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1: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17-02

随着社会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因不堪重负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导致的心理问题便凸显出来了。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伴随着2002年首次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统考的落幕,应运而生。据统计,中国已拥有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15万人左右,从数量上看,虽然与每一千人中有一个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首先诞生的15万心理咨询师的生存状态却不尽如人意。他们中绝大多数只是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短期培训,通过全国统考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实际操作和从业水平普遍偏低。据说,真正以心理咨询为业的,不足持证者的1/10,而从业者当中,生存状态比较好的则更少。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心理咨询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从业水平,谈点初浅的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心理咨询效果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递进过程

多做个案,逐步积累经验教训,在咨询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可走。据笔者自己的经验,积累个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100例一小成,对应的是学习运用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借鉴和对照书本上的知识和方法,照葫芦画瓢,检查和实践过去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积累感性认识和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实践基础和信心。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计,每天做1人次,大约需要二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最好有相对固定的老师督导为宜。第二个阶段:300例一中成,对应的是灵活运用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已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合贯通地运用平生所学,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计,每天做1人次,大约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第三个阶段:500例一大成,对应的是创造运用阶段。这一阶段已达到法从心出,法无定法的境界,事先不需要刻意准备预案,只需放空自己,犹如一面明亮不沾灰尘的平面镜,人来有影,人去影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创造性地帮助来访者转变观念、调整情绪和矫正行为。此时的咨询师,不仅对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已完全消化吸收,了无痕迹,而且已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无形的感召力,能让来访者在不知不觉间受益。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计,每天做1人次,大约需要八年才能完成。因此,中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心理咨询师是依靠来访者成长的,在每一次对来访者的分析和治疗中,也是对自己的分析和治疗。”离开了个案积累,也就谈不上心理咨询师真正的职业成长了。

二、专业、规范和高效是心理咨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心理咨询是触摸和修复灵魂的一项工作,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在中国,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新兴的职业,一切都在探索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风险同在。心理咨询既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的艰辛之路,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要想让自己的心理咨询生涯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量做到专业、规范和高效。一是专业。咨询师要尽量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专业技能为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咨询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扎实的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规范的程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助来访者解决现实问题。二是规范。这主要表现在“硬件”的规范:如咨询机构、人员配备、设备购置和室内装饰等,都要符合心理咨询一这职业的要求;“软件”的规范:如预约接待、收费、咨询、建档、评估总结和回访等,整个操作过程都要有一套规范的运作模式。三是高效。心理咨询只有做到讲效率,重效果,让来访者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能真正帮助来访者排忧解难,来访者才会满意,这才是心理咨询师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三、扬长避短,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专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长,也有自己难以回避的短板。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学会扬长避短。一个咨询师不可能善长帮助任何来访者解决所有问题,由于受到咨询师自身学识、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和个性因素的影响,势必是有所长,也有所短。咨询师需要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去发现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并不断强化和完善它,切忌想当然。

四、合理收费,确保咨询质量

任何规范的心理咨询都要收费,这是中外心理学界的共识,客观地说,收费也是一种治疗,或者说收费是心理咨询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事实表明,不收费的心理咨询,往往难以奏效,至少是事倍而功半。毋庸置疑,是否收费和收费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咨询效果的好坏,但收费不是由咨询师单方面决定的,要遵守市场规则和相关规定,更要讲诚信,要有品牌意识,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同时,适当的高收入才能留住高层次的咨询人才,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确保咨询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心理咨询师这个崭新的职业,打开一个长远发展的生存空间。

五、建立规范的咨询档案,不断总结提高咨询水平

建立心理咨询档案,是心理咨询这一行业的职业要求,就像医生必须写病历一样。它既可以帮助咨询师回忆反思和总结提高,也是为来访者保存的一份心理资料,必要时,便于查对。咨询档案包括来访者的基本资料、心理测试报告、每一次的咨询记录、咨询效果,咨询小结(一般每4次一小结)、咨询结束总结等等。心理咨询记录可以事后记,也可以边做边记,最好能输入电脑,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严防泄密。

篇(2)

心理咨询业的传统观念认为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求”和“帮助”两个关键词,因为只有来访者有强烈的求助欲望,能抱着一个“求”的心态主动走进咨询室,才能达到最佳的帮助效果。而这次活动却是要求咨询师走进病房,主动向手术患者提供心理援助,效果会好吗?尤其是在手术的应激阶段,患者的注意力极度集中和狭窄,在这个时候的患者最需要的应该是护士和医生给予他们医学知识教育和支持,我们的心理援助工作好开展吗?――咨询师们对这次活动提出质疑。

针对心理咨询师的这些疑虑,我们协同咨询师们对这次活动的开展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经过仔细的讨论与咨询师达成了一致,大家都认为,虽然手术患者处在应激状态,注意力极度狭窄,但是同时,此时的患者也都发生了退行,在治疗、心理和生活方面极度依赖他人,特别是医务工作者,所以他们很容易相信我们,咨访关系很容易建立,这就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协调沟通,取得科室配合

活动开展必须得到的妇科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才能为咨询师们开展下步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妇科主任和护士长了解了活动设想后,均表示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上,会全力配合、支持咨询师的工作;并指出开展这项活动非常符合他们的工作需要,他们亟需通过心理咨询师帮助手术患者建立一个稳定、积极的心态,致使他们的手术工作更为顺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咨询能够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实施效果

为保证活动开展效果,咨询师进行了专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妇科疾病的发病原理、治疗手段以及护理常规。在手术室的配合下,我们组织咨询师到手术室参观了解妇科手术全过程和麻醉效果,让咨询师对妇科疾病及手术方法做到心中有数,这有助于咨询师在运用心理咨询技术时整合进疾病知识,让患者更加相信咨询师,并有助于患者正确地了解和对待疾病与手术。

加强院内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为便于活动开展,我院制作了“心态决定一切”的宣传短片和小册子,为咨询师与患者的面对面接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短片中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揭示了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必胜的信念,任何困难和疾病终究会向我们人类低头。同时介绍了一些基本的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这些短片和小册子因其兼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博得了病友和医务工作者的喜爱,甚至成了患者填补空闲时间的手段。并在病房走廊的医务人员简介栏里添加心理咨询师的简介和照片,让患者有机会了解心理咨询师。

讨 论

篇(3)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各行各业竞争加剧,市场对人才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首当其冲承担起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健康的心理保障是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的前提,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心理各方面需求激增,在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时代的高速发展具有两面性,往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使市场复杂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方式,从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队伍现状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体系才形成了一定的雏形。具体经历了80年代的初期,教育者们才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期,在各个高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环节,但对其职能缺乏清晰的划分,随后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率先在上海、湖南等地方启动。形式主要以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构建学生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但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性差、奖惩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进程,缺乏专业的、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咨询师的发展更是显得滞后于国外很多,2001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随后的2002年4月,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截止至2003年4月11日仅仅只有50余家申报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远程培训试点工作。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而目前全国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人员在这一数字之下,可见整个社会心理咨询师尚属稀缺,高职院校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的路程更为漫长。

与国内的情况相反,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渊源深刻,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就以社区服务站、学校心理治疗门诊等形式相继出现。发展倒80年代初期,其教育的重点仍在问题学生身上,到80年代中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面向全体学生。近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蓬勃发展,掀起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革命热潮,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政府也大力支持,随之在投入经费上大幅增加,就70年代以来的教育资金投入就高达17亿美元。在此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建立健全相应体系,并形成了专业、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其心理咨询师职业在社会具有普遍性,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对成熟完善的,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资源为构建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提供资源保障。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深。片面的认识,导致只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的功能。各方面的配备不全,使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专业素养较差。多数难以深刻理解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从而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育计划,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动力。

(三)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导致高职学生对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多将其视为副科,不主动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件羞耻的事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

三、高职院校建设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理想人格。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应该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和当务之急。高职教育是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人才资源为目的的,人才资源的好坏关系着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从单一的技术能力导向复合的多功能性人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高职学生只有将自己置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之下,才能在社会的多元影响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发掘其心理潜能,促使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并成为具备复合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大都处于18-21、22岁的青年初期,是心理和生理成熟的重要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观念的转变、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其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冲击,无论从情感上、交际上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前提下,如何调节心理,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良好的就业导向的需要。在竞争日益加大的社会环境下,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有利于其人际交往,择业就业,顺应社会,体现社会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多能力培养的前提,还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必须。高效的心理咨询师在缓解这一系列问题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学生交往困惑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考作为唯一的能力风向标,将高职院校的学生推向自卑的境界由于城乡差异,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社会之间形成隔阂,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能及时的寻找出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采取鼓励、沟通的方式促进学生走出封闭,建立良好的人际社交关系。

(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差,面对社会竞争心理压力加剧,容易出现抑郁、厌学等情况。建立一支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在学生社会价值的正确导向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有益活动,促进学生走出抑郁。 转贴于

(三)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从学校到家庭对其的期望构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学校成绩不理想加剧其心理情绪控制失调,出现厌世情绪,此时如果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开展有益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其走出阴影,维持良好的班级动态。

四、构建高效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多部门协调进行的,学校上到党政部门,下到学校师生都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工作的首位,并入教育改革的方针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工作,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是配备专业、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学校设立一个单独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并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负责人,成员组成包括学校的各个部门,工作任务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制改革、教学计划制定等工作,具体起着部署、策划和推进的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着核心领导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良好教育氛围。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深化的保障,将学校各部门,乃至社会各界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来才能从多方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如何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上,可以从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领域上入手,能保障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深化建设。

五、加强高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据以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教育方法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加强交流和监督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甚高,因此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才能保障这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讲,首先要制定单独的监督机构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定、审核,监督教师的教育工作和学校的部署工作,同时制定严格的心理教育资格认证程序,避免形式化。就我国当前对心理咨询师认证来看,同世界的领先水平差异较大,信服性低,只有加强程序的严谨性,才能纠正人们的态度,从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构建师资队伍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非专业的人员担任主要工作,并进行在岗和岗前培训,实行培训考核制度,将师资队伍层次化,根据职能细致分工,定期整改,促进经验交流保障队伍的优越性。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上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匮乏、专业教育能力低下,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的美国相比相差较远。培养专业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对在岗教师进行在岗培训,适时的信息更新,有利于整改教育计划。

(三)加强观察及解决问题的技巧训练。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心理教师的多方位能力培养,要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除了掌握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实践外,还必须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分析,掌握心理教育规律。对和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培训,只有构建多方位的能力才能保障其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训:

1.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掌握,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心理成长历程进行研究,预设成长中心理问题的出现,拟出预解决方案。

2.加强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对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矛盾进行全面的理解,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思想极端化发展。

篇(4)

(一)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创造的气氛使人们逐步学会以更积极的方法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纳对咨询的一种定义。在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其职业定义为“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二)人格

对于人格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表述。1937年G.W.奥尔波特曾列举出50种人格定义,故本文仅列举出两种笔者最为支持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指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个人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所谓的人格特征,从字面上说就是自己本身的性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自己的想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人格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二、心理咨询师人格特质研究

心理咨询师究竟应该拥有哪些人格特质才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对此,许多学者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孔珊珊(2011)总结了心理咨询师绩效水平的特征,有如下几项:富有爱心、幽默感、良好的倾听能力、有宽容心、咨询的经验、必要的人生阅历、洞察力、敏感性、随机应变的能力、富有激情、感染力强、较强的亲和力、奉献精神、对自我角色的清晰定位、个人魅力、主动学习的能力、有责任感、富有爱心、宽容心、责任感、亲和力。

曹玉红(2011)认为心理成长只要包括自我概念清晰化、价值观提升、情绪处理、职业枯竭现象处理等。

张书帷(2010)运用半结构性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发现,以下15个个人特质词语的选择率均为100%: 真诚、细心、机智、尊重、共情、包容、耐心、亲和、温暖、创造性、乐观、接纳、理智、礼貌、专注。

吴垠(2010)通过对比心理咨询师绩优组与一般组,得出二者在建立关系的基本态度、人际理解和洞察、弹性、影响力、自我觉察、自我控制力、人格健全与完善上存在差异。

李小艳(2012)经多次分析,把内容相近的个人成长分析归类,最终形成总结出:人格特征包括自信、能客观认识自己、接纳身边不同观点、对他人能力和潜力有正面期待,能坦言自己的失败感受,善于倾听,有耐心,有亲和力,让人感到温暖。

陈贞兰等(2011)指出成功咨询对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特征有以下要求:乐观、积极、理解、宽容、接纳、共情、尊重、热情、幸福感强、客观、高道德标准等。

笔者检索到2010-2013年28篇心理咨询师个人分析报告,并对其提及的人格特征词汇进行了统计,列举出前五位,如下表。

对于心理咨询师人格特质的要求,一直是学者们热衷于讨论的。某些已经公认,但是更多的人格词汇被提及。鉴于此,笔者不胜惶恐,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心理咨询师人格标准:自我觉察、洞察力、健康的心态、尊重、价值观中立、人性观自知、乐观积极、真诚。

三、心理咨询师人格成长途径

作为心理咨询师,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成长。人格的完善亦不可忽略,只有双管齐下,心理咨询师才能更好服务来访者。如韦耀阳所说,人格成长是心理咨询师助人自助的必要前提。心理咨询师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自身人格成长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的自己的看法。

(一)自我觉察

心理咨询师进行自我觉察的途径主要有:自我提问、写咨询日记、填写个案评核、观摩咨询录像、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接受相互咨询和朋辈辅导、寻求专业督导、收集来访者回馈意见及分析他人对自己言行的模仿行为等。自我觉察可以让心理咨询师积累经验,提高咨询技能,降低挫败感。这对于初期进行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非常必要,也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

(二)洞察力

自我觉察主要是指心理咨询师对自我心理咨询工作的意识,是对如何更为出色地帮助求助者自助并更好完成心理咨询工作的意识。而洞察力则是指对其他人的洞察,特别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对来访者的洞察。在这方面,心理咨询师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先从一系列的视频资料开始,对人物表情、行为等进行分析;直到足够熟练再对自己周围的人进行“训练”,并与亲朋好友直接交流是否完全正确。

(三)尊重

真正的尊重,意味着对来访者不仰不俯地平等对待,同时也是一种对其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一个真正懂得尊重来访者的咨询师,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他的来访者,不论他是幸运抑或不幸、成功还是不成功。心理咨询师可试着从尊重自己开始,不看轻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在生活中尊重每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心理咨询师应牢记在心。即使是来访者,他被一些事情所困扰,这也改变不了他跟你一样同是个人的事实。

(四)价值观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来访者,心理咨询师甚至会陷入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并教育来访者的黑洞。关于长幼尊卑秩序,关于自私或者奉献,关于公平,关于性别角色,关于重要人际关系中的权利关系,关于进取、努力或者退缩、安适,这些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常面对的一些价值主题。在面对来访者这些问题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解其之所以这样做的想法以及事后的所有情绪,而不是指责其错误,并如父母般教导其往左还是往右。心理咨询师可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对来访者指手画脚。

篇(5)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篇(6)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篇(7)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03-01

根据相关专家和学者的调研得知,大众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增多,并且由此引发的身心综合疾病呈增长趋势。但是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地区差距显著,发展缓慢,心理咨询行业成为我国亟待发展的行业之一。本研究对河南省新乡和郑州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现存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总结。探索制约河南省内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因素,尝试提出完善和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途径和可操作性建议。

经过前期的调查我们发现了河南省心理咨询机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来访量小、部分机构心理咨询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机构难以维系或发展缓慢、部分机构发展起培训业务等。

一、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现状中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来访量小

1.从大众的角度来看。首先,民众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并不小,可是有心理问题或轻度的身心不适症状时,他们或者对此行业的实质不知晓或者根本没有寻求心理帮助的倾向,而问题较严重时不少人选择了去医院精神科。

其次,学历也是影响是否选择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因。学历高的人自我认知水平相对较高,而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是70~80年代出生的民众,他们受时代影响对自我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问题缺乏关注,对心理咨询持保守的态度。

最后,心理咨询的费用并不算低,所以,经济状况也是影响人们决定是否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省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因此经济状况成为了咨客是否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重要参考。

2.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方面来看。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方面而言,河南心理咨询行业起步晚、基础差、机会少、发展慢,机构管理、设施配备和咨询师资源都不容乐观。

多数机构表明可用的宣传方式有限,主要是网络宣传和公益讲座。而公益讲座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心理知识的普及而并非心理咨询的宣讲,因此人们对心理知识的了解增多,对心理咨询却仍抱着与自身无关的态度。

目前省内的心理咨询机构规范化程度不足,影响了专业心理咨询的公信度和行业形象。

(二)部分机构心理咨询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心理咨询工作室和心理咨询机构的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所做的咨询较少,而且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参差不及,导致机构整体的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有些咨询机构是盈利性的商业化体制,负责人重视机构运转和效益,忽略了心理咨询的专业化特色和行业道德,使得机构的商业化程度超过了心理咨询专业化发展。

(三)部分机构难以维系或发展缓慢

1.资金不足。来访量小,机构入不敷出,投资商缺乏,导致心理咨询机构可用资金难以支撑机构的持续运营和发展。

2.机构负责人的经营不当。目前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主要分为4种:第一种是咨询师一心一意做心理咨询,并不懂得或不注意经营策略,可能导致机构运营困境,这种情况居多。第二种是机构偏重盈利,过分商业化,但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足,致使其机构在本行业中缺乏竞争力。第三种负责人(咨询师)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而办了咨询工作室,并不以此为生,所以发展动力不足。最后一种是尽管机构涉及心理咨询这一方面,但目前咨询效益并不好,从而把重心放到了心理咨询培训的方向上,忽略了心理咨询部分。

3.咨询机构良莠不齐。河南省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在数量、质量和规模上的发展有限,同时还存在不少不合格、不规范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它们不仅与正规机构竞争客源,而且对本行业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咨询行业的有效可持续发展。

(四)部分机构发展起培训业务

部分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提供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讲师的培训课程,也有少数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重心向培训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咨询的质量。

二、对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是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专兼结合,咨询人员专职少,兼职多,需要进一步的规划、整合,加强对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讲师的培训;二是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需要认识到心理咨询运营策略的重要性,增强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应该在合理投入的同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与投资商的联系,让投资者了解这个行业以增加投资。四是可以扩大宣传力度,适当增加对心理咨询机构及其活动的宣传,增强人们对其的接受度和知晓度。五是心理咨询行业的政策不完善,市场管理体系不成熟,应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管制作用,在宏观和微观上共同促进社会心理咨询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心理咨询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该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和个人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从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和宣传,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策略培训,政府对咨询机构的扶持等各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全面促进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篇(8)

响水中学是一个四星级高中。里面有几千个学生。在当今的社会压力下,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大。许多学生不堪学习压力,会出现许多的心理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及时的疏导他们,否则就会出现一些谁都不愿看到的一面。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处,也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可现实是学生大都不愿去那个地方。我亲身就经历过一些事。想想都让我有一些后怕的事。

事例一: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平时学习很用功。就在2011年11月14号那一天(期中考试前一周时间)早上离校出走。那一大早5点多钟,天还没亮,还下着小雨,一个人傻傻的走了十多里地。然后去了一家针织厂,央求人家,要在那里打工。还算好,最后被我们带了回来,可不管我们怎么教育、讲道理,她就是摇头。为此,我把她带到心理咨询处,请我们学校的沈主任亲自为他疏导,可不管用什么方法,她就是不说话,也不听你说。最后实在没办法,我又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找她谈心。我只问了两个问题:1.是否信任我?2.是否愿意将我作为聆听者?没想到有效果。她突然哭的稀里哗啦,把肚子里的话一古脑的全倒给我了。我除了表示赞同或反对外,都是在听她讲。她说到自己非常用功,可还是赶不上一些人。说道自己感觉没有学习的动力,感到很迷茫,想通过打工这个外界形式,反过来刺激自己,从而找到内心学习的动力等等。可等她把一肚子话全倒出来后,她就说:“老师,我现在好多了,谢谢老师对我的信任。你不用担心我!”接下来就没事了!

这件事来的突然,而解决的也很意想不到。而通过这件事,我在想我们班主任为什么不可以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地方,里面有着特殊的有别于大社会的游戏规则,有着一群正处于青春成长时期的学生和教书育人的教师。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班主任作为学校在班级里面的代言人,作为学生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每天要在做好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处理各种学生之间的各种问题,其中更多的时间观察并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这样就可以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既然班主任做的工作与学生息息相关,那么是否对班主任进行恰当的培训和学习后,让班主任即充当班主任又充当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双重角色对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不会更有利呢?

双重关系(Dual)和多重关系(Multiple Relationship)是指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除了与求助者存在着专业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社会关系,如在学校由班主任来兼任心理咨询师,那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必然会存在着除了咨询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如师生关系(双重关系)或者求助者还可能是同事或者领导的小孩(多重关系),显然在进行咨询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咨询师同时兼任两个不同的角色,则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双重关系的困境。一方面因为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还存在着师生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咨询的及时性,如班主任可以观察到某一个学生有点异常,就可以及时咨询,在教室外、在办公室等等地方及时给学生加以指导,这样就可以及时帮助求助者调整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还是由于存在师生关系,有些事学生是害怕被老师知道的,这样一来他就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一来咨询师就很难摆脱班主任身份的影响,很可能采取一些高压政策来使学生说出自己想听到的话,这样就会影响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中立”的立场,从而使问题变的更糟。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的利大于弊。至少能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到问题。至于能不能解决这类问题则需要更加细致的工作。

在人情法则盛行的时下中国社会里,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人们习惯用亲人般的关系来形容给予他人的关怀和体谅,当与求助者有很深的感情联系时候如师生关系时候,咨询师可能会过分的卷入。咨询师希望尽快的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消除对方的困扰,这样也容易把求助者的问题当作是咨询师自己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容忍自己的痛苦,因此也不能容忍求助者的痛苦,这样咨询师就又可能做的更多,更细致。更有耐心去聆听、去理解、去等待、去解决求助者的问题。而身为班主任在解决很多问题时,就显得很方便。这时候班主任的身份就可以为咨询师的身份提供很多便利。从而使得治疗的效果上大大提升。更有得情况是班主任的身份就可以直接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以下这个事例就可以很好的说明。

事例二 我有个学生在一天下午打篮球时和其他班级学生发生了冲突,本来事情也没多大,可是第二天那个学生带了其他几个人在教学楼的楼道口打了我班这个学生,更可恶的是连续几天都发生这样的事。这事也被及时的处理了。但我班这个学生到了这个楼道口就会害怕,最后严重到就不敢来了。我了解情况后,直接找到那个其他班的学生,和他说明情况。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他在那个楼道口向我们班这个学生道歉!事情很快就解决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班主任的身份可以很好的帮助心理咨询师这个身份。所以我赞同班主任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那班主任做心理咨询师有没有有困难呢?

尽管保持客观和中立是咨询师的理想,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无法绝对的客观和中立。如果求助者在现实生活中和我们还保持着一定程度上比较紧密的师生关系,作为咨询师会更难以客观的运用求助者所表达的一切来帮助对方,甚至有可能这些表达会激起咨询师自己产生某些对求助者不利的情绪,可是这种自然激发的情绪如果放到平常的生活中可能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心理治疗这个特定的场合里面去,咨询师就很难保证不会夹杂自己的需求和需要,这对求助者是不公平的,另外,助人专业赋予咨询师特权也可能被用于探知相对脆弱状态下地求助者最隐私,最敏感的信息,但是,在双重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下,心理治疗的保密程度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就会因人而异了。

当然想保持一团和气的不只是咨询师,还有求助者。有些求助者不能从现实的关系中得到理解和关心,他们可能会有意无意的讨好咨询师,以便逃避成长的痛苦和挣扎,或重复以往的交往模式,或者在求助者自己还没用充分准备好的前提情况下采取行动,从而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更加糟糕的是,有时候讨好和依赖的交往模式正好是求助者的问题所在,这样的一团和气对改变这种模式没用任何改变反而会越来越深,与此同时这种亲人般的一团和气也会给咨询师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在一团和气式的关系中,咨询师往往备受挫折,疲惫,内疚,甚至是怨恨的巨大冲击。如果生活中缺乏适时的关心和支持,咨询师本人很容易出现“枯竭”现象,无法对求助者保持最基本的耐心和礼貌,更谈不上给予共情式的理解,甚至可能会伤害求助者。而要解决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需从制度上要求,并且适时的加强心理咨询师身份的理论指导。

那么如果班主任真的成为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的话,应该怎么样开展工作呢?我仅仅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浅见,心理咨询师为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双重治疗关系,第一必须要做的是将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分离,提高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当心理咨询师进入心理咨询室时就应该意识到,与求助者的社会关系是职业的心理咨询,是单向的关系,在这里你是一个职业人而不是一个社会人。在这种关系中所关注的是求助者的问题,而不是心理咨询师的问题,一切为了求助者的利益,它是系统的,正式的,它仅限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心理咨询师要采取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这种人际关系是暂时性的关系,当治疗结束时,它也就不存在了。当心理咨询师走出咨询室时,应该尽快恢复一个自然的社会人的角色,此时面对不同的社会人时,应以一个自然的社会人与其进行沟通和交往。这种人际关系不在是单向的,它不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假如心理咨询师对自己每时的角色有清晰的认知,当面对朋友,同时,学生,领导等寻求帮助时候,才能以相应的社会角色介绍心理治疗的实质,程序,原则,等等,这样既能避免双重关系进入心理治疗过程,有能加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可是谁都知道要做到上述的情况,必需要系统的学习,很好的转换自己的角色。

其次,咨询师还需要经常进入自我反省,及时的总结自己的角色转换情况。当咨询师进入别人的生活太多时,就需要问问自己,自己所做的是否真的是在帮助求助者,使其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

再次要尽可能的避免在做咨询师的同时担任不同的其他的角色,因为人们在期待一石二鸟的同时却往往忘记了两个鸟都有可能飞走的悲哀,比如为某位领导还在同事做心理治疗的想拉近彼此的关系,结果到头来却彻底的得罪了领导和同事。因此为自己添加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虽然说双重关系的存在,心理咨询师系统学习情况,角色转换程度等等都有可能制约班主任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但从某些角度看,对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对班主任本人的学识的提高有帮助的,所以我还是建议学校里面班主任去兼任心理咨询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样才尽可能的解决一些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 2002

2、Border LD Leddick GR Handbook of counseling supervision 1987

3、Sonne J Meyer C Borys D Clients’ reaction to sexual intimacy in therapy 1985(03)

4、Lamb HD Catanzaro SJ Sexual and nonsexual boundary violations involving psychologists clients supervisees and student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5、李晓勋《心理治疗中心治疗师与病人之间是否可又双重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6、郑剑珠《中文化背景下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双重关系探讨》 《人文社会科学》20092

7、何友晖等:《关系取向:为中国社会心理方法论求答案》

篇(9)

一、 社工师的角色认知与定位

任何一种角色只有在角色认知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在现实中成功的进行角色扮演。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政策的具体实施者。由于作为一个专业的社工师的工作方法、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会使他在不同的服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般而言,社工师的角色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直接服务角色 社工师的直接服务是指直接面对对象的服务活动,在这样的服务过程中社工师的基本角色首先是服务提供者,既包括提供心理援助,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还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其次是支持者,社工师不但对受助者提供直接帮助,还要鼓励受助者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主动克服困难,学会自我决策,既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助人自助。社工师应成为受助者积极反应的支持者,并尽量创造条件使受助对象自强自立和自我发展;最后是倡导者。倡导是在受助对象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走出困境但受助者对新的行动又不了解时,社工师应该向受助者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走向成功。

间接服务角色 即为直接服务提供支持性工作。在这样的服务过程中,社工师扮演的角色首先可以是管理者,这种管理不但要调配多种资源满足社会行政工作的需要,而且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也离不开必要的管理,因为这三大社会服务活动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其次可以是资源筹措者,为了服务的顺利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社工师要有能力争取到相关方面的支持,否则社会工作很难顺利实施;其次可以是政策影响者,当社工师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某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时可以向有关部门提供建议,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社会政策。这样就可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和减缓社会问题出现的频率;最后可以是研究者,社工师要有效的解决问题,就必须科学地评估问题,合理地设计服务方案,准确地理解受助者的行为,这些问题都需要社工师进行认真思考,对现实给予正确判断,这时社工师扮演的是研究者的角色。

三、 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帮扶中的角色认知

现代中国社会涌现出大量的专业心理学和非专业心理学者,即使是专业心理学出身的人也不一定可以做心理咨询服务,考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人素质和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如果不规范心理学者的作为,不明确心理援助中心理学者的角色认知与定位,后果会很严重,就像医生不能治百病,学有专攻,各有所长。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三者之间的区别很大。虽然专业社工师也掌握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但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领域虽然有交集之处,但一个心理治疗师可以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但一个心理咨询师肯定胜任不了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同样,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可一个心理健康工作者确不一定能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三个打鱼人”的故事就可以很好的诠释。第一个打鱼人发现上游漂下来的落水者马上救到岸上进行人工呼吸、挽救生命,一部分人活了,可也有不少落水者死了;第二个打鱼人在上游安放了一块不准游泳的牌子,并不时用语言劝诫,一部分游泳者回去了,一部分还是照游不误,但死亡人数减少了;第三个打鱼人干脆来到上游办了一个游泳培训班,告诉要游泳的人想下河游泳必须学会游泳,考试合格后方可下水,结果收效很好。第一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挽救着有严重疾病的人;第二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通过语言沟通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第三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事先预防,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

精神医学家使用“心理治疗”的称谓,意味着由治疗者来医治求治者的心理问题,较适用于已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 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表示主要工作仍在于辅导或咨询,包括预防及促进成长,只是处理一般的问题。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从业人员要求不同 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师承担,心理治疗常由有专业背景的医生担任。

工作具体方式、方法不同 心理咨询强调咨询人员和来访者建立一种特殊的信任合作关系,以解除咨询对象的顾虑和负担,并通过同理心、解释、总结、布置家庭作业等等方式方法给来访者以帮助。心理治疗因其服务对象和学术理论、施行要点不同,有很多治疗模式如:心理分析性心理治疗、认知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花费的时间不同 心理治疗比心理咨询费力、费时,花费也比较昂贵。现在北京、深圳、上海、武汉、昆明稍好点的心理咨询师都在200―500元/每个小时,心理治疗师的价格要比这个水平高,特别是专家级别的高级心理治疗师。

二、 社工师在心理帮扶中的角色认知与定位

社会工作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它的专业本质、理论体系、助人的效果以及社会定位确实有太多的争议。在理论层面上,不但外界人士质疑社会工作是否拥有自己的专业理论,甚至连正在做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士也会经常怀疑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否对实物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方面。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中,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理论、增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理论等都在不同的时代影响着本专业的发展。当然这其中也产生过社会工作本身的一些理论,如心理社会学理论、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工作的发展确实是依赖于多种学科的引进与整合。因此,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与社会共组同时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它们都不同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行矫正,使得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甚至一部分社工师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职业时,或者为了获得人们的信任与认同干脆把自己称作心理咨询师,而他们实际的工作内容却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以心理学为重要的理论支撑的,社工师在助人的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但是这并不代表社工师就等同于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必须充分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重要的一点是社工师必须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之间的角色联系与巨大差异。社工师在心理援助中的定位具体如下:

直接服务者 社工师只有在具备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以后才能充当直接服务的角色,与求助者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制定心理咨询的目标与方案,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并最后进行相关的评估。如果社工师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中,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直接的专业工作者,向服务者传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资料收集者 社工师如果只有社会工作师的资格,就只能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充当间接服务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充当对求助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对求助者社会关系资料的收集与求证是社工师的强项与主要的工作,这是社会工作者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起到协助的作用。

转介服务者 如果服务对象出现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不匹配的情况,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做出判断,转介给匹配的心理工作者。如果服务对象出现思维逻辑混乱、无自知力、无痛苦感、甚至出现幻觉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社工师一定要将他转介到专业的医院精神科。

篇(1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091-02

20世纪90年代初,基层开始重视心理教育,对基层人员的心理健康十分关注,但那时缺少心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我部稍有一些心理知识的骨干均派上了用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及心理知识,正规培训了心理工作骨干,进一步提出了“三战”,将“心理战”提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21世纪初,国家规范心理职业市场,通过培训、考试、答辩,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我部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步入正轨。经过努力,在心理领域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效果。但细细思寻,基层的心理工作不能停止脚步,只有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经过总结,基层心理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 宣传力度不够

1.1 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有偏差

多数人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能起到什么作用,认为咨询就是“话聊”;有人认为这个职业时髦,能挣到钱。殊不知,心理咨询主要是解决心理紊乱、心理边缘障碍或对康复期精神病人进行“助人自助”的活动。

1.2 不知道什么人可以来咨询

刚开始来咨询室咨询的基本上是我的熟人,而且是带着满脸的怀疑和好奇,但没有人告诉他们心理咨询应尽量避免“双重关系”,不是越熟悉越好,更不能对咨询师产生依赖。

1.3 人们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

首先,认为心理咨询师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尽收眼底;其次,认为去看心理“疾病”是很难为情或是难于启齿的事情。其实,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建议,针对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适应与发展问题,帮助求询者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必须是通过一定的咨询方式,收集分析资料,才能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治疗。

1.4 对心理咨询结果的期望值过高

首先是对心理咨询看得过于神秘,认为只要来都可以解决问题,一次或几次没有达到目的就放弃,却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咨询师是需要时间去收集资料的;其次是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不恰当。有一个笑话:求助者因失恋而影响情绪,咨询师调整好其情绪后,求助者又来问咨询师,为什么我还找不到女朋友?其实,咨询师已向其解释过了,心理咨询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且咨询的目标是双方协商定下来的,咨询师的任务就是调整好你受冲击的情绪,使你的工作生活步入正轨。

1.5 将心理咨询等同于临床看医生

认为可以随时来访,随时可以咨询,而且可以无时限性。其实心理咨询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来访者的合作,咨询师的情绪状态也极大地影响咨询过程。首先,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难以释放的不良情绪,没有良好的心境,不宜做咨询工作;其次,在求助者多的情况下,也有先后秩序,按照预约序列是比较好的;再次,每次的咨询时间是有限度的,一般以一小时为限;还有,咨询师不是万能钥匙,有的问题是需要转介的。

1.6 以心理量表测评结果作为衡量标准

有的求助者来咨询的目的就是为心理量表测试,认为只有量表测试结果才可以量化、直观。实际上,心理量表测试结果和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是类似的,仅供心理咨询师参考,关键在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协商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1.7 害怕个人隐私被泄露

不少求助者不愿向咨询师敞开心扉,是因为怕个人隐私泄露,日后见不得人,其实心理咨询原则中有明确的保密规定,而且法律有保护求助者隐私的相关条文。

1.8 认为心理咨询过程中必定有可见的治疗方式(如药物治疗或行为、场景治疗等)

其实,心理咨询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性谈话的方式了解心理问题的“症结”,只要认识到这些“症结”,有的求助者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或改变认知达到咨询目的;另外,常见的心理异常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再者,对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加以纠正。

2 专业人手不够

现在基层单位培训了不少心理骨干或是心理辅导员,但真正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并不多,尽管有的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但由于经验的贫乏,还不足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的咨询师尽管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但一般都是兼职的;有的既要从事临床工作,又要从事部分行政管理工作,这势必压缩了咨询工作的空间。

3 软硬件设施不够或形同虚设

我在电视剧里看过《石破天惊》的心理咨询室,相比较而言,现实中基层心理咨询室的设备显得有些寒碜,有很多的咨询室只配备简单的桌椅,没有测试、读卡、训练软件和硬件,没有必备的书籍资料,没有教学及辅助的投影摄像设备,没有必要的治疗设备,没有必备的道具等。有的不知道该配备什么设备,有的尽管有一些设备,但不是专业人士所配置,无实际用途,有的不知设备有什么用途,工作几乎没开展起来,仅仅为应付检查,不为官兵解决问题,不作调查研究,形同虚设。

4 制度体制不够健全

4.1 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编制

没有编制就等于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成绩也很容易被忽视,职级晋升将受到影响;对从业人员来说,从事没有编制的工作名不正言不顺,使其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4.2 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

在现实当中,经费保障的好坏也是检验对一项工作重视程度的指标,没有经费保障,各项心理工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虽然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但也不至于一支铅笔掰成三节、一块橡皮分成四块用,其实,这样也是对资源更大的浪费。

4.3 没有健全的督导体系

心理咨询师在执业过程中,心理上的压力无法释放,势必影响咨询师的执业效果和个人的生活质量,健全的督导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4.4 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文书格式

目前在基层的记录文书格式五花八门,既不完整也不规范,必须有一套规范的样式供基层参考。

4.5 专业人员培训不够

目前心理咨询的专业培训机构少,收费高,由于职业的局限性,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少,系统的咨询、治疗方法学习实践迫在眉睫。

5 各部门各项工作间协调配合不够

5.1 各部门配合不够

心理咨询仅能解决一部分心理问题,要减少心理异常的发生,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必须同时跟上。应该说,各项工作在大体上分工是明确的,但基层在疏导、教育和行为训练上的部门合作不力。

5.2 用政治工作取代心理工作

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没有明显的界线,两者在应用上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有机结合,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5.3 没有将心理工作应用于平时的各项工作中

心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教育而开展,要结合任务,应用于生活训练,可以将无形的东西用有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用心理指导训练,会使训练更科学化、更有趣味性、更易被接受。

上一篇: 园长辞职信 下一篇: 学校总务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