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2: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体育国培研修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__年,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__省各项目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__师范大学顺利完成了__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两项目。项目的实施为__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养了1936名“种子”教师,我校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研修。这些教师将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__年元月,在学校“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培项目组织单位对__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经验与不足进行及时总结。
__年上半年,学校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中的有益经验。
__师范大学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__年“国培计划”两个子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该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在于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在于确立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组织原则;在于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努力;还在于__师范大学七十年办学历史的积淀。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要确保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国培计划”项目达到实效,__师范大学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保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和置换脱产研修的培训教师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通过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的骨干和“种子”教师,成为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保证顶岗支教实习的师范生能够顶住岗,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在承接__年“国培计划”项目前__师范大学对该项项目进行了充分准备和认真策划。
在总结__年“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的承担部门教务处和相关学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师范生顶得住支教实习岗位。__年3月至6月,从学院选拔到校级竞赛,组织了历时3个多月的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提高了2008级师范生教学技能;7月份,各学院有计划地培养师范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技能;本学期,要求学生提前一周返校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大练兵;从各方面夯实师范生顶岗基础。在此基础上制订了《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__)”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对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学院及学科、实习地点、时间与内容安排、管理方式、准备工作、实施要求及政策等方面作了系统策划。
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在总结__年“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前到中小学教学一线摸底,把国家的要求、__省基础教育实际和基层教师的需求有机结合、以问题为中心优化培训方案,突出需求导向,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优化培训方案。另一方面严把师资关,聘请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名师作为施培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国培计划(__)――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 __师范大学班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时间、内容、研修方式、专家团队等作了科学的规划。
本项目共涉及九个县168所中小学,1073名2008级顶岗实习学生,650名置换离岗研修教师,为期105天,三个地州约70余所的跟岗学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九
个学科,学校的9个学院参与该项目。针对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承接到这一项目后的短短十五天时间内,分解任务,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先,校领导的高度重视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召开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受培需求调研会、从需求的角度搞清需求,从基层受训教师的需求出发,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颁发《__师范大学关于调整国培计划——__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任务、职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规划。教务处负责顶岗实习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育科学学院承担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教师的培训工作。第三,召开__师范大学校内各部门协调会,教务处、校长办公室、计财处、学工部、后勤集团、校团委、各顶岗实习学院参加会议,对__师范大学学生赴各顶岗实习学校的组织、交通等工作做了部署。第四,各顶岗实习学院负责人到本学院负责的项目学校实地考察,解决学生到实习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等相关问题,在学生赴实习学校前召开培训会,落实顶岗实习的相关事宜。
各省(区、市)要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摸清需求,并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不同要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确保按需施训。要重点关注未参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性培训比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要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式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要将师德、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要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各地要加强专家库建设,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大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重,应不少于50%。
三、积极推动培训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实效性
要积极变革远程培训模式,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要积极进行教师培训选学探索,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探索将国培学分纳入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教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加强教师训后跟踪,通过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定期回访等模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跟踪指导。
四、严格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
各地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1号)要求,认真做好参训学员选派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培训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实行参训学员统一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培训过程监管。要严格培训质量监控,细化网络匿名评估,推动第三方评估,加强训后实效评估,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经费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训安排20%左右,远程培训安排25%左右;“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经费安排35%左右,转岗教师培训安排25%左右。严格培训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须直接拨付至中标的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食宿安排厉行勤俭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各地要落实必要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启动教师高端研修,推动远程培训模式变革,开展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设置以下子项目。
一、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对担任兼职教师培训者的6 000名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展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将集中研修与教师工作坊相结合,将“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培训300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不少于3万名教师。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1 800名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导能力。要对从事盲教育、聋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为全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骨干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5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其中,对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能力;对5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师的保教能力和园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四、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5 000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双语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其中,对100名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探索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对1 000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引领各地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
五、培训团队研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16 500名专职培训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对1 500名高等学校、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进行10天集中培训,对15 000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进行50学时培训,提升其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5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变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对1 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培训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还是非常高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有99%的学员对培训的项目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资源、研修(培训)方式方法选择、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用餐和服务质量评价内容表示满意(见表1),表明本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培训教师能力、组织形式、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安排合理。
二、培训学员访谈总结本次培训的主要成果
在培训中和培训结束后分别组织召开了两次培训学员座谈会,针对培训中和整个培训的各项内容进行座谈和讨论,通过两次座谈会总结了本次培训的主要成果。
(1)10天60课时的培训,按照预定的培训计划,顺利实施了培训,达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所有学员都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全员结业。调查问卷的反馈意见显示全体学员对培训整体效果表示非常满意。
(2)在培训过程中积累了培训视频资源,将逐步形成培训资源库,为学员的后续发展提供长远支持。
(3)收集并整理了所有培训学员的作业,内部整理了学员教案集、说课集和问题集。
(4)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以后开展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学员在培训中记录下自己的培训感悟,与培训单位建立了深厚友谊。
(6)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学员自编的一套100人的小型团体操、30余个自编小学游戏,可以为今后的培训提供丰富的素材。
(7)学员通过两位日本学校体育学专家的授课,对日本小学学校体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开阔了眼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8)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讲教师队伍与培训管理队伍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对于优秀培训团队的建设和培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学员对本次培训提出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培训后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和总结本次培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培训提供经验和总结。
1.学员认为项目的优点或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红歌教师”年丰老师最受爱戴。
(2)国培课程中的实践课教学比例比较多,能够达到培训总课程的50%,是和以往的培训大不相同的地方,是我们学员最喜欢的课程。
(3) 培训中邀请到国外专家授课,也是在其它培训中没有经历过的。
(4)课程设置针对性强,班主任团队工作细致、周到。
(5)接待工作、服务工作使学员感动。
(6)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运动技能的培训,学到真正的本领。
(7)管理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
(8)教学与服务团队。
(9)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
(10)服务团队周到细致,课程安排针对性强,切中要点。
(11)生活和服务、课程设置。
(12)培训教师队伍阵容强大,每一位教师上课都那么认真、投入、有激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体育教师的品格。
(13)教育科研。
(14)课程设置,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团队管理。
(15)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座专家的安排。
(16)班主任刘俊一老师及志愿者们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17)印象最深刻的是年丰老师,他的激情、精神、教法、口令、3-3-5式的掌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8)培训目标的设置,培训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高,班主任及助教的敬业精神,培训课程和活动内容丰富。
(19)能够根据学员需求及时调整培训活动。
2.学员对改进该项目的建议与意见是:
(1)希望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教学。
(2)理论课内容需要进一步贴近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
(3)希望培训资源完全共享。
(4)培训时间太短,有点蜻蜓点水。
(5)日程安排不要太紧,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
(6)适当增加学员的研讨活动。
(7)希望有更多的交流与研讨的时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国民素质的优劣,从而决定着国力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教育部“国培计划”和云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中小学继续教育已走向经常化、法制化的轨道。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必须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断地进行职后培训,不断补充、更新、拓展、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知识结构,不断开发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尤其是在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全面展开的今天,当务之急是大力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尽快使中小学体育教师适应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
中学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是终身教育的要求,是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彻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本文以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需求为调查内容,试图从多角度、多层面获悉云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学习的需求状况。为我们实施“中西部国培计划项目――农村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目标地位、课程内容选择、培训方式的设计以及培训的评价及管理提供依据。
1.调查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云南省各地州市部分体育教研员、体育干事、一线优秀体育教师;参加2014年云南省国培计划置换脱产项目培训的100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上检索、查阅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合理借鉴己有的云南省中学教师职后培训需求研究的研究成果。
1.2.2专家座谈法
通过与云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的座谈,了解云南省各级各类体育教育教学竞赛、教研、科研等活动过程中农村中学教师反馈的总体情况。
1.2.3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2014年西部国培计划项目的100名体育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1.2.5数理统计法
收集、处理和统计问卷调查中获得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问卷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云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需求分析
2.1培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对所调查的98名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结果见下表:
从性别情况看,参加国培计划的云南省农村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的男、女比例失调,性别之间的差距较大,女性教师比例偏低的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受限,大部分农村中学女教师,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外,在家庭中有养育孩子的重任;二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艰苦,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和学科不受重视场地、器材、自然环境都有影响,很多女性体育教师改教其他学科;三是专业偏见,在云南很多学校体育教师都是男性且篮球、足球专项居多,这与学校体育常见场地设施、群众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有关。
从学历结构看,本科学历的教师占64.2%,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5.7%,对参培人员进行访谈得知,造成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学历低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校领导对体育学科及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提高学历的机会很少;二是有的体育教师是兼职,兼职教师所承担科目、课时过多,一旦外出培训,学校找不到代课老师;三是最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少,属于竞聘上岗,若外出进修,不在学校工作,面临解聘下岗的危险,所以很多体育教师宁可学历低,也要保住工作。
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人数少,一级教师比例偏小,二级教师比例大,原因有2点:一是体育不被重视,评定职称时往往向其他学科倾斜;二是当地学校对体育考试要求低,教师无压力,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但从总体来看,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对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也使得本研究更具权威性。
由调查发现,学员的最大年龄为57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35岁;最大教龄为37年,最小教龄1年,平均教龄12年。由此可见,培训对象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年富力强,处于教学工作的最佳时期,教龄较长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承担着主要任务,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培训后能真正起到骨干带头作用,这样的年龄结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同时又具备了很好的参照价值,使得本调查研究更具可信度。
图1 培训教师所属地州
从参加培训研修教师所属地州看(图1),涵盖了云南省昆明、大理等九个地州的体育骨干教师,基本能反映云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现状。
图2 培训教师所属民族
从参加培训研修教师所属民族看(图2),除了汉族以外,还有白族、纳西族、彝族、回族、苗族、普米族、藏族农村体育骨干教师,体现云南多民族的特点,也为培训中讨论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2 参加在职培训情况统计分析
表4 参加在职培训情况统计(n=98)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平时很少或是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和参加培训,他们具有强烈的继续学习和自身发展提高的需求和愿望。有机会参加国家级培训,他们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激动,因此,他们格外珍惜这样的培训机会,同时希望教育部能多组织这样的培训活动,最好能加强后续实践过程的追踪与指导。
2.3 培训效果与学员培训需求和愿望的满足度分析
图3培训效果与学员培训需求和愿望满足度情况分布图
如图3所示,学员对培训效果与以往的需求和愿望相比较,认为非常满足的占31.2%,所占比例较少,满足的占56.2%,超过半数以上,认为一般的也占一定比例,为14.6%。总而言之,有87.5%的学员对目前培训效果感觉满意,认为满足了他们的培训需求和愿望,由此可见,目前培训对于学员来说具有相对较高的实效性。
2.4 对培训形式的需求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喜欢的培训形式中观摩研讨、主题强化和小组讨论位列需求的前三位,说明教师们不仅希望培训能让自己全方位提高,同时希望自己在某一主题上能有突破,不希望培训的内容宽泛但深度不够。因此,教师培训的承办方应尽早的了解掌握教师的需求并安排具创新、发展、个体的体育教师培训形式,以切实提高培训的价值和效率。同时,可以多采取观摩研讨与参与互动的形式,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形式获取最大的培训效益。
2.5对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
在目前培训内容和希望今后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教学观摩、设计、实践与讨论研修在选择人次排序上是完全一致的,排在第二位的是“专业运动技能”,第三位的是“专业理论”。这表明,国培计划组织的培训内容基本上符合体育教师的需求。但结果还显示,希望今后将专业运动技能和后期跟班教学观摩、设计、实践、讨论研修内容作为培训内容的选择人数差值呈现负数,这说明体育教师希望培训的内容更加符合体育教学的实际,希望更多的与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以及同事讨论研修,以此促进其共同进步;除此之外,在体育专业运动技能的选择上差值比较大,这说明体育教师们希望培训内容中多加入实践运动技能,多建立感性的知识概念。
2.6 对授课教师的需求调查
图4 学员喜欢的授课教师类型分布图(多选,n=98)
如4图显示,学员最喜欢的授课教师是经验与理论型体育专家,另外,对于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学员们也有一定的期望。多数学员认为,培训师资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最好是专业权威的专家、有实践经验的特级教师和一线优秀教师,能在对名师解读和优秀教师身上寻找自身的差距。
2.7对管理和考评的满意度评价分析
图5 学员对目前培训的管理和考核满意度分布图
如图显示,有83.3%教师选择了非常满意,满意(12.5%)、一般(4.1%)、不满意(2.1%),这充分表明目前培训管理及考评方式能比较全面而且客观地反映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心智活动过程、行为表现及学习结果等情况,而且这一管理及考评方式比较宽松和粗放,不会给教师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
3.结论与建议
3.1 参加此次“国培计划”置换脱产项目研修的农村体育骨干教师男教师占多数,学员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教师的学历逐渐提高。今后应加大在职培养力度,更多关注农村女教师的职后培训,帮助年轻教师建立职后培训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师德修养,拓展和更新知识面,是农村体育骨干教师的发展趋势。
3.2 大多数参训学员认为参加此次“国培计划”培训在专业观念(包括专业知识和对新课改的解读方面)、体育教学技能、运动专项技能、教学与研究能力、学员增进感情等方面收获颇多。为我们今后实施国陪计划课程内容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提示我们总结并运用好由这些内容所产生的生成性知识及其运用。
3.3云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群体因为学历、技术职称、从教年份,教育教学能力、职后的专业发展状况、参与学习的机会、各地各校的要求,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和要求等不同导致层次差别大,培训的需求多样化,主要集中在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及考核评价、增强培训师资力量几方面。我省在职教师今后培训应努力做好准确定位培训目标,优化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价模式,力求体现培训方式实效性等工作,提高培训效果。
3.4 调查对象从不同角度为农村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提供了合理建议,且更注重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因此今后的培训中,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针对学员的年龄、来源、学历以及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理论知识采用专家讲座,教法技能采用观摩课形式,专业技能采用实践课形式等。培训内容可以更多的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增加室外实践性、可操作性内容,减少纯教育理论的讲授,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评析,为体育教师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运保,韩伟锋. “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需求调查[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 5) : 3 - 6.
[2]余新. 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五个基本环节[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6) : 67 - 71.
[3]党亭军.继续教育背景下乡村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 22 - 25.
摘 要:“首席培训师”的出现是教师培训专业化的重要标志,“首席培训师”主要负责教师培训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结合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在分析“首席培训师”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基础上,提出“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质量意识、引领意识、整合意识、沟通意识和研究意识。
关键词:教师培训;首席培训师;中小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7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培训工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化推进,规范对教师培训从业者的职业标准与资格认定等要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北京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院校,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培计划”、省市委托培训和北京市的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并以高质量的培训实效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2014年,我院率先在培训项目管理中实行“首席培训师”负责制,由“首席培训师”负责学科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本文结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实施,围绕“首席培训师”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分析“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以此探索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途径,旨在科学推进专业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1 首席培训师的职责和任务
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使用指南”中指出“‘国培计划’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组织集体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借鉴这一岗位设置的具体说明,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首席培训师”应该担负以下几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根据需求调研确定培训主题;总体设计学科项目的实施方案;构建培训课程与师资队伍;引领、组织、监控实施过程;主持围绕培训主题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进行项目绩效自评,跟踪检验培训效果等。总之,“首席培训师”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效果,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和实效。
2“首席培训师”应具备的意识
2.1质量意识
教师培训的实效如何,质量是关键。因此,作为掌控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核心,“首席培训师”首先应该树立的就是质量意识,且这种意识要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具体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2.1.1培训前的充分调研
培训需求是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培训的归宿所在。培训需求调研是否充分,分析是否到位,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培训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有学员个体的人员需求和工作需求,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组织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文件要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不仅要能够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挖掘,分析其在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教学能力或是体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还要思考国家、政府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类文件精神,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培训主题。
2.1.2 培训中的严密监控
决定培训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培训过程组织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为此,“首席培训师”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及时了解、全面掌控学员对于培训实施的反馈,在“业务班主任”的协助下,要努力做到“三要”:一要随班听课,及时关注课堂效果,把握授课教师与学员的教学状态;二要组织学员随堂填写《研修日志》与《课堂评价表》,对评价表进行汇总分析,从中把握学员的收获、问题与需求,为及时调整培训提供依据;三要经常组织座谈、访谈,与授课教师、主管领导沟通,及时完善研修计划。
2.1.3 培训后的绩效评估
“首席培训师”对自己主持的培训项目和组织的培训活动负责,其中的一项标志性行为就是能够“衡量和辨明白己的培训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工作改进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培训后的绩效评估,特别是基于培训成果的客观的自我评估,是“首席培训师”质量意识的具体体现。此外,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还体现在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中对于培训所得的迁移和运用。因此,作为“首席培训师”,在培训结束后,还应深入到学员所在的中小学校,深入到其执教的体育课堂中,观察学员教学行为是否产生积极的转变,并思考结果(产生或未产生转变)产生的原因,结合培训追根溯源,积累培训经验。
2.2引领意识
“首席培训师”要有在思维上和行动中引领培训项目实施的能力,要具备在专业领域和培训过程中“双重”引领的意识,即既要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熟悉成人教育培训规律与培训方法,能够对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流程有全面的掌控和把握。
2. 2.1培训主题领域的专业引领
主题式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其优点在于培训目标着眼于“点”的突破,对教师某一方面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避免以往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力求面面俱到实而蜻蜓点水的弊端。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培训对象需求,分别为学科项目确定了“教学微案例创新”、“体育学法指导”、“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体能增强指导”、“体操教学能力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的开发创编”等不同的培训主题,相应的每位“首席培训师”也都是长期关注、研究这些领域并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对其有效地主持和深入地参与培训活动,能够提供专业能力上的保障。
2.2.2培训实施全程的环节引领
如果说“培训师”是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培训任务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与活动实施的专门人员,则“首席培训师”应该是具备激励和引领能力,并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人员。首先,“首席培训师”应该对自己设计的培训目标与培训流程非常清晰,引导培训向预设目标有序进行;其次,还要能够前瞻性地预见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对培训实施产生的影响,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培训的进程进行微调,以保证培训活动顺利地开展。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首席培训师”应该能够对个体研修、分组研修和集体研修多种环节科学组合,定期组织学科项目范围的研修阶段汇报和成果交流,做到“及时了解、全面掌握、收放结合”。因此,我们选定的“首席培训师”都是具有三年以上参加过“国培计划”和北京市体育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培训管理的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同时具备调控培训进程的能力。
2.3整合意识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实施,必然涉及教师教育的各种关键要素,需要在课程系统、培训模式与教学团队之间做出做合理的配置。因此,统筹和整合各种有利于培训项目实施的资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培训活动的开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样是“首席培训师”不可缺少的专业意识。
2. 3.1 培训课程的整合
课程是教师培训项目的核心,任何形式的教师培训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来开展。在教师培训日益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今天,作为“首席培训师”,固然要有根据教师发展需要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更要具备根据培训主题整合培训课程的意识。一位成熟的教师培训师,应该能够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和需要,科学地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表1是2014年针对北京市郊区小学暑假期间体育教师设计的培训课程。从中可以看到,围绕“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的培训主题,培训师进行了精心的课程整合:在内容分布上,考虑了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运动项目与游戏的对接;在层次分布上,兼顾了体育游戏的内涵理解、方法拓展、创编开发以及问题诊断的不同需求;在类型分布上,既有传统的以集中面授为主的课程,又有强调学员参与的实践研修型课程,兼之任务驱动式的课题研究和成果形成类课程,并在此过程中辅以网络指导类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保障课程的吸引力。
2.3.2 培训师资的整合
北京作为首都,具备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在组建各学科项目的培训师资时,各位“首席培训师”充分发挥了整合意识,选择和构建了一支包括学校体育领域的学者、教授,体育教研员以及一线优秀体育教师等组成的培训师资。以“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的专业修炼”学科项目为例,“首席培训师”聘请了首都乃至全国在体育学法指导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构成培训师资,包括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东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教师研修中心(学院)的学者,以及多位来自一线学校的体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力争做到专业突出、结构合理。可以预见,随着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入侵”教师培训领域,在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教师培训课程和师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3.3 培训方式的整合
随着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日益深入,传统的以单一的专家讲座为主的培训方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对于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而言,正视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学习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将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更科学地进行组合,用于培训活动的开展之中,是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解决一线教师参与培训主体积极性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培训中的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开展。总之,只有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培训实效。
2.4沟通意识
“首席培训师”是一个既不同于部门负责人,又在项目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性岗位。一方面,他作为学科项目的管理者,对涉及培训的人、财、物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另一方面,这种管理者的行政权限只局限于学科项目范围内,而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依赖于培训项目之外的各级行政机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首席培训师”的沟通意识至关重要,他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外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为培训搭建顺利实施的平台,对内则要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项目内部各种人群的关系,使培训工作运转有序。
2.4.1 内部的沟通
内部的沟通首先体现在“首席培训师”和“业务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之中,作为学科培训团队的主要角色,二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其次,作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关系,“首席培训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与学员之问的沟通。培训活动的实施离不开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贯彻,但同时需要进行人文化的管理,努力做到严格与灵活相济、制度与情感相融。除了各种显性管理手段以外,还要注重发挥隐性管理的作用,创设人与文化和谐的培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培训者,这些都是“首席培训师”工作中沟通的重要内容。
2.4.2 外部的沟通
培训项目方案确定后,从组班招生、建章立制到开班典礼,从日常管理到授课教师的上课安排、进度调整,从随堂听课、调查反馈到培训建议的提出,从下校观摩、考核结业到成果展示,从学员用餐到交通用车,“首席培训师”均要逐一落实,做到环环相扣,培训过程才能不出纰漏。为了减少“首席培训师”的这些“计划外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引领中,北京教育学院通过制订各种制度规范,规定了财务、后勤、行政等各方面在教师培训活动的工作职责和对培训活动的支持。尽管如此,“首席培训师”的外部沟通能力仍然非常重要,这种沟通包括与二级学院、系室领导的工作汇报,与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学员所在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以及学校的情况反馈等。
2.5研究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使教师培训者、培训机构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和研究意识。对于“首席培训师”,只有强化自身研究意识,以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做终身教育的传道者和践行者,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于教师培训者素质的更高要求。
2. 5.1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
作为培训者中的领军者,“首席培训师”通过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担负着为教师“送炭”的艰巨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在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关注体育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首席培训师”一定要走进学校,走进体育课堂,走进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中,了解体育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才能设计和提供一线教师最满意的培训。
2.5.2体育教师发展规律研究的意识
教师培训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首席培训师”应该通过系室统一组织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和个人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从中了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规律,探索“适应期、熟练期、成熟期、骨干期和卓越期”等不同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搭建培训平台。
2.5.3教师培训活动创新研究的意识
参加了国培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育老师要找准定位,悉心言传身教。
教师的职不仅仅仅局限于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引导、影响、了解、激励、鼓励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应服从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的大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以使他们将来能够精力旺盛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科研意识,提高反思潜力。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透过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潜力发展的途径。为了贴合新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和反思潜力,在教学中勤于反思、质疑、批判、创新,善于观察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透过科学研究的途径解决问题,以提高自我的教育科研潜力。
三、转变观念,才能让教师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课的概念模糊,个性是农村小学,因为体育器材缺乏,人们认为体育课就是跑跑步、做做操。透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研修期间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感受很深,收获很多。专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和视频,使我得以从理论的高度了解本次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认真地反省与审视自我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培训既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讲座我都认真聆听,精心揣摩,透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能够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体育的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我务必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务必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体育教师也是如此。教师只有认识到了体育课的重要性,理解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就要想法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因此教师务必强化自我的体育综合素质,就就应加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多学习和掌握体育方面和与体育有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国培计划”个人研修总结范文透过这次国培,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心中的困惑、教学中的疑难、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热心交流的话题。这是一个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地方,使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我,多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使自我在国培中成长。
回想学习中,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我感受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荡,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理解了思想上的洗礼,受益匪浅。国培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宛若傲雪红梅,分外娇艳,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能和更多的同行交流,探讨了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我的职责重大、知识贫乏。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1、在学习中反思。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当我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激起我心中的许多感想,让我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观,感悟到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学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感悟至深。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种观念的构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坚信我会去探索、解决!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务必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一样,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构成自我的教法,构成自我的特色,构成自我的风格,教出自我的风采。教师务必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资料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还就应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我的知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2、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透过学习,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专家与名师,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与名师,他们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恰当把握教学生成”,是与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断地积累总结分不开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他们的最好写照。作为一名参加教育教学潜力提升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的教师,要想以高贵的姿态行走,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潜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断更新,需要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否对学生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只有透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教育将更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潜力的培养,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听了专家的报告,使我明白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并且能够学好,成为优秀的学生和未来社会的成员。“老师的能耐是让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学习了”。因此,教师就应着力于将经验资料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理解的资料与形式。专家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师应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化,传统型的教师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我,并逐步向专业化教师转化。
3。做好主角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把价值引导和孩子的自由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价值引导,同时又注重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强迫学生去被动的理解,而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不但主动快乐的学习了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用心的应答的环境,学生在交往中,在生活中交流和表达,不仅仅语言得到发展,其他各方面的潜力也得到发展。为此,教师务必转变自我的主角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简单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用心、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去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4。善待每一位学生
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因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教师要心胸宽广,能够听取各种不一样意见,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多一些理解之心、关怀之心、友爱之心,这样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冰心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
5。要关心爱护学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首先要爱学生。因为,我们每一天应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活,一个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我们要把他当作一个能动的人,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平等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感到温暖,增强自信,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更会使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要懂得言传身教
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务必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职责。此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能够向学生谈自我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能够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我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7。要不断提高自我
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必须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我的特色,有自我的灵魂,不一样的方法能够学习、借鉴。国培活动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专家结合自身的成长给我们做的一场场精彩讲座,为每一位潜心求学者带给了丰盛的教学营养大餐,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我,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我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我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教育的与时俱进,也许这就是脚踏实地走出的第一步。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主阵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中国教育,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发自内心的说一句:国培,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国培计划”个人研修总结范文透过这次“国培计划”远程项目的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我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我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首先,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忙。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此刻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从2010年9月15日至2011年1月9日历时5个月,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734名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在华中师范大学分别参加了为期10天、15天、3个月等不同类型的培训。共有201名来自全国各大学、教研机构和教学一线的著名专家、教授、特级教师为培训班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组织学员实地考察了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市光谷小学、华师一附中、华师附小、武汉市卓刀泉中学、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武汉市洪山中学、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等多所武汉市重点中小学校和湖北省示范学校。各研修培训班组织学员班级交流研讨、圆桌论坛及网络论坛,到培训结束,网络论坛共发帖9 574条。每班配备了体育器材,组织了才艺纷呈、热情四溢的联欢晚会,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东湖等风景区。培训期间每位学员都提交了研修论文、教学案例,并组织了优秀学员评选工作。
在培训管理团队、授课专家、参训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10年的“国培计划”结出累累硕果。我们将培训管理手册、专家授课课件、学员教学案例、学员学习心得、学员学习论文等编辑成《培训成果汇编》70册,刻录光盘10碟,编印华中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简报》41期约100万字。
二、主要措施
1.组织完备,措施得力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为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实施的国家级项目,肩负引领、示范和重点支持的重要使命,承载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关爱。对此,我校高度重视,组成了组织结构完备、工作职责明确、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清晰的培训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马敏为组长、副校长李向农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培训工作。在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设立“国培计划”实施办公室,由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伦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尽全力切实保障“国培计划”的顺利进行。
为确保培训的专业水平,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师范司和各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宗旨,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分学科组建了由省内外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学名师组成的培训专家团队,抽调了一批具有教师培训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培训管理与服务。每班配备两名专职班主任和两名助理,全天候参与班级管理和服务。在学员中成立班委会、推选小组长配合班主任一起管理班级事务,组织班级活动。
由于各项工作领导到位、落实到位、责任到位,全体人员分工协作,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实施工作中,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同志及我校校长马敏、副书记吴晋生、副校长李向农、黄永林等领导同志关心指导“国培计划”的项目实施情况,并出席了“国培计划”各培训项目的开班典礼。
我校校长马敏为“国培计划”欣然题词:“实施国培,服务国培”。
2.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注重培训实效
基于“国培计划”的重大意义,我校马敏校长召集专门会议,组成专家组对课程设置多次进行研讨,明确培训目标,确保认识的深入性和目标的明确性,为“国培计划”提供了良好的组织领导保证和质量保证。从培训方案的制订到组织实施都经过了专家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课程设计上精益求精,充分体现教育部组织“国培计划”“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培训宗旨,强调了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课程按五个模块设计。(1)现代教育理念模块:通过解读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宏观政策,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形势要求,介绍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展现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引导开展师生角色认知和师德教育等,促进学员更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视野,形成先进、开放、多元、深入的教育认知。(2)教学改革模块:通过追踪学科前沿,提升对教学功能的认识,介绍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探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及开展教学研究、开发建设教学资源、运用教育技术等的有效策略,帮助学员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3)教学案例研讨模块:通过呈现、分析同行教育教学实践,或者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从中提取真实的典型案例、挖掘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对此进行教育理念探究和教学行为诊断,推动学员进一步校正教育价值观和教学方法论,体验、验证理论和方法,开发、形成一批骨干教师研修的优质案例资源包和有效使用办法。(4)教育观摩考察模块:通过走进武汉市有特色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观摩实践基地,开展同行观摩、座谈与评价,或亲身开展教学实施、监控和反思,促进学员相互砥砺,激励专业成长,学习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推动学员在真实情境中丰富体验、深化认识、改进教学和科研方式,提高实践能力。(5)校本研修规划模块:通过介绍国内外教师培训先进理论,分享校本研修实践经验,讲解校本研修的设计策划、组织实施、反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规划思路,启发学员从多角度整合力量、利用资源、应用信息技术等,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和现实条件,促进学员提高校本研修设计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
3.创新培训模式,贴近一线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国培计划”更加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提升教师的课堂技能,加速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转变,更加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力争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贴近一线,使“国培计划”成为最有吸引力、最有效的培训。
为保证“国培计划”的培训质量,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一培训方式,在方式上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在充分吸取2009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国培计划”的特点与要求,安排专家报告、名师讲座、大会交流、小组讨论、网络论坛、圆桌论坛、参与式培训、课堂教学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在专家的引领下,组织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案例教学。聘请研究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专家和著名学者、教授为学员授课,并进行研讨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一线特级教师、教研员等为学员介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做课堂教学观摩点评。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启迪学员的思维,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掌握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
(2)参与互动。结合学员的特点,“国培计划”采取专家讲授与学员交流相结合的参与式培训的形式,并与其他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有效结合。这种形式我们在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时就已经广泛使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式培训模式因其加强了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受到学员们的高度赞誉。可见,若这种模式使用得当,便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广泛调动学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多角度的思考和探讨。
(3)问题探究。在培训前,我们已经为学员提供了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课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参加培训,通过资料收集与整合、交流与探讨等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获得大量信息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进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员对课堂教学观摩课进行点评、研讨的活动,使学员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得到提高。
(4)专家指导。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科专家培训指导小组,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负责教学工作,在进行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学科方案的设计,在培训期间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主持专家讲座,引导专家与学员的互动,随时解答学员的疑难,参与学员论坛,与学员零距离对话,不时将学员研讨活动推向。
4.师资团队阵容强大,实力水平令人折服
为确保培训的专业水平,采取了首席专家负责制,分学科组建了由省内外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学名师组成的培训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来自全国各地的201名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他们中有熟悉、参与中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高水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有中小学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40%),有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丰富的培训研究者、管理者和培训师,体现了国家级培训团队的水平。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专家郭元祥、佐斌、雷实、鲁子问、雷万鹏等,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朱家雄、李季湄、冯晓霞、陈佑清、杜时忠、李家清、杨再隋、刘华山、王宝祥、李季、舒白梅、吴伦敦等,以及来自一线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胡明道、金莺、靳岳滨、郭文红等。
由于专家阵容强大、来源广泛、结构合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优势互补,深受学员欢迎,他们的精彩讲授,时常博得学员的阵阵掌声。在培训中,学员们近距离地认识和接触了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以及一线特级教师,领略了名家的风采和魅力,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专家们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学员。正如吉林市教育学院邹春红在感言中说:“在培训学习中,我们与专家牵手,与精英同行。在度过一个个充实的日子之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蜕变的欣喜和激动。一场场专家的报告,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与反思,让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我们汲取着理论的营养,分享着研究的快乐,充实着实践的经验。培训班的学习,引领我们从小学语文的迷茫中逐渐走向清晰……”湖南邵阳市绥宁县长铺镇第一小学的陶荣海老师总结得好:“短短的15天‘国培’,让我们了解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对我们既有观念上的洗礼和更新,也有理论上的重构和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这里,我们不仅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学习者,更成了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我们对自己以前的教学行为、管理行为进行反思……”.
5.规范管理,细致周到
在这次“国培计划”项目中我们抽调了一批具有较丰富教师培训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培训管理与服务,每班配备两名专职班主任和两名助理,全天候跟班管理服务。我校制定了严格细致的组织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各项工作责任到人、服务到位、分工协作,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狠抓落实,把服务做到了学员的心坎上。班主任和学员学习在一起、吃住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实施工作中,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使广大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学习安心、生活舒心、事事顺心。
在班级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细致服务,规范管理,竭尽全力帮助学员解决困难。(1)管理规范。制定了《学员与教学管理办法》,对教学管理、考勤管理、作业与考核管理、组织纪律管理与后续跟踪管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及安全突发事件做了周密安排。(2)环境优雅。培训地点安排在校内,教师们住在校内的三星级宾馆桂苑宾馆,重回优雅的大学校园,在优美、静雅的人文环境中身体得到放松,性情得到陶冶。伙食卫生干净、菜品丰富,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称赞。(3)资料齐全。为每个学员准备了一个资料袋,内装笔记本、笔及笔芯等学习用品,印发了《培训手册》,在手册中有每位授课专家的讲义,配发了课程改革自学参考书,并在培训结束时将培训课件、通讯录、电子相册等相关资料制成光盘发给学员。
由于大家的配合,整个班级的管理井井有条,学员出勤率高,笔记认真,班级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管理和服务的细致到位,当然这些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班委会和学员们的共同努力。
三、培训的特点与主要成效
1.感受名家,增长学识
学员们近距离地认识和接触了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领略了名家的风采和魅力。学员们认真聆听了像雷万鹏、吴伦敦、佐斌、雷实、陈佑清等专家的精彩报告,他们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令人钦佩;认识和了解了像沈旎、姜瑛俐、靳岳斌等教学研究名家;分享了像张基广等一线特级教师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激励着每一个学员。专家的报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有的热情洋溢,声情并茂;有的风趣幽默,诙谐生动,让人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很多人都是含着眼泪听完报告的。大家感慨,“原来课可以这样上,学习可以这样有趣”“这些也都是我原来做过的,只不过我没有在意没有记录”“做校本研修就是要做有心人――有心发现,有心记录,有心反思,有心分享,有心分析、研究、总结提炼”,这样的感言和心声在培训简报上比比皆是。
2.系统研讨,分享经验
在专家名师的示范引领下,各类研讨呈现从未有过的深入和广泛。研修探讨内容涉及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技术路径和可利用的资源包;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设计实施等。在优秀案例和成功实践经验的分析研讨中,学员们分享了经验,解决了困惑,完善了知识,更新了观念。
这次“国培计划”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如案例教学、班级论坛、圆桌论坛、问题探究、专家引领、观摩示范、互动交流等,培训过程强调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热情。大多数学员感觉紧张而充实,感动而快乐。
3.互动交流,收获友谊
此次“国培计划”更加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隔膜:在教师职后培训中,专家学者满足于埋头苦讲,一线教师习惯于奋笔记录,但结果却是听起来很有道理,用起来一无是处。这种站在各自立场,只关注自己的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话的现象,已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痼疾。为此,有必要开展“角色互换”,形成全面互动,从而帮助受训教师体验并理解不同层面的教育真谛、行为与理想。
为帮助学员调整学习状态,我们在活跃班级研修氛围、激励学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员学习内驱力上下工夫、想点子。通过班级论坛和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与专家的授课内容进行深度“撞击”,摩擦出“思想火花”。每次课堂的互动环节大家都热情高涨,下课了还“余兴未了”“言犹未尽”,还与专家继续交流学习感悟。无论是听课还是讨论、交流,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钻研的激情。
我们欣慰地看到,参训教师“动”起来了,“活”起来了,不管是不太熟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还是进入“课改高原期”的教师,大家在“国培计划”中互助合作,迸发出巨大的教育能量。在这里的一次次激情的交流,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使友谊的光环将整个培训渲染得温馨而富有情感,让大家留连忘返。
4.分享成果,拓展培训
我们通过互联网创设网络讨论平台,建立“国培计划”网络论坛,设立“网络社区”。在这一平台中,参训教师自主发帖,将自己喜欢或者觉得可以和大家共享的内容上传,和其他参训教师与专家进行激烈的讨论,交流研修经验,探讨教师培训中的问题。为各位参训教师提供后续研修,帮助参训教师更好、更方便、更快捷地选择进行后续的自主学习,反思和重构自己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行为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建立公共信箱、QQ群等网络形式进行交流,利用网络的便捷、开放、交互等特点,使参训教师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互动交流,使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变得随时随地,更加畅通。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培训功能的延伸,拓展了学员培训后的后续交流学习,深得学员喜爱。
5. 以人为本,温情服务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微笑服务,温情管理,时刻把温暖送到学员身边,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竭尽全力帮助学员解决困难,让大家在培训中处处感受到温暖和关心。
1.学习全国先进经验。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分期分批组织教研员、校长、骨干教师赴全国各地参加教育教学专题会议和优质课观摩,邀请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廖飞、浙江仙居教研室主任张志伟等20余名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来合阳指导工作。五年来,全县共有五千余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2.组建专家引领团队。要做实做好校本研修工作,就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研修团队作引领。近年来,我们组建了教师工作室、“古莘教育讲师团”、国培培训团队三支县级专家引领团队。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学校――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1.以做实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制定了《合阳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各学校做实做细课题研究工作。《办法》从课题的申报流程、立项原则、经费使用、课题管理、成果鉴定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各分管主任为副组长的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全县课题根据学段学科特点,确定教研员全程指导,确保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业务支持。各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组建了“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四级教研网络,真正让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常态化,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成果扎实推广,教研员和学校积极搭建平台,摸索出了“举行成果推广研讨会――组织课例研修活动――畅谈实践心得――丰富研修成果”的课题推广模式。
2.以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全县高效课堂的打造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高中学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四步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学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形成了以城关中学“读讲议练”翻转课堂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学学段在全县推行“预学一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局各职能股室群策群力,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服务。教研室先后开展了能手“高效课堂”示范课、课题研讨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执教水平,对高效课堂的实施进行了精心的业务指导。
三、基于学区――区域协作。资源共享。致力拓宽研修渠道
为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我县先后尝试了联片研修、“校际联盟、协作研修”等方式。2014年10月,县教育局在总结经验、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县四个学段推行大学区研修工作,全县共成立十一个学区。各学区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有效探索,主动作为,先后开展了教师风采“四个一”、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汉字听写大赛、科技制作展、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培训跟岗教师三百余人次。
经过不懈努力,各大学区工作亮点纷呈:高中学段狠抓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初中学段三大学区推行了骨干教师校际交流跟岗实践锻炼活动;小学学段四大学区组织优秀教师实施了“跨校滚动授课”模式;学前学段三大学区每月召开一次学区联席会暨观摩活动。
2015年,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市雨花台区专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打造有品质的区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在优化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
2015年,雨花教育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雨花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工作意见》,将“抓质量提升”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局长办公会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核心议题;区教师发展中心多措并举,常规中求创新;各学校通过教学工作例会,不断总结反思学校阶段性教学工作。这些科学的谋划与决策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雨花台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践,优化过程管理,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与领导下,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由教研室主任领衔,学科教研员担任负责人,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组员,制定学科质量目标,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发展性评价。质量调研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问卷、对话等调研形式精准有效。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细致分析调研数据,客观全面地反馈教学质量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区教学工作。
2015年,雨花台区各类教育的教学质量呈现齐头并进的提升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高考成绩再创佳绩。雨花台中学连续十一年获得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同时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学校教学管理奖,并连续第二次荣获教学质量突出奖。板桥中学第三次荣获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并再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梅山高中参加上海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特别奖。全区中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中上水平。
二是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民众最朴素的诉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适合的教育,是区域教育的重要使命。2014年省学业质量测试报告显示,我区小学生学科成绩离散程度低于本市、苏南、全省平均水平,这表明了我区小学教学质量总体均衡。3至6年级教学质量调研数据表明,我区小学教学质量校际差距有所缩小,一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明显。
三是职业教育形成品牌。中华中等专业学校职教品牌效应显著,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单位;学校再次荣获南京市职业学校质量管理考核综合奖;成功申报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并如期开办;学校还获得青奥组委会颁发的“文化教育活动突出贡献奖”。
二、在队伍建设中夯实教学基础
我区积极实施教师研修培训“三项工程”(启航工程、引航工程、远行工程),初见成效。在全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与展示活动中,我区职初教师笔试成绩位居全市第一。2015年5月,历时半年的小学教务主任专题研修圆满结束,形成项目成果《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手册》。全区9个“名师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自2014年10月中旬正式挂牌以来,共开展了53次专题研训活动,一批省市级的学科名师与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同课异构、课堂观察等方式,积淀教育理论,淬炼课堂教学,推广教学成果,扩大专业影响。
我区高度重视学科教研团队建设。2015年,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市级先进教研组创建为工作抓手,深入基层学校,指导学校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和师徒结对组的工作,着力打造学习型、科研型和反思型的优秀教研团队,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我区共有15个学科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第八届先进教研组,通过率在全市名列第一。
近年来,在“两个持续提升”(持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教科研训发展水平)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我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省市教学竞赛活动中,我区教师屡获佳绩。其中,在市级以上教学竞赛中,有149人获奖,其等奖3人,一等奖46人。小行小学数学教研团队荣获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竞赛一等奖,雨花台中学美术学科先后获得南京市和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一等奖,板桥中学语文、数学学科获得南京市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一等奖。
三、在课改实践中构建品质课堂
2015年,我区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从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两个维度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
1.校本课程建设异彩纷呈
校本课程改革一直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我区各中小学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雨花台中学以建设“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为平台,推出了5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多元素养;共青团路中学校本教材《身边的环境》获得市一等奖,“蝴蝶监测――雨花台地区环境考察”项目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板桥小学积极推进“做中学”项目,深入开展“小小水博士在成长”系列综合实践研究;区实验小学开发的趣味数学课程,有效解决了教学的真问题,活跃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
区教育局制定并落实体育、艺术“1+X”计划,出台《雨花台区加强体育艺术工作意见》《雨花台区推进校园足球工作方案》,举行了首届“区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确定我区为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区教育局荣获2014―2015学年南京市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节总决赛团体一等奖。
2.课堂教学改革百花齐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要途径。区教育局启动“雨花新课堂”研究,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引领各校课堂教学改革。雨花外国语小学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苹果讲坛”活动;金地自在城小学打造“共享式课堂”,出台共享式课堂的十大标准;岱山实验小学开设泛读课教学,追求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以及阅读速度,学生的年课外阅读量达100万字;雨花台中学数学、英语、物理等多门学科积极参与南京市“基于课标分解的深度研课”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深度备课、研课活动,探索教师高效教学和个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014年10月,我区举办了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全区74个单位共415名教师参赛,是“雨花杯”创立以来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一次教学盛会,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我区教学改革的成果。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学科教研员精心编撰了《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学科总结反思》和《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教学设计》成果册。
3.校本教学研修扎实开展
2015年,我区各校的校本研修扎实有效。雨花外国语小学的岗前培训,包括新教师教学常规培训、教科研常规方法培训、班主任日常工作培训等,组织新教师开学第一课试讲、第一次家长会试讲,手把手地帮助新教师迈好教育生涯的第一步。景明佳园小学注重以读书学习促进教师精神生长,为所有教师订阅学科研究杂志,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或教研杂志,并评选出优秀读者,给予奖励。区实验小学西校区推出了《课外阅读考级方案》,组织教师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为每一本指定阅读书籍都撰写了阅读课教案,并打造了阅读考级系统。梅山一小开展教师辩论赛,展示一学期读书活动成果,提高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春江分校小学部确立“展示一处亮点、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点改进”的“三个一”评课维度,并将专题反思上传到校园网,以供学习借鉴,推动校本教学研究。雨花台中学积极建设青研会、高研班,开展暑期研训系列活动,如读书随笔评比、教学基本功考核、读书心得交流沙龙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在教科研训中淬炼教育智慧
一年来,区教师发展中心初步形成“以培为主,教培结合,四位一体,共同提高”的研训模式,增强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扎实开展一系列教科研训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品质,全区的教育科研和教师研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5年全区共有71项省市级立项课题,由区教师发展中心承担的“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策略的研究”深入推进,已经形成研究成果;区实验小学“生命化德育课程”研究课题在南京市德育建设评比中获一等奖;雨花台中学“基于个性化成长的‘教师发展地图’的校本建构研究”作为南京市教育局“五工程”重点项目,被选为省级培育课题。区教师发展中心确立了8项区级精品培育课题,并为课题承担学校搭建了成果展示平台。在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中期评估中,我区各类课题合格率达100%。全区有个人课题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7.6%,在全市名列前茅。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139-03
进人21世纪以来,全球普遍加强了对教师教育的关注,各国纷纷提出了针对加强本国师资力量的各种措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政府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于2000年提出的“优质教师计划”(Australian Government Qllality Teacher Program,以下简称AGQTP)、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两个措施都是针对教师资源的改革,对两国的教师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较分析两者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鲜明的区别,对于促进我国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加深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概述
澳大利亚优质教师计划,是澳大利亚政府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提出的提高教师质量的培养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在21世纪学校领导所需掌握的教学知识与技能。AGQTP于1999年出台并于2000年开始正式启动,一直实施至今,本文选取的政策是《澳大利亚优质教师计划(2011-2013)》。在2011-2013年,联邦政府将支付22.5百万澳币支持该项目。经费支出将主要用于学校以下九大关键学科领域的教师专业学习:文学(英语)、数字计算能力(数学)、科学(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历史、地理、信息和通信技术、语言、职业教育和音乐。主要的目标群体是有十年或十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离开教学岗位一段时间后又重返讲台的教师,临时的教师,土著学生的教师,农村、边远地区、城市贫穷地区的教师。鉴于澳大利亚分权制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各地区中小学教育事务主要由州政府负责。
我国的国培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属地方事权,应以地方为主实施。
二、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的相同之处
(一)提出背景和目标趋于一致
在国际教师专业化思潮的推动下,教师素质和质量成为当今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股因时代而产生的教改洪流中,肩负引导教育发展重任的教育政策不仅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且更加凸显了其时代价值。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优质教师计划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理解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所赋予教师的使命与要求,以此来顺应澳大利亚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政府以新世纪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内外环境等因素为出发点,认为21世纪给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而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学质量不高等现实因素,都要求政府制定有关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其目的是,通过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提高优秀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促进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同时,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的开展,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突破。由此可知,两个措施都是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资状况。
(二)基本措施一致
1.中、澳两国都由政府为教师培训提供专项资金。《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规定:“在2011-2013年,联邦政府将支付22.5百万澳币支持该项目。经费将用于各州和领地的活动开展,政府分配给每个州和地区的教育权威机构的经费主要基于2009年澳大利亚统计局所公布的该地区学生入学人数比例。资金的使用则根据年度拨款法案和1997年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的财务管理和责任法案的监管要求。”我国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
2.两个项目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提高教师队伍和专业化素质的举措。我国与澳大利亚有着相似之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处于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学生,其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因此,通过“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促进各地区师资水平的均衡提升及教师专业化发展。
3.二者都是由中央政府牵头,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虽然由联邦政府出资筹建,但州政府以及地方的私立教育办学力量在具体活动的开展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州政府必须在联邦政府制定的主要架构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并给联邦政府提供年终总结报告。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属地方事权,应以地方为主实施。中央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
4.两国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了机会。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都是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举措,两项举措的实施使得澳、中绝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得到在职专业发展机会。AGQTP为澳大利亚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许多职后发展机会。在AGQTP的推动下,2010-2013年,新南威尔士州大约有30万教师参加了读写、计算、科学和职业教育等科目的培训活动。国培计划也为我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很多的在职培训机会。截至2013年11月,北京等18省(市)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已完成80%以上,计算机培训已完成90%以上。
三、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的不同之处
(一)政策提出的保障体系不同
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出自《关于21世纪国家学校教育目标的阿德莱德宣言》,从政策的内容来看,该政策对政府与实施培训计划的单位或个人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并有一系列的相关法案作为约束,如《刑法和犯罪法》(1914)、《种族歧视法》(1975)、《档案法》(1983)、《性别歧视法》(1984)、《人权和平等机会委员会法》(1986)、《残疾人歧视法》(1992)、《女性工作机会平等法》(1999)、《2004年龄歧视法》、《公平工作法》(2009),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如申请获得AGQTP资助项目或是退出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步骤,促使项目明确化。我国的国培计划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形式来实施的。这仅是从政策层面上出台的一个文件,缺乏法律的保护。从政策的内容来看,该政策对政府与实施培训计划的单位或个人之间是一种领导关系,实施培训者对接受培训者是否在种族、年龄、性别、残疾有对待不公和歧视等方面有相对细致的关怀与考虑。
(二)两项举措的内容存在差异
AGQTP项目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来帮助学生的文字与算数水平,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整体水平的目的。该项目强调对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目标人群学习的需要、跨学科和学校给予优先发展。详情如下表:
除了上述活动,每年AGQTP活动计划还必须分配资金的25%用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和学生福祉等领域。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为全国的孩子们改善教育成果,提高学生的福祉,并为他们今后进入成人的生活做准备。解决学生的福祉是了解学生生活、情绪和学习以及防止青少年抑郁、自杀、自残、行为(包括欺凌和暴力)和滥用药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
我国的“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前者面向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农村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教师培训者,进行分类、分层集中培训;后者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培训的内容涵盖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科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以及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其中的顶岗实习可谓中国特色一项创举。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
(三)二者在选拔受训者的方式上存在不同
AGQTP项目参与培训的人员多以先申请,待通过了组织机构的审批后才得以参加;国培计划的参训人员多以各基层单位先选拔,然后再呈报上级主管部门的方式。
四、启示
(一)教师教育理念与时展的融合及开阔的国际视野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此次优秀教师计划别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将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还利用网络技术将先进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反思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大多数是强调对教师知识的培训,如我国的师范教育,多年来课程设置都以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教育学概论等理论课程为主,理论知识陈旧,并缺少实践性,且知识的更新缓慢,缺乏先进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学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多采用师徒模仿式,新教师为在学校中求生存而去模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而缺乏创新环境与土壤。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在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上立足本土内容的同时,还有像亚洲研究、国际最佳实践等相关国际视野的课程培训及研究;我国在对基础及中等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上缺乏涵盖全球化的国际课程内容。
(二)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了多种社会力量,包括联邦政府及州政府、非政府教育机构、宗教部门、社区等。在澳大利亚学校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各州都成立了家长联合会,与学校一起致力于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下,政府优秀教师计划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力,对活动的进一步实施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提升教师质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应加强民主性,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促进教师发展的工作中来,从而能够更为细致地了解公众对教育及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以进一步促进有效政策的制定,并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注重教师成长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