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8: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科学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科学课堂

篇(1)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生活是教育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中要努力的挖掘教材中有关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利用与生活相关的信息,从而营造浓厚的生活化教学氛围。首先,我们应该生活化处理教材。因为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不一定符合我们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渗透生活味。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就采用多级分类法让全班学生开展分类活动。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分类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其次,把课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着边的内容删除。最后,按照一年中时令的变化把教材体系打乱,进行重新编排。这样,就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内容是蚂蚁、蜗牛等动物,而教学实践中蚂蚁还未出洞,学生无法观察实际情况,于是就把它移到后面进行教学。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感受生活化知识趣味

一切科学知识需要我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真知。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把酱油经过漏斗倒入瓶中,然而却倒不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空气这个概念。用漏斗倒液体是学生生活中常有的现象,但是倒不进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却很少思考。在教学《溶解》时,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怎样把一杯果珍快速地泡好?泡果珍是小学生生活中常做的事,于是立即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列出许多解读问题的办法,不停地搅拌以加快果珍的溶解速度,用滚开的水来泡果珍等等。从学生们想的这些办法中可以看出,虽然不能解释溶解的概念,但是对溶解这种科学现象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为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方式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探究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探究学习方式,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暗盒里有什么?》时,就给学生准备一个“暗盒”,让学生猜猜盒子里装着什么。有学生拿起来摇摇,听听没有滚动的声音。这说明里面的物体是个长方体。用手掂一掂,估计重量的大小,来判断里面的物体是金属还是塑料。还有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判断盒子中是什么物体。最后,由老师当众打开盒子,让全班学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生活中学生接触了很多材料制作的物品,已经有了判断物体的经验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进而深切地体会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这样,学生们就会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2)

一般来说,老师在上科学课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第一,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探索法。由于科学课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会经常涉及到实验,老师可以在给学生做简单的演示之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小组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按照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桌组合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老师根据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的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和做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正式上课时,再由老师帮忙解决。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体验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2创新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懂,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将这个作为出发点,在科学课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触这些新鲜事物之后,从好奇心转变为对知识的探求欲,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第三,让学生去尝试。在还未进行下一课的教学之前,通过布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在经历过回答错误地失败之后,就会逐渐的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

1.3加强学生价值感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一个心智各方面未发育健全的年纪,还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虽然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蕴藏在知识结构内的学科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逐渐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将“教书”的这个过程真正变成“育人”的过程。

1.4拓展课外知识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大课堂”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由于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课本知识也显得比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将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课更加的贴近生活,并且变得更有趣,学生也会更愿意上这门课,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也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3)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变化大,可以说每年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层面上,我们将违背教材的改编原则和意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达不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新编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科学课的教学从孩子们的身边事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足可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让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在花坛、在树林、在庄稼田、孩子们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畅游的蝌蚪,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他们会更热爱这些小精灵。教孩子们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回到教室,孩子们可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让孩子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纸、针、棍子做成呼啦啦转动的风车。一样样的作品问世了,这是孩子们的骄傲,这是孩子们实践的成果。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孩子们动手做了,孩子们的手更巧了。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利用星期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教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提高。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篇(4)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课程的内容的时候也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经历和感受,简单直接的从自身的经验出发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端正态度,加强对学科知识、教学理论的学习,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小学科学课堂应该采取哪些办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课堂实验,演示知识原理,提高教学效果

许多科学课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授课,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难以提高学习的兴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一些科学现象和原理采取实验的办法,不但能够深化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感受,而且能够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热胀冷缩”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圆底玻璃瓶装满红色的水,瓶口密封并插入一根细管。然后,将圆底瓶放在一个透明的器皿中,再用事先烧好的热水淋在圆底瓶的外壁上。在淋水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看到教师的热水淋下去后,圆底瓶上的细管喷出红色的喷泉。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吸引起来,心里在想这是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课堂的氛围会变得空前活跃。实验完毕后,教师引入热胀冷缩的知识,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再观察圆底瓶冷却后里面的红色水果然少了一些。教师告诉学生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应用,如电线杆上电线不能绷得紧,否则冬天的时候会因为热胀冷缩被拉断;水泥路面每隔一段要留有一个空隙,否则会在夏天因为热胀冷缩造成路面破坏;装满热水的杯子盖子不要拧的太紧,否则等水冷却了会让盖子难以再打开等等。通过实验演示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更加强烈,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二、利用自己动手,总结科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课作为一门阐释科学原理和规律的课程,教师的课堂授课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却不是唯一的方式,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后学习的方式,自己来总结科学规律。比如,课堂教学中的关于“铁锈”的知识,教师可以先设定三个空气、水、酸等条件,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的数据,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准备4个玻璃杯、玻璃瓶或透明的塑料瓶等容器,将瓶子编上1——4的号码:1号瓶中注满凉开水,形成无空气、无酸和有水环境;2号瓶注入少量水,形成无酸、有水、有空气环境;3号瓶加入一些醋,形成有空气、有水、有酸的环境;4号瓶中什么都不放,实际是有空气、无水、无酸的环境。依次在4个瓶中放入一枚铁钉,让学生记录铁钉每天的变化,并根据记录结果总结造成铁钉容易生锈的条件。学生根据每天的记录,发现三天后有水、有空气、有酸的环境下3号瓶的铁钉最先生锈,一周后有空气有水无酸环境下的2号瓶的忒定铁钉也开始生锈。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得出空气和水是铁钉生锈的主要原因。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出的规律,提出疑问:怎么才能让铁钉不生锈呢?学生根据实验中的条件,想办法隔绝铁钉与空气、水、酸的接触,有的学生提出先在铁钉表明涂上一层油然后再用保鲜膜裹起来,这样就隔绝了生锈的条件,铁钉就不会再生锈了。通过这种动手的方式,学生不但能够更深刻的接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三、利用细心观察,发现细节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上许多重要发现都是经过科学家的细心观察而得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查找细节上的差异找出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介绍纸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作业本、草稿纸、教材等,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的纸张有哪些不同,并找出造成这些不同原因。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草稿纸的质地比较单薄,厚度也不均匀,有的还有一些杂质;作业本上具有一些纵横交错的纹路;而教材的纸张显得更加细密,也比其它两种纸质厚一些,同时三张纸张的颜色也存在一些差异,有的白一些、有的微微泛黄。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得出不同的纸质具有不同的质地,教师再介绍造成纸质不同的原因有原材料的不同、制作工艺的不同等。再如,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盐水分离的知识。教师在实验以前让学生自习注意观察。教师先将烧杯中倒入一定的清水,接着放入一些食盐,搅拌后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教师问学生,食盐去哪里了?学生按照日常的经验会说溶解到水里去了。教师用酒精的加热烧杯,问学生水烧干后会有什么?有的学生认为盐随着水一起蒸发了,烧杯里什么都不会留下。但是当水没有后,杯底却有一层细密的粉末。教师继续问学生这层粉末是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粉末与盐有一定的区别,更加细密,有胆大的学生用手指蘸了一些尝了尝,发现很咸,于是得出这时盐的结论。教师鼓励仔细观察和勇于尝试的学生,最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盐,从水里析出后会更细一些。学生通过这种观察的方式获得的科学知识,会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有效果。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广大教师从学生特点出发,付出大量的努力和研究,让科学课堂成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篇(5)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影响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教学评价对于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想保证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一、目前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科学课程教师都无法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不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教学情况。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效果不够显著,学生和教师都不能及时掌握课堂的教学情况,对小学科学知识教学形成了阻力。

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不能正确评价学生

在新的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科学课堂评价的原则[1]:科学课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要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观念的长期影响,教师只注重对最终结果进行评定,以分数论高低,往往忽略了那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如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态度、方法等,造成了评价结果的片面和不合理。

2.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

在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时,由于受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也把自我学习的效果归结为考试的分数,无法正确理解科学课程的学习意义。另外,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精神,不能很好的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通过交流、沟通来正确评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3.学生不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在旧的教学体系中,老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所有的课堂评价都是由他们来主导的。教学体系改革中,确立了学生与教师具有同样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但是,长期被动的学习养成了学生不愿于与教师沟通的习惯,还无法适应课堂地位的提升,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评价的方法

随着社会和教育进步,人才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祖国的未来也更加需要掌握科学知识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科学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小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而良好的评价体系是促进科学课程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解决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最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

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财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在建立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和教师成为评价的共同主体,这有助于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明确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后,教师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并以此来确立评价的目标。

2.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将其引入评价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审视自身思想的正确性;并能倾听理解别人的主张,学会相互包容、相互帮助。而通过自我评价和对别人进行评价,恰好能达成上述的培养目的。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扩展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别人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评价体系

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教师一直是评价的主导者,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体现绝大多数学生个性的评价体系,是教师建立课堂评价时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求教师要走入学生的内心之中,了解他们的思维发展。

教育评价的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信息的搜索,以及对信息进行比较,最终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将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引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我们建立的评价体系才能够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4.凸显科学特色,注重对科学研究的价值观的评价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原理固然重要,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念、态度和价值观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在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情商的作用也应该是我们重点评价的内容之一,情商的发展与智商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三、结论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承认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人格,探索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学科学课堂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入门学科,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本身就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承载的或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整合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资源,将其简洁明确地外显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时,教师借助音叉震动发声的原理设计了这样一段激趣谈话: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音叉。

师:是干什么用的?

生:是一种乐器,老师,这节课我们要学音乐吗?

师:可以这么说,你还知道什么乐器?

生1:那可多了,钢琴、贝斯、鼓、二胡等等数不完呢。

生2:是呀,一个乐队得数十种乐器才能奏出完美的音乐呢。

师:说得对,我们今天就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音乐,你看看这个小小的乐器(指示音叉并敲击),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一直很纳闷,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声呢?我们人有嗓子,可以说话,可是乐器没有啊,但他们也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真是令人难解……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么大家还有谁想过这个问题?

生(纷纷表示想过)

师: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物体发声的奥秘啊?

生:想。(教师板书课题)

谈话片段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教师抓住课学生对周围事物好奇心重,但是又不能自己找到合理的办法探其究竟的客观事实。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准备好了自己的探究之旅,使得课堂在开始的一刻就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

二、实验操作,促进知行统一

自然科学的特点就是可以借助即时高效的试验来说明道理,这一点是它不同于哲学、语言等人文科学的区别。也正是因为这样,自然科学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便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实验操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也为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治学作风开了一个好头。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要具有一定的简洁度,让学生便于操作;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明白探究的目的;要有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习惯。

《凸透镜成像》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教师在教学时把这个实验引入到课堂中来。首先,教师利用教室现有的投影机实物,让学生观察投影机的镜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投影机的镜头要用凸透镜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进入想要探索的状态,此时,教师介绍了“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课本情境图,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主要巡视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一步步探究,并且要认真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实验操作课堂,也要有引导和激趣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朝着实验要求的方向不断深入。当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实验结论。实验课的课堂评价要在总结结论后,让学生充分反思和自评,谈一谈自己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补充评价。可以说,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手段,而非一场游戏般的演绎。要达到这个目的,评价与反思是最重要的。

三、联系生活,指导学以致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68-01

现在,使用触控一体机上课,制作微课,通过微信督促检查学生作业,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象一股春风也吹进了偏僻的红旗农场学校.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刻的意识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例如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四年级里在岩石上滴稀盐酸的实验等.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食物中的营养》一课,在学生了解了食物中的五大营养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食物中判断营养种类。这时可以在屏幕上出示“给食物分类”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食物到相应的篮子里,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在科教版四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岩石和矿物《资料库》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研究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一组研究怎样采集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资料库介绍的毕竟简单,我就指导他们登陆百度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资料库》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保护岩石和矿产资源的倡议书,展示自己制作的岩石和矿物标本等,这样不但深化了探究学习,而且延伸了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篇(8)

关于教学评价,我国的课程标准并没有给出可以参考的标准,只是给出了概括性的方向,这对课程的有效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制定一套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课堂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教学评价至关重要。

一、教学评价要遵守发展性原则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的开展一定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教学中不但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教师方面,教学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评价不要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最后结果,而应该把教师教学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作为评价的要素,以促进教师的与时俱进。

二、教学评价要遵守多元化原则

教学评价不应该只看一方面,而是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但包括学生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要包括课后反思、家长的意见调查、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科学问卷、教师关于学生的总结等等,通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了解,而不是根据一方面的好坏直接下结论。

三、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

教学评价不是根据教师短时间的教学成果来进行评价,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学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的活动,要想教学评价真正起到作用,教师就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总结与反思改善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更要对评价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正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自身更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真正让教学评价有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课程目标,作为保证课堂质量的教学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规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9)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中设计学习情境作为加强科学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重要手段,被引起高度的重视。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虚拟学习情境的创设弥补了课堂条件的局限性,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在科学课堂中,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呈现一些学生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事物,给学生多感官刺激,调动学习兴趣,有助于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感知事物,减少学习抽象知识的困难,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认识能力。例如讲“一天的垃圾”时出示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垃圾污染河流等图片,使学生对垃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习“指南针”时,出示古代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各式的指南针的图片以及使用指南针的视频、动画,讲述指南针的历史,说明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在学习动植物一生的成长时,虽然同学们能分阶段的感知动植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但不能系统的了解动植物整个一生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时出示动植物一生的资料图片或者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创设虚拟直观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很多实验由于条件所限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需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够展现;还有一些实验由于操作不当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也有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应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虚拟实验情境尤为重要,它比现实更安全,并且能提供现实中不能及时获得的经验。比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真实实验不如虚拟实验表现清楚、直观,且安全。在“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中,我们不能亲眼观察或不易观察这种变化,在学习“地球的内部运动”时,由于学生平时接触不到这方面的知识,感觉比较抽象,所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虚拟实验情境,会使学生的情绪顿然高涨,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热情和动力油然而生,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中的内容不一定都要创设虚拟学习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现有的教学条件而定,设计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把情境教学的风采展示出来。创设学习情境,既可以把教材内容“还原”,把教材中提到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物、情和变化过程,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让学生得其门而入,掌握抽象的科学原理;既可以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技巧和幻灯、录音、计算机技术等来创设情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千方百计地创造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来。下面通过两个实例说明在实际课堂中如何把握时机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学习情境,以及所创设虚拟学习情境达到的教学效果。

一、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在了解了地球表面各式各样的地形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特点,共创设了6个虚拟学习情境,笔者按课堂中应用的次序把每种情境的名称、描述及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如下表1所示:

篇(10)

一、探究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模式和目标

(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

小学科学通俗的讲是指导小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中涉及的,与他们成长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训练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逐步确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自己的教学,讲真课,做真人。科学知识要让学生记,科学方法教师要扎扎实实的教,科学能力要反复的训练;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的日常生活学习与教学活动中进行持之以恒的渗透。先学会讲课,在尝试指导学生探究。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探究活动,教师要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在探究中教学生探究。而且小学教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创新不能只是落实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

(二)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教学法”基本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满足学生求知欲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探究式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因此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反思;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受,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是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三)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课堂环节和目标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是:1.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2.对结果做出猜想和假设;3.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的实验计划;4.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5.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和实验结果;6.分析和解读数据、思考及得到相应的结论;7.表达、交流和评议。

探究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学生能通过自己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且发现和提出疑问;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对问题的设想答案;学生能根据设想的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并且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学生会查阅、整理从课本及其他途径获得的一定的资料;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进行验证的;学生也能学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与学生和老师进行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要据此来考虑后面的教学安排。教师要考虑、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暴露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重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交流中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告知科学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广义:实验、观 察等)重建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想法理清,去伪存真。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情景,暴露思想

如: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同学们外星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水,你们能告诉他们什么是水吗?

观察一杯水:看、嗅、尝、听、摸。分组进行,组间交流;教师不断在规范孩子的表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是无色的(白色),水是无味的(清凉的)——重建新的概念。

比较水、可乐等饮料与水的不同。抽象出“液体”的概念。

现在你可以再告诉外星人,对水你们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

(二)有效提问

在观察蜗牛一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教师这样去问学生:1.这是什么动物?知道的同学请举手。2.蜗牛属于什么动物?3.适宜蜗牛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4.蜗牛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可分为:事实性和思考性两种。事实性问题:如“是什么?”“有哪些?”之类的问题。学生只要照书本,不假思索就可答出,应尽量少提事实性问题。如“鸟类的特征是什么?”不如问“鸟类为什么适于空中飞翔?”;问“两栖纲和鱼纲有哪些不同点?”不如问“如何证明两栖纲是由鱼纲进化而来的? 题目尽可能是开放性的,要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设问。问题提出得越明确,认识任务表达得越清晰。减少那些无效提问:是什么?对不对?对于学生思维活动没有任何帮助。

三、总结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要有个性、有创新,关注已有经验,简单明了,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中心问题。猜想与假设——关注学生有的经验,重视指导学生如何想问题。制定计划——因课而异,方法灵活,体现个性与创新。搜集证据——观察、试验、看书、查阅资料、上网等都是搜集证据的途径,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应作为首选的搜集证据的方法。重视合作。表达交流形成结论——重视学生交流的实效,重视用多种方法交流自己的成果,重视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重视合作,重视学生的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师要重实事。拓展与延伸——知识的应用与巩固,问题的迁移与深化等。研究什么问题,对此问题怎么想,用可行的方法研究研究是否这样,到底怎样,把研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要正确处理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教学时多样化学习方式及相互促进,科学探究要进行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科学探究的重点不要放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应着眼“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的拓展,让学生主体科学对待学习,科学对待自然。

上一篇: 企业工会工作报告 下一篇: 广告合同范本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