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10:24: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领导担任着指引教育教学方向,为教师团队把关,保证学校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在新课改社会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转变陈旧观念,全力推动素质教育实行。然而,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并没有真正抵达教育教学者的心灵。许多教师仍然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并“唯分数论”。此种情况下,教育管理者应该首先摒弃自己头脑中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增进人文关怀,培养出一批学业水平,素质水平可与现今课程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老师,将学校的管理工作与课程创新相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切实实地达到为社会培养有能力的人才的办学目的。
2.建立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前提。而要想将教学环境中包括的多种因素保持最佳状态,须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整。首先,校方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点,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这样通常会加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进师生关系,也能保障学生的听课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要提倡建立班级特色人文文化。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标准的综合,它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是将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凝结为集体的催化剂。一个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校方应该从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特性的班级文化。最后,完善班级体制度文化。在班级内建立少而有力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一定准则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合理而健康地互相竞争。但是,制度不应该是校方的“圣旨”,而应该是由全体人员共同商讨决定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学校制度准则。而能否顺利地建立它们并严格实施,无不与担任引导角色的教学领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科学化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一批优秀的教师管理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1.培养一批高素质骨干教师
从长远的客观发展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的发展应该将老师作为发展的根本需求,提高对教师的培训,才是塑造学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基础手段。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所以管理者应该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并积极挖掘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提供更多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才能逐渐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并对其他的小学教育者起到带头和模范作用。加强对教师敬业度的监督,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教学。
2.在教师管理和学生自理之间寻求平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承担着学生、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教学所需内容的管理工作,直接投身于教学管理当中。要学生教育自己、管理自己、自理、自立,这是对的,但不等于教师可以将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不问。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既会引,又善导;既敢放,又能收。其次,既要发扬民主,建立开放自由的班级氛围,又要善于集中,达到有效的管理作用。此外,还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聚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并进行加工,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领导与学生间的直接沟通
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和传统观念影响,学生与领导之间不易达到一对一形式的直接交流,尽管有教师作为两者之间的连接人,但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许多校方领导者,并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充分了解自己布置的教学任务是否已被严格有效地实施,也不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如何,对学校管理机制建议如何,对自己的看法如何……更有甚者,领导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无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新课改不过成为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建立“校长有约”,“校长信箱”等高效渠道加强校领导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建立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正文】
目前,学校礼仪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少学校不仅将礼仪教育纳入了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2.提高教师的意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低。要想实现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应当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教师的意识上。首先,教师应当拥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学校应当任用高素质的老师,在应对各种情况时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学校应该在教师的选择上进行严格的把关,使同学们接受优秀教育者的教导。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培训活动,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开展有关这方面的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此外,还应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更加亲密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都能因此受益。
3.创建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
学校一方应该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想使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所处的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一方面,应当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对校园的安全设施的建设,在教学楼中配备好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电子白板等,注意饮水器等设施的配备,以及对设施定期的检修,从而方便学生们的生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只有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前面说到“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对小学生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助益的人,那么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就尤为重要了。学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抵制歪风邪气,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必须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习环境得到了保障,有效地管理小学教育教学也自然得到了保障。
4.加强制度建设
当代注重法律的建设,我国更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国家尚且需要依法治国,所以,无论什么,都必须要尊重法律,法律是约束我们行为规范的最重要的因素。学校办学更加离不开法律的制约,从“义务教育”到各种教育法的不断推出,都表现出国家对教育管理的重视。如何有效管理小学教育教学,就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相关的教育法来约束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学校应当在内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完善评教系统,让每一位学生对老师进行公正的评判,从而使教师完善优秀的方面,改进不好的方面。学校内部对老师及老师们所带领的班级进行评比,使教师团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关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还有教师进修制度,对教师进行考核,安排老师进修,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最后要建立一套班级考核制度,对每个班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实行量化分制度,对班级的表现进行打分,从而约束学生们的行为,使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管理。
5.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层
如何领导出一个优秀的团队,管理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管理也不例外,应当抓好学校内部管理。首先应当细化分工,分配好每个部门的任务,使学校能够合理有效的运转,使得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上的教育者能够各司其职。其次应当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打压不正之风,使每一位管理者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清正廉洁,为教育工作而尽心尽力。最后各个部门之间应当形成良好的关系网,建立起良好的联系,不能使每一个环节有脱节的状况,而要使学校每个进程能够顺利完成。
学校文化建设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学校近年来大张旗鼓地开展“文化建设运动”,有的还不惜重金聘请大学教授为其“策划”“包装”;也有一些学校“处乱不惊”,默默地追寻着教育的文化真谛,深耕细作,把校园经营得“沉香四溢”“景深意远”。毋庸讳言,中小学校追求“文化建设”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一些校长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嬗变,渴望品尝教育的“味道”,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向着“真质”的方向发展,实乃大幸!然而,我们也需要在这“热火朝天”的追逐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近期进行了一些针对性调研,提出以下粗浅认识和建议。
一、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学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这种状况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以经验型管理为主,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传下达,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此外,近几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特别是城镇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新建学校的“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中小学校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笔者在调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校长提出这一问题。多数回答是“为使学校更有特色,更有影响,办成名校”,回答“一些有名的学校在搞,我们觉得很好,学着搞”的也不在少数。可见,多数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建设学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绣腿”上,而是要提高到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是为了追求教育真谛的高度来认识。
二、概念模糊,理解片面
关于学校文化,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十分确定的界定。所以,一些中小学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乱的,也不乏极端片面的理解。很多学校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墙壁文化,强调的是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有些甚至把学校搞得像公园、文化广场或者图画展览馆。学校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我们很难严谨地描述文化的真正内涵,但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文化既是过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又是正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着的文明。文化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来的。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渠道。同时,教育也是创造新文化,推动人类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就逐步发展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学校文化随之产生并发展。在传承与创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其特有的属性——传承和创新。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学校文化也必然不断积累、发展,并不断创新、进步。我们需要明确:学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园文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园文化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学校文化是深层次内涵和特质的全部概括,校园文化仅仅是浅表层次的部分描述。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那就差之千里也失之千里了。
我们从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的内涵来理解,学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建筑设施、师生服饰、标牌展板等;精神文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方式、课程内容、师生行为、人际关系等。从发展的角度,学校文化还是尊重和敬畏历史、继承、吐纳、扬弃、发展、创新,是理性、科学、规律、规范、秉持、个性,等等。
三、功利驱动,注重形式
我们不能否认有不少的学校领导是源自于对事业的崇高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学校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这些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也同样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和学校。一些教育干部和学校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尽快出“政绩”,获得提拔重用的资本,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为少数的学校是出自于功利主义,为了“粉饰门面”。所以,求大、求奇、求怪、求轰轰烈烈的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是建设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机体,培养有教养的学生。真正意义的学校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外壳,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评价学校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应是以校园是否开阔、绿化美化是否豪华、建筑是否漂亮、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而是要以学校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学校发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需要、建筑设施是否安全和经济实用、绿化美化是否整洁与和谐等为标准;不应以制度严厉与文本健全、师生行为整齐划一、学生考试分数名列前茅等为标准,而是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师生精神是否愉悦、课程建设是否合理、学校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教育质量是否全面等为标准。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也要端正态度,消除功利心理,本着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点滴积累,精雕细刻,扎扎实实地锤炼学校文化。四、缺少规划,不能持续
做事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形同虚设,是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设计、长远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不少学校是今天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搬过来折腾一番;明天又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再搬过来折腾一番;今天这位校长是一种规划,明天换了校长就换一种规划。如:来了“国学热”就一窝蜂地搞“国学”,来了“诵读热”就一窝蜂地搞“诵读”,来了“校园舞热”就一窝蜂地搞“校园舞”,等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深耕本土,广学博取,汲取精华。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花费一些力气,很好地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特色、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学校要精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让老师和学生去学习、去受熏陶。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也有糟粕。本土地域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有爱这片热土的情感,才有爱国的情感。学校要使孩子懂得家乡的历史、熟悉家乡的今天。老学校应该好好整理自己的历史,感悟沧桑变化,体会那些永恒不变的精神;新建学校要重视自身教育精神的凝聚和锤炼、文献资料的积累和丰富,学习优秀学校的文化,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五、研究不足,引领不力
据新华网北京5月17日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我国各地、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各门学科争相占据这一互动交往平台。网络所涉及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外,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也逐步地丰富了起来,蕴涵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也是多种多样。网络内容呈现出多样复杂性特征,对于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来说,由于时间和地理的跨度,以及内容的信息符号化,网络交往的确是具有虚拟隐蔽性。而从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的用户2000年1月仅占2.4%,到2002年7月就达到了16.3%,到2006年学生用户已经达到了40%,这体现了互联网生力军年轻化的国际性趋势。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的特殊性格、心理往往使他们脱离集体,自我封闭,这使得他们更加愿意通过网络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而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使得特教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特教学校的德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特教学校德育管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网络时代的德育管理者必须对网络影响德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不是一味简单地拒绝、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按照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适时地调整学校德育方法手段,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导、督、防、诲四项原则。
一、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特教学校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差,思想免疫力不强,学生主体行为容易失范。因此,要求教师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导功能,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而引导的关键所在是,使学生进行目的性学习、娱乐活动,提供有益的网络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学习的网站,并自觉建设形式灵活多样、轻松活泼的校园网站,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放纵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流向非法网页或沉迷于游戏等,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德。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导致学生的逆反,或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为此,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基础。首先要有网络德育意识。在网络时代,增强教师网络德育意识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在网络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中,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党和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德育管理,保证德育管理的方向的可靠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次,是网络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整体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作风,认识到学生自主性对德育管理的意义,以“人本”关怀学生方能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德育。第三,教师应有一定的网络资源意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能主动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选择信息提供指导。
二、勤查严督原则
目前,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比较高,教师除了过硬的思想素质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提高广大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熟练地操纵网络、驾御网络能及时地处理网络中所产生的问题,比如说,制作网页,设置防火墙,服务器等等。不仅保证了德育的方向性,还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只有在教师熟练地掌握了网络的技能和技巧后,教师才能真正在网络时代起到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互联网有使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的一面,但是,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形成与健全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把握道德认知能力较差、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思想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在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勤查严督。经常性地检查浏览历史记录,对于合理的予以鼓励;对于非法地行为应及时地教育、制止。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使用网络的主动性也较强,易于操控。较难的是,社会中的“网吧”和家庭网络的使用控制。因此除了学校外,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来,加强德育网络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网络使用真正的“勤查严督”。
三、防微杜渐原则
“防微杜渐”原则,不是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而是针对学生个体多样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作出必要且适当的反应。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形下,构建相关的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或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控制信息源也是必要的。
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要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网络技术。特教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是比较有限,而目前的特教学校学生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对学生的说教如“过耳之风”难见成效。有人说,新时代的文盲是不识电脑网络者。因此,不仅学校教师要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家长们也要对此问题加于重视。如今,不少家长还是“电脑盲”,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管理乏力。
就如此情况而言,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在思想价值等方面保护特教学校生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限制学生登录不良网站浏览不良的信息,并为他们引入科学、健康的信息软件,搭建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借助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和管理,取缔非法网吧。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信息垃圾的传播。贯彻“防微杜渐”原则,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上纯洁性,增强学校德育效果。
四、谆谆教诲原则
一些学生“道听途说”,或使用搜索引擎时获得的某些网站极具蛊惑性和诱惑性的信息,只要思想上稍微懈怠就容易误入歧途。为了特教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贯彻“谆谆教诲”原则。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在这里,贯彻“谆谆教诲”原则,应以鼓励先进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树立榜样模范积极引导,逐步规范网络德育。
首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也确实是网络德育的任务之一。并且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网上破坏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通过网络取得的成绩予与鼓励和表彰,以模范榜样典型促进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其次,学校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及时地对非正常心理行为进行疏导、纠偏,以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隐患。长时间的上网,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站,借助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在自身努力及老师的帮助下,可以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医治心理疾病的效果。最后,还应提及的是,对学生的监督教育也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也要求家长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而且还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现代化学校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是北京崇文小学迁入新址4年来建设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
崇文小学创建于1960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公立全日制寄宿制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招收出国人员的子女,以解除出国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3年9月1日,崇文小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校址迁入新型的现代化社区——北京市崇文区花市枣苑,以其崭新的面貌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崇文小学面对新世纪教育发展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教育格言及“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新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学生就是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太阳——“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我们与孩子的生命一起律动;每天我们师生都在积淀着学校的文化;每天我们都在为生命奠基。
下面笔者从3个方面简述我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3年底,崇文小学搬迁到寸土寸金的明城墙脚下,社会各界对其寄予厚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化学校建设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3年9月,我接手崇文小学的工作时,我和学校的教师团队通过关于学校如何发展规划的研讨,实践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着力为人的发展服务,用对教育的热爱设计教育,用对教育的情感规划教育,用对教育的倾心创新教育。为此,我有3点思考:其一,必须在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中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关于人的发展的理念要求;其二,由于寄宿在校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时间少,因而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其三,从6-12岁孩子成长的心理分析,孩子的成长需要亲情的抚慰,情商的培育会增进孩子的智力水平。
2003年的10月,我们提出了第一个教育口号,即我们的办学思想:“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孩子的生活。”在此引领下,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走进了崇文小学,通过听课、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参加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家教讲座,重新审视崇文小学,解读崇文小学的教育思想,通过反馈信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达成了家、校共同育人的共识。
2004年2月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我们把“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孩子的生活”的教育思想传达给学生,学生自主地将它改为“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学校生活”。这成为了我们培养社会人责任感的开始。3月6日,我们在全校家长会上第一次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即:“以情移情”发展学生,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崇文小学成为拥有自信、全面发展、潜能开发、不断发展的社会人。
教育中的“以情移情”要求教育者用情感走进社会生活,投入真情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面对少年儿童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计后果、认知事物感性、情感脆弱等特点,必须按照科学的心理矫正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转换角色定位,通过“移情”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责任意识。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对情感教育加以剖析,进而认识到:情感教育如同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正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对于心灵,关爱是最佳的营养;对于生命,情感是心灵之魂。由此,全体教师明确了“以情移情”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以“情”为中心磁场,让情感飞扬: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让同伴之间的情感互动起来,让家长的情感融合进来,让学生“用爱、用情、用心面对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基于此,我们在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并施行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办学模式。所谓“封闭式管理”就是做到校园环境、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工作过程、人际配合等方面达到全员、全程、全时空、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开放式办学”就是做到教学全程、工作全面、时空全方位对友好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开放,促进学校内部要素与社会外部要素的良性互动,走教育社会化之路。实践证明:“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这种模式能够聚集多种教育资源,形成优势,达成整体优化,从而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扩大办学的开放度和学校的知名度。2006年,崇文小学在京城教育调查组委会的百姓网络投票中被评选为“家长最放心校园安全小学”“北京市民满意度最高小学”“北京最佳育人环境小学”。
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关注前人、当代人和未来人。因此,我们在新校舍建设的4年里一直秉承“建设节约型学校”的观念,用现念来设计学校,注重其育人功能。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例如:学校在楼道建设中从选瓷砖入手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走访了著名的学校、医院等7个单位,同时也征求学生的建议,最后我们采用了价格低廉的瓷砖铺贴成楼道墙裙,每两平方米增加一块花砖以增加童趣,并把楼道的墙裙用做各班学生特长的展示墙。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节省了再建展示板的资金。
又如:我们关注学校寄宿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凸显学校“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学校门前的喷泉建设既美观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水的循环使用;假山瀑布中小鸭戏水、鱼儿嬉戏、水车飞转,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把饮水房修建成集休息、饮水和洗手为一体的休息间,饮水和洗手水龙头安装的高度适合学生的身高,学校坚持每学期检查一次饮用水的质量,学生从这些细节之处可以获得自己处处受到尊重的体验。
在我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德育、生活、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细节之处。
三、践行全员育人
崇文小学注重环境育人和全员育人,在现代化学校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4个规划,即:校园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其一,校园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的物质建设,它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其二,学科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规定课程建设和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发。其三,师资建设是现代化学校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3个方面的建设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其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并彰显其办学优势和特色。这里,仅介绍崇文小学践行全员育人的一些做法:
(一)打造一支“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广大教师以师德根本——教师的真爱促进学生成长:用教师爱的情怀涌动起学生爱的心胸,用教师的情感感召学生人性的热情和激情,用教师的真心投入呼唤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着力让学生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们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用爱引领学生感受爱,学会付出爱,进行爱的传递;
我们强调教师打动学生,用情打动学生的内心,感召人的本性,用真情对待他人;
我们强调教师启迪学生,用心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感受教师以爱育爱的师德风范中学会以心交心的人际交往。
(二)开辟“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师德建设途径
第一,用爱做教育。在师德教育中,我们把《爱的教育》一书发给每一个老师,着力引领全体教师学习师德教育楷模张思明“用爱做教育”的事迹。
第二,用情做教育。情感教育先于认知。就6-12岁的学生来说,情感的培养对其成长会产生终身支持作用,因而我们在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通过情商的培养来促进学生智商的发展。
第三,用心做教育。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在学校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比如:“话崇文昨天、展崇文明日,我爱崇文”系列教育活动;“用行动书写奉献之歌”的教育活动;“爱的教育”系列活动;“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系列教育活动。
一本好书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多读好书会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为此,我们着力引领全体教师在读书中提升人文素养。自2003年9月至今,我们逐步推进和落实读书计划,推荐了《走进新课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爱的教育》《赏识你的孩子》等系列书目,让教师学习感悟,互动交流,改变其心智模式。由此,每个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用情、用爱、用心做教育”的篇章。这种提升体现了“问题激励读书,读书改变能力”和学习型组织所带来的读书与思考的价值以及完善与超越自我的价值。
(三)加深伦理认知,着力培养充满感恩之情和责任感的社会人
第一,我们以传统教育的更新为突破口,以“五爱”教育为切入点,以少先队的组织建设为落脚点,开展了系列的“六个一”教育活动,以增强和提升学生爱的情感,使之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六个一”教育活动具体是: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影片;走进一个革命纪念馆;品读一册爱国主义教育的书刊;学唱一首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背诵一首爱的童谣;参与一次爱的教育活动。
第二,我们以养成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年龄等特点,分别从“忠、孝、礼、仪、诚、信、廉、耻”8个方面着力培养其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之通过6年的学校生活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并为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功能
1.政治上的导向功能。
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具体的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发挥着教育人、培养人、朔造人的导向,这既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根本目的的内在要求,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鲜明的政治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党的重大政策出台,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或者变动,学生的思想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波动。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经常性思想工作就要主动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防止学生的政治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2.系统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补充和深化功能。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功能,把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化、系统化,从打好思想基础入手,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提供理论知识、思想材料和认识方法。政治理论教育是解决学生带普遍性、倾向性思想认识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具体的,仅仅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不可能有效解决所有学生在各种情况下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而经常性思想工作主要用小型、分散、个别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学生,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既可以巩固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效果,又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3.精神上的激励功能。
实践证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解决得越及时、越彻底,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关怀,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从而越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激励功能正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评优、奖惩、贫困资助等结合渗透的过程中,在具体解决学生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实现的。
4.内部关系上的调节功能。
学生在校期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男女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校、班级、同学之间内部正常的关系,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事故和案件。而这些矛盾的解决,大量的要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进而达到调节内部关系的作用。5.思想上的转化功能。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极为重要的功能。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思想性,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有效转化学生思想的基础。因此,它的一切活动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围绕着教育转化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进而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影响经常性思想工作发挥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无用论”。
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仅要靠政治思想理论课的系统理论灌输,而且要靠经常性思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和巩固。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一人一事的、具体实际的工作,帮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分忧解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经常性思想工作大量的是解决个别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但这决不是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事情。学生思想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涉及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利益得失、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果引导不好,处理不当,性质也会发生转化,造成严重后果。学校中发生的许多恶性案件,往往都是由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想不通而造成的。所以说经常性思想工作不仅有用,而且大有用武之地。
2.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包揽论”。
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因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不可能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就可以治愈百病。一个人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实际生活方面的原因,还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若要求经常性思想工作“药到病除”,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客观的。“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必要的基本功,同时还要争取经常性思想工作以外的多种条件的配合,如关心学生的疾苦,力所能及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严格纪律约束的配合等等,都是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1.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越来越融入国际,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得以应对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因此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这种需求,高校教育就必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
2.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和更新的需要。
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外语学生思辨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之下,很多问题依然存在,给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更新,不但可以使教师的英语教学方法跟上时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的外语教学模式不但重视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
(二)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
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各种需求,人才必须具备对口型的素质,教师则是高素质人才的引导者,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要寻求各种途径,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教师这种自我发展的需求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可能。
2.学生提高自我英语水平的愿望。
随着我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英语学生来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同时在当前时代下,还要能够对英语灵活进行运用,去解决交际中问题和困难,而不是仅仅用来读写,那样是不会符合市场对高能力和高素质英语人才的要求的。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改革高校的英语教学管理是可行的,因为当前的英语教学并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无法充分满足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需求。
3.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大学中开始得到应用,这尤其丰富了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其从原来单一的课程变为综合的视听说英语课。应用多媒体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声像并茂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扩大其视野,从而使教学更有效率。从这点上看,我们可以说是正是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给英语教学管理的改革创造了一个新天地。
4.学校间竞争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各大高校之间对优秀生源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高校必须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此,高校也会乐意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这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使得改革变得可能。
二、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语教学科学管理认识上的偏颇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对外语教学管理的看法不尽相同。一部分人认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造就优异的教学成绩;一部分人认为,教师的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共同影响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优劣;另一部分人认为,学好外语更多在于学生自己的钻研和能动性,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只是起辅助作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外语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职能部门及人员无关。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外语教学其实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该专业的教师、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都将其包括进来,所以取得成绩是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结果。
(二)各部门沟通不足
我国的教学管理体系一般而言主要是由上至下的校、院(系)、室(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一般由校级进行宏观指导、下发统一命令,由院(系)级进行组织管理和通知具体的教学要求,由室(教研室)级具体实施教学,这其中院(系)级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着向上的校级和向下的室级,共同构成一套严密的体系。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管理层中不同级别干部,以及教师和干部之间没有一套良好的沟通体系,教师与院系之间的配合度并不高,这样在教学管理上就不可能达成一致的理念,不能同心共力去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自然就很难得到提高了。
(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当前部分高校在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对教学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在松散的管理之下一些教师在教学上明显缺乏积极性。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有的教师为了节约课余时间,直接下载网络上现成的课件,而一些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往往与教学内容是不贴近的,教师只是照着课件来教学,学生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教师,最终导致了外语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达不到既定目标。
(四)教学评价的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读写能力,即应试能力。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上对语言知识的讲授非常重视,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学生们为了通过考试,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法、结构等知识上,反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以致很多学生都只能“纸上谈兵”,口语拿不上台面,更不用说灵活运用。而我们知道,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和交际能力,用单纯的笔试并不能测评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五)角色定位呆板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在探索和学习的道路上具有同样的身份,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样才是理想的教学氛围。然而这种理念不但没有得到足够落实,甚至在当前外语教学中都很少看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大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多是扮演着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不喜学生挑战教师权威;学生则是习惯了成为受教的一方,不爱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拥有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上不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加强管理体系各层面的协调和沟通
我国的教学管理体系一般而言主要是由上至下的校、院(系)、室(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这三个层次分别承担着宏观指导、组织管理和承上启下、具体实施的作用。所以外语教学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过程中,三个体系要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问题,使教学管理体系能够顺利运作。
(二)改进外语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外语教学评价机制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能力测试要更加细化。目前笔试仍然是教学评价和测试中的主要方式,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要对测试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分为阅读、口语以及写作等不同能力方面的测试。(2)试题涉及面要广。(3)把成绩考试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从确定测试目的到制定考试大纲、组织命题、阅卷评分到计算成绩、分析测试结果等等,必须实行周密细致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出高素质水平的外语人才,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对在职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教学经验外,还可以为其提供各种深造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高质量的英语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进外教。
(四)加大教学弹性
加大教学弹性是指,在教学管理部门规定的基本学制前提下,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计划,自由选择提前或是延后完成学业。因为不同的院校、专业之间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学年和学时各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学生们英语水平层次也有差异,如果加大教学弹性,学生们就能根据自身实际合理统筹在校学习时间,有条件的可以提前毕业进入工作,有困难的也不会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等原因而降级或退学。当然,弹性学制的修业年限也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无期限的延长,否则会增加学生的惰性。
1.1 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际操作之中,学校的管理者以及学校的多数教师,根本无法从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转变过来,而且,在实际应用当中也不能够完全的与教学内容融合,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校本理念、评价理念等等,但受制于传统思维定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管理思想,更难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在陈旧的管理理念下,管理改革很难推进。
1.2 管理者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都缺乏一种学习的积极性,很多管理者依旧沿用以往传统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很难转变这种方式,所以,缺乏管理的创新性,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认识较弱,认为管理就是自上到下的监管过程,这种落后的思想,很难与新课改的理念相互融合。
1.3 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育教学的管理对数都处于一种摸索中,所以,实际中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导致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够准确,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教学管理没有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教学的混乱,进而造成教育教学管理呈现一种瘫痪状态。
1.4 管理系统开放性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都是自上而下、从里到外的监督形式,而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很大程度上无法吸收和采纳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很难对底层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严重的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要想从根本中解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一定要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进而,快速的提高其时效性,本文总结方法如下。
2.1 加强理论学习,转变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是指引管理工作的先导,因此,在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一定要从转变观念入手,要定期举办一些管理培训活动,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使得管理者明确新课改的指导意义,提升教学管理者的专业技能,转变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乐于接受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2.2 改变培养方式,提高管理能力
对于小学新课改过程中,教师才是课改的主体,因为,只有教师的理念转变了,才会使得学生从新课改中受益,所以,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积极的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条件,优化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同时,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从实际中迅速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管理者要对青年骨干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学校内部进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实现优势互补,举行多层次的听课互动,要求青年教师准备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精品课,在互相交流中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明确管理目标
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一定要制定相关的管理目标,只有目标确立了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对于教学方面应当制定目标为:教师能够自觉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承担起教育教学责任。有了目标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才会共同的向着目标前进,管理者才会认识现实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与解决。同时,在管理方面应当制定目标:管理者做出决策要符合规范、民主、人性化的标准。这样的目标能够使管理者在制定相关制度以及计划的时候,详细的考虑现实,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根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讲,小学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直接者。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承担着对学生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对相关教学的管理;第二,教师在讲课、批改作业、测试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仅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这是提升小学教育教学有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2教学管理中要积极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要通过全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实现质量的提升。根据国外现代的教学管理相关的成功经验,要想使教学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效的联合校内的所有成员、家长、社会积极的参与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国家在对学校的管理上还做得不够好,通常的参与管理的人只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等,教师、学生是很少、几乎没有参与到教学管理的组织中,还有家长和社会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去。这不仅对教学管理造成一定的偏差,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真正的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作用,必须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的联合起来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一下两点:首先,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的调动校内的各个力量,力争与家长、社会取得及时的联系、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其次,在校内要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制度等,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可靠的、适用的改进意见。
3构建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
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所谓教学环境主要是包括了教师的工作环境、条件、教学的相关设备、各班级的班容风貌等。想要促使以上环境都能一直处于一种良好、平稳的发展状态,需要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作为一个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就要集中精神,不断的吸收多方面的力量,积极的争取多一点资金,为我们的教学人员建造舒适的、安逸的教学环境,促使教育工作人员不至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其教学的水平;其次,要增强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是教学设备,因而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的增添教学器材,逐渐的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的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最后,班级内的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维持、班级优良作风的形成等,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为学生创设优美、安静、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有效管理。
4加强对教学整个过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并非检查和考出来的,而是要靠教师的教、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联系,它们对教学质量都产生并形成了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因而,在管理教学质量的时候,必须要抓好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从传统的经验上讲,对质量的管理只是注意对质量的检查,也就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管理,严重的忽略了对教学全过程的创造的管理。上面已讲,教学的质量并非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出来的,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由以往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加强管理。也就是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进行管理。在目前看来,我们国家对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学生课内外的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没有得到严格的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顾忌自身,没有实现各科作业的和谐统一;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相对来讲较重;部分学校因为客观条件受到限制而不能很好的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或者活动仅仅是流于形式等。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各科之间的有效协调,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安排、检查等,促使其课外活动真正的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管理的实效性。
5学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