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2: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动态心电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得到应用和重视,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对于了解心电图改变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将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2月同时监测成功的236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36例中男156例,女80例;年龄48~79岁,平均67.4岁。均为Ⅰ~Ⅱ级高血压病患者或血压不稳定需确诊者,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异常。
1.2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GE Mars 5000型系列及Mars PC系列闪光卡Holter记录盒,3通道及12通道连续24 h记录,GE Mars系列软件分析,经人机对话编辑确保准确。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是:以J点后80 ms测量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持续1 min以上;ST段恢复后1 min以上再次下降≥0.1 mV为再次发作[1]。与心电图有关联的标准是:血压升降变化时间段内心电图出现ST段呈缺血型改变、心律失常发生或增多(大于每小时平均数值的30%为增多)为有关联。
1.3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日本尼士DS-250 24 h动态血压仪。将袖带缚于左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 cm,其松紧以刚能容纳2横指为适度。监测时间为24 h,每次监测间隔时间为30 min,白天与夜间一致。7:00~19:59为白天,20:00~6:59为夜间。24 h应获得48个血压监测值,大于80%即获得39个血压监测值为有效监测。血压波动>其时间(白天或夜间)平均值15%时,观察同时间段的心电图变化。
1.4其他要求患者详细记录监测时间内的生活日记,以便分析症状、心电图和血压之间的联系。
2结果
1)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率为89.58%~100%,平均为90.63%,大于80%均为有效监测(表1)。
2)动态心电图观察到与血压升降有关联的心肌缺血和/或心律失常64例,其中与血压升高有关联的58例,与血压下降有关联的6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分布情况(表2)。
3讨论
1)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可以捕捉到常规心电图检测不到的异常,与动态血压同时应用可以发现心电图异常与血压之间的联系。资料已充分显示心、脑血管病发生存在时辰规律。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出血性、缺血性脑卒别容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时段,现在认为血压晨峰程度的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密切关系[2]。血压晨峰是指正常人的血压呈现明显昼高夜低的节律性变化,血压夜间睡眠期间最低,清晨迅速上升,持续4~6 h。一般认为是健康人由于觉醒并开始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即刻激活,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所致。但在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的即刻激活引起周围血管阻力迅速升高,因此出现血压晨峰高反应发生。本组58例与血压升高有关联心电图改变中的39例是发生在清晨或上午,ST段下移或异位节律增多对应时段的血压均有升高或明显升高。说明发生在6:00~10:00时的心肌缺血与血压变化有密切关系。动态心电图一般不将T波改变作为心肌缺血的标准,本文中6例患者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时,心电图记录T波由直立或低平变为倒置,深度大于2.5 mV,其时间段血压升高,因此视为与血压有关联的心肌缺血改变。从表2心电图异常分布可以看出,64例患者大多数均有两项以上心电图异常。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时,心电图除发生ST-T呈缺血型改变外,还伴有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增多。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稳定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2)高血压治疗中药物剂量使用不当常会导致降压过度,而老年人由于功能减退特别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本组有6例在血压降低时段心电图发生改变,均为老年人,平均年龄73.6岁。发生在夜间血压降低大于其平均血压的15%。当血压降低时,ST段出现明显下移,异位搏动增多,大于每小时平均数值40%,可见老年高血压病人降压不当极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监测有利于指导降压治疗。
3)同时监测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可以及时找到患者出现症状的原因。一般单独监测动态心电图或动态血压时,患者的症状常与监测记录不相符。有时患者头晕、胸闷反复发作,但监测记录无明显异常。本组有1例冠心病患者因发作性低血压而同时监测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该患者低血压发作时头晕、胸闷、出冷汗,酷似心绞痛症状,但常规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均正常。监测时发作1次,即刻血压记录为9.3/6.6 kPa,而同时段的心电图仅有心率增快137次/min,余未见异常。考虑到发作时间在上午且血压极低,为排除右室壁心肌缺血,将动态心电图电极安放在右胸壁再次监测。监测中增加运动量后患者出现胸闷,血压下降为12.0/8.0 kPa,同时段心电图右胸导联记录到ST段抬高0.15 mV。行冠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5%。该患者为以低血压为主要表现的变异型心绞痛,因采用了同时监测得以及时诊断和治疗。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能够观察到血压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近年来血压晨峰现象倍受关注,血压晨峰现象亦需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观察。但由于现在血压晨峰的标准不一,所以我们仅仅观察了患者有症状时间段心电图改变与血压变化的相关性,而无症状的血压晨峰现象对心脏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13-02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死)的疾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1]。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采集的心电信息全面,记录时间长,应用DCG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具有避免漏诊现象发生的优势,它能检测出有症状心肌缺血而具有独特的特殊价值。本科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分析总结8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监测与诊断的病例,总结以下经验以提升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的8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84±67)岁。病程1个月-9年不等,平均(525±45)月,合并高血压病54例,高脂血症41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35例。86例患者诊断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常规心电图采用MAC5000型心电图机:所有患者采集患者24h心电信息,受试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及症状发生的起止时间等。在其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纸速25mm/s,增益10mm/mV。
动态心电图采用HOLTER-STAR三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和HS9514型记录仪。记录内容包括:受试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及症状发生的起止时间等。采集患者24h12导联DCG心电信息,以确定ST改变时有无症状。依据判定标准,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ST段压低时是否伴随症状。
13 诊断标准 DCG判定动态心电图阳性标准:①以等电位线的基线为标准,ST段呈水平型或下降型下移>01mV;②下移时间持续≥1mms;③2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mms,ST段的测量以J点后80ms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处理数据,P
2 结 果
21 两种心电图诊断阳性率的比较 在86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监测呈阳性53例,阳性率为6163%;常规心电图监测阳性49例,阳性率5698%。两种监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心电图检出结果比较 86例冠心病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与常规心电图相比,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明显偏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自Holter1947年首先将其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研究后,它的出现解决了只靠普通心电图无法诊断的心律失常问题。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常常采用P波清楚的导联(Ⅱ、Ⅲ、aVF和V1导联)较长时间描记,便于捕捉心律失常。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
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相比,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一显著特性可以有效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也由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4]。
对心律失常的定性诊断,心电图无疑是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记录一段很短时间内的心律(率)情况,对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诊断带来困难。动态心电图则在这方面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它可连续记录患者24-48h内的心律(率)变化,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但动态心电图也存在一定缺点,如价格较贵、不能实时显示以及受导联数目少的影响,不如常规心电图定位准确等。心电监护则综合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优点,既能动态观察,又能实时显示,尤其他所具备的报警和自动记录等功能,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方便。本研究显示,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律失常优于常规心电图,是临床上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重要的有效的诊断工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69
[2] 庞志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外医疗,2009,6(13):1-3
[3] 刘克霞,高淑梅,,等12导动态心电图与12导常规心电图ST-T差别的研究[J]河北医学,2008,4(01):25-27
【关键词】 DCG ECG 冠心病 隐匿型冠心病 心肌炎与拟诊心肌炎 健康人
1994年3月~1999年8月间.我科心电生理室应用山东龙口生产的Pxd-3型监测仪,对718例就医者进行了监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663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临床实践探讨揭示DCG检查在器质性心脏病诊治中的实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3例中临床诊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严格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得到确诊)317例,其中冠心病160例,隐匿型冠心病95例,心肌炎包括拟诊心肌炎62例;年龄15~84岁,平均46.53岁。无器质性心脏病346例,列为健康组,年龄5~74岁,平均43.35岁。
1.2 分析内容
健康组所有人群DCG与ECG之间的结果对比分析。器质性心脏病中,同类疾病间DCG与ECG间的结果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对663例病人,进行体表心电图(ECG)及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663例ECG与DCG检查结果的比较(略)
注:与健康组相比,* P>0.05, ** P
从表1可以看出,冠心病组160例,ECG检出ST段改变62例(38.75%),T波改变63例(39.28%),DCG检出ST段改变77例(48.13%),T波改变74例(46.25%)无差别(P>0.05);ECG检出早搏20例(12.5%),DCG检出66例(41.25%),有极显著差异(P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自1961年应用于心电图记录以后,一门新型的心电图学随之产生。近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及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1,2],关于这项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价值的研究探讨日益增多。早在1989年美国心脏学会及美国心脏联合会发表专题,报告了关于DCG对心脏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3,4]。本研究通过临床实践,对663例在各种疾病及健康人群的D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对照,结果表明健康组中,DCG对ST-T改变及早搏检出率与ECG检查无明显差异( P>0.05),故健康人既无器质性心脏病人体检,如果体表心电图(ECG)正常者,一般来讲没有必要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在器质性心脏病诊治过程中,动态心电图(DCG)与体表心电图(ECG)相比,对ST-T改变及早搏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不同疾病有不同的优势;在冠心病组中,DCG要显著高于ECG检查(P
这些结果提示,临床上对那些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或正常体检者,一般只做常规体表心电图即可,没有必要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否则,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及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诊治过程中,不仅能够弥补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不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对治疗结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动态心电图(DCG)在其他心脏病人诊治过程中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红,汪吉红.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1):23~23.
1 资料和方法
128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52例临床上仅有心悸不适而无任何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I组),已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并经过住院治疗者52例(Ⅱ组)。
方法选用先进医疗设备BI9800TL24小时动态心脏监护系统,双通道固态记录式,模拟V1和V5导联,进行24小时监测,获得各有关数据.主要分析指标为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房早>20次/24小时或室早>50次/24小时,或有其他更复杂的心律失常。
2 结果
(1)心律失常检出率:检出异常心搏者107例,占83.6%,符合心律失常标准者69例,检出率53.9%;I组和I组的检出率分别为48.7%和62.7%.
(2)检出房早48321个,室早84659个,联律室早1983个,成对室早304个及其他心律失常.
3讨论
心律失常的病因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为多见,尤其是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更为明显.但同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如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如不以有效手段检查确定,则容易漏诊、误诊,甚则危及生命[1]。
冠心病心绞痛和仅有临床症状的非器质性心脏病临床常见,心脏听诊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很低,但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发现异常心搏者达78%以上,同时还检出许多联律室早.室速.短阵房速等一过性心律失常.这表明动态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捕捉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手段,推广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研究心律失常和提高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2]。
通过检测结果分析,我们可注意到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心绞痛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很高,但在临床上很难发现.当前心血管学术界对冠心病缺血性ST段改变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心律失常很少报道.究其原因,即是缺少一个有效诊断检测手段.通常临床常用的心电图对复杂的心律失常难以捕捉,本文第I组52例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62.7%,尤其是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并存在的情况较多.这些均提示心绞痛中的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想象,而且有时相当复杂,这种情况的确认有待于一个新的检查的出现,这就是24DCG监测.由于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尽早诊断.尽早预防.尽早治疗极为重要,这就需依靠24小时DCG来帮助[3]。
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主诉心悸不适等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而心脏听诊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24小时DCG使用以来,通过24小时监测可发现患者缺血和心率市场情况,从本文可看出检出率约48.7%,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3]。
分析表明,I组与Ⅱ组差异显著,这可能与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不同有关.I组为非器质性心脏病,各种诱因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能为心律失常的基本原因,该类因素在低年龄更易出现,考虑某些健康青壮年出现短暂室早有时与神经系统过度紧张有关.一些心率缓慢或心律偏快时出现的室早,则分别与迷走或交感神经不平衡有关.文献报道,心律失常存在自然变异现象,亦存在心肌和传导系统随性变化的因素。
I组心律失常发生的基本原因可能是心肌和传导系统的缺血性损伤.其次中老年人心肌和传导系统还存在老龄性改变,如心肌细胞顶端的脂褐素增加,肌浆网内有嗜碱性变性等,这些细小的器质性改变可导致激动起源和传导的异常或复杂的不一致,成为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机制[4]。
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不同,防治措施也应不同,I组以去除诱因.调节植物神经的平衡失调为主. Ⅱ组则以改善心肌供血和防止心脏的老龄性改变为主.总之无论是属于哪一组类型,只有通过有效手段确定病情,相应的治疗措施才会奏效,使诊断明确,最重要的是可使诸多隐匿的危险得以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林建美,张建英.老年冠心病194例动态心电图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8,12(1):32.
长程性: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一般2~3分钟,只能记录即刻短暂的心电活动。动态心电图连续24小时记录受检者全日的心电活动信息,因而能显著提高偶发性、短阵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故动态心电图又称长程心电图。
动态性: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受检者须静卧,其心电图反映的是静息状态的心电活动。动态心电图24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进食、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动态心电图也由此得名。
关联性:动态心电图仪具有自动计时系统,可以准确记录和报告任何心电变化的发生、持续及终止时间。结合患者按时记录的当日活动事项及有关反应,可以明确患者活动、症状及用药等与其心电变化之间的关系。
定位性:常规心电图常规采用12个导联,能较全面地探测心脏不同部位的情况。目前的动态心电图多为2~3个导联同步记录,只能反映心脏的局部情况,在病变定位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图形质量:常规心电图由于是静态短暂记录,干扰因素少,呈现图形质量较好。而动态心电图容易受、活动、情绪等影响而造成心电图形失真,医生在评阅分析时需注意识辨。
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临床应用
用于捕获偶发、短阵的心电异常:临床上有些患者时常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或晕厥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症状,但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往往是查无实据,以致不能确定诊断。此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偶发性、短阵性心律失常或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从而使患者得到明确诊断与治疗。这是动态心电图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作用之一。
用于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分析:对常规检查已有发现、但其性质或潜在风险尚不完全明确的一些心律失常,可借助于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采集24小时的心电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能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率及危险程度等。这对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预后评估和防治决策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漏诊率较高。动态心电图24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电变化,不仅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还能显示缺血发生的时段、持续时间、出现频率、缺血程度及其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能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切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动态心电图伪差指一种假的误差现象, 临床做心电图时, 受室温、呼吸、肢体、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导致做出来的心电图形呈上下漂移、波形混乱的现象, 称之为伪差。发生动态心电图伪差现象后, 若未能认真分析辩认, 很有可能导致心电图检测结构因类似于某些病变而造成误诊, 甚至误治, 容易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1]。因此, 重视动态心电图伪差现象, 加强对伪差原因的分析, 做好相关防范控制, 也是很有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动态心电图(DCG)检测中存在有明显技术伪差与误判的资料174例, 其中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42例, 其他疾病32例。患者均采用美国DMS300-4A动态心电记录仪, 并有完整的生活日记与常规心电图(ECG)。
1. 2 方法 对174例动态心电图伪差资料进行一一调查、分析, 总结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的主要原因, 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管理对策, 以保证后期心电图检测的准确性。
2 结果及分析
2. 1 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174例动态心电图伪差资料的详细调查与分析, 总结出如下几点导致伪差发生的主要原因:①外界因素干扰。因外界因素干扰所导致的伪差有106例, 占比60.92%, 外界干扰因素诸多, 例如电磁干扰、患者自身干扰、皮肤干扰、运动干扰等, 对这些因素未加注意, 很容易造成动态心电图伪差。②DCG仪器因素。因DCG仪器问题导致的伪差有41例, 占比23.56%, 例如常见电极干涸、电极质量差、DCG软件局限等问题, 均有可能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误判问题发生。③操作不当因素。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伪差有27例, 占比15.52%, 医师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时, 其操作手法不良、不熟练, 出现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移位、电源电力不足、磁带不洁或是对患者的卧位指导不合理, 未重视诸多干扰因素, 便容易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
2. 2 动态心电图伪差的防范对策 通过综合分析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原因, 建议通过以下几点对策, 加强对各种干扰因素的规避, 以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率, 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2. 1 外界因素干扰的对策 针对皮肤干扰, 在检测前先应用细砂纸打磨皮肤进行脱脂处理, 再应用75%酒精擦拭, 以降低干扰;患者自身存在较强电磁场也会造成干扰, 因此需嘱咐患者在戴仪器时不去任何地方, 也不做剧烈运动;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 叮嘱患者尽量不去放射科、理疗科、电梯等电磁辐射大的环境。根据外界因素类型的不同, 均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防范, 最终规避动态心电图伪差。
2. 2. 2 DCG仪器因素干扰的对策 因DCG仪器因素造成的动态心电图伪差, 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规避:①保证仪器及配件质量的良好性, 例如:选择干扰发生率较低的优质电极、及时更换破损或断裂的导线、导线长短要适中等;②出现伪差现象时, 及时检查电极与导线是否固定好, 避免导线缠绕、电极脱位造成的干扰, 并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等容易造成干扰的电子产品;③出现心率伪差时, 注意对患者与DCG仪器的检查, 例如, 心电波形呈直线时检查监测仪是否打开、电极连接是否正确、监测导联选择是否正常等。最后, 加强对计算分析系统软件的完善, 通过高水平的分析软件, 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2]。
2. 2. 3 操作不当因素干扰的对策 操作不当也是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的重要原因, 临床检查时必须引起重视, 加强对检查医师的培训, 提高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使之能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检查。此外, 医师通过经验的积累, 还需具备足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能准确识别动态心电图伪差, 避免误判、误诊的现象发生。
3 讨论
通过以上几点调查分析可见, 造成动态心电图伪差图形的原因诸多, 例如交流电干扰、肌肉颤抖、患者自身因素、仪器原因以及检测人员因素, 均有可能干扰心电图检测, 最终形成伪差。若在临床心电图检查中未仔细观察分析, 很容易在发生伪差后作出错误的心电图诊断, 给后期治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 必须对动态心电图伪差现象提起重视[3]。
综上所述, 动态心电图伪差会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造成负面影响, 临床需提高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对动态心电图伪差原因的干预与控制, 尽最大程度降低伪差, 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周瑶, 肖利春, 何平, 等.动态心电图伪差产生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办法.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1):31-33.
动态心电图在胸前的摆放位置是分别贴在病人前胸的7个电极。
这些电极点的拜访位置和一般的心电图是一样的,分别是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左缘第4肋间,胸骨右缘第4肋间,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和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一共7个点。
(来源:文章屋网 )
摘 要: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检测窦房结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62例怀疑有窦房结功能异常的心脏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食管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比较3种检查对窦房结功能检查结果差异性。结果 3种检查结果中,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比较,动态心电图与食管电生理检查和阿托品试验不存在差异(P> 0.05);患者的心电生理参数异常,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无差异性(P> 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以对患者的窦房结功能做出评价,为医师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关键词:动态心电图 心脏停搏 心电生理窦房结功能异常可以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最严重的是心脏停搏,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意识,机体处于昏迷状态,肢体抽搐[1-4]。瞳孔在心脏停搏后30~60 s出现散大情况,60~120 s后瞳孔固定。心脏停搏发病突然,若不进行诊治,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临床中,有较多的方法可以检测窦房结功能,其中包含动态心电图、食管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本次试验是对这3种方法进行比较,试图找出最简便、最有益于患者的检查方法,为临床医师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从而开展针对性治疗,提高预后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共62例怀疑有窦房结功能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62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33~85岁,平均年龄(63.35±1.54)岁。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1.2.1 纳入标准(1)病历完整。(2)怀疑有病态窦房结功能异常患者。(3)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此次研究。(4)生存期超过60 d。1.2.2 剔除标准(1)并发其他急性心血管疾病。(2)中途退出者。(3)感染性疾病。(4)肝肾功能障碍。(5)精神系统疾病。(6)血液系统疾病。(7)恶性肿瘤。(8)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1.3 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食管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性。1.3.1 动态心电图监测运用3通道、12通道的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进行心电图监测,监测前停用3 d抗心律失常药物。明确导联电极放置部位,尽量减少皮肤阻力。运用70%乙醇棉球对预放置电极部位的表面皮肤进行擦拭以消毒,正确安装电极与导联线,做好记录,并检查基线有无出现漂移等不良情况。对患者进行连续24 h的心电图监测,并做好患者的24 h活动日志。安置好仪器后,将数据传输于计算机进行回放,分析患者的心率变化、早搏总数、ST段变化等情况。1.3.2 食管电生理检查将电极导管从患者鼻孔插入食管,深度为男性36~40 cm、女性34~38 cm,或按计算公式:(受检者身高+200)/10=插管深度(cm)。当电极导管插入至上述深度时,位置相当于左心房水平,为最佳起搏部位,经过一系列电刺激检查窦房结功能。1.3.3 阿托品试验将阿托品注射液0.02 mg/kg溶于剂量为2 m L生理盐水中,采用静脉注射方法注入患者体内,这样可中断迷走神经,观察不同时间段(1、3、5、7、10、15、20 min)的心电图变化情况。1.4 诊断标准1.4.1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窦房结功能异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全天平均心率<50次/分,窦性停搏:P-P距离超过1 500 ms;长R-R距离超过1 500 ms,同时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出现快速心律失常,24 h最大心率<90次/分,负性变时效应降低[5]。1.4.2 食管电生理检查诊断标准窦房结恢复时间超过2 000 ms,文氏阻滞点低于130次/分,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高于550 ms,房室传导2∶1低于160次/分,房室结有效不应期高于420 ms。1.4.3阿托品试验诊断标准0.02 mg/kg,溶于生理盐水2 m L,1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后,观察1、3、5、7、10、15、20 min的心电图,观察窦性心率变化情况,出现窦性过缓,交接性逸搏心律,心率不到达90次/分,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诱发心房颤动等,为试验阳性。1.5 观察指标(1)分析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记录出现心脏停搏的时间、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2)分析患者的食管电生理检查结果,记录文氏阻滞点、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3)分析患者的阿托品试验结果,记录房室传导2∶1、窦性停搏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4)对比3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性,观察指标包括最大窦性心率、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窦房结恢复性、窦房结功能异常。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62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出现窦性停搏26例,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室停搏27例,心房颤动长R-R距离导致心室停搏10例,其中患者出现停搏的时间为2 450~6 800 ms,房室传导2∶1(133.54±12.06)次/分,窦房结恢复时间(1 687.82±101.03)ms,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652.63±8.99)ms,房室结有效不应期(568.86±24.02)ms。2.2 食管电生理检查结果6 2例患者经食管电生理检查,其中文氏阻滞点(163.22±13.56)次/分,房室传导2∶1(187.89±13.02)次/分,窦房结恢复时间(1 839.94±167.72)ms,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590.23±8.02)ms,房室结有效不应期(553.82±20.53)ms。2.3 阿托品试验结果62例患者经阿托品试验后,其中房室传导2∶1(136.66±12.55)次/分,窦性停搏时间(1 762.53±103.23)ms,房室结有效不应期(551.32±25.23)ms。2.4 3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性比较比较3种检查结果无差异性(P>0.05)。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比较,动态心电图与食管电生理检查和阿托品试验不存在差异(P>0.05)。患者的心电生理参数异常,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无差异性(P>0.05)。见表1。表1 对比3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3 结论心脏窦房结病变是严重的、应该被重视的心脏病,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窦性停搏、窦性过缓、交接性逸搏及逸搏性心律、心率变时性差、窦房结恢复时间长[6-7],严重的会出现心脏停搏引发心室颤动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导致心脏停搏发生率递增,这对患者生活与心理健康均有不利影响。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价值高,可长时间的记录患者心电活动,提高捕捉心电异常概率,针对暂时性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监测价值。动态心电图监测通过监测窦性节律、窦性频率等评价窦房结功能,医师还可据此分析临床症状与心动过缓、过速之间的关联,有利于临床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动态心电图监测具有无创、无痛苦、经济的特点,患者的接受度较高。食管电生理监测主要是对心脏电生理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根据机体食管和心脏之间解剖关系,应用心脏刺激仪调搏心房与心室,此方法主要针对心律失常疾病进行诊断[8]。通过食管电生理监测,医师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的窦房结恢复、传导时间、矫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经过对以上62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分析,与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异不大。阿托品是一种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大剂量阿托品能够阻断窦房结M2受体,减轻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继而诱发心率加快。阿托品试验中,监测62例患者心电图后也可见观察其心率变化,并心电图的一系列表现也可以为窦房结功能做出评价。动态心电图监测与食管电生理监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准确反映自况下的窦房结自律与传导异常,后者可反映激况下的窦房结功能。临床检查中,单项检查若无法明确判断时,可结合二者进行检查,以达到提高诊断率的效果[9-10]。通过此次研究中得知:62例患者经3种检查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导、快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速,3组指标无明显差距。这表明:窦房结功能异常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食管电生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后,3组检查结果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食管电生理检查需要经食管插管入左心房的水平进行刺激检查,给患者造成痛苦。阿托品试验是药物试验,对于青光眼以及明显的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为禁忌,阿托品试验也有一定的风险性,3种筛选窦房结异常的方法中,动态心电图监测最简单易行,通过本次试验可以明确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取代食管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作为诊断窦房结功能异常的检查方法。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对怀疑有窦房结功能异常的心脏病患者的窦房结功能进行评价,为医师提供有效诊断依据,便于医师实施合理、科学的治疗,此项检查无痛、无创、易实行,是值得推广的检查方法。参考文献[1]苏运璞.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价值评价[J].云南医药,2020,41(6):560-561.[2]王海燕.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左心房容积、功能及同步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10-11.[3]王丽颖,王新康.动态心电图与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在心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1,30(1):28-31.[4]陈秀颖.动态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68-70.[5]谌秀玲,刘鸣.心电散点图鉴别诊断窦房结功能横向分离和房性早搏[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28(5):372-373.[6]陈丽萍,林妹.窦房结功能分离和阵发性房颤心电散点图分析鉴别[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358-360.[7]彭隆,王嘉睿,刘金来,等.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价值比较[J].广东医学,2020,41(9):890-893.[8]陆媛.动态心电图监测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价值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0):17-19.[9]曾雁云,王锐.食管调搏与动态心电图对窦房结功能的诊断价值[J].大医生,2019,4(16):175-176.[10]王娇,李慧.动态心电图监测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2020,44(11):1715-1716.
1 方法
2008年2月,我院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出现三组完全一致的病例,其中一组与人民医院一例图形及记录时间完全相同病例,均显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速,频发室性早搏,STT明显动态改变。发现图形完全一致的病例后,立即对每一个记录器编号,重新选用别的厂家记录器重新分析核对。在模板、趋势图、总报告一一核对后,又对自动筛选的心电图波形,联律间期逐一测量,核对。并对以后佩戴者进行监测,发现出现同样错误,随与厂家联系,进行检测。
2 结果
四组病例,两组属于硬件故障,一组不排除软件下载路径错误,或人为操作故障。
2.1 记录器硬件故障,记录盒与导联线衔接处接口损伤。
2.2 记录盒与电池衔接的电极片接口接触不良。
2.3 软件下载路径错误,发现记录时间,图形完全相同的病例,系将硬盘中示范病例调出。
3 讨论
随着动态心电图的普及深入,其设计程序编排也日趋完善。特别是常规12导联体系,增加了同步记录的导联,采取微型电子计算机,进行实时分析和自动收集资料,缩短了自动回放分析过程,增加了分析报告内容,提高了对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和对伪差的分辨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同故障,现总结如下。
3.1 硬件故障,早期磁带式记录器多因转速不匀引起伪性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磁带的消磁不良表现为双起搏节律或心电图波形的异常。随着闪光卡取代磁带记录,动态心电图硬件故障也发生改变。
①闪光卡损坏,表现为回放或数据长度为零。②电池供电量不足,包括电池不合格,与电池接口不紧,患者自行拔出电池,本文三组患者误诊即电池衔接的电极片接触松动,造成电池供电障碍。导致前一患者数据没有消除,造成随后佩戴着资料不能有效记录,出现前一患者数据,记录资料被误认为后面患者的资料,引起误诊。③ 闪光卡没有插牢,或者导联线折断,即导联线脱离记录器,内部断裂,均可使心电波形轨迹中断。均可导致数据记录失败。④磁带式记录器还可有转速不均,易抖动而使波形失常,或心电图系统质量欠佳。
3.2 软件故障 ①消除数据不良,常见消除数据方式有三:A. 主机硬盘消除,即将闪光卡插入主机,手动消除,即相当于闪光卡重新格式化。B.记录器自动消除数据,闪光卡插入记录器,记录器自动消除卡内数据。C.记录器边清除边写入新数据,即按操作程序更换电池后,新程序启动,记录方式为将上一患者的旧数据清除的同时写入新患者数据。
本文三例记录失败在供电中断的基础上,边消除数据边写入新患者数据。
②软件下载路径错误,即数据回放的路径出现错误,不能将正确数据调出,或误调出其他数据,造成患者发生图形,记录时间完全相同的情况。后证实调出示教病例。
4 处理方法
每一个记录器和闪光卡使用前应进行统一编号,一旦出现问题,可及时查找可疑记录器进行检测,避免故障连续发生。及时于厂家联系。把损失降到最小。
另外,即使记录器运转正常,仍受患者自身状态,包括药物,屏气动作,呼吸活动,起卧位置等诸多因素影响。另外,外界因素交流电干扰,高频电场,强磁场(理疗,器械,电热毯,电话,电焊,汽车发动机)高分贝的噪音,容易产生静电的化纤内衣,均可干扰心电波形,严重的可使心电波形失真。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避免问题及有效的解决问题,所以,重视问题的发生并及时发现各种故障的出现是每一个临床医师的重要职责。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为心血管内科常见心律失常的表现体征之一。主要因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多发小折返导致心房节律紊乱,可见于器质性或非器质性心脏病。临床上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房颤动发病机制较多,情况不稳定,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衰、心律失常及动脉栓塞等,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多表现与基础心脏疾病有关,也存在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多数患者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会明显增加,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出现晕厥。针对这一疾病,本研究观察中,在持续性房颤伴长RR患者发病中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与传统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3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7月就诊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年龄54~96岁,平均年龄(75.62±5.26)岁,其中男20例,女1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分型标准,无合并其他疾。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不同检测方法,本次研究排除其他合并症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使用动态心电图患者标记为观察组,常规心电图患者标记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入院进行常规检查后,让患者使用迈迪克斯心电工作站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见以P波消失,大小、形态、间距等不等的f波QRS波形呈现室上型。
1.2.2 观察组 患者使用美高仪DMS12动态心电图仪监测仪(version 12.5.0076a动态心电分析系统),患者在静息状态下24h全程使用动态心电图。将患者所有结果均由我院专业心电图科室医师进行结果分析记录。
1.3分析断定 两组患者在检查中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心电图结果显示:①判断标准:常规心电图中长间歇大于1.5S,动态心电图中大于2S为房颤伴长RR;②检测出长RR间期的时间长短、出现次数、出现及终止时间然后与常规心电图结果做比较;③对比心房颤动与临床症状其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平均心率≤60bpm或伴临床症状提示Ⅱ度房室阻滞;④平均心室率>60bpm,临床区分不显著时,如出现明显延长的长RR间期,在房颤诊断后括号内标注长RR值[3]。
1.4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以及分析使用软件SPSS15.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房室颤动伴长RR检查结果比较 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观察组患者24h全程使用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共多少次、平均心室率、长RR与睡眠相不相关、头晕,黑或晕厥病史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几乎所有器质性心脏疾病都具有该体征且多与心律不齐息息相关。持续性伴心房颤动长RR多为房室传导阻滞或隐匿性传导引起[4]。常规心电图记录时间短,检测结果多不尽人意。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传导功能受外界因素及传导神经影响极大,心室长RR间距也会发生改变。出现难辨别的生理或病理性阻滞。该症状因发生时间短,情况不稳定,故常规心电图较难发现和区别。临床持续性房颤患者症状大多都与基础心脏病或与心室率的快慢有关,常会伴随出现心悸气短、胸闷无力等症状,老年人更为明显,在体力劳动后脑部缺氧导致迷走神经亢奋心率增快就易发生晕厥;患者因为心率不规律在未经药物治疗前心房颤动心室心率可在80~150次/min,一般不超过170次/min,第一心音间隔与强弱不均,在心率超过100次/min后则称为快速性心房颤动,在显著>180次/min则为极速性心房颤动会出现脉短拙等症状;患者在出现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会加重心肌缺血或间接诱发心绞痛的产生,持续性房颤也可诱发心力衰竭或加重基础心脏疾病;在血栓增强易感性后极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在持续3d或者更久后心房内会出现栓塞[5]。老年患者或有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更易发病,故临床有效的检查是尤为关键的。近年临床科学研究表明f波的频率可在房室交接部位发生长时间连续匿传导,对房室结起搏产生影响与抑制作用。从而早造成RR长间歇的出现,多数RR长间歇会≥2.0S,RR的长间歇在患者睡眠时会呈现显著增多趋势。对于存在心脏疾病及心衰患者动态心电图是早期进行准确诊断是预防该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更能捕捉到长间歇,更能确定其与黑、头晕、睡眠等的相关度,更能诊断其是否合并Ⅱ度AVB或隐匿性传导,故对其治疗价值具有重要意义[6]。
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可24h对房颤发生时间准确做出判断。其效果显著优于心电图,优化了常规心电图诸多不足。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动态心电图使用中更能观察出睡眠、黑、头晕、睡眠等中易出现长间歇的次数,观察组效果明显要高(P
综上所述,对于房颤伴长间歇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乐燕,时向民,孙李建,等.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的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8):533-534.
[2]李国钰.3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3:1767-1768.
[3]徐海,张启高.306例患者不同心脏起搏模式影响的回顾性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