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2: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理想的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
二、开放互动
1.形式是开放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学生自主安排、师生双向批改、双向评价式的互动型作业。
2.思维是开放的
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3.答案是开放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在互动答问的过程中,语文问题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在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质疑答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火花,一旦点燃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诱发学生思维的工作,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四、自由创造
语文课堂上互动教学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动的表层上,应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创新。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
理想的语文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课文、理解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
政治小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小论文写作涉及思想认识、生活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阅历与经验,又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语言习惯,还有对阅读作品的积累、解析、品评、贯通、迁移、再造。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理念,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或科研含义上的对某类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所使用的钻研推究的涵义,它是依托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内容,以学生的心灵活动主主体,通过文字表达的一种有形的思维,它是生活化的、修改化的有主体观念的、有情感色彩的一种思维呈现。这种写作是对独立精神的召唤,是对创造品质的提升。实现了由注重章法到回归人性的转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有的表达习惯和直率真诚无畏的心态坦方历史、人生、自我、家庭、社会、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
二、如何让政治小论文写作走进教学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小论文写作应把写作主体的潜在的情感力、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尽情地发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要树立新教学的观,使价值标准多元化、审美多元化;分析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从而减轻学生写小论文思想负担,提倡独立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能体味创造之乐、表达之乐。
(二)改进教法和学法。小论文写作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个性支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尝试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模式,建构小论文型写作教学机制,采用富有个性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平时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过程的各环节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小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养良好的思维个性,文道统一,知情互动,使见解更主客观理性。 转贴于
(三)引领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1.培养批判质疑品质,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前提。2.训练发散思维能力,这是小论文写作的核心。3.拓展想象空间,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动力。”想象是无限的空间,通过它可以找出表面上不相干的生活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把它们集中熔铸主一体,创造更广阔地世界。想象就是深度,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静态的文字挥发动态的灵性。4.吸收学科的知识,这是小论文写作的保证,为小论文写作提供“源头活水”。教师还应将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优化知识积累,丰富思维背景。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获得创造的源泉。
(四)在小论文写作中培养写作个性。
文化馆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机构,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目前,我国各地区都设有文化馆,它们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种艺术门类,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舞蹈,因为它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愉悦身心,同时还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舞蹈作为造型艺术是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纵观人类社会的所有艺术,很少有其他艺术行为能够像舞蹈那样令人振奋和激动。舞蹈作为生命活力的一种形式体现,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助益。正是由于舞蹈艺术表演具有其自身特殊的感染力、亲和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因此,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教育意义。在文化馆开展蹈教学时有一定难度,文化馆虽有专业的教师,但学员一般为中老年群体普遍没有舞蹈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入难,从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入手。
1 文化馆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传递情感。舞蹈作品中一般都有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首先必须把握住人物鲜明的时代精神及其特定的舞蹈特征,想要塑造其完美的舞蹈形象,还要做到正确握人物的真情实感,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表现中情感的真实性都是十分重要的,舞蹈表演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舞蹈表演对于音乐、节奏以及舞台上的位置等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演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相应的情感,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就必须把所演绎的艺术形象表现的有血有肉、入木三分,结合舞蹈技巧来加强情感的真实性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
(二)有助于增加舞蹈表演的灵动性。熟练运用舞蹈技术可以烘托整个舞蹈氛围,熏染核心故事情节,增加舞蹈的灵动性。通过连贯而有力的肢体动作,加上情感的合理运用,舞蹈表演中合理运用舞蹈技术,可以更加鲜明的刻画出既定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舞蹈表演的美感,传递出舞蹈表演的精神情感。懂得舞蹈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将舞蹈与技巧相互融合,最终使整个舞蹈具有生动灵活的灵魂,传递给人们一定的心灵境界。
2 文化馆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脱离实际。多年以来,文化馆的舞蹈表演大都片面强调技术、技巧难度,舞蹈艺术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过于落后,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舞蹈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口述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学生所能做的便是对教师进行模仿,整个教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教学,不如说是在模仿。舞蹈艺术教学的课程形式往往是一群人共同学习,表演老师无法对学生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通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素材上,从而忽略了实践性,学生不能通过接受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从中体验到舞蹈表演的真正涵义和行动规则。另外,大量舞蹈表演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使得教学渐渐脱离实际。
(二)舞蹈教学设施不全面。文化馆舞蹈教学的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大部分专职文化馆还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专业老师短缺,舞蹈教学设施匮乏等。在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文化馆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当前文化馆艺术表演教育主要存在着重视不足、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尚未理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舞蹈艺术表演教育更是难以顺利进行。
3 提高文化馆舞蹈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要让舞蹈回归于群众。舞蹈艺术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舞蹈带来的乐趣。如果不从艺术角度来考虑,舞蹈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我馆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势有多种,其中以广场文化演出和百姓大舞台为主。如由我馆自行编排、指导的《客家布娘》、《酒坊娘子》、《让我试试》、《泡泡澡》等舞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晚上形形的人齐聚一堂,跳起自娱自乐的广场舞,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场面热闹非凡,体现了一种愉悦的群众文化生活。群众舞蹈没有场地的限制,它取源于生活,可以说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作为一项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文化,要想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独特的社会功效,就应该让它回到群众中去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精神生活成为人们一个新的需求点,所以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舞蹈艺术中来,让他们用肢体消除心中的烦躁和疲惫,用肢体语言营造和谐、快乐的社区氛围,作为一名群众舞蹈老师,要把自身的工作职责与社会职责统一起来,让舞蹈教学变成有益于社会、皆大欢喜的乐事。
(二)增强舞蹈表演的形体表现力。由于舞蹈艺术表演主要通过人体语言传情达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强化艺术表现素养应当从生理的动作,即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抓起。形体训练是舞蹈训练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使自然状态的形体趋于艺术的理想状态,因此它有助于提高形体素质,改善形体条件,规范形体动作。从认识上讲,只有通过形体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正确、优雅、合理的形体语言,并融入到艺术表演当中,通过人体各部位的功能的配合来体现人的情感和本质,最终在表演上形成内、外的完美统一。
(三)创新舞蹈教育的艺术氛围。群众舞蹈形象的情景交融及艺术特写与描绘,让群众在一个不受限制的环境中得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不断增强审美感受,并不断洗涤灵魂。舞蹈讲究意境,意境强就更容易使观众接受,进而在很多场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因此,作为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不仅要教会学员舞蹈的基本动作,还要为其注入生命力,让他们能够在一种享受的氛围之中不断前进。舞蹈一旦有了生命力,观众的视觉将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陈玲.试析文化馆少儿舞蹈教学[J].大众文艺,2015,11:230.
[2]章淑莲.浅谈文化馆该如何开展有效的舞蹈教学[J].才智,2014,18:187.
[3]杨妙.浅谈文化馆舞蹈教学[J].大众文艺,2013,02:23.
只能说一般而已,课堂上的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感觉抓落后生的力度不够,对于教材的钻研还须更深更透些,在学生的成绩上,总是差强人意,也许自己能找到一些客观理由,但想到“成功者为成功找方法,失败者为失败找理由”这句话,还是不提理由,努力去找一些成功的方法更佳。在学生三小的竞赛方面,所组织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各级竞赛中偶有斩获。
在科学组教研组长这个岗位上:
有觉得自己满意的地方:在两个校区的情感联络及互相帮助上,我觉得我们科学组做的工作是很到位的,针对我们科学组新手多的特点,有了教学上的疑问,总是能够采用各种方式联系讨论,甚至于在学期中,所有的科学教师集中民兴校区进行了教学研讨,除了每个校区各派一位教师上了堂精心准备的课以外,还对课堂教学、复习方法等进行了讨论,所有参与的教师都觉得收获很大。再则,针对某些科学教师上的年级多,精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科学组在各个年级指定了一位负责教师,负责本学科的内容的研讨及期末复习内容的制定等等;科学组有一个市级的课题,对学校科技特色学校的创建做出了贡献,在教学评价方案展示中,代表学校的展示方案也获得了好评;这一年学科抽测抽到了科学,总体上感觉尚可,当然这主要是抽到的三年级任教的老师日常教学扎实细致之故。
工作不到位之处:在七年级的考试成绩反馈上,相对于语数学科是汗颜的;在学生竞赛方面,XX年年与前几年相比,是较为暗淡的一年,总体上成绩一般,当然这也与这一年学生竞赛相对较少有关;在教科研方面,组内的教师论文等方面不够积极,这主要是组长工作不到位所导致,希望在2009年,这种情况能有所改善;其次,做为学校植物园的主要负责人,面对那一大片的荒地,是相当难堪的,做为科学组的组长,下学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把学校的植物园建设好,虽不能与美术组相比,但也希望能让植物园成为校园中的一个亮点。
胡老师,美术专业专科毕业后,1991年7月分配到S小学工作至今。他是建校第二年就来校任教的,所以,在现任教师中他是教龄较长的。初到学校,胡老师主要教授美术、自然、政治、书法、社会等课,学校委托他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担任大队辅导员期间,他负责学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在当时还是创举,现在改名叫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他指导过的学生获过很多奖项,这是他非常得意的地方。
他来校工作的第四年,申请改教数学。
第五年,他任教务副主任。
第七年,他晋升小学高级教师。
第九年,他参加全国统一专升本自学考试。
第十年,他任教务主任至今。
第十五年,他取得本科学历。
他不善言谈,信奉着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原则。除了讲课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肯定,他还成功地组织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多次年终考核优秀,荣获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地区级小学教师论文一等奖一次,市级教师论文一等奖两次,市级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次。
胡老师给笔者讲了这些年的经历,如,“开拓型校长的开拓故事”“混在老女人堆里的故事”“零的故事”和“逼出来的本事”,笔者从中发现,初任教师适应学校后,会首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教师在此阶段,通过苦练教学基本功,能够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随后,在学校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取得―定的科研成果,逐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逐渐被同行和学校领导认可。
一、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基点之一――校长领导风格
许多调查研究已经证实,校长对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利思伍德(L.Ieithwood)和贾帝齐(D.Jantizi),对校长的领导风格划分出四种类型。
第一种风格,其特色是瞄准人际关系,即通过构建能够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实现真正合作的“风土”,来谋求改善学校工作效率的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校长认为,这种合作关系对于全校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这也是学校完成更多工作的必要的基础。
第二种风格,把焦点置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发展上。具有这种风格的校长,把学生的成就与发展本身作为领导行为的目标,为此采取多样的手段。
第三种风格,推崇以课程为焦点的行为模式。具有这种风格的校长,为了确保有效的课程教学,致力于开发和提高教职员的能力。
第四种风格,专注于学校日常的运作和基础管理行为。具有这种风格的校长,重视在经费预算、日常事务、人事管理、对外事务上发挥领导作用,而在教学法、课程决策之类的工作上不会太花费时间。[2]
对照领导风格分类,S小学第一任校长可以算是具有第二种风格的领导者,他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管理风格。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拥有明确的设想与目标,他的价值观影响并促成学校建立了“课内、课外一起抓,建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将来的发展,让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利分享,这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支持源。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支持,相互之间更加依赖、欣赏、支持,这使校长本人已经不是个人的代表,而变成了学校文化的象征。
二、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基点之二――学校氛围
一个学校的学校氛围与学校的管理方式有关,Halpin, A.W.和Croft, D.B.将学校氛围分为四类:开放型、忙碌型、松散型、封闭型。[3]民主、自由、宽松、积极、上进的学校氛围能够使教师彼此更加亲密、相互更加尊重,交流更加频繁,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形成积极、开放、合作的学校文化。
S小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领导支持和鼓励教师发展,尊重教师及其工作,关注教师对工作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学校民主管理所培育的学校氛围,成为教师发展的精神引导力量,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教师之间同伴互助,懂得互相支持,愿意彼此分享、鼓励,教师队伍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另外,学校注重学习风气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办学理念通过学风的塑造得到践行。这样,校长、教师、学生拥有共同的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忙忙碌碌的工作氛围中,S小学教师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学校里“人气很旺”。“我觉得我们学校更像一个生产队,每个人都在挣工分,校长自己也在挣工分,他比我们多了个哨子,到时间就吹,”胡老师这样评价。
三、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基点之三――专业团队
当教师跨过适应期后,获得专业团队认可是教师发展的激励因素之一。这个团队可以是学校里的年级组、教研组,可以是教师之间非正式的合作团体,可以是学校里的决策机构(如校委会),还可以是校外的专业组织(如小学语文学会、小学数学学会)。这些组织给教师提供了许多机会,如出任领导,同行合作,提供服务和支持,给予认可、鼓励,等等。
任何组织给予教师的机会、奖励和支持,实质上是一种组织期待。教师喜欢在这些组织中开展活动和合作,这会激发教师间的良性互动和竞争。当年级组教师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教师们参加校际研修,互相听课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经验中获得新的认识,并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处在一个必要而难得的知识更新的过程之中。
S小学一直积极争取各种机会举办专业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观摩,要求教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交流。对每一次专业比赛,学校都成立专门小组,帮助教师设计、演练,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学校对教师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也使教师们乐于参加各种活动,逐渐形成一支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专业团队;而专业团队对教师的期待,又成为学校文化中激励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胡老师切身的感受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来源于校内的信任和支持,又来源于校外的交流和合作。
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基点之四――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既可能激励一个教师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也可能削减一个教师的斗志,使其保守退缩。对关键事件的处理,体现了教师对自己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及相关决策,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感悟。同时,关键事件也给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和改变的机会,它能够引发教师深刻的自我反思,使其反观自己的专业结构,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优化专业结构的策略,以求更快的优化专业发展。据胡老师说,对他的专业发展起到激励作用的关键因素和事件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发展时机。新建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也蕴涵着许多发展机会。他赢得了发展机会,搭建了自己专业发展的平台。如教学竞赛、外出观摩、学术交流等。
第二,文化身份。学校建设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学校的发展与他个人的发展没有冲突,胡老师是以一个文化创建者的身份,主动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他坚持把自己的教育理想统一在学校办学理念之中。实际上,胡教师对学校的高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高度负责,个人与学校是完全统一的。所以,他在精神上是非常幸福的。
第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办。学校曾经把“第二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当胡老师一边研究课堂教学,一边探索“第二课堂”时,“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就成为他充实专业知识、改造专业结构、提高业务素质与能力、提升专业理想、接受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契机。
第四,学生成长。一个教师最大的关注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回报,这让教师体验了“我有多大力量”,增强了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零的故事”让胡老师发现了专业发展的缺陷;学生的变化使胡老师体会到做教师的意义和快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给其专业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教师要从关键事件中得到发展,仅有关键事件本身还是不够的。关键事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具备潜在的意义,但教师自身还必须有一个深刻反思和调整,即对自己已有专业结构的反观、对未来专业结构的思考、在现有条件下调整或重建专业结构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学校文化的这些基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它们代表着学校文化的不同方面。校长的办学理念、领导风格是校长文化的主要标志;教师之间互相依赖与彼此欣赏、充分支持与互相合作,所形成的是教师文化;学生的学风、活动反映的是学生文化……学校文化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内在信念、对学生的态度、对教学的价值取向。胡老师正是借助学校发展时机,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不断地思考面临的问题,主动探求专业发展新的途径,成为学校“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研有成果”的骨干教师。当然,S小学对胡老师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学校面临的很多发展危机,同样也是教师发展的障碍,需要教师在自身学校化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应对。
“教师的学校化”是教师对学校文化的适应过程,如果说初任教师的学校化是适应学校文化、并与之互动的初始阶段,即“被动学校化”,那么,骨干教师对学校文化的适应就多了选择性,多了主动性,甚至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改造的主体,其学校化就是“主动学校化”,即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的深化阶段。
参考文献:
[1]蔡方,王丽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1-3.
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 教师自身方面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实践活动课,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三、 现实的落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21-01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趣联想,积极探究,为高效课堂的成功奠定基石。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设置悬念,激趣探究
数学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令人深思"。例如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3.捉住亮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他能想老师所想,有甚者能想到老师想不到的。如:我在给学生上《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竟然将每一个问题都轻松的转化为他们最能理解的元角分问题来进行大小比较。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以旧导新,趣迁铺路
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老师提问: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5.激趣观察,构建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如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三角板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三角板,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6.精彩故事,激趣联想
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2.组织学校领导干部、党员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指导和推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理论和执政水平。增强领导干部的终身学习意识,自主读书和研究。
3.认真开展学习实践20*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和“爱岗、爱生、爱自己”主题实践活动,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广大教师的实际行动。
4.引导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型。开展切合学校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和教师基本功训练。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5.积极探索创新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论文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研究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行风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确保校园安定和谐
1.加强学校管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政务、事务、财务公开,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实行人本管理,在工作中理解教师、尊重教师、支持教师、激励教师,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继续以学生问卷、征求家长意见、师德调查、评价教师、教师评聘为载体,自觉主动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增强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2.不断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健全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3.深入推进警务进校园工作,逐步推行校园安全责任险制度。努力构建平安、文明、健康、和谐校园,确保教育稳定平安。
三、认真开展“人文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教育活动,提升校园文明水平
1.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或校外法制辅导员的作用。今年至少召开2次法制教育报告或讲座;
2.搞好6.26禁毒日宣传活动和世界艾滋病预防宣传日教育活动;
3.组织学生开展“拒绝诱惑、远离网吧”、“远离赌博、远离不良嗜好”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崇高科学、反对迷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反斗争。
4.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科技、环保、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科技、环保、国防意识;
6.参加第25个教师节文艺演出活动及全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大会;
7.认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搞好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表彰工作。
8.要认真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工作。学校要利用会议、校园网、校报校刊、墙报、橱窗等多种载体,广泛宣传开展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义,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同时,各学校要设置永久性的语言文字宣传标牌,在会议室、楼道、办公室悬挂。
9.学校必须按文件的要求,大力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如开展教师普通话比赛、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经典诵读展演、等活动,推动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丰富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品位。
四、坚持德育为首,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继续深化以“知荣辱、讲诚信、树新风”道德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认知标准。
2.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继续深化“民族精神代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力量和自觉行为。
3.通过家长学校建设、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德育工作形成合力,建立家长、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突出抓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加强学生基础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讲理想、讲奉献、讲责任、讲道德、讲文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健康成才的良好风气。
5.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好各种文体活动,活跃校园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施展才能,培养爱好,增强体质、建立信心,培养团队意识。
6.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竞争意识。
7.综合运用教育、管理、舆论等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耐心细致的工作同纪律约束结合起来,严格校纪校规,依法治校,使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和现象在学校校园无立足之地。
五、加大学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教育发展氛围
1.充分发挥校内外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本年度,以迎接国庆六十周年和第二十五个教师节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01-0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现状
1、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的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而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的思考
二、主要工作
几年来,学校把新课程改革和二期“工程”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使新课程改革和二期“工程”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从思想到行动上来一次脱胎换骨彻底的转变,是一项艰巨的教育改革,为了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我校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教研入心,促进课改思想转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育理念、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的调整是课改的根本。为了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入心入脑,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校长亲自主持,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对《二期“工程”方案》、《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等理论反复学习,做到“三有三看”,有笔记,有记录,有心得,看新课程标准是否学懂,看教学行为是否转变,看理论水平是否提高。我们要求教师每人每年至少订一份教研杂志,学校订两份以上教学杂志,督促教师在平时大量钻研,阅读教育名著,掌握教育新动态,倾听不同声音,关注课改,每人均写下了8本笔记,4篇心得体会。学校教研员定期下校进行校本培训,手把手说教,切实让教师在思想上对课改有新的定位。为了使教师对课改有更深的认识,消除教师对课改的顾虑,6月12日特聘请县教研室任元统书记、梁文深主任来我校进行为期2天的课改和二期“工程”培训讲座,会上,任书记、梁主任就《新课程改革纲要》和二期“工程”作了详细的解读和实施安排,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从课改方向到实施案例进行讲座,通俗易懂,解决教师课改中的疑难病症,研讨氛围热烈,实效性强,受到教师的欢迎。通过系列讲座和学习,教师不断触发更多关于课改的思考,从忧虑、怀疑和担心课改到接受、主动积极参与课改。
2、“请进来,送出去”,推进课改进程。为了让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为教师搭建起了学习交流的平台。8月8日,中心学校特请山东莒南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师来我校讲课,开展“对口帮扶”交流研讨活动,他们展示了语、数共8节课,从精心的设计,活跃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及取得的良好的效果,使我校全体教师受益非浅,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交流研讨中,他们就我校教师提出在课改中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并拟定下学期派20名学生和教师到山东莒南县第三实验小学免费学习一学期,注入新的活力。10月24日,县教研室送课下校活动和镇中心学校送课下校活动一并在东滩小学开展课堂交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双方送课教师共做研究课8节,每位做课教师在缺少学教具、学具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适时启发、诱导,从而让每节课都成为活而有序、趣味性浓、学生愿学、乐学的课堂。这次活动给了我们很大启示,镇中心学校于11月15日开始了校与校之间的送课下校交流活动,建立帮扶责任制,帮助有困难教师和薄弱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内容有研讨课,集体备课,教研成果展示等,不断地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实践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此举受到县教研室的一致好评并将在其他学校推广。一年来,学校先后派58人次教师到银川十六小、二十一小、回小等“手拉手”学校进行研讨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课改。
3、开展岗位练兵,提高教师素质。课程改革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基本素质,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作了很多尝试。
首先,通过课堂锻炼教师,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学校教研室制定了听课制度、评课标准,每学期每人至少讲1节公开课,开始教师觉得是一种负担,随着听课的深入,边听边悟,认为一边听同行的课,一边讲课请别人听,然后一起分析,从备课讲授过程到总结,从对教材到学生分析,不耻下问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课活动,学校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争上公开课的研讨氛围,为课改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教师素质。为了强化和检测教师基本功,中心学校于9月27日举办了教师七项基本功大赛,内容有普通话演讲、简笔画、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电脑打字、卡拉OK。教师用洒脱的文笔书写了漂亮的字体,用标准的普通话讴歌了教师职业的崇高,用嘹亮的歌喉唱出了教师的心声,竞争激烈,最后有52名教师荣获一、二、三等奖,有55名教师获鼓励奖。这次活动,对教师收获和感触很大,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是一次教师基本功提升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再次,镇中心学校教研室为了调动教师课改的积极性,进行了优质课、优秀教案、优质作业等的评比活动,有10名教师的优质课、18本优秀教案、26名教师教具制作获奖。各校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经常性组织学生投稿,一年来全镇中心学校有55名学生获“邮政杯”征文奖,AA小学获固原市教育局“邮政杯”征文组织奖,王团小学有41名学生获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手抄报奖。考核学生方面,我们主要以质量监测和平时考核相结合,合理安排中期和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难度与梯度适中,并能及时做好试卷分析。在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20__年二、四年级的质量监测总质评分具全县第一,创下了连续三年名列全县第一的较好成绩,连续三年被海原县教科局评为“教学质量先进集体”,使学校越办越有吸引力,出现了学生逐年增多的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