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8: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妇产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调研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再次实施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均接受过剖宫产,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4.0)岁。99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各33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初次剖宫产时,实施硬膜外麻醉,取仰卧。甲组于腹部做出纵切口,乙组于腹部做出横切口,丙组将皮肤切开,撕开皮下脂肪并剪开筋膜层,对腹直肌进行钝性分离,纵行将腹膜剪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子宫操作方法与前两种剖宫产手术方法相同,并对腹膜、筋膜、皮下脂肪以及皮肤进行逐层缝合。再次妇产科手术实施对症治疗。观察统计三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1.3腹腔粘连情况评定标准
根据孙红霞等参考标准将腹腔粘连划分为五个等级。0级:无腹腔粘连;1级:切口于网膜之间较少粘连,容易分离且分离时无血状;2级:切口与网膜之间多处发生粘连,且分离时有溢血发生;3级:粘连面积>3/5,较难顺利进行分离,分离时出血量较大;4级:粘连面积>7/10,且粘连紧密不能进行分离。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统计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粘连发生情况
甲组33例,0级2例,1级7例,2级19例,3级3例,4级2例;乙组33例,0级3例,1级7例,2级18例,3级4例,4级1例;丙组33例,0级7例,1级8例,2级17例,3级1例,4级0例,研究表明,丙组患者的总体粘连发生情况明显优于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乙两组粘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
丙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剖宫产手术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在妇科治疗中比较常用,对于治疗胎儿宫内窘迫以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的难产等治疗效果显著。但随着剖宫产在妇产科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有所增加,腹腔粘连发生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的恢复,且一些学者指出剖宫产术后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危险性以及难度均会有所增加。传统的剖宫产术是在腹部做出一个纵行切口,所需手术时间较长,且对患者造成的机械牵拉刺激大,极易导致腹腔粘连发生。新式剖宫产术实施后不利于腹膜早日愈合,所采用的钝性分离机械刺激,切口游离错位等情况也会导致腹腔粘连发生。临床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实施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对筋膜造成的牵拉刺激,在进行缝合时,采用的可吸收缝线较宽针距进行缝合,可有效减少皮肤坏死以及炎症反应发生。本次研究中丙组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实施后腹腔粘连改善情况优于其他两组,且手术时间大大减少,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对象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妇产科133例经B超诊断及手术和病理证实均为妇产科急症患者,年龄17.2~44.3岁,平均年龄(31±3.5)岁,病种包括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处女膜闭锁、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等,患者发病时间0.5h~24d,平均5d;98例患者出现不规则出血,时间从1h~0.5个月不等,所有来院患者均表现为下腹剧痛,110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和仪器设备型号
B超检查采用意大利百胜DU6,采用频率为4.0Hz、5.5~8.0Hz的阴道探头以及凸阵探头[2]。针对性地进行腹部B超和阴道B超,观察记录患者子宫形态、大小及附件区等盆腔器官的图像特点,同时探查患者腹腔、盆腔是否有积液。根据B超检查结果初步诊断患者的疾病,同时,询问患者相关病史并完善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患者所患疾病,派专人将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并绘制成表,计算B超检查的符合率。
2、结果
本试验中133例妇产科急症患者B超检查结果符合率统计结果见表1,除了处女膜闭锁外,均达到70%以上,相比开腹探查和病理活检,特别是对于异位妊娠来说,具有无创、简便、快速等特点的B超优势明显。
3、讨论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实习的70名实习护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所选对象均为女护生,将所有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35名护生。观察组35名护生,年龄20~25岁,平均年龄为(22.5±1.1)岁,其中15名学历为本科,20名学历为专科。对照组35名护生,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为(21.8±1.3)岁,其中18名学历为本科,17名学历为专科。两组护生的年龄与学历等基本资料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带教方法
对照组35名护生实施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35名护生实施PBL教学法予以带教,具体带教内容包括:其一,带教老师要依据我院制定的有关护理课程来设计带教内容。其二,带教老师要对护生在学习理论时期掌握的相关技能与理论知识予以充分了解,同时设计相关案例,保障临床实际护理工作可以和实习内容有效结合,再按照案例衍生的问题来深入辅助教育实习护士。其三,带教老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护生的专业特征,实现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临床带教。其四,带教老师设计课程时,要和我院妇产科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密切联系,让各个教学案例都拥有各自特性,较为多用的案例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护理、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护理以及感染护理等。其五,带教老师需要对每位护生予以严格要求,要求护生对各项护理工作都拥有清楚的操作方案,并且要及时修正和指导护生在实习护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3评价指标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应当及时记录各位护生的每项护理工作的掌握情况,且需要在实习结束后考核护生成绩,考核内容有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两项。操作技能总分是70分,理论知识总分是30分。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护生的各项数据予以及时记录,并进行分类与汇总,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与处理汇总后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的表示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进行,组间对比的检验采用t进行;若对比P<0.05,说明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习结束时通过对两组护生的专业成绩予以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35名护生的操作技能成绩为(67.61±2.18)分,对照组35名护生的操作技能成绩为(61.34±1.12)分,两组操作技能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t=15.135,P=0.000);观察组35名护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为(27.52±2.11)分,对照组35名护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为(21.18±1.08)分,两组理论知识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t=15.824,P=0.000),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众多研究实践表明,妇产科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有助于护生进一步认识所面临的职业,逐渐增强护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让其全力地进行护理工作。我院在带教过程中引入的PBL教学法,更加注重分析实际病例,以此让护生学习到更多的临床知识。比如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或是性索间质瘤患者在实施化疗时,会抑制毛发分布细胞群的有丝分裂,毛发细胞的正常更新受到限制,使得患者发生发质变差、发根萎缩以及脱发的现象。若护士缺乏经验时,往往对于这种现象会较易忽视,忽略患者的心理护理,从而极易发生护患纠纷。
2011~2013年本院共研究分析186例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观察组的患者年龄最小27岁,最大41岁,出血量1200~2800ml。患者原发疾病类型分为:剖宫产患者48例;子宫癌患者15例;宫颈癌患者17例;引产中期出血患者13例。对照组的患者年龄最小24岁,最大43岁,出血量1150~2900ml。患者原发疾病类型分为:剖宫产患者53例;子宫癌患者11例;宫颈癌患者20例;引产中期出血患者9例。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髂内动脉结扎方法进行止血治疗:准确找到髂内外动脉分支点,于髂内动脉相距约1cm位置使用7号线2次结扎,对侧处理方法相同。观察组患者采用动脉栓塞方法进行止血治疗:采取改良后seldinger方法给予股动脉穿刺,使用DSA机,在其透视下将导管分别置入左、右侧的子宫动脉或骼内动脉内,行造影,确认为靶动脉以后,缓慢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行栓塞止血治疗,接上导管确认止血效果满意后拔管。对穿刺点加压包扎,嘱患者卧床24h。对子宫癌患者,在给予穿刺前,先向血管内注入顺铂40g+丝裂霉素10mg。
1.3评价指标
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判定标准。妇科患者短时间内阴道出血达到1000ml以上;产科患者分娩后阴道出血达到1500m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后流血时间、子宫切除率等指标上要比对照组低(P<0.05),获得的止血效果比较好,表明动脉栓塞止血手术效果比较好。
从本校2011级专科临床生中选取256人(均为女生)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3组:传统教学组(85例),临床观摩组(53例),试验组(118例)。3组学生入学时平均年龄分别为(19.2±1.6)岁、(19.5±2.1)岁,(19.3±1.8)岁;入学平均成绩分别为(83.4±12.7)分、(85.7±11.4)分、(86.1±13.6)分。比较3组学生的平均年龄及入学平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组:在普通教室进行,采用传统理论授课联合电脑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授课。(2)临床观摩组:在传统教学组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在见习医院妇产科对整个诊治流程的关键步骤进行观摩和参与,学习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对患者紧张情绪的安抚及如何对患者的咨询正确且恰当回应等内容,并观摩实践技能的临床操作。(3)试验组:在临床观摩组的基础上应用本校新引进的高仿真智能模型进行妇产科相关检查及各项操作技巧的学习,并将见习观摩期间的收获积极实践、重复练习,从而达到确切的教学效果。
1.2.2检测项目及方法
1个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学生实习6个月后对其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查体前的人文关怀、查体过程对患者的爱护与否、妇产科常用查体手法(4步触诊、骨盆外测量、双合诊及三合诊)。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打分,其中人文关怀及对患者的爱护各10分,查体每项20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越强。随机抽取学生实习6个月期间所管患者各30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患者的隐私保护及总体评价,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学生越优秀,80~100分为A级,60~79分为B级,59分以下为C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3组学生期中及期末考试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
对比临床观摩组与传统教学组、试验组学生期中及期末的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临床观摩组学生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其中期末考试实践技能成绩与理论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临床观摩组和传统教学组(P<0.05)。
2.2比较3组学生出科考核各项成绩
对比临床观摩组、传统教学组、试验组学生实习出科考核各项成绩,临床观摩组各项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其中4步触诊、骨盆外测量、双合诊与理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项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与临床观摩组(P<0.05)。
2.3比较3组学生所管患者反馈评价情况
对比临床观摩组与传统教学组、试验组学生所管患者反馈评价,临床观摩组、试验组学生评价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χ2=6.566、31.715,P<0.05),试验组学生评价显著优于临床观摩组(χ2=6.059,P<0.05)。
3讨论
妇产科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广又相对独立的学科,除了对妇科疾病的相关了解外还须对妊娠期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测和检查;因此妇产科医生需要有相对较全面的知识背景,这也对妇产科医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详细掌握妇产科相关知识,以及妊娠期全身多器官的反应及变化。妇产科医生也需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轻松胜任检查、治疗等多种情况。因此探究更加有效的授课模式,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是妇产科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妇产科是一个对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科室,临床观摩时患者多不愿配合观摩进行。个别同意支持教学的患者也难以忍受多个实习生对其进行重复的检查及治疗操作。因此,观摩时仅由带教老师进行示范性操作,然后在教室的高仿真智能模型上进行操作练习便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通过本次研究,理论学习基础上辅助临床观摩,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积极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并相互印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理解和结论。观摩临床还可以帮助学生较早建立与患者沟通的概念:对患者要态度适当,既不让患者感觉医务人员过于冷漠难以接近,又不让患者感觉过于热情而心生反感;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争取在尽可能少探知患者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取得诊断治疗疾病的全面信息;对待情绪紧张或配合态度较差的患者要富有耐心和技巧,积极舒缓其心理压力,耐心解释患者的病情及检查治疗的必要性,最终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本研究从各项成绩上可以看出临床观摩组学生各项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说明临床观摩的效果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明显提高;而试验组学生各项成绩表现均优于临床观摩组和传统教学组(P<0.05)。由此可见,学生在临床见习观摩基础上利用高仿真智能孕产妇模型实践操作、反复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联系临床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基层妇产科医师常见医疗差错原因分析
2.1医疗技术因素
(1)误诊误治。
由于基层医院的条件所限,医疗设备往往较为落后,医师的技能水平也存在瓶颈,临床诊断上误诊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导致的医疗差错屡见不鲜。部分医师在诊断时仅仅注重了患者的表面症和局部的检查结果,而忽视了疾病整体的发展过程和患者的个体情况,过于依赖仪器检查结果或化验结果,或是对临床经验过于依赖,存在难以克服的主观臆断等不良习惯,这都是导致误诊误治的重要因素。
(2)医疗操作违规。
由于对医疗过程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医师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往往不认真执行,从而造成不良的医疗结局。在妇产科工作中要求医师熟练掌握各类疾病的指征,对患者情况认真分析、全面考虑,迅速作出准确判断,防止出现差错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技术操作失误。
妇产科手术患者较多,在医疗操作中多数为有创性操作,需要娴熟的手法和必要的临床经验,同时要求工作中医务人员集中注意力,因为一旦松懈就会关系到患者的安危。
2.2医疗设备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就医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目前一些基层医院的现有医疗设备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而限于医院经济条件,又往往无力更换和引进新设备。例如新生儿常见的脐带绕颈及胎盘因素等,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能够清晰发现,而黑白超声仪则对于脐带或胎盘的异常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
2.3医务人员因素
基层医院妇产科医师往往存在学历较低、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导致产前评估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患者的相关因素考虑不周全,导致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应对,难以实施正确处理措施。此外,医师的不良职业道德导致工作中的疏忽失职也是常见因素,少部分医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在与患者发生争执后带有不良情绪,疏忽大意未严格执行查对工作或进行违规操作,导致对于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必要的预见性,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导致差错的发生。
2.4组织管理因素
医院管理不规范,妇产科工作重点不突出,人员安排不合理,工作繁重,医师心理压力大,科室内人员对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等因素都普遍存在,妇产科无专职的新生儿医师,当新生儿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就管理层面而言,目前医疗差错主要是由于医疗保健系统内部的结构不合理,组织协调能力较差,仅仅依靠操作者个人的技术、经验来支撑是导致医疗差错频繁出现的必然因素。
3防范对策与建议
3.1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要加强妇产科医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要求医师在工作中注意自身言行和职业素质,提倡文明行医,以温和、礼貌、关切的态度对待患者。要对患者的健康高度负责,在工作中认真观察患者病情,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3.2加强业务学习
基层医院技术限制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妇产科医师而言,应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不断进步,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充分认识到妇产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重视技能训练和新知识的学习。医院可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有计划的进行医师培训,使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到制度化、全面化、规范化,鼓励低学历医师通过自学考试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
3.3严格遵循规章制度
要求医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病历书写规范,定时查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大检查力度,设立奖惩制度,与医师的经济收入挂钩,提高医师的积极性。加强科室间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和儿科的相互协调工作,及时听取专业意见,作出准确判断和处理。
3.4消灭高危因素
对于危重症的患者应当密切观察,作为医疗事故防范的重点。在诊疗过程中注意各个科室间的相互协作,不但要重视个人技术的发挥和临床经验的展现,同时也要全面的考虑患者病情,要思路清晰,记录准确,抢救及时,处理妥当,对于各种预后有着充分的预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在对疑难杂症和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坚持执行住院、主治、主任医师的三级查房制度,提高医疗质量。
3.5建立安全文化氛围
医院整体的安全文化氛围是各个科室的安全风向标,要在整个医院范围内建立一个有创造性、主动性的安全学习环境,增强所有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尽量淡化处理个人差错,不但要求当事人学习到这个教训,同时要求其他相关人员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少使用惩罚手段,避免重压导致医师畏惧医疗差错而不上报,形成一个开放、轻松而不失严谨的报告系统,为妇产科医师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创造妇产科的独特安全文化氛围,达到减少医疗差错发生的目的。
3.6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妇产科医师工作特殊,工作时间无规律,工作量大,医务人员往往面对的是母婴两条生命,心理压力较大,加上妇产科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就诊患者以孕产妇为多,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不但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甚至危及母婴两条生命,无形中给医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要重视医师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为医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也是避免医疗差错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魏珊 单位:湖州市练市医院妇产科
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确诊收治的129例宫颈糜烂患者。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37.3±3.5)岁;依据糜烂面积分型:轻度35例,中度57例,重度37例;依据糜烂表现分型:单纯性36例,颗粒型54例,型39例。随机分成三组,即对照组A、对照组B和试验组,各43例,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在月经后3~7d,且禁性生活5d,排空尿液,患者行膀胱截石位,将患者的子宫颈及穹窿部用干棉球清洁干净。②对照组A:行波姆红外线治疗。功率为15W左右。将红外线仪探头放置在距离子宫颈口0.5~1.0cm的位置,依次向外照射治疗,直至糜烂创面呈乳白色凝固状。③对照组B:行微波治疗。微波功率为20~40W。使微波探头逐渐接近糜烂创面,于子宫颈内口0.5cm处开始,依次向外治疗,其治疗范围≥创面2mm,以点灼的方式使糜烂表面呈焦黄色。④试验组:行射频自凝刀治疗。射频自凝刀功率为40W。将自凝刀倾斜,接触糜烂创面,探头缓慢于病灶上方滑行,直至创面变成乳白色的凝固状。⑤辅助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应用常规抗生素治疗,将壳聚糖栓剂置于阴道内。保持外阴清洁,禁止性生活和盆浴2个月。所有患者治疗2~3个疗程,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白带、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等,记录有无术后并发症(阴道流血、下腹坠痛、排液量多、感染等),随访6个月后的复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前后子宫颈糜烂、腺囊肿等症状完全恢复或大致恢复,宫颈糜烂创面完全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宫颈糜烂创面及腺囊肿减少至50%~90%,其他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宫颈糜烂、腺囊肿等症依然存在,其他临床症状均没有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糜烂程度、腺囊肿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2.3%(36/43),明显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况
经定期随访记录后,运用射频自凝刀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复况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宫颈糜烂占妇科门诊疾病的首位,是慢性子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曾经是困扰了很多女性的一种疾病。体检时较多女性会被诊断为宫颈糜烂,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射频自凝刀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波姆红外线和微波治疗的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和25.6%,而采用射频自凝刀治疗的试验组的发生率仅为4.7%(2/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射频自凝刀治疗宫颈糜烂的并发症较少。统计三组的复况,也显示射频自凝刀的治疗效果最好(P<0.05)。这说明射频自凝刀是治疗宫颈糜烂的首选措施。因为射频自凝刀具有较大穿透力,其安全性能高,不刺激神经和肌肉组织发生兴奋或是发生收缩反应,尤其适用于中、重度宫颈糜烂。
2建立病例管理
对于妇产科门诊就诊体检的病例,应该为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以便收集整理受检者的一般信息及相关检查资料,便于日后人口健康状况调查及疾病筛查工作。对于宫颈涂片检查异常的患者,应给予特殊的观察及监测,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如果是疑似病例应给予进一步检查,并指导患者日常生活的健康卫生知识,增强自我意识,加强对疾病的预防措施。
3完善管理的流程
妇产科门诊应针对宫颈涂片异常情况完善管理流程,正确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电话、宫颈涂片的检测结果等,给予电子存档。对于不能及时就诊的患者进行随访,以便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叮嘱患者及时治疗。应增加宫颈病变专业门诊的出诊时间,同时完善患者的治疗流程。当患者完成化验检查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宫颈病变的就诊途径,以利于异常宫颈涂片患者获得有效的诊治服务。
4严格筛查管理
根据美国宫颈病理协会制定的关于异常宫颈涂片处理指南,应对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细胞改变(ASC-US)患者进一步进行高危型人瘤病毒(HPV)DNA(HPV-DNA)检测,而且对高危型HPV-DNA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则需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或是细胞学追踪。对于细胞学检测无法排除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组织以及病理学检查,加强筛查工作的管理。宫颈癌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宫颈癌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该病的患病人群也逐渐呈年轻化。早期宫颈癌并无明显的临床体征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将发生阴道排液、出血等。若临床症状发展至病理晚期,发生继发症状,例如便秘、尿急及尿频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病质、贫血等全身衰竭症状。有关资料表明,吸烟、早婚、多产等情况均是宫颈癌的关键诱因。早期治疗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一些患者甚至可获得痊愈,临床疗效满意。因此,有效的筛查管理对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师宗县妇幼保健院、师宗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救治的60例产后大出血产妇。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7岁。本组资料中除4例双胎妊娠外其余均是单胎妊娠。其中,36例剖宫产,2例吸引产,4例臀位牵引,18例顺产。24例出血量在800~1000ml,0例1100~1300ml,10例1400~1600ml,16例≤1700ml。
1.2出血原因
本组中有50例由于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占77.1%),6例因胎盘因素而引起(占10%),4例因子宫破裂而引起(占1.5%),6例因软产道损伤而引起(占10%)。20例有妊娠合并症,54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54例做过产前检查,6例未作检查。阴道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对产后出血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75。P>0.05),详情见表1。
1.3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出血量从接生起到胎儿娩出后2h内≥400ml或出血量在胎儿娩出后24h内≥500ml为产后出血。
1.4出血量采集方法
在术前对产包、手术包、辅料包等进行称重,在产后再次进行称重,将前后相减所得结果重量按血液比重1.05换算成毫升数或是用量杯测量留于弯盘内的血液。
1.5治疗
大出血发生立即给予血容量补充、吸氧,若出血出现在胎盘娩出前,应当立即给予肌注缩宫素10U。用手将胎盘嵌顿及残留物取出,将粘连剥离,必要时需要行刮宫术;植入者立即给予子宫次全切除术。在抢救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贫血情况积极纠正。将血止住以后,留产房观察室至少2h,期间对血压、脉搏及宫缩情况进行观察。待到血压、脉搏及子宫收缩情况检查稳定后方可回病房。
2结果
经过对本组60例大出血产妇的积极处理后,其出血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死亡情况发生。
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剖宫产大出血高于自然分娩大出血,与有关研究报道相一致。为此,医院应广泛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尽量说服无剖宫产妇行自然分娩,减轻事后弊端;在行剖宫产手术时,应注重手术技巧的控制,切口合理选择,及时对术中出血位进行缝扎,减少剖宫产妇出血量。
3.1出血原因
①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造成产后出血的最大原因是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临产后休息不好,进食少,产程长,在临产时对镇静剂过度的使用,剖宫产时麻醉用量过深,这些都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②曾经有流产史的患者其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损伤,使宫内受感染的机会增加,当再次妊娠时,胎盘胎膜粘连,胎盘滞留,胎盘位置不正常,胎盘植入也可对子宫收缩造成影响从而引起产后出血。③在院外生产的,有可能对子宫颈和阴道造成损伤,特别是宫口未开全产妇就过早用力,或过强宫缩,胎儿分娩过快,在分娩时对会阴的保护不当等都可造成了宫破裂、软产道损伤而引起产后出血。
3.2抢救措施
3.2.1在治疗产妇产后出血过程中,早期处理给予促宫缩药物,配合相应前列腺素药物进行宫缩乏力产后出血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可采取加用宫腔纱条填塞,争取产后出血抢救时间,且对保留出血后产妇生育能力有一定意义。在使用纱条填塞宫腔治疗时要严格按照迅速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控制感染的原则。术者用一手在腹部将宫底固定,另一只手或持卵圆钳将2cm宽的纱布条自外而内送入宫腔内,应当塞紧,不留死腔。在填塞后一般都不会再有出血现象的发生,经过对产妇进行抗休克处理后,可逐渐将情况改善。
3.2.2软产道裂伤
对软产道裂伤引起的产后大出血的有效处理措施是进行准确及时地修补缝合。首先检查宫颈,用两把卵圆钳并排钳夹宫颈前唇并向阴道口方向牵拉,移动卵圆钳应当顺时针方向直视下对宫颈情况进行观察,若有裂伤应当立即用肠线缝合,阴道裂伤按组织结构依次缝合。
如上述处理还无效,为抢救产妇生命,应及时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给予产妇足量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改善贫血,促子宫收缩,必要时行B超检查等。
3.3预防
本组患者66例,均为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经患者同意后,随机分析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8.6±5.3)岁。出血原因:宫缩乏力出血20例,异位妊娠破裂7例,胎盘早剥所致出血3例,不完全流产引起的出血3例。观察组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9.2±5.6)岁。出血原因:宫缩乏力出血20例,异位妊娠破裂6例,胎盘早剥所致出血4例,不完全流产引起的出血3例。所有患者出血量为1100~2500ml之间。两组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抢救与护理
1.2.1急救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相同的急救方法,即将患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增加回血,防止脑部、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当失血性休克患者,面色苍白,呼吸加快,脉细微弱时,血容量降低时,肺泡血容量也在减少,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流量控制在4~6/L,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并做好保暖等工作。做好血常规、血配对、备血等工作,并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用留置针,选择9号以上的针头进行穿刺,防治患者烦躁时造成血液,体液外渗漏等。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急救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急救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需进行心理干预:当患者处于失血性休克时,情绪往往变的焦虑、恐惧等,当患者处于紧张等不良情绪下,容易影响治疗的效果及对日后恢复当中出现情绪抑郁。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安慰鼓励患者,通过抢救的成功案例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做详细的检查,并向家属详细询问发病过程,通过患者的病情,详细制定护理方案,当患者出现烦躁情绪事,应进行适当的保护措施。对于宫外孕失血休克的患者,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留置导尿管,抗休克治疗与手术同时进行。术中要做好各个监护仪的连接工作,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详细记录。熟练进行静脉穿刺等护理技术,做到轻、准、快。同时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不安全流产及胎盘滞留的患者,应准备好手术器械,配合好医生进行清宫术。协助检查胎膜组织是否完整,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后护理:术后给予患者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及室内光线,做好保暖措施,降低室内医疗仪器的噪音等。对于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应给予缩宫素10U+含5%葡萄糖溶液500ml进行静脉滴注同时进行子宫按摩。严密观察产妇产后2h出血情况及生命体征。鼓励产妇尽早哺乳,减少出血量。手术全程采用严格无菌操作,抗生素使用遵医嘱等。
1.3观察指标:
参考裴乃英的相关标准判定救护结果,即:经抢救与护理后,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为有效;经抢救与护理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变化或死亡为无效。护理质量评分0~100分,评价术前准备、管理质量、规章制度、消毒质量等内容,每项满分20分。观察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维度。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救护效果比较:
对照组经救护后有效24例,无效9例,有效率72.7%。观察组经救护后有效31例,无效2例,有效率93.9%。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30例,满意3例,不满意0例。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16例,满意12例,不满意5例。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