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2: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职教育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是支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是综合看来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学校由政府或者校长统一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模式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多的学生和老师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这些问题不断累积,导致学生在学校期间并没有得到专业的技术和知识,管理和制度的缺陷同时也是目前我们的高职教育管理存在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1.2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教师的实力是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的最基本保障,但是在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存在重大缺陷,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社会对于高职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不够重视,这是导致很多专业素养和知识充分的老师都不选择高职院校任教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关键所在,其次就是很多的高职院校不愿意在师资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不能吸引优秀老师的关键,最后就是很多的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高职院校不注重学习和教学,正是这种意识给社会和大众早晨了错误的观念认为高职院校老师普遍质量不够高。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实力。
2.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效率的改革对策
2.1完善高职教育教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制度的完善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改革高职教育管理的第一步,关于改革和完善高职教育管理的制度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首先就是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教育教学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前提是必须要和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要符合国家的课程教育改革目标和方向,其次就是政府的教育部门要及时配合高职教育院校做好制度的完善工作,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教育部门的权利,最后就是相关的监管部门必须要对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严格监管,因为目前还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尽管已经具备和设置了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完善还应该包括监督制度的实施,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管理制度完善,并能保证实施。
2.2提升高职院校老师的整体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且教师也是学生和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和帮助者,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对高职院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结合目前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团队的现状个人认为最好的提升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方法有:首先高中院校必须要提升自己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印象,这是高职院校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学校任教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次就是高职院校可以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严格化对应聘教师的要求,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教师资质不合格的现状,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最后就是高职院校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升我们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至于使老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落伍。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来看,教师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各个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都极为重视,但在教师管理上仍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生态化管理造成很大障碍。其一,考勤制度忽视了人本性。为了对教师进行约束和管理,无论是否必要,一些高职院校往往会将教师束缚在办公室,还要采用签到的方法,甚至采用指纹签到监督的方法来考察教师是否每天按时到校,忽视了制度的人本性。这样,教师一窝蜂地拥挤在办公室里,人多自然就难以安静,使得教师很难在办公室里正常备课,教师的时间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其二,惩罚机制及其手段不当。很多高职院校为了使教师就范于学校的制度之下,往往会对违反学校制度的行为进行过重的处罚,并大多以罚款的方式呈现,给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了管理成效。
(二)财务管理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引入现代财务管理方式本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金的预算、规划,完善资金链条,保证资金的使用、回笼等,其本身是为了保证高校的稳定运转,然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却对财务管理不很重视。由于生源数量、财政拨款、基础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其财务运转不是非常完善,特别是在教师的绩效工资、福利、补贴等相关收入的管理上,不能按实际的收入和绩效进行发放,有些学校甚至还想方设法地进行削减,最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影响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行政权力过分蔓延
高校本来是以知识为主导,培养人才、进行科研的地方,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过分扩大、蔓延,超过了其应有的边界,这样就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如在学术领域、科研资金、专项经费、职务晋升等方面,一些领导往往会以行政权力加以干预。这种管理上的不公平,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四)管理运行僵化
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在管理上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求安”的心理,不愿意去探索、去创新。按理来说,求安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常情的“求安”指的是和谐的环境,而并非顽固不化、僵硬的管理方式,如在社会大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的领导还是在管理上“求安”不变,这种管理方式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一,缺乏活力。管理本身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行为,是为了提高效率,优化成本结构等,然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益、提升品质,而是为了少惹麻烦、别出乱子。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高职院校的领导层难以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消极的处理方式,缺乏必要的创新,这样,不但难以提高管理效率,还使得高校的成本支出大大增加,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其二,缺乏竞争。在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中,体现的是消极的管理方式,无论是人员的流动,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问题,由于缺乏竞争,使得高职院校人浮于事,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其三,缺乏决策效率,优柔寡断。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面对机遇,往往难以进行决断,从而错失良机。另外,组织机构也过于繁杂,使得消息沟通不畅,大大影响了决策的效率。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人本观念得到普遍加强,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就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生态环境。在组织管理的时候,将人放在根本的位置上,崇尚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只有尊重人性,才能更好地得到被管理对象的响应,建立一个生态互动体系。为了实现这种管理,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其一,进行魅力型管理。以往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多为权威性的管理模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这难以适应被管理对象的心理状况,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为此,就应该采取魅力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抵制、反对俯视,而主张用柔性的方式以及用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来教育、感染被管理者,以此来获得对方的认同,并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行事。其二,掌握管理技巧。为了更好地进行魅力型管理,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善于对别人进行说服。管理者要和被管理者进行平等的交流,使相互之间的心灵能得到充分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思想状况,从而对其进行引导。其次,要用真情实感。权威主义的管理方式往往以居高临下、刻板的方式来对被管理者进行教育、命令,其中往往缺乏真情实感,难以给予被管理者以必要的触动,这样就难以打开被管理者的心扉,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其三,要善于说理。在了解了被管理者的实际状况之后,还需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只有闪光的智慧,才能给予被教育者以启迪,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引入竞争机制
当前社会发展的节奏非常快,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渐发展完善起来,市场的特征就是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也应该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创新、向上的氛围,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保持工作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竞争性生态管理的巨大作用,在于它能使每一位参与竞争的主体产生压力,强化动力,激发潜力,形成活力。它能带给人一种惶悚、警醒的内在压力,使人破除惰性积习,改变疲沓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竞争能强化动力,优胜劣汰的现实、不进则退的法则逼迫你不敢懈怠,始终处于“充电”状态,如拧紧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奔赴新的征程。竞争能激发潜力,竞争是能力的PK,智慧的较量,有时非常激烈,甚至残酷,非倾尽心智、激活潜能不能制胜。竞争能形成活力,压力的逼迫、动力的驱使、潜力的释放,使得竞争往往成为活力的源泉,它能点燃人的工作激情,振奋人的精神风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使工作始终在快节奏中高效运转。[4]
(三)加强职权平衡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中,行政权力的过分蔓延,对高校其他事项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要加强职责、职能与职权之间的平衡,只有建立这种对称性的生态环境,使职能得到细化,每个人各司其职,按职授权,才能更好地控制行政权力的“失控”。为了更好地对行政权力越位的现象进行治理,管理者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其一,战略思考规划能力。只有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平衡。其二,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高职院校的资源相对有限,为此,管理者要能够有所侧重,对资源加以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地提供高职教育管理的生态服务能力。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治理行政权力越位的现象。
(四)完善激励措施
激励生态管理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十分重要,常见的激励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物质激励方式,另一种是精神激励方式。奖励是对教职工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通过必要的激励措施来使其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完成一个正向的生态流转。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进行薪酬激励。物质激励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薪酬,这是对其工作的肯定,不但关系到其生活的质量,还关系到教职工的自我实现问题。虽然高职院校在财政上存在着某些问题,资金并不是十分充裕,但是并不能以此来拉低教职工的生活质量,只有做好薪酬激励,才是对教职工进行最直接的激励。其二,进行精神激励。除了物质激励之外,精神激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精神激励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是评优争先、表扬肯定,也可以是理解尊重、关心爱护等,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实际上都有所差异,只有满足其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精神激励要和物质激励方式相呼应,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二、学生的主体话语权受到冷落
学生作为实际的主体,在一定的场合下必须拥有相应的话语权,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学生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失去了一定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表现是学生的话语权被冷落,使其处在一个没有自我的主体状态。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课程和知识结构缺乏弹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参差不齐,学生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质量高低不等,但是还要在同样的管理体制下进行学习,更加冷落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高职院校主体教学的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1.增强民主管理意识。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当不断向着大众教育的方面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采用全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教学经费的投入。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工作考核,合理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广泛听取多方面的建议,虚心听取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合理意见。
2.提高参与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基本情况进行改革,针对学校面临的实际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进行高职教育管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尽最大可能利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提高参与管理的意识,坚持和完善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制度,努力使教学管理工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明确职责与分工,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
3.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在高职院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严重阻碍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也不会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观察、领悟、应用和选择,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主体性就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的创新,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学。
4.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在内心当中树立起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做出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活动课程内容,还是教育的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主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科学的课程安排,可以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的课程安排如下表所示。
5.树立人本管理思想,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积极性,更好地树立教学管理者的新形象。其次,要明确教学管理者的职能,坚持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断培养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意识和主体性意识。最后,要不断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界定管理者的工作方向和性质,逐渐拓宽学生和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和空间。
6.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活化课堂内外的教学能量。现在的高职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学习的范围也在扩大化,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对其做出相应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课堂教学的激活点,更好地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并进行相关的教学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活动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求知的价值取向,从而有效地达到课堂内外的统一。
[作者简介]韦炜,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203―03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尽管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就总体而言,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明确,许多本科学校的高职专业实际上是本科的压缩,高职专业特色不明显,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仅仅从我国高教战线的整体发展看,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属于一个弱势群体。在当今这个教育资源开放、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清醒地查找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抓住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自国家开始扩大高职办学规模以来,由于许多高职院校都是普通院校的转型学院,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办学的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师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都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是政府投入不够,就会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2.观念偏差,导致现行高职招生管理办法严重滞后,进而造成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滞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高职教育成为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再加上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招生管理部门往往将高职招生放到专科之后,甚至采用高考无竞争(如获考生档案而抢先发出录取通知书等)等不规范的手段来进行招生,因此,造成人们思想上对高职的认识误区,造成考生的心理负担,觉得就读高职低人一等,最后形成勉强报考高职,勉强来读高职的局面。甚至有些考生即使在第一志愿报考了高职,也会突然改变主意,拿到通知书却拒绝报到,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报到率不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继而整个社会又会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
3.高职教育一般定位于大专,层次较单一,已经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在此之后就很难再有深造的机会了。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如果把高职教育的最高层次仅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高考“落榜生”的渠道,或者把它当作现行高校规模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需要时的应急措施,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4.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了高职教育的任务,这使得高职大专教育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各自的职责难以分清。许多高职设置的专业仍沿用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固有的专业,采用的教材也多是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教材;在课程建设上,也存在着守旧、一成不变的问题,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职能教学。习惯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新工艺、管理技术了解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这就导致当前的高职高专模仿本科教育的痕迹很重,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方面没能凸显出其特色来,在社会上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5.“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高职重实践、重能力的培养目标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高职教育的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延续普通院校的实行“一刀切”模式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仍然停留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实际操作能力的状态,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6.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职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率较低。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够明显。从行业、企业的角度来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21世纪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新体系
(一)调整高职院校的结构。扩展高职院校的功能
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有利于院校自身发展的结构。面对更加难以预测的劳动市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遵循“发展需要动力”的规则,针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优先发展多层次、多专业类别、多功能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可能是更加明智的选择。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扩展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功能。高等职业教育范围包括学历教育和高中后职业培训两个方面。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从教育的边缘走向核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新世纪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要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要为农业、农村、农民和西部大开发服务。根据这一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要从即将走向劳动市场的青年人,扩大到在职人员和转岗人员;其服务范围,要从长周期的学历教育,向企业需求更加迫切的高中后、中级以上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发展;其面对的是整个劳动市场,不仅包括正规就业,还要包括非正规就业;不仅针对专业性职业岗位群,还要适应通用性职业岗位群;毕业生不仅要适应技术、管理型岗位,还要适应高技能操作岗位。
3.做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尽快建立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
载体,没有一大批硬件和软件过硬的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就难以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大批高职院校,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除了独立新建以外,还可以由以下两种方式形成:一是对现行高等专科学校进行调整和提高,组建新型的高职大学;二是对一部分优秀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调整、充实、提高,建成新型的高职院校。特别要考虑高职院校布局的下移问题,要将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布局与当地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结合得更紧密,更有效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理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确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了适应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应有两大体系构成,即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两者只是教育类型的差别而无层次的差别,两者应该平行发展,不分高低轻重,而不能相互替代。
5.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以上体系,加强学生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培养。既然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教类型,本身就应是多层次的。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必然多样化,包括对更高层次的职业人才的需求。改变现行高职教育体系一般只有大专层次的落后状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大专一本科一硕士研究生一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建立高职教育本科以上体系,可以纠正人们认为高职低人一等的观念,有利于缓减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为考生架起进入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另一座桥梁。
6.改变现行高职招生办法和有关政策。国家应进一步明确高职毕业生享受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一切待遇,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在生源的选择上应各成体系。不能简单地以普通高考的分数和标准来选择高职生源,不能把高职院校当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而应该把高职院校招生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分开,两者可以各成体系;同时,也可以互相兼容,减轻高考的压力,提高高职的生源质量,为真正体现服从学生个性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各种问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为素质教育解困。
7.力促普教、高职的沟通,构筑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作为高等教育两大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不是完全分隔、不可逾越的,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如高职学生经过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理论测试后,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深造。同样,普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了一定的应用技能测试后,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相关层次学习。
(二)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
1.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将经营纳入管理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主动面向国内市场,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为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以满足办学权益者需求为中心。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与成本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办学权益者的需求。办学权益者就是在办学中承担一定义务,同时也分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如: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学校和管理部门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核心,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多种办学权益者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办学合力。为满足权益者的需求,需要把办学的宗旨转化为权益者的直接、具体的受益目标;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间接目标,转化为对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多样教育服务的直接目标。
二、高职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1.高职管理工作者角色和地位的缺失。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得到主体角色的认同,高职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高职管理者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但是,一些高职管理者还存在一定误区:一是缺少一定的奖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二是管理人员误解了自己的任务,只把自己的任务定性为排排课表、抄抄成绩等。三是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信息。四是教学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系统、不具体。如果一个高职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弄清自己的地位,必然会造成管理工作角色和地位的缺失。
2.高职教师对主体地位认识模糊。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不仅在实践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定教师对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认同,而且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但是,在我国现有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下,大部分教师只停留在被动的授课阶段,例如课时的分配、上下课的控制、上课时间的安排以及工作量的核算等方面。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对主体意识的认识模糊,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比较了解,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把握得也比较透彻。但是,由于主体认识模糊,对学生的一些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最后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加负担。
3.学生的主体话语权受到冷落。学生作为实际的主体,在一定的场合下必须拥有相应的话语权,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学生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失去了一定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表现是学生的话语权被冷落,使其处在一个没有自我的主体状态。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课程和知识结构缺乏弹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参差不齐,学生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质量高低不等,但是还要在同样的管理体制下进行学习,更加冷落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高职院校主体教学的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1.增强民主管理意识。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的方面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采用全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教学经费的投入。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工作考核,合理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广泛听取多方面的建议,虚心听取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合理意见。
2.提高参与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基本情况进行改革,针对学校面临的实际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进行高职教育管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尽最大可能利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提高参与管理的意识,坚持和完善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制度,努力使教学管理工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明确职责与分工,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
3.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在高职院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严重阻碍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也不会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观察、领悟、应用和选择,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主体性就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的创新,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学。
4.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在内心当中树立起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做出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活动课程内容,还是教育的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主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5.树立人本管理思想,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积极性,更好地树立教学管理者的新形象。其次,要明确教学管理者的职能,坚持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断培养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意识和主体性意识。最后,要不断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界定管理者的工作方向和性质,逐渐拓宽学生和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和空间。
6.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活化课堂内外的教学能量。现在的高职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学习的范围也在扩大化,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对其做出相应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课堂教学的激活点,更好地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并进行相关的教学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活动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求知的价值取向,从而有效地达到课堂内外的统一。
7.增加学生的话语权,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行为的培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是建立学生分类管理体系,及时关注学生的需求。二是准确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掌握学生的需求层次,正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差别,不断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三是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一个信息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更好地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
8.加强教学管理软环境建设。教学管理中的软环境不仅是教学管理新形象、教学管理主张和理念的载体,也是教学管理赖以体现的物质保证。因此,加强教育管理软环境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提高高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高管理队伍的科研水平,更好地树立教学管理的新形象。二是不断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不断提升管理者的文化层次,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三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四是实施鼓励的软件制约方式,避免管理者之间发生冲突。
在21世纪,世界经济具有了全球化的特点,在国际竞争过程中,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注重自身的管理,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本文阐述了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事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2.1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2.1.1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对其管理的机构具有多样性,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单位、个人及院校自身。
在国家方面,高职教育由教育部对其进行管理,教育部管理的方针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的规模、投资、速度与使用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职业教育的审批、评估与标准等,同时也包括职业教育的师资管理。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均对职业教育进行着管理。
在单位与个人方面,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主要是指院校的举办者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等,管理职业教育的规模、资源、管理与目标等。
2.1.2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其保证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管理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发挥着指导的作用,引导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了有序性与高效性;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与数量等均得到了控制,其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在此基础上,激发了职业教育举办单位的主动性,从而改变了国家包办的现状。
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家的职能在逐渐弱化,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也显现出了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自律性与高效性等。
2.2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2.2.1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发展,其管理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运行机制,此机制与我国行政机制、经济发展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育行政的影响下,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随之出现,经济发展机制对其影响也在逐渐增强。
2.2.2问题
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与行政机制、经济机制均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我国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在不断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未创新与发展,因此,其运行机制的不足逐渐显现。
其一,系统性的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具有系统性,但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各个院校采用了不同的制度与政策,制约着职业技术管理系统作用的发挥。
其二,协调性的欠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求各个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协调、统一的运行下,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管理。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要求各个部门要进行配合与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间的沟通较少,具体工作中未能形成统一的运行。
其三,机制的不健全。我国高职教育的管理机制、约束机制等均不完善,主要是由于教育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职能未能得到发挥。
2.2.3高职教育资源管理
(1)资源
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依靠资源的支持,因此,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对于高职教育管理而言十分重要。
在配置方面,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利用财政投资实现的,在具体工作中,国家教育部门对资源进行统一的领导与控制,地方政府对其进行管理。
在管理方面,高职教育的资源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随着职业教育影响的日益深入,政府对其管理的主动性也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此时,对于教育资源的要求逐渐增多,财政拨款具有了分散性,其负担也愈加严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高职院校的人才主要来自于人才市场,其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国家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对其进行了培训。
(2) 问题
高职教育在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企业缺少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动性,职业教育的资源管理具有分散性,未能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资源未能实现共享。
3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探析
3.1宏观管理对策
3.1.1树立职业教育管理理念
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更新其管理的理念,树立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此时的理念要具有现代化与个性化,在此思想的作用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高职教育要转变自身的教育体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在办学方面,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够更加健康与有序;在管理方面,要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并与地方政府的分级管理进行结合;在运行方面,要保证其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
3.1.2完善高职教育管理制度
我国应颁布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使其管理具有合法性与制度性。 逐渐完善《职业教育法》,在此基础上,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够有可靠的法律保障。同时,高职院校在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对自身的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其中师资的管理十分关键,因此,要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1.3构建宏观教育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对新的环境进行适应,具体的措施便是实行校本管理、设置管理机构、明确机构职责。
校本管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实行自主办学,在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逐渐实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并且要注重教学的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发挥高职院校的价值。
3.2微观管理对策
3.2.1优化高职院校行政结构
高职教育管理要注重对自身行政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同时,要保证其管理结构的创新设计,在此基础上,其管理的效率才能够有所提高。针对高职教育管理机构的不足,可以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同时要注重其行政结构的层次化,此时其行政机构的组织与应变能力均将有所提高。
3.2.2整合高职教育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管理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为目标展开对课程的设计。基于能力场角度,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产业机构、科学技术等相协调;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教育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要具有多元性,根据能力本位对课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设计,此时多元课程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3.2.3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关注程度的提升,也让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招生规模等方面取得了不断快速提升。然而,受到国内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维与理念的影响,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思维出现了较大的禁锢,从而在办学目的上与社会赋予它的责任相互偏离。加之高职院校教学个体多元化程度高、学习基础不一等问题的存在,让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与教育管理水平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提升。面对与日俱增的国内居民文化素质与精神层次需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管理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寻求一条科学有效的改善教学管理途径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第一,高职院校缺乏对教育管理的重视力度。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向逐渐偏离了其办学的宗旨与理念。由于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更加依赖于经费来源,才能够用于增加师资力量、吸引社会学生,从而造成了当代国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聘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加高职院校自身资源的扩大。尽管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而言,这一理念并为存在较大的偏差,但是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其应当时刻以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化人才为宗旨,并在此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差异化教学,积极坚持高职院校应用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第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高职院校由于整体资源及教学侧重点的不足,让其盲目的走一条更加契合实际的发展道路,例如:给予学生实习机会、与社会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等。这种创新谋求高校与社会人才供需市场结合的方法并为出现根本性问题,然而由于过于强调社会化和市场化,造成了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本身上出现了较多漏洞。而这些漏洞却并为引起高校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与社会不同步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战略规划的发展,并极大降低了高职院校教育实践环节的功能性作用[1]。第三,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才较为匮乏。高职院校更加侧重于实践性的教学方向,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学活动开展等,均表明当前高职院校缺乏现代教育管理型人才,无法根据时代与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向开展切合时展背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现代教育管理。教师团队也出现了更加侧重于自身课题研究、实践研究等现状,造成了对于教育管理本身的关注程度不足,让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过多局限于了理论与政策。
三、对高职教育管理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提升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作为全日制高中的重要补充,其更加程度的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的求学需要,并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契合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实际。为此,鉴于高职院校在整个社会人才输送链条上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也应当逐渐重视教育管理水平在整个高职院校办学声誉提升的重要性,并时刻以学生为整个学校的办学主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创新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科技含量。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不但给予了现代商业发展极大的促进,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而言同样重要。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建立电子学籍档案,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以此来提升高校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打造实训基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借助虚拟技术实现实训环节的培养,或者打造高校内部信息平台,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或者校内实践的同时,能够时刻获得教师的帮助与指点,从而在增强教育管理水平基础上提升实践环节的整体效果。第三,打造高职院校优质人才管理队伍[2]。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并将每个教育工作者所管理班级的整体情况、每个班级中学生的个体情况作为与教师绩效相互挂钩的绩效评价因素,而不是单纯以学术能力的提升作为每个教师职称评定、晋升的唯一因素。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在积极健全教育管理工作者培养机制基础上,为其提供有利于提升教学管理实践的资源,并定期组织教师组开展专题学生教育现状及问题研讨,以此实现在提升教师对教育管理重视程度基础上,增强现代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其办学整体质量的提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更应当不断契合时代要求、把握市场动态,积极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素质与优秀才能的现代型人才。在本文中作者在对国内高职院校教育背景、教育现状及其中存在问题开展研究基础上,对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出了较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利用本文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做出自身贡献。
参考文献: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两级政府对高职院校实施管理体制称之为“宏观管理体质”。自建国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质虽然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其发展和进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这种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也中遇到各种问题,产生更多的不足,难以跟进社会的发展[1]。因此,为了确保宏观管理体质的有效实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应做出相关的努力,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方向,同时需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权,将升级作为主要改革方向,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应该适当地下放权利给高校,促使高职专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招生,为宏观管理体质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然而,高职教育在实施改革宏观管理体质的过程中力度不足,无法直观地反应高职教育的现状。在办学主体方面,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级办学,以省为单位开展分级管理机制,相关政府在不违背国家规定的情况下,自主地规划高职教育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规定与制度。在投资体质方面,除了民办院校以外,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资,主办高职院校,并允许相关企业投资,合理实施专家管理体制,适应时代的创新与改革。促使高职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时展的变化,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2],避免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状况。推进办学主体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单一的管理方式,提升高职管理体制的效率。
(二)微观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内部开展的管理称之为“微观管理体制”。相对其他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改革创新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较为迅速。根据实际调查可知,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与办学主体有较大的差异。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同,主要决定权在于校长以及领导层人员。学校在实际实施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建设规模较小,通常会开展两级管理。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部分高校得到社会的投资,并扩大校园的建设规模,进而适当地开展三级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在机构设置的过程中一般会应用直线职能制,而且内部管理正在向目标管理方向发展,同时会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设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微观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时没有明确目标,一味地模仿其他院校,同时会有攀比的心理。由于自身起步较晚,相关资金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够充足,导致无法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建设。与此同时,虽然部分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进行改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治管理、学术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但是这3种管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与高等院校组织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限制微观管理模式的发展。
二、创新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
伴随高职院校迅速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出现相应的弊端,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滞后
据实际调查,我国高职教育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行政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虽然已经颁布相关的教育法规,明确了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同时也指出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3]。
(二)教学软件与硬件条件较差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属于民办院校,没有充足的资金,师资建设与软硬件建设不够完善,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实训基地,学生在参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资金原因,不能够引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不仅影响学生素质的提升,同时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4]。
(三)无法明确理论重要性与现实重要性
从理论上来讲,高职教育不仅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也认可了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给予相应的支持。然而,部分学生不愿意到高职院校上学,并一致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不足,影响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常常受到限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不足,而且待遇相对较低。
(四)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衔接不当
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由高等教育部门监管,而中职教育则由职业教育部门监管,两个部门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并没有实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没有商讨制定管理规划与开展相应的制度[5]。进而导致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学内容与规范出现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高职教育各部门之间不够协调
高职教育的管理部门通常由行政部门主管,而经费使用以及花销则由财政部门主管。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两者并没有协调发展,缺少相应的沟通。无论是在校内教育,还是校外融资上都会出现一定的影响因素,限制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已经下达相关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规划,但是在研究解决高职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仍然缺乏一定的权威性,缺少相应的执行主体。伴随社会发展的进步,这种机制的弊端逐渐的显现,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六)社会参与度不高
高职教育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时需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否则将会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并没有足够认识,同时没有参与其中,限制了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更加高效地实现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只有跟进时展的脚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与此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
(二)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视
虽然高等教育能够培养众多的专业型人才,但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并不高,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存在质疑。首先,社会上大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养较低,无论是技术还是素质无法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媲美,进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重要性。其次,虽然相关教育部门重视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培养了相关的专业性人才,但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大规模失业的现象。
(三)让教育与管理同时发挥作用
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教育与管理相区分,教师只需要做好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学生的管理工作基本上由一位或多位教师监管,出现严重的教育与管理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同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因此,只有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才能够将教育与管理有效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6]。
四、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管理
(一)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要想高效地完成创新与改革,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想。首先,需要正确教学理念与方式,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质量,同时需要提高校园的管理力度。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将先进元素与理念融入进来,严禁一致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其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创新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创新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相关的教学,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制定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出发,全方面分析教师与学生的需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教育的发展[7]。
(二)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系统
在传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院校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并设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然而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宽松,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充足的认识。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转变管理理念,从多元化角度出发,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力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督导评估职能,根据高职院校实际的发展状况,定期对其开展监督工作,并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促使高职院校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应该保障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性,避免出现注重形式化的现象。
(三)借鉴他人的经验
我国高职教育在进行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借鉴其他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需要分析社会需求人才的类型,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确保学生除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外还应该取得相关职业证书,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改革招生制度
高职院校虽然教学条件没有本科院校好,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办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招生标准,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具有一定的主动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开展教学,尽可能调整办学的规模与方向。其中,需要合理规划的就是招生机制,这也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适当地调整招生制度,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开展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单方面能力或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发挥高职教育创新管理体制的作用。
(五)教育模式的创新
由于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只有合理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的改进,首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专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量。与此同时,还应该适当改善教学设备以及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人才的方式。
五、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在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时应该合理地调动办学的积极性
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根据高职院校的规模建设就业部门、工业部门以及经济部门,使教育事业能够高效稳定地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创新高职院校管理的体制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办学的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社会各界进行相应的联系,进而展现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避免失去创新的意义。
(二)与地方企业协调互动
为了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开展校企合作,根据相关企业的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介意企业的融入,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呈城镇化水平不高的态势,而且地区发展不够协调,要想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需要针对院校发展的现状,适应全新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对学生就业率的保障,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能够增强高职院校自身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说,高职院校在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地方企业的沟通协作。
(三)重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两大难题,其一是相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能力与学历不符合管理的工作,甚至还会有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大学的教育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管理体制的稳定发展。其二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严重受管理水平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发展的现状,开展针对性策略,提高管理的水平与效率,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1.管理观念落后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为现代社会化建设培养更多可以在一线进行工作的员工,正是这种教育定位决定了现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进行院校管理的过程之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科学的学校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的缺失直接导致现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正是这种管理观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缺失,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管理方法有失科学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是在以前的教育形式与社会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而来的,面对现代日益变化的新环境,这些教育管理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与时展的步伐,甚至有些教育管理方式不仅不能促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反而会影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是该项工作进行中最为直接的推进力量,因此他们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仍然有待提高。由于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一些非专业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学校管理者的领导,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领导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很低,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性措施从制定到实施都没有保障,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推进缓慢。领导是院校管理的领头羊,他们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会严重制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也会让其他员工在工作之中缺乏相应的激情,这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十分不利。
二、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思考
1.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其教育管理理念对工作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之中应该注重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改进,切实促进各个阶段工作的有效推进。新课标颁布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管理的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更新,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理念也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注重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注重多种教育管理方式的进行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推进教育管理的过程之中应该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改革,针对不同的学校环境和学生情况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此同时,也应该注重多种教育管理方式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
3.注重相关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
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积极促进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创新管理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现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田桂玲.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3,(04):194.
[2]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8):3-4.
[3]陈育芳.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5):31-3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36-01
一 中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虽然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有待更新,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具体来说,中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1.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中国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模式为院长全权负责制,院系内部管理状况一般分为三种:(1)地方政府为了鼓励教育事业发展,建立高职院校,一般是对原来的中学或职业学院进行改善和建设,虽然其规章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内部运作并不规范,管理缺乏足够的规范性。(2)社会高职院校(由企业举办的),因为这类院校一般管理人员不多,并且投入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学院一般比较精简,运作和管理都不规范。(3)高校举办的高职教育,主要是由原本的成教学院承办的,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是运作并不规范,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高职教育主要沿用过去的管理方案,并不加入新的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缺乏规范性的管理条例,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2.师资力量薄弱,结构设置存在问题
就目前状况来看,中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一般是采用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形式,以院校内部教师为主,外部兼职教师为辅的方式。虽然师资力量有保障,但是院校内部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并且真正适应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这就容易导致高职院校教育失去原有的特色,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内部教育基本以自己内部教师为主,虽然这类教师的“双师型”比例比较高,但是内部教师并不多,并且大多都是由以前较好的职业学院留下来的,所以师资力量还有待提升,教师结构设置还有待改善。
二 改善中国高职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促进高职教育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不仅需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完善,而且还要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新管理方法,突出教学改革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创新。具体来说,提高高职教育管理效率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规范化
首先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改进,通过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和管理体系的优化,促进管理内容规范化,形成完整的专业管理机构。另外,要对办学模式进行完善,建立开放式、共享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建立示范性基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适当融入企业要素,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促进管理办学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完善教学的标准化模式。同时,学院领导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知识,为学院的建设带来新鲜的血液,促进学院的现代化发展。
2.引导教师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
高职院校可以依据本学院的需求聘任相关教师,前提是要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的调查和分析,这样就拥有比较广阔的选择空间,促进学院专业水平的提升。在聘任教师的同时要多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学院不同需求,并且可以适应学院的各种变换需求的教师,这样才能在学院师资力量不足的条件下弥补空缺。另外,要对学院内部的教师进行培养,引导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促进培养骨干型教师,并且要明确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标准和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形成实践课程和基础课程相结合的系统,合理划分教师结构和比例,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3.优化课程管理,注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对普通院校的复制,容易导致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课程不足,理论和实践严重脱离,各个学科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最终导致学生就业难、实践能力过低等。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对课程模式进行优化和管理,注重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然后要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强化实践教学,通过设立一系列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真枪实战中演练。另外,要开发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学体系,依据企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统筹兼顾,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增加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提高自身能力。也要对实训条件进行改善,建立专业化的公共实训基地,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