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8: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应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当前农村中小学还存在一种较为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重服从轻交流,重形式轻内容。认为学校管理就是服从上级教育领导部门的安排,上级安排的工作就做,没安排的就不去做,没有创新意识,学校变成了一架“教育的机器”。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评价方式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应试教育风气至今难以散去,把学生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
教师队伍老龄化是制约当前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小学)的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科目的专任教师非常紧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学校辖区点多、面广、战线长等特点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利于统筹管理。部分小学校的学生不足百人,有的教学点甚至只有几个学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传统复式班教育也存在很多弊端。
领导班子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农村学校领导认为,领导岗位就是自己指挥,领导别人工作。他们没有“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服务观念和奉献精神,有些领导甚至处事不公,自身的工作作风存在问题,这样的学校领导就成了“架子”,中看不中用,教职工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干群关系恶性循环,进而导致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上不求进取,责任意识不强。
部分农村学校管理中还存在散漫等现象。例如有的学校不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不做操,有的学校不能坚持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制度,有的学校对师生迟到现象视而不见等。
学校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激励竞争机制上。一些学校没有奖优罚劣机制,导致学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是薄弱环节。有些农村学校的教学还是采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远程教育、多媒体设备闲置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管理效率还比较低。
当然,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少、偏远学校师资紧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在较长时期内制约着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二、农村中小学校管理努力的方向及整改的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首先,要针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教师提出分层要求。例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其次,要抓好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四条渠道落实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是师带徒,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年轻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二是加大中年、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有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三是尽力创造机会,搭建各种平台,让年轻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竞赛、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研究活动。四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年轻教师在优化的校园环境里吸收到丰富的校园养分,迅速地成长。
要树立“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同样要质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教育要与学生学业、幸福、未来联系在一起。现在的教育还必须用好网络平台,加强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2.加强交流和培训
农村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要让管理者走出去,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多与名校沟通联系,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走出去观摩别人的管理,听别人的课,也可以把一些名师、知名管理者请进来开展业务知识讲座,进行管理经验交流,逐步培养教学人员的管理水平,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
3.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规范办学行为。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制度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里程碑。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管理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另外,校长要正确定位,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沟通,听取民意,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4.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做到常规入格,管理上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要重视教学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此外,要着力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教学骨干及课程改革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5.抓好基础,办出学校特色
基础和特色犹如两只翅膀,只有两只翅膀都硬了,学校才会腾飞。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具体要求进行训练。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科学,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掌握和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适当改变评价方式,不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而应当对德、能、勤、绩等进行全面考评,也可以通过发放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客观公正。
6.努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以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逐步缩小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与先进大城市之间的差距,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7.优化办学结构,整合教育资源
“麻雀学校”――教学点多的办学模式,使教育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教育的综合实力不强,教育的内涵和底气不足,教育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县、乡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多做群众思想工作,强化情感投入,合并“麻雀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模式,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实现统筹兼顾,教育才能协调发展。
8.落实责任,有效监管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言: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一个学校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管理效能的高低。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学校执行性、事务性的决策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日新月异,学校管理决策还普遍存在了一些不能与之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校长负责下的学校管理决策。只有正视决策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对策研究,才能提升决策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地持续发展。
一、中小学学校管理的现状
(一)决策主体单一化
在中小学管理过程中,校长占据主导地位,实质上是校长决定一切,校长以自我发展为基础,有明确的分工,但是却不会分权,缺少相应的授权制度,校长的权利会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但是,缺少制约校长权利的制度,因此,在学校决策的过程中,经常会添加校长的主观情绪,这不利于学校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决策参与的形式化
在中小学发展的过程中,决策参与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集体决策、教师决策、学生和家长决策等等,但是,这些决策只是形式上的存在,缺少一定的实质性。
(三)决策的过程相对简单
中小学决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是一种结果,进而确保决策的有效性,但是,在学校实际决策过程中,为了尽快做出决策,决策的过程相对简单,决策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对于学校经常出现的问题,校长和教师都不够重视,这会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就更不容易解决。
(四)决策的功利化
在中小学决策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公平和公益的基本原则,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大部分学校重视分数,却忽视素质教育,在决策时,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学校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决策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决策者,应当熟悉和了解相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将理论学习转变为科学实践,进而实现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深入,对学校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因此,学校决策者应当不断强化教育理论学习。
此外,学校应当扩展知识的层面,要想获得成功的决策,就应树立正确的认识,因此,这就要求决策人员应当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全面熟悉和了解各个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深入细致了解学校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而更好的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教师和学生、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学校做出正确的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校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私立化转变为社会化和开放化,因此,在学校决策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学生依据实际发展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决策,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应当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整体性的原则,整体性原则也被成为系统性原则,应以学校发展的整体为切入点,在社会大系统中,学校属于一个子系统,因此,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学校各个子系统,以使学校的决策能够适应学校的整体发展。此外,应当将学校与教育系统相对比,以全面系统的衡量学校子系统目标,进而在学校决策的过程中,更好的处理学校与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其次,应当遵循民主性的基本原则,决策的民主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决策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民主性的基本原则,不断调动决策参与者的积极性,及时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建议,解决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以有效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三)因地制宜,把握民主决策原则
学校管理决策民主化,是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决策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决策参与者,包括决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决策活动,并善于集中和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进行决策。民主化原则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切实保障决策参与者、决策执行者在决策活动中的地位和权利。学校管理的民主性体现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学校活动和学校与社区、家庭以及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中。决策时要树立民主观念,建立和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确保学校成员的基本民利,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等。二是正确处理好集权和分权、集中和民主的关系。学校管理决策要做到“职责权”的统一,既要注意适当地集权决策,又要合理地分权决策,同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讲民主,又讲集中。凡是与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成员有关的而且他们有能力处理的事情,应由他们自主决策、自我负责。
总结: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对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校管理处于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之下,其所面临的需要决策的问题也必然日益复杂化、多变化,仅凭校长个人能力是难以应对的,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校长负责下的学校管理决策。只有正视学校管理决策的时弊,并对这些弊端进行对策研究,提出卓有成效的措施,才能成功决策。
参考文献: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1.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2.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2.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2.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2.3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有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
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农村,多数教师另一半在农村,家中有责任田园,生活负担重,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景响。有的教师以家庭生活为重,教学不认真,纪律松懈,得过且过,无心从教。针对这些情况,必须进行师德教育和理想教育。定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建设,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做到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理想。要关心学校,爱岗敬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各项工作中,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学校管理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学校,在改革中求发展。
二、培养具有师德的教师队伍
如何管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努力培养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固然需要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需要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满腔的热爱和投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对本校的教师做了一些调整,打破了以往跟班走的贯例,按照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能够胜任的班级做了班主任调整工作,把年轻的教师安排在低年级做班主任,通过实际工作表现,我觉得这样做比较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各位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做到书本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培养有创新行为的人,使每一位班主任都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所以班主任只有以自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学校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印象,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正常开展。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上去。优良的校风是先进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要做到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二者尤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努力转变观念,以身作则,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每天早上我第一个来到学校,环视一周,各处都去看看,就连现在的学生也都习以为常了,假如有一天没进教室,学生都会看到我就问,今天怎么没有上教室看看呢?从这件事当中,使我感觉到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同志们看到了我这样,也都能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学校没有迟到、早退现象,也没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从这里不难看出,良好的校风是办好学校的前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教师队伍中,应注重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活跃校园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扎实地打好教育教学基础。在活动中,强调人人参与,全程参与,逐步提高。如举行书法、美术、舞蹈、电脑等培训,让有能力的教师指导,或聘请有这方面特长的教师讲学,提高教师的各种能力,还可以举行三笔字,演讲比赛,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各种比赛。使教师生活充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全心全意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四、团结协作,民主治校
学校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的表率,更应注意团结民主的形象。“团结就是力量,民主就是科学管理”。学校领导要公正、公开,不能,以权压人。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应团结协作,朝同一个目标奋斗。管理上实行民主化,共同决策,树立教育为大家,大家为教育的思想。这样一个学校的风气正,教风好,人际关系融洽,群体成员团结,凝聚力强,工作热情高涨,思想上进,纪律严明,就会把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管理好学校,要爱校如家,一心为学校着想,献身教育,学校的管理是多方面的,在现代社会中,校长所承担的责任是十分复杂繁琐的,经营、决策、指导、协调都是其分内之事,假如学校的一切事情都由校长来过问,插手,事无俱细,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学会将权力交给信任的下属,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因此,村小校长要具备全面和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时,对其反思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校长的专业化程度,培养校长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同时有利于校长对反思理论进行系统化梳理,从而为我国校长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一、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反思能力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深层次反思
中小学校长的反思不仅影响具体的某个问题,同时也影响学校的发展。而校长反思的深度也将对决策执行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校长如果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也能够体现出校长的工作能力。中小学校长在反思的时候,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突出其实质,同时将其渗透到学校管理中,促进学校的进步和发展。但实际中校长反思缺乏实际作用力,学校管理反思往往没有深层次的渗透,流于表面。
(二)缺乏过程性反思
校长学校管理的反思应该是决策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反思,但目前中小学校长对这种连贯性的过程反思极度匮乏,通常将决策开始作为反思的主要阶段,当决策被执行之后就很少关注。可是在决策执行过程不断深入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若只是对开始进行反思则很难实现反思的目的。因此校长应重视过程反思,贯穿于决策的整个过程。
(三)缺乏主动性反思
中小学校长在进行学校管理的反思时,往往是一种被动反思,只有在出现问题之后才想到反思。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校长作为管理者,长期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就很难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反思自身和做出的决定更是寥寥无几。据相关调查得知,通常校长只有在遇到问题之后才会对自己做出的决策等进行被动反思,这种反思往往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解决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反思能力问题的对策
(一)选择正确的反思方法
由于反思的问题、中小学校的实际环境、校长的反思能力等不同,因此选用的反思方法也存有差异,反思的方法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反思的效果。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反思时应选择正确的反思方法。
1.通过记录反思笔记进行自我反思
及时掌握学校的整体情况,当发现发展问题时先进行自我反思,并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反思,反思之后与其他管理人员进行协商,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
2.与其他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式反思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反思决策的科学性。
3.全校会议式集体反思
利用群体反思升华校长的反思能力,从而进行深度反思,找出更加有效的策略。
(二)进行动态反思
1.进行过程式反思
校长在进行过程式反思时,虽然内容不同,但其目的大多是相同的,即通过反思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水准。因此,校长在进行反思时应明确目的,立足于反思目的进行问题反思,直到问题真正解决,整个过程中都应进行随时的反思。
2.进行循环式反思
在反思后对其效果进行总结,从总结中发现其内在规律,从而为学校管理提出有效的指导。
3.进行实践式反思
在反思的时候,应当将个案和整体结合反思,不能过于注重个案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个案与整体是相关联的,只有从更大的视野去看待问题,才能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另外,不能光注重理论上的反思,当反思之后要做出相应的实际行动。从实际中检验反思的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提高反思能力。
(三)提高反思意识
1.校长应采用为自己规定任务的方式,加强对反思理论的学习
由于校长工作繁忙,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通过设定任务的方式,督促校长进行反思理论的学习。例如,倾角专家学者为自己选取应当阅读的报刊和书籍等资料,并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时间,另外还应定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学习来提高反思意识和能力。
2.校长通过总结的方式,不断强化自身的反思意识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在解决问题时注重表面,往往内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导致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校长要反思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从反思中找出规律,从而提高反思的指导能力,并养成一种自觉反思的习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常用手段,激励手段能够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自信心,进而优化学校管理。管理者只有根据教师的心理思维选择激励手段,才能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下文是对于小学管理中采取的激励机制的论述。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它有以下三个优点。
1.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教师能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激励机制能调节教师的行为,让教师在钻研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让教师具有自主热情的教学态度,自觉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了保住职位,一
般只会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而在受到激励的时候,员工会将工作能力发挥到8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激励机制在其中造成了50%~60%的差距。这个研究说明了如果激励水平较低,教师在缺乏动力的状态下一般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态度,而在建立完善的激励基础之上,教师则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热情,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增强校园凝聚力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教师既是学校的管理对象,又是学校的依靠对象。只有当教师全面发挥自身能力的时候,校长才能办好学校,完善学校的思想氛围建设。这就要求校长明确对教师地位的定位,不能只将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仅仅定成雇佣关系,更不能将教职工岗位的改革作为对教师的一种管理手段,否则会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涣散。因此,管理者应该及时和教师进行心理沟通,争取和教师共同制定激励机制方案,让教师体会到被理解的感觉,增加对教师的感情激励,让教师之间团结一致,构建和谐的文明校园。
二、小学管理中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对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主次方面,在学校管理中一直存在着争议。一方认为当前的学校物质待遇不够高,向教师发放物质奖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性;另一方则认为,知识分子更注重情感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有着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所以在管理中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
然而,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一定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将二者综合全面地看待。学校管理者常采用的激励方式多为物质激励,但是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绝对不可以忽略精神激励的重要性。精神激励是满足教师自尊心、激发教师奋力拼搏的重要方式之一。精神激励的实行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激励中需要贯彻相应的精神内容。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该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把握激励机制,提高时效性
1.准确把握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指的是,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采取激励措施所能得到的最好效果。激励时机共包括三个方面:前期激励、中期激励和后期激励。而在学校管理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前期激励,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2.根据不同教师制定不同的激励行为
因为在小学中,教师的年龄和心理需求都不尽相同,所以,小学管理中对于教师的激励制度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教师的需求是有多样性的,是多因素结合而成的复杂结构。例如,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安全保障和尊重情感较为看重,学校就应该对其采取荣誉和情感方面的激励机制,而对于年龄较小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个人提升及获取成就方面比较重视,这时学校就可以采取理想和目标激励的方式鼓励其努力发展。
3.在激励机制中确保公平实施
在获得奖励的时候,人们都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报酬与取得相似成果的他人的报酬作比较。如果都差不多,就会产生公平的心态;然而如果双方获取的报酬差距过大,获取少量报酬的一方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质疑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管理者的素质,最终导致消极失落的心理。因此,只有在激励机制中实现公平化对待,教师才能调动起内在的积极性。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该运用适合的制度及科学的手段争取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因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所以,学校应该在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在多种机制的综合运用下建立适应学校校风、教师需求以及时代要求的激励体系,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
求,保证小学教育的成功。
一、中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化
我国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中,课程管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中小学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课程就行了。这使得中小学在课程管理中长期处于“外化”“边缘化”的位置,缺少话语权。久而久之,导致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课程管理能力不足,甚至产生一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心态,课程管理意识淡薄,表现为:
(1)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不够
就教育领域来看,我国课程论研究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人们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更少,把教育管理作为课程管理的上位概念,或者把课程管理当作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再专门讨论课程管理的问题。事实上正如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一样,对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研究不能代替对课程管理的研究。
(2)对课程管理的“软件”研究不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课程看作一系列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课程管理对这些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但课程管理不是把各要素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组合”。我国课程论研究者对此研究不够。
(3)课程管理视野狭窄
本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没有先例可循,在改革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大都与管理有关。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意识薄弱, 课程管理视野狭窄,遇到问题不是从管理方面找出路,而是从行政角度找对策。
2.管理手段行政化
行政方法是课程管理的方法之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采取行政方法管理力度大、推进快,课程管理可以采取某些行政手段,使执行者有章可循。但是行政管理方法容易导致不顾实际情况,强制人们“齐步走”,加之管理权过度集中,会使课程管理失去活力。而课程系统具有复杂性,课程运行中会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行政方法是不可能对出乎预料的情况事先给出应对策略的。再者,行政方法也可能为社会舆论左右,受“长官意志”的影响,不容易保持稳定和连续。
3.管理情境静态化
课程管理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情境的多变性的特点。而不少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既不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又不考虑具体课程实施的条件,使管理情境静态化。在课程管理中,一些学校希望设想出统一的计划、标准和规范,或者一劳永逸地实施方案,这是不符合课程情境的多变性特点的。所以不能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当作教条,而应看作是服务于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南。
二、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的建议
课程管理水平高低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论者有两种观点:二元对立观和整合论观。用二元对立观做指导的课程管理,不能解决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求助于涵盖性强的课程管理。因此,要把课程管理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来认识。
2.课程管理“去行政化”
课程管理去行政化,就是要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由科学理论指导的专业问题,必须反对将课程实施程序化的倾向。真正的课程管理是一种专业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剥夺了校长、教师课程管理的权力,造成校长和教师课程智能的短缺。
3.由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
“平面式课程管理”是从某门学科的角度出发,静态的、直线式的审视问题。而新课程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综合体,因此,应以全新的课程管理观观照学科的发展,即采用“立体式课程管理”,将影响课程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有效组织安排。
二、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
1.树立“学生至上,教师为本”的意识
学校为学生而办,而教师为学生而教。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对象。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应该时刻心系自己的学生,树立“学生至上”意识。在做重大管理决策时应以自己的学生作为出发点,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除此之外,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中坚力量,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校长,应树立“教师为本”的意识,不仅要把教师当作学校管理的对象,更要把教师看作学校管理的主体和根本力量。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正确处理好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营造团结良好的工作气氛。
2.树立“目标管理,科学治校”的意识
目标管理是当前被人们普遍采用且经实践证明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作为中学校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树立目标管理意识,自觉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首先,制定正确且符合实际的管理目标,包括近期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其次,善于将已制定的各项管理目标转化为学校各部门及全体师生的职责,并付诸于积极的实际行动;最后,严格检测与调控管理目标实施的全过程,以保证各个环节得到落实。
3.树立全面的教学中心和质量意识
教学既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又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培养和发展自身综合能力的一种育人活动。可见,教学处于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时,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为此,树立全面的教学中心和质量意识是中学校长所必须具备的。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应以教学为中心。
三、善于学习,不断提高管理能力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开拓新的视野,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一名优秀的中学校长应该是善于学习的校长。校长可以通过向教师和学生学习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校长应走到师生中去,认真听取师生的心声以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校长可以向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学者和企业家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应如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合理利用资源,以达到效益最大化等管理理念值得校长去借鉴和学习。当然,不能照搬,毕竟学校和企业有许多不同之处,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
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善管理
规范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是校长得以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和重要保证。因此,校长在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应以人为本,而不能只是片面考虑如何对师生进行约束。与此同时,校长及学校的其他领导都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五、结束语
新时期,新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倡导素质教育成为当今的必然,学校的管理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学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总负责人,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勇于开拓创新、立足本校,放眼未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应俊峰,王洪斌.优秀中学校长的素质及其培训——对重点中学校长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