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实践活动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2: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与实践活动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与实践活动报告

篇(1)

实践报告正文

    摘要:XX年11月,我们大一新生进入西北工业大学不久,学校就举办了迎新晚会。我组织的节目《相亲相爱一家人》通过了院里的评审,获准代表我院参加学校的迎新晚会。在组织节目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特别多的困难,但我们都一一克服,最终获得成功,并且对各种活动的进程有了很多的了解。达到了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迎新晚会 活动 组织 程序

    大学生活无疑是充满精彩和未知的,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比如我们现在学习或以后参加工作时都会遇到的各种活动吧。也许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别人组织的活动,但是有多少大学新生真正知道一项活动是怎样组织与进行的呢?当时,我也还是一名大学新生,抱着想要了解这种未知和锻炼自己能力的想法,我下决心参加学院对迎新晚会节目的征集活动。最终我们的节目被征用。最锻炼我们的是在以后节目的改进过程中我们共同解决了很多难题。下面我就对此次活动实践的过程和感想进行阐述。

(一)积极参与

 当接到学院通知征集节目时,我就跃跃欲试。首先,我集合实际考虑了我

组织的节目类型,认识到只有歌曲类节目对演员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决定节目类型为歌曲,且为合唱。然后该选择歌曲曲目及内容,我上网查询了相关一些资料,最后把目标锁定在《相亲相爱一家人》上,并初设演员人数为8人,4男4女。接着,我联系了7名有一定演唱实力的同学,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都很愿意参加。

因为大家都对这次活动很有兴趣,所以每天抽出时间练习歌曲也很积极。虽然我们唱歌都不是很专业,但是 我们节目的主题很好,所以我们很有信心被征集。大家配合得也很好,没有太多的磨合我们之间就形成了默契。一个星期后,我们参加了学院的初选。

(二)第一次“打击”

参加初选那天我们每个人都很紧张,在评委室外反复练习了好几遍。但是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遭受了第一次“打击”——院评委要求我们换掉部分人员,不然我们节目质量提不上去,也就不能被选中。这让我第一次觉得很为难。我们都是在一起练习很久的朋友,作为组织者的我真的没办法向他们说出口。这也让我第一次体验到向要办成一件事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我也没办法,为了这个节目,我只能做出我不愿做的事。这让我体验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

之后,我们重新寻找了搭档。没经过多久的磨合,新的团体又形成了默契。我们再一次觉得希望就再眼前。

(三)第二次“打击”

同样,新的团体也同样努力地练习着。当然,我们通过了学院的评审,获得了进军下一步的门票。

可是路总是坎坷,生活的充满挑战的。我们虽然通过了学院的评审,但是还得通过学校的评审,那样的话对我们的挑战更大了。

结果真不是一帆风顺,校评委提出建议说我们表演时在台上动作过于僵硬,没有亮点,虽然这个节目的主题很好,但是目前的水平还不能拿上台去表演,要我们自己再作修改。当时我们当中都已经有人想放弃了,因为太累了。不过我和其他某些同学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极力的鼓励大家。失败的常有的,更何况没有这方面专业素质的我们。最终大家还是没有放弃。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所有人都努力的想该怎么面对和解决,该怎么变换一下,加一点新意进去。最后,我们决定在节目里加入手语。但去哪学习手语又是一个难题。经过我们多方打听,到处寻求帮助,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名会手语的老师。学手语那天我们都很认真,还把老师的动作录下来了。

经过一次次的练习,我们总算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我们终于赢得了第一步的胜利!我们每个人都很高兴!因为我们觉得这些天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了办这个节目过程中的成就感。

(四)第三次“打击”

已经是11月6号了,晚会要进行第一次彩排了。学校相关组织部门召集所有节目负责人开会。我去参加了,会上讲了很多重要的细节问题,其中还有一项是节目报告节目经费预算。这对我们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以前在中学办的都是小型的活动,经费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新问题,我也又点不知所措了。报多少?我们得预计一下。于是我召集大家开了个会,大家一起预计了一下我们换服装和道具等的费用,最后报了上去。

经费问题总算过去。节目的排演也越来越紧张。后来又出现了许多许多的问题,不过我们都没再退缩过。因为我们都已经历了很多,我们会勇往直前!

(五)喜获丰收

晚会举行那天晚上我们特别激动!在化妆室和休息室里每个人都坐立不安。晚会开始了,这才发现这个晚会的规模很大!还来了很多明星。

我们上台了,演唱了,我们很投入。我觉得那是我们最出色的一次!我们都在台上享受着自己的表演。台下只是乌黑一片,我们没有了太多的紧张。

我们演唱完时的掌声说明了一切!我们上演了一场完美的表演。最令我们激动的是我们的节目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被点名要求晚会结束后上台一起合影!这无疑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六)收获与总结

通过这次参与组织活动,我对一项较大活组织进行的程序有了很多的了解。达到了社会实践的要求。这也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很多经验。为以后出身社会做了准备工作。

篇(2)

第二,与去年相比,我系今年实践的内容更专业化,目的更明确。我系女生居多,语言能力是她们的强项,如果说去年同学们大多数是在办公室中进行的一般的文秘工作的话,今年大家都涉足了专业的翻译工作,英文校对审核及涉外导游等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实践目的也更明确地定位在应用英语知识与能力上。而调查类实践内容也相当丰富,包括:企业化社会调查(如“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入世问题”,“房地产市场”等),医疗保险问题(如“聚焦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抗洪纪实(如“洪水无情人有情”,“战歌嘹亮”等),教育问题(如“我的教师之旅”,“学知识与读社会”等),以及环保类问题。

篇(3)

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倡导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日益蓬勃发展。高校应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根据时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强国之路。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以当地团组织为纽带,以传播科技、了解国情民情、提高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做好社会实践与时代相结合,与国家重大项目相结合,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各项工作,坚持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教育性、先进性、时代性、挑战性的组织原则,以培养人才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依靠高校相应的组织机制和评价机制,实现了!基地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良好局面。

1精心打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前期培训

1.1注重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前期培训高校在整体规划上,应重视组建示范性团队,坚持将学校特色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确立鲜明的实践主题。利用学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社会实专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站了解公告文件,实践参考课题,实施在线申报立项,评审、公示等关键功能;在提高社会实践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各实践团队的最新讯息、总结及个人感言。实践前期培训方面,学校不仅要重视团队的组建,更应该关注实践队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培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负责组织开展,校宣传部、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主要部门配合,各部门领导及各院系领导均通过实践前的团队立项评审会,亲自参与指导实践活动,商讨团队目标、确立实践团队活动主题、任务分工、活动策划、经费预算等各种问题。学校每年可邀请本校人文管理类的知名教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知名人士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专题讲座;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摄影师,针对实践过程中如何开展宣传,如何做好图片、图像的采集工作进行指导;通过邀请校医院和保卫处负责人对团队负责人进行实践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的人身安全和团队实践质量;在实践团队出征前,统一制作了实践队旗、实践队服,并配备学校的宣传资料,希望通过实践队员的足迹扩大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2建立比较稳固的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

2.1充分发挥学校特色,积极利用各项资源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和地方的联系充分发挥、挖掘学生自主能动性,利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团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差异,在西部地区(新疆、、青海)深入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通过关注贫困地区群众,引导学生立志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发挥高校的科研技术优势与社会相关单位进行的技术合作、交流项目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大学生进行长期、长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基地的保障,也实现了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

3建立健全实践机制,使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和机制才能保证其覆盖面和持久性,学校把社会实践列入学生培养计划,社会实践与学分相结合,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后方能毕业。

4加强实践创新,使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化针对学生的不同年级和层次,量身打造不同实践类别,本科生侧重于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等,研究生、博士生侧重于技术扶贫、科技攻关等;根据专业不同,设计了赴农村、城市、企业、政府等系列;根据内容不同分别设计了传统教育、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等。通过不同系列的设置,可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分别参加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和锻炼。

篇(4)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按照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深入实际、感悟人生,从而达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自豪感和爱国心;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在思想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有助于锻炼自身的意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走进群众、学习群众,有助于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愿意并乐于奉献社会的人才;有助于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学习压力和动力。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有利于他们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角色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

社会实践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高校和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有助于建设体现社会主要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有助于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学实践体系完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社会实践是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一条纽带,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的有效途径。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来源,大力深入发展社会实践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任务。社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免费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才干,丰富经验,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则运用所掌握的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作贡献,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已经开展了20余年,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其范围已经遍及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在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融合中已积极参与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内容形式上也从原有的单纯公益劳动发展为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目前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着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在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制度建设也逐步的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也得到强化,这些都为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够,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社会实践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因而我们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做整体的规划。但当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解为思想教育理论课程的补充形式,而不是一门独立课程,所以缺乏总体设想和长远规划。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理论学习轻能力锻炼,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也由于得不到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导师的指导而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参加实践活动。很多家长没有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只看重学生文化课成绩的高低与各类证书的获取,没有认识到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增长才干,反而将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对其不予支持。整个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同度不高,很多地方或单位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只看到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而忽视了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地方或单位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而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不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2.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锻炼大学生的能力。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局限于社会考察、勤工助学、支教扫盲等形式,而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活动很少,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活动的组织上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广度和深度,当前高校组织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组织模式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开展社会实践的“精英实践”,这种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只抓了点、线,而对面上的实践活动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严格的保障机制,有些大学生将社会实践看成是走过场,有的根本就不参加社会实践,只是托关系找单位在“社会实践登记表”写鉴定,盖公章,然后东抄西凑地捏造自己的调查报告,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想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开展,就必须投放更多的经费,但目前制约着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有的高校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每次都是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筹集经费,很多时候还要院系和学生承担一部分活动费用,这势必会影响院系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社会支持力度不大,有些单位在现存的就业压力下对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就目前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缺经费,更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准备不充分,目的不明确,没有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社会实践的意义,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如何撰写实践报告的专业指导,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缺乏监督,对实践结果只能通过学生递交的报告和单位的证明进行检查。在奖励评优上往往忽视对大多数参与者的评价,忽视对经验的推广。如果这些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都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4.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大学生受到真正的锻炼,使当地见效益。通常情况下,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当有活动和项目时学校和地方才能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会随着项目的完成而减少甚至中断,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实践不可能真正实现双向受益。分散的实践活动更是由于种种局限,使有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实践基地的建设只有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基地的育人效果。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完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单位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同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理论教育等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一门独立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学校党、政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与活动的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实践深入、全面开展。

2.做好规划,加强针对性,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设计更多适合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按需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需要、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宣传、科技支农、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普及、市场研发等;或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还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内涵丰富、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大学生的鲜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更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益。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活动育人效果,就必须有组织保证,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系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要注重实践活动“点”、“线”、“面”的结合,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要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从思想源头上转变“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学校还要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进行目标化管理,从前期的课题申报、过程的效果控制到后期成果深化都要提出相关要求,保障实践任务的完成。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制定活动大纲,开设相关课程,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良好基础。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要鼓励普通同学开动脑筋,大胆开拓适宜自己的实践方式。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奖优罚劣,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4.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的保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学校必须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比如:学校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并聘请基地领导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学校还必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为接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罡.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探索与思考.职业圈,2007,(02).

篇(5)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主体教育的思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为使“学生是主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坚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放手让学生参与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行动起来。

主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我坚持先由学生自主设计主题方案的做法。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如《玩出精彩世界》,针对学生特别喜欢玩溜溜球,放手让学生自主组合小组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及时进行了交流、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结果全班自主分成了八个小组,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确立了活动的方案。各个小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个个兴致高涨,忙得不亦乐乎。

二、发扬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如〈〈奥运——冲冲冲〉〉〈〈绿色食品〉〉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交流资料,对于活动的成功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注意了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人人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篇(6)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当前学生要求具备的基本素养,它说明了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的指导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是教师作为活动设计与实施者,教育观念要转变。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要对活动课程的价值和观念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简单地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课程,是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与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比如;水资源的污染及其保护、垃圾问题等自然探究的问题。它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教师必须走出形式上的活动课与浅层次的技艺训练,要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的主导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力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教师要善于并能创造问题情景,熟悉各种课程资源和探究方法,利用活动情景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习、探究、体验和发现,应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了解实现目标的最佳引导方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小动物的观察、气象观察与预报等自然探究方面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教师还要主动地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协调学生活动与家长、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关系。

三是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仅在课堂中进行,还需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比如:社会探究问题“爸爸妈妈下岗了”、“校园外的商贩”。综合实践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因此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教师能够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并且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条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篇(7)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此,深化教育改革要着力突破单纯传授知识的主观活动的局限,充分充挥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涉及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在课上以理喻人、以榜样示人固然重要,可又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品德有知理意行诸种,晓理、动情、导行、持恒缺一不可。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弊端,切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身心特征,我尝试从加大社会实践活动与优化校内教学活动两方面,构筑起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平台,已有了初步的进展。

一、实践平台的特点

1.自主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几乎占据了全部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学生长期处于应付状态,效果远不尽人意。实践平台既有校外又有校内的,学生围绕教材主动参与。学生处于认识与发展主体地位之后有了自主性,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是令人惊喜。

2.实践性。知识、真理获取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其效果迥异。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出抽象的理论体系,伴之以有力的强化,使学校教育与学生逐渐脱离生活,远离社会与自然,偏离了思想政治课的真正价值目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卢梭《爱弥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历亲为,取得改变事物的亲身体验,学习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应用知识,并在实际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造性。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真理不求急功近利,不以考虑成绩论优劣。侧重于创造条件与优化环境,给学生以较多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动脑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合作,增长才干,逐步树立起现代人的世界观,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构筑平台应注意的问题

1.精选并培养实践活动基地。从国有企业、大型合资企业和农业专业户等三方面加以选择,前两者可以企业的一个车间、商场的一个部门为基地。选择的标准则以是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及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学要求。活动基地要由校方出面与之确定,主讲老师平时就要多与活动基地接触,了解信息动态,捕捉教育时机,使实践活动基地逐步培育得更有教育价值,教育内容随之动态切换。

2.悉心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育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撒手不管。恰当的指导,包括活动的具体方式、内容和切入点。起初更要详细具体,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包括如何做好活动的准备,如何设计并组织活动,以及如何编写采访提纲,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等,都要给予指导。整个工作量比之上一节课要大出许多倍,辛苦是肯定的,可教育效果却是单纯讲授所不能比拟的。

3.总结评价活动要及时、有效。实践基地选准了,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了,不重视每一个活动的总结评价,将会功亏一篑。学生的认识应该历经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回过头来去指导自身的再实践。教师还要对整个实践活动作一个总结性评价,对于在活动中有出色表现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活动的成果要在全体学生面前展示,对活动的不足之处还要中肯、实事求是地评说,给活动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构筑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活动的功能

篇(8)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实践活动,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姿的内容、不断延伸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供了新的平台,这远比单纯的就文教文、简单的枯燥分析更能吸引孩子,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实践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由于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感性的体验,有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克服语文写作中的心理障碍。长期以来,害怕写作的心理一直困扰着学生,除了写作比较难,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的原因外,主要是孩子存在着“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为孩子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就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在实践活动中相机指导,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实际上消除孩子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积极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

学校。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校园内获得的。这种在老师的组织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实践活动,更易于得到学生的响应和家长的认可。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本班,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报告会、辩论会、各项竞赛等,都是学校活动的主要内容。社区。社区在这里特指的是以孩子的家为中心,构成学生生活、活动的一段区域。毕竟每一个孩子在社区的时间更长,我们要把孩子学习的场所从封闭的学校开放出来,这时,家长和社区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指导者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因指导者不仅仅是老师,更能张扬孩子的个性,因其人数少,更易于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可以说,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为社区服务,是在该空间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社会。社会的范围比社区来得更大,其中包含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更为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热门话题、生活事件……无一不是实践活动的好题材。只要我们细心挖掘,这空间可以任学生高飞,任学生腾跃。在这空间中开展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篇(9)

(一)内部原因是辅导员自身

1、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影响辅导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辅导员只重视校内教育,忽视校外教育。从学习理论来看,学得和习得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仅校内学得重要,校外习得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很重要。校内教育不是大学生成长的全部,因为将来他们都要走向社会去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利用假期进行,大多数辅导员不愿放弃休息时间去指导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即便是参与了,也是带着学生看风景,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的意义,辅导员认识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指导作用不明显,基本靠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辅导员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辅导员的个体素质欠缺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不力在本文中,“素质”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即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校内外的综合性活动,可以检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内涵,是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整体反映。辅导员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通识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都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由于辅导员的学缘结构不同,个体差异性很明显,加上从事本职岗位的时间不同,不是每一位辅导员的素质都适合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样就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带来了困难,某些方面素质的不足导致辅导员经常处于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推进和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畏难情绪引发了避让行为,辅导员消极地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淡化了自身的角色价值。

3、职业倦怠是辅导员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软肋职业倦怠是每一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辅导员也不例外。大学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多方协作,辅导员岗位设置的本意就是要解决千头万绪不协作的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辅导员的疲态往往会从自身认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中显现出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职业价值感、希望、职业无意义、岗位消极特征和社会支持是构成辅导员角色压力的重要影响因子,角色压力进而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薪酬偏低、待遇差异、身份界限模糊与岗位重要性等问题,是辅导员不容回避的现实,制约着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外部原因包括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等方面

1、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相应学分,不理会辅导员的存在

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辅导员布置给大学生,由于辅导员疏于指导,很多学生只想获取社会实践学分,无视辅导员的存在,担心有指导监管的情况下,需要实地工作,因而社会实践走过场现象明显。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看重,大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之后总要就业,因而开始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但操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与自身就业相关的实习,轻视参与观察、社会调查、深度访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很多学生以实结代替调查报告,有些学生喜欢“百度”和“谷歌”,抄袭拼凑,敷衍搪塞。不少大学生宁愿做兼职赚钱或者报名资格证书考试辅导,也不愿花费精力认真从事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

2、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资助较少,学分获取容易,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由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协调各教学单位与教务、科研、宣传等部门,通过团总支与学生会落实。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牵涉面广,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投入少,经费短缺,只把社会实践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很少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资助立项的数目较少,学分认证过程缺乏支撑材料。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居多,或在暑假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很少时间走走看看。寒假和平时极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和严格的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有限

社会是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域。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与构型,这是针对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在马克思那里,研究主题不是只作为单一实体的社会,而是从“关系性”的角度理解的社会。辅导员在社会实践指导中的缺位,是因为迷信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没有注意到社会这个富有关系性的场域。社会各行业本身不太喜欢生手,害怕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常规秩序,接纳程度十分有限。大学生若是没有人协调和沟通,进入社会实践的具体场域时,只能做围观者。

二、作用发挥:辅导员角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能发挥

(一)辅导员引领大学生成为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辅导员是岗位决定了职责,其工作性质是被赋权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是为满足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务的,社会实践是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现着育人的功能,既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促使辅导员在指导工作中主动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在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践活动时,受到已有思想意识的影响,认识的客观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而这种人类活动体现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辅导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促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主动工作、协同工作、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我国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个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濡化青年一代,促成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担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感染大众,对广大人民群众宣讲,实现对现实生活实践的直接影响乃至引导。

(二)社会作为活动场域拓展了培养空间,辅导员起协调作用

社会是检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场所,辅导员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和行为管理,在参与性观察中觉知工作的成效与缺憾,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时间的向度来看,保证对大学生的教育常态化,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工作,总体上是利多弊少。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自觉,辅导员要从更为宽广的场域做起。经历高等教育的人要多融入实践,形成情境性认知、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辅导员可以将社会实践视作为大学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新手和初学者往往最初从事边缘性的活动,在观察熟练从业者,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参与活动,逐渐发展知识与技能,达到对社会文化实践的充分参与。辅导员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示范给大学生,促进他们学会在关系中成长。

(三)实践是创新的培养途径,辅导员起推动作用

辅导员要做好推手,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获得,是大学生将来参与实践的保证。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大学生要从学校走向就业岗位,先从边缘性参与开始,然后是充分参与。政策指导和实践需求的有机结合,促使辅导员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付出情感和真心投入。教思政1号文件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进行的是情境学习指导,包括个别化学习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两种方式,推动团队建设和大学的自主管理。

三、角色定位:

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工作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往往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团委下达任务后,很少安排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全程参与和实地指导,而是将任务下放到学院以及系部。专任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无暇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具体指导自然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严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其角色可定位为5个方面:

(一)组织策划者

辅导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排头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策划、实施与评估,均离不开辅导员的有效指导。辅导员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暑期“三下乡”,还是“四进社区”,或者见习实习,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锻炼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职业发展和社会担当奠定基础。申报社会实践项目、确定团队人员、分组、安排时间和地点、协调联络实践场域,都可以作为辅导员组织策划的内容。对于从事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有了辅导员的组织策划,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有目的、有意义,更具有导向性,其成效更为突出。

(二)指导参与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和参与。辅导员的“导”体现在正确的舆论方向上,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防止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身体力行,辅导员的参与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与信心,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修养,促进个体成长,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社会实践可以弥补当前“两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欠佳的弱点,辅导员应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证明,有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社会实践,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专栏中,厦门大学的一位辅导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总结是:“达到了团干得锻炼、地方得实惠、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家长师生的高度评价。”可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辅导员带领社会实践团队,必定取得优秀的成果。如果辅导员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便会朝着服务性、专业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三)安全管理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多是在校外进行的,他们的安全是辅导员的责任。辅导员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要有预案,在活动之前,要告诫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盗防骗,学会分辨真伪,学会与基层群众交流,避免误会和口角,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辅导员往往带200名左右的学生,而社会实践虽不能一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即使分组分队,辅导员也只能参与其中一组的活动,其他的团队,可以采取学生负责,与学校签订安全协议、自愿参与的方式,避免辅导员承担过多的安全责任,而无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辅导员可以采取联络各社会实践小组长或者核心成员的方式,通过他们了解自己的团队,动态掌握各组信息,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避免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安全。

(四)总结评价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当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好的提议和做法应当支持和鼓励,对于不妥的做法应及时制止和改正。社会实际有可能是“双刃剑”,在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积极作用时,还要正视社会实践中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会实践范围广泛、社会生活复杂和人员多样,大学生除了接触到大量鲜活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和各种可歌可泣的事迹以外,还会触及阴暗面,可能会与有着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人打交道。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有可能污染大学生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拒腐防变的工作,注意各种思想苗头的出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免疫力。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总结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清理思想的犄角旮旯,得出结论,肯定成绩,消除各种不良影响,激浊扬清。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26-01

1 开发校本课程,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没有丰富的校本资源的广泛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难以顺利进行。我校对校本课程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资源,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1 实施“1加1”工程,开发以综合实践为主的校本课程

为了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吸纳学校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以指导、审定、评价、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学校实施了“1加1”工程,即要求每位教师除教授本专业的一门课程之外,在根据个人专长申报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当地的人文历史、地方特色、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师个人特长等综合因素,开设了陶艺、等20多种。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水平,我们组织力量重点研究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把20多门校本课程分为六类,分别确定每类课程的总目标和子目标。总目标力求清晰、合理,子目标力求具体化、可操作。同时根据校本课程目标,组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学习条件等选择确定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记一记、画一画,培养学习兴趣,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2 采取“1选1”措施,实施校本课程

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根据师资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1选1”措施。

1.3 依托学校科技节,搭建“1展1”舞台展示

为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效益,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学校每年开展科技节活动,为学生搭建“1展1”舞台,即要求每位学生在“科技节”中至少展示一项所学才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 拓宽学习空间,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

2.1 课内外整合,拓宽学习空间

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推进学生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和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家庭,走向自然,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课堂外的“课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做,在活动中想,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走向自然。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探究活动,学生对于植物的生存状态及前景产生担忧,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从而养成了孩子们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走向社会。坚持以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为指导,通过看、管、查、做等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

看: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了解自然环境,感受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激发热爱大自然之情,加深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意识。

管:广泛开展“环保小卫士、爱心大队”活动,组织学生清除白色污染,清扫卫生死角、管理学校草坪、树木;参与管理人民广场草坪、树木,保持清洁卫生,懂得“一棵树木一个生命”的道理,并在这个过程中间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查:环保大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环境科技调查和研究活动;利用暑假对市区汽车保洁公司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新市区汽车保洁公司水资源浪费严重,他们撰写节约用水的调查报告,提交给市环保局,充分体现了学生热爱环保、勇于创新的精神。

做: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在家庭栽种花草,美化家园,向亲友、邻居宣传环境知识;写信劝导亲友戒烟,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绿色行动计划”,提倡家庭绿色文明等。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环保好习惯。

走向生活。结合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结合植树节,开展了“认养小树,我和小树一同成长”的活动和“五一”劳动节的“我是家庭服务员”活动等。

2.2 与竞赛活动相结合,构建学生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

我们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将科技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1)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创新作品大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创新作品的舞台。(2)组织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如七巧板、国际象棋、机器人、四驱车、航空航天、航海模型、气象、科幻画、种植等,开展科技教育“七个一”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3)每年组织“科技节”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意,撰写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绘制科学幻想画;制作科技手抄报、剪贴报、和搜集科技名言,编写科学家故事集。(4)参观考察博物馆等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5)组织学生围绕“我身边的科学”开展谈论、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综合时间活动实施中,我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有效的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绽放奇葩,让资源浸润学生的绿色童年,让“稚嫩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企业信息化风险 下一篇: 社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