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2: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篇(1)

1专业建设整体目标

立足武汉,辐射全省,紧扣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成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形成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使其与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相匹配,将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带动相关院校协同发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课岗对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打造“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校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典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校园,逐步实现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拓展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使学校成为开展四技服务的排头兵、武汉市民终身学习的主渠道。通过三年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区域领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社会影响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武汉市及湖北省汽车、装备制造和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思路

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鄂政发【2012】77号)文件精神,促进建立与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推行“双证融合”制度;围绕武汉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武汉职业教育品牌”,建立与职教品牌建设相适应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教育品牌带动作用,促进高教实力更好转化为发展竞争力,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2.1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办学定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即坚持围绕“三圈”(围绕光谷核心圈、武汉都市圈、“1+8”城市圈)、服务“三业”(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构建“三系”(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实施“三双”(实施“实习与培训双向基地、教师与技师双向兼职、学生与员工双向培养”策略)、打造“三型”(打造创新型、开放型、就业型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坚定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2.2建设品牌专业,切实发挥带动作用校企合作重点建设与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对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措施如下:(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引厂联企、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校企共育人才,内引“校中厂”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外联紧密型企业共建“厂中校”实习基地,按能力递进模块,多学期、分段式进行工学交替。(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网络课程。(3)推行“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以企业工作项目为教学项目,按生产过程组织教学过程,按企业项目检验标准考核学生课程成绩。建设2间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即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室。(4)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行“分段式、柔性化”教学组织模式,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模块,分四阶段段组织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教学。根据企业生产旺季和淡季,科学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柔性化合作。(5)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标准、网络课程,以及工学结合项目教材及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试题库、媒体素材库等。2.3构建三级体制平台,充分释放办学活力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在教学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在专业成立校企专业共建委员会,构建校、系、专业三级体制平台。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运用董事会管理体制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合作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政策保障、发展战略、07号实验室仅仅两家做比对,由于各个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设备的精度等级基本一样,那么在用公式(1)判断是否满意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将07号实验室判为可疑、05号实验室判为满意。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因此,两家实验室间的比对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比对作用,从而不能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篇(2)

一、“校企深度融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制造2025”全面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但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后不适应企业需求,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能够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还能够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实训内容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创新的现状。特别是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专业,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进行实践操作,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加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校企深度融合”得以顺利实施,应当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想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战略性以及深层次性,而“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企业根据自身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高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进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更高级的阶段。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设立专门的“订单培养班”,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二是开展“实训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的模式,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加强实训教学。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既要增加企业的数量,又要与不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的实训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加强。比如可以采取“2+1”的模式,学生进行2年的理论学习以及校内实践,第3年则重点在企业进行实训,这样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在企业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三是开展“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所谓“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将“企业模式”引入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实训,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共建方式。通过“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共建、共享”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做好利益的分配,如职业院校免费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则提供设备、技术等等,这样能够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企业的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职业院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否则就会制约学生的就业,这一点需要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在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性,特别是在开展“订单式”“实训式”“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样能够使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新的成效,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66-01

近年来,随着山东制造业大省优势的发挥,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招生日趋火暴,助推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我院是一所普通本科学校,本专科同时招生,作为学院主干专业之一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紧紧依托企业这个主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创新校企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新型的、高职教学路子,深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1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考试评价模式的构思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以机械制造基础为主体,兼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相融合,以培养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应用与开发的高中级技术实用型人才。它以能力要求为主体,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能力,既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技能从事熟练的操作加工、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活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统一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考试评价体系建设与模式的研究,必须从专业的学习实际出发,必须体现"应用与能力"这个核心,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行业需要的建设者。

1.1以学分制为主体,全面强化基础知识考核与基本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高职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较多,尤其是专业基础和基本理论课程,它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必须达到理解、应用、提高的目的,因此,对该部分学习内容的考核,必须贯彻闭卷考试的原则,以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做到既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要为教师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第一手教学资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中,我们是每学期均组织学生参加闭卷考试,通过学分制这个杠杆,调节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达到教学有方向,学习有动力,并逐步将学分制纳入学业考核主体,以激励高职学生能够发挥自我特长,做到善于学习、勇于学习、努力学习,实现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双收获。

1.2以动手操作熟练程度为标准,全面考核学生参加实验、实践实习学习的综合能力。众所周知,高职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参加实验、实训的机会和课时较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实训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是先根据专业实验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单元和综合实践操作考核标准,依据标准,开展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和检测。例如,对于每一个专业实验的教学,我们不仅做到要求学生能做、会做,而且还要对实验原理、数据、过程、存在的缺陷等做出全面的分析,提出自己的实验见解,以指导自己科学探索实验的精神。实验考核,做到人人动手操作,个个过关,不放弃每一个实验环节,以探索、研究、发现问题为主体,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1.3以岗位操作和生产目标为依据,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职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相对科学的阶段,这就是学生的生产实践实习,也叫顶岗实习,大三第二学期,学生往往要参与以岗位操作和生产目标为主体的生产实习活动,这既是一次综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是对学生全面掌握岗位操作目标生产过程的一次大检阅。本次的实习教学往往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建立了以指导教师、工人师傅和工厂(企业)班组长为主体的综合考核小组,对每一位学生的上岗实习,做出全面考核,并与毕业成绩相联系,大大促进了生产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三位一体"全面实施综合考核新机制

在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考核评价中,我们全面开展了以学科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工厂(企业)师傅为主体,学校组织综合考试、考核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新机制。通过这种模式的运行与教学体验,使得教学者能够做到强化知识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做到,通过实验(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工厂(企业)师傅能够做到指导学生实训、教导学生上岗、实现由学生向一线技术人员的转变;学校组织者能够做到全面考核、整体推进、优化考试方法,实现考核新机制。

篇(4)

2005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们在探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从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规律出发,分析传统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新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析岗位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机械专业职业岗位群,然后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按能力层次划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此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生在校的实践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趋势的分析,从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出发,按照模块化设置思路,提出了由“课程实验教学”、“仿真实训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校内工程训练”和“校外工程训练”五个基本模块组成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其结构见图1。

二、按能力划分模块,设计实验实训计划

我们根据所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按机械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的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技能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是递进型。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教学大纲,再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训练单元对应的实训项目。例如钳工训练划分为:平面划线,立体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扩孔、锪孔和铰孔,攻螺纹与套螺纹,金属刮削,研磨,矫正和弯形等实训项目。

三、制订实训教学方案,创设实训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指导书、教材、管理规章制度,等等。

我们根据机械专业特色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建设,搞好教材建设,营造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氛围,形成较为稳定的产学研结合、合作办学的形式,建设一个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对传统实验室进行改造等内容)。

四、组织实训教学

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安排,由学院教务处统一下达教学任务,组织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机械专业的特色、社会需求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填写实验实训教学计划表,合理安排实习进度。系部组织实训室管理人员做好实训课程准备,制定实训方案,进行安全教育。

实训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认真指导、示范操作准确、讲授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交流沟通,及时进行反馈,使教学过程在和谐、合作的环境中进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训课程结束时必须布置相应的作业、安排撰写实习报告,教师批阅报告并记录成绩,通过批阅了解学生实习的效果。建立一套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层次沟通的渠道,保障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好地改进实训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

五、完善实训项目考核标准和方法,组织进行实训教学评价与反馈

我们强调实训考核过程严格按照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项目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在客观、公正、合理、严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除坚持教学工作常规检查外,还实行每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在学生毕业离校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填报教学日志、师生座谈会、教学问卷、各类检查性听课和总结交流及教学例会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实训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提高监控信度,建立相应的数据系统。建立院系二级实训题库,提高教学质量机制信度,提高教师质量意识,严格教学纪律,建立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通过建立健全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实训教学质量提高。

近几年来,机械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8%以上,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30多人到2005年的200多人。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研究,我们逐步认识到高职院校只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思路,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建立起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平行、相互独立,彼此联系又相互渗透,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振林等.高职教育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体制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6,VOL16,(增刊):12-15.

[2]李东君,陈光明.数控加工技术的模块化教学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VOL4,(2):70-72.

[3]安连锁,米增强,尚锦山等.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1):1-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普通机床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自动化生产线操作与维护等岗位或相关岗位工作,具有机械制造行业加工、装配、维护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且面向基层专门人才。从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机制专业职业岗位群某一种或几种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2 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课程体系构建从机制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对机制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分析机制专业主要的职业岗位(群)。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对岗位群岗位进行归类,以此为依据,构建机制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整理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再转换为行动领域,然后选择有教学价值的行动领域,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由易到难进行排序,进行教学转换。

3 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

3.1 岗位调研,确定工作岗位群

通过对广机海事重工有限公司、中泽重工有限公司、鑫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等50余家临海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与分析,装备制造企业对机制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普通机床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械产品设计与测量、CAD绘图、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操作与维护等岗位。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面向基层岗位的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机构创新等高技能人才需求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3.2 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与装备制造生产企业的一线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分析归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3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开设课程

分析机制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后,进一步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依据典型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开设金工工艺与实训、机械加工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等12门课程,其中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器人应用技术属特质学生选修课程。

3.4 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岗位与所需职业能力、课程性质,对开设课程进行梳理分类,将12门主要课程分为金工(通用)加工类、现代制造类、机械设计类、CAD类、故障诊断与维修类、自动化控制类和机械创新类等7大类能力。将上述7种能力作为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机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考虑装备制造专业群通用性,将金工(通用)加工类、现代制造类、机械设计类、CAD类等4大类职业能力作为专业通用能力,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共享建设成果。将故障诊断与维修类、自动化控制类归纳为机制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创新职业能力作为选修课程。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机制专业开设道德与法律、体质与发展、数理与科技和文字与语言等4大类素质能力训练课程,包含思想道德修养、高职数学与应用文写作等11门课程。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与素质能力训练课程体系一起构建了机制专业能力训练体系框架和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紧扣行业职业能力要求,课程建设参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标准,并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性实训校区企业合作。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从岗位典型任务出发,对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梳理,融合国际和国家最新行业标准,把握行业最新发展方向和技术,以“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

4 结语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系从2009年开展了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建设成效。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取得国家财政支持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立项和学院国家骨干建设院校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立项。

参考文献

篇(6)

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对当前课程进行引导,能将学生引入创业教育领域。当前,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面对较大复杂性,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化更明显,无法促进教学组织工作的实施。所以,在新形势发展下,要渗透新理念,以达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

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包括的知識较多,其具备的就业范围更广。在当前人才培养目标下,重点实现制造生产,增强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创新意识,保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以及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高职机械和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各个方面都提出要求,在就业期间也需要掌握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当前发展下,需要以学生的专业要求作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化,保证学生为自身选择出有效条件。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差异化培养方案

基于我国的教学标准发现,对学生个性差异性还没有过多关注,也没有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该发展下,需要对教学工作内容进行细化。比如: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基于专业的基本要求,实现合理划分。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促使专业能力的扩展性,为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合理的发展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要对课程进行分级,保证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要求,也能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学分,实现不同等级的考核。因此,在该发展方向下,需要为其构建合理方案,以保证在以后教学中为其提供参考意见。

(一)公共课

公共课程学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增强技能的基础条件,能促进学生的长期进步和发展,也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该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是将其渗透到实践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计算机应用与操作,重点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学生要掌握软件的应用,并在实践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应用技能。在公共课学习中,还可以增加法律知识以及经济法课程等,从而为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二)专业基础课

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课程,能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发展。在机械制造学习中,需要掌握普通切削加工、电加工以及成形加工等技能,但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还无法把握。面对多种变化的工作岗位,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使其在短期内适应。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还可以对其分级教学。第一,掌握基本原理,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得以增强,保证在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下为其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掌握一些安全用电常识,能够充分分析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也能学会使用相关的电气测量和维修工具等。

(三)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

促进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程思路的优化改革,能引导学生自主选课,也能使学生根据岗位对专业课程自主选择。如:学生要从事常规的机械加工工作,可以学习机械加工工艺、高速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要从事增材加工方面的知识,可以选择三维建模、快速成型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期间,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

(四)选修课与素质课

为了能在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需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数量,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比如:在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增加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对知识自主选择。还需要对课程数量进行扩展,不仅将课程进行分级。

(五)创新创业实践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可以折算学分。可折算学分在项目创新工作中,能获得国家的发明专利,对工艺设计进行优化,并促进生产与服务工作的执行。创业项目是一种独立、合作的小微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提出申请。同时,在创新创业中,也能积累更多经验。还要增加与机械制作和自动化专业相似的专业,构建设计兴趣小组,也要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时展下学生的差异化培养。

篇(7)

机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为企业提供了能迅速满足企业工作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同时,职业教育也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生产的对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随着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正在进行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兴起,校企合作正在职业教育领域稳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近年,我国的高职教育正着力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笔者所在的黑龙江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也正在积极探索进行校企合作。下面是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些做法。

(一)引企入校。“引企入校”即将企业引进学校,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在校企合作中,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哈尔滨天宇模具有限公司部分生产设备引入到学校的工业中心,创办了校企合作机械加工“校中厂”, 天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以部分设备、原材料、技术工艺入股100万元,黑龙江职业学院以设备、场地入股100万元,建立机械加工厂。加工厂成立后天宇公司将企业的大型摇臂钻床等设备迁至学院工业中心,并派企业技术操作人员进行产品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学生可以在工业中心体会到企业真实的产品制造场景。天宇公司将产品的部分工序安排在工业中心我院的设备上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在生产性实训期间完成真实产品零部件的加工,教师还可以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工艺技术研发,实现了共享资源双方共赢。

(二)校企互动。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学生在教学中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既获得了技能训练,提高了专业技能,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制造类专业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一校企合作方法,笔者所在的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已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如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中航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哈尔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实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大港油田集团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哈尔滨沃尔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接收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在企业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有针对性的授课和指导,使学生能尽快达到所从事的岗位能力要求。

二、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深度合作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目前,由于多数企业用工需求较大,企业在招收学生顶岗实习留用就业方面积极性很高,主动找上门进行合作,但在涉及校企深度合作时,往往积极性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校热企冷”现象,多数靠学校和企业之间个人关系建立发展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松散,机制不健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从程度来看,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尚未形成机制和制度。主要表现在合作的程度参差不齐,没有整体规划,多是随生产需要而进行合作,没有达到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的深度。

三、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问题解决思路

(一)以应用性科研为纽带,全面提升为企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企业不同于学校,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必然的、基本的价值追求,校企合作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是校企合作能够深入开展、长效进行的关键。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在学校能够实实在在地服务企业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提升价值,校企合作的本质仍然是“基于市场规则下的等价交换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学校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针对合作企业的技术难题立项应用性科研项目,这样应用性科研项目研发完成后,其成果转化为企业应用,做到了“三提升”,即企业在这样的合作中获得利润回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培养锻炼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升力师资能力;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真实案例应用于教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这样的校企合作,必然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校热企冷”变为“校热企热”,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校企合作多是学校和某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这样的合作注定是松散的,要把松散的校企合作变为紧密的形式,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高职校企合作宏观协调和指导,通过政策鼓励推动高职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发展机械职业教育。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35-03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满足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拟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实践为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知识定位混乱

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这又导致学时过多;知识衔接性不好,前后课程没有延续性。由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会存在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

(二)教学内容模块划分不合理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其专业教学体系,大都可以归纳为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式”或“三段式”的教学体系,学科本位的影子随处可见。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过分强调技能实践,忽略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体现理论与技能互为支撑的关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面向机械工业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在现实中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多方原因,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没有足够的比例,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由于校内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方法、步骤教条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生产性、工艺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少。实践环节现代科技含量低,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而且无法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充实。因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

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实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而言,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而设置课程,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作结构重建课程内容结构,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在情境互动的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实现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一)突出专业核心,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主要岗位群有: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的维护,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的营销,现代化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等等。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和机械加工工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打破陈旧观念,重新定位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予以全新的诠释,摒弃“惰性知识”,而关注“行动知识”,掌握那些对行动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同时,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工学结合式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具体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另外,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此外,对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应用技术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可将此课程改为CAD/CAM应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二)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突破以往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为此,通过岗位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发展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该校充分利用了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由于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加大CAD/CAM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是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3DCAD考证打下基础。为此,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正在逐步建立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三)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70%左右,电类课程占30%左右,减少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是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可以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完善评价体系

创新评价体系,既可以及时发现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也是模块化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除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篇(9)

ZHU Hong-bo

(1.Karam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Dushanzi Xinjiang 833600)

【Abstract】Th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Goal.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graduates in jobs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of Karam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utomate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uilding a system based on the course of the job task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vocational training.

【Keywords】Curriculum system;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Job task;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39-02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严重阻碍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培养目标的实现[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机械制造产业的复苏,培养能够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改革的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对技术工人岗位需求的变化促使传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2]。

1课程体系改革背景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现代制造技术,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普通及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能,能在机械制造生产一线从事加工技术应用、工艺工装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满足企业需求,主动与企业生产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机械制造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传统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体系要么设置成中职课程体系的扩展版本,要么设置成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版本,不能充分体现当前高职教育的特色;

其次,课程体系总体上仍然重知识,轻技能。绝大部分课程都是纯理论课程,缺乏实际操作环节;

再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不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设置课程内容。

以上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体系、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进一步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制造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其改革目标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岗位能力要求,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定位在专门性与实用性上,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2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课程建设始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既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又要考虑到专业的针对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3]。

按照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学交融、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总结归纳知识能力,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以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4]。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题组通过对克拉玛依机械制造总公司、新疆昆玉钢铁有限公司、乌鲁木齐中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厂、新疆天力机械厂、新疆天业集团、新疆天山铝业有限公司、新疆华易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发现,新疆地区特别是北疆地区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以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岗位为主的设备操作岗位;与产品制造过程相关的工艺设计与现场生产工艺管理岗位;以机械设备的安装、维护、维修、管理等岗位为主的维修岗位;以保证产品质量与加工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岗位。对各调研企业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分析,总结归纳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任务

序号岗位主要工作任务1设备操作普通加工设备操作,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其他设备操作。2工艺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装备设计,现场工艺实施。3设备安装、修理设备安装、调试,设备维护,设备检修,设备管理。4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设备管理。5生产管理生产计划编制,生产工艺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结合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分析以及专业建设实际,构建如图1所示的专业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由职业文化素质模块、职业通用技术模块、职业专门技术模块和职业综合能力拓展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各部分课程分别对应学生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四部分职业技能的培养。 图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整合,形成了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工学结合课程。传统的课程大多为本科压缩型的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的前后衔接,理论多于实践,验证多于训练,针对性不强。例如原有课程体系中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及相关能力要求,将《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源于企业实际生产任务。新建专业课程内容来自岗位工作任务,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非常明确。课程内容结构彻底打破传统章节结构,形成与机械制造过程相对应的“项目任务结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职业性。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由一个教师将全部课程承担下来的教学形式难以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为此,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都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实现课程目标。

4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与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能力需求相适应,不仅要突出机械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还要面向企业需求,力求培养出能够体现行业特色、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侯作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强化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很好的帮助[1]。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智慧之中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和功效。通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也会起到重要作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生产实习对该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1.1实习单位不愿接收

近年来,随着校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原有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的数量有限,使得多数实习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同时,现在的90后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而制造业中实习的岗位多为工作环境不优越,或者负荷量较重。目前,大部分企业多实行岗位责任制,一人一岗,对实习生的要求较高,因为工人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大量接受和培训实习生需要一段过程,从而会导致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另外,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经常与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品接触,实践经验不足的学生,会带来安全隐患,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影响。这也成为企业不愿意接收生产实习生的另一因素。

1.2实习经费不足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企业多为制造业,在远离市区的城郊,组织学生实习会产生大量的交通费用,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学生实习所需的交通费、住宿费都有较大升幅,加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费,整体费用增长迅速,但大部分学校的实习经费有一定限度,变化较小,造成实习经费不足。为了在有限的经费内开展生产实习,只好缩短实习期,从而降低了生产实习效果。

1.3带队老师经验不足

多数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但缺乏机械行业工程实践经验,难于胜任生产实习的指导,不能解答学生现场提出的实际生产问题。同时,由于一些高校年轻教师成为实习队伍的主力,而这样的生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达不到预期效果。

1.4管理困难

教师对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难度也加大。由于机械设计制造企业生产环境复杂,高温、高压现象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成为实习的首要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安全,一方面要关注实习质量。如果带队教师少,则有较大难度。而带队老师过多,又会面临学校教师资源紧缺,负担过重等问题。

2、完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具体措施

2.1稳定学生生产实习单位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工科院校教学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习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要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实现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共赢,学校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加速了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企业则为学校提供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的平台;学生则能获得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可以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培养目标,让企业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同时,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外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校内实习基地的仪器设备可以让学生多次、反复地操作,以便掌握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2生产实习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可展示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分解复杂的机械器件的工作过程,用动画显示难看清楚的过程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构建完善的生产实践网络课程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扩展了学生学习空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仿真实习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借助和运用动态数学模拟,创造一个与实际相同的特征环境,再现真实工厂进行实习教学。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实习对象能进行互动,因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仿真模拟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与现场生产实习有机地结合,能够大大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和设计能力。

2.3加强实习考核管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在指导生产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探索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要积极加强带队老师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生产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考核是衡量学生实习质量的手段。实习考核包括实习报告、岗位现场考核、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答辩四个方面。学生的实习报告和设计图能够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熟悉和掌握情况;现场考核则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客观反映实习情况,平时表现要作为考核的一项依据。随机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这样能督促学生注意平时对知识积累。实习后期,教师组织一个实习答辩,判断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中仍存在着生产实习观念薄弱、经费短缺、生产实习流于形式等不足,通过强化生产实习理念、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大生产实习投入、加强生产实习执行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为中职教育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国企思想汇报 下一篇: 职工食堂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