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3: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分层次教学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强化训练(计算机基础训练)是大多数高校大一新生在修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必修课程之后的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公共基础实践教学课程,通过该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获得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运用网络、OFFICE等信息技术进行各自专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撰写排版科技论文的能力。强化所学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为之后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及计算机应用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大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计算机强化训练课程的要求主要是掌握对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办公系列软件的操作和应用(例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网络Internet的应用基础。随着我国在计算机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公共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方法尝试。本文尝试对分层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强化训练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1分层案例教学法概述
通常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已具备的能力水平及潜力倾向,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多组能力水平有差异的组别并区别对待,这些组别在教师适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案例教学法指的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分层案例教学法则是分层教学与案例教学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全新教学法,既根据学生的课程基础和实践提高进行动态分层,又结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挑战难度更大的实践案例任务。考虑到我校实际情况和新生计算机基础的水平差异,结合我校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尝试进行计算机强化训练实践教学课程的分层案例设计,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计算机强化训练课程的案例教学内容科学且分层次完成,这样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同学能够接受知识并达到教学目标,从实际应用入手来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实践能力。
2分层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强化训练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1相对准确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分层
根据计算机强化训练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我校该实践课程的教学学时为期一周的集中强化实践安排(计算机强化训练课程均是安排在学生上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下一个学期),参考上一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成绩,结合该课程的配套实验的完成情况,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据此来综合确定学生在计算机强化训练分层实践教学的分层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选择更高层次的实践案例作为实践任务。
2.2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践教学案例
为了配合分层实践教学任务的开展,同时促进教师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并将重点放到通过具体实践案例的教学来引导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上,需要积极搜集相关实践案例,并根据实践操作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实践教学案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在计算机强化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期望学生掌握对计算机应用操作的基本技能,操作系统的熟练运用,常用系列办公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网络Internet相关操作的应用。据此进行了大量实践教学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并根据操作完成的时间以及难易程度进行分层,让实践教学案例跟学生的实践能力分层结果相匹配。例如,在Word实践案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大四毕业论文排版的需要,将各专业的论文排版规范分发给学生,并提供部分真实毕业生论文给学生进行按规范要求排版的实践练习,另外将求职信的撰写和排版以及简历的制作任务也加进来,让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进行以后要用到的实践技能的锻炼。
2.3动态管理学生的实践任务
分层教学方法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取相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学生区别式教学。此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此方法中获得运动技能、运动知识、运动能力、运动意识等方面的完善与提升。
分层教学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需求,俱乐部模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性,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势必会对体育教学效果起到助推作用,为此,文章以乒乓球教学为例,将分层次教学法应用到乒乓球俱乐部模式教学之中,探讨其所能够达到的预期效果,为其他学科奠定理论基础,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乒乓球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院校乒乓球普修课采用自然班的模式进行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乒乓球的运动水平,学生的性别进行分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内容完全一致,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并没有将学生当作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而被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由教师一手安排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虽然可以很好地照顾集体中的大多数学生,但是不利于尖子生的培养和对差生的照顾,时间长了会导致这两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乒乓球技术水平的提高。
2重视科学合理分层是进行动态分层教学基础
合理的分层对乒乓球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分层和合作。动态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认为只有当教学恰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时,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乒乓球动态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要求适合各层次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这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采用动态分层教学,能使学生群体较为客观的分配到水平相近的层次,既是同伴又是对手,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因而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被有效激发。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还能照顾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促进学生的素质和潜力培养。体育锻炼中的竞赛活动具有竞争性,这种竞争产生了胜负之分。由于比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任何人都难以保持不败,赛场没有常胜将军,面对竞赛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失败与挫折,客观上要求参与者要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不能被一时的挫折所吓倒,及时分析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找出有效的对策与办法,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重新参与竞争,力争胜利。只有那些不畏困难、勇于挑战、不怕失败与挫折、善于分析和找出失败的原因,充满自信的人,才能从失败与挫折中得到启迪,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因此,动态分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分层教学对于乒乓球教学的意义
3.1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便是因材施教,它要求高校乒乓球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最大限度地平衡学生在智力、理解力、肢体表现力等方面的因素。在高校教学中,学生对于乒乓球学习的先天因素、爱好程度和受教能力往往不同,这些客观的差异为乒乓球教
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分层教学法以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为依据,为其量身定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方法,尽最大努力为其创建合理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是因材施教理念最忠实的拥护者。
3.2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绝对主导地位。这样学生就会出现一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教学现象。但是在分层教学法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这样“教”与“学”相互呼应使学生不仅能真正的发挥主体作用,又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43
1 引言
“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在此教学模式试验和研究之前,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为“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和研究奠定基础。
2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3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4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
[2]Gordon Dryden. Jeannette Vos Ed D.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 Jalmar Press, 1994.
一、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简而言之,分层异步教学法是指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几个小组,针对各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制定出难易程度各异的教学计划及目标,学生可自主选取学习目标来开展合作学习,在难易度适中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教学氛围也会发生较大变化。
从实际的应用效果来看,分层异步教学法应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当代小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且急于表现自我,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这一特点开展分层异步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个性,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打破满堂灌的教学弊端,在尊重学生共性需求下实施个性化教学,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通过师生之间的密切沟通交流,教学质量可得到优化。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教学相长是新时期教学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充分给予学生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可以根据学生对学习的感性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有的学生对学习比较感兴趣,有的学生会感到焦虑,而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有厌倦的情绪,通过学习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分层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自己心里清楚即可,而不应该把分层公开,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且这个分层的结果应该是动态的,一个学期甚至一个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当然对学生分组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同质分组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分组形式。
2、目标设计和选择
在设立教学目标时目标的难度应符合每层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尽相同,对学习活动要有不同难度的要求,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目标的设定不能过高,否则学生达不到目标而导致分层教育失败,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目标不易过低,这样对导致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当学生达到设定的目标时,要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目标制定初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将目标变为激励的话,鼓励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将目标告诉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分层设问
在分层异步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环节也需要分层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当中。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哪一个层次的学生以及提问的目的。可以采用同一个问题采用多种问法,层层递进,这样既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又使问题连贯,利于问题的理解,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基础的问题,同时又可以了解到一些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在呈现问题时,先呈现出大部分人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结果的问题,再引出难度稍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最后对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进行辅导,使他们也能够解决问题。
4、个别指导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个别指导策略,就是指对于学生个性化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2)当学生完成第一级的教学目标,走向高一级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起到帮助和指引作用。(3)在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点,帮助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完成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5、练习分层策略
数学是一门重视培养逻辑性思维的学科,数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把理论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而且小学生具有学得快、忘得快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仅仅读懂了题目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加强练习。除了课堂上的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有差别的设计赋予创造性的课后作业,通过分层练习,有益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条理清晰的把握不同层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
6、做好后续的课程评价
分层异步教学法实施背景下,课程效果评估的方法也要进行相应改进,教师不可通过同样的试卷检测来进行教学效果分析。针对分层异步教学法的课程评估应结合学生的进步及课程表现来进行,在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学评估中,教师可通过前后学生的进步空间、学习变化制定观察表,并以此为依据结合阶段性测试成绩来进行评价,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让学生在自我要求中力求上进。同时可结合师生评估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在下阶段的学习中厚积薄发,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总结: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基于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应用优势强大,在实际应用在,教师应掌握好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及环境,为学生营造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意识。[本文转自WWw.dYLw. nEt 语文教育论文]
众所周知,目前的中职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随着这种转变的产生,中职学校总体的招生表现也有所下滑,所招的生源逐步减少,且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面对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中职生,假如我们仍然采取陈旧的、单一教学模式。那么,则很难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法,且初具成效。那么,究竟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目标分层
这里所说的目标分层主要是指教学目标分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备课阶段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分层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教师都会把学生提前进行分层:A层代表学优生、B层代表中等生、C层代表学困生。
例如,在执教《图文混编》一课的时候,在备课阶段,我就制定了分层教学目标:针对A层学生提出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的、图文并茂的目标;针对B层学生提出可以利用WORD独立制作出一个简单图文混合版面的目标;针对C层学生提出模仿教材中所示的范例制作一个简单图文混合版面的目标。目标制定之后,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在黑板上把上述目标呈现出来,但是并没有具体制定哪一层次的学生完成哪一目标。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安排是为了不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挑战自我,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 提问分层
不仅教学目标要分层,在课堂提问阶段我们中职计算机教师也要注意提问的分层。例如,在执教《图文混编》一课的时候,在讲到具体的制作过程的时候,我点名提问李华同学(C层学生):“我们如何把互联网上的图片下载到电脑上呢?”由于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因此李华快速的回答道:“在互联网上找到需要的图片,鼠标右击,点击把图片另存为桌面即可。”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需要在WORD中插入相关的图片,我又提问王强同学(B层同学):“我们如何在WORD中插入相关的图片呢?”由于刚才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王强同学迅速的回答道:“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①光标确实位置。②“插入”――“图片”――“剪贴画”。③“图片”选择项中单击选择一种类别。④单击自己喜欢的剪贴画后“插入”。这样就可以完成了。这个回答非常正确,我也对王强同学进行了表扬。接下来我又问道:“假如我们要改变剪贴画的大小又该怎么办呢?请刘亮同学(A层同学)起来回答一下。”刘亮同学在课余时间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经常自主探究相关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同样没有难住他。刘亮同学回答道:“我们可以这样操作:①选取(单击)所需调整大小的图片。②指针移到调整点上,变形为双向箭头。③按住左键拖动达到目的大小后松手。这样就可以调整图片的大小了。”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把不同难度的问题抛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也顺利的回答出了正确答案。在我的分层提问策略的引导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3 练习和评价分层
除了上述论述之外,为了有效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我们还需要进行练习和评价分层。
练习分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的在于不能因为分层练习而打消学困生的积极性。中职生大都已经成年,他们拥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分层练习的时候切忌不能明确的给同学们进行分层,即不能明确告知,而是让他们自由选择。例如,在执教《邮件合并》一课的时候,我在课后布置了下面三道作业:(1)回答邮件合并的关键步骤;(2)照搬教材中的实例进行实践操作;(3)利用这一邮件合并功能为全班同学设计简易名片。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自由选择,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把这三道题目全部完成了,这点让我非常欣慰。
评价分层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师需要对每一层次的学生均进行评价。切忌专门针对AB两层的学生进行评价而忽视C层同学。更不能对C层学生一味的进行批评。在对各个层次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多以赏识教育为主,适当的辅以批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可以在教师的评价中得以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卫东,靳艳琳.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5年03期.
[2]董乃谦.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分层教学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Abstract:In order to avoid the traditional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take a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rough practical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can avoid the traditional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of "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 malpractice.
Key words:Basic computer teaching;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Hierarchical;Sub category
[中图分类号] F22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已经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以研究和改革。
1.现状分析
1.1生源情况不同
地域问题、经济问题、学校问题、环境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从入学时的基础来看,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农村学生好,东部地区的学生比西部学生基础好,沿海地区比内陆学生好。同时经过观察可以发现,有基础的学生,大约只有10%左右的人比较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多数人学过一些计算机入门知识和基本操作,然而掌握程度却参差不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学生、西部学生、内陆学生中存在大量学习刻苦而且自学能力强的同学,这些同学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往往可以后来居上。
1.2理论与上机学时不够且比例不合理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绝大多数高校往往只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文化基础课往往讲授计算机理论常识、Word、Excel、PowerPoint,周学时分配往往为理论2 + 上机2,应用基础课通常为了方便学生通过计算机二级而讲授一门计算机语言,周学时分配往往为理论3 + 上机2。笔者认为其中存在很多弊端:
①计算机知识拥有整个一个理论体系,如果单纯地按照目前的周学时分配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部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然而却只能浮于表面,和现实世界的计算机应用却有很大的差距。
②计算机作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学习和工作的工具,统一的授课会使得学生很难个性化发展,学生难以寻找和提高符合其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进而对就业和工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③对于已经有了一定计算机基础、学习刻苦或者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些同学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同学明显不同,传统的授课也会阻碍其发展。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数学校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其中笔试占60%,机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上机实践能力。很多同学甚至到计算机所有课程都结课的时候依然不懂得如何安装计算机程序,不懂得如何使用网络资源来自学,不懂得如何使用不同格式的文件。更有甚者,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连论文排版都处理不了。传说中的“高分低能”出现了,试问这些学生如何参与到未来的工作中呢!?
由目前教学现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统一任务、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一刀切”式教学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再符合实际的需要,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予以改进。笔者认为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的三维教学法势在必行。目前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法和三维教学法还没有在所有高校全面展开,但正在被众多高校接受并试运行着,发展前景良好。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相关的论文和文献,比如湖北大学赵婷的硕士学位论文《语文差异发展论及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将差异发展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成果,引进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熊金成发表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08(14)卷的《卫生类高职高专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英语教学"目标+专业+发展"及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模式;采用"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3S中心"英语教学模式、"交际型"英语教学法开展教学。郑丽娟发表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月的《三维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梁国就在《教育导刊》中2008年7期中发表的《新课改中开展“三维”教学的思考》,避免应试教育、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
2.高校计算机基础应用分层次分类别的三维教学法
笔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育的现状而制定,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各个学校的教学情况不同,每个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也不尽相同,这一切都导致了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因而首先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次和分类别。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往往是大学新生入学以后第一学期开始的必修课,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以前即需要对其所在的专业进行调研,调查其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所可能会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然后按照其对该知识和技能需要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分门别类地进行不同的编排,将非常需要的知识作为讲授的重点,将非常需要学习起来又比较困难的知识点作为讲授的难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参考学生个人的意愿;这样一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不同的专业所需要讲授的内容是由学生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内容决定的,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用型,也就是说缩小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在学生入学的时候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测试,然后按照成绩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班,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合理和适当的调整。不同的分班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分级培养。这样一来,不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有所不同,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的同学由于只掌握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容易实现;基础差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由于分班的调整可以在提高以后加深自己的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会一直学习比较深的内容,知识面也比较广;基础好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会由学习难的知识点转为普及型,依然可以适应。进而我们可以看到基础好、学习刻苦或者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取与之对应的知识;同时学生个体的学习有了极大的进展。
在分层次和分类别的教学之中需要贯彻的是,分别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个很关键的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所谓的“三维教学法”。笔者认为在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需要同时采用模仿式教学方法、形象思维教学方法和抽象思维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意愿,设计比较综合而且贴近实际的例题,通过讲解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对每个程序画出相对应的流程图,结合简单问题来介绍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强化实践动手动脚能力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满足基础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置不同内容风格、综合程度、难易程度的实验内容模块,并在实验之前允许学生充分预习,实验之后提出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并对不足之处作出改进,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笔者认为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结合,利用网络提供比较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指导文件、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各种素材、常用软件、习题解答与自测题、考核方法与标准等;同时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和网络论坛作为网络答疑的方式,以学习较好学生带动和指导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定期指导,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3.实验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布卢姆,在美国J.B.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该理论提出了掌握学习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必须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依据布卢姆及其同事对掌握学习教学实施步骤的论述,掌握学习教学的程序概要为:为掌握学习定标、定向,为掌握而反馈-矫正,为掌握而分等。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给小课题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对象、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13级平面1班、平面2班和网络班、14级平面班、网络班、动漫班的学生,以13平面1、网络班、14动漫班为实验班,13平面2班、14平面班、网络班为对照班。
(二)研究的目标
尝试通过利用递进教学法,设置多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中能有所收获,改变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邮植僮餍巳ぃ提高学生参加市技能竞赛的成绩。
(三)研究的内容
1. 将课堂的一体化实训目标分割为多个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找得着自己能举手可及或跳一跳就能触及的目标,各取所需,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实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逐步完善课堂活动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阶段、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1.采用资料收集法、文献法了解当前我国对于递进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及支持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一体化教学中学习操作技能的看法、困惑。3.采用课例研究法、集体研讨法,以观摩课等形式进行研讨,探寻设置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做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5月立项到2015年5月结题,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
(1)文献资料研究
课题组深入学习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找到了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当前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利用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此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范围、方法等进行了反复思考并作了具体的分析,初步理清了下一阶段研究的思路。
(2)进行调查调研和分析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了前期《调查问卷》。2014年7月,利用学生放假前的时间对13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就分层递进教学法进行前期问卷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回答;9月份对14级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前期问卷调查,两次共发出227份问卷,回收问卷227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100%。
(3)选定实验班,制订研究方案
经过充分的文献资料研究、调研、访谈和讨论,课题成员统一了研究的思路,制订方案,选定实验班。以13平面1班、网络班、14动漫班为实验班,13平面2班、14平面班、网络班为对照班。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实施,在2015年4月份进行总结。通过递进教学,希望能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年3月)
(1)制定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及操作的具体要点(2014年8月)
1)教学目标分层递进
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相应的教学目标,它包括基本目标、应用目标、拓展目标。
2)教学内容分层递进
为了与教学目标对应,将理实一体化课堂的知识点划分为基本知识点、提高性知识、拓展性知识。基本知识点是最基本、最直接的部分,是专业课必不可少的部分;提高性知识是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稍微变转后的部分;拓展性知识是前两者的提升和发散,要求会更高。
3)实训练习分层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目标和内容是分层的,所以实训练习也相应地划分为不同层次: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它们层层相扣,由浅入深。基本练习是该专业课中每位学生都要掌握的技能,单一的技能,只需要直接应用知识;提高练习是在将多项单一的技能合并应用才能做出作品的,要求能灵活结合、应用知识点;拓展练习是在灵活应用知识后,进行自我提升的练习,会插入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培养牢固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
4)教学对象分层递进
根据分层递进教学需要,教学对象也需要进行分层。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后将他们分为ABC三层。对于不同层次学生作业有不同的要求,C层次学生只要完成基本练习,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学有收获,有成就感,逐步培养学习和动手兴趣。B层学生要求完成基本练习,收获了成就感后,要求继续完成提高练习,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并努力向A层靠拢。A层学生除了要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以外,要挑战拓展练习,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升,这一层次的学生是专业学习和技能精英,一般都比较灵活,接受能力强,应多点要求他们进行创新和创意练习。
5)评价体系分层
在本课题研究的策略中,每一层次的评价都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最高,D为最低。对于C层学生来说,完成基本练习一半以下的评D;完成一半的评C;全部完成基本练习评B;尝试去做提高练习的评A。对于B层学生来说,只完成基本练习的评D;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一半以下的评C;完成基本练习和全部提高练习评B;尝去做拓展练习的评A。对于A层学生来说,只完成基本练习的评D;完成基本练习、提高练习一半以下的评C;完成基本练习和全部提高练习评B;完成包括拓展练习在内的所有练习的评A。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被评到A级,主要体现出鼓励学生努力向高一层次靠拢的思路。只要学生能表现出本人的努力,就能争取到评A级。同时,评价分别由学生评价、小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组成。
6)分组合作策略
在将学生划分层次后,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成三人或三人以上小组,由技能较好的组员担任小组长,开展互帮互学,小组内各层次组员互相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互相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也充分发挥A层次的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
(2)按照分层递进教学策略进行教学(2014年9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在实验班的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堂中有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互相进行研究,寻找解决办法。
(3)中期研讨,检查分层递进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对分层递进教学法进行调整改进后继续实施。(2014年12月)
课题组教师认真开展研究,将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论文、案例、课例等,并积极编写校本教材。
3.总结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
对照课题方案进行全面总结,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成果汇编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成果一: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实训练习,主动向高一层次发展,减少了厌学的情况,也保证了学习的量。(二)成果二:自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学风得以改善,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精英学生的技能提高得很快。学生参加省市学科竞赛、江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的成绩获得突破。2015年参加江门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10人次,参加竞赛的学生全部获奖。(三)成果三:教师的组织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发展。(四)成果四:逐步完善形成一体化教学中进行分层递进教学法评价办法,有效地补充了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五)成果五:撰写了研究报告、论文、课例、案例、反思等,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公开课和观摩课。
六、研究的反思
(一)存在问题
1分层教学法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掌握程度、性格、爱好、家庭经历等方面而实施不用的教学手段,最终实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并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我国教育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孔圣人———孔子,他非常重视“知人”在教育中的运用,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就叫“因材施教”。
2计算机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教育现实教学中,存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是统一的,不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基本上是取平均值,忽视班级中的优等生和学困生,最终导致优等生感觉教师所授内容简单,节奏慢,而学困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够,丧失学习兴趣。另外,计算机教育缺少专业区分性,全校统一开始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教学大纲的设置却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区分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性,导致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模糊性,影响教学效果,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理念,很难实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3计算机教育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1)计算机教育分层教学法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而事实上,不少高校录取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分数线偏低,学生基础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分层教学方法则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效地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2)计算机教育分层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进行分层教学,有效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理解和消化教学知识,并转化成能力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计算机教育分层教学法可以督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不断进步。分层教学法对教师进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否定,需要教师真正改变教学立场,从主讲转变为主导,不断创新,以关爱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提高了计算机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4计算机教育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4.1教学目标分层
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大致分成:掌握系统理论、提高应用技能和培养专业特长这三种。对于擅长接受理论知识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进行计算机教育理论的研究,进行专题资料组织,深入挖掘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比如进行计算机编程的原理分析,这样可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喜欢操作的学生,因为其动手能力极强,可以鼓励引导他们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培养,多进行计算机实验,组织他们进行各种技能大赛,软件设计,与企业合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对于在计算机知识某个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计算机某个专长领域进行训练,突出特长,进行不断创新,申请技术专利等,毕业后可能成为某领域中的专才。
4.2教学对象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不同,可以将学生分成基础组、成长组和拔高组三组不同类型。对于基础组的学生,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和学习底子一般较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接受专业知识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有效引导,多鼓励和关心,逐步提高。对于成长组的学生,一般能够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基础知识掌握没有问题,能够完成教师要求的基本任务,这样,教师以提高整体水平为目标,带动部分学生晋升到拔高组。对于拔高组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自主学习能力强,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勤奋刻苦,教师可以为他们设定较高的目标,加大信息量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加快节奏,充分挖掘拔高组学生的潜力。
4.3教学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统一考核模式的弊端,根据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分层,设置分层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有效考核不同层次和特征的学生实际水平。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生运用理论创新、论文和专题等形式进行系统考核;对于应用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技能证书、大赛获奖等方式进行选拔考核,对于具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运用专利或技术研发来进行奖励考核。对于基础组的学生进行通过型考核,对于成长组进行等级式考核,对于拔高组进行专项考核,保证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学历史理论知识、文学理解分析以及实践感知三个层面进行授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固态性与动态性结合的特点。基于此背景,教师在围绕当代文学课讲述时,可以借助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兴趣和培养目标结合点的有效挖掘,之后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布置相关小题目,让学生参与到积极发言过程中,提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一改以往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除了需要注重课上学习外,学生课后的自学活动也需要给予重视。第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记笔记,从而在丰富的积累中带动自身鉴赏能力的提升。第二,对于半期考核论文要严格、认真对待,从而使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能得到同步提升。课程教学开展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持续提升其技能水平,而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则是其步入技能培养的牢固基础。
当代文学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现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包括学生在生活中参与的语文活动、语文实践联系等;要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现当代文学成果融会到实践生活中去,实现当代文学服务现代生活的最终目标;要深入挖掘当代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等,并从中不断探寻学科发展的不足与缺陷;全面研究语文生活的各种要素,实现对各种要素内部与外部情况的有效掌控,包括现行制度、历史形成等;随时关注先进技术、理念等的发展,并将这些理论与工具等运用到语文生活中,满足人们对语文生活的现展需求[1]。
二、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
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是丰富的,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课堂上多层次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有效。生活化教学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实现对智能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高效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层次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设计多是依据不同层次需要而形成的。一个话题一经展开,每个学生便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务。这种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不仅使各层次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更趋综合化,更使他们潜在的不同智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
因此,利用多层次教学以阅读促教学,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将师生阅读活动的开展作为主要侧重点和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导向和主要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学习过程积累的文学历史知识为载体实现对当代文学多样化的文学现象予以清晰的认知。脱离阅读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自身置身于文学文本和教材当中,进而达到提升其审美感悟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多层次教学法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提倡多层次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强化学校综合教学规划,实现教学质量的高效率提升,做好课程前期准备工作,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全面提升课堂实践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紧抓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立足点,尤其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本就是一项考验教师基本功的课程,包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实践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等,所以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基本功,树立正确的现代文学教育理念。同时,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师培训活动,如普通话培训活动、课程软件制作讲座等,使教师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功培训要求与标准,对教师定期进行督促与管理,施行分层次、分项目训练,确保教师能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多层次教学设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基本功与综合教学能力。
(二)利用多层次教学法在课堂进行分析和训练
分析和训练是教学的支撑,能确保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但当前在实践教学中通常是每节课都进行新文章的讲解,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主要包含语言学层面、文学层面以及课程交流等层面,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课程规划设计成阶段讲或章节讲。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标准划分成十六个或二十个对应课时进行授课,那么就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让学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下,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授课内容的重点信息标注,实现重点突出、非重点辅教学,尤其是针对现代文学教学的重点即文言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为取得高分而疲于应付,无法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引入典故、音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复习规整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但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各项优化措施的可行性,确保各项优化措施立足于实际,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加快“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这种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却忽视了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习惯、爱好,也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或认知或身心方面的差异。很显然过去那种“以教师的教来规定学生的学”的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多层次教学法尝试了对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它变重教师、重教学、重知识点训练为重学生、重学法、重能力的发展。
以《现代文学》这门课为例,从师生两个角度来讲都较为困难,脱离了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没有以学生需求为立足等都不能使教学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所以要将学生需求和教师教学充分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穿插一些网络较为热门的话题、现代文学语本体研究现状等来开展教学活动。又如在学习《诗经》《离骚》等的过程中,可以从其中体会出文章时代背景下的兴衰以及个人悲欢等多种情感;在阅读《赤壁赋》和《荆轲刺秦王》时,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物鲜明的性格以及人生轨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和《飞向太空的旅程》等文章,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真理的不断追求;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还可以汲取先人优秀的智慧,从而为我们人生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每次教学活动开展前,笔者都会向学生讲述有关预言家的故事,在讲课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做语言间的对比。每节课都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感、需求、心理来确定活动设计和课堂管理的。
从教师层面分析,学生学习成绩便是学校行政对其评定的砝码。从学生层面分析,应试教育的最终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唯一基准,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多层次教学法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不同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检测,从根本上确保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等的全面把控,提高了教师通过一次测评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成效的概率,也为教师利用这些检测结果来进行自我教学方式、内容等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支持[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制定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有差异的。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手段、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践教学改革优化中要始终遵循必要的原则:只要学生本层次内学有所进,我们对他的评定便是积极的、鼓励性的;只要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我们对他的评价便是动态的、发展的,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
[文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为了改革“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启动我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于1997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初期实验研究工作。1998年9月被立项为县级科研课题,后又被批准立项为安徽省1999年教育科研课题,下达文号是“安徽省教育教委会文件教科研(1999)01号。”我们组成了30多人的课题组,组织了近百名中学语文教师,历时三年,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主要步骤是:拟订实验研究“子课题”44个,供教师自由选择研究;确定实验校、实验班和实验教师;课题设计者巡回作本课题的讲座,并将其撰写的研究论文“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再探》《三探》印发至各校;每年召开一次“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交流和总结各地在实验研究中的新做法和新经验;举行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一台戏’观摩教学”活动,举行“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示范课’教学”活动等,使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地展开。根据本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安排,实验研究定于2001年8月结题。
二、方法
(一)启动。1997年下半年课题设计者提出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实验课题后,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支持,随即深入学校进行广泛的宣传,所到学校的老师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进行实验探索,笔者又将该课题的目的、意义和设想,结合实验教师教学实际,形成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发至各校。老师们对课题的目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纷纷主动进行研究和探索。他们在探索中越发 认识了它的价值,积极性越发高涨。为了引导该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发 展,便于教师从小处着手,笔者又拟订了30个研究“子课题(后来增加到44个),让老师们在综合实验的同时,侧重研究一两个“子课题”或作老师撰写时的选题参考。由于“子课题”系单项或微观命题,教师难以孤立地深入地研究,且缺乏操作性,又无法测量,故不鼓励教师申报“子课题”作为实验课题。同时,一开始还有这样的考虑:因为我们的实验是探索性实验,尽管实验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有失败的可能,一旦“点”上的综合实验失败,那木“面”上的“子课题”实验就失去了依托,就会造成损失。为了指导面上的实验操作,笔者又撰写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再探》、《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三探》,提出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回答了老师在实验提出的问题。至此面上的实验便在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为了使实验有组织地进行,我们还成立了三十几位教师组成课题组。
(二)发展。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
题。笔者深入到十几个乡镇和多所中学听评实验课,作本课题的讲座等。1999年10月被确立为省级科研课后,我们立即以科学的力法指导和规范实验工作。先后确立了严桥初中、旭光初中、赫店初中、苏塘初中、三溪初中为实验校,还在无为中学、汤沟中学、六洲中学、严桥中学确定了实验班。实验教师周可学、肖晓、丁少国、王开东、汤金玉、汪精平、马启群、丁•传铎、邢杨荣等老师,三年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实验,取得可喜的成果。同时面上的实验也//.3-间断。为了及时总结课题实验的实践经验和阶段性的成果,理清本课题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思路,进一步深化其理论研究和交流实验经验,我县分别于1998年12月、1999年11月和2000年12月召开了三次“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无城、石涧、严桥、白茆、太平’、二坝、泥汊、牛埠、赫店等乡镇和学校也分别举行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公开教学”和研讨会。全县绝大部分中学都把本课题研究作为教研纽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列入了学校教研工作计划。
(三)深化。为了引导老师们的研究和探索沿着预期的目标锲而不
舍、扎实有效地进行下去,我县将“点”上实验教师的经验总结和在
省、市、县获奖的部分论文和优秀教案编印成册,供老师们内部交流, 1999年11月13日我县在旭光初中,举行了“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一台戏‘观摩教学’和说课活动”;20阗年11月28日在无为中学举行了“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示范课’教学”活动。以示范引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该教法引入了我县中学语文教师们的课堂。
(四)策略。一是我县中学语文教师均可自愿报名参加课题,也可以自由退出,凡一学期不进行教学实验,不撰写研究论文者,视为自动退出本课题组,即不在是本课组的成员和实验教师。因为本课题的实验是“志愿者”的行为,依靠的是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无强迫约束的手段和理由,只能以“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教师”名号的微薄诱导力量劝阻畏难者。而对长期坚持实验者,我们及时为其总结经验,并给他们提供信息和理论帮助。
二是分阶段实施,即“先死后活再创新提高”。第一阶段一律运用“四阶六步”进行阅读教学,先在“必然王国”里运作。这就象新战士学打枪要“左眼闭,右眼睁,缺口对中心”一样,先掌握要领,练好基本功。第二阶段,因在第一阶段“死”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而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寻找解决“四阶六步”在不同课文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逐步使教师依照本教法的要义及其操作要领,灵活运用“四阶六步”,即可以单独使用某“阶”某“步”,又可以综合、变序、交叉使用。第三阶段在深入实践,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各自异步推进教学的实际需要,再创编其变式,既可以不断丰富本教法的内涵,又可以在体现本教法的共性特点的同时,充分展示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色。第四阶段,逐步使本教法达到前瞻性和适应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灵活性和操作性的统一,逐步进入异步推进教学的“自由王国”,达成锻炼和提高教师,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是点面结合。我县既有实验校,也有实验班,也有许多志愿兵在当“无名英雄”。因此要做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让“点”上的教师严格按程序操作,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让其出“纯品”,然后在“点”上进行“观摩教学”“示范教学”,介绍经验展示“正宗套路,’,让“面”上的教师听、评、学;同时让“点”上教师听到“面”上教师的意见,并学习“面”上教师在“自然环境”中实验的经验。同时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既推广“点”上的经验,又捕捉“面”上的“闪光点”。还编辑本课题的论文集供内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这样不仅丰富了本课实验研究的内涵,活跃研究气氛,而且还兼顾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反映学习语文循序渐进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和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步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将课题设计者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理论推向各位实验教师的课堂,接受检验,及时修正错误,并在广泛的实践中丰富、改造、创新、完善。如《初探》中编制的教学程序操作性不强,且与分层教学没有区别,我们就忍痛割爱,最终确定了老师们乐于接受的“四阶六步”作为
本教法的基本模式,深受实验教师们的欢迎。
五是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研究的信度。
三、结果
(一)构建了基本教学模式。经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反复验证,最后确定了本教法的基本模式——“四阶六步”。“四阶”
即:“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读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即:“指导预习——同步教学——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一课外练习”。这每“阶”每“步”都贯彻了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思想;每“阶”每“步”都有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分层启动方法:都溶进了学法的指导和习得。因此,这“四阶六步”既是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课外的教学的系统体现,又是分层教学和点拨教学的有效载体。(详见:安徽无为“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模式介绍,《语文教学通讯》2(》01年第6期)异步推进教学法基本模式成功地将全班的、分组的、分层的、个别的教学方法融汇贯通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异步推进,而且是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异步推进,它把层次教学和点拨教学的理念溶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有序地展开。形成了依“序”而“活”,“活”中有“序”的教学特点。本模式还充分顾及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学常规和习惯?就是每“阶”每“步’’的名称也采用了大家常用的术语,使老师们感到亲切和顺手。实践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老师们乐于运用的教学模式。
(二-健立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机制。一是因材施教的机制。它打破了“—刀切”“齐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多样,教学目标更为分化具体,教学内容更切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更具有立体交叉性,为课堂开辟了多向交流的渠道,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机制。它根治了那种一成不变的先生讲,学生听“一讲到底”、“满堂灌”的陋习。因为“异步推进”的课堂是容不得“一讲到底”的,“满堂灌”自然成了“犯规”的行为。同时教师也没有时间给每一个学生来一个“一讲到底”。教师只能用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形式进行“精讲”,学生相对有了充裕的时间“多练”了。三是教学的内控机制。在“四阶六步’’中,“四阶”是学生学习语文循序渐进的四个认知阶段,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异步推进; “六步”中的每一“步”都是面向全体、分类指导, 旨在推动全班学生异步前进。同时“四阶”是“六步”的目标系统,“六步”是“四阶”的操作系统。如“指导预习”的目的与任务是“引读感知”,“同步教学”是“启读”,“组织讨论”,“异步训练”和“课堂小结”是“演读演练”,“课外练习”是“运用迁移”等。这样每“步”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就会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就能步步登高,拾级而上,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能与系统效应,可有效地防止负迁移。
(三)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因课题实验的需要,教师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教育理沦,研究教法;并主动地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教改经验。县教委每年举行一次“全县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他们要登台发言,全县每年进行本课题研究成果评选,他们要撰写论文、实验报告、总结和教学设计等。各乡镇学校还举行了多次课题研讨会和“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他们都要一展身手。我县实验教师周可学同志代表本课题组在巢湖市20m年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受到了省市教科研部门专家的好评。目前全县已有几十篇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论文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省、市教科研沦文评选中获奖。
2000年我县举行了第二届“教坛新星”评选活动,共有几十名初中语文教师参平,而只有8名教师经学校、乡镇教办室和教研片的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参加了县级复评,而这8人都是本课题的实验教师。经过县评,有6人被评为县级‘墩坛新秀”,2人被评为县级“教坛新星”。这2人又评为市级“教坛新星”。可见在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增长了才干,练就了高超的教学技艺,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促进了农村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以其指导思想明确,操作方法方便,赢得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欢迎,并激发了老师们的教改热情。三年来,我县已有近百名教师成功地将该教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有效地改变了原来教学中的无“法”无“序”状态。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天天喊教改,但总觉得教改离我们还很遥远。现在通过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我们切身地感受到教改已走进了自己的课堂”。大家知道,在农村推动教改难,坚持教改更难。而本教法有有形的模式和制约的机制,有明确的目标和浅近的理论,使教改永驻农村课堂成为可能。在高职评审或在平时的教学调研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些偏远的深山区和深圩区学校的老师们备教批都采用了本教法,就连一些年近花甲的老先生也将本教法运用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我县许多语文教师已初步尝到了本教法的“甜头”,现已形成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改。
(五)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课题的实验三年多来,各校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采用抽样的办法,将以下实验斑有关实验数据列表(或叙述)如下:
表一:严桥初中四个班初一入学成绩
表一:严桥初中四个班初一入学成绩
班级 学生数均分(满分120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备 注
一(1)6070.940%0 实验班
一(2)6268.937%0 对照班
一(3)6370.239.70%0 对照班
一(4)6268.635.50%0 对照班
表二:严桥初中1997—1998学年度参加巢湖市初一学年末统一考试成绩
班级 学生数均分(满分120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备 注
一(1)6080.863.30%17% 实验班
一(2)62 73入42%0 对照班
一(3)6372.441%0 对照班
一(4)6269.638.7%0 对照班
表三:严桥初中1998-1999学年度初二学年末考试成绩
班级 学生数均分(满分120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备 注
二(1)6086.780.20%3.4 实验班
二(2)6075.750%0 对照班