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1: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用心理学结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早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就提出实用主义教育,他抨击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强调教育的重点要从教师转到儿童生活。我国近代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也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他建议教育要以实用为目的,所谓“实用主义教育”:是指教育要切合实用,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之知识,应注意离校的运用。本文所强调的“实用性教学”就是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挖掘教材中的实用性知识,不仅让学生会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
《实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心理学课程,它是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大专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在阐述心理学的一般性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介绍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应用到的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了解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工作与提高学习效率。笔者作为《实用心理学》课程的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电大远程教学优势,注重实用性教学,不断探索和创新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以致用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实用性”
(一)文字教材的优化组合
文字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下,完善文字资源的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才能体现和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心理学作为探索人类生命领域的科学,是一门百川交汇的学科,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价值。《实用心理学》教材也竭力体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笔者在编写相关文本资源或授课时,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并通过多种途径阅读、收集有关心理学参考资料,在备课和制作电子课件时引入相关案例、图片和一些心理学测试,丰富课堂辅导,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如在讲解“注意”时,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测试——“字母不同排列”的记忆,让学生理解“注意的广度”。在讲解“知觉”时,通过一些图形:花瓶或脸孔?是兔子还是鸭子?或是老婆婆等“两可图”,让学生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在每周上辅导课时,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学习“心理小百科”。每次都选择一些与本次课相关的心理常识。如:“怎样保持心理平衡”,“影响人际关系的八种心理”等。这样让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心理常识,能够加深印象,引起思考,有利于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在课堂结束时,布置一些讨论题或案例分析。对于作业的布置,总是精心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如:介绍你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记忆的策略;举例说明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对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二)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
1.开放教育远程教学平台
在揭阳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栏目下,设有该课程的主页,可供学员随时浏览本课程的相关教学信息。主要包括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历届试题及答案”等若干教学文本,方便学生下载相关教学资料。其中“教学辅导”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案例分析”“形考作业辅导”“心理常识”“心理学家介绍”“期末复习指导”“辅导课纲要”等。这些教学资源对于不能准时到校听课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全面的自学材料。
2.交互式的网上答疑
在揭阳广播电视大学的网页设有“公开讨论区”和“课程讨论区”。学员可随时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任课教师不定期上网进行解答,并在期末专门安排一个时段进行期末总复习的网上答疑。答疑时,教师既可以就课程的重点、难点等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就学员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解答。
在《实用心理学》的“课程讨论区”中,有教师和学生的不少讨论题,有些是课堂没有时间讨论的,把它搬到网上讨论。如:“人们为什么既使知道合作是比较好的行为策略,但仍然还会选择竞争?”有一些是学员作业中难以解答的,在讨论区中提出来,共同讨论。如“现代开放式办公室往往用挡板分隔出许多小的独立的空间,这样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还有一些是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来讨论。如“考试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答题水平会上升吗?”“如何利用错觉现象来美化生活?”等等。对于“课程讨论区”中的内容,学员比较感兴趣,一些同学踊跃参与,这样既促进师生交流又巩固相关知识,达到活学活用。
上述网络资源,相互补充,相互配套,共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学习服务系统,从而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提供一个较为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遵循“实用性”,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体验法
“情景体验法”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有更深刻的体验,达到识记和理解的目的。心理学上许多知识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如讲授“气质”时,笔者在课件中录制并插入了《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和《水浒》“林冲被逼上梁山”片段,让学生在观赏中体会、比较林黛玉、林冲和王熙凤等人的气质。实践证明,这种把声、光、电、影、字结合起来的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联想、加深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精彩、省时、高效。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是笔者在授课过程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在讲授“心理健康”一章时,通过一些心理障碍的案例,如“考试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人格障碍”等例子分析,让学生讨论、总结症状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让他们思考和讨论:在生活中应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有哪些?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师生在平等氛围下的双向交流,教师授课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课堂上既可由老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也可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让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答。这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讨论都是一种能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好方法。
三、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实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更要注重实用性教学,有如下的两点认识: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要适合学生需求
远程教育专家任为民教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经指出: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很多,各种媒体都有,但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却很少,缺乏经过整合的、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和各种多媒体的一体化设计。的确,学生面对的是高校的教材、光盘和网上课堂,这些资源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不能提供很多动态的学习指导,所以学生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多,很多内容又看不懂,资源也就显得比较匮乏。笔者认为各电大分校的课程责任教师应该担负起整合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因为课程责任教师通过上辅导课和网上互动讨论,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接触和了解,既能知道学生的需求,又有完善教学资源的责任。
(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诺尔斯曾经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五个特点,其中第三个是:成人学习者都是“实用主义者”。成人之所以要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提供的教育方案让成人感到无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那么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而远程开放教育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自主性强,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的“实用性”,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争取把最有用、最有发展前途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37-03
记者:王总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采访。众所周知,安人测评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心理测评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口碑和品牌积累,但是今天我看到您的身份是来自“安人心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其中的缘由?
王薇:首先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对安人公司的关注,也注意到了安人测评与安人心理的细微差异。成立于2003年5月15号的安人测评是安人品牌[1]下最早成立的公司。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史家小学、北京市十五中学、北京市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中心等数千所学校及百家机构的青睐。
虽然心理测评受到很多学校及各种人力资源机构的青睐,但我们深刻意识到,安人需要从单纯的“心理测评软件供应商”转变为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产品供应商”。心理测评协助人们理解潜能,而之后如何提升人们的潜能,安人在思考。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全球4亿人患有精神或神经疾患;中国重性精神病人约1600万,占国家医疗支出20%;在中国3.4亿17岁以下的人群中,约3000万人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AD、VD等患者总数在300万以上。[2]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一片阴云却在人们心中越来越挥之不去――钱多了,我们真的就更幸福了吗?为什么某些待遇不错的公司却出现员工不断跳楼的尴尬?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费立鹏教授推算,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我国每年有28.省略)首页上这样介绍安人心理:“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提升人类幸福感。”可否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王薇: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科学、专业,实际上有很多扎实工作要做。
第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国内已经开始流行,安人在公司成立八周年之际,即将推出一套“安人应用心理学实务手册”,包括安人公司原创的《积极心理学测量手册》、《积极心理学实践入门手册》、安人公司翻译的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之一塞里格曼的代表作《习得无助》,以及被塞里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的天才”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代表作《积极性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等。我们要加强对有实证科学基础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学习、研究与传播。
第二,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如何准确评估人的个人优势、人的积极情绪?如何评估学校的心理资本?诸多课题都在探索研究中。安人公司基于在心理测量领域的传统优势,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十余位心理学专家共同研究这些课题,期望为产品研发和效果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以科技手段为引领。重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5]与物联网[6]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上述三网的发展将大大降低心理学研究中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等技术上的困难,从而使心理学研究以更有趣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林伟被同学冤枉,憋了一肚子火,他需要填写一份冗长的问卷以分析出此时他的心理状态吗?不,我想,大家的答案都会是:不需要。林伟可以找一个充气人发泄一下,消消火气,然后坐在一把宽松而舒适的放松椅上,听着动听的音乐,让那个积极、平和的自我被悄然唤醒。此时,他的行为、多项生理指标已经被设备中的传感器记录下来,用以选择最能帮助他放松的音乐,并同时将这些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上。更有趣的是,林伟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同辈进行群体分享,交流心得。希望这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能够融入到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对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助益。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安人对研发的重视。下一步在研发心理健康科技新产品上有什么规划和设想?
王薇:安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研发。2003年,安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的心理档案方面的论文[7]。 2004年,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测试了10万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安人为该项测试提供了“心理健康与人格”等测评指标[8] ;2005年,安人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2006年,安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中国教育报》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第一届十佳企业称号。2007年,安人举办了第一届心理商业机构年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来位心理学商业机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年会。2008年,安人发起了5・12地震之后的灾后心理支持项目――华老师,并及时开发了在线心理咨询机器人。2009年,安人研发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行为训练体系――幸福课。2010年,安人出版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团体活动课手册《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作为研发主导的高科技企业,安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以下两点:
(1)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例如,中国社会心理学副会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时勘教授与中国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学雷雳教授都一直非常关注并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此外,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界众多同仁都非常关注和热情帮助安人的成长,安人目前拥有专兼职心理学博士五人,心理学讲师数十人,承担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保障了安人心理的研发工作。
(2)安人内部对研发的重视。安人公司坚信,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大脑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开始。安人内部每年都有超过10%的硬性经费投入在研发上。发展至今,安人已经拥有上百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比如软件著作权、专利、在国际一流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的图书,等等。2010年6月1日~4日,由美国预防科学学会(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第18届年会上,安人公司的专家(王等)发表了题为《Online Interventio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 the Use of a“Happiness Ledger”》的论文。传统的在线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是消极心理学导向,同时难以做到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而安人公司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发的幸福账本[9],则充分结合了积极心理学与SNS社区[10]的优势,在会上受到众多专家关注。
记者:感谢您的精彩介绍,也感谢安人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作出的努力。最后,请您谈谈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展望。
王薇: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理念将影响新一代心理学家和心理教师,使他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从“心理问题咨询”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让每个孩子生活得更幸福”这样更伟大的目标中去。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将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便捷、无缝地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
安人出版的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团体活动课指南――《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手册》,包含75个团体活动课程,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的非常实用的操作手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了帮助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安人组织了积极心理学巡讲活动,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逾千名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从中受益。安人真心希望能与各界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非常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提供这个交流平台。在展望未来之际,我希望,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的联合,把学校、科研机构、媒体、企业与社会有机整合,共同为提升人类幸福感作出贡献!
(稿件编号:100722010)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安人,始于2003年,专注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商业应用。以实证研究为依据,依托专业社群,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发并推广新一代脑与心理科技产品。目前,安人正在逐步以创新的方式,推动脑科学与心理学从学术殿堂步入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安人公司也逐步从一家公司发展为三家行业领先的专业公司:安人心理、安人脑训练、与安人测评。详细内容见: 省略/
[2]数据参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实验室成立时的网站与宣传资料:labmh.psych.省略/problems.htm.
[3]数据参考:news.省略/c/2006-09-11/
170410980432.shtml.
[4]文字引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5]移动互联网: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详细介绍可以参考:baike.省略/view/1168245.htm.
一、项目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图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8世纪康德论述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时候,只有把它们同这个人脑海里的固有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概念。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试验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为图式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Rumelhart)对图式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他称图式是“构筑认识的建筑模块”,由常量和变量或称空位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研究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理论,即图式阅读理论。
20世纪80年代,图式理论已经发展成为阅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式理论清晰地指出人们通过激活他们头脑中相关的图式来理解新信息。很多心理语言学家开始将图式理论使用于外语教学,用来解释外语学习者的心理语言加工过程。例如Patricia L Carrell的论文Some Issue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chemata, or Background Knowledge,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英语教育界引进图式理论的时间较早,研究范围也比较广。目前国内关于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阅读,写作,听力,幼儿教学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
例如:英语阅读方面,《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郑文英,2009)中指出影响阅读效率主要有四个因素: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修辞图式和阅读策略。《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宋娟娟,2010)中指出背景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时激活相关图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英语听力方面,《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周相利,2002)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新闻广播听力对策》(孙美娟,李东东,2011)详细解读了如何在新闻听力教学中构建图式,激活图示和重建图式。
二、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尽管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正逐渐加强,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分歧仍然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实现彼此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包容。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从文学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西方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及风土人情,增进对西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述,“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实用英语课程应运而生的同时,英美文学逐渐走向了边缘化。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遭受了种种困惑。为此,我们结合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学习英美文学的必要性的客观要求,开辟出了一条学习和掌握英美文学的新道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图式理论运用到英美文学的学习中去,是我们项目的一大亮点。
项目特色:
(一)选题具有较强针对性。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此项目结合了小组成员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切身体验,针对学习中切实存在的弊病和误区,在对图式理论进行了深刻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学习应用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创新实践。加之国内关于图式理论在英美文学上的运用研究较少,从而使我们的调研更具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二)学科交叉,视角多样化。项目研究与心理学和教学法等众多学科相结合,为研究提出创新性和建设性意见的目的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们的项目充分利用心理学对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研究优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图式理论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并结合了教学法中对学习程序的科学研究及对教育目的和学校课程的分析探讨,研究英美文学学习领域的独特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项目研究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项目创新:
(一)学习模式的推广与创新。本项目从研究图式理论在英美文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出发,积极探寻英美文学与其他英语课程在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的相似之处,推广借鉴图式理论在其他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属于英美文学课堂的独特的图式理论应用模式。
(二)理论联系实践。项目成果模型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将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图式理论指导下进行主动性的英美文学课程学习提供范本。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耿菲菲(198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方式。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存在着更多的来自学习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在成长成才路上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显得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与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联系,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本应是受到学生关注和欢迎的。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课程教学总体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任课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过于单一;在考评制度上,仅仅是给个题目写篇小论文或者试卷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其应有的应用价值体现不出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使得学校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则被放在次要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作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加之这些课程都是基于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开设的,所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仅限于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因此势必使上课教师把重点聚焦在“问题”上,教育学生怎么矫正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质和情绪的培养。过于片面、消极的目标偏离了正面的教育导向,会使学生产生自我防御和排斥心理,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基本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另外加一些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可读性,不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而且纯理论的讲授会使课程变得枯燥、单调,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色和他们所关注问题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反而会使他们感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理负担和学业压力,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望而却步的学习态度。
(三)学时安排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较长的时间内遵循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品质类的教育课程。据了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学期课程,每学期的课时一般为16课时,部分是32课时,教学时间短,教学进度快,而且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上课时间多安排下午后几节课或者周六、周日,教师、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占用,因此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反感情绪。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成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得到学分而学”的学科。
(四)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单方面的传授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多数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耐心,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团体心理辅导,但是因为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团体辅导室,团体课程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硬件设施的欠缺使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以培养积极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积极地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以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育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尊重、积极关注学生,启发他们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遇到的问题,理性地分析、处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2]。
(二)构建符合高职生特色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来进行设置和编写,在保留内容的共性特征外,具有个性的特色。课程可以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力求通俗易懂,减少心理学专业名词和专业理论的陈述,讲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起来[3]。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如: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而且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与专业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并且要针对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惘,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研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行业或岗位心理,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行业或岗位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三)合理安排课时,弥补课时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足够且合理的课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最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这样老师和学生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为了弥补课时数不足,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讲座或者团体辅导,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心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对个体和团队的意义。让他们不仅在理性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感性上感受心理学知识的奥妙与乐趣。
(四)重视教学过程,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
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是强调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尝试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尝试如下教学方法:运用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PPT课件和网络技术、案例分析、心理剧、故事续写、自我白描、心理访谈、专题讲座、心里影视欣赏等[4]。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理论客观知识与主观感受、体验相结合,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能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又比如: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将班级统一采取分组活动,每组选一个代表,老师给每个组员说明活动的规则,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分享活动后的收获,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向大家说明活动的目的、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活动体会到的感受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和遇到相关问题该如何去解决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幸福感!
四、总结
0引言
教师主体观长期主导着我们的教育思想。此观点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宰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主观能动性低,缺少学习自主性,对教师的传授过于依赖。当这些习惯于教师一课本模式的学生接触到全新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时,总觉得节奏太快、信息量大,很不适应。结果,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由好奇一感兴趣一失去兴趣一失去信心,最终产生抵制情绪甚至厌烦心理,学习效果不但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相反还可能下降。
为了避免多媒体听力教学中出现学生从最初对听力学习的好奇后来转化为厌烦的心理现象,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提高业务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多媒体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过程,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消除学生听力学习的心理障碍,搞好听力教学,提高听力课教学质量。
1听力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和对策
一部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听力课的初期阶段,就连" What’ s the matter with you?”此类简单句都听不懂。对此现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听英语时心里感到特别紧张。他们一方面怀疑自己的听力水平;另一方面害怕老师提问答不上来丢面子,由此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究其原因是由于外语的听和母语的听有较大差距,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不仅使大脑无法正常接受外来信息,而且大大降低了大脑对语言信息认知理解的速度甚至产生抑制作用。听外语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过程,此时听者不再是接收每天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化、习俗等内容,而是在大脑中检索、搜寻、拼接那些通过阅读、记忆掌握的外文字、词与语法规则等。此时听的过程是无序而被动的,加上朗读或对话语流的速度不允许听者对其内容进行语法分析和翻译,造成听者对所听内容毫无把握,出现头脑过分紧张,耳听信息功能失调,正常思维速度滞后于说话者的语速,从而抑制和妨碍了大脑的听觉注意力对信息的接收、运用以及合理分配。此时听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音、词、句这些“点”上,而不是放在对整体语言内容的选择性、集中性的识别上,这就改变了听觉注意的方向,使大脑机能对耳听信息产生识别障碍,其结果是越“认真”听,便越听不懂。
在此情况下,如果听力教师对多媒体听力教学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对学生心理缺乏足够了解,他们就很难按规律组织有效的听力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对听力课产生恐惧、厌恶感,并在心理和行为上采取反抗态度,转而对听力课产生“反感”。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以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如果对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够学好的。对教师来说,必须认真研究心理学,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教育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S布卢姆说过,“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在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对数量最多,智力条件一般的学生的教育上。如果能持之以恒对这些学生施以严格的训练和正确的鼓励,他们当中有很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听力课堂教学轻松活泼;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和过程,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争取做到当堂巩固、消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到上听力课不是苦差事,而是乐在其中,并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实践。
2多媒体英语听力教学规律探讨
听是一种技能,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你听得越多,你听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谈到听力训练,有人会认为去听、去练就行了,没什么好谈的。其实不然,听力训练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听力训练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听力训练就是盲目的、浮浅的,成效也较低。因此,教师要摸清听力训练的规律,指导听力训练的实践活动,克服听力训练中的心理障碍。
(1)探寻听力学习的规律。通常学生的听力过程是:英语语音*音标弓英文文字、汉语中文、大脑。由于过程太长,大脑很难立即反映出所听到的英语,要等写出来后才能清楚。这是因为他们要把听到的语言变成英文文字,通常要先借用文字这个工具,然后再把它转换成中文,才能了解所听到的内容。在教学中多数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反映是:“当听英语时,我们可以听出许多单词来。可是还没等反映出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就过去了。就是一下子想起来,后面听的又都受到影响。”他们学听力的方法是“逐字翻译法”,要经过很多的翻译过程:把声音译成英文文字,再把英文文字译成汉语,,,…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就要改变这个过程,减少中间环节,使大脑直接与外语联系起来,即建立这样的关系:有声语言*大脑(大脑一声音语言一文字语言)。这一改变有两大特点:取消了汉语这个转换环节,直接用英语作为大脑的思维工具;把声音语言直接作为大脑和文字语言的桥梁,而不是把文字语言作为大脑和声音语言的桥梁。因此大大提高了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速度,因为大脑直接把声音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其反应速度无疑要快许多。
(2)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多媒体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听力教学模式上。教学重心应转向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强调发现学习,主张人文主义的各种努力。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如何转变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乃当务之急。只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多媒体教学,才能消除一切不利心理因素,启发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加大创造性、发展性及个性化学习,并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作用达到快、准、多、好的学习目的。因此教师除了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外,还需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随时觉察个别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适时加以鼓励并协助探索有效的学习途径。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朱光潜在欧洲留学期间写成《文艺心理学》初稿,回国后用作他所任教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相关课程讲义,屡经修改增补,1936年方定稿,由开明书店出版。新增的五章内容以及原稿内部某些观点的调整,在反映作者本人美学意见“很重要的变迁”的同时,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与当时的学院氛围及学术环境接轨。由于作者的主观意图乃是介绍西方美学,并以中国古典传统映证之,全书与现实语境及当时文学现场的联系多少被隐蔽在了“洋人”与“古人”的身影之后。《文艺心理学》的地位被定位为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京派”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的理论背景、思想基础。然而仔细观察,全书所包含的惟一一处提及时人为例的注解,显然是归国任教以后增补的,却恰好紧密地将《文艺心理学》与其文学主张直接地勾连起来,能够作为一个探索其知行合一的突破口。
《文艺心理学》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根据里波等心理学家的论述,将文艺创造分为两种,反省的与直觉的。反省类的作者在创造之前已有明确的中心观念,直觉类作者则没有,只以平日普遍的修养酝酿观念,到时机成熟时以灵感的形式突然爆发,伴随着中心观念的发展完成作品。在并举歌德创作《浮士德》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不同过程为例之后,作者在括号中增添了一条注解:
“注:这种分别就是周作人先生所说的‘赋得’与‘偶成’的分别。‘偶成’全凭一时兴会,往往是长期修养后的收获。‘赋得’是有意为文,苦心刻划,许多大艺术家也往往走这条路,也不可一概轻视。据废名先生谈:他的散文小说都是惨淡经营的结果,他的诗则偶然兴到,一挥而就。这也是‘反省’和‘直觉’两种作法的好例。”
纵观全书乃至朱光潜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著作,这是极少见的在学术论著中明确提及时人的地方。以周作人与废名这两位“京派”代表作家的创作观,来比附心理学意义上“反省”与“直觉”的创造方式。此举无疑直接引出了两个问题:一、“直觉”说作为克罗齐的代表思想,在《文艺心理学》及朱光潜的早期著作中被反复论及,而此处引入里波等人创作论意义上的“直觉”,与在全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克罗齐哲学是否有关联?二、选择此二人的创作观为例,除却他们的观点带有的中国古典传统色彩,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与“反省”和“直觉”的生发又有何内在联系?
误读与纠偏
从“作者自白”来看,比起初稿,正式出版的《文艺心理学》对克罗齐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增补的五章中,有一章是专门的“克罗齐派美学批评”,开始“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虽然克罗齐的地位在定稿中已经有所下降,但不可否认“直觉说”仍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文艺心理学》二十余万言,其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他认为所谓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克罗齐所说的“形象的直觉”。
外界事物被人的心灵感知,除了它的形象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相关的因素,如成因、效用价值等等;人们把握事物,除了用直觉以外,还要用知觉和概念等等。但是,直觉是对于个别事物本身的知,是“审美的知”;知觉是对于诸事物关系的知,是“名理的知”。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的其他事项。因此,朱光潜指出:“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美感经验就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地对形象的凝神观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朱光潜在阐述克罗齐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实践进行了中国化的解说。这不可避免地给《文艺心理学》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沙巴蒂尼所说,实质上朱光潜并不是克罗齐的虔诚信徒,他援用克罗齐的术语和理论,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读。如克罗齐曾鲜明地反对用心理学学说来解决美学问题,而朱光潜恰恰“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而更关键的是,克罗齐在创造论的意义上强调直觉,认为直觉是文艺创作的动力,心灵创造性地赋予材质形式,使它们成为明确可知的意象,即使有判断,所起的作用也远远低于直觉,并且应当服从于直觉。可是朱光潜明确反对这种看法。“在艺术活动中,直觉和思考更递起伏,进行轨迹可用断续线表示。形式派美学在这条断续线中取出相当于直觉的片段,把它叫做美感经验,以为它是孤立绝缘的。这在方法上是一种大错误,因为在实际上直觉并不能概括艺术活动全体,它具有前因后果,不能分离独立。”显然,在他看来,直觉只是凝神观照某一事物形象或创作过程中意象涌现的一刹那现象,在它之前与之后,抽象的思考、判断及道德、政治的观念等,都会对文艺创作发生作用。这与克罗齐把直觉看作创造的动因,统领整个创造过程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已经有研究者分析了这种误读的成因,首先是朱光潜留学期间接触的克罗齐译本并不完善,且以自身非理性主义的心理学知识背景去解读克罗齐;而相应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论多半基于体验式的反映论,极少分析综合性的创造过程,朱光潜习惯在传统反映论的框架内理解直觉,因而忽略了它能动的一面。直到四十年代,在着手翻译克罗齐《美学》原著之后,朱光潜才通过《克罗齐哲学述评》在这方面进行了突破反映论的纠偏。“这直觉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创造。主动者是心灵,被动者是直觉以下的物质,……印象成了意象,物质得到了形式,就是直觉,也就是表现。”
那么当他在“艺术的创造”章节中使用另一种意义上的“直觉”,并以京派作家的创作论比附、阐释时,便流露出了一种过渡阶段的非自觉色彩。他已然意识到“直觉”的价值应当突破经验哲学的反映论,但对克罗齐的理解的局限让他不能从“美感经验”系统之外来发掘克罗齐哲学中“直觉”的意义。于是选择了他熟悉的心理学知识背景之下,相对更浅显、常识化的另一个“直觉”,甚至可以说,利用字面意义上的重复多义的巧合,不自觉地来补完创作论上“直觉”的空缺。而深究起来,将“反省”与“直觉”的对立统一关系,与周作人“赋得”与“偶成”,以及
废名“惨淡经营”与“偶然兴到”这样充满传统文论色彩的论述接轨,除了与原有的习惯框架保持联系以寻求稳定结构与安全感的因素以外,更隐含有文化立场的复杂成分在其中。
文艺的双重维度
朱光潜推崇周作人的缘由,早在1926年《雨天的书》评论中便流露无疑。“像是偶然的凑合,但是实际上这并非偶然。”“这种清淡的文章比较装模作样佶倔聱牙的欧化文容易引起兴味些。”在1937年创刊的《文学杂志》“编辑后记”中,他留下了其学术生涯中少见的作品评论文字,认为周氏看似“偶得”的小品文,“思想宽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懂得人情物理,对于人生与自然能巨细都谈,虫鱼之小,谣俗之琐屑,与生死大事同样看待”。对于废名的小说,他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器重,然而强调的却是它与周氏小品文不同的“浓厚”、“彻悟”的一面。“《桥》是在许多年内陆续写成的,愈写到后面,人物愈老成,戏剧的成分愈减少而抒情诗的成分愈增加,理趣也愈浓厚。”
朱光潜对二人的推重,着眼点虽然不同,但其内在的共通之处是京派趣味的“反差转合”结构模式,周文的意义在于“言近旨远”,而废名的魅力则落实于“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一方面,作品的言与旨或立意与情感之间,态势互逆,充满张力,但另一方面,互逆的双方在审美效应上又能“欣合无问”,共同形成厚重而有韵味的艺术整体。这种结构模式不仅存在于作家的创作实践内部,更存在于京派文人群体的构成关系之间。当朱光潜将周作人“偶得”之小品与废名“经营”之小说并举,认为“反省”与“直觉”不可偏废轻视时,无疑已经在学理化的《文艺心理学》中,不经意地完成了京派趣味的一次自我指涉。
对于各种“反差转合”,朱光潜有清醒的认识。“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片面事实的结果。”这话不仅适用于《文艺心理学》内部并非无懈可击的对思辨派与经验派的调和,也适用于京派趣味在现实中的尴尬立场。在当时的语境下,京派追求文学本身的内敛与圆融自足,依然具有其执着的现实目的:反拨左翼对文学的宣传工具化,反对片面强调文学的现实功能。但是京派文人松散的结构、学院派相对狭小的圈子以及疏离政治的态度,都大大限制了其影响的力度。调和折衷,在学理上和实践中,同时呈现为一种若即若离而力不从心的姿态。
后来,朱光潜还撰写了《诗的普遍性与历史的连续性》一文,进一步阐释京派的文学立场,认为“诗与艺术本来都是天机与人巧的配合,天机是情感思想与语文的孕育,人巧是洗净这三个要素的工具”。“诗的生命有纵横两方面:横的方面是当时全民众所能表现的公同的精神,纵的方面是全民族在悠久历史上的成就。”文学既是当时风气的反映,又是历史传统的继承。文章末尾尖锐地指出,文学不可能打破传统而生存,新文学惟一的出路是恢复传统,文学在不了解自己的民族传统的同时盲目移植西方传统,同样只能流于空洞,疏远民众。其时与《文艺心理学》出版、《文学杂志》的发刊已经相隔十年,朱光潜经历了不断的反刍,将“反省”与“直觉”合一的京派创作论折射出的趣味观,上升到了“天机”、“人巧”乃至历史文化整体视野的高度,其间流露出的使命感与在新诗问题上的实践性意义,多少弥补了早期学院风格的不足。但是随即而来的一波波时局演变与政治风潮,已经不允许他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徘徊下去了。
认同的建构
通过一条注解折射出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以《文艺心理学》为代表的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与文学主张,借助有生命力的西方思想重新阐释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国文化在内忧外患之下的曲而求生,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文艺心理学》所蕴含的人文趣味远远超过了科学主义,与当时的社会维度也并不合拍。作为中西思想碰撞交汇的夹缝中的老一辈学人的代表,其经历的焦虑与抗争可见一斑。他们所面临的,既是一个语境转换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主体意识转变的问题。重新梳理以上的论述,我们或许能从一条注解的裂隙中,窥见变革中的文化共同体内,那一代研究者寻求立足点的认同过程。
首先,《文艺心理学》193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后,曾一度引起热烈的反响。学术界对其评价极高,朱自清在代序中赞扬其为“美育代宗教说”以来,第一部“头头是道”的书。朱光潜以其作为教材在北京数所大学设课,进一步奠定了自身在“京派”文化圈中的地位与影响。而来自梁宗岱、巴金等人少量的批评声音,也是伴随着对“主流”的敌意以及“边缘化”的自我标榜出现的。这些都从反面证明了朱光潜及其著作在当时学院之中的有力影响。他通过在学院环境中建立学术范式的实践活动,在文化共同体机制的权力运作中获得了合法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心理课对高校学生对自我探索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意义。职业心理课是一门关注人们医生的职业发展,它利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使人们理解职业生活,主动地去追求职业成功。职业心理学的主要使命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组织维持和促进员工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成熟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上进的组织环境,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使员工获得高满意度,获得自身的幸福。职业心理学帮助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职业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如此使得该门课程比较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去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抑制。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建构主义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同时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知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主动的去感知、领悟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证实。
1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主动和创新精神,主要以学生的体验为教学方式,争取在课堂中使得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感与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获得知识的途径,体验过的知识可以学习到80%,听到的知识能学习到15%,阅读的信息却只能学习到10%。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会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的运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使得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稳固在我们的脑海里。
1.1激发学习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核心和关注点,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2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与学习中,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视频、真实的情景体验、小组的调研体验以及生活体验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探索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素质。
1.3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大量的体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以及实践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表达与总结反思,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得, 实现由经验到理解的提升,由感悟到行为的内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职业心理学测验
职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做职业选择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同时也是具体情境中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自我的职业信念我们可以采用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信念测量工具―克伦巴兹的《职业生涯信念问卷》,该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较好。了解自我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进行《萨柏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量表》,从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中找出自己的(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人职匹配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找到适合我们个性的工作,气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它影响人活动的一切方面,气质是影响我们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在职业选择方面,对我们气质进行测量的量表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量表包括《埃森克的EPQ人格测量量表》、《大五人格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MMPI),《卡特尔16PF量表》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霍兰德人格量表》和《MBTI量表》。在职业选择中,除了了解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因素以及其相关的测验技术以外,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甄选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职业选拔的测量技术,比如笔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以及履历档案分析。了解面试中结构化面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特点以及我们要注意的事项,了解人才选拔与晋升考核中的主要手段―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心理学课堂中要想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清晰的自我定位,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来了解其职业心理特征。职业心理测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试后,教师需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解释,把测试结果和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以测试结果为准,这样才能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
2.2职业心理学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教师对案例的导入、阅读与分析案例、小组充分谈论案例、小组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进行讲评。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案例符合建构主义认为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在该过程中,鼓励学生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对话与协商,从而使得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切实的结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通过案例学习,避免因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走前任走过的弯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分析案例中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当好引领者和教导者的角色,就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案例分析中体现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升华,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点。
2.3职业心理学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开展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模拟教学、设置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模拟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在进行自我探索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平台,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视频,相对于单纯的讲课,视频有着内容丰富、画面多彩、调动性强的特点,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动机。在讲授商务礼仪、面试技巧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平台和角色扮演混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面试招聘模拟中笔者曾让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学生分组,每组为不同的招聘公司,根据任务要求,让每组学生中分别扮演HR、宣传人员、问题设置者、面试者。学生利用计算机并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面试问题和宣传海报,以及如何选拔人员,同时学生制作出简洁、大方、内容充实的简历。通过模拟招聘面试,学生了解了招聘方的思维以及面试中的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制作简历,正所谓一举多得,相比起单纯的讲授招聘,实际的模拟学生受益更多。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了解理论怎么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拟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模拟进行点评,点评结合实际和理论的运用,点评要到位,到点子上。
2.4职业心理调研体验
职业心理调研体验是安排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特定的调研任务。如在讲到职业员工满意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对学校的教师和同学的满意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对满意度的概念、满意度的特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满意度的效应和满意度测评都有了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在讲授员工帮助计划(EAP)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调研员工帮助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应用和危机干预,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调查员工的心理咨询状况和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调研,学生了解EAP计划包含的内容以及EAP计划时如何进行的,了解EAP计划中四种模式的优缺点(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和混合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通过对EAP计划中危机干预服务的调研,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重点分析当个体面对某一件事件或境遇,无法利用个人现有资源和应对机制解决困难时,EAP实施者如何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功能平衡,重新适应生活,重新追求幸福感。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如何进行干预。通过对EAP计划的调研让学生自己对EAP计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会有一些认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调研活动是让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尝试,通过调研锻炼了学生的协商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接下来的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在职业心理学的具体调研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调研目的,注意安全,多人成行等。
2.5职业心理日常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两种形式:比赛体验和生活体验。
比赛体验主要是学校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模拟商务谈判等职业类竞赛。课堂讲的理论终归于要付诸实践的,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职业心理的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咨询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是觉得离我们有点距离,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习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复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需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步骤有清晰的认识:对自我进行深度探索以及职业环境探索、理想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评估与反馈。对职业目标确定需要学生了解“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在分析自我时学生可以采用学到的多种方式分析自我,比如360胺治鲎晕遥SWOT分析等等。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职业的分析,通过调研、计算机网络平台、他人介绍等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途径的运用对于课堂的知识的加强以及自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同时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如果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服性将加强,通过职业模拟比赛,学生可以将所学习到知识融合起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生活体验顾名思义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比如在社团活动中、实践活动中、同学交往中。只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才能了解一个活动是如何策划、进行宣传、如何组织起来的。比如学生担任心理协会的会长,那么在心理健康月中,她需要对心理健康月的活动进行策划,什么时候进行宣传,如何宣传,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与实体,如何沟通下属,如何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如何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等。只有在实施的林林总总的事情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看到的和实际运用是有距离的,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知道活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才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的原因。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学校门,接触真实的社会,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运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认知、情感、行为中,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职业心理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3.1注意角色的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42-01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从现实来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上,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努力探就的课题。
一、确立教学目标,突出专业性
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3、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中职学校教学论文中职教学论文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三、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种角色的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完满甚至错误,也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思想火花,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2、进行参与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诱发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效果却经常不好。因为很多课文历史悠久,学生受年龄、时代、生活阅历的局限,凭已有文学修养很难深刻理解历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建立灵活评价机制
淡化分数量化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学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以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使中职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尽展自己的才华。
六、中职语文教师要具有现代教学能力
现代教学能力主要指要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意识,了解青少年身心的特点,善于将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语言,营造富有生气的教学气氛的才能,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能力,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等。中职语文教师要学习先进、新鲜的教学法经验,从专业期刊及报纸、互联网上学习新知识,关注同行的研究,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要灵活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
开放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独特的教育方式,也是它最主要的办学类型,近几年来开放教育在读学员一直呈增长态势。开放教育是相对封闭教育而言的,开放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借助各种教学媒介,为学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条件和全方位良好的学习环境。电大系统具有天网(卫星网络)、地网(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人网(以电大自身独有的办学系统)“三网合一”的开放模式。只有充分发挥“三网”整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现实中,作为基层电大从事教学管理的笔者却发现当前开放教育教学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面授辅导到课率不高是一个共同存在的普遍现象,也长期困扰着许多基层电大的管理者,但面授辅导对于开放教育来说又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1面授辅导到课率不高
开放教育不同于纯粹的远程网络教育,虽然它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借助于网络教学,可面授辅导又是学员学习必不可少的主要途径,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远程网络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能兼容单纯远程网络教学不能解决的所有问题,具有远程网络教育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面授辅导能充分实现广大师生同时互动交流,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传授知识、答疑释惑、言语交锋和思想碰撞,就能够解决网络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员更能直接具体、形象生动地学习知识。然而现状是各地面授辅导的到课率并不令人乐观,有的课堂因为听课的学员太少致使面授辅导老师讲课没有激情,甚至有的面授辅导老师在教室里空等,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面。教学质量是教师和学员共同演绎的成果,没有学员的教学,教学质量这个命题就不能成立。笔者曾经到过多个基层电大进行实地了解,并查阅了数十家电大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和措施,然而从获得的情况看,面授辅导到课率的情况令人堪忧,可操作的有效管理措施实在有限。
2面授辅导到课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
2.1 某些教师授课水平不高,没有吸引力,只是照本宣科,不能联系实际,且没有新意,抓不到重难点。尤其是文科的内容,学员一看就懂,听讲和自己看一回事,讲者乏味,听者无味。
2.2 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讲课不认真,草草应付,甚至在课堂里与学员谈天说地。
2.3 由于在读学员主要都是在职人员,部分学员工学矛盾突出,平时工作很忙,很难抽出学习时间,即使周末也要加班。
2.4 部分学员存在学习认知偏差,目的不明确,学习没有内在动力,心里浮躁,态度不端正,加之个人的惰性,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2.5 由于很多学员从学校毕业多年,很久都没有集中时间学习,且基础薄弱,学习吃力。部分学员存在畏难心理,一旦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容易萌发苦闷情绪和畏缩心理。
2.6 部分学员受到其他不上课学员行为的感染,具有从众心理,随大流,一味的盲从,看到身边很多人不来学习,自己也就自我放任了。
2.7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学历的含金量大大缩水,以及社会办学的多样化,电大教育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花钱买文凭”不良心理的学员不在少数,至于知识学多少,姑且不管。
2.8 新生第一学期的到课率往往比较高,但经过第一次考试以后,到课率急剧下降。部分学员根据自己对其他不到课学员的考试结果观察判断,意识到即使自己不到课,获得及格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能够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在这种动机的作用下,大大助长了学员不到课的不良行为。
2.9 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自身存在一定问题,检查学员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最后一张试卷定胜负,用最后考试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可教学服务支持却跟不上,考试试题次次都不同,但考核手册却多年一成不变。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内容与考试相关性不大,驱动利益不明确,有效刺激不明显,因此上课积极性不高。
2.10 社会办学竞争压力,电大一直处于“买方市场”,为了确保生源市场,管理者在害怕失去生源市场心理作祟下,处于管理与放任的两难境地。
3提高面授辅导到课率的措施
任何时候人的动机总是由现实的最强烈的需要所支配并朝着满足目标努力的。学员只有在强烈获取知识的动机前提下,才会做出积极上课学习的行为,如果学员没有强烈学习知识的需求,就不会有学习的内在动机,仅靠学校的外在刺激,犹如空中楼阁。没有动机内化的作用,行为就不会具有持久性,况且这外在刺激也没有极大的诱惑性。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外在刺激诱发内在动机,激发潜能,促使其做出实现目标的努力行为。
3.1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有针对性地宣传,对学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培训学习,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入学指南。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要让学员认识到进修是文凭和知识的双提高过程。大力倡导学习之风,可以采用“致学员一封信”或“告学员书”等形式,让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还要积极采取扶助贫困学员、鼓励勤奋学员、奖励优秀学员等各种激励措施。
3.2 针对工学矛盾,可以采取分时教学,在制订课表前对同一专业的学员工学情况作调查统计,将学员的空闲休息时间类聚,这样就可以把学员划分成两三个小组,安排不同时间的课表。其次也可采取送教上门的布点教学,在交通不便、学员又相对集中的偏远地区就近布点教学,既节约了学员路途的时间,又节省了学员交通饮食等费用。
3.3 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通过教学研讨、听课、评比优质课等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比如:可以让学员把毕业论文与工作中要求的职称论文合二为一,这样就会一举两得,学员也会用心去做。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教学改革。
3.4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员面授辅导到课率、课堂表现和形成性考核完成等情况,切实加强对学员平时成绩的考核,做到平时心里就有“明细账”,不能等到学期末,只凭个人的主观好恶评分。通过这种外在控制,加强学员的外在动机刺激。
3.5 上级有关部门应将最后一考定胜负的考试控制教学手段适时转变,把控制分数权重适当下放,将一定分值下放到教学第一线,给任课教师一定分值的评定权限。在一定分数的驱动下,学员上课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知识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3.6 要切实严肃考风考纪,杜绝作弊现象,否则,极容易造成参加学习的与不参加学习的学员成绩倒挂现象,势必让参加学习的学员感觉老实人“吃亏”的不公平,也让不学习的学员生成投机的心理,即奖懒罚勤。不利于学员对自己平时的学习行为导致何种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3.7 加强网上教学,弥补面授辅导的不足。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学习在我们日常学习中日趋重要,网上学习具有便捷等优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面授辅导到课率不高的不足,解决了学员工作与学习两者不能兼容的矛盾,实现了师生不受时空限制交流的平台。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极大限制了网上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整个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能够实现共享的学习资源还不够丰富。各个专业的上下级没有实现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讨教学的重难点,双方还仅仅局限于提供与接受的角色关系。其次,各个基层电大没有足够重视网上教学的作用,网上教学实施方案、重难点分析和复习练习等质量不高,不能为学员提供有价值的实用的资源。再次,师生互动交流有限,一则由于学员积极性不高,没有意识到网上教学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二则由于农村地区电脑普及率低,条件所限,部分学员没有学习的媒介,缺乏交流的平台。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逐步解决,只有这样,网上教学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参考文献:
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学工作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公共课的功能和授课模式不再适合多元化、信息化现代社会的需求,由此产生调整的必要。相应的,课程的变化对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一、教学能力的界定
能力在心理学中的界定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与某一特定领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人特质和动机等。教学能力是能力的一种,因此要对教学能力的概念和结构进行界定,同时考虑能力的本质和特性,以及教师专业和教学岗位的性质及需要。
国外关于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内涵定义,即支持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满足有效教学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二是工作内容定义,即依据对学习的前提条件、过程及目标的分析,对教学和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决策和管理;三是结构定义,包括专业技能、交际技能、个性和动机等。
国内关于教学能力比较普遍的定义方法是借用心理学上能力的概念,并将能力实践环境界定为教学活动,从而界定教学能力的概念。余承海、姚本先(2005)研究认为教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且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进行转化的专业能力。重视教学领域及工作内容的学者认为,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材、语言表达、了解学生、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以及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还有一些学者同时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有效性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设计、组织、管理、操作、表达、评价反馈、调控和科研等。
国内外对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大体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所教授领域的学术技能;(2)对所教授课程的规划能力;(3)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分别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活动的环节和具体实施方案,从而成为教学能力三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
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大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包括以上三个方面,并各有其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学术技能包括:必要的知识储备及持续更新知识内容和结构的能力;对课程与更广泛知识体系间联系的了解。
高校教师的课程规划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有能力对教学目标、方法、情境及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并以此为基础把握教学大纲、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策略,并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二是教师能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材料、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三是教师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加以解决。
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应包括:一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教师的言语及非言语表达、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及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二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教学活动本身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构建有效评估措施,依据评估结果向学生提供帮反馈或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
此外,由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同,高校教学过程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探索对整个人类来说未知的东西,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上具有创新能力,即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能力。大学教师要把学生带到本学科的最前沿,才能使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同时在科研方面获得灵感、发现问题,进而推动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慕课等新型网络教学形式的冲击。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有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类型的限制,将网络教学模式和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整合,而这又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三、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特殊性
大学开设的英语公共课属于基础类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上,与其他专业课有明显差异。根据教育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除了要拥有前文所阐述的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能力之外,在以下方面还有特殊要求。
1.学术技能方面
要实现上述目标,大学英语公共课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包括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等。要在教学中包含以上内容,大学英语公共课老师不能仅仅掌握基本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还要随时了解英语语言在具体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语言是有生命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英语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并掌握这些变化,从而在课堂上展现出英语在实际应用当中的真正形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在专业探索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工具。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英语交际的能力,更多的是在专业领域内使用英语的能力,如专业词汇、阅读文献、论文写作等。要更好地将专业领域和英语技能结合在一起,英语教师必须对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课程规划能力
与从零基础开始的专业课教学不同,在英语课堂中,即使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学生的英语基础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认知方面,教师应特别注意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起点及知识储备状态,并据此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置教学环节。其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自尊心比较强,成年已不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导致大学生学习外语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感。英语教师要了解这一普遍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设。
另外,在信息高速更新的社会,教师教学仅仅围绕一本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性较低,不能满足大学英语向专业靠拢的需求。因此,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科学选择及系统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教师能够综合选择并有效组织教学素材及信息用于教学实践,以实现教学目标。在重新确定课程目标、教学材料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甚至可以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考虑和专业课教师合作,设置全新的、根据有实用性的专业英语课程。由此可见,课程的整合与开发是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教学生命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化为高校公共课英语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科学技术发展与职业需求多样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跟上发展形势,不断吸纳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跟上社会职业变化的需求,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授课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6.
[2]王少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结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3.
[3]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78.
[4]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