三阶PIM产物的主要特性。更高阶的非线性往往产生微弱的响应,因此本文不考虑高阶PIM响应。假设弱非线性电阻R(I)依赖于电流且可用多项式表示:
(1-3)
式中 为线性电阻, 为非线性系数。
将式(1-3)代入式(1-2),并与式(1-1)联立求解,得到关于 的非线性微分方程
(1-4)
非线性传输线上PIM产物的稳态解可用微扰法结合傅里叶级数展开求得。 可由下式表示
(1-5)
式中 , 和 为载波的角频率, 为频率 处的电流分布。
将式(1-5)代入式(1-4),合并相同频率和 的 次方项,可得到关于 的非齐次微分方程
(1-6)
式中 为复波数。为了简单起见,将函数 看作电流分布。
与式(1-6)一致,在估算 时脚标须满足下列条件
(1-7)
因此,式(1-6)可以对每个k独立求解。对k=0,式(1-6)变为齐次方程,其解有以下形式
(1-8)
表示各个谐波上的传输线线性电流波。
当k=1时,式(1-6)变为非齐次方程,其右边仅含有k=0时所得的函数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函数 ,因为它描述了三阶PIM产物的电流分布。式(1-6)在k=1时的解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1-9)
式中 为非齐次微分方程(1-6)的特解。
为了得到频率 处的互调产物,式(1-6)的非线性特解为
(1-10)
虽然本文仅讨论三阶PIM产物,但对 的高阶PIM产物,可借助于式(1-6)、式(1-8)和式(1-9)与 相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
2.印刷传输线PIM的测量
下面选择两种印刷传输线(融化石英涂银传输线和蓝玉涂银传输线)作为待测样品。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 ,具有蛇状的模式。融化石英如图b(1)所示,蓝玉如图b(2)所示,两段线的间隔是线宽度的5倍,以使线段间的耦合最小化。融化石英样品传输线的长度为 ,蓝玉样品传输线的长度为 。传输线的参数如表1所示,材料的电热参数如表2所示。其中 为等压摩耳热容量, 为热传导率, 为静态热阻常数, 为电阻温度系数, 为电趋肤深度。
(1)融化石英涂银样品 (2)蓝玉涂银样品
3. 结论
本论文通过分析一种具有微弱的分布式非线性电阻的传输线模型,对印刷传输线产生的无源互调问题进行探讨。由于影响PIM产生的各种因素较为清楚,采用双音测试系统对蓝玉和融化石英传输线的PIM进行了测量,对低PIM印刷电路板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设计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世全. 微波与射频频段无源互调干扰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2] 王辉球. 无源互调问题的初步研究[D] 西安:航天工业总公司五零四研究所,1997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经过不断改进,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但有些规定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仍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因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本人将工作中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方面的探索提供给大家,以期引起共鸣。
一、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法
由于“数”的概念有区分性、等级性、序列性、可算性和可比性,可更准确地反映人才,这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的缘由。而量化考核首要任务是科学设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不仅需科学地解决指标体系的组成及其权重系数的分配,而且要科学地解决组成该指标体系的每项考核因素的划等标准。即根据考核目的和对象设计考核内容并分解为若干考核因素,确定各考核因素的评分标准,并对各考核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由同行专家对被考核者评价打分,加权计算,求出总分。但总分的计算方式需根据考核因素是否互补来决定,若有互补性,总分采用累加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加法”,其计算见公式①或②;若不互补则需采取累积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积法”,其计算见公式③。
二、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即是确定考核因素。依据王通讯的“人才考评三态说”,按综合性、针对性和简易性“三性”原则,考核因素可从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三态”方面设计,即根据考评目的和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一组人才特征要素作为考核因素。鉴于企业工作性质不同,有将“业务能力、工作成绩、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学历、外语水平、技术工作年限”确定为考核因素的。而我单位经多年实践,将学历、技术工作年限、外语水平作为申请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晋升人员必须满足的条件,围绕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考核因素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据“持有态”设计“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两个“考能”指标,为准确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和指导完成科研项目、产品设计的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重点设计了“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决策能力”4个考核因素;在“技术水平”方面,为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中解决问题经验积累方面情况设计了“实际工作经验”、“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2个考核因素,同时为促进申请晋升的技术人员注重答辩论文的撰写,设计了“答辩论文质量”考核因素。
其次,据“发挥态”设计“考勤”指标,即“工作态度”,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事业心等,同时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工作的主动性,做好人才传帮带,让特殊、高端技术得以传承,设计了“事业心”、“工作作风”、“主动性”和“人才培养”4个考核因素。
最后,据“转化态”设计“考绩”指标,即“工作成绩”,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生产中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创造出技术成果。结合“学术氛围和工程研制齐头并进”实际需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在工程研制中有所成绩,而且要追求技术前沿,积极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思维,除了设计“工作完成情况”外还单独设立了同等地位的“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考核因素。
三、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分配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确定后,各考核因素权重系数可按其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确定。众所周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指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业绩成果的一种标志,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为突出业绩和能力,我单位将“工作成绩”、“业务能力”赋予了30%权重系数,对“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赋予了20%权重系数,并对这些考核因素下的二级考核因素分别进行了权重系数设计(见表1)。
四、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设计
考核因素和权重确定后,为降低考评人员随意性和确保考评结果科学性,建立统一的打分标准至关重要。经多年实践,按“时代性、导向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原则,我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建立了等级划分的分数段和每个分数段打分标准具体内涵。
1.二级考核因素分数段设置
根据集团公司“总分76分以上才允许晋升”的要求,本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均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分数段设置原则定为:优(90%~100%)、良(76%~90%)、中(60%~76%)、差(0%~60%)(见表2)。
2.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
按百分制确定14个二级考核因素分值的详细标准。
第一,“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由主管部门组织答辩秘书据提供的证明材料按以下规定通过设计的软件计算相应得分:
——结合我单位科技成果管理要求以及推进专利与基金申请、职工经济创新与QC小组活动开展,将这些活动成果奖列入“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考核因素进行打分,并根据不同情况细化打分标准,不同项目的获奖成果累计计算,累计超过6分的按6分计算(见表3~表6)。
——考虑到单位保密性质,除了按期刊与会议、核心与非核心、国际级/省部级/集团级/地市(公司)级进行分类外,对单位归档技术报告、技术/管理标准以及成功引进现代化管理方法形成本单位特色管理理论系列文档,或国际/国家/国家军用标准,专业著作均包含其中,并按不同内容细化打分标准(见表7)。
第二,参照有关资料和单位实际确定了其他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见表8),由考核者直接打分:
经过两年多实践,我单位不仅选拔到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导向作用明显,职工经济创新成果项目连续翻番,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关注技术创新,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文章归档,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有力推进了单位学术氛围营造和知识积累。总之,单位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考核细则。
参考文献:
[1]叶忠海.人才资源优化策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航干函(1986)146号附件《量化考核方法》.1986,9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202-01
0 引言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在经过系统集成、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与社会集成等四个阶段后实现的[1-2]。现阶段,多种原因造成了一种对教育资料严重浪费的现象,原因是这些资料没有办法达到一种能够重复利用以及交互使用的状态,这一现象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信息孤岛”,其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3]。因此,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让人们能够反复利用教育资源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呢?这已经成为现阶段对于高校信息管理的重要关注方向之一。
1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现状与SOA工作原理
1.1有关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与现状的分析
针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有太多的信息需要归类、整合。如果一所高校中的各类信息都杂乱无章,没有相应的管理的话,许多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就没办法进行。一所高校在硬件设施上有不同功能的建筑、各种类型的设备、图书馆的藏书······除此之外还有对师生信息的整理,可以说高校中的信息是一个很错综复杂的系统。由此可见,对于高校信息的管理是多么重要。而这些信息是一所高校中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4]。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高校信息管理都存在哪些问题呢[5]?首先,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不够明确和数据共享性差。其次,软件的重复使用比较困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的解决。
2 基于SOA工作原理
SOA,是一种面对服务系统的主要框架,就是将框架提供出来之后,再根据不同的需要填入必要的软件,组成一个新的服务系统。SOA可以使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的功能与需求相对应起来。SOA的构建方法主要是针对一所高校中信息管理需要整合和比较抽象的内容,通过独立地对每一个服务功能模块进行定义,因为所有任何一个独立部署的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模块不会只运用和只依赖某一种相同的系统,所以这样就要将各系统的功能需求有机的用SOA建立起来使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达到应有的相应结果,这样就能够让不同的系统和其他的一些资源来达到共享以及软件的复用。
3基于SOA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SOA提供了标准化的实现模式,其实现的具体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服务描述。即采用WSDL文档描述网页服务技术的功能 [6]。其次是服务注册。即UDDI提供与查找服务描述的相应WSDL文档[7]。UDDI的数据库能够根据WSDL文档中的内容来找出抽象与实现之间的区别。进而在UDDI中注册服务。第三是服务发现。就是让Model Key在UDDI中查找实现抽象接口的Business Service,进而查找到所对应的WSDL文件。第四是实现。根据查询的WSDL文件从而生成对象。网页服务技术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SOA架构中的主要技术之一。
对于这四方面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形象的表示:
针对于以上四方面的主要操作有以下三点:第一,信息。只有信息之后才能供消费者去选择,进而在产生价值;第二,调用,就是不同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第三,确定与使用,也就是在不同的消费者有根据的选出自己的信息之后再去确定使用的过程。
4 结论
对本文所提到问题的研究,对于新时代下快速发展的高校信息系统的完善,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所介绍的以SOA结构为主的管理,是未来信息化在高校中进行管理的一个理想的方向。相信在未来的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该系统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赵莉娟.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钟玲,张俊华,付金华.基于廊坊建设工程构建高校信息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10).
[3]田洪健.基于SID的数字电视值机监管平台方案研究[Z].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2年学术年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人才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
[4]曾鸣.基于SOA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研究[J].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